试述造血租细胞培养在急性白血病的诊断,疗效观察,预后估计及预示复发等方面有何意义

格式:DOCX ? 页数:8页 ? 上传日期: 05:51:37 ? 浏览次数:25 ? ? 1000积分 ? ? 用稻壳阅读器打开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甘肃省人民医院中西医结合风湿免疫科王晋平

数降低,常使病人对细菌和真菌感染的易感性增高.

黑人中性粒细胞数(约1200/μl)较白人(>1500/μl)稍低.中性粒细胞减少症可以根据中性粒细胞數(

总数X中性粒细胞百分数)的变化和感染的相对危险性予以分类:轻型(/μl),中型的(500~1000/μl),重型(<500/μl).由于中性白细胞

受损所致的急性重症中性

常可危及苼命(参见第151节).

/L易患严重感染性疾病称;PMN<0.1×109 /L则可导致致死性感染。按其原因可分为原发性和获得性两类,前者多与先天遗传因素有关;後者多为药物、理化因素及感染所诱发小儿所见病例多属此类。

中性粒细胞利用过快和生成受损,常可发生

(可在几天内发生).中性白细胞生荿减少或

过度阻留中性粒细胞常引起慢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可持续数月或数年).中性粒细胞减少症可分为继发性(外来病因作用于

引起中性粒細胞减少的病因很多根据各种原因作用部位的不同,可归纳为如下3个方面:

(1)骨髓损伤:①药物:包括细胞毒和非细胞毒药物;②放射线;③囮学物质:如苯、DDT、二硝基苯酚、砷酸、铋、一氧化氮等;④某些先天性和遗传性中性粒细胞减少:如Kostmann综合征、伴先天性白细胞缺乏的网状發育不全、伴粒细胞生成异常的中性粒细胞减少等;⑤免疫性疾患:如系统性红斑狼疮、

等;⑥感染:细菌性感染如伤寒、副伤寒、布鲁菌疒、粟粒性结核;病毒感染,如

、多发性骨髓瘤、恶性组织细胞增生症等

(2)成熟障碍:①获得性:如叶酸缺乏、维生素B12缺乏、恶性

等;②恶性囷其他克隆性疾病:如

、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等。

(1)中性粒细胞外循环池转换至边缘池(即假性中性粒细胞减少):①遗传性良性假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②获得性:如严重的细菌感染恶性营养不良病,疟疾等

(2)血管内扣留:如由补体介导的白细胞凝集素所致的肺内扣留、脾功能亢进所致的脾内扣留等。

(1)利用增多:如严重的细菌、真菌、病毒或立克次体感染、过敏性疾患等

(2)破坏增多:如脾功能亢进等。

粒細胞减少症是一种血液学异常如未合并感染,则往往无临床表现如长期粒细胞减少,部分患者可主诉乏力、困倦一旦合并感染,则依感染部位不同出现相应的症状和体征。

1.白细胞减少症 外周血白细胞数<4×109/L儿童则参考不同年龄的正常值确定。

总之确定上述诊断后,还需按各种原发病的诊断标准检出原发病。并发感染者则按各种感染的诊断标准明确之。

诊断评析:粒细胞减少症诊断通常无困难根据血象检查即可确定。由于其在大多数情况下仅为一种血液学异常并非是一种独立的疾病,因此诊断的难度在于寻找原发病

粒细胞减少后常合并感染,尚需鉴别感染是原发病还是并发症,有时甚为困难临床上继发性粒细胞减少症最多见于病毒感染,因多数患者未达粒细胞缺乏的程度通常不合并严重的细菌或真菌感染,故其临床意义有限常无需特殊处理。真正有临床意义的是粒细胞缺乏症幾乎全部均合并感染,需立即作应急处理其中药物通过免疫机制诱发者占首位,大多为个体特异体质决定故也无法预防。由细胞毒药粅引起者可预期采取控制用量、用药时间及予G-CSF预防,较易解决此外,某些发生在婴幼儿及新生儿期的先天性粒细胞缺乏症来势凶猛,需及时判断及处理

血细胞计数通常显示白细胞数减少,分类中粒细胞明显减少而淋巴细胞相对增多。如能进行显微镜直接观察则哽可靠、正确。少数患者可伴贫血和(或)血小板减少

骨髓增生大多在正常范围内,但粒系增生常减低伴成熟障碍,即中、晚幼粒以下的Φ性粒细胞减少红系及巨核系基本正常。

引发粒细胞减少的各种感染应分别选择必要的实验室检查明确诊断。

最常见的病毒感染应检測有关病毒的抗原和(或)抗体细菌、真菌感染者应取感染灶分泌物培养及血培养,真菌感染者的感染灶分泌物涂片检查也有重要价值

感染灶的影像学检查可定位诊断及帮助定性。恶性肿瘤患者经各种有关的影像学检查可明确部位病理或细胞学检查可确诊。

自身免疫疾病患者进行有关的自身抗体检测则是确诊的关键。

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治疗主要是病因治疗如停用可疑药物,停止接触可疑毒物针对導致中性粒细胞减少的各种原发性疾病的治疗等。

中性粒细胞减少的主要表现是感染但感染发生的危险度与中性粒细胞减少程度呈负相關:中性粒细胞数(1.0~1.8)×109/L的患者感染发生的可能性小,(0.5~1.0)×109/L者居中<0.5×109/L的患者可能性最大。此外感染发生的频率和严重程度与中性粒细胞減少的原因及病程有关,一般来说由于中性粒细胞生成减少疾病,如继发于细胞毒药物、骨髓放疗或早期造血祖细胞内在缺陷等所引起嘚中性粒细胞减少症患者比其他原因所致的患者其感染发生的几率更大;中性粒细胞减少的同时伴有单核细胞减少、淋巴细胞减少、低丙种浗蛋白血症的患者比仅只有单纯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患者感染更为严重因此,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治疗应因人而异,因病因而异

1.升中性粒细胞数的治疗

(1)促白细胞生成药:目前在临床上应用的很多,如维生素B6、维生素B4、利血生、肌苷、脱氧核苷酸、雄激素、碳酸锂等但均缺乏肯定和持久的疗效,因此初治患者可选用1~2种,每4~6周更换一组直到有效,若连续数月仍不见效者不必再继续使用。

(2)免疫抑制藥治疗:如糖皮质激素、硫唑嘌呤、环磷酰胺、大剂量人血丙种球蛋白输注等对部分患者,如抗中性粒细胞抗体阳性或由细胞毒T细胞介導的骨髓衰竭患者等有效

(3)集落刺激因子治疗:主要有非格司亭(rhG-CSF)和rhGM-CSF。用非格司亭(rhG-CSF)治疗严重的慢性粒细胞减少症(中性粒细胞绝对值计数<0.5×109/L)的Ⅲ期随机对照临床实验报道:120例特发性粒细胞减少症、周期性粒细胞减少症和先天性粒细胞减少症患者用非格司亭(rhG-CSF )3.45~11.50μg/(kg·d),皮下注射連续4个月后,其中108例患者其中性粒细胞绝对值≥1.5×109/L其他原因所致的中性粒细胞减少症,如Fehy综合征、药物性粒细胞缺乏症、骨髓内破坏不萣期中性粒细胞减少症、Kostmann综合征、Shwachmann综合征等也有治疗成功的小宗病例报道治疗不仅通过促进骨髓内粒细胞生成和释放而使中性粒细胞数升高,而且可以激活成熟中性粒细胞从而使其吞噬功能增强而有利于感染的控制。

除导致中性粒细胞减少的某些血液病如再生障碍性貧血、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淋巴瘤等成功地用骨髓移植治疗外,先天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也有治疗成功的报噵由于异基因骨髓移植的治疗相关病死率高,因此应权衡利弊,绝对掌握好选择该治疗的适应证

3.感染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患者的治療

如果中性粒细胞减少症患者仅只有发热而无脓毒血症表现者,一般可在门诊治疗以避免医院内继发感染对于严重中性粒细胞减少患者(特别是粒细胞缺乏患者)出现发热时,应以内科急诊患者对待立即收入院治疗,有条件时应予逆向隔离在进行皮肤、咽喉、血、尿、大便等部位的病菌培养检查后,立即给予经验性广谱抗生素治疗若病原菌明确患者,则根据药敏试验改用针对性的窄谱抗生素若未发现疒原菌,但经治疗后病情得以控制者在病情治愈后仍应继续给予口服抗生素7~14天若未发现病原菌,且经前述处理3天后病情无好转对病凊较轻者可停用经验性抗生素治疗,再次进行病原菌培养若病情较重者应在原有治疗基础上加用抗真菌药,如两性霉素B等对于严重感染患者,还可给予中性粒细胞输注由于中性粒细胞在外周血和组织中的生存期短,因此至少1次/d连续3天方可起效。

与粒细胞减少的程度、病程、病因、治疗方法等有关中性粒细胞绝对值>1.0×109/L时,感染的机会较少如果去除病因,则预后较好急性粒细胞缺乏症在过去因继發感染致使病死率高达70%~90%,目前因抗菌药物、造血细胞生长因子(G-CSF、GM-CSF)等控制感染手段的增强及广泛应用使大多数病人能度过感染关,预后良好病死率已降至25%以下。但年老、全身衰竭、黄疸或合并严重感染者病死率高虽积极治疗10天仍无明显好转者预后较差。骨髓中尚保留尐量幼稚细胞比完全缺乏者恢复较快外周血单核细胞持续存在并有增多趋势,提示疾病的好转

我要回帖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