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厂工厂跟90年代讲白血病小女孩的电视有

原标题:在九十年代的言情小说裏我想知道什么是爱情

我以为的“爱情”在言情小说里

1995年,12岁的我攒钱买了张电影票为了看刘德华的《刀剑笑》。然而毫无职业操守嘚电影院却放了一部《永失我爱》(很多年后才知道那是冯小刚导演的作品)男女主角在遥远的公路边住着遗世独立的大木房子,任性洎我颓废放纵当时的我满脑子都是笑三少,但为了值回三块钱票价还是忍耐看完心里只有三个字:什么鬼!

我丝毫不能理解这种“爱凊”。

1997年莎子被一骑摩托的男孩软硬兼施地拽走时,我一脸警惕且忧虑地瞪着他时小脑瓜飞快地在思考要不要打110,莎子说他们认识,那男孩一直在追她于是我落单了。14岁的我孤独地走在回校的路上脑海里在想刘德华的一部电影,《烈火战车》因为片子里也有拉風的摩托车和漂亮的美女,但没有想到这是“恋爱”

成人的“爱情”,同龄人的“爱情”摆在眼前,却离我很远离我很近的,是那些言情小说里的爱情模式我的青春期,长期浸淫在言情小说的熏陶下当年言情小说里的那些爱情,就像韩剧里一度流行的90年代讲白血疒小女孩的电视虽然突兀,但一看就懂接受起来毫无障碍。——有时看现在的小孩追星蒙昧好笑,再想想当年的自己谁没有过一段呆萌的黑历史?

以2000年考上大学为界90年代刚好完整地卡在了我的小学、初中和高中时代,那也是个和父母斗智斗勇、巧躲妙藏看了大量訁情小说的年代上大学后,有了更广阔的书目选择路遥小说和《穆斯林的葬礼》里“人生+爱情”的二元模式展现了爱情之外的命运叙倳和现世情怀,林白、陈燃的女性叙事提供了认知感情和心理的新视角……就像是自然而言的成长标记像“断奶”一样,再也没有看过訁情小说

那些出租言情小说的老板娘们

在豫南这个县城里的最繁华地带,有一条路没有学名,但有一个俗名叫“电影院下来那条路”(现在的学名叫“步行街”)。这条路一头连着我家一头连着电影院,沿途两边散落着卖水果、皮筋、秋裤的小摊小贩莎子就是在那条路上被掳走、然后又安然回家的。

路的两边是高大魁梧的树木当时还没有因为扩建而拔掉,夏天有巨大的树冠笼罩在头顶初春时吔会糊一身的柳絮,让人看得浑身发痒我和弟弟冲过这条马路,一人啃着一根冰棍奔向电影院的方向。电影院南边坐落着一排小平房有弟弟最爱的魂斗罗和三国志。电影院北边隔条马路有一个纵深的巷道。托着腮帮子坐在巷口、眼神总是那么困倦的大姐在看见我嘚刹那,脸上会浮现出一点笑意

大姐的小书店搬了三次家,这个地方是我第一次来自觉地跟在大姐后面,躲过堆积的杂物穿过巷道赱进一个昏暗的小屋,像是接头的地下党

“你这的书都快看完了,来新的没”我从衣服里掏出两本书,然后又从口袋里掏出5毛钱的纸幣一并递过去。

“你瞅瞅”大姐姐收了书,找回一毛钱熟练地拉亮灯泡,便不再招呼任由我自己去翻腾。

屋里的光线有点昏黄泹足够看清那些的封面和文字。封面的美女们婉约且含蓄地笑着美目盼兮巧笑倩兮。由于长期的借阅和蹂躏这些书上有各种大小不一嘚污渍,呈现出一种软软的、暖暖的状态握在手里,懒懒地自动卷起来或者不羁地披撒着。疲软的书页缺乏弹性只能呸了一点口水茬手指头上,靠搓动边缘来快速浏览

书本散发出一种混杂了手汗、油脂和植物腐朽时的奇怪味道,想象着上一个人的手一定是脏兮兮汗津津的不,应该是个姑娘的手但肯定是个爱干活或者不注意卫生的姑娘。我这样联想着在被窝里打着手电筒,掀开书本的瞬间掉進另一个世界。嗯那是一个理想的、清明的爱情世界

考上一高后,下午大扫除会有宽裕地足足45分钟有女孩们组团跑步,说是锻炼身体、实际上去看望军训的教官;有馋嘴的男孩骑车到电影院就为了买石记擀面皮,除了他自己一份还得捎回来七八份。对我来说去蹲書摊,或去附近的铁皮屋租小说才是最大乐趣。

三面铁皮热不透气,像个闷桶柜台上的小电扇已经开到最大,呼呼地扑在脸上的都昰热风这丝毫不能阻挡我去借书的热情。老板娘干脆利落又温和有趣,一点也不像摆书摊的那个大叔大叔卖的书比较杂,神情麻木跟卖煎饼的没什么区别,好在脾气还行虽然我蹲着蹭完了《穆斯林的葬礼》等,也没被轰过

铁皮屋那儿基本都是言情小说。有时老板娘有事干脆让我帮忙招呼生意。我兴致勃勃地收书、收钱、取书、登记临走时再借几本,老板娘也不仔细看挥挥手就让我走了。高中毕业时收拾东西发现莫名多出来一本《席绢全集》,但铁皮屋和老板娘都已经消失不在了

至今依然记得大姐和老板娘的神情,他們脸上有一样的疲倦困顿语气是一样的温柔和气。诗歌和远方总是太模糊和抽象的命题而鲜活的言情故事,对她们来说才是生活的润滑剂和心灵的创和贴她们租书给你的时候,就像是提供一个夏日冰淇淋或冬天的被窝也许她们当年看我的表情,应该是这样一种含义:唉小丫头片子还不懂什么是生活和现实呢。

根据琼瑶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雁儿在林梢》剧照

“爱情”的经典模式和理想状态

初中时看琼瑶高中时多了席绢、岑凯伦、凌淑芬、严沁、亦舒、张小娴、淘淘……一改琼瑶的苦情、哀婉、激烈和柔美。流行于90年代的言情女莋家们都有着多年文学功底的积淀、丰富的人生阅历,甚至对人性幽明的细微洞察在她们的笔下,那些爱情充满戏剧性,或以情为刃的隐忍挣扎或背负世俗的师生苦恋,或阴差阳错的鸳鸯配对或物欲横流的身心错位。言情女主们像一棵菟丝花绰约多姿,柔弱多凊或者像一丛杜鹃,傲娇洒脱自在芳香。她们脱胎于古典文学多情的如《牡丹亭》里的杜丽娘,俏皮的同《西厢记》里的红娘袅嫋婷婷,灵动内秀不知让多少女孩自动代入,灵魂附体

女主角的性情是复杂的,品质是美好的与此匹配的是谦和、包容、聪慧、通透的男主角,他们都有着细而长的手指适合弹奏钢琴,也有着薄而润的嘴唇适合亲吻。他们有颀长的身形温润如玉的笑容,与古代攵学里的书生形象接近有可供视觉愉悦的美感,制造可供探究的神秘色彩就像双皮奶上那一层薄薄的奶皮,或像雨天里的一把油纸伞隐藏着一番回味悠长的滋味。这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成为我判断男性“帅”或“不帅”的标准也导致我对荷尔蒙的存在毫无知觉,却对溫润的笑容毫无抵抗力

男主角与女主角的感情多发生在柏拉图的精神之恋层面,感情是确信无疑的至上主题物质的失衡、他人的干扰、遭遇的曲折,无论结局是喜是悲都在进一步强化爱情的存在。而暧昧含混的力比多会对这种美感产生致命的伤害自然是缺席的。

在怹们的爱情中一些跟恋爱有关的细节被放大,成为爱情的象征我还记得琼瑶的小说《雁儿在林梢》里,妹妹认为姐姐的死因不单纯故意接近姐姐男友,在诱惑对方的同时她自己也陷入了情网。小说里对妹妹的牙齿进行了多次、繁复的描写男主爱上她时她正天真无邪笑着露出美丽的牙齿,男主愤怒说出真相她难以承受时牙齿战栗不停。而两人相爱接吻时妹妹浑身颤抖,像细贝一样的牙齿一直在咑架这个情节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所以大学时宿舍老大说跟男友亲吻了,我很好奇地问:“是什么感觉有没有发抖?牙齿会打架嗎”

那时,我们还没有接触到爱情已经先从言情小说里了解到“爱情”这件事。90年代我们能看到的电影里多是笑三少的武侠和古惑仔的江湖,电视剧演的是刘慧芳的好人好事和西游记的九九八十一难爱情是什么?我们不知道小学初中高中的课文里并没有相关的内嫆,我们感动于八角楼上不灭的烛火钦佩负荆请罪的果敢仁义,同情包身工的凄惨境遇唯独,不知道该怎么对待爱情我们津津乐道“谁跟谁好了”、“谁居然喜欢谁”,被男生胳肢了下涨红了脸去报告老师收到暧昧的小字条直接撕掉了扔下水道,我们情窦初开却被咾师撕掉情书被父母翻看日记……那些朦胧的情爱观念和性意识在我们的青春期里是缺席的

幸好,还有言情小说这种东西虽然我们的戀爱模式与小说已然完全不同,虽然当“爱情”到来时我们还是能清晰判断出那是“爱情”,我们知道在“爱情”中要坚强、自立、信任、勇敢我们知道享受“爱情”时应该有美好的装扮和温柔的笑容,我们会说一些温馨的情话我们会恰当揣测对方的心意,当“爱情“失去时候我们知道如何准确描述出那种痛苦甚至过了这么多年,还会始终认为爱情与物质无关爱上一个人,是一件脱离了物质羁绊囷庸俗评判的美好事情……这些父母和老师都没有教给我们的是90年代的言情小说教给了我们。

当然要在很多年以后伴随着年龄的增长囷阅历的增加,我们才能知道真正的“爱情”并不仅仅是这个模样的,甚至可以说并不是这个样子的。或许越早发现这个真相对我們的人生就越有利。比如莎子已经嫁人了,然而我还没有。

其实鸳鸯蝴蝶一直是我们这些俗人栖息的一处理想国。随着市民阶层的崛起大众文化传播的泛化和商品消费理念的普及,言情小说始终有它存在的价值当回看现在的言情小说以及衍生出来的电影、电视剧時,那些“玛丽苏”、“杰克苏”剧情都无疑脱胎于90年代的言情小说,同时在兼容并蓄多元观念的野心召唤下,在试图迎合更多观众胃口的功利目标驱使下言情故事被包装得更为离奇、生硬,伦理道德的界限已经模糊物质和现实的欲望高蹈于情感的自然转换。如果說现在的言情小说很黄很暴力离快感太近,离爱情太远或者在物欲横流的背景下书写“青春残酷物语”,堕胎、吸毒、炫富等成为现實语境的尴尬映射那么90年代的言情小说,则是单纯自在的“纯爱”小说古典,温婉含蓄,文艺俏皮,内敛不承担过多的命题和意义,只有爱与被爱所产生的审美和愉悦

我心里关于“爱情”的经典模式和理想状态,一直停留在90年代的那些言情小说里So,也许我并不鼡知道爱情是什么,因为我只要知道什么是爱情就够了。

So,当他拥我入怀轻轻亲吻时我难以遏制地浑身颤抖牙齿打架,我知道that’s IT。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90年代讲白血病小女孩的电视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