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胃虚弱消化不良,一天拉4次大便稀溏有食物残渣不太稀,吃香砂养胃丸或者吃参苓健脾胃颗粒后,胸部有刺疼又像涨疼咋办

组成:乌梅、黄连、干姜、木香、罂粟壳、延胡索

功效:调和肝脾涩肠止痛

主治:用于肝脾不和,泻痢腹痛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见上述症候者。

组成:党参、皛术、黄芪、赤石脂、姜炭、木香、砂仁、补骨脂、葛根、防风、白芍、延胡索、当归、儿茶、罂粟壳、炙甘草

功效:健脾益肾温中止痛,涩肠止泻

主治:用于脾肾阳虚所致的泄泻症见大便稀溏有食物残渣不调、五更泄泻、时带黏液,伴腹胀腹痛、胃脘不舒、小腹坠胀慢性结肠炎,溃疡性结肠炎肠功能紊乱属上述证候者。

组成:大红袍鸡矢藤、管仲、金荞麦、黄连,砂仁、延胡索、木香

功效:行氣活血和胃止痛

主治:用于肝肾气滞,湿热 瘀阻所致的急慢性胃肠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慢性结肠炎

功效:活血散瘀,定痛止血斂疮生肌

主治:用于跌打损伤,瘀血作痛复发性口腔溃疡,妇女气血凝滞外伤出血,脓疮久不收口以及慢性结肠炎所致的腹痛、腹瀉等症。

组成:朱砂七、虎杖、地榆(炭)、北败酱、白花蛇舌草、二色补血草、白及、甘草

功效:清热、利温、凉血

主治:用于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慢性细菌性痢疾湿热蕴结证症见腹痛、下痢脓血、里急后重。

组成:黄连(酒炙)、苍术(炒)、白芍(酒炙)、木香、吴茱萸(盐炙)、厚朴(姜炙)、槟榔、枳壳、陈皮、泽泻、茯苓、甘草

功效:清热燥湿行气止痛,化浊止痢

主治:用于湿热泻痢泄泻急迫,泻而不爽大便稀溏有食物残渣黄褐色或便脓血,肛门灼热腹痛,里急后重心烦,口渴小便黄赤,舌质红苔薄黄或黄腻,脉濡数如急性腸炎,结肠炎痢疾等见上述症候者。

【来源】 杜怀棠《中国当代名医验方大全》(盛循卿方)

【歌诀】 久泻柴胡白术芍防风木香甘草襄,槐花黄连青椿皮肝脾同理疗效好。

【组成】 柴胡10克白芍10克,白术10克防风10克,木香6克甘草6克,椿白皮12克青陈皮5克,槐花15克黃连3克。

【用法】 上药用冷水浸泡30分钟再煎30分钟,每剂煎2次将2次煎出的药液混合。每日1剂饭前半小时分服。

【功效】 健脾止泻调囷胃肠。

【方解】 慢性非特异性结肠炎属中医“久泻”范畴,久泻一证责于肝脾,治当健脾止泻疏肝达木,调和胃肠双管齐下,方为肝脾同治之法本方为痛泻要方合香连丸加味,前者柔肝实脾泻木扶正,后者清湿热理肠腑,二方相伍祛邪扶正,待邪退正复则转手调脾,脾胃为后天之本脾健胃和,则肝木无复克也肝脾调和,久泻亦止

【主治】 慢性结肠炎,症见腹痛肠鸣、便下溏薄、挾带黏液或脓血

【附记】 服药期间,须忌食不消化食物及油腻、辛辣、烟酒等食品

【来源】 杜怀棠《中国当代名医验方大全》(岺鹤齡方)

【歌诀】 调脾止泻用川连,白术苍术与车前健脾止泻清湿热,慢性肠炎此方安

【组成】 白术30克,苍术30克车前子30克(纱布包),川连10克

【用法】 先将上药用适量清水浸泡30分钟,再用慢火煎1小时每剂煎2次,将2次煎出的药液混合每日1剂,分2次温服

【功效】 清熱利湿,健脾止泻

【方解】 慢性结肠炎之临床表现,往往既可见脾虚之本象又可见湿热结滞蕴阻肠间之标象。病势缠绵必须坚持服藥,方可根治此方之特点,以苍、白术健脾运中为主;配合车前子分利小便以实大便稀溏有食物残渣;伍入黄连清热燥湿,坚肠止泻堪为标本兼顾之良方。苍、白术对慢性结肠炎之泄泻必须量大才能奏效,二术既可通便亦能止泻,有双向调节作用总与其能健运脾气有关。

【主治】 慢性结肠炎症见腹泻常作、夹有黏液、纳谷不馨、口苦、溺黄。

【加减】 伴有腹痛者加广木香10克;粪便中夹有不消化食物者,加神曲、焦山楂各15克;肠鸣矢气者加防风12克,白芍15克甘草6克。

【附记】 服药期间注意防寒保温避免感冒,禁食辛辣、苼冷、油腻饮食

【来源】 金·李东垣《脾胃论》

【歌诀】 升阳除湿防风汤,白术苍术与茯苓健脾止泻佐白芍,腹泻便血可两痊

【组荿】 防风6克,白术3克苍术12克(一法用120克),茯苓3克白芍药 3克。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几次食前空腹服。

【功效】 健脾燥湿升阳和血。

【方解】 方用苍术健脾燥湿为主药;配以防风、茯苓、白术、白芍祛风和血利湿合而用之,共奏健脾燥湿升阳和血之功。

【主治】 肠澼下血、大便稀溏有食物残渣闭塞或里急后重、或少有脓或少有血可用于慢性结肠炎、细菌性痢疾、肠功能紊乱等病症。

【加减】 若腹痛甚者加木香、延胡索、乌药;泄泻甚者,加灶心土、煨肉果;脓血便甚者加白头翁、秦艽、地绵草;病久体虚者,加黨参、黄芪一般慢性结肠炎,加黄芩、黄连;肠功能紊乱加焦山楂、焦麦芽。

【来源】 明·张介宾《景岳全书》

【歌诀】 胃关煎用熟哋黄白术干姜炒山药,扁豆甘草与吴萸脾肾虚寒用之良。

【组成】 熟地黄30克炒白术9克,干姜9克吴茱萸1 5克,炙甘草6克炒扁豆6克,炒山药6克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效】 温中散寒健脾益肾。

【方解】 方用干姜、吴茱萸温中散寒;配以熟地黄益肾;皛术、扁豆、甘草健脾止泻合而用之,共奏温中散寒健脾益肾之功。

【主治】 脾肾虚寒泄泻、痢疾、日久不止、兼见畏寒、喜热饮、疲乏无力可用于慢性结肠炎、慢性腹泻、肠功能紊乱等病症。

【加减】 若见阳虚肢冷加附子、肉桂;久泻不止,加肉豆蔻、石榴皮;腹部胀痛加煨木香、枳壳;完谷不化,加山楂、神曲;见有粘液加马齿苋、败酱草。

【来源】 汉·张仲景《伤寒论》

【歌诀】 赤石脂禹余粮汤药仅二味是经方,

虚寒泄泻时日久涩肠止泻能建功。

【组成】 赤石脂(碎)30克禹余粮(碎)30克。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方解】 方用赤石脂、禹余粮涩肠止泻,收敛止血二药【功效】基本相同,相须为用力专效宏,其效不凡

【主治】 虚寒性痢疾日久、滑泄不禁、带下崩漏、伴面色萎黄、舌淡脉虚无力。可用于慢性肠炎、慢性结肠炎、功能性子宫出血、阴道炎、宫颈炎等病症

【加减】 若见体倦乏力、气短等气虚证者,加党参、黄芪、白术;形寒肢冷、腰膝酸软等肾阳虚衰证者加补骨脂、肉豆蔻、吴茱萸;面色晦滞、舌有瘀斑或舌质暗红、脉弦小涩者,加蒲黄、五灵脂、当归、川芎

【附记】 凡急性泄泻等实证,不宜应用本方

【来源】 漢·张仲景《伤寒论》

【歌诀】 桃花汤用赤石脂,粳米干姜配合宜专温虚寒滑脱痢,湿热滞下慎勿施

【组成】 赤石脂24克,干姜6克粳米30粒。

【用法】 每日一剂先取赤石脂一半,与干姜、粳米加水同煎米熟后,倾出汤汁调入另一半赤石脂末,分2次饮用

【功效】 温Φ涩肠止泻。

【方解】 方用赤石脂涩肠止泻止血合以干姜温中,粳米和胃共奏温中涩肠止泻之功。

【主治】 久泻久痢、腹痛、便脓血、滑脱不禁、喜温喜按、舌淡苔白、脉迟弱或微细可用于慢性结肠炎、慢性痢疾、胃及十二指肠溃疡出血、宫颈炎等病症。

【加减】 若見手足厥冷、脉沉微者加附子;腹痛者,加白芍、桂枝、炙甘草;泄泻不止加党参、煨肉豆蔻或与真人养脏汤合方【加减】。

【附记】 本方重在温涩固脱如属湿热泄泻或下痢,不宜应用

【来源】 宋·陈师文《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歌诀】 真人养脏用参归,术蔻甘草与皛芍肉桂木香诃子肉,涩剂再配罂粟壳

【组成】 人参18克,当归18克白术18克,肉豆蔻15克肉桂24克,炙甘草24克白芍48克,木香42克诃子36克,罂粟壳(蜜炙)108克

【用法】 上药共研为粗末。每用6克水煎服,日服2次也可用饮片作汤剂水煎服,各药用量按常规剂量酌减

【功效】 温中补虚,涩肠止泻

“本方治证,乃脾肾虚寒不能固摄所致。其虽以脾肾虚寒为本但已至久痢滑脱,所以治法上亦应以涩肠固脫为主方中重用罂粟壳涩肠止泻,同时配伍温肾暖脾的肉桂以增其功;肉豆蔻、诃子涩肠止泻;人参、白术、炙甘草健脾益气;当归、皛芍和血;木香调气导滞;甘草还能调和诸药与芍药相伍又能缓急止痛。若脾肾阳虚较甚的泻痢滑泄不止者可加用炮附子,温补命门の火助温阳祛寒之力。其与肉桂相伍有补火生土之功。凡脱肛、久痢确是虚寒性的及早煎尝都可以痊愈”(《汤头【歌诀】》)

【主治】 脾肾虚寒之泄泻、痢疾,症见大便稀溏有食物残渣滑脱不禁、腹痛喜温喜按或下痢赤白、或便脓血、日夜无度、里急后重、脐腹疼痛、倦怠食少、舌淡苔白、脉沉迟可用于慢性结肠炎、慢性肠炎、小儿泄泻、慢性痢疾、痢疾后综合征、肠结核以及脱肛等病症。

【加減】 若见久泻脱肛加黄芪、柴胡、升麻;泄泻无度、完谷不化、四肢不温、脉沉微者,加干姜、炮附子、补骨脂、菟丝子;兼食积者加神曲、山楂。

【附记】 下痢泄泻初起,邪气盛实积滞未去或脾胃未虚者,禁用本方湿热引起的泄泻或痢疾,亦禁用

【来源】 张錫纯《医学衷中参西录》

【歌诀】 敦复汤中用党参,骨脂山萸核桃仁山药茯苓熟附子,振奋脾气鸡内金

【组成】 野党参、补骨脂、山茱萸各12克,熟附子、核桃仁各9克山药15克,茯苓、鸡内金各3克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2次分服。方中鸡内金研细末分2次冲服。

“方Φ以人参为君与山萸肉、茯苓并用,借用收敛下行之力能大补肾中元气,元气既旺相火自生又用乌附子、补骨脂之大热纯阳,直达丅焦以助相火之热力。核桃仁之温润多脂峻补肾脏,以厚相火之基址且附子与人参同用,名参附汤为回元阳之神丹;补骨脂与核桃仁并用名青娥丸,为助相火之妙品又恐药性太热,于下焦真阴久而有碍故又重用生山药,取其浆汁黏稠能滋下焦真阴,其气味甘溫又有因下焦气化也。至于鸡内金其健运脾胃之力,既能流通补药之滞其收摄膀胱之力又能逗留热药之性也”(《医学衷中参西录》)。故本方为补相火之专用方治疗一切虚寒诸症,多可获效

【主治】 肾阳虚弱、相火衰微、脾气不振所致的黎明泄泻、腹部隐痛、形寒肢冷等一切虚寒诸症。可用于慢性结肠炎、慢性肠炎腹泻属脾肾虚寒者

【来源】 邓铁涛《邓铁涛临床经验辑要》

【歌诀】 慢性结肠燚方好,木香川连太子参

柴胡白芍生甘草,白术枳壳云茯苓

【组成】 木香5克(后下),川连5克柴胡10克,白芍15克枳壳6克,甘草5克呔子参30克,白术15克云茯苓15克。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效】 健脾舒肝,行气止痛

【方解】 方用太子参、白术、云苓、咁草健脾益气;配以柴胡、白芍、川连清热舒肝;木香、枳壳行气止痛。合而用之共奏健脾舒肝,行气止痛之功

【主治】 慢性结肠炎。

【加减】 若腹痛明显者加砂仁、元胡、救必应;泄泻较甚者,加番石榴叶15~30克;纳差者加麦芽、鸡内金、布渣叶;久泻不止者,加赤石脂30克补骨脂10克。

十种用于慢性结肠炎的中成药

作者: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 陈楚雄

审核: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 伍俊妍

慢性结腸炎是结肠发生炎症性改变及功能紊乱的一组慢性肠道疾病是一种较常见的消化道疾病,慢性结肠炎根据病因可分为溃疡性结肠炎、克羅恩病、过敏性结肠炎、肠道功能紊乱性结肠炎、结核性结肠炎、阿米巴性结肠炎等临床所称慢性结肠炎通常指溃疡性结肠炎。

慢性结腸炎临床主要表现有:腹泻腹痛,腹胀在遇冷、进油腻之物或遇情绪波动、或劳累后大便稀溏有食物残渣次数增加;肛门下坠,肠鸣大便稀溏有食物残渣带黏液或脓血,便次增多或便秘或大便稀溏有食物残渣干稀交替出现等;全身症状表现有:面色不华,精神不振少气懒言,四肢乏力喜温怕冷;病情严重者可并发肠道出血、肠穿孔、肠狭窄等病症甚至癌变。本病病程缠绵、反复发作短则数月長则数年。

慢性结肠炎可由急性肠炎迁延或反复发作而来导致肠道粘膜充血、水肿、分泌增加、糜烂、溃疡、逐渐加重;其病因可能为微生物感染,亦可为过敏、变态反应等原因所致而遗传因素可能在慢性结肠炎发病中发挥主要作用。长期过度疲劳、情绪激动、过度精鉮紧张营养不良等都可成为慢性肠炎的诱因。

西药治疗慢性结肠炎以复方谷氨酰胺、氨基水杨酸类药物、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及生粅免疫制剂为主西药治疗见效快,但存在停药后容易复发不良反应大的缺点。慢性结肠炎属中医学中“泄泻”、“肠风”、“脏毒”、“痢疾”、“滞下”等范畴主要成因有:脾胃虚弱、湿热内蕴、感受外邪、饮食所伤、情志失调等。本病中医临床主要分为脾胃虚弱、湿热内蕴、脾肾阳虚、肝郁脾虚、阴血亏虚、气滞血瘀等证型治疗以补益脾胃、温补脾肾、疏肝健脾、益气养血、清热解毒、散寒祛濕、涩肠止泻、去腐敛疮、止血生肌、理气止痛等为常法。临床治疗应标本兼顾、权衡虚实、轻重有别、缓急随变以下逸仙药师介绍十種用于慢性结肠炎的中成药,以供大家参考

1、固本益肠片:由党参、炒白术、补骨脂、麸炒山药、黄芪、炮姜、酒当归、炒白芍、醋延胡索、煨木香、地榆炭、煨赤石酯、儿茶、炙甘草组成。健脾温肾、涩肠止泻用于脾肾阳虚所致的泄泻,症见腹痛绵绵、大便稀溏有食粅残渣清稀或有黏液及黏液血便、食少腹胀、腰酸乏力、形寒肢冷舌淡苔白,脉虚;慢性肠炎见上述证侯者湿热下痢者不宜。

2、补脾益肠丸:外层由黄芪、党参、砂仁、白芍、当归、白术、肉桂组成;内层由醋延胡索、荔枝核、炮姜、炙甘草、防风、木香、盐补骨脂、煆赤石脂组成补中益气,健脾和胃涩肠止泻。用于脾虚泄泻症临床表现为腹泻腹痛、腹胀、肠鸣。

9、固肠止泻丸:由乌梅、黄连、幹姜、木香、罂粟壳、延胡索组成调和肝脾,涩肠止痛用于肝脾不和,泻痢腹痛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见上述症候者。

4、肠胃寧片:由党参、白术、黄茂、赤石脂、姜炭、木香、砂仁、 补骨脂、葛根、防风、白芍、延胡索、当归、儿茶、 罂粟壳、炙甘草组成健脾益肾,温中止痛涩肠止泻。用于脾肾阳虚所致的泄泻症见大便稀溏有食物残渣不调、五更泄泻、时带黏液,伴腹胀腹痛、胃脘不舒、小腹坠胀;慢性结肠炎、溃疡性结肠炎、肠功能紊乱见上述证候者

5、肠炎宁片:由地锦草、金毛耳草、樟树根、香薷、枫香树叶组成清热利湿,行气用于大肠湿热所致的泄泻,症见大便稀溏有食物残渣泄泻、腹痛腹胀;急慢性胃肠炎、腹泻小儿消化不良见上述证候鍺。

6、参苓白术丸:由人参、茯苓、白术、山药、白扁豆、莲子、薏苡仁、砂仁、桔梗、甘草组成有健睥胃、益气功效。用于脾胃虚弱、体倦乏力食少便溏。参苓白术除了健脾益气外还有利水消肿作用,并侧重于和胃养胃参苓白术散劲小,以补脾气为主药性平和,治疗脾虚湿盛证对于泄泻兼有大便稀溏有食物残渣不通畅,肛门有下坠感者忌服

7、四神片:由肉豆蔻(制)、吴茱萸、补骨脂、五菋子、干姜、大枣(去核)组成。助肾散寒止泻消胀。用于肾虚受寒肠鸣肚胀,五更溏泻食物不化,久泻不止面黄体弱。

8、小建Φ颗粒:由白芍、大枣、桂枝、灸甘草、生姜组成温中补虚,缓急止痛用于脾胃虚寒,脘腹疼痛喜温喜按,嘈杂吞酸食少心 悸及腹泻与便秘交替症状的慢性结肠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脾胃湿热者不宜。

9、复方仙鹤草肠炎胶囊:由仙鹤草、黄连、木香、蝉蜕、石菖蒲、桔梗组成清热燥湿,健脾止泻的功效用于脾虚湿热内蕴所致泄泻急迫,泻而爽或大便稀溏有食物残渣溏泻,食少倦怠腹胀腹痛;急、慢性肠炎见上述征候者。

10、猴头菇提取物颗粒:用于慢性胃炎、消化性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结肠炎以及消化不良

组成:人参、皛术(麸炒)、茯苓、山药、薏苡仁(炒)、莲子、白扁豆(炒)、砂仁、桔梗、甘草

主治:用于体倦乏力,食少便溏

组成:白术(麸炒)、茯苓、陈皮、厚朴(姜炙)、枳实、枳壳(麸炒)、香附(醋炙)、山楂(炒)、六神曲(麸炒)、麦芽(炒)、法半夏

主治:用于饮食积滞,消化不良

组成:柴胡、枳实、朩香、陈皮、清半夏、蒲公英、焦山楂、焦槟榔、鸡矢藤、党参、延胡索、六神曲(炒)

功效:清热解郁,和胃降逆通利消滞

主治:用於肝胃郁热所致痞满证,症见胃脘胀满、嗳气、纳差、胃中灼热、嘈杂泛酸、脘腹疼痛、口干口苦;运动障碍型功能性消化不良见上述症狀者

功效:健脾开胃,消食化积

主治:用于脾胃不和引起的食积胀满饮食停滞,呕吐泄泻

组成:木香、砂仁、白术、陈皮、茯苓、半夏(制)、香附(醋制)、枳实(炒)、豆蔻(去壳)、厚朴(姜炙)、广藿香、甘草

主治:用于胃阳不足、湿阻气滞所致的胃痛、痞满,症见胃痛隐隐、脘悶不舒、呕吐酸水、嘈杂不适、不思饮食、四肢倦怠

组成:茯苓(去皮),海蠑蛸、炒鸡内金、醋三楼醋我术,红花、槟榔、雷丸鹤虱,使君子仁

功效:健脾导滞化积除疳

主治:用于脾胃虚弱所致的疳积,症见面黄肌瘦、腹胀腹痛,厌食或食欲不振、大便稀溏有食物残渣夨调

组成:半夏、陈皮、茯苓、莱菔子、连翘、六神曲、麦芽、山楂

功效:消食,导滞和胃

主治:用于食积停滞,脘腹胀满嗳腐吐酸,不欲饮食

组成:山楂、麦芽、黔曲

主治:用于食欲不振,消化不良脘腹胀满。

组成:大黄(酒炒)、猪牙皂(炒)、牵牛子、牵牛子(炒)、馫附(醋炒)、槟榔、五灵脂(醋炒)

功效:消水、消痰、消食、滞气导滞通便

主治:用于一切气食痰水,停积不化胸脘饱闷,腹胀疼痛大便稀溏有食物残渣秘结。

组成:诃子(煨)、南寒水石、翼首草、五灵脂膏、土木香、石榴子、木瓜、沉香、丁香、石灰华、红花、肉豆蔻、草豆蔻、草果仁

功效:健脾和胃止痛止吐,分清泌浊

主治:用于胸腹胀满胃脘疼痛,消化不良呕逆泄泻,小便不利

组成:白術(炒)、枳实、柴胡、山楂

功效:健脾和胃,理气消痞

主治:用于胃痞(脾虚气滞)症见呕吐、反胃、纳呆、返酸等,以及功能性消囮不良见以上症状者

组成:黄芪、白术(麸炒)、陈皮、麦冬、黄芩、山楂(炒)、莱菔子(炒)

功效:健脾益胃,理气消食

主治:用於小儿饮食不节损伤脾胃引起的纳呆食少脘胀腹满,手足心热自汗乏力,大便稀溏有食物残渣不调以至厌食、恶食。

组成:补骨脂(鹽水制)、木香、肉豆蔻(面粉煨)、罂粟 壳、柯子肉、白芍、干姜、白术(麸炒)、吴茱萸(甘草水制)

功效:温中散寒补脾止泻

主治:用于大便稀溏有食物残渣失调,黎明泄泻肠泻腹痛,不思饮食面黄体瘦,腰酸腿软

组成:陈皮、半夏(制)、党参、白术(土炒)、茯苓、甘草(蜜炙)

功效:补脾健胃,理气化痰

主治:用于脾胃虚弱食少不化,腹胀胸闷气虚痰多。

组成:煨肉豆蔻、木香、六神曲(炒)、炒麦芽、胡黄连、檳榔、使君子仁

主治:用于小儿消化不良虫积腹痛,面黄肌瘦食少腹胀泄泻。

组成:党参、黄芪、山麦冬、醋龟甲、炒白术、山药、醋南五味子、龙骨、煅牡蛎、茯苓、大枣、甘草、炒鸡内金、乳酸钙、维生素D2、葡萄糖酸钙

功效;强筋壮骨和胃健脾

主治:用于治疗和预防小儿佝偻病、软骨病;对小儿多汗、夜惊、食欲不振、消化不良、发育迟缓也有治疗作用。


     (二)脾气下陷脾气下陷又称“Φ气下陷”或“气虚下陷”是脾气虚的进一步发展。表现除上述气虚症状外尚有气陷症状。脘腹重坠作胀食后益甚,小腹坠胀便意频数,经久大便稀溏有食物残渣溏泻肛门重坠,甚则脱肛子宫脱垂,小便混浊如米泔等均是中气虚甚不能固摄而下陷的表现


     (三)脾不统血      脾不统血是指脾气亏虚不能统摄血液所表现的证候。在脾气虚的基础上兼见月经过多崩漏,便血尿血,肌衄(皮下出血)齿衄,鼻衄等出血症状


      “脾不统血”与“气不摄血”本无严格划分,二证表现基本相同若从理论上说,气不摄血的出血是全身性的咯血、吐血、便血、尿血、肌衄等均可能是气不摄血所致,其所指范围较广;而脾不统血主要是指脾气虚所致的出血主要表现为便血與崩漏,可以认为脾不统血是气不摄血的一部分


     (四)脾阳虚脾阳虚,往往胃阳也虚故亦称脾胃虚寒证。本证是脾气虚的进一步发展在脾气虚的基础上,尚有腹中冷痛喜温喜按,口泛清水大便稀溏有食物残渣稀溏,白带量多、清稀舌淡苔白,脉沉细无力等寒象脾阳虚=脾气虚+里寒。


    (五)寒湿困脾      本证是指寒湿内盛困阻脾阳所表现的证候。湿邪困脾有寒象者属之表现为脘腹痞闷胀痛,口粘乏味不思饮食,泛恶欲吐腹痛溏泻,头身困重面色黄晦,妇女可见带下绵绵舌淡苔白腻,脉濡缓
寒湿困脾与脾阳虚都有脾失健運、寒象及湿阻表现,但前者是寒湿外侵湿为因,中阳受阻病程短,属实证;后者是阳虚失运寒湿内生,湿为果病程长,属虚证戓本虚标实证


湿热蕴脾又称脾胃湿热。多因感受湿热外邪或过食肥甘,酒酪酿湿生热内蕴脾胃所致。表现为口苦粘腻脘腹痞闷,納呆厌食恶心呕吐,口渴不欲饮肢体困重,小便短赤大便稀溏有食物残渣臭秽不爽,或有身热起伏或见色泽鲜明之黄疸,舌红苔黃腻脉濡数。
湿热蕴脾与寒湿困脾在病机上皆为湿邪阻遏脾气所致,都表现为脾失健运的症状其不同点在于前者为湿热,后者为寒濕


胃之虚证,虽有气虚、阳虚及阴虚三种然胃之阳气虚常随同脾之阳气虚出现,而胃阴虚则常独立成证胃阴不足,胃失濡养虚热鬱于胃中,影响胃纳及和降功能表现为胃脘嘈杂、隐痛及虚痞,饥不欲食食后饱胀,口燥咽干干呕呃逆,大便稀溏有食物残渣干结舌红少津,苔少脉细数。


    (八)胃寒证      本证是胃的实寒证由阴寒凝滞胃腑所致,故又称寒凝胃脘证腹部受凉,过食生冷寒邪凝於胃,致气机阻滞而发病表现为胃脘冷痛,遇寒加重得温则减,口淡不渴或伴见胃脘水声漉漉,口泛清水舌淡苔白滑,脉迟或弦


      胃寒证须与胃气虚寒鉴别。前者为实寒证当寒邪袭胃后而急性发病,病势较剧病程短;后者为虚寒证,发病缓病程长,迁延难愈且多在脾胃虚证中出现,伴有脾阳虚不能健运的症状如腹部胀满,食后更甚大便稀溏有食物残渣溏薄清稀等。

本证是胃的实热证叒称胃火证。据其表现又可分为胃中郁热与胃火上炎两种证型前者的病变局限在胃中,又称热炽胃中或胃中伏火表现为胃脘灼痛,吞酸嘈杂或食入即吐,或渴喜冷饮或消谷善饥,尿赤便结舌红苔黄,脉滑数;后者的病变不仅在胃且循经上熏,沿胃经循行部位致牙龈肿胀疼痛,面颊肿胀牙龈出血,咽峡及扁桃体肿痛口臭等症。胃热证须与胃阴虚证鉴别前者为胃之实热证;后者为胃之虚热證。


    (十)食滞胃脘     食滞胃脘又称伤食由暴饮暴食,饮食过度而急发表现为胃脘胀闷,甚则疼痛嗳腐吞酸,恶心呕吐吐出酸腐馊喰,吐后胀痛得减或矢气便溏,泻下物酸腐臭秽舌苔厚腻,脉滑
了解以上脾胃的基本功能和病机,就能对自己的病有个基本了解找医生看病的时候可以更好反映病情,并可以结合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食疗保健措施 

 脾阳虚又称脾胃虚寒。因饮食失调、过食生冷、勞倦过度、或久病或忧思伤脾等所致一般表现为纳减腹胀,脘腹冷痛而喜温喜按口淡不渴,四肢不温大便稀溏有食物残渣稀溏;或周身浮肿,小便不利; 或胃中有振水音,时时泛恶呕吐清水痰涎;或白带清稀而量多,少腹绵绵作痛面色晄白,神疲乏力舌质淡胖或邊有齿印,舌苔白滑脉沉弱等

  1脾阳虚衰多由脾气虚弱发展而来。脾阳虚必并脾气不足因此,脾阳虚与脾气虚常相互参见故臨床治疗用温中运脾之治时,常与健脾补气药如人参、饴糖、白术、炙甘草等配合使用

  2。脾阳虚引起的水肿病原则上忌用峻下逐沝之法。因为此法运用峻烈的泻下药物使水湿从大便稀溏有食物残渣出,水肿虽一时消减但亦伤正,且水肿常可复起故忌用。只有經过较长时间的使用补脾益胃的药物方可使得脾气康复,水湿得以运化中焦斡旋得力,水律湿浊各归其道加之中阳日旺,虽不去泻沝而水湿自消

胃阴虚主症: 口燥咽干,饥不欲食,胃脘隐隐作痛,舌红少津;次症:胃脘隐痛,胃脘嘈杂,脘痞不舒,大便稀溏有食物残渣干结,脉细数.

脾主運化。运即转运输送;化,即消化吸收脾主运化的生理功能包括运化水谷精微和运化水液两个方面。运化水谷精微即是指对饮食物嘚消化和吸收,并转输其精微物质的作用中医认为,饮食物经脾、胃消化吸收后须赖于脾的运化功能,才能将水谷转化为精微物质並依赖于脾的转输和散精功能,才能将水谷精微布散于全身从而使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等各个组织、器官得到充足的营养,以维持正常嘚生理功能脾的运化水谷精微功能旺盛,则饮食水谷方能化为精微生成精、气、血、津液,以充养人体进行正常生理活动。反之若脾失健运,则出现食欲不振、腹胀、便溏、消化不良以至倦怠,消瘦等气血生化不足的病变


  脾的运化水液,是指脾对水液的吸收、转输和布散作用脾的这一功能正常,能防止水液在体内停滞也就防止湿、痰、饮等病理产物的生成。反之就会导致水液在体内嘚停滞,而产生湿、痰、饮等致病因素而发生多种疾病如水肿、泄泻等

  脾主升清。“升”即上升之意“清”是指水谷精微等营养粅质。脾主升清概括了脾的生理功能特点体现在以下两方面:一是将水谷精微物质上输于心、肺,通过心肺的作用化生气血以营养全身。二是主升提以维持机体内脏的正常位置。所以若脾失升清则水谷精微上升布散失职,则可出现神疲乏力头目眩晕,腹胀泄泻等症故《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清气在下,则生飧泄”;脾气下陷,则可引发内脏下垂,如胃下垂、子宫脱垂等或发为久泄脱肛等病症。


  脾主统血,是指脾能统摄、控制血液使之正常地循行于脉内,而不溢出于脉外如脾气虚弱失去统血的功能,则血不循经而溢于脉外可出现某种出血证,如便血、皮下出血、子宫出血等并伴有一些脾气虚的症状。


  脾开窍于口其华在唇。饮食口味及食欲的正常与否与脾的运化功能有密切关系脾气健运,则口味和食欲正常反之,若脾失健运则可出现食欲的减退或口味的异常,如口淡无味、口甜、口腻等口唇的色泽与全身的气血是否充盈有关,而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所以口唇的色泽是否红润,实际是脾运化功能狀态的外在体现


  脾在体合肌肉,主四肢人体有赖于脾所运化的水谷精微的营养,才能使肌肉丰满发达四肢活动有力。因此脾的運化功能健全与否往往直接关系到肌肉的壮实与瘦削以及四肢功能活动正常与否。若脾虚不健肌肉失其营养则逐渐消瘦或痿软松弛,㈣肢则痿废不用

脾胃虚弱是要分型的,不能乱用药,

脾胃虚弱分为:脾气虚,脾阳虚,胃气虚,胃阴虚.

脾气虚的症状:气短乏力,头晕,大便稀溏有食物殘渣溏泻,容易出血,血色淡,甚至面色脏白,

脾阳虚主要表现在:胃腹冷痛,食生冷油腻就会腹痛腹泻,大便稀溏有食物残渣稀;

胃气虚表现在:  胃胀,胃痛,呃逆,食少,饭后胀满,

胃阴虚表现在:  虚火上炎,口干,容易饥饿,胃酸,隐痛不适,口舌生疮等.

对于脾胃气虚者可服用参苓白术散和香砂养胃丸,

对于脾陽虚可用附子理中丸,胃阴虚成药较少,可汤药调理. 

 脾胃虚弱临床表现:病程较长,泄泻时轻时重或时发时止,大便稀溏有食物残渣稀溏,色淡無臭味,夹有不消化食物残渣,食后易泻,吃多后见腹胀,大便稀溏有食物残渣多,平素食欲不振,面色萎黄,神疲倦怠,形体瘦弱,舌质淡,苔薄白.治以健脾益气,助运化湿.方选参苓白术散加减,药用党参,白术,茯苓,山药,苡仁,焦山楂,焦神曲,陈皮,砂仁(后下).水煎,日1剂,分3次服.如时见腹痛,加木香,香附;兼舌苔白膩者,加苍术,厚朴;大便稀溏有食物残渣清稀,小便色清,腹部隐隐作痛,加炮姜,肉豆蔻,益智仁;少气懒言,便泻不止,甚至脱肛,加黄芪,升麻,葛根;兼夹湿热,ロ苦舌黄,或大便稀溏有食物残渣夹粘冻,加黄连,马齿苋.


  脾胃虚弱症状:因稍进油腻食物或饮食稍多,大便稀溏有食物残渣次数就时显增多,伴囿不消化食物,大便稀溏有食物残渣时泻时溏,迁延反复,饮食减少,食后脘闷不舒,面色萎黄,神疲倦怠,舌淡苔白,脉细弱.


  治法:健脾益气,和胃渗湿
  方中人参,白术,茯苓,甘草健脾益气;砂仁,陈皮,桔梗,扁豆,山药,莲子肉,薏以仁理气健脾化湿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大便稀溏有食物残渣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