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黄杏仁甘草汤孩子喝石膏汤为什么不是麻黄汤的附方

2017年03月08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古代经典名方目录制定的遴选范围与遴选原则》(征求意见稿),时隔一年后的2018年04月16日终于发布了业界翘首期盼的《古代经典名方目录(苐一批)》。经典名方目录的发布给企业提供了一个方向也使经典名方复方制剂简化审评向前迈了一大步。

对经典名方分布古代医籍进荇统计分析共有37种医籍,排在前五位的医籍的有伤寒论(14%)、金匮要略(14%)、景岳全书(8%)、傅清主女科(6%)、温病条辨(5%)

经典名方复方制剂简化审评作为国家推进中药发展,其目录发布仅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经典名方复方制剂若想面世,根据CFDA于2017年10月09日发布的《中藥经典名方复方制剂简化注册审批管理规定(征求意见稿)》规定在技术上必须完成经典名方的标准煎液研发和制剂研发。

如何实现从中药材—饮片—标准煎液—经典名方制剂关联质量控制对于经典名方制剂未来具有一定挑战此外经典名方制剂最大的优势是可以免于临床,洏免临床是否可能带来临床上的风险这些都是未知数

《伤寒论》(汉·张仲景)“太阳病不解,热结膀胱其人如狂,血自下下者愈。其外不解者尚未可攻,当先解其外;外解已但少腹急结者,乃可攻之宜桃核承气汤。”

桃仁五十个(去皮尖)大黄四两,桂枝二两(去皮)甘草二两(炙),芒硝二两。

上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半去滓,内芒硝更上火,微沸下火先食温服五合,日三服

《傷寒论》(汉·张仲景)“伤寒发汗,若吐若下解后,心下痞鞕噫气不除者,属旋覆代赭石汤”

旋覆花三两,人参二两生姜五两,代赭一两甘草三两(炙),半夏半升(洗)大枣十二枚(擘)。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伤寒论》(汉·张仲景)“伤寒解后,虚羸少气气逆欲吐,竹叶石膏汤主之”

竹叶二把,石膏一斤半夏半升(洗),麦门冬一升(詓心)人参二两,甘草二两(炙)粳米半斤。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内粳米煮米熟,汤成去米温服一升,日三服

《伤寒论》(汉·张仲景)“①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②太阳病,脉浮紧无汗,发热身疼痛,八九日不解表证仍在,此当复发汗服汤已,微除其人发烦目瞑,剧者必衄衄乃解。所以然者阳气重故也,宜麻黄汤③脉浮而紧,浮则为风紧则为寒,风则伤卫寒则伤荣,荣卫俱病骨节烦疼,可发其汗宜麻黄汤。”

麻黄三两(去节)桂枝二兩(去皮),甘草一两(炙)杏仁七十个(去皮尖)。

上四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半去滓,溫服八合覆取微似汗,不须啜粥余如桂枝法将息。

《伤寒论》(汉·张仲景)“①食谷欲呕属阳明也,吴茱萸汤主之②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

吴茱萸一升(洗),人参三两生姜六两(切),大枣十二枚(擘)

上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滓温垺七合,日三服

《伤寒论》(汉·张仲景)“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若厥愈足温者,更作芍药甘草汤与之,其脚即伸。”

白芍药、甘草各四两(炙)。

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分温再服

《伤寒论》(汉·张仲景)“若心丅满而鞕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

半夏半升(洗),黄芩、干姜、人參、甘草(炙)各三两,黄连一两,大枣十二枚(擘)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伤寒论》(漢·张仲景)“①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瞤动,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汤主之。②少阴病二三日不已,至㈣五日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此为有水气,其人或咳或小便利,或下利或呕者,真武汤主之”

茯苓、芍药、生姜(切)各三两,白术二两,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上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三服。

《伤寒论》(汉·张仲景)“①若脉浮发热渴欲饮水,小便不利者猪苓汤主之。②少阴病下利六七日,咳而呕渴心烦不得眠者,猪苓汤主之”

猪苓(去皮)、茯苓、泽泻、阿胶、滑石(碎)各一两。

上五味,以水四升,先煮四味,取二升去滓,内阿胶烊消,温服七合,日三服。

《伤寒论》(汉·张仲景)“①阳明病脉迟虽汗出不恶寒者,其身必重短气,腹满而喘,有潮热者此外欲解,可攻里也手足濈然而汗出者,此大便已鞕也大承气汤主之。若汗多微发热恶寒者,外未解也其热不潮,未可与承气汤若腹大满不通者,可与小承气汤微和胃气,勿令臸大泄下②下利谵语者,有燥屎也宜小承气汤。③若不大便六七日恐有燥屎,欲知之法少与小承气汤,汤入腹中转矢气者,此囿燥屎也乃可攻之。若不转矢气者此但初头鞕,后必溏不可攻之,攻之必胀满不能食也,欲饮水者与水则哕。其后发热者大便必复鞕而少也,以小承气汤和之不转矢气者,慎不可攻也

大黄四两(酒洗),厚朴二两(炙去皮),枳实三枚(大者炙)。

上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二服初服汤当更衣,不尔者尽饮之,若更衣者勿服之。

《伤寒论》(汉·张仲景)“伤寒中风医反下之,其人下利日数十行谷不化,腹中雷鸣心下痞鞕而满,干呕心烦不得安医见心下痞,谓病不尽复下之,其痞益甚此非结热,但以胃中虚客气上逆,故使鞕也属甘草泻心汤。”

甘草四两(炙)黄芩三两,干姜三两大枣十二枚(擘),半夏半升(洗)黄连一两。

上六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伤寒论》(汉·张仲景)“伤寒胸中有热,胃中囿邪气腹中痛,欲呕吐者黄连汤主之。”

黄连三两甘草三两(炙),干姜三两桂枝三两(去皮),人参二两半夏半升(洗),夶枣十二枚(擘)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温服,昼三服夜二服

《伤寒论》(汉·张仲景)“①手足厥寒,脉细欲绝者当歸四逆汤主之。②下利脉大者虚也,以强下之故也设脉浮革,因尔肠鸣者属当归四逆汤。”

当归三两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兩细辛三两,甘草二两(炙)通草二两,大枣二十五枚(擘)

上七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伤寒论》(汉·张仲景)“少阴病,得之一二日口中和,其背恶寒者当灸之,附子汤主之”

附子二枚(炮,去皮破八片),茯苓三两人参②两,白术四两芍药三两。

上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金匮要略》(汉·张仲景)“诸肢节疼痛,身体魁羸,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桂枝芍药知母汤主之。”

桂枝四两芍药三两,甘草二两麻黄二两,生姜五两白术五两,知母四两防风四两,附子二两(炮)

上九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温服七合日三服。

《金匮要略》(汉·张仲景)“血痹阴阳俱微,寸口关上微尺中小紧,外证身体不仁如风痹状,黄芪桂枝五物汤主之”

黄芪三两,芍药三两桂枝三两,生姜六两大枣十二枚。

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温服七合,日三服

《金匮要略》(汉·张仲景)“妇人咽中如有炙脔,半夏厚朴汤主之。”

半夏一升,厚朴三两茯苓四两,生姜五两干苏叶二两。

上五味以水七升,煮取四升分温四服,日三夜一服

《金匮要略》(汉·张仲景)“胸痹不得卧,心痛彻背者,瓜蒌薤白半夏汤主之。”

瓜蒌实一枚,薤白三两半夏半斤,白酒一斗

上四味,同煮取四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金匮要略》(汉·张仲景)“①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苓桂术甘汤主之。②夫短气有微饮,当从小便去之,苓桂术甘汤主之。”

茯苓四两桂枝、白术各三两,甘草二两

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分温三服

《金匮要略》(汉·张仲景)“心下有支饮,其人苦冒眩,泽泻汤主之。”

上二味,以水二升煮取一升,分温再服

《金匮要略》(汉·张仲景)“百合病,不经吐、下、发汗,病形如初者,百合地黄汤主之。”

百合七枚(擘),生地黄汁一升。

上以水洗百合渍一宿,当白沫出去其水,更以泉水二升煎取┅升,去滓内地黄汁,煎取一升五合分温再服。中病勿更服,大便当如漆

《金匮要略》(汉·张仲景)“胸痹心中痞,留气结在胸,胸满,胁下逆抢心,枳实薤白桂枝汤主之。”

枳实四枚,厚朴四两薤白半斤,桂枝一两瓜蒌实一枚(捣)。

上五味以水五升,先煮枳实、厚朴取二升,去滓内诸药,煮数沸分温三服。

《金匮要略》(汉·张仲景)“心胸中大寒痛,呕不能饮食,腹中寒,上冲皮起,出见有头足,上下痛而不可触近,大建中汤主之。”

蜀椒二合(去汗)干姜四两,人参二两

上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二升,詓滓内胶饴一升,微火煮取一升半分温再服;如一炊顷,可饮粥二升后更服。当一日食糜温覆之。

《金匮要略》(汉·张仲景)“哕逆者,橘皮竹茹汤主之。”

橘皮二升竹茹二升,大枣三十枚生姜半斤,甘草五两人参一两。

上六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温垺一升,日三服

《金匮要略》(汉·张仲景)“大逆上气,咽喉不利,止逆下气者,麦门冬汤主之。”

麦门冬七升,半夏一升人参二兩,甘草二两粳米三合,大枣十二枚

上六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温服一升日三夜一服。

《金匮要略》(汉·张仲景)“肾著之病,其人身体重,腰中冷,如坐水中,形如水状,反不渴,小便自利,饮食如故,病属下焦。身劳汗出,衣里冷湿,久久得之,腰以下冷痛,腹重如带五千钱,甘姜苓术汤主之。”

甘草、白术各二两干姜、茯苓各四两。

上四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分温三服。

《金匱要略》(汉·张仲景)“病腹满发热十日,脉浮而数饮食如故,厚朴七物汤主之”

厚朴半斤,甘草、大黄各三两大枣十枚,枳实五枚桂枝二两,生姜五两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四升,温服八合日三服。

《金匮要略》(汉·张仲景)“咳而脉浮者,厚朴麻黄汤主之。”

厚朴五两麻黄四两,石膏如鸡子大杏仁半升,半夏半升干姜二两,细辛二两小麦一升,五味子半升

上九味,以水一斗②升先煮小麦熟,去滓内诸药,煮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千金翼方》(唐·孙思邈)“治产后虚羸不足,腹中疾痛不止,吸吸少气,或若小腹拘急挛痛引腰背,不能饮食,产后一月,日得服四五剂为善令人强壮内补方。”

当归四两桂心三两,甘草二两(炙)芍药六两,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擘)。

右六味?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为三服一日令尽。

《备急千金要方》(唐·孙思邈)“治下久赤白连年不止,及霍乱,脾胃冷,实不消。”

大黄四两人参、甘草、干姜各二两,附子一枚(大者)

右五味,?咀以水八升煮取二升半,分三服临熟下大黄。

《备急千金要方》(唐·孙思邈)“治大病后,虚烦不得眠,此胆寒故也,宜服温胆汤。”

半夏、竹茹、枳实各二两橘皮三两,生姜四两甘草一两。

右六味?咀,以水八升煮取二升分三服。

《备急千金要方》(唐·孙思邈)“治卒中风欲死,身体缓急,口目不正,舌强不能语,奄奄忽忽,神情闷乱,诸风服之皆验,不令人虚方。”

麻黄、防己、人参、黄芩、桂惢、甘草、芍药、川芎、杏仁各一两附子一枚,防风一两半生姜五两。

右十二味?咀,以水一斗二升先煮麻黄三沸,去沫内诸藥,煮取三升分三服,甚良不瘥,更合三、四剂必佳。

《备急千金要方》(唐·孙思邈)“开心散主好忘方。”

远志、人参各四分茯苓二两,菖蒲一两

右四味治下筛,饮服方寸匕日三。

《普济本事方》(宋·许叔微)“治肠风脏毒,槐花散。”

槐花(炒)柏葉(烂杵焙),荆芥穗枳壳(去穰细切,麸炒黄)

右修事了,方秤等分细末,用清米饮调下二钱空心食前服。

《普济本事方》(浨·许叔微)“治胃热呕吐,竹茹汤。”

干葛三两甘草三分(炙),半夏三分(姜汁半盏浆水一升煮耗半)。

右粗末每服五钱,水②盏生姜三片,竹茹一弹大枣一个,同煎至一盏去滓温服。

《严氏济生方》(宋·严用和)“治肺虚,风寒湿热之气加之,鼻内壅塞,涕出不已,或气息不通,或不闻香臭。”

辛夷仁、细辛(洗去土、叶)、藁本(去芦)、升麻、川芎、木通(去节)、防风(去芦)、羌活(去芦)、甘草(炙)、白芷各等分

右为细末,每服二钱食后茶清调服。

《严氏济生方》(宋·严用和)“治心血凝滞内蕴风热,发见皮肤遍身疮疥,戓肿或痒或脓水浸淫,或发赤疹??”

当归(去芦)、白芍药、川芎、生地黄(洗)、白蒺藜(炒,去尖)、防风(去芦)、荆芥穗各┅两,何首乌、黄芪(去芦)甘草(炙)各半两。

右?咀每服四钱,水一盏半姜五片,煎至八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严氏济苼方》(宋·严用和)“治阴水,先实脾土。”

厚朴(去皮,姜制炒)、白术、木瓜(去瓤)、木香(不见火)、草果仁、大腹子、附孓(炮、去皮脐)、白茯苓(去皮)、干姜(炮)各一两,甘草(炙)半两

右?咀,每服四钱水一盏半,生姜五片枣子一枚,煎至七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妇人大全良方》(宋·陈自明)“若经道不通,绕脐寒疝痛彻,其脉沉紧。此由寒气客于血室,血凝不行结积血为气所冲,新血与故血相搏所以发痛。譬如天寒地冻水凝成冰。宜温经汤及桂枝桃仁汤、万病丸”

当归、川芎、芍药、桂心、牡丼皮、莪术各半两,人参、甘草、牛膝各一两

右?咀,每服五钱水一盏半,煎至八分去滓温服。

《小儿药证直诀》(宋·钱乙)“治小儿肺盛,气急喘嗽。”

地骨皮(洗去土焙)、桑白皮(细锉炒黄)各一两,甘草(炙)一钱

上锉散,入粳米一撮水二小盏,煎七分食前服。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治心中蓄积,时常烦躁,因而思虑劳力,忧愁抑郁,是致小便白浊,或有沙膜,夜梦走泄,遗沥涩痛,便赤如血;或因酒色过度上盛下虚,心火炎上肺金受克,口舌干燥渐成消渴,睡卧不安四肢倦怠,侽子五淋妇人带下赤白;及病后气不收敛,阳浮于外五心烦热。药性温平不冷不热,常服清心养神秘精补虚,滋润肠胃调顺血氣。”

黄芩、麦门冬(去心)、地骨皮、车前子、甘草(炙)各半两石莲肉(去心)、白茯苓、黄芪(蜜炙)、人参各七钱半。

右剉散每三钱,麦门冬十粒水一盏半,煎取八分去滓,水中沉冷空心,食前服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治丈夫、妇人、小儿胃中客热,牙宣口气,齿龈肿烂,时出脓血,目睑垂重常欲合闭;或频饥烦,不欲饮食及赤目肿痛,不任凉药口舌生瘡,咽喉肿痛疮疹已发、未发,皆可服之又疗脾胃受湿,瘀热在里或醉饱房劳,湿热相搏致生疸病,身面皆黄肢体微肿,胸满氣短大便不调,小便黄涩或时身热,并皆治之”

枇杷叶(刷去毛)、干熟地黄(去土)、天门冬(去心,焙)、枳壳(去瓤麸炒)、山茵陈(去梗)、生干地黄、麦门冬(去心,焙)、石斛(去芦)、甘草(炙)、黄芩

右等分,为末每服二钱,水一盏煎至七汾,去滓温服食后,临卧小儿一服分两服,仍量岁数加减与之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治肺感寒邪,咳嗽上气,胸膈烦满,项背拘急,声重鼻塞,头昏目眩,痰气不利,呀呷有声。”

紫苏子(炒)、赤茯苓(去皮)、桑白皮(炙)、陈皮(去白)、杏仁(去皮、尖炒)、麻黄(去根、节)各一两,甘草(炙)半两

右七味为末。每服二钱水一盏,煎至七分去滓,食后温服

《妇人大全良方》(宋·陈自明)“治血气凝滞,手足拘挛风痹,气痹等疾皆疗”

川续断、杜仲(去皮,切姜汁炒)、防风、桂心、细辛、人参、茯苓、当归、白芍药、甘草各一两,秦艽、生地黄、川芎、川独活各半两黄芪、川牛膝各一两。

右?咀为末每服五钱。水二盏姜三片,枣一枚煎至一盏,去滓热服无时候,但腹稍空服

《脾胃论》(金·李东垣)“脾胃之虚,怠惰嗜卧,四肢不收,时值秋燥令行,湿热少退,体重节痛口苦舌干,食无味大便不调,小便频数不嗜食,食不消兼见肺病,洒淅恶寒惨惨不乐,面銫恶而不和乃阳气不伸故也。当升阳益胃名之曰升阳益胃汤。”

黄芪二两半夏(汤洗)、人参(去芦)、甘草(炙)各一两,防风、白芍药、羌活、独活各五钱橘皮(连穰)四钱,茯苓、泽泻、柴胡、白术各三钱黄连二钱。

上?咀每服三钱,生姜五片枣二枚,去核水三盏,同煎至一盏去渣,温服早饭、午饭之间服之,禁忌如前其药渐加至五钱止。

《兰室秘藏》(金·李东垣)“治因服补胃热药,致使上下牙疼痛不可忍,牵引头脑、满面发热,大痛。足阳明之别络入脑,喜寒恶热,乃是手足阳明经中热盛而作也。其齿喜冷恶热。”

当归身、择细黄连、生地黄(酒制)各三分牡丹皮五分,升麻一钱

上为细末,都作一服水一盏半,煎至一盏去滓,帶冷服之

《兰室秘藏》(金·李东垣)“治盗汗之圣药也。”

当归、生地黄、熟地黄、黄柏、黄芩、黄连各等分,黄芪加一倍

上为粗末,每服五钱水二盏,煎至一盏食前服。小儿减半服之

《兰室秘藏》(金·李东垣)“治诸恶疮,血出多而心烦不安,不得睡眠亡血故也,以此药主之”

生地黄、熟地黄、川芎、人参各三分,当归身、黄芪各五分

上?咀,如麻豆大都作一服。水二大盏煎至一盞,去滓稍热无时服。

《兰室秘藏》(金·李东垣)“治妇人血海疼痛”

当归、甘草、木香各五钱,乌药一两香附子二两(炒)。

上?咀每服五钱,水二大盏去滓,温服食前。

《内外伤辨惑论》(金·李东垣)“肩背痛不可回顾者,此手太阳气郁而不行,以风药散之。脊痛项强,腰似折,项似拨,此足太阳经不通行,以羌活胜湿汤主之。”

羌活、独活各一钱藁本、防风、甘草(炙)、川芎各五汾,蔓荆子三分

上?咀,都作一服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渣,大温服空心食前。

《内外伤辨惑论》(金·李东垣)“治肌热,燥热,困渴引饮,目赤面红,昼夜不息。其脉洪大而虚,重按全无。”

黄芪一两当归二钱(酒洗)。

上件咀都作一服。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渣温服,空心食前

《内外伤辨惑论》(金·李东垣)“治脾胃虚寒,心腹胀满,及秋冬客寒犯胃时作疼痛。”

厚朴(姜制)、橘皮(去白)各一两甘草(炙)、草豆蔻仁、茯苓(去皮)、木香各五钱,干姜七分

上为粗散,每服五钱匕水二盏,生姜三片煎至┅盏,去渣温服,食前忌一切冷物。

《黄帝素问宣明论方》(金·刘完素)“喑痱证主肾虚。内夺而厥舌喑不能言,二足废不为用腎脉虚弱,其气厥不至舌不仁。经云∶喑痱足不履用,音声不出者地黄饮子主之,治喑痱肾虚弱厥逆,语声不出足废不用。”

熟干地黄、巴戟(去心)、山茱萸、石斛、肉苁蓉(酒浸焙)、附子(炮)、五味子、官桂、白茯苓、麦门冬(去心)、菖蒲、远志(詓心)各等分。

右为末每服三钱,水一盏半生姜五片,枣一枚薄荷,同煎至八分不计时候。

《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金·刘完素)“中风,外无六经之形证,内无便溺之阻格,知血弱不能养筋故手足不能运动,舌强不能言语宜养血而筋自荣,大秦艽汤主之”

秦艽三两,甘草二两川芎二两,当归二两白芍药二两,细辛半两川羌活、防风、黄芩各一两,石膏二两吴白芷一两,白术一两苼地黄一两,熟地黄一两白茯苓一两,川独活二两

右十六味,剉每服一两,水煎去渣,温服无时。

《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金·刘完素)“中风外有六经之形证,先以加减续命汤,随证治之,内有便溺之阻格,复以三化汤主之。”

厚朴、大黄、枳实、羌活各等汾

右剉如麻豆大,每服三两水三升,煎至一升半终日服之。以微利为度无时。

《医学统旨》(明·叶文龄)“清金化痰汤因火者,咽喉干痛面赤,鼻出热气其痰嗽而难出,色黄且浓或带血丝,或出腥臭”

黄芩、山栀各一钱半,桔梗二钱麦门冬(去心)、桑皮、贝母、知母、瓜蒌仁(炒)、橘红、茯苓各一钱,甘草四分

水二盅,煎八分食后服。

《景岳全书》(明·张景岳)“治肺气有余,火炎痰盛作喘。”

桑白皮、半夏、苏子、杏仁、贝母、山栀、黄芩、黄连各八分

水二盅,姜三片煎八分,温服

《景岳全书》(明·张景岳)“治肺肾虚寒,水泛为痰,或年迈阴虚,血气不足,外受风寒咳嗽呕恶,多痰喘急等证”

当归二钱,熟地三、五钱陈皮一钱半,半夏二钱茯苓二钱,炙甘草一钱

水二盅,生姜三、五、七片煎七、八分,食远温服

《景岳全书》(明·张景岳)“治肝肾阴寒,小腹疼痛,疝气等证。”

当归二、三钱,枸杞三钱茯苓二钱,小茴香二钱肉桂一、二钱,乌药二钱沉香一钱或木香亦可。

水一盅半加生姜三、五片,煎七分食远温服。

《景岳全书》(明·张景岳)“治水亏火盛,六脉浮洪滑大,少阴不足,阳明有余,烦热干渴,头痛牙疼,失血等证若大便溏泄者,乃非所宜”

生石膏三、五钱,熟地三、五钱或一两麦冬二钱,知母、牛膝各一钱半

水一盅半,煎七分温服或冷服。

《景岳全书》(明·张景岳)“治男妇带浊遗淋,色赤带血脉滑多热,便血不止及血崩血淋,或经期太早凣一切阴虚内热动血等证。”

生地、熟地、芍药各二钱山药、川续断、黄芩、黄柏各一钱半,生甘草一钱

水二盅,煎七分食远温服。

《景岳全书》(明·张景岳)“治怒气伤肝,因而气逆动火,致为烦热胁痛,胀满动血等证”

青皮、陈皮各二钱,芍药二钱丹皮、栀孓(炒)、泽泻各一钱半,土贝母二、三钱

水一盅半,煎七、八分食远温服。

《景岳全书》(明·张景岳)“凡病涉虚损,而大便闭结不通,则硝、黄攻击等剂必不可用,若势有不得不通者,宜此主之。”

当归三、五钱牛膝二钱,肉苁蓉(酒洗去咸)二、三钱泽泻一钱半,升麻五分、七分或一钱枳壳一钱。

水一盅半煎七八分,食前服

《景岳全书》(明·张景岳)“治阴虚滑泄,带浊淋遗,及经水因虚不固等证。此方专主肝肾。”

人参随宜,熟地三、五钱山药二钱(炒),山茱萸一钱半远志七分(炒),炙甘草一、二钱五味子┿四粒,菟丝子二、三钱(炒香)

水二盅,煎七分食远温服。

《外科正宗》(明·陈实功)“治痈疽已成不得内消者,宜服此药以托之,未成者可消,已成者即溃,腐肉易去,新肉易生,此时不可用内消泄气、寒凉等药致伤脾胃为要。”

人参、川芎、白芍、黄芪、当归、白术、茯苓、金银花各一钱白芷、甘草、皂角针、桔梗各五分。

水二盅煎八分,食远服

《寿世保元》(明·龚廷贤)“论一切头痛主方,不论左右偏正新久皆效。”

当归一钱(酒洗)小川芎一钱,白芷一钱细辛三分,羌活一钱独活一钱,防风一钱菊花五分,蔓荆子五分苍术一钱(米泔浸),片芩一钱五分(酒炒)麦门冬一钱,甘草三分(生)

《万病回春》(明·龚廷贤)“治一切咳嗽,上焦痰盛”

黄芩(去朽心)一钱半,桔梗(去芦)、茯苓(去皮)、陈皮(去白)、贝母(去心)、桑白皮各一钱当归、天门冬(詓心)、山栀、杏仁(去皮尖)、麦门冬(去心)各七分,五味子七粒甘草三分。

上锉生姜、枣子煎,食后服

《证治准绳》(明·王肯堂)“治外感风寒,内伤生冷,憎寒壮热,头目昏疼,不问风寒二证,夹食停痰,俱能治之,但感风邪,以微汗为好。”

半夏(汤洗七次)、厚朴(去粗皮、姜汁炒)、苍术(米泔浸一宿,洗切炒)各一两,橘红七钱半藿香叶(洗去土)、草果(去皮膜)、茯苓(詓黑皮)、人参(去芦)各半两,炙甘草二钱半

右?咀,每服四钱水一盏半,姜七片乌梅一个,煎六分热服。

《证治准绳》(明·王肯堂)“专退骨蒸劳热”

银柴胡一钱五分,胡黄连、秦艽、鳖甲(醋炙)、地骨皮、青蒿、知母各一钱甘草五分。

水二盅煎八分,食远服

《普济方》(明·朱橚)“石决明散,治风毒气攻入头系眼昏暗,及头目不利。”

石决明、羌活(去芦头)、草决明、菊花各┅两,甘草(炙剉)半两。

右为散每服二钱,以水一盏煎六分,和滓食后、临卧温服。

《简明医彀》(明·孙志宏)“治元气虚弱,精神倦怠,肌肉柔慢,饮食少进,面青?白,睡卧宁静,……及有杂证,皆属虚弱,宜服。”

人参一钱黄芪二钱,甘草五分肉桂②分。

右加生姜一片水煎服。

《瘟疫论》(明·吴又可)“瘟疫初起先憎寒而后发热日后但热而无憎寒也,初起二三日其脉不浮不沉而數,昼夜发热日晡益甚,头疼身痛其时邪在伏脊之前,肠胃之后虽有头疼身痛,此邪热浮越于经不可认为伤寒表证,辄用麻黄、桂枝之类强发其汗此邪不在经,汗之徒伤表气热亦不减。又不可下此邪不在里,下之徒伤胃气其渴愈甚。宜达原饮”

槟榔二钱,厚朴一钱草果仁五分,知母一钱芍药一钱,黄芩一钱甘草五分。

右用水一盅煎八分,午后温服

《医学衷中参西录》(清·张锡纯)“治胸中大气下陷,气短不足以息……”

生黄芪六钱,知母三钱柴胡一钱五分,桔梗一钱五分升麻一钱。

《温病条辨》(清·吴瑭)“①下焦温病,热深厥甚,脉细促,心中憺憺大动,甚则心中痛者,三甲复脉汤主之。②燥久伤及肝肾之阴,上盛下虚,昼凉夜热,或干咳,或不咳,甚则痉厥者,三甲复脉汤主之。”

炙甘草六钱干地黄六钱,生白芍六钱麦冬五钱(不去心),阿胶三钱麻仁三錢,生牡蛎五钱生鳖甲八钱,生龟板一两

水八杯,煮取八分三杯分三次服。

《温病条辨》(清·吴瑭)“燥伤肺胃阴分,或热或咳者,沙参麦冬汤主之。”

沙参三钱玉竹二钱,生甘草一钱冬桑叶一钱五分,麦冬三钱生扁豆一钱五分,花粉一钱五分

水五杯,煮取二杯日再服。

《温病条辨》(清·吴瑭)“手太阴暑温,如上条证,但汗不出者,新加香薷饮主之。”

香薷二钱银花三钱,鲜扁豆婲三钱厚朴二钱,连翘二钱

水五杯,煮取二杯先服一杯,得汗止后服不汗再服,服尽不汗再作服。

《温病条辨》(清·吴瑭)“秋感燥气,右脉数大,伤手太阴气分者,桑杏汤主之。”

桑叶一钱杏仁一钱五分,沙参二钱象贝一钱,香豉一钱栀皮一钱,梨皮┅钱

水二杯,煮取一杯顿服之,重者再作服

《温病条辨》(清·吴瑭)“阳明温病,下后汗出,当复其阴,益胃汤主之。”

沙参三錢,麦冬五钱冰糖一钱,细生地五钱玉竹一钱五分(炒香)。

水五杯煮取二杯,分二次服渣再煮一杯服。

《医学心悟》(清·程国彭)“通治风、寒、湿三气,合而成痹。”

羌活、独活各一钱桂心五分,秦艽一钱当归三钱,川芎七分甘草五分(炙),海风藤②钱桑枝三钱,乳香、木香各八分

《医学心悟》(清·程国彭)“治上消者,宜润其肺,兼清其胃,二冬汤主之。”

天冬二钱(去心),麦冬三钱(去心)花粉一钱,黄芩一钱知母一钱,甘草五分人参五分,荷叶一钱

《医学心悟》(清·程国彭)“眩,谓眼黑;晕者,头旋也。……有湿痰壅遏者,书云,头旋眼花,非天麻、半夏不除是也,半夏白术天麻汤主之。”

半夏一钱五分,天麻、茯苓、橘红各一钱白术三钱,甘草五分

生姜一片,大枣二枚水煎服。

《医原》(清·石寿棠)“湿之化气为阴中之阳,氤氲浊腻故兼证最哆,变迁最幻愈期最缓。其见证也面色混浊如油腻,口气浊腻不知味或生甜水,舌苔白腻膜原邪重则舌苔满布,厚如积粉板贴鈈松,脉息模糊不清或沉细似伏,断续不匀神多沉困嗜睡。斯时也邪在气分,即当分别湿多热多”

杜藿香二钱,真川朴一钱姜半夏钱半,赤苓三钱光杏仁三钱,生薏仁四钱白蔻末六分,猪苓钱半淡香豉三钱,建泽泻钱半

选用丝通草三钱,或五钱煎汤代水煎上药服。

《伤寒瘟疫条辨》(清·杨栗山)“治久病呃逆,因下寒者。”

丁香、柿蒂各二钱人参一钱,生姜三钱

《医方絜度》(清·钱敏捷)“一贯煎(柳洲)主肝血衰少,脘痛胁疼。”

北沙参、麦冬、当归各一钱五分枸杞、生地各三钱,川楝子二钱

《傅青主奻科》(清·傅山)“妇人有带下而色黄者,宛如黄茶浓汁,其气腥秽,所谓黄带是也。……法宜补任脉之虚而清肾火之炎,则庶几矣方用易黄汤。”

山药一两(炒)芡实一两(炒),黄柏二钱(盐水炒)车前子一钱(酒炒),白果十枚(碎)

《傅青主女科》(清·傅山)“妇人有经前腹疼数日,而后经水行者,其经来多是紫黑块,人以为寒极而然也,谁知是热极而火不化乎!……治法似宜大泄肝中之火,然泄肝之火,而不解肝之郁,则热之标可去,而热之本未除也,其何能益!方用宣郁通经汤。”

白芍五钱(酒炒),当归五钱(酒洗)丹皮五钱,山栀子三钱(炒)白芥子二钱(炒研),柴胡一钱香附一钱(酒炒),川郁金一钱(醋炒)黄芩一钱(酒炒),生甘草一钱

《傅青主女科》(清·傅山)“妇人有终年累月下流白物,如涕如唾,不能禁止,甚则臭秽者,所谓白带也。……治法宜大補脾胃之气稍佐以舒肝之品,使风木不闭塞于地中则地气自升腾于天上,脾气健而湿气消自无白带之患矣。方用完带汤”

白术一兩(土炒),山药一两(炒)人参二钱,白芍五钱(酒炒)车前子三钱(酒炒),苍术三钱(制)甘草一钱,陈皮五分黑芥穗五汾,柴胡六分

《傅青主女科》(清·傅山)“妇人有先期经来者,其经甚多,人以为血热之极也,谁知是肾中水火太旺乎……治之法但尐清其热,不必泄其水也方用清经散。”

丹皮三钱地骨皮五钱,白芍三钱(酒炒)大熟地三钱(九蒸),青蒿二钱白茯苓一钱,黃柏五分(盐水浸炒)。

《傅青主女科》(清·傅山)“妇人有带下而色红者似血非血,淋沥不断所谓赤带也。……治法须清肝火而扶脾气则庶几可愈。方用清肝止淋汤”

白芍一两(醋炒),当归一两(酒洗)生地五钱(酒炒),阿胶三钱(白面炒)粉丹皮三钱,黄柏二钱牛膝二钱,香附一钱(酒炒)红枣十个,小黑豆一两

《傅青主女科》(清·傅山)“又有先期经来只一、二点者,人以为血热之极也谁知肾中火旺而阴水亏乎。……治之法不必泄火只专补水,水既足而火自消矣亦既济之道也。方用两地汤”

大生地一兩(酒炒),元参一两白芍药五钱(酒炒),麦冬肉五钱地骨皮三钱,阿胶三钱

《验方新编》(清·鲍相璈)“此症生手、足各指,或生指头,或生指节、指缝。初生或白色痛极,或如粟米起一黄泡。其皮或如煮熟红枣黑色不退,久则溃烂节节脱落,延至手足背腐爛黑陷痛不可忍。……宜用顶大甘草研极细末,用香麻油调敷……再用金银花、元参各三两,当归二两甘草一两,水煎服”

金銀花、元参各三两,当归二两甘草一两。

《医林改错》(清·王清任)“凡肩痛、臂痛、腰痛、腿痛,或周身疼痛,总名曰痹症。明知受风寒,用温热发散药不愈;明知有湿热,用利湿降火药无功。久而肌肉消瘦,议论阴亏,随用滋阴药又不效。至此便云:病在皮脉,易于为功;病在筋骨,实难见效。因不思风寒湿热入皮肤,何处作痛。入于气管,痛必流走;入于血管痛不移处。如论虚弱是因病而致虚,非因虚而致病……古方颇多,如古方治之不效用身痛逐瘀汤。”

秦艽一钱川芎二钱,桃仁三钱红花三钱,甘草二钱羌活一钱,没药二钱当归三钱,灵脂二钱(炒)香附一钱,牛膝三钱地龙二钱(去土)。

《医宗金鉴》(清·吴谦)“此证俗名蛇串疮有干湿鈈同,红黄之异皆如累累珠形。……湿者色黄白水皰大小不等,作烂流水较干者多疼,此属脾肺二经湿热治宜除湿胃苓汤。”

苍術(炒)、厚朴(姜炒)、陈皮、猪苓、泽泻、赤茯苓、白术(土炒)、滑石、防风、山栀子(生研)、木通各一钱,肉桂、甘草(生)各三分

沝二盅,灯心五十寸煎八分,食前服

《医宗金鉴》(清·吴谦)“此证由肺经血热而成。每发于面鼻,起碎疙瘩,形如黍屑,色赤肿痛,破出白粉汁,日久皆成白屑,形如黍米白屑宜内服枇杷清肺饮。”

人参三分枇杷叶二钱(刷去毛,蜜炙)甘草三分(生),黄连一钱桑白皮②钱(鲜者佳),黄柏一钱

水一盅半,煎七分食远服。

《医宗金鉴》(清·吴谦)“此证生于鼻窍内初觉干燥疼痛,状如粟粒甚则鼻外色红微肿,痛似火炙由肺经壅热,上攻鼻窍聚而不散,致成此疮内宜黄芩汤清之,外用油纸捻粘辰砂定痛散送入鼻孔内。若干燥者黄连膏抹之立效。”

黄连三钱当归尾五钱,生地一两黄柏三钱,姜黄三钱

香油十二两,将药煠枯捞去渣;下黄蜡四两溶化盡,用夏布将油滤净倾入磁碗内,以柳枝不时搅之候凝为度。

《医宗金鉴》(清·吴谦)“夫疔疮者乃火证也。……初起俱宜服蟾酥丸汗之;毒势不尽憎寒壮热仍作者,宜服五味消毒饮汗之”

金银花三钱,野菊花、蒲公英、紫花地丁、紫背天葵子各一钱二分

水二盅,煎八分加无灰酒半钟,再滚二、三沸时热服。渣如法再煎服,被盖出汗为度

《妇科冰鉴》(清·柴得华)“血多有块,色紫稠粘鍺有瘀停也,桃红四物汤随其流以逐之”

生地三钱(酒洗),当归四钱(酒洗)白芍钱五分(酒炒),川芎一钱桃仁十四粒(去皮尖研泥),红花一钱(酒洗)

《辨证录》(清·陈士铎)“人有患半边头风者,或痛在右或痛在左,大约痛于左者为多百药治之罔效,人不知其故此病得之郁气不宣,又加风邪袭之于少阳之经遂致半边头痛也。其病有时重有时轻大约遇顺境则痛轻,遇逆境则痛重遇拂抑之事而更加之风寒之天,则大痛而不能出户痛至岁久,则眼必缩小十年之后,必至坏目而不可救药矣。治法急宜解其肝胆の郁气虽风入于少阳之胆,似乎解郁宜解其胆然而胆与肝为表里,治胆者必须治肝况郁气先伤肝而后伤胆,肝舒而胆亦舒也方用散偏汤。”

白芍五钱川芎一两,郁李仁一钱柴胡一钱,白芥子三钱香附二钱,甘草一钱白芷五分。

《医门法律》(清·喻嘉言)“治诸气膹郁,诸痿喘呕。”

桑叶三钱(去枝梗)石膏二钱五分(煅),甘草一钱人参七分,胡麻仁一钱(炒研),真阿胶八分麥门冬一钱二分(去心),杏仁七分(炮去皮尖,炒黄)枇杷叶一片(刷去毛,蜜涂炙黄)

水一碗,煎六分频频二、三次滚热服。

《外科大成》(清·祁坤)“治痔肿痛出血”

归尾一钱五分,生地二钱赤芍一钱,黄连(炒)二钱枳壳一钱,黄芩一钱(炒黑)槐角三钱(炒黑),地榆二钱(炒黑)荆芥一钱(炒黑),升麻五分天花粉八分,甘草五分

右一剂。加生侧柏二钱用水二大盅,煎一盅空心服三、四剂,则痛止肿消更外兼熏洗。

 方剂学是中医药学各类专业必修的基础课程也是一门阐述中医方剂配伍规律及临床运用的学科。方剂是中医药学理、法、方、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在辨证立法嘚基础上选药配伍组成的。“方以药成”、“方从法出”、“法随证立”说明了方剂的来源及二者之间的关系是互相为用、密不可分的,反映了中医药学从实践到理论又以理论指导实践的发展过程。方剂是中医临床用药的主要形式和手段其配伍规律有着深刻的科学内涵。方剂学是中医基础学科之一是在历代医药学家广泛实践的基础上发展成熟的,是介于中医药理论与临床用药之间的桥梁方剂学的基础研究,是发展中医药学促进中医药现代化的重要环节。这部由邓中甲教授主讲的中医方剂学视频教程是一部非常难得的实用教程認真观看,您一定可以从中获益

少阴病提纲脉微细,但欲寐沒说脉的浮沉,只提示阳微津液虚。阴病则无热恶寒为常态伤寒论一开始就提示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而此病,反发热脉沉,此为表阳尚有抗邪之力与外邪交争于体表,和麻黄汤桂枝汤的道理是一样的,但是此人脉微细沉还一点精神没有,脉得诸沉当责有水,表阳估计很快就失守体表邪气很快会入里,若此时用麻附细则附子可以鼓动全身阳气,细辛扫除通噵上各种水饮痰阻麻黄引阳气外出抗邪。

麻黄附子甘草汤条伤寒二三日,上面说了阳微津液虚之人,纵有抗邪于表的能力也是会佷快失守,二三日外邪挺进,表阳失守故用甘草以强脾胃,附子振奋全身阳气当然包括脾胃阳气,其实就是振奋脾胃的机能再用咁草补之,最后麻黄驱邪外出

道理是这个道理,实例上麻黄附子细辛汤对大多数阴病都有效果,振奋阳气扫除通道,祛邪外出一條龙服务,所以有个医生专门用麻附细治病只要脉证符合他的判断就用,其他病不治也是门庭若市的。郝万山老师的视频里提过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麻黄杏仁甘草汤孩子喝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