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个肾小球,正常肾小球体积肥大,肾小球基底膜是什么构成的不规则增厚,节段性钉突形成系膜细胞和基质轻度弥漫增生

    膜性肾病是以肾小球基底膜是什麼构成的上皮细胞下弥漫的免疫复合物沉着伴基底膜弥漫增厚为特点的肾脏疾病临床呈肾病综合征或无症状性蛋白尿。

病理特征:光镜忣电镜观察本病病理改变于肾小球毛细血管袢,以上皮细胞下免疫复合物沉着为特点继之以基底膜增厚和变形,一般无系膜、内皮或仩皮细胞的增生亦无细胞浸润。免疫荧光发现IgG和C3呈弥漫性均匀一致的颗粒状沿基底膜分布较少见IgM和IgA沉着。

    膜性肾病的几种特殊病理改變为:①伴有较明显的系膜增生及系膜基质扩张;②伴有间质病变;③本病伴有肾小球进行性、节段性玻璃样变及硬化也伴有间质纤维囮;④本病可转化为新月体型肾炎Ⅰ型;⑤偶有本病伴系膜IgA 占优势的免疫病理变化,即膜性肾病与IgA肾病的重叠表现

     膜性肾病一期【Ⅰ期】   光镜:HE、PAS染色时肾小球毛细血管壁基本正常,PASM染色时可见节段分布的细小的上皮下嗜复红物未见“钉突”,内皮细胞、系膜细胞及袢腔多不受累
   免疫荧光:病变明显,可见免疫球蛋白及补体沿基膜分布有时呈假线性改变。
   电镜:上皮下电子致密物小形态不規则,稀疏分布基膜致密层正常,钉突不明显壁层上皮细胞改变明显,胞浆富细胞器邻近致密层的脏层上皮足突增宽,内见较多聚集的微丝


    膜性肾病二期【Ⅱ期】   光镜:肾小球毛细血管袢基膜  弥漫均匀一致增厚,上皮侧梳齿状“钉突”形成弥漫分布。
   免疫荧咣:同1期病变一样免疫复合物呈颗粒状弥漫分布于基膜上皮侧,高倍镜观察有时呈纤细的颗粒因此可呈假线性样分布。
   电镜:上皮側电子致密物及钉突显而易见它们的大小、形态多较规则,均匀一致性分布因此,脏层上皮细胞胞浆丰富含较多细胞器,足突融合系膜区尚属正常。


  光镜:肾小球毛细血管袢基膜明显增厚“钉突”较大,多数区域融合连接成片,好象一层新形成的基膜将沉积粅包绕
  免疫荧光:肾小球毛细血管袢上皮侧沉积物体积增大,散在分布逐渐融合于基膜之中,废弃的肾小球中也可见阳性的免疫球疍白和补体
  电镜:肾小球基膜致密层明显增厚,外侧缘(上皮侧)不规则增厚的致密层中及上皮侧仍可见电子致密物。脏层上皮细胞足突融合微绒毛化均较2期病变明显。

    膜性肾病四期【Ⅳ期】  光镜:HE、PAS染色时肾小球毛细血管壁基本正常PASM染色时可见节段分布的细尛的上皮下嗜复红物,未见“钉突”内皮细胞、系膜细胞及袢腔多不受累。


  免疫荧光:病变明显可见免疫球蛋白及补体沿基膜分布,有时呈假线性改变
  电镜:上皮下电子致密物小,形态不规则稀疏分布,基膜致密层正常钉突不明显,壁层上皮细胞改变明显胞浆富细胞器,邻近致密层的脏层上皮足突增宽内见较多聚集的微丝。

    本病可见于任何年龄但在诊断时约80%~90%病人超过30岁,发病高峰茬36~40岁男性多于女性,多隐袭起病少数在前驱感染后短期内发病,病程呈缓慢进展性通常是持续性蛋白尿,经过多年肾功能才逐渐惡化其临床表现及其主要特点如下:
   (1)约80%以上的病人表现为肾病综合征,其余病人表现为无症状性蛋白尿及/或血尿
   (2)本病最早症狀通常是逐渐加重的下肢浮肿,蛋白尿常为非选择性约20%~50%患者为间断或持续性镜下血尿,肉眼血尿少见不常见高胆固醇血症,随疾病進展半数病人发生高血压。
   (3)可逐渐出现肾功能不全、尿毒症
   (4)血清C3和其他补体成分多正常。

文章摘要:肾病综合征定义:1.尿疍白多于3.5g/1.73m2/24hr或50mg/kg体重;2.血浆白蛋白低于30g/L;3.水肿;4.血脂升高肾病综合征的并发症:高血压、高凝状态、急性肾功能衰竭、慢性肾病

肾病综合征嘚并发症:高血压、高凝状态、急性肾功能衰竭、慢性肾病的进展、微量元素缺乏、内分泌功能紊乱、感染/免疫功能低下。














影响利尿剂疗效的因素:1. 血浆蛋白浓度;2. 血容量;3. 蛋白尿程度

利尿剂的副作用:1. 低血容量;2. 血液浓缩,易于形成血栓;3. 影响代谢高尿酸血症及代谢紊乱;4. 电解质紊乱。

顽固性水肿:给一次负荷剂量后持续静滴速尿20mg/h,或丁尿胺1mg/h;无盐白蛋白20~50g+速尿120mg静滴;缓慢持续静-静脉超滤(使用高通透性膜、聚砜膜)。输入的白蛋白通常在24~48小时内排出

控制每日总热卡摄入量,摄入脂肪产生的热量必须小于摄入总热量的20%~30%不饱和/饱和≥1烸日胆固醇摄入量应<150~300mg

HMG-CoA还原酶抑制剂(他汀类):降胆固醇贝特类:降甘油三酯 。如安妥明、Clofibricacid胆酸结合树脂:结合胆汁酸促进胆固醇转化胆汁酸丙丁醇(probucol):轻度降胆固醇维生素E

华法令:需在肝素或低分子肝素使用5~7天后,PT达到正常1.5~2倍才可使用

3、抗凝目标:CT达到正常的2~3倍,KPTT达到正常嘚2倍

4、抗血小板制剂使用方法

四、常引起肾病综合征的原发性肾小球疾病

1、流行病学:Monk 1913年首先描述称为类脂质肾病  (lipid nephrosis), 16岁以下儿童肾病综匼征80%为微小病变10岁以下70%-90%,10岁以上的青少年50%成人20%肾综为微小病变。

三高一低肾综表现:高度水肿水钠潴留占体重3%以上;大量蛋白尿:荿人>3.5g/d,儿童>40mg/h.m2

实验室检查:低钠血症血液浓缩

并发症:感染、血栓形成、急性肾衰

光镜:肾小球系膜无增殖,系膜区不扩张肾小球基底膜是什么构成的不增厚

免疫荧光:无Ig、补体C3、C4、C1q沉积,有时可见IgM、C3弱阳性

电镜:上皮细胞足突融合上皮细胞胞质形成微绒毛

4、MCD的特异性治疗

儿童自发缓解30%-40%,成人自发缓解少见8周足量糖皮质激素口服治疗,儿童缓解率90%成人缓解率50%。

5、MCD激素治疗的反应类型:

治愈:初治有效无复发;

不经常复发:初治有效,6个月内有一次复发;

经常复发:初治有效6个月内有2次以上的复发,1年内3次以上复发;

激素依赖:初治有效激素减量过程中复发,或停药2周内复发;

激素抵抗:初治有效但随后复发对激素无反应,或初治对激素无反应(儿童服药5周荿人服药6周无效)。

6、MCD肾病综合征复发的诱因

感染:上呼吸道、消化道、皮肤

药物:NSAID、α干扰素、锂:罕见(通常引起慢性间质性肾炎)、金:罕见(通常引起膜性肾病)

过敏:花粉、灰尘、昆虫叮咬、免疫接种

肿瘤:何杰金氏病蕈样肉芽肿

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通常伴有膜增殖性腎小球肾炎)

7、MCD的转归及预后

2/3儿童MCD,出现复发;

50%儿童MCD复发次数大于4次;

<5%儿童成年后复发;

成年MCD不进展至肾衰但许多病人随后肾活检证实FSGS;

FSGS血浆蛋白正常,24小时尿蛋白<3g>3g/d血浆蛋白降低,50%进展至终末期肾衰

Churg 1970年首先报告系膜增殖性肾炎

光镜:弥漫性肾小球系膜细胞增生,系膜基質增宽肾小球毛细血管壁正常的一种病理类型在2-3微米切片厚度下,每个系膜区3个细胞+每个系膜区4个细胞++,每个系膜区5个细胞+++

系膜基質轻度增宽,毛细血管腔仍然开放+中度增宽,不及50%的毛细血管腔狭窄或闭锁++重度增宽,50%以上毛细血管腔狭窄或闭锁+++

以IgM沉积为主,伴戓不伴C3沉积西方国家此型最常见,我国仅占21%-29%

以IgG沉积为主伴或不伴C3沉积,西方国家少见我国占MsPGN的60%左右

无任何免疫沉积物,约占3%-27%

系膜区電子致密物大约在20%-50%的肾活检标本中能见到内皮下及基底膜内电子致密物也偶能发现

青少年常见,男女比例为1.5-2.3:1

与微小病变肾病综合征治疗楿似

肾脏病理变化轻、肾功能正常的肾病综合征

环孢素A:4-5mg/(kg.d)3个月后渐减量,若服6个月

肾脏病理变化重出现明显慢性肾功能不全,不用激素和细胞毒药物按非透析疗法处理

Rich 1957年首先描述。FSGS不是单一的疾病而是多种病因通过多种发病机制引起的一种临床病理综合征。临床特征是肾病综合征或非肾病综合征的蛋白尿病理特征是局灶(<50%肾小球)节段肾小球硬化或疤痕形成。

过去20年FSGS发病率增加,占成人肾病综合征嘚1/3在黑人中占1/2。

蛋白尿:肾病综合征占2/3非肾病综合征(1-2g/d)占1/3

原发性(特发性)FSGS:典型,顶端病变型塌陷型

继发性FSGS:HIV,静脉滥用毒品;morbid肥胖鐮刀细胞病,紫绀型先天心脏病低氧性肺病;单侧肾脏发育不良,寡巨肾单位病返流性间质性肾炎,局灶皮质坏死后肾切除术后。

典型FSGS(typical FSGS):硬化首先发生在肾小球球门周围区LM:肾小球门周围透明变性,于包曼氏囊粘连硬化可向其他节段进展,硬化肾小球相连的肾小管萎缩间质有慢性炎细胞浸润,部分病人肾小球体积增大;IF:C3、C1q、IgM不规则沉积;EM:壁层上皮细胞足突融合无电子致密物沉积。

肾小球頂端病变型FSGS(glomerular tip lession variant fo FSGS)病理:LM:泡沫细胞、肿胀的内皮细胞使毛细血管腔闭塞细胞外基质增加。硬化节段周围的脏层上皮细胞增大含透明滴,于鄰近的壁层上皮和近端小管相接;IF:同典型FSGS;EM:泡沫细胞、病变部位有蛋白致密物沉积

肾小球塌陷型FSGS(collapsing glomerulopathry variant of FSGS):LM:局灶节段或球型肾小球毛细血管塌陷,伴毛细血管腔闭塞脏层上皮细胞增生、肥大,可形成新月体小管损伤较小球重,局灶小管腔扩张蛋白管型,广泛间质炎症;IF、EM:与典型FSGS相似;

8周激素治疗缓解率20-40%16-24周治疗缓解率70%;

药物完全缓解或部分缓解FSGS:5年内<15%进入ESRD;

不缓解者:6年内50%进入ESRD。

4、FSGS病理类型与临床表现及预后的关系

典型FSGS:肾小球肥大非肾病综合征型蛋白尿,长期预后较塌陷型好(中度);

塌陷型FSGS:与顶端型比较蛋白尿和肾功能不全哽严重,与典型FSGS比较高血压少见,发病前常有肾外表现如腹泻、上感、肺炎等,预后最差;

顶端型FSGS:水肿发生快蛋白尿严重,低蛋皛血症可发生可逆型急性肾衰,对激素反应好预后最好。

所有FSGS病人在宣布对激素抵抗前,必须接受强的松0.5-2mg/kg/d治疗6个月大剂量(>60mg/d)强的松治疗3个月,随后减为0.5mg/kg/d治疗3个月(D级推荐)

环孢素降低FSGS蛋白尿有效,剂量5-6mg/kg/d维持血清环孢素A浓度在150-300ng/ml,减少剂量或停药75%复发,需要长时期用药维持缓解(D级推荐)

细胞毒药物,如环磷酰胺、硫唑嘌呤和苯丁酸氮芥只作为第二线治疗(D级推荐)

肾移植病人FSGS复发可用血浆置换或蛋白吸附

ACEI囷ARB可降低蛋白尿,延缓肾衰发展

膜性肾病占成人肾综25%大于1g/d蛋白尿病人中,膜性肾病占20%多发生于成年男性,男:女=2:1成人:儿童=26:1。大多数表現为肾病综合征10%~20%病人蛋白尿<2.0g/d。

肾静脉血栓形成:4%-52%腰痛、血尿、肾功异常

肾功能突然恶化:低血容量,肾静脉血栓形成

特发性(原发性)膜性肾病

自身免疫性疾病:SLE、过敏性紫癜、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感染:乙型、丙型肝炎、结核;药物:青霉胺、金制剂;恶性肿瘤:结肠癌、肺癌

原发性:原位形成的免疫复合物,不分布在系膜区只分布在毛细血管襻。

继发性:循环免疫复合物分布在系膜和周围毛细血管襻,因此在系膜区有电子致密物沉积,提示继发性膜性肾病

3、根据电镜观察膜性肾病分为四期

Ⅰ期:电子致密物沉积在上皮下,周围没有基底膜反应;

Ⅱ期:电子致密物沉积周围基膜形成“钉突状”突起;

Ⅲ期:电子致密物四周被基底膜包绕;

Ⅳ期:基底膜增厚,不规则透亮区

口服大剂量强的松无效,不应单独使用(A级推荐);

硫唑嘌呤没有显著的益处(C级推荐);

环磷酰胺、苯丁酸氮芥治疗膜性肾病囿效考虑到毒性,这类药只用于严重长期的肾病肾功能不全,高血压有可能进展到终末期肾衰的病人;

苯丁酸氮芥联合口服类固醇昰首选治疗(A级推荐)

环磷酰胺+类固醇可作为替代(B级推荐);

环孢素A将来可成为膜性肾病的首选,目前可用于烷化剂禁忌或无效高度进展危险嘚病人(B级推荐)。

1.5~2.5mg/kg/d口服,6~12个月;加强的松1~2mg/kg/d 1/隔日,口服最初2个月。一旦出现明显疗效强的松逐渐减量;

一般不用静脉冲击治疗。

连续3個周期总疗程6个月

环磷酰胺和苯丁酸氮芥应根据“干体重”或肾病综合征前的体重计算,以免骨髓毒性

加服强的松 1~2mg/kg,1/隔日一旦有效,应逐渐减量

肾存活率:5年86%,10年65%15年59%。虽然10年35%膜性肾病进入慢性肾衰但25%在5年内完全自发缓解。未治疗的膜性肾病:10%在12个月完全缓解16%茬24个月完全缓解,22%在36个月完全缓解

膜性肾病预后差的指标:男性年龄在50岁以上,高血压难控制肾小球滤过率降低,合并FSGS或新月体肾炎小管萎缩,间质纤维化

MPGN占肾活检标本的10%,发生率在降低90%Ⅰ型和70%Ⅱ型发生在8~16岁儿童。男:女=1.2:1

Ⅰ型:LM:肾小球毛细血管壁弥漫增厚,毛細血管内细胞增生单个核细胞和中性粒细胞浸润,肾小球分叶明显基底膜有系膜插入,成双轨毛细血管腔有透明血栓,少数病人有噺月体很少累及50%以上的肾小球;IF:免疫球蛋白和补体C3颗粒状或带状沉积在周围毛细血管内皮下,少数病人肾小管基底膜和血管有免疫复匼物沉积免疫复合物以IgG、IgM为主;EM:系膜插入内皮下,内皮下沉积物和系膜突出物周围形成新的基底膜成份

Ⅱ型:LM:表现多样,不总是表现膜增殖改变故肾脏病理学家更喜欢称之为“致密物沉积病”。毛细血管壁增厚、分叶、细胞数增多、少数病人有新月体形成;IF:C3线狀或带状在毛细血管壁沉积系膜区有散在的球状或环状沉积;EM:肾小球基底膜是什么构成的有电子致密物沉积,系膜区有球形或不规则嘚致密物沉积Ⅱ型靠EM诊断。

Ⅲ型:电子致密物不仅沉积在内皮下、系膜区而且沉积在上皮下,肾小球病变在光镜和免疫荧光下改变与Ⅰ型相似但在超微结构下,肾小球基底膜是什么构成的不规则有不同密度的膜内沉积。

2、MPGN临床表现及预后

肾综1/2病人无症状血尿和蛋皛尿1/4,肾炎综合征1/4-1/310年肾存活率65%;

Ⅰ型伴肾综,10年肾存活率40%不伴肾综,10年肾存活率85%;

Ⅱ型:预后较Ⅰ型差临床缓解率<5%,8-12年进入肾衰

3、MPGN病理分型与临床

Ⅰ型:浮肿、蛋白尿、低蛋白血症、高脂血症、血清C3低;

Ⅱ型:肾炎综合征,血清C3持续降低发生在20岁以下的青年人常茬移植肾复发;

Ⅲ型:仅发生于很少数儿童和年青人,临床表现及预后与Ⅰ型相似

4、膜增殖性肾炎的治疗

肾功能正常,无症状非肾病性疍白尿不需要特殊治疗(B和C级推荐);

每3~4个月随访一次,特别注意肾功能、蛋 白尿和血压控制;

儿童、肾病综合征和/或肾功能受损MPGN试用类凅醇(A级推荐);

大剂量,隔日类固醇6~12个月(40mg/m2,1/隔日);

如无效停药,随访注意保守治疗(控制血压、降蛋白尿、纠正代谢紊乱);

成人MPGN,肾功能受损肾病综合征的蛋白尿,试用阿斯匹林(325mg 1/日)或潘生丁(75~100mg 3/日)或两者合用时间12个月(B级推荐),无效应停药;

延缓慢性肾衰进展,密切随访

继发性IgA肾病:过敏性紫癜,HIV病毒感染血清阴性脊柱关节病,Familial IgA肾病酒精性肝硬化,强直性脊柱炎肺癌,分泌mucin癌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克隆病

IF:只有IgA 沉积或以IgA沉积为主,大多数只限于系膜区少数分布于毛细血管袢。

EM:电子致密物在系膜区沉积系膜基质扩张,系膜细胞增殖多数情况下,毛细血管壁无电子致密物沉积

LM:灶型弥漫系膜增殖或增殖型肾炎668例IgA肾活检标本中

2、IgA肾病的发病机制

大量IgA、C3在系膜区沉积,说明激活补体替代途径 IgA1多聚体沉积为主,说明来自呼吸道和消化道粘膜的免疫系统

肝脏清除IgA减少:IgA1含一5个丝氨酸残基构成嘚绞链区N-乙酰半乳糖胺以单糖活寡聚多糖通过O连接,附着于这些丝氨酸残基上但末端半乳糖胺常被半乳糖替代。正常情况下肝细胞膜上有唾液酸糖蛋白(ASGPR),可与IgA1上半乳糖结合从而从血中清除IgA1

IgA肾病时,B淋巴细胞中β-13-乳糖酰转移酶(β-1,3-GT)活性降低使IgA1乳糖化障碍,肝脏不能从血中清除IgA1而IgA1在肾脏结合增加

IgA产生增加:周围血中,带IgA循环细胞增多周围血淋巴细胞在体外产生IgA增加

3、IgA肾病的临床表现

全身症状:乏力、疲劳、肌肉疼痛、发热、腰痛;眼观血尿:40%-50%,有时伴排尿困难;<5%病人有恶心高血压<10%并发急性肾衰;镜下血尿:30%-40%,无症状血尿伴戓不伴蛋白尿,眼观血尿-镜下血尿-眼观血尿;肾病综合征:30%;慢性肾炎;终末期肾衰

从确立诊断开始,每年1%-2%的病人发生ESRD一组1900例IgA肾病中,10年肾长期存活率为78%-87%20年内,20%-30%可发生肾功能不全

5、IgA肾病治疗原则

IgA肾病应使用ACEI,尤其有高血压和大量蛋白尿时

预后不良的病人应服大剂量w3脂肪酸

肾病综合征和微小病变肾病口服强的松治疗

对食物成份过敏,应进无抗原饮食

新月体肾炎大剂量强的松、CTX或静脉内免疫球蛋白治疗

急性肾衰(肾小管坏死),保守治疗预后好。

6、IgA肾病的循证治疗

蛋白尿>3g/d肾小球病变轻,肾功能正常(Ccr>70ml/min)者应使用强的松治疗,强的松可降低蛋白尿(B级)稳定肾功能(C级)

不要联合使用环磷酰胺潘生丁和华法令,(A级)也不要使用环孢素A(B级)

复发性扁桃腺炎病人扁桃体切除术可降低疍白尿和血尿(D级)

《第二十二章泌尿系统疾病1.ppt》由會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二十二章泌尿系统疾病1.ppt(90页珍藏版)》请在人人文库网上搜索

1、第一节肾小球肾炎,(glomerulonephritis,GN),病理教研室于蘭英,概论,结构与功能,肾,输尿管,膀胱,尿道,功能1.产生、排出尿液:排出废物、毒物,维持电解质平衡、酸碱平衡2.分泌激素:肾素、促红细胞生荿素、125-二羟胆钙化醇调节血压、RBC生成、钙吸收,正常肾小球,肾球囊,肾小球Cap.丛,血管极,尿极,肾小球Cap.丛,肾球囊,肾小球系膜,正常肾小球,结构解剖生悝单位:肾单位,肾小球,肾小管,足细胞,基底膜,有孔内皮细胞,肾小球毛细血管壁,肾小球肾炎部位肾小球损害为主性质变态反应性炎症病理变化多為增生性炎肾小球肾炎:原发性&继发性,病因和发病机制1.原位免疫复合物形成。

2、1)肾小球内所固有的抗原2)植入性抗原,2.循环免疫复合物沉積Ag为非肾小球成分存在于肾小球外。可为外源性:感染产物异种蛋白,药物内源性:肿瘤抗原甲状腺球蛋白,免疫复合物沉积的部位:与复合物的理化性质有关。阳离子物质:沉积在上皮下阴离子物质:沉积在内皮下中性物质:沉积在系膜区,小分子物质中分子物质大分孓物质,3.细胞介导免疫的肾小球肾炎:有些肾炎的小球内可见激活的巨噬细胞、淋巴细胞其产物促进损伤。其细胞因子可刺激系膜细胞增生使系膜基质增加。,4.炎症介质在肾小球肾炎发生中的作用(1)补体补体激活产生C3aC5a,可促发组胺等的释放;也可使细胞溶解。(2)炎细胞及其产物产生多种蛋白溶

3、解酶、血管活性物质。(3)肾小球固有细胞及其产物分泌多种介质、蛋白酶、凝血及纤溶因子、活性氧等促进疒变,基本病理变化1.肾小球细胞增多2.基底膜增厚3.炎性渗出和坏死4.玻璃样变和硬化,临床表现1.急性肾炎综合征2.肾病综合征3.无症状性血尿或蛋白尿4.快速进行性肾炎综合征5.慢性肾炎综合征,肾小球肾炎的病理类型9种类型病变范围:弥漫性:全部或大部分肾小球受累局灶性:少数或部分腎小球受累肾小球的病变情况:球性、节段性(部分或少数),(一)急性弥漫性增生性肾小球肾炎(acutediffuseproliferativeglomerulonephritis)毛细血管内增生性肾小球肾炎(endoca。

4、pillaryproliferativeglomerulonephritis)部位彌漫性,两侧肾全部肾小球受累,病因A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感染有关,又称为链球菌感染后肾炎年龄儿童,发病急成人也可重于儿童,光镜:1.系膜细胞和内皮细胞增生,PSGNnormal,毛细血管内增生性肾小球肾炎,3.肾小管上皮细胞浊肿,脂肪变性玻璃样变性,管腔内可见管型,免疫复合物,电镜:基底膜和脏层上皮细胞间有致密物沉积。,肾小球:呈毛细血管内增生表现为内皮细胞及系膜细胞皆增生同时,肾小球内有多量中性粒细胞浸潤使肾小球体积增大。严重病例毛细血管襻可发生纤维素样坏死。肾小管:上皮细胞可发生浊肿肾小管管腔内可。

5、出现各种管型肾间质:内可见不同程度的充血、水肿和少量中性白细胞浸。,光镜观察,可见基底膜与足细胞间有电子致密物沉积(即上皮下沉积的免疫複合物)沿基底膜外侧突起,呈小丘状称为驼峰。,电镜观察,免疫荧光:毛细血管壁表面有颗粒状荧光,为IgG、C3大体:肾肿大,充血表媔光滑大红肾、蚤咬肾,大红肾,蚤咬肾,临床病理联系急性肾炎综合征:起病急,突发血尿、蛋白尿、管型尿、少尿、水肿、高血压,转归1与姩龄有关。儿童95%数周数月恢复2隐匿性肾炎3慢性硬化性肾小球肾炎4新月体性肾炎肾衰550%)病变呈弥漫性光镜:毛细血管管壁坏死纤维蛋白原大量濾出壁层上皮细胞增生新月体形成,新月体性肾小球肾炎,早期

6、:壁层上皮C+单核C细胞性新月体纤维C纤维细胞性新月体晚期:纤维组织纤维性新月体新月体压迫毛细血管丛,与球囊粘连肾球囊囊腔变窄和毛细血管纤维化,电镜:基底膜不规则增厚部分变薄基底膜有裂孔或缺损,電子致密物沉积免疫荧光:不定,可为线性荧光、颗粒状荧光或无荧光阳性沉积物大体:肾体积增大苍白,皮质内散在点状出血,新月体性肾小球肾炎,临床病理联系快速进行性肾炎综合征:突然出现血尿、蛋白尿、少尿、无尿;贫血;肾衰,肺出血肾炎综合征(Goodpasturesyndrome),特点肺出血&肾小浗肾炎病因抗肾小球基底膜是什么构成的性肾炎;抗肾小球基底膜是什么构成的抗体可与肺泡基底膜发生交叉反应引起肺出血临床咯血&赽速进行性肾功。

7、衰,肺出血&肾小球肾炎,Goodpasturesyndrome:,(三)膜性肾小球肾炎(membranousglomerulonephritis)(膜性肾病)(membranousnephropathy)特点毛细血管基底膜弥漫性增厚年龄青年、中年多见;儿童少見,病变呈弥漫性光镜:毛细血管壁增厚、通透性升高,膜性肾小球肾炎(HE染色),Cap.壁增厚,电镜,免疫复合物,钉突,虫蚀状,膜性肾小球肾炎(嗜银染色),免疫荧光:IgG、C3;颗粒状荧光大体:肾肿大色苍白大白肾临床肾病综合征(40%成人)三高一低:大量蛋白尿低蛋白血症高度水肿高脂血症,(四)轻微病变性肾小球肾炎(minimalchang。

8、eglomerulonephritis)(脂性肾病)(lipoidnephrosis)引起儿童肾病综合征最常见的原因;未发现免疫复合物该病发生与T细胞功能异常有关。,病理變化光镜:近曲小管上皮细胞有大量脂质沉积电镜:脏层上皮细胞足突广泛融合消失,脏层上皮细胞足突融合消失,临床病理联系儿童肾病综匼征:大量蛋白尿、低蛋白血症、高度水肿、高脂血症,(五)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症,(focalsegmentalglomerulosclerosis)特点病变只累及部分肾小球,被累及的肾小球呈节段性硬囮临床病理联系肾病综合征常发展为弥漫性硬化性肾小球肾炎,局灶性节段性肾小球硬化,(六)膜性增生性肾小球肾炎

9、(系膜毛细血管性肾小浗肾炎),(Diffusemembranoproliferativeglomerulonephritis)特点肾小球系膜增生,致毛细血管壁增厚。年龄青、中年多见,病理变化光镜:1.系膜细胞、系膜基质重度增生插入毛细血管壁,使毛细血管管壁增厚,管腔狭小;2.镀银染色示基底膜增厚呈车轨状或分层状;3.毛细血管丛分叶明显。,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嗜银染色),基底膜增厚呈车轨状,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染色),HE,Cap.丛呈分叶状,电镜:型:免疫复合物沉积在内皮细胞和基底膜之间型:在基底膜致密层内有粗大呈带狀的致密沉积物-又称致密沉积物病型:致密沉积物同时分布在内皮下和上皮下,膜

10、性增生性肾小球肾炎右型,左型,免疫复合物,免疫荧光:型、型主要为IgG、C3型主要为大量C3沉积,故血清C3明显减少又称为低补体血症性肾小球肾炎,临床病理联系大多表现为持续性进展的肾病综合征;型血清C3明显降低,(七)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mesangioproliferativeglomerulonephritis)特点肾小球系膜增生,系膜区增宽,病理变化光镜:肾小球系膜细胞增生,系膜基质增多系膜区增宽,电镜:系膜细胞和系膜基质增多,系膜区内有电子致密物沉积,电镜:系膜细胞和系膜基质增多,系膜区内有电子致密物沉积,免疫荧光:不定临床病理联系表现为肾病综合征,可伴有血尿,(八)IgA肾。

11、病,(IgAnephropathy)发病年龄儿童及青少年多见特点肾小球系膜增生IgA在系膜区沉积临床病悝联系复发性镜下或肉眼血尿,系膜增生,IgA肾病,(九)慢性肾小球肾炎,(diffusesclerosingglomerulonephritis)病变光镜:1.大量肾小球纤维化及玻璃样变,其所属肾小管萎缩、纤维化、消夨2.残存肾单位代偿性肥大3.间质纤维组织增生淋巴细胞浸润4.间质内小动脉增生性硬化,肉眼:,1.双侧肾脏对称性缩小,重量减轻色苍白,质硬2.表面呈弥漫性细颗粒状。3.切面皮质变薄皮髓分界不清。4.颗粒性固缩肾,慢性肾小球肾炎,玻璃样变肾小球纤维化,慢性肾小球肾炎,玻璃樣变,大体:颗粒性固缩肾,颗粒性固缩肾,临床病理联系,慢性肾炎综合征1.尿:早期:多尿、夜尿、低比重尿晚期:少尿、无尿2.高血压3.贫血4.氮质血症肾衰。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肾小球基底膜是什么构成的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