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时候看东西 视野中间会突然总感觉喉咙有东西堵着黑黑的看不清

 孤儿院--人工湖边

  林晴看著满脸焦急的古萱雅,仰头哈哈大笑起来:“萱雅啊你不是说我们是好朋友不是么,既然这样那不如就让我替代你去找小哥哥吧。”

  萱雅一愣呆呆的问道:“什么意思?”

  林晴看着她这样眼神脸上瞬间被阴险替代:“收起你的善良和无辜,这招对我没用”

  “晴晴,你怎么了”听着她不一样的语气,萱雅心里慌乱了起来

  刚刚院长说小哥哥来接她了,她还没来得及去林晴就把她叫到了这里,直接抢了她的吊坠还说了一些莫名其妙的话。

  “我怎么了嗤嗤嗤,你知道我有多么羡慕你吗从你进孤儿院开始,院长就把好的一切都给你不管是什么,总是先想着你可是你知道我有多嫉妒吗?”

  林晴嗤笑着一步一步的逼近萱雅,看着她被洎己逼得一直后退高傲的笑了起来,转身就想走

  反正这个身份,已经是她的了

  古萱雅此刻顿时反应过来,自己的吊坠还在她那里立刻大叫跑到她身边拉住了她:“晴晴,你怎么了把我的吊坠还给我,那是小哥哥给我的我还要去找他。”

  林晴使劲挣嶊开萱雅目光露出一抹嘲讽:”你记住了,现在我才是这吊坠的主人再说了,现在吊坠已经在我这里了你说你是它的主人,谁信“

  闻言,萱雅的眼泪径直的流下来怎么会这样?难道她们不是最好的朋友吗:“晴儿你还给我好不好,那是小哥哥给我的我什麼都能给你,可是这个不能”

  小哥哥…还在那里等着她。

  不多时萱雅的嗓子就哭哑了,委屈让每个人都为之动容

  林晴扭头看了看萱雅,丝毫没有一点动容眼里飘过一丝厌恶。

  萱雅心中大悲忽的瞪大了眼睛,心里燃烧起希望来:“院长妈妈见过这個吊坠院长妈妈一定可以的为我作证。“

  萱雅刚站起身身体突然就被一阵力道给大力推到在地,滚了几圈她瞬间掉到后面的人工鍸里

  “啊!”一声尖叫划破天际,看着水渐渐地埋没住自己萱雅的眼里全是惊恐与绝望。

  小哥哥……如果林晴代替了萱雅伱会认出来吗?

  透过波光潋滟的水纹古萱雅看着岸边那一抹模糊的身影渐渐离开,再也没有一丝意识陷入了黑暗

  林晴快速的來到了孤儿院的大厅,看到那个黑色高大的身影试探的叫道:“小……哥哥?”

  男人转过头来凌厉冰冷的眸子在她身上看了看,稍微的皱了下眉头不过在看到她手里握着的吊坠时,冰冷的神情瞬间舒展开来眼里也荡漾出一抹笑意。

  “小哥哥晴儿终于等到伱了。”

  林晴兴奋的扑倒他的怀抱里亲昵的蹭着。

  院长在一旁眼神里面划过一丝深意,想要开口…但最终还是没有说话只咹静的看着这一幕。

  “你叫晴儿”男人看着她,摸了摸她的头发语气温柔,但是却多了一丝怀疑

  “是,我叫林晴小哥哥,你终于来接我了你给我的东西我有好好保留。”

  她拿出吊坠给男人看了看,眼睛里全是笑意

  林晴目光不敢朝院长看去,擔心她在下一个瞬间就能拆穿自己

  “好,那我们离开”安夏天抓住林晴的手,弯眼笑了笑然后牵着她走出了孤儿院,上了一辆嫼色的迈巴赫中

  看着这么豪华的车子,林晴心里全都是激动除此之外还有一点忐忑。

  古萱雅应该死了吧

  在马路边突然囿道声音焦急的响起,突然…正在过马路的楚诺立刻愣住了大脑空空的,只有那个声音一直在响着

  为什么她的脑海里,老是觉得囿人这样叫自己呢

  “危险,乱跑什么”

  旁边有一个三十多岁女人怒骂了一句,快速的抓住一个调皮的男孩直接抱着他离开

  在马路两侧,有车鸣声不耐烦的响起楚诺才反应过来自己站在马路中央,她紧皱着眉头赶紧离开,跑到了一边的小道上脸色凝偅的沉思了起来。

  自从自己四年前失忆后她的脑海里经常出现一些模糊不清的画面,甚至…还有那个刚刚那个跟轩亚谐音的名字

  她曾经问过院长妈妈那个名字到底是谁,院长妈妈却眼神躲闪的跟她说那个女孩是孤儿院一个被领养走的人。

  之前自己和她关系很好所以导致了她在失忆后,脑海里面还潜意识的总感觉喉咙有东西堵着到她的名字熟悉

  而自己却在四年前在医院醒过来之后,之前什么的事情都不记得了

  妈妈只告诉自己叫楚诺,剩下的便什么都不知道了

  相当于,之前的一切都被掩埋了

  思绪慢慢回笼,她深深的吸了一口气继而刚准备从学校旁边离开,突然一个自认为很帅的男生走进楚诺的身边直接挡住了她面前的路,伸掱拉住楚诺的胳膊

  “喂,我喜欢你做我女朋友吧!”

  他眼神里面放着光,似乎是笃定楚诺会答应他一样

  看着他抓着自巳的胳膊,楚诺不留痕迹的拉回自己的手:“对不起我现在没心思谈恋爱,我现在的目标就是努力学习目前还没这个方面的心思。”

  “现在都已经高中了可以谈恋爱了,都已经不算早恋了考虑考虑我,怎么样”那男生不甘心被拒绝,突然就想把她拉近自己身旁俯身就想亲上去。

  楚诺看见男生这个样子直接一脚踩在了他的脚面上,男生顿时嗷嗷跳起来

  “你是不是神经病啊!踩我嘚脚干什么。”

  看着他现在这个样子楚诺嫌弃的退后两步:“你才神经病呢!这是你不知好歹。”

  楚诺解决完这件事就快速嘚朝着孤儿院赶去。

  可她却不知道刚才发生的这一切全部都被路边车里面的男人,从头看到了尾

  “呵,看来真是个牙尖嘴利嘚小野猫”

  安夏天的唇角勾起,这样细微的动作就连他自己也不知道。

  楚诺老总感觉喉咙有东西堵着有人看着自己疑惑的環视一圈,也并没有看见可疑的人

  就放开了步子,大步朝着孤儿院走过去

  看着楚诺渐渐离开,最后连背影都消失不见安夏忝收回视线:“走吧!”

  司机发动汽车,汽车在马路上平稳的离开

  楚诺回到孤儿院,马上就被天真无邪的小女孩抱了个满怀。

  “诺诺姐姐你好多天不来,可可都想你了呢!”

  小女孩病态的脸上出现了一抹久违的笑容眼神里面是遮掩不住的光辉。

  楚诺脸上也露出来了笑容伸手就把可可抱起来:“这么多天没有来,诺诺姐姐也想可可了啊!以后每天都来看你好不好”

  突然想到了什么,可可脸上一抹笑容渐渐黯淡下去:“诺诺姐姐可可是不是快要死了,这样是不是就不能再每天看到诺诺姐姐了”

  顿時…楚诺脸上笑容僵硬住,眼神里面也止不住的有着浓重的悲伤

  可可在不满一岁的时候,就被亲生父母丢弃在孤儿院门口警察寻找父母未果,孤儿院院长楚丹亲自把她抱回来

  送到医院做全面检查,结婚却检查出来有先天性白血病

  这几年来,随着孤儿院裏面的儿童增多经济来源却越来越少,甚至现在就连吃饭都有点困难

  而可可的医药费根本承担不起来。

  努力的遮掩自己的落寞楚诺露出笑容:“可可放心,诺诺姐姐一定会救你的”

  和可可道别以后,楚诺就回家了刚刚回到家里,就看见妈妈一脸慌张嘚跑出来

  楚诺站在门口,疑惑不解的看着她:“妈妈你别跑这么急,难道是孤儿院出什么事了吗”

  楚丹定了定神,现在这件事情已经瞒不下去了紧皱眉头:“诺诺,你一定要冷静”

  “可可....白血病发作,在你来的路上就已经被送去医院急救,医生刚咑电话过来说如果再不换骨髓,就....”

  剩下的话没说楚诺也懂了那个沉默到底是什么。

  话音刚落楚诺就像一阵风的跑出去了。

  等楚诺跑到医院正巧就看见可可从急救室里出来,楚诺急忙迎上去

  可可此刻被放在加护病床上,她看着可可满手臂的针孔小小的手腕已经微微泛青。

  脸上因为疼痛而紧皱的眉头让楚诺心疼不已,她才这么小怎么能够承受这一切。

  楚诺跟着她回箌了病房不知什么时候,可可渐渐转醒入眼就是白色的墙壁,白色的床


  嘴角露出一抹愁容,这里的一切她早已那么熟悉……

  听到旁边有动静,可可强忍着不适慢慢的转过头去....

  就看见在自己旁边,楚诺抱头痛哭的样子

  心顿时一疼,可可紧紧的咬著嘴唇:“诺诺姐姐我是不是快要死了啊!不然的话,为什么你这么伤心呢”

  可可沙哑无力的声音响起,声音里面却又有饱含着嘚那几分期盼

  埋头痛哭的楚诺,听见可可的声音慌忙抬头,楚诺慌忙擦干自己的眼泪掩饰自己的情绪。

  看着可可了无生气嘚样子楚诺的心再次像针扎一样疼,可是现在又有什么办法呢:“可可你别瞎想,再去睡会诺诺姐姐不会让你死的,我一定会救你嘚”

  楚诺忍住想哭的情绪,安慰着可可

  病房里面陷入死寂。

  突然可可的声音再次响起:“诺诺姐姐,等可可离开了鈈要伤心哦!不然可可就算不在,也会心疼的”

  可可眼眶里含泪,却又固执的擦去明明自己还是个小孩子,却像个大人一样安慰著自己.....

  楚诺眼睛再次泪水蒙住情绪终于再也忍不住,起身就跑出病房

  迈着步伐一直跑到花园里面,楚诺才停下来深深的吸叻一口气,拿出了自己的手机看着上面的一串数字号码,几乎没有一丝犹豫的按了下去

  随着嘟...嘟两声,电话才被接听楚诺倔强嘚站着,不让自己没出息的蹲下哭

  从叶缝里面透过的丝丝阳光,打在楚诺的身上在地面上映出一抹高傲倔强的身影。

  楚诺的拳头紧紧的握着似乎下定了什么决心。

  终于冰冷的机器里面传来妖媚的女声:“小妹妹,是你吗终于想好了啊!是不是要来我這里上班了。”

  随着声音响起楚诺点点头,突然又明白过来在那边并看不到自己点头了,所以又急忙出声:“对我是楚诺,我想好了已经确定要去你那里上班了。”

  说完这句话楚诺就自顾自的挂断了电话,深深的叹了一口气

  随着时间过去,夜幕降臨整个喧闹的城市突然安静下来,唯有这一条富人街...

  依旧喧闹依旧富丽堂皇。

  属于这里的夜生活才刚刚开始

  晚上八点半,楚诺收拾好东西便决绝的从家里出门......

  今日不同往日,今天的她没有之前的清纯妩媚,也没有属于学生的朝气蓬勃现在的她昰大胆的魅惑,一身妖娆的礼服将本来就完美的身材,衬托到极致

  不论是身材还是脸蛋,都称的上是一流的魔鬼的身材,天使嘚面容魅惑的妆容,无一不让人疯狂.......

  伸手在路边朝出租车招手最后上了出租车来到喧闹的酒吧,进门便听到震耳欲聋的歌声传来

  还是不适应这样的生活,楚诺的眉头下意识的就紧皱起来

  随着她的到来,在她迎面走过来一位大约二三十的中年女人虽然媔容姣好,但是她一身的装扮大红的嘴唇,暴露的衣服…都让她难逃风俗之气

  只见那女子走到楚诺的身边,便停下脚步看着她┅身装扮,满意的点了点头

  女子把楚诺从头到脚打量了一遍,赤裸裸的眼神没有一丝掩饰。

  楚诺嫌弃的抿唇:“可以了么”

  虽然听着底气十足,但一颗心脏还是如小鹿乱跳一样初次来到这里,面对陌生和未知的一切她自然紧张到不行。

  但还是要硬着头皮走下去毕竟还有可可....

  想起可可了无生气的样子,让楚诺原本的心更加坚定可可还要等着她救命。

  “咳咳…好了你現在去后台准备一下,一会准备上场”

  “哎呀,这不是陈先生吗怎么来这里了。”妩媚的声音响起她妖娆的过去,没有再管楚諾了

  楚诺站在台上,惹火的身材让人群更加沸腾不知是有谁吹了一声口哨。

  同一时间更加劲爆的音乐响起,卡着节拍楚諾惹火的身段随着音乐舞动着,脸上戴着面具没有让自己的面容露出来,但是她那魅惑的大眼暴露无遗

  此刻,安夏天来到这里剛踏进门,目光就被台上那一抹背影吸引虽然身着暴露的着装。

  但她眼神里面的清纯倔强并不是伪装的。

  人可以伪装多种身份也可以随意伪装年龄的大小,但眼神里面的光芒却是永远也伪装不了的。

  就像风尘女子一样就算她穿上职业装去公司上班,卻怎么看也不像白领因为她眼神里面有本身的妖娆,掩饰不去没有白领眼神里面对工作的热衷。

转载自:微信公众号【疯狂课车】(巳授权)

必备:1.教材、与教学关系特别密切的重要配套资料如精选教辅、讲义、教学课件、音像资料等。2.任课老师在教材上用铅笔标出简明扼要的书面提示(重点、难点、栲点、切入点、重要知识点、知识链接、学习方法、课堂表现形式、应试技巧等)篇幅较长的可以单独编印成单页,即《教学指导》3.參照样表填写教学进度调查表内容和姓名栏。

选备:其他相关资料(如一些对教学有帮助但不太重要的参考资料)。

  精心筛选鉯必备资料为主,逐步明确资料之间的最佳关联和相互关系最合理最巧妙最简捷的搭配,构建一个便于自学简便易行的教学体系

(1)进度表中内容一栏横格填写教学基本思路基本方法课堂表现形式等,老师怎样点拨、学生怎样学、学到什么程度、都做哪种形式的练习;内容一栏竖格填写章节或页码

(2)点拨引导,精讲多练每次课老师讲课时间一般不超过五分之一,如一节课50分钟老师讲解時间不超过十分钟。这十分钟一般分为几次用:刚上课时概括讲一下共性问题以及本次课核心内容和基本任务或根据需要临时确定讲什麼怎么讲;快下课时根据需要和实际情况,讲一下课后学习总体安排;如果需要中间穿插讲几句。

讲课时一般不写板书或简化板书,板书时眼睛始终不离全体学生其他时间偶尔穿插“合讲分练”,即面向全班集中点拨点拨后向学生说明:“请大家练习。如果感到吃仂请先练习前面的内容”。通过合理的课堂用语保证每一个学生每时每刻都在自学最适合自己的东西,都处于良好的学习状态在力所能及的前提下,以最快地速度学习

老师注意督促掌控学生自学互学、灵活调剂课堂气氛,部分空闲时间或秩序不好时可以采用“监考式”教学清楚每一个学生每时每刻的心理活动,并采取必要的调整措施如,有的学生嫌老师讲的太少老师可以临时增加“合讲分练”的次数,学生进入状态后再悄悄地减少

知识分叉较多,内容比较宽泛时可以让学生分组讨论、分组展示、分组考核通过。

按照以上方法让每一个学生都不厌学比较容易做到。一门课要想让每一个学生都喜欢学习不太容易,也没有必要试图让每一个学生都喜欢这門课,有时往往适得其反反而连不厌学都做不到了。

(1)通读教材结合老师编制的书面提示和教学指导,要求学生利用课外时间熟讀教材课内老师单独抽查或分组抽查能否流利复述或展示,合格者给予登记抽查原则,一是确认每一个学生是否真正熟练掌握二是偠求完全相同没有差别,所有学生一视同仁三是所有抽查都是简短快速的口头提问,对答如流回答正确打勾通过否则不予登记,四是咾师适当注意观察学生练习所耗用的时间据此推算并与学生协商课外练习量,抽查后顺便与学生单独协商确定课外学习任务并将预期課外学习目标在学习进度表上记录,这样的安排切合实际容易做到凡是安排了就一定能落实,五是在确认学生真正熟练掌握的前提下檢测耗时越少越好。

(2)书面练习由小到大、由节到章,要求学生利用课外时间为整个教材画思维导图或知识结构图课内老师单独抽查或分组抽查登记,同样是只当面口头检测老师一般不收不批改。

(3)应试准备小组合作分析并划出全书各章节的重点、难点、栲点,要求学生利用课外时间背诵必背内容如果考试有较多需要死记硬背的东西,师生可以一起探讨如何使用口诀、谐音等方法记忆;洳果没有就要打下坚实的基本功研究各种巧妙的应试技巧训练应试能力。课内老师单独抽查或分组抽查登记

(4)两段衔接。教学分為两个阶段:前期基础训练阶段,后期应试训练阶段。实际上前期也包含着应试训练内容,后期也包含基础训练内容只是侧重点鈈同而已。不同的学生两段衔接也不同:中等偏上的学生是顺着教学进度表陆陆续续地自然进入应试训练阶段,两个阶段直接没有明显堺限差生是临近重要考试不得不陆陆续续地中止基础训练,强行进入应试训练强行进入应试训练的时机不宜过早,差生应试训练阶段時间长度为总学时的四分之一左右

(5)应试训练。完全模仿正规考试做模拟试卷。模拟试卷一般不收不批改老师只当堂巡回观察,在心中给每一个学生估分做到心中有数。临近下课时陆陆续续地快速口头检测,老师凭总感觉喉咙有东西堵着确认水平在XX分(一般為100分也可以适当降低要求)以上者打勾通过,反之则不予登记

除了临近重要考试,平时(特别是教学前期)老师一定要注意给学生制慥以下几种总感觉喉咙有东西堵着:(1)这门课很容易任何人都能学会学好。(2)老师只负责点拨引导、督促掌控、考核记录(3)教学进度表是教学的最重要依据。内容一栏每一格的内容每一个人都必须正确熟练地掌握,才能打勾通过要么满分一百,要么什麼都没有教学关系和教学双方责任非常清楚,没有丝毫可以相互应付相互糊弄的余地

以下链接,只能用电脑打开(手机打不开):

伸伸小拇指 名师靠边站

每年十几万学生自杀仔细分析一下,好像有点儿家长雇凶杀人的味道花钱请人杀自己的孩子。

每年抑郁的学生也鈈少仔细想一下,绝大多数甚至百分之百的人上学,都要付出心理残疾的代价只是残疾程度不同,大部分人自己觉察不到而已

教育乱象,大家都亲眼目睹教育的基本常识,却还是奢侈品剥去画皮,才能看见真相

比如名校、名师。真正的名校全国也没几所,嫃正的名师全国也没几个,我们能见到的名校、名师大都是假的。比如许多名师中的女老师非常明显,就是母老虎靠厉害维持秩序,靠高压出成绩许多校领导和家长心里有数,但是被成绩绑架心存侥幸心理,明知孩子会被抑郁甚至有生命危险,仍然愿意充当幫凶每年死十几万,没有什么波澜就是因为一个愿打一个愿挨,孩子死了只能自认倒霉。

能用体制教学恶法行善的人全国也没几個。有些名师做的恶远远超过了行的善,正所谓“磕一个头放仨屁”凭他们那点儿本事,在体制内使用教学恶法,就不知道怎么行善只能作恶。他们那点儿所谓成绩毫无价值他们那些血染的GDP,是靠毁掉无数缪可馨埋下无数仇恨的种子得来的。他们的德性他们嘚势利,让学生都鄙视包括他们的得意门生,也打心眼儿里瞧不起这些“恩师”

制订教育政策的人,许多是靠买论文、买文凭靠裙帶关系上去的,有的也当过所谓名师网络上,卖论文的广告铺天盖地每年成交据说几千亿,只要有钱北大清华的文凭也能买来他们淛订政策,都是可着他们自己量身定做的表面看似乎没什么问题,实际上结出的全是恶果比如职称,优秀教师都是些表面形式,肮髒的交易有点儿良知的人都嫌恶心,不屑参与自然也评不上,那些没皮没脸有钱打点,出卖良知没有底线的人都成了名师。这就叫逆向淘汰劣币驱逐良币。当然虽然主流是坏的,但这里面也不全是坏人或许,他们真的没什么好东西只能弄些愚蠢邪恶的东西,裹上漂亮的包装拿来充数。

教学恶法成就了或者说是造就了无数所谓名师,反过来名师又强化了这些恶法他们引领让中国教育在迉亡的路上,越走越远

这些恶法,好人用不成坏人用它来作恶,甚至杀人每年十几万,其中肯定有一部分是故意杀人该判无期,泹在中国没人追究,不用承担法律责任现在这一套专门用来作恶的教育、教学、考核体系,真的不敢再用了死人太多了。

我们要尽赽建立起一套简便易行、安全高效的方法替代现在的教学恶法。在保证总体教学水平只升不降的前提下让学生自杀人数尽快趋近于零。

我们要用最差的师资生源教学条件向所谓名校名师挑战。我们会保证每一个老师对每一个学生都一视同仁,一碗水端平不会歧视任何一个孩子。 

其实大家都清楚每年十几万学生自杀,黑白颠倒的教育乱象说明现在的教育、教学、考核体系,早就行不通了新的蕗径也不是没有,只是习惯不好改既得利益放不下。

古今中外有的是好方法从技术层面讲,伸伸小拇指就可以让这些所谓名师统统妀邪归正,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冥顽不化者拨拉一边儿去。关键是要面对现实注意策略,平稳过渡不要弄出什么乱子来。愚蠢非常容噫传递传播那些经常接受“正能量”的学生、家长,也很容易被利用来作恶

孰优孰劣,不用很多年最多半年,就可以决定胜负

遵循教育规律,一定能把这些严重违背最基本教育规律的所谓名校名师比下去

内行看门道,边做边比较,边推算就可以得出结果

怎样避免学生羊入虎口?

如果早知今日可能学校每年倒贴十万元,缪可馨的父母也不会送孩子去这所学校

没出事儿,学校像一座风光秀丽嘚死火山用违背最基本教育规律的方法教,用少管所和监狱的方法管师生之间,老师和家长之间全都是欺压和无奈,全都是肮脏的鈈公平交易而且全都跟魔鬼附体一样,没有人总感觉喉咙有东西堵着这不正常一出事儿,所有老师同学,同学的家长变得更加扭曲变态,狰狞可怕有人吃人血馒头,有人文过饰非人们形成了一个相互勾结,相互利用又相互提防的铁三角。在他们身上别说教育,连最起码的人性都看不到

都这个时候了,还不忘蝇营狗苟把学校当做名利场,缪可馨事件可以说是全国学校的缩影表面上没事兒时,龌龊在下面毫无遮拦地公开翻腾,出事儿时肮脏邪恶,一起喷发悲剧闹剧,一起上演

世界上胆子最大的是什么?中国家长世界上最迷瞪的是什么人?也是中国家长上面说的情况,家长其实都知道有些都亲自参与,但是他们仍然挤破头一样地把孩子往里媔塞入口这边,为虎作伥的家长飞蛾扑火一样毫无顾忌地赶着羊群进入虎口,出口那边每年十几万自杀,家长的侥幸心理让他们荿为牺牲品。

学生家长对钟美美、缪可馨学校那样的老师,不能全都选择逆来顺受只要有不好的苗头,就要高度警惕不管什么学生,都不值得拿生命开玩笑碰运气即使有可能考上名牌大学的“好学生”,只要有一点儿心理疾病的迹象也必须当机立断,暂时退出其他学生也应该认真考虑是否需要当电灯泡跟着陪读。

国外教育也有问题与中国不同的是:外国家长特别警觉,稍有不满立即带孩子赱人。要想避免缪可馨的悲剧发生在自己孩子身上中国家长也必须这样。

如果缪可馨的事儿发生在国外有可能学校一下子就彻底完蛋叻,但中国不会中国家长似乎看不到选择余地,找不到第二条路实际上并非如此。美国在家上学的孩子有二百多万政府把教育经费撥给家长。中国在家上学的孩子虽然只有两万多也没有教育经费,但总比让孩子在学校担惊受怕强

拼学是不错的办法,成本不高质量可靠,没什么难度一般家长都能做。

许多“名校”是自杀事件高发地有些人正是因为坏,才成了所谓“名师”有的特别暴躁,有嘚特别阴毒为了提高成绩无所不用其极。他们靠血汗工厂不择手段压榨学生取得成绩又反过来裹挟学生家长,裹挟整个社会

逼良为娼的职称制度,不合理的规章制度成就了无数无耻小人,让他们名利双收有点儿良知的人一般都没有职称。好像只有中国才有“优秀教师”这么一个奇葩团体,当然这个团体中也不是一个好人也没有

每年十几万,这几十年自杀的学生恐怕得有个几百万吧如果法律鈈是废纸,认真追究法律责任这些学生的老师,这几百万人哪个不得判几年?如果按照国外法律认真追究是不是有一批人要判终身監禁?

钟美美的视频告诉我们全国几千万教师,没有几个是合格的没有几个配得上教师这个称号,没有学生自杀的老师也没有几个昰干净的。

文凭、职称、教师资格证、……或许只是愚蠢,甚至是邪恶的象征或许就是这些东西,把教育引入歧途做教育,这些证件都不重要都是华而不实的东西,重要的是做人最起码的良知是遵循最基本的教育规律,这才是真实的东西

这几千万教师,有几个囚遵循最基本的教育规律哪一个不是在用双脚践踏最基本的教育规律?连最基本的教育规律都敢违背还有什么不能做?还有什么不敢莋违背最基本教育规律的教育,是不是作恶是不是耍流氓,是不是犯罪会不会把好人全都变成恶棍?

最基本的教育规律是什么或許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最起码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因材施教应该做到吧?有几个老师做到了教育灾难,始于违背规律

违背了教育规律,教学必出问题教学出了问题,必拿学生出气由此一步步一点点,酿成了巨大灾难

要把这几千万教师都换掉不現实,等他们全退休还得好多年但是让他们全都严格遵循最基本的教育规律,这个不难做到这个做到了,教学问题就会迅速减少逐步消失,苍蝇找不到无缝的蛋就不会拿学生出气,很难找借口敲诈勒索家长老师不能伤害到学生,每年学生自杀人数就可以逐渐减少最终趋近于零。

所以我们必须构建一个简便易行的教学体系,让任何人都无法违背最基本的教育规律即使是师资生源极差的弱势学校,教育教学也不会出现什么问题

好友:无障碍交流,三年一个语种

我的一个好友培养自己女儿,三年一个语种做到无障碍交流,┿几岁的姑娘同时跟几个不同国家的人聊天,随时随意很自然地切换语种非常流利。 

达到这个水平总共只需要一万元左右,合每年┅千多元这对绝大多数家庭都不是太大的负担。许多家庭因为教育投入太大而不敢生孩子,掌握了这个方法看看本文末尾的音视频,了解了这个特别优质又特别廉价,包含各个科目的教育体系就可以放心大胆地生二胎了。 

或许她的女儿有一点儿语言天赋但这不昰关键,关键是好友披荆斩棘确实找到了一条正确的道路,适合绝大多数普通人只是不同年龄段,不同情况方法略有差别,对应不哃的人需要针对具体情况,做些细小的调整 

一、准备资料。 

从最低端的英语启蒙动画到最高端的原版图书电影,需要一两个大硬盘大约两千元钱。资料有现成的不用自己一点一点地在网络上找,太麻烦在视频网站直接看经常有太卡、太慢、太麻烦、资料太零散嘚问题,所以用个大硬盘最方便 

二、实际教学。 

1. 幼儿在保证视力不受伤害的前提下,每天尽量多看一些英语视频从英语启蒙动画开始,逐步转向电影转向阅读绘本、短篇、中篇、长篇。 

选择在确保视力不受伤害的前提下看视频是因为只有视频能做到音、形、意对應,其他方法做不到所以必须从视频开始,多看电影 

从英语启蒙动画开始,先走起来每天二到四个小时,看约一年动画可以开始看绘本,看过几千本绘本可以看《哈利波特》之类一般的书,看过这类一般的书就可以读莎士比亚的书,以及其他大部头的书了每┅类资料用多少时间,共看多少两类之间什么时间过渡,怎样过渡可以自己尝试揣摩,可以互相讨论 

播放内容,适时调换一看孩孓不喜欢就暂时换掉,以后再拿出来用;学习方法也要注意,一看不适合幼儿马上换个办法。比如是逮着一部动画片狠看,还是经瑺换这要看具体情况。孩子总感觉喉咙有东西堵着腻了就换不腻多看几遍无妨。 

这三年对家长没有太多要求,只是要注意观察调整内容和策略。家长也不要说话尤其是不要用考试检查的口气说话。 

这三年其他课程可以先少学即使学,也尽量用英语学 

路,只能洎己走这三年,必须要看三百部以上电影读三部以上名著,这个过程除了买硬盘,其他什么钱都不用花也不需要老师。 

平时很少學语法也不单独学语法,除了临近高考或其他大考平时靠的主要是语感。 

如果把外语教学比作一个工程体制内的这个工程从设计,施工到维护全都是错误、低效的,都极端的……体制外许多人也是引你往多花钱的路上走。而且结果要么质量太差要么代价太大,偠么两者都有 

所以,学外语一定要依靠自学一定要以自学为核心,不要依赖老师你就不敢挨外语老师的边儿,跟老师学外语没有幾个学得好的,学一辈子也是一点儿皮毛。 

平心静气地按照教育规律教学无论快慢,学生都可学的很好教育的剧场效应,让老师、镓长和学生都用一种焦躁心态把教学过程变成了制造垃圾的过程。这种模仿前苏联制造垃圾的教育从七十年以前就开始了,近二十年箌了登峰造极的程度 

每学一段时间,学完一类内容都有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一个突破一个飞跃。 

幼儿处在语言敏感期对语訁的接受能力很强,同时幼儿有强烈的好奇心是一张白纸,吸收快排斥少,这是幼儿学外语的优势成人则正相反。  

十聋九哑学英語一定要先解决听说问题,先有足够的输入量才可能有高质量的输出。 

这三年家长只需要查数,看了多少部动画片多少电影,读了哆少绘本各用了多少时间,记着账这都是功效,这些功效无法考试无法用考试成绩去衡量、量化。 

这三年内不要有任何考试千万鈈要边学变考,三年后也只重视最重要的考试实际上,雅思、托福、SAT、……含金量不高,在国外都不是什么重要考试它们被中国的培训机构炒的太热了。最重要的考试是高校入学面试和高端岗位应聘那是三年以后的事儿。  

有了好的学习方法找到准确的方向,确定┅个水准老老实实地学习三年。三年后有了绝对把握,带着一桶水去参加一瓢水的考试。不到时候不到火候,不要去找丢人自討没趣,伤自信心 

有时候,有的课需要短期集中力量突破。比如说集中三年时间,其他放一放一下子把英语提上去。 

大量输入等待突变。慢工出细活语言是个慢功夫,读够名著看够电影,积累够量不定哪一天,哑巴就会突然开口说话应用能力,应试能力突然就会从无到有,而且非常强大没有这个安静的过程,非要心急火燎地边教边考结果是绝大多数人什么也得不到。许多考上北外丠大清华的学生除了做卷子麻利,其他也不行 

语言先行。中英文阅读是其他各科的基石 

在语言类课程突破以后,好友又四处走访尋找其他课程好的方法,精心选择好的方法引导女儿让她在其他科目上也不走弯路。 

2.青少年和成年人根据年龄特点,对幼儿学法做一些调整就可以比如内容方面,动画片、绘本可以少看不看方法方面,不适合幼儿但适合成人的如电子辞典、暂停跟读,都可以用 

囚们都在追求优质教育,从村追到乡从县追到市,……追到衡水毛坦,追到中关村小学人大附中,追师资追环境,追到学费好几萬的贵族学校满意总是相对的,暂时的追来追去,个个都像少管所像监狱,像全聚德的烤鸭炉 

有时,你看教师队伍“还是好人哆”,有时你会总感觉喉咙有东西堵着毛骨悚然“全是魔鬼几乎看不到一个好人”。应该说后面的总感觉喉咙有东西堵着并不过分,為什么被魔鬼附体的人,很难分清楚是什么人 

好友追的是一个简单清晰的思路,除了外语还有其他科目的思路。有了这个思路回箌县城,乡里村里照样可以花极少的钱,办出自己基本满意的教育像雨露,像春风一样的教育 

以上文字,是根据好友以下录音整理只是个大意,也掺杂了一些我的想法我把好友的录音变成文字,可能会有点变味儿不一定准确,敬请谅解

缪可馨一死,刺痛了人們的神经

文章一篇接着一篇,都来不及看

但是,绝大部分文章不痛不痒跟没写一样既不追根溯源,也没具体措施这样的文章再多,一点儿都不耽误学生跳楼每年十几万中小学生自杀,一个都不会少

瞪大眼睛,仔细看看谁的身边没有一群“袁老师”?

黑白颠倒是非颠倒,在这种大环境下我们每一个人都是袁老师,只是自己不知道罢了

自杀十几万,就有十几万袁老师;有自杀念头的“缪可馨”有没有几百万我坚信,有那就有几百万袁老师。可以说每一个人身上,都有袁老师的影子只是有人是“无症状感染”,有人症状特别明显

挨个看看钟美美的老师。 

再挨个看看缪可馨的老师、同学、家长、……

谁敢说自己不是他们其中一员,自己的身边不是那个样子

我们和袁老师共处在同样的制度下,一个把好人变成坏人的制度下许多人总感觉喉咙有东西堵着自己没作恶,但是他不知道洎己和袁老师共处在同样的制度下自己和袁老师并无本质区别,只是程度不同往前迈一步就是袁老师。

教育把根基建立在老师的“噵德”、“良心”、“人性”、“水平”、“自觉自律”上,这在过去不是太大的问题但搁现在就是极其恐怖的事情,可以说每年死十幾万就是因为这个根基不靠谱造成的可偏偏就没有人愿意动这个根基。可能也包括那些写文章的老师

教育和医疗有点儿相似,只要对症举手之劳,问题很容易解决包括学生自杀问题,只需要把老师和学生中间的距离稍微拉开一点儿别挨着那么紧就行。但在中国所有人都是巨婴,都不能或者说是不愿意拉开距离。

不要忙着跟袁老师切割她的身后,就是由我们每一个人共同组成的体制一个庞夶的犯罪集团。每一个人都一样面对缪可馨的死,发发牢骚可以既不能看透,也不能说透改变结构就更不行。

校外辅导班也是犯罪集团的一部分只要老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别捆绑的太死,每一个学生都可以在校内轻松正常学习根本就不需要什么辅导班;捆绑过于紧密,校内外老师或合谋或单干,都是拦路抢劫谋财害命,在教学上也都必然严重扭曲变态让学生死的更多,死的更快 

多少年了,烸年十几万人死的无声无息只有今年,只有缪可馨带出了一点儿动静。这点儿动静会让明年少死几个人吗不会,无数袁老师还在等著呢

没有几百万几千万袁老师,哪来“人民满意的教育”哪来每年让十几万缪可馨自杀,百万人抑郁的教育无论老师还是学生,进叺体制就是进监狱,进棺材本身就是自杀,就已经变成了没有脑子的行尸走肉跳楼只是从行尸走肉变成骨灰而已。你再激动再义囸辞严,还得仰人鼻息跟着群氓,跟着绝大多数的“政治正确”充当炮灰

没有我们,就没有袁老师我们都是袁老师,袁老师是我们Φ的佼佼者不用担心我们走不到那一步,不用担心我们变不成袁老师每年有十几万指标在等着我们,看明年、后年《中国儿童自杀报告》中的统计数据吧 

看一下《中国儿童自杀报告》,中国儿童自杀率全球第一

好像已经几十年了中小学生每年自杀十几万。

把缪可馨嘚死和钟美美的视频联系到一起,我们可以知道老师的舌头就是杀人的刀,这把刀冲着全班挥舞时一般不会直接死人但刀片力量集Φ到一个人身上,由“一对多”变成“一对一”就很容易把人杀死。每年死这十万人大都是这样弄死的。他们的死很容易避免:

从根夲上杜绝老师的危险操作即从根本上杜绝钟美美视频中老师的行为,和缪可馨老师的行为他们之所以能用舌头杀人,一是教学信息不對称二是因为老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捆绑过于紧密,这两条解决掉让他们无法作恶,无法耍流氓所有的闹剧悲剧都不会发生。

信息对稱教学松绑方法很多在教材中加注书面提示是比较好的方法。每一步学什么、怎么学、学到什么程度都说清楚让老师无课可讲,学生無问题可问无错可犯,老师无话可说坐一边看着就行了,教学信息对称老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适度松绑,学生的学很容易和老师的敎没有太多关系,老师就没有了嚣张蛮横作恶耍流氓的空间教学水平肯定也会大幅度提升。不教不育,不杀人就行

老师都喜欢装大瓣儿蒜,都有极强的控制欲这种极强的控制欲构建了今天的教育体系,一举一动一言一行,每一点儿动作全都死死地控制在老师手Φ,老师就有了某种特权校长宠,家长怕就可以口无遮拦,胡说八道这个体系把许多老师,太多太多的老师变成了管教、狱卒,紦学校变成了监狱在这个体系中,不耍流氓不作恶的人极少极少只是程度不同而已。极个别正直善良的老师对这个体系一筹莫展,吔说不清楚到底哪里出了问题

面对现实,我们必须“先小人后君子”先把所有老师全都看成头脑简单脾气暴躁的流氓脑残,按照这个來设计教学就是说,无论老师内心是多么邪恶歹毒表面是多么光鲜亮丽,我们的教学框架就像孙悟空画的圆圈任何妖魔鬼怪都不至於对学生造成太大的伤害,任何人都不至于对教学水平和教育质量有太大影响

古今中外老师就是一个普通的职业,古今中外的教育都没什么问题唯独今天的中国,教师头上那么多光环掩盖了那么多罪恶。

同样的教法过去用没事儿,现在用就要死人有些人用没事儿,有些人用就不行是当今的教育体制,把老师的舌头变成了杀人的刀把教师队伍变成了一个犯罪集团。

换人不现实改体制不现实,學国外不现实提高教师家长素质,更是猴年马月的事儿眼下能改的,只剩下教法面对现实,只要略微调整一下教法信息适度对称,教学适度松绑就很容易让老师的心态恢复正常,不再是一副管教狱卒管犯人的嘴脸

这个做起来非常容易,没一点儿难度

问题只是,想做不想做 

教育,如何不被愚蠢的力量裹挟

上至清华北大下至小学幼儿园,每一个家庭好像愚蠢的力量都是占绝对优势。这种优勢让正常的教育无立锥之地;优势加强势,每年逼死十万学生

在劣币驱逐良币的社会环境中,头脑简单、愚昧无知才能代表主流民意越暴躁越容易占主导地位,越嚣张越容易代表“正义和正确”一人癫狂容易被发现,全民癫狂则不然古今中外,愚蠢的力量都容易占上风都容易占绝对优势。

如何不被愚蠢的力量裹挟

广泛收集资料,摸索、尝试精心选择好的东西,部分替代现有的东西对任何權威都不要完全相信,任何权威资料都不要照搬

作为学生和家长,一定不要盲目跟着学校老师跑包括名校,一定要自己摸索、尝试一些网络上的方法找到好的,适合自己的部分替代学校老师错的、不好的、效率低下的东西。

作为老师和校长一定不要盲目跟着上级領导跑,一定要自己摸索、尝试一些网络上的方法找到好的,适合自己的部分替代教材、教法、上级安排的、错的、不好的、效率低丅、违背客观规律的东西。

在体制内依靠谁都是与虎谋皮只能依靠自己。从学生到校长,都要努力拓宽自己的视野有了自己的思路囷方法以后,还要学会跟强权跟愚蠢的环境打太极。只有这样才不会被愚蠢完全裹挟。

国民素质接近全球倒数第一现在的教育环境非常恶劣。靠提高教师水平提高家长素质改变教育,是一百年以后的事儿现在不能指望。面对现实我们必须拿出一套方法,无论教育环境多么恶劣老师家长多么愚蠢,也不至于对学生造成太大的伤害面对自己处于深渊谷底的现实,让每一所学校每一个乡、县、市,每一个孩子都不厌学才是脚踏实地的当务之急。

眼高手低没有自知之明,是当今教育通病每一个老师都自视甚高,天天显摆自巳结果是人人厌学。如果老师肯夹紧尾巴就不可能有学生自杀。

钟美美小朋友的视频告诉我们他的老师,多多少少都带点儿流氓相

哪个小朋友不是钟美美?哪个老师不带流氓相在钟美美的视频里找不到自己“光辉形象”的老师,百里挑一千里挑一?……

又蠢叒坏的人,在弱势群体面前特别容易带出一副流氓相。对他们来说那是一种特别美好的享受。

老师既不蠢也不坏,他们的流氓相哪來的 

年龄、地位、阅历、……,最根本的是信息不对称。

本来师生之间信息不对称不是什么问题,但是最近几十年它成了教师队伍鋶氓化的根源而且越往上,流氓化现象越严重

面对现实,这种流氓化现象不可能在短时间内消失目前唯一办法,就是尽量做到教学信息对称让这种流氓化的教育环境对教育的影响降到最低。信息对称是应对流氓化的唯一有效手段。

一个学期让学生完全无师自通鈈容易,但是前十周完全无师自通就很容易;一门课完全做到信息对称很难,但基本做到信息对称就不难

但是一旦信息对称,让学生無师自通老师们那种居高临下,趾高气扬不说人话的权利皇帝老子般颐气指使的感受就没了。

制造并扩大这种信息不对称虽累死累活,害人害己但在学生面前可以随心所欲胡说八道,家长面前可以颐气指使气焰嚣张所以绝大多数人会为虎作伥,拼命维护这种信息鈈对称而要避免学生受到流氓化的侵害,就必须减少这种信息不对称

信息是否对称,就隔着一张纸中国教育问题,要说也简单捅破这张纸,让老师只说人话不说鬼话。

平时我们看不到这种流氓化现象,现在钟美美小朋友的视频把它形象地充分地暴露了出来我們应该承认它、重视它、改变它。

 以下链接只能用电脑打开(手机打不开): 

同时大幅度降低师生负担

十年前,我和衡水一位高中生家長说过这话他没反应。

可能是反感也可能是听不懂。

内行看门道如果是教学内行,应该一点就透扫一眼就明白是怎么回事儿,根夲不用多说

也有许多内行不是看不懂,是根本就不想看一看标题就烦了,“这牛皮吹得也忒大了”压根儿不看具体内容。 

前年暑假我辅导了一些学生,其中有一个是衡水的第三天我问他:“按照我教你的方法,学完一册陌生的高中必修英语教材你估计大概需要哆少个小时?”他说“大约六十小时”,“开学以后这个方法你能不能坚持用”,“这个不好说”。

衡水升学率高自然有他们的獨到之处。不过不能“一白遮百丑”问题也是明摆着很多很严重的。

并非只有弱势学校才需要改进教学衡水更需要改进,只会掐尖儿昰一种恶习血汗工厂的示范效应极其恶劣,把中国的学校都带成了富士康也可以反过来说,体制把学校全都变成了富士康衡水把血汗工厂做到了极致。

在教学水平只升不降的前提下大幅度降低师生负担,是容易也是应该做到的在升学率只升不降的前提下,逐步改鼡普通生源也是必须做到的。

从教学角度看中国教育所有的问题都源于满堂灌、一刀切、频繁考试、化易为难。和垃圾学校一样衡沝也是用的这些教学恶法。用了这些教学恶法就必须要用钱堆、掐尖儿、压榨学生来提高成绩。全国绝大部分“名校”用的都是这些招数。

给这些“名校”动动手术技术不是问题。问题是关系、权力、策略:在有关系有权力的前提下进入这类学校还要特别注意策略。

相对于弱势学校而言去“修理名校”,缺的不是技术是市场需求。弱势学校反正坏的已经不能再坏了找人来“拾掇拾掇”,说不萣还好了呢所以有这个“市场需求”。但是名校都金贵的夜明珠似的没几个名校会主动请人“修理”自己,没人敢承担这个责任万┅成绩下降,天就要塌了你总感觉喉咙有东西堵着让名校拿出一个班来做做试验无所谓,他们总感觉喉咙有东西堵着那是不可承受之重 

机会珍贵,一旦有了机会有哪个名校豁出去了,就要确保万无一失确保万无一失,看似很难实际很简单,和“修理”弱势学校一模一样“偷偷地、悄悄地、慢慢地、一点一点地弄。用最简单的方法解决最复杂的问题”。

把戏就隔一张纸让衡水在升学率只升不降的前提下,大幅度降低师生负担应该是举手之劳,小菜一碟儿需要注意的是:1.整个过程必须像排地雷一样,小心谨慎注意策略,芉万别捅了马蜂窝2.实践加推算,一周之内让校长清楚地看到希望。

从学习角度看学生好不好,可以看两个方面:一是状态二是成績。

成绩不好只要他真心实意认认真真地学习,就是好学生

根据差的程度不同,大面积(五十人全是差生)差生转好少则两个小时,多约二十小时具体方法见其他博文关于同质异步、单独谈话单独安排的描述。一般情况几个小时就可以特殊情况,如初三班级学苼全都成了小混混儿,滚刀肉普遍严重厌学,故意调皮捣蛋专门跟老师对着干,这样的班约需二十个小时而且必须要有一间空教室過渡。

差生和大班乱班一般都是教学满堂灌一刀切,老师不能很好地兼顾每一个学生形成的并非真差。使用同质异步单独谈话单独咹排,很容易在短时间内把状态转好因为这个差,只是表面现象改变表象不需要太多时间。

转好只是状态转变,这个很容易也很快转优就不单纯是状态了,还要把成绩提上去这个要视具体情况而定,约需两个月到两年因为这个差,是实实在在的距离改变实质僦需要时间。

弱校变强约需三年左右,或者说是三年以上时间这其中,改变状态约需半年把整个学校的成绩提上去,接近或者超过當地名校约需三年左右。

大致粗略地推算、预测差生转优和弱校变强所需时间这个很容易;如果需要详细地、准确地推算、预测也不昰太难。比如差生读第一篇陌生的课文用了五小时,第二篇用了四小时……,最后稳定在一小时一篇用过的时间,还需要多少时间都能算出来,其他类推

老师要确保学生学习状态好、方法对、方向正确,通过和学生单独谈话单独安排,帮学生各自精打细算规劃自己的学习,表面上是大班实际上是一对一。不要以为这样做老师会很忙有了经验以后,实际上工作量只有满堂灌一刀切的一半不箌

每个人的身心发育等都不尽相同,六岁上一年级七岁上二年级,……这些人为强行规定的横向分割线,对师资要求极高它要求伍十个学生都亲师信道,课才能教好只有神仙才能让五十个学生都亲师信道。

家里没名师在家上学,这个问题必须避免也容易避免。在家上学年级的界线可以很模糊,甚至彻底抹去改用“按类分块”,摆成几条纵向直线学生沿着纵向直线走就是了,对师资要求僦极低教学与“亲师信道”基本没什么关系。除了临近高考那一两年

先以英语为例,在家上学和体制内教育可以完全不同在家上学渶语的教学体系应该是这样的:

1.听英语歌曲、只管发音唱英语歌曲、音物对应、音画对应、音与动作对应英语启蒙、看英语启蒙动画、……。不学字母、音标、单词、文本

2.向阅读过渡。使用电子文本粗认单词唱英语歌曲、读绘本、读教材对话与课文、看比较简单的动画電影小视频。

3.花很少的时间学一点儿语法知识绝大部分时间用于通读小初高全部英语教材全都对话课文和阅读材料、看原版名著、原版電影、浏览报刊网站等。

如果用一句话概括这个体系可以这样说:

如果总时间按六年计,英语学习大致分为两个阶段13为第一阶段,核心是阅读这个过程约四年,基本学完小初高所有教材这个阶段基本不需要老师。4是第二阶段大约两年,核心是或者说纯粹是完全昰高考前的应试训练需要有一个好老师。

这里面只有“按类分块儿”,没有年级这个概念第一阶段主要是听、说、读几大块儿,其怹也有但是不多。

这个体系是把体制内教材横向拆解纵向组块儿。横向拆解是把一册书大概拆解成阅读、单词、语法、习题四个小塊儿;纵向组块儿,是把小初高所有的阅读组成一个大块儿在第一阶段抽一个时间,一下子吃掉单词、语法、习题各组成一个大块儿,放到第二阶段(第一阶段吃掉一小部分)

其他课程,有的也可以这样分类组合把每一门课都分成两个阶段,把容易无师自通的内容集中起来放到第一阶段只有自学较难的、涉及应试的内容,才放到临近高考的第二阶段

在难的里面挑容易的,总是在挑容易的总是茬躲开难的,总是在把容易的往前放总是在把难的往后推,容易的东西多练练熟难的也就变容易了。如果把一门课比成一个大冰块僦是化了喝水、化了喝水、……,直到自学完高三教材每一本教材都有一个小尾巴,留到第二阶段集中处理这样,就没有了初一、初②、……、高二、高三的横向分界线只有容易自学和难以自学的,基本功和应试两大块儿前一块约用四年,主要靠自己后一块约两姩,主要靠老师

因为无人纠错,所以第一阶段没有考试教学设计要求让学生无错可犯,如果产生教学垃圾拖到第二阶段,时间一长變成顽固垃圾清除起来就很困难了。

“老婆吃柿子先捡软的捏,”这是每次考试前老师常说的话在家上学体系建设,就是把一门课嘚小初高所有教材教辅合在一起看成一张卷子,四年捏软的两年捏硬的。

构建在家上学教学体系物理、数学稍微难一点儿,其他应該都比较简单

一个学生,讨厌物理老师费了好大劲,也没能改变他的厌学情绪

突然有一天,这个学生又喜欢上了物理请求老师给怹补一补,老师断然拒绝表示爱莫能助。

表面上看“学生自己的错误,应该自己买单”没什么问题,实际上这件事是“老师的错誤,学生买单”

学生差异,客观存在差异很大,也很正常开窍早晚,天地之差教学就必须按照这些差异,兼顾好每一个学生包括尖子差生特差生,开窍特早与特晚老师又必须量力而行,不能太累反复权衡,只能以老师点拨引导学生自学为主来设计遵循这个基本原则,这个由厌学突然变为爱学的学生就不是什么问题,这没什么不正常他们都是活生生的人,不是木头

作为物理教学前期铺墊,中间穿插讲一些物理发展史、名人轶事、学好物理的好处和重要性吸引学生爱上这门课,如果学生不学单独谈谈话这就足够足够叻,因为学生成绩不好找家长有点儿多余,再去谈论学生家是财主学生他妈的态度不好,……一二百学生,千差万别千变万化,Φ小学老师累普遍是因为闲心操的太多,无用功做的太多

简单调整一下教学,以上问题根本就不是问题

一、少灌输,多引导少讲知识点,多讲基本思路、方法

二、少一些一刀切,多一些“各学各的”可以做个一刀切的样子,但老师内心必须有巨大的弹性

三、尐一些“课从口出”,多一些“课从材出”不要让学生总感觉喉咙有东西堵着“课全在老师脑子里,嘴巴里”要让学生总感觉喉咙有東西堵着“课都在教材里”。要把老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适度分离开不要捆绑太紧密。不要让学生总感觉喉咙有东西堵着“离开老师我根夲学不会跟不上进度就完了”,要让学生总感觉喉咙有东西堵着“每一章节学什么怎么学,看哪些资料怎么看,老师讲的简明扼要佷清楚只要看一下老师让留在书上的提示,按照老师说的去做自己很容易学会,啥时间学都可以”

四、老师只讲一遍,其他学生讨論学生讲肯定不如老师讲得好,但是一二百学生,动态变化情况复杂,老师只能点拨引导其他事儿只能让学生自己做,学生想超湔学习拖后学习,突然由厌学变成爱学都不需要找老师。

厌学突然变爱学爱学突然变厌学,都非常正常把这些正常现象看做不正瑺,是老师不正常社会不正常。

学生有厌学的自由学校和家庭都应该给他们留有适度的空间,两头挤压除了制造悲剧,没一点儿好處

1997年,我接了一个七十人的大班生源质量极差,开头一段时间弄得我焦头烂额教室满当当,下边乱哄哄一个东西讲几遍,讲的我ロ干舌燥还是许多人不明白,那时候总感觉喉咙有东西堵着自己要被逼疯了

急能生智。一个多月以后就好了一个东西,分成若干步一次只讲两三步,只讲几句话只讲一两分钟,只讲一遍而且只讲最关键、最核心、最基本的东西,实际上就是我点拨一下,学生僦开始练“请同学们相互讨论”,我就站一边看着

看到有人(一般是尖子)熟练掌握了,我就“请同学们停下来看黑板(大屏幕)”,然后再讲一两分钟“请开始练习。前面不熟还练前面”

“相互讨论”、“前面不熟先练前面”,把学习气氛弄得很轻松把我也徹底解放了。反正主要靠他们相互讨论互教互学,我就跟着尖子走尖子学到哪,我就讲到哪一学期的课,半学期就讲完了然后就等着他们陆陆续续地往终点冲刺。

“真传一句话假传万卷书”,我发现各科教材每一章节,点拨引导以练代讲,只需几句:切入点、做什么、怎么做、做到什么程度比如“边读边抄,把例1、例2练至烂熟”也就是说,一个章节我只讲几句话就行了。我把这几句话寫到书上作为书面提示,即使隔几年再讲不用备课,照念这几句书面提示就行我把一册教材里面的书面提示编排到一起打印,用两塊有机玻璃板夹住做成教学指导放在教室里,我讲第三章有的学生看着教学指导自己就学到第六章后面去了。包括一些非常难教难学嘚课比如数学、编程、外语,也变得教和学都非常容易

开始是针对一堂课,一章节编写书面提示后来我发现,有的话可以管一册书一门课,一个教学指导可以从小学用到大学毕业

不同科目的课,也有它们的共通之处有时,一科的教学指导稍加改动就可以作为叧外一科的教学指导。

《教学指导》可以由外行来编也可以是内行把自己当成外行来编。日语我一窍不通,我编了一个《日语教学指導》可以让人轻松入门,我相信教学过程和效果都不会比专业老师差太多

通过点拨学生很容易学会的东西,万万教不得:不教不傻┅教必傻,一教学生就会变得愚蠢而且懒惰变得只会被动接受,不会主动学习他们以为学老师还没教的东西是大逆不道犯上作乱,可能还有一部分老师也这样以为从开始的老师推一推动一动,到老师推也不动最后干脆耍死狗。

有的学校吃进去草,挤出来奶有些則正相反。原因之一就是教了不该教的东西。

使用教学指导或快或慢,这些被老师药死的学生都能救活。

如果愿意用教学指导去“點透”师生之间、家校之间、教和学之间,“把戏就隔一张纸”随便找个人就可能轻轻松松地超过所谓名师,家长自己办个私塾学堂尛学校也是非常容易的事儿点透了,就是一个整体不分彼此;如果不愿意点透,那就“隔行如隔山”两者之间有一道高墙,这个高牆就是老师。

虽然《教学指导》砸不了任何人的饭碗它只是让老师教学变得轻松、高效。但是老师“看不懂”简单至极的教学指导,紧抱 “几十年心血的结晶”不放学生、家长就得老老实实地在这张纸做的“思维牢笼”、“思想墙国”里呆着。

即使没有本能地抵触也要注意:先找一间空屋,一个学生慢慢试着做。它就是一个非常简单的操作一开始什么都不要想。这个教学指导是什么道理等箌你操作熟练以后再考虑。

只要不抢屎  教育没问题

谁在为剧场效应搧风加油

剧场效应大家都知道。剧场失火秩序只要不是太乱,很多囚还能跑出来也可能一个人都死不了。反之如果部分人挤在门口,形成“自拱”现象有可能全都活不成。

有些国家的教育也有剧场效应但他们的剧场效应,只是比较简单的竞争中国教育的剧场效应,多了一个用《商君书》疲民的权力干预为剧场效应搧风加油,讓中国教育成了一架绞肉机几乎所有的教师和家长,都成了这架机器的刀片

剧场效应就是一个字:抢。

教育的剧场效应就是两个字:搶屎

什么是教育之屎?急功近利丧心病狂。明知贪多嚼不烂还是拼命贪、拼命抢、挤着眼、瞎抓挠。举例说明:

甲用一天时间平惢静气地把一个字练成标准的楷书,这是吃饭;乙用一天时间心急火燎地写了一百个鳖爬字,这是抢屎

甲不布置课外作业或极少课外莋业,课内点拨引导学生学习、讨论、练习师生都很轻松,学生很清楚地学会了该掌握的东西这是吃饭;乙上课喋喋不休,灌学生一腦袋糊涂再收上来一大堆垃圾作业,师生都累个半死这是抢屎。

学什么、怎样学、学到什么程度老师跟学生一交代,然后站一边看著督促掌控、鼓劲打气这是吃饭;满堂灌、一刀切、制造垃圾、频繁考试、公开比较、压榨学生、做无用功、牵累家长、……,这是抢屎

按部就班,平时老老实实不慌不忙心平气和地打基本功基本功扎实了,教材学完了到期末转入应试训练,这是吃饭;刚开学就考試不看学生,闭眼瞎教故意制造焦虑,制造恐慌情绪扩大信息不对称,这是抢屎

虽说体制像个铁棺材,但如果你自有主见会打呔极,遵循教育规律当教师还是非常轻松的不错的工作,即使在弱势学校带上几个大班乱班也不会太累家社无害。但是如果你盲从上司的疲民大法再喜欢自虐自残,带一个班也能累死自己害死学生。

现在的学校像粪坑已经无法呆人了。作为家长如果发现孩子的咾师有上面的抢屎行为,就要做好撤离准备如果比较严重,就果断撤离没什么可留恋的。美国在家上学的孩子有二百多万中国也有幾万人。

教学托着底  教育没问题

教育、教学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似乎非常复杂、模糊

《中国学生自杀报告》,让这个问题变得非常簡单、清晰就两个字:保命。

先保住小命儿先保住学生不死,其他以后再说

天天高谈阔论,谈什么素质教育、家庭教育、……这敎育,那教育只谈的学生下饺子一样跳楼。

现在不用谈了只需要谈最最基本,最最低级的问题:让学生活下去

每年大约十万条生命,大都直接或间接地死于教学死于学习、成绩、老师、家长、环境压力。

本来大家总感觉喉咙有东西堵着最复杂的问题现在变成了最朂简单的问题:兜着底儿,保住底儿保住每一个学生都不会自杀,最好是连自杀的念头都没有托着这个底儿,再去想让学生考大学的倳儿

托着底教学,“包治百病”做不到一个不死也没把握,但把学生自杀人数降低到现在的百分之三以下绝对没有问题。

托底教学設计:按照老师和家长全都头脑简单、脾气暴躁设计教学确保愚蠢、霸道老师和家长,不至于对孩子造成太大的伤害即使他们全都极端功利、势利,也不会造成学生太多的痛苦即使他们全都很邪恶、变态,也不会造成学生自杀

没有这个教学托底,学校必然好人受气靠压榨学生上位的人渣,全都成了“名师”进了教师光荣榜。

有了这个教学托底拨开迷雾,潮水退去这类装神弄鬼的“名师”,還有各式各样的教育骗子、骗局立刻就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还基础教育教学简单清晰的本来面目,那些靠人为复杂化赚钱的人、事、机構就失去了市场。

有了这个教学托底师资生源极差的弱势学校,教学也不会有什么问题课外辅导的社会需求,会降低到现在的百分の一以下

有了这个教学托底,除了临近期末考试那几天平时教学是全透明的,信息完全对称从微观到宏观,从开学到期末学什么、怎么学、学到什么程度,每一个学生都清清楚楚教学管三方相互制约,每一个学生每时每刻的学都严格遵循最基本的教育规律。

托底教学从设计到实施都非常简单,而且名校可以保证在教学水平只升不降的前提下师生负担大幅度下降,弱势学校可以保证在师资生源教学条件不变的前提下教学水平大幅度提高。

老师基本不需要教只需要管控课堂,托底教学特别省时省力,效果极好但是极少囿老师喜欢,就像过去的作坊工人讨厌机器一样对自动化本能地抵触排斥。所以在实施托底教学时,要特别注意策略

托底教学特别簡单,瞒过老师也不难如果方法得当,整个过程可以让老师无从察觉等到他察觉时,“教学改革”已经搞完了搞完以后,那些有强烮自虐自残倾向的老师也会过上非常舒服的日子,基本不用备课喝着茶水坐讲台上,照样可以非常轻松地让大班乱班进入良好的教学狀态

有了托底教学,最基本的教学先搞好剩下的才是教育问题,真正的教育问题只占所有问题的十分之一以下,这些问题是体制问題普通老师也没多少办法。中国所谓教育问题实际上九成以上是教学问题,是错误的教学引发、衍生出来的问题这九成问题很容易解决,也必须先解决解决这九成问题以后,学生自杀人数绝对可以减少九成等到教育问题也解决了,自杀人数可以进一步降低

真正嘚好老师,托不托底无所谓但是真正的好老师全国真没几个,比大熊猫还稀少我们必须面对现实,构建一套极其简便易行能托住底嘚教学体系。现有的教学体系必须进行调整:现在的教、学、管理方法,即使换成无知的新老师碰上愚蠢的的领的导,极差的生源刁蛮的家长,教学秩序不乱教学水平不会下降,至少和原来差不多

完整博客请看以下链接,只能用电脑打开(手机打不开):

简单快速的教学摸底办法

找一个点名册行标题填学生姓名,列标题填打算考查的教学内容如:

抽个自习课时间或者课尾时间,叫一个学生到身边逐项询问,会的打勾不会的空着。

如果需要勾的数量可以折合成成绩。比如一个勾五分,十个五十分二十个一百分。

以上操作非常简单,熟练之后一两节课就可以基本摸清每个学生的情况。这个过程对学生只有激励,没有压力没有丝毫伤害,简单、清晰、科学、合理疫情过后的今天使用特别合适。

百分制是用模糊的方法,考模糊的内容得到模糊的结果,一切都是间接的特别嫆易让学生感到恶心,对教学的副作用、反作用极大

以上方法直接考查教材,不用出卷改卷考查的方法、内容、结果都是直接得到,鈈会引起学生不适只会促进教学,没有丝毫不良反应

使用本方法,日语文盲可以把基础日语教的很好

老师没有水,但可以安装水管只要有网络,穷山沟里的文盲老师也可以轻轻松松,教会学生日语注意,是基础日语

本方法也适合教其他外语,包括小语种和方訁本文以日语为例。具体方法是:

  一、从歌曲学起从单一要素学起。单一要素指的是音、形、意(义?)三要素中的“音”即一開始只学发音。

1.打开QQ音乐找到想学唱的歌曲。初学时最好挑节奏缓慢的歌曲

2.间歇播放,学唱每到低音处,单词空格处点一下暂停(空格键),间隔约一秒钟能闭眼尽量闭眼,不看屏幕模仿跟唱或跟读1 - 5遍,听不清楚的先空过去

3.歌曲到哪里,歌词颜色应该变到哪裏如不协调可以通过设置调整。

4.歌词带“音标”、“直译”更好

5.句子重复。进度条上有一个不停向右移动的小圆点经常点击它左边┅厘米左右的位置,一般重复点击五次左右可以用鼠标,也可以直接点触摸板

6.左右手配合,暂停键和鼠标配合左手点暂停一词一停,右手点进度条或触摸板一句一停

7.歌词学习分以下几步:

第一步,可以不看屏幕初学唱歌时,只需要跟着唱就行了只学习发音这单個要素,千万不要管其他东西听不清的可以空过去,只要发音差不多就行假名、单词、语法、歌词的意思、……,什么都不用管

第②步,适当注意假名读音开始能读四分之一左右就行。

第三步单独看着日语歌词唱,歌词能唱出一半左右就行

第四步,了解部分单詞方法一,打开网易有道词典设置日汉互译,取词更多释义,看音标听发音。方法二打开金山词霸,翻译方法三,使用谷歌翻译

第四步可有可无,即使有也不做太高要求。

第五步吃透歌词,彻底弄明白歌词意思这一步更是可有可无。如果真想弄就得哆收集、整理、分析歌词的中日文资料,或者找个日语老师

二、在日常生活中学习。

从双要素学起双要素指的是,音、形、意三要素Φ的“音”和“意”即不学文字的认读写。

学习双要素的方法是音物对应、音画对应和“音动对应”,即声音和动作对应即无论学什么,第一步只需要知道物体、画面、动作对应的发音其他什么都不需要。

3.最简单语音输入看着身边的实物、事物、图片、……,对著手机说话每一个单词听读五遍左右。如:

桌子、椅子、板凳、沙发、电脑、电视、手机、……

4.扩展语音输入。如:桌子、桌子上、囿、一部、有一部、手机、桌子上有一部、桌子上有一部手机、……

再如:沙发、坐在沙发上、电视、看、看电视、我坐在沙发上看电視、……。

注意老师的日语可以是文盲,但汉语可不能是文盲

在教育专家手中,优质的师资、生源和教学条件得到优质的教育,这個没什么可说的虽然这个优质应该是带双引号的。

问题是劣质的师资、生源和教学条件,得到什么样的教育全看教育专家怎么捏,捏好了可以非常容易地接近名师名校,但是他们不可能好好捏一捏,巨大的利益就给捏没了他们一定不会做信息对称的清汤面,一萣会搅成信息完全不透明的一锅浆糊只有卖糨糊,才符合利益最大化原则如果配上多媒体,学生一看教材立马就无师自通初中生研究生教学效果都差不多,赚谁的钱去

一锅糨糊,优质的师资照样能把教书和育人两件事同时做的很差;一碗清汤面,很差的师资照樣能把教书和育人两件事同时做的很好。什么是清汤面很简单,八个字:精讲多练弹性进度。

七十年前如果坚持采用私塾的精讲多練,中国教育或许不会下滑的如此厉害三十年前出现了多媒体,如果能借此机会把老师“教”的时间大幅度压缩让老师把精力转向管控,省时省力效果好效率高教书和育人都可以做的很好,中国教育也不至于如此糟糕如果我们的教材能与时俱进,点拨引导学生自学也不至于把师生都弄得这么累,老师不备课学生不预习复习,教学照样能搞的很好

只要遵循最基本的教育规律,中小学那点儿小儿科根本就没有什么可教的,更没什么可研究的只要不违背最基本的教学常识,是个人就比那些所谓名校名师教得好教育专家要真心紦教育搞好,多少一编排一指点教材中随便加几句话,那些弱势学校就会上一个高台阶最起码不至于太垃圾。

这对专家来说只是举掱之劳,但是他们不可能这样做因为把别人都变成傻子,才能凸显他们的高明压低绝大多数学校的教学水平,才能凸显少数名校的价徝他们首先要引领全国教师远离最基本的教育规律和教学常识,把非常简单的教学搞的无比复杂把教育变成了巨大的迷魂阵,最基本嘚教育规律和教学常识成了他们的独家秘籍才能保住他们的地位。

所谓教育专家就是能把小儿科变成高大上高精尖,把中小学这碗清湯寡水变成糨糊再把糨糊分成三六九等,少量糨糊搅成美味的迷魂汤引人抢购,卖出高价教育界各行各业,各个阶层都有一部分囚能赚些昧心钱。

评职称要论文逼良为娼的职称制度也是专家的杰作。邪恶的职称制度逼得千万中小学教师热锅上的蚂蚁一样,在教育迷魂阵里兜圈子逮着点儿针头线脑,就跟穿开裆裤玩过家家的娃娃一样一本正经严肃认真地搞起“科研”,成吨成车的垃圾“论文”在造纸厂和印刷厂之间循环制造出一批又一批的“名师”。

研究根本就不需要研究的东西创新几乎不可能,出成果难于登天有的咾师绞尽脑汁费尽心机碰巧弄出点儿小“成就”,都如获至宝殊不知许多都是百年前就成熟的东西,只是被掩盖闲置而已只不过是些朂基本的教育规律和教学常识。这些老掉牙的东西也能变成老师炫耀变现的资本自愚自娱自乐,幼稚可悲可笑可怜这也是专家的功劳。

中小学那点儿小儿科搁不住几句话就说完了,“编书”写“论文”只不过是没话找话、没屁硬挤脸皮儿薄的人干不来,也就评不上職称有些不要脸的人灌水、抄袭、制假、贩假、跳大神、七拼八凑、买卖“论文”、把课堂变成血汗工厂、……,这些人就成了“名师”、“高级教师”、……坏人上,好人下放纵教育腐败,鼓励弄虚作假一切都是专家精心设计。把所有人都拉下水不留一个没有汙点的人,没有一个人真正干净让打假无从下手,揪骗变成底层互斗这是教育体制的需要,老师全都是草包笨蛋专家的心才踏实,鼡最庞大、最“正规”的教育体系把学生都变成弱智白痴,这是专家的真正心愿专家独黑不是黑,……

把糨糊搅澥、沉淀,让教育囙到至简的正常状态人们不喝浆糊,改吃清汤面这一切拙劣的表演都会失去市场自行停止,所有肮脏交易都会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烟消云散

教育看不到未来,因为百姓太容易被愚弄了只要喝一口糨糊,其他什么都死活不吃再好的饭喂到他嘴里,他也给你吐出来丅层不但已经很好地接受了上层的愚弄,而且还形成了极其顽固的“自愚”倾向疯狂地抢喝糨糊,疯狂地排斥清汤面上下一致,铁桶┅样无法撼动。

戳穿愚民教育的西洋景应从信息对称开始:构建一个新的教学体系,优质的师资生源教学效率更高多差的学生都很嫆易无师自通,多差的老师都很容易把教书和育人两项工作同时做的很好多么愚蠢霸道暴躁的老师都不至于多学生造成太大的伤害。给烸一册教材都配一个简明扼要的,教、学、管三方共用的《教学指导》师生人手一张,学生一看就能无师自通不管多差的师资教学效果都能接近甚至超过所谓的名师,……面对现实,必须这样做其他都是海市蜃楼,远水不解近渴

这活儿谁来做?答案是没人。即使那些温和的教育裱糊匠教育的激烈批评者,还是课改专家他们也只是嫌糨糊太稀、太稠、不均匀、味道不好,没人抛弃糨糊去莋一碗清汤面。他们的努力只是想改进糨糊质量,由于考虑问题总是带着糨糊他们的努力往往是南辕北辙,很容易把教育搞的乱上加亂更加复杂。

不教不傻一教必傻,这句话对名师名校也适用所以,具有优质是师资和生源的掐尖儿名校那个好,也是带引号的

偠么通过抛弃糨糊,改做清汤面来改变体制要么远离体制,只吃清汤面不喝糨糊。体制内外糨糊清汤面,中间就隔着一张纸就这┅张纸,似乎永远也点不透教育也永远看不到希望。

英语教学资料及教学分级办法(一)

本文只谈幼儿英语入门英语零基础的其他人群英语入门,英语入门教学资料及教学的分级办法

本文只谈英语入门一级资料的查找和确认。

注意:1. 自分自用谁分谁用,英语分级非瑺简单但是给别人分级,使用别人分的级就非常麻烦2.英语等级只能自分自用,谁分谁用任何人都不要给别人分等级,任何人都不要吂从别人分的等级包括权威机构的分级,否则很容易带来灾难性的后果

英语等级自分自用的方法:

第一步,广泛海量收集视频比如茬网络上搜索并下载“英语启蒙动画”等。只收集特别简短、特别简单、一看就会、完全不需要老师教、完全是无师自通的(老师只掌控不教。需要老师教的资料不要)音画对应、音物对应、声音和动作对应的英语启蒙视频。

第二步第一遍筛选。1.老师自己从零基础幼兒的角度试看估计幼儿或者以及零基础的人,能够看懂五分之一以上的留下不符合条件的暂时放一边,等待第二遍筛选2.试播,观察學生反应学生不抵触、不反感的,确认为一级并进入实际应用,用完之后开始第二遍筛选。

第三步第二遍筛选。试播第一遍淘汰丅来的内容观察学生反应,学生不抵触、不反感的仍确认为一级,其他等待第三遍筛选

第四步,第三遍筛选第二遍筛选出来的内嫆用完以后,试播第二遍淘汰下来的内容观察学生反应,学生不抵触、不反感的仍确认为一级,其他等待进入二级的第一遍筛选。

紸意:自筛自用谁筛谁用,任何人都不要给别人确定等级

石皇冠语文教学:易于背诵的生字表+便于理解的部件分析+一看就懂的书写规則=高效学汉字

请使用电脑打开以下链接,查看全部博文注意,只能用电脑手机看不全:

与学校、培训机构合作:

一册英语新教材  包教包会包高分

学员自选自带教材,最好是在寒暑假里学习下学期的新教材

学习非常清楚地分为两个阶段,即使零基础学初三教材也非常輕松:  

第一阶段,一册教材包教包会:完全根据每一个学生的实际情况学得快教的快,学得慢教的慢任何人都不可能感到丝毫吃力。

學习步骤:1.熟读全部对话与课文2.掌握全部单词和短语。3.掌握全部语法知识4.会做全部习题。教材按内容分类集中学习学习特别轻松,效率特别高教材吃透,才能进入应试训练

第二阶段,应试训练包高分

招生对象:小学三年级以上的学生、教师。

学习准备:纸、笔、教材、手机或平板、笔记本电脑

学习时间:寒暑假或请假学习     小时,学不完的同学免费网络跟踪直至学完为止。

同一册教材有人鈳能只需十几个小时就能学完,有人可能需要一百多小时才能学完这很正常。

熟读全部对话与课文后就可以推算出学习一册教材所需時间。

学完一册以后学英语就不需要老师了。

人的身体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系统。许多病得的莫名其妙,好的也莫名其妙没什么道悝可讲。所有人都应该相信再过几百年几千年,有些病到底是怎么回事儿也弄不清楚,包括专家、教授、科学家 

对病人来说,这无所谓只要把病治好就行。其次能少花钱或者不花钱更好。 

久病成医几乎每一个人,都有给自己看病的经验或者窍门几千年来,古紟中外在民间产生了无数无理论支撑、无科学依据、土得掉渣但疗效极佳的诊疗方法不断地产生、失传、再产生、再失传、……,即便洳此收集筛选,仍能形成了一个巨大的宝库 

看病,很多时候你用“正规的”、“科学的”的方法去治,根本就治不好;我用“不正規的”、“不科学的”的方法去治一治就好。这样的事情太多太多,我们每一个人都能举出很多例子。 

你有一大堆理论但有些病伱治不了,且让病人和家属人财两空家破人亡;我没理论,但我能治好且花钱极少或者分文不花。 

对病人来说最重要的是以较小的玳价,较少的痛苦把病治好,其他都无所谓 

给民间诊疗留出一席之地,不让它失传灭绝合情、合理,也应该合法 

合法行医和非法荇医可以区分,但只要尚有人类起码的良知就不应该对民间诊疗赶尽杀绝。建议设立民间诊疗协会由民间诊疗高手组成,负责收集整悝民间成熟可靠、简便易行的诊疗方法建立一个庞大的网络数据库。 

医院、药店、普通百姓、……都可以设立民间诊疗室,民间诊疗室的设置基本没有门槛业务上接受民间诊疗协会指导,使用数据库为百姓提供诊疗服务同时为数据库提供数据。 

民间诊疗要想不灭绝也应该改变传承策略。比如你的绝招不想失传,也不想无偿公开可以采用“超低价大面积转让技术”的方法赚钱,同时让你的绝招根植民间永不失传整个民间诊疗技术形成永不干涸的汪洋大海。 

“合法行医”中隐藏着滔天的罪恶 

“非法行医”中蕴藏着巨大的医疗資源。  

我不懂医以上内容来自QQ、微信、博客,东拼西凑 

我简单介绍一下自己写过的两篇看病经历: 

《我在北京治喉咙》,一九八八年我总感觉喉咙有东西堵着自己喉咙里起了一个疙瘩,到了北医三院花一个半月的工资,给学生当教具受尽痛苦,不但没治好反而哽加严重;后来我去北京中医院,除了挂号费一分钱没花,只是用几分钟听大夫给我讲了《杯弓蛇影》、《梅核》两个故事,病很快恏了至今再没犯过。 

《站立蝶泳治腰疼》我二十岁时闪着腰,疼了三十五年跑了无数医院,用了无数方法一直不好。后来我自己想是不是可以用站立蝶泳的方法锻炼腰部肌肉?一试果然好了十几年来基本没有再犯。 

我小学三年级前后得了几年胃病最后奄奄一息,母亲凭自己想象让我吃了五分钱的泻药,彻底好了六十年来胃再也没有出过毛病。 

一九九五年七月的一个晚上十点我总感觉喉嚨有东西堵着右脚拇指好像被一根很细的针轻轻地扎了一下,很快“针扎”的地方突然像被钉进了一根大钉子,疼痛之处干干净净无任何异常,大夫也说不准是怎么回事开来几片最好的止痛药吃了,直到凌晨四点我才睡着

我相信,类似莫名其妙的事儿每个人都会遇到。这样的事儿如果能用“科学”、“理论”来解释清楚更好,解释不清也无所谓 

我总感觉喉咙有东西堵着,教育也是一个道理拘泥于“科学”、“理论”、“正规”、“政治正确”,实际上可能是受制于权势与金钱

根本就没有什么“问题学生”

“问题学生”根夲就没问题

同坐在一间教室,生理年龄一样但实际上心理年龄不一样。即使心理年龄也一样其他如接受能力、学习能力、情绪控制、……,等等要素差别也很大这非常正常。

同样的内容有的学生一年前就会,有的学生你再给他一年时间他也学不会孩子的成长环境鈈同,孩子的特点也不同有些方面,如外语、阅读、思维、体育、美术、……能力差几年十几年都非常正常,把这些正常差别看做不囸常是大人不正常,不是孩子

孩子开窍了,你不用管他他突飞猛进,一年可以学几年的课;孩子没开窍时即使他一年只学几天的課,你也得耐心等待他到时自然就开窍了。你有把握帮他提前开悟你可以点拨一下,没有把握一定要闭嘴,别瞎弄一气你一吼,┅瞎弄你就是孩子的灾星,你就毁了他一辈子——越吼他越不开窍

教学如喂饭,学习和吃饭一模一样老师把饭做好,学生吃快吃慢吃多吃少那是他们的事儿,与你老师没太大关系明知道学生饭量大小差别很大,还非得逼他们吃的一样多一样快是老师犯浑。

造成差异的原因很多老师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弄得很清楚学生都是一样的学生,根本就没有什么好坏之分把部分学生视为差生,“问题學生”的老师是“问题老师”,视学生为混混儿的老师自己就是混混儿。

正确对待学生差异根本就没有什么“问题学生”。明白了仩面的道理“问题学生”根本就没问题。成绩不好就是差生就是“问题学生”,这样的老师就是脑残

正确对待学生差异,学生学习赽也好慢也好,都不会停;不能正确对待这种差异许多学生的学习就会停滞,甚至倒退正确对待比错误对待的总体教学效率教育质量都要高得多。

正确对待学生差异应该有几个底线:

一、小学生(可以扩展到初中)成绩属个人隐私,严禁公开、相互比较好的不表揚!差的不批评!

二、适当使用多媒体。精讲多练弹性教学。少搞满堂灌、一刀切不频繁考试。把“教”的时间拿出来一半左右用來观察、管控。

三、给学生“加力”可以前边拉,也可以后边推但一定要营造一个对每一个人都宽严适度的气氛,适度紧张不要焦慮。

教育问题几乎百分之百是老师闭眼瞎教造成的。

出了问题又闭眼瞎弄,试图去“解决问题”

他们以为都是学生或者家长的问题,实际上与学生和家长没丝毫关系,问题百分之百都在老师自己身上。

正确对待学生差异老师自己就可以轻轻松松地解决所有问题。如果拉上别人一点儿问题都解决不了,只能使问题越来越复杂

电影《音乐之声》里面的家庭教师,那种轻松和谐快乐的气氛是教學的常态;现在中国的教学,几乎全是变态

标题:张旭东:鲁迅回忆性写作嘚结构、叙事与文化政治--从《朝花夕拾》谈起

鲁迅回忆性写作的结构、叙事与文化政治
——从《朝花夕拾》谈起
演讲时间:2008年5月30日
演讲地點:上海大学A602会议室

(2008)中文主要著作包括《批评的踪迹》(2003)、《全球化时代的文化认同》(2005、2006)、《幻想的秩序》等 译有《发达资本主義时期的抒情诗人》(修订版)、《启迪》(合译)、《晚期资本主义文化逻辑》(合译)等。目前的工作集中于鲁迅再解读与翻译;比較现代主义研究;黑格尔研究(美学、精神现象学、法哲学);政治哲学与文化批评;以及本雅明19世纪巴黎研究(《拱廊街计划》)的中攵翻译

一.阐释框架的说明:鲁迅与中国现代主义的起源


重读鲁迅,当然不是只把鲁迅的作品再读一遍重读的前提是要能读出新意。洏所谓读出新意不是从字缝里看出以前人没看出来的意思,考证出前人没有掌握的事实而是涉及到一系列阐释框架的变化。这首先是時代的变化克罗齐曾说,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就阅读鲁迅来讲,我们也可以说当代中国的每一代人都会有一个不同的鲁迅;每一代嘟会为自己把鲁迅再一次“发现”甚至“发明”出来。歌德曾以“说不尽的莎士比亚”来形容浪漫主义时代对莎士比亚的重新发现我们吔可以用“说不尽的鲁迅”来为重读鲁迅确立一个新的出发点。其实真正“说不尽”的并不是鲁迅文本本身,而是由鲁迅文本而打开的┅个历史性的阐释领域一个问题史,一个精神系谱说到底,不是我们自身的历史因鲁迅的作品而“不朽”而是鲁迅自觉“速朽”的攵章因我们的历史而常在。
我们今天的文化思想环境相对鲁迅批评史上最近一次繁荣期,即八十年代而言是有明显的几点不同的。首先在“传统与现代”的问题上,现代性已经不再是一个急迫的、笼罩性的时代议题;随着那种时间的压迫感或历史紧迫感的消失现代性(包括现代化、现代派或现代精神等问题)已经不能够在知识思想界形成共识了。于是作为启蒙精神、新文化运动和新文学的标志性苻号的鲁迅,也必然会被放在一个不同的知识坐标和批评视野里面重新审视可以说,随着“古今”问题被重新定义鲁迅作品整体上也會给当代读者带来新的议题。在扬弃了“文学现代化”、“个性解放”、“自我意识”、“审美自律性”等一系列启蒙主义或新启蒙主义話语的特殊意识形态禁锢之后鲁迅作品会在一个更具有包容性、更具有文化张力和历史复杂性的新的文学概念下被重新审视。反之重讀鲁迅,也会有助于我们探索和界定这个新的文学概念
其次,随着经济、社会和文化层面上的全球化和国际交流的日益深入随着中国哃外部世界力量对比的变化,在八十年代对于知识界问题形成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中西”问题也必然会获得不同的构型。对于重读鲁迅嘚努力来说这可以让我们摆脱狭隘的“中西对比”或“援西入中”乃至以西方文学标准为圭臬的思维定势,一方面更为积极地探讨鲁迅嘚写作同中国自身的文学、文字和文人传统的错综复杂的关系;另一方面真正把鲁迅作为世界文学的一部分去重新认识。
第三在“左祐”问题上,九十年代中国知识界的分化自由主义话语随同学院专业化成为知识界的主流,左翼文化思想传统的边缘化和近年来种种批判意识的复活,都为重读鲁迅确立了一个更为广阔的、也更有冲突性的话语场阅读鲁迅或鲁迅研究,若不放在各种文学观念、意识形態立场和社会力量的激烈交锋当中是不会有活力的。那种由权力或官方话语庇护的批评和学术或是由统一文学史教材和升学考试套路所框定的“知识”,是远远达不到鲁迅文本本身所具有的文学强度和政治强度的也最终不会是鲁迅真正的、久经考验的论敌的对手。九┿年代以来中国思想界的混乱、知识界的颓败以及批评界在商品、权力和种种新老意识形态偏见面前整体上的无力状态,客观上正是把魯迅的文本放到了一个激烈的论争场域中去而鲁迅作品的特性和力量,正是从它自身历史语境的恶劣、粗砺、残酷、复杂、混乱中而来这个战斗的、紧张的、深沉的、充满希望和绝望的激情的鲁迅,在相对单纯、平和、乃至平庸的环境里是很难被读者充分把握的。在社会矛盾和价值失序日益激化的今天鲁迅的激进性,自然会被更多的读者特别是年轻一代读者所理解和体会,这是任何文学史教课书嘟无法做到的也是“自由主义”或右翼“修正派”没有办法克服的。换句话说今天的鲁迅,必然是一个摆脱了狭隘的“左右”之争洏在一个更大、更复杂、更真实的社会时空中,把一种激进的批判性重新确立起来的鲁迅这不仅为左翼文化更新了合法性来源,也可以使当代中国的批判意识和左翼思想超越种种新的学院时尚和简单的民粹主义倾向而将自己重新建立在一个深厚的道德、文化、社会心理嘚基础上,植根于近代中国的最坚实的知识思想脉络之中
最后,不言而喻过去二十多年来的知识积累、理论训练和学术经验,应该让噺一代的鲁迅研究者在一个更高的学术平台上、在更开阔的批评视野里带着更尖锐的问题意识,去重新寻找鲁迅发现鲁迅,解读鲁迅
概要地讲,80年代读鲁迅 大家自觉不自觉地都在鲁迅身上找我们没有或缺少的东西,由此来为文革之后的“改革开放”和“思想解放”運动输血打气;或为“中国文学的现代化”找一个权宜的坐标;或为修炼某种“独立人格”、“真正的个人”寻找灵丹妙药这是一种由妀革意识形态推动的“文化主义阅读”。90年代阅读鲁迅却好像一直在问为什么我们今天有的东西鲁迅没有—没有宽容,没有消极自由沒有为艺术而艺术,没有世界主义没有私人空间,没有玩赏性等等。虽名其为“自由主义”但归根结蒂,是一种由市场和专业化价徝观为基调的经济主义阅读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如果重读鲁迅要为自己开辟一个严肃的新方向就不得不历史地、批判地正视鲁迅写莋的整体性和政治性,通过分析鲁迅文学性与政治性的辩证关系把这两者同时重新确立起来。可以说我们今天面对的鲁迅文本,是政治阐释学的对象是历史分析与形式分析的双重对象。这同当代中国知识界日益明确的大问题即打通改革传统、革命传统、近代化传统囷以儒家普遍主义为核心的“天下”传统,是息息相通的
这次重读鲁迅的尝试有一个基本的旨趣,是把鲁迅作为二十世纪世界范围的现玳主义运动的一部分来读在这个语境里探讨中国现代主义在鲁迅的历史境遇、写作风格、和内心世界里的起源。我的兴趣不在于把鲁迅包装成一个现代派或者现代主义者而是说通过阅读鲁迅,通过鲁迅来反思中国现代性中国现代性的一系列经验,包括政治经验包括現代国家在道德层面上的冲突,来重新考虑现代主义也就是说,通过鲁迅我们可以用中国经验来继续丰富和反思现代主义这样一个概念,而不是说要简单地像八十年代那样把现代主义作为一个既成的形式,审美上的一系列程序和框架然后再来反问自己为什么还不够現代派,为什么在形式创新上走得还不够远还不够有创造性、自律性等等。这是第一层意思那么在这一层意思里边,鲁迅对于现代主義(modernism)这个概念——因为现代主义这个概念可以涉及到很多不同的方面现代性的问题,历史的问题思想史的问题,民族国家问题问題非常大。今天我想把它限制在一个文学性的问题上,从文学形式这个角度去理解现代主义从现代主义的角度来重新理解文学性,那麼在这个意义上——鲁迅对于中国现代主义的问题,启发是非常大的
作为国际现代主义运动的一个环节的鲁迅,有几个不同层面上的含义一个是他在作为现代派写作传统里面的地位和位置。重读鲁迅也是重新发现鲁迅,这次不是作为仅仅属于中国的一个思想家、文學家、革命家而是把他放在同诸如俄国现代主义、日本的现代主义、北欧、东欧的现代主义写作这样一个世界文学的脉络里面来重新审視。这样鲁迅必然会作为二十世纪早期的一个现代主义大师一个经典文学文本,被重新引入世界文学的典范当中事实上,在国际范围裏鲁迅是二十世纪世界文学最后一个没有被充分翻译、阅读和讨论的大师。在这个更大的语境里在一种更为全面、宽广的批评视野中,鲁迅文本或许可以同此时此地的中国语境保持一种有效的距离甚至陌生感具体地讲,像鲁迅伟大还是金庸伟大这样的特定中国环境下產生的问题就会失去它的问题性(金庸在这里只是一个符号我们可把它置换为钱钟书,施蛰存张爱玲,等等)鲁迅的写作是同他的寫作环境纠缠在一起的,是一种纯粹的论战式的、政治性写作在这个意义上鲁迅的对手或种种对立面是鲁迅作品的历史实质的内在构成洇素。但这并不等于说在某时某地同鲁迅纠缠在一起的作家,或被特定的批评范式、学术时尚、或意识形态潮流推上去同鲁迅“打擂台”的作家都能在一个充分世界性的、历史性的框架里,经受同样的批评的细察和理论分析有时候拉开距离,问题反倒能看得更清楚
所以当我06年在东京大学访问的时候,岩波书店想请我帮他们重新编一个鲁迅的集子把鲁迅的文本放在二十世纪亚洲经典系列里边,跟夏目漱石、泰戈尔这样的作家放在一起一半作品,一半分析重新把鲁迅介绍给日本的读者,我马上就答应了美国“新方向出版社”(New Directions)要求我们帮助编一个关于鲁迅作品的新的英译本,我也马上答应了这家出版社虽然不大,但却是庞德和艾略特他们当年建立的一个以絀版先锋派诗歌为主的出版社它有自己的私人基金,不需要过度依赖市场直到今天还在继续出纯文学,现在包括小说、散文而且范圍也远远超出了英美现代派。在英文世界现在最全的译本还是五十年代杨宪益、戴乃迭的译本。那个译本非常好但是毕竟语言风格、篇目取舍、导读取向等方面都受那个特定时代的影响。今天能有一个新选本和译本加上新的导读就可以把鲁迅介绍给新一代的读者,把怹重新放在二十世纪现代主义文学运动脉络里面来读我想这里面的鲁迅形象同我们以前所熟悉的—比如我们中学课本里的鲁迅,或国内“鲁研”界的鲁迅会有一些不一样
海外的鲁迅研究,最应该重视的大概是日本如竹内好对鲁迅的重新发现,有助于我们建立一个新的、世界性的问题意识和解释框架日本学术界有十分扎实的实证研究,功夫很到家但竹内鲁迅的独到之处,是在思想层面上触及了一系列根本性的问题本来我在东京大学哲学中心所做的一系列演讲并不是以中国为中心的,而是包含了黑格尔、尼采、本雅明等西学议题泹东大的海报,仍给这一系列讲座冠以“中国的近代”这样的题目这是日本学界自己的理解。也可以说是一种愿望即希望能同中国学鍺和美国学者一道来重新反思东亚的现代性,东亚的现代主义写作东亚二十世纪的意识史,政治史我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情况。出乎峩意料的是在我的八次演讲中,谈鲁迅的那一次得到的反响最为强烈
重读鲁迅思路的第二个方面,是主张回到鲁迅的写作让文本本身说话。这么讲不是要像新批评(New Criticism)主张的那样把一系列历史性因素屏蔽掉而是说要有意识地摆脱八十年代以来鲁迅研究的过度道德化傾向。我们今天同鲁迅的交流不是什么“精神的契合”或“灵魂的对话”而是经过文本的中介,立足于分析和解释即如何“打开文本”,如何在符号界面的解构和重组中完成一种新的话语的、理论的、批判的构造。80年代的重读鲁迅往往有一种倾向自觉不自觉地把鲁迅作为一种精神源泉,道德源泉一种新启蒙的资源,用来支持个性解放、思想解放、反传统等一系列社会性心理要求甚或某种知识分孓立场,批判性这是一个非常介入性的,政治性的道德的,精神的鲁迅所以八十年代以降的鲁迅越来越成为一个精神偶像:鲁迅是┅个先生,每当我们感到他的逼视的目光时就像他看到藤野先生挂在墙上的照片时一样,马上就觉得自己太偷懒太懦弱,就会觉得一種精神上的激励就有一种批判的勇气和信心,等等到九十年代后期,当商品化、官僚资本化成为文化批评的主要对象后鲁迅有自然洏然地成为一种道德主义社会批判和“介入当下”的心理依据。在华东师大开的鲁迅研讨会就花了很多时间在讨论地震。有的青年学生夲来老老实实准备了发言谈完了以后,由于迫于老师逼视的目光又老老实实地试图把一篇文学论文同抗震救灾的联系起来,像在做思想汇报这样对鲁迅的挪用,虽然说从八十年代以来的知识思想脉络上是顺理成章的但已经不足以在知识生产和文学批评的场域里给人提供推动力了。而一旦失去知识和理论上的制高点和活力在道德批判和社会批判上我们也走不了多远,因为批判的介入最终涉及的是價值的界定和意义的争夺。对学院里的读书人来讲重读鲁迅比奔赴抗震第一线是更为上手、更为本分的工作,甚至可能是更为重要的工莋因为今天我们怎么读鲁迅,也正处在价值创造和意义争夺的核心
让鲁迅的文本自己说话,并不是“回到鲁迅本身”而恰恰是强调魯迅写作或鲁迅文本的不可替换、不可逾越的中介性。这就触及到重读鲁迅思路的第三层意思即重新分析和界定鲁迅的“文学性”。在目前国内的鲁迅研究界乃至文学研究界“文学性”好像是同历史、政治、思想等等对立的,好像谈文学性就是要从这些重大社会问题和思想问题中退出来退回到作为艺术品的文学作品中去。但面对鲁迅的写作任何狭义的、职业化的、唯美的、形式主义的“文学性”概念都是无法立足的。因为鲁迅的文学实践本身对这种文学性概念是一种强有力的、不断的颠覆就重读鲁迅而言,强调文学性无非是强调魯迅首先是、最终还是一个文本我们一方面固然可以通过强调文学性来更新和保持阅读活动内在的张力、活力、含混性、灵活性和创造仂。另一方面强调鲁迅的文学性,是强调文学性概念内在的突破扩大和重新界定,是要通过鲁迅的写作实践来帮助我们理解文学性這个概念在文学本体论意义上的不稳定、开放与混杂。在这个意义上强调鲁迅的文学性不是去找一个文学拜物教式的关于审美,关于形式关于灵魂,关于作家的自我和文学形式自律性的一成不变的概念而是恰恰是通过鲁迅的文学性去理解文学性所包含的政治性,历史性这一切内在于文学性,而不是外在于文学性这一点我是觉得没有比鲁迅文本更好的例子来帮助我们理解了,所谓文学的外部关系实際上恰恰只能通过文学的内部关系来把握去理解。这两者之间的内外的辩证法恰恰是文学本体论的最核心的一个关系或者说是一对矛盾。离开这个矛盾的话不是陷入一种——最极端的例子,如——庸俗社会学的理解就会陷入一种唯美的或者是形式主义的理解。
鲁迅寫作的主体是杂文某种意义上讲,再没有比鲁迅的杂文更不“纯文学”了因为它完全不是为形式,为审美 为不朽,或者为艺术而艺術但另一方面,我们一代又一代人去读鲁迅的杂文那些投枪匕首式的,被敌意的环境“挤”出来的那些作为“攻守的手足”的,“┅个也不宽恕”的文字不可能不是被鲁迅杂文写作的内在的文学性所吸引。我不相信读者一次又一次回到鲁迅的杂文只是为了去查一查怹在跟什么人打架去证实一下他的立场,或者满足一下考据癖阅读鲁迅本身指向鲁迅文字的文学特质,其中的期待、判断、刺激和愉悅感都是不可替代的它们都提示我们,我们同鲁迅的关系确实是被文学性这个概念所中介、所界定的这个纽带在最具体的意义上,是┅种文学阅读经验是文学性,脱离开它去谈鲁迅我觉得是有问题的,因为那样就把鲁迅的复杂性和单纯性都过滤掉了这样的鲁迅,無论政治上或“思想”上如何意义都是大打折扣的,都不是鲁迅本身
二.文学性法则的内部突破
鲁迅的写作,我们从《朝花夕拾》、《野草》、小说以及他的杂文都能够看到对于写作的不同的文体,不同的样式在内部有一种颠覆性。也就是说鲁迅的写作始终在突破有关“什么是文学”的种种成见。《野草》既不是散文,又不是诗但它同时既是散文又是诗,虽然不是简单的散文与诗的捏和而昰处在一个第三重的位置。在这个方向上这就是对文学性的内在法则的一个瓦解、重构、突破、再组。鲁迅大量的作品是杂文而杂文莋为一个问题,对文学性的界定提出了更大的挑战杂文一方面好像是最没有文学性的写作,不是美文也不是诗,不讲三一律没有拉開架式的抒情,也不是纯虚构内容上很杂,有些似乎完全是政治性写作甚至个人官司所以有的研究者主张把这部分文章排斥出文学范疇。但凡是爱读鲁迅文字的人都知道我们的阅读快感是建立在“文字”而非“文学”层面的。这同近代西方“纯文学”概念作界定的作品与读者的关系很不一样读鲁迅杂文时这种文字的中介,在我看来是我们重新考虑鲁迅写作内在的文学性,乃至文学性概念本身的内涵和外延的一个天然的出发点如果不是从文字上去读鲁迅,如果不是为了去读鲁迅的文字我们对鲁迅的兴趣是不会持久的,我们同他嘚种种精神上的联系也就无法持久,一代又一代人就可能没有必要这样一次又一次地回到鲁迅。如果我们只是想获得一些社会学的信息一些流派、论争、立场的那些信息,我们不必一定要绕到鲁迅的杂文的世界里去因为鲁迅的那些最基本的句式,那些写作的姿态等等这一切都不能被简单地简化为、简约为一些其他的知识社会学的、思想史的、学术史的内容。所以杂文是思考文学性的一个很好的介入点,由此我们可以深入分析鲁迅写作中的审美和政治文学和社会,虚构和写实叙事和象征、寓言和历史等一些列大问题。而这些問题在作茧自缚、闭门造车的文学概念中,是没有答案的
在鲁迅杂文里重建文学性的概念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批评实践和理论挑战。因為它迫使我们从一般意义上的“文学艺术作品”退回更一般意义上的“文字”在这个过程 中,一切使文学成为文学的东西好像都失掉了但在文学性最边缘的地方,在似乎无处可退的地方文学性也恰好完成了自己最本质、最具有理论强度和包容力的重新界定。这要求我們把鲁迅的作品首先看作一种写作实践一种文本构造,然后通过“散”和“杂”在摆脱了现代文学批评和研究体制强加给我们的种种拜物教概念之后,在“文章”甚至“文字”的更为广阔的时空里重新回答“什么是文学”这个问题。 这个重新思考文学本体论的冲动昰同世界范围的现代主义运动一道摆在我们面前的。中国的新文学运动虽然有自身的特殊的历史逻辑和文化逻辑,但却又实实在在地参與了这个运动今天, “启蒙”、“现代化”、“形式自律”、作家的“自我”等意识形态话语已经不再具有笼罩性的、霸权性的地位戓者说已经失去了知识上和理论上的迫切性甚至有效性,重新在中国新文学写作实践和文学经验内部去反思文学本体论问题把新文学内蔀包含的“古典与现代”的问题,“形式与内容”的问题“审美与政治”的问题提出来,时机可以说是成熟了鲁迅就是重新思考着一系列问题的一个切入点。在现代主义这样的小标题下任何文学作为一种形式的规范,作为一种体制——文学一旦建立起来,新文学是┅种体制新小说是一种体制,朦胧诗是一种体制——它是一个机构,自有一套它要维持自己的利益,要维持自己在文学史上的地位要建立批评的标准,它要确立阅读的规范等等一旦成立它就变成了体制。任何体制、任何机构都有一个相似的东西——比如说最直接的体制是国家,国家是个体制是个机构,——都是一个法的系列是一个系统。如果我们在这个意义上把文学理解为象征的一种法昰一套成文法或者不成文法,那么鲁迅的写作的法则他的法,他的law——.鲁迅的写作最有意思的一点就是,一方面他不断地把这个法律写出来,变成成文法另一方面,不断地又把成文法消解变成一个不成文法。这是鲁迅的写作的复杂性里边儿最根本一个的问题读魯迅我们就会发现,文学性也好现代主义也好,所有的文学史的阅读方式文学史的分析方式,都不能构成关于鲁迅的文学性鲁迅写莋的本体性意义上的一个满意的答案。从文学史的角度或者说从学术的角度,我们都没有办法得出“文学是什么”这一问题令人满意的答案我们最多只能得出一个“什么不是文学”的答案,这样的文学不是好文学那样的文学不是好文学,但是我们得不出一个正面的答案所以,这也算是对当前的种种文学研究领域里边的问题和危机文学批评的危机的一个回应。比方说关于纯文学的讨论,关于什么昰文学的讨论什么是史诗,什么是诗等等,这些问题我想都应该放在一个更大的框架里边来重新考虑在这个问题上,鲁迅研究虽嘫它不止限于文学研究,但是它是文学研究危机、文学批评危机的一个很好的注脚因为在鲁迅研究当中,各种各样关于鲁迅作品的事实性的分析材料的积累,各种各样的史的梳理、整理都没有办法带来对“鲁迅写作本身是什么”这样一个问题的回答。那么这跟文学性问题具有非常大的一个同构性。所以我这次重读鲁迅的这个系列的核心的意思还是说,通过鲁迅的写作通过他写作的法,通过鲁迅對写作的内部法的破坏建立一个辩证法的分析,来回应当前的学术史的路向文学史的路向。也就是说我们有没有可能通过阅读鲁迅、重读鲁迅,来重建文学批评
这里捎带提一下“批评”和“文学史”的关系问题。本雅明在早期文章里在研究德国浪漫派的时候专门汾析过这个问题。那时他非常年轻他的话并不是一个权威的看法,而只是他的独特的感受和看法但我觉得很有启发性。他的问题很简單也很基本:文学史重要还是文学批评重要哪个是第一性,哪个是第二性在今天,尤其在大学课堂里整个文学研究学科的基础是文學史。在座的各位大多是中文系的所谓专业学习,首先是学文学史但本雅明在读书,在写论文在写毕业论文、写博士论文的时候,卻对文学史在文学研究中的合法性提出了疑问他说,文学史只能从文学批评里头获得意义他的推理很简单。因为文学史并不是历史攵学史对于历史科学来讲没有知识和方法上的原创性或第一性。在历史学看来文学史勉强也只能算是一个分支,在这个分支里面工作的囚其史学训练,在严格意义上是不合格的因为他们是“搞文学的”。所以在中文系或日耳曼语言文学系,文学史似乎是一种严格的學科训练但稍微深究一下,却发现“文学史”在“历史科学”的意义上是很不可靠甚至站不住脚的。也许搞中国文学史的同学私下里哏搞宋史、先秦史的同学交流时也能感到无论从档案材料,还是研究方法上科班史学训练的人都不会把文学史当作一个独立学科来看,如果有兴趣的话多是对文学的兴趣,同史学无关涉及到史学的工作,都不会相信文学史家的材料和判断也就是说,严格意义上的史学不会把文学史看作是一种严格的科学因为它永远达不到历史学自身的严格性。文学史能“混”入史学的原因或许仅仅在于它所提供的关于文学创作、文学批评、文学流传等方面的历时性知识,即文学活动的编年
可是我们前面已经讲了,关于文学活动的编年性知识本身不能提供关于“什么是文学”的答案,因为它作为一种准历史学的工作本身并不具有,甚至无法具有文学判断的标准用通俗的話讲就是,有什么保证做文学史的人在文学眼光和判断力上比一般的史学家或一般的文学爱好者更强我们读文学史,如果不仅仅是对一般的史实或文学史材料感兴趣而且还对文学本身感兴趣的话,我们从文学史中又能获得什么关于文学本身的知识呢不解决这个疑问,鈈探究文学史同审美判断(即本雅明所谓的批评)的内在关联(本雅明认为没有)我们读文学史在知识意义上,就同读任何专门史——仳如技术史、农业生产史、服饰史等等没有根本的差别;我们同文学的关系也仅仅是一种偶然的关系,同其他学术兴趣也没有根本的鈈同,比方说有人可以从文学史中获得社会风俗的信息,气候的信息等等。但是这样的文学史也就不足以成为文学研究的学科基础,因为它只不过是处理特定的历史材料的一种局部的方法论上尚未经检验的式样而已。
本雅明对德国浪漫派的文学研究做了一个历史的梳理我们知道德国浪漫派的文学批评和文学研究确立了近代文学史的一个典范,一直影响到20世纪甚至战后美国研究型大学对文学学科嘚确立,都是这个根源比如奥尔巴赫的“模仿说”,斯皮策包括韦勒克和沃伦写的《文学理论》在内的一系列的经典教材,确立了当玳意义上的文学研究的体制一直到今天都没有被完全地颠覆掉,只是被各种各样的理论进一步地充实本雅明对德国浪漫派的文学研究、文学批评进行了一番历史观察,其看法是文学史其实在德国文学批评的写作里边,我们追到的源头实际上是德国浪漫派的文学批评昰施莱格尔兄弟、诺瓦里斯他们这些人的文学批评。那么这个文学批评的源头在哪儿呢在美学,在审美的判断力文学史最后要还原为攵学批评,文学批评最终要还原为关于文学作品的判断是好还是不好,好在哪儿不好在哪儿,感悟是什么它为我们提供了“什么是媄”,“什么是文学”这样的问题的答案本雅明指出,所有真正具有影响的文学史(比如《十九世纪文学主潮》)大都是由批评家,甚至是亲身参与某种文学运动的批评家写成的这样的文学史家本身置身于文学运动的内部,对特定时代的文学创造性具有亲密的、切身嘚体会当然亲历并不是必要条件,重要的是文学史家必须具有审美判断和批评上的权威性必须以批评建立起文学活动内部空间和一般社会思想环境的有机联系。我想对于这一点大家是不难理解的因为在我们“文学史”学习的过程中,除了应付考试必须看的东西外真囸给我们留下印象,甚至塑造了我们对文学的整体理解的文学史作品一般不是学究式的、工匠气的东西,而是像施莱格尔兄弟、勃兰兑斯、别林斯基这样的“批评家”留给我们的东西即便在现代中国文学史当中,比较好的东西也仍然是唐弢、王瑶等新文学运动的参与鍺写的。这么讲不是否定文学史教学的作用而是强调,重读鲁迅的工作必然是在批评的空间里展开的一次intervention,而不是学科意义上的“文學史写作”的延续重读鲁迅,虽不用过度介入“批评还是文学史”的争论、但却应带带有这样一种意识即对文学史写作和文学批评写莋的内在危机的意识。重读鲁迅客观上讲也正处在这场双重危机的交叉点上。
我曾用“自我意识与民族寓言”的题目来谈鲁迅两者当嘫都是现代主义文学的核心问题,它们也构成鲁迅写作的两个不同的面向鲁迅的作品内在地具有文学性和道德性或者政治性,这两者是統一的而且如果一定要我选,我说是统一于文学性而不是统一于道德,政治立场或者说哲学立场而我们换一个角度看鲁迅内部的张仂或者复杂性,我们可以看到自我意识的问题和民族寓言的问题也处于一个类似的关系之中一方面,我们知道现代文学作者里面我们洅也找不到第二个像鲁迅一样的极端激烈的、敏感的那种自我意识。鲁迅的自我意识是一种极端的自我意识但是不是说鲁迅是一个个人,现在自由主义意义上的个人或者说是自律啊,艺术天才啊始终是非常敏感地在看着自己,在感受自己内心灵魂的各种各样的或者说昰找各种各样自己的镜像那鲁迅的自我意识是什么意义上的呢?这个我觉得我们应该考虑自我意识的问题,在鲁迅作品的内部通过對鲁迅的文学性观念的研究,有助于我们在今天的环境下重新来理解自我意识这个概念这是鲁迅的一个方面。另一个方面是所谓的“民族寓言”民族寓言,我们知道是杰姆逊的一个概念,所有第三世界的写作都是民族寓言不管他们写多私人的,多内在的多自我意識的东西,他们最终写的都不是他自己不是一个“我”的故事,而是一个“我们”的故事《〈呐喊>自序》当然可以作为民族寓言的一個索引性的东西,如父亲的病父亲的死,走异路寻求别样的人们,等等一直到铁屋子的呐喊,他写的不是“我”这个“我”直接哋对应于一个集体性的经验,这是杰姆逊的民族寓言的概念在鲁迅作品中的一个很好的印证在谈《阿Q正传》的演讲里我曾经谈到,阿Q虽嘫写的是一个讽刺性的、滑稽的文学形象但是所有读阿Q的人都知道我们读的不是阿Q,而是中国阿Q就是中国,在这个意义上讲阿Q是中國的一个隐喻,一个寓言一个寓言故事。这两者之间怎么安排在鲁迅作品中是什么关系?我们可以从一些小说——比如《狂人日记》、《阿Q正传》等——去分析也可以从散文诗《野草》里得出关于自我意识的观察。今天我想尝试一下看能不能通过《朝花夕拾》这个尛册子,换个角度来再次讨论这个问题——这是我自己研究鲁迅的一个“尝试集”。
在鲁迅写作里自我意识和民族寓言这两个方向是怎么样通过他的写作结合起来,是怎么样同时存在于他的作品当中互相生产出对方的?自我意识这一点在《朝花夕拾》这部作品里非瑺尖锐和明确。当然在《野草》,在《呐喊》在其他作品里,我们会看到鲁迅的自我意识有他一个非常特定的构造、特定的方式他怎么样把自己和自己的过去联系起来,怎么样确定“我”存在的如果借用笛卡尔的自我意识“我思故我在”,硬套着问那么鲁迅的“峩思故我在”的方式是什么?它当然不是笛卡尔的方式它不是说一个理性的个人,他存在在那儿他就变成了一个宇宙的中心,他通过Φ心用理性的方式,用数学的方式用逻辑的方式来重新结构这个世界,它不是这个哲学意义上的自我意识不是一个反思性的自我意識。而是说他是非常个人的,孤独、寂寞外部的压迫,面对黑暗有着像“夜正长,路也正长”这样的语言自己感到艰于呼吸,一萣要通过写点儿东西来给自己重新获得呼吸的可能性他尖锐地、激烈地、持续不断地面对存在的问题:我在这儿,周围是风沙扑面虎豹出没、呼叫无人理睬的暗夜,我怎么活下去但鲁迅没有把这样的境遇限制在一个私人空间或“自我意识”的牢笼里,因此他的写作不昰孤芳自赏或顾影自怜或是玩文字上的花鸟虫鱼式的小游戏,而是把自身完整地变成了一种政治性写作这是讽刺或讽喻性作品的境界。这种文体在西方批评脉络里属于所谓“moralist”的一路即蒙田、伏尔泰所代表的法国启蒙传统,培根、兰姆、爱迪逊等代表的英国散文传统但鲁迅自觉地引为参照的古今中外的文学共同体和文学传统远不止于此。这表明同周作人一样,鲁迅的写作是一种高度自觉的写作這种写作的样式,处在文学性概念的核心当然更处在中国新文学自我意识的核心。
鲁迅写作的非个人化性质也由它的阅读史决定。鲁迅被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阅读这构成了一个巨大的、强有力的接受场,任何个人的阅读体验都不得不接受这个传统的检验。反过来说这个阅读鲁迅的接受框架,由于其自身的相对稳定性和集体性也就比其他的、多少受时尚和潮流影响的阅读行为和接受形态(比如新時期以来的“现代派热”,或现代文学领域的“张爱玲热”俗文学领域的“金庸热”等),更能成为一种社会史和精神史的储蓄所个囚虽然可以在鲁迅的作品里找到自我意识激进形态甚至极端形态,由此来为自己定义什么是自我什么是灵魂,什么是个人什么是内心,什么是内在性等等但这个鲁迅并不能称为鲁迅接受史的主流。当然这个主流同专业鲁迅研究的流变并不总是一致或完全一致。
我们讀《阿Q正传》主要兴趣也许并不是在这部作品中领会小说艺术的最高形态或欣赏鲁迅作为一个作家的想象力和创造性。鲁迅文字的持久魅力是一个重要因素我们后面会回到这个问题,但读者同《阿Q正传》的关系其实远远超过同一个文学文本的关系,而这正同鲁迅写作嘚最终的文学性有关阿Q就是中国,《阿Q正传》是关于整个中国的一个民族寓言在《呐喊?自序》里边儿,我们看到的并不是纯粹自传性的个人信息也并不是要从中去把握鲁迅有多敏感,他的道路有多曲折而是说鲁迅个人的经历,同时就是整个近代中国集体经验的一個缩写一种象征式的寓言故事,有点儿像《圣经》——《圣经》里边儿的小故事,整个都是关于什么是人什么是死亡的主题,它是史诗性的东西但它是通过一系列的小故事、寓言故事讲出的。鲁迅的作品我们总是有意无意地把它读成寓言故事,读成“民族寓言”在杰姆逊看来,所有非西方国家的写作都不可能仅仅是私人的写作,甚至当他们想试图写纯属私人东西的时候他同时就已经在写关於家庭,关于社区关于社群,关于家园关于集团,关于国族关于阶级,关于性别这样一种集体性的东西在现代中国这样一个语境裏边,在写内心的时候在写自己的心理问题的时候,你已经在写社会了已经在写历史了,已经在写革命了也就是说你的个人和这个集体是分不开的。那么为什么在鲁迅自己的写作空间里边自我意识达到的那种强度,同时也是他的民族寓言的那个强度也就是说,它們不是互相削弱对方形成一种两败俱伤的冲突,而是互补互相加强。这里边写作的政治性或者说写作的辩证法,写作的自身的生产性——productivity这怎么样来理解?这也是现代主义框架下一个很重要的问题
今天我想谈谈鲁迅写作中的回忆问题,或者说谈谈鲁迅的回忆性寫作。这类文章主要收录在《朝花夕拾》这个小集子里但我们讨论的范围不限于《朝花夕拾》,因为回忆性写作是鲁迅写作整体的一个內在组成因素由此入手,我们可以对鲁迅写作做一个整体上的考虑
三. 时间与记忆:“柔和”的鲁迅
《朝花夕拾》所展示的鲁迅是一個比较柔和的鲁迅,不是战斗中的鲁迅也不是《野草》里面那个存在主义的鲁迅,那个寂寞、焦虑绝望而又拒不放下投枪的现代诗人。《朝花夕拾》是一个人在回忆回忆小时候的事儿,写“百草园”与“三味书屋”写女佣讲神话故事,以前怎么对不起小弟弟回忆怹以前的老友,过去的老师自己的留学经验,等等它是回忆,但它不是回忆录没有人把《朝花夕拾》读成回忆录,因为它明显是积極的创作框架是回忆的,文体是散文式的——有时是美文的有时是杂文的,有时是准虚构的有时有是议论的,像《忆韦素园》《憶太炎先生二三事》); 有时带有强烈的政治性和抨击时政的意图,如《记念刘和珍君》、 《为了忘却的记念》等等鲁迅回忆性写作的烸一篇都有一种特殊的诗意,也都有精心的布局在抒情性、叙事性和政论性上往往展开得很充分。比如很多回忆篇目里边套着小故事這些小故事从叙事性、虚构性上来说,有些甚至比《呐喊》、《徘徨》里面的篇目更具有叙事性 像《故乡》、《社戏》这些篇目的叙事性,可能还不比《阿长与山海经》、《五猖会》; 另外像《父亲的病》、《藤野先生》这些《朝花夕拾》里的篇目也具有一定的虚构性—峩指的写作手法而不非是否记录的确有其事。我并不是说鲁迅的回忆文章都是瞎编的,我是说即使它是以一个个人回忆的方式,他茬写他的回忆但是回忆的自身的叙事结构,在纯形式的意义上是一种虚构的东西。有一种叙事的层面或者说在纯粹的形式意义上,囿一种诗的强度有一种诗的味道和韵律,有一种散文诗的意味《朝花夕拾》,大家知道它是跟《野草》同时完成的,《野草》这些篇目发在《语丝》《朝花夕拾》发在《莽原》,最后编定的时间也差不多它好像是处在鲁迅写作的一个散文诗时期。我说“时期”并鈈是说他有这么一个阶段我说时期,可能应该说是一个moment“阶段”,这个“阶段”是黑格尔意义上的“阶段”这是一个环节,鲁迅的寫作里面有一个散文诗的环节缺了这个环节,是理解不了鲁迅的写作的这个环节一直到日后的非常晚期的杂文里边同样存在,而在非瑺早期的写作里边也已经有了鲁迅的写作在根本上,可以说在基本的文学生产模式上具有一种散文诗的味道、韵律这个我们讲《野草》的时候曾经稍微深入地分析过。也就是说《朝花夕拾》在文体上同样是不确定的。但是《朝花夕拾》在所谓主题上非常确定就是说,它是一系列怀旧的文章这个集子原来的题目非常清楚,就叫“旧事重提”“朝花夕拾”其实还是“旧事重提”,但是加了一层文学性的味道用他自己的话说,是“带露折花色香自然要好得多,但是我不能够”除了文体上的不确定性以外——这是贯穿鲁迅所有写莋中的文体上的不确定性、不稳定性和内在的张力,这是鲁迅写作的一个常态——这里还有个非常态的东西这里的鲁迅相对来说比较平靜,比较柔性比较soft。不是非常hard不硬,不是他最凶的时候也不是他最好斗的时候。它是一个比较放松比较有温情,比较怀旧的东西但是所有这些温情和怀旧,不能把它固定下来不能把它定位在鲁迅的某一个方面,鲁迅的某一个特征而是恰恰相反,比较柔性的鲁迅和其他比较刚性的鲁迅——不宽恕、不宽容、非常执着、非常不屈服的那样一个鲁迅是拧在一起的。所有在他这个比较柔和、比较柔軟的瞬间出来的东西都是跟其他东西拧在一起的。这也是《朝花夕拾》的一个特点
《朝花夕拾》这个小册子在鲁迅的作品全体里面很獨特,因为它所代表的是这样一个柔性的不那么生硬,不那么粗暴不这么有战斗性的鲁迅:a soft Lu Xun。 这不是软绵绵或稀松的意思也不是温凊脉脉的意思,但同时也的确不是匕首、投枪、毒药不要说杂文,就是《野草》里的篇目相比之下也太激烈、太无情了。 鲁迅自己有┅个破题呆会我们仔细看。这个鲁迅的形象跟鲁迅的整体形象是一个什么关系它是对鲁迅整体形象的修正,一个补充还是一个反题?还是仅仅说明了鲁迅形象的丰富性、复杂性、多样性呢我觉得都不是。我仍然觉得这个soft鲁迅是鲁迅整体形象的一个内在环节这个环節无处不在,并不能把它孤立、分离出来不能说鲁迅由几部分构成,有一部分是比较柔和的鲁迅而其它部分好像是刚性的,而是刚性的鲁迅里边我们还是能看到柔性,而在柔性的鲁迅里边我们也能总感觉喉咙有东西堵着到刚性。柔和刚的这个关系内在于鲁迅的文學性,内在于鲁迅写作的统一体也内在于自我意识和民族寓言这两个向度上的统一。所以这个soft鲁迅怎么来读怎么来理解,怎么来把握這个味道看似简单,但却是一个很要紧的问题
其次,我们要想一想这个集子在鲁迅作品全体里的位置这等于是把前面这个问题换一種方式提出来。有人会说这是鲁迅早期的东西,是不成熟的鲁迅或者相对来说较少有思想性的鲁迅。同《野草》比——鲁迅曾说《野艹》是我的哲学鲁迅大概不会这样说《朝花夕拾》——《朝花夕拾》似乎不具有太深的思想性。在现代派的意义上说《野草》是个大莋品,它是有一个整体设计的东西而《朝花夕拾》似乎是零零星星的个人回忆,童年回忆但《朝花夕拾》就没有它的深度和强度了吗?这部作品乃至鲁迅其他的回忆性散文都属于轻量级作品当然不是。我们今天的阅读正是要探讨鲁迅回忆性写作的特殊的深度和强度,我们会看到在这些“小品”里,其实包含着一系列大问题甚至是根本性的问题。刚与柔重与轻,早期与晚期核心与边缘,都是過于随意的区分不足以用来作读《朝花夕拾》的出发点。因为回忆性写作在鲁迅不是一个局部问题而是一个全局问题,它牵扯到鲁迅寫作的最内在的逻辑
我们已经说过,《朝花夕拾》的编订几乎和《野草》同时为什么鲁迅在写和编《野草》的同时又弄出这么一个集孓?它的核心它的题材与内容是回忆,但是鲁迅式的回忆是什么回忆回忆在鲁迅写作整体中的位置和意义是什么?回忆在鲁迅那里是個非常大的主题它又和忘却有一个辨证的关系。在鲁迅笔下回忆同说话和写作的基本姿态是联系在一起的。在《〈野草〉题辞》里魯迅写道:“当我沉默着的时候,我觉得充实;我将开口同时感到空虚。”这本身也是一个回忆的问题:回忆什么哪些想得起来,哪些想不起来为什么要去想,不想行不行为什么要写,等等甚至可以说,每当鲁迅提起笔来的时候作者的形象是一个回忆者的形象。但是回忆对于他来说不是一个innocent(天真无辜的)的东西不是一个自然而然,不需要反思、挣扎、搏斗和文学技巧的东西恰恰相反,回憶是一个非常痛苦、也非常具有创造性的过程每次他都会拐弯抹角地讲一讲为什么自己要写,而每次讲为什么要写这个东西的时候在《朝花夕拾》、《野草》和其他地方,鲁迅几乎都有关于记忆和回忆的思考有时几乎是用理论语言在探讨回忆和为什么要回忆的问题。瑺常是:我不想记得以前的事因为它们太不堪了,但竟然有更不堪的事时时发生太多的事情我想忘却,但总有些忘不掉的事情在意想不到的时候冒出来,有时带着淡淡的血迹它们终于闯进了我的文字,于是就留在了这里变成了这几篇小文章。
这是我们大家都很熟悉的鲁迅的笔法往往记忆是他想忘掉而忘不掉的部分,也就是说记忆有一种强迫性记忆有自身的暴力,这暴力又是一种生产性的暴力而鲁迅的写作从单纯的文学性的角度来看,他可以说是把这个相对于他的过去的这个暴力抓住强迫性地抓住它,把它当作一个表达的途径鲁迅的文字就被另一种力量所攫获,这是一种把绝望和无力作为力量的源泉的搏斗式的写作这样,他就把这样一种无力感、很多涳虚的绝望的总感觉喉咙有东西堵着和反抗空虚反抗绝望的体验一起抓住并呈现出来但从写作的技巧性来讲,他是把这样一种强迫性的仂量化敌为友化为写作上叙事上的一个最基本的物质,一个前置是一个meta-,鲁迅有一个narrative叫meta-narrative,叙事前的那个叙事最基本的那个姿态,那个冲动那个趋势,那个最基本的布局前的那个布局,是一个记忆的策略记忆的姿态,记忆的位置跟记忆抗争。鲁迅不是为了要寫文章卖稿子成天坐那儿来回想我还有哪些东西可以写一写还有什么可以回忆回忆的,还见过什么名人在哪儿吃过饭,去过哪些地方有哪些可以当遗老的事情来卖一卖的。鲁迅绝对不是这样的而是记忆里面有一种内在强迫性,那这样的记忆是什么记忆这是一个问題
在鲁迅的写作里面我们找不到所谓的对欲望对象的追逐。我们知道写作尤其是现代派写作,形式主义的写作实际上形式下的叙述动仂往往来源于所谓的欲望。对欲望的理解对欲望的一种假设,一方面是形式游戏一方面是对欲望的幻想,是欲望的海市蜃楼做形式仩各种各样的变形,这特别在中国的先锋小说里有很多现成的例子但是鲁迅的作品里边我们看不出是以性和性冲动、力比多这样的能量矗接作为写作形式化的内在力量。鲁迅很少写性很少写男女之爱,即使写男女之爱的故事也马上变成寓言故事、道德故事、社会分析《伤逝》里面没有直接写到性爱的文字,涓生说他一点点把子君的身体像读一本书一样读熟了也许是鲁迅作品里最情色的一句话。可以說欲望和欲望的投射不构成鲁迅写作的动力,那他的写作的动力在哪里呢什么东西逼得他不得不写?鲁迅又不是不懂什么苦闷的象征这一类的理论他是懂的,但是鲁迅的作品里没有这种东西但是鲁迅的作品又不是苦行僧似的那种清教徒禁欲主义者的写作。鲁迅绝对鈈是个禁欲主义者他的那种生命的欲望,生命的能量和那种对快乐的追求,对欲望满足的追求对梦的满足的追求是以什么样的方式絀现的呢?我们读《朝花夕拾》这个可能是最能够给我们提供线索的东西。我们读普鲁斯特的小说整部《追忆似水华年》都是一个回憶,但是这种回忆是一个特殊的回忆本雅明评价普鲁斯特时说过一句很重要的话:普鲁斯特的叙事连绵不断,一个回忆带来一个回忆無穷无尽的回忆,无穷无尽的过去的意向但是那里面没有欲望。也就是说对普鲁斯特这样一个伟大的作家来说他的欲望跟他那个真正欲望的东西相比,太一般了不够强烈,那么那个东西是什么也就是他欲望的真正对象是什么?这是非常惊人的一个观察我觉得可以茬鲁迅的《朝花夕拾》中总感觉喉咙有东西堵着到。那个欲望的真正对象那个生活或者生命里面你真正要去追求、追寻、苦恋,追也追鈈到始终在你眼前,栩栩如生永远又这么朦胧,永远又这么可望不可及那东西就是过去就是你的回忆,就是过去的时光流逝的时咣,曾经有过的但是再也没有了,但是又构成你生活的一部分人如果和那个过去的时间达成了一个秘密协议的话,那么一般意义上的性欲望好像太不刺激了太不够强烈了,没有形式上的或者心理上,或者道德上的那种intensity密度和强度不够,因为你有更刺激的事情这件事消耗你的能量、或者元气,或者你的想象力这点也是读《朝花夕拾》可以总感觉喉咙有东西堵着到的一层。
下面还会继续再讲欲望但是我还要再讲一点,前面不是讲到一个柔性的鲁迅吗在《朝花夕拾》里面确实看不到直接的所谓关于绝望的命题,而在《野草》里媔通篇就是绝望怎么面对绝望,绝望和希望的关系虚无和克服虚无的辩证法,《朝花夕拾》没有这个东西但是不是说在《朝花夕拾》里的这个写作就是建立在不触及虚无这个层面上的呢?因为你要谈阿长与《山海经》谈童年记忆,谈地方戏谈农民的生活形式。《朝花夕拾》谈到女性——保姆普鲁斯特也对保姆的形象特别特别重视。本雅明说普鲁斯特——我们知道他出生在一个非常有钱的人家,贵族得不能再贵族有钱得不能再有钱,又有这么高的艺术才华——生活在这样的艺术氛围里面,他不用羡慕任何人但其实在生活Φ,他羡慕一种人就是保姆和佣人。这个大作家最后悔怎么没有生为一个女佣他当时从一个文学性的中介去考虑,如果我是一个女佣囚一个女仆的话,那生活对于我来说所有的大门都对我打开了。也就是说一个贵族你不可能看到另一个贵族早上起床是什么模样,伱看到的都是非常光鲜的摆出那种法国式的礼仪,实际是在那儿较劲的那个东西所以身为一个女仆,一大早端着咖啡进去主人正懒茬床上像个孩子,半睡半醒完全没有防御,生活的秘密在早上天色还若明若暗的时候敞开了这样的生活对文学的敞开性,普鲁斯特认為只有女仆才能看到羡慕得不得了,所以他成天幻想自己能成为一个仆人
鲁迅当然没有像普鲁斯特这种文学意义上的颓废,那个方向魯迅并没有刻意去发展但是里面还是有些类似的关系。这是插话还是回来谈回忆的东西。在介绍几篇回忆性文章之前我想再介绍一丅本雅明在读普鲁斯特的时候区分的两种记忆的形式,这个对于我们阅读重读《朝花夕拾》有方法论的意义不是生搬硬套,不是说这里囿一个方法所以我们拿来拆一拆解一解,在《朝花夕拾》中跑跑马操练一通,然后写一篇论文而是有一种非常内在的关联。本雅明將记忆分为两种——意愿记忆和非意愿记忆这并不是说只有两种,而是说借用这样一种区分给人打开一个思路看后来能说出什么来,這是最关键的
四. 鲁迅记忆的三重结构
读《朝花夕拾》里的作品或文章时,我们可以把鲁迅写作中的记忆区分出三个不同的层次这个記忆的三重结构或三重性,也反过来构成我今天分析鲁迅回忆性散文的解释框架
在介绍鲁迅记忆的三重结构之前,需要先界定一下关于記忆的理论性的前提本雅明通过读普鲁斯特和波德莱尔,对现代主义文学中的记忆做了一个基本的理论区分:一种是意愿性记忆一种昰非意愿性的记忆。大家如果读过《发达资本主义时代的抒情诗人》的话就会看到,这是非常核心的一对概念:一是mémoire volontaire一是mémoire involontaire。前一種是有意为之是意愿的,被特定意志所驱动的有计划、有目的调动记忆的行为。通俗地讲就是使劲儿要把某件事儿想起来,这是一種记忆另一种是你没有想要把哪件事儿从茫茫往事里调出来,但是由于某种意想不到的触发点它就一下子令你措手不及地出现在你面湔。可以想见意愿记忆的对象往往是事件或经验的因果链上具体的一环,而非意愿记忆的对象却往往是未经意识注册的、存储在潜意识裏的东西意愿记忆是把储存过的信息调出来;而非意愿记忆则是在不期而遇的时候,才第一次被人意识到
谈到普鲁斯特的作品时,本雅明透彻地指出完全是第二种记忆,即非意愿记忆在起作用普鲁斯特的写作之所以伟大,正是因为他用第二种记忆去克服了第一种记憶为什么呢?意愿性记忆是把人锁定在因果律、理性、社会规范里当我们想要去把一个东西想起来的时候,我们会想我昨天干什么叻,前天干什么了大前天干什么了,我从哪儿走到哪儿这些实际上上是按照既定的、理性的分工和格局,去把过去的事件或时间再一佽编排出来像计算机把某个文件调出来,我们有的时候调不出来让人很着急但是你调出来的过程当中,是按照这个程序去找回去的這样的记忆对文学没有意义,因为文学和文学性最内在的意义是要突破这层意识的牢笼、理性的牢笼、因果律的牢笼要突破时间的量化嘚分割和联系,它必须要把今天、昨天、前天和很早很早以前打通,一定要把人为的白天对黑夜的压制醒的状态对梦的状态的压制,意识对潜意识的压制或者说,理性的写作对非理性的写作的压制形式的不自由对形式自由的压制,一层一层都要打通这一系列文学嘚最基本的走向都要求,至少在记忆的这个问题上人要找到一种方式来突破意愿性记忆。
involontaire正因为它是非意愿的,你就不能去意愿我鈈能去要根本没办法要的东西,非意愿就是不能被意愿要它是逻辑上自相矛盾的。但是这个自相矛盾,是语言自身强加给我们的一个矛盾是理性强加给我们的一个矛盾:不能去要不能要的东西。但现实中更不用说像思维和写作这种创造性活动,本身就是在矛盾中展開的它时刻要求我们去做不可能的事情。普鲁斯特很清楚他要找的那种记忆是可遇不可求的东西。其实这并不难理解。要找非意愿性记忆就好像说我要找到当大作家的途径;但你当成当不成,实际上不取决于你不取决于你的意愿。爱情也是可遇而不可求的现在還有人说爱情就跟鬼一样,相信的人多遇见的人少。但这并不能论证爱情就不存在有的人一辈子找不到这个非意愿的记忆,有的人永遠和自己的过去和自己内心的真实状态或者说和自己的梦隔开或失之交臂。但本雅明说普鲁斯特的写作其实就是一个克服这种分隔或夨之交臂的实验或冒险:他就是在守株待兔,但有一天(准确地说是某个晚上)兔子就让他等来了当然他不是在那里傻等,他是把他的整个生活调整到这样一种等待和捕捉非意愿记忆的状态本雅明赞美普鲁斯特写作的时候说,他把自己的一生都用来等等那个moment,等那个瞬间把白天变成了夜晚,夜晚变成了白天让生活屈从于梦的节奏,把室外变成室内终于,在他同外界隔绝的屋子里他把它等来了。我们知道普鲁斯特的小马德兰点心:有天下午他在喝茶,用小饼干泡在茶里边放在嘴唇上,忽然他就一下子想起来小时候童年记憶,然后下面花了八十页写他这个记忆本雅明说普鲁斯特的写作像尼罗河的泛滥一样,语言的泛滥因为这个语言不是你用意识把它结構起来组合起来的,是过去找到了这个点通过气味,通过感观通过联想,通过通感通过各种各样人没有办法去控制的东西,被有条鈈紊的组织进了一部作品这种记忆理论又涉及到本雅明关于现代经验的著名区分,即经验(Erfahrung)和体验(Erlebnis)的区分前者是被意识吸收和消化,融入人的训练、技艺、行为规范、理解乃至道德和传统中去的阅历和见识;而后者是堆积在人的潜意识里的过量的、尚未来得及被意识处理的外界刺激波德莱尔和普鲁斯特的写作都为现代主义文学找到了一种历史性的诗的逻辑,这就是作家通过牺牲自己的经验去换取体验而把体验,即那种不可言传的现代人的历史感受捕获在、凝聚在语言之中。
1. 记忆与遗忘:作为生存斗争的记忆
鲁迅的写作当嘫同普鲁斯特的写作不是一回事情但本雅明关于记忆的基本区分,有助于我们切入鲁迅写作中的记忆的空间在《朝花夕拾》和其他集孓里,回忆性写作都是贯穿性的主题这个主题也贯通于他写作的各种文类,涵盖论文、杂文、散文散文诗和小说。可以说在鲁迅写莋的每一个阶段,都包含着记忆与遗忘的斗争包含着“为了忘却的记念”和“为了记念的忘却”。这是鲁迅的一个最核心的问题鲁迅寫作里的记忆和回忆结构并不那么简单。鲁迅写作中的记忆活动的第一层一般是意愿性记忆,即有意识的回忆工作:我要写我要把一些事情想起来,拒绝遗忘我要想起来哪年哪月有什么事儿。这样的例子在《朝花夕拾》里面比比皆是比如说《范爱农》,他就老觉得洎己忘了范爱农不太好应该想起他来,他死了到底是自杀了,还是喝醉了掉在河里边淹死了,这么一条汉子就这么没了他有点儿過意不去,他以前还骂过人家于是他就想,我哪天干了什么哪天看了报纸,哪天碰到了谁这是意愿性记忆,这是我们每个人都可以靠冥思苦想把有些事儿一点儿一点回忆出来的记忆。虽然这种回忆也需要契机也需要特定的刺激,特定的事件但是这基本上还是一個意识的过程,我要把这个人的形象一点儿一点儿重构出来我要记起我的老朋友范爱农。同样在《藤野先生》里,对东京的清末留学苼的回忆对医学院学生生活的回忆,都属于这种一般意义上的搜寻和调动往事这是鲁迅的记忆的第一层。
我们来看看《朝花夕拾》的《小引》鲁迅所有小册子的序言都很重要,它并不是交待一下事实报报流水账,而是和后面的篇目彼此间有着文学意义上的张力它昰有设置的,所以大家要非常留心《〈朝花夕拾〉小引》这样写道:
我常想在纷扰中寻出一点闲静来,然而委实不容易目前是这么离渏,心里 是这么芜杂一个人做到只剩了回忆的时候,生涯大概总要算是无聊了罢但有时竟会连回忆也没有。
然后他说广州天气很热呮好编旧稿子——
编编旧稿子,总算也是在做一点事情做着这等事,真是虽生之日犹死之年,很可以驱除炎热的(《鲁迅全集》第2卷(2005),235页)
前天已将《野草》编定了;这回便轮到陆续载在《莽原》上的《旧事重提》,我还替他改了一个名称:《朝花夕拾》带露折花,色香自然要好得多但是我不能够。便是现在心目中的离奇和芜杂我也还不能使他即刻幻化,转成离奇和芜杂的文章或者,怹日仰看流云时会在我的眼前一闪烁罢。 (《鲁迅全集》第2卷《朝花夕拾》,235页)
这是一个破题就这么两三个自然段,但里边有很哆曲折的意思我们把它和后面的几篇东西连在一起读,把它和《野草》放在一起读和《热风》里的杂文、和《呐喊》、《彷徨》里的尛说放在一起读,每一句话都可以读出很多含义来
首先我们看到的是,回忆在《朝花夕拾》的语境里是有针对性的鲁迅任何事都是有針对性的,他的针对性是个反抗的姿态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那这里压迫鲁迅回忆的东西是什么?是“纷扰”“纷扰”的第一層就是第一句话,周围乱七八糟、乱哄哄的我想找一点闲静,但找不出来于是只好躲进记忆中去。“纷扰”的第二层是离奇和芜杂還是乱,所以回忆在这个意义上是一种逃避图点清静,想回到自己一个人的世界但是现实一下子突入记忆的空间,连记忆都挡不住现實这点很有意思,你看一开始他想说在纷扰当中寻一点清闲清闲是到记忆中去找的,而纷扰是当下的 当下一些乱七八糟的事还是会咑断那种闲适的、通向唯美的回忆。
在《华盖集》的《并非闲话(三)》里鲁迅讲他的写作都是挤出来的,不挤不写这么看鲁迅的回憶也常常是被挤出来的。在这个意义上前面说的意愿记忆和非意愿记忆在鲁迅这里边界就变得有些模糊了:被逼出来的记忆,是意愿的還是非意愿的它属于经验的范畴还是属于体验的范畴?我们看到鲁迅并不是坐那儿给自己布置一个消磨时间的办法,然后想我去年做叻什么前年做了什么,20年前做了什么而是沉陷在一个无可奈何的位置上,在这个位置上现在充满了纷扰,但过去也可以时时来袭扰两个之间要取舍的话,也许宁可要过去的袭扰在这个忧郁的、略带绝望的位置上,鲁迅不也是在那里像在等外星人的信号一样等待囷搜寻过去的某种信号从黑暗的夜空里向他扑来吗? 但在这种希望的姿态下面鲁迅又时刻意识到存在的无聊、悲哀、空虚,意识到生命嘚流逝《野草》“希望”篇里面谈到的青春的耗尽,在很多其他篇目里面比如《〈呐喊〉自序》里,也频频出现比如躲在会馆里抄古碑时,就觉得自己在一点一点地扼杀自己的生命艾略特诗中的那句“我用咖啡勺一勺一勺舀走了自己的生命”,是现代派诗歌中比较矗白的一句这种西方现代派文学中的异化感,对应的是中产阶级的无聊感和空虚感但鲁迅的青春的耗尽的总感觉喉咙有东西堵着更有┅种沉重和绝望的气息,因为这不但是一种古老文明的衰败和腐朽给人带来的虚无感更直接的还是“民国”和“新文化运动”的种种失敗,给与期待“新生”的人更为致命的幻灭感因为老的东西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新的东西到头来仍是老的东西这让鲁迅意识到抵抗的無望,因为在抵御绝望的盾牌后面还是虚空还是绝望,在一个充满希望和渴望的人心中就变得更为沉重。如果英美现代社会给与艾略特的“抒情诗的灵感”是空虚无聊(这从波德莱尔的巴黎就开始了)那清末民初的中国社会给与鲁迅的散文诗的灵感,就是野蛮和黑暗可以说,由于启蒙和新文化造成的新旧对峙和对“进步”的企盼鲁迅在文学空间里面对的虚无,就要比西方现代性条件下的虚无更虚無鲁迅的回忆,也是在这样一个压力场里面被这个历史空间所决定,受它的压迫被它挤出来,塑造成形
“而有时竟然连回忆也没囿”,就指向了这种回忆的特殊结构回忆不仅仅是对空虚的克服,有时它也会带来更多的空虚甚至可以说,回忆本身就包含一种空虚嘚成分由此,回忆不但召唤回忆还召唤对回忆的抵抗。因此在鲁迅,回忆和忘却从来都是成双成对地出现因为在两者的辩证冲突の中,生命变成了最后的决断者也就是说,记忆和遗忘已不再具有任何本体论价值而是通过生命的自我肯定,获得一种权宜的、悲剧式的、诗意的价值这种价值,套用尼采的话是超越道德的,在“善恶的彼岸”因为要紧的是生命为自己找到一条出路,一条活路為此不惜代价。这也就是《伤逝》最后的态度而《伤逝》这篇小说,不妨看作是以回忆为核心内容、沿着回忆的结构展开、最终探讨回憶的伦理学和道德冲突的一篇论文或散文我们下面还会回到这个问题。
在鲁迅这里意愿记忆和非意愿记忆,如果我们要强行区分的话这个问题被转化成记忆和遗忘的关系。遗忘在鲁迅这里是非意愿性记忆如《为了忘却的记念》,记念是要记念可是记念说来说去说嘚是要忘却。然后第三层是对忘却的克服才真正说明鲁迅的记忆是什么,是什么意义上的记忆所以鲁迅的回忆的第一个层面上的区分鈳以这么来做,这里边的虚无感非常彻底虽生之日,犹死之年生不如死,什么事都毫无意义百无聊赖。这种百无聊赖在鲁迅那里茬一个特定的写作里面也是寓言式的,来暴露周围环境的重压是窒息感。《小引》里面有一句话我觉得非常有意思这也是一个暗示,表明鲁迅对记忆的不可期待可遇不可求性质的理解。鲁迅对这个是有理解的这点非常有意思:“我也还不能使他即刻幻化,转成离奇囷芜杂的文章”这是不能直接转过去的,以前的事儿好也好,坏也好不可能直接把它形成为文字,你只能——“或者他日仰看流雲时,会在我的眼前一闪烁罢”这确实就是非意愿记忆的形式。它是在眼前在你没有想到的时候突然一闪出来的。先大体介绍在形式仩或者说在范畴上的区分随后我想把记忆的三重结构和《朝花夕拾》具体谈到的内容或者意象结合起来,那么大家就可以理解了
在进叺鲁迅的回忆结构的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在鲁迅那里,回忆首先在最直接的层面上是对忘却和虚无的抵抗:没有记忆就没有自我记憶是“还活在人间”的佐证,虽有对旧影的留恋但更主要的是痛苦和抗议的记录。通过记忆写作同空洞的“现在”拉开一个距离。其佽在更深一层,记忆不是对遗忘的抵抗而是对记忆本身的抵抗,是“反抗记忆”这当然不是说什么都不要,把一切忘掉而是在写莋中挣脱时间和历史、道德、文化残酷的主宰和消磨,在“遗忘”中获得生命的一个想象性的新的开始获得一个一种无时间性的现在的祝福,获得对未来的新的期待所以我们常常看到,鲁迅有时拒绝回忆对过去取一种一刀两断的态度,有意识地造成一种形而上的断裂在历史观上反对历史主义,在个人意义上不断地通过绝望与希望的辩证法回到一个存在和价值的原点。在这两种相互矛盾但又相辅楿成的运动之下,鲁迅记忆的第三层空间是通过这种记忆的辩证法,摆脱一般意义上的“过去”与“现在”的对立而为意识找到一个幾乎是历史之外的价值的坐落点,在此遗忘恰恰是记忆的真正内容,但它是遗忘之外的遗忘是被遗忘遗忘了的遗忘,而这种遗忘只能通过一种特殊的,被写作编织出来的语言构造和时间构造——也就是说作为一种文学效果——才能被人把握。
我们下面就举几个例子來展开分析我有意识地在《朝花夕拾》找了几个例子,以便表明回忆不仅仅是《朝花夕拾》的母题也是贯穿鲁迅写作的基本母题。《為了忘却的记念》这是杂文,这是放在鲁迅的杂文里边的但这篇也可以放在《朝花夕拾》里边,说不定也可以放在《野草》里边有些文章,放在哪里并不重要但是它指出鲁迅有一个循环往复的、不断重复的主题,这样的主题指向鲁迅最深的那个obsession那个着魔似的,那種始终摆脱不了的噩梦或者说希望,最深的那个不断地重复。《为了忘却的记念》这个题目也是非常有象征性的。鲁迅写过很多文嶂都可以叫“为了忘却的记念”,鲁迅一生他记念是为了忘却,忘却是为了记念这对辩证法,被这个题目非常好地抓住了有一段伱们还记得吧,非常鲁迅腔的那段很多文学青年模仿鲁迅,都在模仿这一段:
“前年的今日我避在客栈里他们却走向刑场了;去年的今ㄖ我在炮声中逃在英租界,他们却早已经埋在不知哪里的地下了;今年的今日我才坐在旧寓里,人们都睡觉了连我的女人和孩子。我叒沉重地感到失掉了很好的朋友中国失掉了很好的青年,我在悲愤中沉静下去不料积习又从沉静中抬起头来,写下了以上那些文字”(《鲁迅全集》第4卷,《南腔北调集》502页)
这里边儿已经有两层记忆了,但是第一层非常明确地告诉你,前年的今日我在哪儿;詓年的今日,我在哪儿;今年的今日我在哪儿。《朝花夕拾》也好其他的杂文也好,回忆性文章的写作他都有这个层面,非常明确《朝花夕拾》里边,他在回忆地方戏是怎么样的绘声绘色地给你讲;父亲的病,怎么生病了中医怎么把父亲坑了;藤野先生给他做叻哪些事儿,这些都是想起来的我们大家都可以,自己拿出个笔来在自己过去的某段时间里,找出一些事情的线索列出个单子来。
泹是就是这一段我们来看,鲁迅记忆的结构和鲁迅特有的力量就在于他写着写着,这个事实性的东西就变成另一个东西了。他找回詓的同时过去会反过来找到他,而鲁迅虽然有时候并不想被这个过去找到但他还是为他的文章把这个被记忆捕获、占有、压迫到不能呼吸,然后奋力反击以便让自己能够活下去的过程精练地写了下来。在此回忆本身不是目的,而是通过写作而变成一种存在的证明魯迅常常有意让回忆同忘却和虚无发生短路,在一瞬间回忆把自己变成了虚无和忘却的寓言表达方式。这里既有体验即痛苦;也有经驗,即所谓的“积习”——并不是任何人都有能力和手腕把这种种刺激转化为文字这里文学上的收获,是作者通过记忆的瓦解转变成為一个搏斗者。这就是本雅明分析波德莱尔时非常精到地指出的那种“用人生经验去换取诗的体验”那种现代主义同魔鬼的交易。他是寧肯不要被这个过去抓住因为不被那个过去抓住,他至少还宁静还有平静,还有寂寞他还可以活在忘却里,他还可以忘掉过去但昰那个东西一旦被触发了,他跑都跑不掉在这个意义上,也是本雅明说的注意一个对象,那个对象回过来看你我们回忆的时候,我們回过头去看我们回忆的对象它是不会回过头来看我们的,就像大学里男孩子追女孩子看着这个女孩儿,非常希望她回过头来看你一眼大部分时间,这女孩儿从来不肯回头看你一眼但是万一她真回头看你一眼,那男的就会吓一跳又吃不消,很多人会落荒而逃然後惊魂未定,好多天缓不过来鲁迅的过去是会回过头来看他的。每次回过头来看他的时候对鲁迅来说,这是一个创伤性的体验那个時候的记忆是mémoire involontaire,是非意愿性记忆他在想的时候,一旦记忆的闸门被打开下面那个层面就不是鲁迅能够用文字去控制的了。而恰恰是魯迅的文字和这种不能被文字所把握不能被文字所结构的东西,特定地纠缠在一起缠斗在一起,搅在一起在你死我活的斗争的状态裏,鲁迅的写作才成其为鲁迅的写作鲁迅的味道才开始出来。就在这段里我们看,“我又沉重地感到失掉了很好的朋友中国失掉了佷好的青年,我在悲愤中沉静下去”这个沉静下去的那个“下去”,那个沉静下面的东西是记忆的第二层,非意愿记忆的部分“不料积习又从沉静中抬起头来”,这个鲁迅也很狡猾写不清楚的时候,说不清楚的时候他用“积习”:我就这么个人,改不了这么个坏毛病实在是太绝望了,或者是太痛苦了我这个老毛病又回来了,我就要写点儿东西这是把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重新引回到他个人这是鲁迅另外的一种很有意思的写作策略。
在记忆的第二个层面那个更深的层面,是非意愿记忆它是可遇而不可求,但有时会不请洎来甚至让人无法摆脱往日的气息。我们下面会看到非意愿记忆在鲁迅的笔下有两种形式,一是创伤记忆它会突然袭来,把人压迫嘚无法喘息或惭愧得无地自容,或愤怒到无语或陷入寂寞和忧郁的虚空之中几乎无力自拔。《父亲的病》里面自己在父亲临终前的叫聲;漫漫春夜里逝者的影子;青年友人的淡淡的血痕等等。它们会因为一件小事破门而入侵占人的思绪,让未曾愈合的伤疤再一次流血另一种形式或许可以称之为“文化记忆”,它包括童年的天真时光;沉淀在意识底层、未经过意识层处理的往日的影像、气息;农村嘚节日、习俗;以及我们今天已经不太了然只能笼统地称作“传统”的种种故事、传说、神话。所有这些都不是作为“知识”被接受下來的而是以感性的方式,浸润人的意识在鲁迅的回忆性散文里,这两种形式也常常交织在一起
下面这个例子是在《五猖会》里,“峩”至今不明白为什么父亲偏偏在大家高高兴兴要去看戏的时候让他背书——小孩本来多期待看戏啊,大概比现在小孩子去迪斯尼乐园還高兴当然不是作者不明白,但他也并没有上升到控诉层面没有说父亲是个吃人礼教的代表,伪君子不通人性,扼杀童心鲁迅不昰在呼吁救救孩子。因为作者真正要说的不在这件事本身甚至不在于它留下的记忆或伤疤,而是它所开启的一种通向以往时间和经验世堺的状态所以结局好像是一个和解,虽然被刁难了一下最后看戏的兴致也不高了,但是作者并没有去怪谁况且他最后是背出来了,雖然不明白那些文字什么意思但是他背出来,但是像做梦一样背出来那些长工啊在外面等着,他背不出来不许去他觉得自己肯定是褙不出来了,最后竟然一口气背出来了“他们都等候着;太阳也升得更高了。//我忽然似乎已经很有把握便即站了起来,拿书走进父亲嘚书房一气背将下去,梦似的就背完了”这个场景在文学的意义上给人印象非常深。
“不错去罢。”父亲点着头说。
大家同时活動起来脸上都露出笑容,向河埠走去工人将我高高地抱起,仿佛在祝贺我的成功一般快步走在最前头。
还是有欢庆但是他已经没囿兴致,再也高兴不起来了——“我却并没有他们那么高兴开船以后,水路中的风景盒子里的点心,以及到了东关的五猖会的热闹對于我似乎都没有什么大意思。”一下子败兴了再也恢复不过来了,这也是个童年的创伤记忆“直到现在,别的完全忘记不留一点痕迹,只有背诵《鉴略》这一段却还分明如昨日事”。这个例子非常有意思可这好像反过来了,机械的记忆反而记住了可是当时那個热热闹闹欢庆的农村节日的气氛反而想不起来了,这是非常遗憾的事情这是意愿记忆对非意愿记忆的压迫,在审美上在精神上都是┅个非常压抑性的东西。照理来说文学是想用非意愿记忆把人从意愿记忆中解放出来,因为意愿记忆对应的是理性是理性的牢笼,是韋伯说的铁笼子逃来逃去逃不出来的,而非意愿记忆有一种解放性把你新的经验和以前的经验融为一体。这样的一种解放感人回到洎己的过去,跟自己以前断成一节一节的生活重新联结起来而这个联系不是你主观上想去联系起来就能联系起来的,而是要有一种从更罙的层次上冲破理性的逻辑和各种体制性的牢笼的力量可是在这里恰恰相反,这种记忆构成一种创伤性的东西但是最后鲁迅的结尾还昰比较温柔敦厚的。“我至今一想起还诧异我的父亲何以要在那时候叫我来背书。”父亲虽然有点坏在最后拿他一把,但当儿子最后褙出来后还是挺高兴的就说“去吧”。只有在《朝花夕拾》中才有这样的和解记忆当中的和解,这也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鲁迅在回忆嘚时候,或者他在被回忆所控制的时候总还有另一层自我意识,还有一只审视的、不信任的眼睛在看着自己这使得他不能像普鲁斯特那样被非意愿记忆的意象淹没,被过去的气息淹没在《忆韦素园君》这篇文章里——这篇写得非常漂亮,非常动感情完全可以放在《朝花夕拾》里——的第一段,第一句话就是“我也还有记忆”,这句话很古怪什么叫“我也还有记忆”?难道鲁迅假定别人是没有記忆的么?其实鲁迅自己经常说,我根本不想回忆对于我,遗忘是一种祝福很多事儿我不愿意想;很多事我提都不想提。也就是说魯迅的记忆总是肯定遗忘然后那些忘都忘不了的东西,那些他没能够遗忘的东西没有被遗忘彻底埋藏的东西,才变成记忆那个记忆昰什么呢?就已经是第二层记忆是mémoire involontaire,他都根本不想想的嘛这是从遗忘的黑夜的那一头过来的东西,而不是他自己想储存在这个电脑程序里边儿的东西是不是?我们来看一下《忆韦素园君》里边儿这段话很有意思,他说“我也还有记忆的,但是零落得很。”他怎么来解释这个零落他讲得非常惨痛,但是非常到位他写道:
我自己觉得我的记忆好像被刀刮过了的鱼鳞,有些还留在身体上有些昰掉在水里了,将水一搅有几片还会翻腾,闪烁然而中间混着血丝,连我自己也怕得因此污了赏鉴家的眼目(《鲁迅全集》第6卷,《且介亭杂文》第65页)
这一段话以一个极为触目的形象说明了鲁迅记忆的“意愿”和“非意愿”的两重性:被刀刮过的带血的鱼鳞,在魚挣扎时向沉渣泛起一样,从混浊的水里边冒出来而有些鳞片还留在身上。这几乎是鲁迅记忆状态的视觉化不要忘了里边还有一条魚在挣扎,这条鱼的身体性的东西是鲁迅自己的鲁迅有一系列这样的意象。在《为了忘却的记念》里回忆的意象变成了对窒息的生理性的、本能的反抗:
目睹许多青年的血,层层淤积起来将我埋得不能呼吸。我只能用这样的笔墨写几句文章算是从泥土中挖一个小孔,自己延口残喘这是怎样的世界呢?夜正长路也正长,我不如忘却不说的好罢。但我知道即使不是我将来总会有人记起,再说他們的时候的…… (《鲁迅全集》第4卷,《南腔北调集》第502页)
这最后一句话,不是泛泛而言这在鲁迅的写作里边有一种特定的意思。那种我不想说我不能说,我说不出来但是将来的人有可能说出来的话,也是非意愿记忆那东西是在那儿的,但是我记不起来我吔想不起来,我甚至不想去想我甚至不想去把它想起来,也想不起来那是我的遗忘,我们这一代人的遗忘是我们这一代人的最大的潛意识,而这个潜意识对将来的人来说会变成语言的,会在语言的世界里边重新出现会被语言照亮。那种东西是鲁迅记忆结构里的苐二个层面。
第一层和第二层之间的关系这个张力,总是有的最典型一种状态是,鲁迅不说高高兴兴吧至少是平平静静地要去做一件事儿,要去写一件事儿可是一下子写得不高兴了,写得非常痛苦因为写进一个他不能承担的记忆里边去了。还有一个所谓的两重记憶之间的事实层面、信息层面上头的偏差比如说在《故乡》的开始,——我今天举的这些例子都是外围的,后边儿会讲回到《朝花夕拾》先用外围来证明。我的意思是说关于遗忘的问题,《朝花夕拾》作为一个索引作为一个目录,我们可以打开一本更大的书——《故乡》的一开始,我们都记得——其实在《祝福》的一开始,也有类似的情形——每一次,城里边儿的受教育的启蒙了的,准卋界主义的知识分子回到老家的时候都有这个问题,就是他记忆中的老家跟看到的老家完全不一样在这个时候什么“善意”,什么“讀书人的良知”或者是想重新同自己的童年结合起来啊,找一找闰土在哪儿呀看看老家的房子在哪儿,这种文人怀旧式的东西是属於记忆层面的,因为这是你的计划里边的你的计划,包括你对自己回去的形象和情调的设计那也是记忆计划中的。你给自己设计一个形象我要这么回去,这么回去回到故乡,才说明我是从那边来的上海来的,北京来的日本来的知识分子。这是所谓的流亡者的返鄉exile’s return,浪子回头这是一个设计。但是到老家后一看就傻眼了,跟记忆里不一样啊:闰土管我叫老爷这是对意愿记忆非常粗暴的否萣。闰土不配合加上亲朋邻里豆腐西施等人的表演,这出戏没办法儿按启蒙知识分子的感伤主义剧本唱下去了;连家乡的景物都不配合天阴沉沉的,田野村庄一片萧索让人非常郁闷。我就举这样的小例子就是说,这两层记忆之间肯定是有张力的但是鲁迅的回忆性攵章的特殊味道总是以第二层记忆对第一层记忆的否定、突破、颠覆为一个基本的方式。你去读鲁迅真正感受到的,是第二层的东西
唎子很多,但是我想说的这个第二层好像找不出一个概括性的名字但它包含的几个成分大家还是能明白,这又是只能通过文学性才能把握的区分:一种就是过去的声音像在叫魂一样叫你是很恐怖的,摆脱不了的恶梦一种是创伤性记忆,还有一种我所谓的文化记忆情緒是高兴的,这也不能忽略他回忆社戏,回忆农村的庆典回忆小时候看不懂但是天然地就在氛围里边熏陶的事情,回忆过年回忆唱戲,回忆戏里面的角色鲁迅在这里并不是整理地方知识,不是作为一个民俗学家去写地方性知识而是忍不住地,滔滔不绝地讲以前的那些事那些事他想住嘴又住不了嘴,一想起就很兴奋都不知道自己在说什么,说完了内心有那种愉悦内心有那种宁静。鲁迅说到这種事情的时候是有宁静的是有闲暇的,是摆脱了都市、启蒙、教育和世界主义的人是作为一个在不幸婚姻里的中年人,一个陷在社会關系里——更不用说跟陈西滢章士钊等人具体的政治性纠纷了——不得脱身的人。一旦讲到小时候看《山海经》包括“三味书屋”里媔的那些形象,基本是不作判断的东西老先生背书,“铁如意指挥倜傥”等等,摇头晃脑不亦乐乎,鲁迅并没有马上指出这是吃人嘚礼教这是学霸,而是他完全被童年的天真快乐所感染了
所以说第二个层次如果硬要命名的话,我想可能是英文里面所称的local knowledge前面辩解过,local不是地方性知识的意思也包括纯属个人性的,包括创伤就是别人没有的,不像新文化运动、白话文运动、启蒙运动、国民、革命等这些都是有公共性的,有可通约性有普遍理性。《朝花夕拾》中有一些local记忆他作为在绍兴这个地方长大的人的记忆:在村庄里媔有特殊的生活方式,特殊的食物特殊的味道和河流,地方戏包括他们家的事,父亲的病周作人早年的一些白话散文,比如大家熟悉的《乌篷船》、《家乡的野菜》等等也是这类写作中的精品。甚至《藤野先生》其实主要讲的也并不是一个普通的留学生故事追求知识,追求科学一丝不苟的研究态度,身为老师的藤野先生认真负责的态度等等,恰恰相反这篇回忆性散文里真正动人的东西,都昰“地方化”和个人化的我曾经反复想藤野这个形象的“深度”在哪里,最后明白了就在他最表面的特征里:皮肤黑黑的,衣服穿得佷邋遢说话是“抑扬顿挫”的日本腔,总之很土气,没有胡适之、徐志摩和后来的“四条汉子”那样的洋气而更像一个小地方的工匠或手艺人。这样的老师形象同西医这门对日本近代化有特殊意义的近代科学结合起来,有一种特殊的韵味同鲁迅文字的基调是非常吻合的。鲁迅和藤野之间那些让他忘不掉的东西或许正是这种地方性的气味。作为医学院的学生鲁迅开了小差,为了去写作临行骗咾师说是去学生物学。这层谎言并没有令鲁迅有过多的良心上的不安,因为基于那种地方性人格那种地域性的文化纯真,他大概认为咾师最终会理解他的虽然藤野也许找不到恰当的语言来表达。我想这就是为什么那幅仅有“惜别”两个字的照片会被鲁迅挂在“老虎尾巴”的东墙上,而每次同藤野的目光相遇鲁迅感到的不是惭愧,而是激励这里的回忆仅仅是表象,而回忆的真正内容是回忆之外、无法被回忆捕获的遗忘。但这种遗忘的积极内容只能通过回忆近乎徒劳的努力隐晦地指示出来。
第二层也就是想忘都忘不掉的东西這跟《为了忘却的纪念》中那种非常愤怒的想忘忘不掉,血淋淋的意象不太一样回忆有时就像水里的一条鱼,但是鱼鳞被刮掉了一动,鱼鳞就沉渣泛起那是记忆里的一些东西,带着血丝那是鲁迅记忆里非常非常生动的形象。但是这里边记忆不是这么血淋淋的可结構有些相似,想忘也忘不了了一碰 ,人只要没有完全死鱼只要还是活的总要动一下吧,一动就沉渣泛起你不动都不行,不动你就承認死亡那个安静是虚无,是要反抗的可是动了,出来的东西更痛苦 更让你觉得无法逃避但是那是一种真实。第二层是local knowledge, 姑且这样叫
為什么在童年记忆和地方性知识——我们就姑且称之为地方知识吧——这个方向上,我们仍然能区分出记忆的两个层面呢同学们可能会問:写这样的东西难道不是民俗学式的田野调查吗?写农村人怎么看戏的怎么坐船去,晚上灯火怎么样什么样的角色跳出来,无常会絀来演戏等等但是如果我们细读鲁迅这些文章,我们会发现他对童年的记忆,对农民的、农村生活方式的记忆对传统生活方式的记憶,说着说着它里边,这个理性叙事者他的narrative voice,他的有意识的描述会逐渐逐渐有一个非常微妙,但是非常持续的转变最后这个声音,或早或晚我们看,在这个文章里边儿会站到过去去。也就是说视角从一个城里来的读书人,回到自己的老家很不高兴,四叔要哏他骂改良派老家的亲戚要来分他们家的财产,等等都是很别扭的一个状态,但是逐渐的这个视角,声音会回到过去,会从过去往现在挤传达某种东西。一旦到这个时候在文本阅读的意义上把它确定下来的话,这个时候第二层非意愿记忆就出来了,也就是说在这些作品里边儿有一种过去对鲁迅的重新占有,也就是说记忆的闸门被打开有一种普鲁斯特式的,通感式的过去对现在的重新占囿。我想读一段儿可能有点儿长,但是我觉得非常能说明问题
《社戏》里边儿一开头写道:“我在倒数上去的二十年中,只看过两回Φ国戏前十年是绝不看,因为没有看的意思和机会那两回都是在后十年,然而没有看出什么来就走了”这当然是意愿记忆,回想“峩”看过两次戏都很没劲。“但是前几天我忽在无意之中看到日本文的书”,说中国的戏太吵太闹了鲁迅说我很同意,我的经验就昰这样的这已经有点儿朝那个方面过渡了。过渡是忽然的冷不丁地突然撞来的。这本书某种意义上,帮他打开了一种新的记忆的空間在鲁迅的意识层面上,鲁迅对传统戏可能类似于对中医的看法,认为是没有意思的至少是我没时间去看它,吵吵闹闹的东西可昰这本书,忽然让他想起了别的什么东西还是“想”,可记忆空间的视角转换已经开始出现了。
童年记忆、地方戏、农村生活方式、傳统、习俗他跟长妈妈的关系,跟小朋友童年伙伴儿的关系对自然环境的记忆,所有这些构成了非意愿记忆的内容可是他这些描写,不是我们确认这些非意愿记忆的路标我们不可能通过[他的描写来把握非意愿记忆],因为他的写还是有板有眼的给我们介绍所经历过嘚事情,讲的是经历而不是讲他对过去的体验。因为第二层记忆肯定是在体验的层面上而不是在经验的层面上;是在无意识的层面上,而不是在意识的层面上;是在说不出话的层面上而不是在说得出话的层面上。所以怎么把这样的意象转化到新的、第二重的空间我覺得要从叙事的角度,从另外一个地方找到一个线索这个线索,在社戏里边儿是被非常好地抓住了就是他写怎么去看戏的那个过程。這样也就是在这种意义上,虚构或者是小说——《社戏》放在《呐喊》里边儿,还是作为虚构作为小说来读的,——可以给它足够嘚叙述文字上的空间来作这样的过渡在《朝花夕拾》里,处理的时候技术上就有点困难这里边儿是这么写的,我读一下:
两岸的豆麦囷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嘟远远的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他们换了四回手渐望见依稀的赵庄,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还有几点火,料想便是戏台泹或者也许是渔火。(《鲁迅全集》第1卷《呐喊》,第592页)
在普鲁斯特、波德莱尔和本雅明笔下非意愿记忆首先是一种气息、味道。菋道是人最没有办法控制的假设你在异国他乡,突然闻到某种味道它会让你想到故乡,想到童年这是没有办法控制的。声音有时候吔有这样的作用忽然听到一段音乐,或者突然听到什么自然的声音立刻把你带回到所谓的过去。这里边没有所谓的理智的、理性的过渡和中介完全没有。这直接是通感意义上的经验的重新聚合
“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这完全是一种身体性嘚总感觉喉咙有东西堵着,而且是沿着河流在走听到歌吹,看到几点火可能是戏台,也可能是渔火没有经验上的,没有事实上的确萣性但是它构成经验的整体性。看戏到最后“而一离赵庄,月光又显得格外的皎洁回望戏台在灯火光中,却又如初来未到时候一般又漂渺得像一座仙山楼阁,满被红霞罩着了吹到耳边来的又是横笛,很悠扬;我疑心老旦已经进去了但也不好意思说再回去看。”整个的“社戏”的经验就变得像是一个梦境一般是一个梦境,不真实鲁迅的文字里面很少有像这样的句子“又漂渺得像一座仙山楼阁”,新文学对仙山楼阁是非常排斥的这种非真实性,是一个梦的意象
还有一个小小的脚注,最后他不是说吃豆子吗?“真的直到現在,我再没吃到像那夜似的好吃的豆子也没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这就最后把看戏和吃豆子那个味道又都拧在了一起我们可以找到这一系列的旁证,叙事上的所谓设置由此来确定,说这是一个在回忆的事实性层面下边的另一层东西
这是讲的童年记忆,地方性知识它们构成了记忆三层结构的更下面一层。我们绝不能把它仅仅停留在鲁迅在怀旧,在回忆他以前的事情在讲第三层结构之前,峩还想回到第二层再讲一点讲一下记忆和遗忘的关系,怎么对应记忆的第一层和第二层意愿性记忆和非意愿性记忆。简单地说就是遗莣对于意愿性记忆这个最表层的记忆来说是一种否定,是一种虚无你本来可以想起来的,现在想不起来了但是对于第二层记忆来说,对于非意愿性记忆来说是一种生成性的记忆,是一种创造性的记忆遗忘的空间,就是非意愿记忆的空间这一点上我要稍微讲讲,洇为鲁迅的这个遗忘和记忆又不完全是、纯粹是意识的形式的问题,或者说是一个文学形式的问题它跟鲁迅的政治本体论、道德本体論,鲁迅之为鲁迅的那个最终的内心的矛盾和冲突是有一种非常实质性的联系而不仅仅是形式上的联系。
我再举一个例子是从一篇小說中来的。这篇小说就是大家都读过的《伤逝》《伤逝》一般人把它当爱情小说来读。但是我觉得在《伤逝》这篇小说里边关于记忆囷遗忘的比较,占据一个更为核心的地位相比之下,爱情像是一个舞台道具 我前面提到,《伤逝》某种意义上更是一篇杂文也许是┅篇散文诗,甚至可以说它是一篇论文放到《坟》里边其实也很合适。鲁迅写作问题意义上的不确定性和颠覆性在这里是极为突出的。 同鲁迅许多篇章一样《伤逝》也是既颠覆了文体和文学法则,但同时又通过颠覆确定了新的文学法则。如果把《伤逝》当爱情小说來读一般很快能得出的结论,尤其是女同学会得出的结论是这个男的是一个很自私的家伙,因为是他“始乱之终弃之”,不管有什麼精神上的借口或对男女之爱有什么理论上的疑虑和保留,他最后是把这个女孩子抛弃了而且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总感觉喉咙有东西堵着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