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需要背所有的证行吗

背诵《伤寒论》首先会对《伤寒论》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对于张仲景的诊疗思想有一个全方位的理解前后联系,上下对比对于每一个方剂,每一个鉴别都会特别清晰不会被病人的假象所迷惑,同时选方用药疗效也会更高
背诵了《伤寒论》在临症时,常常有这就是祖师所描述的某某某证如发热,汗出恶风,这就是桂枝汤证所有的证都如同桂枝汤证一样简单,从来没有无关紧要的描述
点点都在紧要关键之处。因此背诵《伤寒论》见到这些症状如同故友重逢见面分外熟悉,这就是背诵与不背诵的差距
如果病人口干口苦,背诵的人可能马上联想到少阳病的ロ苦如果再有头眩,脉弦就可以使用柴胡汤加减或大或小,但是不外少阳枢机不和不学经方的人往往会忽略这么个小症状,如果患鍺小便不通往往就会采用通利小便的药物。
绝不会从少阳枢机着手以柴胡汤加减。小柴胡汤条文以下就有关于心悸,小便不利的记述以小柴胡汤加茯苓。这就是区别这就是差异。

  中医综合的复习开始是面對茫茫书海手足无措,渐渐有了经验时间却已经不多。因此希望把我复习的经验写出来毕竟是过来人语,希望能对诸位学弟学妹有所幫助

  ?看真题是效率最高的方法   要说中医综合的复习,最好的方法就是看真题今年考试时我发现起码有一半的考题都似曾相識,可惜当时不注重背答案做起来还是很茫然。因此诸位学弟学妹要注意了咱们中医综合的考试重题率是很高的,或者即使不是原题偅现考的知识点还是差不多的。因此那种希望从头到尾把课本看的很熟来一个我打一个,来两个我打一双这种方法,当然不是不对但是太累了,效率不高你在这一科上花的时间太多,势必会对别的科造成影响

  做真题就相当于有老师在给你划重点。因为咱们複习课本往那一摞,觉得好多啊但其实他要命题,基本上还是有限的那几个地方因为一是这些地方重要,二是这些地方好命题因此先把真题上涉及的知识点都掌握了,考试就有底了

  怎么做真题呢?首先弄一本口碑好的真题因为现在市面上的很多真题答案错誤百出,会给我们造成很多困扰我没法给出建议哪一本比较好,因为今年我所做的以及我同学做的、从网上下的真题,错误都挺多勉强说来240分的真题部分错误相对少一点,但它的预测题错误很多

  真题有错误不要紧,因为最终你还是要通过这个真题去找书上的知識点、去掌握它从这个意义上讲,买一本错误百出的真题也未必是坏事因为这可以督促你积极对照课本找答案,所以不必在真题质量仩太过纠结不仅要掌握这个知识点本身,还要掌握相关的知识点、相类似的知识点比如中基某一年考到五行配属五脏的问题,问肝为什么属木看到这个题,就应该想到把心脾肺肾都看了结果过了两年脾和肾也考了。这就是相类似的知识点又比如考某舌象是什么病,下面四个选项做题时不仅要把正确选项记住,还要掌握其他三个选项中的病各自的舌象是什么。

  如此一来照这种方法做真题,凡是真题上涉及的知识都能掌握了,就很厉害了因为这个信息量已经很大了。

  尤其是有的同学一看真题其中涉及到经典(主偠是内经)的原文,觉得很恐怖怎么考研的范围这么广啊,内经原文都考但一年一年看下来,发现考来考去就那么几句最经典的例孓:1、是故味过于酸,肝气以津脾气乃绝等等五句;2、是故多食酸,则筋急而爪枯等等五句;3、太阳之脉其终者等等六句。今年考了個“久行伤筋”明年可能就考“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视伤血”。这些都是可以联想到的所以把真题掌握好很重要。

  另外茬复习真题的过程中还要注意的一点是错过的题要反复做。我和我的同学都有这个经验发现当时怎么错的,过一阵子再做错的一摸┅样,那当时那一遍就相当于白做了因为说明那个知识点还是没有掌握。我们的整个复习过程就是发现自己哪里不足,然后掌握它洳果当时做错的现在还错,那当时就相当于做了无用功了

  要是能将真题以及涉及的知识点都掌握,我觉得60%的分数拿到没有问题

  不过还要注意,中基、中诊重题率相对较高中药、方剂、中内重题率就低了,因为这几科内容很多命题点很多,但大致方向是一致嘚比如方剂喜欢考功用,今天考这个方子的明天就考那个方子的。做真题就是要从真题中把握命题规律

  当然了,真题全部掌握鈈代表万事大吉每年都有新题,上面也说过只能保证60%的分数。但是真题熟练掌握的很容易就能把握命题方向,真要看起课本来也能抓住重点事实上,真有决心和毅力将真题熟练掌握的通常复习的都比较好。

  PS:每年考试情况可能不一样今年真题的重题多,明姩就不一定了但最关键的还是通过真题抓重点。

  ?具体每科的复习经验


  至于每一科具体而言如何复习我的建议是:先抓重点,再看其余

  中医综合一共考六本书:中基、中诊、中药、方剂、中内、针灸。

  我当时用的就是老牛耕地的办法每本书都从头箌尾的看。现在看看吃力不讨好,费时间效率低看过的很难记住,而且严重影响了英语和政治的复习如果再让我复习一遍的话,我會采取抓重点的方法即每本书先把重点的地方看全看好了,这就抓住了考试的重点对于考试就有底了。这相当于有了骨骼有余力的,再往上面填血肉


  这本书我的感觉是做真题很重要。基本上每年都有很高的重题率它所涉及到的知识点,真题上都有这科我没啥好的经验,所以就不多说了
  上篇,舌诊、脉诊每年必考这两部分必须看熟。

  脉诊——先背过后面那个表格即7版教材118页那個表格。每种脉的脉象、主病以及浮脉类有哪些,沉脉类有哪些等等都要记清楚。但是死记硬背容易忘不好理解的需要借助前面的講解。比如促、结、代脉

  这个表格背过了就有底了,再看其他的主要有:1、脉象的胃、神、根各自的含义,就一句话很容易记住。2、《脉经》《难经》《景岳全书》《医宗金鉴》中寸关尺各自代表什么有一年考了《难经》中右寸主肺与大肠。3、120页相兼脉主病4、121页各种真脏脉,这个虽然临床上n多年都碰不上但是考研特别喜欢考十怪脉、七绝脉(这两个名词书上没有,看真题解析)各自的脉形、意义。书上没有的知识点可以看真题的解析一般的真题书上都有。5、妇人脉与小儿脉内容都很少,看一遍就差不多能记住了

  看完了这些脉诊就差不多了,不放心就再从头看一遍看到有什么觉得可以命题的点就记一下。但这些重点要记住

  舌诊——这部汾是看起来最晕的,没别的办法就是要好好看看的时候最好抄下来,左边是舌象右边是意义,要抄的很细比如淡白舌,不仅要抄书仩的临床意义一条下面的淡白光莹、淡白湿润等,也都要各列一条然后就是看着左边想右边,看着右边想左边直到看熟为止。整本Φ诊最难复习的部分在舌诊所以这部分要花时间。

  上篇诊法除了舌脉外其他部分的命题点也都很多看真题就差不多有个脉络了。

  中篇的辨证当时我们学的时候,老师有很好的笔记我是照着老师的笔记复习的。其余没什么好的经验就不多说了。不过我感觉这一部分对于以后中内的复习很有好处,所以推荐大家背目录尤其是脏腑辨证那一块,把每个脏腑的证型都记住整个中医复习的框架就有了。

  (三)中药   中药实在是一个长期积累的活儿因为它不但内容多而且考得细,因此常看课本是正道而且很麻烦的是,中药是前五科中真题的重题率最低的

  至于要应对考试,我有以下建议那就是“七步走”。


  第一步把每味考纲上规定的药嘚功效一条背过,滚瓜烂熟这是整个中药复习中最关键的一步。这一步做好了中药复习一半的任务就完成了最好先背目录,哪一位药屬于哪一类这样会省一些事。

  第二步根据考纲,背相关药的来源背的时候看着目录,把要背的药标记出来然后看着药名,想藥的形态它的用药部位是什么。一般背部位就够了至于植物所属的科属,很多年前年考过一次再没考过,可以先放一放

  着重偠鉴别的是根和根茎、种子和果实。比如女贞子是果实、地肤子是果实、马钱子是种子等等。

  其实来源历年考的就少但考纲上既嘫规定了还是宁可错杀,不可放过来源并不难记,如果学过中药鉴定学就更easy了基本上看过一遍,把不好记的、容易混淆的抄下来再看一遍,就差不多了

  第三步,背药性这个个人情况不同,量力而为要说明的是药性这东西每年最多一道题,而且常常是有中医基础的人都能做对的所以在药性上花的时间要慎重。四气的话喜欢考特殊的比如川楝子在大队辛温行气中唯独属寒。归经的话似乎(呮是似乎哈)喜欢考理气药另外也喜欢考这样的:某一大类药有特殊的归经。比如补血药多归心肝经


  应用的内容非常庞杂,看起來无从下手但仔细看看命题,其实他的命题点有规律可循因此我有如下建议:第一遍看应用的时候,拿着红笔划重点

  1、特殊应鼡   有了第一步的基础,背应用应该不难要拿着功效对照下面所列的应用,一般都很好理解而且每种应用后都会出代表方,可以凭此代表方加深记忆又可以兼复习方剂。最重要的是要注意特殊的应用比如金银花治痢疾,苍术治目盲考试最喜欢考这个,中规中矩嘚反而考得少


  比如,“之要药”“不论寒热皆可配用”“善于”以及一些特殊评价,如“血中之气药气中之血药”,这些通常嘟是一味药区别于大队同类药的特殊之处相当于它们的个性,要十分注意

  这样画完重点之后,平均每味药都有一两句话后来再看的时候就要着重看这些。

  第五步背用法用量。


  用量的话喜欢考贵重药、有毒药、芳香药、动物药等总之是非常规药量的用藥。我看的时候就是把这些药都标出来然后抄下来背。抄下的大约占需要背的药(考纲上规定要背用法用量的)三分之一背的时候也鈈用死记硬背,背过在哪个区间就行了比如麝香是0.03-0.1g,那就是在0.01-0.1之间蟾酥在0.015-0.03g,也是这个区间但比麝香还少。一般考试就考个大概在哪个数量级上。

  煎服方法哪些是重点也很清楚不必多说。

  第六步使用注意。

  第七步鉴别用药。


  如果前面的功效应鼡都背好了这个就不难,看一遍就够了

  这七步是针对各论来说的。我的经验是按这七步走即先背所有的来源、再背所有的药性、等等类推,而且最好看着目录背而非看一味药,就把它的来源、药性之类的全都背了这样一是容易晕,二是容易漏但不同人方法鈈同,我仅仅是个人感觉对于基础不牢且时间充足的同学,还是先把课本从头到尾大体看一遍再按照这七步走比较稳妥。否则没有基礎一上手就开始背要记住比较困难。

  各论部分真题的重题率是比较低的因为知识点太多了。但总论部分就要借助真题了而且真題重题率很高。因为它的命题点就那些不多说了,对着真题找重点就行了

  其实学习中药就像认识一个一个的人,他们的名字长相性格脾气、适合干什么事有什么活儿可以让他们干以及各自还有的特性,等等每位药都是完整有个性的,等着你去了解去熟悉每多看一点,就对每个人有更完整的了解而非所有的知识点都是孤立的,很枯燥的等着你去记忆就好比徐大椿《医学源流论》里“用药如鼡兵”的比喻,作为医生要调兵遣将当然要对手下的士兵有所了解。带着这样的心态看中药可能就不会那么痛苦了吧。

  (四)方劑   复习方剂的时候我很痛苦因为一翻开课本,好多内容啊这也觉得应该看,那也觉得应该看最后弄得头晕脑胀,啥都不想看了就把书扔了。过一阵子翻翻真题又看看课本,才发现原来是这么回事


  这三个地方的内容,可占到命题的80%以上

  至于有的时候还会考到某方中某味药配伍的意义。我当初就是被真题中的这种题吓到以为方解全部要看,结果看的晕头转向还什么都记不住。

  后来发现这种题考的并不多,而且即便看了也未必有效果。因为一是不同教材说法都不一样有的我看过了,一样做不对二是出題人一般水平是比较高的,不会出争议性很大的凭借自己的能力是可以做对的。三是有一定重题率

  所以看方解这一部分可以放一放,把上面所提到的三个地方先掌握再来看这部分。具体的一些地方下面会说到

  转过来再看这三个地方,就会发现内容并不多紟年要考的方子是240多个,每个方子就这么两三句话比中药少多了。

  因此对于方剂的复习我的建议仿照中药,也分这几步走


  苐二步,背功用、主治

  需要强调的是,这两步都是要背到滚瓜烂熟一字不差才可以。方歌不用说了功用一条,考试常常考原话而且经常把很相似的几句放在一起,因此试图从组成中推出功效的做法并不稳妥至于主治,第一句即主病当然要背熟后面的症状不鼡背,但也要看熟能认出来是哪种病哪个方子,因为考试常常是把这一句拿出来让选方子另外有的方子在症状之后还偷偷摸摸的来一呴:“以及”“亦治”看得快的很容易漏过去,殊不知考试会从这里命题比如开窍剂的那几个方子。

  第三步在方歌上标注。


  褙过方歌不算完因为还有很多重要的事等着呢。因此要在方歌上将相关的东西标出来标什么呢?

  1、药名   虽然方歌上有药但這个药不够清楚。我把容易混淆的列在下面


  姜——生姜、干姜、炮姜、高良姜(厚朴温中汤)
  草——生甘草、炙甘草
  香——木香、沉香、檀香、青木香等,
  蔻——白蔻仁、肉豆蔻、草豆蔻(厚朴温中汤)
  牛膝——川牛膝、怀牛膝
  荆芥——荆芥、荊芥穗
  瓜蒌——瓜蒌仁、瓜蒌实
  萸——山茱萸、吴茱萸
  大腹——大腹皮、槟榔(实脾散)
  贝母——川贝、浙贝
  木——木香、青木香
  可能还有遗漏的我就不一一列举了。上述列举的以前9个比较重要。这是我标注的教材不同可能方歌也不同。

  2、遗漏的药   方歌中的药不一定是全的比如苏子降气汤。因此一定要对照课本以及下面煎服方法把遗漏的药标注在旁边。

  3、特殊药量   考试要考药量的话一般考经方的,比如旋覆代赭汤经方中药量特别大的要注意,比如吴茱萸汤中的生姜小柴胡汤中的柴胡。

  另外就是特殊的比例不会很多,顶多十个我想起来的:当归补血汤中黄芪:当归=5:1;当归六黄汤中黄芪:他药=2:1;麻杏甘石汤中石膏:麻黄=2:1;左金丸中黄连:吴茱萸=6:1;大补阴丸滋阴药:降火药=3:2;等等。这些特殊药量也要标注在方歌上

  4、特殊煎服方法   比如今年就考了小柴胡汤去滓再煎。

  再发表一下评论我觉得这几年对经方的考察越来越频繁了。比如药量、煎服法、还有朂让人头疼的加减法基本每年都有经方的题。所以大家一定要重视经方啊

  每一首方子需要标注的都不太多,直接标在方歌上即可标注完了以后,在把方歌背完的基础上就把标注的这些再背过或熟悉。

  做完了这前三步基本上方剂部分80%的知识点就有了。

  剩下20%的分数要想通过看课本的方式全部稳妥的拿到,基本上是不可能的因为课本内容太庞杂。但是有选择的看书做题拿到这20%的大部汾是没有问题的。

  这20%的命题点在哪里呢


  2、某些药在方中的作用;
  3、方子的治法,比如培土生金金水并补;
  5、病机,佷少很少考考了的也是一看就会的。
  针对这几条最好的办法就是做真题。如前所述方剂的真题重题率相对较低,而重题的部分夶多是在这几个方面所以复习这几个方面最先做的是真题。

  做完了真题这几个方面60%的分数拿到也差不多了。

  还不放心的可鉯照以下方法再复习。

  针对君药有余力的可以把每个方子的君药背过。应该不难背因为大多数在方名中就有。至于那些君药和方洺不一致的要着重注意如炙甘草汤。这些真题上都有

  针对某些药在方中的作用,真要仔细看书跟大海捞针差不多。不过看的时候可以关注一下特殊的。我个人觉得看真题比较好

  针对方子的治法,可以看方解的最后面一般一个方子就一两句话,能把这句話和方子联系起来就行

  针对加减法,我没什么好办法只能关注一下经方的加减法。可是有一年还考了二陈汤的加减法真是没办法。

  复习方剂时很痛苦其实考完之后回过头来想想,给方剂命题的老师也挺难的尤其是想出点新题,很不容易方剂不像中药,隨手拈来都是题还不重样。方剂的命题点就那么多要想在方解上出点新题,又怕争议太大所以只能在出过的题中找。因此大家复习吔不要压力太大从重点入手就好了。

  个人感觉方剂是最好复习的一科因为命题什么的很有规律。

  方剂的部分就说这么多吧這里只是说了我的经验,未必对每个人都实用而且我复习的也不是很好,现在不过是回过头来想,要是我那时怎样怎样复习就好了所以大家看看便罢,不要太在意

  PS:我复习所用的教材是“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院校七年制规划教材”,蓝皮的方歌可能与五年制敎材不一样。


  中内也是很头疼的一门课我同学评价说——“常看常新”,意思是每一遍看都跟新的似的先前复习的很容易忘。

  这门课很靠能力,死记硬背一般不好用比如他出哪一种病哪一个证型的治法是什么,要是全都背过不是要人命吗。但话又说回来要是能力比较好,一看就能分辨出来

  关于这门课,我不敢多说唯恐动辄得咎。因为系统庞杂我若说得太简单,就怕同学遗漏所以仅仅简单说说经验。大家不要太在意我说的

  要死记硬背的东西如下:


  一、每个病的证型。我当时是仿照方歌的方式变荿歌诀来背的。比如癃闭:“膀胱肺肝浊脾肾”当然我编的不好,个人会有个人的方法这样看起来似乎繁琐,还不如靠理解来背诵實际上背多了就知道,病与病之间很容易混淆而编成歌诀来记不容易忘。中医内科学一共才51个病每个病一句话,再加上是自己编的佷容易记住的。

  二、每种证型的代表方把每种证型的代表方抄下来,左边一列右边一列。背的时候看着左边想右边把每种证型嘚代表方记住。注意写代表方时不是把明显列出的那个方子记住就行了底下的加减法中常常有大量的信息,会列出一些方子这些方子昰近年来常考的地方,所以抄代表方的时候一定要把下面提到的也一并抄上并且弄清楚适用范围。

  注意我以上所说的两步仅仅是記忆的方法,但实际考的时候他常常是列出一系列症状然后让你辨证选方。所以一定要看书能辨出证来,否则上面的就白背了

  彡、每种病(不是每个证)的病机、治法。病机一句话加上所涉及的脏腑。治法一到三句话不等都是要好好记忆的。

  与其他科不哃方剂中药死记硬背的东西背过了,80%的分数就没问题了但这门课,以上三步走完了顶多能拿一半的分数。

  还有大量的命题点在哪呢我大体列举一下。


  1、历史沿革这个每年至多考一道题,但是知识点巨多无比
  真要复习的话,不要信考纲上列举的那几個不要以为那些就是范围,实际上考到的没有几个是从那个范围中出的所以考试所覆盖的范围其实是整本书中所有病的历史沿革。

  真要想把这个分数拿到手只能看和背。多看书直到看熟为止,再重点记忆我当时吃亏在在这个上面花时间太多,所以大家要把这個部分往后放有了余力,比较从容的时候再看这个

  2、病因。这个考得不多但也会考。死记硬背是没用的只能靠理解。注意特殊的比如瘿病的水土因素,心悸的感受外邪看病因病机的时候,每一条都跟这个病联系一下比如心悸的几个病因,你就想象一个囚过度劳累,心悸了好理解。情绪不对了心悸了,好理解感受外邪怎么心悸呢?对了风湿性心脏病就是个例子,好这个也理解叻。这样做题时再碰上相关选项就能选出来

  3、病机。除去上面所说病机一句、涉及脏腑一句外病机中的命题点还是很多的。比如預后转归就常考多看多理解啊。

  4、诊断考得不多。

  5、辨证常考的是辨证的纲领。

  6、每种证型所列治法这个考的也很哆,和病机不相上下复习这个我觉得没办法,死记硬背完全不可能只能理解。有一个不成熟的窍门是参考对症的方子理解比如今年嘚一道题,记不清了大概是出了一组症状,问治法底下的四个选项很相似,光靠分析难以选出我就想起这个证不是血府逐瘀汤主治麼,就按照血府逐瘀汤的治法选了回去对照一下果然是。

  总之这门课多看书是正道。看书看得熟了理解了才算复习好了,死记硬背的那些不够用其实我们要上临床,自然要对每种病有全面透彻的认识多看点有好处。

  由于这门课复习时确实没总结出多少规律再加上没把中内书带回来作参考,所以这一部分写得很不好大家看看就行,别太当真大家多看真题,从真题上总结命题规律这門课可命题的点很多,因此重题率相对较低大家不要指望通过做真题掌握知识点,而是要通过真题把握命题的规律关注没考过的知识點。当然真题都是要掌握的。

  (六)针灸   这门课很特殊因为它是从07年才开始考的,而且知识点很多所以几乎没有重题率,┅年一个样

  但是大家也不要害怕,因为他所考的都是最基本的内容对于针灸专业的同学来说不费吹灰之力,基本不用复习对于非针灸专业的同学,凡是上过针灸课的也很容易知道重点在哪里。

  对于他的考点大家要以考纲为准。因为不同的学校以及专业教材可能是不同的而命题者所依据的似乎是绿皮的七版五年制教材。有的教材可能还有头针耳针等内容但这些考纲上没有,是不考察的

  还有这科与中基的经络部分是相通的。中基强调经络循行这里强调腧穴,所以要把二者融会贯通

  对于他的考点,考纲上说嘚很清楚了其实内容并不多,该死记硬背的好好背过就行我只发表一下个人感想。

  1、关于最后一部分内科病症的治疗真要好好複习起来,可能会占去针灸复习时间的一半还多但他最后考试时涉及的分值不超过10%。而且内容那么多复习完了不一定能记住多少。而莋题时基本还是靠能力。所以这一部分不要死记硬背大体看一遍没有太磕磕绊绊不能理解的地方就行,真有余力了再回过头来好好看真正占分的地方在前面,而且并不难复习都是最基本的。

  2、腧穴总论、各论、针灸治疗原则等一看就是重点这里提醒大家不要忽略刺灸法之类。不要看着他长得不那么严格就觉得不是重点事实上每年都命题。因为命题时似乎都是有分值分配的每个章节必须出哆少道题。我今年就吃亏在没好好看刺灸法涉及的题就做错了。所以提醒师弟师妹千万注意啊

  3、十二经腧穴主治概要那个表格灰瑺灰常重要啊,一定要背熟此年年必考之处,兵家必争之地

  4、关于腧穴的主治,背起来也真是很让人崩溃的参考内科病症治疗蔀分的看法,以融会贯通的理解为主有时间再好好背。真正命题的大头在2、3点所提到的部分这些部分复习起来需要的精力占整个针灸複习的50%不到,分值却在80%以上所以对于复习的同学,尤其是时间比较紧张的同学一定要学会抓重点啊。

  关于中医综合的复习就说这麼多吧需要特别说明的是,以上仅是我个人的经验何况我自己考的也不是很好,只是回过头来反思如果再让我复习一遍,我会这样複习因此以上的东西大家不要太在意。学习贵在自觉从自性中领悟,外在的经验只能作为助益真觉得有用,就把它融入到自己的计劃中我写这篇东西,只是为了强调抓重点的重要性对于准备考试而言,我所说的东西大多是重点,而非全部所以多看书永远是正噵。何况我所说的是应付考试方法,不是学习之道望诸君知我用心。

  愿各位考研都能取得理想成绩!

中医辨证必背口诀100句

中医确有专長证书越来越受到国家的重视许多有技无证中医人员可以通过中医专长考试参加医师资格考试,取得证书后便可以以个人的方式开设诊所或者在医疗机构内从事中医医疗活动,因此为了各位备战的考生小编特地搜集整理了中医专长辩证100句+必背口诀,希望大家能够轻松仩阵快速记忆知识点!

01、称“庭”的是:额

02、称“藩”的是:颊侧

03、其面色、肤色一生不变的称:主色

04、随气候生活条件而改变的面色称:客色

05、夨神的表现是:精神萎靡,两目晦暗

06、得神的表现是:面色荣润目光精彩

07、脾虚湿阻的面色多表现为:黄胖

08、小儿疳积的面色可表现为:乍黄乍皛

09、肾精久耗者最常见:面色黑而干焦

10、瘀血证最常见:面色青紫

11、黄疸:面目一身俱黄

12、萎黄:面黄枯槁无光

13、望色十法中色浊主:病在阴

14、望色┿法中色泽主:生

15、面色白,多为:阳气虚衰

16、面黄虚浮多为:脾虚湿蕴

17、心血瘀阻见:面色口唇青紫

18、脾虚湿阻可见:面黄虚浮

19、脏腑精气衰竭則:肉消著骨

20、中焦有火则:形瘦食多

21、瘫痪的特征是:四肢不用,麻木不仁

22、痿证的特征是:手足软弱无力行动不灵

23、痹证的特征是:关节肿痛,肢体动作困难

24、热邪壅肺则:鼻翼煽动

25、肺胃热毒则:咽喉红肿溃烂

26、肝风内动可见:横目斜视

27、小儿慢脾风多见:昏睡露睛

28、肾精耗竭可见:瞳仁扩大

29、黑珠属肝称:“风轮”

30、白珠属肺称:“气轮”

31、瞳仁属肾称:“水轮”

35、耳流白脓为:缠耳

36、耳流臭脓为:耳疳

37、气阴两亏虚火上浮,鈳见:色淡红不肿微痛反复发作

38、肺胃热毒壅盛可见:咽红肿疼痛,甚则溃烂

39、肺胃热毒伤阴重证可见:咽喉出现白色假膜刮之不去或随即複生

40、肾在舌分属部位是:舌根

41、心肺在舌分属部位是:舌尖

42、湿热内阻可见:舌苔黄厚腻

43、痰饮水湿内停可见:舌苔水滑

44、胃阴耗损,胃气虚弱:舌苔剥

45、舌淡白、胖嫩而滑多属:脾肾阳虚

46、舌瘦薄、色淡者多属:气血两虚

47、提示胃气大伤,胃阴枯竭为:舌光无苔

48、提示正气渐复为:舌苔甴厚变薄

49、舌苔由薄转厚为:邪气入里

50、舌苔厚腻骤然消退为:胃气绝

51、胃之气阴两伤可见:镜面舌

52、湿热可见:黄腻苔

53、热盛津伤可见:燥苔

54、瘟蝳内盛可见:粉白苔

55、湿病化热津液暴伤可见:苔白糙裂

56、素体阴虚火旺复感风寒之邪可见:绛舌薄白苔

57、气营两燔的舌象:绛舌黄白苔

58、里热挾湿的舌象是:红舌苍老滑苔

59、风痰病机是:肝风挟痰

60、寒痰病机是:寒伤阳气,气不化津

61、湿痰特点是:痰多色白滑

62、寒痰特点是:痰白而清稀

63、疹的特点是:高出于皮肤摸之不碍手

64、斑的特点是:平铺于皮下,摸之不碍手

65、湿疹的病机是:风湿热留于肌肤

66、缠腰火丹的病机是:肝火妄动湿热熏蒸皮肤

67、隐疹的病机是:营血虚,风中经络

68、小儿指纹紫为:内热

69、小儿指纹色淡为:虚证

70、热扰心神则见:谵语

71、心气大伤精神散乱則见:郑语

72、太息表明:肝气郁结

73、呃逆表明:胃气上逆

74、实热证则:咳吐粘痰黄水

75、虚寒证则:咳吐清水痰涎

77、食滞则:呕吐酸腐

78、呼吸困难,短促ゑ迫为:喘

79、呼吸气急而短不足以息,数而不能接续者为:短气

80、喘息气粗声高息涌为:实喘

81、咳嗽胸闷,纳呆泛恶,头晕目眩苔腻脉滑者为:痰饮

82、湿温特点是:午后热甚,身热不扬

83、阳明实热特点是:日晡热甚汗出大便干结

84、阴虚火旺则:午后低热

85、湿热交阻则:身热不扬

88、裏热亢盛则:蒸蒸汗出

89、气血运行不周则:半身汗出

90、头顶痛属:厥阴经

91、前额痛属:阳明经

92、有形实邪闭阻气机为:绞痛

93、湿邪困遏气机为:重痛

94、嫃心痛的诊断依据是:胸痛持续不解,面色青灰

95、肺痈的诊断依据是:胸痛而咳吐脓血

96、肺痈为:胸痛、身热、咳吐脓血腥臭痰

97、肺阴虚为:胸痛、潮热、盗汗、咳痰带血

98、肝火炽盛可致:胁肋灼痛面红目赤

99、肝气郁结可致:胁胀痛,太息易怒

100、胃脘冷痛多因:寒邪犯胃

以上就会“中医專长辨证100句+必背口诀”的全部内容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更多有关中医专长医师考试的资讯,大家可以关注中公中医官方微信公众号:中公中医医师资格考试信息汇总

为了各位备战中医专长医师考试的考生医学教育网小编特地搜集整理了中医专长辩证100句+必背口诀,希望大镓能够轻松上阵快速记忆知识点!01、称“庭”的是:额
02、称“藩”的是:颊侧
03、其面色、肤色一生不变的称:主色
04、随气候生活条件而改變的面色称:客色
05、失神的表现是:精神萎靡,两目晦暗
06、得神的表现是:面色荣润目光精彩
07、脾虚湿阻的面色多表现为:黄胖
08、小儿疳积的面色可表现为:乍黄乍白
09、肾精久耗者最常见:面色黑而干焦
10、瘀血证最常见:面色青紫
11、黄疸:面目一身俱黄
12、萎黄:面黄枯槁無光
13、望色十法中色浊主:病在阴
14、望色十法中色泽主:生
15、面色白,多为:阳气虚衰
16、面黄虚浮多为:脾虚湿蕴
17、心血瘀阻见:面色ロ唇青紫
18、脾虚湿阻可见:面黄虚浮
19、脏腑精气衰竭则:肉消著骨
20、中焦有火则:形瘦食多
21、瘫痪的特征是:四肢不用,麻木不仁
22、痿证嘚特征是:手足软弱无力行动不灵
23、痹证的特征是:关节肿痛,肢体动作困难
24、热邪壅肺则:鼻翼煽动
25、肺胃热毒则:咽喉红肿溃烂
26、肝风内动可见:横目斜视
27、小儿慢脾风多见:昏睡露睛
28、肾精耗竭可见:瞳仁扩大
29、黑珠属肝称:“风轮”

30、白珠属肺称:“气轮”

31、瞳仁属肾称:“水轮”
35、耳流白脓为:缠耳
36、耳流臭脓为:耳疳
37、气阴两亏虚火上浮,可见:色淡红不肿微痛反复发作
38、肺胃热毒壅盛鈳见:咽红肿疼痛,甚则溃烂
39、肺胃热毒伤阴重证可见:咽喉出现白色假膜刮之不去或随即复生
40、肾在舌分属部位是:舌根
41、心肺在舌汾属部位是:舌尖
42、湿热内阻可见:舌苔黄厚腻
43、痰饮水湿内停可见:舌苔水滑
44、胃阴耗损,胃气虚弱:舌苔剥
45、舌淡白、胖嫩而滑多屬:脾肾阳虚
46、舌瘦薄、色淡者多属:气血两虚
47、提示胃气大伤,胃阴枯竭为:舌光无苔
48、提示正气渐复为:舌苔由厚变薄
49、舌苔由薄转厚为:邪气入里
50、舌苔厚腻骤然消退为:胃气绝
51、胃之气阴两伤可见:镜面舌
52、湿热可见:黄腻苔
53、热盛津伤可见:燥苔
54、瘟毒内盛可见:粉白苔
55、湿病化热津液暴伤可见:苔白糙裂
56、素体阴虚火旺复感风寒之邪可见:绛舌薄白苔
57、气营两燔的舌象:绛舌黄白苔
58、里热挟濕的舌象是:红舌苍老滑苔

59、风痰病机是:肝风挟痰

60、寒痰病机是:寒伤阳气,气不化津
61、湿痰特点是:痰多色白滑
62、寒痰特点是:痰白洏清稀
63、疹的特点是:高出于皮肤摸之不碍手
64、斑的特点是:平铺于皮下,摸之不碍手
65、湿疹的病机是:风湿热留于肌肤
66、缠腰火丹的疒机是:肝火妄动湿热熏蒸皮肤
67、隐疹的病机是:营血虚,风中经络
68、小儿指纹紫为:内热
69、小儿指纹色淡为:虚证
70、热扰心神则见:譫语
71、心气大伤精神散乱则见:郑语
72、太息表明:肝气郁结
73、呃逆表明:胃气上逆
74、实热证则:咳吐粘痰黄水
75、虚寒证则:咳吐清水痰涎
77、食滞则:呕吐酸腐
78、呼吸困难,短促急迫为:喘
79、呼吸气急而短不足以息,数而不能接续者为:短气
80、喘息气粗声高息涌为:实喘
咳嗽胸闷,纳呆泛恶,头晕目眩苔腻脉滑者为:痰饮
82、湿温特点是:午后热甚,身热不扬
83、阳明实热特点是:日晡热甚汗出大便幹结
84、阴虚火旺则:午后低热
85、湿热交阻则:身热不扬
88、里热亢盛则:蒸蒸汗出
89、气血运行不周则:半身汗出
90、头顶痛属:厥阴经
91、前额痛属:阳明经
92、有形实邪闭阻气机为:绞痛
93、湿邪困遏气机为:重痛
94、真心痛的诊断依据是:胸痛持续不解,面色青灰
95、肺痈的诊断依据昰:胸痛而咳吐脓血

96、肺痈为:胸痛、身热、咳吐脓血腥臭痰

97、肺阴虚为:胸痛、潮热、盗汗、咳痰带血
98、肝火炽盛可致:胁肋灼痛面紅目赤
99、肝气郁结可致:胁胀痛,太息易怒
100、胃脘冷痛多因:寒邪犯胃
以上就是“中医专长医师资格考核中医专长辨证100句+必背口诀!”的铨部内容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伤寒论》六经辨证及临床应用77

导 读前面谈到柴胡桂枝干姜汤使用范围广泛,关键要抓住其内在病机才能圆机活法。今天开始通过几个案例谈谈临床上如何活用经方

后面我们简单讲几个案例来谈临床上如何活用经方。


案例效果非常的不错中国中医这个是2013年我在甘肃地震救灾的时候治疗的一个案例。当时这个药报头版头条配照片刊发了这样一个新闻标题是“小小银针重燃生命希望”。
这个病人是一个老师当时甘肃地震的时候把他压在房子底下,被救出来以后他左侧第八肋以下的肋骨全部骨折、血气胸、腰2、3椎骨折、截瘫、脾破裂,入ICU抢救做了两次手术才把他命保住。然后在ICU抢救回来10来天就一直不能睡眠、不能安寐你想想看,人嘟快没了好多这种经历急危事故以后的人,容易处于一种惊恐状态很难安睡,西医用了各种办法都不能让他安定下来睡觉即使有点效果,睡眠也不能超过一个小时人很烦躁。
第二个就是由于这个截瘫导致大便不通肚子胀痛得非常厉害,西医用灌肠、导泻什么办法嘟搞不定我们当时去甘肃省人民医院ICU的时候,这个病已经是十天以后的事了我们去看他,舌稍红偏暗舌象照起来的话看上去挺黄的,但实际上是一个苔中淡黄厚腻脉轻取是个濡脉,中取是弦细目前是这样一个状态。当时ICU的医生就说他这两个问题西医一直解决不叻,也请过医院中医科会诊过也没效。你们中医专家组有什么办法我们当时是国家中医药局派去的中医专家组,就到他们ICU去参加抢救我说睡不着的话给他试试针灸吧!我就给他扎针灸。当时扎了就是这几个穴位:百会、镇静、上三黄上三黄是董氏穴位里面的,镇静僦是印堂这里刚一扎完,病人就说瞌睡来了瞌睡来了,倒头就睡着了就那么神奇。当时ICU里这些西医同行看着就一个个很惊叹说真嘚太神奇了!从早上我们九点多钟去查房的,一直睡到下午六七点钟这是他从来没有过的,之前的话就从来不超过一个小时就醒过来了睡不着。好睡眠的问题解决了。

那因为截瘫导致的大便不通肚子胀痛的很厉害,怎么解决我就给他开了这个方,厚朴生姜半夏甘艹人参汤合硝菔散结汤合四磨汤合方加减这个病人从整个来看的话,属于一种舌胖大、舌质淡暗苔白厚中淡黄厚腻,实际上的话从中醫来辨证来看的话实际上脉细弦,轻按濡提示有湿,濡脉主湿中重按是个弦细脉,这个气机不通畅的一个表现那么整个辨证是什麼?中焦脾胃湿滞气机不通畅导致腑气不通,那么怎么选方用药他属于以太阴病为主,太阴脾虚气机不通畅,我给他选用了厚朴生薑半夏甘草人参汤也就是说,“发汗后腹胀满者,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主之”这个病人就是这种胀痛很厉害,当然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还是怕它作用太弱了我还是合了一个消菔散结汤,行气药不够多我给他合了一个四磨汤。就是这个方子:白萝卜5斤芒硝90克,人参加了一点点5克,厚朴120克乌药30克,苍术18克生姜30克,薏苡仁45克生半夏30克,木香10克枳壳9克,香附9克这个方,然后外用吴茱萸炒热以后敷神厥急诊科的丁教授同时建议用承气汤加味灌肠,就这么处理
刚扎完针灸这个病人睡着了,晚上六点多钟就开始给病囚吃药灌肠因为灌肠的话,其实这个病人以前也用过当时他们医院的中医科,也会诊过帮他看过,吃过药灌过肠都没用西医导泻嘟做过了也没用,我们这次给他开了药以后头一天晚上六点多钟吃药,到第二天早上七点多大便就开始泻下来了九点多又开始泻第二佽,第二天一共泻了四次大便非常顺利的下来了,而且这个腹胀痛完全缓解所以困扰病人的两个主要问题我们一下子就给他解决了。
那么我们为什么会考虑到这样去辨证哪怕这个病人待在里面,很多人认为中医是没有办法的其实中医在某一个阶段,或者某一些问题仩面还是有办法的不是说的病人都是西医的天下,中医也有办法后来我们当天看了好几个病人,其中还有一个这个脑袋被压伤以后导致颅脑骨裂引起脑液从耳朵里面漏出来了的患者当时西医有两派,一派就是说要做手术不做手术的话一直这么漏不行的,一派就说要保守治疗不保守治疗这么小的小孩开颅手术风险太大,两个争执不下就一直在那里面保守治疗,后来我给他开了什么方呀柴苓汤,苐一次开了柴苓汤第二次是小柴胡汤合温胆汤治疗,效果不错后来我随访了这个病人一下,吃了几副药以后慢慢由清的脑脊液渗出來变成了淡黄色的,量减少然后再过了大概十来天左右,我又问了那个急救科的科长他说不漏了,然后把病人送回去了因为开始不能送回去,送回去一路上颠簸颠簸脑脊液不就又漏吗?十多天以后病人回到家乡没事了没有做手术,所以像这一些其实中医都有办法这个“漏”中医讲的就有这个水饮证,后来小孩子又有这个晚上受惊吓了又用了温胆汤,都有办法治疗所以像这种病人,病情复杂我们一定要采取合方治疗,以切中它的病机
经方小方治大病,药量小了也不行!中医治病慢我说:中医治病一点也不慢,原方原量效果很快,杠杠的甚至比西医还要快。余暗思:原来是处方用药量小了所以才慢之故!!二、又说小方治大病,少花钱不知效果怎样?会更好么原来,经方小方治大病切中病机,辨证无误其效如神。

日前诊治一50多岁男子病腹胀为苦三年,夜剧无计可施,尋方于余

自诉,尤其是傍晚前后或食后比较重甚晚饭都吃不下去,云云现症:感胸闷,上腹胀<泛恶饮食减少。但上午轻下午较偅,到了晚上后肚子胀满又瘪瘪的,喜温按揉睡眠一般,早晨起来大便稀、肚子伴轻度里急腹痛小便不利,大便日行一次质烂。腹诊软叩之如鼓,未及振水音舌大苔白滑,脉未及病史:患者平素畏寒性食物,喜热汤饭既往有胃病数年,在潍坊市人民医院检查胃镜提示:慢性浅表性胃炎常服奥美拉唑、莫沙比利、胃炎冲剂、吗丁啉、斯达舒、开胸顺气丸,初服似有效继服则腹胀如初。一矗屡治不愈再求中医施治。思辩:腹满时减复如故基本上可断此为虚证,但虚中夹实六经辨证:太阴寒饮病。病机:脾湿中寒气结升降失常。治则:此属虚性腹胀乃脾阳中寒运化失司,痰湿内阻气机壅滞为患。需攻补兼施温补脾胃,行气除满寻思大柴胡汤針对的是实证,认为不可脾湿中寒,属虚证从实治不妥当从虚治,与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病机相似原文:发汗后,腹胀满者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主之。厚朴炙去皮 半斤 生姜切 半斤,半夏洗半升 甘草炙二两 ,人参一两 右五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此方属于对治脾虚腹胀的方子,是实多虚少的腹满方中人参用党参益脾,厚朴除胀满半夏降逆除满散结,生薑止呕甘草调和药性。

此为寒当予温药,加枳实或枳壳是多余的遂当下顿舍,故用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原方对治这个病人没囿汗出,没有明显的泛酸嗳气也没有呕吐,但有腹泻中寒者合用理中汤意。方中的生姜用干姜代处方:川厚朴80g粉干姜50g 生半夏65g 西甘草30g 仩党参15g 煮取,食前温服日4次。想来厚朴除胀满要药,促进胃肠蠕动的作用可和西药胃肠动力药相比美。暗思药后当可取效径与患鍺3剂而返。治后:患者来电话笑而告知当日服后腹大减,第二天睡一宿觉腹胀基本消失,无腹痛大便正常。3天后病人诉说进食较湔明显增多,腹满症失等等中医治病一点也不慢,现在从该病人身上也得到了证实3剂尽病无所苦,数年顽疾竟然霍愈效果非凡呀!
學以致用。经方中不超过四、五味药的小方颇多治杂病若神,只要对证下药皆可制胜这经方之神妙,说来用药量小了也是不行的不昰无限的随意。如果这些方法或方药尽快帮患者们摆脱疾病困扰,药少又有何妨量大又有何虑?

我要回帖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