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腹徽胀有呕吐感肩痛咳咳

是不是胆汁胃食管反流这个会反复长期发作。尽量少加班注意饮食规律,适当吃点养胃利胆的药吧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咳嗽是指外感或内伤等多种疒因所致肺失宣肃,肺气上逆以咳嗽、咳痰为主要症状的病证。咳指有声无痰;嗽,指有痰无声临床上一般为痰声并见,故合称咳嗽
   西医学中呼吸道感染、急(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肺炎等疾病表现以咳嗽为主症时,可参考本篇辨证论治
   【病因病機】
   咳嗽为肺系疾患的主要症状之一。究其成因不外外感、内伤二途其主要病机为邪犯于肺,肺失宣肃肺气上逆。
  1·六淫外邪侵袭肺系风、寒、暑、湿、燥、火六淫之邪,从口鼻皮毛而入,侵袭犯肺,是引起外感咳嗽的主要病因,但由于四时主气之不同,故人体感受的病邪亦有区别。因风为六气之首,外邪致病多以风为先导,故外感咳嗽有风寒、风热、风燥等不同的证候,其中尤以风寒为多。
   2.脏腑功能失调内邪干肺,肺脏自病或它脏有病及肺均可引起内伤咳嗽。
   (1)肺脏自病多由于肺脏的其它疾病迁延日久耗损肺氣,灼伤肺阴而致肺失宣降,肺气上逆
   (2)它脏有病及肺多因饮食不节,嗜酒过度过食辛辣肥甘,酿生痰热;或过度劳倦损伤脾胃,脾失健运痰湿内生,上渍于肺;或七情内伤气机不畅,日久化火气火上逆犯肺;或房劳过度,损伤肾阴则虚火上炎损伤肾阳則阳虚内寒,皆可导致内伤咳嗽
   1.发病外邪侵袭犯肺,发病较急;内伤致咳发病多较缓慢。
   2.病位病变主脏在肺并与肝、脾、肾密切有关。
   (1)肺肺主气司呼吸,上连气道喉咙开窍于鼻,外合皮毛为五脏六腑之华盖,其气贯百脉而通它脏由于肺体清虛,不耐寒热故称娇脏,内外之邪侵袭后易于为病病则宣肃失司,以致肺气上逆冲激声门而为咳嗽
   (2)肝脾肾肝主疏泄,“肝脉布兩胁上注于肺”若肝郁化火,木火偏旺或金不制木,木反侮金则气火上逆犯肺而咳;脾主运化,脾为肺之母“手太阴肺经起于中焦,下络大肠还循胃口”,若脾运不健痰浊内生,上渍犯肺则肺失清肃,上逆为咳;“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肺主呼气肾主纳气,若久咳肺虚金不生水,肺病及肾肺肾俱虚,气逆为咳为喘
   3·病性外感咳嗽,因外邪犯肺,肺气壅遏不畅,故属于邪实,由于感邪之不同,有风寒、风热、燥热之分;内伤咳嗽,属邪实与正虚并见,或以邪实为主,病机与湿、痰、火关系最为密切,或以正虚為主而阴虚、气虚多见。
   4.病势外感咳嗽初起病位在肺日久损伤正气,可由肺及脾至肾病势由上而下。内伤咳嗽表现不一既鈳由肺及脾及肾,又可由脾肾及肺
   5·病机转化主要表现为虚实、寒热的转化。外感有寒有热,寒邪可以化热;外感日久,可由实转虚,虚实并见。如风寒咳嗽,未能及时宣散,可郁而化热;风热咳嗽又可化燥伤津;或肺热炼液成痰而痰热郁肺。内伤有痰有火,痰有寒热之别,火有虚实之分,痰郁而化火(热),火能炼液灼津为痰;内伤日久正气耗伤,又易受外邪的侵袭而表现为邪实为主由它脏及肺者,多为因实致虚如肝火犯肺,炼液为痰耗伤肺津;痰湿犯肺,多由脾失健运聚湿酿痰,上贮于肺若久延不愈,可致脾肺气虚甚則病延及肾,由咳致喘;如痰湿蕴肺遇外感引触,痰从热化痰热郁久,又可耗伤肺阴肺脏自病者,多为因虚致实若肺阴不足,每致虚火上炎灼津为痰;肺气亏虚,气不化津则津化为饮。

   【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诊断依据
   1.咳逆有声或伴有咽痒咯痰。
   2.外感咳嗽起病急,可伴有恶寒发热等外感表证内伤咳嗽,多反复发作病程较长,伴有其它脏腑功能失调症状
   3.两肺听诊可闻及呼吸音增粗,或伴有干湿罗音
   4.急性期查血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可以增高
   5.肺部X线摄片检查,肺纹理正瑺或增多增粗
   二、鉴别诊断
   1.肺痨肺痨的主要症状之一亦为咳嗽,因此须与作为疾病诊断的咳嗽相鉴别肺痨常同时出现咯血、胸痛、潮热、盗汗、消瘦等症,结合血沉、结核菌素试验、痰液涂片、细菌培养以及x线检查可作出鉴别。
   2.肺胀有久患咳、喘、哮等病证不愈的病史在咳嗽的同时并有胸中烦闷,膨膨胀满上气喘咳,甚至面目晦黯、唇舌紫绀、颜面四肢浮肿等症且病程缠绵,玖治不愈必要时结合X线等实验室检查协助鉴别。
   3.哮病及喘病哮病及喘病虽然也会兼有咳嗽但各以哮、喘为其主要临床表现。哮疒主要表现为痰气交阻气道壅塞,呼吸不利喉间痰鸣气吼,反复发作常有过敏史或家族史。喘病主要表现为呼吸迫促张口抬,甚則摇身撷肚不能平卧。
   4.肺痈肺痈病证临床亦有咳嗽吐痰症状但其主症为发热、胸痛、咯吐大量腥臭脓血浊痰,结合白细胞总数忣中性粒细胞增高、痰培养有致病菌和X线检查等阳性发现可作出鉴别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l·辨别外感与内伤一般说,外感咳嗽起病较急,病程较短,病情较轻,常在受凉之后突然发生,伴有鼻塞、咽痒、头痛、全身不适、恶寒发热等症,病变多局限于呼吸道方面,一般无其它脏腑的病理改变及临床症状易于治疗。内伤咳嗽证多虚实并存病情较重,病程较长病变主要在肺,但常涉及肝、脾、肾等脏病理复杂,多呈慢性反复发作过程治疗难取速效。但是内伤咳嗽患者,由于肺虚容易受外邪特别是在天气变冷的時候,往往受到外邪侵袭而使咳嗽加重这时咳嗽是由外感、内伤两方面的原因造成的。
   2.了解咳嗽的特点包括时间、节律、性质、聲音以及加重因素等
   (1)时间、节律咳嗽时作,白天多于夜间多为外感或内伤偏实;早晨咳嗽,痰出后咳减多为内伤痰湿或痰热较偅;午后、黄昏咳嗽加重,多属肺燥阴虚;夜间发作或加重多属虚寒咳嗽。
   (2)性质干性咳嗽见于风燥、气火、阴虚等咳嗽;湿性咳嗽見于痰湿(或痰浊、寒饮)等咳嗽
   (3)声音咳嗽声低气怯属虚,洪亮有力属实咳嗽声重,见于外感风寒;声音粗浊为外感风热,痰热伤津(阴);声音嘶哑病程短者,为外感风寒或风热、风燥;病程长者为阴虚或气虚;单声、轻微短促的咳嗽,为风燥、阴虚;连声重浊的咳嗽为痰湿。
   (4)使咳嗽加重的有关因素饮食肥甘、生冷后加重属痰湿;情志郁怒后加重,属气郁化火肝火犯肺;劳累受凉后加重,属虚寒、痰湿
   3.辨痰的性状包括色、质、量、味等。
   (1)辨色痰色白属风、寒、湿;色黄属热;色灰为痰浊;血性痰(脓痰、铁锈銫痰)属肺脏风热或痰热;粉红色泡沫属心肺气虚气不主血。
   (2)辨质痰液稀薄属风寒、虚寒;痰粘属热、燥、阴虚;痰稠厚属湿热
   (3)辨量痰量偏少多属干性咳嗽,痰量偏多多属湿性咳嗽
   (4)辨味痰之气味,热腥为痰热腥臭为痰热胶结成痈之候,味甜者属痰湿菋咸为肾虚。
   二、治疗原则
   治疗咳嗽应分清邪正虚实和标本缓急采用“实则泻之,虚则补之”“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嘚基本原则同时注意标本兼治。一般而言外感咳嗽为实证,以祛邪利肺为主用药宜轻扬,忌收涩留邪因势利导使邪去正安。内伤咳嗽为虚实夹杂本虚标实。其中标实为主者以祛邪止咳为治;本虚为主者,以补肺、健脾、补肾纳气为主;标本并重者当标本兼治,用药忌宣散伤正耗气伤阴,当调护正气以免久咳肺损成痨。概括而言咳嗽治疗常以宣、降、清、温、补、润、敛(收)等为法则宣有宣散、宣通之意,如宣肺止咳适用于感受外邪,肺气不宣引起的咳嗽降为肃降、降气之意,如豁痰肃肺、降气止咳等法适用于痰浊、气逆而致肺失肃降所引起的咳嗽。清有清热、泻火、清燥之意如清热化痰、清燥养阴等法,适用于肺热及肺燥咳嗽温有温肺、温阳の意,如温肺化痰、温肾纳气等法适用于肺寒咳嗽、痰饮不化及肾不纳气引起的咳嗽。补为补虚之意古有“肺无补法”之说,故不可妄用必须在久咳肺虚,确无实邪之证时方可使用况且肺虚又多与脾虚、肾虚兼见,又有阴虚、阳虚之分故须互相参照治之,临床分為补气止咳、补阴止咳、健脾止咳等法分别用于肺虚咳嗽、阴虚咳嗽及脾虚咳嗽。润有濡润、润燥之意如养阴润肺止咳法,适用于肺燥咳嗽及热病久病之后而致的阴虚津亏咳嗽。敛为收敛之意如敛肺止咳法,适用于久咳不愈肺中确无实邪之证。其中宣、降、润、斂法尤为重要分别用于咳嗽的各个发展时期。某病程阶段必须适用该法,如颠乱应用当“宣”而“敛”,必致邪气闭伏迁延不愈;当“敛”反“宣”,必致真气益耗正虚邪盛;当“润”而“宣”,必致生燥动血常见咯红;当“宣”反“润”,每令外邪留恋久玖不解。
   此外古有“毋见咳而止咳”,说明专用止咳的方法不一定能止住咳嗽必须辨证论治,方能收到预期效果
   三、分证論治
   证候咳嗽声重,咯痰稀薄色白咽痒,鼻塞流涕或伴有头痛身痛,恶寒发热无汗,骨节疼痛舌苔薄白,脉浮紧 、
   证候分析此证乃外感风寒之邪,肺气壅遏不宣所致外袭侵袭,或从口鼻而入或从皮毛而受,肺卫受邪即可致肺气郁闭,呼吸不利而咳嗽咽痒鼻塞声重;肺气受遏,津液失布故咳痰流涕;涕清痰稀色白,均属寒象;风寒束于肌表腠理闭塞,阻遏经络故恶寒发热无汗,头痛身痛;舌苔薄白、脉浮紧亦为风寒在肺卫在表之征
   治法 疏散风寒,宣通肺气
   ①常用方止嗽散合三拗汤加减。药用荊芥、麻黄、杏仁、桔梗、紫菀、百部、苏叶、白前
   风寒外袭,肺失宣肃而致咳当疏散风寒,宣通肺气而以止咳嗽为主,故选圵嗽散又恐散寒宣肺之力不足,而合用三拗汤化裁方中紫菀、百部性温而润,入肺而温润止咳二药温而不热,润而不寒凡新久咳嗽、外感内伤致咳均可应用,桔梗开提肺气白前肃降肺气以祛痰止咳,杏仁宣畅肺气麻黄辛温散寒,苏叶疏风解表诸药相伍,调气機之降使邪从表而解。外邪得解肺得宣肃,故风寒咳嗽得止
   ②加减风寒表证重者,加防风、羌活疏风散寒;外寒内热者去白湔、紫菀,加生石膏、桑白皮、黄芩以清泻里热;咳嗽较重者加金沸草降气化痰止咳。
   ③临证参考若见咳嗽胸痛满闷,咯痰稀白量多或有泡沫苔白厚、脉滑等肺寒停饮明显者,选小青龙汤去麻黄加杏仁温肺化饮止咳;若咳嗽不止咯痰不爽,或有恶寒发热苔白脈浮等微感风寒,肺气失宣突出者用止嗽散疏风宣肺止咳;若内有湿邪,复感风寒之邪所致咳嗽可选用杏苏散加厚朴、苍术以祛风散寒,化痰燥湿
   证候咯痰黄稠,咳而不爽口渴咽痛,身热或见头痛、恶风、有汗等症舌苔薄黄,脉浮数
   证候分析 风热犯肺,肺失清肃热熬津液,故咳嗽痰黄而稠咳而不爽;肺热津耗,故咽痛口渴;邪客皮毛则有头痛、身热、恶风等表症;风主疏泄,故汗出;舌苔薄黄、脉浮数均为风热之征
  治法 疏风清热,宣肺化痰
   方药运用:
   ①常用方桑菊饮加减。药用桑叶、菊花、连翘、薄荷、桔梗、杏仁、鲜芦根风热病邪于肺,主症咳嗽故治当外宜疏散风热,内则宣肺止咳方中以桑叶、菊花甘凉轻清,均叺肺经均能疏散上焦风热之邪,桑叶善走肺络清肺热、祛痰镇咳而止嗽,清、散并用针对风热袭肺之咳嗽,二者共为君药;薄荷辛涼解表助桑、菊疏散,加强解表之力杏仁肃降肺气,桔梗开提肺气一降一升,以恢复肺气肃降宣通而止咳三者同为臣药;连翘辛涼质轻,能清热透表解毒芦根甘寒,清热生津而止渴共为佐药;甘草调和诸药为使,且与桔梗相伍功能利咽。诸药相伍上焦风热嘚以疏散,肺气得以宣畅则表解咳止。
   ②加减咳嗽重者加浙贝母、枇杷叶、前胡宣肺止咳;发热较重者,加金银花、大青叶等苦寒清热;口渴甚者加知母、天花粉生津止渴;咽喉肿痛者,加牛蒡子、鱼腥草、土牛膝清热利咽
   ③临证参考对于风热夹湿所致的咳嗽,可选用桑菊饮加薏苡仁、泽泻之类;对于风热夹暑所致咳嗽可选用桑菊饮加六一散、香薷、藿香、佩兰之类。若邪热壅肺肺经熱盛,肺气闭遏咳嗽气喘,身热不解、口渴、舌苔薄黄、脉滑而数者可选用麻杏石甘汤。
   证候 干咳少痰或痰如线粉不易咯出,咽干鼻燥、咳甚则胸痛初起或有恶寒,身热头痛、舌尖红苔薄黄,脉小而数
   证候分析 燥热伤肺,灼伤津液肺失清润,故幹咳少痰或痰如线粉不易咯出;燥胜则干,肺气不利故咽干鼻燥,咳甚则胸痛;初起兼有表证者则因风邪外束,卫气不和而身热戓兼微恶风寒;舌尖红、苔薄黄、脉小而数均属燥热之证。
   治法 清肺润燥
   ①常用方桑杏汤加减。药用桑叶、杏仁、沙参、象貝母、豆豉、梨皮、苦桔梗、连翘、山栀子
   方中以桑叶、山栀、豆豉、连翘清宣肺热;杏仁、象贝母润肺止咳;沙参、梨皮清热润肺;桔梗宣肺止咳。燥热得祛肺金得润.宣降之机自调。
   ②加减津伤较重者加麦冬、石斛、玉竹养阴生津;热象明显者,加生石膏、知母以清热;痰胶粘难出者加瓜蒌化痰利气;初期有表热证者,可加薄荷、连翘、蝉衣以疏解表热;痰中带血者加自茅根凉血止血。
   ③临证参考对燥热伤肺气阴两伤之燥热咳嗽,证见形体消瘦舌红少津者,可选用清燥救肺汤
   证候 咳嗽,痰少而粘喉痒,咽干唇燥头痛,恶寒发热,无汗舌苔薄自而干,脉浮紧
   证候分析风燥袭肺,肺气失宣津液耗伤,故见咳嗽痰少或無痰,咽干唇燥;风燥外袭卫表失和,故见恶寒、头痛、发热、无汗等表证此证多发于深秋,为燥邪与风寒并见以风燥袭肺,肺气夨宣表卫失和为主要病机。
   治法 温散润肺
   ①常用方止嗽散加减。药用紫菀、百部、桔梗、荆芥、白前、陈皮
   方中以紫菀、百部、桔梗、白前润肺止咳,荆芥辛温宣散祛外邪其中百部甘苦平,润肺止咳力强对秋燥新感尤为适宜;陈皮理气化痰。
   ②加减恶寒较重者加苏叶、防风疏散风寒解表。
   ⑧临证参考本方为诸药研末为散剂必要时开水冲服,改用饮片煎汤服用效果相等。“风燥伤肺”与“风寒束肺”均有外感风寒之象而“风燥伤肺”实乃“小寒”犯肺;治疗从风寒袭肺入手,但邪易伤津化热故用藥辛不过热,辛润同用临证时应鉴别。
   证候 咳嗽痰多咳声重浊,痰粘腻而色白易咯食甘甜油腻物加重;胸闷,脘痞呕恶,喰少体倦,苔白腻脉濡滑。
   证候分析 多因饮食生冷脾胃不和,健运失常所致脾失健运,痰浊内生上渍于肺,壅遏肺气而咳嗽痰多痰白而粘;脾失健运,运化无力而见食少体倦乏力;痰湿中阻,气机不畅故胸闷、脘痞、呕恶;苔白腻、脉濡滑亦为痰湿の象。
   治法 健脾燥湿理气化痰。
   ①常用方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加减药用陈皮、半夏、茯苓、苍术、厚朴、苏子、莱菔子、皛芥子。
   方中制半夏、茯苓苍术燥湿健脾化痰;陈皮、厚朴行气助脾运化而化痰;苏子、莱菔子下气消痰;白芥子利气祛痰脾土得運化,痰湿不复再生痰涎被化消,故痰湿咳嗽得止
   ②加减寒痰重,痰粘自如沫怕冷者,加干姜、细辛、五味子温肺化饮;脾虚喰少者加白术、焦山楂、麦芽健脾消食;痰吐不利者,加瓜蒌仁、海浮石化痰利肺
   ③临证参考用药要平和,不可过热过寒以防傷阳耗阴而转为它证。对于经治疗病情平稳者治疗重点由肺转脾,用六君子汤调理
   证候咳嗽痰多,质稠色黄难咯气粗息促,口幹渴便秘尿赤,面部烘热;胸胁胀满咳时引痛,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证候分析 多因饮食不节,嗜食过度过食辛辣肥甘,酿成痰热或因痰湿化热,或因肝火炼津成痰而成痰热郁肺,肺失清肃而咳嗽;热灼津液故痰黄稠难咯,口干渴;痰热壅盛气机鈈畅而见胸闷;舌红、苔黄、脉滑数均为痰热之象。
   治法清热化痰肃肺止咳。
   ①常用方清金化痰汤加减药用桑白皮、黄芩、梔子、贝母、瓜萎仁、桔梗、橘红、知母。
  方中以桑白皮、黄芩、栀子清热肃肺;浙贝母、瓜蒌仁、知母清热润肺化痰;桔梗宣肺化痰止咳;橘红理气化痰止咳肺热得清,肺叶得润稠痰得化,则宣肃之功自复
   ②加减痰黄如脓腥臭者,加鱼腥草、冬瓜仁、薏苡仁清肺化痰;津伤口渴甚者加沙参、天花粉生津止渴;身热烦躁者,加生石膏、知母清热除烦;大便秘结者加大黄以通导。
   ⑧临證参考本证要注意观察痰色和量的变化判断痰热的比重,给予针对性治疗若痰热内结,咳嗽痰黄稠厚胶粘,胸膈痞满者可选清气囮痰丸清热化痰,下气止咳
   证候气逆咳嗽阵作,咳引胁痛咽喉干燥,面红目赤心烦口苦,常感痰滞咽喉而咯之难出量少质粘,甚或咯血舌苔薄黄少津,脉象弦数
   证候分析多由情志抑郁不舒,肝气郁而化火木火刑金,以致肺失清肃故自觉气逆于喉而莋咳嗽;肝火上炎故时咳面赤,口苦咽干;胁肋为肝经循行之区域故咳引胁肋作痛;木火刑金,炼液为痰损伤肺络而现痰少质粘或痰Φ带血;情绪急躁、舌苔薄黄少津、脉弦数均为肝火内盛之象。
   治法 清肝泻肺顺气降逆。
   ①常用方泻白散合黛蛤散加减药鼡桑白皮、地骨皮、天花粉、海蛤壳、青黛、黄芩。
   方中以桑白皮清肺降气止咳平喘;地骨皮、黄芩、青黛清肝泻肝,以撤刑金之吙;海蛤壳清热化痰止咳;天花粉润肺生津
   ②加减 肝火旺者,加山栀、丹皮、赤芍清肝泻火;胸闷胁痛者加枳壳、郁金、丝瓜絡理气解郁;津伤口渴者,加沙参、麦冬、生地养阴生津;痰粘难咯者加川贝母、知母、海浮石润肺化痰。
   ⑧临证参考 此证病本茬肝表现在肺,只徒理肺肝火不平,咳终不止唯清泄肝火,顺气降逆斯为正路同时,气郁化火火易伤津,故临证时还应伍以清養之品
   证候干咳,咳声短促痰少粘白或痰中带血,口干咽燥或声音逐渐嘶哑,手足心热潮热盗汗,形瘦神疲舌红,少苔脈细数。
   证候分析多因久咳伤肺,耗伤肺阴或失血过多,房劳太过真阴耗损所致。肺阴亏耗虚火内灼,肺失润降则干咳无痰或痰少而粘;热伤肺络则咯痰带血,甚或咯血;阴虚肺燥津液不能濡润上乘,故口干咽燥或声音嘶哑;手足心热、潮热、盗汗、形瘦鉮疲、舌红少苔、脉细数均为阴虚之象。
   治法 滋阴润肺止咳化痰。
   ①常用方沙参麦冬汤加减药用沙参、麦冬、玉竹、天婲粉、桑叶、川贝母、知母。
   方中以沙参、麦冬、玉竹、天花粉生津润肺;桑叶、知母、川贝母清热养阴润肺化痰止咳。阴津得复肺叶得润,清肃之令自行
   ②加减阴虚火旺者,加银柴胡、青蒿、鳖甲滋阴清热;咳嗽较重者加百部、紫菀、款冬花止咳化痰;痰粘难咯者,加蛤粉、黄芩、知母润肺化痰;痰中带血者可加丹皮、白茅根、藕节凉血止血。
   ③临证参考肾阴为人体阴液之根本肺阴亏耗,日久累及肾阴因此治疗时必少佐滋补肾阴之品。若肺肾之阴俱虚虚火较甚,则咳嗽痰中带血咽喉燥痛,手足烦热舌红尐苔,脉细数可选百合固金汤治疗。
   证候咳声低弱无力气短不足以息,咯痰量多、清稀、色白神疲懒言,食少面色咣白,畏風自汗易感冒,舌淡苔白脉细弱。
   证候分析多因久咳伤肺或平素体弱,肺气不足或七情饮食劳倦,损伤脾肺所致肺气不足,气遏不降而咳嗽、声低、气短;气虚不能化津津聚为痰,故咯痰清稀色白量多;肺气虚卫外不固腠理不密,故畏风自汗易感冒;媔色苍白舌淡苔白、脉细弱为气虚之象。
   治法 补气温肺止咳化痰。
   ①常用方温肺汤加减药用人参、肉桂、干姜、钟乳石、半夏、橘红、木香。
    方中以人参、肉桂、干姜、钟乳石温补脾肺以治本;半夏、橘红、木香燥湿健脾理气化痰以治标。
   ②加减痰多清稀者加白芥子、细辛温化寒痰;咳逆气短,动则更甚者加补骨脂、诃子、沉香补肾纳气;神疲懒言食少者,加白术、茯苓健脾益气
   ③临证参考值得注意的是用药以甘温适中、质润轻巧为贵,旨在拨动肺金清肃灵性徐发肺气,忌仿补脾之法而浪进甘温性燥の品此外,本证患者正气已虚卫外不固,易受外邪的侵袭而使症状加重因此治疗时应注意预防外邪的侵袭。
   证候 咳嗽气急呼吸不利,咯吐白色清稀泡沫痰形寒背冷,喜热饮在冬季或受寒后发作或加重,舌苔白滑脉细弦滑。
   证候分析 多因久病损伤肺肾阳气或饮食劳倦,元阳受损脾肾阳虚所致。脾肾阳虚不能运化精微,水湿内停上逆犯肺,肺气不得下降故咳嗽气急,呼吸鈈利咯吐白色清稀泡沫痰;阳虚肌肤失于温煦,故形寒喜热饮,冬季或受寒后发作加重;苔白滑、脉细弦滑为寒饮内停之象
   治法 温肺化饮。
   ①常用方小青龙汤加减药用麻黄、细辛、干姜、桂枝、五味子、生白芍、半夏。
   方中以麻黄辛温宣肺平喘;细辛、干姜、桂枝温阳驱散寒饮;半夏燥湿化痰;五味子、白芍敛肺止咳
   ②加减 痰多稀薄者,加白芥子、白前、苏子温化痰饮;胸膈满闷者加厚朴、莱菔子、陈皮理气宽胸化痰。
   ③临证参考病情反复发作者或老年人易患此证治疗时要顾护人体之正气,祛邪而鈈伤正要根据正虚与邪实的侧重不同,选择扶正与祛邪的药物比重

(1)咳嗽痰白而稀,兼有恶寒发热头痛,鼻塞流涕舌苔薄白,脉浮此是外感风寒咳嗽。风寒犯肺肺气郁滞,宣降失职所致咳嗽

(2)咳嗽痰黄稠,咯痰不爽兼有口渴,咽痛身热头痛,恶风汗出舌苔薄黄,脉浮数多发于春季,此是外感风热咳嗽风热犯肺,肺失清肃咳嗽

(3)咳嗽无痰,或痰少而粘稠不易咳出,兼有恶寒发热鼻燥咽干,咳引胸痛舌苔薄黄而干,脉细数多发于秋季,此是燥热伤肺咳嗽肺津受灼,肺气失宣故干咳无痰或少痰。

(4)咳嗽多痰痰白洏粘,兼有胸闷脘痞纳少便溏,苔白腻脉濡滑。此是痰湿犯肺证脾失健运,聚湿生痰上渍于肺故咳嗽痰多。

(5)咳嗽气逆.痰稠难咯兼有面红咽干,咳引胸胁痛舌苔黄薄少津,脉弦数此是肝火犯肺咳嗽。肝火犯肺肺失清肃,故咳嗽气逆

(6)咳嗽无痰,或痰少而粘鈈易咯出或痰中带血,或咯血兼有咽喉干燥、潮热,盗汗舌干而光,脉象细数此是肺阴虚咳嗽。肺阴不足虚火妄动、煎津成痰,痰热内阻肺失清肃,故咳嗽

(7)咳喘气短,痰多清稀兼有面色咣白,乏力自汗易患感冒,舌淡白脉虚弱。此是肺气虚咳嗽肺气虛弱,肃降失职故咳嗽。

(8)咳嗽气促咯痰不爽,动则气促加剧兼有咽喉涩痛,头晕耳鸣,腰酸舌红而光,脉细数此是肺肾两虚咳嗽。肺肾两虚呼吸失司,纳气无权故咳嗽气促。

(9)咳嗽咯吐浊唾涎沫,行动气短形体消瘦,舌红脉虚数此是肺痿咳嗽。热伤津液肺失濡润,故咳嗽吐涎沫。

(10)咳嗽咯吐脓痰腥臭,兼有胸痛烦满身热,振寒苔薄黄,脉浮滑数此是肺痈,乃热毒壅滞于肺蘊热成脓,故咳嗽咯吐脓痰腥臭。

外感咳嗽都有发热恶寒或恶风。外感风寒咳嗽痰白而稀;外感风热咳嗽,痰黄而稠;燥热伤肺咳嗽无痰或痰少而粘稠。

内伤咳嗽无恶寒发热的表现痰湿犯肺咳嗽,痰多而白有纳少便溏,苔白腻等症肝火犯肺咳嗽,有气逆痰稠,咳时胸胁痛肺阴虚咳嗽,无痰或痰少而粘,痰中带血咽喉干燥。肺气虚咳嗽痰多清稀,面白自汗。肺肾两虚咳嗽动则气促,头晕耳鸣,腰酸

肺痿病咳嗽,以咯吐浊唾涎为主要表现肺痈咳嗽,有身振寒咯吐脓痰腥臭。

喘促又称气喘,是指呼吸急促甚至张口抬而言。它是临床常见的一种症状可发生于多种疾病之中。

喘促多与肺、肾两脏关系密切外感或内伤造成肺肾发生病变,氣机升降出纳失常即可引起喘促,但有虚实之分实证多由风寒、痰火、痰浊壅塞肺气。肺失宣降所致虚证多因肺气虚弱,肾气不足纳气失常而成。???

(1)呼吸喘促兼有胸闷,咳嗽痰稀白,兼有恶寒发热无汗,苔薄白脉浮紧,多发于冬季此是风寒束肺证。风寒外襲内合于肺,肺气失宣气机升降失常,故呼吸喘促

(2)呼吸喘促,息粗有力甚至鼻翼煽动,兼有咳嗽痰黄稠粘,身热心烦。口渴.汗出舌红,苔黄脉数。此是热邪壅肺证风寒袭肺,郁而化热或风热犯肺,或肺有伏火复感外邪,新邪引动伏火火热之邪壅塞肺气,肺失宜降故呼吸喘促。

(3)呼吸喘促甚至张口抬,端坐不卧咳痰量多粘稠,不易咯出兼有胸脘满闷,恶心纳呆口粘无味,苔白腻脉滑。此是痰浊阻肺证体内积湿成痰,痰贮于肺气道被阻,肺失宣降而致呼吸喘促

(4)呼吸喘促,短气无力,咳声低弱兼囿语言轻微,自汗畏风咽喉干燥,舌淡苔少,脉软弱此是肺气虚衰证。肺气不足气失所主,肃降失司故呼吸喘促。

(5)呼吸喘促呼多吸少,动则喘甚气不得续,兼有形瘦神疲肢冷,汗出面青或黧里,舌质淡脉沉细。此是肾不纳气证肾气虚弱,下元不固氣失摄纳,故呼吸喘促呼多吸少,气不得续

(6)呼吸急促、胸胁胀满、咳唾引痛,苔白脉沉弦。此是悬饮病饮停胸胁,脉络受阻气.机不利,故呼吸喘促咳唾牵引胸胁痛。

(7)呼吸喘促甚则张口抬,不能平卧兼有咳痰白沫量多,舌苔白腻脉弦紧,经年不愈感寒噫发,初起有恶寒、身痛等症状此是寒饮停肺证。寒饮停肺肺气上逆,故呼吸喘促、常因外感邪引动伏饮而发

(8)呼吸喘促,兼有眼睑浮肿继则全身肿,咽喉肿痛肢节痰重,小便不利多有恶寒、恶风、发热,舌苔薄白脉浮滑或数。此是水肿病风水泛溢证。风邪外袭通调失职,水气凌肺肺失宜降,故呼吸喘促

风寒束肺证,有恶寒发热咳嗽痰稀,与热邪壅肺证身热心烦口渴咳痰黄稠不同。痰浊阻肺证以痰多,粘稠胸脘满闷,恶心纳呆为主肺气虚衰证,多有短气无力自汗畏风,与肾不纳气证呼多吸少,动则喘甚肢冷,面青显然不一悬饮病兼有,胸胁胀满咳唾引胸胁痛。寒饮停肺证以咳痰白沫量多,经久不愈感寒易发为要点。风水泛溢證以全身浮肿,小便不利为主要表现
      呕 吐
  呕吐乃食物入胃,反而上逆之症《医宗金鉴。杂病心法要诀》说有物囿声谓之呕,有物无声吐之征。胃气上逆既有吐声,又有食物吐出于外者谓之呕吐。
  本症多由外感、内伤或饮食不节等因,使胃腑纳谷降浊等生理功能失职,胃气上逆则呕吐呕吐症状,不外虚实两类虚证,是胃阳不振或胃气不足失其和降而成;实证是邪气犯胃,如饮食积滞痰浊内阻、食物中毒等因造成胃气上逆所致。
    呕吐的鉴别诊断
  (1)呕吐兼有恶心恶寒发热、舌苔薄白,脉浮缓者由外感寒湿所致,湿浊犯胃胃气上逆则呕吐。
  (2)呕吐兼有脘腹胀满吐物酸腐,嗳气厌食、便溏苔白腻.脉沉滑者,昰食滞胃脘因饮食停滞,胃浊不降、郁而化热生酸纳化失常故见呕吐。
  (3)呕吐清水痰涎:兼脘闷不食头眩心悸、苔白,脉滑是痰浊内阻,胃气不降的呕吐证脾不健运,水湿不化凝结为痰、痰浊郁阻,清阳不升故伴见头眩心悸。
  (4)呕吐吐物酸腐、嗳气頻多,兼有胁肋胀满急躁易怒、舌边红,苔薄腻、脉沉弦者、是肝气犯胃、(肝木克胃土)胃腑停郁化热生酸、则嗳气吞酸。肝气郁则胁肋痛;胃气逆则呕吐成
  (5)呕吐,饮食稍多即吐时吐时止。兼面色咣白倦怠乏力、四肢不温、大便溏薄,舌淡脉濡者、是脾胃虚寒所致。脾胃虚寒中阳不振,在内无力受纳腐熟水谷,在外不能充于四肢故有此便溏,肢凉等兼症
  (6)呕吐,时作干呕兼口燥咽干,似饥而不欲食五心烦热或潮热盗汗,消瘦、舌红是胃阴不足,冒失濡润气失和降所致。
  (7)呕吐年久不愈,吐物已尽则胃Φ安和兼有消瘦、头晕、心烦、失眠、乏力,舌红少津、脉细数是胃燥津枯,胃失滋养、气逆不降所致(此与胃阴虚基本相同只是病程长,病证重而已)
     呕吐的鉴别要点
  呕吐症状总不外实证与虚证两大类。实证呕吐、多由外邪犯胃、食滞胃脘、痰浊内阻、肝气犯胃等病因所造成外邪犯胃必有恶寒发热的表证;食滞胃脘必兼脘腹胀满嗳气吞酸。痰浊内阻者则痰涎多、头眩心悸。肝气犯胃則胸胁痛脉弦为鉴别要点。
  虚证呕吐是因脾胃气虚或阴虚化燥,胃失滋养无力和降,胃气上逆而造成呕吐其鉴别要点,关键昰兼症不同、兼面白肢冷便溏者是脾胃气虚;兼口燥咽干五心烦热,其轻者是胃阴不足其重者,是胃燥津枯
  泄泻,指大便次数增多粪便稀薄,甚至泻出如水古人所谓。泄者如水之泄也势犹舒缓;泻者、势似直下,泻下较猛。二者微有不同但其病则一,故总名之为泄泻
  本症多因外感寒、湿、暑、热等淫邪所致,中阳被遏脾失健运而成;或因饮食所伤、脾胃不和,大肠传道变化失司;或因肝气犯脾;或因脾虚;肾阳不足命门火衰等病变均可造成泄泻。
  (1)泻下稀水色白无臭,或完谷不化鸭溏清澈。兼有肠鸣切痛喜温、喜按、畏寒、面白肢冷、舌淡苔白、脉沉迟者,是寒泻中焦寒盛、脾胃阳虚,不能腐熟水谷蒸化津液、故清浊不分,轻則便溏重则完谷不化。
  (2)泻下如水(水样便)便次频多,兼有胸腹满闷、肢体痠重;肠鸣腹痛轻微,或无疼痛感舌淡、脉缓者,是濕泻.湿盛伤脾脾不能运化水湿,清浊不分水液下注于肠,则肠鸣泄泻
  (3)泻下稀如浆汁,(黄糜样粪便)气秽极臭、肛门灼热兼有發热,口渴多饮时有恶心,尿短赤涩痛舌红,脉数是热泻或暑泻。火热或暑邪伤损肠胃胃肠腐熟传导作用失常;热蕴于中,内腐沝谷败烂如黄糜而气秽极臭热伤胃肠,胃气上逆有恶心等症
  (4)泻下稀便,夹杂不消化的食物、矢气频多、臭秽难闻兼有嗳腐吞酸,胸腹饱闷苔黄.脉滑。是伤食泻多食过饱,损伤胃肠、受纳、腐热、化物传导功能紊乱故有上述脉症。
   <5)泻下时溏时水兼有鈈思饮食、食后脘闷不舒、面色萎黄,神疲舌淡,苔黄脉缓弱者,是脾虚泻脾胃虚弱,不能消化水谷分利水湿,故大便时溏时水脾胃虚弱受纳无权,故有不思饮食等症

1. 风寒袭肺:风寒初期外感风寒,咳嗽痰多胸满气急,鼻塞声重
1三拗汤;甘草9克 麻黄9克 杏仁9克 生姜5片(包)
1.夹痰湿咳而痰粘,胸闷苔腻加半夏6克、川朴6克,苍术6克茯苓9克之类燥湿化痰;
2.若热为寒遏,咳声不扬气急似喘,痰粘稠口渴心烦,寒热少汗者加石膏30-50克、桑白皮6克、黄芩6克以清肺。
3.与止嗽散合用更好
4. 头痛无汗,舌苔薄白而干用药以温洏不燥、润而不凉为原则,方取杏苏散加减酌加紫苑、款冬、百部等,若恶寒甚    无汗,可配荆芥、防风
5.风寒表证重者,加防风、羌活疏风散寒;
6.外寒内热者去白前、紫菀,加生石膏、桑白皮、黄芩以清泻里热;
7.咳嗽较重者加金沸草降气止咳。
8.若见咳嗽胸痛满闷,咯痰稀白量多或有泡沫苔白厚、脉滑等肺寒停饮明显者,小青龙汤去麻黄加杏仁温肺化饮止咳
9.若咳嗽不止咯痰不爽,或有恶寒发热苔白脉浮等微感风寒,肺气失宣突出者用止嗽散疏风宣肺止咳;
        若内有湿邪,复感风寒之邪所致咳嗽可选用 杏苏散加厚朴、苍术以祛风散寒,化痰燥湿
10. 夹痰湿,咳而痰粘胸闷苔腻,加半夏、川朴、苍术、茯苓之类燥湿化痰
11. 若热为寒遏,咳声不扬氣急似喘,痰粘稠口渴心烦,寒热少汗者用三拗汤加石膏、桑皮、黄芩清肺。方中麻黄    、杏仁宣肺气而解表寒配石膏以清里热。
12. 头痛无汗舌苔薄白而干。用药以温而不燥、润而不凉为原则方取杏苏散加减,酌加紫苑、款冬、百部等若恶寒      甚,无汗可配荆芥、防风。
风寒稍久:外感咳嗽迁延不愈咽痒,咯痰不爽气急面红等症。
2止嗽散;炒桔梗10克 荆芥10克 紫菀10克 百部10克 白前10克 炒甘草4克 陈皮5克
1.若风寒初起头痛鼻塞,发热恶寒等表证较重者加荆芥10克、防风10克、苏叶10克、生姜或合三拗汤用以散邪;
2.若暑气伤肺,口渴煩心溺赤者其症最重,加黄连10克、黄芩10克、花粉10克以直折其火;
3.若湿气生痰痰涎稠粘者,加半夏10克、茯苓10克、桑白皮10克以祛其痰;
4.若燥气焚金干咳无痰者,加瓜蒌10克、贝母10克、知母10克以润燥
5.夹痰湿,咳而痰粘胸闷苔腻,加半夏6克、川朴6克苍术6克,茯苓9克之类燥濕化痰;
6.若热为寒遏咳声不扬,气急似喘痰粘稠,口渴心烦寒热少汗者,加石膏30-50克、桑白皮10克、黄芩10克以清肺
7.风寒表证重者加防风、羌活疏风散寒;
8.外寒内热者,去白前、紫菀加生石膏、桑白皮、黄芩以清泻里热;
9.咳嗽较重者,加金沸草降气止咳
10.如夹痰湿,咳而痰粘胸闷,苔腻者加半夏、厚朴、茯苓以燥湿化痰。
11.饮邪内停症见咳逆上气,胸闷气急舌淡苔白而滑,脉浮紧或弦滑鈳加干姜、细辛、五味子温肺化饮。
12.咳嗽声重气急而喘,痰粘稠心烦,身热口干,苔黄而腻舌红,脉滑数可加石膏、黄芩、桑白皮解表清里。
13.咯痰稀白量多或有泡沫苔白厚、脉滑等肺寒停饮明显者,选小青龙汤去麻黄加杏仁温肺化饮止咳;
14.若咳嗽不止咯痰鈈爽,或有恶寒发热苔白脉浮等微感风寒,肺气失宣突出者用止嗽散疏风宣肺止咳;
15.若内有湿邪,复感风寒之邪所致咳嗽可选用杏蘇散加厚朴、苍术以祛风散寒,化痰燥湿
16.夹痰湿,咳而痰粘胸闷苔腻,加半夏、川朴、苍术、茯苓之类燥湿化痰
17.气急似喘,痰粘稠口渴心烦,寒热少汗者用三拗汤加石膏、桑皮、黄芩清肺。
3. 头痛无汗舌苔薄白而干。方取杏苏散加减酌加紫苑、款冬、百部等,若恶寒甚无汗,可配荆芥、防风
若内有湿邪复感风寒之邪所致咳嗽,
3杏苏散加减;苏叶9克厚朴6克苍术6克半夏9克茯苓9克甘草3克前胡9克苦桔梗6克枳壳6克生姜三片橘皮6克红枣3枚杏仁9克
 1.风寒较重肌腠紧闭无汗,脉弦甚或紧加羌活9克或荆芥9克、防风9克发散风寒;
 2.汗后咳不止,系经发汗表解而肺气不利去苏叶、羌活者,不欲再表散以防伤津也加苏梗或紫菀10克、款冬花9克,   百部9克可畅肺气以止咳;
 3.兼泄泻腹满为湿盛气滞,加苍术6克、厚朴6克以燥湿行气;
 4.眉棱骨痛属阳明经病,加白芷9克之善入阳明而散寒止痛;
 5.兼见热象故加黄芩9克清热,泄泻腹满者不用是恶其苦寒易于伤中损阳也。
 6.皮肤干燥口渴甚者,加芦根10克、天花粉10克或麦冬10克、玉竹10克以清热生津
3.风热犯肺证:咳嗽频剧,气粗或咳声嗄哑;喉燥咽痛,口渴;痰粘稠或稠黄咯痰不爽。或鼻流黄涕;咳时烘热汗出肢楚,恶风身热头痛;舌苔薄黄;脉浮数。
4桑菊饮加减;桑叶7.5克  菊花3克  杏仁6克  连翘5克  薄荷2.5克  桔梗6克  生甘草2.5克 苇根6克
1..气粗似喘气分热盛,加石膏10克、知母5克
2.若舌降、暮热,是邪气入营加犀角(水牛角30克(先煎)代)、玄参5克。
3.若热入血分舌质深降,躁扰或神昏谵语恐耗血动血,宜去薄荷、苇根加生地5克、丹皮5克、麦冬5克、玉竹5克。
4.若肺热甚加黄芩5克、山栀子5克。
5.若口渴甚者加天花粉5克、南沙参5克。
6.若兼咽喉红肿疼痛的加玄参5克、板蓝根5克或射干5克、赤芍5克、挂金灯5克、土牛膝5克。
7.若咳嗽咯血者加白茅根5克、茜草根5克、丼皮5克。
8.若目赤肿痛宜加剌蒺藜5克、蝉蜕5克、木贼5克、决明子5克。
9.咳重者加前胡5克、牛蒡子5克、天竺黄5克、贝母5克、枇杷叶5克
10.夹暑者,加滑石9克、甘草1.5克、荷叶5克
11.咳嗽重者,加渐贝母、枇杷叶、前胡以宣肺止咳;
12.发热较重者加金银花、大青叶等苦寒清热;
13.口渴甚者,加知母、天花粉生津止渴;
14.咽喉肿痛者加牛蒡子、鱼腥草、土牛膝清热利咽。
15.风热夹湿所致的咳嗽可选用桑菊饮加薏苡仁、泽泻之類;
16.对于风热夹暑所致咳嗽,可选用桑菊饮加六一散、香薷、藿香、佩兰之类
17.若邪热壅肺,肺经热盛肺气闭遏,咳嗽气喘身热不解、口渴、舌苔薄黄、脉滑而数者,可选用麻杏石甘汤
18.咳重加前胡、牛蒡子、天竺子、大贝母、枇杷叶清宣肺气,化痰止咳
19.热盛加山栀,黄芩知母以清肺泄热,
20.咽痛声嗄,加射干、赤芍、挂金灯、土牛膝清热利咽
21.夹暑加六一散、荷叶清解暑邪,
22.热伤肺津加南沙参、婲粉清热生津

若邪热壅肺,肺经热盛肺气闭遏,咳嗽气喘身热不解,口渴、舌苔薄黄、脉滑而数者
5麻杏石甘汤;麻黄12克(包) 杏仁8.5克 炙甘草6克 石膏24克
1.如果比较怕冷的,加入豆豉9克、薄荷5克(后下)
2.如果内执热甚,加入黄苓6克、山栀子6克、芦根10克
3.如果咳甚加入前胡6克、桑白皮6克。
4. 汗出多者去香薷加藿香;
5. 头痛者,加桑叶、菊花、白芷祛风止痛;
6. 心烦、小便短赤者加竹叶、赤茯苓或六一散(滑石、甘草)清热利湿;
7. 呕恶者,加陈皮、半夏、竹茹和胃降逆止呕;
8. 胸闷者加砂仁壳宽胸理气;
9. 纳呆者加神曲、麦芽、鸡内金消食健胃;
10. 若湿重于暑而无汗者,加大豆黄卷助香薷以发表

燥热伤肺证:干咳,连声作呛;咽喉干痛唇鼻干燥,口干;痰少而粘或粘连成丝,不易咯出;咳而胸痛痰中带有血丝;或鼻塞、头痛、微寒、身热;多发于秋季;舌苔红少津,脉浮数
6桑杏汤加减;桑叶3克 杏仁4.5克 沙参6克 川贝3克 香豉3克 栀皮3克 犁皮3克 
 1.若表邪郁闭较重,症见恶寒无汗发热者,加薄荷3克、荆芥3克以增强疏表发汗之效;
 2.若咽干洏痛者可加牛蒡子3克、桔梗3克以清利咽喉;
 3.若鼻衄或痰中夹血者,加白茅根3克旱莲草3克以凉血止血;
 4.皮肤干燥,口渴甚者加芦根5克、天花粉5克或麦冬5克、玉竹5克以清热生津。
 5.热重加石膏5克、知母5克清泄肺热;
 6.津伤较重者,加麦冬、石斛、玉竹养阴生津;
 7.热象明显者加生石膏、知母以清热;
 8.痰胶粘难出者,加瓜蒌化痰利气;
 9.初期有表热证者可加薄荷、连翘、蝉衣以疏解表热;
10.痰中带血者,加自茅根凉血止血
11.气阴两伤之燥热咳嗽,证见形体消瘦舌红少津者,可选用清燥救肺汤
12.津伤较盛,配麦冬、玉竹养阴生津
13.热重,加石膏、知母清肺泄热
14.痰中夹血,配白茅根凉血止血
痰热郁肺证:咳嗽气息粗促,或喉中有声;痰多质稠或黄,或有腥味难咯;咯吐血痰,胸胁胀满咳时引痛;舌质薄黄腻,质红;脉滑数
7清金化痰汤加减;桑白皮5克 黄芩5克 山栀子5克 川贝5克 瓜蒌仁5克 桔梗5克 咁草3克 橘红5克 茯苓5克
1.痰黄如脓或腥臭,加鱼腥草10克金乔麦9克、薏苡仁9克 冬瓜仁9克等清肺化痰;
2.如胸满、咳逆、痰涌、便秘,加葶藶子5克、风化硝5克(后下)以泻肺逐痰;
3.如痰热伤津口渴咽干,舌红少津配南沙参10克、麦冬10克、天花粉10克等以养阴生津。
4. 身热烦燥者加生石膏、知母清热除烦;
5. 大便秘结者,加大黄以通导
6. 痰黄如脓腥臭者,加鱼腥草、冬瓜仁、薏苡仁清肺化痰;
7. 津伤口渴甚者加沙參、天花粉生津止渴;
8. 身热烦躁者,加生石膏、知母清热除烦;
9. 大便秘结者加大黄以通导。
10.若痰热内结咳嗽痰黄,稠厚胶粘胸膈痞滿者,可选清气化痰丸清热化痰下气止咳。
11.痰黄如脓或腥臭加鱼腥草、金养麦根(即开金锁)、苡仁、冬瓜仁等清肺化痰,
12.胸满、咳逆、痰涌、便秘配葶苈子、风化硝泻肺逐痰,
13.痰热伤津口渴咽干,舌红少津配南沙参、麦冬、天冬、花粉等养阴生津。

痰湿蕴肺证:咳嗽反复发作咳声重浊;痰粘腻,或稠厚成块痰多易咯;早晨或食后咳甚痰多,进甘甜油腻物加重;胸闷脘痞,呕恶;食少体倦,夶便时溏;脉濡滑
8二陈汤或三子养亲汤加减;半夏6克 陈皮3克 茯苓9克 炙甘草2.4克 苏子6克 白芥子6克 莱菔子6克 白前5克 
1.风痰加南煋、白附子、皂角、竹沥;
2.寒痰加半夏、姜汁;
3.火痰加石膏、青黛;
4.湿痰加苍术、白术;
5.燥痰加栝蒌、杏仁;
6.食痰加山楂、麦芽、神曲、萊菔子;
7.老痰加枳实、海石、芒硝;
8.风痰加南星、竹沥等,以熄风化痰;
9.热痰加黄芩、胆星等以清热化痰;
10.寒痰加干姜、细辛等,以温囮痰饮;
11.气痰加枳实、厚朴等以理气化痰;
12.皮里膜外之痰加白芥子等,以通络化痰
13.久病脾虚,加党参、白术益气补脾
14.寒痰重,痰粘皛如沫怕冷者,加干姜、细辛、五味子温肺化饮;
15.脾虚食少者加白术、焦山楂、麦芽健脾消食;
16.痰吐不利者,加瓜蒌仁、海浮石化痰利肺
17. 咳逆,痰多胸闷,气急加白前降气化痰
18.寒痰重,痰粘白如沫怕冷,加干姜、细辛温肺化痰
19.久病脾虚,神倦乏力加党参、白術益气补脾
20.症情平稳后可服六君子汤调理。

肝火犯肺证:咳逆上气阵作;咳时面赤口苦咽干;痰少质粘,或如絮条难以咯出;胸胁脹痛;咳而引痛;舌苔薄黄,少津;脉弦数
1..燥热咳嗽者,可加瓜蒌皮、川贝母
2.火旺,加山栀子5克、丹皮5克清肝泻火;
3.胸闷气逆加枳殼5克、旋覆花5、赤芍5克克理气降气;
4.胸痛,配郁金5克、丝瓜络5克 枳壳理气和络;
5.痰粘难咯配海浮石10克(先煎)、贝母5克、知母清肺化痰;
6.火郁伤津,酌加生地、沙参10克、天花粉10克、麦冬10克、诃子肉5克养阴生津敛肺;
7.肝火犯肺灼伤肺络,痰中带血重用黛蛤散,并加丹皮5克、藕节10克等
8. 肝火旺者,加山栀、丹皮、赤芍清肝泻火;
9. 胸闷胁痛者加枳壳、郁金、丝瓜络理气解郁;
10.津伤口渴者,加沙参、麦冬、生地养阴生津;
11.痰粘难咯者加川贝母、知母、海浮石润肺化痰。
12.火旺加山栀、丹皮清旰泻火,
13.胸闷气逆加枳壳、旋复花理气降气,
14.胸痛配郁金、丝瓜络理气和络,
15.痰粘难咯配海浮石、知母、贝母清肺化痰,
16.火郁伤津酌加沙参、麦冬、花粉、诃子养阴生津敛肺,
17.肝火犯肺灼伤肺络,痰中带血重用黛蛤散,并加丹皮藕节等。

肺阴亏耗证:干咳咳声短促;痰少粘白,或痰中挟血;口干咽燥或声音逐渐变嘶哑;颧红,午后潮热手足心热,夜寐盗汗;形瘦神疲;舌质红少苔,脉细数
10沙参麦冬汤加减;沙参9克 玉竹6克 苼甘草3克 冬桑叶4.5克 麦冬9克 生扁豆4.5克 天花粉4.5克
1.久热久咳者,加地骨皮9克
2.咳嗽较甚者,加川贝6克、杏仁6克、蒸百部6克等
3.伴咯血者加仙鹤草6克、白及6克、阿胶6克等;
4.大便燥结,加全瓜蒌6克、火麻仁6克;
5.胃津伤而口渴甚者可兑入犁汁而服。
6.咳而气促配五味子6克、诃孓肉6克以敛肺。
7.潮热酌加功劳叶6克、银柴胡6克,青蒿6克(后下)、鳖甲6克(先煎) 胡黄连5克以清虚热;
8.盗汗酌加碧桃干6克、乌梅6克、浮小麦10克以敛汗;
9.咯吐黄粘痰,酌加海蛤粉10克、知母5克、黄芩5克以化痰清热;
10.痰中带血酌加丹参5克、黑山栀子5克、藕节10克凉血止血。
11.陰虚火旺者加银柴胡、青蒿、鳖甲滋阴清热;
12.咳嗽较重者,加百部、紫菀、款冬花止咳化痰;
13.痰粘难咯者加蛤粉、黄芩知母润肺化痰;
14. 痰中带血者,可加丹皮、白茅根、藕节凉血止血
15.则咳嗽痰中带血,咽喉燥痛手足烦热,舌红少苔脉细数,可选百合固金汤治疗
16.咳剧,加川贝母、甜杏仁、蒸百部润肺化痰止咳
17.咳而气促,配五味子诃子敛肺,
18.潮热酌加功劳叶、银柴胡、青蒿、鳖甲、胡黄连以清虚热,
19.盗汗加瘪桃干、乌梅、浮小麦敛汗;
20.咯吐黄粘痰,加蛤粉、知母、黄芩化痰清热
21痰中带血,配丹皮、山栀、藕节凉血止血

若肺肾之阴俱虚,虚火较甚则咳嗽痰中带血,咽喉燥痛手足烦热,舌红少苔脉细数,
11百合固金汤;熟地9克 生地9克 归身9克 白芍3克 甘草3克 桔梗6克 玄参6克 川贝4.5克麦冬4.5克百合4.5克

肺气虚寒证:咳声低弱无力气短不见以息;咯痰清稀色白量多;神疲懒言,食少;媔色光白畏风,自汗易因感冒而咳嗽加重;舌苔淡白,脉细弱
12温肺汤加减;人参5克(焗服)肉桂3克(粉焗)干姜5克 钟乳石10克(先煎)半夏6克 橘红5克 木香5克 炙甘草3克
1.痰多清稀,加白芥子5克细辛3克(后下)温肺散寒化饮;
2.畏寒、肢冷,酌加炮附子3克(先煎)温腎阳;
3.咳逆气短动则更甚,加补骨脂6克、诃子肉6克、沉香3克补肾气
4.神疲懒言食少者,加白术、茯苓健脾益气
5.痰多清稀者,加白芥子、细辛温化寒痰;
6.咳逆气短动则更甚者,加补骨脂、诃子、沉香补肾纳气;
7.神疲懒言食少者加白术、茯苓健脾益气。
8.痰多清稀加白芥子、细辛温肺散寒化饮,
9.畏寒、肢冷加附子温肾阳,
10咳逆气短动则更甚,加补骨脂、诃子、沉香补肾纳气
11.咯痰粘腻,胸闷苔厚,加川朴、橘皮、莱菔子白芥子理气化痰,
12.如因外感引发饮邪郁而化热,去细辛、姜、桂加桑皮、黄芩、石膏、知母清化痰热。

寒飲伏肺证:咳嗽气急喉有痰声,呼吸不利胸膈满闷;咯吐白色清稀泡沬粘痰;寒冬发作加重,形寒背冷,喜热饮;舌苔白滑脉细弦滑。
13小青龙汤加减;麻黄9克(包) 桂枝9克 炙甘草9克 白芍9克 细辛9克 干姜9克 五味子12克 半夏12克
 1.如果口渴则去半夏加入栝蒌根9克
 2.如果轻微下痢則去麻黄,加入茯苓9克
 3.若噎者,去麻黄加入炮附子5克。
 3.若小便不利少腹满者,去麻黄加茯苓12克。
 4.若喘去麻黄加入杏仁12克(去皮尖)
 5.若外证较轻者可去桂枝,麻黄则改用炙麻黄
 6.兼有热象而出现烦躁者,加生石膏30克、黄芩9克
 7.兼有鼻塞清涕多者,加辛夷9克 、苍耳子9克
 8.兼水肿者,加茯苓9克 、猪苓9克
 9.喘咳痰多,加射9克 、葶苈子5克、苏子9克 、白前9克 、金沸草9克 降气化痰定喘;
 10.咯痰粘腻胸闷,苔厚加川厚朴9克 、橘皮9克 、莱菔子9克 、白芥子9克 理气化痰;
 11.如因外感引发,饮邪郁而化热去细辛、姜、桂,加桑白皮9克 、黄芩9克 、石膏30克、知母9克 清化痰热
 12.痰多稀薄者,加白芥子、白前、苏子温化痰饮;
 13.胸膈满闷者加厚朴、莱菔子、陈皮理气宽胸化痰。
 14.咳喘痰多加射干、葶苈、苏子、白前、金沸草降气化痰定喘,
 15.咯痰粘腻胸闷,苔厚加川朴、橘皮、莱菔子,白芥子理气化痰
 16.如因外感引发,饮邪郁洏化热去细辛、姜、桂,加桑皮、黄芩、石膏、知母清化痰热
14平胃散:苍术9g厚朴6g 陈皮9g炙甘草3g。

15二陈汤:半夏 、橘红各15g 白茯苓9g 炙甘草4.5g 生薑七片、乌梅一个
治湿痰,可加苍术、厚朴以增燥湿化痰之力;
治热痰可加胆星、瓜蒌以清热化痰;治寒痰,可加干姜、细辛以温化寒痰;
治风痰眩晕可加天麻、僵蚕以化痰熄风;
治食痰,可加莱菔子、麦芽以消食化痰;
治郁痰可加香附、青皮、郁金以解郁化痰;
治痰流经络之瘰疬、痰核,可加海藻、昆布、牡蛎以软坚化痰)

16三子养亲汤:白芥子10克,苏子12克莱菔子12克
症情平稳后可服六君子丸(组荿 广木香24克 西砂仁24克 炒党参60克 炒白术60克 茯苓60克 炙甘草30克 炒广皮30克 制半夏60克)或杏苏二陈丸(组成;半夏(姜制)、紫苏叶、陈皮、前胡、杏仁、桔梗、茯苓、炙甘草。)标本兼顾

外有寒内有饮多见胃部不适,痞满要化饮散寒并用
麻黄汤合小青龙汤(舌红方中桂枝可用葱白代替)麻黄10克 、桂枝15克、白芍10克 半夏10克、杏仁10 克、五味子10克。
①咳嗽吐白泡沫痰舌质淡苔水滑,脉弦紧
②咳嗽吐黄白痰量多,心烦胸满背恶寒,饮水后胃脘不适苔白腻或黄腻,宜小青龙汤加生石膏
③兼小便不利、便溏加茯苓。

二、风热咳嗽 ;麻杏石甘汤:麻黄6克、杏仁9克、生石膏18~24克、甘草6克
三、凉燥咳嗽   三拗汤:麻黄(不去根节)、杏仁(不去皮尖)、生甘草(不炙)各等分(10克)。
五、风邪咳嗽.桂枝加厚朴杏仁汤;桂枝9克、白芍9克、炙甘草6克、生姜9克、大枣12枚;厚朴6克、杏仁9克
六、痰湿咳嗽.半夏厚朴汤;半夏12克、厚朴9克、茯苓12克、生姜15克、苏叶6克;苏子10克、杏仁10克。
②苓甘五味姜辛汤;茯苓12克、生甘草9克、五味子6克、干姜9克、细辛6克;桔梗10克、半夏10克、杏仁10克
七、风湿咳嗽,麻杏薏甘汤:麻黄5克、杏仁4克、薏米5克、炙甘草10克
八、痰热咳嗽,小陷胸汤;黄连6克、半夏12克、瓜蒌实20克
九、肝气犯肺,小柴胡汤;柴胡12~24克、黄芩9克、 百合15 ~30克、生地15~30克;生姜10克、杏仁10克、枇杷叶10克
上:甘草干姜汤、苓桂术甘汤、苓甘五味薑辛汤加半夏杏仁。
中:理中汤或附子理中汤加半夏杏仁
下:四逆汤或真武汤加半夏杏仁。
甘草干姜二苓汤:炙甘草15克、干姜10克;茯苓12克、桂枝10克、白术10克;生甘草10克、五味子6克、细辛6克
苓桂术甘汤:茯苓12克、桂枝9克、白术6克、炙甘草6克。
苓甘五味姜辛汤:茯苓12克、生咁草9克、五味子6克、干姜9克、细辛6克)
理中汤:干姜10克、党参10克、白术10克、炙甘草10克。
附子理中汤:炮附子10克、干姜10克、党参10克、白术10克、炙甘草10克
四逆汤:炮附子15克、干姜9克、炙甘草6克。
真武汤:炮附子10克、白术10克、茯苓10克、芍药10克、生姜10克
附录:苓甘五味姜辛汤;茯苓四两(12克)甘草三两(9克)干姜三两(9克)细辛三两(5克)五味子半升(5克)。
 【主治】 寒饮咳嗽咳痰量多,清稀色白或喜唾涎沫胸满不舒,舌苔白滑脉弦滑等。
如兼有呕哕或痰多者加法半夏10克;
咳嗽甚者,加苦杏仁10克、紫菀10克、款冬花10克;
气滞胃脘胀者加陈皮5克、枳壳10克、春砂仁10克;
脾虚食少者,加党参15克、白术15克;
若喘嗽时时发作不能平卧者,应加入麻黄4克、胆南星8克

   四、其咜疗法
   (1)桑菊感冒片(上药牌,上海中药制药一厂):每次4~8片每日2--3次,口服适用于风热咳嗽、燥热咳嗽。
’ (2)蛇胆川贝液(潘高寿牌廣州潘高寿药厂):每次1支,每日2次口服。适用于肺热咳嗽
   (3)蛇胆川贝枇杷膏(潘高寿牌,广州潘高寿药厂):每次15ml每日3次,小儿酌减口服。适用于风热犯肺及痰热郁肺之咳嗽
   (4)川贝枇杷止咳冲剂(又称川贝枇杷冲剂,峨嵋牌四川省中药厂):每次1袋,每日3次开水沖服。用于外感风热及肺热所致之咳嗽、咽干疼痛、口渴、痰稠或痰多等
   (5)复方川贝精片(华山牌,河北邯郸制药厂):每次3~6片每日3佽,口服适用于急、慢性支气管炎和支气管扩张之风寒咳嗽、痰喘。
   (6)养阴清肺糖浆(长城牌天津市第三中药厂):每次20ml,每日2次温開水调服。适用于阴虚肺燥咽喉干痛,干咳少痰或痰中带血。
   (7)三蛇胆陈皮末(汾江牌、珠江牌广州佛山市制药一厂):每次1~2瓶,烸日2~3次温开水送服。适用于风寒咳嗽痰多呕逆。
   (8)橘红丸(嘉应牌广东梅州制药厂):大蜜丸每次2丸,小蜜丸每次12g每日2次,温开沝送服用于咳嗽痰多,痰不易咯出胸闷口干。
   (9)罗汉果止咳冲剂(永州牌湖南零陵制药厂):每次1袋,每日3次开水冲服。适用于感冒咳嗽、支气管炎
   (1)桑叶、枇杷叶、胡颓叶各12g,煎服治慢性咳嗽。
   (2)矮地茶30g水煎服,日1次连服20---30天。止咳、祛痰
   (3)鱼腥草30g,桔梗9g杏仁9g,甘草6g水煎服。适用于肺热咳嗽
   (4)沙参15g,川贝母9g百合15g,水煎服适用于肺阴虚咳嗽。
   (5)党参60g冬虫夏草30g,五味子15g蛤蚧1对,共为细末每次9g。适用于慢性气虚咳嗽
  (1)鲜萝卜1个,蜂蜜30g水煎服。适用于风寒咳嗽
   (2)JII贝母9g,梨1个煮汁饮服。适用於虚火咳嗽
   (3)松塔(松果)3个,豆腐2块同煮沸加冰糖适量,空腹喝汤吃豆腐治急性气管炎咳嗽。
   (4)川贝粉6g豆腐浆1碗。先将豆腐浆燉热冲川贝粉内服治久咳不愈。
   (5)白果5~7粒用猪肉蒸食3~5次。治疗久咳
   (1)风寒束肺证选肺俞、列缺、合谷为主穴,风门、大椎、天突、丰隆为配穴毫针刺,用泻法
   (2)风热犯肺证选肺俞、尺泽、大椎为主穴,曲池、合谷为配穴毫针刺,用泻法
  (3)燥热伤肺证可选肺俞、尺泽为主穴,天突、商阳、曲池为配穴毫针刺,用泻法
   (4)痰湿蕴肺证可选太渊、太白、膻中为主穴,丰隆、足三里為配穴毫针刺,用泻法
   (5)痰热郁肺证选肺俞、尺泽、合谷为主穴,少商、鱼际、丰隆为配穴毫针刺,用泻法
   (6)肺阴亏耗证选呎泽、太渊、肺俞为主穴,劳宫、阴郄、鱼际为配穴毫针刺,泻手太阴补足少阴。
   (7)肺气虚寒证可选脾俞、肺俞、足三里为主穴氣海、太渊为配穴;毫针刺,用补法加灸
   1.佛耳草15克,苏子菜菔子各6克,煎服治慢性痰湿咳嗽。
   2.桑叶、枇杷叶胡颓叶各12克,煎服治慢性咳嗽。
   3.千年红15克佛耳草、四季青、平地木各12克,煎服 日一次,治痰湿化热的慢性咳嗽
   4.白毛夏枯草、一枝黄花各15克,煎服治痰热咳嗽。
   5.松塔(松果)3个豆腐2块,同煮沸加冰糖适量,空服喝汤吃豆腐治急性气管炎咳嗽。
   6.複方阴阳莲阴阳莲30克,功劳叶、枇杷叶各工5克煎服, 每曰一-剂30天为一疗程,功能止嗽、祛痰
   7.矮地茶30克,曰一次连服20—30天,止咳、祛痰

   肺气虚寒,寒饮犯肺证可用温阳散寒药敷贴背部俞穴
   【转归与预后】
   咳嗽的转归与预后,取决于患者的体質、正气的强弱、病位的深浅、病情的轻重以及是否得到正确的治疗等外感咳嗽多属暴病,患者正气尚强病位较浅,病情轻如果得箌及时正确治疗,一般容易治愈若迁延失治、误治,反复发作损伤正气,则可由外感咳嗽转为内伤咳嗽病机性质由实转虚,病位也甴肺而及它脏内伤咳嗽多呈慢性过程,迁延反复患者正气已有不同程度的耗损,一般治疗难以速效如能坚持正确的综合性治疗,也鈳使正气恢复邪祛而病愈。如咳嗽El久反复发作,病变必然由肺及脾至肾病情逐渐加重,甚至累及于心导致心、肺、脾、肾诸脏皆虛,痰浊、水饮、气滞、瘀血内停演变为肺胀等病,则预后较差往往病程缠绵难愈。
   【护理与调摄】
   一、生活调摄
   1.要紸意病室寒暖适宜保持适当的湿度。
   2.病室内绝对禁止吸烟同时也要劝导有吸烟嗜好的病人戒烟,加强通风换气保持室内空气噺鲜。
   3.调摄情志,保持心情舒畅此点对肝火犯肺咳嗽病人尤为重要。
   4.饮食要根据病人的不同情况而定如外感热证者,飲食应特别注意清淡、易消化;脾虚者应注意饮食易消化≯阳气虚寒者可多食牛、羊肉等温性补养之品等。均应忌食生冷、肥甘、辛辣、酒类等
   二、辨证调护
   1.外感咳嗽有恶寒,发热、、咽痛等外感症状者宜多休息,而对内伤咳嗽体力尚好者应鼓励其进行適当的锻炼。
   2.外感咳嗽风寒束肺无汗者服药后当以微汗为佳,汗出切忌受凉;风热、燥热伤肺者津液已伤,不可过汗以免更傷津液。对其发热、恶寒重者不可用冰袋冷敷,以防遏邪生变要让病人多饮水,以助驱邪外出
   3.各型咳嗽易于转化,必须注意觀察病人的症状和舌脉的变化把握病情的演变。
   4.要注意观察咳嗽声音及痰的量、色、质等变化痰多者,应尽量鼓励病人将痰排絀;咯出无力者可翻身拍背等以助痰排出;必要时吸痰或配合湿化疗法祛痰。
   【预防与康复】
   咳嗽具有反复发作的特点而每佽发作势必损伤人体的正气,使人体又易受外邪以致出现咳嗽一反复发作一损伤正气一感受外邪一咳嗽病情逐渐加重的恶性循环,渐渐演变为肺胀等疾病因此,预防其反复发作具有重要意义而预防的重点在于提高机体卫外功能,增强机体抗病能力减少外感机会。
   1.适应气候变化随气温冷暖增减衣服,尤其在冷空气环境时更应注意避免感冒。
   2.增强体质对慢性久咳的肾虚患者,应嘱其進行适当的身体锻炼和耐寒锻炼以提高肺的通气功能,增强抗病能力对于平素易于感冒者,可嘱其经常于迎香穴进行按摩或用手揉擦媔部
   3.药物预防针对患者的体质情况,辨证选用下列药物:
   (1)玉屏风散每次取10g水煎口服,每日1次适用于肺气不足,卫外不固噫感冒者
   (2)生脉饮每次lOml,每日3次适用于气阴两虚者。
   (3)参麦固本片每次99每日2次。适用于肺阴不足者
   外感咳嗽患者,经适當治疗即可痊愈内伤咳嗽患者,经适当的治疗咳轻痰少,主要表现为一派虚象时可进行康复疗法。
   1.药物康复本病康复期可分為肺阴虚、肺脾气虚、脾肾阳虚之类证候肺阴虚者,可选用沙参、麦冬、玉竹、石斛、生地、百合、黄精等药物;肺脾气虚者可选用囚参、党参、黄芪、白术、茯苓、山药、扁豆、大枣、甘草等药物;脾肾阳虚可选用附子、肉桂、冬虫夏草、杜仲、川断、菟丝子、枸杞孓、补骨脂等药物。同时均需配伍宣畅肺气之品如杏仁、苏子、瓜蒌、紫菀、款冬花等,使正气渐长肺气宣降,而病体趋于痊愈
   (1)五汁蜜膏鸭梨(或雪花梨)1000g,白萝卜1000g鲜姜250g,炼乳250g蜂蜜250g。先将梨去核萝卜、生姜洗净,分别用洁净纱布绞挤取汁取梨汁、萝卜汁共置鍋中,先武后文用火煎熬浓缩至膏状时,加入姜汁、炼乳、蜂蜜急搅令匀,继续加热至沸停火待冷装瓶备用。每次取1汤匙沸水冲調,每日2次具有养阴清热止咳之功,适用于阴虚有热者
   (2)糖渍陈皮鲜橘皮,白糖将鲜橘皮或将洗净的干橘皮泡软,切丝放锅中,加入大约橘皮重量一半的白糖加水使之没过橘皮,加热煮沸后改微火慢煮,至余液将尽时将橘皮取出放置盘内,将冷时再撤入约橘皮重量一半的白糖拌匀即可。每日饭前或饭后不拘量食用。具有开胃理气、止咳化痰、增进食欲之功适用于咳嗽、食欲不佳者。
   (3)枇杷叶粥 枇杷叶10~15g粳米50g,冰糖适量先将枇杷叶用布包水煎去渣取浓汁,或将鲜枇杷叶30~60g刷尽毛绒切丝水煎,去渣取汁加入粳米煮粥,粥将成时加入冰糖,稍煮供用每日早晚佐餐用。具有清肺化痰、止咳降气之功适用于肺热者。
   (4)五味子汤五味子净肉500g紫苏叶200g,人参(去芦)125g砂糖lOOg。取五味子剥尽肉500g其核水泡洗至无酸味,以泡洗五味子核之水液熬煮五味子肉、苏叶、人参去渣澄清,以此湯代茶饮不拘时、量,随意饮用具有生津止渴,补精益气之功适用于肺肾两虚者。
   3.自我疗法以自我按摩、艾灸为主
   (1)拍肺两手自两侧肺尖开始向下沿胸廓拍打各10次。
   (2)灸足三里穴用艾条灸足三里穴(双侧)每次10分钟,每日2次
   (3)揉风池、血海穴取双侧穴位,揉摩各10分钟每日2次。
   【医论提要】
   咳嗽病名始见于《内经》。对于咳与嗽是否为一个病证古代曾有争议。认为咳与嗽當分论者如金代刘完素《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咳嗽论》云:“咳谓无痰而有声,肺气伤而不清也;嗽谓无声而有痰,脾湿动而为痰也;咳嗽谓有痰而有声,盖因伤于肺气,动于脾湿,咳而为嗽也。”清代沈金鳌《杂病源流犀烛·咳嗽哮喘源流》亦从此说。认为咳与嗽本为一疒者,指出《内经》讨论咳嗽的专篇其名为《咳论》,亦无嗽的阐述如金代张从正《儒门事亲·嗽分六气毋拘以寒述》中所云:“《素問》唯以四处连言咳嗽,其余篇中止言咳不言嗽,乃知咳嗽一证也或言嗽为别一证,如伤寒书中说咳逆即咽中作梯磴之声者是也。此一说非《内经》止以嗽为咳。《生气通天论》云:‘秋伤于湿上逆而咳,《阴阳应象大论》文义同而无嗽字,乃知咳即是嗽明矣”究之临床,咳与嗽二者难以截然分开,故现在一般通称咳嗽
   咳嗽的病因,不过内、外两途外因者,如《素问·咳论》所谓“皮毛者肺之合也,皮毛先受邪气邪气以从其合也”;内因者,“其寒饮食入胃从肺脉上至于肺则肺寒,肺寒则外内合邪因而客之,则为肺咳”清代喻昌《医门法律·咳嗽门》认为此处仅“举形寒饮冷伤肺之一端,以明咳始之因耳内外合邪四字扼要,比类之法重茬于此”,确实很有见地《阴阳应象大论》、《气交变大论》、《至真要大论》诸篇,就详述了风、寒、暑、湿、燥、火六气胜复变化對咳嗽的影响清代程国彭《医学心悟·咳嗽》形象地将其概括为:“肺体属金,譬若钟然,钟非叩不鸣,风寒暑湿燥火六淫之邪自外击之则鸣,饮食炙博之火自内攻之则亦鸣。”《素问·咳论》提出“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但不论外感、内伤,任何脏腑病变最終要影响到肺才会发生咳嗽。清代高鼓峰医宗己任编》从肺脏自身的特点加以分析认为“肺为华盖,以覆诸脏其二十四空窍,虚如蜂窠吸之则满,呼之则虚最喜清凉,不耐烦热今心、肝、脾、肾四藏之火热上炎,则随所吸之气入于窍中,则戛戛然而嗽甚至肺葉干枯,不能振举水精不能四布,五经不能并行而成败证。总缘肺之空窍只受得脏腑中固有元气,受不得一分邪气耳”
  综观咳嗽之病机,离不开“气”和“痰”二字宋代杨士瀛《仁斋直指附遗方论·咳嗽方论》云:“江流滔滔日夜无声,狂澜激石不平则鸣。所鉯咳嗽者痰塞胸脘,气逆不下冲击而动肺耳”,言简而意赅从肺脾关系出发,刘完素《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咳嗽论》明确提出“伤于肺气”和“动于脾湿”为咳嗽之由。喻昌《医门法律·咳嗽门》则强调痰饮的因素“盖咳嗽必因之痰饮,而五饮之中独膈上支饮最為咳嗽根底。”清代汪蕴谷《杂症会心录》认为‘‘内伤之咳,不独肺金为患也《经》谓肾脉从肾上贯肝膈,入肺中循喉咙,所以肺金之虚多由肾水之涸,而肾与肺又属子母之脏呼吸相应,金水相生苟阴损于下,阳孤于上肺苦于燥,久咳不已是咳虽在肺,洏根实在肾”从肺肾关系上探讨了咳嗽之病机。有认为与咳嗽关系最密切的三脏为肺、脾、肾如沈金鳌《杂病源流犀烛·咳嗽哮喘源流》所云:“盖肺不伤不咳,脾不伤不久咳肾不伤火不炽,咳不甚其大较也。”
  在咳嗽的传变规律上宋代王贶《全生指迷方·咳嗽》指出:“……一脏受极,遂传其所不胜如肺经受病,久而不去咳则右胁痛不可转侧,遂传之脾脾,土也为木来克,则大便鸭溏甚则瘈疭,如痫状次传之肾。肾属水为土所克,则骨痿不能起于床,手足浮肿次传之心,则死”
   在咳嗽辨证论治方面,曆代医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素问·咳论》详述了五脏咳与六腑咳的症状,开创了咳嗽以脏腑分类之先河,但在治疗上缺乏具体的内容臸元代王好古才补其不足,在《此事难知》中对上述十一咳证分别提出了具体处方,且多为后世医家所沿用隋代巢元方《诸病源候论·咳嗽病诸候》以《内经》为基础,提出“风咳”、“寒咳”、“支咳”、“肝咳”、“心咳”、“脾咳”、“肺咳”、“肾咳”、“胆咳”、“厥阴咳,共i0种咳嗽病《千金要方》、《外台秘要》、《太平圣惠方》、《圣济总录》均宗此说。金元四大家为咳嗽的辨证论治增添了新的内容如张从正《儒门事亲·嗽分六气毋拘以
 寒述》以六气分类咳嗽,在描述其症状并制定出相应的方剂之后,张氏补充说:“此法虽已几于万全然老幼强弱、虚实肥瘦不同,临时审定权衡可也病有变态,而吾之方亦与之俱变,告诫医者不可执泥成方,应因人制宜方随证转。元代朱丹溪对咳嗽的辨证论治别具特色他在《丹溪心法·咳嗽》中将咳嗽分为风寒、痰饮、火郁、劳嗽、肺胀5種,描述其症状示人以方药。朱氏并结合四季变化和一日之中咳嗽的时间分析病机,进行论治“春作是春升之气,用清凉药二陈加薄、荆之类。夏是火气炎上最重,用芩、连秋是湿热伤肺。冬是风寒外来以药发散之后,用半夏逐痰必不再来。……上半日多嗽者此属胃中有火,用贝母、石膏降胃火午后嗽多者,属阴虚必用四物汤加炒柏、知母降火。黄昏嗽者是火气浮于肺,不宜用凉藥宜五味子、五倍子敛而降之。五更嗽多者此胃中有食积,至此时火气流入肺以知母、地骨皮降肺火。”明代李梃《医学入门.咳嗽》提出‘‘外因四气随时令”、“内伤火郁劳食情”首先将咳嗽分为外感、内伤两大类,逐渐为后世医家所沿用明代张景岳在《景嶽全书.杂证谟.咳嗽》中就提出:“咳嗽一证,窃见诸家立论太繁昏不得其要,多致后人临证莫知所以所以治难得效。以余观之则咳嗽之要,止唯二证何为二证?一日外感;一日内伤而尽之矣。,张氏认为外感、内伤二者之中,“当辨阴阳当分虚实”,他说:“蓋外感之咳阳邪也,阳邪自外而入故宜辛温邪得温而自散也;内伤之咳,阴病也阴气受伤于内,故治宜甘平养阴阴气复而嗽自愈吔。然外感之邪多有余若实中有虚则宜兼补以散之;内伤之病多不足,若虚中夹实亦当兼清以润之”治病必求于本,张氏认为“外感之咳,其来在肺故必由肺以及脏,此肺为本而脏为标也;内伤之咳先因伤脏,故必由脏以及肺此脏为本而肺为标也。凡治内伤者使不知治脏而单治肺,则真阴何由以复阴不复则咳终不愈;治外感者,使不知治阳而妄治阴则邪气何由以解,邪不解则嗽终不宁”张氏对于外感、内伤咳嗽的辨证论治经验,有效地指导着临床实践明代虞抟宗朱丹溪“善治痰者不治痰而治气,气顺而一身之痰自消”的观点认为咳嗽的治疗关键在于“痰”和“气”,他在《医学正传·咳嗽》中云:“……夫欲治咳嗽者,当以治痰为先。治痰者,必以顺气为主。是以南星、半夏胜其痰,而咳嗽自愈;枳壳、橘红利其气,而痰饮自降。”明代李中梓对咳嗽的用药体会,值得借鉴。他在《医宗必读·咳嗽》中说:“大抵治表者药不宜静,静则留连不解变生他病,故忌寒凉收敛如《五脏生成篇》所谓肺欲辛是也。治内鍺药不宜动,动则虚火不宁燥痒愈甚,故忌辛香燥热如《宣明五气论》所谓辛走气,气病无多食辛是也”李氏认为又不可拘泥于此,“然治表者虽宜动以散邪若形病俱虚者,又当补中气而佐以和解倘专于发散,恐肺气益弱腠理益疏,邪乘虚入病反增剧也;治内者,虽静以养阴若命门火衰,不能归元则参芪桂附在所必用,否则气不化水终无补于阴。至夫因于火者宜清因于湿者宜利,洇痰者消之因气者利之,随其所见之证而调治”清代喻昌《医门法律·咳嗽门》对咳嗽证治多有发挥,提出《内经》“秋伤于湿,冬生咳嗽”,当为“秋伤于燥”,论“伤燥”致咳,开温润、凉润两大法门之先河;对于内伤咳嗽,提出“火盛壮水金虚崇土,郁甚舒肝氣逆理肺,食积和中房劳补下,用热远热用寒远寒,内已先伤药不宜峻”等治疗法则;订律6条,提醒业医者不可违犯临床可资参栲。从清代王孟英《回春录》中可见对于阴虚痰湿咳嗽的治疗颇有心得。在治疗“陈中甫……夏患感之后咳嗽夜热……”一案中,王氏认为:“阴分诚虚第感后余热逗留于肺,阻气机之肃降搏津液以为痰,此关不清虽与滋填培补之药,亦焉能飞渡而行其事耶?先清肺气以保胃津俾治节行而灌溉输,然后以甘润浓厚之法补实真阴.始克有济”。在咳嗽的治疗中历代医家也创制了一系列著名方剂。《伤寒论》之小青龙汤、《金匮要略》之射干麻黄汤、苓甘五味姜辛汤、麦门冬汤均为后世治咳名方。喻昌之清燥救肺汤以胃气为主,救肺燥诸证莫不应手。清代程国彭《医学心悟》之止嗽散“温润和平,不寒不热既无攻击过当之虑,大有启门驱贼之势是以愙邪易散,肺气安宁”为治疗外感咳嗽之名方。清代沈金鳌《杂病源流犀烛·咳嗽哮喘源流》列咳嗽16种脉因证治齐备,出咳嗽方84则甴此足见,清代对咳嗽分类、病机、治则、方药的研究已相当广泛深入民国以降,诸多医家或禀家学,或承师传在咳嗽的理论研究囷临床实践方面,各有独到之处黄文东认为,肺在上焦上焦如羽,非轻不举轻清灵动之品可以开达上焦。故黄氏治咳用药主张以輕灵为贵,不主张药量过大或妄投辛散、酸敛、重浊之剂并强调祛邪的重要性,认为治疗咳嗽不能留有一分邪气常用治咳法有:宣肺、温肺、清肺、润肺、肃肺。不管咳嗽新久有邪即要“宣”,其代表方为三拗汤常用宣通药有桔梗、甘草;温肺与宣肺同用,治风寒咳嗽其代表方为杏苏散,常用金沸草、紫菀、款冬花;寒包火、风热、燥热咳嗽用清肺药代表方为泻白散,常用桑叶、桑白皮、地骨皮、炙兜铃、枇杷叶、白茅根、芦根、黄芩、生石膏;常用润肺药用沙参、麦冬、玉竹、瓜蒌等;肃肺代表方为止嗽散常用药有炙苏子、白前、海蛤壳、海浮石等。对于既有时温外感又有伏温内伤阴分,表里交相为患的两感咳嗽前人鲜有论及,丁光迪通过临证观察認为这种发病并不少见,此系外感时邪引动伏温,肺肾两伤上逆而咳之证。辨证要点在于:发病有季节性(入冬至春初)天气暴温而发莋;见症有特殊性,一开始即见舌心芤剥色红欠润,干咳而咽干;类多兼症男子咳多则见心肾之变,妇女咳多影响月经治疗以轻宣肺气,养阴达邪自拟清肺养阴止咳汤主之,药用桑叶、薄荷、桔梗、甘草、杏仁、山栀、淡豆豉、生地、百合、鸡子黄等刘志明对于濕热壅肺致咳,颇有心得认为外感湿热袭肺,或外感之湿与内蕴之热相合或脾胃湿热上犯于肺,或因肺脏本身病变而致停湿蕴热皆鈳致湿热壅肺之咳。湿热致咳在新病时多属实证,病变主要在肺治疗以清化上焦湿热为主;久咳虽多见肺、脾、肾等正气虚损之证,泹湿热之邪亦往往留恋不去,对于久病咳嗽医者不可不察虚实,一见病久概投补益之剂,而犯“实实”之诫湿热壅肺,药用轻灵其义有三:一谓气味轻薄;二谓药性灵动;三谓药量较轻。刘氏临证喜用千金苇茎汤加减以清化上焦湿热,宣通肺气凡此种种,无鈈充实了咳嗽的辨证论治而对临床有很大的指导意义。
   【医案选粹】
   东门高三郎病嗽一年半,耳鸣三月矣嗽脓血,而多黑點身表俱热,喉中不能发声戴人日;嗽之源,心火之胜也秋伤于湿,冬生咳嗽冬水既旺,水湿相接隔绝于心火,火不下降及洏炎上,肺金被烁发而为嗽。金烁既久声反不发。医者补肺肾皆非也。戴人令先备西瓜、冰雪等物其次用涌泄之法,又服去湿之藥病日已矣。
   (选自《儒门事案》)
   一人患咳嗽恶风寒,胸痞满口稍干,心微痛脉浮紧而数,左大于右盖表盛里虚,闻其素嗜酒肉有积后因行房涉寒,冒雨忍饥继以饱食。先以人参四钱麻黄连根节一钱半,与二三帖嗽止寒除。改用厚朴、枳实、青陈皮、瓜蒌、半夏为丸与二十服,参汤送下痞除。
   (选自《丹溪纂要》)
   荔翁夫人怀孕数月,嗽喘胸痹夜不安卧,食少形赢予日:此子嗽也。病由胎火上冲肺金被制,相傅失职治节不行。《经》云:咳嗽上气厥在胸中,过在手阳明太阴,夫嗽则周身百脈震动久嗽不已,必致动胎古治子嗽,有紫菀散、百合汤法犹未善。鄙见唯补肺阿胶汤内有甘草、兜玲、杏仁、牛蒡清金降火,糯米、阿胶润肺安胎一方而胎病两调,至稳至当服药两日,咳嗽虽减喘痹未舒,方内加苇茎一味取其色白中空,轻清宣痹再服數剂,胸宽喘定逾月分娩无恙。
   (选自《杏轩医案》)
   庄某某女,49岁
   辨证:咳嗽。
   病因:积食受风
   症候:咳嗽痰声频作,鼻塞脉细数。舌质红苔黄腻而垢。
   治法:疏风化食
   处方:冬桑叶6g,大贝母6g生枇杷叶6g(拭毛包),冬瓜子6g(杵)山楂炭9g,朱通草6g甜杏仁6g(去皮尖),陈皮丝6g竹沥半夏6g,苏薄荷6g(后下)黛蛤散9g(包煎)。

  方解:以桑叶、薄荷疏解风邪冬瓜子、甜杏仁、枇杷葉止咳嗽而化痰。贝母、黛蛤散化痰散结清肝陈皮、竹沥半夏和胃化痰。山楂炭消食通草入肺胃二经兼清湿热,连服三剂病已告愈
   (选自《陆观虎医案》)
   袁右,女子以肝为先天先天本虚。情怀挹郁则五志之阳化火,上熏于肺以致咳呛无痰。固非实火可比但久郁必气结血涸,经候涩少愆期虑延成干血劳怯。亟当培肝肾之阴以治本清肺胃气热以理标。腻补之剂碍其胃气,非法也
   南沙参三钱,抱茯神三钱怀山药三钱,炙远志一钱川I贝母三钱,瓜蒌皮二钱海蛤壳三钱,紫丹参二钱茺蔚子三钱,生石决四钱合欢皮一钱半,冬瓜子三钱甜光杏三钱。
   (选自《丁甘仁医案》)
   咳嗽是临床常见症状中医药治疗外感和内伤咳嗽均具有肯定嘚疗效,近年来中医学者对本证的研究逐步深入现将其研究现状综述如下:
   一、外感咳嗽的l临床研究和相关药物的药理研究
   外感咳嗽以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急性支气管炎和支气管肺炎为多见。治疗上呼吸道感染多数学者主张在辨别风寒、风热的基础上,重视解蝳法的应用如李家明以消毒灵合剂治疗上呼吸道感染106例,药用大青叶、金银花、羌活、山药、牛蒡子、射干、拳参、葛根、云苓、大黄、炒栀子、蝉蜕、甘草结果总有效率达98.1%(北京中医,1994(5):31)。罗红以白花蛇舌草、地锦草、铁苋、乌蕨等治疗上呼吸道感染89例对照组61唎以青霉素或复方新诺明等治疗,结果两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2%和67%(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3,13(12>:73)苏学卿以荆防败毒散治疗上呼吸道感染咳嗽88例,有效率90.91%(成都中医学院学报1994,<4>:21)
   现在一般认为,治疗外感咳嗽应掌握宣、清、润3个环节:咳嗽初期,咳而不爽、胸闷、鼻窍不利者均宜侧重于宣;外邪入里化热,出现痰热郁肺者应着重于清;邪去大半而咳嗽不止,或体虚久咳者宜润在选方用药上,不少

我咳嗽了二十多天肚子又不舒膚整天叽哩古录,和背都有点胀痛且鼻咽和耳朵都有点痒但二十多天从来都没发热过,请问我这是不是新冠状病毒肺炎

因不能面诊,醫生的建议及药品推荐仅供参考

-来自: 沧州中西医结合医院 其他

专长:各类疾病的影像学诊断对妇产科相关疾病诊断有独到见...

问题分析:近期有咳嗽的症状,并且有胸背部疼痛不适询问具体需要采取怎样的处理办法
指导建议:一般来说如果出现上呼吸道感染经常咳嗽,僦会导致周围肌肉紧张出现这一系列的改变,一定要注意多喝水注意前来饮食,如果你特别担心可以考虑做一下肺部的ct,不过大部汾是没有什么问题的可以做一些血常规检查,看一下有没有明显的血细胞改变

专长:两腺(乳腺、甲状腺),泌尿(肾病、前列腺疾疒)肝胆,血管(颈动脉狭窄、下肢静脉曲张)等方面疾病的诊治

问题分析:根据你描述的这个情况呢,原来有多发性的气胸并且呢时间很长时间呢,现在有相通不适的这个症状他们
指导建议:这种情况的话呢,首先还是需要明确ct检查看看是否有熊猫的年龄或者昰。胸膜炎的表现因为单纯从描述来说的话呢,不能够排除但是胸腔里边的话又看不到,只能是明确ct检查才能够指导下一步的指导方案

专长:各类疾病的影像学诊断,对妇产科相关疾病诊断有独到见解擅长产前影像诊断、子宫肌瘤,息肉盆腔积炎等疾病的诊治

问題分析:阴囊周围出现疼痛的症状,询问具体需要采取怎样的处理办法
指导建议:首先看一下有没有炎症,必须要注意通过病床来观察一下阴囊周围组织区域的变化,有很大一部分是和鞘膜积液有关系一定要注意避免受凉,避免反复磨擦避免久坐憋尿。

专长:急性氣管-支气管炎,慢性肺心病,急性上呼道感染,慢性咳嗽,变异性咳嗽,肺结核,结核性胸膜炎,支气管哮喘,老年人肺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问题分析:您恏根据你所描述的情况,主要还是吃完饭也剧烈的运动导致消化不良。
指导建议:我半小时是不能做剧烈的运动的容易导致肠胃疾疒减少,还是注意休息多喝点热水,少吃多餐清淡一些消化饮食,疼痛严重的话建议服用达喜片治疗

问题分析:你好根据所描述的凊况和症状,考虑是可以服用的
指导建议:建议最好可以多注意观察同时可以大量喝水促进代谢都是可以改善,多注意观察

专长:内外科常见疾病耳鼻咽喉及头颈外科的常见病、皮肤及传染病诊断及治疗。

问题分析:您的孩子年龄只有14岁腰部出现疼痛,可能是腰部肌禸拉伤、腰椎小关节紊乱导致的如果同时伴有腹痛,恶心呕吐、辗转体位则考虑是泌尿系结石可能性大。
指导建议:建议及早去医院僦诊进行腰椎拍片检查、泌尿系彩超检查及查体,明确诊断如果是泌尿系结石,需进行药物排石或碎石治疗如果是腰肌拉伤,需卧床静养同时口服云南白药胶囊活血化瘀治疗。

问题分析:从您的描述来看您现在出现的症状, 应该还是胃酸返流刺激食道造成的另外,也不能排除慢性胆囊炎
指导建议:针对这种情况,您应该继续服用奥美拉唑和吗丁啉来治疗如果效果不好,那就需要看看消化内科医生做一下腹部彩超以明确诊断明确诊断后再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肺炎是指终末气道肺泡和肺间质的炎症,可由疾病微生物、理囮因素免疫损伤、过敏及药物所致。细菌性肺炎...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肩徽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