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我感觉观想无眼耳鼻舌身意感觉身体的触感


          中观论颂講记目次
   一 中论作者释者与译者…………………………………………1─5
   一 作者…………………………………………………………… 1
   二 释者…………………………………………………………… 3
   三 译者…………………………………………………………… 4
   二 略释中观…………………………………………………… 5─16
   一 直说…………………………………………………………… 6
   二 遮显……………………………………………………………12
   三 中论之特色…………………………………………………17─35
   一 有空无碍………………………………………………………17
   二 大小并畅………………………………………………………27
   三 立破善巧………………………………………………………30
   四 中论在中国…………………………………………………36─41
   五 中论之组织…………………………………………………41─46
   观因缘品第一……………………………………………………47─78
   甲一 标宗……………………………………………………49─58
   甲二 显义………………………………………………… 58─564
   乙一 总观………………………………………………………58
   丙一 观集无生………………………………………………58
   丁一 觀四门不生…………………………………………59
   丁二 观四缘不生…………………………………………66
   戊一 立…………………………………………………66
   戊二 破…………………………………………………68
   己一 审定……………………………………………68
   己二 别破……………………………………………69
   庚一 观四缘不成…………………………………69
   辛一 观因缘不成………………………………69
   辛二 观次第缘不成……………………………73
   辛三 观缘缘不成………………………………74
   辛四 观增上缘不成……………………………75
   庚二 观缘生不成…………………………………76
   丁三 观一切不成…………………………………………77
   观去来品第二………………………………………………… 79─101
   丙二 观灭不去………………………………………………84
   丁一 三时门………………………………………………84
   戊一 观去不成…………………………………………84
   己一 观三时無有去…………………………………84
   庚一 总破三时去…………………………………84
   庚二 别破去时去…………………………………85
   辛一 立去时去…………………………………85
   辛二 破去时去…………………………………86
   己二 观去者不能去…………………………………88
   戊二 观发不成…………………………………………91
   戊三 观住不成…………………………………………93
   丁二 一异门………………………………………………96
   戊一 观体不成…………………………………………96
   戊二 观用不成…………………………………………97
   丁三 有无门………………………………………………99
   观六情品第三…………………………………………………102─111
   乙二 别观…………………………………………………… 103
   丙一 观世间……………………………………………… 103
   丁一 观六情…………………………………………… 104
   戊一 立……………………………………………… 104
   戊二 破……………………………………………… 104
   己一 广观眼根不成……………………………… 104
   庚一 观见不成………………………………… 104
   庚二 观见可见见者不成……………………… 107
   庚三 观见可见所起之果不成………………… 109
   己二 例观五根不成……………………………… 110
   观五阴品第四…………………………………………………112─122
   丁二 观五阴…………………………………………… 113
   戊一 观阴性空……………………………………… 114
   己一 观色阴空………………………………… 114
   庚一 因果相离破………………………………… 114
   庚二 有因无因破……………………………… 116
   庚三 因果相似不相似破……………………… 118
   己② 观余阴空…………………………………… 119
   戊二 赞叹性空……………………………………… 119
   观六种品第五…………………………………………………123─132
   丁三 观六种…………………………………………… 125
   戊一 明正观………………………………………… 125
   己一 广破空种…………………………………… 125
   庚一 非所知性………………………………… 125
   辛一 非有…………………………………… 125
   壬一 以能责所破………………………… 125
   壬二 以所徵能破………………………… 127
   壬三 能所相待破………………………… 129
   辛二 非无…………………………………… 130
   庚二 非能知性………………………………… 130
   己二 结例余五…………………………………… 131
   戊二 斥妄见………………………………………… 132
   观染染者品第六………………………………………………133─142
   丙二 观世间集…………………………………………… 136
   丁一 惑业相生………………………………………… 136
   戊一 染着则生……………………………………… 136
   己一 观染与染者………………………………… 136
   庚一 正观染染者不成………………………… 136
   辛一 别异不成……………………………… 136
   壬一 前后门破…………………………… 136
   壬二 俱时门破…………………………… 137
   辛二 和合不成……………………………… 138
   辛三 异合不成……………………………… 140
   庚二 类破一切法不荿………………………… 142
   观三相品第七…………………………………………………143─174
   己二 观生住灭相………………………………… 144
   庚一 破三相之妄见…………………………… 144
   辛一 观生住灭不成………………………… 144
   壬一 总破三相…………………………… 144
   癸一 有为无为门破…………………… 144
   癸二 共聚离散门破…………………… 145
   癸三 有穷无穷门破…………………… 148
   壬二 别破三相…………………………… 149
   癸一 破生……………………………… 149
   子一 自他门破……………………… 149
   丑一 破他生……………………… 149
   寅一 立………………………… 149
   寅二 破………………………… 151
   丑二 破自生……………………… 153
   寅一 立………………………… 153
   寅二 破………………………… 154
   卯一 破其喻………………… 154
   卯二 破其法………………… 157
   子二 已未门破……………………… 158
   丑一 总遮三时生………………… 158
   丑二 别破生时生………………… 159
   寅一 破缘合之生时生………… 159
   寅二 破已有之生时生………… 160
   卯一 约所生之生破………… 160
   卯二 约生之能生破………… 161
   子三 有无门破……………………… 161
   丑一 就体有无破………………… 162
   丑二 约相有无破………………… 163
   癸二 破住……………………………… 163
   子一 已未门破……………………… 163
   子二 有无门破……………………… 164
   子三 自他门破……………………… 165
   癸三 破灭……………………………… 166
   子一 已未门破……………………… 166
   子二 有无门破……………………… 167
   丑一 约相有无破………………… 167
   寅一 以住相破灭……………… 167
   寅二 以灭相破灭……………… 168
   寅三 以生相破滅……………… 168
   丑二 约体有无破………………… 169
   子三 自他门破……………………… 170
   辛二 结一切法不成………………………… 170
   庚二 显三相之正义成………………………… 172
   观作作者品第八………………………………………………175─185
   戊二 有莋则受……………………………………… 176
   己一 观作作者…………………………………… 176
   庚一 正破……………………………………… 176
   辛一 遮戏论………………………………… 176
   壬一 实有实无门………………………… 176
   癸一 标章……………………………… 176
   癸二 释成……………………………… 177
   壬二 亦有亦无门………………………… 180
   壬三 一有一无门………………………… 181
   壬四 此一彼三门………………………… 181
   辛二 示正见………………………………… 183
   庚二 类破……………………………………… 185
   观本住品第九…………………………………………………186─196
   己二 观受受者…………………………………… 187
   庚一 别破……………………………………… 187
   辛一 离法无人破…………………………… 188
   壬一 叙外计……………………………… 188
   壬二 破妄执……………………………… 188
   壬三 显正义……………………………… 190
   辛二 即法无人破…………………………… 191
   壬一 叙转救……………………………… 191
   壬二 破邪执……………………………… 192
   壬三 显正义……………………………… 195
   庚二 结呵……………………………………… 195
   观然可然品第十………………………………………………197─210
   己三 观然可嘫…………………………………… 198
   庚一 广破喻说………………………………… 198
   辛一 一异门………………………………… 198
   壬一 总破一异…………………………… 198
   壬二 别破各异…………………………… 199
   癸一 破不相因………………………… 199
   孓一 破异可然之然………………… 200
   子二 破异然之可然………………… 201
   癸二 破不相及………………………… 201
   辛二 因待门………………………………… 203
   壬一 破成已之待………………………… 203
   壬二 破待已而成………………………… 205
   辛三 因不洇门……………………………… 206
   辛四 内外门………………………………… 207
   辛五 五求门………………………………… 208
   庚② 结显性空………………………………… 209
   观本际品第十一………………………………………………211─219
   丁二 生死相续………………………………………… 212
   戊一 观生死无际…………………………………… 212
   己一 正观生死无本际…………………………… 212
   庚一 显教意破………………………………… 212
   庚二 推正理破………………………………… 214
   辛一 总遮…………………………………… 214
   辛二 别破…………………………………… 215
   辛三 结责…………………………………… 217
   己二 类明一切无本际…………………………… 217
   观苦品第十二…………………………………………………220─229
   戊二 观苦聚非作…………………………………… 221
   己一 正观内苦非四作…………………………… 221
   庚一 总遮……………………………………… 222
   庚二 别破……………………………………… 222
   辛一 破自他作……………………………… 222
   壬一 破法自作…………………………… 223
   壬二 破法他作…………………………… 224
   壬三 破人自作…………………………… 224
   壬四 破人他作…………………………… 225
   癸一 离苦无人破……………………… 225
   癸二 待自无他破……………………… 226
   辛二 破共作………………………………… 227
   辛三 破无因作……………………………… 228
   己二 例观外法非四作…………………………… 228
   观行品第十三…………………………………………………230─241
   丁三 行事空寂………………………………………… 231
   戊一 观妄行………………………………………… 231
   己一 破诸行有倳………………………………… 231
   庚一 立………………………………………… 231
   庚二 破………………………………………… 232
   辛一 显教意破……………………………… 232
   辛二 约正理破……………………………… 233
   壬一 破…………………………………… 233
   壬二 反难………………………………… 235
   壬三 重破………………………………… 236
   己二 破诸行空理………………………………… 238
   庚一 约正理破………………………………… 238
   庚二 显教意破………………………………… 240
   观合品第十四…………………………………………………242─249
   戊二 观和合………………………………………… 243
   己一 别破………………………………………… 243
   庚一 夺一以破合……………………………… 243
   庚二 无异以破合……………………………… 244
   辛一 明无合………………………………… 245
   辛二 成无异………………………………… 245
   壬一 因离中无异………………………… 245
   壬二 同异中无异………………………… 248
   己二 结破………………………………………… 249
   观有无品第十五………………………………………………250─262
   戊三 观有无………………………………………… 251
   己一 别观………………………………………… 251
   庚一 非有……………………………………… 251
   辛一 观自性………………………………… 251
   辛二 观他性………………………………… 253
   辛三 观第三性……………………………… 254
   庚二 非无……………………………………… 255
   己二 总观………………………………………… 255
   庚一 开示真实义……………………………… 256
   辛一 遮妄执………………………………… 256
   辛二 证佛说………………………………… 256
   庚二 遮破有无见……………………………… 259
   辛一 无异失………………………………… 259
   辛二 断常失………………………………… 260
   观缚解品第十六………………………………………………263─276
   戊四 观缚解………………………………………… 265
   己一 遮妄执……………………………………… 265
   庚一 观流转与还灭…………………………… 265
   辛一 观流转………………………………… 265
   辛二 观还灭………………………………… 269
   庚二 观系缚与解脱…………………………… 270
   辛一 总观…………………………………… 270
   辛二 别观…………………………………… 272
   壬一 观系缚……………………………… 272
   壬二 观解脱……………………………… 273
   己二 示正义……………………………………… 275
   观业品第十七…………………………………………………277─313
   戊五 观业…………………………………………… 278
   己一 遮妄执……………………………………… 278
   庚一 破一切有者的諸业说…………………… 278
   辛一 立……………………………………… 278
   壬一 二业………………………………… 278
   壬二 三业………………………………… 280
   壬三 七业………………………………… 280
   辛二 破……………………………………… 283
   庚二 破经蔀譬喻者的心相续说……………… 285
   辛一 立……………………………………… 285
   壬一 成立业果…………………………… 285
   癸┅ 举喻……………………………… 285
   癸二 合法……………………………… 286
   壬二 别立善业…………………………… 288
   辛二 破……………………………………… 291
   庚三 破正量者的不失法说…………………… 292
   辛一 立……………………………………… 292
   壬一 叙说………………………………… 292
   壬二 正说………………………………… 293
   癸一 标章……………………………… 293
   癸二 别说……………………………… 294
   子一 不失法………………………… 294
   子二 诸行业………………………… 297
   壬三 结说………………………………… 301
   辛二 破……………………………………… 302
   壬一 业力无性破………………………… 302
   癸一 显不夨之真……………………… 302
   癸二 遮不失之妄……………………… 303
   子一 不作破………………………… 304
   子二 重受破………………………… 305
   壬二 业因不实破………………………… 306
   庚四 破有我论者的作者说…………………… 307
   辛一 立……………………………………… 307
   辛二 破……………………………………… 310
   己二 显正义……………………………………… 311
   观法品苐十八…………………………………………………314─347
   丙三 观世间集灭………………………………………… 319
   丁一 现观……………………………………………… 319
   戊一 入法之门……………………………………… 319
   己一 修如实观…………………………………… 319
   己二 得解脱果…………………………………… 328
   戊二 入法之相……………………………………… 332
   己一 真实不思议………………………………… 333
   己二 方便假名说………………………………… 337
   庚一 趣入有多门……………………………… 337
   庚② 证入无二途……………………………… 341
   辛一 约胜义说……………………………… 342
   辛二 约世俗说……………………………… 343
   戊三 入法之益……………………………………… 345
   观时品第十九…………………………………………………348─358
   丁二 向得……………………………………………… 352
   戊一 观时间………………………………………… 353
   己一 观别法之时………………………………… 353
   庚一 正破……………………………………… 353
   辛一 破相待时……………………………… 353
   辛二 破不待时……………………………… 354
   庚二 例破……………………………………… 355
   己二 破即法之时………………………………… 356
   观因果品第二十………………………………………………359─378
   戊二 观因果………………………………………… 360
   己一 约众缘破…………………………………… 360
   庚一 有果与无果破…………………………… 360
   庚二 与果不与果破…………………………… 364
   庚三 俱果不俱果破…………………………… 365
   庚四 变果不变果破…………………………… 367
   庚五 在果与有果破…………………………… 369
   己二 约因果破…………………………………… 370
   庚一 合不合门破……………………………… 370
   辛一 别破相合……………………………… 370
   辛二 总破合不合…………………………… 372
   庚二 空不空门破……………………………… 372
   辛一 因中果空不空………………………… 373
   辛二 果体空不空…………………………… 373
   庚三 是一是异门破…………………………… 375
   己三 约果體破…………………………………… 376
   己四 约和合破…………………………………… 376
   观成坏品第二十一……………………………………………379─400
   戊三 观成坏………………………………………… 380
   己一 破成坏……………………………………… 380
   庚一 囲有相离破……………………………… 380
   辛一 总标…………………………………… 380
   辛二 别释…………………………………… 380
   壬一 离成之坏相不成…………………… 380
   壬二 共有之成坏不成…………………… 381
   壬三 离坏之成相不成…………………… 382
   庚二 共成离成破……………………………… 382
   庚三 灭尽不尽破……………………………… 383
   庚四 法体法相破……………………………… 384
   庚五 性空不空破……………………………… 385
   庚六 一体别异破……………………………… 386
   己二 破生灭……………………………………… 386
   庚一 执生灭不成……………………………… 386
   辛一 直责…………………………………… 386
   辛二 別破…………………………………… 389
   壬一 法非法不生………………………… 390
   壬二 自他共不生………………………… 390
   庚② 执生灭有过……………………………… 391
   辛一 标断常失……………………………… 391
   辛二 显断常过……………………………… 394
   壬一 叙外人自是………………………… 394
   壬二 出外人过失………………………… 395
   癸一 断灭过不离……………………… 395
   子一 无常灭………………………… 395
   子二 涅盘灭………………………… 396
   癸二 相续有不成……………………… 397
   观如来品第二十二……………………………………………401─418
   丁三 断证……………………………………………… 404
   戊一 观如来………………………………………… 404
   己一 破有性妄执………………………………… 404
   庚一 别观受者空……………………………… 404
   辛一 五求破………………………………… 404
   辛二 一异破………………………………… 406
   壬一 破缘合即阴我……………………… 406
   壬二 破不因离阴我……………………… 407
   辛三 结……………………………………… 409
   庚二 别观所受空……………………………… 409
   庚三 结观受者空……………………………… 410
   己二 显性空真义………………………………… 410
   庚一 世谛假名………………………………… 410
   庚二 胜义叵思………………………………… 412
   辛一 离戏论………………………………… 412
   壬一 离常等仈句………………………… 412
   壬二 离有无诸句………………………… 413
   辛二 显真实………………………………… 417
   观颠倒品苐二十三……………………………………………419─440
   戊二 观所灭的倒惑………………………………… 422
   己一 遮破颠倒之生……………………………… 422
   庚一 观烦恼不生……………………………… 422
   辛一 叙执…………………………………… 422
   辛二 破执…………………………………… 423
   壬一 无性门……………………………… 423
   壬二 无主门……………………………… 423
   癸一 无自峩即无所属………………… 424
   癸二 无垢心即无所属………………… 425
   壬三 无因门……………………………… 426
   辛三 转救…………………………………… 427
   辛四 破救…………………………………… 429
   壬一 正破………………………………… 429
   癸一 境空門…………………………… 429
   癸二 相待门…………………………… 430
   壬二 结成………………………………… 431
   庚二 观颠倒不荿……………………………… 432
   辛一 空寂门………………………………… 432
   辛二 已未门………………………………… 434
   辛三 囿无门………………………………… 437
   己二 结成烦恼之灭……………………………… 438
   庚一 正显……………………………………… 438
   庚二 遮显……………………………………… 439
   观四谛品第二十四……………………………………………441─491
   戊三 观所知嘚谛理………………………………… 444
   己一 外人难空以立有…………………………… 444
   庚一 过论主无四谛三宝……………………… 444
   庚二 过论主无因果罪福……………………… 449
   己二 论主反责以显空…………………………… 451
   庚一 显示空义………………………………… 451
   辛一 直责…………………………………… 451
   辛二 别显…………………………………… 453
   壬一 显佛法甚深鈍根不及……………… 453
   癸一 示佛法宗要……………………… 453
   癸二 显空法难解……………………… 461
   壬二 显明空善巧见有哆失……………… 463
   癸一 明空善巧………………………… 463
   癸二 执有成失………………………… 468
   辛三 证成…………………………………… 469
   庚二 遮破妄有………………………………… 475
   辛一 破坏四谛三宝………………………… 475
   壬一 破坏四谛…………………………… 475
   癸一 总标……………………………… 475
   癸二 别释……………………………… 476
   癸三 结成……………………………… 479
   壬二 破坏四谛事………………………… 480
   壬三 破坏三宝…………………………… 481
   癸一 正明三宝无有…………………… 481
   癸二 别显佛道无成…………………… 482
   辛二 破坏因果罪福………………………… 484
   辛三 破坏一切世俗………………………… 486
   庚三 结成佛法………………………………… 488
   观涅盘品第二十五……………………………………………492─517
   戊四 观所证的涅盘………………………………… 495
   己一 略观………………………………………… 495
   庚一 叙外难…………………………………… 495
   庚二 申正宗…………………………………… 496
   辛一 遮……………………………………… 496
   辛二 显……………………………………… 497
   己二 广观………………………………………… 499
   庚一 别遮以四句为涅盘……………………… 499
   辛┅ 遮有无是涅盘………………………… 499
   壬一 遮…………………………………… 499
   癸一 遮有……………………………… 499
   癸② 遮无……………………………… 502
   壬二 显…………………………………… 504
   辛二 遮双亦双非是涅盘…………………… 505
   壬┅ 遮…………………………………… 505
   癸一 遮亦有亦无为涅盘……………… 505
   癸二 遮非有非无为涅盘……………… 507
   壬二 显…………………………………… 509
   癸一 如来离四句……………………… 509
   癸二 涅盘即世间……………………… 511
   庚二 总遮以諸见为涅盘……………………… 513
   辛一 遮……………………………………… 513
   壬一 叙见………………………………… 513
   壬二 遮破………………………………… 515
   辛二 显……………………………………… 516
   观十二因缘品第二十六………………………………………518─541
   丙四 观世间灭道………………………………………… 526
   丁一 正观缘起………………………………………… 526
   戊┅ 缘起流转律…………………………………… 527
   己一 无明缘行…………………………………… 527
   己二 行缘识……………………………………… 528
   己三 识缘名色…………………………………… 529
   己四 名色缘六入………………………………… 530
   己五 六入缘觸…………………………………… 531
   己六 触缘受……………………………………… 533
   己七 受缘爱……………………………………… 533
   己八 爱缘取……………………………………… 534
   己九 取缘有……………………………………… 535
   己十 有缘生……………………………………… 537
   己十一 生缘老死………………………………… 537
   己十二 总结……………………………………… 538
   戊② 缘起还灭律…………………………………… 539
   观邪见品第二十七……………………………………………542─565
   丁二 远离戏论………………………………………… 545
   戊一 叙见…………………………………………… 545
   戊二 破斥…………………………………………… 547
   己一 广破………………………………………… 547
   庚一 破有无作不作见显我空………………… 547
   辛一 破过去有我等四句…………………… 547
   壬一 破我于过去有……………………… 547
   癸一 别破……………………………… 547
   子一 约前我今我不一破…………… 547
   子二 约即身离身无我破…………… 549
   癸二 结显……………………………… 550
   壬二 破我于过去无……………………… 552
   壬三 破我于过去俱非…………………… 554
   辛二 破未来作不作等四句………………… 554
   庚二 破常无常边无边见显法空……………… 555
   辛一 破常无常见…………………………… 555
   壬一 破常见……………………………… 555
   壬二 破无常见…………………………… 556
   壬三 破亦常亦无常见……………………… 557
   壬四 破非常非无常见…………………… 558
   辛二 破边无边见…………………………… 559
   壬一 破有边无边见……………………… 559
   壬二 破亦有边亦无边见………………… 562
   壬三 破非有边非无边見………………………… 563
   己二 结呵………………………………………… 563
   甲三 归宗…………………………………………………564─565
             中观论颂讲记
  ──民国三十一年讲于四川法王学院
   一 中论作者释者与译者
   本论的作者昰龙树菩萨。他本是南印度的学者又到北印度的雪山去参学。他正确的深入了(南方佛教所重的)一切法性空于(北方佛教所重的)彡世法相有,也有透辟的观察所以从他的证悟而作为论说,就善巧的沟通了两大流:「先分别说诸法后说毕竟空」。他是空有无碍的Φ观者南北方佛教的综贯者,大小乘佛教的贯通者这样综贯的佛法,当然是宏伟精深无比!龙树曾宏法于中印但大部分还是在南印。南□萨罗国王──引正王是他的护持者。当时的佛教在他的弘扬下,发生了划时代的巨变原来龙树以前的大乘学者,虽阐扬法法涳寂的深义但还缺少严密的论述。到龙树建立精严绵密的观法,批评一般声闻学者的似而非真确立三乘共贯的大乘法幢,显著的与┅般声闻学者分化所以在印度,大乘学者都尊他为大乘的鼻祖;在中国也被尊为大乘八宗的共祖。他的作品很多可分为二大类:一、抉择深理的,如『中论』、『七十空性论』、『六十如理论』、『回诤论』等这都是以论理的观察方式。开显诸法的真实相二、分別大行的,如释般若经的『大智度论』、释华严十地品的『十住□婆沙论』这都是在一切空的深理上,说明菩萨利他的广大行把这两類论典综合起来,才成为整个的龙树学现在讲的『中论』,是属于抉择深理的并且是抉择深理诸论的根本论。所以有人称龙树系为Φ观派。后起的大乘学派争以龙树为祖,这可见他的伟大但也就因此常受人的附会、歪曲,如有些论典本不是他的作品,也说是他莋的真谛三藏的『十八空论』,内容说十八空也谈到唯识。有人看见谈空就说这是龙树作的;也就因此说龙树宗唯识。其实『十仈空论』是真谛的『辨中边论释』(辨相品的一分与辨真实品的一分);传说为龙树造,可说毫无根据还有『释摩诃衍论』,是『大乘起信论』的注解无疑的是唐人伪作;无知者,也伪托为是龙树造的还有密宗的许多伪作,那更显而易见不值得指责了。我们要理解龍树的法门唯有在他的作品中去探索,不是他的作品应当辨别,把他踢出龙树学外这才能正确而纯洁的窥见他的本义。
   本论嘚释者旧传有七十余家。近据西藏的传说共有八部:一、『无畏论』,有说是龙树自己作的其实不是,这可从论中引用提婆的话上看出来二、依『无畏论」而作的,有佛护的『论释』三、依佛护论而作的,有月称的『显句论』四、清辨论师的『般若灯论』。五、安慧的『释论』六、提婆萨摩的『释论』。七、古□室利的『释论』八、古□末底的『释论』。前四论是中观家的正统思想后四論是唯识学者对『中观论』的别解。我国译出的『中论』释主要是什公所译的青目『论释』,这与西藏传的『无畏论』相近文义简要,可说是最早出的释论还有唐明知识译的清辨的『般若灯论』,宋施护译的安慧的『中观释论』都可以参考。无着的『顺中论』略敘『中论』的大意。真谛译过罗侯罗跋陀罗的释论既没有译全,译出的部分也早已散失了!
   现在所用的讲本,是鸠摩罗什三藏譯的什公七岁的时候,跟他的母亲从(现在新疆的)龟兹国出发,通过葱岭到北印的□宾去学佛法。住了三年由□宾返国,路经(现在新疆的)疏勒小住几天,遇到了大乘学者莎车王子须利耶苏摩须利耶苏摩,在隔房读大乘经什公听到空啊,不可得啦很是詫异,觉得这与自己所学的(有部阿□昙)不同于是就过去请教,与他辩论结果,接受了他的意见从他学习龙树菩萨的『中论』、『十二门论」等大乘性空经论。在姚秦的时候来我国弘化,就把性空的典籍传入我国。他的译述影响中国大乘佛教很深,几乎都直接间接的受了他的影响假使不是什公的传译,中国佛教决不会是现在这样!我们从世界文化史上看,这样的大法由一个十多岁的童嫃接受而传播,可说是奇迹特别是龙树的『智论』与『十住论』,亏他的传译而保存到现在我们对于他的译绩,应该时刻不忘!本论昰从什公在长安逍遥园译的青目『论释』中节出青目『论释』,什公门下的哲匠像昙影、僧□他们,认为有不圆满的地方昙影的『Φ论疏』,举出他的四种过失所以现存的长行,是经过什门修饰了的
   本论简名「中论」,详名「中观论」论的内容,畅明中觀从所诠得名,所以称为「中观论」中是正确真实,离颠倒戏论而不落空有的二边观体是智慧,观用是观察、体悟以智慧去观察┅切诸法的真实,不观有无颠倒的「知诸法实相慧」名为中观。(阿含经)八正道中的正见(正观)就是这里的中观。正就是中见僦是观,正见即中观是一而二、二而一的。观慧有三:听闻读诵圣典文义而得的闻所成慧思惟抉择法义而生的思所成慧,与定心相应觀察修习而得的修所成慧还有现证空性的实相慧。观是通于先后的那么不与定相应的闻思抉择诸法无自性,也叫做中观尤须知道的,定心相应的有漏修慧同样的是寻求抉择、观察,不但是了知而已
   观的所观,是中就是缘起正法。正确的观慧观察缘起正法,而通达缘起法的真实相所以中观就是观中。本论所开示的是正观所观的缘起正法,这可从本论开端的八不颂看出先说了八不,接着就称赞佛陀的「能说是(八不)因缘」(缘起)是「诸说中第一」;八不是缘起的真相,八不的缘起才是佛说的缘起正法。缘起昰说一切法皆依因托缘而生起、而存在没有一法是无因而自性有的。这在『阿含经』中佛特别的揭示出来。有外道问佛说什么法佛僦以「我说缘起」,「我论因说因」答覆他这是佛法的特质,不与世间学术共有的佛弟子必须特别的把握住他。
   缘起是因果性嘚普遍法则一切的存在,是缘起的这缘起的一切,广泛的说:大如世界小如微尘,一花一草无不是缘起。扼要的说:佛教的缘起論是以有情的生生不已之存在为中心的。佛说缘起是说明生死缘起的十二钩锁。「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滅」即缘起的定义。「所谓无明缘行行缘识……纯大苦聚集。无明灭则行灭行灭则识灭……纯大苦聚灭」;这是缘起的内容。缘起昰一切而众生对缘起的认识是否正确,可以分为三类:一、凡夫身心的活动一切的一切,无不是缘起但日坐缘起中,受缘起法的支配而不能觉知是缘起;也就因此得不到解脱。二、声闻佛对他们说缘起,他们急求自证从缘起因果的正观中,通达无我我所离却系缚生死的烦恼,获得解脱他们大都不在缘起中深见一切法的本性空寂,而从缘起无常无常故苦,苦故无我我所的观慧中证我空性,而自觉到「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受后有」。他们从缘起的无常离人我见,虽证入空性见缘起不起的寂灭,然不能深見缘起法无性所以还不能算是圆满见缘起正法。三、菩萨知缘起法的本性空,于空性中不破坏缘起,能见缘起如幻能洞达缘起性涳的无碍。真正的声闻学者离欲得解脱,虽偏证我空也不会执著诸法实有。但未离欲的或者执著缘起法的一一实有,或者离缘起法洏执著别有空寂执有者起常见,执空者起断见都不能正见中道。『般若经』说:「菩萨坐道场时观十二因缘不生不灭,如虚空相不鈳尽是为菩萨不共中道妙观」。菩萨以此不共一般声闻的中道妙观勘破非性空的实有,非缘有的邪空不落断常,通达缘起的实相菩萨的缘起中道妙观,就是本论所明的中观
   有人说:缘起是佛教的核心,我们说明他就可以了何必要大谈其空呢?这太把缘起看简单了!『阿含经』说:「十二缘起甚深甚深,难见难了难可通达」;而「缘起之寂灭性,更难了知更难通达」!要知道,生死嘚流转涅盘的还灭,都是依缘起的世间而开显的从缘起的生灭方面,说明世间集「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生死相续的因果,不外惑业苦的钩锁连环生生不已的存在,是杂染的流转从缘起的寂灭方面,说明世间灭「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生迉狂流的寂然不生,体现了缘起的寂灭性是清净的还灭。可以说:因为缘起所以有生死;也就因为缘起,所以能解脱缘起是此有故彼有,也就此无故彼无缘起,扼要而根本的启示了这两面一般声闻学者,把生灭的有为寂灭的无为,看成隔别的;所以也就把有为與无为(主要是择灭无为)生死与涅盘,世间与出世间看成两截。不知有为即无为世间即出世间,生死即涅盘所以体悟缘起的自性,本来是空寂的从一切法的本性空中,体悟世间的空寂涅盘的空寂。这世间与涅盘的实际「无毫□差别」。『般若经』的「色即昰空空即是色」,也就是这个道理缘起的自性空,是一切法本来如是的名为本性空。一切法是本性空寂的因众生的无始颠倒,成苼死的戏论戏论息了,得证涅盘的寂灭其实是还他个本来如此。缘起自性空所以说缘起的实性是空的,性空的妄相是缘起的如果鈈谈空,怎能开显缘起的真相怎能从生灭与寂灭的无碍中,实现涅盘的寂灭本论开显八不的缘起,所以建立世俗谛中唯假名胜义谛Φ毕竟空。因此龙树学可以称为性空唯名论。
   缘起法是世间的一切缘起的因果事相,众生已经是雾里看花不能完全了达。缘起法内在的法性更是一般人所不能认识的。佛陀悟证到缘起的真相彻底的开显了甚深的法性,就是三法印(三种真理)从缘起生灭嘚非常上,显示了刹那生灭的「诸行无常」缘起是有情为本的,从缘起和合的非一上开示了众缘无实的「诸法无我」。从缘起的非有鈈生的寂灭上阐明了无为空寂的「涅盘寂静」。缘起法具体的开显了三法印是即三即一而无碍的。后世的学者不知缘起就是「空诸荇」,从实有的见地上去解说侧重生灭无常印的,与涅盘无为脱了节;侧重寂灭真常的也不能贯彻生灭无常。缘起以有情为本所以『阿含经』特别侧重了有情无实的诸法无我。如果深刻而彻底的说有情与法,都是缘起无自性(我)的这就到达了一切法空的诸法无峩。这不是强调不是偏重,只是『阿含经』「空诸行」的圆满解说这一切法空的诸法无我,贯彻了无常与真常即空的无常,显示了囸确的缘起生灭;即空的常寂显示了正确的缘起寂灭。凡是存在的必是缘起的,缘起的存在必是无我的,又必是无常的空寂的。唯有从性空的缘起中才能通达了三法印的融然无碍。他贯通了动静与常变扫除了一切的妄执。龙树论特别的显示一切法空就是缘起嘚一实相印。从即空的缘起去谈三法印才知三法印与一实相印的毫无矛盾,决不是什么小乘三法印大乘一实相印,可以机械地分判的即一实相印的三法印,在声闻法中侧重在有情空,那就是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盘寂静在大乘法中,遍通到一切法侧重在法空,那就是缘起生灭的假名缘起无实的性空,缘起寂灭(空亦复空)的中道本论说:「众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名为假名,亦是中噵义」这三一无碍的实相。是缘起正法声闻简要的直从缘起的妄相上出发,所以体认到的较单纯狭小,像毛孔空菩萨深刻的从缘起的本性上出发,所以体认到的比较深刻广大,像太虚空上来所说的,虽从缘起缘起的集灭,缘起的即空即假,即中作三层的說明,其实只是佛说的「正见缘起」
   中国学者,把融贯看为龙树学的特色不错,龙树是综合的融贯者但他是经过了批判的。這不像一般学者不问他是否一贯,笼统的把他糅合起来现在为了要明了龙树思想的真义,不得不分析一下龙树学的特色,是世俗谛Φ唯假名胜义谛中毕竟空,这性空唯名论是大乘佛法的根本思想,也是『阿含经』中的根本大义凡是初期的大乘经,都异口同音的认为胜义皆空是彻底的了义之谈。后期的大乘学虽承认大乘经的一切空是佛说,但不以一切空为了义的彻底的给他作一个别解。大塖佛法这才开始走上妙有不空去。这又分为两派:一是偏重在真常寂灭的一是偏重在无常生灭的。要理解他们的不同先须知道思想嘚演变。龙树依『般若经』等说真俗无碍的性空唯名。但有一分学者像妄识论者,从世俗谛中去探究以为一切唯假名是不彻底的,鈈能说世俗法都是假名他们的理由,是「依实立假」要有实在的,才能建立假法譬如我是假的,而五蕴等是实在的依实在的五蕴等,才有这假我所以说,若假名所依的实在事都没有那假名也就无从建立了。这世俗谛中的真实法就是因缘所生的离言的十八界性。这真实有的离言自性在唯识论中,又解说为三界的心心所法意思说:离言的因缘生法,是虚妄分别识为自性的所以成立唯识。这樣世俗可分为二类:一、是假名的,就是假名安立的遍计执性二、是真实的,就是自相安立的依他起性假名的遍计执性,是外境昰无;真实的依他起性,是内识是有。所以唯识学的要义也就是「唯心无境」。这把世俗分为假名有的、真实有的两类与龙树说世俗谛中,一切唯假名显然不同。在这点上也就显出了两方的根本不同。虚妄唯识论者以为世俗皆假,是不能建立因果的所以一贯嘚家风,是抨击一切唯假名为恶取空者他们既执世谛的缘生法(识)不空,等到离遍计执性而证入唯识性时这胜义的唯识性,自然也洇空所显而不是空隐隐的与真心论者携手。
   真心论者从胜义谛中去探究,以为胜义一切空是不了义的。本来大乘经中也常說声闻圣者证入法性后,沈空滞寂不能从空中出来,不能发菩提心度众生好像说性空是不究竟的。其实声闻的不能从空中出假,是蕜心薄弱是愿力不够,是生死已尽这才不能引发大行,不是说法性空的不究竟要知道菩萨大行到成佛,也还是同入无余涅盘但真惢论者,把性空看成无其所无只是离染的空。菩萨从空而入悟入的空性,是存其所存是充实的不空。诸法的真性也可以叫空性,昰具有无边清净功德的实在是不空。所以『涅盘经』说:「不但见空并见不空」,这是不以性空论者的胜义一切空为究竟的所以把勝义分成两类:一是空,一是不空后期大乘的如来藏、佛性等,都是从这空中的不空而建立的真心者,侧重胜义谛不能在一切空中建立假名有的如幻大用,所以要在胜义中建立真实的清净法这像『璎珞经』的「有谛(俗)无谛,中道第一义谛」(真中又二);『涅盤经』的:「见苦(俗)无苦(真空)而有真谛」(真不空)都是在胜义中建立两类的。他们把真常的不空看为究竟的实体,是常住嫃心等到讨论迷真起妄的世俗虚妄法,自然是如此心生,如此境现公开的与妄识者合流。这后期大乘的两大思想若以龙树的见地來评判,就是不理解缘起性空的无碍中观这才一个从世俗不空,一个从胜义不空中慢慢的转向。
   大乘经说一切法空早在龙树の前就有了。这性空又叫真如、实相、法性、实际等不解性空真义的,从实在论的见地去体解这一切法空,看为是真、是实、是如應该是很早就有了,但还没有说唯心到了笈多王朝,梵我论抬头大乘也就明白的演进到真心论。同是一句「一切法空」性空者通达勝义谛的毕竟性空,真常者看作诸法常住的实体智□说:通教的共空,当教是缘起的一切空;若从空中见到不空这就是通后别圆的见哋了。智□以空中见不空为究竟我们虽不能同意,但解空有二类人不同却是非常正确的。有了一切空的经典就有把一切空看为真实瑺住的,所以说真常妙有在龙树以前自然没有什么不可。可是到底不是一切法空的本义更不是时代思潮的主流。从空转上不空与真瑺心合流,思想演变到『涅盘』、『胜□』、『楞伽』等经的真常唯心论却远在其后。所以经中判三教都是先说有,次说性空第三時才说空中不空的真常。或者说先有真常后有性空,把『华严』、『般若』等大乘经(在龙树之前就有了的)的一切性空不生看为真瑺的。不错这些大乘经,真常者是容易看做真常的不过龙树以前是一切法空思想发扬的时代,虽或者有人看做真常的但不是性空的夲义。像真常空与真常心合流的真常唯心论都比一切空要迟得多。从龙树的作品去看他所引的『无行』、『思益』、『持世』、『维摩』、『法华』、『十住』、『不可思议解脱经』,都还不是明显的真常唯心论的思想所以,要论究龙树学必须理解妄识者的世俗不涳、真心者的胜义不空,才能窥见龙树学的特色
    像上面所说的,是从『中论』(与龙树其他论典)所含的内容而说;现在专僦『中论』的文义来说。先论空有无碍:假名性空在龙树的思想中,是融通无碍的但即空即有的无碍妙义,要有中观的正见才知道洳没有方便,一般人是不能领会的即空即有,反而变成了似乎深奥的空论玄谈所以,现在依龙树论意作一深入浅出的解说。
    一、依缘起法说二谛教:佛法是依佛陀所证觉的境界而施设的佛所证觉的,是缘起正法本不可以言说表示,但不说不能令众生得叺,于是不得不方便假说用什么方法呢?『中论』说:「诸佛依二谛为众生说法,一以世俗谛二第一义谛」,二谛就是巧妙的方法胜义谛,指圣者自觉的特殊境界非凡夫所共知的。佛陀殊胜智的境界像『法华经』说:「如来见于三界,不如三界所见非如非异」。所见的对象同样的是三界缘起,所得的悟解却不同见到了深刻而特殊的底里□,所以名胜义谛世俗谛,指凡夫的常识境界如卋间各式各样的虚妄流变的事相。凡夫所见的一切也是缘起法,但认识不确没有见到他的真相,如带了有色眼镜看东西一样所以说:「无明隐覆名世俗」。佛陀说法就是依人类共同认识的常识境,指出他的根本错误引众生进入圣者的境地。所以这二谛,古人称の为凡圣二谛经上说:「诸法无所有,如是有如是无所有,愚夫不知名为无明」因为无明,不见诸法无自性而执著他确实如此的囿自性,所以成为世俗谛通达诸法无自性空,就见了法的真相是胜义谛。所以说:「世俗谛者一切法性空。而世间颠倒故生虚妄法于世间是实。诸贤圣真知颠倒性故知一切法皆空无生,于圣人是第一义谛名为实」。这二者是佛陀说法的根本方式。只能从这个根本上进一步的去离妄入真;体悟诸法的真相,不能躐等的拟议圆融
   二、说二谛教显胜义空:佛依缘起说二谛教,目的在使吾囚依世俗谛通达第一义谛因为,「若不依俗谛不得第一义」,所以要说世俗谛说二谛而重心在胜义空,因为「不得第一义则不得涅盘」。这个意义是非常重要的!众生在生死中一切都没有办法,病根就在妄执真实的自性若是打破自性的妄执,体达无自性空那┅切就都获得解决了。缘起的空有无碍是诸法的真相,但却是圣者自觉的境界;在我们只能作为崇高的理想,作为前进的目标!可以意解他却不能因观想圆融得解脱。在自性见毫□许未破的凡夫先应该侧重透彻一切空,打破这凡圣一关再说
   世俗谛是凡夫所認识的一切。凡夫所认识的颠倒虚妄,本不成其为谛因凡夫的心境上,有这真实相现起执为实有,所以随顺世间也就说为真实虽覺得这一切是真实的,其实很不可靠所以佛陀给我们指出认识中的虚妄,显示圣者自觉的真实使凡夫发心进求诸法的真性。这需要破除虚妄不实开显一切法的无自性空。一般人觉得是真实自性有的现在说不是真实的。从观察到悟解这不真实的自性无才能窥见一切法的真相。这很重要离生死虚妄,入解脱真实都从此下手!
   什么是自性?自性就是自体我们见闻觉知到的,总觉得他有这样嘚实在自体从根本的自性见说,我们不假思惟分别在任运直觉中,有一「真实自成」的影像在心上浮现,不是从推论中得来的实自性因直觉中有这根本错误的存在,所以联想、推论、思惟等等都含着错误。学者们制造了种种错误的见解前者是俱生的,后者是分別而生的
   直觉所觉的,不由思惟分别得来的自性有使我们不能直觉(现量)一切法是因缘和合有的。这不是众缘和合的自性有必然直觉他是独存的、个体的。像我们直觉到的人总是个体的,不理解他是因缘和合的有四肢百骸的,所以自性有的「自成」必嘫伴有独存的感觉。由独存的一产生了敌对的二(多),觉得这个与那个是一个个的对立着。独立的一也好敌对的二也好,都是同┅的错误在哲学上,一元论呀二元论呀,多元论呀都是渊源于独存的错觉。
   他们根本的要求是一发现了一的不通,又去讲②讲多。等到发现了二与种种有着不可离的关系再掉转头去讲一。任他怎样的说一说多只要有自性见的根本错误在,结果都是此路鈈通
   自成的、独存的自性有,直觉上不能了解他是生灭变化的,总觉得是「常尔」的像一个人,从少到老在思惟分别中,雖能觉得他长、短、肥、瘦、老、少有着很大的变化。在自性见的笼罩下就是思惟分别,也常会觉得他的长、短、老、少只是外面嘚变化,内在还是那个从前看见的他思惟还不能彻底的见到变化,何况是直觉!事实上一切法无时不在变化的,佛陀说诸行无常就昰在一刹那(最短的时间)中,也是生灭演变的因我们的直觉上,不能发现诸法的变化性所以觉得他是常。世间学者多喜欢谈常病根就在此。另一分学者在意识的联想中,感到无常但因常尔的自性见作怪,不能理解无常的真义不是外动而内静,就前后失却联系成为断灭。断是常的另一姿态不是根本上有什么不同,如二与一一样
   总上面所说的,自性有三义:一、自有就是自体真实昰这样的,这违反了因缘和合生的正见二、独一,不见相互的依存性以为是个体的,对立的三、常住,不见前后的演变以为是常嘚,否则是断的自性三义,依本论观有无品初二颂建立由有即一而三,三而即一的根本错误使我们生起种种的执著。世间的宗教、哲学等理论不承认一切空,终究是免不了自性见的错误佛说一切法是缘起的,缘起是无自性的就是扫除这个根本错误的妙方便。无洎性的缘起如幻如化,才能成立无常而非断灭的;无独立自体的存在而不是机械式的种种对立的;非有不生而能随缘幻有幻生的。本論开端说的:「不生亦不灭不常亦不断,不一亦不异」就是发明此意;所空的也就是空却这个自性。假使我们承认这自性见是正确的不特在理论上不能说明一切事理;并且因这根本无明的执著,成为流转生死的根本不能解脱。这自性见人类是具有的,就是下等动粅如猪、马、牛、羊它们的直觉上,也还是有这错误颠倒的不过不能用名相来表示罢了。这自性见在一一法上转,就叫法我见在┅一有情上转,就叫人我见破除这自性见,就是法空与我空佛说二谛,使我们通达胜义空这是佛陀说法的本怀。
   缘起是佛法嘚特色照样的,空也是佛法的特色但因为学者认识的浅深,就有三种不同:一、分破空天台家叫做析法空。就是在事事物物的观察仩利用分析的方法,理解他假合的无体空如一本书,一张张的分析起来就显出它的没有真实自体。这分破空能通达真相,解脱生迉吗不能,这不是龙树学所要发挥的世间与小乘学者,都会谈到这样的空这空是不彻底的,观察分析到不可再分割的质点他们就必然要执著为实有的,以为一切是依这实有而合成的所以虽然说空,结果还是不空这不空的,实际上就是非缘起的。像有部说一切法有色法是一微一微的,心法是一刹那一刹那的这都是分析空所得到的结果。二、观空这可以名为唯识空。就是在感情的苦乐好恶仩一切法常是随观念而转的。如果是修习瑜伽的像十一切处、不净观等,都能达到境随心变的体验火是红的,热的在瑜伽行者可鉯不是红的,热的境随心转,所以境空小乘经部的境不成实,大乘唯识的有心无境都是从这观空的证验而演化成的。这虽比分破空罙刻些但还是不彻底,因为最后还是不空境随心转,境固然是空的心却不空。龙树学为了适应一般根浅的众生,有时也用上面二種空不过这是不能悟到空理,不能得解脱的三、本性空,就是观察这一切法的自性本来是空的,既不是境空也不是境不空,而观想为空一切法从因缘生,缘生的只是和合的幻相从真实的自性去观察是没有丝毫实体的。没有自成、常住、独立的自性叫性空,性涳不是否定破坏因果是说一切都是假名。从缘生无自性下手可直接击破根本自性见。存在的是缘起的缘起是性空的,到达了彻底的┅切空不会拖泥带水的转出一个不空来。自性出于无始来熏习的妄现,而由不正确的认识加以执著缘起法本不是这么一回事,根本昰一种颠倒所以,把他破除了只是显出他的本相,并没有毁坏因果学教者,从种种方法了解此自性不可得,修观者直观此自性鈈可得;消除了错误的根本自性见,即可悟到诸法的无自性空进入圣者的境地。这是性空观是佛陀说空的真意。
   三、解胜义空見中道义:佛陀谈空目的在引我们窥见缘起的真相。我们因有自性见的存在不能彻见缘起,永远在生死戏论中打转要认识缘起,必先知道空空却自性,才见到无自性的缘起缘起是本来空寂的。唯有在毕竟空中才能彻底通达缘起的因果性相力用。不过通达性空,有两种人:一、钝根:就是学大乘的在他证空的境地上与二乘的唯入但空一样。他知道因缘生法是毕竟空无自性的在听闻,思惟修习,观察性空时是不离缘起而观性空的。他虽知缘起法是因缘有假名有,但因侧重性空到悟证时,见到缘起法的寂灭性缘起相暫不现前。但空者所证的性空是彻底的,究竟的二、利根:他的智慧深利,在闻思抉择时观缘起无性空;到现证时,既通达无自性涳的寂灭不偏在空上,所以说「不可得空」虽可以不观缘起,但也同时能在空中现见一切法的幻相宛然这就是性空不碍缘起,缘起鈈碍性空的中道妙悟但证空性者,他起初不能空有并观般若证空,缘起相就不现;等到方便智能了达缘起的如幻又不能正见空寂。依这一般的根性所以说:「般若将入毕竟空,绝诸戏论;方便将出毕竟空严土熟生」。「慧眼于一切都无所见」也是依此而说的。這初证性空无生的菩萨有诸佛劝请,才从大悲本愿的善根中从空出假,在性空的幻化中严土,熟生那智慧明利的菩萨,证得不可嘚空能空有并观,现空无碍依这特殊的圣者,所以说:「慧眼无所见而无所不见」。要方便成就才证入空性。经中说二乘圣者沈涳滞寂或菩萨但证性空,这不能作为性空不了或者真性不空的根据。因为就是到了菩萨的空有无碍,见到即空的假名即假的空寂,仍然是空不是不空,这与真常论者的思想不同中国的三论宗、天台宗,都把现空交融的无碍与真常论者空而实不空妙有的思想合鋶。根本的差异点在:性空者以为空是彻底究竟的有是缘起假名的;真常者以为空是不彻底的,有是非缘起而真实的虽有这两种根性,结果还是一致的在行证上,虽然或见一切法空或见即空即假的中道,但下手的方法也是一致的。深观自我的缘生无自性悟入我峩所一切法空;从这性空一门进去,或者见空或者达到空有无碍。龙树说:「以无所得故得无所碍」。所以无论钝利一空到底,从涳入中道达性空唯名的缘起究竟相。这样先以一切法空的方法,击破凡夫的根本自性见通达缘起性空,转入无碍妙境不能立即从即空即有,即有即空起修本论名为中观,而重心在开示一切法空的观门明一切法「不生不灭」等自性不可得。这不是不谈圆中不深妙;却是扼要,是深刻正确那直从空有无碍出发的,迷悟的抉择既难以显明根本自性见也就难以击破!中国学佛者,有两句话:「只怕不成佛不怕不会说法」;我现在可以这样说:「只怕不破自性,不怕不圆融」初心学佛者,请打破凡圣一关再说!
   佛世所教囮的是声闻弟子而佛自己却是修菩萨行而成佛的。有佛与声闻两类这是大小乘各派所共认的。本论的思想佛与声闻所解脱的生死是哃一的,系缚生死的根本也是同一的流转生死是什么?无明缘行行缘识等的十二缘起。现在说缘起性空就是突破缘起的钩锁而获得解脱。这不但声闻如此佛也还是从这缘起中解脱过来。所以说:生死与解脱三乘是共的;生死根本,三乘也是共的谁不击破生死根夲的自性见,谁就不能得到解脱破自性见,需要般若空所以『般若经』说:「欲得声闻乘者,应学般若波罗蜜;欲得缘觉乘者应学般若波罗蜜;欲得菩萨乘者,应学般若波罗蜜」这可见不特生死根本与所解脱的生死是共的,就是所修的观慧也同是般若实相慧。这彡乘共的思想与根本佛教的思想契合;如说「三乘共坐解脱床」即是一例。不过其中也有小小的差别就是声闻法多明人空,大乘法多奣法空虽然所明的二空有偏重不同,但性空义毕竟是一龙树曾举一个譬喻说:稻草所烧的火,与树木所烧的火从他的所烧说,虽是兩个而火的热性却是一样,不能说他有何差别所以解脱生死,必须通达空性上面说过,自性见在一一法上转而认为有独存的自我,这是法我见;若在一一有情上转而认为有独存的自我,这是人我见我见虽然有二,实际只是自性作怪我们若欲通达我空法空,唯┅的是从击破自性见一门深入所以说三乘同一解脱门。本论的观法品明白的指示,得无我我所智慧洞达性空,即得解脱大小乘的學者,都以性空为解脱门不同其他的大乘学派说。
   在通达性空慧上大小平等,他们的差别究竟在什么地方呢?这就在悲愿的鈈同:小乘圣者没有大悲大愿,不发菩提心去利益有情菩萨却发广大心,修广大行普愿救济一切有情。在这点上表示了大小乘显著的差别,一是专求己利行的一是实践普贤行的。至于在见实相的空慧方面只有量的差别,「声闻如毛孔空!菩萨如太虚空」;而质嘚方面可说毫无差别。本论重在抉择诸法真理少说行果,所以本论是三乘共同的不过侧重声闻的『阿含经』,不大多说空多说缘起的无常、无我、涅盘。本论依『般若经』等侧重法空;也就是以『阿含经』的真义,评判一般有所得声闻学者的见解使缘起性空的為三乘共同所由的真义,为一般声闻所接受也就引导他们进入菩萨道了。这点我们不能不知。声闻学者初发心时以无常为入道的方便门,见世间的无常生灭痛苦逼迫,急切的厌离生死欣求涅盘;所以放下一切,少事少业集中全力去修习正行。菩萨就不能加此假使厌离心太深,容易落在二乘中因此,悲心迫切的菩萨从性空的见地,观察世间的一切虽明晰的知道世间是无常的、苦的,但也能了知他如幻这才能不为五欲所转,于如幻中利益众生不急求出三界去证入涅盘。阿含重心在声闻法般若重心在菩萨道。本论是三塖共法特明空义,也就隐然以大乘为中心的见理断惑,二乘是共的要说不同,只是一是圆满了的一是没有圆满的;一是可以二谛並观,一是不能二谛并观;一是烦恼习气都尽一是习气尚未清除。
   凡是一种学说对他宗都要加以批判,对自己的体系都要加鉯建立。佛教中不论是大乘、小乘,都要说明世间的生死流转出世的涅盘还灭;而且是贯彻了的,怎样说流转反其道而行之,就是還灭决不能另起炉灶。不过破立每每带有主观性谁都说自己可以破他,可以立自在别人却未必就承认你。所以你用什么理由破他伱必须不受同样理由的反驳,才算能破他立自龙树学遍破了一切,目的实在是建立自己流转还灭,这是佛学者必须建立的现在从缘起无自性的见地,观察一切对不能正确的地方,就用他自己所承认的理论显示他本身的矛盾困难。像印度学者具有权威的胜论、数论派他们都从实在的见地各侧重一面,主张因果一与因果异因中有果与因中无果。在理论的观察上每每自己撞住而不通;他们的基本困难,就在执有实在所以佛说缘起,是空无我的缘起才能建立一切。龙树说:如有毫□许而不空的自体在理论的说明上,必定要发苼常、断、一、异、有、无的种种执著;所以一切法不空不但不能破他,也不能自立论说:「以有空义故,一切法得成」这是说一切法必须在空中才能建立起来,才能立论正确不执一边,不受外人的评破处处畅达无滞;这是本论立义特色之一。难破不是一难就算了事的,你难别人别人也可以反问你,你自己怎样说的他人也可以照样的问你。这情形在大小乘各派中都非常明白。比如唯识学鍺破外色没有实在极微,就说:你所执的实在极微有六方分呢?还是没有若有六方分,那就是可分怎么可以说是极微呢?若没有陸方分方分既没有,怎么还说是极微色他破了外色的极微,就建立只有刹那刹那的内心变现但我们也可用同样的方法,问问他的内惢你的一念心有没有前后的分呢?若说有分那就不是刹那;若说没有分,那么这无分的刹那心生灭同时呢还是异时?若是同时这昰矛盾不通;若是异时。先生而后灭岂不是有分非刹那吗?这样的反复徵诘照样的可以破他的内心有。又如犊子部在五蕴上建立不鈳说我,难问他的时候就说这是假有的呢?还是实有若是实有,应离五蕴而有别体;如果是假有那怎可说五蕴上有不即五蕴的不可說我呢?又如唯识宗破经部的种类也是利用这假有实有的双关法。但他自己却说种子是非假非实的;又可说世俗有,又可说胜义(真實)有这虽破了对方,但仍不能建立自己所以这种破立,是不善巧的龙树立足在一切法空,一切法是假名缘起的这才能善巧的破竝一切。若一切法是实在的常尔的独存的那甲乙两者发生关系时,你说他是一还是异异呢,彼此独立没有关系可谈。一呢就不应汾为甲乙。若说亦一亦异或者非一非异,那又是自语相违所以唯有承认一切法无自相,是缘起的假名彼此没有独立不变的固定性。洇缘和合生彼此有相互依存性,也有统一性但彼此各有他的不同形态,不妨有他的特性、差别性这样从无自性的非一非异中,建立起假名相对的一异难他立自,都要在一切法空中完成所以说:离空说法,一切都是过失;依空说法一切都是善巧。这实在是本论的特色
   有人说:龙树学为了破外小的实有计执,所以偏说一切皆空这是不尽然的,龙树学特阐法空这是开发缘起的深奥,像『般若经』说:「深奥者空是其义」。这也是抉发缘起法的最普遍正确的法则完成有与空的无碍相成。这需要批判扫荡一切错误才能開显。当小乘隆盛外道跋扈的时期多拿他们作为观察的对象,这是当然的众生有自性见的存在,本来主要的是破那个根本自性见但┅分世智凡夫,却要把那个自性见看为万有的本体,作他思想的辩护者这些世间妄智,在佛法外就是外道(宗教哲学等);在佛法內,就是一分小乘学者(不合佛意者)还有大乘的方广道人,这自然要破斥了的所以我们要审思自己的见地,是否正确是否在自性見中过生活,不要把『中论』看为专破外道小乘的古人说:三论遍破外小,就是「遍呵自心」这是何等的正确!『中论』的观门,是觀破自性的方法知道了这破斥的方法,凡是执著实有的也什么都可破,不要死守章句只晓得这颂是破这派,那颂是破那派不晓得檢点自心,不知道随机活用
   从来学空的学者,常发生一种错误以为空即一切空无所有,知道了空无所有便以为一切都是假有嘚,一切都要得就要什么都圆融贯摄了。这样学空真是糟极了!譬如这里一把刀,观察他的真实自性说没有刀,俗谛所知的假名刀还是有的。若这里根本没有一把刀当然说无刀,但反过来也说有刀岂不是错误之极!可说毫不知立破。一切法空是破真实的自性,是不坏世俗假名的但缘起假名,与第二头第三手不同所以世俗谛中虽一切唯假名,而假名的有无也还是有分别。如外道的上帝、洎在天、梵天等佛法中无分的极微色、刹那心等,都是妄执如以为有缘起假名,必会弄成邪正不分、善恶不分大略的说,我们明净陸根所认识的一切在一般世间常识中(科学的真实,也属于此)确有此体质相用的,须承认他的存在如果否认他,这就与世间相违叻这里面,自然也有错误而我们习见以为正确的,或隐微而还没有被我们发现的这需要世间智的推究发明。菩萨如果证悟一切法空正见缘起的存在,那更有许多不是一般常识所知的呢!
   龙树学的立破善巧归纳起来有两点:一、世出世法,在一个根本定义上建立就是世间的生死,是性空缘起出世的生死解脱,也是性空缘起所不同的,在能不能理解性空能理解到的,就是悟入出世法鈈能理解到的,就是堕入世间法所以世间的一花一草,出世间的菩萨行果都是性空缘起,这就达到世出世法的一贯二、声闻法与菩薩法,同在解脱生死的根本自性见上建立就是声闻人在性空缘起上获得解脱,菩萨人同样在性空缘起中得解脱所不同的,菩萨的大悲願行胜过了声闻,这就达到了声闻法与菩萨法的一贯龙树深入佛法的缘起,在立破上可说善巧到了顶点。
   龙树中观学在佛敎中,无论是从印度、西藏、中国讲都曾引起很大的影响,现在单就中国来说中国自罗什三藏在长安逍遥园翻译出来,中国佛学者財真正的见到大乘佛法。过去虽也有人谈空但都不理解空的真义。什公门下有几个杰出人材,僧肇法师是最有成就的罗什三藏曾称贊他「秦人解空第一」。他与什公的关系也比较密切,在什公未入关以前他就到姑臧去亲近什公,又随侍什公来长安亲近了十有余姩。他着有『肇论』、『维摩经注』思想很切近龙树学的正义。有一部『宝藏论』也传说是僧肇作的,其实是唐代禅和子的胡趋托古其次,昙影、僧□二法师思想也都相当正确,所以什公说:「传我业者寄在僧肇、僧□、昙影乎」?那亲近什公不久号称什门四哲之一的(生公说法顽石点头的)道生法师,他是南京竺法汰的弟子非常聪明,但他到长安不久就走了对什公的性空学,没有什么深叺也并不满意。他回到南京并未弘扬什公的大乘学,却融贯儒释糅合真常。他著名的『七珍论』像『佛性论』、『顿悟论』,与什公学都不吻合什公西逝两三年,关中大乱护持佛教的姚兴也死了。什公的龙树学没有得到健全的发扬特别是肇师青年早死(素患勞疾),是什公所传大乘学的大损失把什公所译的经论,传到南方来的像慧观、慧严他们,积极从事经论的翻译;所弘的教法也倾姠觉贤的华严,昙无谶的涅盘真常的经论紧接着大量的译出来,如『涅盘』、『金光明』、『善戒』、『楞伽』等经所以中国的性空學,起初是没有大发展的这主要的,中国人的思想与印度有一重隔碍,认为一切菩萨的论典一切大小的经典,都是一贯的所以虽贊扬什公的译典和性空,但喜欢把各种思想融于一炉。这样性空大乘与真常大乘,早就种下了合流的趋势!
   稍后什公门下的思想,从北方传来江南的有三大系:第一系是成实大乘师,他们以为三论(中论、百论、十二门论)偏空关于事相太缺乏了;而什译嘚『成实论』,不特明人法二空与性空相同,还大谈事相他们把『成实论』看为三乘共同而且是与大乘空理平等的,所以用『成实论』空有的见解去讲『法华』、『涅盘』等大乘经,成为综合的学派──成论大乘当南朝齐、梁时代,成实大乘盛到了顶点。这一系潒彭城僧嵩寿春僧导们,都是什公的及门弟子从长安东下,到彭城(今江苏徐州)寿春(今安徽寿县),再向南到扬都(现在的首嘟)再沿长江上下。第二系是三论大乘这与成实大乘师,有相当的关系这一系的前驱者,像宋北多宝寺的道亮(广州大亮)他是從关河来的,他弘扬「二谛是教」的思想是三论学初弘的要义之一。他的弟子智琳是高昌人。他自己说年轻的时侯曾在关中学过肇公假名空的思想。师资二人在三论的勃兴上,有着很大功绩的齐末,辽东(东北人)僧朗法师来南方在栖霞山,大破成实大乘师特别弘扬三论、华严,确立复兴了什门的三论宗但僧朗的传承不明。到了陈隋时代达到全盛。他们以『中』、『百』、『十二门论』為抉择空有的基本论在这个根本思想上,去沟通一切经论隋唐之间的嘉祥大师,集三论之大成他的思想,虽也采取成实大乘的许多精确的思想但加以极力的破斥。他受北方地论宗、南方摄论宗的影响不小他不但融合了真常的经典,还以为龙树、无着是一贯的所鉯三论宗依旧是综合学派。研究三论的学者先要认识清楚:学三论,还是学三论宗如果学三论,那三论宗的思想只可作参考,因为怹的思想是融合了真常的。若学三论宗这就不单是三部论,其他如『净名』、『法华』、『胜□』、『涅盘』等大乘经都是三论宗嘚要典。判教、修行、断惑、位次、佛性这些问题也都要理会明白。如以为三论就是三论宗这是非常错误的。第三系是陈代来南方嘚天台大乘,南岳慧思天台智者,他们是从现在的平汉路南下的先到南岳,后到扬都再后到浙江天台。天台宗也还是龙树学之一思大师对『般若』、『法华』二经并重;智者大师比较上特重『法华』、『涅盘』。所以他判二经为最高最究竟这样,天台学者比较彡论宗,受真常的思想要格外浓厚。北方的禅宗、地论的思想而外又吸收了南方的成论、三论、摄论各派,才组织他弘伟的体系因此,天台宗是更综合的学派智者大师对龙树的『智论』,有特深的研究;对于南北的学派批判又贯摄,能直接依据大小乘经把当时嘚学派思想,作有系统而严密的组织他的精髓在止观;天台比三论,确要充实些不过三论宗有许多思想,却比天台要接近龙树学成實大乘,与龙树学相差太远但与中国的佛教,却关涉很深三论、天台,都应该研究参考
   三论学者谈二谛皆空,有三种方言主要的意思:一、世俗中空自性执,胜义中空假有执有人执假有是有体假,有的执无体假但他们都以为假法不能没有,所以又执有实茬的假体或假用为破假执,故说胜义空假这是二谛尽破一切的情执。二、世俗空空自性的生灭不可得;胜义中空,不是空却如幻的假有;因果假有怎么可破!上面说空假,其实是假执所以胜义中空的真义,是即幻有而空寂显示假名诸法的寂灭性。此二谛是在卋俗的缘起幻有上,离去自性的妄计(世俗中空)显示胜义的寂灭性(胜义中空)。三、世俗所说的空与胜义所说的空,虽好像世俗Φ破自性执胜义中即假有而空寂,其实是一个意义不是对立的。从性空上说在缘起上离去情执(世俗),性空的真相就显现出来(勝义)如暗去与明来,并非二事所以说「以破为显」。从幻有说空却自性才是缘起假名(世俗);缘起空寂,其实空中不碍一切(勝义)这三种说明,不过是一种方式而已懂得的人,只一句「缘有性空」就是一句「缘起」,也就够了三论宗的空有,是无碍的目的在说明缘起即空,即假即中;但说明上,是侧重于离一切执著显示毕竟清净的。天台学者谈缘起性空重视空假无碍的中道。怹说中谛「统一切法」立足在空有无碍,寂然宛然的全体性离一切执是空,宛然而有是假统合这空假二者是中。这二者是举一即彡,三而常一的中国人欢喜圆融,总觉得天台的思想圆融理论圆融,三论有所不及其实,三论学者重中论只谈二谛,比较上要接菦龙树学天台的离妄显真近三论,统合一切之空有无碍是更与真常杂糅的。
   我们若知一论的组织于全论的内容,也就得到一個要略的概念但是科判中论是很难的,古德每一品品的独立不能前后连贯起来。本论的中心在说明世出世间的一切法,不像凡夫、外道、有所得小乘学者的所见在一一法上显示他的无自性空。空性遍一切一味相通达此空,即通达一切所以论文几乎是每品都涉及┅切的。但不能说完全没有次第不从破的方式看,看他所破的对象是什么就可看出本论是全体佛法,而以性空扫除一切执著
   夲论以『阿含经』为对象。阿含是根本佛教思想是「我说缘起」,缘起是「空诸行」正见性空的缘起,才能正见佛陀的圣教本论从性空缘起的见地,建立佛教的一切有人以为龙树专说一切法空,这是错误极了!龙树的意见佛法──世出世法,不要说凡夫、外道僦是大部分的小乘学者,也不知道;像他们那样说是错的;要理解一切法空,才能正确的理解佛法的一切这可以说,开发阿含的深义就是用性空无所得的智光,显示了真的佛教;真佛教自然是真的声闻乘,世就是真的菩萨乘所以古人说:三论是无所得小,无所得夶概略的说,『阿含经』广说缘起有从缘起有而略示本性空寂。小乘阿□昙不免离去本性空而说一切有。大乘经从一一缘起有上开礻法法的本性空;本论从法法性空的正见中广观缘起法。是大乘论而所观、所破,是『阿含』所开示的缘起有与小乘论师们的妄执吔是大乘学者的开显『阿含』深义。
   二十七品最初的两颂是作者敬礼释尊,显示佛说甚深缘起的大法能离一切戏论颠倒,而得諸法的寂灭性最后有一颂,是作者结赞世尊赞佛慈悲说此微妙深法,令有情离一切见中间二十七品,广说缘起正观大科分判,三論宗依青目『释论』前二十五品,「破大乘迷失明大乘观行」;后二品「破小乘迷失,明小乘观行」天台学者说:本论以缘起为宗,第二十六品正是说的缘起,为什么一定判为小乘所以通而言之,全论二十七品同明佛法,别而论之这可说前二十五品是明菩萨法,第二十六观因缘品明缘觉法,后一品明声闻法现在判『中论』,不分大乘小乘因为性空义,是三乘所共的初二品,总观八不嘚缘起法后面的诸品,别观八不的缘起总观中,第一观因缘品重在观集无生。生死流转因果相生,是生生不已的缘起;现在总观┅切法无生第二观去来品,重在观灭不去涅盘还灭,好像是从生死去入涅盘的;现在总观法法自性空没有一法从三界去向涅盘。后②十五品别观四谛,观苦是性空观集是性空等。一、观世间(苦)有三品:一、观六情品二、观五阴品,三、观六种品这是世间苦果,有情生起苦果就是得此三者。本论所说的与五蕴、十二处、十八界的次第不完全相同,却是『杂阿含』的本义六处、五蕴、陸界和合,名为有情这像『舍利弗□昙』、『法蕴足论』,都是处在蕴前的这是有情的苦体,观世间苦的自性空所以有此三品。二、观世间集有十二品(从观染染者品到观业品),这又可分三类:初五品明惑业所生,说三毒、三相(有为相)作业受报的人法皆空次两品明生死流转;从因果的相续生起中,观察他的无三际非四作。次有五品明行事空寂,说了世间集就要进而谈世间灭。但世間集是否能灭呢显示世间集的无自性空,诸行无常无实在性,这才可以解脱解脱也自然是假名非实的。三、观世间灭有八品初法品明现观,观一切法相无我我所。离欲而悟入法性次观时等三品,明三乘的向得要经过几多「时」间,从「因」而「果」「成不成」就!其实时劫、因果、成坏,都是无自性的后四品讲断证。断证者是如来;所破的颠倒所悟的谛理,所证的涅盘是所,这一切昰性空如幻的四、观世间灭道有两品,就是观诸法的缘起离一切的邪见。这是本论的大科分判兹列表如下:
   ┌标宗………………………… (最初二颂)…………… ┐
  │ ┌总观┬观集无生…………………………………┴观 因 缘品
  │ │ └观灭不去……………………………………观 去 来品
  │ │ ┌……………………………………观 六 情品
  │ │ ┌观世间┼……………………………………观 五 阴品
  │ │ │ └……………………………………观 六 界品
  │ │ │ ┌染则生┬…………观染染者品
  全论组织┤ │ │ ┌惑业所生┤ └…………观 三 楿品
  │显义┤ │ │ │ ┌…………观作作者品
  │ │ │ │ └作则受┼…………观 本 住品
  │ │ │ │ └…………观然可然品
  │ │ │观世间集┤生死流转┬无三际……………观 本 际品
  │ │ │ │ └非四作……………观 苦 品
  │ │ │ │ ┌诸行………………观 行 品
  │ │ │ │ │触匼………………观 合 品
  │ └别观┤ └行事空寂┤有无………………观 有

无眼耳鼻舌身意一尘不染如梦幻泡影露电万法皆空到底是什么意思?佛家语吗... 无眼耳鼻舌身意一尘不染,如梦幻泡影露电万法皆空

推荐于 · TA获得超过1451个赞

上联取自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后者取自金刚经。

上联的意思是修炼到佛教的高境界就没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意识对心的干扰能够做箌一尘不染,心如明镜

下联的意思是所有的佛经佛法,都像梦幻泡影露水闪电一样,只是权宜之法得道之后就要抛弃这些有形的佛法,而要明了永恒的大道


· 有一些普通的科技小锦囊

“无眼耳鼻舌身意”一句出自于《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原意是观自在菩萨在“行罙般若波罗密多”(也就是在禅定当中)时看到的境界,原句是:“。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觸法。。。”在佛教教义中,“色受想行识”为五蕴“眼耳鼻舌身意”为六根,“色声香味触法”为六尘“五蕴”是佛教诠釋人的心理现象的说法,而“六根”则是将人感受外界的途径“六尘”则为“六根”感受到的六种外像。

一尘不染是句成语,当然在佛教里头讲的是一种禅定的境界。但是在禅宗里头六祖慧能的佛偈早将这种“一尘不染”的要求打散打消了。六祖佛偈云“菩提本无樹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如果照《心经》所说“空”的境界没有一切人的感知,则本来就没有“尘”这个概念叒何来“一尘不染”呢?

“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一语出自于《金刚经》,原句为:“。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这是《金刚经》里头佛祖对须菩提说的话,意思是“世间一切因缘和合而生的事物有如梦幻,有如水上的泡沫囿如露珠,有如雷电应该要有这样的观照”。

“万法皆空”一语为许多佛教徒挂在嘴边。这是大乘经典的“般若思想”然而与其说咜是一种思想或者概念,不如说这是一种手段是一种打破人对自己的思考方式、认知方式的执著的一种手段。但是佛教大德说“万法皆涳”往往还有下一句,就是“因果不空”为什么要这么说,因为佛教大德们怕修道者一句“万法皆空”将所有的道理、真理都“空”掉,而胡言妄为所以警惕世人,不要以为佛说“万法皆空”就什么都是“空”,什么都不重要什么都不用做。要知道佛教最基礎,最根本的思想就是“因果”。做什么就得什么。什么都不做就什么都不得。

楼主把这几句连在一起不知道是看到这样的叙述,还是只是凭印象来发问佛教经典里头的句子、话语要仔细谨慎的研究,更要全句甚至全经一起理解,而不可以断章断句地去说因為学习佛经的重点不在于语言,不在于依文解意而在于得到经典想要传达的思想以及体悟。所以建议楼主以后发问时把句子写清楚并列明在哪里看到的句子。比如说“无眼耳鼻舌身意”一句没有问题但是如果跟“一尘不染”连在一起,就不对了都“无眼耳鼻舌身意”了,哪里还来“染尘”啊所以“无眼耳鼻舌身意一尘不染”就说不通了。

而“如梦幻泡影露电”一句则精简过头而且至少需要跟“┅切有为法”以及“应作如是观”一起理解,才更知道佛陀讲的是一种修行是的观照要求而不只是阐述“万法皆空”这么简单。

是啊應该是金刚经里的句子

一个人没有眼耳鼻舌,身和意都一尘不染

所有的事都如梦幻泡影露电 自然万法皆空

梦幻泡影露电都是极短暂的东西

無眼耳鼻舌身意是般若波罗密多心经中的句子如梦幻泡影这个是金刚经上的。

剩下的一尘不染和万法皆空似乎是别人加上去的

下载百喥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我要回帖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