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200个国家,没有一个国家基因库按照达尔文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进步性国家税收美元为下一代培养免疫健康优秀基因组

思茅四中八年级生物模拟3

(全卷②个大题45个小题,共8页;满分100分测试9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共60分)

选择题(本大题共40个小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在每个小题给出的㈣个答案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九年级学生李白说现代生物技术包括基因工程、细胞工程、发酵工程,请问他忘记的还有┅个是()

A转基因 B克隆 C酶工程 D机器人工程

2、进行转基因技术实验中在实验的生物中要转入的是()

A精子B卵子C外源基因D本身基因

3、在“巨型小鼠”的培育中转入的外源基因是()

A普通烟草的杀虫基因B苏云金杆菌杀虫毒素基因

C小鼠生长激素基因D大鼠生长激素基因

4、在“转基因煙草”实验中转入的外源基因是()

A 普通烟草的杀虫基因B转基因烟草的杀虫基因

C苏云金杆菌杀虫毒素基因 D 大鼠生长激素基因

5、下列不属于酵母菌发酵的是()

A制作啤酒 B水果放久会有酒味

C制作酒酿 D制作酸奶

6、下列不属于发酵现象的是()

A果酒暴露在空气中会变酸B利用甲烷菌生產沼气

C生产抗生素青霉素D藻类植物释放出氧气

7、长时间保存在冰箱中的食物会腐败变质的原因是()

C微生物的生长D食物原来就是变质的

8、廈门的海鱼要活着运到思茅,合理的保存方法是()

A真空包装B水中添加防腐剂

C冷藏运输D水中添加溶菌酶

A生物的变异是不定向的达尔文嘚自然选择学说进步性是定向的。B生物的多样性是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进步性的结果C生物的适应性是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进步性的结果D生存斗争导致多数个体死亡少数生存各位大侠,帮帮小妹啦困扰ing。。答... A 生物的变异是不定向的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进步性是萣向的。
B 生物的多样性是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进步性的结果
C 生物的适应性是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进步性的结果
D 生存斗争导致多数个体迉亡少数生存

各位大侠,帮帮小妹啦困扰ing。。


答案是D我觉得错了,因为百度百科里就有

B 生物的多样性是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进步性的结果 感觉有问题教材上好像没有这条

我也是呢、、
但是d肯定对啊,你可以去百度百科看看呢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现代观点认为变异是不定向的但达尔文认为是定向的,先有自然环境的变化后有变异。实际上变异不断发生多方向进荇,随后才是自然环境的改变即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进步性的产生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竝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谢平---进化论——超越达尔文

进囮宛如一种无目的性的新种创造行为,乃微观随机性与宏观方向性之统一进化既可停滞于平淡无奇的组合式变化,也可为烈焰般的创造與延绵进化之轨迹可以是圆点、圆圈、发散或缠绵之线……。

     为何地球上的生命要不停地创造出新的物种致使数以百万计的生物物种拥擠在这个有限的地球上达尔文进化论中的“自然”到底意指何物呢?如果自然界没有目的性那一个没有目的的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進步性会是什么呢?如果没有拉马克主义人类的心智何以能得到如此伟大的进化以及动物的本能和习性又从何而来?……

我相信迄今為止,没有一个进化理论(包括达尔文的)能满意地回答这些问题难道一个完美无瑕的生命进化理论可以回避这样的疑问吗?如果能拨開一缕缕依然还在我们头颅四周缭绕的浊雾也许就能在阳光的恩典之下更加清晰地眺览那深藏于远方幽谷中的“真姿”。冲破“圣曲”嘚羁轭——进化论超越达尔文!

进化是理论、体系或假设么?全都是它更是基本原则,一切理论一切假设,一切体系今后都该向它屈垺满足于它然后才为真实而可理解的。进化是一道光照明一切事物;是一个轨迹,一切思想都该依循这便是进化

对于更带综合性的嫃实,智力不过是一种摘要而已因此,未来就显现为过去向当前中的扩张:当前中并不包含以被表现的终点的形式出现的未来……我们嘚智力有权从其习惯的角度去抽象地思考未来因为智力本身就是对其存在原因的一种抽象观察

Life(译文:依据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进步性或在生存竞争中适者生存对物种起源的论述),提出了物种是自然演化的产物即通过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进步性、生存竞争和适者苼存来实现,这也被称为达尔文的进化论

达尔文的进化论被德国伟大的哲学家与思想家恩格斯誉为十九世纪三个最伟大的科学成就之一,其巨大影响一直延续至今甚至被一些狂热的信徒视为人人必须崇拜的上帝。俄裔美籍遗传学家杜布赞斯基说“若无进化之光,生物學毫无道理”(杜布赞斯基1972)!

什么是达尔文进化论的核心呢简单地说,就是个体变异、生存斗争(繁殖的无限性与资源的有限性之间嘚矛盾)与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进步性其结果就是适者生存。但是围绕这些问题的争议也一直延续至今。由于那个时代的知识限制达尔文将个体变异主要归因于环境的变化,但今天的遗传学知识表明这并不准确此外,也有一些人对达尔文所说的生存斗争与达尔文嘚自然选择学说进步性的观点心存疑虑

一、达尔文进化论的核心与所谓的“哲学贡献”

德裔美国生物学家恩斯特·迈尔被誉为“进化生物学中最耀眼的人物之一”和“20世纪的达尔文”。迈尔在1985年出版的“The Growth of Biological Thought”(中译本:生物学思想的发展历史)将达尔文进化论的逻辑结构与学術贡献进行了总结(表1)并站在哲学的高度热情洋溢地赞颂了其在下述六个方面的贡献:(1)用一个进化、发展的世界取代一个静止的卋界(这并非由达尔文独创);(2)证明神创论是难以置信的;(3)证明宇宙目的论是错误的;(4)将共同祖先学说一直运用到人类,破除了为绝对人类中心论辩护的一切口实;(5)运用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进步性这一纯粹唯物主义过程解释世界的“设计”这一唯物主義过程由非定向的变异和机遇性的繁殖成功之间的相互作用构成,完全冲破了基督教教条的桎梏;(6)用种群思想取代了本质论

动物不僅能模拟背景色,还能模仿另外的动物早在十九世纪,人们发现在亚马逊地区一些美味的蝴蝶身上的图案和色彩与有毒的(或至少味噵不鲜美)同域物种身上的一样,而且不管有毒物种随地理环境的变化而做出什么形态改变美味拟态类型总是也会跟着地理区域不同而發生相应的变化;此外,有毒物种彼此之间还会相互模拟这样食虫鸟以为只要记住一种图案和色彩就可以避开所有有毒的物种,从而可降低有毒物种被捕食风险的方式(迈尔2009)

   拉马克的生物天生具有向完美发展的趋势其实也是主张进化过程中存在一种必然的演替规律,洏人类的诞生便是一个绝佳的例证有“达尔文的斗牛犬”(Darwin's Bulldog)之称的英国生物学家赫胥黎(Thomas HenryHuxley,1825年-1895年)认为进化中的进步是不可避免嘚,它被一系列向上的动力所推动直到达到最高的层次,但是只有一个分支已达到了这一最高层次:“......到上新世仅有一个进步的途径仍旧开放—它通往人类”(威廉斯 2001)。

4.“爱尔兰麋鹿”的过度发育—直生论

新近灭绝的“爱尔兰麋鹿”(图8)是直生论的代表性案例一些古生物学家认为这起因于“过度发育”,即爱尔兰麋鹿由于其内在的力量导致它的角过大(似乎呈现线性不断增大)最终使物种走向叻灭绝。大型动物的“过度发育”可能十分普遍并最终走向灭绝。庞然大物恐龙的灭绝可能也与此密切相关

直生论认为生物谱系的进囮呈直线状,由一种内在的“种系动力”所驱动既不受环境影响,也与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进步性无关生物的变异并不随机,存在┅定的方向性生物的进化并不一定向着适应的方向,即有些变化并不一定适应环境(而拉马克主义的进化观就是适应环境)

在某一方媔的强化必定带来另一方面的弱化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因此个别器官的过度发展未必总能保持总体的生存优势从遗传上来说,通过基因庫的修修补补实现新物种分化的方式(黑猩猩与人类的基因组高达98.8%是相似的)是导致一些大型物种日趋复杂化的重要因素之一而大型化與复杂化导致物种体制与机能可塑性的降低,往往使这样的动物走向进化的死角因为物种越复杂,演化的方向似乎就越来越狭窄

这种帶有累积性或历史性的适应就不可能是真正完美的适应,因为复杂性会消耗可塑性也会消费适应性。因此恕我直言,今天的长颈鹿和囚类还是拉马克主义者完美进化的心怡案例而当它们迎来灭绝之日时,就会成为直生论的“有力证据”!

5.“完美”适应或达尔文的自然選择学说进步性的代价与命运

柏格森(1907)说“适应造就了进化运动的种种曲折性,却并不决定进化运动的各个总体方向更不决定进化運动本身……进化并不标志出一条实在的路线,进化所采取的各个方向全都没有终点即使在适应进化当中,进化依然富于创造力”进囮的曲折性、随机性与创造性不容否认,但是古生物学证据显示,进化在一些方向(甚至整个动物群)上都出现了终点譬如,寒武纪動物群几乎都已灭绝可能源于非生物性的地球环境灾变。

一方面你会为眼前生命世界中数不胜数的美妙、精致、独特或怪异的结构、功能、行为或关系等而惊叹不已感慨适应或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进步性的无限魅力,另一方面你又会从化石记录中洞见漫长岁月对物種的无情毁灭(无论源自何种灾难)。因此任何完美的适应都不会永恒地存在下去,自然界总会将一切看似完美的生命无情地摧毁这昰为什么呢?

首先适应往往以特化的面孔来显现,这可以是形态上、结构上或生理上但是,特化往往会付出高昂的代价(譬如组织特化会牺牲再生能力)。在与虫媒的协同演化中花的高度特化虽有利于高效的授粉过程的进行,但也容易走向灭绝;精致的进攻手段引人注目的彩色装饰和雄性求偶时的炫耀行为,也许有利于雄性在交配竞争中的获胜但这些特征由于浪费和损害了身体资源以及在性冲突中使捕食者有机可乘,从而也会降低了种群的适合度;个体在体积上的增加可能导致数量上的减少也更容易走向灭绝。这些都是达尔攵的自然选择学说进步性的结果是适应性,但是往往是一种适应取代了另一种适应而不一定是增加了适应(威廉斯2001)。

此外由于适應导致一种功能强化的同时也可能导致另外功能的损失为代价,譬如最初的四足动物变成了更好的步行者其代价却是游泳上处于劣势。朂初的恒温动物减低它们的代谢要依靠环境温度但因此就增加了它们对于食物等的需求(威廉斯2001)。当然反之亦然,即一些功能的退囮往往可通过另一些功能的加强而得到补偿

迈尔(2009)从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进步性的视角阐述了同样的问题。他列举出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學说进步性通常无法产生出完美类型的八大理由1)基因型的潜力有限:动植物已有的遗传组织限制了进一步进化,如鸟类无法进化成哺乳动物甲虫无法进化成蝴蝶;2)缺乏合适的遗传变异:一定的物种种群只能容忍有限的变异;3)随机的过程:群体中的许多差异性生存囷生殖并不是选择的结果,而是由于机遇生殖过程充满机遇,环境灾变(如洪水、地震或火山)在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进步性有机会照顾有利的特定基因型之前通常就会淘汰那些潜在有利的基因组合;4)种系历史的限制:一旦确立了特定的身体结构,即不可能再改变如节肢动物的祖先需要首先发育出外骨骼,而脊椎动物的祖先则需要发育出内骨骼自从这两种生物的祖先做出了这种选择之后,便影響了这两大生物类群的整个进化历程前者可演化出恐龙和大象这样的庞然大物,而后者最大也不过是螃蟹;5)非遗传修饰的能力:表现型的柔性越大也能抵御相反作用的选择压力,比起高等动物来植物特别是微生物更具修饰表现型的能力;当一个群体迁移到一个特殊環境中的时候,在以后的世代中基因会遭遇选择从而加强乃至最终取代非遗传的适应;6)生殖年龄后无反应:选择无法淘汰导致老年患疒的基因;7)发育过程中的相互作用:整个发育机器就是一个相互作用的系统,生物的结构和功能就是竞争需求的妥协产物每一种生物嘚形态都体现出妥协的程度,每一次迁移到新的适应区都会留下不再需要的形态特征的痕迹这些形态已经成了累赘;8)基因型的结构:存在不同功能类型的基因,有些产生出物质有些调节物质的产生,还有一些似乎没有什么功能依笔者之见,最根本的原因还在于物种(基因组)修修补补的成种方式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定了物种演化的随意(机)性,生物越是复杂就越是如此否则,为何仅从外貌就能洳此明晰地辨别出种系呢

笔者认为,不论适应或选择多么的完美都是相对的,都只可能是相对于一定的生存环境(而且还是在有限的哋质历史背景下)而任何物种(包括我们人类)的命运最终都会走向灭亡,即使不被灾难灭绝也会消逝于变异之中。这就是为何有人嶊测现存的物种只是历史上曾经出现过的物种总数的1%虽然这个数据不可能十分准确。因此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进步性绝不可能保证粅种永远都会成功(正如达尔文强调的那样,一个生物只需要完美到足以成功地与现存的竞争者进行成功的竞争)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咜更像是为了迎合个体短期的生存目的而不是种族的长久延续否则哪会有如此彻底的物种灭绝方式呢?其实没有任何一个物种可以适應一切生存条件,也没有任何一成不变的生存环境更没有永恒不变的有机体模式(以种的形式定义的),因此不仅世界的永恒变化外在哋决定了物种灭亡的必然命运而且即使没有这,生命也会消逝于内禀的裂变或漂变之中

现代达尔文主义者十分纠结适应与目的之间的關系,试图将两者机械地割裂开来迈尔(2009)说,“在每一代中经历过淘汰过程后存活下来的个体事实上都是‘适应’的,是它们的特征使它们能够生存下去淘汰并没有产生适应的‘目的’或者‘目的性的目标’,适应是淘汰过程的副产品”迈尔强调适应不是一个有目的的过程,而是淘汰(或)性选择后的产物这实际上就是一种同义反复,最适者生存生存者最适!

试问,像高等动物后天学习(如呦狮对捕猎技能的学习)这样的适应过程没有目的性吗像人这样的复杂动物的一切适应性都是没有目的的吗?为什么一定要否定生命的目的性呢生命之适应可以是形态的、结构的、生理的、食性的、行为的、感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的或心灵的……而苼命之目的既可以是客观的,也可以是主观的除非否定生命的目的性。其实现代达尔文主义者之所以如此坚定地否定适应的目的性,根本原因就是为了与拉马克的主动性适应划清界限

柏格森(1907)是这样来评价各式各样个性化的进化理论的:“我们将进化论的各种当前形式交给一个共同的检验,并且申明:它们全都遇到了同一个不可克服的困难而我们绝不打算将它们一概否定。恰恰相反它们当中的烸一种都有相当数量的事实作为支持,因而其本身必定都是真实的它们每一个都必然与进化过程的某个方面相关。一种理论将自身严格限制在特定的观点上以便维持其科学性(即为细节的研究指出明确的方向),这也许甚至是必须的然而,这些理论从各自的局部角度詓观察的那个真实却必定会超越它们全部。那个真实是哲学研究的特殊对象哲学并不局限于科学的精确性……”。

九、物种分化速率依赖于体制的可塑性

   为何昆虫种类如此之多为何长颈鹿种类如此之少?为何拉马克的完美适应如此的悲情为何达尔文的随机变异如此受宠?

1.有性生殖物种的分化速率随体积增大而降低

May(1988)通过分析陆生动物物种数与体积之间的关系(图9)发现在大部分体积区间,物种數与体积成负相关也就是说,随着物种体积的增大新物种的分化越来越困难。一般来说体积较小的动物在进化上较为低等和原始,結构也相对简单达尔文曾指出,“在自然系统中低级的生物比高级的生物容易变异是和博物学者的共同意见一致的。我这里所谓低等嘚意思是指体制的若干部分很少专业化以担任一些特殊机能;当同一器官势必担任多种工作时,我们大概能理解为什么容易变异因为達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进步性对于这种器官形态上的偏差,无论保存和排斥都比较宽松,不像对于专营一种功能的部分那样严格”(Darwin

为哬动物物种的分化速率与体积成负相关有几种可能的原因:①动物的体积越大,繁殖速率越慢因此,物种分化也就越慢;②动物的体積越大内部机构就越复杂,形态与生理变异的可塑性相对变窄因此新种的分化就越困难,③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动物的体积越大,所能容纳的物种数就越少一般来说,动物的活动范围随体重的增加而增加而且同样的体重,肉食性动物的活动范围比牧食性动物更大恒温动物的活动范围比冷血爬行动物要大。

图9 以特征长度(L)来分类的所有陆生动物物种数(S)分布的粗略估算虚线表示S~L-2的关系,小體积物种的数据相对不足(仿May 1988, Stork 1997)

繁殖速率(它也取决于体积大小或体制的复杂性)也许最为关键对有性生殖的物种(几乎所有动物都能進行有性生殖)来说,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联会与交换是变异的重要来源因此,就不难理解为何繁殖速率越快物种分化也快的现潒了。

在绝大多数情况下(体长<1 cm的物种除外)r生态对策者似乎是物种快速分化的天堂,而极端K-生态对策者(如大象)几乎就是进化的死角它们似乎容易重蹈爱尔兰麋鹿的灭绝之路。

2.无性生殖微生物的种类稀少从公共基因库中组合物种实现快速适应

细菌和古菌合计起来吔不过1万种左右,这不足现存物种的1/170巧合的是,在动物(真核生物)中当体长小于25px时,物种数也出现显著下降(图6-9)为何细菌的种類是如此的稀少呢?它们不是繁殖速率很快的r-生态对策者吗细菌种类的稀少有三种客观的解释:其一,微生物定种困难因为绝大多数細菌无法进行纯培养;其二,如果结构过于简单的话形态特征的鉴定和区分变得越来越困难,容易被分类学家所忽视但是,这些并不會从根本上动摇细菌种类稀少的事实其三,当生命的结构简化到极限的程度时可能无法允许更多的物种存在。

   虽然细菌种类不多但昰它们却能够通过快速的变异应对几乎无限多样的生存环境。这种快速的变异通过快速的繁殖及个体间基因的重组得以实现—细菌的抗药性快得惊人根本不需要地史的时间尺度,此外一些细菌之间能灵活地进行遗传交换,这虽然在方式上有别于有性生殖物种在减数分裂過程中通过同源染色体之间的联会与交换实现的频繁的基因交换和重组(图6-10)

不少证据表明,细菌的基因库似乎具有惊人的变异性与流動性赫奇斯甚至大胆地认为,“可以把基因看作一个巨大的公共基因库当细菌为了改变境况,即为了改变与变化中的环境的关系时臨时定义的‘种’就从基因库中获取它们所需的遗传信息”(詹奇1992)。

换言之细菌之间都能快速而灵活地进行遗传交换的事实似乎昭示著整个细菌界是由若干个超级物种所构成,因为在自养细菌(如蓝细菌)与异养细菌(如病原菌)之间可能还是应该存在若干难以融合的根本性差异的而真核生物则采取了完全不同的方式,即真核生物的一个物种就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基因库它们分化出了数以百万计的物種基因库。日益复杂化的真核生物显然不可能再采用原核生物的这种临时性物种组合游戏了因为复杂性(多细胞化、组织与器官分化等)不可避免地牺牲了简单灵活性(谢平2013)。总之细菌的生存策略似乎是:以小的细胞体积、基因组的简洁性、灵活的基因交流以及快速嘚无性繁殖方式来实现对无限多变环境的完美的适应性。

3.体制越简单可塑性越大,成种速率越快

一般来说体积越大的动物体制也越复雜,这里体制指生物的内部结构、组织形式和生理功能等它们可用一些相关的参数来表征。笔者认为越小的生物(如昆虫)其个别基洇的突变对体制突然改变的可能越大,而越大的生物其个别基因的突变对体制的突然改变的可能性越小像对大象、人这样极端复杂的生粅这几乎是不可能的。越小的生物越能承受体制参数的大幅波动或损伤,或者说能通过快速适应固定发生变化的新体制这样可塑性也僦越强。因此生物体制的可塑性就意味着物种分化的潜力,可塑性越强遗传重建速度越快,物种就越丰富譬如,小小的昆虫有70-80万种の多而庞然大物—大象在全世界仅有3种!

从生态对策来看,小的物种称为r—对策者譬如,相对于老虎(K-对策者)来说苍蝇和老鼠就昰r-对策者,后者的生态可塑性也强苍蝇和老鼠能忍受种群的剧烈波动,可凭借其惊人的繁殖率从极低的种群密度快速恢复它们除之不盡;而老虎却不能忍受种群的剧烈波动,十分容易被人类灭绝显然,体制的可塑性与这种生态对策相吻合即r—对策者的体制可塑性也較强。或者说生物的体积(或复杂性)与体制的可塑性呈负相关。

为何结构的复杂性会牺牲体制的可塑性呢这既有遗传的原因也有生態的原因。从遗传本质上来看有性生殖通过基因不断堆积来创造变异与适应(最终新物种)的方式,不可避免地会导致基因组、表型、結构与调控的过度复杂化(在一些情况下还有体型的过度大型化)这就埋下了致命的隐患—可塑性的降低。从生态学来看结构复杂的動物个体对中度以下的环境波动具有较好的缓冲性,但是这却牺牲了繁殖速率,也牺牲了更广泛的变异能力与适应范围因此,一旦遭遇到环境灾(巨)变复杂的生命往往难以进行大幅度的改变与适应,不可避免地遭受灭顶之灾庞然大物恐龙的灭绝就是一个活生生的蕜惨案例(谢平2013)。

基因及其调控还有生命整体绝不可能趋于无限复杂终究会将发展途径自我阻断,使某个方向的进化嘎然而止生命特有的不断复杂化的遗传进化方式可能是导致许多大型动物(如恐龙、爱尔兰麋鹿)灭绝的内在机制之一。这种现象常常被直生论者称为“内部完美原则”或内在的“种系动力”但笔者认为,最初是为了适应但是由于这种适应的创造方式使机体越来越复杂,逐步降低了機体的可塑性(这与生态系统的复杂性与可塑性的关系完全不同)最终在环境巨变来临时惨遭灭绝(谢平2013)。神创论者常常借此来攻击達尔文的变异雅荷雅(2003)说,“变异不会通过给爬行动物增加翅膀或羽毛或者改变其新陈代谢的方式,使它们转变成鸟类”

类似于苼态(或生殖)对策,似乎也可以将成种区分为两种不同的类型较小的动植物(如昆虫)繁殖速率快,体制的可塑性强演化的方向多,突变成种的速率快物种十分丰富,可称之为r—成种策略(r-speciation strategy);而较大型动物(如哺乳动物)繁殖速率慢体制的可塑性差,演化的方姠少突变成种的速率慢,物种数较少可称之为K-成种策略(K-speciation strategy)。至于微小变异的连续累积和用进废退的获得性遗传不论动物大小都会洎然发生,都会贡献于物种分化总而言之,r—成种策略是快速的随机性演化的天堂而缓慢的K-成种策略往往会奔向直生论的死角。

当然具有相似体制的物种之间偶尔也会在成种速率上出现巨大的差异。有一些物种很难发生成种事件(或成种速率很慢)被称为“活化石”,而相关物种却发生了剧烈的变化或者已经绝灭譬如,在北美东部有一些植物(包括臭菘)也存在于东亚的一些地区,这些广泛分咘于两个大陆的群体不仅形态上没有什么区别而且虽然已经分离了600万至800万年,还可以相互交配有些动植物物种经历1亿多年也没有发生奣显变化,如动物中的鳖、仙虾和酸浆贝在植物中长期存在的属有银杏、南洋杉、木贼和苏铁(迈尔2009)。

有数据表明物种的寿命分布昰幂律的,大多数物种形成之后不久便灭绝了只有少数物种才能存活较长的时间,这种物种形成与灭绝事件的幂律分布大约在6.5亿年前的顯生宙时期便出现了(考夫曼2004)因此,“活化石”物种似乎可用物种寿命的这种幂律分布予以解释虽然这还只是一种统计性的解释。

┿、拉马克主义之还魂—进化依赖于遗传但也不能缺少适应

迄今为止,之所以有不同的进化理论一是由于对生物个体变异机制的看法鈈同,二是对生物的适应与遗传之间关系的看法存在争议特别是关于是否存在用尽废退和获得性遗传的问题。

1.分子遗传学家对博物学家嘚清算—基于适应的获得性遗传被彻底否定

在人们根本无法知晓遗传物质为何物的年代人们信奉生命对生存环境的适应性,认为这会使苼物趋于完美并可以遗传下去,这就是拉马克的进化论,即拉马克认为使用的器官越来越发达,废弃的器官往往成为痕迹器官或完全退囮而且这种获得改变的特征可以遗传下去。长颈鹿和洞穴动物是支持拉马克学说的经典案例

达尔文也不否认这一点,但它更倾向于随機变异并主张环境诱变,也和拉马克一样主张渐变对达尔文来说,不论变异源于何种机制他都可以用他的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进步性来说明进化。那时既不知道基因,更不知道DNA、RNA和蛋白质之间存在如此复杂的相互作用关系

随着二十世纪的来临,人们成功地揭开叻遗传的物质基础(DNA)以及个体变异的基因本质也认识到生殖及物理化学因素对遗传变异的影响。特别是所谓“中心法则”的提出被认為是对获得性遗传的彻底否认基因突变被认为是新物种创造的唯一途径(图10),也同时从根本上否定了适应的遗传与进化意义依笔者の见,遗传学家们(自魏斯曼以来)为他们打败拉马克的获得性遗传而欢呼雀跃的同时也暴露了其自身在进化论与生命本质认识上的微觀与短视!

遗憾的是,这样的思想也渗透进一些博物学、分类学和动物学背景的进化生物学家的思想之中譬如,进化生物学家与动物学镓道金斯(2008)断言“基因不会在使用过程中得到改善,除非出现非常少的偶然错误它们只是被按原样传下去。并非成功产生了好的基洇是好的基因创造了成功。任何个体在它一生中所做的一切都不会对基因产生任何影响”。进化生物学家与博物学家迈尔(2009)也宣称“与达尔文理论竞争的三种主要理论—转型论、拉马克主义和直生论—在1940年遭到了明确的否定,在过去的60年里再没有提出过可行的、試图取代达尔文主义的理论”。

图10 遗传变异与各种进化理论的关系

2.动态特征偶联“用进废退”而静态特征偶联随机变异

对刻画动物的特征来说,似乎有必要区分为两类—动态的与静态的动态特征与通过用进废退的适应性与涉及运动与感觉的一些特性息息相关(图11),包括?行走、奔跑、跳跃、飞翔和游泳等②视觉、听觉和味觉等,③判断与思维……等等而这些特性直接关乎动物的觅食、逃敌、交配等。这些反应性或动态特征的变化不仅会导致生理生化的变化还可能进一步引起结构性的变异等,并可推动动物的记忆、学习与思维的发展这种意识运动发展的巅峰就是具有最伟大智慧的人类的诞生。难怪拉马克认为生物可以通过“主动性适应性”来完成一些特征的改变并被遗传所固定(即获得遗传)。

但是一些静态特征就不大可能是用进废退的产物了。譬如拟态的色泽就可能是一种随机变异并受箌方向性选择的产物,此外动物身体上的一些奇异的装饰物(如为了在交配时吸引异性)也可能是这种随机变异被选择下来的产物。还囿一些奇怪的突出物(可能也是随机变异的产物)因可作为防御或进攻的武器而被选择下来了或许在之后的使用中又能遵循用进废退的原则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静态特征似乎是生物的一种“被动适应性”行为主要是依赖于随机变异的定向选择而被遗传所固定下来,因此与“用进废退”并无太大关系。

有一些学者相信行为作用在进化中的重要性迈尔(2009)指出,“行为中的某种变化比如选择一种新嘚食物,或者提高扩散能力能够建立一种新的选择压力,继而这些压力可能会导致进化变化我们有很多原因可以相信在许多创新中都包含了行为的改变,因此可以说‘行为是进化的带路人’”

图11 生命的目的与生命系统的适应与相互作用

3.围绕拉马克进化论之争的核心—什么决定了遗传系统?

洞穴动物的眼睛是如何消失的呢也许你可以认为这也是突变的结果,因为突变可以在所有方向上发生—既可能向關闭眼睛的方向突变(或许某些基因的丢失)也可能向使眼睛变大的方向突变,但是在黑暗之中没有眼睛者可能更有优势,于是就生存下来了

其实,围绕拉马克进化论之争的一个核心问题是什么决定了遗传系统或者更具体地说,生理生化的改变最终是否能影响遗传系统或被遗传所固定这是获得性遗传理论与突变论的分水岭,前者回答“是”后者回答“否”,前者信奉完美性适应后者信奉盲目嘚随机性。而达尔文的态度则是一种折中但更偏向于随机,但他也不否认用尽废退与获得性遗传达尔文并不清楚个体的变异到底源自什么,只是主观地归因于环境的影响对达尔文来说,他感兴趣的只是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进步性不论变异由什么引起,只要有变异他的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进步性就能发挥作用。

长期以来获得性遗传遭受不公的痛批,特别是来自遗传学家对生活在洞穴之中的魚儿,我猜这些批评者肯定是在冥想那茫茫黑暗应该一直静悄悄地等待着那把眼睛关闭的基因突变哪天会奇迹般灵显。而我则更愿意相信这是一种生态适应性的结果—那完全没有必要睁开的眼睛由于长久不用必定会渐渐萎缩直至完全闭合(达尔文的解释)。同样地对舉着长长脖子的长颈鹿,这些批评者或许在痴想着那长在高高树枝上的嫩叶在静悄悄地等待着能够催长脖子的基因突变的显灵而我更信奉拉马克,更愿意相信这是由于器官不断使用通过复杂的生理学适应过程逐渐带来了身体体制的缓慢改变终于被遗传所固定。

哲学家德ㄖ进说“就个体性而言,性质的缺陷都依年龄而发展则为什么(或应该说,如何地)这些就不能在种类上集合成形呢并且,在整个種类的层次上它们难道不会在生命物上印上它们的肖像么?总之蚂蚁、白蚁都成功地按照个别的本能替工蚁、兵蚁附上了得当的外表。而我们不也都认得出狩猎的人么”(de Chardin 1955)。

我很欣赏哲学家柏格森(1907)的这样一段评述:“后天特征的可遗传性被确认为一种教条之后却被以同样教条式的方式加以否定了,因为论证从(被假定为)胚芽细胞本质中引出了一个a priori(先验前提)众所周知,魏斯曼基于他的種质连续性假说将胚芽细胞(卵子和精子)看作几乎完全独立于身体细胞之外的东西。由此出发许多人曾经主张、而且现在依然主张:后天特征的遗传传递是不可想象的”。

4.“没有东西是无用的是没有目的的”

诗人歌德(1710年-1782年)也有一句名言,“为了要在一边消费洎然就被迫在另一边节约”。哲学家和医生拉·梅特里()早就指出过人体器官之间存在的平衡关系。达尔文说,“动物经过无数世代,达到最深的深处时它们的眼睛因为不使用,差不多完全灭迹了而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进步性常常会引起别的变化,如触角或触须的增長作为盲目的补偿”(Darwin 1872)。类似的例子在自然界中举不胜数譬如,由于长期生活在浑浊的长江江水中白鱀豚的眼睛缩小到只有绿豆般大小,视觉能力严重退化而声纳系统却极为灵敏。

达尔文根据他的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进步性理论对拉马克的学说提出了进一步嘚理论支持,他说“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进步性不断地试图来节约体制的每一部分......身体的任何部分,一经通过习性的改变而成为多餘时,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进步性终会使它缩小而毫不需要相应程序地使其他某一部分发达增大。相反地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进步性可能完全成功地使一个器官发达增大,而不需要某一连接部分的缩小以作为必要的补偿”(Darwin 1872)。其实德国哲学家康德(1724—1804)早就說过,在一个有机的自然产物中“没有东西是无用的,是没有目的的”(康德1985)

基因丢失也是“用进废退”在遗传水平上的体现。科學家发现寄生虫在进化中发生了基因丢失,如果抛弃一些基因可以保存能量并提高效率的话这也是一种选择的方向性。不光是基因┅些寄生性甲壳动物与它们自由生活的祖先相比,连运动性附肢都丢失了很多也许你还会认为这些都是基因突变的结果,但你能完全否萣“用进废退”在这样的退化演变中没有任何作用吗

5.人类思维的发展为获得性遗传提供铁证

如果一切变异都是偶然发生的突变,那人类昰如何使自身的心智达到了如此伟大的境界的呢如果都是随机变异,那在数以百万计的动物物种中为何只有人是如此幸运的呢?还有为何人类文明在很短(相对于地质时间来说)的时间之内如此日新月异地不断迸涌并实现了令人惊叹的巨大进步呢?这都仅仅只是源于囚脑的随机突变吗

人从古猿脱胎之后,一直还是那个人但你能说现代人的心智与最原始的那个智人没有一点区别吗?如果你承认有区別那这又是如何产生的呢?难道这不是在人的心智的不断使用过程中发展起来并被遗传逐渐固定的改进吗

如果一切都只是基因随机变異或突变的产物,那动物个体的记忆还有什么用处各种各样此等记忆的产物发展成种族的各种各样的习性乃至本能,难道不是记忆或思維不断发展的产物吗(图6-11)看看那些刚一出生就拼尽全力奔向大海的小海龟,它们必须冲出等待着在沙滩上结束它们性命的海鸟的包围圈进入大海才有幸存下去的希望这样的习性不就是来自祖辈们在生存中积累与遗传下来的记忆效应吗?

在人的思维的发展方面我很欣賞黑格尔的辩证逻辑,他强调人的思维发展遵循“正题、反题和合题”的三段模式在这一过程之后,合题又成为一个新的正题……如此循环往复因此,思维是一种自我适应、自我发展与自我完善的连续过程

柏格森(1907)认为,“很难说清楚一些特定物种、或者使其代表特别被选定为驯化对象的究竟是被遗传的后天习惯,还仅仅是某种天生的趋向”针对这样的疑问,笔者认为这既可能是天生的(因為也许这样的特征就存在于群体的基因库中,偶尔被显现于个体就被选择出来了)也可能是变异产生的(源于真正的基因突变),还有鈳能是有后天习得的成分或者是这三种原因的混合。

如何解释幼狮们从学习中获得的捕猎技能如果一切早已由基因决定,这又如何解釋但事实却是,种族(通过父母)并没有遗传给后代生存所需的全部技能也没有必要是如此精确,只遗传基本的特性其余就是适应環境的生存学习了。

还有这个世界是多变的,假如每一个物种将一切都存储于DNA之中而且不允许改变,那这个生命世界将会是怎样的呢那这些物种如何适应一个每时每刻都可能发生变化的外部世界呢?这样的逻辑是不可能成立的绝不会像那个“伟大的”的中心法则所刻画的那样,生命的必然逻辑只能是:DNA→RNA→蛋白质

毋庸置疑,种族遗传的只能是一些最根本的特性(知识)一些特性(知识)对种族來讲不可或缺,乃至它们已如此的固化变成了称之为“本能”的属性。因此我很欣赏柏格森(1907)的说法:“我们所说的后天特征通常昰指习惯或者习惯的影响,而在许多习惯的最深处则存在着天然的禀赋”。

哪些东西是本能呢譬如,对有性生殖物种来说两性的交配(不论通过何种方式来辨识与选择配偶以及完成交配)都必定是一种本能的行为,因为如果一个物种没有这样的本能那这样的物种早僦不复存在了。一些哲学家对本能的阐述精彩而深刻:黑格尔说“机体中的内在目的是通过本能来实现的”,柏格森(1907)说“知识在夲能中是被执行的和无意识的”。

但是对生命中的大多数事情来说,种族所能遗传的只能是一些构成法则或原则的物质性基础它仍然需要个体出生后在现实世界中去学习、记忆与发展,才能获得一些有效的生存技能譬如,幼狮虽然从父母那里遗传了作为猎手的物质基礎(强壮的体格、惊人的速度、锋利的犬齿……)但也还要跟随母狮学习捕猎的技能,还有群体捕猎的合作技能等等。看看非洲沙漠仩的迁徙大军是什么驱使它们年复一年之如此奔波?这或许就是由于世代重叠而出现的个体间习性的传承父辈带领它们的子代,子代洅带领子代的子代......或许会一直延续下去直到某种环境巨变的发生。

在动物界中人是后天学习的顶级高手!近200年来出现的人类科学知识嘚飞速积聚很难说不是世代间学习传承的极致演绎,这是通过长期而系统的教育来实现的它一般会花费掉人的1/3~2/5的生涯时间!当然人类嘚大脑已具备了实现这种学习目标的生理(或理性)基础,换成猩猩即使给予再好的教育肯定也无法训练出一个类似现代人类的一般行為与习性。不可否认人能感知世界,猩猩也能人有经验和知识,猩猩亦如此但两者在将经验转化为知识所必须的范畴框架上肯定存茬本质的差别,这是一种天赋上的差别这种差别带来的后果是人统治了整个地球,而猩猩濒临绝灭这种差别是如何形成的呢?

德国哲學家康德(1724年—1804年)对理性的解读可谓鞭辟入里:人类需同时通过经验和理性来获取知识经验对知识的产生是必要的,但并非唯一因素因为还需要通过理性(或称“范畴”)将经验转换为知识,而这种理性则是天赋的换句话说,人类对外界经验的获得依赖于范畴的基夲框架否则就无法感知世界。

很显然在通往人类的进化分支中,先天的本能与习性在后天的学习(通过经验与知识的累积)中不断推動理性的扬升而这种理性就是在感性的基础上能够运用智力或进行判断与推理的能力,此外理性与本能、习性、知识等也无法割舍,囚类的理性似乎与意识的含义相近试问,如果没有一种获得性的遗传机制这种能够到达人类理性的扬升何以能够成功实现呢?你会相信这仅仅只缘于随机变异吗

对一个无限多变的世界来说,遗传永远不可能满足一切生存需求它永远都只能是本能和一些生存原则的遗傳(我称之为“种族的记忆”),降临世界中后生命的个体还必须在现实的生存实践中去不断地学习、记忆与发展,经过无数世代的发展之后终将对种族的本能进行扩充与更新(虽然这是一个极为缓慢的历史过程)除非该物种遭遇突然的灭绝。因此个体的适应性是生命永恒的特性,而这种适应性所遵循的一条重要法则就应该是拉马克的用进废退它经过漫长的演化岁月,有可能最终作为种族的遗传特性所固定(图6-11)这便是获得性遗传。如果没有这样的过程那试问,种族的本能及诸多习性从何而来呢用基因的突变或随机变异能解釋所有这一切吗?

随机变异、生存斗争和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进步性是达尔文进化论的“三驾马车”即没有变异,选择就无从发生作鼡而对变异的选择是通过生存斗争来实现的。一个多世纪以来达尔文的理论像是玫瑰中的玫瑰,被人们捧为进化论的圣曲正如歌德嘚一句诗文所说,“一待幸运的火焰燃烧让英雄在胜利中神化”!

那么,达尔文的进化论果真完美无暇吗首先“变异”的来源以及为哬变异并不清楚,其次他对“自然”没有清晰的界定对自然之目的性的忽视就更不用说了,而一个没有目的的选择到底是什么呢一个鈳以包罗万象的自然何以能为数以百万计的物种的生存做出抉择呢?生存斗争客观存在不仅发生在同种的个体间,也发生在物种之间;此外任何一个物种都必定会最大化地维护种族的生存,而既然物种间存在残酷的生存斗争那为何旧物种还要不断地去创造新物种呢?呮有斗争才是进化的唯一推动力吗事实上,协作或互惠(如显花植物—传粉昆虫)对物种分化的推动也十分重要

有性生殖方式中的内稟过程(同源染色体之间的交换与重组)才是变异的最主要来源,而在这样一种内禀变异性驱动下有性生殖物种的基因库(保存于群体之Φ)的行为才是物种不断分化的根本原因即任何一个物种都不断地重复着遗传变异累积—基因库分裂—遗传变异再累积—基因库再分裂……的循环,因此即使没有生存斗争,物种的分化永远也不会停息这就是为何我称之为“物种‘嗜好’无目的性的创造”,要不然舊物种怎能不断创造出与自己竞争甚至会被其消灭掉的新物种呢?此外所有生命都具有内禀的原始目的性,即获取阳光(或食料)、求苼与繁殖

进化并不是一个完全随机的过程,它的宏观方向性受到生态功能(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与生存环境(陆生和水生)的强烮影响各自承受完全不同的选择压力。即使是在同样生存环境之中的具有同样生态功能的类群也会通过不同的生存对策(如r和K对策)應对竞争。用生态位取代自然将使达尔文的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进步性更加明晰物种间生态位的重叠就会导致竞争,一个物种的生态位也不会一成不变它也会变化或分裂。物种创造与生态位创造在一定的意义上互为因果协同演化。

 从一个博物学家的视角来看达尔攵似乎有些倚重进化的短期机制,而遗传学家就更是如此他们历来擅长于用形而上学来神话所谓的“中心法则”,将悠长的进化历史仅鼡一个可怜的瞬时过程就模式化了哲学家柏格森有这样一句关于进化的名言:进化就是延绵,这是生命的唯一本质!在笔者看来柏格森的思想就像进化论本身一样,沐浴了拉马克和黑格尔等进化或哲学思想的阳光也是一种进化思想的延绵。可以这样说在动物界,如果没有延绵就不会存在习性和本能,而没有这种进化延绵便不会有人类的出现!

纵观整个生物界,生命的进化线路就像生命本身一样哆姿又多彩虽然柏格森的进化延绵在通往人类这一支最为艳丽夺目,几乎达到了智慧的极限但也有像细菌/古菌这样微小的原核生物,雖经历了几十亿年的漫长岁月依然保持着古老、原始而简洁的风采。这些原始物种间通过频繁的基因交流共享基因以快速的遗传变异應对无限多样的环境变化,因此在进化线路的这一支,被柏格森视为生命本质的延绵似乎无影无踪

总之,进化对物种自身来说,是┅种无目的性的新种创造行为进化在微观上具有随机性,在宏观上具有方向性进化既可停滞于一种平淡无奇的组合式变化,也可是一種烈焰般的创造与延绵进化的轨迹可以是圆点、圆圈、发散或缠绵之线……。任何一个物种都不会永生它要么被环境或其它物种消灭,要么消逝于变化之中流逝的光阴将使一切生灵成为过眼云烟!进化论应该作为进化本身勇敢地走出“圣曲”的羁轭,用熊熊天火消融掉久久凝固的冰封尽情地熔汇入一个真正是百鸟鸣啭、千枝起舞、万花争艳的大自然之春中!

加载中,请稍候......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进步性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