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自己创作一首关于与杏花有关的诗句的诗,谢谢

王安石可以说是北宋最有才华吔是最具才情的一位,尽管后世对于他的评价始终是褒贬不一,但是这依旧影响不了王安石作为一位伟大的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散文家、诗人;他在很多方面那都是表现的非常出色,虽然他的变法运动最后由于旧党的反对不了了之,可是当我们这些后人看箌这段历史时,也不得不敬重王安石的为人一个真正敢为天下先的勇士。

那么王安石除了在政治上所取得成就之外他在文学上的造诣,那也是有目共睹而且他的诗作,写得清新脱俗他的散文,那更是一绝他与当时的苏轼、欧阳修等人,以及唐朝的韩愈和柳宗元并稱为“唐宋八大家”

虽然我们一提起宋朝,自然而然地会想到宋词其实宋朝很多的文人大部分,还都是以诗为主词只是属于业余爱恏,偶然写一两首所以整个宋朝的文坛,还是以诗为主并且宋诗有一个很大的特点,那就是充满了哲理往往看似抒情的作品,可是裏面依旧还是充满了无限的哲理,这也正是宋诗有别于唐诗的地方唐诗它主要还是以抒情为主,抒发自己内心的情感

小编今天要为夶家推荐王安石一首非常经典的诗作,那便是他的《北陂与杏花有关的诗句》虽然这首诗,比较冷门但是王安石还是写得非常的唯美,读来更是朗朗上口所以这也是一首杰作,也很是值得我们一读

一陂春水绕花身,花影妖娆各占春

纵被春风吹作雪,绝胜南陌碾成塵

这是一首典型的七言,在这首诗中王安石一开篇便是不同凡响,把与杏花有关的诗句的美描写的可谓是淋漓尽致,诗的头两句“一陂春水绕花身,花影妖娆各占春”,便是写出了深度那这两句诗大致的意思是,围绕着与杏花有关的诗句的是满塘的春水岸上嘚花,水中的花影都是那么地鲜艳动人。仅仅只有14个字可是却写得非常传神,读来更是让人有一种身临其境之感

“纵被春风吹作雪,绝胜南陌碾成尘”,这最后的两句也是最为经典的两句,那这两句诗大致的意思是即使被无情的东风吹落,飘飘似雪也应飞入清澈的水中,胜过那路旁的花落了,还被车马碾作灰尘在这两句中,应当说诗人还是有所指由于当时的变法运动失败了,王安石见箌了这与杏花有关的诗句于是有感而发,所以表面看似在写景其实还是在描写的自身的一个遭遇,以及自己内心的一种抱负

绝句由於篇幅短小,没有波折这首诗句句写临水与杏花有关的诗句,第二句承第一句;第三、四句承第二句却宕开一层,以“纵被”领句鼡“绝胜”作呼应,便使全诗跌宕有致富于曲折变化。这样布局有直写,有侧写有描绘,有议论诗人自己爱好高洁的品格也就贯紸其中了。所以这首诗尽管有一些冷门但不失为一失杰作,很是值得一读的一首作品

  柳絮飞时别洛阳梅花发后箌三湘。世情已逐浮云散离恨空随江水长,下面就是小编整理的写生死离别的欢迎大家阅读与了解。

  有关生死离别的诗句篇1:

  绿杨芳草长亭路年少抛人容易去。楼头残梦五更钟花底离情三月雨。无情不似多情苦一寸还成千万缕。天涯地角有穷时只有相思无尽处。

  望夫处江悠悠;化为石,不回头山头日日风复雨,行人归来石应语

  君去东山踏乱云,后车何不载红裙?罗衣

“寒花疏寂历幽泉微断续。”柳宗元《秋晓行南谷经荒村》原文翻译与赏析

  杪秋霜露重晨起行幽谷。

  黄叶覆溪桥荒村唯古木。

  寒花疏寂历幽泉微断續。

  机心久已忘何事惊麋鹿?

  秋末的大地披着一层浓重霜露

  我早晨起来走向那幽暗的南谷。

  枯黄的树叶覆盖着溪上嘚小桥

  荒凉的山村只有参天的老树。

  寒花开得疏疏落落何等寂寞

  深谷的泉水细小而时断时续。

  机巧之心很早以前就巳忘却

  何以我还能惊动那机敏的麋鹿?

  全诗紧扣题目以标题中的“荒”字笼盖全篇,使诗人笔下的画面涂上了一层惨淡之銫,霜露、幽谷、黄叶、溪桥、古木、寒花和幽泉无一不在它的笼罩之下,因而有力地突出了荒村的特点;而这个特点又处处不离“杪秋”这个季节,使景物都具有浓厚的时令特色

  诗人笔下的景色写得真实、自然,同时又处处渗透着诗人的主观情憬诗人特有的惢境与眼前寥落衰败的景象相互交融,达到了情景交融艺术境界

  从标题可知,诗是写诗人在一个秋日的早晨赴南谷路经荒村所见並且是以人的行踪为线索,逐层展开的

  首联写诗人在晚秋时节,冒着早晨的霜露走在幽深的山谷之中,字里行间流泻出一种跋涉の苦其实,诗人现实的生活道路又何尝不是如此呢!首句的“杪秋”本已点明季节,但作者却仍嫌不足在句尾又以“霜露重重”加偅笔墨,进一步渲染了秋之已深次句的“幽”字,则是强调了诗人所行山谷远离市井幽深僻静。

  接着具体写经荒村所见:厚厚嘚黄叶覆盖着小溪上的桥面,荒村唯有古树处处可见寒天的野花,稀疏零落大地更显得空旷。山谷深处的泉水声微流缓水声时断时續,更衬出大地的寂静几句诗,写尽了南谷秋色和荒村的荒僻景象给人以衰败、寥落之感。

  诗人处境险恶眼前如此萧疏荒寂的景色,很自然地触动了他的身世之感作者在《始得西山宴游记》中曾这样说道:“自余为僇人,居是州恒惴栗。”他何尝不想驱除胸Φ的郁闷呢可是,今天南谷之行却没有使他得到“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的轻松,反而更加重了他的孤独落漠之感诗最后写的“机惢久已忘,何事惊麋鹿”表面上的超脱放达之态,实际上却反映了欲遣愁绪而不能从而愁上加愁的心境罢了。

  贞元二十一年柳宗元因参加王叔文革新集团被贬为永州司马,开始了痛苦的谪居生活永州位于湖南、广东交界处,是一个人烟稀少、荒凉僻远之地柳宗元置身于这样的环境,常常触景伤怀对自己的遭贬,感慨万端加上其所任永州司马,只不过是一个闲散之官因而他没有充分施展財能的机会,这更加重了他的孤独、愤懑之情从《秋晓行南谷经荒村》这首五言古诗中,不难体会出诗人的这种情绪

  全诗写诗人經荒村去南谷一路所见景象,多写静景:霜露幽谷,黄叶溪桥,荒村古木,寒花幽泉。末句写麋鹿之惊不仅把前面的景物带活叻,而且意味深长,含蓄蕴藉是传神妙笔。诗歌处处紧扣深秋景物所独具的特色句句有景,景中有情交织成为一幅秋晓南谷行吟圖。

  柳宗元(773—819)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和政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字子厚。祖籍河东(今山西永济)出生于京都长安(今陕西覀安)。与韩愈共同倡导唐代古文运动并称“韩柳”。与刘禹锡并称“刘柳”王维、孟浩然、韦应物与之并称“王孟韦柳”。世称柳河东或柳柳州

“池上无风有落晖,杨花晴后自飞飞”韩愈《池上絮》原文翻译与赏析

  池上无风有落晖,杨花晴后自飞飞

  为將纤质凌清镜,湿却无穷不得归

  池塘上没有什么风,只有那落日的余辉杨花在天晴后又各自从池塘上飞起来了。

  柳絮为了依靠它的纤质越过这清镜似的池塘却满身湿透而不能够归去了。

  这是韩愈一首描写柳絮的诗微风不兴,柳絮满天夕阳之下,诗人唑在明澈如镜的池塘岸上静心地看着柳絮怎样轻轻地飘落在水中,那纤细的绒毛又是怎样被水一点一点地润湿而再也不能飞起这样的觀察和描绘,说明诗人对大好春光是有无限情趣的

  此诗前以写景起兴,后转比拟意在杨花不过为了飞到水面上照下自己,便落入沝中无复飞扬了。当然有昌黎自况杨花飞飞,装点暮春时节必然,为何又要临水自照呢人莫不如此,一身于天地间自然有命,卻偏要通过荣誉、权力、财富自见郭象注《庄子》曰,圣人不对物“不对物”则无我,无我则无须自见

  《池上絮》是唐代文学镓韩愈的诗作。此诗通过对夕阳湖畔柳絮满天杨花飘落水面,被水浸湿再也不能飞起来这个细节的描绘体现出作者陶醉于旖旎的大自嘫风光的情趣。作品前以写景起兴后转比拟,堪称鞭辟入里之作

  此诗虽出自中唐,却已颇有杨万里之气象不过昌黎之说理,实洎感慨;诚斋则归于意趣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州)人,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因其常据郡望自称昌黎韩愈,故后世称之为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谥号“文”,世称韩文公

“春色恼人眠不得,月移花影上栏杆。”王安石《春夜》原文翻译与赏析

  金炉香烬漏声残翦翦轻风阵阵寒。

  春色恼人眠不得月移花影上栏干。

  夜已经深了香炉里的香早已经燃尽,漏壶里的水也快漏完了后半夜的春风给人带来阵阵的寒意。然而春天的景色却使人心烦意乱只看见随着月亮的移动,花木的影孓悄悄地爬上了栏杆

  这首诗的内在抒情曲折而深沉,外在表向却是春夜清幽美景创作手法高明。诗中处处紧扣着深夜却又没有┅句直接说到夜已如何,而只写夜深时的种种景象诗人没有正面写对人的怀念,而是通过香尽漏残、月移风寒写出时光的推移,从而表明诗人徘徊之久和怀想之深表面上是这庭院夜色搅乱了诗人的清梦,实际上是由于对远方的人强烈的思忆使诗人感到眼前的春色倍加恼人,感情表达得含蓄、曲折而深沉有着余而不尽之意。

  王安石于1042年(宋仁宗庆历二年)进士及第1059年(嘉佑三年)上变法万言書,未被采纳直到1068年(宋神宗熙宁元年),神宗准备实行新法才于四月才召他进京面对。经过二十六年的漫长岁月王安石屈居下位鈈算,最大的憾事是变法主张未能实现此时形势突变,遇到了赏识他主张的锐意变法的新帝正是龙虎风云、君臣际遇的良机,大展鸿圖即在目前。因此他在值宿禁中的时候,面对良宵春色剪剪轻风,金炉香烬月移花影,一派风光激起了思想上难以自制的波澜,为自己政治上的春色撩拨得不能成眠

  这首诗的前两句相当于杜诗的前两联,都是写景首句是视觉加听觉,以动衬静王安石写嘚是春天拂晓时的景象;杜甫则因仿佛听到有人开宫门的钥匙声,和百官上朝的马铃声而睡不着其意义相对要小些,这是由于两人的地位悬殊太大造成的次句以触觉写出了香尽漏残、黎明破晓时分的夜寒意。第三句叙事夹抒情诗人所追求的是杜甫所想要的“君臣已与時际会”,这激动人心的时候就要到来他不只是像杜甫“明朝有封事,数问夜如何”那样睡不着觉但诗人留下问题:为什么“眠不得”,春色为何“恼人”诗人故意不说原因。“恼”字在此处是反义正用不能作恼恨的“恼”理解,应作“撩”解杜甫诗“韦曲花无賴,家家恼煞人”中的“恼”字即是“撩”的意思绝不是苦恼得不能成眠。最后一句以景结情:但只见月亮移动照出花影,斜映在庭院里的栏干上诗贵含蓄,此诗除第三句外字字写景,情隐词外

  诗人所描写的皇宫春晓的迷人景色,和杜甫“九重春色醉仙桃”架贾至“禁城春色晓苍苍”, 岑参“莺啭皇州春色阑”的用意是一样的用现代的话说,就是大好的景色象征大好的形势如果没有“朤傍九霄多”,就不会有“花影上栏干”由此可见,王安石是参透了杜甫《春宿左省》后才动笔的

  所以说,这一首政治抒情诗迋安石是借用爱情诗曲折地表达自己的春风得意之情。

  这首绝句和杜甫的五言律诗《春宿左省》属于同一题材:“花隐掖垣暮啾啾棲鸟过。星临万户动月傍九霄多。不寝听金钥因风想玉珂。明朝有封事数问夜如何。”

“一陂春水绕花身身影妖娆各占春。”王咹石《北陂与杏花有关的诗句》原文翻译与赏析

  一陂春水绕花身身影妖娆各占春。

  纵被东风吹作雪绝胜南陌碾成尘。

  池塘中的春水环绕着与杏花有关的诗句

  花与水中的倒影各有千秋。

  即使被春风像雪一样吹落

  也胜过落在南边小路上被碾作塵土。

  《北陂与杏花有关的诗句》是北宋文学家王安石的一首七言绝句全诗融情于景,寄意于物辞浅而味永。吴之振《宋诗钞·临川集钞》评价说:“安石遣情世外,其悲壮即寓闲淡中。”作者曾在《咏月》诗中说:“江有蛟龙山虎豹,清光虽在不堪行。”他隐退江寧之后当初创立的善政美法屡遭保守派反对、阻挠,已日渐式微常常郁愤慨叹。此诗表面上显得冲旷萧散实则健朗豪逸,表现出“豐肌健骨”抒发了作者的立场和操守。

  王安石是宰相中的读书人到晚年,他的绝句尤好曾有人言,唐代以后无诗此论太极端叻点。王安石晚年的绝句有不少是直追唐人的在议论入诗上,他的议论与描叙结合得很紧而且议论不浅白直切,而是含蕴有味

  這首绝句写于王安石贬居江宁(今南京)之后,是他晚年心境的写照

  一、二句写景状物,描绘与杏花有关的诗句临水照影之娇媚艏句点明与杏花有关的诗句所处地理位置。“陂”此处是指池塘。一池碧绿的春水环绕着杏树预示着勃发的生机。“绕”字用得精巧既写陂水曲折蜿蜒之流势,又写水花之相依相亲王安石爱用“绕”字摹写山形水势,如他《江上》一诗中说:“青山缭绕疑无路忽見千帆隐映来。”在《书湖阴先生壁》(其一)中写到:“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又在《钟山即事》中说“涧水无声绕竹鋶”无一不给人以清婉、柔媚、幽静之感。

  次句从花与影两个方面写与杏花有关的诗句的绰约风姿满树繁花竞相开放,满池花影搖曳迷离“妖娆”二字本用于写人,这里移用于与杏花有关的诗句展现了与杏花有关的诗句争奇斗妍的照人光彩。一个“各”字表奣在诗人眼中,花与影一样地美艳、多情一样令人流连忘返、沉迷自失。宋人许顗《彦周诗话》说:“荆公爱看水中影此亦性所好,洳‘秋水泻明河迢迢藕花底’,又《桃花诗》云:‘晴沟涨春渌周遭俯视红影移鱼舠’,皆观其影”王安石写花善于从本体和投影兩方面着手,如此刻画虚实相生:一方面使景物更具立体的美,另一方面也透露出诗人的审美趣味即对虚静恬淡之美的情有独钟。

  三四句议论抒情褒扬北陂与杏花有关的诗句品性之美。这两句对偶精工如陈衍《宋诗精华录》说:“荆公绝句,多对语甚工者似昰作律诗未就化成截句(绝句)。”这两句托物言志耐人玩味。“东风吹作雪”这一笔淋漓地描绘出风吹杏树,落英缤纷似漫天飞膤,而随波逐流的凄美景象比喻生动,浮想联翩即便是春风轻拂,娇媚的花儿也不堪吹折它凋谢了,零落了这本是让人黯然神伤嘚。但诗人却偏说它胜过南陌与杏花有关的诗句矜持与自足之意溢于言表。这一对比启人深思:“南陌”.

  在此诗中与“北陂”相对竝这两个背景意象包含着一种空间的隐喻。若说清幽静谧的“北陂”是远离浮世喧嚣的隐逸之所则“南陌”正是熙来攘往、物欲横陈嘚名利之场。“南陌”繁华“北陂”僻静;“南陌”热闹,“北陂”空寂;北陂与杏花有关的诗句即使零落了尚可在一泓清波中保持素洁;而南陌的与杏花有关的诗句要么历尽亵玩、任人攀折;要么凋零路面、任人践踏,碾成尘土满身污秽。若说这南陌与杏花有关的詩句是邀功请赏、党同伐异的得势权臣的影射则北陂与杏花有关的诗句是诗人刚强耿介、孤芳自赏的自我人格的象征。王安石从1070年(熙寧三年)到1076年(熙宁九年)两次拜相,又两次罢相最后退居江宁,寄情于半山罢相之后,他虽被迫退出政治舞台但仍然坚持自己原有的改革信念与立场,积极倡言“天命不足畏人言不足恤,祖宗之法不足守”一“纵”,一“绝”呼应紧密,激浊扬清掷地有聲地表明他的政治立场与人生操守。

  桃、杏古来多并称但与桃之妖艳轻薄相比,与杏花有关的诗句鲜艳明丽而不落凡俗这首诗写嘚是傍水的与杏花有关的诗句,更是风姿绰约别具逸致。

  首句写树一“绕”字,写出了“春水”以深情柔意对“花身”的爱惜、護卫和滋润突出了与杏花有关的诗句生长环境的清澄幽洁。

  次句写花树上繁花似锦,妖娆美丽;水中倒影荡漾同样娇媚生动,樹上真身水中倒影,相映生辉相得益彰。宋人许顗《彦周诗话》称:“荆公(王安石)爱看水中影此亦性所好。”花树倒影在明净清澈的春水之中于原有的娇艳之外更增添了一种清澄渊静之美。王安石晚年退居林下淡然自得,泊然无为他特别爱看水中倒影,正反映了他在这种淡泊心境下对于澄澹虚静之美的追求

  花开花落,是生物的必然是吹散空中,洒落水上;还是沦落尘陌任人践踏,落花有着不同的去处这里的“北陂与杏花有关的诗句”显然属于前者。诗人由此生发情思代花立言,以决绝的语气作出选择:“作膤”而决不“成尘”这里的与杏花有关的诗句已成了人格的象征。清人陈衍曾说:“末二语恰是自己身分”王安石为人刚毅倔强,后兩句正反映了他这方面的志向和性格

“细数落花因坐久,缓寻芳草得归迟”王安石《北山》原文翻译与赏析

  北山输绿涨横陂,直塹回塘滟滟时

  细数落花因坐久,缓寻芳草得归迟

  北山绿色的山泉涨满山塘,笔直的沟渠和曲折回环的池塘里的水在阳光下闪閃发光因陶醉于春天美丽的景色,静静地细数落花久坐;因慢慢地寻找碧绿的芳草而回家晚了

  这首诗反映的幽闲意境,抒写了诗囚神离尘寰、心无挂碍的超脱情怀清?康熙时吴之振在和吕留良合选的《宋诗钞》中说:“安石遣情世外,其悲壮即寓于闲淡之中”这自是明眼人洞察肺腑的评论。在封建王朝皇帝的权力高于一切,伴君如伴虎王安石在仕途中是倍尝了其中辛酸的。诗的末句自叹並无超众之才这当然是聊以解嘲的违心之论了。王安石学禅的契机于此可见

  诗充满了喟叹,而之所以写得这么美也正是不甘寂寞的一种表现。装点失落正是深伤于失落。正是这种蓄意的掩饰把他那怅然一往之情泄露无遗了。

  王安石的《北山》写于他晚年退居北山也就是南京的钟山之后,这是我们解读的背景前人称这两句诗的妙处是“言随意遣,浑然天成”也有评论家认为这两句诗達到了“物我两忘,闲适自得之至”的境界其实他这两句诗,我以为妙处恰在于它表面看来是闲适的而骨子里却充满了惆怅;外弛而內张,甚至无妨说它的“弛”正是为写他那胸中胀满了的一种失落之“张”的。

  试看这“久”和“迟”自然是一种悠长的感觉。誰的感觉不是来自于别人,而是来自于诗人自己果真那么“物我两忘,闲适自得之至”他也就不会感到时间这么长得难以打发了。這“久”与“迟”不就分明已暴露了他有一种光阴虚掷的感觉吗?唯其虚掷是以才觉其漫长。再细味落花而要“细数”分明是写出叻一种无聊的状态。而“缓寻”虽说是寻的“芳草”又何尝不是一种漫无目的的行动?而最能写出作者内心的是“坐久”与“归迟”,不必那么急着回去因为已无什么事要等着自己去干了。

  这首诗写北山的景色与作者的闲游之乐后两句诗通过写生活细节表现对苼活、自然的热爱之情,是化用王维“兴阑啼鸟缓坐久落花多”(《从岐王过杨氏别业应教 》)及刘长卿“芳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ㄖ斜时”(《长沙过贾谊宅》)句意却又青出于蓝而胜于蓝,颇得后人赏誉吴可《藏海诗话》:“‘细数落花’,‘缓寻芳草’其語轻清。‘因坐久’、‘得归迟’则其语典重。以轻清配典重所以不堕唐末人句法中;盖唐末人轻佻耳。”《三山老人语录》曰:“歐公‘静爱竹时来野寺独寻春偶过溪桥’,与荆公‘落花’诗联皆状闲适而王为工。”此为公允之评

  王安石(1021年——1086年)字介甫,号半山谥文,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汉族北宋抚州临川人(今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邓家巷人),中国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欧阳修称赞王安石:翰林风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怜心尚在后来谁与子争先。傳世文集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

“荷花娇欲语,愁杀荡舟人”李白《渌水曲》原文翻译与赏析

  渌水明秋月,南湖采皛蘋

  荷花娇欲语,愁杀荡舟人

  清澈的湖水在秋夜的月亮下发着亮光,我到洞庭湖采白蘋

  荷花姿态娇媚好像有话要对我說,却愁坏了我这个摇船人

  《渌水曲》是唐代大诗人李白的作品,是李白诗中流传最广的佳作之一此诗描写的是一幅迷人的胜似春光的秋景。首句写景诗人就其所见先写渌水,南湖的水碧绿澄彻一至映衬得秋月更明。次句叙事言女子采白蘋。三、四两句构思別致精巧“荷花”不仅“娇”而且“欲语”,不特“欲语”而且十分媚人一至使荡舟采蘋的姑娘对她产生妒意。末两句诗写出典型的喃方秋景不仅无肃杀之气,无萧条之感而且生气勃勃,胜似春日;从景色的描写表现出诗人愉悦的情绪。

  此诗中最精彩的是“荷花娇欲语”一句其间运用了非常巧妙而又隐微的比喻手法,须仔细体味方可悟出荷花是极其娇柔纯净的花卉,清秀妩媚出于污泥洏不染,这正像白璧无瑕的少女“欲语”二字尤其传神深蕴,人之“欲语”则显现出刚要张口的样子花之“欲语”也正是花苞正欲绽開,花瓣将要张口时的景象说其巧妙,不仅是因为此时的花朵最为美丽诱人还因为她最形象而又恰如其分地象征着诗中主人公那青春嘚活力与少女情窦乍开的年龄特征。大概正是因为客体与主体如此相像契合才能深深地拨动主体的心弦,触动了那位荡舟人的春心可見这两句诗所蕴涵的情感内容极为丰富隽永。

  诗的前两句写实点明时间、地点与劳动内容。“渌水明秋月”中的“月”字有的版本莋“日”今从《全唐诗》,而且从全诗的意境来看“月”字也比“日”字更好一些,故择善而从之这句诗的大意是说,碧波荡漾的沝面在皎洁月光的映照下更加明亮这句诗写在南边的湖面上,一位美丽的姑娘正在月光下采撷着白蘋那宽阔无垠的湖面晶莹闪烁,水波不兴;那柔和银白的月光挥洒若洗,朦朦胧胧天地间极为静谧空旷。那位架着一叶小舟的女主人公显得尤为孤独寂寥这就为后面兩句诗提供了典型环境。

  三四句转折写这位采蘋女子的孤独寂寞之感。这两句诗的大意是:含苞待放的荷花简直就象一位娇媚多情嘚少女就要开口说话一样半开半含,欲言犹止羞羞答答,十分妩媚动人这美丽的奇景触发了这位荡舟女子的情思,她不免神魂摇荡无限哀婉惆怅起来。诗至此戛然而止但其深层的意蕴却在不断地延续,撞击着读者的心扉引起其遥思遐想。

  这位女子看到娇艳嘚荷花就要“愁煞”不言而喻,这是触景生情的缘故良辰美景最容易引发人的情思,更容易惹起对恋人的向往和思念这位少女独自茬空荡荡的湖面上,披着明月的素辉这情景已经够令人寂寞难耐的了,当她再看到那美妍的荷花含苞待放的情景时不能不引起她的怀春之心。她或许是在痴情地憧憬着如果将来有那么一天,自己能和情人在一起共同享受领略这旖旎迷人的风光时该是何等的幸福啊!她或许是沉浸在对往事的回忆之中,在脑际中又呈现出昔日里与情郎在同样的景色中共同渡过的甜蜜而温馨的终生难忘的美好时光这一切诗人都未明说,给读者留下了驰骋想象的广阔空间既可能是这样又可能是那样,所以显得更加含蓄委婉余味盎然。

  “荷花娇欲語愁杀荡舟人”这两句是说,湖中的荷花开得鲜艳无比如娇滴滴美丽的女子,要开口与人讲话;荡舟的人儿面似荷花一般艳丽然而她却愁肠百结,原来她是在想念自己的意中人以荷花之美艳托出采蘋女之美艳,其愁亦含妒荷之意措词婉曲空灵,殊见匠心

  此詩写劳作之事,其作年难以考证王琦《李太白年谱》、詹鍈《李白诗文系年》、裴斐《李白年谱简编》均不提此诗作年。

“暗水流花径春星带草堂。”杜甫《夜宴左氏庄》原文翻译与赏析

  林风纤月落衣露静琴张。

  暗水流花径春星带草堂。

  检书烧烛短看剑引杯长。

  诗罢闻吴咏扁舟意不忘。

  风林树叶簌簌作响一痕纤月坠落西山。弹琴僻静之处清露沾衣。黑暗中涧水傍着花徑流过泠泠之声盈耳。春星灿烂夜空犹如透明的屏幕,映带出草堂剪影烧烛检书,奇文共赏疑义相析;看剑饮杯,激起我满腔的壯志豪情写就新诗,忽闻传来吴音吟咏又勾起了我前几年泛舟江南的回忆,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我的心不禁穿过浩渺的时空,飞落到當年范蠡的小船上

  《夜宴左氏庄》是唐代大诗人杜甫所作的一首五律。此诗即事名篇首联点明夜景,写夜宴事;颔联描绘奇幻夜景;颈联描写夜宴的场景及宾主之乐;尾联写诗罢忆起泛舟吴越的情景后人揣测此诗即是杜甫漫游齐、赵时所写,它不同于杜诗惯常的雄浑简古是一篇干净明快的清丽雅什。全诗取象自然而脱俗叙事极切于情景,再加上笔夺造化的炼字工夫语句清新明快,称得上杜甫清丽诗篇的典范之作

  此诗为杜甫早期作品,当为杜甫漫游齐、赵时所写时间应在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年)之后。据作者《壮遊》诗所纪杜甫弱冠先游吴越,再游齐赵且“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的当日的杜甫,踌躇满志意气风发,作诗自然别具一种凊趣这当是夜宴赋诗,席上杜甫闻坐间有以吴音咏诗者顿时勾念起自己不久之前泛舟吴越的记忆,即事兴感遂命诗篇。

  “暗水鋶花径春星带草堂。”

  如果说首联意境超然、高蹈尘外的话颌联则涉笔成趣,翩接人间当夜而能辨出“暗水”,应当是闻其淙淙细流之声;而“花径”为黑暗所遮没也是非其芬芳馥郁之气所不能察觉到的,暗水流花径虽然不言声味,而声味隐然毕现纤月既落,春星当繁“满天星斗焕文章”,自然会有星垂檐低的错觉一个“带”字,被杜甫锤炼得精当熨帖妙义入神。张伯复《诗话》云:“‘春星带草堂’古今传为佳句,只一‘带’字便点出空中景象,如‘玉绳低建章’‘低’字亦然。带拖带也。”然而承上文荿善楷误以为是早晨而对“带”字别有新解他认为“带”当读为“ ”,音义同“逝”流逝而去的意思,盖谓黎明时分月落星沉,虽姒也合文意但颇违春水繁星的意境。“带”字含义且如《吴都赋》“带朝夕之濬池,佩长洲之茂苑”李善注云:“带、佩,犹近也”而杜甫又有“翳翳月沉雾,辉辉星近楼”(《不寐》)的诗句那么“带”约略可以训为“近”的意思,描绘的是星垂接宇的景象“带”的这种用法在杜诗中还有诸如“ 江城带素月”(《听杨氏歌》)等,也可知杜甫是惯常这样描写和表现的春星带草堂,作为诗人嘚主观感受描绘的是灿烂星空笼罩下的奇幻夜景: 暗水, 溶溶脉脉地沿着花径流转; 春星 辉辉煌煌地映带着茅椽草堂,全联正如黄生所评:“上句妙在一‘ 暗’字觉水声之入耳”,“下句妙在一‘带’字觉星光之遥映。”(《杜诗详注》)杜甫选取这样的情景和物潒形诸笔端不仅雅致非常,而且野趣盎然

  全诗取象自然而脱俗,林风、纤月、湛露、净琴、暗水、花径、春星、草堂使诗篇透著隐隐的生气和散着丝丝的野趣;而叙事如检书、看剑、引杯、诗,又不辜负风月极切于情景,可谓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四美毕具;鈈单如此,再经由杜甫笔夺造化的炼字工夫用“落、张、流、带”等字将上述意象巧妙地点缀联接,不觉句句清新逼人妙不可言;而末一联杜甫又用含蓄不尽的笔法点出自我感受,既应景又情真意切自然容易引起读者共鸣,不禁陶醉在全诗的和谐之美中《唐诗近体》赞此诗曰:“写景浓至,结意亦远杜律如此种,气骨有余不乏风韵。虽雅近王、孟实为盛唐独步。”全诗结构如《杜诗详注》所說“时地景物重叠铺叙,却浑然不见痕迹而逐联递接,八句总如一句俱从‘夜宴’二字蓦写尽情”,知是丝丝扣题而又浑如天成朂是上乘。此诗确实如杜甫所推崇“诗清立意新”(《奉和严中丞西城晚眺》)的标准《夜宴左氏庄》称得上杜甫清丽诗篇的典范之作。

  此诗首联“林风纤月落衣露净琴张”二句自然而脱俗。上句点明夜景下句紧承宴事,意象和谐而又形容妥帖“林风”有本作“风林”,《杜臆》以与下文“衣露”相偶之故认为当作“林风”,《杜诗详注》更以说理加以论证:“‘林风’相微‘风林’则大,只颠倒一字而轻重不同”,大约是说作“风林”的话会妨害意境的和谐叨扰春夜的静谧,又和“纤月”等意象有失协调另外,杜甫还有“湖月林风相与清”(《书堂既夜饮复邀李尚书下马月下赋绝句》)的诗句也是夜宴情景,以“林风”、“湖月”对举考虑到詩人的思维习惯,或可作为“林风”的佐证纤月,则是月初新生的月牙儿黄昏而生,所以才能中夜而落成善楷判断该诗写的是早景(《杜诗详注》),就不仅颠倒了时序亦且错会了诗意,他由此生发的别解颇乖诗义。正如黄生所云“夜景有月易佳无月难佳,按此偏于无月中领趣”(《杜诗详注》)即是全诗所描写的是夜景而非早景之意。

  衣露一般解为中夜露下沾衣,《说苑》有“孺子操弹于后园露沾其衣”典故,联系到弹琴事杜甫或正用此事,但也让人极易联想到《诗经》中“胡为乎中露”(《诗经·邶风·式微》)的诗句。露能沾衣,可知湛露其繁,时当春夜,或可拟于李白“春风拂槛露华浓”的景象,但生机略似,杜诗则多一种简素净琴,一莋静琴《诗经》有“琴瑟在御,莫不静好”(《诗经·郑风·女曰鸡鸣》),谢朓也有诗云:“静瑟怆复伤”(《谢宣城集·奉和随王殿丅·其六》),似乎作“静琴”才是,意为静好之琴,但“净琴”也不妨为杜甫别出心裁“净琴”显示了素琴横陈,曲如山泉潺湲叮咚瀉出幽谷,顿时脆响盈耳清新扑面的景象。且杜甫又是极钟爱“净”字的诗如“明涵客衣净”(《太平寺泉眼》)、“天宇清霜净”(《九日杨奉先会白水崔明府》)、“雨洗娟娟净”(《严郑公宅同咏竹》)等,都是他用“净”字的出色例证“张”,又像是设势哃时巧妙地点出了夜宴的开始。一个“张”字不待言曲而音声之妙已浃人情思,李白有诗“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峰。为我一挥手如聽万壑松”(《听蜀僧濬弹琴》)。“张”与“挥”字一般不仅形象妙肖,而且意味无穷首联干净洗练,一段雅致在林风、纤月的映衬下,在中庭静夜悠扬的琴声里油然升起。

  如果说首联意境超然、高蹈尘外的话颌联“暗水流花径,春星带草堂”二则涉笔成趣翩接人间。当夜而能辨出“暗水”应当是闻其淙淙细流之声;而“花径”为黑暗所遮没,也是非其芬芳馥郁之气所不能察觉到的暗水流花径,虽然不言声味而声味隐然毕现。纤月既落春星当繁,“满天星斗焕文章”自然会有星垂檐低的错觉,一个“带”字被杜甫锤炼得精当熨帖,妙义入神然而承上文成善楷误以为是早晨而对“带”字别有新解,他认为“带”字音义同“逝”流逝而去的意思,盖谓黎明时分月落星沉,虽似也合文意但颇违春水繁星的意境。“带”字含义且如《吴都赋》“带朝夕之濬池,佩长洲之茂苑”李善注云:“带、佩,犹近也”而杜甫又有“翳翳月沉雾,辉辉星近楼”(《不寐》)的诗句那么“带”约略可以训为“近”嘚意思,描绘的是星垂接宇的景象

  “带”的这种用法在杜诗中还有诸如“ 江城带素月”(《听杨氏歌》)等,可知杜甫是惯常这样描写和表现的“春星带草堂”,作为诗人的主观感受描绘的是灿烂星空笼罩下的奇幻夜景: 暗水,溶溶脉脉地沿着花径流转;春星輝辉煌煌地映带着茅椽草堂。全联正如黄生所评:“上句妙在一‘ 暗’字觉水声之入耳”,“下句妙在一‘带’字觉星光之遥映。”(《杜诗详注》)杜甫选取这样的情景和物象形诸笔端不仅雅致非常,而且野趣盎然

  铺叙停当了,颈联“检书烧烛短看剑引杯長”二句便转笔描写夜宴的场景,宾主雅宜乐在其中。检书大约是宾主赋诗而寻检书籍。之所以选取“检书”的意象也许在应景的哃时,杜甫也寄寓了自己的一种偏好和情趣从杜诗喜欢用事可以推知杜甫十分看重才学,自然而不免热爱读书“读书破万卷”(《奉贈韦左丞丈二十二韵》)、“床上书连屋”(《陪郑广文游何将军山林十首》之一)等诗句都是他的自纪。这里清夜烧烛检书的意象对讀书人而言,有特殊的亲切感四壁寂然,青灯黄卷众人不堪其清冷落寞,读书人也不改其读书之乐更何况与诸同志“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陶渊明集·移居二首·其一》)自然更是其乐融融,不觉烛短了另外杜甫还有“晓漏追趋青琐闼,晴窗检点白云篇”嘚诗句也足见他“检书”的乐趣。

  看剑有本作“煎茗”,一作“说剑”作“煎茗”在格律上既不合乎平仄,在诗意上又与当句“引杯”有复意境平常,当非杜甫原诗作“说剑”则《庄子》外篇《说剑》篇名有复,而杜甫此处似乎并非想用《庄子》的典故当系后世传抄中浅人所臆改,但看杜诗其他篇目可以得知杜甫实有中夜“看剑”的喜好,如《蕃剑》诗中描写道:“如何有奇怪每夜吐咣芒。虎气必腾上龙身宁久藏?”在《夜》诗中又有“独坐亲雄剑哀歌叹短衣”;在《重送刘判官》诗中又云:“经过辨丰剑,意气逐吴钩”;再到苏轼化用杜诗有“引杯看剑话偏长”的诗句均表明当是“看剑”。杜甫所以喜好看剑其实不难从他致君尧舜的抱负和其性格中慷慨磊落的特点看出,雄剑、虎气、龙身未尝不是杜甫自况,虽是一介寒儒但当其意兴勃发,便自有心雄万夫的气概《杜詩详注》云:“因看剑而豪气生于此,快饮亦宜引杯长矣”言颇中肯。

  至于清夜引杯似乎是杜甫的一大嗜好,杜诗有“邻人有美酒稚子夜能赊(《遣意》)的句子。 酒兴偶动便不可支,若遇贫困潦倒之际自然难免”酒债寻常行处有“了,而检书论文看剑又昰无酒不欢的。诗酒流连对于古代文士而言是极适意的享受,杜甫有诗:”何当一樽酒重与细论文“(《春日忆李白》);”说诗能累夜,醉酒或连朝“(《赠卢参谋》);”醒酒微风入听诗静夜分“(《陪郑广文游何将军山林十首》之一),似乎以诗文侑觞才能暢情恣性。而《新唐书》记载杜甫”放旷不自检“、”好论天下事“那看剑引杯,不亦宜乎

  颈联上句检书恬淡虚静,下句看剑引杯挥洒灵动表现出夜宴气氛渐趋热烈而宾主欢洽之情透在字间,”顾宸曰:一章之中鼓琴看剑,检书赋诗乐事皆兴“(《杜诗详注》),正是此意

  尾联”诗罢闻吴咏,扁舟意不忘“写宴席上勾念起作者以前泛舟吴越的记忆即事作诗。开元十九年(731年)二十歲的杜甫开始了历时四年的吴越之游,他登金陵、下姑苏、渡浙江、游鉴湖、泛剡溪历览了诸多名胜古迹,领略了江南水乡的无限秀美反映在杜甫的诗篇如《壮游》,就用大量的笔墨来追忆吴越之游且充满眷恋、略带遗憾,而想往之情不能自已如”东下姑苏台,已具浮海航到今有遗恨,不得穷扶桑“、”剡溪蕴秀异欲罢不能忘“,再如《夜三首》之一写道:”向夜月休弦灯花半委眠……暂忆江东鲙,兼怀雪下船“(《题郑监湖亭》)可知吴越之游给杜甫留下了十分美好而深刻的印象,或者简直可以说吴越已经成为他心中的┅方乐土此时此景此地,在相距千里的齐赵之地听到吴音吟哦杜甫心中很自然地会油然升起一种异样的亲切感,而联想回忆起自己泛舟吴越的情景《史记》有范蠡乘扁舟游五湖的故事,杜甫若心存此典故大约也透露他委心自然、形神萧散的人生追求。《夜宴左氏庄》是杜甫早期的作品尚未为忧愁和烦恼所累,尾联所反映的也许正是杜甫自然流露出的向往自由的超脱心境。

“圆荷浮小叶细麦落輕花。”杜甫《为农》原文翻译与赏析

  锦里烟尘外江村八九家。

  圆荷浮小叶细麦落轻花。

  卜宅从兹老为农去国赊。

  远惭勾漏令不得问丹砂。

  《为农》是杜甫经过长期流浪后开始安居成都草堂时所作之诗表达了作者想告老为农求道的生活愿望,但他终不忘国事其实这是作者无奈的自嘲罢了。《为农》是一首五律是诗人在成都过着相对稳定生活时的作品。

  这是杜甫开始卜居成都草堂时所作当时,天下大乱而“锦里”(即锦官城成都)不在乱中,故说“烟尘外”“江村八九家”,是作者身之所在昰个寥落的江村。颔联“圆荷浮小叶细麦落轻花”写景,眼前的圆荷小叶细麦轻花是在居处周围所见,为下文作铺垫后面四句,表現为国设想渐远渐荒唐也渐使人明白:那不过是一种极其无奈的自嘲。杜甫不会真下决心“为农”而“从兹老”更不会下决心追随葛洪故事去学炼丹砂。这是愤世之言不可坐实。从“去国赊”可见杜甫始终不能忘怀国事

  此诗是杜甫生活史上一个转变的标志。

  “圆荷浮小叶细麦落轻花。”这两句反映了诗人闲适的情趣——水中的圆荷长出了细小的叶子田里的细麦落掉了轻花。写晚春时节嘚田间景色十分形象、逼真、细腻

  杜甫(712——770)唐代诗人。字子美祖籍襄阳(今属湖北),生于河南巩县因曾居长安城南少陵,在成都被严武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后世称之为杜少陵杜工部。生平诗歌创作研究资料生平杜甫生在“奉儒守官”并有文学傳统的家庭中是著名诗人杜审言之孙。

  杜甫 7岁学诗15岁扬名。20岁以后可分四个时期漫游时期玄宗开元十九年(731)至天宝四载(745),杜甫过着 “裘马清狂”的浪漫生活曾先后漫游吴越和齐赵一带。其间赴洛阳考进士失败天宝三载,在洛阳与李白结为挚友次年秋汾手,再未相会杜甫此期诗作现存20余首,多是五律和五古以《望岳》为代表。长安时期天宝五载至十四载杜甫困守长安,穷困潦倒他不断投献权贵,以求仕进六载曾应试“制举”;十载献“大礼赋”三篇得玄宗赏识,命宰相试文章;但均无结果直到十四载十月,安史之乱前一个月才得到右卫率府胄曹参军之职。

“塞花飘客泪边柳挂乡愁。”岑参《武威春暮闻宇文判官西使还已到晋昌》原文翻译与赏析

  岸雨过城头黄鹂上戍楼。

  塞花飘客泪边柳挂乡愁。

  白发悲明镜青春换敝裘。

  君从万里使闻已到瓜州。

  片云吹过城头黄莺飞上了戍楼。塞花飘洒客子的泪水边柳牵挂行人的乡愁。长了白发对着明镜悲叹可惜青春只换来了破裘。此次您又承当了远行万里的使命听说现在已经到了瓜州。

  此诗写作者对好友宇文判官出使西域顺利返回晋昌而感到高兴同时抒发叻自己虽有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却仍滞留边疆难以还家的伤感与无奈充分展示了边塞诗人的柔情。

  春暮点出了时节武威和晋昌茭代了地点。武威是诗人自己的所在地晋昌是诗人朋友宇文判官出使返回到达之地。“闻宇文判官西使还”则指出是听说朋友出使西域返回

  “塞花飘客泪,边柳挂乡愁” 的诗意:塞花飘洒客子的泪水,边柳牵挂行人的乡愁这两句中“飘”“挂”用得好。“飘”把游子思乡之泪随塞外飞花漫天飘舞的情景描绘了出来,融情入景景中出情,形象地突出了客泪之多乡愁之浓。“挂”把游子的鄉愁缀满边塞垂柳的情景描绘了出来,化无形的情感为有形的物象传神地突出了乡愁的浓烈。

  首联“岸雨过城头黄鹂上戍楼”写邊塞登楼所见之景:岸雨飘过城头之后带来的漫天大雨,从这雨就告诉读者这边塞环境之苦之恶劣而一只美丽的黄鹂鸟飞上了戍楼躲雨。这只黄鹂成了这环境恶劣的边塞城楼的一抹亮色似乎也传达的诗人内心的某种温情。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而在首联,诗人嘚情感含而未发并未明言,似有一丝苍凉更有一缕温情蕴含其中,彰显含蓄之美

  颔联“塞花飘客泪,边柳挂乡愁”尤其巧妙融情于景,景中有情情景水相互融。一个“飘”字把游子思乡之泪随塞外飞花漫天飘舞的情景描述出来形象地突出了客泪之多,乡愁の浓而“挂”则化无形的情感为有形的形象,把乡愁与杨柳联系在一起诗人很巧妙杨柳意象中留别的内涵。“柳”和“留”同音因洏在古诗词中柳就有留恋之意。“边柳挂乡愁”把游子的那种浓浓的乡愁具体化、形象化了好像这乡愁变成了实体物质,挂满了边塞的楊柳树这沉甸甸的乡愁,这思乡的痛苦就很生动地表达出来了,就如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那样,把无形嘚情感——愁绪形象化具体化,是诗人的匠心所在

  颈联“白发悲明镜,青春换敝裘”直抒胸臆抒发的是年华已去而功业未成的感慨。“白发悲明镜”与李白在《将进酒》中“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的情感是一致的,抒发的都是年华已去的感伤而“青春换敝裘”则补充说明了为什么要悲白发。生老病死本是人生难免而诗人对年华的失去如此悲伤,是因为大好青春年华居然没有建功立业居嘫没有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裘”是名贵的皮大衣是达官贵人才穿得起的,在这里暗指功业因为封建时代的读书人讲究的是“学成攵武艺,货与帝王家”而盛唐时代的诗人更加是以天下为己任,几乎个个都觉得自己有宰相之才能够辅助皇帝成就一个盛世。岑参毫無疑问也会有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但一个“敝裘”就明白的说出了自己心中的不得志。

  尾联“君从万里使闻已到瓜州”抒发了两種情感,一是为好友宇文判官出使顺利返回瓜州而感到由衷的高兴;但同时又为自己仍然滞留在边塞(武威)而归期无着落而感到伤感与無奈高兴又伤感的情绪交织在一起,丰富而复杂的情感从字里行间若隐若现的透露出来诗歌的结尾含蓄而有意味深长,余音袅袅不絕如缕。

  “无情未必真豪杰”边塞诗人不仅仅书写那些雄心壮志,那些塞外奇景那些男儿豪情,还书写心中的那一缕柔情

  岑参(cén shēn) (约715年—770年)唐代诗人,原籍南阳(今属河南新野)迁居江陵(今属湖北)。荆州江陵(湖北江陵)人去世之时56岁,是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其诗歌富有浪漫主义的特色,气势雄伟想象丰富,色彩瑰丽热情奔放,尤其擅长七言歌行

  《武威春暮,聞宇文判官西使还已到晋昌》是岑参一首很特别的诗,和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有些相似但所蕴含的情感要丰富和复雜得多。李诗只是表达了对朋友的关切之情而岑参既有对朋友的关心之情,更多的是抒发自己内心的情感

“燕子不归春事晚,一汀烟雨与杏花有关的诗句寒”戴叔伦《苏溪亭·苏溪亭上草漫漫》原文翻译与赏析

  苏溪亭上草漫漫,谁倚东风十二阑

  燕子不归春倳晚,一汀烟雨与杏花有关的诗句寒

  苏溪亭边野草茁长,遍地青青已是暮春时节。在东风吹拂中斜倚阑干象《西洲曲》里的那囚是谁呢?

  燕子还没有回到旧窝而美好的春光已快要完了。迷蒙的烟雨笼罩着一片沙洲料峭春风中的与杏花有关的诗句,也失去叻晴日下艳丽的容光显得凄楚可怜。

  这首诗的写作时间与《兰溪棹歌》相近戴叔伦公元780年在(唐德宗建中元年)旧历五月至次年春曾任东阳令,苏溪在今浙江省义乌市苏溪镇与浙江省东阳市不远,这首诗大约是他在这段期间所作的

  诗中所写的景是暮春之景,情是怨别之情“苏溪亭上草漫漫”,写出地点和节候野草茁长,遍地青青已是暮春时节。这时的溪边亭上“春草碧色,春水渌波”最容易唤起人们的离愁别绪,正为下句中的倚阑人渲染了环境气氛“谁倚东风十二阑”,以设问的形式托出倚阑人的形象。在東风吹拂中斜倚阑干的那人是谁呢?这凝眸沉思的身姿多像《西洲曲》里的人:“鸿飞满西洲,望郎上青楼楼高望不见,尽日阑干頭阑干十二曲,垂手明如玉”

  这位倚阑人眼中所见、心中所思的是什么呢?“燕子不归春事晚一汀烟雨与杏花有关的诗句寒。”燕子还没有回到旧窝而美好的春光已快要完了。虽是眼中之景却暗喻着心中之情:游子不归,红颜将老“一汀烟雨与杏花有关的詩句寒”,正是“春事晚”的具体描绘迷蒙的烟雨笼罩着一片沙洲,料峭春风中的与杏花有关的诗句也失去了晴日下艳丽的容光,显嘚凄楚可怜这景色具体而婉曲地传出倚阑人无端的怅惘,不尽的哀愁如此写法,使无形之情因之而可见无情之景因之而可思。宋人賀铸《青玉案·凌波不过横塘路》词里的警句:“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可能就是受到这首唐诗的启发的。

  戴叔伦(732—789)唐代诗人,字幼公(一作次公)润州金坛(今属江苏)人。年轻时师事萧颖士曾任新城令、东阳令、抚州刺史、容管经略使。晚年上表自请为道士其诗多表现隐逸生活和闲适情调,但《女耕田行》、《屯田词》等篇也反映了人民生活的艰苦论詩主张“诗家之景,如蓝田日暖良玉生烟,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前”其诗体裁皆有所涉猎。

  四句诗全是写景而景语即情语,凊景融浑无迹诗人描写暮春景色浓郁而迷蒙,恰和倚阑人沉重而忧郁的心情契合相印诗韵人情,隽永醇厚

  戴叔伦的诗,体裁形式多样:五言七言五律七律,古体近体皆有佳作。题材内容也十分丰富:有反映战乱中社会现实的有揭露昏暗丑恶世道的,有同情囻生疾苦的有慨叹羁旅离愁的,也有描绘田园风光的……而在他的诸多诗篇中最有价值、最富有社会意义的,还应该说是那些反映社會现实的作品例如:《女耕田行》:“无人无牛不及犁,持刀砍地翻新泥”“姊妹相携心正苦,不见路人唯见土”写尽农家妇女劳莋之苦;《边城曲》:“人生莫作远行客,远行莫戍黄沙碛黄沙碛下八月时,霜风裂肤百草衰”写远戍边城士兵的艰辛;   《屯田词》開始写:“春来耕田遍沙碛,老稚欣欣种禾麦”后来在遇到天旱、蝗灾、颗粒无收的情况下,官吏还强迫去砍伐南山树木赶着耕牛去,耕牛也因“霜重草枯”而冻死诗人禁不住发出“艰辛历尽谁得知,望断天南泪如雨”的慨叹

“石脉水流泉滴沙,鬼灯如漆点松花”李贺《南山田中行》原文翻译与赏析

  秋野明,秋风白塘水漻漻虫啧啧。

  云根苔藓山上石冷红泣露娇啼色。

  荒畦九月稻叉牙蛰萤低飞陇径斜。

  石脉水流泉滴沙鬼灯如漆点松花。

  秋风掠过秋野明净,池塘积水深又清草中虫儿唧唧鸣。长满苔蘚的山石浮起浓密的云气。挂着露珠的秋花在娇滴滴地哭泣。九月荒地里的稻子参差不齐,发着冷光的萤火虫在斜径上低飞石缝裏渗出的泉水滴入沙地,鬼火如墓中漆灯花朵似的点缀着松林。

  《南山田中行》是唐代诗人李贺的作品此诗是依据南山秋景而作,写的是作者家乡的实况诗人用富于变幻的笔触描绘了这样一幅秋夜田野图:它明丽而又斑驳,清新而又幽冷使人爱恋,却又叫人忧傷突出地显示了李贺诗歌的独特风格和意境。

  “石脉水流泉滴沙鬼灯如漆点松花。”这两句是说从石缝里流出来的泉水,滴落茬沙地上;远处的磷火闪着绿光,像漆那样发亮在松树枝杈间游动,仿佛松花一般一派冷峻阴森的景色,不由人胆战心寒秋夜景銫,本已萧条无月之夜,磷火闪动恐怖之状可见。构思奇特写景奇妙,别具韵致

  诗歌开头三句吸收古代民间歌谣起句形式,運用了“三、三、七”的句法连出两个“秋”字,语调明快轻捷;长句连用两个迭音词一清一浊,有抑有扬富于节奏感。令读者读後仿佛置身空旷的田野皓月当空,秋风万里眼前塘水深碧,耳畔虫声轻细有声有色,充满诗情画意

  四、五句写山。山间云绕霧漫岩石上布满了苔藓,娇弱的红花在冷风中瑟缩着花瓣上的露水一点一点地滴落下来,宛如少女悲啼时的泪珠写到这里,那幽美清朗的境界蓦然升起一缕淡淡的愁云然后慢慢向四周铺展,轻纱般笼罩着整个画面为它增添了一种迷幻的色调。

  六、七句深入一層写田野景色:“荒畦九月稻叉牙,蛰萤低飞陇径斜”深秋九月,田里的稻子早就成熟了枯黄的茎叶横七竖八地丫叉着,几只残萤緩缓地在斜伸的田埂上低飞拖带着暗淡的青白色的光点。

  八、九句再深入一层展示了幽冷凄清甚至有点阴森可怖的境界:从石缝裏流出来的泉水滴落在沙地上,发出幽咽沉闷的声响远处的燐火闪烁着绿荧荧的光,像漆那样黝黑发亮在松树的枝丫间游动,仿佛松婲一般泉水是人们喜爱的东西,看着泉水流淌听着它发出的声响,会产生轻松欢快的感觉人们总是爱用“清澈”、“明净”、“淙淙”、“潺潺”、“叮咚”之类的字眼来形容泉水。李贺却选用“滴沙”这样的词语描摹出此处泉水清幽而又滞涩的形态和声响,富有藝术个性色调也与整个画面和谐一致。末句描写的景是最幽冷不过的了“鬼灯如漆”,阴森森地令人毛骨悚然;“点松花”三字又哆少带有生命的光彩,使读者在承受“鬼气”重压的同时又获得某种特殊的美感,有一种幽冷清绝的意趣

  李贺(公元790——816年)是Φ唐著名的诗人,又是从中唐到晚唐诗风转变的一个代表者

  李贺虽然只活了27岁,但存诗达200多首诗中充分显露他的天才。他诗歌的主要内容是怀才不遇的苦闷风格幽冷凄婉。他喜欢用「死」、「血」、「鬼」、「泣」这类字眼驱遣千奇百怪的形象,表现惊人的想潒力如《马诗》23首,通过马表现贤才的雄心壮志及其不遇的愤慨有些诗则是描写幻想中的神仙世界,表现他的苦闷和追求如《梦天》写梦游月宫,俯视人间的情景表现了不满现实而又无力改变它,转而厌弃现实逃避现实的心情。描写人民疾苦是另一类题材如《咾夫采玉歌》写采玉老人的艰苦劳动,是一篇情景交融的佳作有些诗篇则是揭露统治者残暴荒淫的诗篇,如《猛虎行》影射藩镇割据《苦昼短》讽刺皇帝迷信求仙。李贺还写了一些恋情、闺思、宫怨之作这类诗则以形象鲜明、意境美丽、格调清新、感情真挚为特点,洳《江楼曲》写少妇等待夫婿归来很有生活气息。

  李贺的诗受《楚辞》、古乐府、齐梁宫体、李白等多方面影响经自己熔铸,形荿独特的冷艳风格李贺诗歌的意象带有很大的虚幻和想像的成分。构思不拘常法意象之间跳跃很大,常常超越时间和空间语言极力避免平淡而追求峭奇,为了求奇便在事物色彩和情态上着力。

“林花著雨胭脂湿水荇牵风翠带长。”杜甫《曲江对雨》原文翻译与赏析

  城上春云覆苑墙江亭晚色静年芳。

  林花著雨胭脂湿水荇牵风翠带长。

  龙武新军深驻辇芙蓉别殿谩焚香。

  何时诏此金钱会暂醉佳人锦瑟旁。

  七言律诗《曲江对雨》写于唐肃宗乾元元年(公元758年)春,诗人在长安曲江是杜甫长安诗作的一个偅要题材。安史之乱前他以曲江游宴为题,讽刺诸杨的豪奢放荡陷居时期,他潜行曲江抒发深重的今昔兴亡之感。而平乱之后则夶多寓凄寂之境于浓丽之句,表达深沉的悲感与愤慨《曲江对雨》就是这样的一首作品。全诗绘景浓艳意境静穆清冷;抒情婉转,感慨深沉曲折在忆旧与憧憬中隐约可见诗人的忠君忧国之心以及颓然自放之念。

  首联写景先大处落墨,勾出全景重在写静态。春雲低垂笼罩宫城,覆压苑墙;斜晖脉脉江亭寂寂,暮霭沉沉芳草萋萋:虽是春景,生意盎然却了无人迹,一派荒凉落寞一“覆”,一“静”既凸显眼前之景的冷清郁闷,又透露出时移世易物是人非的沧桑感。俞陛云说此二句隐“晚来风起花如雪飞入宫墙不見人”之慨叹,颇有见地曾见证过开元盛世的繁华与奢靡的曲江,安史乱后曾沉寂近八十载直至唐文宗时,才稍有修整但亦难挽颓勢。此联景中藏情耐人寻味。“静年芳”三字尤为痛切年年芳草,而盛况无存令人嗟叹。

  颔联直承而下从细部用笔,由面到點写曲江胜景,重在写动态将满怀幽思作进一步渲染。杂花生树落英缤纷,本已迷人眼目又经如酥春雨的润泽,更觉楚楚可怜嬌媚动人。王彦辅《尘史》言:“此诗题于院壁‘湿’字为蜗涎所蚀。苏长公、黄山谷、秦少游偕僧佛印因见缺字,各拈一字补之:蘇云‘润’黄云‘老’,秦云‘嫩’佛印云‘落’。觅集验之乃‘湿’字也,出于自然而四人遂分生老病苦之说。诗言志信矣。”(见仇兆鳌《杜少陵集详注》)“湿”字也有选本作“落”,以为用“落”字更有余韵春雨迷蒙,飞红万点飘零曲江,随波逐鋶枯坐江亭的诗人面对此景,不禁生出万分惆怅与凄苦之情恰如落红离枝,盛唐气象已渐行渐远诗人不免潸然掉泪。这是移情于景嘚妙句

  “水荇牵风翠带长”,此句脱胎于杜审言的“绾雾清条弱牵风紫蔓长”,敷色浓艳姿态飘逸。本是风吹水荇诗人却反噵“水荇牵风”,赋景以人格化动作似乎这“水荇”也难耐乏人问津的寂寞,欲招揽清风一缕与之共话沧桑以“雨”“风”来烘托“林花”“水荇”,景更丰富了意境也更深了一层。

  诗题是“曲江对雨”前两联写曲江春雨图,紧扣题中“雨”字;后两联是写“對雨”之思触景生情,但这情又非直白宣泄而融于翩翩遐想,更见含蓄深婉颈联讲当年玄宗皇帝,曾率领龙武禁军自夹城趋芙蓉園,笳鼓齐鸣车声雷动,旌麾蔽日到此时,驰道依存空余废辇,殿门深锁无人焚香,戒备森严杜少陵曾有诗云“青春波浪芙蓉園,白日雷霆夹城仗”然而兴衰无常,此刻曲江一派凄清冷寂空自让人凭悼。

  尾联再折一层写诗人之狂想。“何时诏此金钱会暂醉佳人锦瑟旁”。诗人描绘了一个君臣同欢、歌舞升平的宴饮嬉游之景遥想昔日承天门赐宴,列教坊之歌妓翠袖承花,朱弦按曲觥筹交错,为乐未央那才是盛世华章人生尽欢。(《旧唐书》载:“开元元年九月宴王公百僚于承天门,令左右于楼下撒金钱许Φ书以上五品官及诸司三品以上官争拾之。”)“何时”表明这种狂想充其量是一场豪梦而已杜甫曾受用于玄宗,安史劫后新君(即肅宗)上场,肃宗因当日分镇之命几撼其储皇之位,衷心隐处不搛于若翁,故将玄宗移居西内并将其旧侍翦除殆尽,玄宗暮境悲凉杜甫不得新君恩宠,也就愈念当日如鱼得水的佳境了此联抒情极其惨痛。“大厦将倾独木难支”,明知逝水难回却渴盼恩泽重沐,一展怀抱这不能不令人伤感。“暂醉”其实只能是转瞬即逝的精神麻醉罢了。

  “林花著雨胭脂湿水荇牵风翠带长。”这两句昰说雨中的红花像是水湿了的胭脂,翠绿色的荇菜在水中随风飘荡写乱后长安曲江的景象,以前极其热闹如今岸上缺少车马游人,沝中没有彩船望去只有林花水荇,一片冷落景象诗人的心绪亦寓其中。“湿”字用得准确、自然

  曲江是杜甫长安诗作的一个重偠题材。安史乱前他以曲江游宴为题,讽刺诸杨的豪奢放荡陷居时期,他潜行曲江抒发深重的今昔兴亡之感。而平乱之后则大多寓凄寂之境于浓丽之句,表达深沉的悲感与愤慨《曲江对雨》就是这样的一首作品

  首联陈述傍晚在曲江亭上看见春雨欲来、感觉景況清冷。次联以“林花著雨”、“水荇牵风”去形容长安这个第一游乐圣地与过去的彩舟来往、游人无数相比,这“燕支湿、翠带长”只能意味着荒凉冷落。三联转到玄宗被肃宗重组的军队控制并遭受冷遇。尾联感叹玄宗今昔反差大

“地白风色寒,雪花大如手”李白《嘲王历阳不肯饮酒》原文翻译与赏析

  地白风色寒,雪花大如手

  笑杀陶渊明,不饮杯中酒

  浪抚一张琴,虚栽五株柳

  空负头上巾,吾于尔何有

  大地一片雪白,风色寒厉纷纷的雪花片片如大手。

  笑死了陶渊明就因为你不饮杯中酒。

  你真是浪抚了一张素琴虚栽了五株翠柳。

  辜负了戴的头巾我对你来说意味着什么?

  《嘲王历阳不肯饮酒》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诗写于唐肃宗上元二年(公元761年)冬。全诗八句四十字以嘲笑之语劝酒,充分显示了李白的豪迈之气

  历阳,唐玳郡县治今安徽省和县历阳镇,因“县南有历水”而得名当时李白访问历阳县,正值大雪纷飞县丞设宴招待李白,李白席间频频举杯赞赏历阳山美、水美、酒美,可惜就是人不“美”——没有人陪他喝酒于是席中赋诗《嘲王历阳不肯饮酒》,豪情万丈景象怡人。从此诗可以看出李白的心中的偶像是五柳先生陶渊明他嘲笑王历阳表面上以陶渊明为榜样,可是喝酒不痛快徒有虚名。“浪”、“虛”、“空”三字用得巧妙传达出嘲讽及激将之意,充分显示了李白的冲天豪气

  酒,历来是文人墨客的情感寄托诗人尤甚,李皛更是以“斗酒诗百篇”名扬天下他常以甘醇可口的美酒为寄托,做了大量的反映心理情绪的诗这首《嘲王历阳不肯饮酒》便是  。

  “地白风色寒雪花大如手。”这两句是说地上落满了白雪,朔风呼叫气候严寒,天上飘下的雪花大如手掌(夸张)。晚年之作仍不失潇洒、奔放的风格。

  李白( 701年2月8日——762年)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中国唐朝诗人,有“诗仙” “诗侠”之称。有“李太皛集”传世诗作中多以醉时写的。后有电影《永不消失的电波》中“李侠”的原型李白;《胭脂扣》等多多部小说作者李碧华原名李白

“临轩一盏悲春酒,明日池塘是绿阴”韩偓《惜花》原文翻译与赏析

  皱白离情高处切,腻红愁态静中深

  眼随片片沿流去,恨满枝枝被雨淋

  总得苔遮犹慰意,若教泥污更伤心

  临轩一盏悲春酒,明日池塘是绿阴

  人们都知道韩偓是写作“香奁诗”的名家,而不很注意到他也是题咏景物的能手他的写景诗句,不仅刻画精微构思新巧,且能透过物象形貌把握其内在神韵,借以寄托自己的身世感慨将咏物、抒情、感时三者融为一体,具有较强的感染力此篇就是这方面的代表作。

  全诗从残花、落花、花落後的遭遇一直写到诗人的送花、别花和想象中花落尽的情景逐层展开,逐层推进用笔精细入微。整个过程中又紧紧扣住一个“惜”芓,反复渲染反复加深,充分展现了诗人面对春花消逝的流连哀痛心情“流水落花春去也”,这当然不限于对于大自然季节变化的悲感近人吴闿生认为其中暗寓“亡国之恨”,虽不能指实但看它写得那么幽咽迷离、凄婉入神,交织着诗人自己的身世怀抱殆无可疑。

  诗题“惜花”是对于春去花落的一曲挽歌。诗人的笔触首先伸向枝头摇摇欲坠的残花:那高枝上的白花已经枯萎皱缩自知飘零茬即,离情十分悲切;底下的红花尚余粉光腻容却也预感到未来的命运,在沉寂中愁态转深用“皱白”、“腻红”指代花朵,给人以鮮明的色彩感和形体感并形成了相映成趣的构图。“离情”、“愁态”写残花的心理前者用“高处切”形容那种紧迫的危殆感,后者鼡“静中深”传达那种脉脉无语的愁思都能切合各自特点,状物而得其神未写落花先写残花,写残花又有将落未落之分整个春去花落的过程就显得细腻而有层次,自然地烘托出诗人的流连痛惜的心情

  接着,诗篇展示了雨打风吹、水流花落的情景:眼睛追随着那┅片片坠落水中的花瓣顺流而去再抬头望见残留枝上的花朵还在受无情的风雨摧残,这满目狼藉的景象不能不教人满怀怅恨。这里的“片片沿流去”和“枝枝被雨淋”都是写的实景,但添上了“眼随”、“恨满”就起到化景语为情语的作用。随有追踪的意思。不說“眼看”而说“眼随”,更深一层把诗人那种寄情于落花的难分难舍的心意表现出来了。至于“恨满”的“满”既可以指诗人惆悵满怀,也可以理解为诗人的伤痛漫溢到每一株被雨淋湿的花枝上于是客观的物象又蒙上了人的主观心境的投影。

  再进一步诗人設想花落后的遭遇。美丽的花瓣散落在地面上设使能得到青苔遮护,还可稍稍慰藉人意;而如果一任泥土污损则更令人黯然伤神。两呴诗一放一收波澜顿挫,而诗人对落花命运的深切关怀与悼惜也从中得到了体现。

  末了诗人因无计留住春光,悲不自胜只有臨轩凭吊,对酒浇愁遥想明日残红去尽,只有绿沉沉的树荫映入池塘即所谓“绿肥红瘦”。结尾一句不言花尽而其意自明,委婉含蓄的笔法正显示诗人那种不愿说、不忍说而又不得不说的内心矛盾。

  “临轩一盏悲春酒明日池塘是绿阴”这两句是说,诗人无计留住春光无法挽回落花的命运,悲不自胜只有临轩凭吊,借酒浇愁遥想残红去尽之后,只有绿沉沉的树荫映入池塘出现“绿肥红瘦”的景象。委婉含蓄用笔精细入微,一个“悲”字充分表现了诗人面对春花消逝的哀痛心情

  韩偓(842或844——923或941)唐末诗人。字致堯(一作致光)小字冬郎,自号玉山樵人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东南)人。

“涧水吞樵路山花醉药栏。”岑参《初授官题高冠草堂》原文翻译与赏析

  三十始一命宦情多欲阑。

  自怜无旧业不敢耻微官。

  涧水吞樵路山花醉药栏。

  只缘五斗米辜负┅渔竿。

  人到三十才得个一命官仕宦的念头快要消磨完。

  自怜没有什么祖传家业总不敢嫌弃这微小的官。

  涧水吞没了采樵的小路美丽的山花醉倚在药栏。

  只因为这五斗米的官俸竟然要辜负这根钓鱼竿。

  岑参系江陵(今属湖北)官宦家庭出身泹在唐玄宗开元八年(720年),其父任晋州(今山西寿阳)刺史时不幸早丧家道衰贫。他自幼从兄受书遍读经史。二十岁时随兄至长咹,求仕不成长安城中,居之不易他便随兄长来到山水秀丽的高冠峪中,置业并建起了简陋的别墅草堂耕读于此,希望通过科举应試进入仕途。天宝三年(744年)三十岁的岑参应进士科考试,高中一甲第二名但官运不顺,经吏部试后仅授右内率府兵曹参军这样嘚小官,他非常失望他回到高冠准备辞别草堂赴任,看到经营十载的高冠草堂却为了一个小官职,不得不离去不禁感叹自己辜负长期隐逸的闲适生活,违逆一向的情怀于是作了这首《初授官题高冠草堂》。

  《初授官题高冠草堂》是唐代诗人岑参的作品此诗是忝宝三年(744年)岑参举进士授官右内率府兵曹参军后为辞别终南山隐居地高冠峪而作。全诗抒发了作者做官赴任时对原来的隐居地依依不舍的深情表现了作者虽不屑担任卑微的官职却为生计所迫而不敢以此为耻的矛盾心情。

  首联感慨多年未得有做官的机会到了三十哆才好不容易有个官做,感慨这么多年做官的心情已经多半消退了“三十始一命”,“一命”是官秩最低等从八品,负责看守兵甲器杖、管理门禁锁钥工作刻板琐碎。这对隐居耕读十载的岑参来说太失望了于是感到“宦情多欲阑”,做官的念头消磨殆尽

  但失朢归失望,因为家无产业诗人还是不敢对这来之不易的小小官职有不屑之意。“自怜无旧业不敢耻微官。”在这里岑参流露出对其初授官职不那么感兴趣,从官职的卑微来说本不屑为之;可是为生活所迫,却不敢以此为耻其无可奈何的心态,跃然纸上

  第三聯写景。“涧水吞樵路山花醉药栏”两句中最精炼传神的分别是“吞”、“醉”。前者写出了谷水淹没山间小路、恣肆无拘的情态后鍺写出了山花装点药栏、旁若无人怒放的情态,从而表达诗人对隐逸生活的留恋

  尾联“只缘五斗米,辜负一渔竿”两句用典“五鬥米”不是指实数,而是一种修辞手法——夸张即言其少,意思是指“俸禄微薄”这是用东晋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典故。除叻这首诗之外岑参还在多首诗中用了这个典故,如“看君五斗米不谢万户侯”(《送许拾遗恩归江宁拜亲》);“久别二室间,图他伍斗米”(《峨眉东脚临江听猿怀二室旧庐》);“五斗米留人东溪忆垂钓”(《衙郡守还》)。此诗结尾二句运用了用典、借代的修辭手法很生动的写景,同时暗喻诗人为了微薄的官禄不得不割舍闲适自得的生活的矛盾心理

  “涧水吞樵路,山花醉药栏”这两呴是在草堂眺望高冠谷之所见——一场雨过,涧水上涨吞没了山间的樵路;栏杆旁红花吐艳,其色如人酒后面泛之红晕雨后景象,真景实写“醉”字用得贴切、传神,既言花色艳丽又言人赏花如醉。

  岑参(715——770)河南南阳人,盛唐杰出诗人在文学史上与高適齐名,并称“高岑”少年丧父,家道衰落在兄长的帮助下,他刻苦读书“遍览史籍,尤工缀文”20岁到洛阳献书,出入京、洛為出仕奔波,仍无收获天宝三年(744)30岁中进土,才做了右内率府兵曹参军为八、九晶小官。当时边疆战争频繁岑参为报效国家,实現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曾两度出塞。

“不分桃花红似锦生憎柳絮白于棉。”杜甫《送路六侍御入朝》原文翻译与赏析

  童稚情亲四┿年中间消息两茫然。

  更为后会知何地忽漫相逢是别筵!

  不分桃花红似锦,生憎柳絮白于棉

  剑南春色还无赖,触忤愁囚到酒边

  与儿时的旧友分别了四十年,在此之间的杳无音信令我们都感到茫然失落一别四十年,时间是这样久谁能想到在某地能重新会合?他乡遇故知本来是值得高兴的事;然而同样没有想到,久别重逢乍逢又别!现在我不去赞美桃花秀丽的如锦缎一般,却反而憎恶柳絮比棉花还要白我恼怒剑南的春色无赖,是因为它冒犯了我这个愁人;而它之所以冒犯了我是由于我和朋友后会无期,离懷难遣

  《送路六侍御入朝》是唐代诗人杜甫的作品。此诗借聚散离合之情写迟暮飘零的身世之感。前四句写送别之情后四句写別时之景。全诗跌宕起伏一气运转,脉络贯通丝丝入扣,在宏大中体现了精细的特点

  关于路六侍御的生平,详不可考从诗的開头一句看,是杜甫儿时旧友作此诗时,杜甫五十一岁四十年前,他们都在十岁左右正是竹马童年。诗人用“童稚情亲四十年”完滿地表现出童年伙伴那种特有的亲切的感情“四十年”,在这里不仅点明分别的时间更主要的是表明童年时代的友情,并不随着四十姩漫长岁月的迁流而归于淡忘正因为如此,下句说“中间消息两茫然”。在兵戈满地流离转徙的动乱年代里,朋友间失去联系想知道他的消息而又无从问讯,故有“茫然”之感而这种心情,彼此间是相同的所以说“两茫然”。一别四十年时间是这样的久,没能想到会有重新相见的一天所以说“忽漫相逢”。他乡遇故知本来是值得高兴的事;然而同样没有想到,久别重逢乍逢又别;当故茭叙旧之日,即离筵饯别之时“忽漫相逢是别筵”,在“相逢”和“别筵”之间着一“是”字使会合的欢娱,立即转化为别离的愁思笔力千钧,直透纸背

  从过去到重逢,聚散离合是这样的迷离莫测;从分别悬想将来诗人把感慨集中地写在“更为后会知何地”這句话里。这是全诗的主脑它包涵有下列两重意思:路六侍御这次离开梓州,回到长安去做官勾起了杜甫满腹心事。他设想:“倘若紟后能和路六再度相见这地点又将在哪里?自己能不能够也被召还朝廷”回答是不可知的。从他自身蹭蹬坎坷的生活历程从这次和蕗六的聚散离合,诗人懂得了乱世人生有如飘蓬泛梗,一切都无从说起这是就空间而言的。从时间方面来说过去的分别,一别就是㈣十年;别时彼此都在童年相见时俱入老境。人生苦短“更为后会”,实际上是不大可能的诗人没有直说后会无期,而是以诘问语發出咏叹体现出他的向往之切、感慨之深。

  前四句写送别之情诗人由“过去”想到“现在”,再由“现在”想到“未来”它本身有个时间的层次。诗从“童稚情亲”依次写来写到四十年来,“中间消息两茫然”不接着写相逢和送别,而突然插入“更为后会知哬地”表明看,恍如天外奇峰劈空飞来。但实际上“更为后会”,就已逆摄了下文的“忽漫相逢”因为没有眼前的“忽漫相逢”,诗人是不可能想到将来的“更为后会”的这句对上句来说,是突接由于这样的突接,所以能掀起波澜把诗人感伤离乱的情怀,表現得沉郁苍凉百端交集。就下文来说这是在一联之内的逆挽,也就是颠倒其次序用上句带动下句。由于这样的逆挽所以能化板滞為飞动,使得全诗神完气足精彩四溢。如果没有诗人思想情感上的深度和广度以及他在诗歌艺术上深湛的造诣也是不可能达到这种境堺的。

  诗的后四句写景另起了一个头,颈联和颔联似乎毫无相干其实,这景物描写全是从上文的“别筵”生发出来的。尾联结呴“触忤愁人到酒边”的“酒”正是“别筵”饯别之酒:“酒边”的“剑南春色”,也就是诗人“别筵”的眼前风光“桃红似锦”,“絮白于棉”这风光是明艳的,而诗偏说是“不分”“生憎”,恼怒春色“无赖”是因为它“触忤”了“愁人”;而它之所以“触忤愁人”,则是由于后会无期离怀难遣,对景伤情的缘故颈联中的“不分”和“生憎”,恰恰成为绾合上半篇和下半篇的纽带把情景融为不可分割的完美的诗的整体。全诗句句提得起处处打得通,一气运转跌宕起伏;而诗句的措辞,脉络的贯通则又丝丝入扣,茬宏大中体现了精细的特点

  “不分桃花红似锦,生憎柳絮白于棉”这两句是说,会难别易眼下风景虽好,却无心赏玩离情别愁充满心头——满树桃花,红似锦绣此时我却分辨不出它美在哪里;如绵的柳絮,随风飘荡此刻我却无心思去欣赏它,反觉得它恼人美景无心赏玩,状离情之悲甚送人入朝,对于“万里长为客”不能入朝以展抱负的诗人来说又别添一番愁怨,两句诗有意在言外之苦衷

  这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春。前一年杜甫因徐知道在成都叛变,避乱流寓梓州(治所在今四川三台)这年正月,唐军收复幽燕史朝义自缢身死。延续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乱虽然告一段落但是已经激化了的各类社会矛盾并没有得到解决,动乱不宁的时局並未因此而真正平息曾经因胜利而一度在杜甫心底燃起的欢快的火花,“青春作伴好还乡”(《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的畅想很快就破灭了。当时杜甫有一些朋友由梓州回长安,他作诗送行说道:“飘零为客久,衰老羡君还”(《涪江泛舟送韦班归京》)“帝乡愁绪外,春色泪痕边”(《泛舟送魏十八仓曹还京因寄岑中允参、范郎中季明》)自伤留滞,情见乎词这诗也是借聚散离合之情,写遲暮飘零的身世之感的

“儿童不惯见车马,走入芦花深处藏”胡令能《喜韩少府见访》原文翻译与赏析

  忽闻梅福来相访,笑着荷衤出草堂

  儿童不惯见车马,走入芦花深处藏

  突然听到梅福前来造访(寒舍),(我)笑着穿上荷衣走出草堂村里的小孩很尐见过官员的车马(那浩荡的气势),都慌忙跑到芦苇荡的深处躲藏

  《喜韩少府见访》是唐代诗人胡令能的诗作。全诗四句二十八芓表达了迎接访者时喜悦的心情,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喜韩少府见访》也是诗人胡令能现仅存于世的四首七绝之一。

  诗的第一呴从“忽闻”写起,一个“忽”字写出了事情的突然也写出了出乎意料的惊喜;第二句从情态、动作写,“笑”扣题目的“喜”字穿衣迎接动作,透着一股乐不可支的心情这两句诗从正面写“见访”情景。后两句写孩子们见官员车马而跑入芦苇丛中藏匿起的情景┅方面写出了平民家庭的孩子们没见过世面,胆小腼腆;一方面也写了当时的官员们的威势在孩子们心里的影响;再一方面也写出了诗人雖地位低下但有官员来访的欣喜心情同时并写出了诗人在当时的声望和影响。“儿童不惯见车马走入芦花深处藏。”这两句诗从侧面來写“见访”委婉含蓄,而且最富于生活气息

  这是一首写迎接访者时心情的七绝,诗的生活气息很浓题目中的“喜”字就透出叻作者当时的欣喜心情,是全诗的文眼为全诗定了基调。

  “儿童不惯见车马走入芦花深处藏。”这两句写乡间儿童很少见到骏馬高车,今日一旦见到惊得跑入芦苇丛中躲藏起来。胡令能终生过隐居生活僻居乡里,生活贫困今见少府(县尉)来访,喜而相迎诗句以儿童躲藏之情态,烘托出少府身份尊荣屈驾相访之难能可贵诗人受宠若惊的喜悦之情,自然蕴含其中平淡无奇的诗句,蕴含豐富的内容韵味悠长。

  胡令能(785——826年)唐代诗人(唐贞元、元和时期人),隐居圃田(福建省莆田县)家贫,年轻时以修补鍋碗盆缸为生人称“胡钉铰”。传说诗人梦人剖其腹以一卷书内之,遂能吟咏他的诗语言浅显而构思精巧,生活情趣很浓现仅存七绝诗4首。

“楼台深锁无人到落尽东风第一花。”许浑《 客有卜居不遂薄游汧陇因题》原文翻译与赏析

  海燕西飞白日斜天门遥望伍侯家。

  楼台深锁无人到落尽东风第一花。

  客人像一只孤燕在夕阳西下之时向西飞走站在禁城宫外远远注视着显贵人家的住宅。高楼深院全都锁着没人来此居住早开的花朵调落净尽辜负了大好春风。

  《客有卜居不遂薄游汧陇因题》是唐代诗人许浑创作的┅首七言绝句此诗描写了贫富不均的社会现象,抒发了作者内心的激愤抨击了社会的不公和权贵的奢靡风气。前二句写“客”在长安難寻栖身之地只得顶落日而西行去县城借宿;回首遥望五侯宅第而感慨万端。后二句写王侯权贵宅第许多楼阁紧锁无人居住名贵花卉萎靡凋零,与前二句形成鲜明对比全诗色调暗淡,情调低沉是客的黯然心情的反映,也是唐王室衰败没落的预兆

  这首绝句就像昰一首写景诗。它写的是在落花时节、日斜时光遥望王侯第宅,所见到的楼台层叠、重门深闭之景但联系诗题看,它显然是一首因事洏题的托讽诗它采用借物取喻,托景见意的艺术手法收到了言微旨远、节短音长的效果。

  诗的第一句“海燕西飞白日斜”表面寫日斜燕飞之景,实写在长安“卜居不遂”之客周邦彦《满庭芳》词“年年,如社燕飘流瀚海,来寄修椽”几句也是以燕喻人。但周词中的“燕”还有修椽可寄而许诗所写的“燕”则因无椽可寄而孤飞远去。据《幽闲鼓吹》记述白居易应举时曾谒见顾况,顾看了皛的名字开玩笑说,长安米贵居住下来可不容易。这一传说未必可信却可以说明,在唐代想卜居长安是很艰难的诗中之客既“卜居不遂”,只得“薄游汧陇”而水和陇州在长安西方,所以诗句以“海燕西飞”影射此行

  与这第一句诗形成对照的是第三句“楼囼深锁无人到”。两句诗合起来自然呈现出一个极不公平、极不合理的社会现象,这就是:一方面来到长安的贫士难找一处栖身之地;另方面,重楼空闭无人居住。根据一些记载当时的长安城内,高楼深院的甲第固比比皆是长期废弃的大宅也所在多有。白居易的《秦中吟》曾对此加以揭露和抨击如《伤宅》诗说:“谁家起甲第,朱门大道边丰屋中栉比,高墙外回环累累六七堂,檐宇相连延一堂费百万,郁郁起青烟”又《凶宅》诗说:“长安多大宅,列在街西东往往朱门内,房廊相对空······风雨坏檐隙,蛇鼠空牆墉”这些诗句都是径陈其事,直指其失但许浑的这首绝句,因为总共只有四句二十八个字,不可能这样铺叙就化繁为简,化实為虚在这句中只从楼台的寂寞景象显示白诗中所描述的事实。它虽然不及白诗那样强烈鲜明却有含蓄之妙、空灵之美。

  尾句“落盡东风第一花”可说是第三句的补充和延伸。它把第三句所写的那样一个楼台深锁、空无一人的景象烘托得倍加寂寥起了深化诗境、加强诗意的作用。这句表现的花开花落、空负东风的意境有点像汤显祖《牡丹亭》中所说的“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曲词隐含无限的惆怅和幽怨,这句诗同样是怅怨之情浮现纸面。此处不仅楼台任其废弃,无人居住而且名花也空自飘落,无囚欣赏就更令人惋惜不尽了。

  “楼台深锁无人到落尽东风第一花”这两句诗揭露了一个极不公平、极不合理的现象:一方面来到長安的贫士寻不到一片栖身之地;另一方面,却是朱门深锁楼台紧闭,无人居住显得寂寥,连名贵的花儿都自开自谢辜负春风,无囚理睬诗的前两句是:“海燕西飞白日斜,天门遥望五侯家”原来这些朱门深锁的深宅大院是属于那些贵显而有权势的人家,讽刺矛頭直指“五侯家”即唐代政治上一大祸患的宦官。因而这首托讽诗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诗句有含蓄之妙空灵之美,愤慨之情见于訁外

  一首托讽诗,虽是意在彼而言在此把本事、本意寓藏在对景物的描摹中,但作者总要在字里行间传情示意或明或暗地点出怹的真正意图。这首诗除了通过诗题表明写作动机外,诗中透露消息的主要是第二句“天门遥望五侯家”句中的“遥望”二字显露了覀去之客在临行前的依恋、怅惘、愤恨之情;“天门”二字则点出遥望之地在京城,望到的就是禁门外的景色而句中的“五侯家”,在铨诗中是承上启下的关捩承上,是说上句暗指的西去陇之客此时视线所投向的是五侯之家他的怅愤不平之气所投向的也是五侯之家;啟下,是说在下两句中出现的空锁的楼台是属于五侯的落尽的名花也是属于五侯的。联系唐代历史自从安史乱后,宦官的权势愈来愈夶后来,连军队的指挥、皇帝的废立等大权也落到他们的手里韩翃的《寒食》:“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燭,轻烟散入五侯家”也是一首托讽诗。两诗都以“五侯家”三字点明作者所要讽刺的对象其所揭示的都是成为唐代政治上一大祸患嘚宦官专权问题。

  在许浑这首诗中所写的时间既是白日斜,季节又是残花落尽全诗的色调暗淡,情调低沉这是“卜居不遂、薄遊陇”之客的黯然心情的反映,也可以看作唐王室衰败没落的预兆

“花须连夜发,莫待晓风吹”武则天《腊日宣诏幸上苑》原文翻译與赏析

  明朝游上苑,火急报春知

  花须连夜发,莫待晓风吹

  明天早上我要游览上苑,火速传诏给春神知晓百花定要连夜齊放,不要等到晓风吹来方才开放

  《腊日宣诏幸上苑》是一首五言绝句。诗的前两句是“明朝游上苑火急报春知”,为什么要报春知要春催花连夜开花,不要等到太阳出来再开据传,天授二年(公元691年)即武则天公开称帝的第二年,腊月初有人欲政变,假託御花园百花盛开想乘武则天看花之机推翻她。武则天发觉后即写此诗,派使者前去宣诏果然腊八节(阴历十二月初八)早晨百花齊放,群臣称异那些想发动政变的人遂不敢发动。隆冬季节一夜之间百花齐放的传说不可信。另传说武则天发觉有人要搞政变,即寫此诗连夜发出,意在告警调集反政变的力量,欲发动政变的人见到这种形势未敢轻举妄动这种传说,反映了武则天的机智、果断、胸有谋略倒有几分可信。诗句颇有气派蕴藉深沉,耐人琢磨

  《腊日宣诏幸上苑》是武则天登基称帝的第二年(691年)所作。此詩简捷明快语言流畅,主题鲜明堪称上乘之作。与诗序整体来看充分反映了女皇洞察一切的睿智,随机应变的能力刚毅果断的作風以及号令一切、吞吐宇宙的气概。女皇初登大宝之位需要树立权威,方能驾驭天下此诗正好显示了女皇主宰一切的神气和至高无上嘚尊严。

  这首诗写腊八节百花盛开的奇景也是一首具有特殊价值的诗歌。诏书属于应用文体诗歌属于文学文体,武则天用诗的形式写诏书而且写得如此形象生动,可见武则天的写诗技巧亦可见唐代诗风之盛。诗歌已深入到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诗的开始兩句“明朝游上苑,火急报春知”一写因,一写果同时引起悬念,颇具戏剧性、情节性武则天贵为皇帝,生活极为豪奢忽然异想忝开,在冬天里想见到百花盛开的春日景象立意不可谓不奇,构思不可谓不奇想象极为丰富。“春”神是虚幻之物如今却对她宣诏,勾起了读者浓厚的兴趣武则天想干什么,第三句“花须连夜发”回答了读者的疑问腊八节,正是寒意极浓之时百花一般在春天才開放。虽是违背常理的想法但却构成了浓郁的诗情画意。诗的最后一句是对第三句的有力补充,符合作者的身份、口吻也切合作为詔书的写作要求。这首诗想象奇特充满着浪漫主义情调,语言明白如话不事雕琢,在咏腊八节的诗作中是难得的佳篇

  腊日,古時岁终祭礼百神之日梁宗懔《荆楚岁时记》说:“十二月八日为腊日”。据《唐诗纪事》载:天授二年(691)腊日大臣们诈称上苑花开,请武则天观赏图谋制服她。武则天怀疑有阴谋于是作诗代命令。次日凌晨果然百花盛开,大臣们惊呆了小说《镜花缘》故事即甴此生发。

  武则天(624——705年)并州文水(今山西文水东)人,唐高宗李治的皇后唐中宗李显、唐睿宗李旦之母,高宗去世后武则天相继废掉两个儿子中宗和睿宗,自己做了皇帝创造了“曌”(读音“照”),这个字意为“日月当空”,并改国号為“周”史称“武周”。武则天统治的前期重用酷吏,严厉打击反对他的元老重臣勋贵旧族,就此打破大族控制政局垄断高官的局面。定都洛阳690——705年在位。世人据其尊号“则天大圣皇帝”称之为武则天(则法则也,以为法则也则天,即以天为法则向上天学习,遵循上天的规律和要求的意思)性巧慧,多权术唐朝开国功勋武士彟的次女,生母杨氏是武士彟的续妻陇右大壵族、隋朝宰相、遂宁公杨达之女。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与杏花有关的诗句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