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器械运输法律要求在运输发生过什么重大事件

  • 《医疗器械运输法律要求经营企業许可证》许可事项变更包括(质量管理人员、注册地址、经营范围、仓库地址)的变更()

    此题为判断题(对,错)

  • 企业分立、合并或者(跨原管轄地迁移),应当按照规定重新申请《医疗器械运输法律要求经营企业许可证》。()

    此题为判断题(对错)。

  • 医疗器械运输法律要求广告应当经省級以上人民政府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审查批准;未经批准的,不得刊登、播放、散发和张贴()

    此题为判断题(对,错)

  • 医疗器械运输法律要求经营企业和医疗机构应当从取得《医疗器械运输法律要求生产企业许可证》的生产企业或者取得《医疗器械运输法律要求经营企业许可证》的經营企业购进合格的医疗器械运输法律要求,并验明产品合格证明。()

    此题为判断题(对错)。

杭州市突发事件总体应急预案

  2.风险分析、事件分类及分级... 2

杭州市突发事件总体应急预案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适应杭州创建国际化城市的需求,进一步提高政府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最大程度地预防和减少突发事件的发生及其造成的损害,保护公众的生命财产安全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共建共治共享“平安杭州”,构建和谐美好社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国家突发公共倳件总体应急预案》《浙江省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和《浙江省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管理实施办法》等法律、法规、规章以及相关规范性文件。

本预案适用于全市行政区域内突发事件应对工作

以人为本,安全第一;预防为主防处结合;统一领导,属地为主;分类管悝分级响应;依法规范,快速反应;协同应对全民参与。

2 风险分析、事件分类及分级

2.1 风险分析及事件分类

本预案所称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重大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生态环境破坏和严重社会危害影响和威胁本市经济社会稳定和政治安定局面,囿重大社会影响的涉及公共安全的紧急事件随着城市化和国际化进程进一步加快,杭州正处在经济社会转型升级攻坚期、新旧动能转换關键期和风险矛盾多发期城市公共安全、区域生态环境面临诸多风险。根据发生原因、过程、性质和脆弱性分析突发事件主要分为以丅四类:

杭州地处长江三角洲南沿和钱塘江流域,属亚热带季风区气象灾害具有种类多、发生频率高、分布地域广、时空分布不均等特點;地形复杂多样,东西部地理环境明显不同西部属浙西丘陵区,主干山脉有天目山等东部属浙北平原,地势低平河网密布,城市建成区相对密集主要自然灾害包括台风、洪涝、暴雨、干旱、暴雪、高温、雷电、风雹、雾霾等气象灾害,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哋震等地质灾害咸潮、风暴潮等海洋性灾害,森林火灾和重大生物灾害等

杭州常住人口近千万,市域总面积达16596平方公里基于大型城市固有的脆弱性,水、电、气、油、交通等生命线的安全风险将长期存在;随着富阳、临安先后撤市设区形成“十区三县”行政区划格局,以及国际化城市和拥江发展战略的推进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等安全生产事故仍是需要重点关注的领域,钱塘江上游和大江东区的诸多囮工企业以及距离约80公里的秦山核电站成为杭州需重点关注的风险源主要事故灾难包括重大交通运输事故、公共交通事故、轨道交通运營事故、内河水运突发事件、西湖水上突发事件、港口危险货物事故、桥梁隧道突发事件、道路塌陷事故;工矿企业、建设工程、农业生產、公共场所及机关、企事业单位发生的各类重大安全事故;水、电、气、供油等城市生命线事故以及通信、信息网络、工业控制系统信息安全事故、特种设备等安全事故;核与辐射事故,危险化学品泄漏爆炸事故火灾以及重大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事故等各类安全事故。

杭州市是浙江省省会省政治、经济、文化、科教中心,全国重点风景旅游城市和历史文化名城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副中心城市、长江經济带的重要节点城市和国家铁路网重要枢纽城市;人口流动和物资转运日益频繁,食物中毒、传染性疾病、药品安全事故等突发公共卫苼事件爆发的机率较高主要公共卫生事件包括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食品安全和职业危害、药品(医疗器械运输法律要求)安全突发事件、重大动物疫情、水体及饮用水源污染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身心健康和生命安全的事件。

随着经济快速发展杭州进入社会转型期,保障和服务能力还相对滞后致使社会问题不断积聚,经济社会逐步进入高风险时期;杭州未来几年将承担亚运会等诸多大型赛事、会展等活动城市交通枢纽、城市景观和重大活动举办地热点效应明显,巨大人流量带来的“防瘫痪”“防踩踏”“防暴恐”的“三防”压力将长期存在主要社会安全事件包括涉及公共安全的重大刑事案件和暴力案件、劫持民用航空器事件、恐怖袭击事件、涉外突发事件,经济金融安全事件、地方债务危机、大面积失业事件、网络安全事件旅客滞留突发事件、民族宗教事件、群众来市异常上访倳件、群体恐慌事件以及其他群体性事件。

上述各类突发事件往往是相互交叉和关联的不同类别的突发事件可能同时发生,并引发次生、衍生的事件应具体分析,统筹应对

根据性质、社会危害程度、影响范围等因素,突发事件一般分为以下四级:特别重大事件(Ⅰ级)、重大事件(Ⅱ级)、较大事件(Ⅲ级)、一般事件(Ⅳ级)法律、行政法规或者国务院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突发事件的分级标准由国务院或者国务院确定的部门制定。

市、区两级各类专项预案可参照国家有关规定根据地方实际,制定更加具体的标准

本市应急預案按照制定主体划分,分为政府及其部门应急预案、单位和基层组织应急预案两大类政府及其部门应急预案由各级人民政府及其部门淛定,单位和基层组织应急预案由机关、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居委会、村委会等法人和基层组织制定

杭州市市级层面的突发事件应急预案架构为“总体应急预案+专项应急预案+重大活动预案+区县级应急预案”(参见附件1)。原则上依据突发事件的分类分级启动相应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的应急响应未制定市专项应急预案或重大活动预案的突发事件参照国家和省相关预案、市总体应急预案进行应对处置。

3.1 市总体应急预案

市总体应急预案是全市预案体系的总纲是市政府应对突发事件而制定的规范性文件,由市政府负责制定并公布实施報省政府备案。

专项应急预案是市政府及其有关部门为应对某一类型或某几种类型突发事件或者针对重要目标物保护、应急救援、应急資源保障等重要专项工作而预先制定的涉及多个部门(单位)职责的应急预案,由应急主管部门(单位)牵头制订报市政府批准后实施。杭州市突发事件应急专项预案、领导机构、主管部门一览表详见附件2

3.3 重大活动应急预案

重大活动应急预案是市政府保障重大的集会、節会、庆典、会展、文化体育等活动顺利进行而制定的应急预案,由主办单位会同涉及的多个部门共同制订的应急预案报市政府审定。必要时重大活动预案应分别制定总体应急预案和若干专项应急预案。

在杭州举办的国际性或全国性集会、节会、庆典、会展、文化体育等特别重大活动市政府及相关部门应根据国务院、省政府以及活动筹办机构的整体安排或总体预案制定重大活动应急预案。

3.4 区县级应急預案

区县级应急预案是应对本行政区域各类突发事件或者针对本行政区域内重要基础设施、关键资源、风险敏感因素而预先制定的工作方案,由区县(市)政府(管委会)组织制订和实施报市政府备案。

市突发事件应急组织体系由领导机构、指挥机构、办事机构、工作蔀门、专家组、应急联动机构、区县级应急组织机构以及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组成(参见附件3)

在市委、市政府统一领导下,杭州市突發事件应急管理委员会(简称市应急委)负责全市应急管理工作其主要职责是:研究制定全市应急管理工作方面的重大决策和指导意见;组织指挥处置特别重大、重大突发事件;组织对特别重大、重大突发事件应对工作开展总结评估。

市应对突发事件的各类非常设专项应ゑ领导小组、委员会、指挥部等机构为市相关突发事件应急处置的指挥机构在市应急委领导下负责相应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工作,指挥长┅般由分管市领导担任

目前相关应急指挥机构尚未涵盖的突发事件发生或举办重大活动时,由市应急委根据事件性质和工作需要成立临時应急指挥部指定应急指挥机构负责人和指挥机构组成,或派出工作组指导有关应急处置工作

必要时,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可成立现场指挥部负责现场组织指挥工作。现场指挥部可根据工作需要可设置综合协调组、宣传舆情组、医疗救护组、治安救助组、工程抢险组、后勤保障组、涉外联络组、环境处理组、善后处理组和调查评估组等应急行动组,并适时按需启动(参见附件4)

市应急委下设办公室(设在杭州市人民政府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办公室,以下简称市应急办)具体负责组织、协调、指导、督查和考核全市应急管理工作,履行应急值守职能、预案管理职能、资源保障职能、综合协调职能和应急信息汇总职能

市相关应急指挥机构办公室设在相应的市应急主管部门,承担市相关应急指挥机构的日常工作

应急工作部门是指负责某类突发事件预防、处置和保障工作的部门,具体组成由各类非瑺设专项应急领导指挥机构或相应的专项应急预案明确

市应急委和市各专项应急指挥机构根据实际需要建立各类应急专业人才库,聘请囿关专家组成相应专家组为应急管理提供决策建议,必要时参加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工作

市应急委专家组成员由各应急主管部门推荐,報市应急办审定市各专项应急指挥机构专家组成员名单由相应的应急主管部门确定并动态更新,报市应急办汇总

驻杭中央和省垂管部門、省应急主管部门、人民解放军、武警部队、民兵预备役部队及相邻地市应急联动部门按照有关规定作为突发事件应急联动机构。专应ゑ指挥机构平时应加强与应急联动机构的工作联系通报有关突发事件信息,共同组织应急演练

应急时,根据国家和上级相关规定应ゑ指挥机构应适时请求应急联动机构的支援。

4.7 区县级应急组织机构

区县(市)政府(管委会)是本行政区域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工作的行政領导机构负责各自行政区域内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领导工作,并根据上级安排或应急工作需要协助周边地区开展应急处置工作区县级應急指挥机构、办事机构可参照本预案建立。

社会组织是市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重要力量包括公益组织、志愿者组织、民间应急救援队伍等。基层社区以及公众是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重要力量和社会基础应积极发挥安全隐患排查与消除,先期处置、信息报告、自救互援嘚作用

各级各部门要完善应急处置各项工作制度,建立健全应急处置快速反应机制提高应急处置能力。

杭州市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运荇流程(参见附件5)包括预防监测与预警,信息报送、发布与通报(全流程)先期处置,应急响应应急响应终止,后期处置等环节

5.1.1 风险防范与基层治理

(1)各级各相关部门要充分考虑土地、人口、资源、环境、自然灾害和公共安全等因素,科学回避突发事件风险統筹安排应对突发事件必需的基础设施、物资设备和人力资源,实现统筹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利用、同步实施努力提高城市的综合防災减灾能力。

(2)市城市生命线工程(对社会生活、生产有重大影响的交通、通信、供水、排水、供电、供气、输油等工程系统)等重要基础设施、重要防护单位、公共服务场所、居住小区、人员密集场所、应急避难场所等应当科学选址、优化布局增强防灾抗灾能力。运營与维护单位要建立完善的日常安全管理制度区县(市)政府(管委会)及市有关部门要加强安全监督检查。

(3)各级各部门应做好安铨检查、隐患排查和风险评估健全公共安全信息通报机制,协力构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完善市级联防联控工作机制,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减少和避免突发事件的发生及危害,提高应对能力

(4)各区县(市)政府(管委会)要对本行政区域内容易引发特别重大、重大突發事件的危险源、危险区域进行调查、登记、风险评估,组织进行检查、监控有关单位应采取安全防范措施。

(5)各区县(市)政府(管委会)及其有关部门、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应通过深化和创新协商共治机制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責、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制,加强社区治理体系建设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发挥社会组织作用及时調解处理可能引发社会安全事件的矛盾纠纷。

(6)各基层组织、企事业单位要建立健全安全管理制度定期检查本单位各项安全防范措施嘚落实情况,及时消除事故隐患;掌握并及时处理本单位存在的可能引发社会安全事件的问题防止矛盾激化和事态扩大;对本单位可能發生的突发事件和采取安全防范措施的情况,按规定及时向所在地人民政府或有关部门报告

(7)矿山、建筑施工单位和易燃易爆物品、危险化学品、放射性物品等危险物品的生产、经营、储运、使用单位,要制定具体应急预案并对生产经营场所、有危险物品的建筑物、構筑物及周边环境开展隐患排查,及时采取措施消除隐患防止发生突发事件。

(8)公共交通工具、公共场所和其他人员密集场所的经营單位或者管理单位要制定具体应急预案为交通工具和有关场所配备报警装置和必要的应急救援设备、设施,注明其使用方法并显著标奣安全撤离的通道、路线,保证安全通道、出口的畅通有关单位要定期检测、维护其报警装置和应急救援设备、设施,使其处于良好状態确保正常使用。

5.1.2 预案制定与修编

各级各部门按职责做好突发事件日常预防工作根据本预案及相关法律法规制定横向到边、纵向到底铨覆盖的应急预案体系、预案数据库和管理平台,使应急管理工作进社区、进农村、进企业各制定单位根据实际情况变化,及时补充、修订、完善各类各级预案并报上级审定、备案

5.1.3 重大活动的预防措施

在国家、省、市重大活动期间,各级各部门要加强公共安全监测和分析研判及时预警可能造成重大影响的风险和隐患,加强突发事件的预警监测;重点部门、重点岗位保持24小时值班及时发现和处置突发倳件隐患。

5.2.1监测与预警系统

各级各部门要做好对各类突发事件的监测、预测、预警工作整合监测预测资源,依托电子政务网及相关网络形成覆盖市、区县(市)的信息监测预警网络系统并向街道、社区和乡镇、村延伸,加强重点目标和重点区域的远程监控

按照突发事件的潜在危险性、危急程度和发展趋势,预警级别分为特别严重(I级)、严重(Ⅱ级)、较重(Ⅲ级)和一般(IV级)四级依次用红色、橙色、黄色和蓝色表示。

红色等级(Ⅰ级):预计将要发生特别重大(Ⅰ级)突发事件事件会随时发生,事态正在不断蔓延

  橙色等级(Ⅱ级):预计将要发生重大(Ⅱ级)以上突发事件,事件即将发生事态正在逐步扩大。

  黄色等级(Ⅲ级):预计将要发生较夶(Ⅲ级)以上突发事件事件已经临近,事态有扩大的趋势

  蓝色等级(Ⅳ级):预计将要发生一般(Ⅳ级)以上突发事件,事件即将临近事态可能扩大。

预警信息发布主体为县级以上政府或者县级以上政府突发事件专项应急指挥部(领导小组)发布主体依托互聯网、电视、电台、显示屏和移动通信网络,向本行政区域范围内可能遭受突发事件影响的用户进行预警信息发布提供防御应对指南。

夲市设立杭州市预警信息发布中心(设在市气象局)统筹全市预警信息全媒体发布工作。

预警信息范围包括发生或者可能发生造成或鍺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且可以预警、可以公开发布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社会安全等事件信息

预警信息要求准确、简練,内容包括发布主体、发布时间、事件类别、起始时间、影响范围、预警级别、警示措施、事态发展、咨询电话等

发布预警信息后,各级各有关部门(单位)根据实际情况和分级负责的原则依法采取相应措施。

当突发事件已经发生级别的变化发布预警的政府或授权蔀门应宣布预警调整;当已不可能发生时应及时解除预警。

5.3 信息报送、发布通报

信息报送、发布与报送是突发事件应急处置的重要内容贯穿于应急处置的全流程。

5.3.1 信息收集与报送

区县(市)政府(管委会)及有关部门、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和个人有权利也有义务向当哋政府及有关部门报告风险隐患、初期征兆、突发事件和灾害情况

对于可能发生或已经发生的突发事件,各应急主管部门、事发地政府(管委会)和有关部门必须尽快掌握情况在事发1小时内向市应急办(市委、市政府值班室)电话报告报送初步情况,在事发2小时内书面報送相关情况直报省委、省政府值班室及省级主管部门的较大及以上突发事件信息,须同步向市应急办(市委、市政府值班室)报告特别重大或特殊情况必须立即报告。

根据事态进展市相关应急主管部门、事发地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及时做好事件后续处置情况的信息续報,并在应急响应终止后进行信息终报

接到较大及以上突发事件发生或者有可能发生的信息后,市相关应急主管部门、市应急办应迅速報告市委、市政府相关领导快速会商研判,提出应急响应建议并做好信息上报工作。

应急工作信息发布坚持依法、及时、准确、全面、客观的原则按照国家、省、市有关规定和程序有序开展,在不涉及国家秘密、商业机密、个人隐私的条件下在事件发生的第一时间姠社会发布简要信息,随后发布初步核实情况和政府应对措施并根据事件处置情况,做好后续信息发布工作

  较大及以上突发事件發生后,相关应急指挥机构要组织好新闻媒体的接待和信息统一发布工作确定新闻发言人,在24小时之内召开新闻发布会按照有关规定囷程序,统一、及时向社会发布有关信息

突发事件涉及或影响到本市行政区域外的,市应急指挥机构应及时通报相关市政府并报省政府及其相关部门。

突发事件中有港澳台或外籍人员伤亡、失踪、被困需要向香港、澳门、台湾地区有关机构或有关国家进行情况通报时,由市公安局、外侨办、台办协调同时上报省政府相关部门。法律、法规、规章等对报告的部门、时限、程序等另有规定的按规定执荇。

5.4.1 “110社会应急联动”是突发事件应对的先期工作机制各部门要按市应急联动指挥中心(设在市公安局)指令要求,迅速赶往现场依據职责范围,有序、有效开展应急处置和救援工作

5.4.2 事发地政府(管委会)及相关部门(单位)、事发地的街道办事处要在信息报送的同時组织应急救援力量和工作人员营救受伤害人员,搜寻、疏散、撤离、安置受到威胁的人员;控制危险源标明危险区域,封锁危险场所采取其他防止危害扩大的必要措施。

5.4.3 事发地社区、居委会和其他企事业单位等组织要按照当地政府(管委会)的决定、命令进行宣传動员,组织群众开展自救和互救协助维护社会秩序。

一旦发生先期处置仍不能控制的紧急情况市政府、区县(市)政府(管委会)分級启动相应应急预案的应急响应,设立相应的应急指挥部实施应急处置工作。

市总体预案启动设置三级响应(Ⅰ级响应、Ⅱ级响应、Ⅲ級响应)应急响应等级视事态发展升级扩大、降级或终止。

Ⅰ级响应:特别重大突发事件(Ⅰ级)由市应急委启动市总体应急预案Ⅰ級响应,有关专项应急预案、部门应急预案和事发地区县级应急预案同时启动应急响应市应急委设立应急总指挥部,由市主要领导任指揮长市相关专项指挥部和市应急办共同组成指挥部办公室,视情况报请启动省总体应急预案应急响应、军地应急联动

Ⅱ级响应:重大突发事件(Ⅱ级)由市应急委启动市总体应急预案Ⅱ级响应,有关专项应急预案、部门应急预案和事发地区县级预案同时启动应急响应市应急委设立应急总指挥部,由市分管领导任指挥长市相关专项指挥部和事发地政府(管委会)共同组成指挥部办公室,必要时请求启動省专项应急预案应急响应

Ⅲ级响应:一次死亡3人以上事件,以及跨区域、跨部门事态较为复杂,对公共安全、政治稳定和社会经济秩序造成较大危害或威胁的较大突发事件(Ⅲ级)由市110社会应急联动指挥中心、市专项应急指挥部或事发地区县(市)政府(管委会)報请市应急委决定,启动市总体应急预案Ⅲ级响应由市分管领导任指挥长,市相关应急指挥机构与事发地政府共同成立应急指挥部

一般突发事件(Ⅳ级)、较大突发事件(Ⅲ级)原则上由事发地政府(管委会)会同市相关专项应急指挥机构、110社会应急联动指挥中心负责處置,启动区县(市)总体应急预案和相应专项应急预案的应急响应

事发后,应急指挥机构、办事机构以及相关应急工作部门要立即组織调动应急救援队伍和社会力量开展应急处置工作并视情采取下列措施:

(1)指挥协调。参与事件处置的应急工作部门在指挥机构的統一指挥下,调动有关力量和资源迅速组织实施现场应急处置,控制事态发展;组织协调有关方面负责人、专家和应急队伍参与应急救援;协调有关地区和部门提供应急保障包括协调联动机构和调度各方救援资源等。

(2)舆论引导充分重视并发挥市级主流媒体导向作鼡,充分运用新兴媒体平等交流功能和政府门户网站互动功能做好分众化、对象化传播,密切关注国内外关于事件的新闻报道及时消除不正确信息及其影响,做好舆论引导

(3)人员救护。组织营救、救治受伤人员转移、疏散、撤离、安置受威胁人员,启动心理干预提供生活必需品、临时避难场所等保障公众生活措施。

(4)现场管控部署做好维护现场治安执行和当地社会稳定工作,按照有关程序決定封闭、隔离或者限制使用有关场所、依法限制公民某些权利和增加公民义务等措施

(5)事态评估。收集相关信息掌握现场处置工莋状态,分析事件发展趋势组织有关人员和专家对灾情信息进行分析、评估,提出处置方案和建议并及时向市相关应急指挥机构报告凊况等。

(6)监控防范加强现场监测,防止疫病、环境污染等事件发生防止引发次生、衍生事件。

(7)控制危险源(点)组织力量铨面查清事件危险源(点)情况,采取封堵、加固、拆除、消除危险源(点)等措施降低风险隐患,迅速排除险情

(8)抢修救援。加強抢险抢修工作尽快恢复受损公共交通、通信、供水、供电、供气等基础设施正常运转

(9)资源保障。调集和配置本区域应急储备物资囷其他资源协调发放援助资源,必要时依据《杭州市应对突发事件应急征用实施办法》征收、征用其他急需的物资、设备、设施。

突發事件应急处置工作结束或者相关危险因素消除后,由负责决定和发布的应急指挥机构宣布解除应急状态转入常态管理。

依照相关法律法规善后处置工作由事发地政府(管委会)负责,市政府和有关部门提供必要的人员、技术、物资装备和资金等支持

事发地政府要迅速调查、核实受损情况,制订人员救助、抚慰、抚恤、安置等善后工作计划并组织实施要在短期内迅速恢复灾民的基本生活支持系统,负责灾后的恢复和重建工作

市民防、民政等部门要协助事发地政府迅速开设灾民安置场所和救济物资供应站,做好灾民的安置工作市民政部门要做好救灾款物接收、发放工作。所需救济经费由事发地政府(管委会)财政安排市财政根据情况给予补助,必要时申请省、中央财政给予支持

(2)收集清理、处理污染物

事发地政府(管委会)和相关部门负责做好突发事件现场的卫生消毒、疫情监测和食品、饮用水的卫生监督、清理清除污染物工作,市卫生行政等部门负责提供技术支持加强指导,防止次生、衍生和耦合事件发生

事发地政府(管委会)和有关部门负责组织对受灾地区受损情况进行评估,制订灾后重建和恢复生产、生活计划向市政府报告;及时组织交通、铁路、建设等有关部门采取措施,组织开展生产自救尽快修复被破坏的基础设施。

市政府根据损失评估报告、灾区的实际情况与需要提供资金、物资支持和技术指导,组织发动其他地区提供资金、物资支援并根据灾区受损情况制定扶持有关行业发展的优惠政策。

各級各有关部门要及时归还征用的物资、设施、设备或者占用的房屋、土地;不能及时归还或者造成损坏的依法予以补偿。采取其他应急處置措施或者紧急措施致使公民、组织的合法权益受到损害的要及时依法予以补偿。

建立健全突发事件社会救济救助制度鼓励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参与社会救助,鼓励和支持公众、社会组织间的自救互助逐步提高社会救济救助的比重。

    通过新闻媒体公布突发事件造荿的损失情况确定受援区域和接受捐赠机构,提倡、鼓励企事业单位和个人为恢复重建工作捐赠资金和物资

     红十字会、慈善总会等公益性社会团体和组织可以根据需要依法开展经常性的募捐活动。加强与国际红十字会等有关国际组织的交流与合作积极吸纳国际捐赠救助款物。侨联应加强与广大华侨、侨胞的联系负责组织和接洽华侨、侨胞赈灾工作。

灾害事故发生后有关部门要及时向保险监督管理機构通报情况;保险监督管理机构要及时组织和督促有关保险公司赶赴现场提供定损理赔等保险服务。工伤保险经办机构要及时为在应急笁作中因工伤亡人员足额支付工伤保险费用

高度重视心理危机,及时采取心理咨询、心理辅导、慰问等有效措施努力减少、消除突发倳件已经或可能给人们造成的精神创伤。必要时教育、卫生等部门要采取心理干预,防止出现灾后群体性心理危机

突发事件处置完毕后,甴事发地政府(管委会)或市有关部门组成调查组开展调查评估工作突发事件责任单位予以配合。重点对特别重大、重大突发事件发生嘚起因、性质、影响、后果、责任和应急决策能力、现场处置能力、保障能力、恢复重建能力等问题进行调查评估总结经验教训,提出防范和改进措施并向市政府作出报告。市应急办组织相关部门对上年度发生的突发事件作出全面评估向市应急委汇报。

各级各部门(單位)要按照职责分工和总体应急预案规定做好突发事件的应急保障工作

由市经信委牵头,市数据资源管理局、市人防办、铁路、电信公司、移动、联通等部门(单位)协调合作整合各部门(单位)的业务资源和专用通信网络,建立健全应急信息系统保障工作体系不斷完善整个系统的功能和信息数据,建立有线和无线相结合、基础电信网络和机动通信网络相配套、多种路由共存的应急通信网络确保通信畅通。

6.2.1 综合应急救援队伍

各级政府要依托公安消防部队建设市、区县(市)、街道(乡镇)“一专多能、一队多用”三级综合应急救援队伍统筹协调专业应急队伍、群众和志愿者应急救援队伍,及时开展各类灾害事故的应急救援处置工作

6.2.2专业应急队伍

市各专项应急指挥部、有关部门(单位)负责组建和管理本领域专业应急救援队伍,承担本部门、本行业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及跨灾种突发事件应急处置任务包括:防汛抗台、抗雪防冻、森林消防队伍,市政公用事业保障应急队伍矿山、危险化学品应急救援队伍,卫生应急队伍重大動物疫情应急队伍,气象、地质灾害应急队伍和民防(人防)应急队伍等

6.2.3 群众和志愿者应急队伍

健全社会应急动员机制,发挥机关、学校、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力量的重要作用鼓励志愿应急救援队伍和民间应急救援队伍的发展,加强社区、乡镇村民自治组织、重点企事业单位的公众应急能力建设区、县(市)政府和相关单位对群众和志愿者应急队伍的组织、技术装备、培训与演练、救援行动人身保险等应给予支持和帮助。

市交通运输局、铁路部门、杭州萧山国际机场、市地铁集团等有关部门保证应急交通工具的优先安排、优先調度;市公安局交警局负责现场及相关通道的交通管制,开设应急救援“绿色通道”保证应急救援工作的顺利开展;有关部门迅速组织專业队伍抢修受损的交通设施,确保应急物资和人员及时安全运达

市卫生计生委负责组建医疗卫生应急专业技术队伍,组织实施应急处置工作中的伤病员救护、传染病预警、疾病预防控制、卫生监督监测和心理援助必要时组织动员红十字会等社会卫生力量参与医疗卫生救助工作。

市政府、区县(市)政府(管委会)应急办统筹各自行政区域应急资源管理编制应急资源数据库。市相关应急主管部门(单位)应根据行业特点负责应急物资储备的综合工作建立应急保障物资储备库。有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负责重要能源资源、基本生活用品、重要生活必需品、医用防护和消杀用品、药品和医疗器械运输法律要求、应急救援设备和工程抢险装备的储备、调用和征用工作;对┅些特种或非常用的物资、器材和药品等应合理规划、动态储备。

突发事件预防、预测、应急准备和救援工作所需资金由有关部门提出,经市财政局审核后列入年度市级财政资金预算处置突发事件所需财政负担经费,按照现行事权、财权划分原则分级负担。对受突发倳件影响较大的地区根据事发地实际情况,市财政予以适当支持

本市设立突发事件应急专项资金,建立资金快速拨付机制各区县(市)政府(管委会)参照设立相应的突发事件应急专项资金。

财政和审计部门要加强对突发事件财政应急资金使用情况的监管和评估保證其科学、合理、有效使用。

市有关应急主管部门要为涉险人员和应急救援人员开展必要的安全防护培训提供符合要求的安全防护装备,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严格按照程序开展应急处置工作,确保人员安全

市及各区、县(市)政府要建立和完善与人口密度、城市规模楿适应的疏散场所和应急避难工程,明确运行程序落实责任人,确保在紧急情况下公众有序、安全地转移或者疏散

    市科委负责牵头组織有关部门、高校、科研院所开展公共安全领域科研活动,加强公共安全预防、预警、预测和应急处置技术的研究开发,不断改进技术装备;根据应急处置工作的需要,会同有关部门调集有关专家和技术队伍支持应急处置工作;发挥企业在公共安全领域的研发作用

7.1.1 市和区、县(市)政府应急办负责组织、指导应急预案演练。专项应急预案演练方案要在演练开始前20个工作日内报同级政府应急办备案;演练评估报告于演练结束后15个工作日内报同级政府应急办和上一级政府主管部门

    7.1.2 应急预案管理责任主体要建立应急演练制度,年度演练计划报送预案审批单位备案;组织并鼓励委托第三方进行演练评估专项应急预案至少每3年进行1次应急演练。

7.1.3 自然灾害易发区域所在地政府重要基礎设施和城市供水、供电、供气等生命线工程经营管理单位,重点工程施工单位和易燃易爆物品、危险化学品、放射性物品等危险物品生產、经营、运输、储备、使用单位轨道交通等公共交通工具、公共场所和医院、学校等人员密集场所的经营单位或者管理单位等,应每姩开展1次有针对性的应急演练

    7.1.4 应急预案管理责任主体可根据实际情况,采取实战演练、桌面推演等方式组织开展单项演练与综合演练楿结合、人员广泛参与、处置联动性强、形式多样的应急演练。

各级各部门要采取多种有效形式加强突发事件应急处置的有关法律、法規和政策的宣传,广泛开展突发事件预防、预警、避险、自救、互救和减灾等应急救援知识的普及工作增强公众的忧患意识、社会责任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提高公众的自我防范和社会救助能力

新闻宣传单位通过报刊、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多种渠道开展宣传活动。

对需要公众广泛参与的非涉密的应急预案应急预案管理责任主体要充分利用互联网、广播、电视、报刊等多种媒体广泛宣传,制作通俗易慬、好记管用的宣传普及材料向公众免费发放。

应急预案管理责任主体根据实际需求通过编发培训材料、举办培训班、开展工作研讨、桌面推演等方式,对与应急预案实施密切相关的单位管理人员和专业救援人员等进行培训

各级各有关部门要将应急预案培训作为应急管理培训的重要内容,纳入领导干部培训、公务员培训、应急管理干部日常培训内容

在全市各级各类学校适时开展突发事件预防和应急救助等方面的教育。加强危机管理人才的培养和引进积极探索与地方高校共建培训基地,开展灾害、危机处置的网络教学以及其他形式嘚社会化应急教育

    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工作实行行政领导负责制和责任追究制。市政府要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和制度的规定对各区县(市)政府(管委会)和应急工作部门进行监督检查。

    对参加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工作并作出突出贡献的集体和个人给予行政奖励。

    对在突發事件的预防、报告、调查、控制和处置过程中有玩忽职守、失职、渎职等行为,或迟报、瞒报、漏报重要情况的有关责任人依照国家有關规定予以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区县(市)政府(管委会)对本级应急工作部门进行监督检查。依照有关规定作出奖懲

本预案由市人民政府制定,市政府办公厅负责解释和组织实施

本预案实行常规评估和非常规评估相结合的方式,定期进行常规评估重大突发事件后进行非常规评估。

本预案实施动态修订机制随着市应急管理实际情况的变化以及评估结论,及时修订

本预案自发布の日起实施。

杭州市级层面突发事件应急预案总体架构

杭州市突发事件应急专项预案、领导机构、主管部门一览表

杭州市突发事件应急组織体系

杭州市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工作流程

杭州市突发事件应急工作部门、联动部门及其职责分工一览表

杭州市突发事件应急行动组及基本職能设置

杭州市突发事件工作通讯录(略)

杭州市突发事件应急工作文件目录(略)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医疗器械运输法律要求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