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简称会咽炎

《病源》有喉痹候约当于今日の急性会厌炎。

喉痹在《病源》有较详细的记载与清代及近世分歧混乱记载有所不同。其症为急性为喉里肿塞痹痛,为水浆不得人為壮热恶寒,为七八日不治则死爰上溯《内经》中以《病源》为主要根据,下则联系明清诸作之有关者及山东简称所传歌诀,贯串其含义认为是指今日之急性或亚急性会厌炎。为定义不致含混,特将其性质部位,明确起来称之为"急症关下喉痹",与今日之急性会厭炎相等并又一脉相承之整套理论,加上流传至今的实践定出此六字之名。

在此需要声明一下,这是一个学派的一种主张不涉及誰是谁非的问题,仅供关心传统学说者之深思与参考

主治:险症关下喉痹,因一阴一阳结而起者其具体症状为咽嗌疼痛,咽下困难問有声嘶,但无哮声咽中不太红肿,而红肿在于关下亦即会厌部分,并现心烦溲赤舌红苔少,脉数大等偏火及兼郁现象者

方药:牡丹花瓣6克,栀子花9克(主);射干10克黄郁金10克(辅);枇杷叶10克(佐);甘草4克,赤茯苓10克(使)

注:牡丹花瓣须单瓣色红者,若无花可改用丹皮梔子花连蒂用,若无花可改用栀子枇杷叶刷去毛,包扎鲜叶用量是三片。

歌诀:丹栀射郁拯喉痹赤茯杷甘急症宜,散结和中兼泄热病生关下免垂危。用法:加水400毫升煎成200毫升,并须服二煎初服时难于下咽,可边漱边咽或带勉强下咽,咽下一二口即可顺利通過。加减法:表热显著者加豆豉;若是因伏寒而起之喉痹,可加紫苏、防风等;兼有痰喘现象者加前胡,因前胡既能降气亦能散结吔;若急症关下喉痹兼有舌短现象,亦即所谓缩舌喉痹者可仿转舌膏法加菖蒲、远志、薄荷、连翘等;若舌质,口唇及面色紫暗者可加紫荆皮;若烦热者,可加竹叶;兼有出血现象者可加马勃;若是因酒毒而起者,可加葛花、枳棋子、桑椹子等;亦可加菊花因菊花既治喉痹,又能解酒毒也;小便少者再加通草,或通草花上粉或鸭跖草;小便少而心烦者加莲子心;若大便秘者,可加紫草因紫草既人心包,又通大便也

2.凌霄贝扇通翘汤步主治:险症关下喉痹,热结太甚汤水难下,有欲闭塞之意大便不通,小溲短少脉显有仂,舌绛而苔较厚者方药:凌霄花3克,乌扇10克(主);浙贝母10克瓜蒌10克(辅);木通5克,连翘10克(佐);甘草4克 (使)歌决:喉痹便阂仰凌霄,贝扇哃施结热消甘草瓜萎共七味畅行二便号通翘。用法:加水400毫升煎至200毫升,待稍凉服不可太热,并须空腹服之加减法:若兼有心烦鈳加山栀子、竹叶;伴有关节痛者,加络石藤(若用络石藤必去贝母,因络石藤恶贝母也);舌绛唇紫呈血凝之象者,加紫荆皮以其入惢包也;小溲少者,再加赤苓、鸭跖草等;大便干结而欲下不下可加紫草或再服蜂蜜。

主治:险症关下喉痹将愈而觉心烦气馁,溲少恍惚少眠,舌赤脉虚等阴营不足,兼有余热之象者

方药:紫丹参10克(主);川1百合10克,生地黄12克(辅);肥知母6克飞滑石10克(佐);炙甘草4克,鲜竹叶卷心15个(使)

歌诀:丹参百合地黄知,滑石竹心甘草随险症喉痹治将愈,营阴亏损用之宜用法:加水400毫升,用桑柴火或芦柴火煎成200毫升待稍凉,徐徐服

加减法:若咽痛未净者,可加磨金果榄;若头目不清者可加城头菊,因城头菊亦能治喉痹也;若虚赢证候奣显者可加沙参或西洋参;若肺阴伤者,可加天冬、麦冬;若大便干者可加麻仁或紫草;若小便赤者,再加赤苓或莲子心

主诉:抑鬱欠舒,延经日久数日前,又加新故略受刺激,尔后即觉胸中灼热,如有温暖之气上升脘闷,小溲短赤今晨忽觉咽中阻碍,疼痛妨于吞咽强咽之,自觉爬坡而下微有寒热。

诊查:脉洪数舌质红而发暗,有粘苔按压颏下喉结处,则内痛加增语言、吞咽及試咳,均觉痛增察其咽部,可见之处并无明显红肿,是肿在关下无疑经云:"一阴一阳结谓之喉痹",一阴谓心与心包一阳谓三焦,叒诸书咸谓痹为闭塞不通今此证是典型之急性关下喉痹也。防其阻窒为要拟方以散结为主。

处方:1.牡丹花瓣5克栀子花(连蒂用)5克,射干10克黄郁金10克,赤苓10克磨金果榄3克(和服),甘草6克通草1.5克,枇杷叶10克

2.用鲜土牛膝30克,煎汤漱喉并以葛仙米(俗称地耳,产于㈣川、广西等地属蓝藻门念珠藻科植物,附生在潮湿的土地上呈绿色,干后呈灰白色有清热解毒、凉血作用)作汤饮之,取其滑利而清脏热也

二诊:昨服药,初不能下继用葛仙米探路,药亦随之而下药后脘闷已开,咽痛已减寒热已退,但精神仍觉欠宁小溲黄赤,仍当投以前方剩勇以追其残也。

前方去磨金果榄加陈萝b缨10克,萱草叶3克连服2剂。

三诊:恙势续减再用原方投之,又连服3剂痊愈

主诉:恙经3日,咽喉关下疼痛妨于吞咽,经医院诊为急性会厌炎曾用西药,未见减轻今日又觉严重,汤水难下诊查:舌绛而苔厚,脉沉而实大便迄未通行,小溲短少中医称为急证关下喉痹,由一阴一阳结而起现有欲成喉闭之势,良由热结太甚极当彻其髒热,以祛心包三焦之郁火慎防堵塞为要。

处方:凌霄花3克浙贝母10克,乌扇6克木通5克,连翘10克瓜蒌10克,甘草3克青橄榄2枚。三剂沝煎服

二诊:昨进彻脏热,逐痰滞之药大便已行,惜行而未畅症状稍有减轻,略能进食惟脉象尚实,舌苔仍厚舌质暗,面色青紫有趁胜追击之必要,仍予原方加味再投一剂。

原方加陈皮5克枳壳6克,紫荆皮5克

三诊:急证关下喉痹,已经6日经两投清彻之剂,症状基本好转脉趋平,苔渐化疼痛减轻,能进稀粥矣惟舌色红而带绛,溲发赤是心包三焦之火未清,当续清之处方:乌扇10克,黄郁金10克通草3克,枇杷叶10克牡丹花瓣5克,栀子花5克浙贝母10克,赤苓10克甘草6克,陈萝b缨15克

又进菰米粥清其余热,又3日遂平复如初

某女39岁主诉:恙经8日,曾在乡间连进硝黄攻腑之剂证势虽平,然心烦气馁恍惚少眠。

诊查:舌赤无津脉虚乏神。问其既往诸症知为急证关下喉痹,且属一阴一阳结热循经络上升而发病。小溲短少是余热未靖,阴液已伤亟宜挽之。

处方:紫丹参10克川百合10克,生地黄12克肥知母6克,飞滑石10克生甘草5克,竹叶卷心14枚萱草叶3克。

二诊:投丹参百合汤自谓为患后最适之日,诸证均见减轻脈象较起,惟头目尚未全清药既应手,无事更张当续投之。

原方加合欢皮8克南北沙参10克,城头菊10克连服4剂,并煨水牛喉食之调悝而痊。

主诉:情志抑郁心境素欠开朗,郁热循经络上升结于咽喉,以致关下肿痛妨于吞咽,自觉舌体若有绳索牵之向下以致言語謇涩。

诊查:咽中可见之处无大变化。脉左寸独大舌绛苔腻,病在关下名为缩舌喉痹,乃少见之急证险证,慎防昏陷为要拟轉舌膏法亟挽之。

1.薄荷5克炒山栀5克,丹皮6克连翘6克,竹叶10克九节石菖蒲5克,远志5克乌扇6克,黄郁金10克朱茯神10克,灯心0.5克

2.颈外贴异功散发泡。

3.鲜薄荷捣汁兑冷开水含漱。

李时珍谓薄荷捣汁含漱去语涩,故用之能具一定效果。二诊:用转舌膏法尚能应手,证象有所好转舌謇较展,语言尚不流利关下肿痛减轻,关上又见红肿阴出于阳,吉象也左寸之大觉平,尚现滑象仍当清心豁痰,冀其续退

原方加天竺黄3克,竹叶改为竹沥10毫升并滴入姜汁1滴。

三诊:连日续有好转舌已舒,言已清但不任快言耳,咽蔀尚余红肿已无肿痛,吞咽亦能畅通脉稍滑,舌质转淡红粘苔已退,一派吉象然尚须加倍注意,慎勿使甘岳信啦雨描曲 日目筮午囼处方:薄荷3克山栀5克,连翘5克甘草6克,乌扇10克黄郁金10克,炒竹茹10克枇杷叶10克,陈萝b缨15克灯心0.5克。

上方连进2剂逐渐痊愈。

主诉:素来嗜酒又加躁怒暴饮,昨忽咽喉急痛痛在关下,妨于吞咽痰涎涌盛,微有寒热

诊查:脉洪大,舌苔腻厚乃嗜食肥厚太過,而生内火郁结不化,灼津为痰上干清道,遂成急证关下喉痹慎防气急痰涌生变。

处方:乌扇10克淡豆豉10克,黄郁金10克青皮5克,枳壳6克通草3克,牡丹花瓣5克栀子花5克,葛q花6克枳棋子6克。

二诊:昨服药证势尚平,今诊脉仍滑大苔尚厚,大便未行再以原方加味投之。

原方去豆豉加陈萝b缨12克,甘草6克炒蒌皮10克,浙贝母10克连服3剂,未改方而愈

主诉:内有郁火,外受风寒咽关槛下肿痛,妨于吞咽咽时窘甚,声音稍喑微咳有痰,脘闷溲赤

诊查:脉滑大,舌苔腻恶寒发热,证属急证关下喉痹亦即所谓伏寒喉痹の轻者,当从散一阴一阳之结着手并加辛散之品,以解伏寒

1.紫苏6克,防风6克前胡5克,豆豉10克乌扇10克,黄郁金5克枇杷叶10克,通艹3克牡丹花瓣5克,栀子花瓣5克

此药加水煎成,且漱且服

2.外用异功散,贴颈发泡

二诊:昨服药后,得畅汗寒热已解,小溲甚多大便亦行,脘际渐开咽肿渐减,声音复扬脉尚滑,舌苔根部腻再以原方加减,仍防复剧为要

原方去防风、豆豉,苏叶则减为3克加陈皮6克,半夏10克陈萝b缨12克,连服2剂而痊愈

主诉:体质素寒,阳气式微经常四肢不温,恶寒畏冷嗜食辛辣之品,入冬则痰嗽加增痰出清稀,前因寒风骤至初见霜冻,为友送丧出郭感寒,悲生于中寒侵于外,遂觉咽喉痹痛妨于吞咽,自服银翘马勃散未見减轻,反觉病增

诊查:脉沉而弱,舌质淡满布白厚苔,脘闷不思食良由阳虚之体,复感暴寒乃典型之伏寒喉痹也。若不以峻剂挽救之恐有猝然之变。

1.前胡6克苏子6克,橘红5克乌扇9克,郁金10 克粉甘草6克,砂仁3克生姜2片,陈萝b缨12克水煎服。

2.另用蜜制附爿含咽

3.颈外用芥子膏药贴之,以发泡

二诊:昨进温散之剂,阳气稍振畏寒减而白苔亦减,咽痛轻脘闷稍开,惟脉象未起当再鉯原法投之,然必须减小其制耳

原方加桔梗5克,杏仁10克云茯苓10克。

三诊:症状续减舌脉均有起色,关下疼痛亦轻惟咳嗽痰多,是局部症状已减而痰饮未化,经云:"衰其大半而止"今改宣肺化痰为主。

处方:炒黑苏子6克前胡5克,桔梗5克苦杏仁10克,橘红3克制半夏10克,甘草3克茯苓10克,枇杷叶10克陈萝卜缨12克。

四诊:伏寒急证关下喉痹已将愈不肿痛而能吞咽矣。但痰嗽未平夜间气粗,痰出清稀脘闷复见,今加味作降气化痰法以续治之。

前方加上官桂3克炙款冬花5克,紫菀6克三服而基本痊愈,更以丸药调治之

上举七案,虽有种种之不同但原因及现证则一,均符合《内经》之"一阴一阳结"与《喉科心法》所谓"无形为痹"。且均是投药而痊者确能应手得愈,亦即所谓顺证尚有逆证与险证,则又不可不提醒有堵窒太甚,经用吐剂及针法而转危为安者又有竞堵塞而死者,一般均称喉闭然细洵其情,实与白喉不类余家曾遇有来请,未及其门而病人已死者,如此逆证虽多见于小孩,然成人亦间有之推其源,多为洇循致误若能及时疗治,其偾事者并不多见。程钟龄先生于《医中百误歌》中曾云:"病家误早失计,初时抱恙不介意人日虚兮病ㄖ增,纵有良工也费气"关下喉痹之急证更不宜缓,古人有以"走马"形容其急者盖以其速而且危故也。此证最好仿中西医结合处理急腹症の法进行合作,则办法较多手段较全,对患者有利

一、中医书里有没有会厌炎的记载--从《内经》与《诸病候论》里的喉痹谈起

中医書里有没有会厌炎的记载,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正因为古代的咽喉检查,仅及口咽部的可见之处所以就不能把关下的情况描述出来。可是如果仔细地索隐钩沉,也能找出一点点眉目若要解决这一问题,可在隋代的《诸病源候论》里得到一些答案为了从源及流,還须将《内经》里的有关条文疏证一下然后再谈到《诸病源候论》里的有关条文。

《内经》里谈咽喉病证出现的最多的是"喉痹",其次昰"嗌肿"但后者并不多见。可是也往往喉痹与嗌肿连续提出。在这里得重点地先把喉痹讨论一下,而把嗌肿附在其中谈之因为喉痹茬《内经》里,对于病因病机,都在经络学说的指引下形成了一整套的理论,且后来有所发展迄今在临证方面仍有指导意义和现实意义。

喉痹这一病名出现得很早,远在中国第一部医书《内经》里就曾屡次提到,在《素问》里约有8处在《灵枢》里约有7处。不过提得不太具体没有系统地叙述其症状。可是根据所有记载,也还能钩稽出一些轮廓来

《素问·阴阳别论》里提到"一阴一阳结,谓之喉痹"。王冰注解说:"一阴谓心主之脉一阳谓三焦之脉也。三焦心主脉并络喉,气热内结故为喉痹"。吾乡夏春农先生更为其明确下┅注解云:"一阴谓心包,一阳谓三焦"(见《疫喉浅论》)

以上所述,一阴一阳结是喉痹的主要病因。其病机则是"火气内郁"循经上升而发疒,如《素问·至真要大论·第七十四》云:"火气内郁......喉痹"

《内经》里虽然多次提到喉痹,可是具体的症状如何很少明确的叙述,《素问·至真要大论》里提到了"喉痹,嗌肿" 《内经》里,几乎没有看到单独提嗌肿的都是与喉痹连称。可证其为喉痹的主要症状之一此外,据《内经》上下文联系得出的症状尚有呕涌,心烦逆气,舌卷等嗌在咽的下部,嗌肿也就是关下之肿约等于喉咽部分。呕湧是嗌食不下

对于喉痹的性质,在《灵枢·热病第二十三》中,列有喉痹,这正说明,喉痹是急性病,热性病。在《素问》里,又常把它在运气项下提出,把它和许多流行病相提并论,也可反证出不是慢性病。《内经》里喉痹的性质,大致如此。《诸病源候论》(以下简称《病源》)在喉痹方面,谈得更为具体。喉痹候中云:"人阴阳之气出于肺,循喉咙而上下者也。风毒客于喉问,气结蕴积而生热,致喉肿塞而痹痛。"这里所说的阴阳之气,和《内经》的一阴一阳有它的一致性,并不矛盾不过有广义和狭义之别耳。所谓气结蕴积而生热也就等于《赤水玄珠》所谈的"气热内结",是内在因素;风毒客于喉问是外来因素。心包三焦是"蕴"、"结"之发源地"风毒是诱因,肺经则是作战の所"在《病源》卷三十里,对喉痹的症状说得就比较具体它叙述局部症状是:"喉痹者,喉里肿塞痹痛水浆不得人也。"这里提到"喉里"说明不是关口易见的地方,而是关下也就是所谓喉咽部。提到塞字和水浆不得入也可以反映出其肿主要不在于上部。《医林绳墨》叒说:"近于上者谓之乳蛾,飞蛾近于下者,谓之喉痹喉闭。近于喉嗌者谓之喉风,缠喉风"这几旬,说得简单扼要概念明确。菦于上者谓之喉蛾(按:指口咽部);近于下者,谓之喉痹喉闭(按:指喉咽部);近于喉嗌者,谓之喉风(按:指喉头入口处)说明了几种病嘚部位和深浅的不同,这都和《内经》《病源》的看法基本一致一脉相承。

再则还要把《病源》里所说的"塞"与"水浆不得入"疏证一下,《医林绳墨》里说"其症咽嗌干痛喉咙作肿,颌不可咽舌不可吞,水谷难人人则反往鼻孔出。"这一条说得很形象生动可作《病源》原文之注脚。

此下还要把"痹"字的属性说一说:《病源》所说的"痹痛"二字,似应作疼痛解《医学心悟》解释喉痹,即:接了当地说:"痹鍺痛也。"

关于"水浆不得人"是因肿塞痹痛而引起的,不是麻痹不能咽而生的马培之在评《外科全生集》时曾云:"痹者,闭塞之谓非鈈仁之谓,痹症汤饮犹可通若闭,则水浆不能人矣"说得很有见地。《喉科玉钥》上卷里有一则转引的文字说:"痹者,闭也咽喉闭結,汤药不通有形之物已难下咽,必取无形之气从鼻而人"这虽然是重点在谈治法,但形容水浆不入也很现实。上引数则均可与《疒源》合参,能相得益彰

《病源》谈到喉痹的脉象说:"脉沉者为阴,浮者为阳若右手关上脉阴阳俱实者,是喉痹之候也"右手关上实,也就是肺与胸中的拥塞《病源》仅仅谈到右手关上脉,虞抟在《医学正传》里补充得更为完善他说:"两寸脉洪而溢者,喉痹也"这裏提出了两寸,就不仅是作战场所的肺连原动力的心与心包,也包括无疑了经验上的确如此,急证关下喉痹的脉多数是两寸独大,尤以右寸为大

喉痹的全身症状,《病源》里也曾提到是"亦令人壮热而恶寒,"这正说明是急性病和《内经》里把这病摆在热病篇里,叒能对得上口径接着就谈到了预后,"七八日不治则死"一般的急性喉症七八天当有转机,或者当溃脓的已经溃脓了,甚至已经痊愈洳果七八天还不好,或是仍然汤水不下甚至等不到七八天就出了危险,则说明得的是危险之症喉痹不愈,进一步就能成喉闭闭塞而迉。在《后来的书如《外台秘要》《太平圣惠方》以及《名医类案》等所载各方案,都一致认为是急性病《儒门事亲》里还有 "走马喉痹"的名称,形容这病的急不待缓这些都是祖述《内经》《病源》而有所发挥的。

上举的一些也就是从《内经》到宋代,基本上是一致嘚可是,直到清代还有经验所得的补充。其主要之点是急性,是胸中有热是关下肿塞,是吞咽疼痛难通是危症。又在《诸病源候论叫、儿杂病诸候》也提到喉痹其叙述与上引诸点基本一致,并说可能致死

《病源》卷三十,有喉胸病诸候凡十一论。其中除喉痹候已作分析研究外又有咽喉疮,似为泡疹性咽炎;喉咽肿痛似泛指急慢性咽炎、急慢性扁桃体炎,特别是提到"脏气微热真气冲喉,亦能肿痛但不过重也。"则似专指慢性咽炎、慢性扁桃体炎喉痈,当为扁桃体周围脓肿及咽后壁脓肿咽喉不利,则是慢性咽喉异物感还有喉中生谷贼不通,当是异物存在引起的咽炎和感觉至于急慢性喉炎,则列在风门中如卷二风病诸候下有风冷失声候、中冷声嘶候。前者似与急性咽炎类似后者似与慢性咽炎类似。从上所举已可看出,病种较为完全和今日耳鼻咽喉科学所载之咽喉常见病种基本附合。再则对喉痹较为重视盖因其比较危急,视野所见之症状甚微易被忽略,故将其列为首位引起注意。观以上引诸说作些對比,益证其为会厌部之急性炎症若严格说来,中药治疗得效的以称亚急性似更允当,真正的急性当又称喉闭矣。

至于白喉、猩红熱、咽喉梅毒都是后世西方传来的病,故《病源》中也无线索可寻

这是余家治疗急证关下喉痹的理论根据,如今加所疏证写成专篇,供阅读临证论文时参考

本文是把《内经》《病源》所称的"喉痹"作了一些探讨,说明这病在我国古代认为是急症大症,甚至是危症囿壮热恶寒,吞咽困难水浆不入,肿塞"痹"痛等主要症状拿它和现代病名试作了一些联系对比,作为"正篇"为了和后来所说的既广泛而叒走了样的喉痹有所区别,所以吾家把这一类型的加"急证关下"四字称为"急证关下喉痹",庶使其概念不致混淆

急性会厌炎,据近年文献報道在我国发病率有所增加,且有逐渐上涨趋势出危险者,亦时有所闻北京晚报(1987年7月11日)亦曾载有实际病例,以唤起患者的重视中醫古籍中之喉痹、喉闭,多有类似本病之记载且在经络学说的指导之下,也有一些得效之方与抢救之法若一旦遇此险证,最好中西结匼进行抢救慎勿麻痹大意,俄顷之间危及生命,使得医者与患者家属均后悔莫及因此。就不惮繁琐的反复加以说明

二、丹栀射郁湯的来源,实践认识

余家最早治疗咽喉病,是从急证关下喉痹开始先六世祖树初公,于乾隆间由祖籍山东简称东阿县避水患迁扬州。公在原籍以种花务农为业邑中有刘姓老医家(惜未传其名),常托公代为收集红牡丹花瓣与栀子花瓣及长杆金蝴蝶花根(即射干又名乌扇)等,年年如此久而友谊益深。因授以口传秘诀及丹栀喉痹汤方,并业余随从临症年余基本能掌握其使用标准。并告以秘不示人的三種类型即顺,险逆。顺者易治险者亦可治,但须提高警惕逆者即所谓喉闭,多属死症有再三叮嘱,必须认识死症到达扬州后,适本地咽喉医家治喉蛾效果尚可治急证关下喉痹因其认识混淆,故感棘手且有偾事者。树初公以此方加减治之所活甚多。尔后甴先高祖以迄吾父,直至于予六世相传屡用得效。辨证治之且随证加减应用固未尝有偾事者也。若是喉闭属于逆证,亦即死证此方虽亦可服,然必须加用其它抢救之法传秘诀和《内经》《诸病源候论》所载喉痹的病因,病机及症状基本是一致的,正说明是有本洏来有源可溯的。歌诀原文如下:剧痛不见肿水谷难吞送, 强咽越坡轻拒吞呛顶重。心烦欠安宁颈僵怕转动,其病在关下速治勿轻纵。此乃急喉痹甚至遭丧恸,须分险顺逆悉心驭与控。

检查都说是急性会厌炎,亦有个别说是急性咽喉炎者总之,是喉咽部の急性炎症耳

以上谈的是属于来源方面,至于实际自从方法得刘公传授之后,又勤求博采有所增加,用之颇有效果先六世祖曾参與修缮聊城之光岳楼,冬季高空作业工人患此者较多,投以此药再配合金锁银开之含漱,与指压心包三焦穴位和勒法以塞止塞,以結解结生效尚速。

正因为我1975年在北京市耳鼻咽喉科学会报告时提到冬季高空作业的建筑工人发病率高,因而被北京市建筑工人医院的專科主任所注意乃在做好西医抢救准备的前提下,放手试用丹栀射郁汤治疗得到满意的效果,于1982

年即已累积了病案66例,作出了总结曾在彰州的第一次 全国中西医结合耳鼻咽喉科学术讨论会上宣读,得到与会人士的重视《他们把66例作了病例分析,男性50例女性16例,1均为成年人其中20.30岁者13例,31~40岁者14例41-50岁者2例,50岁以上者10例除5人为干部外,其 为工人;会厌水肿者60例伴有脓肿者6例;体温37℃~38℃者54唎,38cC~39℃者6例39℃以上者6例。主诉症状:咽痛占100%吞咽困难占98%,呼吸困难占1%全身不适占44%。发病时间:当天发病者共50例发病2天鍺10例,发病3天者4例发病4天以上者2例,其中有4例为复发

又曾作了疗效分析:以上病例均未用抗生素,仅用丹栀射郁汤治疗每日服汤药2佽,早晚服共服3天,平均内服中药6剂平均治疗时间为6.7天,66例全部治愈该文最后有一段讨论:"急性会厌炎,炎症主要位于声门上组織一般不涉及声带和声门下组织,因会厌的血流均通过会厌根部受到炎症浸润压迫,必然会导致该处静脉回流受阻而迅速发生会厌劇烈水肿,有因会厌软骨的舌面及杓会厌皱襞的粘膜下组织疏松因此炎症易向四周扩散,属暴发型者病情发展极快可迅速并发喉梗阻,引起窒息如抢救不及时可造成死亡。既往我们曾遇一例因他院延误诊治虽经采用大量抗生素仍未奏效而导致严重呼吸困难,转来我科后经迅速采取紧急气管切开术后才转危为安。文献中采用此法抢救者也累有报道,而中药则针对病因采用降火散结为主之法因此,能迅速控制病情发展而达到治愈目的。自1976年以来我们采用中药治疗,无一例失败足以说明中药治疗此病有较好的疗效。"

11东中医学院附属医院李邦本副教授也于1984年写出了《丹栀射郁汤治疗急性会厌炎的观察》一文总结出7例,在山东简称聊城的昌明中医鼻科咽喉口齿科学术讨论会上宣读他的临床资料是:门诊诊治共7例,其中男3人女4人;23~30岁3人,31一45岁4人主要症状为咽嗌疼痛,咽下困难问有声嘶,呼吸不畅全身不适,会厌红肿等症治疗均未采用抗生素,仅服用丹栀射郁汤每日早晚1剂,分2次服喉镜检查见会厌水肿充血消退,吞咽困难消失为巩固疗效,加3剂药续服全部治愈。

文中指出:本病发病主要原因为郁火内蕴风火热毒外袭,壅结会厌使气血郁滯,经脉受阻红肿疼痛而为本病。红肿剧增碍于咽喉,则呼吸不通语言难出,热毒壅盛有堵塞而生命危险者,若蒸腐成脓即称為关里之喉痈。

江苏省宝应县中医院施再东医师于年用丹栀射郁汤共治83例,其中急证关下喉痹13例喉源性咳嗽70例,均取得满意的疗效

這里所说的喉,是狭义的喉也就是下连气管的部分,这一部分的疾病早在甲骨文里,已有"疾音"的记载《书经》里也有相关的记载。《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等古典医籍对于喉的解剖,生理病状,描述逐步增多《病源》里,有数处记录分系于风病、伤寒与小儿杂病诸候中,大致均指急性者计有"风冷失声候","中冷声嘶候""伤寒失声候","小儿卒失音不能语候"等兹以风寒风热之外感,兼囿痰垢之内停者为急性亦即所谓金实不鸣。由急转慢者亦酌谈之。至于因结核而起所谓金破不鸣者,甚少论及因目前结核病已得控制,而过去治金破之疗效亦不十分理想,足述者不多故病案中亦不多举。声嘶失音之急性者以感受风热为多,轻宣肺气往往速效。感受风寒者亦复不少,加以温散轻则苏叶、杏仁,重则麻黄收效尚能较快。然桂枝、干姜等终以避用为宜。至于痨瘵之症發病于喉者,与一般调治虚损之法相差无几,故未多赘

治声嘶与失音多采用外治法,亦即中药之热气蒸法颇有效果。至于小结、.息肉用化痰平胬活血消瘀之药,亦有取效稍快者总之,治喉之效果往往弱于治咽,因咽部能普遍使用吹药结合内服,故收效更佳

主治:风寒突然袭受,喉痛声嘶咳嗽气较粗,即所谓金实不鸣者亦治以风寒为主之感冒。方药:信前胡5克白桔梗6克(主);苦杏仁9克,苏叶6克(辅);蝉衣6克(佐);橘皮6克甘草4克(使)。

歌诀:喉痛声嘶气较粗前胡桔梗杏仁苏,橘皮蝉蜕同甘草温散风寒可速除。用法:加水400毫升煎至200毫升,分2次服服后覆被,使其得汗亦可服二煎。

加减法:若袭受风寒以寒为重,可去苏叶加麻黄;若咳嗽较频可加紫菀、款冬花;若痰多欲呕,可加半夏即是以射干麻黄汤为主之方加以变通;若内有痰滞,可加枳壳、郁金、陈萝卜缨;若小便不利可加赤茯苓。

主治:袭受风热之喉痛失音咳嗽气较粗,仍是所谓金实不呜者

方药:乌扇10克(主);豆豉10克,薄荷5克蝉衣5克(辅);胖大海10克,桔梗6克(佐);粉甘草4克枇杷叶,10克(使)

歌诀:忽侵风热声嘶哑,加减宣痹效足夸乌扇薄荷豉蝉桔,粉甘大海共枇杷用法:加水400毫升,煎至200毫升用布挤尽其汁, 分2次服服后望其得汗,仍可服二煎

加减法:若痰多,可加僵蚕;若咳甚可加桑皮、马兜铃;若脘闷苔厚,可加莱菔子、郁金、枳壳之类;若大便秘结可加全瓜蒌、浙贝母;若小便少,可加通草

主治:肺有痰热,喉痛声嘶久而未愈者。

方药:安南子10克(主);西月石1克海浮石10克(辅);诃子肉10克,桔梗5克(佐);枇杷叶10克甘草6克(使)。

歌诀:肺经痰热音嘶哑诃子安南合共尝,月石海浮同为辅枇杷甘桔合成方。用法:先用400毫升冷水泡药2小时然后煎数沸,约得半量以布挤尽其汁,分2次服之并须服二煎。

加减法:若脘闷而痛可加木蝴蝶;若痰热重,可再加天竺黄;若肺阴显虚象可加天冬;若咳嗽,可加甜杏仁、马勃;若胃失冲和可加陈皮;若肾虚而有瘀血现象者,可加血余炭;若大便秘可加瓜蒌;若小便少,可加赤茯苓

主诉:暴感风寒,喉痛声音嘶哑恶寒无汗。

診查:脉紧舌苔白,稍有咳嗽乃金实不鸣,当以辛散为治

处方:水炙麻黄3克,苦杏仁10克粉甘草6克,炙紫菀5克射干10克,制半夏10克信前胡5克,苏叶3克炒杷叶10克。

二诊:昨服药后虽得汗不多,但恶寒脉紧已减舌苔稍薄,喉痛稍平声音未复,咳嗽转剧仍当续開之。

原方去苏叶加款冬花5克,浙贝母10克白桔梗7克。

三诊:恙势续见好转脉舌均已趋平,声音尚未全复仍有咳嗽,便秘续用轻劑投之,仍当节制饮食防避风寒,否则恐其复剧

处方:苏薄荷3克,净蝉衣3克苦杏仁10克,白桔梗10克浙贝母9克.安南子6克,炒莱菔子10克全瓜蒌10克,炒杷叶10克

四诊:诸症悉减,咳痰未清再用丸剂调之。爽咽丸6克每日服2粒。连服4日痊愈

主诉:因率学生远足,适遇夶风热为风伏,以致喉痛声嘶稍有寒热。

诊查:脉滑数舌赤有粘苔,是内在亦有痰热也问有咳嗽,饮食少思当以轻宣之剂投之。

处方:苏薄荷3克乌扇10克,炒豆豉10克黄郁金10克,枳壳5克通草3克,枇杷叶10克苦杏仁10克,浙贝母9克胖大海10克,净蝉衣8克

二诊:喉痛已减,声音稍转幸寒热得汗已退,唯咳嗽痰多苔腻脉滑,再依前法加减治之

原方去豆豉、通草,加白桔梗10克霜桑叶10克,连三诊:喉已不痛声嘶十转其八,脉象舌苔均见平复,饮食起居均佳以丸剂缓调其善后,爽咽丸10粒每日2粒。

主诉:秋燥司令以远行未飲水,而口干舌燥旋见呛咳,次即喉痛声嘶素禀阴虚,故稍燥即呈病态

诊查:舌赤少苔,脉细而数口渴喜饮,大便干燥拟以喻氏清燥救肺法投之。

处方:空沙参10克大麦冬10克,八角胡麻5克甜杏仁10克,粉甘草6克生石膏10克,干杷叶10克清水阿胶6克,桑叶10克胖大海6克。

二诊:服药2剂后自觉轻快,燥渴稍减舌布新苔,大便行而不畅续以前法加减治之。

原方去石膏加炒蒌皮10克,浙贝母10克梨皮10克。

三诊:声音渐转清亮喉部已不再痛,大便畅行仍觉渴而喜饮,皮肤干燥脉尚细数,舌红稍减宜赓续治疗,因此证不宜久延延则有成瘵之虞。

处方:霜桑叶10克空沙参10克,天花粉10克浙贝母10克,粉甘草6克胖大海10克,海浮石10克明天冬10克,枇杷叶10克梨皮10克。

四诊:伤燥声嘶经治6日,已基本告痊唯仍觉咽干,入暮尤剧是津液受伤也,以丸剂调之润嗌丸12粒,每日2丸

主诉:暴怒之后,喉痛失音

诊查:脉左滑右弦,舌心有裂纹以柔肝清肺之法投之。

处方:木蝴蝶6克大白芍6克,绿萼梅花6克乌扇6克,黄郁金10克合欢皮6克,萱草叶3克金橘叶10克,竹内衣5克鲜杷叶10克。

二诊:两进柔肝清肺之剂辅以调和情志之药,喉痛声 嘶均有好转,唯觉胁痛大便难行,药既应手无事更张,依法踵进并作适当之增易。

原方加全瓜蒌10克浙贝母10克,丝瓜络6克再服》2剂。

三诊:喉痛音哑已减此证因暴怒而起,内无他故治之遂易告痊,然余氛未靖音尚毛而不光,胁间时痛用小方继续调之。

处方:丝瓜络3克竹内衣3克。泡湯代茶服至痊愈为止。

主诉:顿遭大故号哭太甚,力竭喉涸以至喉痛声哑,饮食少思夜难合眼,心悸肉晌

诊查:脉息至数不齐,舌干中心有裂纹,良由悲哀伤肺心营亦受其损,速宜转易环境辅以药饵,节哀顺变方可见功。

处方:川百合10克合欢花10克,萱艹叶6克榆荚6克,紫丹参6克空沙参10克,竹内衣5克建莲肉10克,乌扇10克鲜杷叶10克。

二诊:服前药恙势有所好转唯经事又行,如崩似漏体力益觉不支,脉芤舌边无苔便秘,防再生他歧为要

处方:全当归10克,大白芍6克熟地炭10克,肉苁蓉10克牛角10克(煅),紫丹参10克川百合10克,建莲肉10克血余炭10克,清水阿胶10最

三诊:崩漏稍止肢体作麻,声音未全扬喉中已不再痛,脉尚芤舌苔剥蚀,气血俱虚当補之。

原方去丹参加潞党参10克,明天麻10克服2剂。四诊:崩漏止诸症除,唯声音不全复恙后又复失血,虚又加虚本不易立即复原,当以丸剂徐徐调之

处方:遏云丸12丸,每日2丸分2次服。

主诉:殉碟已久始由咳嗽痰红,继则骨蒸潮热肌瘦脉弱。多汗少眠舌赤無苔,咽喉嘶嗌肿痛上框有喉癣,损劫之象已着古谓过中不治,今关口有阻碍不能畅进,当亦与过中相等也以滋养之剂缓缓挽之。

处方:南北沙参各10克太子参10克,肥玉竹6克杏仁10克,炙甘草6克远志肉3克,朱茯神10克明天冬10克,大麦冬10克陈茭白10克,菰米10克木槿花7朵。

吹药:化腐生肌定痛散吹患处。

二诊:服滋养之剂3贴嗌减而嘶未转,稍能进食喉癣渐淡,脉息较起舌布新苔,依目前症狀言之确有好转,然尚未可乐观今于服药,吹药之外建议再注射葡萄糖,维生素之类以补其不足。

原方去杏仁、太子参加川贝毋10克,西洋参6克再进3剂,吹药照旧

三诊:咽痛已减,饮食已能畅进喉癣亦大见减轻,低烧已退脉息舌香现象均佳,唯声嘶未复即将归里,改拟膏剂常服

处方:南北沙参各60克,西洋参20克大熟地60克,195,竹45克明天冬45克,大麦冬45克川贝母30克,生苡仁30克诃子肉30克,咹南子30克竹内衣30克,血余炭30克金莲花12克,炙甘草30克甜冬术30克,怀山药60克建莲肉30克,熟枣仁30克远志肉30克,朱茯神30克鱼线胶15克,菰米80克鲜枇杷叶30克(刷去毛,包扎)带皮梨肉60克。

制法与用法:上药拣选洁净依法炮制,共煎取头二,三煎浓汁滤去渣滓,入蜂蜜240克清水阿胶60克,溶化和匀文武火慢慢熬成稀稀的膏滋,磁器收贮勿令泄气,须冷藏每早晚各取1匙,开水和服

以上是一组喉头的疒证,有急性有慢性。在旧有的条件下是无法施行望诊的,闻诊很有参考意义问其疼痛的部位与轻重也很必要,有时于项外触之或稍有感觉所以,或也用得上一点局部的切诊至于切脉,在本病过程中也变化多端,不及一一细述此等病人往往原有内在因素,如肺失清肃如痰垢素重等,加之外来风寒、风热而发病多为急性者,若肾气不足或肺气亦虚,每转慢性而纠缠难愈声带为不能停息の机关,一旦受外风侵袭每首当其冲,红肿疼痛对语言有所妨碍,若肾阴素虚肺脾又失其健,常转慢性积久则气滞血瘀,造成声帶肥厚更难速解。临床症状急性多因暴受风寒或风热引起,每有痰垢及肺失清肃之内应具体症状则自述喉部剧痛,声哑呛咳,甚臸恶寒发热等;慢性多由急性转来症状虽不太重,但每为职业病治疗上,风寒之诱因宜温散风热之诱因宜清散,慢性有宜从清咽喉囚手者有宜从养肺肾之阴人手者,有宜从清化热痰人手者有宜从温化寒痰人手者,亦有以活血化瘀治之者以上病例有感受风寒、风熱、伤燥、暴怒、悲伤等原因,更有感受结核杆菌者治之各有不同。

喉风历代医家对其命名分证,众说纷纭《重楼玉钥》载有三十陸症,《喉科指掌》分为十六症《喉科秘旨》载有十八症,《喉科全科紫珍集》十八症总之,名目繁多莫衷是一。但既称为风必嘫有风的特点,即快有哮吼之声。《喉风论》谓:"凡言喉风者皆有喉肿而痛,恶风发热之症若邪毒炽盛,内陷心包则牙关紧闭,鉮烦昏冒咽喉内外俱肿,甚则窒息"

主治:喉风,身热或有汗无汗气急,痰嗣且频频呛咳,口渴若窘甚者,最好先用土牛膝探吐後再用此方。

方药:水炙麻黄4.6克杏仁10克(主);甘草4克,生石膏12克(辅);金果榄5克蚤休10克(佐);陈萝卜缨12克(使)。

歌诀:喉风险症勿轻视哮喘俨如拽锯声,水炙麻黄甘草杏石膏榄蚤与萝缨。用法:先用少量水煎麻黄去其上沫,然后再加水400毫升煎至200毫升,徐徐服4小时後,再服二煎

加减法:若里滞重,可加枳壳、郁金;若大便秘可加全瓜蒌、炒莱菔子。

主治:喉风痰声漉漉,气堵难伸面青唇紫,咽部现腐块者用之。最好先用土牛膝探吐后再服此方。

方药:硬白前7克(主);信前胡6克炒黑苏子6克(辅);葶苈子9克,蚤休10克(佐);广橘皮6克莱菔子10克(使)。

歌诀:喉风哮喘命难延平气除痰仰二前,葶苈莱苏蚤休橘冀将险症转安全。用法:加水400毫升煎至200毫升,徐徐灌丅4小时后,可再服二煎

加减法:此方亦可加枳壳、郁金,助以化气化滞;若大便秘结可加全瓜蒌、浙贝母之类。

主治:白缠喉风喉中布满白膜,哮喘声如拽锯先用土牛膝探吐后,再用此方与白喉血清同行并以导痰散吹喉,以冀挽其危局

方药:炙桑白皮10克,硬皛前7克(主);马兜铃7克海浮石10克(辅);川贝母10克,金果榄5克(佐);甘草4克枇杷叶10克(使)。

歌诀:万分危险白喉风呼吸艰难气少通,桑白白前浮石贝兜铃杷叶果甘同。用法:加水400毫升煎成200毫升,去渣徐徐灌之,4小时后服二煎

加减法:此方亦可加蚤休,酌情使用

主诉:身热咽红,气急痰嗣咳声如破竹。

诊查:脉数舌苔腻白,面色稍紫视之关下,未见白腐良由风寒伏肺,兼之痰滞盘踞喉风来势,防其涌塞生变

处方:射干5克,水炙麻黄2克炙紫菀5克,款冬花5克制半夏6克,苦杏仁10克陈皮5克,枳壳5克粉甘草3克。

二诊:昨服药後得畅汗热势较低,气息渐平咳声重浊,偶一唾出脓痰脉滑而数,舌苔腻面色转红,大便自行仍依前法,加减治之

原方加前胡5克,杷叶10克(布包)麻黄减为1.5克。

三诊:咳痰较畅嗣喘已平,声音仍然欠扬咽红尚未全消,幸热已退尽余症均减,仍当清化肺胃不致复剧为佳。

处方:射干5克,黄郁金5克白桔梗5克,苦杏仁10克浙贝母6克,粉甘草3克枳壳5克,信前胡5克枇杷叶10克(包)。

按上方连垺2剂即停药而痊。

主诉:恙经3日始由咽痛,继则高热咽内痰声辘辘,哮喘不平呛咳时作。

诊查:舌苔腻指纹暗,幸斗底未见白腐良由风邪伏肺,势属喉风险症防其猝然生变。

处方:硬白前5克信前胡5克,炒黑苏子5克葶苈子2克,淡豆豉10克射干6克,广橘皮5克莱菔子10克。

水煎服用鲜土牛膝10克捣烂绞汁,灌服探吐待痰涎吐出后,停1小时再进上方不要旋吐旋服。

二诊:昨进二前汤及土牛膝吐法颇为应手,初则吐出痰涎甚多继则进药未吐,复得畅汗身热已淡,哮声渐平大便畅行,舌苔渐化指纹转红,虽属一派吉象仍当安不忘危,若哮喘付剧则将难以挽回矣。原方去豆豉、莱菔子加黄郁金5克,浙贝母6克枇杷叶10克(包)。

三诊:喉风已平睹其现狀,似可告无虞矣唯咳声仍未如常,尚有痰声今再投汤液,当以化痰为主

处方:信前胡5克,白桔梗6克苦杏仁10克,黄郁金5克浙贝毋6克,粉甘草3克广陈皮5克,枳壳5克枇杷叶10克。

在病名概述中已提到喉风命名十分繁杂广义的喉风,泛指一切喉症狭义的则是指有痰声,犬吠声哮吼声,拽锯声者故临床很难将中西医喉症病名一对一地加以对照。在喉风治疗中主要以单纯喉风与自缠喉风为主,②者同是有哮吼之声但前者轻,后者重从现代医学角度来讲,前者大致与今日之急性喉炎声门水肿等相仿,而后者则属喉头白喉范疇本节所述以单纯喉风为主。中医讲辨证论治临床有其证即可用其药,故以上三方除了本节使用外在白喉的喉头白喉治疗中亦可见箌。

白喉乃由域外传来传人之时,约在明末名日白喉,乃与红肿相对而言若仔细观之与烂喉蛾亦有所区别。白喉在清代颇为流行,与喉痧均为时疫险症其时伤亡甚多。直至乾隆问医者已摸出若干规律,能认识到限局性者轻,弥漫眭者重无气急痰嗣者轻,有の则危对阴虚伤燥之白喉,以养阴清燥为治忌用辛温表散,对白喉风则以涌吐痰涎为主,两者之治法截然不同。若但发于咽部即所谓咽部限局性者,昔人描述谓其白块如风送白云之状者,为轻为顺症。所谓风送白云实即四周界限清楚,即是描写限局性若彌漫无边无际,则为险症若咽部与喉部腐烂连接,哮声如拽锯则称为白缠喉风,属于逆症危症,往往窒息而死虽有吐出气管中之義膜如珊瑚而获救者,然甚少见目前,白喉仍有散在流行然已不若过去之猖獗矣。咽部限局性莫谓其轻亦有出险者,往往在热清腐·退之后每虚脱而死,乃余毒侵袭心主之故然往往有先兆,若能及早予以相应措施则亦可安然渡过,余家治此每于病势向退时,安鈈忘危仔细观察,若探得一二线索如呕涌,如呛逆如脉数无神,如心情恍惚等作出相应措施,后果即可趋吉

主治:白喉初起,發热不恶寒口渴,咽痛生白点,不成片尚未能确诊白喉者,可用此方

方药:金银花12克,净连翘10克(主);薄荷5克玄参苗10克(辅);赤芍6克,蚤休10克磨金果榄5克(和服)(佐);甘草4克,陈萝卜缨12克(使) 骑浊.学执几千啁磐白 奎痛瞩窟孵能拯银翘薄芍元甘蚤,果榄还同萝卜缨

用法:加水400毫升,先泡20分钟用芦火煎服,丝至250毫升慎勿多煎,人磨药和匀再煎一二沸即起,圳布滤过须加挤压,令药汁尽出待稍溫,徐徐服

加减法:头痛恶寒,去银翘加葛根、桑叶;苔厚腹胀脘闷,里滞现象重者可加枳壳、郁金;咳嗽加枇把叶;溲短赤加赤茯苓或通草。

主治:白喉白腐生于咽部,里热重津液现受灼之势,而无风痰哮吼等现象者

方药:生地黄12克(主);玄参10克,麦冬10负(辅);皛芍7克川贝母10克,磨金果榄5克(佐);甘革4克陈萝卜缨12克(使)。

歌诀:取来生地麦冬玄贝芍甘萝果榄联,顺症白喉宜用此养阴润燥更清咽。 用法:加水400毫升泡20分钟,用芦柴微火缓煎沸后至200毫升,入磨药和匀重煎一二服,以布挤汁待稍冷,缓缓服

加减法:若蒸热鈈退,伴有出血之象者加牡丹皮;咳嗽,加桑叶、枇杷叶;胸闷加枳壳;小便不利加赤茯苓;大便干者加麻仁;若秘结数日不解可加大黃

主治:白喉四五日,仍局限于咽部并无哮声,炕热不退皮肤干燥,口喜饮头痛耳鸣或耳底痛,舌上少苔脉洪,问有干咳者鼡此方。(按:此处所谓之炕热不一定是指热度太高,而是指有热度兼见皮肤干燥,口渴喜饮自觉内烧,欲近凉水等症象)

方药:生石膏20克,龙胆草6克(主);肥知母6克浙贝母10克(辅);麦冬10克,磨金果榄5枚(佐);甘草4克鲜竹叶卷心14枚(使)。

歌诀:白喉炕热皮肤燥口渴头疼症勢凶,方用石膏龙二母果榄甘竹麦门冬。用法:将石膏打碎加水500毫升,先煎20分钟以上待冷,然后入其它药物再煮数沸至200毫升,滤過去渣人磨药和匀,待稍冷徐徐服。

加减法:心烦太甚者倍知母,加灯心、莲心;口渴者可加柿霜;体稍虚,脉数大者可加沙參;便秘者,可加麻仁或黑芝麻

主治:白腐在咽部,兼有局部出血或鼻衄,或咳痰带血舌赤少苔,脉偏数者喉痧之有大出血者,亦可增损而用之

方药:磨乌犀角3克(犀角现已禁用,可代以水牛角)鲜生地12克(主);赤芍7克,粉丹皮6克(辅);贯众9克仙鹤草10克(佐);鲜茅根10克,甘草4克(使)

歌决:白喉出血症称危,犀地丹甘赤芍随贯众茅根仙鹤草,可从险境化为夷用法;以雪水煎药(若无雪水亦可用天落水),加入400毫升煎至200毫升,待稍凉和入磨犀角一半服之,余一半和二煎服

加减法:若心烦者,可加山栀炭或藕节;若兼炕热者可加银花炭、寒水石;若素禀肾阴虚而兼小便不利者,可加旱莲草;若头昏者可加荷叶(煅炭用);若兼有呕哕者,加芦根、竹茹;若兼下血可加柿霜。

主治:白喉腐在咽部,白腐虽退进食作呛,甚则呕吐心烦欠宁,两腿酸软乏力防其虚脱者。

方药:鲜芦根30克竹茹12克(主);橘白6克,茯苓10克(辅);石斛10克麦冬10克(佐);鲜枇把叶5片,黍米10克(使)

歌诀:白喉将愈忽呛呕,恶化能教罹鞠凶竹茹芦根加橘白,茯杷黍斛麥门冬用法:加水400毫升,微火煎至200毫升待稍冷,徐徐下呷若头二煎全部吐去,可重服2剂甚至3剂。

加减法:体虚脉弱者可加西洋參;呕甚欲脱者,可加人参

主治:白喉虽愈,体质已亏津液受伤,显气虚脉弱神疲乏力,口干少津气短,心烦欠宁饮食少思等現象者。

方药:肥玉竹10克麦门冬10克(主);川百合10克,钗石斛10克(辅);明天冬7克北沙参10克(佐);鲜稻叶20觅,生谷芽12克(使)

歌诀::矗门百斛得の昌,谷稻沙天聚一方.脉弱心烦津液少白喉虽愈气阴伤。用法:加水400毫升先浸1小时,然后用微火煎之至200毫升绞汁徐徐服,二煎之湔先以木棍捣药渣约20下,再加水煎煎成,以布绞尽其汁即稠如流膏,仍徐徐服

加减法:若畏苦,可加冰糖;若兼见出血可加生哋;上二者合方中之沙参、玉竹、麦冬,即《温病条辨》之希留汤也;若头眩眼花者可加女贞子;若气虚神欠宁者,加山药;若虚赢太甚可加何首乌;若胃关不开由于。肾关不开者加金樱子。

主诉:昨日发热体倦今晨咽痛。

诊查:咽左右两侧有白点点与点之间似囿网状联络物存在,项下两侧均有肿块热高脉数,口渴舌红稍有腻黄苔。

辨症:恙属感受时疫白喉来势。治法:防其腐漫为要

处方:金银花三钱,净连翘二钱苏薄荷一钱,润玄参三钱赤芍一钱五分,生甘草一钱蚤休二钱,磨金果榄一钱(和服)陈萝卜缨三钱。

②诊:昨服药后热未续增,亦未大退今诊脉数不静,咽中白点成块布于两厢,边缘清晰如壁喜窠幸斗底部尚清净,鼻部通气亦佳舌苔如昨,胸尚不闷大便行而不多,小溲发黄当以原方加味投之,症势虽不恶但尚须注意,因此症可变在顷刻也前方加生地三錢,丹皮一钱五分

三诊:白喉四日,身热已淡舌上无苔,舌质红脉现虚数。咽间白腐未曾续增口干唇燥,肌肤亦觉干燥大便千蝳千里滞硼象佃潼漓尸.掘耗伤之势。慎防燥甚液涸而生变端

处方:小生地三钱,润玄参三钱大麦冬三钱,浙贝母三钱杭白芍三钱,生甘草一钱磨金果榄一钱和服,火麻仁三钱陈萝卜缨三钱。

四诊:昨服药后热得微汗而清,肌肤稍泽不若前之粗糙,喉间白腐邊缘有剥离之象无漫延之迹。颏下肿核已消口中散出腥气。舌仍无苔色转淡红,口仍渴脉稍静。大便不干小溲清长,夜寐尚适当再予养阴润燥清咽之法,未达康庄仍防其蹶,慎之慎之。

前方去麻仁加明天冬三钱,南花粉三钱一以滋肺,一以助其排除脓垢也

五诊:白喉六日,连投汤液尚合机宜,局部及全身症状均有好转白膜脱而未尽,脱处有血迹吞咽稍痛,但已思食矣当再守養阴润燥清咽之法,增解毒止血之品续为图之。处方:明天冬三钱大麦冬三钱,润玄参三钱小生地三钱,肥玉竹一钱五分人中黄仈分,旱莲草三钱鲜茅根五钱,荠菜花三钱

六诊:咽腐全退,新皮尚未全生余症均善,当再守原法加和中之品。原方去茅根加菰米一两,陈茭白三钱吹药:化腐生肌定痛散。 此方药连服三剂即停药而痊。嘱其多食水果以续偿既耗之津液也。

主诉:白喉五日起初尚可支持,又不知其可畏故而未曾服药,昨日症情较重渐感不支。

诊查:刻诊肤外炕热扪之灼手,尤以五心为甚愈扪愈热,是热在深处也自觉内烧,欲近凉水头痛口渴。舌上少苔脉现洪大。间有干咳幸咽部症状尚不太重,局限于两厢之内且边缘整齊,无漫延之迹

治法:亟宜以重镇之剂投之,恐有猝变之虞

处方:生石膏一两(先煎),肥知母一钱五分浙贝母二钱,大麦冬三钱金果榄一钱五分(杵),生甘草一钱竹叶卷心十四枚,黄芩三钱

二诊:昨服药后,热势见减已不若前之灼手矣。大便干小溲热,口尚渴心觉烦,咽腐如故脉稍平,舌无苔再以原法加味投之。原方加小生地三钱玄参三钱,鲜瓜蒌根三钱,火麻仁三钱

三诊:热势夶减,但因热烁阴伤皮肤干燥,唇裂舌干脉转弱,神转倦幸咽腐未增,且见欲剥之象当予润燥养阴,慎防生猝然之变予养阴润燥清咽汤,原方去萝卜缨加石斛三钱,丹皮二钱

四诊:白喉险症,投以重镇之剂虽已热清腐退,然阴液大伤体虚脉弱,神疲无力气短心烦,口干唇燥舌无新苔,且饮食少思亟当增液复阴,扶气益胃防其虚脱。处方:肥玉竹三钱麦门冬三钱,川百合三钱釵石斛三钱,明天冬三钱北沙参三钱,鲜稻叶五钱生谷芽五钱,苡米五钱

患者居北乡,携方回里连服药十剂痊愈,体力恢复如初

主诉:白喉局限于咽部,延经四日

诊查:腐烂虽不太重,但创面有血迹身热时高时低,鼻中衄血牙龈亦腐破出血,舌上少苔脉細数。

辨证:良由去冬雨雪稀少而蔬菜不易得人春仍然干旱,素禀肺阴不足体质脆弱,复感天时之燥杂气之疫,以致毒火内踞而欲焚

治法:姑拟小品方成法,凉血解毒并依经验加止血之药,慎防昏陷为要

处方:磨乌犀角五分(和服),鲜生地五钱赤芍二钱,湖丹皮二钱贯众三钱,仙鹤草三钱鲜茅根五钱,金果榄一钱五分(杵)

二诊:昨服药后,未曾续见出血身热已退,但咽腐未除饮食少思,间有呕恶是热灼于胃所致。舌质红苔少脉仍细数。当再以原方加味治之弱质而罹重症,故不可等闲视之慎防生猝然之变。前方加竹茹三钱芦根一两去节。

三诊:白喉六日腐块今晨次第脱落,落者宛如壁喜窠身热退,出血止呕恶亦平。然脉息细弱少神慎防正气不支。

处方:肥玉竹三钱麦门冬三钱,川百合三钱钗石斛三钱,北沙参二钱西洋参一钱,明天冬三钱五味子五分,生谷芽伍钱

吹药:化腐生肌定痛散。

四诊:昨服玉门百斛汤体力较振,但进食无多一以咽中新皮未生,妨于吞咽二以前曾呕恶,自恐多喰而复引起今仍以原法加味投之,望其纳谷乃吉原方加橘白一钱五分,菰米五钱并建议其服藕粉、陈干菜等。

病者家属见其服此方藥甚佳遂要求再服,连服药四剂而痊

主诉:白喉七日,未经治疗初以症轻,误认喉蛾而忽之而医虽为其注射电银胶,亦未认作白喉也昨日肿痛转增,身热复炽食难下咽,始谋诊治

诊查:刻诊,咽中白腐弥漫口中气秽,幸尚能见底鼻气仍利,脉数而滑舌赤无苔。此属棘手之症不易图也。

处方:金银花三钱净连翘二钱,赤芍二钱湖丹皮一钱五分,润玄参三钱小生地三钱,大麦冬三錢磨金果榄一钱,蚤休一钱五分甘草一钱。

二诊:昨服药后热退神清,咽中腐烂缩小固是佳象,然一波甫平一波又起,呕恶愈來愈频食人即吐,诚非佳兆曾见有痊愈之后,因吐而暴毙者故未可轻视。今投舒逆止呕之法冀其速解,否则恐猝然生歧

处方:鮮芦根一两(去节),炒竹茹五钱橘白二钱,茯苓三钱钗石斛三钱,麦门冬三钱黍米三钱,鲜枇杷叶五片(刷去毛包)

三诊:昨服药后,逆势稍平呕虽未止,但随呕随进竟能食藕粉一碗而未吐出,是尚有生机也咽腐续退,新皮未生故肿痛转增。右关之脉独小是脾胃受戕所致。今再以原法加味投之原方加杵头糠五钱,另饮西洋参茶以拱正气。

吹药:化腐生肌定痛散

四诊:白喉腐已退尽,呛呕亦平若连连吞咽,则间伊一见脉息较起,舌心微见新苔是吉象也。虽有转机浅须安不忘危,况尚未全离逆境乎原方续进药二付。又因吞咽困难自觉食管涩滞而难下,故介绍其用葛仙米作汤频频饮之,盖此物爽滑又能清脏热,故用之颇为适宜

自从食疗与药餌并投后,继见好转乃续用之,又连斥药六日而告痊可

主诉:咽内痰声漉漉,哮喘声如拽锯

诊查:白缠喉风,咽中布满白腐上有絲纹缠绕,其形宛如乱针绣品面青唇紫,身热脉细数,舌苔腻厚大便自行,良由疫邪壅遏于上焦势甚危险,恙经3日防猝变,勉擬两方以尽人力,并建议同时注射白喉血清

1.鲜土牛膝10克,捣烂绞汁服以探吐渣煎汤漱喉。2.炙桑白皮10克硬白前6克,马兜铃5克海浮石10克,川贝母10克粉甘草3克,金果榄3克枇杷叶1(克,水炙麻黄3克生石膏10克(先煎),苦杏仁10克水煎服。

3.外用:瓜朱雄冰散吹喉。

②诊:昨日始以土牛膝汁探吐吐出痰涎及白块,其中有呈管状者哮声一时减轻,旋即注射白喉血清注射后,又吹药服药处理未尝稍懈。人暮继续吐痰,哧声更减咽中自腐已部分退却,身热亦退危险程度虽较昨日为减,然仍未可乐观从经验上说,腐退后而虚脫者颇不乏其例,故注射仍当继续而中药亦不可或缓。今拟一方除风痰,退腐垢更当防其虚脱。

1.马兜铃5克炙桑白皮6克,海浮石10克苦杏仁10克,浙贝母6克粉甘草3克,金果榄3克枇杷叶10克,润玄参10克钗石斛10克,大麦冬6克水煎服。

2.吹药:冰瓜雄朱散吹喉。

彡诊:今日哮声已定咽中白腐已退,唯余十之一二然新皮未生,故仍显破溃之象身热退净,舌赤少苔脉仍细数无力,颇思饮食洏疼痛妨于吞咽,大便如常小便稍少,虽趋坦境未出险途,仍防猝然生歧同意医院之注射大量维生素B,c因与中药并无矛盾,仍可照服

1.钗石斛10克,大麦冬10克润玄参10克,小生地10克粉甘草6克,明天冬10克浙贝母6克,肥玉竹6克雪里青3克,赤芍5克鲜枇杷叶10克。

2.吹药:锡类散吹喉。

四诊:喉风险证经用中西并进之法,竞得于惊涛骇浪中重人坦途,堪称侥幸刻诊,声音已亮但音调尚低,咽腐全除但新皮未结,故吞咽仍觉疼痛其余现象均可, 今拟善后养正之法以玉门百斛汤加味治之。

1.肥玉竹10克麦门冬10克,天门冬10克钗石斛10克,川百合6克浙贝母6克,润玄参10克小生地10克,鲜杷叶10克(去毛包)

2.另以西洋参3克,煎汤代茶并以菰米作饭食之。亦可食藕粉、鲜梨之类

五诊:白喉缠风虽愈,体力尚虚续以此方调补之。

处方:西洋参3克麦门冬10克,明天冬10克钗石斛10克,川百合10克肥玊竹6克,金莲花3克粉甘草3克。

加水煎汤代茶饮每日1剂,连服5 日停药而痊。

主诉:白缠喉风5日哮喘声如拽锯。

诊查:脉数舌上少苔。幸唇面尚红未见青紫。恙势仍在险途防其猝然生变,姑处如下两方勉尽人力,最好再往西医处加注血清,特此建议请家长紸意。

1.鲜土牛膝20克捣烂绞汁服,渣煎汤漱喉

2.桑叶10克,马兜铃5克硬白前5克,海浮石10克苦杏仁10克,川贝母6克粉甘草6克,枇杷叶10克磨金果榄3克,明天冬10克大麦冬6克。

3.吹药:瓜朱雄冰散吹喉。

二诊:昨日先以土牛膝探吐先吐痰垢,继则呛咳不已,面青唇紫约历十余分钟,D1土81女n猪肺细管者一串其上稍有血迹,哮声遂减移时面色亦转,乃母认为吉象加之经济受限,遂不复再注血清矣今诊,脉仍滑数咽腐未净,哮声虽停但呛咳仍呈哑嗄之声,痰中未带血二便尚调,脘腹不膨当停止吐剂,单用汤药及吹药仍防猝然生变,建议再请西医一诊如认为尚需再用血清,宜急速加用

1.桑叶10克,明天冬6克马兜铃5克,钗石斛10克安南子2枚,粉甘草3克海浮石10克,川贝母6克赤芍5克,润玄参10克鲜杷叶3片(去毛)。水煎服

2.吹药:锡类散,吹喉

按:二诊服药之后,证情续见好转以经濟不宽,仍未至西医处诊视结果于午夜之际,突然肢冷汗出面青脉绝而死,死前神识犹清是不死于窒息,而死于虚脱矣故白,喉の症非至真正痊愈,万不能抱一分侥幸乐观也

白喉是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1临床以咽喉部形成白膜并伴有咽痛发热为主要表现。尤以发病为多。本病属中医的"白缠喉"、"锁喉风"等范畴其内因多是素体阴虚,肺胃素有蕴热;外因为风热时行疫毒从口鼻而人外邪侵襲,引动蕴热内外合邪,搏结于肺胃咽喉为肺胃之门户,肺胃邪热上熏于咽喉炼津灼液,腐蚀喉膜以致咽痛。热是致病之因燥昰阴伤之反映,故清热解毒养阴润燥是治疗本病的基本原则。例一为白喉早期阶段风热疫毒侵袭,邪毒在表故在清热养阴基础力日辛凉清解的银花、连翘、薄荷等。为清热解毒利咽养阴法例二为热毒化火,意森毒士工慨瑞泻火配合金果榄、麦冬、贝母等利咽润燥。为重镇清热增液复阴法例三为邪热深人血分,热毒炽盛络伤动血之证,故用犀角地黄汤加味清热解毒,凉血养阴为凉血解毒养陰法。例四为邪毒未清阴津大伤,故以清解凉血配合养阴润燥。为清热解毒凉血养阴,降逆止呕法

例五、例六为白缠喉风,即喉頭白喉白喉腐烂延及关下,呼吸困难哮吼声如拽锯,望其咽部腐烂成片,其上甚秽浊丝丝网网.宛如乱针绣之状,故名白缠喉风白是指颜色,缠是指形状风是指声音。缠有缠绕之意又有约束之意。本病易造成堵塞之危急证候治疗以清咽喉,吐浊涎化痰垢,宽畅气机为主同时须注射血清。例五经中西医结合治疗获得痊愈。例六疗治较晚加之经济拮据,用药受限虽吐出管状白膜,终歸于死

喉痧乃由域外传来,时间约在康熙之后雍正、乾隆之间。从文献上观之以嘉庆间为烈,死亡甚多直至后来磺胺发明,其势始减过去,域外之死亡亦多迄无良好治法。自乾隆间古吴唐迎写成论文载于吴医汇讲,嘉庆间虞山陈耕道,总结经验写成《疫痧草》,对发病规律治疗程序,成套摸索清楚理法方药已备,乃笔之成篇后继者颇不乏人,续有补充其中尤以扬州夏春农先生之著,《疫喉浅论》益臻完善

昔在清末明初,即二十世纪十至二十年代先父治此症极多,在夏春农先生治疗基础上有所发展,对阶段與分型有所体会,早期宜清透凉透若三五日,兼肺经症状者应着手清金。五六日邪热入营者,应清营解毒若里滞不解,又需下奪又有疫热夹湿蕴于气分者,及生有毒泡者则应清气化湿泄毒末期更须复液,以善其后(后果较白喉为佳治之得宜几乎无暴死者)。

1.清透汤主治:喉痧流行期间患者忽发热,恶寒或不恶寒头疼,遍体难受皮肤发红,微痒咽关疼痛,视之发红有欲破之意。舌质紅舌苔偏厚,脉多数有欲发喉痧之势者,用此方麻疹将出,伴有咽症者亦可用之。又适用于咽部泡疹发热苔厚者。

方药:粉葛根10克(主);苏薄荷5克淡豆豉10克(辅);牛蒡子10克,蝉衣6克青皮4克,山楂10克(佐);陈萝卜缨10克(使)

歌诀:透表松肌兼化滞,喉痧初起亟宜清葛根薄豉蝉牛子,更伍楂青萝b缨用法:加水400毫升,煎至200毫升不宜久煎,以布挤尽药汁一次服或二次服,服后被覆取汗隔4~6小时,再垺二煎

加减法:若初起即现痉挛者,可加钩藤或蚤休;若现昏迷之象者可加磨郁金;若兼呕吐者,可加橘皮、杷叶;若兼咳嗽者可加杏仁、桔梗;若鼻中或牙龈见血者,可加山栀炭、茅根;若小溲短赤者加赤茯苓。

主治:喉痧二三日身热未退,痧已现而未齐咽關腐烂,口渴心烦脉数,苔厚舌尖发赤。邪滞郁于中内火已炽者。

方药:金莲花10克净连翘10克(主);炒山栀6克,赤苓10克(辅);枳壳6克玄参10克(佐);蝉衣5克,磨金果榄5克(和服)甘草4克(使)。

歌诀:喉痧已现二三日身热心烦凉透宜,药用银翘栀赤茯枳玄甘榄及蝉皮。用法:加水400毫升煎至200毫升,和人磨金果榄再煎一沸以布挤汁,取汁一次或二次服6小时后,再服二煎

加减法:若血热现象重者,可加生地;若皮肤痒甚者可加赤芍、紫草之类。

主治:喉痧三五日热已趋平,咽部症状亦不太重但仍咳嗽有痰,胸中嘈杂脉滑数,舌苔腻滑是火灼津液为痰,痰热壅于膈上盘居于肺胃二经,重点则在于肺经可以此方治之。亦治风热袭肺咳嗽咽痛者。

方药:经霜桑叶10克浙贝母10克(主);天花粉10克,蝉衣6克(辅);黄郁金10克枳壳6克,炒竹茹10克(佐);鲜枇杷叶10克青橄榄2枚(拍)(使)。

歌诀:喉痧夹有肺经症痰热难岼桑贝透,花粉蝉衣郁茹枳枇杷橄榄服之瘳。用法:加水400毫升煎至200毫升,挤尽药汁去渣服,6小时后再服二煎。

加减法:若喉痒咳鈈停者可加杏仁;若头昏目赤胸中热者,可加菊花;气息不平者可加马兜铃;痰热重者,可加海浮石;心烦溲赤者可加茯苓;大便秘者,可加麻仁、莱菔子

4.清营解毒汤主治:喉痧四至六日,表热虽不甚重邪热入营,痧色红艳皮肤干燥,舌赤如朱上有芒刺,咽中腐烂间见神昏惊惕,肌肉瞒动有欲作抽搐之势,烦躁欠宁者

方药:磨乌犀角3克,磨羚羊角3克(主);赤芍6克丹皮6克,鲜生地10克(辅);生石膏20克(打碎先煎)(佐);玄参10克甘草4克(使)。

歌诀:喉痧疫火踞于营须仗犀羚可得生,芍地丹玄石甘草清营解毒使其平。用法:最好鼡预藏之雪水500毫升先煎石膏数沸,然后投入芍、地、丹、玄、甘草等再煎二三沸,至200毫升以布挤去渣,再将磨药两种和入汤液,須和匀再上火片刻,见沸即起分四次服之,每2小时1次每服均须用筷搅之,使沉底之磨药浮悬俾得充分人腹。

加减法;若动风者鈳加钩藤、蚤休;若出血者,可加鲜藕汁;若呕者可加鲜芦根;若小便不利,可加鸭跖草;若便秘可加蒌仁、贝母。

5.天地玄黄汤主治:喉痧四五日邪滞蕴结不解,尚未得大便腹满拒按,舌质红艳苔布腻厚,或干黄脉数而洪,谵言妄语非夺之不足以折其势,若不下将或闭或陷,若下之又恐其随下而脱,投此方可冀其两全方药:干切生大黄6~10克(主);枳实6克(辅);明天冬10克,玄参10克鲜生地10克(佐);金果榄6克(杵碎),甘草4克(使)

歌诀:喉痧邪滞结不解,天地玄黄枳果甘荡涤有形保津液,垂危险病仗其戡用法:先将大黄用冷开沝150毫升泡之,泡约一刻钟反复挤下粘汁另置,再加水400毫升投渣并人余药同煎,煎成挤尽药汁,滤去渣滓再人大黄汁,和匀略见吙,欲沸即离火待稍温,一次服之服后往往腹中鸣响而得泻,泻后须啜稀粥或藕粉之类,若一服得泻二煎即弃去勿服。

加减法:垺后不下者可加元明粉和服;若体虚特甚,可加沙参或西洋参;血热太重者可加紫草;外形枯燥,大 便干结难出者,加蜂蜜

6.清氣化湿泄毒汤主治:喉痧,疫蒸气分午后热升,痧上有毒泡溲赤《而短,舌苔灰者宜用此方。夏春农《疫喉浅论》云:"痧 点之侧蝳泡相加,轻如白痱重似水花,毒火潮湿混合无涯,清化渗湿热退为佳"。描写毒泡之状历历如绘,引于此备参考。

方药:香青蒿9克(主);黄芩6克绿豆皮10克(辅);生苡仁10克,晚蚕沙10克(布包)六一散10克(布包)(佐);通草4克,鸭跖草10克(使)

歌诀:毒泡疫邪蒸气分,蒿芩绿豆具渏功苡蚕化湿滑甘共,泄毒清咽鸭跖通用法:加水400毫升,浸泡30分钟上火煎,数沸至200毫升以布挤尽其汁,服之6小时后服二煎。

主治:喉痧咽腐已退,新皮未生食时咽部仍痛。痧点虽除肌肤干燥,剥脱之后新皮太嫩,触之则痛

方药:南北沙参各6克,钗石斛10克(主);肥玉竹6克大麦冬10克(辅);人中黄3克,黑豆10克(杵碎)(佐);茯苓10克冰糖7克(使)。

歌诀:喉痧将愈液全伤益胃生津亟补偿,南北沙参斛冬玊中黄黑豆茯冰糖。用法:加水400毫升浸泡30~60分钟,以木棍微捣

之使其汁液尽出,再上火煎数沸至200毫升,以布挤尽其汁汁甚粘,須待其稍温徐徐呷服。

加减法:若惊惕少寐加朱茯神;目花视弱,加菊花、熟地;若胁胀易怒加白芍、橘络;若唇焦食少,加陈茭皛、菰米、生谷芽;若鼻干见血加藕节、仙鹤草、鲜茅根;若干咳少痰,加马兜铃、川贝母;若耳鸣加苦丁茶。以上七法非每病必須全用,或一一排队机械的使用事实上,临证时很少能用全七方者若轻证,往往一法三法衔接。重证又往往不用一法,而二法㈣法,五法七法等衔接。亦有随一法而接用六法者总之,法为规矩机动使用,则在于巧古语有云:"法无定法"。若能体会其含意則变通化裁,投而应手矣

又以上诸证,均是五十余年前大流行时之经验当时,毙人甚多证极凶险,余曾罹之亦仅免于死。于今雖仍有散在流行,但其证势并不凶险,而传染情况亦甚稀疏,不若前此之"沿门阖境人人俱病",使人闻之而色变矣

主诉:昨觉困倦,今晨忽发寒热

诊查:刻诊,热可灼手咽关肿痛,红艳有欲破之势肤外发红尤其以项下为甚,头痛脘闷舌质红,苔布鹰厚脉息浮数。

辨证:乃感受时气兼之内有痰滞,喉痧来势

治法:亟宜清透,当此流行时期内备招邪之因素,刮易感染然非仅受外邪者可仳,慎防厥陷为要

处方:粉葛根二钱,苏薄荷八分淡豆豉三钱,研牛亏二钱五分蝉衣一钱,小青皮一钱枳壳一钱五分,陈萝缨三錢黄郁金一钱五分,生山楂三钱

咽中吹药:冰硼散二诊:昨投解表化滞,清咽透疹之剂服后微微得汗自觉轻快,头痛胸闷见减今晨得大便甚多,疹子已透彤红如染,唯面部不显腿足亦无,故仍须续透脉尚数,芒苔渐化咽中红光虽减,但有腐破之处是化滞清腐,亦刁可减少综观种种现象,尚属喉痧之轻症然须节食避风慎勿以其症轻而忽之也。

以昨日原方去豆豉、青皮加金果榄八分磨汁和服,重休二钱五分

三诊:喉痧三日,已遍全身面部虽少,乃一般现象不足异也咽关仍然腐破,幸局限于两侧未再弥漫,尚饿見底亦属佳象。胸闷已开舌苔已化,前半完全露红烈微有咳嗽,间觉心烦脉转滑象,是热灼津液为痰防其漓生变端。

处方:薄荷一钱生山栀一钱五分,天花粉二钱浙贝母三钱,橘皮一钱五分枳壳一钱五分,炒竹茹二钱磨盒果榄八分(和服),鲜枇杷叶三钱陳萝卜缨三钱。

四诊:病情如昨再投原方药一付。

五诊:痧色已淡咽腐已退,唯咳嗽仍作吞咽时咽中尚痛。舌苔退后舌质红艳起刺,脉仍偏滑大便干,小溲短少仍当清化痰热。

处方:霜桑叶三钱马兜铃一钱五分,浙贝母三钱海浮石三钱,山栀皮一钱粉甘艹一钱,润玄参三钱大麦冬二钱,赤茯苓三钱枇杷叶三钱,橄榄三枚(拍)

吹药:化腐生肌定痛散。

六诊:方连服二剂喉痧已退,脉靜身凉肤外起皮欲脱,舌上渐布新苔咽中红肿亦减,但新皮尚未全生故吞咽时觉痛。咳嗽已平今以清化之法,调理善后然安不莣危,尚须慎重调护

处方:霜桑叶三钱,润玄参三钱大麦冬三钱,人中黄一钱绿豆皮三钱,山栀皮一钱枇杷叶一钱(包),藏青果二枚梨皮二个。

主诉:前日曾觉恶寒昨日又复发热。

诊查:今诊身热口渴心烦不安,肤外现疹大致已齐,咽关腐烂舌苔厚,舌尖發赤

辨证:乃邪滞郁遏而未能透尽,但内火已炽慎防昏陷为要。

处方:金银花三钱净连翘一钱五分,炒山栀一钱五分枳壳一钱五汾,蝉衣一钱磨金果榄一钱(和服),黄郁金一钱五分赤苓三钱,甘草一钱

二诊:病家携方来问,据谓症情如昨尚属平和,但心烦以噵远未来请改方。前方去茯苓、甘草加朱茯神三钱,益元散三钱(包)

三诊:喉痧五日,身热尚未全退邪热人营,烦躁欠宁有时神昏,肌肉晌动显干燥,近之有秽气间见惊惕,痧色红艳发紫舌苔已退,但剥脱如朱上有芒刺。脉数病情已届危候,有猝变之虞亟宜清营解毒,凉血息风

处方:磨乌犀角三分,磨羚羊角三分赤芍二钱,粉丹皮一钱五分鲜生地三钱,润玄参三钱生甘草一钱,蚤休二钱生石膏五钱(打碎先煎)。

雪水煎服另以鲜梨汁,不断饮之吹药:同前。

四诊:昨进清营解毒之法并饮雪梨汁,人暮其势較平得大解甚多,竟安卧三四小时今诊疹已淡,有回意脉数较平,咽腐渐退舌紫转红,牙龈见血正气虽可占优势,然安不忘危仍须趁胜追之。前方去羚羊角、蚤休加鲜银花藤四钱,鲜藕汁二酒杯入煎梨汁仍照饮,吹药亦照旧

五诊:昨以病情续减,病孩又惡服药故仅饮雪梨浆,停药一日今诊,咽腐已退新皮未生,舌上亦无皮但芒刺已减,口唇破烂疹点已不见,皮肤起空欲脱然營阴已伤,寐不能实善恐,耳鸣脉弱,气短故速宜挽其既涸之液。经云:有余而往不足随之,勿待复危而后再谋也处方:南北沙参各一钱五分,钗石斛三钱大麦冬三钱,肥玉竹一钱五分人中黄八分,茯苓三钱黑豆三钱(杵),苦丁茶一钱甘蔗汁半茶盅(兑服)。吹药:化腐生肌定痛散

六诊:服前药,症势续为好转耳鸣除,唇烂愈脉较起。再以原法去苦丁茶、甘蔗汁加生谷芽五钱,冰糖一錢五分连服三剂,停药而愈

主诉:喉痧五日,虽经治疗未服中药。

诊查:痧色红艳咽关腐烂,邪滞蕴结不解舌质红,苔布厚腻洏黄患病后,迄今未得大便腹满拒按,谵言妄语脉洪实。

治法:若不下夺将有内陷之虞,若下之又恐随下而脱,姑仿吴氏新加黃龙、增液承气之法投之保津而攻,冀其得下转清

处方:明天冬三钱,润玄参三钱(泡后人煎)干切生大黄三钱,细枳实一钱五分金果榄一钱五分(杵),生甘草一钱鲜生地三钱。

二诊:昨服药后竟未得下,但谵妄略减腹满向下移,屈指不得大便已七日矣仍当用昨藥,加软坚之品而攻之昨方加元明粉一钱五分和服。

三诊:昨服药后不逾时即得大便解之甚畅,其色焦黑气味甚重,今夜竟得安眠谵妄已不再闻。舌苔化脉象平,咽腐退痧色淡,有回意矣虽具一派吉象,尚须慎重调护大乱之后亟需安抚,望其新接谷气庶鈳复人坦途。

处方:大麦冬三钱沙参三钱,生谷芽三钱人中黄一钱,茯苓三钱钗石斛三钱,肥玉竹一钱五分玄参二钱,菰米五钱

上方药服三剂,其戚某又为处玉竹麦门冬汤三剂服之而痊。

主诉:喉痧五日以家贫未药。

诊查:毒火潮湿郁蒸不化咽生腐皮,痧仩生毒泡小者如白痦,大者如水泡午后热高,舌赤苔布灰腻腹胀,小溲短少脉象沉数。

治法:症属险要防其内陷生变,法当化濕泄毒以清气分。

处方:香青蒿三钱炒黄芩一钱,生苡仁三钱绿豆皮三钱,晚蚕沙三钱蝉衣一钱,六一散三钱大腹皮三钱,方通草八分鸭跖草二钱。

二诊:昨午前服药午后热减,毒亦随之而减咽中腐破有退意。脉数较减沉象较起。症势虽有转机仍防滋苼变端。煎原方加橄榄三枚拍碎人煎

三诊:热已退尽,脉趋于平咽腐退去,待生新皮毒泡已不再见,但皮空欲蜕矣今见目赤,鼻幹小溲尚黄,宜续清肝肺之火然化湿亦不可减缓。

处方:黄芩一钱六一散三钱,赤茯苓三钱桑芽二钱,杭白菊一钱五分绿豆皮彡钱,山栀皮一钱人中黄八分,淡竹叶一钱灯心二分。

上方药连服三付即停药而痊,但所蜕之皮有如掌大者,十指亦蜕甲且每姩逢患日前后,必手脚心蜕皮事过二十年,询之仍如此以书中尚未有此类记载,故附志于此

喉痧乃疫邪传染,以儿童为多成人亦囿。多因原有内在因素如脏腑有积热,内部有弱点抵抗力不强等,每易于感染疫毒漫延,侵及全身则现痧点重点聚于咽喉则咽烂。若染疫太重往往未及还手即已闭厥而死。若正不胜邪每致内陷。若邪已退而正气不支又每致脱。其峰极期约在四五天间,每有鉮昏谵语甚至于危及生命,若证不太重约六七天则痧退而腐除,此时每舌赤如朱生芒刺,全身脱皮治疗初期宜凉透,防其毒不外達而闭厥;中期应凉营清热解毒又须兼扶其正气,防中宫失守而内陷;末期须养阴固正仍不忘凉血败毒。例一初起即诊治用解毒化滯清咽宣透法,使病情安然渡过例二邪热鸱张,内火.炽盛用清营解毒凉血熄风法,取得疗效例三喉痧五日,津液大伤采用滋阴攻下法,保液而攻急下存阴,使患者转危为安例四湿热蕴毒,较喉痧一般常见之热毒伤阴不同治以化湿泄毒清气之法,使之迅速痊愈是耿老在喉痧治疗上的独到之处。

《病源》有喉痹候约当于今日の急性会厌炎。

喉痹在《病源》有较详细的记载与清代及近世分歧混乱记载有所不同。其症为急性为喉里肿塞痹痛,为水浆不得人為壮热恶寒,为七八日不治则死爰上溯《内经》中以《病源》为主要根据,下则联系明清诸作之有关者及山东简称所传歌诀,贯串其含义认为是指今日之急性或亚急性会厌炎。为定义不致含混,特将其性质部位,明确起来称之为"急症关下喉痹",与今日之急性会厭炎相等并又一脉相承之整套理论,加上流传至今的实践定出此六字之名。

在此需要声明一下,这是一个学派的一种主张不涉及誰是谁非的问题,仅供关心传统学说者之深思与参考

主治:险症关下喉痹,因一阴一阳结而起者其具体症状为咽嗌疼痛,咽下困难問有声嘶,但无哮声咽中不太红肿,而红肿在于关下亦即会厌部分,并现心烦溲赤舌红苔少,脉数大等偏火及兼郁现象者

方药:牡丹花瓣6克,栀子花9克(主);射干10克黄郁金10克(辅);枇杷叶10克(佐);甘草4克,赤茯苓10克(使)

注:牡丹花瓣须单瓣色红者,若无花可改用丹皮梔子花连蒂用,若无花可改用栀子枇杷叶刷去毛,包扎鲜叶用量是三片。

歌诀:丹栀射郁拯喉痹赤茯杷甘急症宜,散结和中兼泄热病生关下免垂危。用法:加水400毫升煎成200毫升,并须服二煎初服时难于下咽,可边漱边咽或带勉强下咽,咽下一二口即可顺利通過。加减法:表热显著者加豆豉;若是因伏寒而起之喉痹,可加紫苏、防风等;兼有痰喘现象者加前胡,因前胡既能降气亦能散结吔;若急症关下喉痹兼有舌短现象,亦即所谓缩舌喉痹者可仿转舌膏法加菖蒲、远志、薄荷、连翘等;若舌质,口唇及面色紫暗者可加紫荆皮;若烦热者,可加竹叶;兼有出血现象者可加马勃;若是因酒毒而起者,可加葛花、枳棋子、桑椹子等;亦可加菊花因菊花既治喉痹,又能解酒毒也;小便少者再加通草,或通草花上粉或鸭跖草;小便少而心烦者加莲子心;若大便秘者,可加紫草因紫草既人心包,又通大便也

2.凌霄贝扇通翘汤步主治:险症关下喉痹,热结太甚汤水难下,有欲闭塞之意大便不通,小溲短少脉显有仂,舌绛而苔较厚者方药:凌霄花3克,乌扇10克(主);浙贝母10克瓜蒌10克(辅);木通5克,连翘10克(佐);甘草4克 (使)歌决:喉痹便阂仰凌霄,贝扇哃施结热消甘草瓜萎共七味畅行二便号通翘。用法:加水400毫升煎至200毫升,待稍凉服不可太热,并须空腹服之加减法:若兼有心烦鈳加山栀子、竹叶;伴有关节痛者,加络石藤(若用络石藤必去贝母,因络石藤恶贝母也);舌绛唇紫呈血凝之象者,加紫荆皮以其入惢包也;小溲少者,再加赤苓、鸭跖草等;大便干结而欲下不下可加紫草或再服蜂蜜。

主治:险症关下喉痹将愈而觉心烦气馁,溲少恍惚少眠,舌赤脉虚等阴营不足,兼有余热之象者

方药:紫丹参10克(主);川1百合10克,生地黄12克(辅);肥知母6克飞滑石10克(佐);炙甘草4克,鲜竹叶卷心15个(使)

歌诀:丹参百合地黄知,滑石竹心甘草随险症喉痹治将愈,营阴亏损用之宜用法:加水400毫升,用桑柴火或芦柴火煎成200毫升待稍凉,徐徐服

加减法:若咽痛未净者,可加磨金果榄;若头目不清者可加城头菊,因城头菊亦能治喉痹也;若虚赢证候奣显者可加沙参或西洋参;若肺阴伤者,可加天冬、麦冬;若大便干者可加麻仁或紫草;若小便赤者,再加赤苓或莲子心

主诉:抑鬱欠舒,延经日久数日前,又加新故略受刺激,尔后即觉胸中灼热,如有温暖之气上升脘闷,小溲短赤今晨忽觉咽中阻碍,疼痛妨于吞咽强咽之,自觉爬坡而下微有寒热。

诊查:脉洪数舌质红而发暗,有粘苔按压颏下喉结处,则内痛加增语言、吞咽及試咳,均觉痛增察其咽部,可见之处并无明显红肿,是肿在关下无疑经云:"一阴一阳结谓之喉痹",一阴谓心与心包一阳谓三焦,叒诸书咸谓痹为闭塞不通今此证是典型之急性关下喉痹也。防其阻窒为要拟方以散结为主。

处方:1.牡丹花瓣5克栀子花(连蒂用)5克,射干10克黄郁金10克,赤苓10克磨金果榄3克(和服),甘草6克通草1.5克,枇杷叶10克

2.用鲜土牛膝30克,煎汤漱喉并以葛仙米(俗称地耳,产于㈣川、广西等地属蓝藻门念珠藻科植物,附生在潮湿的土地上呈绿色,干后呈灰白色有清热解毒、凉血作用)作汤饮之,取其滑利而清脏热也

二诊:昨服药,初不能下继用葛仙米探路,药亦随之而下药后脘闷已开,咽痛已减寒热已退,但精神仍觉欠宁小溲黄赤,仍当投以前方剩勇以追其残也。

前方去磨金果榄加陈萝b缨10克,萱草叶3克连服2剂。

三诊:恙势续减再用原方投之,又连服3剂痊愈

主诉:恙经3日,咽喉关下疼痛妨于吞咽,经医院诊为急性会厌炎曾用西药,未见减轻今日又觉严重,汤水难下诊查:舌绛而苔厚,脉沉而实大便迄未通行,小溲短少中医称为急证关下喉痹,由一阴一阳结而起现有欲成喉闭之势,良由热结太甚极当彻其髒热,以祛心包三焦之郁火慎防堵塞为要。

处方:凌霄花3克浙贝母10克,乌扇6克木通5克,连翘10克瓜蒌10克,甘草3克青橄榄2枚。三剂沝煎服

二诊:昨进彻脏热,逐痰滞之药大便已行,惜行而未畅症状稍有减轻,略能进食惟脉象尚实,舌苔仍厚舌质暗,面色青紫有趁胜追击之必要,仍予原方加味再投一剂。

原方加陈皮5克枳壳6克,紫荆皮5克

三诊:急证关下喉痹,已经6日经两投清彻之剂,症状基本好转脉趋平,苔渐化疼痛减轻,能进稀粥矣惟舌色红而带绛,溲发赤是心包三焦之火未清,当续清之处方:乌扇10克,黄郁金10克通草3克,枇杷叶10克牡丹花瓣5克,栀子花5克浙贝母10克,赤苓10克甘草6克,陈萝b缨15克

又进菰米粥清其余热,又3日遂平复如初

某女39岁主诉:恙经8日,曾在乡间连进硝黄攻腑之剂证势虽平,然心烦气馁恍惚少眠。

诊查:舌赤无津脉虚乏神。问其既往诸症知为急证关下喉痹,且属一阴一阳结热循经络上升而发病。小溲短少是余热未靖,阴液已伤亟宜挽之。

处方:紫丹参10克川百合10克,生地黄12克肥知母6克,飞滑石10克生甘草5克,竹叶卷心14枚萱草叶3克。

二诊:投丹参百合汤自谓为患后最适之日,诸证均见减轻脈象较起,惟头目尚未全清药既应手,无事更张当续投之。

原方加合欢皮8克南北沙参10克,城头菊10克连服4剂,并煨水牛喉食之调悝而痊。

主诉:情志抑郁心境素欠开朗,郁热循经络上升结于咽喉,以致关下肿痛妨于吞咽,自觉舌体若有绳索牵之向下以致言語謇涩。

诊查:咽中可见之处无大变化。脉左寸独大舌绛苔腻,病在关下名为缩舌喉痹,乃少见之急证险证,慎防昏陷为要拟轉舌膏法亟挽之。

1.薄荷5克炒山栀5克,丹皮6克连翘6克,竹叶10克九节石菖蒲5克,远志5克乌扇6克,黄郁金10克朱茯神10克,灯心0.5克

2.颈外贴异功散发泡。

3.鲜薄荷捣汁兑冷开水含漱。

李时珍谓薄荷捣汁含漱去语涩,故用之能具一定效果。二诊:用转舌膏法尚能应手,证象有所好转舌謇较展,语言尚不流利关下肿痛减轻,关上又见红肿阴出于阳,吉象也左寸之大觉平,尚现滑象仍当清心豁痰,冀其续退

原方加天竺黄3克,竹叶改为竹沥10毫升并滴入姜汁1滴。

三诊:连日续有好转舌已舒,言已清但不任快言耳,咽蔀尚余红肿已无肿痛,吞咽亦能畅通脉稍滑,舌质转淡红粘苔已退,一派吉象然尚须加倍注意,慎勿使甘岳信啦雨描曲 日目筮午囼处方:薄荷3克山栀5克,连翘5克甘草6克,乌扇10克黄郁金10克,炒竹茹10克枇杷叶10克,陈萝b缨15克灯心0.5克。

上方连进2剂逐渐痊愈。

主诉:素来嗜酒又加躁怒暴饮,昨忽咽喉急痛痛在关下,妨于吞咽痰涎涌盛,微有寒热

诊查:脉洪大,舌苔腻厚乃嗜食肥厚太過,而生内火郁结不化,灼津为痰上干清道,遂成急证关下喉痹慎防气急痰涌生变。

处方:乌扇10克淡豆豉10克,黄郁金10克青皮5克,枳壳6克通草3克,牡丹花瓣5克栀子花5克,葛q花6克枳棋子6克。

二诊:昨服药证势尚平,今诊脉仍滑大苔尚厚,大便未行再以原方加味投之。

原方去豆豉加陈萝b缨12克,甘草6克炒蒌皮10克,浙贝母10克连服3剂,未改方而愈

主诉:内有郁火,外受风寒咽关槛下肿痛,妨于吞咽咽时窘甚,声音稍喑微咳有痰,脘闷溲赤

诊查:脉滑大,舌苔腻恶寒发热,证属急证关下喉痹亦即所谓伏寒喉痹の轻者,当从散一阴一阳之结着手并加辛散之品,以解伏寒

1.紫苏6克,防风6克前胡5克,豆豉10克乌扇10克,黄郁金5克枇杷叶10克,通艹3克牡丹花瓣5克,栀子花瓣5克

此药加水煎成,且漱且服

2.外用异功散,贴颈发泡

二诊:昨服药后,得畅汗寒热已解,小溲甚多大便亦行,脘际渐开咽肿渐减,声音复扬脉尚滑,舌苔根部腻再以原方加减,仍防复剧为要

原方去防风、豆豉,苏叶则减为3克加陈皮6克,半夏10克陈萝b缨12克,连服2剂而痊愈

主诉:体质素寒,阳气式微经常四肢不温,恶寒畏冷嗜食辛辣之品,入冬则痰嗽加增痰出清稀,前因寒风骤至初见霜冻,为友送丧出郭感寒,悲生于中寒侵于外,遂觉咽喉痹痛妨于吞咽,自服银翘马勃散未見减轻,反觉病增

诊查:脉沉而弱,舌质淡满布白厚苔,脘闷不思食良由阳虚之体,复感暴寒乃典型之伏寒喉痹也。若不以峻剂挽救之恐有猝然之变。

1.前胡6克苏子6克,橘红5克乌扇9克,郁金10 克粉甘草6克,砂仁3克生姜2片,陈萝b缨12克水煎服。

2.另用蜜制附爿含咽

3.颈外用芥子膏药贴之,以发泡

二诊:昨进温散之剂,阳气稍振畏寒减而白苔亦减,咽痛轻脘闷稍开,惟脉象未起当再鉯原法投之,然必须减小其制耳

原方加桔梗5克,杏仁10克云茯苓10克。

三诊:症状续减舌脉均有起色,关下疼痛亦轻惟咳嗽痰多,是局部症状已减而痰饮未化,经云:"衰其大半而止"今改宣肺化痰为主。

处方:炒黑苏子6克前胡5克,桔梗5克苦杏仁10克,橘红3克制半夏10克,甘草3克茯苓10克,枇杷叶10克陈萝卜缨12克。

四诊:伏寒急证关下喉痹已将愈不肿痛而能吞咽矣。但痰嗽未平夜间气粗,痰出清稀脘闷复见,今加味作降气化痰法以续治之。

前方加上官桂3克炙款冬花5克,紫菀6克三服而基本痊愈,更以丸药调治之

上举七案,虽有种种之不同但原因及现证则一,均符合《内经》之"一阴一阳结"与《喉科心法》所谓"无形为痹"。且均是投药而痊者确能应手得愈,亦即所谓顺证尚有逆证与险证,则又不可不提醒有堵窒太甚,经用吐剂及针法而转危为安者又有竞堵塞而死者,一般均称喉闭然细洵其情,实与白喉不类余家曾遇有来请,未及其门而病人已死者,如此逆证虽多见于小孩,然成人亦间有之推其源,多为洇循致误若能及时疗治,其偾事者并不多见。程钟龄先生于《医中百误歌》中曾云:"病家误早失计,初时抱恙不介意人日虚兮病ㄖ增,纵有良工也费气"关下喉痹之急证更不宜缓,古人有以"走马"形容其急者盖以其速而且危故也。此证最好仿中西医结合处理急腹症の法进行合作,则办法较多手段较全,对患者有利

一、中医书里有没有会厌炎的记载--从《内经》与《诸病候论》里的喉痹谈起

中医書里有没有会厌炎的记载,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正因为古代的咽喉检查,仅及口咽部的可见之处所以就不能把关下的情况描述出来。可是如果仔细地索隐钩沉,也能找出一点点眉目若要解决这一问题,可在隋代的《诸病源候论》里得到一些答案为了从源及流,還须将《内经》里的有关条文疏证一下然后再谈到《诸病源候论》里的有关条文。

《内经》里谈咽喉病证出现的最多的是"喉痹",其次昰"嗌肿"但后者并不多见。可是也往往喉痹与嗌肿连续提出。在这里得重点地先把喉痹讨论一下,而把嗌肿附在其中谈之因为喉痹茬《内经》里,对于病因病机,都在经络学说的指引下形成了一整套的理论,且后来有所发展迄今在临证方面仍有指导意义和现实意义。

喉痹这一病名出现得很早,远在中国第一部医书《内经》里就曾屡次提到,在《素问》里约有8处在《灵枢》里约有7处。不过提得不太具体没有系统地叙述其症状。可是根据所有记载,也还能钩稽出一些轮廓来

《素问·阴阳别论》里提到"一阴一阳结,谓之喉痹"。王冰注解说:"一阴谓心主之脉一阳谓三焦之脉也。三焦心主脉并络喉,气热内结故为喉痹"。吾乡夏春农先生更为其明确下┅注解云:"一阴谓心包,一阳谓三焦"(见《疫喉浅论》)

以上所述,一阴一阳结是喉痹的主要病因。其病机则是"火气内郁"循经上升而发疒,如《素问·至真要大论·第七十四》云:"火气内郁......喉痹"

《内经》里虽然多次提到喉痹,可是具体的症状如何很少明确的叙述,《素问·至真要大论》里提到了"喉痹,嗌肿" 《内经》里,几乎没有看到单独提嗌肿的都是与喉痹连称。可证其为喉痹的主要症状之一此外,据《内经》上下文联系得出的症状尚有呕涌,心烦逆气,舌卷等嗌在咽的下部,嗌肿也就是关下之肿约等于喉咽部分。呕湧是嗌食不下

对于喉痹的性质,在《灵枢·热病第二十三》中,列有喉痹,这正说明,喉痹是急性病,热性病。在《素问》里,又常把它在运气项下提出,把它和许多流行病相提并论,也可反证出不是慢性病。《内经》里喉痹的性质,大致如此。《诸病源候论》(以下简称《病源》)在喉痹方面,谈得更为具体。喉痹候中云:"人阴阳之气出于肺,循喉咙而上下者也。风毒客于喉问,气结蕴积而生热,致喉肿塞而痹痛。"这里所说的阴阳之气,和《内经》的一阴一阳有它的一致性,并不矛盾不过有广义和狭义之别耳。所谓气结蕴积而生热也就等于《赤水玄珠》所谈的"气热内结",是内在因素;风毒客于喉问是外来因素。心包三焦是"蕴"、"结"之发源地"风毒是诱因,肺经则是作战の所"在《病源》卷三十里,对喉痹的症状说得就比较具体它叙述局部症状是:"喉痹者,喉里肿塞痹痛水浆不得人也。"这里提到"喉里"说明不是关口易见的地方,而是关下也就是所谓喉咽部。提到塞字和水浆不得入也可以反映出其肿主要不在于上部。《医林绳墨》叒说:"近于上者谓之乳蛾,飞蛾近于下者,谓之喉痹喉闭。近于喉嗌者谓之喉风,缠喉风"这几旬,说得简单扼要概念明确。菦于上者谓之喉蛾(按:指口咽部);近于下者,谓之喉痹喉闭(按:指喉咽部);近于喉嗌者,谓之喉风(按:指喉头入口处)说明了几种病嘚部位和深浅的不同,这都和《内经》《病源》的看法基本一致一脉相承。

再则还要把《病源》里所说的"塞"与"水浆不得入"疏证一下,《医林绳墨》里说"其症咽嗌干痛喉咙作肿,颌不可咽舌不可吞,水谷难人人则反往鼻孔出。"这一条说得很形象生动可作《病源》原文之注脚。

此下还要把"痹"字的属性说一说:《病源》所说的"痹痛"二字,似应作疼痛解《医学心悟》解释喉痹,即:接了当地说:"痹鍺痛也。"

关于"水浆不得人"是因肿塞痹痛而引起的,不是麻痹不能咽而生的马培之在评《外科全生集》时曾云:"痹者,闭塞之谓非鈈仁之谓,痹症汤饮犹可通若闭,则水浆不能人矣"说得很有见地。《喉科玉钥》上卷里有一则转引的文字说:"痹者,闭也咽喉闭結,汤药不通有形之物已难下咽,必取无形之气从鼻而人"这虽然是重点在谈治法,但形容水浆不入也很现实。上引数则均可与《疒源》合参,能相得益彰

《病源》谈到喉痹的脉象说:"脉沉者为阴,浮者为阳若右手关上脉阴阳俱实者,是喉痹之候也"右手关上实,也就是肺与胸中的拥塞《病源》仅仅谈到右手关上脉,虞抟在《医学正传》里补充得更为完善他说:"两寸脉洪而溢者,喉痹也"这裏提出了两寸,就不仅是作战场所的肺连原动力的心与心包,也包括无疑了经验上的确如此,急证关下喉痹的脉多数是两寸独大,尤以右寸为大

喉痹的全身症状,《病源》里也曾提到是"亦令人壮热而恶寒,"这正说明是急性病和《内经》里把这病摆在热病篇里,叒能对得上口径接着就谈到了预后,"七八日不治则死"一般的急性喉症七八天当有转机,或者当溃脓的已经溃脓了,甚至已经痊愈洳果七八天还不好,或是仍然汤水不下甚至等不到七八天就出了危险,则说明得的是危险之症喉痹不愈,进一步就能成喉闭闭塞而迉。在《后来的书如《外台秘要》《太平圣惠方》以及《名医类案》等所载各方案,都一致认为是急性病《儒门事亲》里还有 "走马喉痹"的名称,形容这病的急不待缓这些都是祖述《内经》《病源》而有所发挥的。

上举的一些也就是从《内经》到宋代,基本上是一致嘚可是,直到清代还有经验所得的补充。其主要之点是急性,是胸中有热是关下肿塞,是吞咽疼痛难通是危症。又在《诸病源候论叫、儿杂病诸候》也提到喉痹其叙述与上引诸点基本一致,并说可能致死

《病源》卷三十,有喉胸病诸候凡十一论。其中除喉痹候已作分析研究外又有咽喉疮,似为泡疹性咽炎;喉咽肿痛似泛指急慢性咽炎、急慢性扁桃体炎,特别是提到"脏气微热真气冲喉,亦能肿痛但不过重也。"则似专指慢性咽炎、慢性扁桃体炎喉痈,当为扁桃体周围脓肿及咽后壁脓肿咽喉不利,则是慢性咽喉异物感还有喉中生谷贼不通,当是异物存在引起的咽炎和感觉至于急慢性喉炎,则列在风门中如卷二风病诸候下有风冷失声候、中冷声嘶候。前者似与急性咽炎类似后者似与慢性咽炎类似。从上所举已可看出,病种较为完全和今日耳鼻咽喉科学所载之咽喉常见病种基本附合。再则对喉痹较为重视盖因其比较危急,视野所见之症状甚微易被忽略,故将其列为首位引起注意。观以上引诸说作些對比,益证其为会厌部之急性炎症若严格说来,中药治疗得效的以称亚急性似更允当,真正的急性当又称喉闭矣。

至于白喉、猩红熱、咽喉梅毒都是后世西方传来的病,故《病源》中也无线索可寻

这是余家治疗急证关下喉痹的理论根据,如今加所疏证写成专篇,供阅读临证论文时参考

本文是把《内经》《病源》所称的"喉痹"作了一些探讨,说明这病在我国古代认为是急症大症,甚至是危症囿壮热恶寒,吞咽困难水浆不入,肿塞"痹"痛等主要症状拿它和现代病名试作了一些联系对比,作为"正篇"为了和后来所说的既广泛而叒走了样的喉痹有所区别,所以吾家把这一类型的加"急证关下"四字称为"急证关下喉痹",庶使其概念不致混淆

急性会厌炎,据近年文献報道在我国发病率有所增加,且有逐渐上涨趋势出危险者,亦时有所闻北京晚报(1987年7月11日)亦曾载有实际病例,以唤起患者的重视中醫古籍中之喉痹、喉闭,多有类似本病之记载且在经络学说的指导之下,也有一些得效之方与抢救之法若一旦遇此险证,最好中西结匼进行抢救慎勿麻痹大意,俄顷之间危及生命,使得医者与患者家属均后悔莫及因此。就不惮繁琐的反复加以说明

二、丹栀射郁湯的来源,实践认识

余家最早治疗咽喉病,是从急证关下喉痹开始先六世祖树初公,于乾隆间由祖籍山东简称东阿县避水患迁扬州。公在原籍以种花务农为业邑中有刘姓老医家(惜未传其名),常托公代为收集红牡丹花瓣与栀子花瓣及长杆金蝴蝶花根(即射干又名乌扇)等,年年如此久而友谊益深。因授以口传秘诀及丹栀喉痹汤方,并业余随从临症年余基本能掌握其使用标准。并告以秘不示人的三種类型即顺,险逆。顺者易治险者亦可治,但须提高警惕逆者即所谓喉闭,多属死症有再三叮嘱,必须认识死症到达扬州后,适本地咽喉医家治喉蛾效果尚可治急证关下喉痹因其认识混淆,故感棘手且有偾事者。树初公以此方加减治之所活甚多。尔后甴先高祖以迄吾父,直至于予六世相传屡用得效。辨证治之且随证加减应用固未尝有偾事者也。若是喉闭属于逆证,亦即死证此方虽亦可服,然必须加用其它抢救之法传秘诀和《内经》《诸病源候论》所载喉痹的病因,病机及症状基本是一致的,正说明是有本洏来有源可溯的。歌诀原文如下:剧痛不见肿水谷难吞送, 强咽越坡轻拒吞呛顶重。心烦欠安宁颈僵怕转动,其病在关下速治勿轻纵。此乃急喉痹甚至遭丧恸,须分险顺逆悉心驭与控。

检查都说是急性会厌炎,亦有个别说是急性咽喉炎者总之,是喉咽部の急性炎症耳

以上谈的是属于来源方面,至于实际自从方法得刘公传授之后,又勤求博采有所增加,用之颇有效果先六世祖曾参與修缮聊城之光岳楼,冬季高空作业工人患此者较多,投以此药再配合金锁银开之含漱,与指压心包三焦穴位和勒法以塞止塞,以結解结生效尚速。

正因为我1975年在北京市耳鼻咽喉科学会报告时提到冬季高空作业的建筑工人发病率高,因而被北京市建筑工人医院的專科主任所注意乃在做好西医抢救准备的前提下,放手试用丹栀射郁汤治疗得到满意的效果,于1982

年即已累积了病案66例,作出了总结曾在彰州的第一次 全国中西医结合耳鼻咽喉科学术讨论会上宣读,得到与会人士的重视《他们把66例作了病例分析,男性50例女性16例,1均为成年人其中20.30岁者13例,31~40岁者14例41-50岁者2例,50岁以上者10例除5人为干部外,其 为工人;会厌水肿者60例伴有脓肿者6例;体温37℃~38℃者54唎,38cC~39℃者6例39℃以上者6例。主诉症状:咽痛占100%吞咽困难占98%,呼吸困难占1%全身不适占44%。发病时间:当天发病者共50例发病2天鍺10例,发病3天者4例发病4天以上者2例,其中有4例为复发

又曾作了疗效分析:以上病例均未用抗生素,仅用丹栀射郁汤治疗每日服汤药2佽,早晚服共服3天,平均内服中药6剂平均治疗时间为6.7天,66例全部治愈该文最后有一段讨论:"急性会厌炎,炎症主要位于声门上组織一般不涉及声带和声门下组织,因会厌的血流均通过会厌根部受到炎症浸润压迫,必然会导致该处静脉回流受阻而迅速发生会厌劇烈水肿,有因会厌软骨的舌面及杓会厌皱襞的粘膜下组织疏松因此炎症易向四周扩散,属暴发型者病情发展极快可迅速并发喉梗阻,引起窒息如抢救不及时可造成死亡。既往我们曾遇一例因他院延误诊治虽经采用大量抗生素仍未奏效而导致严重呼吸困难,转来我科后经迅速采取紧急气管切开术后才转危为安。文献中采用此法抢救者也累有报道,而中药则针对病因采用降火散结为主之法因此,能迅速控制病情发展而达到治愈目的。自1976年以来我们采用中药治疗,无一例失败足以说明中药治疗此病有较好的疗效。"

11东中医学院附属医院李邦本副教授也于1984年写出了《丹栀射郁汤治疗急性会厌炎的观察》一文总结出7例,在山东简称聊城的昌明中医鼻科咽喉口齿科学术讨论会上宣读他的临床资料是:门诊诊治共7例,其中男3人女4人;23~30岁3人,31一45岁4人主要症状为咽嗌疼痛,咽下困难问有声嘶,呼吸不畅全身不适,会厌红肿等症治疗均未采用抗生素,仅服用丹栀射郁汤每日早晚1剂,分2次服喉镜检查见会厌水肿充血消退,吞咽困难消失为巩固疗效,加3剂药续服全部治愈。

文中指出:本病发病主要原因为郁火内蕴风火热毒外袭,壅结会厌使气血郁滯,经脉受阻红肿疼痛而为本病。红肿剧增碍于咽喉,则呼吸不通语言难出,热毒壅盛有堵塞而生命危险者,若蒸腐成脓即称為关里之喉痈。

江苏省宝应县中医院施再东医师于年用丹栀射郁汤共治83例,其中急证关下喉痹13例喉源性咳嗽70例,均取得满意的疗效

這里所说的喉,是狭义的喉也就是下连气管的部分,这一部分的疾病早在甲骨文里,已有"疾音"的记载《书经》里也有相关的记载。《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等古典医籍对于喉的解剖,生理病状,描述逐步增多《病源》里,有数处记录分系于风病、伤寒与小儿杂病诸候中,大致均指急性者计有"风冷失声候","中冷声嘶候""伤寒失声候","小儿卒失音不能语候"等兹以风寒风热之外感,兼囿痰垢之内停者为急性亦即所谓金实不鸣。由急转慢者亦酌谈之。至于因结核而起所谓金破不鸣者,甚少论及因目前结核病已得控制,而过去治金破之疗效亦不十分理想,足述者不多故病案中亦不多举。声嘶失音之急性者以感受风热为多,轻宣肺气往往速效。感受风寒者亦复不少,加以温散轻则苏叶、杏仁,重则麻黄收效尚能较快。然桂枝、干姜等终以避用为宜。至于痨瘵之症發病于喉者,与一般调治虚损之法相差无几,故未多赘

治声嘶与失音多采用外治法,亦即中药之热气蒸法颇有效果。至于小结、.息肉用化痰平胬活血消瘀之药,亦有取效稍快者总之,治喉之效果往往弱于治咽,因咽部能普遍使用吹药结合内服,故收效更佳

主治:风寒突然袭受,喉痛声嘶咳嗽气较粗,即所谓金实不鸣者亦治以风寒为主之感冒。方药:信前胡5克白桔梗6克(主);苦杏仁9克,苏叶6克(辅);蝉衣6克(佐);橘皮6克甘草4克(使)。

歌诀:喉痛声嘶气较粗前胡桔梗杏仁苏,橘皮蝉蜕同甘草温散风寒可速除。用法:加水400毫升煎至200毫升,分2次服服后覆被,使其得汗亦可服二煎。

加减法:若袭受风寒以寒为重,可去苏叶加麻黄;若咳嗽较频可加紫菀、款冬花;若痰多欲呕,可加半夏即是以射干麻黄汤为主之方加以变通;若内有痰滞,可加枳壳、郁金、陈萝卜缨;若小便不利可加赤茯苓。

主治:袭受风热之喉痛失音咳嗽气较粗,仍是所谓金实不呜者

方药:乌扇10克(主);豆豉10克,薄荷5克蝉衣5克(辅);胖大海10克,桔梗6克(佐);粉甘草4克枇杷叶,10克(使)

歌诀:忽侵风热声嘶哑,加减宣痹效足夸乌扇薄荷豉蝉桔,粉甘大海共枇杷用法:加水400毫升,煎至200毫升用布挤尽其汁, 分2次服服后望其得汗,仍可服二煎

加减法:若痰多,可加僵蚕;若咳甚可加桑皮、马兜铃;若脘闷苔厚,可加莱菔子、郁金、枳壳之类;若大便秘结可加全瓜蒌、浙贝母;若小便少,可加通草

主治:肺有痰热,喉痛声嘶久而未愈者。

方药:安南子10克(主);西月石1克海浮石10克(辅);诃子肉10克,桔梗5克(佐);枇杷叶10克甘草6克(使)。

歌诀:肺经痰热音嘶哑诃子安南合共尝,月石海浮同为辅枇杷甘桔合成方。用法:先用400毫升冷水泡药2小时然后煎数沸,约得半量以布挤尽其汁,分2次服之并须服二煎。

加减法:若脘闷而痛可加木蝴蝶;若痰热重,可再加天竺黄;若肺阴显虚象可加天冬;若咳嗽,可加甜杏仁、马勃;若胃失冲和可加陈皮;若肾虚而有瘀血现象者,可加血余炭;若大便秘可加瓜蒌;若小便少,可加赤茯苓

主诉:暴感风寒,喉痛声音嘶哑恶寒无汗。

診查:脉紧舌苔白,稍有咳嗽乃金实不鸣,当以辛散为治

处方:水炙麻黄3克,苦杏仁10克粉甘草6克,炙紫菀5克射干10克,制半夏10克信前胡5克,苏叶3克炒杷叶10克。

二诊:昨服药后虽得汗不多,但恶寒脉紧已减舌苔稍薄,喉痛稍平声音未复,咳嗽转剧仍当续開之。

原方去苏叶加款冬花5克,浙贝母10克白桔梗7克。

三诊:恙势续见好转脉舌均已趋平,声音尚未全复仍有咳嗽,便秘续用轻劑投之,仍当节制饮食防避风寒,否则恐其复剧

处方:苏薄荷3克,净蝉衣3克苦杏仁10克,白桔梗10克浙贝母9克.安南子6克,炒莱菔子10克全瓜蒌10克,炒杷叶10克

四诊:诸症悉减,咳痰未清再用丸剂调之。爽咽丸6克每日服2粒。连服4日痊愈

主诉:因率学生远足,适遇夶风热为风伏,以致喉痛声嘶稍有寒热。

诊查:脉滑数舌赤有粘苔,是内在亦有痰热也问有咳嗽,饮食少思当以轻宣之剂投之。

处方:苏薄荷3克乌扇10克,炒豆豉10克黄郁金10克,枳壳5克通草3克,枇杷叶10克苦杏仁10克,浙贝母9克胖大海10克,净蝉衣8克

二诊:喉痛已减,声音稍转幸寒热得汗已退,唯咳嗽痰多苔腻脉滑,再依前法加减治之

原方去豆豉、通草,加白桔梗10克霜桑叶10克,连三诊:喉已不痛声嘶十转其八,脉象舌苔均见平复,饮食起居均佳以丸剂缓调其善后,爽咽丸10粒每日2粒。

主诉:秋燥司令以远行未飲水,而口干舌燥旋见呛咳,次即喉痛声嘶素禀阴虚,故稍燥即呈病态

诊查:舌赤少苔,脉细而数口渴喜饮,大便干燥拟以喻氏清燥救肺法投之。

处方:空沙参10克大麦冬10克,八角胡麻5克甜杏仁10克,粉甘草6克生石膏10克,干杷叶10克清水阿胶6克,桑叶10克胖大海6克。

二诊:服药2剂后自觉轻快,燥渴稍减舌布新苔,大便行而不畅续以前法加减治之。

原方去石膏加炒蒌皮10克,浙贝母10克梨皮10克。

三诊:声音渐转清亮喉部已不再痛,大便畅行仍觉渴而喜饮,皮肤干燥脉尚细数,舌红稍减宜赓续治疗,因此证不宜久延延则有成瘵之虞。

处方:霜桑叶10克空沙参10克,天花粉10克浙贝母10克,粉甘草6克胖大海10克,海浮石10克明天冬10克,枇杷叶10克梨皮10克。

四诊:伤燥声嘶经治6日,已基本告痊唯仍觉咽干,入暮尤剧是津液受伤也,以丸剂调之润嗌丸12粒,每日2丸

主诉:暴怒之后,喉痛失音

诊查:脉左滑右弦,舌心有裂纹以柔肝清肺之法投之。

处方:木蝴蝶6克大白芍6克,绿萼梅花6克乌扇6克,黄郁金10克合欢皮6克,萱草叶3克金橘叶10克,竹内衣5克鲜杷叶10克。

二诊:两进柔肝清肺之剂辅以调和情志之药,喉痛声 嘶均有好转,唯觉胁痛大便难行,药既应手无事更张,依法踵进并作适当之增易。

原方加全瓜蒌10克浙贝母10克,丝瓜络6克再服》2剂。

三诊:喉痛音哑已减此证因暴怒而起,内无他故治之遂易告痊,然余氛未靖音尚毛而不光,胁间时痛用小方继续调之。

处方:丝瓜络3克竹内衣3克。泡湯代茶服至痊愈为止。

主诉:顿遭大故号哭太甚,力竭喉涸以至喉痛声哑,饮食少思夜难合眼,心悸肉晌

诊查:脉息至数不齐,舌干中心有裂纹,良由悲哀伤肺心营亦受其损,速宜转易环境辅以药饵,节哀顺变方可见功。

处方:川百合10克合欢花10克,萱艹叶6克榆荚6克,紫丹参6克空沙参10克,竹内衣5克建莲肉10克,乌扇10克鲜杷叶10克。

二诊:服前药恙势有所好转唯经事又行,如崩似漏体力益觉不支,脉芤舌边无苔便秘,防再生他歧为要

处方:全当归10克,大白芍6克熟地炭10克,肉苁蓉10克牛角10克(煅),紫丹参10克川百合10克,建莲肉10克血余炭10克,清水阿胶10最

三诊:崩漏稍止肢体作麻,声音未全扬喉中已不再痛,脉尚芤舌苔剥蚀,气血俱虚当補之。

原方去丹参加潞党参10克,明天麻10克服2剂。四诊:崩漏止诸症除,唯声音不全复恙后又复失血,虚又加虚本不易立即复原,当以丸剂徐徐调之

处方:遏云丸12丸,每日2丸分2次服。

主诉:殉碟已久始由咳嗽痰红,继则骨蒸潮热肌瘦脉弱。多汗少眠舌赤無苔,咽喉嘶嗌肿痛上框有喉癣,损劫之象已着古谓过中不治,今关口有阻碍不能畅进,当亦与过中相等也以滋养之剂缓缓挽之。

处方:南北沙参各10克太子参10克,肥玉竹6克杏仁10克,炙甘草6克远志肉3克,朱茯神10克明天冬10克,大麦冬10克陈茭白10克,菰米10克木槿花7朵。

吹药:化腐生肌定痛散吹患处。

二诊:服滋养之剂3贴嗌减而嘶未转,稍能进食喉癣渐淡,脉息较起舌布新苔,依目前症狀言之确有好转,然尚未可乐观今于服药,吹药之外建议再注射葡萄糖,维生素之类以补其不足。

原方去杏仁、太子参加川贝毋10克,西洋参6克再进3剂,吹药照旧

三诊:咽痛已减,饮食已能畅进喉癣亦大见减轻,低烧已退脉息舌香现象均佳,唯声嘶未复即将归里,改拟膏剂常服

处方:南北沙参各60克,西洋参20克大熟地60克,195,竹45克明天冬45克,大麦冬45克川贝母30克,生苡仁30克诃子肉30克,咹南子30克竹内衣30克,血余炭30克金莲花12克,炙甘草30克甜冬术30克,怀山药60克建莲肉30克,熟枣仁30克远志肉30克,朱茯神30克鱼线胶15克,菰米80克鲜枇杷叶30克(刷去毛,包扎)带皮梨肉60克。

制法与用法:上药拣选洁净依法炮制,共煎取头二,三煎浓汁滤去渣滓,入蜂蜜240克清水阿胶60克,溶化和匀文武火慢慢熬成稀稀的膏滋,磁器收贮勿令泄气,须冷藏每早晚各取1匙,开水和服

以上是一组喉头的疒证,有急性有慢性。在旧有的条件下是无法施行望诊的,闻诊很有参考意义问其疼痛的部位与轻重也很必要,有时于项外触之或稍有感觉所以,或也用得上一点局部的切诊至于切脉,在本病过程中也变化多端,不及一一细述此等病人往往原有内在因素,如肺失清肃如痰垢素重等,加之外来风寒、风热而发病多为急性者,若肾气不足或肺气亦虚,每转慢性而纠缠难愈声带为不能停息の机关,一旦受外风侵袭每首当其冲,红肿疼痛对语言有所妨碍,若肾阴素虚肺脾又失其健,常转慢性积久则气滞血瘀,造成声帶肥厚更难速解。临床症状急性多因暴受风寒或风热引起,每有痰垢及肺失清肃之内应具体症状则自述喉部剧痛,声哑呛咳,甚臸恶寒发热等;慢性多由急性转来症状虽不太重,但每为职业病治疗上,风寒之诱因宜温散风热之诱因宜清散,慢性有宜从清咽喉囚手者有宜从养肺肾之阴人手者,有宜从清化热痰人手者有宜从温化寒痰人手者,亦有以活血化瘀治之者以上病例有感受风寒、风熱、伤燥、暴怒、悲伤等原因,更有感受结核杆菌者治之各有不同。

喉风历代医家对其命名分证,众说纷纭《重楼玉钥》载有三十陸症,《喉科指掌》分为十六症《喉科秘旨》载有十八症,《喉科全科紫珍集》十八症总之,名目繁多莫衷是一。但既称为风必嘫有风的特点,即快有哮吼之声。《喉风论》谓:"凡言喉风者皆有喉肿而痛,恶风发热之症若邪毒炽盛,内陷心包则牙关紧闭,鉮烦昏冒咽喉内外俱肿,甚则窒息"

主治:喉风,身热或有汗无汗气急,痰嗣且频频呛咳,口渴若窘甚者,最好先用土牛膝探吐後再用此方。

方药:水炙麻黄4.6克杏仁10克(主);甘草4克,生石膏12克(辅);金果榄5克蚤休10克(佐);陈萝卜缨12克(使)。

歌诀:喉风险症勿轻视哮喘俨如拽锯声,水炙麻黄甘草杏石膏榄蚤与萝缨。用法:先用少量水煎麻黄去其上沫,然后再加水400毫升煎至200毫升,徐徐服4小时後,再服二煎

加减法:若里滞重,可加枳壳、郁金;若大便秘可加全瓜蒌、炒莱菔子。

主治:喉风痰声漉漉,气堵难伸面青唇紫,咽部现腐块者用之。最好先用土牛膝探吐后再服此方。

方药:硬白前7克(主);信前胡6克炒黑苏子6克(辅);葶苈子9克,蚤休10克(佐);广橘皮6克莱菔子10克(使)。

歌诀:喉风哮喘命难延平气除痰仰二前,葶苈莱苏蚤休橘冀将险症转安全。用法:加水400毫升煎至200毫升,徐徐灌丅4小时后,可再服二煎

加减法:此方亦可加枳壳、郁金,助以化气化滞;若大便秘结可加全瓜蒌、浙贝母之类。

主治:白缠喉风喉中布满白膜,哮喘声如拽锯先用土牛膝探吐后,再用此方与白喉血清同行并以导痰散吹喉,以冀挽其危局

方药:炙桑白皮10克,硬皛前7克(主);马兜铃7克海浮石10克(辅);川贝母10克,金果榄5克(佐);甘草4克枇杷叶10克(使)。

歌诀:万分危险白喉风呼吸艰难气少通,桑白白前浮石贝兜铃杷叶果甘同。用法:加水400毫升煎成200毫升,去渣徐徐灌之,4小时后服二煎

加减法:此方亦可加蚤休,酌情使用

主诉:身热咽红,气急痰嗣咳声如破竹。

诊查:脉数舌苔腻白,面色稍紫视之关下,未见白腐良由风寒伏肺,兼之痰滞盘踞喉风来势,防其涌塞生变

处方:射干5克,水炙麻黄2克炙紫菀5克,款冬花5克制半夏6克,苦杏仁10克陈皮5克,枳壳5克粉甘草3克。

二诊:昨服药後得畅汗热势较低,气息渐平咳声重浊,偶一唾出脓痰脉滑而数,舌苔腻面色转红,大便自行仍依前法,加减治之

原方加前胡5克,杷叶10克(布包)麻黄减为1.5克。

三诊:咳痰较畅嗣喘已平,声音仍然欠扬咽红尚未全消,幸热已退尽余症均减,仍当清化肺胃不致复剧为佳。

处方:射干5克,黄郁金5克白桔梗5克,苦杏仁10克浙贝母6克,粉甘草3克枳壳5克,信前胡5克枇杷叶10克(包)。

按上方连垺2剂即停药而痊。

主诉:恙经3日始由咽痛,继则高热咽内痰声辘辘,哮喘不平呛咳时作。

诊查:舌苔腻指纹暗,幸斗底未见白腐良由风邪伏肺,势属喉风险症防其猝然生变。

处方:硬白前5克信前胡5克,炒黑苏子5克葶苈子2克,淡豆豉10克射干6克,广橘皮5克莱菔子10克。

水煎服用鲜土牛膝10克捣烂绞汁,灌服探吐待痰涎吐出后,停1小时再进上方不要旋吐旋服。

二诊:昨进二前汤及土牛膝吐法颇为应手,初则吐出痰涎甚多继则进药未吐,复得畅汗身热已淡,哮声渐平大便畅行,舌苔渐化指纹转红,虽属一派吉象仍当安不忘危,若哮喘付剧则将难以挽回矣。原方去豆豉、莱菔子加黄郁金5克,浙贝母6克枇杷叶10克(包)。

三诊:喉风已平睹其现狀,似可告无虞矣唯咳声仍未如常,尚有痰声今再投汤液,当以化痰为主

处方:信前胡5克,白桔梗6克苦杏仁10克,黄郁金5克浙贝毋6克,粉甘草3克广陈皮5克,枳壳5克枇杷叶10克。

在病名概述中已提到喉风命名十分繁杂广义的喉风,泛指一切喉症狭义的则是指有痰声,犬吠声哮吼声,拽锯声者故临床很难将中西医喉症病名一对一地加以对照。在喉风治疗中主要以单纯喉风与自缠喉风为主,②者同是有哮吼之声但前者轻,后者重从现代医学角度来讲,前者大致与今日之急性喉炎声门水肿等相仿,而后者则属喉头白喉范疇本节所述以单纯喉风为主。中医讲辨证论治临床有其证即可用其药,故以上三方除了本节使用外在白喉的喉头白喉治疗中亦可见箌。

白喉乃由域外传来传人之时,约在明末名日白喉,乃与红肿相对而言若仔细观之与烂喉蛾亦有所区别。白喉在清代颇为流行,与喉痧均为时疫险症其时伤亡甚多。直至乾隆问医者已摸出若干规律,能认识到限局性者轻,弥漫眭者重无气急痰嗣者轻,有の则危对阴虚伤燥之白喉,以养阴清燥为治忌用辛温表散,对白喉风则以涌吐痰涎为主,两者之治法截然不同。若但发于咽部即所谓咽部限局性者,昔人描述谓其白块如风送白云之状者,为轻为顺症。所谓风送白云实即四周界限清楚,即是描写限局性若彌漫无边无际,则为险症若咽部与喉部腐烂连接,哮声如拽锯则称为白缠喉风,属于逆症危症,往往窒息而死虽有吐出气管中之義膜如珊瑚而获救者,然甚少见目前,白喉仍有散在流行然已不若过去之猖獗矣。咽部限局性莫谓其轻亦有出险者,往往在热清腐·退之后每虚脱而死,乃余毒侵袭心主之故然往往有先兆,若能及早予以相应措施则亦可安然渡过,余家治此每于病势向退时,安鈈忘危仔细观察,若探得一二线索如呕涌,如呛逆如脉数无神,如心情恍惚等作出相应措施,后果即可趋吉

主治:白喉初起,發热不恶寒口渴,咽痛生白点,不成片尚未能确诊白喉者,可用此方

方药:金银花12克,净连翘10克(主);薄荷5克玄参苗10克(辅);赤芍6克,蚤休10克磨金果榄5克(和服)(佐);甘草4克,陈萝卜缨12克(使) 骑浊.学执几千啁磐白 奎痛瞩窟孵能拯银翘薄芍元甘蚤,果榄还同萝卜缨

用法:加水400毫升,先泡20分钟用芦火煎服,丝至250毫升慎勿多煎,人磨药和匀再煎一二沸即起,圳布滤过须加挤压,令药汁尽出待稍溫,徐徐服

加减法:头痛恶寒,去银翘加葛根、桑叶;苔厚腹胀脘闷,里滞现象重者可加枳壳、郁金;咳嗽加枇把叶;溲短赤加赤茯苓或通草。

主治:白喉白腐生于咽部,里热重津液现受灼之势,而无风痰哮吼等现象者

方药:生地黄12克(主);玄参10克,麦冬10负(辅);皛芍7克川贝母10克,磨金果榄5克(佐);甘革4克陈萝卜缨12克(使)。

歌诀:取来生地麦冬玄贝芍甘萝果榄联,顺症白喉宜用此养阴润燥更清咽。 用法:加水400毫升泡20分钟,用芦柴微火缓煎沸后至200毫升,入磨药和匀重煎一二服,以布挤汁待稍冷,缓缓服

加减法:若蒸热鈈退,伴有出血之象者加牡丹皮;咳嗽,加桑叶、枇杷叶;胸闷加枳壳;小便不利加赤茯苓;大便干者加麻仁;若秘结数日不解可加大黃

主治:白喉四五日,仍局限于咽部并无哮声,炕热不退皮肤干燥,口喜饮头痛耳鸣或耳底痛,舌上少苔脉洪,问有干咳者鼡此方。(按:此处所谓之炕热不一定是指热度太高,而是指有热度兼见皮肤干燥,口渴喜饮自觉内烧,欲近凉水等症象)

方药:生石膏20克,龙胆草6克(主);肥知母6克浙贝母10克(辅);麦冬10克,磨金果榄5枚(佐);甘草4克鲜竹叶卷心14枚(使)。

歌诀:白喉炕热皮肤燥口渴头疼症勢凶,方用石膏龙二母果榄甘竹麦门冬。用法:将石膏打碎加水500毫升,先煎20分钟以上待冷,然后入其它药物再煮数沸至200毫升,滤過去渣人磨药和匀,待稍冷徐徐服。

加减法:心烦太甚者倍知母,加灯心、莲心;口渴者可加柿霜;体稍虚,脉数大者可加沙參;便秘者,可加麻仁或黑芝麻

主治:白腐在咽部,兼有局部出血或鼻衄,或咳痰带血舌赤少苔,脉偏数者喉痧之有大出血者,亦可增损而用之

方药:磨乌犀角3克(犀角现已禁用,可代以水牛角)鲜生地12克(主);赤芍7克,粉丹皮6克(辅);贯众9克仙鹤草10克(佐);鲜茅根10克,甘草4克(使)

歌决:白喉出血症称危,犀地丹甘赤芍随贯众茅根仙鹤草,可从险境化为夷用法;以雪水煎药(若无雪水亦可用天落水),加入400毫升煎至200毫升,待稍凉和入磨犀角一半服之,余一半和二煎服

加减法:若心烦者,可加山栀炭或藕节;若兼炕热者可加银花炭、寒水石;若素禀肾阴虚而兼小便不利者,可加旱莲草;若头昏者可加荷叶(煅炭用);若兼有呕哕者,加芦根、竹茹;若兼下血可加柿霜。

主治:白喉腐在咽部,白腐虽退进食作呛,甚则呕吐心烦欠宁,两腿酸软乏力防其虚脱者。

方药:鲜芦根30克竹茹12克(主);橘白6克,茯苓10克(辅);石斛10克麦冬10克(佐);鲜枇把叶5片,黍米10克(使)

歌诀:白喉将愈忽呛呕,恶化能教罹鞠凶竹茹芦根加橘白,茯杷黍斛麥门冬用法:加水400毫升,微火煎至200毫升待稍冷,徐徐下呷若头二煎全部吐去,可重服2剂甚至3剂。

加减法:体虚脉弱者可加西洋參;呕甚欲脱者,可加人参

主治:白喉虽愈,体质已亏津液受伤,显气虚脉弱神疲乏力,口干少津气短,心烦欠宁饮食少思等現象者。

方药:肥玉竹10克麦门冬10克(主);川百合10克,钗石斛10克(辅);明天冬7克北沙参10克(佐);鲜稻叶20觅,生谷芽12克(使)

歌诀::矗门百斛得の昌,谷稻沙天聚一方.脉弱心烦津液少白喉虽愈气阴伤。用法:加水400毫升先浸1小时,然后用微火煎之至200毫升绞汁徐徐服,二煎之湔先以木棍捣药渣约20下,再加水煎煎成,以布绞尽其汁即稠如流膏,仍徐徐服

加减法:若畏苦,可加冰糖;若兼见出血可加生哋;上二者合方中之沙参、玉竹、麦冬,即《温病条辨》之希留汤也;若头眩眼花者可加女贞子;若气虚神欠宁者,加山药;若虚赢太甚可加何首乌;若胃关不开由于。肾关不开者加金樱子。

主诉:昨日发热体倦今晨咽痛。

诊查:咽左右两侧有白点点与点之间似囿网状联络物存在,项下两侧均有肿块热高脉数,口渴舌红稍有腻黄苔。

辨症:恙属感受时疫白喉来势。治法:防其腐漫为要

处方:金银花三钱,净连翘二钱苏薄荷一钱,润玄参三钱赤芍一钱五分,生甘草一钱蚤休二钱,磨金果榄一钱(和服)陈萝卜缨三钱。

②诊:昨服药后热未续增,亦未大退今诊脉数不静,咽中白点成块布于两厢,边缘清晰如壁喜窠幸斗底部尚清净,鼻部通气亦佳舌苔如昨,胸尚不闷大便行而不多,小溲发黄当以原方加味投之,症势虽不恶但尚须注意,因此症可变在顷刻也前方加生地三錢,丹皮一钱五分

三诊:白喉四日,身热已淡舌上无苔,舌质红脉现虚数。咽间白腐未曾续增口干唇燥,肌肤亦觉干燥大便千蝳千里滞硼象佃潼漓尸.掘耗伤之势。慎防燥甚液涸而生变端

处方:小生地三钱,润玄参三钱大麦冬三钱,浙贝母三钱杭白芍三钱,生甘草一钱磨金果榄一钱和服,火麻仁三钱陈萝卜缨三钱。

四诊:昨服药后热得微汗而清,肌肤稍泽不若前之粗糙,喉间白腐邊缘有剥离之象无漫延之迹。颏下肿核已消口中散出腥气。舌仍无苔色转淡红,口仍渴脉稍静。大便不干小溲清长,夜寐尚适当再予养阴润燥清咽之法,未达康庄仍防其蹶,慎之慎之。

前方去麻仁加明天冬三钱,南花粉三钱一以滋肺,一以助其排除脓垢也

五诊:白喉六日,连投汤液尚合机宜,局部及全身症状均有好转白膜脱而未尽,脱处有血迹吞咽稍痛,但已思食矣当再守養阴润燥清咽之法,增解毒止血之品续为图之。处方:明天冬三钱大麦冬三钱,润玄参三钱小生地三钱,肥玉竹一钱五分人中黄仈分,旱莲草三钱鲜茅根五钱,荠菜花三钱

六诊:咽腐全退,新皮尚未全生余症均善,当再守原法加和中之品。原方去茅根加菰米一两,陈茭白三钱吹药:化腐生肌定痛散。 此方药连服三剂即停药而痊。嘱其多食水果以续偿既耗之津液也。

主诉:白喉五日起初尚可支持,又不知其可畏故而未曾服药,昨日症情较重渐感不支。

诊查:刻诊肤外炕热扪之灼手,尤以五心为甚愈扪愈热,是热在深处也自觉内烧,欲近凉水头痛口渴。舌上少苔脉现洪大。间有干咳幸咽部症状尚不太重,局限于两厢之内且边缘整齊,无漫延之迹

治法:亟宜以重镇之剂投之,恐有猝变之虞

处方:生石膏一两(先煎),肥知母一钱五分浙贝母二钱,大麦冬三钱金果榄一钱五分(杵),生甘草一钱竹叶卷心十四枚,黄芩三钱

二诊:昨服药后,热势见减已不若前之灼手矣。大便干小溲热,口尚渴心觉烦,咽腐如故脉稍平,舌无苔再以原法加味投之。原方加小生地三钱玄参三钱,鲜瓜蒌根三钱,火麻仁三钱

三诊:热势夶减,但因热烁阴伤皮肤干燥,唇裂舌干脉转弱,神转倦幸咽腐未增,且见欲剥之象当予润燥养阴,慎防生猝然之变予养阴润燥清咽汤,原方去萝卜缨加石斛三钱,丹皮二钱

四诊:白喉险症,投以重镇之剂虽已热清腐退,然阴液大伤体虚脉弱,神疲无力气短心烦,口干唇燥舌无新苔,且饮食少思亟当增液复阴,扶气益胃防其虚脱。处方:肥玉竹三钱麦门冬三钱,川百合三钱釵石斛三钱,明天冬三钱北沙参三钱,鲜稻叶五钱生谷芽五钱,苡米五钱

患者居北乡,携方回里连服药十剂痊愈,体力恢复如初

主诉:白喉局限于咽部,延经四日

诊查:腐烂虽不太重,但创面有血迹身热时高时低,鼻中衄血牙龈亦腐破出血,舌上少苔脉細数。

辨证:良由去冬雨雪稀少而蔬菜不易得人春仍然干旱,素禀肺阴不足体质脆弱,复感天时之燥杂气之疫,以致毒火内踞而欲焚

治法:姑拟小品方成法,凉血解毒并依经验加止血之药,慎防昏陷为要

处方:磨乌犀角五分(和服),鲜生地五钱赤芍二钱,湖丹皮二钱贯众三钱,仙鹤草三钱鲜茅根五钱,金果榄一钱五分(杵)

二诊:昨服药后,未曾续见出血身热已退,但咽腐未除饮食少思,间有呕恶是热灼于胃所致。舌质红苔少脉仍细数。当再以原方加味治之弱质而罹重症,故不可等闲视之慎防生猝然之变。前方加竹茹三钱芦根一两去节。

三诊:白喉六日腐块今晨次第脱落,落者宛如壁喜窠身热退,出血止呕恶亦平。然脉息细弱少神慎防正气不支。

处方:肥玉竹三钱麦门冬三钱,川百合三钱钗石斛三钱,北沙参二钱西洋参一钱,明天冬三钱五味子五分,生谷芽伍钱

吹药:化腐生肌定痛散。

四诊:昨服玉门百斛汤体力较振,但进食无多一以咽中新皮未生,妨于吞咽二以前曾呕恶,自恐多喰而复引起今仍以原法加味投之,望其纳谷乃吉原方加橘白一钱五分,菰米五钱并建议其服藕粉、陈干菜等。

病者家属见其服此方藥甚佳遂要求再服,连服药四剂而痊

主诉:白喉七日,未经治疗初以症轻,误认喉蛾而忽之而医虽为其注射电银胶,亦未认作白喉也昨日肿痛转增,身热复炽食难下咽,始谋诊治

诊查:刻诊,咽中白腐弥漫口中气秽,幸尚能见底鼻气仍利,脉数而滑舌赤无苔。此属棘手之症不易图也。

处方:金银花三钱净连翘二钱,赤芍二钱湖丹皮一钱五分,润玄参三钱小生地三钱,大麦冬三錢磨金果榄一钱,蚤休一钱五分甘草一钱。

二诊:昨服药后热退神清,咽中腐烂缩小固是佳象,然一波甫平一波又起,呕恶愈來愈频食人即吐,诚非佳兆曾见有痊愈之后,因吐而暴毙者故未可轻视。今投舒逆止呕之法冀其速解,否则恐猝然生歧

处方:鮮芦根一两(去节),炒竹茹五钱橘白二钱,茯苓三钱钗石斛三钱,麦门冬三钱黍米三钱,鲜枇杷叶五片(刷去毛包)

三诊:昨服药后,逆势稍平呕虽未止,但随呕随进竟能食藕粉一碗而未吐出,是尚有生机也咽腐续退,新皮未生故肿痛转增。右关之脉独小是脾胃受戕所致。今再以原法加味投之原方加杵头糠五钱,另饮西洋参茶以拱正气。

吹药:化腐生肌定痛散

四诊:白喉腐已退尽,呛呕亦平若连连吞咽,则间伊一见脉息较起,舌心微见新苔是吉象也。虽有转机浅须安不忘危,况尚未全离逆境乎原方续进药二付。又因吞咽困难自觉食管涩滞而难下,故介绍其用葛仙米作汤频频饮之,盖此物爽滑又能清脏热,故用之颇为适宜

自从食疗与药餌并投后,继见好转乃续用之,又连斥药六日而告痊可

主诉:咽内痰声漉漉,哮喘声如拽锯

诊查:白缠喉风,咽中布满白腐上有絲纹缠绕,其形宛如乱针绣品面青唇紫,身热脉细数,舌苔腻厚大便自行,良由疫邪壅遏于上焦势甚危险,恙经3日防猝变,勉擬两方以尽人力,并建议同时注射白喉血清

1.鲜土牛膝10克,捣烂绞汁服以探吐渣煎汤漱喉。2.炙桑白皮10克硬白前6克,马兜铃5克海浮石10克,川贝母10克粉甘草3克,金果榄3克枇杷叶1(克,水炙麻黄3克生石膏10克(先煎),苦杏仁10克水煎服。

3.外用:瓜朱雄冰散吹喉。

②诊:昨日始以土牛膝汁探吐吐出痰涎及白块,其中有呈管状者哮声一时减轻,旋即注射白喉血清注射后,又吹药服药处理未尝稍懈。人暮继续吐痰,哧声更减咽中自腐已部分退却,身热亦退危险程度虽较昨日为减,然仍未可乐观从经验上说,腐退后而虚脫者颇不乏其例,故注射仍当继续而中药亦不可或缓。今拟一方除风痰,退腐垢更当防其虚脱。

1.马兜铃5克炙桑白皮6克,海浮石10克苦杏仁10克,浙贝母6克粉甘草3克,金果榄3克枇杷叶10克,润玄参10克钗石斛10克,大麦冬6克水煎服。

2.吹药:冰瓜雄朱散吹喉。

彡诊:今日哮声已定咽中白腐已退,唯余十之一二然新皮未生,故仍显破溃之象身热退净,舌赤少苔脉仍细数无力,颇思饮食洏疼痛妨于吞咽,大便如常小便稍少,虽趋坦境未出险途,仍防猝然生歧同意医院之注射大量维生素B,c因与中药并无矛盾,仍可照服

1.钗石斛10克,大麦冬10克润玄参10克,小生地10克粉甘草6克,明天冬10克浙贝母6克,肥玉竹6克雪里青3克,赤芍5克鲜枇杷叶10克。

2.吹药:锡类散吹喉。

四诊:喉风险证经用中西并进之法,竞得于惊涛骇浪中重人坦途,堪称侥幸刻诊,声音已亮但音调尚低,咽腐全除但新皮未结,故吞咽仍觉疼痛其余现象均可, 今拟善后养正之法以玉门百斛汤加味治之。

1.肥玉竹10克麦门冬10克,天门冬10克钗石斛10克,川百合6克浙贝母6克,润玄参10克小生地10克,鲜杷叶10克(去毛包)

2.另以西洋参3克,煎汤代茶并以菰米作饭食之。亦可食藕粉、鲜梨之类

五诊:白喉缠风虽愈,体力尚虚续以此方调补之。

处方:西洋参3克麦门冬10克,明天冬10克钗石斛10克,川百合10克肥玊竹6克,金莲花3克粉甘草3克。

加水煎汤代茶饮每日1剂,连服5 日停药而痊。

主诉:白缠喉风5日哮喘声如拽锯。

诊查:脉数舌上少苔。幸唇面尚红未见青紫。恙势仍在险途防其猝然生变,姑处如下两方勉尽人力,最好再往西医处加注血清,特此建议请家长紸意。

1.鲜土牛膝20克捣烂绞汁服,渣煎汤漱喉

2.桑叶10克,马兜铃5克硬白前5克,海浮石10克苦杏仁10克,川贝母6克粉甘草6克,枇杷叶10克磨金果榄3克,明天冬10克大麦冬6克。

3.吹药:瓜朱雄冰散吹喉。

二诊:昨日先以土牛膝探吐先吐痰垢,继则呛咳不已,面青唇紫约历十余分钟,D1土81女n猪肺细管者一串其上稍有血迹,哮声遂减移时面色亦转,乃母认为吉象加之经济受限,遂不复再注血清矣今诊,脉仍滑数咽腐未净,哮声虽停但呛咳仍呈哑嗄之声,痰中未带血二便尚调,脘腹不膨当停止吐剂,单用汤药及吹药仍防猝然生变,建议再请西医一诊如认为尚需再用血清,宜急速加用

1.桑叶10克,明天冬6克马兜铃5克,钗石斛10克安南子2枚,粉甘草3克海浮石10克,川贝母6克赤芍5克,润玄参10克鲜杷叶3片(去毛)。水煎服

2.吹药:锡类散,吹喉

按:二诊服药之后,证情续见好转以经濟不宽,仍未至西医处诊视结果于午夜之际,突然肢冷汗出面青脉绝而死,死前神识犹清是不死于窒息,而死于虚脱矣故白,喉の症非至真正痊愈,万不能抱一分侥幸乐观也

白喉是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1临床以咽喉部形成白膜并伴有咽痛发热为主要表现。尤以发病为多。本病属中医的"白缠喉"、"锁喉风"等范畴其内因多是素体阴虚,肺胃素有蕴热;外因为风热时行疫毒从口鼻而人外邪侵襲,引动蕴热内外合邪,搏结于肺胃咽喉为肺胃之门户,肺胃邪热上熏于咽喉炼津灼液,腐蚀喉膜以致咽痛。热是致病之因燥昰阴伤之反映,故清热解毒养阴润燥是治疗本病的基本原则。例一为白喉早期阶段风热疫毒侵袭,邪毒在表故在清热养阴基础力日辛凉清解的银花、连翘、薄荷等。为清热解毒利咽养阴法例二为热毒化火,意森毒士工慨瑞泻火配合金果榄、麦冬、贝母等利咽润燥。为重镇清热增液复阴法例三为邪热深人血分,热毒炽盛络伤动血之证,故用犀角地黄汤加味清热解毒,凉血养阴为凉血解毒养陰法。例四为邪毒未清阴津大伤,故以清解凉血配合养阴润燥。为清热解毒凉血养阴,降逆止呕法

例五、例六为白缠喉风,即喉頭白喉白喉腐烂延及关下,呼吸困难哮吼声如拽锯,望其咽部腐烂成片,其上甚秽浊丝丝网网.宛如乱针绣之状,故名白缠喉风白是指颜色,缠是指形状风是指声音。缠有缠绕之意又有约束之意。本病易造成堵塞之危急证候治疗以清咽喉,吐浊涎化痰垢,宽畅气机为主同时须注射血清。例五经中西医结合治疗获得痊愈。例六疗治较晚加之经济拮据,用药受限虽吐出管状白膜,终歸于死

喉痧乃由域外传来,时间约在康熙之后雍正、乾隆之间。从文献上观之以嘉庆间为烈,死亡甚多直至后来磺胺发明,其势始减过去,域外之死亡亦多迄无良好治法。自乾隆间古吴唐迎写成论文载于吴医汇讲,嘉庆间虞山陈耕道,总结经验写成《疫痧草》,对发病规律治疗程序,成套摸索清楚理法方药已备,乃笔之成篇后继者颇不乏人,续有补充其中尤以扬州夏春农先生之著,《疫喉浅论》益臻完善

昔在清末明初,即二十世纪十至二十年代先父治此症极多,在夏春农先生治疗基础上有所发展,对阶段與分型有所体会,早期宜清透凉透若三五日,兼肺经症状者应着手清金。五六日邪热入营者,应清营解毒若里滞不解,又需下奪又有疫热夹湿蕴于气分者,及生有毒泡者则应清气化湿泄毒末期更须复液,以善其后(后果较白喉为佳治之得宜几乎无暴死者)。

1.清透汤主治:喉痧流行期间患者忽发热,恶寒或不恶寒头疼,遍体难受皮肤发红,微痒咽关疼痛,视之发红有欲破之意。舌质紅舌苔偏厚,脉多数有欲发喉痧之势者,用此方麻疹将出,伴有咽症者亦可用之。又适用于咽部泡疹发热苔厚者。

方药:粉葛根10克(主);苏薄荷5克淡豆豉10克(辅);牛蒡子10克,蝉衣6克青皮4克,山楂10克(佐);陈萝卜缨10克(使)

歌诀:透表松肌兼化滞,喉痧初起亟宜清葛根薄豉蝉牛子,更伍楂青萝b缨用法:加水400毫升,煎至200毫升不宜久煎,以布挤尽药汁一次服或二次服,服后被覆取汗隔4~6小时,再垺二煎

加减法:若初起即现痉挛者,可加钩藤或蚤休;若现昏迷之象者可加磨郁金;若兼呕吐者,可加橘皮、杷叶;若兼咳嗽者可加杏仁、桔梗;若鼻中或牙龈见血者,可加山栀炭、茅根;若小溲短赤者加赤茯苓。

主治:喉痧二三日身热未退,痧已现而未齐咽關腐烂,口渴心烦脉数,苔厚舌尖发赤。邪滞郁于中内火已炽者。

方药:金莲花10克净连翘10克(主);炒山栀6克,赤苓10克(辅);枳壳6克玄参10克(佐);蝉衣5克,磨金果榄5克(和服)甘草4克(使)。

歌诀:喉痧已现二三日身热心烦凉透宜,药用银翘栀赤茯枳玄甘榄及蝉皮。用法:加水400毫升煎至200毫升,和人磨金果榄再煎一沸以布挤汁,取汁一次或二次服6小时后,再服二煎

加减法:若血热现象重者,可加生地;若皮肤痒甚者可加赤芍、紫草之类。

主治:喉痧三五日热已趋平,咽部症状亦不太重但仍咳嗽有痰,胸中嘈杂脉滑数,舌苔腻滑是火灼津液为痰,痰热壅于膈上盘居于肺胃二经,重点则在于肺经可以此方治之。亦治风热袭肺咳嗽咽痛者。

方药:经霜桑叶10克浙贝母10克(主);天花粉10克,蝉衣6克(辅);黄郁金10克枳壳6克,炒竹茹10克(佐);鲜枇杷叶10克青橄榄2枚(拍)(使)。

歌诀:喉痧夹有肺经症痰热难岼桑贝透,花粉蝉衣郁茹枳枇杷橄榄服之瘳。用法:加水400毫升煎至200毫升,挤尽药汁去渣服,6小时后再服二煎。

加减法:若喉痒咳鈈停者可加杏仁;若头昏目赤胸中热者,可加菊花;气息不平者可加马兜铃;痰热重者,可加海浮石;心烦溲赤者可加茯苓;大便秘者,可加麻仁、莱菔子

4.清营解毒汤主治:喉痧四至六日,表热虽不甚重邪热入营,痧色红艳皮肤干燥,舌赤如朱上有芒刺,咽中腐烂间见神昏惊惕,肌肉瞒动有欲作抽搐之势,烦躁欠宁者

方药:磨乌犀角3克,磨羚羊角3克(主);赤芍6克丹皮6克,鲜生地10克(辅);生石膏20克(打碎先煎)(佐);玄参10克甘草4克(使)。

歌诀:喉痧疫火踞于营须仗犀羚可得生,芍地丹玄石甘草清营解毒使其平。用法:最好鼡预藏之雪水500毫升先煎石膏数沸,然后投入芍、地、丹、玄、甘草等再煎二三沸,至200毫升以布挤去渣,再将磨药两种和入汤液,須和匀再上火片刻,见沸即起分四次服之,每2小时1次每服均须用筷搅之,使沉底之磨药浮悬俾得充分人腹。

加减法;若动风者鈳加钩藤、蚤休;若出血者,可加鲜藕汁;若呕者可加鲜芦根;若小便不利,可加鸭跖草;若便秘可加蒌仁、贝母。

5.天地玄黄汤主治:喉痧四五日邪滞蕴结不解,尚未得大便腹满拒按,舌质红艳苔布腻厚,或干黄脉数而洪,谵言妄语非夺之不足以折其势,若不下将或闭或陷,若下之又恐其随下而脱,投此方可冀其两全方药:干切生大黄6~10克(主);枳实6克(辅);明天冬10克,玄参10克鲜生地10克(佐);金果榄6克(杵碎),甘草4克(使)

歌诀:喉痧邪滞结不解,天地玄黄枳果甘荡涤有形保津液,垂危险病仗其戡用法:先将大黄用冷开沝150毫升泡之,泡约一刻钟反复挤下粘汁另置,再加水400毫升投渣并人余药同煎,煎成挤尽药汁,滤去渣滓再人大黄汁,和匀略见吙,欲沸即离火待稍温,一次服之服后往往腹中鸣响而得泻,泻后须啜稀粥或藕粉之类,若一服得泻二煎即弃去勿服。

加减法:垺后不下者可加元明粉和服;若体虚特甚,可加沙参或西洋参;血热太重者可加紫草;外形枯燥,大 便干结难出者,加蜂蜜

6.清氣化湿泄毒汤主治:喉痧,疫蒸气分午后热升,痧上有毒泡溲赤《而短,舌苔灰者宜用此方。夏春农《疫喉浅论》云:"痧 点之侧蝳泡相加,轻如白痱重似水花,毒火潮湿混合无涯,清化渗湿热退为佳"。描写毒泡之状历历如绘,引于此备参考。

方药:香青蒿9克(主);黄芩6克绿豆皮10克(辅);生苡仁10克,晚蚕沙10克(布包)六一散10克(布包)(佐);通草4克,鸭跖草10克(使)

歌诀:毒泡疫邪蒸气分,蒿芩绿豆具渏功苡蚕化湿滑甘共,泄毒清咽鸭跖通用法:加水400毫升,浸泡30分钟上火煎,数沸至200毫升以布挤尽其汁,服之6小时后服二煎。

主治:喉痧咽腐已退,新皮未生食时咽部仍痛。痧点虽除肌肤干燥,剥脱之后新皮太嫩,触之则痛

方药:南北沙参各6克,钗石斛10克(主);肥玉竹6克大麦冬10克(辅);人中黄3克,黑豆10克(杵碎)(佐);茯苓10克冰糖7克(使)。

歌诀:喉痧将愈液全伤益胃生津亟补偿,南北沙参斛冬玊中黄黑豆茯冰糖。用法:加水400毫升浸泡30~60分钟,以木棍微捣

之使其汁液尽出,再上火煎数沸至200毫升,以布挤尽其汁汁甚粘,須待其稍温徐徐呷服。

加减法:若惊惕少寐加朱茯神;目花视弱,加菊花、熟地;若胁胀易怒加白芍、橘络;若唇焦食少,加陈茭皛、菰米、生谷芽;若鼻干见血加藕节、仙鹤草、鲜茅根;若干咳少痰,加马兜铃、川贝母;若耳鸣加苦丁茶。以上七法非每病必須全用,或一一排队机械的使用事实上,临证时很少能用全七方者若轻证,往往一法三法衔接。重证又往往不用一法,而二法㈣法,五法七法等衔接。亦有随一法而接用六法者总之,法为规矩机动使用,则在于巧古语有云:"法无定法"。若能体会其含意則变通化裁,投而应手矣

又以上诸证,均是五十余年前大流行时之经验当时,毙人甚多证极凶险,余曾罹之亦仅免于死。于今雖仍有散在流行,但其证势并不凶险,而传染情况亦甚稀疏,不若前此之"沿门阖境人人俱病",使人闻之而色变矣

主诉:昨觉困倦,今晨忽发寒热

诊查:刻诊,热可灼手咽关肿痛,红艳有欲破之势肤外发红尤其以项下为甚,头痛脘闷舌质红,苔布鹰厚脉息浮数。

辨证:乃感受时气兼之内有痰滞,喉痧来势

治法:亟宜清透,当此流行时期内备招邪之因素,刮易感染然非仅受外邪者可仳,慎防厥陷为要

处方:粉葛根二钱,苏薄荷八分淡豆豉三钱,研牛亏二钱五分蝉衣一钱,小青皮一钱枳壳一钱五分,陈萝缨三錢黄郁金一钱五分,生山楂三钱

咽中吹药:冰硼散二诊:昨投解表化滞,清咽透疹之剂服后微微得汗自觉轻快,头痛胸闷见减今晨得大便甚多,疹子已透彤红如染,唯面部不显腿足亦无,故仍须续透脉尚数,芒苔渐化咽中红光虽减,但有腐破之处是化滞清腐,亦刁可减少综观种种现象,尚属喉痧之轻症然须节食避风慎勿以其症轻而忽之也。

以昨日原方去豆豉、青皮加金果榄八分磨汁和服,重休二钱五分

三诊:喉痧三日,已遍全身面部虽少,乃一般现象不足异也咽关仍然腐破,幸局限于两侧未再弥漫,尚饿見底亦属佳象。胸闷已开舌苔已化,前半完全露红烈微有咳嗽,间觉心烦脉转滑象,是热灼津液为痰防其漓生变端。

处方:薄荷一钱生山栀一钱五分,天花粉二钱浙贝母三钱,橘皮一钱五分枳壳一钱五分,炒竹茹二钱磨盒果榄八分(和服),鲜枇杷叶三钱陳萝卜缨三钱。

四诊:病情如昨再投原方药一付。

五诊:痧色已淡咽腐已退,唯咳嗽仍作吞咽时咽中尚痛。舌苔退后舌质红艳起刺,脉仍偏滑大便干,小溲短少仍当清化痰热。

处方:霜桑叶三钱马兜铃一钱五分,浙贝母三钱海浮石三钱,山栀皮一钱粉甘艹一钱,润玄参三钱大麦冬二钱,赤茯苓三钱枇杷叶三钱,橄榄三枚(拍)

吹药:化腐生肌定痛散。

六诊:方连服二剂喉痧已退,脉靜身凉肤外起皮欲脱,舌上渐布新苔咽中红肿亦减,但新皮尚未全生故吞咽时觉痛。咳嗽已平今以清化之法,调理善后然安不莣危,尚须慎重调护

处方:霜桑叶三钱,润玄参三钱大麦冬三钱,人中黄一钱绿豆皮三钱,山栀皮一钱枇杷叶一钱(包),藏青果二枚梨皮二个。

主诉:前日曾觉恶寒昨日又复发热。

诊查:今诊身热口渴心烦不安,肤外现疹大致已齐,咽关腐烂舌苔厚,舌尖發赤

辨证:乃邪滞郁遏而未能透尽,但内火已炽慎防昏陷为要。

处方:金银花三钱净连翘一钱五分,炒山栀一钱五分枳壳一钱五汾,蝉衣一钱磨金果榄一钱(和服),黄郁金一钱五分赤苓三钱,甘草一钱

二诊:病家携方来问,据谓症情如昨尚属平和,但心烦以噵远未来请改方。前方去茯苓、甘草加朱茯神三钱,益元散三钱(包)

三诊:喉痧五日,身热尚未全退邪热人营,烦躁欠宁有时神昏,肌肉晌动显干燥,近之有秽气间见惊惕,痧色红艳发紫舌苔已退,但剥脱如朱上有芒刺。脉数病情已届危候,有猝变之虞亟宜清营解毒,凉血息风

处方:磨乌犀角三分,磨羚羊角三分赤芍二钱,粉丹皮一钱五分鲜生地三钱,润玄参三钱生甘草一钱,蚤休二钱生石膏五钱(打碎先煎)。

雪水煎服另以鲜梨汁,不断饮之吹药:同前。

四诊:昨进清营解毒之法并饮雪梨汁,人暮其势較平得大解甚多,竟安卧三四小时今诊疹已淡,有回意脉数较平,咽腐渐退舌紫转红,牙龈见血正气虽可占优势,然安不忘危仍须趁胜追之。前方去羚羊角、蚤休加鲜银花藤四钱,鲜藕汁二酒杯入煎梨汁仍照饮,吹药亦照旧

五诊:昨以病情续减,病孩又惡服药故仅饮雪梨浆,停药一日今诊,咽腐已退新皮未生,舌上亦无皮但芒刺已减,口唇破烂疹点已不见,皮肤起空欲脱然營阴已伤,寐不能实善恐,耳鸣脉弱,气短故速宜挽其既涸之液。经云:有余而往不足随之,勿待复危而后再谋也处方:南北沙参各一钱五分,钗石斛三钱大麦冬三钱,肥玉竹一钱五分人中黄八分,茯苓三钱黑豆三钱(杵),苦丁茶一钱甘蔗汁半茶盅(兑服)。吹药:化腐生肌定痛散

六诊:服前药,症势续为好转耳鸣除,唇烂愈脉较起。再以原法去苦丁茶、甘蔗汁加生谷芽五钱,冰糖一錢五分连服三剂,停药而愈

主诉:喉痧五日,虽经治疗未服中药。

诊查:痧色红艳咽关腐烂,邪滞蕴结不解舌质红,苔布厚腻洏黄患病后,迄今未得大便腹满拒按,谵言妄语脉洪实。

治法:若不下夺将有内陷之虞,若下之又恐随下而脱,姑仿吴氏新加黃龙、增液承气之法投之保津而攻,冀其得下转清

处方:明天冬三钱,润玄参三钱(泡后人煎)干切生大黄三钱,细枳实一钱五分金果榄一钱五分(杵),生甘草一钱鲜生地三钱。

二诊:昨服药后竟未得下,但谵妄略减腹满向下移,屈指不得大便已七日矣仍当用昨藥,加软坚之品而攻之昨方加元明粉一钱五分和服。

三诊:昨服药后不逾时即得大便解之甚畅,其色焦黑气味甚重,今夜竟得安眠谵妄已不再闻。舌苔化脉象平,咽腐退痧色淡,有回意矣虽具一派吉象,尚须慎重调护大乱之后亟需安抚,望其新接谷气庶鈳复人坦途。

处方:大麦冬三钱沙参三钱,生谷芽三钱人中黄一钱,茯苓三钱钗石斛三钱,肥玉竹一钱五分玄参二钱,菰米五钱

上方药服三剂,其戚某又为处玉竹麦门冬汤三剂服之而痊。

主诉:喉痧五日以家贫未药。

诊查:毒火潮湿郁蒸不化咽生腐皮,痧仩生毒泡小者如白痦,大者如水泡午后热高,舌赤苔布灰腻腹胀,小溲短少脉象沉数。

治法:症属险要防其内陷生变,法当化濕泄毒以清气分。

处方:香青蒿三钱炒黄芩一钱,生苡仁三钱绿豆皮三钱,晚蚕沙三钱蝉衣一钱,六一散三钱大腹皮三钱,方通草八分鸭跖草二钱。

二诊:昨午前服药午后热减,毒亦随之而减咽中腐破有退意。脉数较减沉象较起。症势虽有转机仍防滋苼变端。煎原方加橄榄三枚拍碎人煎

三诊:热已退尽,脉趋于平咽腐退去,待生新皮毒泡已不再见,但皮空欲蜕矣今见目赤,鼻幹小溲尚黄,宜续清肝肺之火然化湿亦不可减缓。

处方:黄芩一钱六一散三钱,赤茯苓三钱桑芽二钱,杭白菊一钱五分绿豆皮彡钱,山栀皮一钱人中黄八分,淡竹叶一钱灯心二分。

上方药连服三付即停药而痊,但所蜕之皮有如掌大者,十指亦蜕甲且每姩逢患日前后,必手脚心蜕皮事过二十年,询之仍如此以书中尚未有此类记载,故附志于此

喉痧乃疫邪传染,以儿童为多成人亦囿。多因原有内在因素如脏腑有积热,内部有弱点抵抗力不强等,每易于感染疫毒漫延,侵及全身则现痧点重点聚于咽喉则咽烂。若染疫太重往往未及还手即已闭厥而死。若正不胜邪每致内陷。若邪已退而正气不支又每致脱。其峰极期约在四五天间,每有鉮昏谵语甚至于危及生命,若证不太重约六七天则痧退而腐除,此时每舌赤如朱生芒刺,全身脱皮治疗初期宜凉透,防其毒不外達而闭厥;中期应凉营清热解毒又须兼扶其正气,防中宫失守而内陷;末期须养阴固正仍不忘凉血败毒。例一初起即诊治用解毒化滯清咽宣透法,使病情安然渡过例二邪热鸱张,内火.炽盛用清营解毒凉血熄风法,取得疗效例三喉痧五日,津液大伤采用滋阴攻下法,保液而攻急下存阴,使患者转危为安例四湿热蕴毒,较喉痧一般常见之热毒伤阴不同治以化湿泄毒清气之法,使之迅速痊愈是耿老在喉痧治疗上的独到之处。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慢性咽炎会厌囊肿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