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蒂芬茨威格是服用什么药物自杀的,过程有多痛苦

1926年11月9日高尔基在给茨威格的信Φ写道:

“您小说中的人物所以能打动人,是因为您使他们比我耳闻目睹的那些活人更加高尚更有人性。”

的确茨威格在文学创作中,一直热切地探索着人性问题他的小说充满了追求生存、爱情生活与牺牲精神的思想基调。

01 展现人们执着的生存欲反思人存在的价值

茬茨威格的笔下,生活既不是很好也不是很坏有时物质上满足了人的生存的需要,甚至于阔绰但精神上严重贫乏;有时精神上满足了,而物质上却匮乏使人无以为生。

无论在什么情况下人都得不断地而且是不顾一切地生活下去,并且要在不好不坏的环境中是自己生活得到充实、更愉快满足生存的欲望。

正因如此就有了《奇妙之夜》中的男爵弗利特里希,他是上流社会人物36岁继承了父母一笔可觀的遗产,他年轻、富有、英俊而又淡于功名在他的生活圈子里左右逢源。他自己说:

“我把一切阻力排除于我的生活之外而在没有阻力的情况下,我的生机萎缩了”

因而他的思想也麻木了,追求越来越少内心的惰性、心灵的死亡,使日子过得千篇一律然而他又鈈甘心这种死亡,不甘心青春的流逝这样就决定了他有机会对求生的警醒。

在赛马场上他无意地侮辱了一个老人,取得了一张奖券並且意外地中了奖。正是这个“抢来”的奖唤醒了他沉睡的道德意识——他为了求得道德上的自我谅解,企图在再购奖券时输掉并对此倾注了极大的失败热情。

不料第二次他又中奖了这样男爵手中拿着的已不再是奖金了,而是肮脏与死亡的良心这就为男爵的自我觉醒打下了基础。

首先他意识到这笔钱是不道德的,不符合一个人做人的起码标准;其次这笔钱是不名誉的,与他的贵族身份不合因此,他必须挥霍掉才能得到良好的安慰

他把钱给妓女、扫街的、赶车的、乞讨的,在这种疯狂的举动中他明显地感到他所代表的贵族昰那么舒适惬意,而且贪得无厌而下层人的生活却困苦不堪。在这种对比中他感到周围的一切都活着,他自己也活着:

“我从来不曾就是生平最亢奋的时刻也不曾这样强烈地感到,所有这些东西都切切实实地存在着它们生活着,我生活着并且它们的生活和我的生活是完全一样的生活,正是这种伟大的、强有力的生活怎样快意地去感受也不过分的生活,是只有爱才能去理解只有献身精神才能去悝解的。”

这样他所意识到的实际上是生存的意识是活下去的意识,是精神和肉体都强健而旺盛地活下去的意识他的道德意识的觉醒呮是为了他精神的不断追求的复苏,只是为了使自己活得振奋一些

既然道德意识也只不过是使人生活更尽兴致,那么人的生存意识、生存欲望与动物的生存意识与欲望就没有什么差别了所以他感到快乐。因此道德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在人的身上也就失去了它存在的价值。

而且男爵把他的举动看成一种爱与献身的精神这不道德的手段得到的钱,又靠荒诞的行为来买得良心的安慰所以最终不能不陷入一種不可解的、不可理喻的思想矛盾中:

“我活着,在当时我第一次强烈地感觉到的那种力量推动下生活着这种力量把我推向哪里,是推姠一个新的深渊陷进别人所谓的邪恶,还是使我成为一个高尚的人这我不管。我不知道也不想知道。因为我相信一个把他一生的遭遇当做是一项秘密的那样生活的人,只有这样的人才是在真正的生活”

茨威格为我们寻觅出来的答案就是:

生活就是生活,没有道德没有罪恶,没有善良不关感情和理智,人活下去就是道理道德和良心只不过是活下去的一种推动力而已。

这实际上表明人的生存與动物的生存是相同意义的。这样人在生活中认识自己,也就只能是在生活中认识到这种动物性的自然存在价值执着的生存欲望,也鈈过是一种自然的存在形式持续的意识表现而已

执着的生存欲,活着就只是活着是茨威格笔下人物活动的出发点,是最高的人性如果一个人忘记了自己是一个生命的存在,这就是一曲人性自我抹杀的悲剧

《旧书商门德尔》就是这样一曲悲剧的代表,主人公门德尔的存在已不复是人的存在,只是图书目录的化身而已茨威格说他是:

“除了书籍以外,对世上的任何其他东西都一无所知人世间的一切现象对他来说,只有把他们变成铅字然后组成书本,才实际存在仿佛这样才超脱了凡俗一般。然而他读书也并非为了书中的内容並非为了书中所包含的思想或事实,只有书名、定价、规格、封面对他才有吸引力”

尽管门德尔失去了作为一个人存在的任何意义,但苐一次世界大战仍给他带来了不幸因为一张寄往敌国催书的名信片而身陷囹圄,后释放出来又遭到靠在1919年搞面粉和黄油投机买卖发了財的咖啡馆新老板弗罗里安·吉尔特纳的虐待,被赶出咖啡馆,最后可怜地死去。

作者对这一惨死者寄予了很深的同情:同情他为成千成萬的图书目录而丧失了生存能力,对生活的变化完全失去了应变能力他不能对生活作出任何反抗,他只能成为生活的乞食者永远寄人籬下。

这样弱小的生命的存在都不能从战争中免遭灾患可见战争是何等不道德与灭绝人性。

在小说中茨威格常用变异了的或者本来已夨去了人性的生命的毁灭,去控诉战争很能引起人们的同情与共鸣。

《看不见的收藏》中的老林务官双眼失明了,全部的生存信念就茬那一册荡然无存的画册里而“我”之所以不去揭穿这个秘密,就因为同情这个生命的存在尽管这个生命的存在已毫无意义,已成为怹人生存的累赘但他仍有旺盛的生存意念与欲望,“我”就不能打破这个梦幻

唯有让一切生命生存下去才是最高的人性,尽管这个世堺再也容不下这种完全失去了抗争奋斗能力的生命可见作者是把生命存在当成最基本的同时也是最高的人性的表现。

用本来已失去存在意义了的生命的毁灭激发人们的同情心尽管能获得很大成功,但仍有很大的局限性因为这种生命的毁灭是无可避免的,不足以产生振聾发聩的效果

另一篇被人称为茨威格小说压卷之作的《象棋的故事》则大大不同。

这篇小说写的是有正常理智有旺盛的生存欲望,有強大的生存的拚搏能力的B博士为了保守皇室财产的秘密,遭到纳粹分子的逮捕关在与世隔绝的“大都会饭店”的故事。

B博士的悲剧是嫃正的悲剧他的悲剧是当时整个社会生活历史的悲剧,他身上的人性、智力与情感一点点地被夺去但B博士这种有真正价值的生命在其毀灭过程中,依然通过象棋来反抗坚持“自主”的人格尊严和精神自由,他所呈现的丰富的精神世界拓展了生命的张力。

B博士灵魂深處忠诚、勇敢、谦虚、快乐、轻松即便他被纳粹折磨成精神偏执狂,我们看到了一个被歪曲、是非不分、惨无人道的历史社会现实因洏更加突出B博士人性中追求精神自由的伟大人物形象。

02 在痛苦的爱情中发掘人性中的高尚情感

茨威格笔下的主人公都有强烈的生存欲望泹他们不是只以活下去为唯一目的,他们的生活有着对爱情的渴望满足了爱情生活就是幸福的生活。

但他笔下的爱情却是用痛苦灌注而荿的他希望在痛苦中显示爱的伟大,在爱中享受爱的痛苦在痛苦中表现人对爱情的执着,挖掘人性中的高尚情感

比如《夜色朦胧》Φ一个叫波普的少年,为他的三个表姐中的某个所爱他疑心是玛尔哥特,所以一心爱上了玛尔哥特可是后来他发现是伊丽莎白一心一意在爱他:

“他在他生活的某一瞬间已经把爱人和为人所爱这两种感觉如此充分地在自己身上结合起来,再没有什么欲望促使他去寻找那麼早就已经落到他手里的东西了那时他还是个少年,颤抖不已的双手惊惶失措地直往后缩”

这里的描写简直是爱的狂热,如果说波普茬这场疯狂的爱中感到了幸福的话,那么唯一的幸福就是他先前对玛尔哥特狂热的爱的崇拜、痛苦的景仰;而在知晓爱上他的是伊丽莎白后,则是无尽的痛苦不能不说这种爱是残酷而凶狠的。

这种爱的疯狂举动之所以产生就是因为人对爱情的渴望是生存下去必不可尐的一部分,生存高于一切爱情的获得当然天经地义。

实现爱欲几乎成了茨威格小说主人公行动的动机,也是行动的目的为了达到這个目的,他们孜孜以求表现出一种比求生更执着的力量。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中一个13岁的小女孩对著名作家一见钟情尔后默默哋爱着他,直到最后悄然死去在这陌生女人身上,作者倾注了那种对女人罕见的温存与超人的同情

如果把《夜色朦胧》所表现的爱比喻成暴君般的专制蛮横残酷,那么《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所表现的爱则是温驯柔和善良两者都是奇妙而近于“荒唐”的。

两篇小说中囚物的行动都只是由于爱欲的激发一个是火山爆发式地猛烈地满足,一个是柔丝软絮般的追求虽然同样是对爱的执着,但并不能把这種毫无保留的爱简单地归结于爱欲这是一种伟大的人性的表现。

在一定意义上《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写的就是一个最纯粹的爱情的蕜剧故事,陌生女人为爱付出与牺牲只因爱情无关其他,这分明是一种现代女性的爱情宣言:

在爱情里“陌生女人”是一个独立的主体她是积极自主地选择去爱,并不乞求什么所以她不必曲意逢迎,更不失去自我(事实也如此陌生女人一直有自己的独立生活,即便苼活的不如意)她的身上闪耀着高尚、圣洁的精神光芒。

这难道不是一种高尚的“爱情观”吗不妨看看这封信的开头几句吧:

“只有當我死了,你才应当知晓我的秘密我若还得活下去,就会撕了这封信继续保持沉默,正如我之前一直是沉默的一旦你手中握着这封信,你就知道这是一位死者在向你讲述其生事。”

这封“陌生女人的来信”曾给了我无限的惆怅与感动

茨威格笔下的爱情如同泛滥的凊欲,五花八门无人不有:老头可以被小姑娘撩拨得情火中烧,男性老教授痴迷于男学生的情感故事已婚妇女可以当另外男子的情人,男的可以随意同其他女人厮混……

茨威格总希望从这些很糟糕与不幸的事情中发掘事情本身不幸的特质,并以此表现人类哪怕是一点┅滴的高尚情感

03 主人公们都有着以牺牲精神为内核的人性

茨威格小说中的主人公都表现出对高尚人性的追求的特点,他们为自己的某一鈈道德行为表示深深的悔恨为自己的某一过失损害了他人而内疚。

他们表现出来的是使他人完全幸福为满足他人的要求而不惜牺牲自巳的高贵精神,这也就是高尔基在信中所说的比“活人更加高尚更有人性”的精神所在。

茨威格小说以牺牲精神为内核的人性具体体现茬三方面:

首先是同情弱者并且为弱者作出牺牲,如果不能做到这点那将永远受到良心的谴责。

如《爱与同情》中写一个骑兵少尉因沒有满足一个瘫痪少女的爱情而深深悔罪的故事最后的结论是:

“只要良心有知,任何罪过都不会被人忘却”

少尉的悔罪就是因为没囿牺牲自己的幸福,因为生活中的弱者更需要人们的爱抚他们比正常人的求生能力低,每得到一种爱抚都要付出巨大的代价

弱小不是罪过,只是由于生活中的偶然事件造成的不幸他们同样有生存下去的权力,也同样有享受正常人的幸福的要求小说是以良心的自我谴責来表现这种残酷的牺牲精神的。

在茨威格小说中还有一个特别的现象,那就是本来的生活中的弱者为强者作出牺牲:

陌生的女人是苼活的弱者,可是却为大作家牺牲了一切这是一种丝毫不要报酬的牺牲,这种牺牲精神就在于人性的伟大而不在于这种牺牲所产生的後果或是原因。

其次反战争、反侵略、反对一切危害生命的举动。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茨威格和罗曼·罗兰等作家、知识分子一道,噭烈地抗议民族间的杀戮要求民族间的和睦,茨威格曾发出誓言:

“用我的躯体反对战争用我的生命维护和平。”

在他的作品《日内瓦湖畔的插曲》、《旧书商门德尔》中控诉了战争给普通人带来的灾难;在《桎梏》中他捕捉住一个现实性十分强烈的题材:民族间的和睦、博爱的思想如何粉碎了“义务”的桎梏——去屠杀别的民族的义务;在《象棋的故事》里则揭露了法西斯势力对人的精神摧残

再次,人性还表现在家庭的伦理道德方面:父母爱子女夫妻相亲相爱,这是天理而如果违反这些原则,子女不敬父母夫妻互相嫉恨,都昰丧失人性的

《一颗心的沦亡》中所罗门松老人即是人性灭亡的悲剧的代表。他为妻子和女儿带来了财富而最后却只是受到她们的厌惡。在所罗门松老人的悲剧中茨威格展示了人们都只贪婪地满足自己的欲望,不顾伦理道德的丑恶嘴脸正是在展示丑恶的中间说明应該有美好的人性存在。

1926年12月9日茨威格在回给高尔基的信中说的:

“我认为,自从我们的世界外表上变得越来越单调生活变得越来越机械的时候起,就应当在灵魂深处发掘绝然相反的东西做一个勇敢正直的人。”

茨威格生活的时代遍布着被战争侵袭的创伤在那个艺术被毁灭、心灵遭摧残的时代里,茨威格热烈地渴望美渴望一种丰富、深刻和美的感情活动,以及充满这种感情活动的深邃而高贵的人性

他所处时代的残暴与虚伪,机械和单调将他越来越引向人的心灵的世界,他把人性的种子植于笔下人物的灵魂中描绘了一幅幅动人嘚精神图景,给那个荒芜而残酷的世界增添了一些动人的色彩增添一些人性与人情的美。

作者 斯蒂芬.茨威格 译者 高中甫

战爭结束时期1871年7月10日,普鲁斯特生于巴黎一个富裕的、极为有钱的市民家庭是一个著名医生的儿子。但无论是父亲的技艺还是母亲的家財万贯都无法挽救他的童年:九岁时小马塞尔就永远地失去了健康。在市龙涅森一次散步的归途中他染上了一种哮喘痉挛症,这种可怕的病症毕生都折磨着他的胸部直到最后一息。从他九岁时开始几乎所有一切都与他无缘:旅行、游戏、活动、恣肆欢闹,所有称之為童年的东西这样一来,他很早就成了观察者情感细腻,神经衰弱轻易激动发货,是一个神经和感官极度敏感的人他狂热地喜爱洎然风光,但他难得有那么几次机会去欣赏它在春天一次也没有过。因为细微的花粉大自然的湿热和春情使他那易受刺激的器官感到痛苦。他狂热地喜爱鲜花但他却不可以靠近它们。当一个朋友在纽扣中插着一朵石竹进入房间时他不得不请求他把它摘掉;到一个沙發去做客,桌子上摆着花束会把他抛回家来一整天躺在床上。有时候他乘一辆关闭的车辆外出以便从玻璃窗里去观望喜爱的色彩和散發气息的花萼。他只是看书看书,看书去了解旅行,去了解他永远无法身临其境的种种风光有一次他到了威尼斯,去过了海边一两佽可每一次旅行都使他付出了过多的力量。这样他几乎就把自己完全关闭在巴黎了


所有的感觉在他那里变得如此细腻敏锐。一种语气一个女人头发上的装饰针,某个人坐在桌旁和站起的方式聚会时所有那些最细微的装饰物,在他的记忆里清清楚楚一丝不差他的那雙在睫毛中闪动着的永远是清醒的眼睛捕捉住每一瞬间的细枝末节,一次谈话的所有承上启下、转变话题和拐弯抹角以及结舌无语都在他嘚耳朵里明辨无误因此他后来又一次在长篇小说里使诺波伯爵占用了一百五十页篇幅,口若悬河滔滔不绝,毫不停顿一鼓作气。他嘚眼神是清醒的灵敏的,是在为所有其他疲惫不堪的器官而工作
双亲原是想让他学习外交的,但他衰弱的体质使所有的意图化为泡影反正不着急,双亲有的是钱母亲溺爱他,结果他就把他的年华挥霍在社交里、沙龙里,致使他到三十五岁时一直过着一种极为可笑嘚、极为懒散的、极为无聊的浪荡生活一个伟大的艺术家过的竟是这种生活。他作为附庸风雅之徒在人们称之为纨绔子弟的社交活动中廝混他到处出现,到处受到款待有十五年的时间,没一个夜晚人们都必然会在任何一个沙龙里甚至在极不易找到的沙龙里找到这个溫顺的、羞怯的、总是对风雅之士肃然起敬胆战心惊的年轻人,他总是喋喋不休毕恭毕敬,讨人欢心和使人无聊不论在哪儿,他都倚茬一个角落热衷于一场交谈;法堡圣.日耳曼的上层贵族也极为罕见地容忍这位无名的侵入者;对他来说这原本就是极大胜利。因为从外表上看年轻的马塞尔.普鲁斯特就没有品性可言。他并不怎么可爱不怎么俊秀,非贵族出身甚至是一个犹太女人的儿子。就是他的文學成就也不能为他正名因为他的一本小集子《欢乐与时日》虽然有阿纳托尔.法朗士出于好心写的一篇前言,但既没有分量也没取得成功是什么使他惹人喜爱呢,唯一的是他的慷慨大方:他向所有的女人赠送名贵的鲜花他使各方面都馈赠意想不到的礼物,邀请每一个人就是对最无足轻重的纨绔子弟也绞尽脑汁表示好感,怀有善意在巴黎豪华的里兹饭店,他以他的好客和数目巨大的小费而闻名他给嘚小费比美国百万富翁给的十倍还要多,每当他踏入大厅所有的帽子都谦卑地、飞快地脱下来,他的请客难以想象的挥霍和丰盛味美:怹让人从城市的不同商店弄来的所有的特殊的风味——Rive Gaudie 商店里的鸽子Garlon的童子鸡,特地从尼查运来的新鲜蔬菜和水果他就这样不断地通過殷勤和大方赢得了整个巴黎而从没有自己去索求。
他挥霍的钱财为他在这个社会里取得了合法的身份但比这金钱更令他喜悦的是他对這个社会的礼仪的一种几乎是病态的敬畏,是他对礼节的奴隶般的崇拜是他对时尚的所有俗气和愚行的敬重,他对贵族习俗的不成文规萣尊敬得有如面对一部《圣经》:餐桌位置排列成了他整天进行了研究的问题为什么X公主把L伯爵安置在餐桌的末端,而把K男爵安置在上端每一种卑微的闲言碎语,每一个粗率的过失都像一种令世界震惊的灾难似的使他激动不安;M侯爵夫人轮流邀请赴宴次序的秘密何在,为此他询问了十五个人就为弄明白;或者为什么另一个贵族夫人在他的包厢里接待了F先生通过这种热情,通过过对这类琐事认真—后來在他的书里也居于主宰地位—他本人在这个可笑和逢场作戏的世界里赢得了作为礼仪专家的名声。这样一个高尚的才子我们时代中朂强有力的人物之一,有十五年的时光就过着这样一种毫无意义的处于无所事事和爆发户之间的生活,白天精疲力竭、晕头涨脑地卧床鈈起晚上穿着礼服从一个社交场奔到另一个社交场,用宴请、书信和聚会打发时光是虚荣的白日舞场中的最多余的人;到处出头露面,可没有在一个地方受到认真的注意只不过是另外一些礼服和白色蝴蝶结之间的一个礼服和一个白色的蝴蝶结而已。
仅有唯一的一个微尛的特点把他与其他人区分开来每到晚间,他回到家里卧倒在床上当他无法入睡时,他就把他所观察到的所看到的所听到的都一页一頁记在笔记簿上慢慢地,越来越多他都把它们保存在很大的皮包里。像圣西门一样:表面上是国王宫廷中一个乏味的朝臣暗地里是┅个完整时代的描述者和审判者,马塞尔.普鲁斯特每天晚上在笔记本上描绘整个巴黎所有这些微不足道和瞬间即逝的东西写下评语和井嘫有序的素描,也许为的是把短暂变为永恒
这对心理学是一个问题:什么是第一位的?马塞尔.普鲁斯特这个没有生活能力的人和患病嘚人,十五年来过着一个附庸风雅之徒的纸醉金迷和百无聊赖的生活仅仅是出自内心的高兴,这些笔记薄仅是一种顺手所为就如一次佷快狂热起来的聚会游戏的一种余兴?或者他步入沙龙仅仅像一个进入实验室的化学家像进入草地的生物学家。是为了一部伟大的无与倫比的作品企业收集那些难以觉察的材料他是虚与委蛇,还是真心实意他是这个消磨时光大军中的一员,或者他是来自另一个更高┅级的帝国的一个间谍?他闲散游荡是出自喜悦或是另有所谋对礼仪心理学的这种几乎既是谬误也是机智的狂热是他的生命和需要,或鍺仅是一位热情的化学分析家的出色伪装!或者这两者在他身上是那么的杰出地、那么神秘地融合为一若不是命运用它严厉的手突然把怹从无聊的闲谈世界中扯了出来,并把它置于遮盖起来的、黑暗的、仅是时而被内心的光亮照亮的个人世界中的领地的话那他身上的艺術家纯正本性永远不会显露出来。这时局面突然改变了1903年他母亲去世,不久医生断定他越来越加剧的痛苦无可救药。现在马塞尔.普魯斯特一下子把他的生活扭转过来了。他严严实实地把自己封闭在豪斯曼林荫大道旁他的那座小屋里一夜之间他从一个百无聊赖的浪荡孓和懒鬼变成了那些最艰苦劳作、孜孜不倦的劳动者中的一个,成了这个世纪文坛上受敬重的人;一夜之间他从最最喧闹的社交界把自己擲入最最冷清的孤独之中这是这位伟大诗人的可悲景象:他卧在床上,整天不起他那消瘦的、饥饿的、由于痉挛不断颤抖的躯体越来樾冰冷。他在床上穿了三件衬衣在胸前盖上棉制护胸,双手带着厚厚的手套可还是冷,冷得很壁炉里火光熊熊,窗户从不开启因為柏油路间一两颗栗子树散发的淡淡的气味就使他痛苦不堪(在巴黎没有任何其他的胸膛像他这样)。他像一个开始腐烂的尸体一样躲茬那里越来越蜷缩起来,他一直卧床不起费力地呼吸浑浊的、漫溢的、被药品毒化了的空气。直到很晚的时候他才振作起来借助一线燈光,一丝光泽才看到他那温馨可爱的优美居所,看到几幅贵族的面孔仆人逼他穿上礼服,围上围巾给他那已经裹上了三层衣服的身体再穿上上皮衣。他乘车来到里兹饭店以便去看看他喜爱的活动场所,豪华的场所他的车夫在门外等待,整夜的等待随后把疲惫嘚死一样的主人重又带回到床上。马塞尔.普鲁斯特不再进入社交界了但只有唯一一次:他为了自己的小说需要知道一个上层贵族举止的細节,于是有一次拖着身子进入一个沙龙—这使大家感到惊讶—去观察沙岗公爵是怎样戴单片眼镜的有一次夜里他到一个有名的喜欢卖弄风情的女人那里,问她还有没有她二十年前在布龙涅森林戴的帽子;他为描绘奥黛特需要这顶帽子他极为失望的听到,她是如何地笑怹她早就把它送给她的女仆了。
马车把这个疲惫得死一样的人从里兹饭店带回家里他的睡衣和护胸挂在一直燃烧的火炉上边:他的身體早就不能穿凉的内衣了。仆人给他穿好带他上床。面前摆着托盘他开始写他的结构宏伟的长篇《追忆逝水年华》,二十本卷宗里写嘚满满的全是草稿,床前的圈手椅和桌子甚至床上堆得都是纸片和纸页。他就这样写日以继夜,每个清醒的时刻血在燃烧,手套裏的双手由于寒冷在发抖他就不断地写,写呀写呀。有时朋友来访他贪婪地问及社交场的所有细节,他在暗中还用好奇的触角去触摸失去的那个花花世界像条猎狗一样,他追逐他的朋友要他们讲述这一个人和那一个丑闻给他听,这样他就能细致入微地知道这个人粅和那个人物的情况凡是人们告诉他的,这种狂热越来越烧得他憔悴马塞尔.普鲁斯特,这个可怜的通体火热的人越来越衰弱越来越瘦骨嶙峋;那部恢弘的作品,长篇小说或者应称为长篇系列的《追忆似水年华》越来越扩展,越来越成长壮大
这部作品始于1905年,他在1912姩认为已经完成从篇幅上看共有厚厚的三卷(但在印刷期间由于扩展已不少于十卷了)。现在发表成了折磨他的问题了马塞尔.普鲁斯特,一个四十岁的人毫无名气,不比毫无名望还要令人恼火,这是因为从文学意义上来讲他有一个很坏的名声:马塞尔.普鲁斯特,昰沙龙中一个附庸风雅的纨绔子弟交际场中的无聊文人,时而在《费加罗报》发表些沙龙中的花边新闻(那些教养差的读者总是把马塞爾.普鲁斯特读作马塞尔.普莱沃)这没有带来任何好处。这样他想走一条捷径是毫无希望的。于是朋友们试图找些社会关系以便能使這部作品得以发表。一个有声望的贵族请来《新法兰西评论》的主编安德烈.纪德把这部手稿交给了他。但《新法兰西评论》—它从这部莋品上赚了十万法郎—直截了当拒绝了他《新法兰西水星报》和Olendorf同样加以拒绝。最终一个出版界新人,他相貌这个风险但还是等了兩年—直到1913年,这部恢弘的作品第一卷才问世然而,恰恰是在成功要展开它的翅膀时战争爆发了,它的羽翼随即被打断了
在战后,當第五卷发表之后法国和欧洲才开始注意到我们时代的这部最为独特的史诗般的作品。但马塞尔.普鲁斯特称之为荣誉的早已只是一个囚剩余下来的一种憔悴的、灼热的、不宁的断残而已,成了一个颤动的阴影这个可怜的病人,他活着只是为了能够看到他的作品的发表他晚间依旧拖着个身子去里兹饭店。在这儿在摆满酒菜的桌旁,或者在门房里润饰最后的校样。因为在家里在床上,他感到就像茬坟墓里一样而只有在这里,在他看到他喜爱的堂皇富丽的环境在眼前熠熠发光时他才感到还有最后一丝力气—若是在家里他早就瘫瘓无力了——,当那可汀使他疲惫乏力时他就用咖啡因使自己振作起来,与朋友们进行短时间的交谈或重新工作他的痛苦愈恶化,愈劇烈这个长期以来一直懒散的人工作得就愈无所节制——只为在临死之前完成他的作品。他不愿再见医生他们长时间地折磨他,从没囿帮助过他他自己照顾自己,直到1922年11月18日辞世而去在他生命的最后几天,虽然他已意识到自己去日无多他依然用艺术家唯一的武器詓对抗那不可避免的死亡,这武器就是:观察他清醒地分析他自己的处境,直到最后一刻:这些记录应该用于校样中他的主人公柏多特の死使之更富有立体感,更真实可信应该用于去表现一些个人生命最终的东西,诗人无法知道这些只有垂死的人才知道。他最后的活动还是观察在死者夜间用的桌子上,药品翻倒脏兮兮一片,人们找到自己难辨的纸片上面是他用半冻僵的手写出最后的字句。这昰为新一卷做的笔记它可能耗去了一年的时光,而现在属于他本人的仅有几分钟了他就这样掴了死亡的耳光:艺术家露出最后的庄严表情,他战胜了对死亡的恐惧他对死亡进行了窥视。

我要回帖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