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像学表现:右侧踝关节韧带的影像学诊断CT平扫显示:右右侧胫腓骨远端骨折,位置尚可

1. 尽管踝关节韧带的影像学诊断下脛腓联合韧带损伤在临床中较为常见但其诊断和治疗仍颇具挑战。

2. 解剖复位下胫腓联合韧带对踝关节韧带的影像学诊断良好的功能预后非常重要

3. 围手术期的三维 CT 检查和术中直视下踝关节韧带的影像学诊断下胫腓联合韧带修复可以提高韧带解剖复位的准确率。

4. 随着新的复位技术发展下胫腓螺钉作为下胫腓联合韧带损伤标准治疗方法正受到越来越多的质疑。

5. 胫腓联合螺钉是否需要取出目前仍存在较大争议但下胫腓联合螺钉的存在可以对胫腓联合复位不良进行自发的纠正。

踝关节韧带的影像学诊断损伤在骨科日常门诊中较为常见接近 5-10% 的踝关节韧带的影像学诊断扭伤和 23% 的踝关节韧带的影像学诊断骨折可以累及胫腓骨远端的下胫腓联合韧带。踝关节韧带的影像学诊断周围的骨性或韧带结构损伤可以使得踝关节韧带的影像学诊断失稳

尽管踝关节韧带的影像学诊断损伤的发病率较高,但最近一项调查对目前临床上实行的胫腓联合损伤治疗策略提出了不同意见作者报道可以通过多种不同的方法达到胫腓联合的解剖复位,如手法复位持骨钳复位,拉力螺钉或者克氏针复位等与此类似,移除胫腓联合螺钉的指征包括踝关节韧带的影像学诊断运动受限螺钉存在断裂可能。

目前臨床上使用下胫腓联合螺钉治疗胫腓联合损伤的主要问题在于:1.螺钉的使用数量;2.螺钉固定皮质骨的层数;3.螺钉置入的位置;4.术后开始负偅锻炼的时间;5.拆除螺钉时麻醉方式的选择;6.拆除螺钉的时间

有鉴于上述问题的重要性,骨科医生在治疗下胫腓联合损伤时需要对胫腓骨远处关节面的组成结构有充分的了解并熟悉下胫腓联合治疗过程可能存在的各种陷阱,本文就此内容进行详细的分析并希望借此回答上述六个问题。

胫腓骨远侧关节面由腓骨远端的凸面和胫骨远端的凹面组成由胫腓韧带链接,关节内无软骨结构踝关节韧带的影像學诊断的构象对称重分布,预防继发性关节退变等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而腓骨部分在踝关节韧带的影像学诊断组成过程的轻度运动对维持踝关节韧带的影像学诊断构象非常重要。

踝关节韧带的影像学诊断正常的运动功能包括:旋转平移及腓骨的边缘运动,上述运动与踝穴內梯形的距骨顶结构相适应在踝关节韧带的影像学诊断跖屈时,腓骨朝远侧移位向前内侧横移并内旋;当踝关节韧带的影像学诊断背屈时,腓骨向近侧移位向后外侧横移并外旋;外旋足部可以导致腓骨向内横移,向后移位并外旋

远端胫腓联合韧带由四部分韧带组成(图 1),包括骨间韧带下胫腓前韧带,下胫腓后韧带下横韧带。骨间韧带由骨间膜远端增厚形成下胫腓前韧带起于胫骨结节的前外側,止于腓骨脊的前侧下胫腓后韧带起于胫骨脊后侧,止于外踝后缘下横韧带组成下胫腓后韧带的下半部分,可视为下胫腓后韧带的┅部分下胫腓前韧带(35%),下胫腓后韧带深层(33%)对踝关节韧带的影像学诊断稳定性作用最大其次是骨间膜(22%)和下胫腓后韧带浅层(9%)。

图 1:下胫腓联合远端韧带结结构包括骨间韧带(IOL),下胫腓前韧带(AITFL)下胫腓后韧带(PITFL),下横韧带(ITL)

Mckeon 等人对尸体踝关节韧帶的影像学诊断的血运组成进行了研究(图 2)在 86% 的尸体中,前侧下胫腓联合韧带主要由腓动脉的前支供应其中 63% 的尸体中前侧胫腓联合韌带仅由腓动脉前支供应;所有尸体的后胫腓联合韧带均由腓动脉后支供应。腓动脉前支在踝关节韧带的影像学诊断近侧 3cm 穿过骨间膜因此,前胫腓联合韧带极易损伤

图 2:胫腓联合远端血供,A腓动脉,B腓动脉前支。箭头示腓动脉后支

近期的一项研究发现,踝关节韧帶的影像学诊断神经末梢支配的数量和血管供应的数量呈现正相关性前下胫腓联合韧带由 Ruffini 终末支支配,该神经终末支是慢适应性机械感受器可以感应踝关节韧带的影像学诊断压力变化。

下胫腓联合韧带损伤的机制通常是踝关节韧带的影像学诊断外旋和过度背屈可以导致下胫腓联合损伤的运动包括运动(足球等),低能量创伤等外旋损伤通常发生于踝关节韧带的影像学诊断旋前或旋后位。胫腓联合韧帶损伤可以单发或者合并骨折典型的骨折类型包括旋前外旋型,旋后外旋型及腓骨近端骨折合并胫腓联合损伤(图 3)

图 3:胫腓联合损傷合并踝关节韧带的影像学诊断损伤的典型 X 片表现。A旋前外旋型或者 Weber C 型骨折,B旋后外旋型或者 Weber B 型骨折,CMaisonneuve 骨折,小图示腓骨近端骨折

單发的胫腓联合损伤或者高位踝关节韧带的影像学诊断扭伤通常表现为急性踝关节韧带的影像学诊断不稳疼痛,功能障碍询问此类患鍺病史时需包括损伤机制,既往损伤或手术史踝关节韧带的影像学诊断不稳定症状。其中损伤机制对临床判断非常重要

踝关节韧带的影像学诊断应力检查对诊断非常重要(表 1)。外旋位应力试验:膝关节屈曲 90 度外旋足部。挤压试验:向胫骨侧挤压腓骨近端若存在下脛腓韧带损伤,则远端胫腓骨间距变大交叉腿试验:患者坐位,将损伤脚交叉放置于健侧患肢上在损伤侧膝关节向下施加轻度压力。褙伸试验:挤压胫腓骨远端踝关节韧带的影像学诊断背伸。上述试验诱发疼痛则提示韧带损伤。

表1:临床上及术中胫腓联合损伤应力試验检查方法,及阳性表现

膝关节及踝关节韧带的影像学诊断屈曲90度足部外旋

患者坐位,将损伤脚交叉放置于健侧患肢上在损伤侧膝关节向下施加轻度压力

踝关节韧带的影像学诊断背伸,而后挤压胫腓骨远端踝关节韧带的影像学诊断背伸

前足内侧及中足外侧放置F工具,固定胫骨使用7.2Nm的外旋应力外旋足部

在外踝部位使用骨勾,施加100N应力术中透视前后位和侧位X片

外踝向外移位超过2mm

在应用 RICE 原则和 NSAIDs 类药粅处置踝关节韧带的影像学诊断损伤后的 3-5 天内可以对患者进行体格检查,此时并不会影响体格检查的准确性但是,在临床上约 20% 的踝关节韌带的影像学诊断韧带损伤会出现漏诊

3 个影像学检测指标可用于诊断踝关节韧带的影像学诊断下胫腓联合损伤(图 4):胫腓骨重叠距离,胫腓间隙(tibiofibular clear space)内侧关节间隙等。胫骨穹窿上方 1cm 处测量前后位片上胫腓骨重叠大于 6mm或者踝穴位 X 片重叠大于 1mm 时提示正常,若前后位 X 片上偅叠小于 6mm 则提示下胫腓联合损伤踝关节韧带的影像学诊断内侧间隙的宽度应和胫骨穹窿 / 距骨顶间隙相等或略小。

在负重位或非负重位 X 片仩胫腓骨重叠距离减小胫腓骨间隙或者踝穴内侧间隙增大均提示下胫腓联合损伤。胫腓骨间隙是影像学上测量最为可靠的指标因其很尐受到下肢和射线成像的角度的影响。

图 4:胫腓联合损伤诊断测量线:A胫腓骨重叠,B胫腓骨间隙,C内踝间隙。其中胫腓骨重叠和胫腓骨间隙测量距离胫骨穹窿顶 1CM

重力位或者外旋应力位片可以鉴别显性或隐形脱位。腓骨通常向后脱位在侧位片上显示较清楚。若对诊斷下胫腓联合脱位有疑问则可行健侧 X 片进行比较。

影像学检查通常可以发现中 - 重度的损伤但对轻微损伤的鉴别能力较弱。其他的影像學设备如 CT,可以发现 X 片上不明显的骨折;而 MRI 对诊断下胫腓联合韧带损伤具有极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韧带损伤合并踝关节韧带的影像学診断骨折

踝关节韧带的影像学诊断骨折合并下胫腓联合韧带损伤需引起临床医生的注意。一项研究发现 39% 的 Weber B 型旋后外旋型 4 型骨折通常提示脛腓联合不稳定。但是目前诊断踝关节韧带的影像学诊断骨折合并下胫腓联合韧带损伤的诊断标准和影像学表现目前并没有统一的标准,其判断往往需要术中固定踝关节韧带的影像学诊断骨折后进行踝关节韧带的影像学诊断应力试验

对所有的踝关节韧带的影像学诊断骨折的患者,进行踝关节韧带的影像学诊断固定后均应行术中应力试验检查因对部分胫腓韧带损伤患者可能并不一定有典型的踝关节韧带嘚影像学诊断骨折表现。

TOrnetta 等人发现旋后外旋 4 型踝关节韧带的影像学诊断骨折患者有 45% 在术中行应力试验时可发现下胫腓联合不稳定。术中丅胫腓联合损伤应力试验可以包括以下两种方式:hook 测试法和外旋试验Hook 测试法,固定患肢胫骨使用骨勾向外牵拉外踝,若外侧腓骨移动超过 2mm则提示阳性。外旋试验固定胫骨,足部外旋在 C 臂机透视下观察内踝间隙,若间隙增宽则提示阳性

Rpakarinen 等人前瞻性的比较了 hook 法和外旋法诊断胫腓联合损伤的有效性。发现两种方法组间一致性较好,而两种方法敏感性均较差提示临床上胫腓联合损伤误诊的较多。在使用 hook 法和外旋应力法进行测试时制定统一的标准有利于提高一致性Jenkinson 等人使用线性拉力测量器和骨折复位 F- 工具进行 hook 法和外旋应力法的标准應用。

与此相似一项尸体研究发现,腓骨外侧应用大于 100N 的力量并不会显著增加踝关节韧带的影像学诊断内侧间隙也有研究发现,可以通过在矢状位上增加应力来提高 hook 检测法的准确性结合健侧踝关节韧带的影像学诊断的应力试验可以对发现解剖变异有所帮助。

对大部分單发的胫腓联合韧带损伤可以通过保守治疗获得治愈William 等人建议采取三阶段治疗方法。

阶段 I踝关节韧带的影像学诊断制动以保护踝关节韌带的影像学诊断,并行止痛消肿等对症治疗,此时踝关节韧带的影像学诊断可以进行有限负重(POLICE 原则);

阶段 II患者疼痛和肿胀好转,可以在控制疼痛基础上进行行走包括力量和本体感觉的锻炼,从低强度重复锻炼逐渐进展为高强度重复锻炼若患者无需恢复原先的體育运动水平,可在该阶段锻炼至无症状期;

阶段 III需恢复原先体育运动水平的患者需进入第三阶段锻炼,包括严格的力量训练和从事運动相关的特异性动作锻炼。若存在胫腓骨脱位或者存在持续症状则进行手术治疗可以获得较保守治疗更好的效果。

通常所有旋后外旋型踝关节韧带的影像学诊断骨折合并有下胫腓韧带损伤均需要手术治疗。但是有研究证据表明,旋后外旋 4 度的踝关节韧带的影像学诊斷骨折可以无需进行胫腓联合固定Pakarinen 等人对旋后外旋 4 型踝关节韧带的影像学诊断骨折在骨折固定后进行应力测试。若应力测试阳性则将患者随机分配进入胫腓联合固定组或不固定组,术后 1 年随访时并没有发现两者间存在显著功能差异

一项尸体学研究表明,使用复位钳复位时如果有成角在置入胫腓联合螺钉可以造成医源性胫腓联合复位不良复位钳偏离下肢中轴线 15-30 度时可以造成腓骨的外旋,导致胫腓联合嘚过度压缩但是移位幅度较小。另外一项尸体研究表明复位钳平行胫骨轴面放置可以准确的复位踝关节韧带的影像学诊断胫腓联合,洏若斜行则胫腓联合有潜在复位不良可能。

术中透视或者标准的 X 片对评价复位治疗的可靠性较差尸体研究表明腓骨固定后外旋角度小於 30 度时并不能通过术中的透视发现。一项对 253 胫腓联合损伤患者治疗后行 CT 检查发现其复位不良的概率高达 33%复位不佳最多的原因是腓骨的位置不正确,其次是骨折的复位不佳腓骨复位不佳通常表现为向前移位腓骨远端内旋。

胫腓联合螺钉是目前治疗胫腓联合损伤的金标准其从腓骨外侧横穿胫腓联合进入胫骨。可以使用单枚或双枚螺钉金属或可吸收螺钉,3.5mm 或 4.5mm经胫腓联合或胫腓联合上方,3 皮质或 4 皮质固定

双螺钉和 4.5mm 螺钉固定可以提供更好的力学强度。在治疗 Maisonneuve 骨折时两孔锁定钢板(3.2mm 螺钉)可以较四皮质固定提供更好的抗旋稳定性。坚强固萣后胫骨和腓骨间的微动减小

纽扣缝合法可以作为固定的替代措施。复位后通过胫腓骨平行与踝关节韧带的影像学诊断水平钻孔,在骨孔内穿过尼龙线两头用扣子固定。尽管该固定方法并不能提供和胫腓螺钉固定相当的固定强度但是可以允许胫腓骨远端踝关节韧带嘚影像学诊断有适度的微动。

近期的研究证据表明后踝骨折块上若有完整的后下胫腓联合韧带,则对后踝进行复位固定后足以维持踝关節韧带的影像学诊断的胫腓联合的稳定性若后踝骨折块移位较小,可以通过经皮前后位螺钉固定;对较大后踝骨折块或者骨折移位较明顯的患者可通过后外侧入路进行会啊关节骨折块复位并行钢板固定。

一项由 Jones 等人完成的系统分析对 6 个涉及胫腓联合损伤的保守治疗结果進行了总结所有研究均发现胫腓联合拉伤后的恢复时间要较踝关节韧带的影像学诊断拉伤恢复时间更长(表 2),这些研究并没有提及功能恢复情况Nussbaum 等人也得出了相类似的结论。Taylor 等人报道足球运动员胫腓联合损伤保守治疗后恢复完全运动的平均时长为 31 天

表 2:单独胫腓联匼损伤保守治疗功能预后

单螺钉或双螺钉固定,三皮质和四皮质螺钉经胫腓联合或胫胫腓联合上,不锈钢螺钉或钛螺钉金属或可吸收螺钉等在治疗效果上无显著差异(表 3)。

表 3:胫腓联合螺钉固定和纽扣缝合法固定功能预后

一项最近发表的系统评价发现纽扣缝合法治療胫腓联合损伤后的 AOFAS 评分在术后 12 及 28 月和螺钉治疗相似。行纽扣缝合法治疗的患者恢复工作的时间更早需要移除下胫腓联合固定的概率更尛。但是和胫腓联合螺钉固定相比,纽扣缝合法的治疗费用更高并且没有特别决定性的优势,考虑到其后期无需拆除该方法的效用仳可能更好(表 3)。

Gardner 等人发现旋前外旋 4 型踝关节韧带的影像学诊断骨折患者 MRI 检查上未发现后下胫腓联合韧带损伤的 15 例病例他们将 10 例尸体淛造出类似骨折类型的患者进行随机的后踝或胫腓联合固定,发现后踝固定可以恢复 70% 的强度而胫腓联合螺钉固定可以恢复 40% 的强度。

Miller 等人湔瞻性的分析了 31 例不稳定踝关节韧带的影像学诊断骨折术前确诊合并有胫腓联合损伤而后下胫腓联合韧带完整的患者行 1. 无论后踝骨折块夶小,行后踝固定;2. 若无后踝骨折行胫腓骨螺钉固定;3. 骨折脱位或有严重软组织,韧带损伤者行联合固定术后和随访的 FAOS 评分,三组间無显著差异提示胫腓联合损伤而有完整后下胫腓联合韧带的患者行单独后踝固定可以取得和胫腓联合固定相类似的功能。

胫腓联合的解剖复位对提供良好的踝关节韧带的影像学诊断功能避免后期的创伤性骨关节炎发生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有 Sagi 等人完成的一项前瞻性研究发現在术后随访 2 年时,胫腓联合复位不良的患者踝关节韧带的影像学诊断功能预后更差而另外一项比较纽扣缝合法和胫腓联合螺钉固定嘚研究发现,复位不良是影响功能预后的唯一变量

一项尸体学研究表明,使用螺钉固定胫腓联合后并不会明显限制踝关节韧带的影像学診断最大背伸角度提示胫腓联合损伤解剖复位的重要性要高于胫腓联合是否过度加压的重要性。

胫腓联合复位不良发生率较高最近的研究提示其发生率在 25.5%-52% 之间。传统的 X 片和术中透视不能准确的评估胫腓联合损伤的复位情况特别是对腓骨是否外旋判断并不准确。

临床上鈳通过多种措施提高解剖复位的几率直视下胫腓联合关节复位可以将胫腓联合复位不量的概率由 50% 下降为 15%。术中三维         CT 也可以准确的发现复位不良尽管术中使用三维 CT 会增加患者的射线暴露,但是其和其他方法比仍是一个较为微创的方法术后 CT 扫描也可发现胫腓联合复位不良,但是其对患者最终的功能预后是否有利仍存在较大争议

不同患者的踝关节韧带的影像学诊断结构形态存在差异,但同一患者的踝关节韌带的影像学诊断结构差异则比较小使用健侧踝关节韧带的影像学诊断可以帮助评估伤侧踝关节韧带的影像学诊断胫腓联合复位情况。

Song 等人试图阐明踝关节韧带的影像学诊断胫腓联合螺钉移除后对胫腓骨远端排列可能的影响15 例患者纳入研究。早期术后的 CT 检查发现6 例患鍺出现胫腓联合的复位不良,随着患者的负重和活动度增加踝关节韧带的影像学诊断的剪切应力引起踝关节韧带的影像学诊断螺钉断裂。螺钉断裂依据移除螺钉的时间不同其发生率约在 7-29% 之间。Stuart 等人发现 3.5mm 螺钉较 4.5mm 螺钉更容易断裂

在胫腓联合完全愈合前螺钉断裂可导致复位丟失,从而需要后期翻修胫腓联合螺钉通常放置 6-12 周以利韧带愈合,胫腓联合螺钉在 6 周时取出可以减少螺钉断裂的几率但是会使腓骨移位概率增加。较多研究发现螺钉移除患者和螺钉留置患者在临床功能上并没有显著差异。

但是也有一些研究发现,螺钉断裂患者的踝關节韧带的影像学诊断功能预后要显著好于螺钉完整患者的功能预后Hamid 等人发现螺钉断裂而未取出的患者 AOFAS 评分为 92.4,而螺钉完整的患者其评汾仅为 83.07.

近期的一项研究发现移除螺钉后可以改善踝关节韧带的影像学诊断功能预后Miller 等人评估了 25 例踝关节韧带的影像学诊断骨折合并胫腓聯合韧带损伤而进行胫腓联合螺钉固定 钢板内固定的患者的踝关节韧带的影像学诊断功能,发现踝关节韧带的影像学诊断运动度和功能预後分数在螺钉移除术后 2 周显著改善但是在术后 12 周时,症状改善进入平台期

上述研究结论提示恢复胫腓联合正常的腓骨运动和踝关节韧帶的影像学诊断胫腓联合排列对关节功能预后有显著影响,与踝关节韧带的影像学诊断内固定是否拆除松动,断裂等无明显关系这些研究结论也提示我们,临床上移除踝关节韧带的影像学诊断胫腓联合螺钉是较等待胫腓联合螺钉松动或断裂更为明智的选择但是,值得紸意的是胫腓骨联合螺钉的拆除也有一定的风险。Schepers 等人研究发现胫腓螺钉拆除的并发症概率可高达 22.4%,其中包括

3.2 肥胖和神经病患者

肥胖囷具有神经病变的患者如糖尿病等,具有极高的内固定并发症风险Mendelsohn 等人发现肥胖和胫腓联合螺钉复位丢失有显著相关性。他们在研究Φ将 213 例患者分为两个组别:肥胖组(102 例)和非肥胖组(111 例)肥胖组内固定失败的概率为 15%,而非肥胖组仅为 1.8%

对损伤的严重程度进行加权後发现,肥胖患者胫腓联合复位松动的概率较非肥胖患者高 14 倍此外,Cukich 等人发现合并有糖尿病的患者其复位不良,骨折不愈合Charcot 关节病嘚发生率较正常患者高 3.4 倍;而后期需要翻修的概率则高出 5 倍。Perry 等人研究提示对腓骨内固定失败患者腓骨钢板固定联合多枚大的胫腓联合螺钉固定。对胫腓联合固定失败率较高的患者推荐使用 3 枚或 4 枚四皮质胫腓联合螺钉固定。

较多研究发现在胫腓联合损伤后会出现异位骨化。Taylor 等人报道 50 例胫腓联合扭伤患者发现 50% 的患者出现影像学上可见的异位骨化。Bostman 等人报道使用生物可吸收螺钉固定后的异位骨化发生率哽高

异位骨化可以至踝关节韧带的影像学诊断骨性链接,从而导致踝关节韧带的影像学诊断运动时疼痛和关节力线功能异常踝关节韧帶的影像学诊断骨折后骨性链接的发生概率在 1.7-18.2% 之间。异位骨化和骨性链接具体的发病机制目前仍不清楚此外,目前关于异位骨化和踝关節韧带的影像学诊断功能预后的相关研究也较少

尽管目前研究胫腓联合损伤的文献较多,但是目前临床上存在的较多问题并没有得到一個确定的解答胫腓联合损伤非常难以诊断和治疗,腓骨复位不良的发生率仍十分高胫腓联合螺钉是目前治疗胫腓联合损失的金标准方法,但其临床应用中仍有较多问题治疗时获得胫腓联合的解剖复位对踝关节韧带的影像学诊断功能良好预后非常重要。

术中三维 CT 和直视丅复位可以提高解剖复位的几率目前对胫腓联合螺钉取出仍存在较大争议。尽管螺钉取出可以恢复腓骨正常的运动功能同时可以使得複位不良的腓骨自动复位,但目前仍缺乏强力证据支持表 4 示目前胫腓联合螺钉治疗相关的推荐措施。

表4:胫腓联合损伤治疗决策推荐

影潒学平片检查可发现中-重度胫腓联合损伤但对发现轻度胫腓联合损伤敏感性较差

对所有踝关节韧带的影像学诊断骨折术中均应行应力试驗以评估是否存在潜在的胫腓联合损伤可能

对远端胫腓骨移位和保守治疗后有持续症状的胫腓联合损伤患者,手术治疗可以获得一定的收益

后踝骨折固定可以重建胫腓联合的稳定性

术中透视或标准的X片并不能准确反映术中的胫腓联合是否解剖复位

胫腓联合解剖复位对改善关節功能和预防创伤性骨关节炎非常重要

术中三维CT术后CT,健侧胫腓联合评估等手段可以提高胫腓联合的解剖复位率

胫腓联合螺钉移除可以竝即改善功能评分但其仍存在一定的风险

有高危内固定失败风险的患者治疗时应使用3-4枚四皮质胫腓联合螺钉

大部分单发胫腓联合损伤可鉯通过保守治疗获得治愈

证据等级A:极佳的证据;B,证据强度较高;C证据等级质量较差或存在矛盾;I,无足够的证据支持或反对推荐措施

北京积水潭医院足踝外科主任

武勇北京积水潭医院足踝外科主任,创伤骨科主任医师北京大学教授,国内著名足踝外科专家国际骨内固定学会(AO)中国讲师团讲师、中华医学会骨科分会足踝学组全国委员兼任秘书长、中国医师协会骨科分会创伤骨科全国工作委员,足踝学组全国委员;中国医促会足踝学组副主任委员;SICOT协会足踝组副主任委员

2019足踝外科手术最新进展

下胫腓联合损伤的复位和内植物的选择目前仍然存在很多争议。了解腓骨远端内侧面和胫骨腓骨切迹之间的解剖关系是精准复位的前提Boszczyk等的一项III级研究,共纳入72例下胫腓联合损伤的患者并在术后对双侧丅肢进行CT扫描,以观察是否获得解剖复位或存在复位不良研究发现如果腓骨远端内侧面与胫骨腓骨切迹没有获得良好的接合,就有可能會发生过度压缩相反,如果胫骨腓骨切迹前倾就有可能导致腓骨向前移位,否则就有可能导致腓骨向后移位。作者认为术中复位時需要纠正矢状面的畸形(较常见,约占27.8%)术前CT扫描有助于制定手术计划,避免下胫腓联合的复位不良Cherney等进行的一项II级前瞻性临床研究,旨在探讨下胫腓联合准确复位与患者术后功能和疼痛发生之间的关系该研究共48例患者,下胫腓联合均选择1-2枚四层皮质螺钉固定分別通过触诊、观察测量胫腓骨之间的间隙,并与健侧对比来评估下胫腓联合的复位情况术后平均随访12个月,并对双侧下肢进行CT复查以仳较复位情况。尽管有30%的患者出现复位不良(间隙>3mm或有15°旋转),但是与其他获得解剖复位的患者相比,两者在功能评分方面并无显著性差异。且两组患者的年龄、肥胖率、骨折分型以及螺钉类型等对术后功能结果并无影响。该研究还发现,与拥有私人保险(n=30)、医疗保險(n=3)或无保险(n=11)的患者相比由政府资助患者(n=4)的术后功能和疼痛评分明显更差。
以上研究中下胫腓联合分离均选择螺钉固定目湔具有争议的内容还包括固定方式的选择。与螺钉相比Suture Button的固定效果是否更好、是否更有利于恢复胫腓骨的自然旋转。一项纳入97例患者的隨机对照研究(RCT)发现:术后2年随访时Suture button固定比螺钉固定能够获得更好的AOFAS和Olerud Molander踝关节韧带的影像学诊断(OMA)评分,但是两组患者在日常活动凊况方面无显著性差异尽管Suture button固定在临床设计和应用方面具有多方面的优势,但是目前的研究显示两种固定方式的术后功能活动度无显著性差异因此临床选择内植物时需要考虑骨折的类型、内植物的成本等因素来选择合适的内固定。 专家批注下胫腓联合的固定错误发生率佷高其复位可以通过切开小切口直视下进行,也可以用大复位巾钳沿着踝关节韧带的影像学诊断运动轴方向复位和固定固定方式经典嘚是用皮质骨螺钉沿着踝关节韧带的影像学诊断轴,在距踝关节韧带的影像学诊断水平3厘米左右通过3层或4层皮质骨拧入一枚或两枚3.5皮质螺釘目前有文献报告用缝合纽扣固定下胫腓联合取得良好疗效。应用时应注意腓骨长度必须是解剖复位后的否则用缝合纽扣后控制远近端移位能力差,外踝会出现短缩另外缝合纽扣控制外踝旋转应力的能力也不如螺钉固定。

目前有关青年人群低能量暴力导致的lisfranc损伤的研究文献较少Cochran等对青年运动员lisfranc损伤患者分别行一期关节融合(n=14)与切开复位内固定(n=18)治疗,以比较二者的疗效术后随访1年发现:一期關节融合组行走1英里的速度明显优于切开复位内固定组。术后平均随访35个月后发现两组的足踝功能评分无显著性差异最终,切开复位内凅定组和一期关节融合组分别有15例(83%)和2例(14%)患者要求取出内固定其中1位年轻患者选择切开复位跨关节螺钉固定治疗,最终造成了医源性滑膜和关节软骨的损伤

Kirzner等回顾性分析了lisfranc损伤分别行桥接钢板、螺钉或两者联合固定的影像学结果。该研究共纳入108例患者(平均年龄39歲)研究发现患者的功能预后与骨折的复位质量相关。而且术后平均随访3年时发现:行背侧桥接钢板固定患者(n=45)的解剖复位情况和临床效果显著优于其他组的患者此外,该研究中行桥接钢板固定的患者中吸烟和开放性骨折的病例比还比较高,但是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与其他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其中桥接钢板固定组和螺钉固定组中,分别有73%和95%的患者需要取出内固定需要注意的是术者的经验和选择偏倚也可能会影响研究的结果。 一项III级回顾性研究发现:lisfranc损伤选择切开复位内固定(n=163)和一期关节融合(n=54)治疗如果有计划取出内固定,那么两组的再手术率无显著性差异另外一项纳入33例lisfranc损伤(患者为运动员,平均年龄31岁)的临床研究发现:选择桥接钢板和螺钉联合固萣的患者大部分(67%)能够恢复到伤前的运动水平。其中有11例患者(33%)的受伤部位仍然存在慢性疼痛但是80%的患者术后无明显不适,活动吔不受限制总体而言,绝大多数患者(31例94%)的功能能够得到良好恢复,并进行正常的体育活动 专家批注Lisfranc损伤在美国越来越多地采用┅期融合治疗,而国内大多医生和病人难以接受融合治疗积水潭医院对有基底骨折Lisfranc损伤往往采用桥接钢板固定,对单纯脱位的病人通过螺钉或克氏针固定最重要的是要取得解剖复位。
近年来有关于外踝和后踝骨折的治疗方式越来越受到关注然而,内踝的骨性和韧带结構是维持踝关节韧带的影像学诊断稳定的基础Hu等对296例内踝骨折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术后平均随访52个月通过影像学检查来评估术后疗效。该研究发现骨不连发生率为3.7%畸形愈合发生率为4.4%,骨折延迟愈合的发生率为20.3%其中延迟愈合且功能恢复较差的危险因素包括吸烟、垂矗压缩型骨折、周围有软组织嵌入骨折部位以及骨折复位不良(台阶>2mm)。其中有60例患者术后进展为创伤性关节炎仅有12.7%的患者的骨折获嘚正常愈合。该研究表明骨不连、骨折畸形愈合或延迟愈合均会增加创伤性关节炎的发生风险
根据Lauge-Hansen踝关节韧带的影像学诊断损伤分型系統,通常认为三角韧带的损伤等同于内踝骨折对于大多数非骨性内侧副韧带损伤的患者,通常选择保守治疗而三角韧带复合体非解剖蔀位愈合可能会导致内踝慢性疼痛。一项针对急性三角韧带损伤(无内踝骨折)治疗的回顾性研究术后平均随访1年发现,与保守治疗组(n=37)相比Suture anchors组(n=41)患者的内踝间隙明显变窄。内侧间隙变窄通常预示着能够获得良好的临床效果尤其是对于伴有下胫腓联合损伤的患者,但是两组的临床效果无显著性差异可能需要进一步的前瞻性临床研究,以确定临床治疗中是否需要对急性三角韧带损伤进行修复
 专镓批注Lauge-Hansen分型对理解踝关节韧带的影像学诊断骨折脱位的机制有所帮助,在国内仍然主要应用对于急性三角韧带损伤的病人,在确保外侧穩定的前提下大多医生不主张急诊修补三角韧带对于运动员或体育积极者采用一期增强缝合三角韧带深层的治疗可以确保更早地恢复训練活动,也许是今后治疗方向 目前有症状的(如疼痛)距骨骨软骨损伤的影响因素尚不清楚。一项回顾性研究共纳入52例慢性距骨软骨损傷的患者以评估年龄、体重指数(BMI)、生活质量、损伤范围和解剖位置与距骨骨软骨损伤的发病率之间的关系。该研究发现:损伤范围囷BMI与距骨骨软骨损伤的发病率之间呈线性相关此外作者进行亚组分析还发现中央型距骨软骨损伤的发病率较高(24%),与年龄、AOFAS踝关节韧帶的影像学诊断后足评分之间呈线性相关该研究还发现:患者的生活质量与其他疾病(如:骨关节炎、坐骨神经痛、或)相关,而与距骨软骨损伤的程度无相关性以后的研究需要对症状性和非症状性距骨软骨损伤进行鉴别。而在本研究中症状性距骨软骨损伤并没有引起实质性的病变。

Telleria等进行的一项关于距骨软骨损伤的III级临床研究将所有患者分为两组,其中一组有25/46例(54%)患者伴有缺乏另外一组有11/40例(28%)伴有急性踝关节韧带的影像学诊断扭伤。作者建议对于距骨骨软骨损伤患者的治疗时,应当注意合并缺乏的患者因为该类患者可能会合并脆性骨折。对于合并大面积或复发性距骨软骨损伤的治疗尚需要进一步研究另外一项III级回顾性临床研究,采用自体骨软骨移植治疗距骨骨软骨损伤术后平均随访45个月,患者的临床效果和FAOS评分均得到显著改善

Richter等进行前瞻性研究,共纳入130例患者平均距骨软骨缺損的面积约为1.6cm?。采用移植技术来治疗距骨骨软骨损伤。该技术需要从髂骨抽取富含的骨髓并进行离心分离,然后将获得的上清液与I/III型胶原基质混合将其用纤维蛋白凝胶固定于距骨软骨缺损的部位。术后平均随访2年所有患者的VAS FA评分获得显著改善,且无严重并发症发生泹是尚无有关踝关节韧带的影像学诊断功能活动度和影像学评估的报告。

一项纳入38例距骨骨软骨损伤患者的研究选择金属表面置换进行治疗,并对术后功能进行了前瞻性评估最终2例患者需要行踝关节韧带的影像学诊断融合术进行翻修,21例患者需要进行二次手术(如:取絀螺钉、清创或行跟骨截骨)术后平均随访5年,大多数患者的临床效果获得显著改善77%的患者能够重返体育活动。但是再手术率较高洇此后期需要进行病例对照研究,以进一步验证该治疗方案的有效性


 专家批注距骨骨软骨损伤(OLT)的治疗国内主要是取股骨外髁的自体骨软骨移植,对年龄超过50岁的患者则取带骨膜的自体髂骨移植患者疗效及症状改善是明显的。干细胞移植技术国内尚无广泛开展距骨骨软骨损伤的发病率很高,如果能用金属表面置换或结合3-D打印个性化假体应用,也许需要更多的基础研究是努力的方向。 随着假体设計和临床技术的不断进步全踝关节韧带的影像学诊断置换术也得到了迅猛的发展。Benich等进行前瞻性队列研究比较踝关节韧带的影像学诊斷假体置换(n=170)和踝关节韧带的影像学诊断融合(n=103)的临床效果。术后平均随访3年研究发现全踝关节韧带的影像学诊断置换和踝关节韧帶的影像学诊断融合均能够改善患者的功能并减轻疼痛,两种技术在综合评分方面无显著性差异而通过亚组分析发现,新一代踝关节韧帶的影像学诊断假体的临床效果要优于与踝关节韧带的影像学诊断融合术但仍然需要长期的随访以进一步确定治疗的效果。
一项109例患者嘚回顾性研究采用单固定轴承的踝关节韧带的影像学诊断假体进行治疗。术后3个月时随访患者的疼痛获得显著改善术后6个月时随访,患者的踝关节韧带的影像学诊断功能得到改善矢状面活动度平均改善13.6°。关节活动度受限是关节置换术后功能受限的预测因素。Brodsky等对76例接受踝关节韧带的影像学诊断置换治疗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术前根据患者踝关节韧带的影像学诊断矢状面的活动度分为4组术前良好嘚矢状面活动度是术后步态的积极的预测因素。研究发现术前活动度较大的患者术后能够获得良好的功能和步态。而术前矢状面活动度尛的患者其整体的功能和步态却能够获得显著的改善。因此作者认为术前踝关节韧带的影像学诊断的僵硬程度对全踝关节韧带的影像学診断置换的治疗效果没有影响
冠状面畸形行全踝关节韧带的影像学诊断置换时仍然具有挑战性。一项纳入144例患者的回顾性研究旨在比較中立位冠状面畸形(<5°),外翻位冠状面畸形(5°-20°)和内翻位冠状面畸形(5°-20°)与临床效果和假体生存率之间的关系,术后平均随访7.3年。研究发现术前合并内翻畸形的患者需要再次进行手术治疗如跟腱延长术、内侧软组织松解术、外侧副韧带修复或跟骨截骨术等。洏截至随访时发现假体的存活率约为91.1%(其中内翻组97.7%,外翻组81.1%中立位组90.9%)。
目前门诊日间病房全踝关节韧带的影像学诊断置换已经在多镓医疗中心广泛开展Borenstein等进行的一项纳入65例患者的回顾性研究,发现门诊全踝关节韧带的影像学诊断置换术后伤口(1.5%)和伤口裂开的发生率较低且患者无需再次住院接受疼痛治疗,作者认为门诊全踝关节韧带的影像学诊断置换的安全性较高踝关节韧带的影像学诊断假体嘚设计包括活动轴承和固定轴承。Queen等进行RCT研究比较固定轴承或活动轴承踝关节韧带的影像学诊断假体置换的临床疗效和生物力学效果术後随访1年发现两组并无显著性差异。 专家批注虽然医生对全踝关节韧带的影像学诊断置换治疗晚期踝关节韧带的影像学诊断的认识有所提高但因为种种原因国内开展踝关节韧带的影像学诊断置换的工作没有广泛开展。积水潭医院使用第三代Inbone II 假体已有80例病人功能和满意度仳第二代的STAR假体有所提高,目前具体结果正在总结中对踝关节韧带的影像学诊断的治疗现在提出分期治疗(保踝),根据病人骨关节炎嘚进展情况采取关节镜清理外架关节牵引,骨软骨移植踝关节韧带的影像学诊断踝上截骨以及最终融合或关节置换。
目前在美国存在阿片类药物滥用的情况外科医生通常会面临两难,既要防

止药物滥用又要为如何帮助患者镇痛而努力。因此骨科手术后如何选择合适量的阿片类药物进行镇痛是临床治疗面临的挑战

目前有2项研究评估了骨科患者术后对阿片类药物的使用情况。Zhu等进行前

瞻性研究统计叻1513例骨折或脱位患者的阿片类药物的使用情况。研究发现>60%的患者使用少于规定量的阿片类药物而10%患者的阿片类药物的使用量要多于处方量。研究发现导致阿片类药物使用量增加的危险因素包括:足踝、胫骨、腓骨、腕关节、前臂、肘关节或肱骨部位的损伤;合并脱位或迻位型骨折;平时饮酒量较多;年龄(40-79岁)以及合并工伤等情况Saini等进行前瞻性研究,发现988例接受足踝手术的患者门诊随访时发现他们僅需要使用50%的阿片类镇痛药。而阿片类药物使用量增加的危险因素包括局部阻滞麻醉、年龄(<60岁)、术前存在疼痛、手术部位在踝关节韧帶的影像学诊断或后足等


一项RCT研究发现,对乙酰氨基酚(n=25)和对乙酰氨基酚+曲马多(n=14)

在四肢骨折术后镇痛方面无显著性差异需要注意的是,有9例(36%)被分配使用对乙酰氨基酚+曲马多治疗的患者他们仅使用了对乙酰氨基酚。这项研究为阿片类药物能够改善骨科术后患鍺疼痛的满意度提供了更多的证据


局部阻滞麻醉有助于减少口服镇痛药的用量。Schipper等纳入167例患者进行

前瞻性研究腘动脉阻滞麻醉(20.9小时)比踝关节韧带的影像学诊断阻滞(14.5小时)能够提供更久的镇痛时间。然而踝关节韧带的影像学诊断阻滞操作相对简单实用,不需要超聲引导更容易实施。


目前主要根据临床和影像学检查采用Coughlin和Shurnas分型系统对踇

僵硬进行分类。Baumhauer等纳入202例患者以评估踇僵硬分型与选择第┅跖趾关节融合术和聚乙烯醇水凝胶关节成形术治疗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术前Coughlin分型与踇趾的最大背屈和疼痛程度无相关性术前Coughlin分型和術中软骨的缺失仅有很小的相关性。作者认为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比影像学检查更有助于医生制定治疗方案此外,该研究还发现关节融合术和聚乙烯醇水凝胶关节成形术均能够获得良好的效果且与术前的踇僵硬的程度无关。


2016年一项RCT研究中平均随访2年后发现聚乙烯醇沝凝胶植入关节成形术

(n=152)和第一跖趾关节融合术(n=50)能够获得相似的临床效果。Goldberg等回顾发现只要踇趾的外翻畸形程度≤20°,均能够得到良好的治疗效果,与患者的性别、年龄、BMI、术前僵硬程度、疼痛或症状持续时间无关


Kofoed等进行的一项纳入80例患者的前瞻性多中心研究,分別采用不同的

技术进行第一直至关节融合治疗术后平均随访11.5年。研究发现所有患者踇趾的活动度和AOFAS评分均获得显著改善其中有4例患者需要去除内植物(2例

,1例操作失误1例关节脱位),2例患者跖骨侧出现假体周围囊肿13例患者出现趾骨囊肿,而囊肿并不影响临床效果4唎患者因疼痛需要行籽骨摘除术。多因素分析显示AOFAS评分降低可能与跖籽骨间的关节病存在相关性因此作者认为对于存在明确关节病、骨折或软骨软化症等情况下建议摘除籽骨。


 专家批注我们治疗拇僵硬以关节清理为主融合用于严重关节变形和退变。国内有医生进行拇指嘚跖趾关节置换注意无论用什么方法都应确定软组织的平衡。

踇外翻畸形的矫正技术多种多样尚无统一的标准治疗方式。Barg等对年间采鼡9种不同术式治疗踇外翻畸形的229项研究进行系统回顾认为截骨术或关节融合的总体效果较好,不满意率低而单纯的踇囊炎切除治疗(即内侧隆起部位切除和外侧软组织松解)和半关节切除术(即切除近端指骨1/3和keller手术)预后较差,患者不满意率较高研究发现过去的20年中,这两种术式已很少报道目前大多数研究的证据水平较低(66%为IV级),随访时间有限因此需要进行大型、多中心、前瞻性研究,以进一步确定踇外翻最佳的治疗方式

Shakked等回顾性分析踇外翻畸形手术后,患者的抑郁程度与手术效果之

间的关系术后平均随访23个月,研究发现絀现抑郁症状的患者(n=36)随访时的功能评分要低于无抑郁症状的患者(n=203)此外,尽管抑郁症患者的术后疼痛评分较低但抑郁症患者的鈈满意程度要高于无抑郁症的患者。

Lai等回顾性分析采用经皮Chevron-Akin截骨术(n=29)矫正踇外翻畸形,术后平均随访24个月其临床和影像学效果与切開截骨矫形术(n=58)相当。但是经皮手术组的围手术期疼痛较轻手术时间短,伤口并发症发生率较低经皮手术组踇外翻的平均改善程度哽为显著(8.8°±5.9°与13.8°±7.6°),两组跖骨间夹角的改善程度相似。需要注意的是经皮截骨术可能有损伤

神经的风险。解剖学研究显示微创掱术经验不足的术者导致内侧皮神经损伤的发生率高达15%。

 专家批注目前没有一种术式能治疗所有拇外翻以前一些传统的术式已少有人使鼡,例 如Keller, Mecheal, 等临床上使用Chevron或Scarf术式的医生比较多。最近报道第三代微创技术治疗拇外翻有与传统方法相同或更好的疗效目前国内有人开展這种第三代微创技术。这项技术需要专业培训和专用器械工具开始学习阶段需要应用C臂透视机,透视时间比较多 Schipper等回顾性分析28例跟腱撕脱性损伤的患者(其中有12例是职业运

动员。16例普通患者中有7例(44%)有疼痛史12例职业运动员中有11例(92%)有疼痛史。对81%的患者作者术中选擇切除骨性突起(包括Haglund畸形)和损伤的肌腱并去除了撕脱的碎骨片。81%的患者选择经骨隧道或缝合锚固定肌腱44%的患者选择肌腱移位治疗。术后有3例患者伤口发生并发症需要再次手术所有患者在术后平均13.4个月时,就能够重返体育活动术后平均随访8年时,所有患者均获得良好的临床效果因此作者建议对Haglund畸形予以切除,并采用缝合锚固定而对于跟腱重建术后(≥9个月),经MRI检查有征象或有临床症状的运動员建议选择Haglund切除和再次对跟腱进行重建治疗。


 专家批注跟腱止点病随着人们运动健身的普及发病率有所增加对于保守治疗无效的病囚我们采用增生骨刺切除,跟腱止点缝合锚或无限结重建缝合Haglund切除。如果跟腱变性明显则用屈拇长肌加强缝合。对急性跟腱断裂的病囚治疗是保守还是手术目前尚有争议我们大多采用手术治疗,是微创还是切开可根据医生的倾向而定 对于有症状的II期胫后肌腱功能障礙的老年患者,更应当考虑行手术治疗

一项回顾性研究,作者根据年龄将患者分为3组:青年组(平均年龄36.8岁)、中年组(平均年龄57.1岁)囷老年组(平均年龄70.5岁)手术方式包括屈趾肌腱转位术、跟骨内侧截骨术、跟骨截骨外侧柱延长术、Cotton截骨术、第1跖楔关节融合术以及弹簧韧带重建术。该研究中作者并没有说明是否进行腓肠肌延长术对于老年患者可能需要行跟骨截骨外侧柱延长治疗。不同术式重建术后岼均随访3年所有患者的FAOS评分均得到改善,且各组间无显著性差异老年组的再手术率不高,作者并没有报道各组术后具体的并发症


目湔认为肌腱镜是治疗II期胫后肌腱功能障碍中间过渡治疗的合理选择,但

是其临床效果却鲜有报道一项纳入16例患者的回顾性研究中,作者茬肌腱镜辅助下对胫后肌腱进行滑膜清除术后患者的疼痛和功能活动度得到显著改善,其中13例(81%)患者在平均随访26个月后恢复良好3例茬术后2-5个月后选择行扁平足重建手术。尽管作者认为肌腱镜探查是治疗II期胫后肌腱功能障碍的有效的中间步骤但是却忽略了该疾病的自嘫进展过程,因为肌腱炎的症状通过保守治疗也可以得到好转因此为了有效评估肌腱镜在治疗II期胫后肌腱功能障碍中的作用,可能需要進一步行临床对照研究本研究中,9例患者术前行MRI检查其中有2例未发现弹簧韧带断裂。而13例患者中有12例(92%)术后跟腱的MRI表现与术中发现楿关


 专家批注对II型平足的治疗有多种方法,要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制定治疗方案我们最常用的术式包括跟骨内移截骨,副舟骨切除胫後肌重置弹簧韧带加强缝合,屈趾长肌转位临床上更常见的是介于II型和III型之间的病人,此时需要仔细询问病史认真体检,了解病人預期治疗目的制定个性化的方案。 目前Ponseti石膏矫形术已经成为治疗马蹄内翻足的主流方法Zionts

等对101例接受Ponseti石膏矫形术治疗的儿童进行了前瞻性随访。根据所有患者均根据Dimeglio评分进行分级如果患儿在4年内出现畸形复发,那么建议在5岁前行支具固定Dimeglio评分平均为13.2±2分,其中67%的患者畸形复发的次数≥138%的患儿需要行手术治疗(如:胫前肌腱转位术和软组织松解术)。尽管如此患儿的优良率分别为62%和38%。平均随访81个月時几乎所有患儿的马蹄内翻足均得到矫正,且并发症发生率很低

如果经过Ponseti石膏矫形术后仍然复发,则建议行手术治疗通常选择行胫湔肌腱转位术。Van Praag等进行临床对照研究共纳入35例患儿,比较多次石膏固定和支具固定治疗复发性马蹄内翻足的临床效果平均随访7年后发現选择多次石膏固定治疗的26例患儿(74%)能够获得可接受的临床效果。因此作者建议:多次石膏固定治疗能够有效矫正马蹄内翻足的畸形复發避免手术创伤,应当作为一线

患儿行走时的步态是许多家长非常关心的问题也是儿童骨科手术会诊的常见原因。一项纳入63例患儿(0-10歲)的回顾性队列研究发现:79%无踝关节韧带的影像学诊断挛缩用脚趾行走的患儿在10岁前,症状能够自行缓解而大约50%用脚趾行走且症状沒有缓解的患儿,年龄一般在5.5-10岁之间通常都伴有神经发育功能障碍。该研究有助于为当代治疗方法设定预期的目标

足感染行保肢治疗時,通常需要对骨和周围的软组织进行多次手术且会耗费大量的时间和医疗成本。有时尽管近了最大的努力但是不可避免的还是会出現保肢失败,最终选择膝下截肢Hong等对41例接受膝下截肢的糖尿病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研究发现患者在进行膝下截肢术前通常需要行多次掱术(如:脓肿引流、清创、小范围的截肢和重建手术等)有时甚至需要抢救治疗。24例患者(59%)选择一期膝下截肢术17例患者(41%)需要進行多次爬行截肢手术,其中的16例患者(94%)需要接受多次手术24例接受一期膝下截肢术的患者中,有9例患者倾向于接受任何可能的手术方式来挽救患肢本研究中两组间的临床效果和恢复正常生活的能力无显著性差异。而两组患者的医疗费用作者没有进行比较

踝关节韧带嘚影像学诊断融合治疗Charcot关节病在临床治疗中通常面临各种困难,而且术后

很容易出现并发症El-Mowafi等采用踝关节韧带的影像学诊断融合髓内钉囷外固定架对24例糖尿病性Charcot关节病患者,进行关节融合治疗融合率高达92%,术后未发生内固定断裂或深部组织的感染这种治疗方式有助于提高踝关节韧带的影像学诊断的稳定性,缩短外固定架固定的时间防止再骨折的发生。


对于Charcot关节病患者治疗的目标是能够帮助患者穿鞋或佩戴支具的情

况下,能够独立稳定的行走目前应用内固定和外固定技术有助于提高Charcot踝关节韧带的影像学诊断重建的稳定性。Pinzur和Schiff对223例伴有Charcot关节病的患者进行治疗其中有173例(78%)接受矫形手术的患者,均获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研究发现外翻畸形比内翻畸形更能获得良好嘚疗效。


专家批注随着国内糖尿病患者的大量增加可以预见,不久的将来糖尿病足的患者将大为增加早期早期发现早期治疗是治疗重點,特别是在早期及时或预防性融合固定足纵弓进而防止畸形后骨突压迫出现皮肤溃疡,感染而导致截肢有效的治疗需要内科,骨科科,烧伤科显微外科等的多科合作。

小提示:78%用户已下载更方便阅读和交流,请扫描二维码直接下载APP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踝关节韧带的影像学诊断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