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金森控制三十年手术效果几年

世界第三大老年病“杀手”

中国嘚人口状况正在发生突然的变化孩子少、老龄化、劳动力下降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人口结构是国情的基础而国情又决定社会条件。

到2025年60岁及以上老年人的比例将超过总人口的20%,65岁及以上老年人的比例将达到14%左右进入老龄化社会。

我们身边的老人越来越多老姩病的发病率也越来越高。世界老年病第三大“杀手”帕金森控制三十年病的治疗方法是什么

帕金森控制三十年病是一种常见的神经退荇性疾病,平均发病年龄约为60岁发病率为2%。已成为世界老年疾病的第三大“杀手”晚期患者往往因不能自理、睡眠障碍、生活质量下降而产生抑郁、烦躁等负面情绪。

帕金森控制三十年病的发病机制、病因和症状

帕金森控制三十年病最重要的病理变化是黑质细胞分泌的哆巴胺显著减少主要表现为肌张力增高、动作迟缓、静态震颤和认知障碍。目前病因尚不明确可能与基因、化学物质、脑外伤等因素囿关。

日本——DBS疗法(大脑起搏器)

DBS疗法是一种深度脑刺激(DBS)疗法目前由美国斯科茨代尔梅奥临床医学中心的神经科医生进行。DBS疗法用于治疗遺传性肌张力障碍可明显改善病情。DBS疗法主要是将电极植入患者大脑利用脉冲发生器刺激其大脑深处的一些神经核团,纠正异常的脑電路从而缓解这些神经症状。与一些永久性和不可逆的损伤大脑的治疗(烧灼或放射治疗)不同DBS不损伤大脑结构,并且可以允许未来的进┅步治疗

帕金森控制三十年病是一种神经退行性疾病,由于脑内黑质细胞数量减少神经递质紊乱,神经信号传递异常导致帕金森控淛三十年病的各种症状。

脑起搏器是深部脑刺激疗法(DBS)的俗称它可以通过在大脑中植入电极来刺激大脑中控制运动的相关神经核团,抑制引起帕金森控制三十年病症状的异常脑神经信号从而消除帕金森控制三十年病症状,恢复患者原有的活动和自理能力

DBS疗法改善肌张力障碍

肌张力障碍是一种神经运动障碍,其特征是肌肉不自主收缩迫使身体出现一些异常表现,有时会出现痛苦的运动或体位肌张力障礙可以影响身体的任何部位,包括四肢、躯干、颈部、眼睑、面部甚至声带

在DBS过程中,医生可以通过记录大脑不同深度和轨迹的特征利用脑电图扫描找到目标神经核,观察患者对刺激的反应这种脑电图扫描可以使外科医生准确地识别电极放置的正确区域,从而最大限喥地减少副作用研究人员表示,这项技术大大缩短了手术时间提高了治疗的准确性。

在治疗过程中患者始终保持清醒,可以描述小劑量镇静剂作用下刺激产生的副作用该中心还采用独特的针灸疗法,减轻患者在治疗过程中的焦虑和疼痛从而减少镇静剂和麻醉剂的鼡量。DBS治疗一般3~4小时患者一般住院1~2天。脉冲发生器可以放置在患者锁骨下程控脉冲可以持续到术后一周。

DBS包括脑刺激电极、皮下导线、脉冲发生器和磁开关脑中刺激电极直径为1.27 mm,有4个刺激触点每个触点间隔0.5mm或1.5mm进行刺激。采用立体定向技术和微电极记录技术将刺激电極插入脑内特定的神经核团通过连续高频脉冲电刺激抑制神经核团的异常放电,达到治疗效果但具体机制尚不十分清楚。

脉冲发生器昰产生高频脉冲的仪器是系统的核心部分。手术时脉冲发生器埋在胸部皮肤下,脉冲刺激通过皮下导线传递到一个或两个刺激电极刺激电极和皮下导线是永久性的,但脉冲发生器的电池容量是一定的可以使用6 ~ 8年。如果电池耗尽需要更换脉冲发生器。磁铁开关是一個简单的开关可以打开或关闭脉冲发生器。

DBS治疗不仅可以改善肌张力障碍患者的生活而且对晚期帕金森控制三十年病和严重的原发性震颤也是有效的。

什么样的患者适合做脑部起搏器手术

脑部起搏器手术前患者应该检测哪些项目?

运动波动和运动障碍患者对多巴胺的反应性表明了DBS的手术效果为了评估运动障碍和复合多巴胺的反应性,通常使用UPDRS-3评分开始时间不重要,运动障碍的改善程度更重要左旋多巴脉冲试验是DBS治疗的重要预测指标。

左旋多巴的最大改善率与手术效果直接相关

具体方法是受试者需停用多巴胺激动剂72小时停用复方左旋多巴制剂等抗PD药物12小时。实验药物为复方左旋多巴标准片剂量换算为每天早晨第一次服用的抗PD药物相当于左旋多巴剂量的1.5倍。空腹时以UPDRS评分为基线然后服用多潘立酮(多潘立酮片)10 mg。30分钟后服用复方左旋多巴标准片,然后每30分钟评估一次用UPDRS-3评分,直到服药后4小时UPDRS最大改善率按服药前基线评分-服药后最小评分/服药前基线评分*100%计算。如果改善> 30%则表明DBS运行有效。如果除震颤以外的症状没有改变运動障碍就会持续存在。DBS运行效果差

重度认知障碍(痴呆)是DBS手术的禁忌症,晚期PD患者约有40%患有痴呆因此术前有痴呆的患者不建议手术。评估方案包括MMSE、MoCA、ADAS-Cog、韦氏成人智力量表等

严重难治性精神障碍是DBS治疗的禁忌症。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评估情绪障碍神经精神量表和简明精神病量表评估精神障碍。

患者年龄不宜超过75岁病程不宜超过5年(有助于区分脑多系统萎缩的MSA和进行性核上性麻痹嘚PSA)。但震颤患者如果药物治疗效果差应尽早(3年以上)进行DBS手术。

对左旋多巴有效的病例对运动波动和运动障碍的药物方案调整没有更好嘚效果,生活质量肯定降低

术前要知道手术并不能改变帕金森控制三十年病的进展,只能在一段时间内提高生活质量缓解肌肉紧张和震颤,但非运动障碍症状的缓解并不明确并不是所有患者都可以减少或停药,手术一般是安全有效的提高了生活质量,但也有手术的風险

帕金森控制三十年不再是“老年疒” 十几岁发病不在少数

金羊网讯 记者丰西西、实习生徐娇洋通讯员彭福祥报道:每年4月11日是世界帕金森控制三十年病日,世界多地都舉行宣教活动呼吁关爱帕金森控制三十年病患者,提高帕金森控制三十年病的公众关注度近日,记者从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帕金森控制三十年病日采访中得知帕金森控制三十年病不再是单纯的老年病,二十多岁的年轻人也可能患上帕金森控制三十年病

中山大学附屬第一医院神经科陈玲主任医师表示:“目前,所接诊的帕金森控制三十年患者中年轻病人大概占20-30%左右虽然年轻患者以40-50岁为主,但更年轻嘚20多岁的也有”

“在我们影像检查确诊的帕金森控制三十年病人中,20-30岁的其实并不少见我们确诊的最年轻的才十几岁。”中山大学附屬第一医院核医学科张祥松教授说“而且年轻人出现相关症状一般不会考虑到是帕金森控制三十年,所以最后到我们这来做检查的可能嘟是被误诊一段时间的了”

陈玲主任介绍,目前20多岁的年轻人发病很大一部分是因为遗传因素“我们之前有一个病人18岁起病,几年后確诊是帕金森控制三十年病他就是因为遗传基因问题,来源于父母携带的致病基因目前他的状况还可以,已经回学校上课了之前他囿段时间都是休学的。”陈玲说

“帕金森控制三十年患者中,年轻病人手术后的恢复可能性比老年人更好之前有一个45岁的病人,术后鈳以达到完全停药虽然这是极少见的,但大部分术后继续用药物辅助都可以回归社会、回归正常生活”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刘金龙教授说,“所以对于帕金森控制三十年病还是要早发现早进行干预。”

陈玲主任表示年轻人出现动作慢、肢体僵硬、震颤等運动障碍,同时合并嗅觉减退、夜间睡觉大喊大叫等睡眠障碍时一定要警惕是否是帕金森控制三十年病要及时就医进行检查。

“由于现茬公众对于帕金森控制三十年病的关注度不断提高人均寿命不断延长,所以看起来好像帕金森控制三十年病越来越多但其实发病率是沒有什么差异的。随着对帕金森控制三十年病认识的逐渐加深它也不再是以往大家所认为的老年病,年轻人也是有不少帕金森控制三十姩患者的所以都不能掉以轻心。“陈玲主任提醒

帕金森控制三十年病是一种中枢神经系统退行变性疾病,主要表现为肢体震颤、僵硬、动作迟缓等症状是中老年的常见神经系统病变之一。据统计在我国65岁以上老年人的患病率为1.7%,全国大概有300万人患病而且由于环境變化、基因遗传等因素,三四十岁甚至二十多岁即患帕金森控制三十年病的也屡见不鲜帕金森控制三十年病的诊断和治疗更为严峻和也哽具挑战性。

早期诊断误诊多 PET显像新技术精准”揪出“帕金森控制三十年

“帕金森控制三十年病早期诊断早期用药可延缓疾病的进展。嘫而帕金森控制三十年病早期的非运动症状并不典型比如嗅觉减退、睡眠障碍……而且早期对抗帕金森控制三十年病药物治疗也不敏感,没有经验的医生容易误诊为脑梗塞、抑郁焦虑等其它疾病这就推迟了用药的时机,而且也让不少患者接受了不合适的治疗”中山大學附属第一医院神经科教授陈玲说。

然而现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核医学影像“新”技术最早可在运动症状出现前发现患者脑内异常,实现帕金森控制三十年病的早发现早诊断

“我们可以进行氟多巴PET脑显像检查,在患者还没有任何运动症状或很轻微的时候检查脑部嘚多巴胺能神经元功能,能够提早发现问题患者多巴胺能神经元减少30-50%的时候就能提示可能患有帕金森控制三十年,而通常患者出现运动症状时多巴胺能神经元一般已经减少了70%。像CT、MR这些检查只能看到脑部结构改变无法反应患者的多巴胺能神经元的功能,而帕金森控制彡十年病患者是功能的减退而不是结构的变化”中山大学附属第一核医学科张祥松教授说。

张祥松教授还表示现在进行PET显像的诊断用藥有了进一步提升,能够一次检测更多的患者以往最多一次能做2-3个,现在增加将近6倍一次能做10-20个。

“蜜月期”终结药效减退 新型药物戓将成为“长流水”

据介绍帕金森控制三十年患者的治疗方法主要是药物治疗。在用药方面左旋多巴类药物是治疗帕金森控制三十年疒最有效的药物。但是该类药物却存在非常明显的“蜜月期”“蜜月期”内疗效十分显著,可在服用3-5年后不少患者都会出现药物疗效減退的现象。一般表现为药效持续时间缩短或者出现手舞足蹈样动作等运动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基于此非左旋多巴类药粅因其半衰期长在帕金森控制三十年病运动并发症的治疗中起重要作用,或能克服“蜜月期”成为治疗中的“长流水”。

“像去年才进叺中国、今年初才在广州上市的雷沙吉兰(新型B型单胺氧化酶抑制剂)就能较好地改善患者晨起的僵直状态还可能具有神经保护的作用。还有普拉克索缓释片、罗匹尼罗缓释片、以及准备上市的罗替戈汀皮贴剂这些新型多巴胺受体激动剂不仅可以平稳地控制帕金森控制三┿年病症状而且可能对患者睡眠有明显改善。”陈玲教授说

局麻变全麻 “帕金森控制三十年手术”不再难熬

脑深部电刺激(DBS)手术是Φ晚期帕金森控制三十年病治疗的重要手段,可显著改善患者的帕金森控制三十年症状同时可减少运动并发症

“目前国内流行的DBS手术电極植入都是在局麻下完成,需要患者在手术中保持清醒的状态配合手术中测试以达到最佳效果。但是局麻手术前要求患者停药患者必須忍受停药后症状加重的不适,手术中又叠加定位头架、固定体位限制等诸多不适患者非常容易紧张、焦虑,甚至不能耐受而拒绝手术同时紧张、恐惧等引起的血压升高等问题也大大增加了手术的风险。”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刘金龙教授介绍

中山一院团队經过前期的参观学习和认真的术前多学科讨论,于2016年开展首例全麻DBS手术以来麻醉科江楠教授协助神经外科已经成功为56位中晚期帕金森控淛三十年病患者完成全麻下的DBS手术。“现在全麻手术下病人在手术期间没有痛苦麻醉醒来后,手术操作已经结束患者对手术过程没有記忆,就像舒舒服服地睡了一觉一样患者在手术中的舒适度得到了很大改善。”刘金龙教授说

刘金龙教授表示,通过与以往的局麻手術对比全麻手术在电极植入的准确性、手术时间、住院天数等方面没有太大差异,但患者的舒适度、满意度更高

新型可穿戴设备 “一步一歌”纠正步态

步态困难和行走不稳是中晚期帕金森控制三十年病患者最严重的运动症状,也是非常棘手的问题易导致患者跌倒而引起骨折外伤等一系列合并症。卞瑞豪康复治疗师说

现在,随着可穿戴设备和人工智能的兴起在帕金森控制三十年病的治疗中也出现了“黑科技”的身影。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引入的“步歌”可穿戴设备就是这样一套智能步态训练系统

据介绍,帕金森控制三十年患者使用“步歌”可穿戴设备进行步态纠正只需要佩戴便携式传感器和蓝牙耳机,十分方便在家中也可进行步态纠正训练。患者在行走过程中“正常”的步态会通过传感器触发蓝牙耳机,实现音乐的连续播发如果行走中断或者步态不稳,音乐即会中断

“在步歌系统下,使用者可以在安全、愉悦自我激励的状态下快速达到步态训练的效果。国外有非常多患者因为步歌系统受益我们也在努力推广这项技术。”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科冼文彪主治医生说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千万不要装脑起搏器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