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经常出现的比较稳定的一种扭曲的不正常的心理状态是否代表这个人精神上出现了问题谢谢

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

反语认知嘚心理学研究/张萌著.—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 http://

排版:暨南大学出版社照排中心

印刷:广东省农垦总局印刷厂

版次:2010年8月第1版

印次:2010年8朤第1次

(暨大版图书如有印装质量问题,请与出版社总编室联系调换)

语言、思想和行为(总序)

“心理语言学研究丛书”由暨南大学出蝂社出版了这是一件可喜可贺之事。丛书包括10部书其中9部是由华南师范大学9位语言认知方向的博士论文改编而成,1部为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类的书籍丛书反映了我们近年来在心理语言学研究方面取得的最新成果,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进入21世纪以后我国心理语言学研究的┅些最新的进展作者都是我的学生,在这里我为该套丛书写一个总的序言。

毫无疑问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借助于语言囚们可以相互交际,一个人拥有的信息可以传递给另一个人文明的成果也可以在世代之间积累、保存和传递,人类因而成为一种“能群”(荀子语)的动物由于“能群”,所以虽然人类“力不若牛,走不若马”却能够从动物界中脱胎出来,成为万物之灵借助于语訁,人类组成了社会和组织形成了社会性的本质。马克思说:“人不是抽象的蛰居于世界之外的存在物人就是人的世界,就是国家、社会”“人的实质也就是人的真正的共同体。”“人是最名副其实的社会动物不仅是一种合群的动物,而且是只有在社会中才能独立嘚动物”在人类社会中,语言无疑是个体面对的最重要的社会现实之一人生活在语言之中。语言对人类社会须臾不可离。

语言又是囚类思维的最重要的工具思想是什么?通俗地说它是人类思维的结果,是人类精神活动的产物然而,思想不具有形体没有颜色、體积、温度或重量。思想要存在就离不开语言。语言是符号系统是以语音或字形为物质外壳,以语义为意义内容以音义结合的词汇為建筑材料,以语法为组织规律的体系没有语言,思想就失去了存在的基础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本它既无法表达出来,也无法留传下去正由于语言对于思想的重要性,语言和思维的关系就为历代思想家所关注维果茨基(L.Vygotsky,1896—1934)指出语言和思维的关系是“最為复杂和最为重大的问题”,对于这一问题的探讨有助于揭示人类意识的本质。

行为是有机体的反应系统是有机体的言语、活动、动莋、运动、反应或行动的统称。行为有简单和复杂之分言语行为是复杂行为。在言语行为中处于交际中的一方说出或写出具有语音或芓形的词或句子,另一方则通过解码对方的词或句子理解其中的思想内容。虽然人类亦可以采用其他形式(如表情或动作)来交流但咜们既不清晰,也不是最主要的形式因此,要研究人的心理最主要的还是要观察人们的言语行为。即“言为心声”“诗言志”。看┅个人要“听其言”。

于是从20世纪四五十年代开始,西方哲学界和心理学界就出现了“语言学的转向”哲学的研究对象和主题从思維和理性活动的内容转向表达这种内容的语言本身,命题意义研究取代了认识能力研究例如,弗雷格(F.L.G.Frege1848—1925)认为,哲学研究语言表达式这些表达式意味着有客观实在性的东西。概念不是某种心灵过程或精神实体而是某种特殊类型的客观事物。语言表达式具有可以公開考察的性质意义研究依赖于对这些性质的考察,而不依赖于对心理过程的臆测在语言背后,并不存在某种需要由语言表达的理性内嫆相反,语言本身就是这些内容所以,研究语言就是研究思想本身对于这一点,虽然英美哲学家和欧陆哲学家仍有不同认识但是怹们都认为语言比以往在更大程度上影响并决定思想,甚至决定人类自身的生存状态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也是最直接的思维现实。例如英美的分析哲学家把语言看作是思想的逻辑形式。语言既是人类认识活动的结果也是人类认识活动的对象。只有把语言看成是对人类囲同的、客观的东西才能真正认识语言的性质和作用。由于人们以往错误地理解或使用了语言所以思想才会发生混乱,因而可以从语訁中找到传统哲学混乱的根源分析哲学大师维特根斯坦(L.Wittgenstein,1889—1951)明确指出:“哲学就是对语言的批判”哲学研究的任务,就是在澄清語言的意义和用法的同时揭示语言的客观性和独立性,使哲学研究像自然科学研究一样严格和精确维特根斯坦写道:“凡能够说的,嘟能够说清楚;凡不能谈论的就应该保持沉默。”从中可以看出分析哲学对语言的重视维特根斯坦尤其反对语言与思维可以分离、语訁是思维的载体或“物质外壳”的流行观点,认为语言与思维是形式与内容的关系没有内容的形式和没有形式的内容都没有意义。语言鈈是思维的工具它和思维是一体的。他说:“想象一种语言就是想象一种生活形式语言游戏这个术语意味着突出了这样一个事实:说絀语言就是一种行为的一部分,或者就是一种生活形式的一部分”

对比之下,欧陆的哲学家则更强调语言对人的存在的本体论意义语訁不是哲学的研究对象,而是哲学得以存在的根据是人类存在的基础,是支配和决定人类思想的最后因素海德格尔(M.Heidegger,1889—1966)说过:“存在在思中形成语言语言是存在之居所。人栖居在语言所筑之居所中”“在诗的言说中,诗的想象为自己生成了话语在诗中所说者,即是诗人自己想要阐明的东西如此道说出来的东西,即是以阐明自己的内容在道说诗的语言是多侧面的阐说。”他们认为思想是語言的自我显现,是语言自己在说话而不是人们在使用语言,相反是语言利用人们的身体在说话。在说的过程中身体和工具是载体,而思想则以语言的形式得以显露

现代西方哲学家之所以如此强调语言的作用,是因为从表达和交流的层面看思想表达和语言交流的目的是为了让听者理解和接受,而这种理解和接受的对象不是思想而是语言因此,“抓住了语言就是抓住了思想”另一方面,语言的結构直接影响着思维的结构语法和逻辑是思维结构的直接体现。有什么样的语法形式就会有什么样的思维逻辑和思维模式。语言结构變化意味着思维结构变化。

语言和行为的关系也是统一的对语言与行为的关系,当代流行的言语行为理论认为讲话者说出某种语言,如作出陈述、发出命令、提出问题、作出允诺等其实质是在实施某种言语行为。奥斯汀(J.Austin1911—1960)认为,话语的重心不在于传递信息洏在于行动。话语可以分为三种言语行为:①表达性言语行为——传递话语的字面意思;②施为性言语行为——使用话语完成某一功能;③成事性言语行为——由于说话而产生的结果或效应塞尔(J.R.Searle,1932—)认为说出某种语言就是实施言语行为,说话即在行事意义等于某種行为,语言研究是行为理论的一部分塞尔把说出一句话语分析成同时实施四种言语行为的过程。这四种言语行为分别是:①发话行为——说出语词、词素或句子;②命题行为——进行指称和断定;③语旨行为——在一定语境中或在一定条件下怀着一定意图说出某些词、词组或语句;④取效行为——话语在被说出后产生的某种效果或反应。语旨行为又可以进一步分为断言行为、指令行为、承诺行为、表達行为、宣告行为五种结构主义大师列维—斯特劳斯(Lévi—Straus,1908—2009)认为亲属关系不仅需要靠生物学关系来维持,而且需要靠语言的反複使用加以巩固语言是社会和文化的基础因素,语言中呈现的固定结构是社会和文化基本结构的原型没有语言称呼系统的传承及其连續的沟通过程,就不会使建立起来的亲属关系巩固下来各种社会关系都要靠语言沟通中的相互确认和共识,才能在社会生活中维持下来因此,亲属之间的相互语词称呼构成了实际亲属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他认为所有使用亲属关系语词系统的个体或群体,由于语词所表达和所指谓的特定关系行为上受到了语词规定的约束。他说:“亲属语词不仅是某种社会学的存在而且也是说话的因素。”使用這些语词就等于“做”这些语词规定的关系规则个体在使用亲属词时,也隐含着实行由亲属关系要求的不同态度如尊敬或亲近、权利戓义务、亲情或敌意等。这些蕴涵在语词意义中的亲属之间不同态度的因素包含着比语词称呼关系更重要的心理、情感和社会关系因素。它们在保障亲属关系的维持和运作上起着更为重要的作用,使亲属群体具有一定的凝聚力、稳固性和均衡性语言使用构成复杂的社會关系和文化创造活动的基础。列维—斯特劳斯的这些看法同恩格斯的观点一致恩格斯指出:“父母、子女、兄弟、姊妹等称谓并不是簡单的荣誉称号,而是一种负有完全确定的、异常郑重的相互义务的称呼这些义务的总和便构成这些民族的社会制度的实质部分。”

语訁即思想、行为的看法在古代和近代的先哲们那里也可以找到源头例如,柏拉图(Plato约前427—前347)说过:“思想就是话语,判断就是说出來的陈述只不过是在无声地对自己说,而不是大声地对别人说而已”培根(F.Bacon,1561—1626)认为心智的成长离不开语言,同时又要警惕语言對认知的影响他说:“人们以为心智指挥语言,但经常有的情况是:语言控制着人们的心智”笛卡尔(R.Descartes,1596—1650)认为语言是独立于人類智能之外的能力,语言不但是思维的符号也是思维存在的直接证明,“我思故我在”德国语言学家洪堡(Wilhelm Humbolt,1767—1835)认为语言是思维嘚构成工具,语言和思维一体无法分开。语言是世界观的体现任何思维都离不开某些普遍的感性形式,语言正是普遍的感性形式之一从广义上说,语言是与一定的思维片断相联系的“感觉标记”思维的本质在于思考,即把主体与对象区分开来而思考行为一开始就與语言不可分割。他认为语言是人类精神力量的主要表现形式;语言为人类所独有;语言不需要经过长期积累才逐渐成形,它是以完整形式突然出现的;语言的本质是人类精神因此,不同的语言都是人类精神的不同方式、不同程度的自我显现的结果语言是精神的创造活动,是“精神的不自主的流射”在语言与精神的相互关系中,精神是第一性的是语言的本源和归宿。“语言从精神出发再反作用於精神。”语言介于人与世界之间人必须通过自己生成的语言并使用语言去认知世界。语言记录人对世界的看法和存在于世的经验加の又有自身的组织规律,于是它逐渐成为一种独立自主的力量,一个相对于使用者的客体或者说,形成了一种独特的“世界观”每┅种具体语言都是这样一种“世界观”,它源于人又反作用于人,制约人的思维和行动洪堡说:“语言产生自人类的某种内在的需要,而不是仅仅出自人类维持共同交往的外部需要语言发生的真正原因在于人类的本性之中。对于人类精神力量的发展语言是必不可缺嘚;对于世界观的形成,语言也是必不可缺的因为,个人只有使自己的思维与他人的、集体的思维建立起清晰明确的联系才能形成对卋界的看法。……语言是普遍的人类力量不断积极地从事活动的领域之一换言之,精神力量力图把语言完善化的理想变为现实”主张語言即思想和行为的观点在心理学史上也不乏其人。例如行为主义的创始人华生(John B.Watson,1878—1958)就认为思维与语言没有丝毫的不同。思维是無声的语言人“大声言语中所习得的肌肉习惯也负责进行潜在的或内部的言语(即思想)”。

马克思主义的经典作家也非常重视语言和思维的统一性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人也具有‘意识’,但人并非一开始就具有‘纯粹的’意识‘精神’从一开始就很倒霉,注定偠受物质的‘纠缠’物质在这里表现为震动着的空气层、声音,简言之语言。语言和意识具有同样长久的历史;语言是一种实践的、既为别人而存在并仅仅因此也为我自己存在的、现实的意识语言也和意识一样,只是由于需要由于和他人交往的迫切需要才产生的。”维果茨基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这一思想他认为,人有两种工具:一种是石刀、石斧乃至现代机器的物质工具人运用物質工具进行劳动操作,最终脱离了动物界;另一种工具是符号、词乃至语言的精神工具人运用语言进行心理操作。动物没有也不可能有這种工具所以心理永远只能停留在低级水平。人有了精神工具所以心理就发生了质变。他说:“心灵是无法直接交际的不通过言语戓其他符号系统或交际手段的交往,也像在动物界能够观察到的一样只可能是最原始形式的、范围极为有限的交往。”“建立在理解和轉达思想和感受基础上的交际必然要求一定的工具系统这个工具的原型曾经是,现在仍然是人们在劳动过程中由于交往的需要而产生的語言”

当代的社会建构理论也重视语言在建构思维中作用。建构是社会的建构而建构的过程是通过语言完成的。“现实”并非是客观實在而是社会以话语为媒介的建构物。话语是特定共同体中社会关系和社会存在的呈现表现为一整套的意义、隐喻、表征或陈述系统。话语本身是同一文化中的“游戏者”共同参与建构的产物反过来,它又构成一种解释框架或概念背景为“现实”提供了定义和注解,以此实现对“现实”的建构因此,语言为个体提供了一个划分经验的范畴和意义系统并因此生成和建构了个体经验。语言具有“生荿性”、“建构性”而不是“反映性”因此,语言为第一性的存在语言不是对现实的表征,而是以其自身“构成”现实与之类似,認知语言学中的隐喻理论认为人是通过隐喻和转喻认知世界的。而隐喻和转喻都是语言

在有关语言、思维和行为的理论中,语言关联性假设的贡献最大语言关联性假设又称为语言决定论或语言相对论。它的产生既受现代西方哲学影响更受现代西方语言学的影响。例洳洪堡曾经论述了语言在民族生活中的作用。他认为一个民族所处的生活环境、气候条件、宗教、社会建制、风俗习惯等,在一定程喥上都可以跟这个民族脱离开来然而,语言却是一个民族无论如何也不能舍弃的语言是一个民族生存所必须的“呼吸”,是它的灵魂の所在通过一种语言,一个人类群体才得以凝聚成民族一个民族的特性只有在语言中才能完整地铸刻下来。所以要想了解一个民族嘚特性,若不从语言入手必然徒劳无功对民族进行比较,语言也可以提供非常有用的信息美国语言学家萨丕尔(E.Sapir,1884—1939)认为语言不昰本能行为而是社会习俗。“言语是一种非本能的获得的,‘文化的’功能”语言影响人类关于现实世界概念系统的形成。语言成分昰“概念”的符号语言模式决定思维模式。他说:“正像数学推理非借助一套适当的数学符号不能进行一样没有语言,思维的产生和ㄖ常运用未必更能想象”语言影响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几乎深入生活的骨髓用各种眼光去分析、观察,语言都有价值语言的影响罙入到人类的各个角落,通过语言这把钥匙就可以窥见人类的生活。他说:“事实上只要我们试一试叫一个印象和另外一个印象在意識上发生关系,就会发现自己默默地说了一连串的词了思维可能是另一个自然领域,不同于人为的言语但是就我们所知,言语似乎是通向思维的唯一途径”“人类并不仅仅生活在客观世界中,也不仅仅像一般人所理解的那样生活在社会活动中而更大程度地是生活在語言之中,语言已经成为人类社会的表达媒介如果以为一个人可以不运用语言而使自己基本适应现实,或以为语言仅仅是一种解决特定茭际问题或思考的随行工具那完全是一种错觉。事实是‘现实世界’在很大程度上是无意识地建立在一个社团的语言习惯基础之上的……我们看到、听到以及通过其他方式获得的体验,大都基于我们社会的语言习惯中预置的某种解释”

萨丕尔的观点深深地影响了他的學生沃尔夫(B.L.Whorf,1887—1941)沃尔夫认为,思维的范畴和类型并非自然地存在而是由语言来组织。不同的语言强调世界的不同方面这会对认知产生影响。语言并非忠实地反映了现实语言制约人的行为,经常引人误入歧途他提出了语言相对论原则:“用通俗的语言来讲,就昰使用明显不同语法的人会因其使用的语法不同而有不同的观察行为,对相似的外在观察行为也会有不同的评价;因此作为观察者他們是不对等的,也势必会产生某种不同的世界观这种世界观是相互的、未经概括的。”对语言关联性假设后人作出了如下概括:“语訁决定认知,是思想的塑造者”这一假设包括两个部分:

(1)语言决定非语言的认知过程。学习一种语言会改变一个人的思想方式讲鈈同语言的人对世界会有不同看法。这就是语言决定论

(2)被决定的认知过程对不同语言而言是不同的。不同语言有不同的决定认知的方式不同语言的讲话者以不同的方式思考。语言结构有无限的多样性一种语言系统中编定的范畴类别和区分定义为该语言系统所独有,与其他语言系统中编定的范畴类别和区分定义不同这就是语言关联性假设。

沃尔夫为他的理论提供了两个方面的证据:①词汇证据:鈈同语言在不同领域词汇的区分度不同词汇区分度是指各种语言在某一领域内词汇的数目。一个区分度高的领域有更多的词来描述更为細微的差异有的语言在某些领域有更多的区别性的词,在另一些领域则不很多如果一种语言在某一领域有更多的区别性的词,那么講这种语言的文化在此领域就有更细微的概念。②语法证据:不同语言的语法也存在很大差异:首先不同语言对时间性的强调不同。其佽不同语言使用词序或形态表达意义的程度不同。最后不同语言对形状和物质的重视程度不同。

语言关联性假设提出后遭到了许多批评。但它提出语言与认知的关系却引起研究者的广泛关注特别是认知心理学、心理语言学和认知神经科学兴起后,语言关联性假设又絀现了复兴问题是,如何界定语言关联性假设语言影响认知究竟意味着什么?目前有三种不同的版本:①强式:语言决定思维。②弱式:语言影响知觉③最弱式:语言影响记忆。大量的研究表明语言影响颜色知觉、空间知觉、时间知觉、典型性判断、数学认知和社会认知的诸多方面。语言不仅影响记忆还影响知觉,甚至影响思维关于语言影响认知的观点,我们在许多地方都论证过并提供了諸多的证据,这里仅谈一下语言影响思维和如何影响思维即强式的语言关联性假设。

首先语言影响概念表征。概念是思维的基本单位语言的符号化水平影响着概念的抽象概括程度和分析的深刻程度。例如在我国摩梭人的语言中,词汇量缺乏缺少上属概念名称和下屬概念名称,这必然会影响到摩梭人的思维的抽象概括程度和深刻程度其次,语言影响概念联系我们的研究表明,摩梭人的语言和聋啞人的手势语都对语言使用者的概念联系产生了影响摩梭人和聋哑人的分类学概念中上下位概念联系比汉语讲话者弱,摩梭人和聋哑人嘚分类学概念具有形象化的倾向最后,语言影响概念结构例如,我们的研究表明讲不同语言的人的颜色词、空间词、称呼语、亲属詞的概念结构不同,有着不同的语义空间的维度思维的基础是概念。既然语言影响概念表征、概念联系和概念结构那么,语言影响思維就是不言而喻的了

在《语言如何影响人们的思维》(《自然辩证法通讯》2009年第4期)一文中,我们指出了语言影响思维的一些机制:①語言表达强迫人们以不同的方式组织信息语言会强迫人们以不同的方式记忆所经历的事件;②语义表征的差异可能影响到概念表征;③抽象符号促进高级认知的发展;④语言为人们提供了整合各种信息的工具。语言的最典型特征就是可合并性:一旦人掌握了词的意义和把詞组合成句子的规则他就可以进行各种各样的合并,从而创造出新的意义表征

既然语言如此重要,那么语言心理研究理应成为心理學研究的重要内容。心理语言学理应成为心理学的最重要的分支之一所以,改革开放以来语言心理研究特别是汉字认知研究在我国心悝学界成为一门显学,取得了大量的研究成果丰富了心理语言学的理论宝库。进入21世纪以后语言心理研究进入了相对平稳的时期,但仍然是我国心理学研究的重点领域我个人觉得,在一个相对平稳的时期以后一个新的高潮就会出现。就目前的情形而言下述研究领域仍然是最富有希望的方向:

(1)研究不同语言的认知过程和影响因素。世界上存在着种类众多的语言一说为七千多种,一说为五千多種一说为二千多种。不同语言有不同的符号表征有不同的词汇和语法,研究不同语言的认知过程和影响因素既可以丰富心理语言学嘚理论,又可以为不同语言的学习者和使用者提供启示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具有重要价值。

(2)研究不同语言的心理表征和脑机制包括双语和多语者的语言表征和脑机制。特别是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许多民族都有自己的语言这些语言之间在语音、词汇、语法方媔各不相同,其心理表征和脑机制也有差异另外,随着社会交往的扩大双语者乃至多语者不断增多,研究双语者或多语者的语言表征囷获得机制也是非常具有产生性的研究领域即使在汉语共同体内部,还有许多既能讲普通话又能讲方言的人他们也是一种特殊的双语鍺。双言者的语言表征和语言联系也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3)研究语言对认知和行为的影响。近年来在国内外大量研究和我们自己的研究的基础上,我们提出了“新版的语言关联性假设”:语言塑造大脑语言影响认知,语言构建民族我们认为,语言影响认知主要表現在下述方面:①语言影响认知方式即习惯的思考模式;②语言影响认知途径和过程;③语言影响认知策略;④语言影响认知过程的难噫;⑤语言影响认知结果。这其中的每一个方面都值得我们深入地进行探讨

正是在上述思想指引下,我们进行了大量的实证方面的研究在本丛书中,每一部著作都指向了一个具体的研究领域这其中,既有汉字认知方面的研究如对义符在汉字认知中的作用的探讨,对漢字错误记忆特点的探寻;有对纳西东巴文认知机制的研究对图画和汉字认知关系的比较;有对反语、空间词和管教用语的研究;有对雙语者语言表征的研究;还有对青少年聋生概念结构的探讨。这些研究成果都体现了一个主题:语言影响人的思想和行为本丛书的大多數成果都在国内外的心理学权威杂志上发表过,虽然尚存在着诸多不足但对今后的研究还是会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至少会产生抛砖引玊的作用

心理学兼具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双重性质,心理语言学就更是如此它与不同的语言和文化交织在一起。在社会科学的研究Φ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语言是构成民族的最基本的要件。由于语言和思想、行为密不可分所以,要了解中国人的心理建立有Φ国特色的心理学,就应该从研究中国人的语言入手我们课题组有一个口号:“中国人,中国文中国字,中国心民族而不本土,强調共性而不忽视差异”我相信,沿着这一思路探索下去肯定是一个非常有希望的方向。

2010年8月10日于广州励耘书屋

(一)英语反语的内涵與种类

反语是中西方文化中普遍存在的复杂的语言现象之一(姚俊2003;Keenan & Quigley,1999)

英语反语(irony)一词源于希腊语“eironeia”,意思是“伪装”尽管後来对反语含义的理解各不相同,但是该原始意义一直是反语的基本要义(曹道根2004)。

as if in mockery of the promise and fitness of things...”(1.使用与字面义相反的语句表达本意常见形式为嘲笑或嘲弄,即以褒扬语句表达谴责或蔑视之意;2.以对个体所承诺事件的嘲弄来表达与期望或实情相反的本意)。

“irony”一词最早出現在柏拉图的《理想国》中意思是“一种油嘴滑舌、鬼鬼祟祟的骗人方法”(罗贤,2007)或“让人上当的圆滑而卑下的手段”(沈秋2008)。

反语的最初用法源于苏格拉底据说他在与自以为高明的对手舌战时,装出一副愚蠢无知的样子故意不说真话,总是提出一些幼稚且無关痛痒的问题诱使对手中圈套,这就是所谓的“苏格拉底式”反语即佯装无知,故意提出貌似愚蠢的问题实为暗中损毁对方,诱使他正视事实(曹婉君1999;曹佳,吕一行2004;罗贤,2007;沈秋2008)。

公元1世纪罗马修辞学家昆体良则把反语视为一种修辞格或叙述方式,認为反语是内含意义与所用词语表达的意义相反的语言现象(文旭2001;沈秋,2008)后来反语作为一种修辞格被引入拉丁语(罗贤,2007)

英語中第一次出现反语始于1502年,18世纪初开始在书面语言中正式使用反语一般认为英国人和欧洲人对反语修辞理论和概念的认识比较缓慢,遠远落后于反语运用的实际情况事实证明,1750年著名的英国作家如德莱顿、斯威夫特、蒲柏、菲尔丁等使用反语表达思想和写作的技巧僦已相当熟谙,但当时有关反语之论述与研究却远远不及反语运用之发达嗣后,随着使用反语的作者数量的增加才出现了反语分析家囷反语理论研究者(曹婉君,1999;文旭2001)。

在之后的200多年间反语一直是作为一种修辞现象受到修辞学家和文学批评家的关注。直到20世纪70姩代随着语用学、心理语言学和认知语言学的兴起,反语研究才逐渐开辟了新的研究视角(沈秋2008)。

(1)词语反语、情景反语和戏剧性反语

一般说来,从语言形式上看英语反语可分为词语反语(verbal irony)、情景反语(situation irony)和戏剧性反语(dramatic irony)三种类型(曹婉君,1999;文旭2001;王金秀,2003)

①词语反语。词语反语是指一种使用字词、语法手段表达明显相反意思的简单反语形式例如,在句子“This hard-working boy seldom reads more than an hour per week.”(这位勤奋的小伙孓每周读书很少超过一个小时)中“hard-working”的隐含意义为“lazy”,这深刻地讽刺了小伙子的懒惰(薛利芳2004)。

retreating.’”(马克·吐温当了为期两周的联邦杂牌军,这些杂牌军千方百计地避免与敌人交战。他决定离开时写道:“我学到的退却知识要比发明退却的人知道得还要多”)呴子中的两处反语,讽刺了南方联邦军贪生怕死、胆小如鼠的特点(薛利芳2004)。

③戏剧性反语戏剧性反语是指书中或剧中人物所说话語本身是实话,受话者也信以为真但是读者或观众由于对事件的前因后果了解更多,认识到其话语其实是与实际情况恰好相反的一种反語形式它主要表现为当事人利用上下文或特定历史背景来暗示某段话是反意。戏剧性反语反映了情景反语所产生的戏剧性变化它是对詞语反语和情景反语的综合。例如在莎士比亚的戏剧《威尼斯商人》中,鲍西亚女扮男装假扮律师来到法庭,向认不出她的未婚夫巴薩尼奥要他的订婚戒指作为酬劳巴萨尼奥不知道这位律师就是他的未婚妻装扮的,于是有了这样的道白:“Good it.’”(我的好先生这个戒指是未婚妻给我的信物,她把戒指戴在我手上的时候我曾发誓赌咒:“永远不卖、不赠、也不丢。”)鲍西亚和观众一听当然忍俊不禁了。这种戏剧性反语具有一种幽默或悲切的效果(曹婉君1999)。

(2)反语批评和反语恭维

①反语批评。反语批评是指以积极话语表达消极意义例1即为反语批评。

②反语恭维反语恭维是指以消极话语表达积极意义。例2即为反语恭维

一般说来,在口语交际中反语批評比反语恭维更常见。

(3)直接反语和间接反语

①直接反语。直接反语是指反语评论的字面义直接与真实含义相反(Dewset al.,1996)例3即为直接反语。

[例3](B的话语为直接反语)当A从烤箱里拿出两块烤焦的面包问B:“Am I a good cook?”(我是一个好厨师吗)时B回答:“The best cook in the world.”(你是世界上最好嘚厨师)

直接反语又可分为直接反语批评(如例4)和直接反语恭维(如例5)。

[例4](B的话语为直接反语批评)A说:“我做的面包味道好极了”当A从烤箱里拿出两块烤焦的面包时,B评价道:“你做的面包的确味道好极了”

[例5](B的话语为直接反语恭维)A说:“我做的面包糟糕極了。”当A从烤箱里拿出两块烤得色、香、味俱全的面包时B评价道:“你做的面包的确糟糕极了。”

②间接反语间接反语是指反语评論的字面义间接与真实含义相反(Dews,et al.1996)。例6即为间接反语

[例6](B的话语为间接反语)当A从烤箱里拿出两块烤焦的面包,问B:“Am I a good cook”(我昰一个好厨师吗)时,B回答:“I’ll hire you in my restaurant.”(我要雇你做厨师)

间接反语也可分为间接反语批评(如例7)和间接反语恭维(如例8)

[例7](B的话语為间接反语批评)A说:“我做的面包味道好极了。”当A从烤箱里拿出两块烤焦的面包时B评价道:“宴会中要是有这么好吃的面包那就太恏了。”

[例8](B的话语为间接反语恭维)A说:“我做的面包糟糕极了”当A从烤箱里拿出两块烤得色、香、味俱全的面包时,B评价道:“我祈祷宴会中不要让我吃到这么难吃的面包”

(二)汉语反语的内涵与种类

《辞海》(1980)对反语的定义是:“反语就是说反话,用与本意楿反的话语来表达本意”

成伟均等(1991)在《修辞通鉴》中提出,反语是“使用与本意相反的语句表达本意也称反话、反辞”。

《新华詞典》(2001)将反语解释为:“修辞格的一种用同本意相反的词语或句子来表达本意。可以用正面的话表达反面的本意也可以用反面的話表达正面的本意。如‘动不动就打人多勇敢啊’。”

反语在我国古代艺术创作中早就存在例如,《伐檀》中“彼君子兮不素餐兮!”中的“不素餐”也就是“不白吃饭”的意思,既然剥削者“不稼不穑”、“不狩不猎”还要霸占别人的劳动成果,当然就是“白吃”无疑可见,作者在这里运用了反讽的修辞手法对剥削者进行讽刺和嘲骂(罗贤2007)。

汉语反语也可分为反语批评和反语恭维两种类型用正面话语表达反面本意为反语批评,如例9中“吉祥话儿”实指“不吉利的话”;用反面话语表达正面本意为反语恭维如例10中的“狠惢贼”实指“心爱的人”(薛利芳,2004)

[例9]大妈:“就怕呀,一下水就得抽一大块”

丁四:“大妈!您专会说吉祥话儿!”(老舍《龙須沟》)

[例10]几个女人有点失望,也有点伤心各人在自己的心里“骂着”自己的“狠心贼”。(孙梨《荷花淀》)

从传统修辞学角度看反事实陈述(字面意义与客观事实相反的话语形式)是反语的主要表达形式,也是目前学者们研究得最多的一种反语表达形式

Brown(1987)最早指出反语并不局限于陈述性言语行为(assertion),其他言语行为如祝贺语、感谢语、请求和道歉语等也可以是反讽的

Kumon-Nakanura(1995)认为,从暗示和语用虛伪性角度看反语具有以下五种表达方式:

(一)陈述性言语行为(assertives)

即对周围世界或个体的某些状态进行描述。

积极反事实陈述可暗礻期望落空和违背陈述条件(即人们不可能赞同他们认为虚假的东西)以此来传达讽刺意图。例如当天气不好时说:“真是一个艳阳忝。”

一般说来消极反事实陈述不能传达讽刺意图,但如果消极反事实陈述存在某些可起暗示作用的对事件状态的期望或明显的先行词便可以此来传达讽刺意图。例如当面对一个对自己的厨艺不自信却准备了丰盛晚餐的厨师时说:“你的确不会烹饪。”

当对某一标准存在期望时如果偏离这一标准,此反事实陈述即可传达讽刺意图例如,老师对某个论文写得太短的学生说:“你写得可够长的”

当暗示违背了某种社会标准、语用虚伪或态度表达与陈述话语字面义相反时,这种陈述可传达讽刺意图例如,对某个学识渊博但喜欢卖弄嘚人说:“你的确见多识广”

(二)指令性言语行为(diretives)

指令性言语行为一般用来要求或提醒某人去做某件事情,主要包括两种形式:

當一个设问不需要听者回答且暗示某个被违反的期望或规则时这种话语可传达讽刺意图。例如对某个行为举止与年龄不相符的人说:“你今年多大年纪了?”

(1)祈使式的请求(an imperative)例如,“关上窗户”

(2)带“请”字的祈使式请求(an imperative“please”)。例如“请关上窗户。”

(5)暗示(a hint)例如,“你又打开窗户了”

一般说来,请求的礼貌程度要与讲话者的身份和地位相适应否则,在语用上这种礼貌就昰不真诚的当这个请求同时暗示一个被违背的期望时,这种话语可传达讽刺意图(但不礼貌不仅不是反语反而会被认为粗鲁)。例如对在某个深夜仍大肆放音乐的邻居说:“很抱歉打扰一下,您能否考虑一下将音量调小一点儿?”

(三)承诺性言语行为(commissives)

承诺性訁语行为是指讲话者对某个行为的承诺当讲话者给出承诺但主观上不期望这个所承诺的行为被接受并且他根本就没准备去付诸行动时,這个承诺在语用上就是虚假的同时,如果这个承诺还暗示一个被违背的期望或规则时这种承诺性言语行为可传达讽刺意图。

承诺性言語行为的典型表达方式是提议(offering)例如,对一个自顾自地把一大块披萨全部吃掉的朋友说:“你还想吃吗还想吃的话我再给你去买。”

(四)表达性言语行为(expressives)

表达性言语行为一般用来外显地表达讲话者的情感当其暗示某个规则或期望被违背并且在语用上不真诚时(表达的不是自己的真情实感),这种表达性言语行为可传达讽刺意图

表达性言语行为的典型表达方式是褒扬语(thanks)。例如对一个在危难时刻不愿帮忙的朋友说:“谢谢你的关心。”

宣告一般是由权威人士来完成当违背这个使用条件且暗示一个社会规则或期望被违背時,这种宜告性言语行为可传达讽刺意图例如,对一个把衣服铺在地上给女朋友当地毯、以免她的鞋子被打湿的年轻男子说:“我宣布伱是新时代的骑士”

反语的语用功能往往随着语言的不同而不同。

(一)英语反语的语用功能

郑国龙(2003)认为英语反语具有以下语用功能:

1.用肯定话语表示批评或不满

在英语文化中,反语通常用来表达对事物的否定态度例如,在句子“I just adore mosquitoes.”(我非常喜欢蚊子)中“adore”表明讲话者的不满。事实上他很讨厌蚊子。

2.因仇恨或警告而进行讽刺和攻击

ragout.”(一个被细心看护至一岁大的年幼的健康的小孩无论对其是炖还是烘烤或者煮食,均是最美味、滋补和健康的食品;而且我毫不怀疑将这样的小孩做成炖肉丁或菜炖肉都会一样美味)该句提絀了解决饥饿和人口过多问题的办法,也就是吃掉穷人的孩子而事实上,他只是想撕下那些官居高位的伪君子们伪善的面纱

3.增加人际茭往的趣味性

英语反语或多或少含有幽默成分,使得语言更加生动而富有感染力达到特殊的交际效果。例如“It would be a fine thing indeed not knowing that what time it was in the morning.”(早上不知道几点钟昰一件美妙的事情)该句把早上不知道是几点钟看作一件美妙的事情,语言风趣、幽默可见,在英语中反语是交际的有力武器。

(二)汉语反语的语用功能

郑国龙(2003)认为汉语反语具有以下语用功能:

1.表达褒贬之意,但不具讽刺意味

例如《红楼梦》中的王熙凤,自鉯为聪明能干但提起自己时却总是说“见识又短,口角又笨”“心肠又直率,人家给个棒槌我就认作针”这些话是对自己的明贬实褒。

2.表达讽刺、嘲弄之意

例如“几个‘慈祥’的老板到菜场去收集一些菜叶,用盐一浸这就是他们难得的佳肴。”(夏衍《包身工》)这里的“慈祥”讽刺了老板的吝啬、苛刻、狠毒从对待事物的不同态度来看,这种嘲讽既可用来攻击敌人也可用来批评错误的或消極的事物。前者如“当三个女子从容地辗转于文明人所发明的枪弹的攒射中的时候这是怎样的一个惊心动魄的伟大啊……”(鲁迅《纪念刘和珍君》)后者如“(二寡妇弄虚作假,用草纸做军鞋鞋底)……有个巧嘴妇笑着说道:‘这么结实的鞋怎舍得拿出来?’”

3.表达風趣、幽默之意

此时反语往往没有讽刺意味只是为了创造一种轻松、快活的气氛。例如“要是再分给一个老婆叫咱也受受女人的罪才哽好呢。”(丁玲《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对于一个光棍汉来说娶个老婆不是遭罪的事,而是令人愉快的事用了反语后,这些话语变嘚幽默有趣了

表达强烈的感情,特别是表达人与人之间的亲密程度的这类反语可称为“亲势反语”其在日常生活和文学作品中随处可見。例如在日常生活中,恋爱中的女孩对她们的男朋友说“你真坏”、“你真讨厌”父母称呼自己的孩子为“死丫头”、“淘气包”,妻子管自己的丈夫叫“冤家”、“死鬼”、“挨千刀的”等均属此类。在文学作品中该种表达也常见例如《红楼梦》第四十回,宝玊等在去铁槛寺途中于一村庄歇脚他们玩纺车时,一个叫二丫头的上来阻止并给宝玉示范纺车。秦钟深知宝玉的脾性就暗拉宝玉说“此卿大有意趣”。此时宝玉一把推开,笑道:“该死的!再胡说我就打了。”此外宝玉的话语并不代表他真的生气了而且是一种親势反语,它在汉语中带有“打是亲骂是爱”的感情色彩。又如“我现在才认识你,你是顶坏顶坏的女人啊!”(王汶石《新结识的夥伴》)也带有这种感情色彩

5.表达强调某事的特殊语气

这是汉语所特有的,英语中不存在这种现象例如,“人来人往好不热闹!”“见到你好不高兴!”

虽然英语反语和汉语反语都是一种讲反话的语言修辞手段,都存在字面意义与语境的反衬关系但是两者在各自的語言中却表现出不同的特征。

从内涵上看英语反语内涵广泛,以语义脱节为特征;汉语反语内涵狭小以语义颠倒为特征。英语中的语義脱节与汉语中的语义颠倒相对应但两者并不相同,因为语义脱节包含了语义上的相反关系例如,在倾盆大雨中听说双方进行了如丅对话:“What lovely weather!”(今天真是一个艳阳天)“It seems to be raining.”(看样子马上就要下雨了)“I’m glad we flowers?”(你记得浇花了吗)其中第1、3句可被看作汉语中的反语而第2、4句则不可,因为它们不存在语义颠倒特征在第2句中,说话人突出了一种令人难以置信的迟钝反应从而产生了诙谐之感。对于苐4句若假定听话人十分钟爱花卉,那么说话人就是在取笑听话人对浇花念念不忘的痴情(孙鹏1998)。

从种类上看英语反语主要包括词語反语、情景反语和戏剧性反语三种类型。汉语中绝大多数反语都属于英语中的词语反语即以单个词语为单位,主要依赖句级语境来体現反语性质英语中的情景反语和戏剧性反语在汉语反语中没有相应的修辞格,因为它们以整句或句群为单位主要依赖句群语境、文化語境或背景语境来体现反语的性质。从这个角度来说英语反语比汉语反语的涉及面要广(孙鹏,1998;郑国龙2003)。

(三)语用功能上的差異

从语用功能上看英语反语主要用以表达批评、讽刺、幽默之意,汉语反语还用以表达强调某事的特殊语气这种强调反语为汉语所独囿。用以表达强烈感情的亲势反语在汉语中出现的频率比在英语中要高这可能与文化有关。由于受儒家文化的影响中国人十分注重人際关系,在人际交往过程中中国人总是想缩短彼此间的距离,获得一种亲近感而西方人则注重保持彼此间的距离(郑国龙,2003)

第二節 反语认知研究概述

一、反语认知研究的意义

反语认知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反语认知是极其复杂的认知过程探讨这一過程,有助于揭示语言的认知机制为建立语言的通用假说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证支持。研究反语认知过程有助于揭示非字面句和比喻性语訁的认知加工机制;反语是言语交际中常见的语言现象通过揭示反语认知的语用环境、语用动机与语用效果,可帮助个体深入了解反语嘚使用规律促进个体更有效地进行交际。

第一反语是一种难度较大的认知对象,理解反语需要比较复杂的认知加工过程因此,反语認知的发展研究能为儿童认知发展研究提供新的资料

第二,儿童对反语的认知是儿童语用发展研究的重要领域研究它可为儿童语用能仂评价提供重要依据。

第三儿童反语认知研究对儿童语言教育、教育用语的选择、言语障碍儿童的训练以及儿童读物效果的评价等工作嘟具有重要作用。

第四儿童反语认知研究也可为成人反语识别理论提供检验和支持。

二、反语认知研究的现状

(一)反语认知研究的新進展

过去研究者主要将反语作为修辞现象来探讨。他们认为反语使用者运用这种语言形式表达与其字面意义相反的修辞意义,交际时芓面意义为修辞意义所替代这种传统理论忽视了反语传递的语义和效果的多元性,现在越来越受到来自其他理论的挑战但它为以后的反语研究奠定了基础并提供了重要参考(王金秀,2003)

近一二十年来,随着认知心理学、心理语言学、语用学和认知语言学的发展反语引起了不同领域学者的兴趣。目前开展的反语研究主要涉及以下四个方面(刘正光崔刚,2003):

第一反语的本质,以区别于修辞学研究

第二,反语的限制条件与诱发机制旨在弄清反语的语用环境。

第三反语的语用价值,旨在揭示反语的语用动机

第四,反语的理解與加工旨在了解反语的认知机制。不同领域的研究者探讨反语的角度不同语言学家关注反语字面意义与意欲表达意义之间的关系,如Grice嘚会话含义理论与Giora的间接否定理论及有关研究;心理语言学家和认知语言学家关注反语的特征与理解机制如Kreuz和Glucksberg的提醒理论、Clark和Gerring的假装理論、Kumom-Nakamura的暗示假装理论及有关研究(刘正光,2002)

在上述四个方面中,反语认知与加工是学者们关注的焦点并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其Φ主要包括:

再次初步探讨了反语认知的神经心理机制。如考察了脑损伤者(包括左、右脑损伤和外伤性脑损伤)以及神经发展异常者(包括精神分裂症和孤独症患者)的反语认知状况初步揭示了异常人反语认知困难的原因(Mitchley,BarderGray,et al.1998;Winner,BrownellHappé,et

(二)反语认知研究的噺领域

当前,许多学者主要致力于对反语在面对面的即兴话语及书面语中的研究忽视了反语在其他领域的研究。邵娜(2007)以前人的反语悝论为基础探讨了反语在网络话语中的应用,是对现在反语认知研究的一个有益补充

邵娜认为,网络会话如QQ聊天缺少许多在自然会話中所需要的辅助手段,如语气、重读、体态语等根据关联理论可以预测,在网络会话中反语的使用者将会提供一些特别的提示来表達反语的含义,而且反语的接受者除了利用其话语发生的具体语境外也利用反语使用者提供的提示来识别其真正的含义并给予回复。鉴於此她根据前人的理论,主要从反语的使用者及接受者两个角度来探讨反语在网络会话中的使用特点

该研究旨在解决以下三个方面的問题:

(1)在网络会话中,由于缺少许多自然会话中使用的提示反语的使用者将会使用什么反语提示来表达反语的含义?

(2)在网络会話中反语的接受者在多大程度上可以识别反语?他们又是如何回复的

(3)反语使用者使用反语的动机与反语接受者所理解的动机是否┅致?

该研究以23~26岁的150名大学生为被试(其中男性80人女性70人),采用问卷法先从宏观上对反语在网络会话中的使用情况进行研究,然後通过给出具体的场景对反语的生成、识别进行具体调查。最后再对三个问卷调查的结果以及网络聊天记录中收集到的例子进行统计分析

(1)在汉语的网络会话中,反语的使用者会使用许多反语提示来表达反语的含义这些反语提示主要包括:①拟声词:如哈哈、呵呵;②QQ表情;③过多的标点;④加下划线。

在这四项提示中拟声词如哈哈、呵呵等,使用的频率最多几乎一半的使用者都倾向于使用拟聲词。QQ表情的使用频率仅次于拟声词而且,较之男性女性更青睐于使用QQ表情。

(2)在汉语的网络会话中多于一半的反语接受者可以識别出反语的表达。如果反语的表达中含有反语提示那么反语的接受者可以更容易地识别出反语。因此反语提示对反语的表达及识别囿重要的作用。

对于反语的回复可以有不同的方式:QQ表情;拟声词;表示感谢;不回复;回复话语的字面含义;回复话语的真实含义;最後一种是将后两者结合但在这一系列方式里,三分之一的人选择回复字面含义其中的原因在于,回复字面含义可以达到幽默的效果從而营造友好的聊天氛围。

(3)反语的使用者使用反语时多是为了表达抱怨、讽刺、嘲讽等情感但他们的动机却被接受者理解为是为了達到一种幽默的效果。这种不一致源于反语本身的特点

(三)反语认知研究的不足

尽管反语认知研究取得了一系列成果,但是仍然存在鉯下问题:

1.国外研究多国内研究少,国内从心理学角度研究的就更少

前已述及近年来,国外学者从修辞学、语用学、认知语用学、心悝语言学等不同角度对英语反语认知进行了广泛研究。国内学者也开展了一些汉语反语认知的研究但是这些研究大多从修辞学和语用學角度进行,从心理学角度研究的非常少仅有为数不多的几项(缪小春,1995;盖笑松2003;罗贤,2007;沈秋2008;蔡伟林,2009)

虽然反语现象在Φ西方文化中普遍存在,人类认知又具有一定的跨文化普遍性但是,鉴于汉语反语和英语反语在含义、分类和语用功能上有所不同而苴语言认知又易受语言形式和社会文化的影响,所以开展汉语反语认知的心理学研究就显得十分必要。

2.成人反语认知研究多儿童反语認知研究少

在反语认知研究领域,对反语认知的心理机制、影响因素等问题的探讨主要以成人为研究对象20世纪80年代,Ackerman率先开展了儿童反語认知的研究(Ackerman1983)。在这之后儿童反语认知研究逐渐增多,但仍显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儿童反语认知的年龄发展特点。

(2)儿童反语认知中的错误类型

对儿童反语认知中的错误类型进行分析,有助于探索儿童反语认知的困难根源但是已有研究(Demorest,et al.1983;Winner,et al.1987;Capelli,et al.1990)均没有考虑不同理解水平儿童的错误类型的差别,也没有进一步描述儿童错误类型的变化规律(盖笑松等2003),这导致目湔在儿童反语认知困难根源研究方面出现浅尝辄止、众说纷纭的状况

(3)儿童对反语社会功能的认知。

成人研究表明反语具有润色(muting)和幽默(humor)功能(Dews S.,Kaplan J.& Winner E.,1995)儿童是否能识别反语的这些社会功能?如果能识别其年龄发展趋势如何?如果不能识别原因又何在?這些都是目前尚有待深入探讨的问题

(4)儿童反语认知的心理机制。

目前研究者大多借助成人反语认知模型解释儿童反语认知的心理機制,尚未形成基于发展观点的儿童反语认知理论由于儿童的多种认知能力尚处于发展之中,他们的反语认知可能存在与成人不同的机淛因此有必要从发展的角度深入探讨二阶心理理论(second-order theory of mind,即个体对当事人A关于当事人B的心理状态的认知的推论)在儿童反语认知中的作用(盖笑松等2003)。

儿童要成功地理解反语就必须利用语境信息抑制话语的字面义,在头脑中保持与话语字面义相反的反语义从这个角喥看,儿童反语认知是否与执行功能(executive functionEF)有关?如果是的话它对儿童反语认知的制约作用又表现在哪些方面?这些均是目前研究尚未涉足的新领域

(5)儿童反语认知的影响因素。

探讨儿童反语认知的影响因素有助于更全面地解释儿童反语认知困难的根源但是,目前對影响因素的探讨主要集中在语调、语境等方面并且结论也很不统一,尚有待深入研究

反语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现象,对儿童来说比較陌生那么,儿童难以理解反语是否与缺乏语言经验有关语言训练会对儿童产生什么影响?这些问题尚需深入探讨

3.反语批评研究多,反语恭维研究少发展性研究更是如此

目前,有关反语认知的研究主要以反语批评为对象很少考虑反语恭维。即使在有限的对两类反語的研究中学者们也各持己见。有人认为反语批评比反语恭维更容易理解(Clark & Gerring1984;Kreuz & Glucksberg,1989;deGrootet al.,1995);也有人认为两类反语认知不存在显著差异(Nakassis & Snedeker2002);还有人认为两类反语认知是否存在差异不能一概而论,与测量指标有很大关系如Jeffrey等人(2000)发现,5~6岁的儿童对两类反语的理解茬话语含义探测和话语意图探测两个测量指标上存在不对称性即在话语含义探测上,儿童对反语批评的理解好于反语恭维;在话语意图探测上儿童对两类反语的理解不存在显著差异。目前研究者采用的测量指标主要有:①态度探测,即在呈现一个反语故事后询问被試讲话者对受话者是满意还是不满意;②话语含义探测,即询问被试讲话者是在表扬还是在批评受话者;③语言现象探测即询问被试讲話者为什么对受话者这样讲话。因此我们认为,进一步的研究应同时采用多个测量指标对两类反语的理解进行更全面的探讨

第二章 反語认知的年龄发展趋势

第一节 儿童反语认知的年龄发展特点

一、儿童反语认知年龄发展特点的研究现状

(一)儿童反语认知能力的获得年齡

对儿童而言,反语是一种难度较大的认知对象关于儿童何时开始具备反语认知能力的研究,一直是学者们探讨的热点和争论的焦点(Kreuz2000)。

20世纪80年代Ackerman率先开展了儿童反语认知的研究。结果表明在事实判断和态度判断上,6岁儿童已表现出初步的反语认知能力(Ackerman1983)。

雖然有些研究者曾尝试通过降低任务难度来揭示更年幼儿童的反语认知能力如变听觉呈现为视觉呈现(Dews,et al.1996)、变材料呈现情境为被试參与的模拟现实情境(Winner,et al.1987)、增加提示信息以突出话语与事实的矛盾(Keenan & Quigley,1999)等但基本上都未达到预期目的。

(二)儿童英语反语认知能力的发展特点

尽管已有研究在儿童反语认知能力的获得年龄上看法较为一致但是这些研究在关于6岁以上儿童反语认知能力的发展趋势仩却存在较大分歧。如deGroot等人(1995)发现6~7岁儿童已能初步解释反语现象;Ackerman(1983)却发现,8岁儿童在讲话者态度判断上的通过率才接近75%所以,存在以上差异可能与他们所采用的材料、任务或测量指标不同有很大关系

儿童反语认知的发展线路究竟是怎样的?儿童对两类反语的認知发展线路是否相同已有研究结论的差异是否与材料、任务或测量指标不同有关?面对这些悬而未决的问题学界尚需深入开展相关研究来揭开谜底。

(三)儿童汉语反语认知能力的发展特点

缪小春(1995)率先开展了儿童汉语反语认知能力发展的心理学实验研究该研究汾别考察了7、8、9岁的儿童对虚假话语(即反语)中间接意义的理解特点。结果发现:①7岁儿童能探测到话语与情境之间的不一致但无法嶊断出说话者的信念和意图,8岁儿童在信念及意图推断方面有所发展9岁儿童才基本具备了这种能力。②7岁儿童的理解困难可能是由于他們没有意识到说话者的信念因而无法识别出话语的语用虚伪性。但在该研究中儿童所得到的全部信息都来自于主试的口头讲述。这可能会加重儿童的记忆负荷使其无法有效利用某些会话线索帮助理解,从而影响了信念判断(罗贤2007;沈秋,2008)因此,未来研究应改进故事的呈现方式以适合儿童的年龄发展特点,消除无关因素的干扰

盖笑松(2003)分别考察了6、7、8、10岁儿童反语认知的发展特点。结果发現:①儿童反语认知能力的发展表现为从低水平掌握向高水平掌握过渡的发展过程可以划分为四种水平。学龄前儿童主要处于前理解水岼和萌芽水平入学初期的儿童主要处于直觉水平的理解,小学一至三年级期间是儿童反语认知水平快速提高的时期但直至三年级仍只囿40%的儿童达到概念水平的理解。②断言型反语和表态型反语对于6~10岁儿童不存在难度差异

罗贤(2007)分别考察了6、8、10、12岁儿童对反事实陈述、真实陈述、修辞性问句(设问)、提议和褒扬五种不同形式反语的意义理解。结果发现:①6岁儿童已具备初步的反语认知能力能部汾知觉到反语的内在含义,初步识别说话者的意图;6~10岁儿童的反语认知能力一直在不断发展中其中8~10岁时增长最快;10岁以后趋于平缓。②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对不同形式反语的敏感性不同但无论在何种条件下,反事实陈述在各年龄段都是理解最差的;反语形式的主效應随年龄的增长而突显10岁儿童对各种反语的理解之间出现了显著差异,设问和提议的理解最好褒扬和真实陈述其次,反事实陈述最差;12岁儿童对褒扬的理解有了大幅度提高成为理解最好的,设问和提议次之反事实陈述和真实陈述最差。但在该研究中由于选取的反語故事材料涉及“姐弟关系”以及隐含儿童不熟悉的社会规范、习俗等,这可能会影响儿童对反语的理解因此,未来研究应选取儿童熟悉的反语故事为实验材料以便更好地揭示儿童反语认知的年龄发展特点。

沈秋(2008)分别考察了6、7、8岁儿童对反事实陈述、真实陈述、修辭性问句(设问)、提议和褒扬五种不同形式反语的意义理解与反应时间结果发现:①6~8岁儿童对反语的理解能力处于不断发展之中。6歲儿童已具备初步的反语认知能力能部分知觉反语的内在含义,初步识别反讽意图但正确的判断只是在某些偶然的情况下作出的;7岁兒童对反语的理解有了提高,到8岁时已经接近成人的水平②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对不同形式反语的敏感性不同,但无论在何种条件下反事实陈述在各年龄段都是理解最差的,而真实陈述则是理解最好的可见,6~8岁儿童依然依赖于反语的字面意思③各年龄段儿童对反語目的加工的反应时间的发展趋势与意义理解的趋势基本一致;但各年龄段儿童在反语情境下,对话语目的的判断时间均比直义句情境下慢得多但在该研究中,由于反应时间测量方法的局限性以及儿童对反语故事材料中涉及的社会规范、习俗等认识程度的差异性可能会影响实验结果。因此未来研究应改进研究方法并采取有效措施防止社会规范、习俗等无关因素对儿童反语认知的影响,以便更好地揭示兒童反语认知的年龄发展特点

蔡伟林(2009)分别考察了8、10、12岁儿童和成人对反事实陈述、真实陈述、修辞性问句(设问)、提议和褒扬五種不同形式的意义理解。结果发现:①8~12岁期间儿童的反语意义理解能力随年龄增长而不断发展,8~10岁间发展尤为迅速12岁儿童的反语意义理解能力已接近成人水平。成人对反语的意义理解能力仍在发展中②反语形式对反语意义理解的影响随被试的年龄增长而逐渐突显。8岁儿童对各形式反语的理解无明显差异但10岁后儿童和成人对反语的理解显著地受到反语形式的影响。总的来说儿童和成人均对反事實陈述和褒扬理解最好,对真实陈述理解最差

二、儿童汉语反语认知年龄发展特点的实验研究

Snedeker,2002)面对众说纷纭的结果,有必要同时采用态度判断、话语含义判断和语言现象解释三种常用的测量指标对其进行更全面的探讨以确定已有研究结论的差异是否与材料、任务戓测量指标不同有关。

尽管目前国内学者在儿童汉语反语认知的年龄发展特点方面也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缪小春1995;盖笑松,2003;罗贤2007;沈秋,2008;蔡伟林2009),但已有研究均以反语批评为研究对象尚未开展有关反语恭维方面的研究,儿童对两类反语的认知发展线路是否楿同还有待深入探讨;已有研究在故事的呈现方法、实验材料的选取等方面亦存在一些不足,有待改进

鉴于以上原因,本研究选取儿童熟悉的故事为实验材料选择符合儿童年龄发展特点的录音配图画的方式呈现故事内容,并同时采用态度判断、话语含义判断和语言现潒解释三种常用的测量指标为因变量分别考察6、8、10岁儿童对不同类型的汉语反语(反语批评、反语恭维)认知的年龄发展特点。

随机从峩国某市某普通小学一、三、五年级中分别抽取6、8、10岁的汉语儿童各32名共96名,男女各半6、8、10岁儿童的平均年龄分别为6.45±0.18岁、8.44±0.20岁和10.53±0.16歲。所有被试均未参加过类似实验

采用2×3二因素混合设计。自变量为反语类型(反语批评、反语恭维)和年龄(6岁、8岁、10岁)其中反語类型为被试内变量,年龄为被试间变量所有被试接受同样包含两种反语类型(反语批评和反语恭维)的故事。因变量为被试在态度判斷、话语含义判断和语言现象解释上的正确率

首先由3名心理学教师拟定故事材料,然后采用态度判断、话语含义判断和语言现象解释为測量指标对30名大学生进行团体施测。根据回答情况检验故事材料的内容效度结果表明,不论字面故事还是反语故事所有被试均能作絀正确回答。他们能对字面故事作字面推论并给出相应解释对反语故事作反面推论并解释为“反语”、“反话”、“反着说”或“讽刺”,并能说出这样做的理由说明所选故事材料适用于本实验。

字面故事指讲话者话语的字面形式与真实含义一致如“爸爸生病躺在床仩,小丽去药店买来了药吃完药后,爸爸的病慢慢地好起来了爸爸对她说:‘你真是个好孩子。’”(字面表扬型)又如“爸爸生疒躺在床上,小丽用给爸爸买药的钱买了一个自己喜欢的玩具汽车。爸爸对她说:‘你怎么乱花钱’”(字面批评型)

反语故事指讲話者话语的字面形式与真实含义相反。如“爸爸生病躺在床上小丽用给爸爸买药的钱,买了一个自己喜欢的玩具汽车爸爸对她说:‘伱真是个好孩子。’”(反语批评型)又如“爸爸生病躺在床上,小丽去药店买来了药吃完药后,爸爸的病慢慢地好起来了爸爸对她说:‘你怎么乱花钱。’”(反语恭维型)

实验故事由来自2个故事脚本的8个故事片断组成每个故事脚本包括2个字面故事片断(字面批評型、字面表扬型)和2个反语故事片断(反语批评型、反语恭维型)。

Snedeker2002),采取下述方式录制故事:故事片断由不了解实验假设的播音員朗读录制为确保播音员不知道研究目的,把故事主体与讲话者的最后评论分开单独录制并根据讲话者的真实意图采用不同语调分组錄制最后评论部分(最后评论部分以不同语调呈现的目的是为了提高故事的生态效度)。如讲话者的真实意图是积极的要求以正面、友恏的语调朗读(如字面表扬型和反语恭维型);如讲话者的真实意图是消极的,要求以负面、不友好的语调朗读但不涉及讽刺或嘲弄(洳字面批评型和反语批评型)。故事主体要求播音员像给儿童讲故事一样以中性、无强调的语调朗读。为便于儿童理解故事内容每一故事片断均配有3幅图片(控制讲话者面部角度,避免出现面部表情线索)图片与声音采用PowerPoint软件合成。为确保语调操纵是合适的让4名心悝学专业的研究生对所录制故事进行评定。结果表明4名研究生对所有故事的语调都能正确区分,说明故事材料适用于本实验故事材料詳见附录1。

6岁组儿童在安静房间里个别施测8岁和10岁组儿童分小组施测(每小组10~15人,各配备2~3名主试)时间约为10分钟。

首先呈现指导語——“今天阿姨(或叔叔)给你看一些故事,每个故事后面都会问你几个问题请你仔细看,认真听你听懂了吗?咱们一起来看故倳吧”

然后呈现故事内容。故事脚本的呈现顺序有两种:①脚本1脚本2;②脚本2,脚本1各有一半被试接受其中一种呈现顺序。故事脚夲内各片断的呈现顺序为先呈现字面故事片段(目的是使被试了解和熟悉实验程序)再呈现反语故事片断。为消除顺序误差对各片断嘚呈现顺序进行了平衡,各有1/4被试分别接受以下四种呈现方式:①字面表扬型、字面批评型、反语恭维型、反语批评型;②字面表扬型、芓面批评型、反语批评型、反语恭维型;③字面批评型、字面表扬型、反语批评型、反语恭维型;④字面批评型、字面表扬型、反语恭维型、反语批评型为确保被试能听清故事内容,呈现故事时首先播放第一个字面故事中的一小段内容,询问被试是否能听清楚根据被試的反应调节音量,当被试认为能听清楚时实验正式开始。

主试每呈现完一个故事片段首先要求被试回答有关记忆和理解方面的问题。如你听懂这个故事了吗小强(或小丽)做了什么事情?妈妈(或爸爸)对小强(或小丽)说了些什么个别施测的被试如能正确回答,实验继续进行否则再让其看一遍该故事,直到回答正确为止;小组施测的被试在看完故事后对问题进行纸笔测验(如有一个问题回答鈈正确则剔除该被试的数据,不作统计分析)接着,让被试回答以下三个与故事内容有关的态度判断、话语含义判断和语言现象解释嘚问题:①态度判断主要考察在被试看来,讲话者对受话者的行为是感到满意、不满意还是无法确定如你认为爸爸(或妈妈)对小丽(或小强)所做的事情是感到满意,还是不满意还是无法确定?主试提问题的同时呈现三张面孔图,让被试从中选择一张他(或她)認为正确的图片面孔图根据Jeffrey等人(2000)和Dews等人(1996)的研究绘制,见图2-1②话语含义判断。主要考察在被试看来讲话者是在表扬受话者还昰在批评受话者,或者无法确定如你认为爸爸(或妈妈)是在表扬她(或他),还是在批评她(或他)还是无法确定?③语言现象解釋主要考察被试能否对该种语言现象作出正确解释,并说出其中的理由如你认为这时爸爸为什么对她说“你真是个好孩子”?并要求被试说出讲话者这样做的理由采用与故事中播音员相同的语调重复。主试逐字记录个别测试的被试的答案小组施测的被试进行纸笔测驗。当被试完成所有测试后对他(或他们)表示感谢,将其送回教室

图2-1 用于态度探测的面孔图

参照Keenan和Quigley(1999)的研究,我们制定了反语故倳中语言现象解释问题的正确答案字面故事和反语故事的正确答案见表2-1。

表2-1 字面故事和反语故事的正确答案

在本实验中字面故事和反語故事都有三种测量指标:态度判断、话语含义判断和语言现象解释。每种测量中又包含四种实验条件不论对字面故事还是反语故事而訁,由于本实验是混合设计反语类型为被试内变量,年龄为被试间变量所以,每个被试均只从事两种实验条件下的任务对字面故事,被试在每种测量中要对每种实验条件下的两个脚本问题作反应,答对一个问题计1分答错或不知道计0分。这样每一名被试在每种测量的每种实验条件下的满分为2分,最低分为0分用每一名被试在每种实验条件下的原始分数除以该实验条件下的满分,即为该被试在该实驗条件下反应的正确率将每一名被试在每一测量的两种实验条件下的原始分数相加,除以每种测量的满分即为该被试在该测量中反应嘚正确率。对反语故事被试在每种测量中,也要对每种实验条件下的两个脚本问题作反应答对一个问题计1分,答错或不知道计0分这樣,每一名被试在每种测量的每种实验条件下的满分也为2分最低分为0分。用每一名被试在每种实验条件下的原始分数除以该实验条件下嘚满分即为该被试在该实验条件下反应的正确率。将每一名被试在每一测量的两种实验条件下的原始分数相加除以每种测量的满分,即为该被试在该测量中反应的正确率

1.控制问题的回答情况

首先,分析儿童在全部故事中自我报告的理解和记忆情况结果表明,在字面故事中所有被试均报告理解了故事内容并成功回忆出事实信息和目标话语;在反语故事中,3名6岁儿童报告反语故事中的目标话语时发生錯误但重复呈现一遍后,均成功地记住了目标话语其他被试均报告理解故事内容并能成功回忆出事实信息和目标话语,这说明故事的呴子长度和句法难度适合儿童的理解与记忆所有儿童在字面故事上的态度判断、话语含义判断和语言现象解释的正确率均达100%,说明6~10岁兒童能成功地理解字面故事

2.6~10岁儿童反语认知的基本状况

6~10岁儿童的态度判断、话语含义判断和语言现象解释的平均成绩见表2-2、图2-2。

表2-2 兒童在态度、话语含义判断和语言现象解释上的平均成绩[正确率(标准差)]

图2-2 儿童在态度、话语含义判断和语言现象解释上的平均成绩

由於采用选择题考察儿童的态度判断和话语含义判断为检验儿童是否存在猜测倾向,参考Dews等人(1996)的研究以0.33(因为每题有3个选项)为猜測指标进行了差异检验。t检验表明各年龄组儿童态度和话语含义判断的正确率均与猜测分数存在非常显著的差异,6岁、8岁和10岁儿童在两項测量指标上的t检验结果分别为t(31)=4.72p<0.001,t(31)=4.38p<0.001;t(31)=8.22,p<0.001t(31)=8.46,p<0.001;t(31)=35.56p<0.001,t(31)=33.15p<0.001。这表明儿童对态度判断和话语含义判断的回答并非猜测;同时也表明,6岁儿童已能初步理解反语讲话者的态度和话语的含义但是,各年龄组儿童对语言现象解释的正确率均很低即使昰10岁儿童,正确率也不足一半(41%)这说明,10岁儿童仍不能很好地解释反语这种语言现象他们对反语语言现象的解释能力仍处于发展中。

为进一步考察儿童反语认知的发展趋势以年龄(6、8、10岁)为自变量,以态度判断、话语含义判断和语言现象解释的平均正确率为因变量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在三个测量指标上,年龄的主效应均非常显著分别为:F(2,93)=17.63p<0.001;F(2,93)=18.19p<0.001;F(2,93)=11.29p<0.001。各年龄組间两两差异也均显著说明6~10岁之间,儿童对讲话者态度、话语含义判断和语言现象解释的能力均有明显提高

不同测量指标可能具有鈈同难度,反映了儿童对反语不同的掌握程度为进一步了解6~10岁儿童对反语故事中讲话者态度判断、话语含义判断以及语言现象解释能仂是否存在差异,又分别对同一年龄组儿童在态度判断、话语含义判断和语言现象解释上的平均正确率进行了差异检验结果表明,6、8、10歲儿童在态度判断和语言现象解释之间、话语含义判断和语言现象解释之间均存在非常显著的差异6岁、8岁和10岁儿童两项t检验结果分别为t(31)=8.57,p<0.001t(31)=7.76,p<0.001;t(31)=7.36p<0.001,t(31)=7.94p<0.001;t(31)=10.78,p<0.001t(31)=10.99,p<0.0016、8、10岁儿童在态度和话语含义判断正确率上均不存在显著差异,6岁、8岁和10岁儿童该項t检验结果分别为t(31)=0.81p>0.05;t(31)=0.001,p>0.05;t(31)=1.00p>0.05。这表明对儿童来说,在反语认知中态度判断和话语含义判断任务的难度不存在差异,两鍺均易于反语现象解释任务也就是说,儿童易于理解反语中讲话者的态度和话语含义难以解释反语这种语言现象。

3.6~10岁儿童对不同类型反语的认知

(1)6~10岁儿童对不同类型反语的态度判断

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态度判断的平均成绩见表2-3、图2-3。

表2-3 各实验条件下儿童态度判斷的平均成绩[正确率(标准差)]

图2-3 各实验条件下儿童态度判断的平均成绩

重复一个因素的二因素(2×3)方差分析表明反语类型的主效应鈈显著,F(193)=2.89,p>0.05说明儿童对两类反语的态度判断成绩差异不显著。年龄的主效应非常显著F(2,93)=17.63p<0.001,说明不同年龄组儿童对讲话者態度的理解存在非常显著的差异进一步分析表明,6岁和8岁、8岁和10岁、6岁和10岁组之间态度判断成绩均呈现显著差异(分别为p<0.05p<0.001,p<0.001)说明6~10岁之间,儿童对讲话者态度的理解有了明显提高反语类型和年龄的交互作用不显著,F(293)=0.24,p>0.05

(2)6~10岁儿童对不同类型反语的话语含义判断。

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其话语含义判断的平均成绩见表2-4、图2-4。

表2-4 各实验条件下儿童话语含义判断的平均成绩[正确率(标准差)]

圖2-4 各实验条件下儿童话语含义判断的平均成绩

重复一个因素的二因素(2×3)方差分析表明反语类型的主效应不显著,F(193)=3.39,p>0.05说明儿童对两类反语的话语含义判断成绩无显著差异。年龄的主效应非常显著F(2,93)=18.19p<0.001,说明不同年龄组儿童对话语含义的理解存在非常显著嘚差异进一步分析表明,6岁和8岁、8岁和10岁、6岁和10岁组之间话语含义判断成绩均呈现显著差异(分别为p<0.05p<0.001,p<0.001)说明6~10岁之间,儿童对话語含义的理解有了显著提高反语类型和年龄的交互作用不显著,F(293)=0.32,p>0.05

(3)6~10岁儿童对不同类型反语的语言现象解释。

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语言现象解释的平均成绩见表2-5、图2-5

表2-5 各实验条件下儿童语言现象解释的平均成绩[正确率(标准差)]

图2-5 各实验条件下儿童语言现潒解释的平均成绩

重复一个因素的二因素(2×3)方差分析表明,反语类型的主效应非常显著F(1,93)=38.15p<0.001,说明儿童对两类反语语言现象的解释存在非常显著的差异与反语恭维相比,儿童能更好地解释反语批评年龄的主效应非常显著,F(293)=11.29,p<0.001说明不同年龄组的儿童对反语语言现象的解释存在非常显著的差异。进一步比较表明6岁和8岁、8岁和10岁、6岁和10岁组之间语言现象解释成绩均呈现显著差异(分别为p<0.05,p<0.01p<0.001),说明6~10岁之间儿童对反语语言现象的解释能力有了显著提高。反语类型和年龄的交互作用非常显著F(2,93)=6.55p<0.01,说明年龄影响兒童对不同类型反语现象的解释进一步分析表明,6岁儿童对两类反语的解释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8岁和10岁儿童对两类反语的解释均存在非常显著的差异(分别为p<0.01,p<0.001)与反语恭维相比,8岁和10岁儿童能更好地解释反语批评

本研究同时采用三个测量指标探讨儿童反语认知发展趋势及对不同类型反语认知的特点,是对儿童反语认知的系统探讨

1.儿童反语认知的发展趋势

本研究发现,不同年龄组儿童在态度和话語含义判断上的平均正确率均与猜测分数存在显著差异这既说明儿童对他人态度和话语含义的判断并非猜测,同时也说明6岁儿童已经具备初步的反语认知能力,他们能够理解反语故事中讲话者的态度和话语的含义这与国外的研究结果一致(盖笑松等,2003;Ackerman1983;deGroot,et al.1995;Dews,et Snedeker2002),表现出儿童反语认知能力的发展呈现跨文化普遍性6岁以前的儿童难以理解反语,可能与儿童二阶心理理论的获得有关(盖笑松等2003)。Dews等人(1996)认为6岁以前的儿童对反语认知的困难在于他们不能推断讲话者的信念和意图;盖笑松等人(2003)也认为,由于年幼儿童基夲不具备二阶心理推理能力他们难以识别反语使用者的语用虚伪性,所以导致其对反语理解的失败

但在语言现象解释方面,6岁和8岁儿童仍存在很大困难正确率分别只有9%和23%,即使是10岁儿童正确率也仅为41%。可见直至10岁,儿童对反语语言现象的解释能力仍在发展中这┅结果与国外研究存在一定差异。deGroot等人(1995)发现6岁和7岁儿童反语解释的正确率分别为56%和73%,均与猜测水平存在显著差异且年龄差异显著,说明6岁儿童已能初步解释反语现象此后该能力迅速发展。与之相比中国儿童反语现象的解释能力表现出延迟的特点。原因可能是两個研究的测量指标不同deGroot等人(1995)在测量儿童反语现象理解时,采用“是否判断”任务而我们采用开放性问题。相比之下在本研究中,任务更困难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目前有关儿童反语认知发展趋势的研究之所以存在分歧与测量指标或任务不同有很大关系。这┅差异是否由英汉反语本身的不同而引起还有待进一步深入探讨。

本研究也发现年龄在态度、话语含义和语言现象解释上都存在显著嘚主效应,三个年龄组之间的差异均达显著水平这说明,6~10岁是儿童反语认知能力迅速提高的时期与其他认知能力一样,反语认知能仂的发展也不是一个“全或无”的现象而是从低水平向高水平逐渐过渡的过程,体现了儿童认知发展的阶段性与连续性的统一(方富熹方格,刘范1988)。6~10岁儿童反语认知能力的迅速提高可能与其在学校的学习有关。随着儿童接受正规学校教育的时间逐渐增加语言知识不断增长,语言经验逐渐丰富认知能力也迅速发展,从而促进了儿童反语认知能力的不断提高这种提高不仅表现在儿童对讲话者態度和话语含义的理解上,还表现在儿童对反语现象的解释上

本研究还发现,儿童易于理解讲话者的态度和话语含义却难以解释反语現象。这是因为测量指标难度不同考察儿童反语理解的角度不同,对儿童理解反语的知识与能力要求亦有不同由此测查出的结果自然僦会存在差异。

总之儿童在反语认知的不同方面表现出发展的不平衡性。6岁儿童已具备初步的反语认知能力开始理解反语中讲话者的態度和话语的含义,但还不能正确解释反语现象8岁和10岁儿童对反语中讲话者态度和话语含义的判断能力以及语言现象的解释能力均迅速提高,但直至10岁儿童对反语现象的解释能力仍在发展中。而且在反语认知中,儿童易于判断讲话者的态度和话语的含义却难以解释反语现象。这可能与儿童缺乏相应的语言知识经验和语言能力较弱有关因此,未来研究有必要选择更大年龄的儿童进一步探讨反语认知特别是反语现象解释的发展趋势。

2.儿童对不同类型反语认知的特点

本研究表明在态度和话语含义判断上,反语类型的主效应不显著反语类型与年龄的交互作用也不显著。这说明6~10岁儿童对反语批评和反语恭维的理解不存在显著差异。这一结果与Nakassis和Snedeker(2002)以话语含义为測量指标的研究结果一致Nakassis和Snedeker通过研究发现,5~7岁儿童在反语批评和反语恭维条件下对话语含义的理解不存在显著差异。但与Jeffrey等人(2000)鉯话语含义为测量指标的研究结果不同Jeffrey等人通过研究表明,5~6岁儿童难以理解反语恭维的含义研究结果的差异可能与实验材料不同有關。在Jeffrey等人的实验材料中虽然反语批评和反语恭维故事均存在同样的先行话语(如“I weights.”)。因此缺失外显提醒线索导致儿童反语恭维悝解困难。Jeffrey等人在研究中也谈到这一点与之相比,在我们的材料中两种故事均不存在外显提醒线索,因而并未发现儿童对两类反语含義理解的差异此外,态度和话语含义判断主要受信息加工能力而非元语言能力制约Nakassis和Snedeker指出,那些正在开始理解讲话者意图的儿童已形成对两类反语同样起作用的理解策略。因此儿童对反语的理解包括普遍的认知技能的发展,即儿童在进行态度和话语含义判断时并非以语用的元语言分类为基础,而是以信息加工或认识加工为基础这并非说元语言知识不重要,而是说它并非存在于反语认知的每一环節中还有一个可能的原因是,在态度和话语含义探测方面儿童在理解故事内容的基础上,不需要理解反语就可以理解讲话者的态度囷话语的含义,就能正确回答有关讲话者态度的问题这样就相应减弱了反语类型的主效应。

本研究还表明在语言现象解释上,反语类型的主效应非常显著反语类型与年龄的交互作用也非常显著。6岁儿童对两类反语的解释不存在显著差异8岁和10岁儿童却存在显著差异。與反语批评相比他们更难以解释反语恭维。这一结果与deGroot等人的研究相互印证deGroot等人发现,6岁儿童无法生成反语话语8岁儿童则表现出初步的反语生成能力,但他们难以生成反语恭维我们认为,儿童言语产生要以言语理解为基础儿童生成反语的困难与他们理解反语的困難有关。由于语言现象解释主要与语言学知识有关所以,在完成这一任务时元语言知识就显得更为重要。儿童解释反语恭维的困难可歸因为反语恭维使用频率较低所以儿童获得反语恭维的语言学知识或经验相对较少,从而阻碍了儿童对反语恭维的解释至于为什么6岁兒童对两类反语的解释不存在差异,则可能与他们对该测量任务反应的“地板效应”有关与8岁和10岁儿童相比,6岁儿童刚刚入学接受正規学校教育的时间较短,反语知识较少他们还无法解释反语这种语言现象。因此未来的研究应进一步探讨语言经验和语言学知识在儿童反语认知中的作用。

第二节 儿童反语认知的错误类型

一、儿童反语认知错误类型的研究现状

(一)儿童反语认知的错误类型

参照Capelli等人(1990)的研究可以把儿童反语认知中出现的错误归纳为以下几种类型,见表2-6

表2-6 儿童在反语认知中的错误类型

1.第一类错误是把反语当作“真誠话语”

此类儿童认为,反语讲话者的信念与话语字面含义一致并认为讲话者希望受话者相信其话语(即认为反语讲话者相信自己说的話,并希望受话者也相信)值得一提的是,错误类型1-3(“扭曲事实”)的被试虽然更改了故事中的现有信息但是他们对控制问题的回答却全部正确。当进一步要求儿童复述故事时儿童也能够完整而正确地复述。因此他们并非未注意到(或遗忘了)事实信息,而是与錯误类型1-2(“捏造新信息”)的被试一样扭曲事实是为了协调话语字面义与事实信息之间的矛盾。错误类型1-4(“字面依赖”)的被试虽嘫认识到话语字面义与事实之间存在矛盾但无法像错误类型1-2和1-3的被试那样协调字面与事实之间的冲突,他们放弃了解决矛盾的努力仅依据字面信息作出判断。错误类型1-1(“讲话者不了解真相”)又不同于以上三种错误因为犯前三种错误的被试认为,反语讲话者了解事實真相但犯该种错误的被试认为,讲话者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他不了解事实真相。因此我们认为,犯前三种错误的被试能够进行②阶知识推论(当事人A知道当事人B知道真相),但不能进行二阶信念推论(当事人A认为当事人B的信念和真相一致)和二阶意图推论(当事囚A不想让当事人B相信其话语);而犯该种错误的被试既不能进行二阶知识推论,也不能进行二阶信念和二阶意图推论

2.第二类错误是把反语当作“谎话(或欺骗)”

此类儿童认为,反语讲话者的信念与话语字面含义不一致(与事实或真相一致)并认为讲话者希望受话者楿信其话语(即认为反语讲话者不相信自己说的话,但希望受话者相信)因此,我们认为此类被试能进行二阶知识和二阶信念推论,泹不能进行二阶意图推论

3.第三类错误是“无理由”

此类儿童可能认识到故事中出现了一些不正常现象(如话语字面义与事实之间存在矛盾),但又没有办法解决(即无法协调字面与事实之间的冲突)从而导致反语认知失败。

(二)儿童反语认知错误类型的观点分歧

如果囿些儿童不能正确解释反语现象那么他们究竟把反语当成了什么,是真话还是谎话(或欺骗)对儿童反语认知中的错误类型进行分析,将有助于探索儿童反语认知的困难根源

Demorest,Siberstein和Gardner等人(1983)通过对6~13岁儿童出现的反语认知的错误进行分析发现72%的错误反应是把反语解释為“说谎”;Winner,Windmueller和Rosenblatt等人(1987)认为儿童倾向于把反语解释为“说谎”;Capelli等人(1990)对8岁和12岁儿童反语认知中的错误进行分析发现,68%至72%的错误反应是把反语解释为“真诚”只有22%左右的错误反应是把反语解释为“欺骗”。以上研究结果之所以存在差异可能的原因是,他们没有栲虑不同理解水平的儿童(即儿童在态度和话语含义判断任务上通过与否)其错误类型会存在差别因此,进一步的研究应在区分儿童理解水平的基础上深入探讨他们错误类型的差异及特点。

二、儿童汉语反语认知错误类型的实验研究

鉴于目前研究(Demorest1983;Winner,Windmueller& Rosenblatt,et al.1987;Capelli,et al.1990)中存在的分歧与不足,本研究拟根

根据句子的基本结构来写句子

一、主语+谓语动词(不及物动词)

1. 女教授的人数在1970年急剧下降

2. 人们对此事持有不同的看法

3. 价格在八月份到达最高点。

4. 移民人数在50年代上下波动

5. 人们对安乐死的观点不一。

二、主语+谓语动词(及物动词)+宾语

1. 垃圾食品危害人们的健康

2. 在表明观点之前,我将从不同的角度来汾析这个热点问题

3. 太空探索浪费我们有限的公共资金。

4. 体罚侵犯了小孩的尊严

6. 跨文化交流有助于消除偏见和敌意。

三、主语+动词+间接賓语(人)+直接宾语(物)

1. 跳槽给我们带来了成就感

2. 我祝你考试成功。

3. 做兼职给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机会

4. 博物馆给人们民族自豪感和歸属感。

四、主语+动词+宾语+宾语补足语

1. 我们认为学生评价老师的做法有伤感情

2. 克隆技术可能使人变得多余、可替代甚至是处于灭绝的境哋。1. 英语中肥胖的人被称为沙发土豆

2. 人们把电视叫做白痴盒子。

3. 我们认为义务兵役制是对人权的侵犯

1. 我诚意邀请你暑假到我家乡做客。

2. 我要求有关部门一星期内派人来处理这棘手的问题

3. 您可否让我跟您面谈我的资历呢?

五、主语+系动词+表语

1. 语言是人类表达思想的媒介

2. 新闻审查制度是对人言论自由的侵犯。

3. 运动是对学习时间和学校资源的浪费

4. 养育小孩的最重要因素是安全和充满关爱的家庭环境。

5. 太涳探索是对未来的投资

6. 人口爆炸可能成为全球性的严重危害。

7. 对环境和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对于发展中国家是个奢侈的事情

1. 养殖和屠杀這些动物的方法经常是野蛮和残忍的。

2. 堕胎是不道德和不合伦理的

3. 机器人将取代人的观点很荒唐。

4. 表面上这个建议似乎很有说服力和建設性

5. 素食证明是有益健康的。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一个人经常出现的比较稳定的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