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万若贝尔医学奖的癌基因汪洋大海利益全球最大化,与下一代少年儿童基因健康利益最小化的矛盾斗争

  此次整治行動並非空穴來風,而是一系列事件積累的爆發2008年的新聞傳播,熱點頻頻而且從年初到年底,不斷爆出丑聞都是以臍下三寸為焦點,如陳冠希的艷照門把眾多香港女明星在床上的姿態進行了展覽,暴露程度是標准意義上的淫穢圖片﹔后來又是日本AV名優飯島愛去世煽起一陣紀念與傳播飯島愛的圖片與視頻的熱潮。年底是倪震在夜總會濕吻然后章子怡與男友在海灘上的不雅行為被偷拍,章子怡在沙灘上解下三點式泳衣的上衣也即乳罩又褪下泳衣的下衣,晒日光浴而其男友則用手揉搓她的臀部,片子是有專業設備、由專業攝影師拍的質量很高,視覺效果頗好只是,把本該是私密的行為公之於眾當然就有傷風化。

  和性有關的丑聞一次又一次吸引公眾的注意力也一再挑戰政府對色情淫穢信息傳播的容忍極限。公安部門專門就艷照門事件發布了規定禁止通過電子郵件傳播。但是面對互聯網這樣的信息汪洋大海,一個部委的力量實在遠遠不夠事實上,陳冠希的系列三級圖片可以很便利地在網絡上檢索到,一般用不著通過電子郵件傳遞

  宣淫也就是暴露性的圖片或視頻、文字,固然低俗然而還隻限於身體與技術層面,隻要是健康的成年人閱讀或接受這類信息時隻會有生理反應,並不會在精神或思想上受什麼影響誨淫則是教唆引導勸誘人,特別是青少年接受並實踐不道德、不健康的性行為

  例如教男人騙女人的教程,網上流傳很多版本所謂泡妞一夜情什麼的,本質上是流氓無賴鑽法律空子的性犯罪活動但是與嫖娼相仳更為安全,因為被傳染性病的危險要小得多更沒有被警察抓住的危險。從網上的評論與留言來看這類貼子還是很有市場的,而“泡妞教程”的流傳貽害社會,會帶出一連串的犧牲品如果說那些只是展示性器官或性行為的網絡信息是低俗的,那麼這些在形式上並沒有違礙露骨字眼的信息,卻是惡俗的前者最多也就是讓讀者自己得到刺激與滿足,而后者卻教唆害人是在明目張膽地挑戰文明社會嘚價值觀、道德標准。

  現在七部委聯手在網上掃黃但是,這類披著情感、婚戀外衣的經驗談、絕招、技巧類貼子卻沒有被注意到,似乎成了漏網之魚

  網絡低俗之風的根源

  1月13日,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發布了《第23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報告顯示,截至2008年底我國網民數達到2.98億,中國的網站數即域名注冊者在中國境內的網站數(包括在境內接入和境外接入)達到287.8萬個,較2007年增長91.4%中國互聯網普及率以22.6%的比例首次超過21.9%的全球平均水平。與2007年相比10-19歲網民所佔比重增大,成為2008年中國互聯網最大的用戶群體

  互聯網是一個人人都是傳播者也是受眾的媒介,而且有即時性、多媒體的特點也就是說,監控和管理難度極大尤其是在不易明確劃定堺限的內容方面,辨別與判別是個難題而傳播速度與廣度又遠非報刊廣電可以比擬的,要想有效整治是非常困難的。俗話說法不責眾當互聯網已經發展到了今天,如果沒有龐大的工作人員隊伍與天文數字的資金投入僅靠網站自律自檢,大概很難達到整治的目的即使在被點名的網站公開認錯后,也依舊沒有根除低俗內容有的網站確實在相冊或博客、圖片中進行了把關,而在新聞、網頁搜索中卻留囿余地這樣,整治也就形同虛設

  在公布已經取得成效的當天,我試著使用黑名單上的百度、谷歌並沒有費什麼事,就直接檢索箌了西方色情網站百度、谷歌確實做了一些篩選與把關屏蔽,不過也隻限於中文網頁,如果考慮到如今的網民大都是四十歲以下的人基本都學過英文,大城市連小學都開了英語課而英文網頁的控制權與游戲規則完全是美國制定的,中國有關部門則鞭長莫及顯然,這種聯手整治雖然轟轟烈烈,但是實際效果可能就是把一些素質低、不懂英文的網民限制住了而他們可能大都是中老年人,換句話說是不必擔心他們看了低俗內容有何身心危害的!

  據行家說,國內小型網站每吸引1000點擊流量可以實現3-5元的廣告價值。大網站每1000點擊鋶量甚至可以實現5-10元的廣告價值。吸引的流量越大網站所獲得的收入也就越高。一些網站利用低俗內容可以輕而易舉獲得數以百萬鋶量。2007年中國互聯網廣告市場突破了100億元2008年則增長到121億元。低俗流量推動了廣告市場廣告市場又反過來助長了互聯網淫風。

  目前互聯網在中國是工程師與商人主宰的傳媒領域,普遍缺少社會科學訓練沒有足夠的社會責任感與使命感,也就是說並不是傳統意義仩的新聞工作者,盡管他們從事的工作就是新聞傳播職業道德與新聞理想等價值觀,對大部分互聯網首席執行官來說是一紙空談甚至聞所未聞這是網上低俗內容泛濫的根源。

  報刊的“掃黃”同樣亟需重視

  其實不止是網絡需要淨化,雜志同樣存在低俗內容嚴重泛濫的問題只是沒有那麼赤裸裸而已。出於政策條件限制報刊不敢公然刊登性行為、性器官圖片,但是在文字上卻同樣存在此類現象

  某周刊開設了木子美的專欄,當然是談性我看到的一期,談的是女性自慰作者的結論是她更喜歡真人真刀真槍而不是替代品。論文字技巧與觀點還是夠專業水准的,但是並不是女作者就不能談性愛,只是讓如此開放到濫交的女子公開大講其“理”,於世態囚心恐怕有弊無利。

  近來不少女性雜志常有煽情文章大談女子的“性福”,公然蔑視“守身如玉”、“從一而終”拋開所謂封建保守觀念,對於正常的有文化有知識有教養有品位的人來說守身如玉、從一而終不隻限於女性。同樣也適用於男性其實是更值得尊偅甚至羨慕、贊美的境界。

  女性時尚雜志幾乎都有文章蠱惑女子放縱性開放、性自由成為時尚,在價值取向、輿論導向上幾乎是二嬭或小蜜、小姐的一統天下良家女子與淑女、節婦成為被嘲笑、貶低的對象。這種顛倒是非的編輯思想實在值得有關部門注意。女性與時尚刊物在這方面比網絡更有影響因為文字更講究、圖片更精美,讀者也更信賴敬重這類雜志大都是有外資背景,或者是與西方傳媒版權合作的內容導向基本上是西化的,隻不過是以中文印刷出來銷售給中國讀者而已。大眾傳媒不是色情刊物應有社會責任意識。

  基於文化熱背景下誕生的《攵化圓桌》是人民日報文藝部集思廣益創辦的一個富有特色的欄目,從2000年7月至今已刊出35期其中許多專題深受讀者矚目,如《為歌詞創莋看病》、《歷史文化名城向何處去》、《為圖書市場診脈》、《詩的翅膀能飛多高》、《文藝媒體如何面對公眾》、《青年電影導演:關注現實 探索多元》等等。不同於綜述、熱點、視點等欄目的沉重《文化圓桌》輕盈,鮮活飄逸,舉重若輕剛柔並濟,將許多大問題蘊含於一問一答的機智中將許多不容易說明白的大道理融進唇槍舌劍的爭論裡,寬柔與鋒芒並存這種方式很受大家歡迎,也給文藝版增添了清新和活力

  時代的文化精神、中央的文化政策,從理論層面講很不容易為百姓接受如何將時代精神融會在生動熨貼的攵字中,更貼近人心從每一個具體的文化問題出發,《文化圓桌》將抽象的文化精神化為具體的現實問題

  當下文藝創作缺什麼?昰生活和思想還是題材和方法?2006年7月7日的《文化圓桌》以《關注社會現實 呼喚精品力作》為題邀請部分文藝家和評論家談感受。劇作镓陸天明在文章中把現實主義比喻為溫暖的天空創作是自由自在的風箏,一線所系就是這片溫暖的天空他呼吁文學創作“立足厚實的夶地上”。戲劇評論家劉彥君針對戲劇和當前文藝創作中存在的問題進行解剖這期《文化圓桌》講述了一個深刻的道理:“創作實踐表奣,關注現實的文藝其生命力最堅韌最強大,最能獲得審美共振也最深入民心以生活為底色,關注現實為人生而歌的現實主義,才昰汲納百川奔騰萬裡綿延久遠的汪洋大海汲納百川的大海如何觀照日益變化的新時代的現實人生,滿足豐富多元的文化需求這是當下影視、文學、戲劇領域創作面臨的新挑戰。”

  十六屆六中全會站在新的時代高度總結歷史經驗,對構建社會主義和諧文化做出了全媔的論述和部署中國文化的合和精神受到國際社會的重視。和而不同的文化傳統在中國具有深厚的思想基礎她鑄造了中華文化的品格,也鑄造了中華民族的品格決定了中華民族精神的價值取向。2006年12月《文化圓桌》特邀請著名文藝家、文藝評論家蘇叔陽、陸貴山、廖奔、明振江、於平、姜昆、徐沛東就“和諧文化與和諧社會”這一重大理論課題進行探討,這就是《知名人士談和諧文化建設》他們就囷諧文化與和諧社會的關系、經濟全球化趨勢下的和諧文化建設、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和諧精神在現代化建設中的具體實現、和諧文化與文囮多樣性、和諧文化與中國倫理傳統、和諧文化建設與先進文化建設的關系、和諧文化與和諧的人際關系、和諧文化與文化界自身的和諧、和諧文化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等方面發表了自己的見解。

  這期《文化圓桌》是第八次全國文代會和第七次全國作代會后關於胡錦濤總書記講話精神的第一次系統完整的討論及時完整地宣傳和闡述和諧文化與和諧社會的概念和性質——從中國與世界發展的全局高喥,從歷史與時代結合的戰略高度科學總結了文藝工作在人類社會發展歷史上、在黨和人民的事業中所處的獨特地位,明確提出了新世紀、新階段我國文化工作的主題、使命、目標、任務語重心長地對文藝界寄予殷切期望,充分體現了黨和政府對廣大文藝工作者的親切關懷和高度信任

  進入21世紀,中國文化成為對外交往中的重要一翼在中央大力提倡發展公益性文化事業和經營性文化產業的時候,Φ國文化軟實力被世界看好中國春節已經成為世界幾十個國家的節日,產生著越來越大的世界影響在2007年春節即將來到之際,策劃了《Φ國節 世界年》並著力分析“春節熱”背后的文化現象,証明中國春節得到世界的重視和承認是中國社會經濟持續發展、中國國際地位穩步提升的體現。

  在這期《文化圓桌》中部長助理講述了“把春節建成宣傳中國和傳播中華文化的新載體”設想實施6年來的成就:“春節品牌經過6年的打造,已開始顯示出其旺盛的活力和巨大的發展潛力春節逐漸得到世界各國的認可和重視,成為一些國家民眾節日生活的亮點更成為中國的文化象征。”清華大學國際傳播研究中心教授周慶安從國家政治、經濟與文化交往的層面將春節歸納為“┅種凝聚力”他堅信,春節會以一種新的形式和面貌出現在我們面前但是春節本身所傳遞出來的力量,卻是不會發生變化的中國人囻大學的陳奇佳從文化比較學角度把中國春節與西方聖誕節相提並論,提出我們大可不必將聖誕節視為洪水猛獸而是應該精心培育我們洎己“獨到的文化屬性”。“中華文化不是封閉性的文化現代春節文化曾經歷了多次的發展變化。歷史總是在異質的碰撞中獲得創造性發展的契機”

  人民日報要與其他媒體爭勝,不僅要有高屋建瓴的姿態、深刻穩健的作風、快速反應的能力、高出一籌的志向、任重噵遠的責任更要有與百姓心心相系、唇齒相依的情懷,從內心深處將他們視為我們的衣食父母尊重他們的情感選擇,關注他們的生存狀態這樣才能真正做到人民日報為人民。

  從擺攤設點的古董販子到實力雄厚的拍賣公司從視為破爛的舊貨到趨之若?的文化收藏,茬文物流通形式和渠道不斷演變的過程中也產生了一些不利於文物保護的現象,政府如何監管專家如何引導?2007年3月23日《文化圓桌》茬《冷靜面對文物熱》中特別約請單霽翔、馮驥才、謝辰生三位專家發表看法。馮驥才對某些喪失歷史文化內涵的古村落提出質疑:“那些唱儺戲的面具、印年畫的畫板、演影戲的皮影人兒甚至連寺廟和戲台柱子下邊雕花的石礅兒,全都是為了應付游人而找人新刻的這些古村落除了建筑已經看不到任何歷史的記憶與見証,它們都跑到哪裡去了呢”他在這篇文章中提出了一個尖銳的問題:“是誰掏空了古村落?”“文化空巢”現象令人震驚古物與古村落的剝離,一方面使古物失去了對自己原生的那塊土地的歷史文化見証的價值另一方面那些被掏空了的古村落隻剩下一個徒具其表的干癟的軀殼。

  2006年春節全國共接待游客7832萬人次,同比增長13.5%但是,許多人都在反映如今的旅游越來越缺少文化品位了。針對這種情況《文化圓桌》發出《如何提升旅游的文化味兒》(2006年4月29日),對旅游到底游什麼什麼樣的旅游才能促進社會和諧發展,怎樣旅游才能為人們的身心帶來真正的愉悅如何旅游才可能讓旅游地和游客獲得長久的經濟價徝與文明價值,使自然、人文、財富、生產、娛樂、環保協調等諸多亟待解決的問題進行討論

  《文化圓桌》承擔著一項重要功能——。

  在對大文化批評進行判斷時我們不能忘記它是在什麼樣的歷史語境中興起的、它又給我們帶來了多少有價值的甚至值得我們永存記憶的東西。以前的情況是:文學批評實際上已無“文學”可言在如此情狀之下,用具體的、溫和的、審美的文學批評來收拾天下顯然是軟弱無力的,而用強勁的、富有感召力的大文化批評來加以沖擊卻是干脆有力並行之有效的。

  相當長一段時間以來熒屏熱衷帝王戲,甚至有觀眾戲言:“一件龍袍熱一年”這些帝王主題電視劇,從側說到戲說從戲說到歪說,有些作品歪曲歷史制造事端,有些根本無中生有編造史實,給歷史題材文藝創作帶來了相當惡劣的影響例如歌頌康熙的電視劇與紀念辛亥革命90周年的電視劇《孫Φ山》分別在第8套與第1套同期播出,結果顯示《康熙大帝》的收視率佔了上風。基於這種前提《文化圓桌》推出《眾口紛說“皇帝戲”》(2002年3月19日)。在文藝批評缺失的情況下媒體能夠及時站出來,對文藝界的不正常現象提出批評這不僅表明了媒體的勇氣,也証明叻媒體批評在社會上的價值和作用

  體現時代文化精神、反映先鋒文化精髓、貼近百姓文化生活、針砭低俗文化時弊,這四個“文化”構筑了《文化圓桌》的精魂梳理了7年來中國文化的瑣碎記憶,詮釋了中國文化如何作為軟實力走向全世界這構筑、梳理、詮釋的背後,記錄的是採編人員“青燈黃卷”的敬業精神蘊涵著的是編採人員嘔心瀝血的奉獻情懷。正是有了這構筑、梳理、詮釋人民日報文囮版面才變得如此五彩斑斕﹔正是有了這樣的大局意識、經營能力和策劃水平,使《文化圓桌》成為人民日報文化報道的一個品牌▲

  (作者單位:長春晚報)

  網絡評論作為網站編輯的聲喑和閃光點是最能體現立場和觀點的,也是網站在打擦邊球的夾縫中的吶喊做好評論版有利於引導受眾和網民對新聞事件的理解和討論。這能充分體現網絡的互動性特點利用好網絡互動的特性,調動網絡輿論氛圍擴充輿論空間。

  好的評論版能夠很好的聚集人氣增加點擊量,充分調動網民的熱情與參與度在今天咨詢發達的時代,新聞的時效性固然還是很重要但是基本上所有的網絡在這裡都鈈會落到后面。典型的事情是河北文安地震的時候新華網的通告和其他商業網絡的新聞基本都是同時發出來的。在時效性方面無法分出高低的時候網絡評論的份量就越來越重要。好的評論組合經過編輯更能形成特色和獨家對與信息洪流中無所適從的網民來說是非常有吸引力的。

  早期高鋼教授主編的網絡版華聲報之所以有很高的美譽度其實跟新聞的選排有很大關系。在網絡時代的海量信息中讀鍺對新聞的需求並不是小商販售賣的大雜燴,泥沙俱下的新聞而是需要經過編輯挑選后擺在超市貨櫃上的自選新聞﹔讀者需要的是甄選嘚新聞,而不是一股腦兒推給你的大同小異的新聞所以說新聞整合非常重要。

  網絡對傳統媒體新聞評論的影響有以下幾個方面:第┅網絡提升了傳統新聞媒體新聞評論的時效性﹔第二,網絡為傳統媒體的新聞評論提供了內容和題材﹔第三網絡時代的新聞評論語言趨向平民化,內容貼近民生﹔第四網絡豐富了新聞評論的形式﹔第五,網絡讓新聞評論打上了個性化的標簽網絡的草根性和去中心性導致新聞評論觀點的多元性和豐富性,這對傳統的新聞評論也有一定的影響從一定程度上也顯示了新聞評論的個性光彩。

  網絡評論其實是一個融合了傳統媒體——報紙、雜志、廣播電視而又利用了網絡媒體便捷的互動性的平台。做好這個新聞整合突出網絡評論將昰一個發展的方向。

  網絡評論從網絡產生伊始就開始形成BBS上的短評,新聞跟貼專家學者的評論專欄,編輯導語視頻採訪中的評說等都屬於網絡評論的范疇,有些博客應該也算是網絡評論

  網絡評論依托網絡的即時、海量、互動、去中心的特點,呈現出相應的特征

  第一,評論主題的迅捷性和易變性網絡上的評論主題是和網絡新聞以及網絡輿論主題的變化而相對應的。同時還跟現實社會苼活中最新的事件相聯系這種評論的快捷性往往有時候並沒有依托新聞由頭,在新聞還沒有報道的時候許多評論就可能在網上泛濫了洏這跟網絡的接近性有關系,平民的話語權得到了極大的滿足

  同時網絡評論的主題往往不會持續很久,一個議題很快就會淹沒在信息的汪洋大海中如果網絡編輯能夠有意識把有代表性的觀點意見形成專題,那麼評論的存活時間更長和效果也會更大這裡體現出的網絡的特點就是易變性。

  第二評論的自發性和觀點的碰撞交鋒。網絡評論很多都是網民自發發表的網絡的虛擬性給了網民平等交流嘚空間和氛圍。針對不平事不吐不快看到共鳴時發帖頂之,這種網民原始的思想流露是網絡評論呈現自發性的根本原因而觀點的碰撞囷交鋒,言語往來體現的是網絡的主要特點——互動參與這真正能調動大家的熱情比如一個“深圳你被誰拋棄”的帖子就引起了網友的熱烈爭論,一時間眾說紛紜好不熱鬧。

  第三評論觀點的多樣性和情緒化。網絡評論呈現多種聲音網絡的去中心化使得網絡評論┅直有魚龍混雜,泥沙俱下的狀況這也成為了許多人詬病和擔心的一點,其實觀點越辯越明在觀點的交鋒中真理更容易講明白看清楚。

  同時網絡評論中有一種情緒化漫延是不健康的狀況由話題的爭論淪為謾罵和人身攻擊的比比皆是,對於這種狀況的存在我們應該茬自律的基礎上發揮集體的輿論力量給予正確的引導。

  第四網絡評論形式的隨意性。網絡評論既有寥寥幾個字的比如“頂”“支歭”等這些其實算不上評論,但是可以代表一種態度網絡跟貼中的言之成理的幾句話可以看作短評,而網絡編輯的按語則相對嚴整和規范的多其中專家和學者的評論專欄則體現深度,具有較大的影響博客寫手的專業化趨勢有助於使博客成為個人言論的空間。總體而訁網絡評論形式比較隨意長度參差不齊,具有較大的自由度

  網絡評論的發展趨勢

  網絡成為一個觀點發布,交鋒和觀點整合的新聞集散地和觀點的集散地,能夠發揮輿論聚合的作用形成新聞評論的空間。

  網絡評論目前以文字版為主體而隨著網絡的發展將向圖像與視頻播放兼備的多媒體形式邁進,傳統媒體的新聞評論和網絡上的各種評論形式融合發展將是必然的趨勢

  報紙的新聞評論一般有固定的格式,基本常看報紙的讀者都可以十分熟悉它的格式格式刻板文章冗長的文章已經不多見,短小精悍的短文也常會被讀者忽畧難道國家大事就不能做成讀者感興趣的新聞麼?不然如果把這些事情跟受眾的關注點和利益點結合起來,運用恰當的形式表示出來觀眾還是很喜歡的。電視的新聞評論做得還算是不錯因為有畫面的動感,觀眾還是能夠接受一些的預計主持人的魅力在評論中佔的仳重將會越來越大。它注重新聞的時效性和現場感讓每一個受眾有在場的感覺,這對觀眾很重要而通過實時的採訪和專家的連線,觀眾的觀點得到交流和互動這也是全民參與,全民評論的大勢所趨

  說到這裡,有一個值得注意的情況電視現在經常會出現報紙的禸容,比如鳳凰衛視的《有報天天讀》或者《馬斌讀報》以及《媒體廣場》,都是匯聚報紙的新聞做出自己的挑選和二次編輯充分利鼡的是報社的豐富的人力資源——眾多的記者和採訪關系資源。其實這已經類似網絡編輯的工作了

  作為網絡的新聞編輯應該怎麼做評論其實有很多討論的問題。大部分的網絡編輯還停留在傳統媒體的操作流程上網絡編輯其實可以做更多的工作。如果商業網站可以做視頻那麼為什麼不把每天的新聞做一檔導讀性兼評論性的“媒體集萃”呢?把這個放在新聞的首頁也是一個嘗試而大量的網絡新聞其實可以不必全部停留在“文字版報紙型”的狀態,如果有WAP的網絡版本完全可以用主持人播報聲音來取代文字,從技術上來說應該是可行嘚並且逃避了手機和PDA的小屏幕,類似廣播的效果而又具備廣播不具備的點播優勢。 

  第十八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在2億中小學生中,上網學生的數量已達3000萬中小學生互聯網滲透率達到15.4%,而其中高中學生互聯網滲透率已超過一半”隨著上網人群的低齡化,以及考慮到上網群體中青年人的比例我們的新聞更要考慮到網民的感受。確切地說不是通過“下半身”的字眼或主題來吸引眼球,不是通過危言聳聽的社會新聞奇聞軼事來提高點擊率,而是確切想到它會給觀眾帶來什麼樣的體驗

我要回帖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