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人的变态病态,是不是病毒性重度脑损伤伤呢?

从而心理也发生改变当然这样嘚人,小时候有过创伤加上成年后不自爱,身体有了一些病毒相互影响,导致...... 从而心理也发生改变当然这样的人,小时候有过创伤加上成年后不自爱,身体有了一些病毒相互影响,导致...

人的变态病态是心理变态的一种心理疾病并不是病毒性重度脑损伤伤。应该昰精神上和心理上的疾病这样的人必须要看心理医生。 或者看精神科医生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病毒性重度脑损伤伤不会引起变态变态指心理的变化。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一个变态的人,他不是说身体上的有病而是说在精神上存在某些缺陷,或者是产生什么幻想之类的东西才导致他出现变态的状况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从而心理也发生改变当然这样嘚人,小时候有过创伤加上成年后不自爱,身体有了一些病毒相互影响,导致...... 从而心理也发生改变当然这样的人,小时候有过创伤加上成年后不自爱,身体有了一些病毒相互影响,导致...

人的变态病态是心理变态的一种心理疾病并不是病毒性重度脑损伤伤。应该昰精神上和心理上的疾病这样的人必须要看心理医生。 或者看精神科医生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病毒性重度脑损伤伤不会引起变态变态指心理的变化。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一个变态的人,他不是说身体上的有病而是说在精神上存在某些缺陷,或者是产生什么幻想之类的东西才导致他出现变态的状况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第一节 变态心理学的定义及其历史

(一)判别变态的基本元素(这些元素出现的越多越清晰,就越能确定一个人变态)

⑴ 痛苦(用痛苦来判定一个人是否变态要看其发苼的情境)

⑷ 无法预测和失去控制感

⑴ 一般认为变态心理或心理障碍是一种伴随痛苦和功能性损伤出现的个体内部的心理功能紊乱,是┅种不典型的或文化上不被期待的行为反应

⑵ 这一定义说明,判断一个人是否变态有三个基本的标准:

心理功能紊乱;涉及认知、情感和行为三方面的损伤

痛苦或损伤;社会功能受损在界定心理障碍时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

非典型性反应;指心理障碍所表现絀来的行为不符合一定文化的要求

  • 变态心理的发展历史(对变态心理的认识
  • 早期的认识。早期人们对变态从三个方面进行了解释:

超自然的解释——万物有灵论(认为所有的东西都有灵魂)

生物学的解释——希波克拉底(心理障碍的体液理论)  

心理学的解释——烸斯梅尔“通磁术”(催眠)、布洛伊尔、弗洛伊德

到了20世纪90年代随着科学技术和方法论的成熟,人们认识到没有任何一种影响因素是單独发生作用的换句话说,正常和异常的行为都是生物、心理和社会共同影响的产物

     梅耶(美国精神病学之父)坚定地强调生物的、惢理的和社会的因素的共同作用。

第二节 几种变态心理学理论

1. 心理动力学派:创始人是弗洛伊德

根据心理动力学的观点,行为是由强大嘚内部力量驱使或激发的这些内部力量根源于心灵深处的某种欲望或动机。它们一旦产生冲突必然引起一些改变。如果冲突得到很好嘚解决个体将得到成长与活力;如果冲突解决得不好或者未得以解决,就会引起焦虑、悲伤人们会通过一些方式保护自己以免除这些焦虑和悲伤。

①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该理论假设情绪是一种能力,如果在一个领域收到压抑就会在其他一些不受欢迎的领域表現出来。

② 埃里克森“个体全程发展理论”详细描述了人在一生的八个特定阶段中伴随的危机和冲突

③ 克莱因“客体关系理论”致力于研究不同表象如何整合成一个人的同一性,以及如何在冲突中表现出来

  • 存在主义人本主义:存在主义和人本主义理论家强调自由、选擇、责任和意志力在人成长的重要意义。

① 存在主义者相信只有自由做出的选择才是个体真正的欲望和目标,当人们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並为自由选择的目标而努力时成长就发生了。他们认为每个人生下来就有绝对的自由,人若不能面对自己的存在并赋予生命的意义僦是回避自己的责任。那些逃避责任并把自己看成是无助的、软弱的人,其结果是过着空虚、不真实的生活

② 人本主义对人性持乐观態度。马斯洛“需要理论”罗杰斯“患者中心治疗”后来被称为以人为中心的治疗,它重点强调在治疗的过程中给个体一个发展的机会主张通过自我治疗解放自己。

③ 存在主义疗法旨在发展人的独立性、目标指向的意志力以及责任感

  • 行为主义模型:行为主义最初由美國心理学家华生发起。

?行为主义有三个基本假设:

① 环境决定论:它意味着所有有机体包括人类在内,都是由环境塑造的

② 采用实驗法:即通过实验去发现什么样的环境因素会引发或改变人的行为。

③ 乐观主义:只要能通过实验获知塑造个体的环境的各个部分那么妀变环境就能改变人。

这三类假设可以直接应用于异常行为首先,异常行为和正常行为一样都是通过过去的经验习得的其次,人们能從实验中发现什么样的环境因素会引发异常行为最后,如果改变那些环境因素个体将不会再学习旧的不适宜的行为习惯,而会学习新嘚适宜的行为

  • 认知学派:认知心理学家认为,一个人的想法、信念、期望、倾向以及对事件的解释都会影响他的行为认知取向的治疗師主张症状是失调的认知,通过改变认知这些障碍就可以得到缓解,甚至消除

人治疗法的基本观点是心理事件(即预期、信念、记忆、解释等)会导致行为。如果这些心理事件发生了变化行为也会相应发生变化。

认知取向的治疗师认为扭曲的思维方式会导致异常行為,而矫正这种扭曲的思维方式就会减轻甚至消除异常行为行为主义治疗学家认为,异常行为来源于过去的经验因而他们通过塑造一種适当的行为来治疗异常行为。这两种方法的融合被称为认知-行为疗法(CBT).

  • 多维综合模型:多维综合模型强调引起变态行为的原因是复杂苴令人迷惑的每个维度,无论是生物的或是心理的都极大的被其他维度和个体的发展影响着。它们相互交织通过多种多样的、复杂嘚和难以理解的方式造成心理障碍。为了探究各种心理障碍的病因必须考虑所有相关领域的交互作用,包括遗传学、行为和认知过程、凊感影响、人际关系作用以及发展的因素等

第三节 心理障碍的评估与诊断

⑴ 评估工具的基本要素:信度、效度、标准化

临床访谈:临床访谈帮助临床工作者收集个体在行为、态度和情绪方面的信息,以及有关个体的总体生活状况和当前问题的资料史它是大多数临床工莋的核心,也是心理学家、精神疾病学家和其他精神卫生方面的专家经常使用的评估手段

?临床访谈包括精神状况检查、无结构访谈、結构化访谈3种形式。

?精神状况检查包括5各方面:外表和行为、思维和感知觉、情绪和心境、智力情况、意识情况

?DSM结构化临床访谈是┅种被广泛使用的结构化访谈。

行为评估:是指在特定的情境下评估个体的行为这种评估方法非常适用于测量那些年龄不够大或者没囿足够能力去报告自己的问题和经验的个体。

身体检查:进行身体检查是因为身体状况的异常有时候与心理上的障碍有关

心理测验:心理测验是指依据一定的心理学理论,使用一定的操作程序给人的行为确定出一种数量化的价值。它包括特定的与某种障碍有关的认知、情感和行为反应方面的测验以及更广泛的测量人格特点的测验。比较典型的有投射测验、人格测验、智力测验、神经心理测验等

 生理心理评估:是对大脑结构及其功能的更加精确、更加全面的评估方法。

脑成像技术:通过脑成像技术能够得到大脑组织和结构的清晰的“图像”包括两类:第一类涉及对大脑结构的检验,如检查大脑的各个区域是否有病变称大脑结构成像,计算机断层扫描(CT)和核磁共振成像(MRI);第二类是通过探测大脑的血流或新陈代谢情况来检验大脑的工作过程称大脑功能成像,正电子放射成像(PET)、单光孓发射计算机成像(SPECT)和功能性核磁共振(fMRI)

⑴ 诊断的功用:方便简洁、了解病因、帮助确定治疗方案、方便科学研究

⑵ 中国精神障碍汾类与诊断标准10大类(CCMD-3):

② 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或非成瘾物质所致精神障碍

③ 精神分裂症(分裂症)和其他精神病性障碍

④ 心境障碍(情感性精神障碍)

⑤ 癔症、应激相关障碍、神经症

⑥ 心理因素相关生理障碍

⑦ 人格障碍、习惯和冲动控制障碍、性心理障碍

⑧ 精神發育迟滞与童年期和少年期心理发育障碍

⑨ 童年和少年期的多动障碍、品行障碍和情绪障碍

⑩ 其他精神障碍和心理卫生情况。

⑶ 导致诊断偏差的原因:行为发生的情境、诊断者的预期、信息来源的可信度、文化环境

第一节  心理病理现象的概述

1. 精神症状的判断标准:判断某┅精神活动是正常还是异常,一般应从3个方面分析:纵向比较、横向比较、结合当事人的心理背景和当时的处境进行具体分析和判断  

2. 精鉮症状的特点:每一种精神症状均有其明确定义,并且具有以下特点:

① 症状的出现不受病人意识的控制;

② 症状一旦出现难以通过转迻令其消失;

③ 症状的内容与周围客观环境往往不相称;

④ 症状会给病人带来不同程度的痛苦和/或社会功能损害。

3. 进行精神检查时的注意倳项包括5个方向

① 确定是否存在精神症状以及存在哪些精神症状;

② 了解症状的强度,持续时间的长短并评定其严重程度;

③ 善于分析各症状之间的关系;

④ 应重视各症状之间的鉴别,减少误诊;

⑤ 学会分析和探讨各种症状发生的可能诱因或原因及影响因素包括生物嘚、社会的和心理的因素,以利于治疗和消除症状

4. 精神症状的影响因素:精神症状的表现上要受到个体因素和环境因素的共同影响。

① 個体因素:性别、年龄、文化程度、躯体状况、人格特征;

② 环境因素:生活经历、社会地位、文化背景等

(2)感觉减退:指对外界一般刺激嘚感受性减低对外界刺激不产生任何感觉,称为感觉消失多见于抑郁状态、木僵状态和意识障碍。

(3)内感性不适:指躯体内部产生的各種不适感和(或)难以忍受的异样感觉多见于神经症、精神分裂症、抑郁状态和脑外伤后精神障碍。

?常见的知觉障碍:主要有错觉、幻觉两大类

(1)错觉:对客观事物歪曲的知觉;

(2)幻觉:是一种虚幻的知觉体验,指在没有现实刺激作用于感官时发生的知觉体验

   ①幻听:時一种最常见的幻觉形式。“言语性幻听”既可以是噪声也可以是音乐,但更多的是言语声;“评论性幻听”即对病人的言行随时随地發表议论;“议论性幻听”指两个甚至多个人的声音对病人的人品、能力、表现发表各不相同的看法;“命令性幻听”指以权威的口气命囹病人做这做那若病人不服从便威胁、恐吓。常见于精神分裂症

   ②其他幻觉:包括幻视、幻嗅、幻味、幻触等。

     幻视多出现于急性脑器质性精神障碍的病人同时伴有意识障碍。幻视鲜明生动多带有恐怖性质。

     幻嗅、幻味与幻触较少见多见于精神分裂症。一般与被害性质的妄想相伴随

  • 感知综合障碍 病人可感知客观事物本身,但对其个别属性的感知发生了障碍
  • 视物变形症:病人感到外界事物的形狀、大小、体积等出现了改变。若看到的外界事物比原来大称为     

视物显大症;若变小了,则称为视物显小症

  • 空间知觉障碍:病人感到周围事物的距离发生改变。
  • 时间知觉障碍:病人感到时间流逝得特别缓慢或迅速或感到事物的发展变化不受时间的限制。
  • 非真实感:又稱现实解体即病人感到周围事物和环境发生变化,变得不真实

正常的思维具有具体性、目的性、实际性、实践性、逻辑性等特点,在┅个或多个方面出现问题就会出现思维障碍。

  1. 思维奔逸:又称意念飘忽表现为病人在主观上有思维迫促的体验,除了讲话速度快、滔滔不绝之外   

言语联想增快,并因谐音、谐意而转换话题(音联意联)或者因周围环境的改变而改变言谈内容(随境转移)。多见于躁誑状态思维活动量增加,联想速度加快

思维迫促:表现为话多,注意力转移头脑中不停地出现大量的念头,因此有主观上不得不说嘚体验

  • 思维迟缓:表现为联想受抑制,联想速度缓慢常见于抑郁症。思维迟缓的一个极端形式是思维贫乏

表现为联想数量减少,概念与词汇贫乏多见于精神分裂症。

  • 思维中断:表现为思维进程可突然出现中断思维过程在短时间内突然中断,言语在不应停顿处停顿

是诊断精神分裂症的重要依据。

  • 持续言语:病人往往持续或不恰当地重复同样的思维内容表现为病人在说长句子时断断续续,短句

子吔有很多重复尤其是句尾的单词要重复好几遍。多出现在痴呆或其他脑器质性精神障

  • 病理性赘述:病人讲话啰嗦抓不住重点,不必要嘚细节和无关的枝节太多以致掩盖了主要的内容。

多见于痴呆、癫痫和其他脑器质性精神障碍

  • 思维松弛:又称思维松散。病人的思维活动丧失了正常的结构言谈内容含糊不清,句子与句子之间

缺乏可理解的联系联想松弛,内容散漫答非所问。常见于精神分裂症

  • 疒理性象征思维:表现为概念的转换,以具体事物来代替某一抽象概念或将抽象的概念具体化。

不经患者解释别人无法理解的含义多見于精神分裂症。

  • 语词新作:病人自创文字、图形、符号并赋予其只有病人本人才能理解的含义;或将不同意思的词

融合、浓缩、拼凑茬一起,表达特殊的观念

  • 逻辑倒错性思维:主要特点是推理完全不合逻辑,既无前提也无根据,或因果倒置离奇古怪,不

可理解┅般见于精神分裂症。

  • 妄想:一种错误的、歪曲的病理性信念或判断既没有事实根据,也与个体所处的背景和文化中公认

的观念不一致;通过摆事实、讲道理的方法都无法纠正妄想内容受个人经历和时代背景的影响,带有浓厚的文化背景和时代色彩

特点:没有事实依據、与其教育水平不相符、病人坚信不移无法说服、不能以亲身体验和精力加以纠正。

①被害妄想:是最常见的妄想之一病人坚信某个囚或某个组织用某种方式加害自己。常见于精神分裂症和妄想性障碍

②关系妄想:多与被害妄想相伴随。病人认为环境中无关的事件、粅体、人物都与自己发生了某种关联

③被控制妄想:病人体验到自己的意志、思想、言语、情感和行为被某种外力所控制,丧失了自主支配的能力这通常是精神分裂症的特征性症状。

④夸大妄想:病人病态地夸大自我的重要性坚信自己有非凡的才智、地位、权势、财富和足以改变人类命运的发明、创造。片断、短暂、不坚持、不荒谬的夸大妄想可见于躁狂症;持久而荒谬的夸大妄想多见于精神分裂症

⑤嫉妒与钟情妄想:嫉妒妄想多见于男性,病人坚信配偶对自己不忠诚可见于精神分裂症及妄想性障碍;钟情妄想多见于女性,病人堅信某异性对自己产生了爱情多见于精神分裂症。

⑥其他妄想:非血统妄想、罪恶妄想与虚无妄想、贫穷与疑病妄想等

  • 强迫观念:某┅概念或念头在病人脑子里反复出现,病人明知不必要并且有意识地加以抵抗却摆脱  

②强迫性穷思竭虑(追究一些对病人本人生活毫无意义的问题)

④强迫性对立观念(病人脑子里总是无法克制地冒出与现实观念完全对立的念头)

  • 超价观念:是一种直接涉及自我的确切信念。某种观念有一定的事实基础但片面,与实际情况有出

入是一种在意识中占主导地位的错误观念。超价观念带有强烈的情感和动机可见于某些人格障碍和神经性厌食病人。

注意是指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性和集中

注意过程与感知觉、记忆、思维和意识等活动密切相关。

?常见的注意障碍如下:

(2)注意减退:主要指注意的广度缩小注意的稳定性显著下降。

(3)注意转移:主要指注意的稳定性下降紸意的对象不断地转换。

?记忆的4个过程包括:

  •  识记:即造成或留下印象的过程也就是信息的输入

(2) 保持:使这些印象免于消失的过程

(3) 再認:是现实刺激与以往痕迹的联系过程

(4) 回忆:是信息的复现

?常见的记忆障碍症状:

  • 记忆减退:是指上述的4个基本过程普遍减退。早期多昰回忆减弱表现为近记忆减弱。
  • 记忆增强:病态的记忆增强对病前不能够且不重要的事都能回忆起来。常见于轻躁狂状态和偏执
  • 遗忘:即回忆的丧失病人对某一事件或某一时期内经历的遗忘。包括:

        ①顺行性遗忘:主要是近记忆削弱病人只能回忆病前的经历,而病後的事由于随机忘却所以难以回忆,它是一种脑器质性病变的症状遗忘疾病发生以后的事情。

②逆行性遗忘:典型形式发生在头部外傷后病人在神志清醒后对外伤前一段时间内的经历不能回忆。遗忘疾病发生以前的事情

③选择性遗忘:遗忘内容和范围与某种生活事件或生活处境密切相关,而与此无关的记忆则相对保持良好多见于与心因有关的精神障碍。心理因素引起的遗忘

  • 错构:是记忆的错误,表现为对过去经历过的事件在发生地点、情节尤其是时间上出现错误回忆,   

并坚信不疑多见于酒依赖所致的精神障碍和外伤性精神障碍。

  • 虚构:病人以一段虚构的故事来填补他所遗忘的某一片断的经历把过去未发生的事情说成确有其

事。多见于酒依赖所致的精神障礙和麻痹性痴呆

  • 精神发育迟滞:是指先天或围产期或在生长发育成熟以前(18岁以前),大脑由于各种致病因素造  

成发育受阻或不全,使智能发育停留在一定阶段随着年龄的增长,其智能明显低于同龄正常儿童

  • 痴呆:由于慢性或进行性的大脑疾病导致的综合征,意识┅般清晰其控制能力、社交行为或动机的

衰退常与认知损害相伴随,偶尔会早于认知损害从临床特点上可将痴呆分为:

    ①全面性痴呆:大脑的病变主要表现为弥散性器质性损伤,所以痴呆涉及智能活动的各个方面从而影响了病人的全部精神活动。病人的人格改变较突絀对自己的状况缺乏自制力。可见于阿尔茨海默病

②部分性痴呆:大脑的病变只侵犯脑的局限部位,病人只产生记忆力减退、理解力囷分析综合能力减弱人格基本保持不变,有一定的自制力定向力完整。可见于血管性痴呆

?情绪是指与个体生物需要相联系的体验形式,即个体收到生活环境中的刺激时生物需要是否得到满足而产生的态度和体验,持续时间较短其稳定性带有情景性,伴有明显的苼理功能变化和外部表现情绪发生较早,为人类与动物所共有

?情感体验则是与人的高级社会性需要相联系。情感发生较晚为人类所特有。情感具有情境性、稳固性和长期性

?心境是指一种较微弱而持续的情感状态,为一段时间内个体精神活动的基本背景

?常见嘚情感障碍包括:

  • 高涨(一般见于躁狂状态)
  • 抑郁(是负性情感的增强,一般见于抑郁症)
  • 焦虑(总伴有主观的不适合客观的异常表现)
  • 恐怖(是病人对外界客观对象的恐惧且害怕的程度与处境不相称,病人对此有自知力“社交恐怖”)
  • 情感淡漠(情感活动的严重衰退。对外界任何刺激均缺乏相应的情感反应可见于精神分裂症)
  • 情感脆弱(在外界的轻微刺激下,甚至是在不存在明显的外界因素的影响丅病人的情绪极易产生波动。

严重时又叫做情绪失禁是一种脑器质性精神障碍的症状)

  • 情感倒错(心境与病人的言行、处境严重不协調。多见于精神分裂症)

意志是指人们自觉地确定目标、克服困难、用自己的行动去实现目标的心理过程。意志对行为有发动、坚持、淛止和改变的调节、控制作用

意志活动具有指向性、目的性、坚强性、自觉性、主动性和积极性的特点。

  • 意志增强:是意志活动的增多
  • 意志减退:病人的意志活动显著减少,常见于抑郁症与思维迟缓、情绪低落并行出现。
  • 意志缺乏:对见于精神分裂症常与思维贫乏、情感淡漠共存,构成阴性症状群
  • 意向倒错:指病人的意向要求与一般常情违背或为常人所不允许,以至于病人的某些活动或行为让  

人感到难以理解多见于精神分裂症。

  • 矛盾意向:病人对同一事物同时产生对立的相互矛盾的意志活动而且对此毫无察觉,也无法自我

纠囸是精神分裂症的特征性表现之一。

简单的随意和不随意运动成为动作有动机、有目的而进行的复杂的随意运动称为行为。

?常见的運动行为障碍包括:

1. 精神运动性兴奋:是指整个精神活动的增强

    ① 协调性精神运动性兴奋:病人的言语动作增多,与其思维、情感活动嘚增多相一致并和环境密切配合。多见于轻躁狂症状态

② 不协调性精神运动兴奋:病人的言语动作增多,与其思维情感活动不相符鈳见于精神分裂症的青春型。

2. 精神运动性抑制:指整个精神活动降低言语动作迟缓、减少。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① 木僵:一种以缄默、隨意运动减少或缺失、以及无精神运动反应为特征的状态多见于精神分裂症紧张型。

   ?蜡样屈曲:其特征是病人的肢体可任人摆布即使被摆成不舒服的姿势,也可以较长时间似蜡塑一样维持不变

?违拗症:如果病人对于别人提出的要求不仅没有相应的行为反应,甚至加以抗拒这种情况被称为“被动性违拗”;病人做出与要求完全相反的动作,称为“主动性违拗”

② 缄默症:病人缄默不语,不回答問题但有时可用手势或以纸笔表达意思。常见于精神分裂症、癔症及儿童期的选择性缄默

3. 作态与特殊姿势:病人做出古怪的、愚蠢的、幼稚做作的动作、姿势、步态与表情。多见于精神   

  • 刻板动作:病人持久地重复某一单调动作常与刻板言语同时出现。
  • 模仿动作:病人無目的地模仿他人的动作常与模仿言语同时出现。多见于精神分裂症
  • 抽动:表现为不自主的、反复的、快速的、刻板的肌肉或肌肉群運动。多见于儿童期抽动障碍

境或心理社会性诱因很不相称。

②攻击行为:即冲动行为指向他人

?可表现为意识清晰程度的降低,也鈳表现为意识范围缩小或意识内容改变主要症状包括:

  • 嗜睡:意识清晰度水平的轻微下降。
  • 意识混浊:又称反应迟钝状态只有强烈的刺激才能引起病人的反应。
  • 昏睡:意识清晰度水平更低对周围环境及自我意识均丧失。
  • 昏迷:意识完全丧失对任何刺激均无反应。
  • 朦朧状态:既是一种意识障碍也是一种意识改变状态。其特点是在意识清晰度下降的基础上出

现了意识范围的狭窄,并且事后有遗忘鈳见于入睡初期和觉醒早期,也可见于癫痫、头部外伤、急性酒中毒

  • 谵妄:在意识清晰度下降的同时,产生幻觉、错觉以幻视多见。思维不连贯理解困难,有时出

现片断妄想谵妄状态多在夜间加重,持续数小时至数日偶尔持续数月。主要见于躯体疾病所致的精神障碍

  • 意识改变状态:由宗教仪式、迷信活动、催眠或某些精神活性物质所诱发,出现暂时的对外界刺激

的觉察降低出神是一种醒时意識暂时的改变状态,变现为身份感的丧失注意和暗示性增强,出现某些刻板性行为对环境中刺激的反应性明显下降;附体,其与特定嘚文化或宗教信念有关病人认为自己的心灵或灵魂完全被精灵占据,因此会以占据者的身份讲话行事。意识改变状态的发生与一定的囚格结构和特性有直接联系

又称内省力、领悟力,指病人对自己精神疾病的认识、判断能力

随着病程的进展,病人常对自己的精神症狀丧失了判断能力这种现象称为自知力丧失。它是临床上判定病情轻重和病情改善程度的重要指标

第三节  常见的精神症状综合症

?精鉮疾病的症状并不是完全孤立的,而是以综合征的形式出现常见的精神症状综合征有:

          以幻觉备注,多为幻听在幻觉的背景上又产生被害、影响等形式的妄想。特点是幻觉和妄想密切配合相互依存,互相影响多见于偏执型精神分裂症。

          是在意识清晰状态下产生的一組综合征包括假性幻觉、被控制体验、内心被揭露感以及系统化的被害妄想、影响妄想等互相联系的综合征。其特点是病人的所有病态體验为异己感、被外力控制感、强制感为外力所影响,不属于自己的体验多见于精神分裂症和脑器质性精神障碍。

          包括紧张性木僵和緊张性兴奋两种状态两者可交替出现。是精神分裂症紧张型的典型表现也见于躯体疾病所致的精神障碍、抑郁症、脑器质性精神障碍囷心因性精神障碍。

l. 威利斯是神经症概念的先驱其认为,神经系统的功能直接影响着人的感觉和运动如果神经系统发生病变,就会导致头疼、嗜睡、失眠、眩晕、瘫痪、谵妄、抑郁和躁狂等

  • 西登纳姆是另一位提出神经症概念的先驱,他明确指出歇斯底里是一种神经系统的疾病。
  • 苏格兰医生卡伦于1769年提出神经症的概念“没有发热和没有局部病变的感觉和运动的疾病”是“神

经系统的一般性疾病”。

?在CCMD-3中神经症是一组主要表现为焦虑、抑郁、恐惧、强迫、疑病或神经衰弱症状的精神障碍。

?神经症的诊断标准如下:

  (1)有一定的人格基础起病常受心理社会(环境)因素影响。

  (2)症状没有可证实的器质性病变作基础与病人的现实处境不相称,但病人对存在的症状感到痛苦和无能为力;自知力完整或基本完整病程多迁延。

  (3)各种神经症性症状或其组合可见于感染、中毒、内脏、内分泌或代谢和脑器质性疾病称神经症样综合征。

  (4)社会功能受损或无法摆脱的精神痛苦促使其主动求医。

  (5)符合症状标准至少已3个月惊恐障碍另有规定。排除器质性精神障碍、精神活性物质与非成瘾物质所致精神障碍、各种精神病性障碍如精神分裂症、偏执性精神病、及心境障碍等。

4. 神经症嘚主要类型有:焦虑症、恐惧症、强迫症、神经衰弱和躯体形式障碍

? 焦虑是一种以显著的负性情绪、紧张的躯体症状以及对未来的担憂为特点的情绪状态。

? 产生过度焦虑情绪反应是多方面的原因共同作用的结果:

  • 遗传的生物易感性(紧张的倾向性具有遗传性)  
  • 成长中形成的心理易感性  
  • 生活中感受到太多的压力

(1) 概述:惊恐障碍是指个体突然感到强烈的恐惧、紧张或者预感到有不好的事情将要发生。惊恐发作前没有特定的诱发事件发作之后逐渐消退。有时出现更严重的、经常性的发作

   ?患上惊恐障碍的人会在认知、情绪和生理上都囿所表现:

①认知上,个体有濒死感和失控感;

②情绪上个体被强烈的疑虑、恐惧所击溃;

③生理上,个体可表现出急性应激反应;

?洳果在1个月内至少出现过3次惊恐发作或在首次发作后担忧再次发作的焦虑持续1个月,就可以认为患有惊恐障碍

?惊恐障碍由反复的惊恐发作组成。惊恐发作有两种形式:预料之外的(没有线索最常见的一种形式)和情境触发的(有线索,通常由社会情境或特定事物所引起较少见)。

?惊恐障碍有性别差异女性患病的比例是男性的2~3倍。

① 遗传的对压力的易感性

② 对未来惊恐发作的担忧

③ 对生理变化嘚过度敏感

④ 童年经历过的亲人丧失或分离性焦虑

   在惊恐控制疗法(PCT)中治疗师通过让病人练习提高心率或旋转椅子使病人头晕,在办公室创造“袖珍型”惊恐发作病人会在进行一系列“暴露惊恐感觉练习”的同时接受认知治疗。此外治疗师还要让病人学习放松与呼吸再训练技术,从而帮助他们应对增加的焦虑减少过度的唤起。

?美国心理学会推荐将药物治疗和认知-行为治疗两种方法结合使用并認为两种方法都很有效,并且疗效一样

  (1) 药物治疗和认知-行为疗法对大部分惊恐障碍的病人都是有效的;

(3) 认知-行为疗法比药物治疗的效果哽加稳定和持久。

(1) 概述:广泛性焦虑是指一种以缺乏明确对象和具体内容的提心吊胆及紧张不安为主的焦虑症并有显著的自主神经症状、肌肉紧张及运动性不安。症状至少持续6个月病人因难以忍受又无法解脱而感到痛苦。

?患有广泛性焦虑的个体表现出以下特点:

①在凊感上感到无助对生活缺乏控制杆;

②在认知上总预料到会出现某种可怕的事情,但又说不清;

③在生理上体验到慢性的肌肉紧张

①苼物学因素(焦虑终会被证明具有遗传性)

   目前的治疗方法,无论是药物治疗还是心理治疗都非常有限和落后,仍然处在探索阶段

恐懼症:也称恐怖症,是一种以过分和不合理的惧怕外界客体或处境为主的神经症恐惧发作时往往伴有显著的焦虑和自主神经症状。恐惧症病人的恐惧反应同现实情境的危险性是极其不成比例的

?在CCMD-3中,恐惧症的诊断标准有:

①对某些客体或处境有强烈恐惧恐惧和程度與实际危险不相称;

②发作时有焦虑和自主神经症状;

③有反复或持续的回避行为;

④知道恐惧过分、不合理或不必要,但无法控制;

  3、對恐惧情景和事物的回避必须是或曾经是突出症状;

  4、排除焦虑症、分裂症、疑病症

(1) 临床描述:在社交场合中表现过于害羞,社交恐惧通常始于青春期偶尔始于童年期。女性患病率高于男性

①符合恐惧症的诊断标准;

②害怕对象主要为社交场合和人际接触;

③常伴有洎我评价低和害怕批评;

①个体有焦虑的生物易感性与(或)社会抑制的生物倾向性;

②在压力的情境下,个体可能会在社会情境中出现未预期的惊恐发作(虚慌)而后会对在相同或相似的社会情境中再次发作而感到焦虑;

③个体可能经历了源于真是惊恐的社会创伤,并對相同或相似社会情境感到焦虑(条件化作用)创伤性社会经历可以追溯到童年期的早期经历。

  选择性5-羟色胺重吸收抑制剂(SSRI)是一种佷常用的抗抑郁药现在被广泛用于治疗社交恐惧症。

②心理治疗——角色扮演

      角色扮演要求一组病人互相复述或表演引发社交恐惧症的凊境结果表明,角色扮演比单纯地进行教育和对压力生活事件提供社会支持具有更加明显的效果

(1) 概念:特定恐惧症是指对待特定事物戓情境的不合理的恐惧,而且这种恐惧明显妨碍了个体的机能

   ?只有符合下列两个条件才能诊断为特定的恐惧症:

② 认识到其恐惧是过喥的、不合理的,并在相当长的时期内避开引发恐惧反应的情境

④ 血、注射和伤口恐惧症

⑤ 其他(包括疾病或死亡)

① 经历过一种非同尋常的创伤性事件;

② 在特殊情境中体验虚假的恐惧(惊恐发作);

③ 观察他人体验极度的恐惧(身临其境的体验);

④ 在真实的情境下被告知有危险。

最后社会文化因素对一个人最终形成特定的恐惧症也起着非常重要的决定作用。

     恐惧症一旦发生将有可能持续一生。特定恐惧症的治疗需要结构化的、稳定的暴露练习

?通常发生在惊恐情境中,有两个特点:一是大部分由惊恐发作开始;二是个体害怕嘚不是广场或人群聚集的地方本身而是害怕自己会在那些场所出现惊恐发作,并害怕得不到帮助

?伴有惊恐发作的场所恐惧症的治疗,可以通过药物消除惊恐发作的可能性然后进行暴露疗法;

?不伴有惊恐发作的场所恐惧症病人,不能从药物治疗中得到帮助

?强迫症包含两个成分:强迫观念和强迫行为。

① 强迫观念是持续反复的念头、影像或闯入意识的冲动

② 强迫行为是对强迫观念的反应,包括凅定仪式或心理活动其目的是为了逃避恐惧事件或情境、避免或减少焦虑。

(2) 强迫症与正常持续想法的区别:

① 强迫观念通常是痛苦的和鈈受欢迎的;

② 强迫观念来源于个体内部而不是外界情境;

③ 强迫观念很难被控制。

(3)强迫症的特点是有意识的自我强迫和反强迫并存

2. 強迫症的可能原因

(1) 心理动力学观点:强迫症是个体有特定的无意识冲突;强迫观念和伴随的冲动能够维持是因为它们能成功抵抗焦虑。

(2) 认知行为观点:患强迫症的个体不能将注意轻易地从令人困扰的想法中转移经常与抑郁伴随发生;病人发现仪式行为能暂时缓解焦虑,并甴于不断重复而得到强化

(3) 神经科学观点:强迫症是个体的眶额-边缘-基底节的功能失调所致;强迫性思维和行为指向被看作有威胁的事物囷情境。

3. 强迫症的诊断标准:

⑴符合神经症的诊断标准并以强迫症状为主,至少有下列一项:

①以强迫思想为主包括强迫观念、回忆戓表象,强迫性对立观念、穷思竭虑、害怕丧失自控能力等;

②以强迫行为为主包括反复洗涤、核对、检查或询问;

⑵病人称强迫症状起源于自己内心,不是被别人或外界影响强加的;

⑶强迫症状反复出现病人认为没有意义,并感到不快甚至痛苦,因此试图抵抗但鈈能奏效;

⑷症状持续至少3个月,社会功能受损

  (1)药物治疗(最明显的效果是能够制止5-羟色胺的重吸收,对60%强迫症病人有效;只能改善不能根治)  

  • 行为治疗(三种技术“反应预防”“暴露”和“模仿应用”结合激励并说服患者忍受痛苦的情境)
  • 精神外科学(通过对强迫症疒人的扣带回进行损伤手术,是一种非常激进的治疗方法)

l. 神经衰弱的三组症状

?精神易疲劳通常与精神易兴奋相联系后者的主要表现昰联想和回忆增多而且杂乱。

?神经衰弱的疲劳具有弥散性

?神经衰弱的情绪症状主要有3种表现:烦恼、易激惹和心情紧张。

?神经衰弱的情绪症状必须具备以下三个特点缺一不可:

① 病人感到痛苦,倾向于见人就诉苦或求助求治;

② 病人感到控制不住或摆脱不了;

③ 凊绪的强烈程度和持续时间与生活事件和处境不相称

?神经衰弱常见的心理生理障碍包括:

  主要形式是失眠。失眠是一种睡眠的质和(戓)量令人不满意的情况而且持续相当长一段时期。

  主要是紧张性头疼头皮下和后颈部的肌肉紧张是这种头疼的根源,但血管性头疼吔可能同时存在

  通常只限于个别器官。最常见的症状首推消化系统功能障碍,心血管和呼吸功能障碍也不少见

?在所有不同类型的鉮经症中,神经衰弱的预后是最好的

      药物对于神经衰弱只有对症治疗效应。目前用的最多的是抗焦虑剂所有的抗焦虑剂都有改善神经衰弱病人的心情、使肌肉松弛和镇静催眠等作用。但是在短期内使用效果好长期服用易产生药物依赖。

      心理谈话疗法可以根据病人的具體情况选择不同的内容和方式。要避免纠缠在病人的内心世界里而要逐渐深入到人际关系去。

l. 疑病症的概念及诊断标准

疑病症是指尽管存在大量相反的证据个体仍然深信自己患有严重的生理疾病,或过分恐惧会患上这种疾病

(1)符合神经症的诊断标准,

(2)以疑病症状为主至少有下列一项:

①对躯体疾病过分担心,但躯体疾病的严重程度与实际情况明显不相称;

②对健康状况作出疑病性的解释但不是妄想;

③牢固的疑病观念,缺乏根据但不是妄想;

⑵反复就医或要求医学检查,但检查结果阴性和医生的合理解释均不能打消其疑虑;

⑶症状持续至少3个月,社会功能受损

疑病症不是一种病,而是一种人格特征是衰弱型或不安全型人格的一种变异。在疑病症病人中囿相当一部分人的父(母)亲具有人格障碍或神经症。

?患病会改变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包括:

①按照疾病的性质和严重程度豁免病人一萣的社会责任;

②社会公认病人不能靠自己的意志而直接康复;

③在病人看来,患病对他不利因而病人有康复以及得到帮助的愿望和权利;

④病人有义务就医、并且与医生合作。

?不同的人在换上相同的病是可以有不同的行为表现因此,可以把患病行为定义为担任病人角色的倾向性

?病人角色,主要指社会公认的病人应该享有的权利和应该执行的义务

 ?医源性影响:是指医生的不恰当的言语、态度囷行为给病人造成的不良心理影响。

   ?在对疑病症病人进行心理治疗时责任始终是访谈背后的关键性问题。在神经症的心理冲突中逃避责任(把一切都推到患病身上)总是和过度负责联系在一起的。

?对于疑病症的药物治疗临床工作者必须要非常审慎。如果病人有明顯的焦虑或抑郁可以试用抗焦虑剂或抗抑郁剂,除此以外最好不用药。

?药物的可能危害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 可能的副作用使病情复雜化

第四章 癔症及应激相关障碍

l. 癔症是一种以解离症状和转换症状为主的精神障碍这些症状没有可证实的器质性病变基础。

  解离症状是指部分或完全丧失对自我身份识别和对过去的记忆CCMD-3称为癔症性精神症状。

  转换症状是指在遭遇无法解决的问题和冲突时产生的不快心情以转化成躯体症状的方式出现,CCMD-3称为癔症性躯体症状

  • 癔症的发生有癔症性人格基础,起病常受心理社会(环境)因素影响除癔症性精神病或癔症性意识障碍有自知力障碍之外,自知力基本完整常见于青春期和更年期,女性较多

(1)有心理社会因素作为诱因,并至少有1項综合征如癔症性遗忘、癔症性漫游等;

(2)没有可解释上述症状的躯体疾病;

(4)起病与应激事件之间有明确联系,病程多反复迁延。

3. 在CCMD-3中癔症包括癔症性躯体障碍、癔症性精神障碍、混合性癔症躯体-精神障碍、其它或待分类癔症

第二节 癔症性躯体障碍

1.癔症性躯体障碍的概述

(1) 概念:该病曾被认为是歇斯底里转换,也称为转换障碍是一种把心理压力转换为躯体症状的失常。

?诊断时需考虑5种因素:

①病人囿生理功能的丧失或变化

②躯体或神经的原因无法解释症状

③有证据显示症状与心理因素有关

④病人经常漠视躯体的损伤(不会对症状感箌焦虑)

⑤病人并不自愿控制症状

(2) 癔症性躯体障碍的主要类型和诊断标准:

癔症性运动性障碍:符合癔症的诊断标准有心理社会因素莋为诱因;有躯体运动障碍,如肢体瘫痪、站立不能;临床表现缺乏神经解剖基础;排除器质性疾病

癔症性抽搐发作:符合癔症诊断標准,表现为突然和出乎意料的抽搐发作类似癫痫发作的某种形式,但并无意识丧失、咬舌、严重摔伤或小便失禁(癔症性抽搐发作時病人会主动避免危险的情境,而癫痫病人发作时却没有这种躲避危险的意识)

癔症性感觉障碍:符合癔症的诊断标准,有心理社会洇素作为诱因;有躯体感觉障碍如失声、失明、耳聋,或部分或整个躯体的某些或所有正常皮肤感觉丧失;临床表现缺乏神经解剖基础囷依据;排除器质性疾病

(3) 诊断时应鉴别的问题:在诊断时需要把它和诈病、伪装障碍区分开来。

诈病受意识控制并且能从症状中获嘚明显的好处(癔症躯体障碍病人没有动机);

伪装障碍的特征是多次的住院和多次的手术,病人自愿产生疾病的症状不是产生于内惢潜在的焦虑,而是产生于一种生理的捏造病人除获得医疗服务外,并不会得到明显的利益

?有关癔症产生的原因,包含了几种观点:

弗洛伊德认为躯体症状是防御的结果从心理动力学观念看,转换症状会通过转换成躯体损伤来缓解焦虑或者无法面对的事实这就使疒人能平静地面对残疾、失明、失聪或失去感觉(潜意识的冲突引起焦虑,这种冲突转换成躯体的症状来抵抗焦虑同时作为冲突的象征)。

癔症性躯体障碍的病人把转换反应当做一种表达的工具即通过躯体症状来表达自己隐藏在内心的痛苦,从而使自己从痛苦中分离出來或者依靠这种方式来告诉他们所爱的人和医生,希望得到帮助(癔症是病人以一种可接受的和易理解的方式即躯体症状,与他人交鋶痛苦)

癔症是一种无法忍受的焦虑,或是表达痛苦的需要或是焦虑减弱的强化。

  癔症性躯体障碍的治疗主要是心理治疗治疗师通瑺使用的方法有面质、建议和领悟。

第三节 癔症性精神障碍

l. 癔症性精神障碍的概述

在DSM-IV中又称分离障碍之所以叫分离,是因为这两种障碍嘚症状是两个或多个心理过程并存或交替进行而相互之间无关联、无影响。

癔症性精神障碍中的分离过程可以是以下任意一种:

  • 记忆缺夨:即个体生命中的一段重要时期被遗忘了
  • 人格解体:即个体感到自己与自己分离
  • 现实感丧失:即个体对所处的时间空间失去了真实感潒身在梦境一样
  • 身份混乱:即个体怀疑或不知道自己是谁
  • 身份改变:是指个体显露出他本人平常没有的能力

 ?癔症性精神障碍包括4种类型:癔症性遗忘、癔症性漫游、癔症性身份识别障碍、癔症性精神病。

(1) 癔症性遗忘的类型:癔症性遗忘也称分离性遗忘症

①根据遗忘的内嫆,分为广泛的或全面性的遗忘症、局限性或选择性的遗忘症

  广泛的或全面性的遗忘症表现为遗忘某段时间的全部内容;

  局限性或选择性的遗忘症表现为遗忘与某一主题有关的事件。

②根据遗忘事件的时间分为顺行性遗忘和逆行性遗忘。

  顺行性遗忘是指对记忆新材料有困难这种遗忘不常见,几乎总有器质性的原因;

  逆行性遗忘一般表现为遗忘创伤之前的事情

?癔症性遗忘不同于器质性遗忘症,器质性遗忘症有其躯体基础多由已知的神经系统的损伤所导致,且没有癔症性遗忘所表现出来的特点

②会丧失对个人身份的记忆

③较少地表现出顺行性遗忘(顺行性遗忘是器质性遗忘症病人最典型的症状)

①心理动力学:心理有时通过躯体症状来应对情感上令人焦虑的冲突;

②行为主义者:焦虑的降低强化了个体采取新的身份的行为。

简而言之遗忘可能是对创伤或无法接受的情境所引起的焦虑的一种最普遍的防御方式。

(1) 概述:又称为分离性漫游症是一类以突然意外地从家里或自己平常工作的地方出走,伴有不能回忆自己的过去和对自己嘚身份模糊不清或设定一个新的身份为主要表现的心理障碍。

(2)这类障碍的病人所伴有的记忆丧失通常是围绕一个特定的突发事件发生的一般在成人期发作。一旦出现可能持续到老年。

  ①突然意外地出走伴有不能回忆自己的过去;

②对自己的身份模糊不清,或设定一個新的身份(部分地或完全地);

③不是某种物质(如滥用毒品、药物)或躯体疾病(如颞叶癫痫)的直接生理效应所致;

④症状引起明顯的痛苦或社交、职业及其他重要功能的损伤

  • 与癔症性漫游相似的障碍

①狂乱(使个体进入一种恍惚状态,并持续很长时间;在其状态丅经常攻击他人事发后不能回忆)

②分离性恍惚障碍(经常是一些宗教和文化活动的一部分,在特定的文化情境下并不认为是变态)

③與文化相关的癔症性附体障碍(是一种在浓重的宗教或迷信背景下由明显心理社会因素作为发病诱因,并与文化相关的癔症临床表现鉯神鬼、灵魂附体为主,病人常有癔症性格有的已有过癔症发作史。不包括由外界或自我诱导出现的附体状态)

4. 癔症性身份识别障碍

(1) 概述:癔症性身份识别障碍又称分离性身分障碍,即多重人格障碍这种障碍表现为病人的身体和精神里同时存在多个身份。病人的各个身份都是完整的每个身份都有其自己的行为、声调和形体姿态。

   ?有研究认为病人的转换身份平均数量接近15个。大多数情况下始于童姩一般在4岁左右、障碍的形成通常在7岁之前、一旦形成,如未经治疗将持续终生。这种障碍的幻听症状相当普遍

③上述症状必须是非己所欲

④无幻觉、妄想等精神病症状

⑤排除分离症是相关障碍、情感性精神障碍引起的

①生物因素(癔症性身份识别障碍有其特定的生悝易感性)

②童年受虐待的经历(逃进虚幻的世界,把自己假设成另个人暂时缓解痛苦)

③创伤经历及相关因素(一个人的经历和人格鈳能决定了个体以某种方式逃避情感或精神上的痛苦)

    治疗癔症性身份识别障碍相当于把病人已经破碎的自我重新整合起来。治疗的基本目标是确认引发创伤记忆和分离记忆的线索并抵消它们的这种作用。

    应激相关障碍是一组主要由心理、社会(环境)因素引起异常心理反应而导致的精神障碍也称反应性精神障碍。

  1. 急性应激障碍(ASD)

(1)概念:是一类在接触极为严重的创伤性事件1个月之内发生的以分离症状、焦虑、警觉性高等为主要表现的心理障碍

急性应激障碍在遭受严重创伤事件时或其后立即发作,有以下一些临床表现:

①可出现各种汾离症状(木僵、意识模糊、注意力难以集中、焦虑、回闪、回避反应等)

②病人可能感到绝望情绪低落,可严重到符合重性抑郁症的標准

③创伤可以有明显的自主神经功能障碍

2. 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

①概念:是指遭受强烈或灾难性精神创伤事件后数月至半年内出现的精神障碍

①反复发生闯入性的创伤性体验重现(病理性重现)、梦境,或因面临与刺激相似或有关的境遇而感到痛苦和不由自主地反复回想;

④创伤性经历的选择性遗忘;

⑥精神障碍延迟发生符合症状标准至少已3个月,且社会功能受损

  ①创伤性事件:自然灾害、疾病、强暴、其他人为灾难。

②创伤后应激障碍的易感性:遗传因素、对威胁和创伤最敏感的人、认知改变、经济与教育程度

一个人是否会发展荿PTSD,原因非常复杂包括生理的、心理的和社会的多方面因素。

①药物治疗(抗抑郁和抗焦虑药物可以缓解病人的某些症状)

②心理治疗(暴露治疗、公开(揭露)治疗)可改善无法治愈。

(1)概念:适应障碍是由心理社会因素引起的一种心理障碍适应障碍以明显的情绪症状为主要表现。

(2)临床描述:适应性障碍可发病于任何年龄男女患病率相等。发病于遭受应激源后3个月内有明显   

的情绪症状或出现明显的抑鬱症状。也可出现明显的行为改变适或其他适应不良的行为。适应障碍病人发生自杀的危险较高适应障碍可导致病人的躯体疾病的病程更复杂。病人常不按医嘱服药延长住院时间。

①应激源是引起适应障碍的主要原因多为生活事件,也可是自然灾害或意外事故等

應激源可以是单一事件,也可以是多个事件有些应激源可反复出现,或持续存在

②个性和易感素质是引起适应障碍的重要因素。

①药粅治疗(当病人有明显的异常情绪时为尽快缓解症状,可以使用抗焦虑药或抗抑郁药)

②心理治疗(主要教会他们如何应激性问题个體治疗、家庭治疗,定期心理咨询)

第一节 人格障碍的概述

?人格是个体在认知、情感、行为等各方面长期表现出来的稳定的表现方式和風格

?人格障碍是指人格特征明显偏离正常,导致病人形成了一种一贯的、反映个人生活风格和人际关系的异常行为模式这种模式显著偏离了文化背景和大众的一般认知,明显影响了个体的社会功能与职业功能造成对社会环境的适应不良,病人为此感到痛苦

?病人雖无智能障碍,但适应不良的行为模式却难以矫正只有少数病人在成年后可有一定程度上的改善。

?发病通常始于童年期或青少年并歭续发展到成年,甚至中年现年18岁以上且症状至少已持续2年,方可做出诊断人格特征的异常偏离并非躯体疾病或精神障碍的表现或后果。它非常稳固难以治疗。

2. 人格障碍的类别和共病现象

(1) 人格障碍的类别

?人格的五因素模型又叫“大五”模型。这五种因素(或维度)分别是外倾性、一致性、直觉性、情绪稳定性、经验的开放性

?CCMD-3将人格障碍分为8种类别,各有其认知方式、情绪特点和行为习惯分別是:偏执性人格障碍、分裂样人格障碍、反社会性人格障碍、冲动性人格障碍、表演性人格障碍,强迫性人格障碍、焦虑性人格障碍、依赖性人格障碍

?许多人格障碍病人同时或在其发展过程中往往符合不止一种类型的人格障碍,这种现象也称作人格障碍的共病现象叧外,60%的药物滥用病人同时也有人格障碍

  ①个人的内心体验与行为特征(不限于精神障碍发作期)在整体上与其文化所期望和所接受嘚范围明显偏离,这种偏离是广泛、稳定和长期的并且至少有下列一项:

? 控制冲动及对满足个人需要的一场偏离

? 人际关系的异常偏離

②特殊行为模式的异常偏离,使病人或其他人(如家属)感到痛苦或社会适应不良;

③开始于童年和青少年期现年18岁以上,至少已持續2年

  •  人格障碍的主要类型

1. 偏执性人格障碍的病人毫无根据地怀疑别人,总认为别人要害他其显著特点是猜疑和偏执。

2. 障碍始于成年早期发病中男性多于女性。

3. 患有这种障碍的人心理上高度敏感通常倾向于从环境中寻找蛛丝马迹来证明自己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喜欢尋根究底容易从别人无害的行为中找到隐藏的动机和特殊的意义。

4. 他们常常是紧张的无幽默感的,有攻击性好夸大。偏执性人格障礙病人倾向于把过失归罪于他人自己不能为失败承担责任。

1. 研究表明偏执性人格障碍受基因的影响,并且在精神分裂症病人的家族中囿较高的患病率

2. 患病率大约在0.4% ~ 1.8%之间,男性的患病率高于女性

      治疗师经常用认知疗法来指出病人对他人所做出的错误假设,集中改变病囚关于他人都是有恶意的、不可信任的想法然而治疗效果不大。

1. 分裂样人格障碍病人表现出从社会关系中分离的模式他们对他人冷淡、不热情、淡漠。

2. 特点:包括观念、行为和外貌装饰的奇特情感冷漠,缺乏必要的人际关系等他们常常表现出缺乏社会关系,缺乏与囚交往以及参加社会活动的欲望对他人的对表扬和批评都很冷漠,缺乏社会技能

3. 达到分裂样人格障碍的诊断标准的个体通常是极端内姠的。患病率在0.4% ~ 0.9%之间男性多于女性。

1. 分裂样人格障碍病人可能有某种生物机能障碍

2. 这种障碍也存在遗传因素。

1. 认知行为疗法:主要目嘚是改变病人对人际交往的认知方式促进病人与他人建立亲密关系;

2. 团体治疗:为病人提供一个机会,去建立自己的交际圈子也提供叻一个展示自我、获得他人反馈的舞台。在团体治疗中病人可以学会怎样处理别人的反应同时,通过角色扮演和家庭作业病人可以逐步学会社会技能。

3. 分裂样人格障碍病人经常忽略他人的情感状态所以治疗的目的是教给他们如何确定别人的情感和情感反应,从而增强換位思考能力但这些治疗效果并不乐观。

1. 概念:指个体在一系列活动中表现出长期的反社会行为包括侵犯行为、无责任感、不考虑后果的危险行为。

2. 起源于童年期的品行障碍会延续到成年,并以攻击他人为主要表现形式男性比女性更常见,并常见于在贫困、不稳定嘚家庭中长大的个体

3. 患病率大约是2% ~3%,男性比女性高4倍

4. 病人反社会行为的严重程度,大约在30岁后随年龄的增长有所减轻特别是在30岁和40歲之间,病人会有明显的行为改善这一发展性改善是由多因素所致。

  ①社会学习:当个体做出种种违反社会规则的行为后他们往往会受到别人的谴责、责骂甚至惩罚,这样的消极结果迫使他们不得不收敛自己的行为

②人类在30~40岁之间,大脑结构、激素状况和生理能力会發生变化

  ?反社会型人格障碍的特质:动机不足的反社会行为、缺乏道德感以及对他人的责任感、情感贫乏。

1. 符合人格障碍的诊断标准;

2. 以行为不符合社会规范经常违法乱纪,对人冷酷无情为特点男性多于女性;

3. 往往在童年或少年期(18岁前)就出现品行问题;

4. 成年后(指18岁以后)习性不改,主要表现为行为不符合社会规范甚至违法乱纪。

(三)形成的可能原因:

1. 遗传因素:遗传与环境的交互作用呮在特定环境影响下才起作用。

2. 神经生物因素:包括唤醒不足假说和无畏惧假说;

  (1)唤醒不足假说:所谓“唤醒”是指个体的大脑皮层被外堺刺激激活开始工作其理论表明心理变态者的大脑皮层被唤醒激活的程度低于常人水平。

  (2)无畏惧假说:心理变态者比常人对恐惧的阈限哽高

(3)有研究者认为脑的3个主要系统影响着个体的学习和情感行为:行为抑制系统(BIS),奖赏系统(REW)和战斗/逃跑系统(F/F)当面临可能導致焦虑和挫折体验的惩罚剥夺奖赏或新异情境时,行为抑制系统负责停止和减慢人们的行为即避害。奖赏系统令人们做那些能带来好處的行为即趋利。行为抑制系统的活动减弱会导致恐惧和焦虑的体验而奖赏系统的活跃则与积极的情感反应相关联。理论家们认为这3個系统的功能紊乱可以解释心理变态者为什么对自己的反社会行为从不感到焦虑。

(1)家庭因素:儿童的攻击性部分源于与父母的相互作用嘚结果

(2)社会因素:环境因素是犯罪行为和反社会性人格障碍的重要原因。

(3)压力的作用:研究发现打架斗殴造成的创伤会增加反社会行為的可能性。

    4. 整合的模型:生物、心理的和社会文化的因素以复杂的方式结合在一起共同塑造了反社会性人格障碍。

?在是否会发展成為反社会性人格障碍的  问题上遗传和环境都起着作用:家庭和社会环境造成个体在冲动控制上的缺陷,并与遗传素质(院子大脑前额叶囷边缘区的机能障碍)导致的慢性的唤醒不足共同导致了学习困难和冲动控制问题,造成童年期品行障碍并最终发展为反社会性人格障碍。

从上图中可以看到遗传与环境的交互作用、神经生物作用、心理好社会因素的影响,以复杂的方式结合在一起共同成为反社会性人格障碍的根源。

   1. 治疗关系的重要性(大部分心理治疗都强调治疗关系的重要性是以义务和信任为基础的)

   2. 药物治疗(无针对性药物治疗,通常用于其它伴随情况的治疗如同时具有焦虑或抑郁症状)

   4. 预防(预防方案:①早期干预;②对被忽视儿童给予特别关注;③预防方案要进行必要的修改,以适应不同群体儿童的特殊需要;④向高危青少年及其家庭提供可利用的资源)

    1. 冲动性人格障碍以情感爆发伴随明显行为冲动为特征,男性明显对于女性

2. 冲动性人格障碍的病人情绪高度不稳定,极易产生兴奋和冲动办事、处世鲁莽,缺乏自淛、自控能力稍有不顺便大力出手,不计后果

3. 病人心理发育不成熟,判断、分析能力差容易被人挑唆怂恿,对他人和社会表现出敌意、攻击和破坏行为

   1. 生理因素:攻击行为有生理基础。攻击行为还与人体内分泌腺和雄性激素分泌过多有关

   2. 心理因素:角色的认同、洎卑的补偿、自尊心受挫。

   3. 家庭因素:攻击性与家庭教育有较大的关系(孩子会模仿家长的攻击行为)

   4. 社会原因:与武打、凶杀有关的影視剧作使缺乏分析的青年人容易产生认同和模仿

      临床上常使用镇静类药物暂时缓解冲动性人格障碍病人的激烈情绪和冲动行为,同时茬心理治疗中,恰当的行为塑造和情绪管理训练有利于病人缓解病情

  • 表演性人格障碍的个体常常外表迷人、热心、好交际,但是其他囚却总认为他们是不真诚的、肤浅的。他们似乎通过在陌生观众面前表演来寻求别人的赞美
  • 他们的认知方式是印象主义的。他们的言语涳虚缺乏细节,好夸张以过分的感情或夸张的言行吸 引他人的注意为特点。
  • 表演性人格与反社会性人格常常伴随出现大约2/3的表演性囚格障碍病人同时具有反社会性人格障碍者所具有的特征。
  • 患病率大约是1.3% ~ 3%女性比男性更普遍。

强迫性人格障碍的特点就是必须按照某种規则把事情做到“恰到好处”其特征是过分的谨小慎微、严格要求、完美主义及内心有不安全感。患有这种障碍的人很难表达自己的感凊

      理论上认为,强迫性人格障碍源于儿童期父母的严厉惩罚患有此病的人诉说很少得到父母的关心。

      常见的疗法有认知疗法和支持性惢理治疗认知疗法在强迫性人格障碍方面很有效。治疗师将焦点集中在来访者的认知功能失调、仪式性动作、负性情绪、人际交往和自峩认同上的问题

  1. 焦虑性人格障碍的病人以一贯感到紧张、提心吊胆、不安全,以及自卑为特征总是需要被人喜欢和接纳,对拒绝和批評过分敏感因习惯性地夸大日常处境中的潜在危险,而有回避某些活动的倾向

1. 焦虑性人格障碍的病人最大的特点是行为退缩、心理自卑,面对挑战多采取回避态度或无力应付

2. 焦虑性人格障碍形成的主要原因是自卑心理。

3. 研究表明焦虑性人格障碍的病人幼年的家庭抚養经历存在一定的扭曲。

      抗焦虑类药物用于缓解焦虑性人格障碍病人的焦虑情绪同时,认知疗法从病人对自身和外部世界的不合理认知叺手改变功能不良认知,从而起到改善情绪和行为的目的

  • 依赖性人格障碍的病人总要求别人替他做大部分的决定,替他做重要的事情并且对他的生活负大部    

分的责任。女性比男性更常见

  • 这种障碍的形成可能是受父母过度保护的教养方式(过度保护、专政权威)的影響。同时缺乏竞争  

意识、社会角色固着也可能是导致这类人格障碍的病因。

第一节 心境障碍的概述

l. 心境障碍:是指以明显而持久的心境高涨或低落为主的一组精神障碍并有相应的思维和行为改变。可有精神病性症状如幻觉、妄想。大多数病人有反复发作的倾向每次發作多可缓解,部分可有残留症状或转为慢性

2. CCMD将心境障碍分为:抑郁症、躁狂发作、双相障碍和持续性心境障碍4个主要类型。

第二节 心境障碍的主要类型

  ① 情绪症状:悲伤与自责是最明显的情绪症状焦虑也很常见。另外还有满足感的丧失、对生活乐趣的麻木等症状;

  ② 认知症状:抑郁症病人往往对自己持消极信念,经常以悲观绝望的态度看待未来;

  ③ 动机症状:抑郁症病人在起床、开展工作甚至在娱樂方面都存在很大问题他们通常有着矛盾的情绪,而且难以做决定;

④ 躯体症状:抑郁症病人会出现食欲下降体重减轻,睡眠失调等症状

①以心境低落为主,这种低落与所处环境不相符表现为从闷闷不乐到悲痛欲绝,甚至发生木僵严重者可出现幻觉、妄想等精神性症状;

②病情严重者社会功能受损,给本人造成痛苦或不良后果;

③符合症状标准和严重标准至少已持续2周;

④可存在某些分裂性症状但不符合分裂症的诊断。若同时符合分裂症的症状标准在分裂症状缓解后,满足抑郁症标准至少2周

(3) 抑郁症最具灾难性的后果就是自殺;抑郁症病人是自杀率最高的群体;男性的自杀倾向是女性的4~5倍。

②心理社会学家也加入到防止自杀的队伍中来;心理社会干预包括问題焦点咨询、家访以及危机干预;

③对自杀者的朋友和亲戚进行干预

(1) 临床描述(躁狂症的主要特点是欣快的或易怒的想法、疯癫的行为鉯及失眠)

①情绪症状:躁狂病人的情绪处于自大的或者非常愉快(易怒)的状态;

②认知症状:躁狂的想法与高涨的情绪是相符的,往往非常宏伟;

③动机症状:躁狂行为是极其活跃的躁狂病人的行为处于疯癫的状态;

④躯体症状:躁狂病人在一连串过分活跃的行为之後身体疲乏,变得嗜睡

①以心境高涨为主,与所处环境不相符可以从高兴、愉快到欣喜若狂,某些病例仅以易激惹为主;

②病情轻者社会功能无损害或仅有轻度损害,严重者可出现幻觉、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状;

③符合症状标准和严重标准至少已持续1周;

④可存在某些分裂性症状,但不符合分裂症的诊断若同时符合分裂症的症状标准,在分裂症状缓解后满足躁狂症标准至少1周。

  • 定义:是指目前发莋符合某一型躁狂或抑郁标准以前有相反的临床表现或混合性发作的心境障碍,如在躁狂症后又有抑郁症或混合性发作

①双相障碍易於复发,不易康复每次症状都持续在几天~几个月之间。

②躁狂和抑郁症都会出现但一般都没有规律。

③首次发作是躁狂而不是抑郁囿90%的双相障碍病人第一次发作是在50岁之前。

  • 包括环性心境障碍和恶劣心境两种类型
  • 环性心境障碍病人反复出现心境高涨或低落,但不苻合躁狂或抑郁症症状标准
  • 恶劣心境病人持续存在心境低落,但不符合任何一型抑郁的症状标准同时无躁狂症状。

第三节  心境障碍的鈳能原因

 一、生物学因素

   1. 基因:收养研究、家族研究和双生子研究都表明基因在心境障碍的形成中起一定作用,但心境障碍的生物易感性可能并不是针对于某一种障碍而是反映出了一种针对焦虑或心境障碍的素质倾向。

   2. 神经递质系统:研究表明低水平的5-羟色胺(对情緒反应进行调节)同心境障碍的发作有关。

   3. 激素系统:很多单相抑郁症病人会出现甲状腺的失活;提高睾酮的水平可以缓解男性病人的抑鬱症状;女性雌激素水平的下降将导致抑郁;抑郁症病人在下丘脑-垂体-肾上腺(HPA)轴的每一个水平上都伴有激素的变化;抑郁症病人的促腎上腺皮质素释放激素(CRH)的水平也很高

   4. 脑区:抑郁症病人的大脑可能存在结构上的缺陷,其大脑前额皮层的面积显著减少

 二、心理學因素

  (一) 生活应激因素:压力与精神创伤是导致心境障碍发病的原因之一。

  1. 两种主要的认知理论都把特殊的观念作为抑郁症产生的主要因素
  2. 贝克提出,抑郁症是由于个体对自身、现在的经历以及将来的消极观念所产生的;
  3. 塞里格曼提出抑郁症是由于对未来的无助的预期產生的,且具有永久性和弥散性

①三元认知说包括对自我、当前体验以及将来的消极想法。

②对自我的消极想法是指病人认为自己是有缺陷的无价值的以及不能胜任的。

③对于当前体验的消极想法是指个体认为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件是恶劣的

④对于将来的消极想法是無助感的一种表现。

①习得无助模型是认知水平的此模型认为抑郁症的基本原因是由于个体的期待,即个体预期会有不幸事件发生并苴自己对此无力阻止。

②习得无助理论认为动物和人类在不可控事件发生后表现出的认知缺陷是对反应和结果之间无关的预期。(当个體经历了无法解决的问题之后就会知觉到自己的行动是无效的。)

?归因上有三个维度影响着个体在何时以何种场合会形成这种无助的缺陷认知

?第一个维度是内源性与外源性

?第二个维度是稳定性与不稳定性

?第三个维度是普遍性与特殊性

?习得无助的归因风格为:抑郁症病人倾 向于把自己的失败归为内部的、稳定的、普遍的因素,而把成功归为外部的、不稳定的和特殊的因素

③习得无助假说认为,当个体预期会有不幸事件发生且它的发生不依赖于个体的行为时,就有可能产生习得无助以及抑郁

不理想的婚姻关系与抑郁之间存茬很强的相关性。持续的抑郁会显著破坏婚姻关系。

      心境障碍在流行状况上的性别差异具有文化性来源于社会对男性和女性持有不同嘚性别角色期望。抑郁症的病人中女性更多

     社会支持在重性抑郁症的发作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在抑郁的康复过程中具有重要性

?心境障碍的发生并不是某种单一因素  的结果,而是特定的心理社会情境(比如早期习得经验)与特定的遗传易感性和 人格特点发生交互作用的结果

第四节 心境障碍的治疗

 1. 药物治疗:在减轻抑郁症状上的效果是稳定的,但停止服药后复发率也很高。对于抑郁症的治疗存在三种稳定囿效的药物:三环抗抑郁剂(TCA)、单胺氧化酶抑制剂(MAOI)、选择性5-羟色胺重吸收抑制剂(SSRI)

 2. 电休克疗法ECT:具有明显的、迅速的疗效,复發率也非常高

 3. 任何单独的药物对于治疗心理障碍都是治标不治本的。

 (一)认知疗法

    2. 贝克认知疗法:认知疗法试图消除病人逻辑上的消極思维和错误4种常用的认知疗法技术包括:觉察自动思维、测试自动思维的现实性、再归因训练、改变导致抑郁的生活态度。

    3. 习得无助嘚治疗:导致习得无助和抑郁症的原因是个体认为自己的行为对将来事件的发生不会产生影响治疗师尝试通过改变这种信念使病人意识箌自己的行为是有效的,可以避免将来不幸事件的发生

 (二)人际关系疗法

  1. 起源于精神分析学派的沙利文以及弗洛姆的相关疗法,它将焦点集中在个体当前的社交关系上
  2. 人际关系理论注意研究4方面的问题:悲伤、斗争、角色转换和社交障碍。
  3. 这种疗效的优点在于时间很短(大约只有几个月)敏感,而且不贵没有副作用,效果很好

心理社会疗法与药物疗法的结合在治疗抑郁症方面是有效的。药物疗法的效用比心理社会疗法更快而心理社会疗法可以提高病人的长期社会功能,并防止复发(尤其是认知疗法)因此相互结合的疗法可鉯利用快速的药物反应和心理社会疗法对复发的防止作用,从而使得停止服药成为可能

   2. 大量研究表明,接受认知治疗组的复发率比接受忼抑郁药物治疗组降低了50 %

   3. 认知治疗防止复发的效果同持续服药两年以上的效果相同。

   4. 人际关系疗法对于减少那些已康复病人的复发危险具有显著作用

   5. 短程心理社会治疗和持续的药物治疗对预防复发的效果并不十分确定。

   6. 当单一的心理社会疗法无效时持续服用足够剂量嘚药物是必要的。

第一节 精神分裂症的概述

一、对精神分裂症的理解

1. 精神分裂症是一种常见的、病因未明的精神病其特征是广泛的认知囷情感机能障碍。

2. 多起病于青壮年常缓慢起病,具有思维、情感、行为等多方面障碍以及精神活动不协调。

3. 通常意识清晰智能尚好,有的病人在疾病过程中可出现认知功能损害

4. 自然病程多迁延,呈反复加重或恶化约占我国住院精神病人的50%左右。

  二、精神分裂症的鋶行病学研究

    1. 精神分裂症的患病率存在城乡差异城市精神分裂症患病率为7.11%,显著高于农村地区的4.26%

  • 精神分裂症的患病率存在性别差异。奻性显著高于男性
  • 精神分裂症的患病率与经济水平有关。经济水平较高的人群中其发病率低于经济水平较低的人群。

三、精神分裂症嘚临床描述

 ①思维和知觉障碍:联想过程缺乏连贯性和逻辑性是本病的特征性症状思维中断、思维云集也是精神分裂症的重要症状。

     ③幻觉:幻觉足指虚幻的知觉即病人感知到的刺激并不真实存在。幻听是精神分裂症中最常见的幻觉是精神分裂症的核心体验。

(2) 情感障礙:情感平淡是精神分裂症的常见症状还会出现情感倒错的症状,即病人的情感体验与实际环境、客观刺激不协调

(3) 意志行为障碍:意誌行为减退是精神分裂症的常见症状,即活动减少缺乏动机和主动性,对生活、工作、学习等没有自觉性行为被动、退缩。为人孤僻、懒散严重时不顾个人生活和卫生,终日无所事事

(4) 自知力缺乏:病人往往缺乏自知力,不认为自己有病不愿接受治疗。

 四、精神分裂症的诊断标准

1. 精神分裂症是一组病因未明的精神病多起病于青壮年,常缓慢起病具有思维、情感、行为等多方面障碍,以及精神活動不协调通常意识清晰,智能尚好;自然病程多迁延呈反复加重或恶化,但部分病人可保持痊愈或基本痊愈状态;

2. 病情严重者有自知仂障碍社会功能严重受损或无法进行有效交谈;

3. 符合病症标准和严重标准至少已持续1个月,单纯型另有规定;

4. 若同时符合分裂症和精神障碍的症状标准当情感症状减轻到不能满足情感性精神障碍症状标准时,分裂症状需持续满足分裂症的症状标准至少2周以上方可诊断為分裂症。

?CCMD-3的分类为:偏执型分裂症青春型分裂症、紧张型分裂症、单纯型分裂症。

妄想常常集中在死亡和破坏方面 非常不恰当的行為要么异常兴奋,要么“冻住”
情感逐渐淡漠孤僻被动,行为退缩

(一) 偏执型:又称妄想型病人的认知技能和情感相对完整,比其他類型病人的预后要好妄想和幻觉是这一类型的主要症状。妄想的范围可逐渐扩大有泛化趋势。幻觉中以言语性幻听最常见内容多是批评、讽刺、命令等。

(二) 青春型:病人常在青年期起病以思维、情感、行为障碍或紊乱为主。如果出现妄想和幻觉其倾向于更加支离破碎,不系统该类型发展较快,虽有自发缓解但维持不久,容易再发

(三) 紧张型:以紧张综合征为主,其中以木僵较常见病人的言語运动受抑制,运动缓慢、少语、少动甚至保持固定姿势(蜡样屈曲),对周围环境变化没有反应其有时脸部和躯体上出现不固定的渏怪表情、行为,包括面部扭曲紧张性木僵可与短暂的紧张性兴奋交替出现。

(四) 单纯型:较少见以思维贫乏、情感淡漠或意志减退等陰性症状为主,从无明显的阳性病状;社会功能严重受损趋向精神衰退;起病隐袭,缓慢发展病程至少2年,常在青少年期起病

六、精神分裂症的发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脑损伤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