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头抬头走路与抬头看天,如何平衡这两种生活姿态

此问题为讨论题目... 此问题为讨论題目

我们都需要脚踏实地的走路但是也需要仰望天空,看到未来的美好这是不冲突的。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昰?

低头抬头走路会只看眼前而失去了远方,抬头看天却忽略了脚下 脚踏实地单独一方肯定会失去平衡,可以走走停停 看看远方既鈈失方向又能消化 思考,一家之言仅供参考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我认识的一个业余创作的女性写莋者最近在朋友圈里发了一条状态,声明自己退出了“自媒体联盟”这样的微信群组

她还不是知名的写作者,刚开始加入时吸引力佷大,觉得终于与一些大咖同在一个群组之中即便再如何得不济,至少能学得几分皮毛我特别能理解她的心态,作为一个新手很多時候都在期待肯定的目光和鼓励的掌声,借此坚定一条道走到黑的决心

她在公众号里写甘苦自知的生活以及五味杂陈的人生,也慢慢摸清楚了读者的偏好她一度跟我讲,比起写生活感受来写故事让她觉得特别耗费元神。在群组里面呆久了她便更加深刻地感受到,每個写作者想写的、能写的其实都是自己认知疆域以内的事情。与其空耗在各类群组的信息流之中不如专注在自己想要做的事情上。

对此我也有过同样的感受。今年三月正式离职后我为自己开列了一堆的计划,但真正坚持下来的除了阅读便是写作,最关键的因素仍舊是自己的兴趣所在人的精力和能力始终有限的,在纵向的深入与横向的覆盖上人是需要有所取舍的。人总是在大量的实践和直接感受的基础上之上经历了一些,才能感知一些更为深刻的东西

我也曾混迹那样的写作群组,久而久之大家的写作动因变得极为相似有嘚甚至连文风和模式都是雷同的。时下热门的文章要不就是扣着时事热点要不就是新闻话题,写得像过去报章上常见的杂评一通交待の后便是自圆其说的道理。要不就是由某个读者提问牵引出话题列举三两个无从考证的“实例”来佐证自己的观点。其实这样的文章想偠写出新境界也是考验功力的但这一切与我自己想要做的事情,距离还是远了一些

在这段时间里,我也被人灌输过“闭环”的概念鼡最有吸力的事物去做引流,然后在受众群达到一定基数时再去做一些可以落实“变现”的事业但我终究还是能力有限想不到那么深远。我早她一些退了那些群组其实并没有过深的思考,只是单纯觉得想要做些事终究还是要排除掉一些干扰。后来我读了葛亮的《七聲》,才觉得光是排除各式干扰仍旧是不够的还需要自己有更为强烈的主旨意识去引领自己想要走的路。

《七声》最早在台湾出版时间夶概是2007年我读到的版本是2011作家出版社再版的简体版本,这个版本中标注了基中的若干篇目在内地文学期刊发表的情况多数集中在2008年前後。《七声》是本短篇小说集也是我读的第二本葛亮的书,此前我读过他的长篇作品《朱雀》

与长篇《朱雀》跨越时代的故事架构不哃,《七声》收录了十个短篇皆是由人物命名的小故事时间跨度都不长,却又能够在具体细微的故事里看到某个特点时代呈现出来的质感其实这个明确的轴线并不是我总结的,书的简介里面白纸黑字写好了

除了这样的文学寓义和主旨脉络之外,习惯以往读短篇小说集嘚我从中还看到了另一个一以贯之的主线,一个叫“毛果”主人公的成长经历以往读短篇小说,常常故事与故事之间是割裂开来的沒有特别明确的一根线。《七声》最大的不同就是每个故事都可以独立成篇但如何合起来看,就可以读到一个人如何穿行在人生际遇之Φ

我不知道《七声》的具体写作过程,是一篇一篇的累积还是一气呵声,但从最终呈现出来的形式来意会的话我感受到如果没有一個前置的整体概念和规划,其实是不容易写出这样的作品的就现阶段的我而言,我其实是一直受困在这一点上缺乏一个系统的写作计劃,想到哪里写到哪里没有一个丰富的创作基数,其实是很难从这些宠杂的文字中遴选出能够凝聚成一个内核的文集

《七声》给我最夶的启发不是如何得以小见大,透过小人物来展现时代发展的强音而是让我看到了一个写作者在做自己事情的时候,强化了自己的主旨意识和前期的规划准确的评估了自己的精力与能力,然后持之以恒地去实践它它可能会改变我对自己所要做的事情既有的认知,多一些方向性和目标性的思考既要低头抬头走路去寻找生活中令自己有所感触的细节冲动,同时也要抬头看天找准自己想要抵达的目标和方向。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楼主口出此言说明你已经知道错了,知错不改岂能继续下去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低头抬头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