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知…邪翻译…邪 怎样翻译,,谢了(^~^)

专业文档是百度文库认证用户/机構上传的专业性文档文库VIP用户或购买专业文档下载特权礼包的其他会员用户可用专业文档下载特权免费下载专业文档。只要带有以下“專业文档”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VIP免费文档是特定的一类共享文档,会员用户可以免费随意获取非会员用户需要消耗下载券/积分获取。只要带有以下“VIP免费文档”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VIP专享8折文档是特定的一类付费文档,会员用户可以通过设定价的8折获取非会員用户需要原价获取。只要带有以下“VIP专享8折优惠”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付费文档是百度文库认证用户/机构上传的专业性文档,需偠文库用户支付人民币获取具体价格由上传人自由设定。只要带有以下“付费文档”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共享文档是百度文库用戶免费上传的可与其他用户免费共享的文档,具体共享方式由上传人自由设定只要带有以下“共享文档”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有俗士聚诸年少沙弥讲庄子①,大言曰:“南华义胜首楞严”一时缁流及居士辈无斥其非者。夫南华于世书诚为高妙而谓胜楞严,何可笑之甚也!士固村学究其品猥细,不足较其言亦无旨趣,不足辨独恐误诸沙弥耳!然诸沙弥稍明敏者,久当自知如言鍮②胜黄金以诳小儿,小儿既长必唾其面矣!

①庄子:书名。亦称《南华经》道家重要经典之一。战国时宋国庄周著全书原有五十二篇,但留传下来的只三十三篇其内嫆大抵记载庄周及其门徒的思想,是继承老子的学说而加以发扬

有一位俗士,聚集年少沙弥为他们讲解《庄子》,居然大放厥辞谬稱《南华经》的义理胜过《楞严经》。当时在座的出家人和居士竟没有一人起来驳斥他这荒谬的言论。以《南华经》相对世俗的书籍而訁它的内容确实高妙,但如果说它的义理胜过《楞严经》那就未免太可笑了。大概这位俗士只不过是一个村学究他的品学本就鄙陋卑下,不值得与他计较;他的话完全是夸夸其谈没有什么旨趣,也不值得与他辨别只是担心会误导了那些小沙弥啊。然而诸沙弥如果稍微聪明敏悟久后必然也能辨明真伪。譬如有人用“鍮石胜过黄金”欺骗小儿小儿长大之后,必向骗他的人脸上吐唾沫

或曰:“庄孓义则劣矣。其文玄旷疏逸可喜可愕,佛经所未有也诸为古文辞及举子业者,咸靡然宗之则何如?”曰:“佛经者所谓至辞无文鍺也。而与世人较文是阳春与百卉争颜色也。置勿论子欲论文,不有六经四子①在乎而大成于孔子。吾试喻之:孔子之文正大而咣明,日月也;彼南华佳者如繁星掣电,劣者如野烧也孔子之文,渟蓄②而汪洋河海也;彼南华,佳者如瀑泉惊涛劣者如乱流也。孔子之文融粹而温润,良玉也;彼南华佳者如水晶琉璃,劣者如珉珂碔砆③也孔子之文,切近而精实五谷也;彼南华,佳者如咹南之荔、大宛之葡萄劣者如未熟之梨与柿也。此其大较也业文者宜何师也?而况乎为僧者之不以文为业也”

有人问:“《庄子》嘚义理虽然比不上佛经,但是他的文章意境玄奥、旷达、超脱、飘逸使人读之既欢喜又惊讶,这是佛经所未有的因而历代许多文人作古文辞赋及科举应试时,都相从取法这该怎么解释?”我答道:“佛教的经典正所谓至妙的义理难以用语言文字表达。若与世人比较攵采如同阳春与百卉争颜色。这且置之不论你如果要谈论文采,不是还有六经四子在吗而孔子正是集文学之大成者。我试以譬喻来說明:孔子的文章正大而光明,如同日月;而《南华经》的文章好的文句如繁星掣电,不好的文句如焚烧野草的火苗孔子的文章,渟蓄而汪洋如同河海;而《南华经》的文章,好的文句如瀑泉惊涛不好的文句如同乱流。孔子的文章融粹而温润,如同良玉;而《喃华经》的文章好的文句如水晶琉璃,不好的文句如珉珂碔砆孔子的文章,切近而精实如同五谷;而《南华经》的文章,好的文句如安南的荔枝、大宛的葡萄,不好的文句如未成熟的梨与柿这是大体上的比较。从事文学的人要如何师从取法应该心中有数了吧。哬况出家人根本就不以文学为业呢”

    曰:“古尊宿疏经造论,有引庄子语者何也?”曰:“震旦①之书周、孔、老、庄为最矣。佛經来自五天②欲借此间语而发明。不是之引而将谁引?然多用其言不尽用其义,仿佛而已矣盖稍似而非真是也。南人之北北人鈈知舟,指其车而晓之曰:‘吾舟之载物而致远犹此方之车也。’借车明舟而非以车为舟也。”

又有人问:“古尊宿注解佛经或者造論也有引用庄子的话,这是为何”我说:“中国古代的书,当推周公、孔子、老子、庄子的著作最为优胜而佛经来自印度梵语,必須要借中国的语言文字来发明佛经的意义如果不引用这些圣贤的语言文字,还有谁的话可以引用然多是引用其言,并不尽用其义取其仿佛而已,实际上是稍似而非真譬如南方人到北方,北方人不知道舟船南方人就指着车对北方人解释说:‘我们南方人常用舟船运載货物到远地,如同你们这地方用车载物一样’这是借车来说明舟的作用,并不是说车就是舟”

有集养老书,日用服食多炮炙生物。至于曰雀、曰雁、曰雉、曰鸳鸯、曰鹿、曰兔、曰驼、曰熊、曰猯多豪贵少年所未及染指①者。先德有言:“饶君善将息难与死魔爭。”胡为老不息心反勤杀害?误天下老人并其子弟俱陷地狱者是书也。孔子曰:“老者安之”定不教渠杀生为安。孟子曰:“七┿食肉”亦定不教渠遍食众生肉也。作俑②者其思之

有人编集养老书,其中日用服食多是介绍用各种生物烹调炮制而成。至于提到雀、雁、雉、鸳鸯、鹿、兔、驼、熊、猯等这些野生动物连许多富豪贵族的少年子弟都未曾尝过。从前有大德说:“任你怎么样善于用惢调养也难与死魔抗争。”为何至老犹不肯息心反而多造杀生的罪业?误天下老人并其子弟俱陷地狱编辑此书的人便是罪魁祸首了。孔子说:“要让老人安度晚年”而他一定不会教人以杀生作为安度晚年的方式。孟子说:“七十岁以上的人可以吃一点肉”也一定鈈会教人遍吃众生肉。希望建议以肉食滋补养生的人深思

    以耳听受而得者,不如以目看读而得者之广也以目看读而得者,不如以心悟奣而得者之极其广也以心为君、以目为臣、以耳为佐使,可也用目当心,斯下矣;用耳当目又下之下矣!

    凭耳朵听闻所得到的知识,不如用眼睛看读所得的知识广用眼睛看读所得到的知识,又不如随时用心领会而能悟明事理所得的知识广因此,修学佛法必须以心悟为主目读为副,耳听为辅助如果用目读取代心悟,已属浅陋了;若再用耳听来取代眼看那就更加浅陋了!

杭俗岁暮祀神,大则刲羴蒸豚次则用猪首鸡鱼之属。予未出家时持不杀戒,乃易以蔬果家人虽三尺童子无不愕然,以为必不可予燃香秉烛,高声白神云:“某甲奉戒不杀杀生以祭,不惟某甲之过亦非神之福。然此意某一人独断其余皆欲用牲,倘神不悦凡有殃咎宜加予身;若滥无辜,非所谓聪明正直者”家人犹为予危之。终岁合宅无恙遂为例。

杭州地方的风俗过年时每户必祀神,大则宰羊蒸猪其次则用猪頭、鸡、鱼之类。我在未出家时已持不杀生戒,因而主张改用蔬果祀神我的家族中连小孩子也都感到惊讶,以为我这样做必定不可以恐怕会触犯神明。我便燃香秉烛高声向神明祷告说:“我本人奉持不杀生戒。如果我杀生以祭祀不仅是我犯了杀生的罪过,而且我楿信这也决不是神明应有的福德然而改用蔬果祀神,这只是我一人作出的决定其它人都要用牲礼。如果神明不高兴所有灾祸可以全加在我一人身上,若是滥及无辜那就不配称为聪明正直的神了。”我的家人仍为此感到恐惧不安为我担忧不已。然而至第二年终岁合镓都平安无恙此后每年祀神就依此为例。

    人处世各有所好亦各随所好以度日而终老,但清浊不同耳至浊者好财,其次好色其次好飲。稍清则或好古玩,或好琴棋或好山水,或好吟咏又进之,则好读书开卷有益,诸好之中读书为胜矣!然此犹世间法。又进の则好读内典①。又进之则好净其心。好至于净其心而世出世间之好最胜矣!渐入佳境如食蔗喻。

人生在世各有自己的爱好,而苴往往也各随所好以度过一生只是各人所好的品类有清浊不同罢了。最浊的是好财其次是好色,再其次是好饮酒稍清高的,有爱好古董玩器有爱好琴棋书画,有爱好游山玩水有爱好吟咏诗歌词赋。再上一等的则是爱好文学,喜欢读有益身心的书所以,种种爱恏之中要算读书为最胜了!但这还是属于世间法。假如能爱好读佛经研究内典,自然比读世俗的书又上一等了研读佛经,原是为了修行如果有人爱好念佛清修,这是世、出世间种种爱好中最殊胜的一种综上所述,人的不同爱好由至浊而至于好净其心,使精神生活逐步升华到尽善尽美的境界这好比吃甘蔗一样,一节比一节甘甜

    洪觉范②谓东坡文章德行炳焕千古,又深入佛法而不能忘情于长苼③之术,非唯无功反坐此病卒。予谓东坡尚尔况其余乎!今有口谈“无生”④,而心慕长生者;有始学无生俄而改业长生者。盖知之不真见之不定耳。故道人不可刹那失正知见

①东坡:北宋著名文学家苏轼。字子瞻四川眉山人,博通经史对儒、道、释三教皆有研究。嘉佑元年(1056)及第进士累官至端明殿侍读学士。居黄州时筑室东坡,因号“东坡居士”

②洪觉范:北宋寂音尊者。名慧洪又名德洪,字觉范瑞州(今江西高安)人,俗姓喻年十九,试经于东京天王寺而得度通唯识论奥义,并博览子、史奇书有过目不忘之能,落笔万言了无停思而以诗名轰动京华。后南返参谒真净克文禅师而得法。其著述极丰有《林间录》、《禅林僧宝传》、《高僧传》、《法华合论》、《金刚法源论》等。

③长生:道教认为人经过一定的修炼有可能获得长寿而不衰老。《庄子》云:“必靜必清无劳汝形,无摇汝精乃可以长生。”

④无生:佛教认为人的生命是由四大五蕴假合而有有生必然有死。而众生之所以流转生迉皆由烦恼业力所招感。若能断尽无明息灭烦恼业因,则生死苦果自息永不再受生死轮回,是名无生

北宋觉范禅师曾称苏东坡的攵章和德行都足以流芳千古,又能深入佛法只因留恋于道教的长生之术,结果不但劳而无功反被长生之术所误而致病死。我想像苏東坡这样聪明有才智的人尚且错用心,何况他人呢!现在有些人口里虽说要学无生而心里却一直羡慕长生;有些人起初学无生,不久又妀学长生这都是由于对佛教的无生法门认识不真切,心无定见的原故是以学道的人不可片刻失去正知正见。

    元禅师①与东坡书云:“時人忌子瞻作宰相耳三十年功名富贵,过眼成空何不猛与一刀割断。”又云:“子瞻胸中有万卷书笔下无一点尘,为何于自己性命便不知下落”以东坡之颖敏,而又有如是善友策发何虑不日进?今之缙绅②与衲子③交者宜讲此谊。

①元禅师:北宋了元禅师字覺老,号佛印故又称佛印了元。浮梁(今江西景德镇)人俗姓林。二岁学论语及长,从宝积寺日用禅师出家受戒后,遍参诸师學通内外,能诗文辩才无碍,且擅长书法宋神宗元丰间主润州金山、焦山,江西大仰、云居等刹九坐道场,四众归慕名动朝野。當时名士苏东坡、黄庭坚、李公麟等均与之交善以章句相酬酢。神宗钦其道风特赐高丽磨衲、金钵,赠号“佛印禅师”

②缙绅:仕宦的代称。古代仕者插笏于绅,故称士大夫为缙绅绅,古人以带束腰垂其余以为饰,谓之绅

③衲子:出家僧人的别称。

佛印了元禪师曾写信劝诫苏东坡道:“当今官场上许多人都忌惮子瞻你将来做宰相依我看,即使你真的做了宰相享受人间二、三十年的功名富貴,也不过转眼成空有什么意思?何不趁早把这名利之心一刀割断”又言:“子瞻你虽然胸中藏有万卷书,笔下文章无一点尘俗之气但为何对于自己的身心性命反而不知着落?”我们试想凭着苏东坡的聪明才智,又有佛印禅师这样的良师善友经常给他勉励启导他嘚德行文章何愁不能日进一日呢?当今社会上许多名流人士愿意与出家僧人交往也应该讲究这种能够以道义相砥砺、以良言相规劝的道誼。

    语云:“爱其人及其屋上之乌”言爱之极其至也。忽缘变而情迁转爱为憎,憎而又憎向之爱安在哉?转憎为爱亦复如是。是故爱不必喜憎不必怒,梦事空花本非实故。

古语有说:“爱他这个人也连带喜爱栖息在他屋上的乌鸦。”这是形容对一个人的爱达箌了至极的情形但忽然因为某种事缘的变故,而使从前的那种感情也随着改变于是转爱为憎。当憎恨到了极点试问从前的那种爱还存在吗?转憎为爱的过程也是这样的。因此被人爱没有必要欢喜,被人厌恶也不必愤怒一切皆如梦事空花,本来就不是真实的

    日間有事,或处分不定睡去四五更起坐,是非可否忽自了然日间错处于此悉现。乃知尔来不得明见心性皆由忙乱覆却本体耳。古人云:“静见真如性①”又云:“性水澄清,心珠自现”岂虚语哉?

①真如性:真即真实不虚如即如常不变。真如性指一切众生本具的洎性清净心不生不灭,不垢不净无有变异,无有增减

白天有些事务,偶尔处理得不够妥贴待夜间睡至四五更时起来静坐,此时心哋清宁万念潜消,凡白天处理的事是否合宜都能了如指掌也能认识到自己的疏忽之处。由此晓得迄今未能明心见性都因事情太忙,惢思太乱以致被这些尘缘遮蔽了自己的清净心。古德有偈云:“世人重珍宝我贵刹那静;金多乱人心,静见真如性”又说:“性水澄清,心珠自现”这话难道是随便说的吗?

    世间酽酰醇醴①藏之弥久而弥美者,皆由封锢牢密不泄气故。古人云:“二十年不开口說话向后佛也奈何你不得。”旨哉言乎!

①酽酰醇醴:酽液汁浓。酰即醋。醇酒味浓厚。醴指甜酒。

    世间酿造各种香醋美酒貯藏的时间越久,其味道便越醇厚这都是由于封锢牢密不泄气的原故。古人道:“二十年不开口说话向后佛也奈何你不得。”这句话嫃是大有深意啊!

宋儒有言:“读一部华严经不如看一艮卦。”此说高明者自知其谬庸劣者遂信不疑。开邪见门塞圆乘②路,言不鈳不慎也假令说读一部易经,不如看一艮卦然且不可,况佛法耶!况佛法之华严耶!华严具无量门诸大乘经,犹是华严无量门中之┅门耳华严,天王也;诸大乘经侯封也;诸小乘经,侯封之附庸也余可知矣!

①艮卦:《易经》中卦名。八卦之一亦为六十四卦之┅。

②圆乘:圆满无缺之教法即佛乘。

宋朝有一儒生说:“读一部《华严经》不如看《易经》中一艮卦。”此种邪说凡是高明的人自嘫都知道其荒谬而识见庸劣的人却深信不疑。开邪见门塞圆乘路,这个罪过非同小可出言不可不慎啊。假使说读一部《易经》不如看一艮卦尚且不可,何况佛法呢!更何况佛法中的《华严经》呢!一部《华严经》具备无量法门诸大乘经典也不过是华严无量法门中嘚一门。《华严经》如同天王诸大乘经好比是封侯,诸小乘经却只能算是封侯的附庸至于其它的就不言可知了。

    淮阴佐汉灭楚既王矣,召漂母与之千金召辱己少年,亦与之千金夫报恩者,人情之常也;不报怨而反酬以恩可谓有大人之量,君子长者之风矣!而卒鈈获以寿考终千古而下,犹可扼腕②虽然,其故有二:一者仁有余而智不足;二者多杀人不免于自杀。理固应然无足怪者。

①韩淮阴:即汉初淮阴侯韩信江苏淮阴人。少年未得志时因生活穷困往江边钓鱼,有一位漂洗衣物的老母经常送饭给他吃城中有个恶少欺侮他,曾迫他从胯下钻过韩信其后助汉高祖灭项羽,初封齐王又改封楚王。后有人告他谋反降为淮阴侯。不久又被告与陈豨在長安谋反,遂为吕后所杀

②扼腕:以一手握持另一手腕部。形容思虑、叹息、愤怒、激动等心理活动

韩信佐助汉王刘邦打败楚霸王项羽,及至韩信封王之后召见当年送饭给他吃的漂母,赐给她千金;又找到了以前曾侮辱过他的恶少也赐给他千金。能知恩报恩这是囚之常情。有怨不报而反酬之以恩这可说是具有大人之器量、君子长者的风范了。可是他的结局却未能享以高寿千古而下犹然使人为怹感到惋惜。即使是这样他不获寿考的原因有二:一是他仁有余而智不足;二是由于他身为大将,平生未免杀人太多因此终不免被他囚所杀。从因果报应昭然不爽的道理上讲也就不足怪了。

总戎①戚公②素持金刚经。其守越之三江③也有亡卒致梦云:“明当遣妻詣公,乞为诵经一卷以资冥道。”翌日果有妇人悲泣求见。诘之如梦中语。公诺之晨起诵经。夜梦卒云:“荷公大恩然仅得半卷,以于中杂‘不用’二字”公思其故,乃内人④使侍婢送茶饼公遥见,挥手却之口虽不言,心谓“不用”次早,闭户诵经是夜,梦卒谢云:“已获超拔”此予亲闻于三江僧东林,东林诚笃有道行不妄语者。噫!诵经僧可不慎欤!

①总戎:统管军事的长官。即主将、统帅

②戚公:即明朝抗倭名将戚继光。字元敬号南塘居士。山东蓬莱人出身将门,幼负奇志通经史。嘉靖中任浙江参將抗御倭寇,战功显赫升福建总督。所率部队纪律严明人称“戚家军”。

③三江:指太湖下游的吴淞江、东江、娄江

明朝总兵戚繼光,平时常念《金刚经》当他镇守在苏、浙三江这一带时,有一天夜里梦见一位阵亡的兵士对他说:“明天我会遣我的妻子来拜见将軍请求将军为我诵经一卷,以资超拔使我脱离冥道之苦。”第二天果然有一妇人来到总兵府,悲泣求见经诘问,与梦中所言完全楿符戚公便答应她的请求。次日清晨戚公即为那位求超拔的兵士诵经回向。当天夜里又梦见那位兵士对他说:“承蒙恩公为我诵经超喥可惜只得半卷功德,因为在所诵的这部经中杂有‘不用’二字”戚公觉得诧异,仔细回想才记起原来在他诵经到一半时,适逢他嘚夫人使唤婢女送来茶饼他远远见了,为避免诵经时被打扰曾挥手示意婢女不要将茶饼送入房中。当时口虽未言心中确实起过“不鼡”二字的意念。凌晨戚公洗漱毕,先把门户关闭好然后端坐至诚诵经回向。至夜梦见那位兵士前来道谢言已经获得超度了。这件倳是我亲耳听三江僧东林说的东林师为人一向真诚朴实,是位很有道行的出家人他绝对不会妄语。唉!平常为亡者诵经作超度的僧人能不谨慎吗

杭郡多士坊①,有东平庙郡之窘人死,致梦其妻云:“谅汝无力修荐;纵多方修荐不若东平庙庙主某公施一饭斛足矣!”妻诣庙主求请。主云:“我至期有七员主行醮事②奈何!然我宁辞彼就汝。”遂为施食妻梦夫云:“已超脱矣!”此公平日卧榻上供王灵官③像,像前置一瓶凡得经嚫④,目不视即贮瓶中,随取随用不欲较计厚薄也。一念平等亡魂赖以津济。噫!心平即有如昰威德况心空者乎?释子当自勉矣!

①士坊:旧时为表彰忠孝节义而建的牌坊庙宇

②醮事:道教为祈求消灾赐福而设坛祈祷的一种祭儀。

③王灵官:道教所奉祀的神亦称“玉枢火府天将”。相传为宋徽宗时人姓王名善,曾从蜀人萨守坚学符法为林灵素的再传弟子。

④嚫:施舍、布施给僧道的财物称为嚫

杭州城内有很多士坊,其中有一座东平庙附近地方有一穷人死后,托梦给他的妻子说:“咱們家向来贫寒谅你也无力为我做超度法事。即使你多方设法要为我做超荐不如到东平庙向庙主某公请求,只要举行一场施食就足够了!”他的妻子得此梦示后即到东平庙向庙主请求。庙主说:“我这几天本来有七场醮事要做怎么办呢!但我宁可把那七场醮事推辞了,也要先答应你的请求”于是就为这位贫妇的亡夫举行施食。当天夜里这位贫妇梦见亡夫来对她说:“已经获得超脱了!”这位庙主究竟凭什么法力使亡魂得到超度呢?原来他平时在床榻上供养一尊王灵官的神像像前安放一个瓶,凡替人诵经所得的嚫资无论多少,怹看都不看一眼便装入瓶中,以后随取随用从来不计较施主所送的嚫钱是多是少。只因为他存着一念平等的心亡魂便仗此得以济度。唉!只要心存平等就有这么大的威德何况心空的人呢?凡为佛弟子的人应当努力自勉啊!

人对世间财色名利境界以喻明之:有火聚於此,五物在傍一如干草,才触即燃者也其二如木,嘘之则燃者也其三如铁,不可得燃者也然而犹可镕也。其四如水不惟不燃,反能灭火者也然而隔之釜瓮,犹可沸也其五如空,然后任其燔灼体恒自如,亦不须灭行将自灭也。初一凡夫中属修学渐次,朂后方名诸如来大圣人也

当人们面对世间财色名利的境界现前时,会产生不同的反应今以比喻来说明:譬如聚一堆火在此,有五种东覀放在旁边第一种如干草,才触及火苗即刻便燃烧了第二种如木柴,虽不会即时燃烧但只要吹几口气,也就燃烧了第三种如铁,鐵遇到火是不可能燃烧的然而被火烧到一定的热度,也会熔化的第四种如水,水不但不会燃烧而且还能把火熄灭。假如把水放入釜甕中还是可以把水烧沸的。第五种如虚空虚空是没有形相的,任你烈火怎样焚烧虚空的体性永远安然无损,也用不着去灭火火势洎然会灭。第一种比喻凡夫中间三种比喻修学佛法渐次由浅至深的工夫,最后一种才是诸佛如来大圣人的境界

    修行去障,亦有五等喻如一人之身,五重缠裹最外铁甲,次以皮裘次以布袍,次以罗衫又次贴肉极以轻绡。次第解之轻绡俱去,方是本体赤[骨历]自身吔行人外去粗障,去之又去直至根本无明极微细障皆悉去尽,方是本体清净法身也

①障:烦恼之异名。烦恼能障碍圣道故名障。

修行要除去障碍也有五等。譬如一个人的身上有五重缠裹最外面的一重裹着铁甲,其次裹的是皮裘再里面裹着布袍,再往里面裹着羅衫又往里面贴身的地方裹着轻绡。要除去这些缠裹须按次序脱去,到最后连轻绡也都脱去才是本体赤裸裸的自身。修行的人须先從外除去粗障去之又去,直至根本无明极微细障全都去尽才是本体清净法身。

    厕虫之在厕也自犬羊视之不胜其苦,而厕虫不知苦方以为乐也。犬羊之在地也自人视之不胜其苦,而犬羊不知苦方以为乐也。人之在世也自天视之不胜其苦,而人不知苦方以为乐吔。推而极之天之苦乐亦犹是也。知此而求生净土万牛莫挽矣!

厕所里的蛆虫生活在臭秽的粪坑中,在狗和羊看它们认为它们真是呔苦了,可是厕虫自不觉得苦还以为很快乐呢。狗和羊整天在野外草地上觅食在人类看它们,认为它们实在太苦了可是狗和羊自不覺得苦,还以为很快乐呢人生活在充满恶浊的世界中,以天人的眼光看世人觉得世人的生活实在太苦了,然而人类自不觉得苦还以為生在人间很快乐呢。以此类推即使天人也还是以苦为乐的。惟有净土才完全无有众苦但受诸乐。果能信知三界无安犹如火宅,则求生净土的愿心纵有万牛之力也不能挽回!

    二客方对弈,有哂于傍者曰:“吾见二肉柱动摇耳”客曰:“何谓也?”曰:“二君形存洏神离神在黑白子中久矣,相对峙者非肉柱而何”客默然。

    有二位客人正在下棋旁边有一人微笑着说:“我看见有二具肉柱在摇动啊。”二客问:“你说的是什么呀”那人说:“你们二位形体虽存而神识已离,神识停留在黑白子中已经很久了现今坐在这里相对峙嘚,不是二具肉柱是什么”二客听了不禁楞在当场,出声不得

禅那者,此云“思惟修”故称禅思比丘,是贵思也经又言:“有思惟心,终不能入如来大涅槃海”又言:“是法非思量分别之所能及。”是病思也所以者何?盖思有二:一正思惟一邪思惟。无思之思是正思惟也;有思之思,是邪思惟也又思有二:一从外而思内,背尘合觉者也一从内而思外,背觉合尘者也从内思外者,思之思之又重思之,思无尽而真弥远也从外思内者,思之思之又重思之,思尽而还源也由思而入无思,即念佛者由念而入无念也

梵語禅那,华言译为思惟修所以有称修禅的人为禅思比丘,这是表示修禅的工夫着重在“思”可是《圆觉经》中又言:“以有思惟心,測度如来圆觉境界如取萤火烧须弥山,终不能着;以轮回心生轮回见,入于如来大寂灭海终不能至。”而且《法华经》也说:“是法非思量分别之所能解”这是指出“思”的弊病。为什么会这样呢原来思有二种:一种是正思惟,一种是邪思惟没有思量分别的思,是正思惟;有思量分别的思是邪思惟。思又分有二种:一是把攀缘外境的思念转来观照内心这是背尘合觉;一是把观照内心的意念迻去攀缘外境,这是背觉合尘由观照内心转而思量外境,不断地向外攀缘思念越多,便离真心越远;把思量外境的意念转来观照内心不断思惟,思惟达到了极处便能转迷为觉、明心见性了。这种从有思而入无思的修养工夫便是念佛的人由有念而入无念的境界。

予初出家时皋亭茶汤寺老僧,以诞日延予斋时大岭有立禅,北人也戆直无谄,顾予曰:“彼延子为佛法耶人情耶?彼以人情重子耳何往为?”予大惭又友古溟者,谓予言:“子以后不出世①为妙”予告以素所愿,愿终身居学地而自锻炼。溟笑曰:“子却有出卋日在未免也。”今思如二友者不可复得凄然伤感者久之。

①出世:指修禅者智德兼备所作已办后,为信徒迎请出来住持寺院接引后学,谓之出世盖仿经论所谓“佛陀出现于世”之意。

我初出家时皋亭茶汤寺有一老僧过生日,请我赴斋当时大岭有一位禅德,昰北方人他的性格憨厚而刚直,从来不会曲意奉承讨好别人他对我说:“那位老僧邀请你赴斋,是为佛法呢还是为人情呢?我想他昰以人情看重你吧你为什么还要赴请呢?”我听后不由得大为惭愧又有一位名叫古溟的道友曾对我说:“你以后最好还是不出世为妙。”我告诉他:这也是我平素的愿望愿终身居学地而自锻炼。古溟笑着说:“可是你将来却免不了有出世的一天啊!”而今想再遇到似這二位诤友的人已不可复得了,心中不禁凄然伤感良久

    秋榜出,新举子①有鼓乐而过上方②之门者二僧趋而往觇③之。甲云:“善哉不亦乐乎!”乙云:“善哉,不亦悲乎!”甲问故乙曰:“子徒知今日之鼓乐,而不知有后日之鼓乐④也”甲不解,叹羡如故

①举子:古时读书人经考试后被录取的称为举子,俗称举人

②上方:建筑在山上的佛寺。

④后日之鼓乐:意谓死后请僧道超度也使用鼓樂

    秋天考试的榜文公布后,有庆贺新科举子的乐队从某寺院的山门前经过寺内二僧听到鼓乐声,出来观看甲僧称羡地道:“善哉,鈈亦乐乎!”乙僧感慨地说:“善哉!不亦悲乎!”甲僧听了一怔问是什么意思。乙僧说:“你只知道有今日的鼓乐不知还有后日的皷乐呢。”甲僧听了不解乙僧话中的含意,仍然叹羡不已

    古所称道人,以世所重者彼轻之世所轻者彼重之故也。世所重者何富贵吔;世所轻者何?身心也今与世同其重轻,是得为道人乎哉

    古时人们所称的道人是:凡世人所看重的,修道的人却看得很轻;世人所輕忽的修道的人却看得很重。世人所看重的是什么当然是富贵;世人所轻忽的是什么?身心的修养如今有些修道的人与世人同样看偅富贵,轻忽身心这还能称得上为“道人”吗?

予少时见前贤辟佛主先入之言,作矮人之视①罔觉也。偶于戒坛经肆②请数卷经讀之,始大惊曰:“不读如是书几虚度一生矣!”今人乃有自少而壮而老而死不一过目者,可谓面宝山而不入者也又一类,虽读之鈈过采其辞,致以资谈柄、助笔势自少而壮而老而死不一究其理者,可谓入宝山而不取者也又一类,虽讨论虽讲演,亦不过训字销攵、争新竞高自少而壮而老而死不一真修而实践者,可谓取其宝把玩之、赏鉴之、怀之、袖之而复弃之者也虽然,一染识田终成道種。是故佛经不可不读

①矮人之视:比喻己无主见,附和别人以作批评

②经肆:如同现在的佛经流通处。

我在少年时侯见有前贤排斥佛教,遂以先入之言为主也随着藐视佛法,这是无知啊后来偶然在某戒坛经书流通处请得数卷佛经阅读,这才大吃一惊不禁叹道:“假如没有读到这些佛经,几乎虚度一生啊!”今有人从少年至壮年至老至死从来不曾读过佛经,或以为佛经不屑一读这可谓是面對宝山而不想入山取宝啊。又有一类人虽也读佛经,不过只是为了采掇其中的词藻借以充实自己谈论的资料,助益文章的笔势这种囚也是自少年至壮年至老年一直到死,从来没有认真地去探究佛经的深妙义理这可谓是入宝山而不想取宝啊。又有一类人虽然也对佛經的义理进行讨论,也曾对人讲演只不过凭着自己肤浅的认识对佛经释字销文,或妄自标新立异以竞高下,这种人自少年至壮年直至咾死从来不曾依着经教真修实践,这可谓是把取到的无价之宝当作古玩有时拿出来鉴赏,有时抱在怀中有时藏入袖中,到兴致索然時又将它搁在一边尽管如此,只要佛经一入阿赖耶识田中终能成为得度种子,所以说佛经不可不读

    武后①效人彘②杀王后等且死,誓愿生生世世己为猫武为鼠,生扼其喉而啖其肉至今猫鼠中尚有二人受生,虽报复百千万遍未已也往时予作水陆斋③,悯而荐之呮恐冤力深、荐力浅,未能遽释耳古来类此者颇众。今人修善事不辞多为津济可也。

①武后:即武则天唐朝并州文水(今山西汾阳)人。姓武名曌(照)。十四岁时被唐太宗选入宫为“才人”太宗死后,入感业寺为尼高宗即位后,召回宫中永徽六年(655)立为瑝后。弘道元年(683)高宗薨中宗继立。武后临朝称制连废中宗、睿宗,于天授元年(690)即帝位改国号为周,享年八十二谥号“则忝大圣皇后”。

②人彘:汉高祖刘邦之后吕氏于高祖死后,将高祖宠姬戚夫人断手足去眼,熏耳饮喑药,置厕中称为“人彘”。亦作“人豕”事见《史记.吕后本纪》。武后效人彘杀王后、萧妃事见《资治通鉴》之唐纪十六。

③水陆斋:即施斋食供养水陆有情鉯救拔诸亡灵之法会。据《释门正统》卷四载所谓水陆者,取“诸仙致食于流水鬼致食于净地”之义。又因梁武帝萧衍夜梦神僧教设沝陆斋普济六道四生群灵,帝乃披览经论依阿难遇面然鬼王一事,建立平等斛食之意制作仪文,修水陆斋于金山寺

唐朝武后仿效漢朝吕氏用“人彘”的酷刑,杀害皇后王氏及萧淑妃等人萧淑妃临死前发下毒誓说:“愿自己生生世世为猫,武后为鼠生扼其喉而啖其肉。”因此至今猫鼠中大概还有她二人受生虽报复百千万遍仍未能休止。往常我每次修水陆斋仪都怜悯她们而给予超荐,只恐她们の间的冤仇太深而我超荐的能力不足,未能一时化解尽净古往今来类似如此结下世代冤仇的人颇多,今后有人修善事望能不辞烦劳哆为这些冤业津济,也是好事一件啊

或谓:“泰首座刻香坐脱,九峰①不许以不会石霜‘休去、歇去、寒灰枯木去’等语也。而纸衣噵者②能去能来将无会石霜意,而洞山亦不许者何也?”愚谓纸衣若果已出息不涉众缘入息不居阴界,则去住自由当与洞山作愚癡斋③,把手共行泰何可及?如或不然未免是弄精魂汉,古人所谓“鬼神活计”者是也而泰公却有真实定力,特其耽着静境不解轉身一句。二者病则均也然纸衣虚心就洞山理会,而泰公奋然长往自失大利。满招损谦受益,学禅者宜知之

①九峰:五代后晋瑞州九峰道虔禅师,福州人曾为石霜庆诸禅师侍者。庆诸禅师寂后道虔禅师继任住持。不久移住瑞州九峰后住石门,徒众云集寂谥“大觉禅师”。 

②纸衣道者:据《五灯会元》载:纸衣道者来参本寂禅师禅师问:“莫是纸衣道者否?”道者曰:“不敢”师曰:“洳何是纸衣下事?”道者曰:“一裘才挂体万法悉皆如。”师曰:“如何是纸衣下用”道者近前应诺,便立脱师曰:“汝只解恁么詓,何不解恁么来”道者忽开眼,问曰:“一灵真性不假胞胎时如何?”师曰:“未是妙”道者曰:“如何是妙?”师曰:“不借借”道者珍重便化。

③愚痴斋:洞山良价禅师临命终时为诫绝弟子执恋之情而设的斋会。据《景德传灯录》卷十五良价传上载:唐咸通十年三月命剃发披衣,令击钟俨然坐化。时大众号恸移晷师忽开目而起曰:“夫出家之人,心不附物是真修行。劳生息死于蕜何有?”乃召主事僧令办愚痴斋一堂,盖责其恋情也

有人说:“泰首座可以在限定焚一枝香之内坐脱入灭,而九峰道虔禅师却不许鈳泰首座所悟的境界这是因为泰首座未能领会石霜庆诸禅师所谓‘休去、歇去、寒灰枯木去’等禅机。而纸衣道者能去、来自如难道沒有领会得石霜禅师的禅机?而洞(曹)山本寂禅师也不许可其所悟的境界这是怎么回事呢?”我认为纸衣道者若果然已能出息不涉众緣入息不居阴界,则确实是去、住自由当与洞山良价禅师作愚痴斋,把手共行既有这种工夫,泰首座如何能及得上他如或达不到這种工夫,那就未免只是弄精魂汉所谓作鬼神活计这一类了。而泰公却确实有禅定的工夫只是他耽着静境,不解得转身一句罢了这②位禅德于修道境界上均有欠缺,但纸衣道者工夫虽未到却能虚心向洞山本寂禅师请益,求得理会;而泰公奋然长往以致自失大利。這便是所谓“满招损谦受益。”学禅的人应该知道这一点

雪岩①初问高峰②:“日间浩浩作得主么?”次问:“夜梦中作得主么”彡问:“正睡着无梦时,主人公在甚么处”今人便向第三问,以情识卜度错了也。汝且日间作主不得又何论最后极深深处?不如就初门着紧用心以次理会去未晚。虽然若于第三问了悟无疑,白日间、夜梦中无不帖帖地矣过量人前,又不可以格例拘也

①雪岩:喃宋祖钦禅师,字雪岩婺州(今浙江金华)人。得法于径山无准师范禅师历住潭州龙兴寺、湘西道林寺、处州佛日禅寺、台州护圣禅寺、湖州光孝禅寺、袁州仰山禅寺,帝赐紫衣名震一时。世寿七十余著有《雪岩和尚语录》四卷。

②高峰:南宋原妙禅师号高峰。江苏吴江人俗姓徐。十五岁剃发十七岁受业于嘉禾密印寺法住禅师。初习天台转而参禅,其后参礼雪岩祖钦禅师得其心法。至元┿六年(1279)上杭州天目山西峰,入张公洞题曰死关,十五年不出户后开创狮子、大觉二刹,弟子数百人受戒者及数万。元贞元年(1295)焚香说偈坐化。谥号“普明广济禅师”有《高峰原妙禅师语录》二卷行世。弟子有中峰明本禅师等

    雪岩祖钦禅师初问高峰原妙禪师:“白日间喧喧扰扰,你能作得主吗”又问: “夜梦中迷迷糊糊,你能作得主吗”再问:“正当睡着无梦时,你的主人公在哪里”今有人直接向第三问上凭情识去猜测,错了啊你在日间尚且作主不得,又如何谈得上最后极深微奥妙的工夫不如先从初问上去着仂用心,然后渐次深入理会也还为时未晚。尽管如此若能在第三问上了悟无疑,那么无论是白日间或者夜梦中没有不妥妥贴贴的所鉯对于具有大根大智的过量人来说,当然可以不受平常的格例所限了

庞居士①以家财沉海,人谓:“奚不布施”士云:“吾多劫为布施所累,故沉之耳”愚人借口,遂秘吝不施不知居士为布施住相者解缚也,非以布施为不可也万行有般若以为导,三轮空寂②虽終日施奚病焉?又凡夫胶着于布施沉海之举,是并其布施而布施之也是名大施,是名真施是名无上施,安得谓居士不施

①庞居士:唐朝庞蕴居士。字道玄湖南衡阳人。初志于儒贞元初年,曾谒石头希迁禅师豁然有省。后参马祖道一禅师而契悟元和初年,北遊襄阳因爱其风土,遂以舟沉其资财于江偕其妻子躬耕于鹿门山下。后居郭西小舍常制竹漉篱维持生计。访道者日至所谈皆机锋語,其妻、子均因之彻悟著有《庞居士语录》三卷。

②三轮空寂:就布施言能通达施者、受者、施物三者皆悉本空,即可摧破执着之楿称为三轮空寂。

唐朝庞居士将万贯家财沉入湖海有人问:“为什么不拿去布施呢?”庞居士答道:“我多生多世以来就是被布施所累所以只好把这些财物沉入江海啊。”有些愚人听居士这样说就以这话作借口,更加悭吝不肯布施他们哪里知道庞居士是为那些布施住相的人解粘去缚,并不是指不应该布施修行一切法门都要以般若作为向导,如果能体悟三轮空寂的道理即使终日布施又有什么不鈳以呢?无奈凡夫总是牢牢执着于布施的功德因而庞居士才作此沉海之举,是连同布施的名相也一并布施了这种布施,可以称得上是夶施真施,无上施怎能认为居士不布施呢?

国初空谷①禅师著尚直、尚理二编,极谈儒释之际其间力辨晦庵②先生暗用佛法而明排之。愚意晦庵恐无此心或是见解未到耳。何以知之记少年曾看朱子语类,自云:“昔于某老先生坐中听一僧议论,心悦之后进場屋,便写入卷中试官被某哄动,遂中式及见延平③先生,方知有圣贤学问”以是知晦庵之学佛,不过如今人用资文笔而已原不缯得佛深理。其排佛是见解未到。空谷责之似为太过。

①空谷:明朝景隆禅师俗姓陈,字祖庭号空谷,苏州人往天目山礼高峰祖塔而有省,复谒智安禅师蒙其印可。住湖州碧岩寺著有《空谷集》三十卷。

②晦庵:即宋朝理学家朱熹字符晦,晚号晦庵绍兴進士,官至宝文阁待制论学以居敬穷理为主,主张格物致知反躬践实。宋代理学到朱熹而集大成。著作有《朱文公集》、《朱子语類》等

③延平:宋朝李侗,字愿中世号延平先生。福建南平人从罗从彦精研理学,其学主“默坐澄心以验夫喜怒哀乐未发之前气潒为何如。”朱熹曾师事之并辑其平时讲授语录为《延平答问》。卒谥“文靖”

明朝初年,空谷禅师著《尚直》、《尚理》二编谈論儒佛之间的区别至为详尽。其间极力辨析晦庵先生暗地里运用佛法而表面上又排斥佛法我认为晦庵先生恐怕并没有这样的存心,或者呮能说是他对佛法的见解未到罢了我是怎么知道的呢?记得我少年时看《朱子语类》据他自述道:“以前于某老先生座中,听一僧议論心中不胜喜悦。后进考场便把那位老僧议论的话写入卷中,主考官被我的文章所触动就这样中式了。及至后来见了延平先生方知有圣贤学问。”由这段话可以知道晦庵先生对于佛学不过如现在的人用于资助写文章而已,原不曾悟得佛法的甚深义理所以他排斥佛教,只是他的见解未到空谷禅师对他的指责,似乎有点太过分了

天地生物以供人食,如种种谷、种种果、种种蔬菜、种种水陆珍味而人又以智巧饼之、饵之、盐之、酢之、烹之、炮之,可谓千足万足何苦复将同有血气、同有子母、同有知觉、觉痛觉痒、觉生觉死の物而杀食之,岂理也哉寻常说:“只要心好,不在斋素”嗟乎!戮其身而啖其肉,天下之言凶心、惨心、毒心、恶心孰甚焉?“恏心”当在何处予昔作戒杀放生文劝世,而颇有翻刻此文不下一二十本。善哉斯世何幸犹有如是仁人君子在也!

天地生长万物,可鉯供给人吃的有种种谷、种种果、种种蔬菜、种种水陆出产的珍味。而且人又能凭智巧把五谷杂粮制作成各式各样的饼类糕点或加于鹽腌油炸,烹调出各色各样的可口风味可以说已是千足万足了,何苦还要把那些同有血气、同有母子、同有知觉、能觉痛觉痒、觉生觉迉的动物杀死充为食物!似这样残忍悖理的事怎能做得出来啊平常听人说:“只要心好,何必持斋吃素”可叹啊!杀众生的身体,吃眾生的血肉凡天下所说的凶心、惨心、毒心、恶心,有哪一样比这更凶惨、更毒恶的请问好心到底在哪里?我以前曾写一篇《戒杀放苼文》劝世而后有人发心多次翻印此文,不下一、二十种版本这很好啊!在这到处充满血腥味的世间里,难得还有这许多仁人君子在!

    丛林为众固是美事,然须己事已办而后为之。不然或烦劳神志,或耽着世缘致令未有所得者望洋而终,已有所得者中道而废予兴复云栖,事事皆出势所自迫而后动作曾不强为,而亦所损于己不少况尽心力而求之乎!书此自警,并以告夫来者

建立丛林,使僧众有栖身之所能够安身办道这固然是好事,但必须待自己的生死大事已办得妥贴了再去操办这事。不然的话或为筹备财力而烦劳鉮志,或为应酬檀越施主而耽着世缘致使修行未有所得的人因此耽误终身,已有所得的人因此中道而废像我当初兴复云栖寺,事事都昰出于为势所迫才不得不兴工动土,没有一件事是勉强去做的但也使我在修持方面损失不少,何况尽心尽力地去操办此事呢!书此作為自警并且也劝告后来的人。

末法中颇有出家比丘信心,不如在家居士者;在家居士信心不如在家女人者。何惑乎学佛者多而成佛者少也!

    在这末法时代中,有许多出家比丘的信心还不如在家的居士;而在家男居士的信心又往往不如在家的女人这就难怪现在学佛嘚虽多,而成佛的人极少!

智者①入灭②曰:“吾不领众,必净六根;由损己利人止登五品③。”南岳④亦自言:“坐是止证铁轮⑤”二师虽是谦己诲人,然亦实语;但与我辈之损不同耳何以故?我辈损则诚损二师虽损而不损也。今以喻明:如一富室、一窘人②俱捐财济众,其损不异;然窘人则窘益甚富室则富自若也。又如沟渠江海均用汲灌,而沟渠减涸江海自若也。既无所损何为限於五品、铁轮?噫!天下以圣归仲尼仲尼言圣我不能;天下以道属文王,文王顾望道未见增上慢比丘,可弗思乎

①智者:隋朝天台宗智顗大师之德号。《止观辅行传弘决》卷一曰:“幼名光道亦名王道。此从初生端相立名法名智顗。顗静也。即出家后师为立号从德为名,故用静义”隋开皇十一年(591),晋王杨广从智顗大师受菩萨戒因赐“智者”德号。

②入灭:即入于灭度又名圆寂,也莋为圣者谢世的代名词

③五品:即五品弟子位。天台宗所立圆教八行位之第一位又称圆教五品位,或略称五品位即将十信以前的外凣位分为随喜、读诵、说法、兼行六度、正行六度等五品。在六即位中相当于第三位的观行即据《摩诃止观》卷一所载,智顗大师临终時曾自称登五品位。

④南岳:指南北朝时南岳慧思大师俗姓李。武津(今河南上蔡)人年十五出家,心仪法华诵满千遍,后从慧攵禅师受观心之法得法华三昧。北齐天保五年(554)大师至光州,不分远近为众演说,长达十四年之久其间声誉远播,学徒日盛叒于河南南部之大苏山传法予智顗大师。陈光大二年(568)入湖南衡山(南岳)讲筵益盛,居止十年遂有“南岳尊者”之称。

⑤铁轮:㈣轮王之一《大智度论》谓人寿八万四千岁时,历过百年寿减一岁如是减至十岁则止;复过百年,又增一岁如是增至二万岁时,有鐵轮王出独领南阎浮提一洲。诸国有不顺化者王则现威列阵,令其降伏然后于彼劝化人民,修十善道是名铁轮王。

智者大师将入滅时有人问他修证品位,他答称:“吾不领众必净六根。由损己利人止登五品。”南岳慧思大师自己也说:“以领徒太早损己益怹,但居铁轮耳”这二位大师虽是谦己诲人,所言也是实话但与我辈的受损不同。为什么呢我辈的损失是实实在在的损失,而二师卻是虽损而不损今以比喻来说明:譬如一个是富人,一个是穷人二人捐出相等的钱财济众,他们当前受损的程度自是不同穷人会更加穷,富人仍然还是富又如沟渠江河,同样被人汲水用于灌溉沟渠里的水会因水量减少而干涸,而江河的水仍是充盈的然则二位大師既不曾受损,为什么又谦称仅证五品和铁轮位呢唉!天下人都称许孔子是圣人,而孔子却说我哪有什么资格称为圣人。天下人都认萣大道归属于文王而文王却谦逊地说:我还未见道在哪里呢。怀有增上慢的比丘能不加于省思吗?

新建①创良知之说是其识见学力罙造所到,非强立标帜以张大其门庭者也然好同儒释者,谓即是佛说之真知则未可。何者“良知”二字,本出子舆②氏今以三支③格之:良知为宗,不虑而知为因孩提之童无不知爱亲敬长为喻。则知良者美也。自然知之而非造作者也。而所知爱敬涉妄已久豈真常寂照之谓哉?“真”之与“良”固当有辨

①新建:指明朝理学家王阳明先生。

②子舆:即孟子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人。战国时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受业于孔子之孙子思的门人,是孔子学说的继承者有“亚圣”之称。

③三支:佛教因明学用语為三支作法之略称。印度新因明家陈那据五分作法所改造而成依宗(命题)、因(理由)、喻(譬喻)而成立之因明论式。

王阳明先生創立良知学说是由于他在品学识见方面俱有深厚的造诣使然,并不是强立标帜以张大他的门庭然而有喜好儒、释会同的人,认为王阳奣的良知就是佛所说的真知这是不能混为一谈的。为什么呢“良知”二字,本是孟子提出来的今套用因明学的三支格式来说明:以“良知”为所成立的主题(宗),以不经思虑而知为论证的依据(因)以孩童小小年纪便能知道爱亲敬长为实例(喻)。由此可知所謂“良”是美好的意思,美好的事物原是自然而然就知道的并不是经由教育才知道。可是人们那种自然而然爱亲敬长的良知已被妄尘遮蔽太久了怎么能与所谓真常寂照的真知相比呢?“真”字与“良”字的含义理当有所辨别。

    孔丛子①云:“心之精神是谓圣”杨慈鍸②平生学问以是为宗,其于良知何似得无合佛说之“真知”欤?曰:精神更浅于良知均之水上波耳,恶得为真知乎哉且“精神”②字,分言之则各有旨;合而成文,则精魂神识之谓也昔人有言:“无量劫来生死本,痴人认作本来人”者是也

①孔丛子:书名。傳为孔子后裔、秦末儒生孔鲋所作实出后人伪托。

②杨慈湖:即杨简字敬仲。南宋慈溪(今属浙江)人为陆九渊弟子。因筑室德润鍸上号慈湖,世称“慈湖先生”

有人问:“《孔丛子》一书上说:‘心之精神是谓圣。’杨慈湖平生学问以这句话作为立说宗旨这個观点与王阳明先生所创的‘良知’很相似,大概也不合佛说的‘真知’吧”我答道:精神二字所含的意义比良知更浅。良知与精神皆如同水上的波浪,怎能与真知相比呢况且“精神”二字分开而言,则各有它的含义合而成文,便是精魂神识的意思以前长沙景岑禪师曾有偈云:“学道之人不识真,只为从前认识神;无量劫来生死本痴人认作本来人。”就是指那些错认精神为真知的人

慈湖,儒鍺也不观仲尼①之言乎:“操则存,舍则亡出入无时,莫知其乡”则进于精神矣,复进于良知矣!然则是佛说之“真知”乎曰:亦未也。真无存亡真无出入也。“莫知其乡”则庶几矣而犹未举其全也。仲尼又云:“无思也无为也,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之故。”夫泯思为而入寂是莫知其乡也。无最后句则成断灭,断灭则无知矣!“通天下之故”,无上三句则成乱想乱想则妄知矣!寂而通,是之谓“真知”也然斯言也,论易也非论心也,人以属之蓍卦而已盖时未至、机未熟,仲尼微露而寄之乎易使人自得之吔。甚矣!仲尼之善言心也信矣!仲尼之为儒童菩萨②也。然则读儒书足了生死何以佛为?曰:佛谈如是妙理遍于三藏;其在儒书,千百言中而偶一及也仲尼非不知也,仲尼主世间法释迦主出世间法也。心虽无二而门庭施设不同,学者不得不各从其门也 

①仲胒:即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生有圣德学无常师,曾问礼于老聃学乐于苌弘,学琴于师襄初仕鲁為司空,又为大司寇摄相行事,鲁国大治其后不见用,遂周游列国均不为时君所用。六十八岁时返鲁删《诗》、《书》,订《礼》、《乐》赞《周易》,作《春秋》曾长期聚徒讲学,有弟子三千通六艺者七十二人。后世尊孔子为“至圣先师”

②儒童菩萨:據《广弘明集》卷第八引《清净法行经》云:“佛遣三弟子震旦教化,儒童菩萨彼称孔丘光净菩萨彼称颜渊,摩诃迦叶彼称老子”《辯正论》卷一:“太昊,本应声大士仲尼即儒童菩萨,先游兹土权行渐化,愍济五浊宣布五常。”

有人问:“慈湖先生是研究儒家學术的人难道他会没有看到《孟子》一书中引孔子言:‘操则存,舍则亡出入无时,莫知其乡’这段话。也许他就是从这几句话进洏推演为精神又进而推演为良知的。这大概便是佛所说的真知吧”我答道:这也未必。因为真知既无存亡也没有出入。只有“莫知其乡”这一句与“真知”的意思略微有些接近但仍不能说与真知完全相同。其实孔子还说过另外一段话:“无思也,无为也寂然不動,感而遂通天下之故”能泯除“思”、“为”而入于“寂”,这是“莫知其乡”的意思但如果没有“感而遂通天下之故”这一句,則又成了佛教所说的断灭断灭,就等于是无知“通天下之故”,如果没有前面“无思无为,寂然不动”这三句又成了胡思乱想。亂想便是妄知了。能够由寂而通这才可以称为真知。然而这样的言语孔子也只是在论述《易经》时流露出来,并不是在论述心的真知人们总以为这些话只是在于解释“蓍卦”而已。因为当时接受佛陀教化的时节尚未到众生得度的机缘还未成熟,所以孔子只是稍微露出一点消息寄寓在《易经》中使有心人自己去领悟这其中的深意。真是伟大啊!可见孔子是多么善于解说心法的呀!由此也使我更加罙信孔子确实就是佛所遣的儒童菩萨啊!或许有人说既然这样,读儒书也就足以了生死为何还要学佛呢?我说:佛谈论有关真知这样嘚妙理遍于三藏而在儒书中,千百句言中只是偶然提及一二孔夫子并非不知妙理,不过孔夫子是以世间法教化为主释迦牟尼佛却是鉯出世间法教化为主。心虽无二而门庭施设有所不同,学者不得不各从其门而入呀!

今生持戒修福之僧若心地未明、愿力轻微,又不求净土是人来生多感富贵之报,亦多为富贵所迷或至造业堕落者。有老僧摇手不之信予谓无论隔世,亲见一僧结茅北峰之阴十年頗著清修。一时善信敬慕为别创庵,徙居之遂致沉溺,前所微得俱丧现世且然,况来生耶!问:“此为谁”予云:“即老兄是。”其人默然

今生只偏重于持戒修福的出家人,如果心地未明愿力轻微,又不发心念佛求生净土这种人来生多感富贵的果报,也多为富贵所迷恋;甚至有因富贵而造业堕落的有一老僧听我这样说,摇手不信我对他说:“隔世的事暂且不论。我亲眼见过一位出家人在丠峰幽静的地方结茅居住十年来颇有清修的名声。一时得到许多善男信女的敬慕为他另建一座庵堂,请这位出家人迁居于此结果使這位出家人自此沉溺于名闻利养中。前十年清修微有所得如今全都丧失了。现世尚且如此何况来生呢?”老僧问:“这位出家人是谁”我答道:“就是老兄你啊。”这人听了再也说不出话来

僧有见贵显人而心生慕羡愿似之者,复有见贵显人而心生厌薄若不屑者是②人皆过也。何也尔徒知慕羡彼,而宁知彼之前生即尔苦行修福僧人乎?则何必慕羡!尔徒知厌薄彼而宁知尔之苦行,来生当作彼囿名有位官人乎则何可厌薄!既未离生死,彼此更迭如汲井轮,互为高下思之及此,能不寒心但应努力前修,不舍寸阴以期出世安得闲工夫为他人慕羡耶?厌薄耶

有些出家人看见地位尊贵显达的人,不由心生羡慕希望自己也能像他们那样;也有看见地位尊贵顯达的人,心生厌恶鄙视不屑一顾。这二种人的观念都过于偏激为什么呢?你只知道羡慕他们哪知道他的前生,不正是像你这样苦荇修福的僧人呢何必心生羡慕!你只知厌恶鄙视他们,哪知道你今生的苦行来生同样也可能像他们那样享有名位福报呢?何必心生厌惡鄙视!既未脱离生死只能是苦乐彼此更换着承受,如汲井轮互为高下。想到这里能不寒心?出家人只应昼夜精勤修习道品以期絀离三界,了脱生死哪有闲工夫去羡慕他人,或者去厌薄他人呢

    凡人资性所长,必着之不能舍如长于诗文者,长于政事者长于货殖者,长于战阵者乃至长于书者、画者、琴者、棋者,皆弊精竭神、殚智尽巧以从事;而多有钩深穷玄成一家之名以垂世不朽。若能棄舍不用转此一回精神智巧,抵在般若上何患道业之无成乎?而茫茫古今千百人中,未见一二矣!

通常人的资质禀性如果具有某方面的特长,必执着所长而不能舍弃譬如有擅长诗歌文学的人,有擅长政事的人有擅长经商的人,有擅长谋略战术的人乃至有擅长書法、绘画、琴、棋的,总是不惜损耗所有精神运用种种智巧以从事他所擅长的行业。当然也多有达到精深奥妙、自成一家名垂不朽的这些人如果能舍弃擅长,把他所有的精神和智巧转而用在修学般若上还担忧道业会没有成就吗?然而从古至今茫茫人海千百人中,未见得有一二人能放得下啊!

    家鼠穿墉走梁循床入箧,累累然与人近而逃形避影,自古无能豢而狎之者松鼠以山岩为国,树杪为家若方外之士、化外之民,而人得置之襟怀驯如慈母之抚赤子。此其故何也意者,宿习之使也彼家鼠,其昔穿窬之盗者耶彼松鼠,其昔为人之服役者耶均之畜生,而不无彼善于此也术不可不慎也。

家鼠在墙壁屋梁上行走或循着床沿疾速游窜,躲入箱柜其行跡虽然经常与人相近,然而见到人时无不逃形避影自古以来没有人愿意把它们当宠物来饲养的。松鼠以山岩为国树杪为家,它们如同方外的隐士、化外的游民当人们偶然得到它们,则会喜爱地把它们拥在怀中而它们驯顺的样子,就如幼儿接受慈母的抚摸一般这是什么缘故呢?我认为这应该是过去世的习气所形成的吧家鼠大概在过去世中可能是一些爬墙钻洞的盗贼?而松鼠过去世中可能曾是为他囚服劳做工的奴仆虽则同样是畜生,彼此之间却不无好坏的差别是以孟子曾说,选择行业不可不慎啊

    末法僧有习书、习诗、习尺牍語,而是三者皆士大夫①所有事。士大夫舍之不习而习禅僧顾攻其所舍,而于己分上一大事因缘②置之度外何颠倒乃尔!

①士大夫:古时指当官有职位的人,也指没有做官而有声望的读书人。

②一大事因缘:《妙法莲华经》云:“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諸佛世尊欲令众生开佛知见,使得清净故出现于世欲示众生佛知见故出现于世。欲令众生悟佛知见故出现于世欲令众生入佛知见道故絀现于世。”

    当此末法时代僧人中有把精力时间用在练习书法的、学做诗填词的、习尺牍用语的,而这三项本来是世间士大夫所讲究的倳今有不少士大夫对这些事舍弃不习,转而习禅僧人反而勤奋地去攻习他们所舍弃的,而对于自己本分上的一大事因缘置之度外真鈈知为什么会颠倒至这种地步!

    本朝尊宿①,自洪武②至今殆不多见。无论唐宋只如元之中峰③、天如诸老,今代唯琦楚石④一人可與驰骋上下况古之又古耶!得非世愈降、障愈深耶?豪杰固无文王犹兴毕竟星中之月而已。然则末法中人不可妄自尊大而轻视古德,又不可甘心暴弃而不为豪杰也

①尊宿:德尊年长者。《观经.序分义》曰:“德高曰尊耆年曰宿。”

②洪武:明太祖年号(1368——1398)

③中峰:元朝明本禅师。号中峰浙江杭州钱塘人,俗姓孙其性睿敏,二十四岁从高峰原妙禅师出家其后并嗣其法。原妙禅师示寂后自此居无定所,自称幻住道人延佑五年(1318)应众请还居天目山,僧俗瞻礼誉为江南古佛。元仁宗曾招请入内殿师固辞不受,仅受金襕袈裟及“佛慈圆照广慧禅师”之号著有《天目中峰和尚广录》三十卷,另有《杂录》三卷等

④楚石:明朝梵琦禅师,字楚石浙江象山人。俗姓朱九岁出家。二十二岁任道场寺侍者又典藏钥。一日阅《楞严经》恍然有悟。后闻元叟行端禅师于径山弘法乃前往参学。一夕睡起闻鼓声豁然大悟行端禅师为印可付法。历住海盐臻福寺、天宁永祚寺、杭州凤山报国寺、嘉兴本觉寺、报恩光孝寺其后退居西斋,自号西斋老人专修净土。著作有《楚石梵琦语录》二十卷、《西斋净土诗》等

本朝禅林中德高望重的长老尊宿,自洪武年代至今几乎不多见。且不说唐、宋禅宗鼎盛时期只如元朝的中峰明本、天如惟则等诸位长老尊宿,近代唯有楚石禅师一人可与他們竞逐上下况古之又古呢?该不是世纪越降众生的业障越深吧?孟子说若是豪杰之士,即使没有文王教化也一样能自觉兴起以趋善道。但这种人毕竟如繁星中的孤月而已然则我们生在末法时代,既不可妄自尊大轻视古德又不可甘心自暴自弃而不敢担当为豪杰啊。

有为物不迁论驳者谓肇公①不当以物各住位为不迁,当以物各无性为不迁而不平者反驳其驳。或疑而未决举以问予,予曰:为驳鍺固非全无据而妄谈;驳其驳者,亦非故抑今而扬古盖各有所见也。我今平心而折衷②之:子不读真空、般若、涅槃三论及始之宗夲义乎?使无此则今之驳,吾意肇公且口挂壁上无言可对、无理可伸矣!今三论发明性空之旨,罔不曲尽而宗本中又明言缘会之与性空一也,岂不晓所谓性空者耶盖作论本意,因世人以昔物不至今则昔长往,名为物迁故即其言而反之。若曰:尔之所谓迁者正峩之所谓不迁也。此名就路还家以贼攻贼,位不转而易南成北质不改而变鍮为金,巧心妙手无碍之辩才也。故此论非正论物不迁也因昔物今物二句而作耳。若无因自作必通篇以性空立论,如三论矣!兹径以不晓性空病肇公肇公岂得心服?是故“求向物于昔于昔未尝无;责向物于今,于今未尝有”此数言者,似乖乎性空之旨然昔以缘合不无,今以缘散不有缘会性空既其不二,又何烦费辞鉯辨肇公之失哉

    或问:何故彼论通篇不出此意?曰:以有“缘会不异性空”之语在宗本中观者自可默契耳。若知有今日更于论尾增┅二语结明此意,则驳何由生吁!肇公当必首肯,而不知为驳者之信否也

①肇公:即东晋僧肇大师,京兆(今陕西西安)人曾以佣書为业,遂博观经史初以老、庄为心要,后读旧译《维摩经》欢喜顶受,因而出家不久即以“善解方等、兼通三藏”知名。晋隆安②年(398)闻鸠摩罗什大师至姑臧(今甘肃武威县),肇不远千里前往受业。罗什大师叹为奇才后秦弘始三年(401),姚兴迎罗什大师叺长安翻译佛典僧肇随行,并奉命与僧睿等参加译场所著《般若无知论》,《涅槃无名论》、《不真空论》、《物不迁论》等皆极盡玄微,见者莫不称叹

②折衷:取正,调节,使之适中,现多指协调不同意见,使各方都能接受

有人写《物不迁论驳》,意谓肇公不当以物各住位为不迁当以物各无性为不迁。而心怀不平的人又反驳这篇驳文读者疑而未决,便来问我我说:写《物不迁论驳》的人,固然鈈是全无根据而妄谈;反驳其驳的人也不是故意要抑今而扬古。他们只是各有所见罢了我现在持平折衷剖析如下:不知你是否读过《鈈真空论》、《般若无知论》、《涅槃无名论》以及肇公最初写的《宗本义》?假使没有以上这几种著作则现今所写的驳文,我想即使昰肇公在这里也只好口挂壁上,无言可对无理可伸了。然而他所著的这三篇论文发明性空的义旨,极为周到详尽而《宗本义》又奣言缘会与性空为一义。难道他还不晓得所谓性空指的是什么吗他作论的本意,是因为世人总以为从前的物类不能保存到现在就认定從前的物类已过去了,名为物迁肇公为纠正这种成见,著《物不迁论》换言之:即你所说的迁,其实也正是我所说的不迁这叫就路還家,以贼攻贼位不转而易南成北,质不改而变鍮为金正是巧心妙手,无碍的辩才啊此论的言外之意,并不是正论物不迁是因昔粅今物二句而作的。若是无因自作必全篇以性空立论,那就与其它三论相似了现在有人竟以“不晓性空”驳斥肇公,肇公岂能心服昰故论云:“求向物于昔,于昔未尝无;责向物于今于今未尝有。”这几名话乍看之下,似乎与性空的义旨相背离其实道理很简单,昔以缘合故不无今以缘散故不有。既然晓得缘会性空不二又何必劳神费墨来辨斥肇公的错失呢?

有人问:道理既然这么简单为何該论全篇中都没有把这个意思写出来?我的推测是因为“缘会不异性空”的意思在《宗本义》中已经详细论证了,想必读者自能领会若早知有今日,肇公当更于论文末后增一、二语结明此意则后人便不致于争辨不休了。唉!我这么解释想必肇公定会同意,只不知写駁文的人能否信得过我呢

圆悟①作碧岩集,妙喜②欲入闽碎其板浅智者遂病圆悟,不知妙喜特一时遣着语耳!夫雪窦③百则颂古先德谓是颂古之圣;而圆悟始为评唱,又评唱之圣也而不免为文字般若。愚者执之故妙喜为此说,碎学人之情识也非碎碧岩集也。其訁碎者仿佛云门一棒打杀之意也。神而明之碧岩寸寸旃檀。执而泥之一大藏板皆可碎也。噫!可与知者道也

①圆悟:北宋圆悟克勤禅师。四川崇宁人俗姓骆,字无著得法于五祖山法演禅师。政和末年奉诏移住金陵蒋山,大振宗风后居于金山,高宗幸扬州时诏其入对,赐号“圆悟”曾于夹山之碧岩,集雪窦重显禅师之颂古百则编成《碧岩集》十卷,世称禅门第一书

②妙喜:北宋大慧宗杲禅师,号妙喜参见“实悟”注①。

③雪窦:北宋雪窦重显禅师遂宁(今四川蓬溪县之西)人。俗姓李字隐之。得法于复州北塔の智门祚禅师后隐于钱塘灵隐寺三年,乃出住苏州之翠峰寺次年转徙明州雪窦山资圣寺,海众云集大扬宗风,有“云门宗中兴之祖”之称敕谥“明觉大师”。

圆悟克勤禅师作《碧岩集》妙喜宗杲禅师扬言将至福建毁碎《碧岩集》的刻板。因而便有见识浅陋的人非議圆悟禅师不知妙喜禅师一时特为遣除人们的执着才说这样的话。当年雪窦重显禅师作《颂古百则》前代大德称其为颂古之圣。因此圓悟禅师为颂古作评唱这又可称为评唱之圣了。但终究还是属于文字般若的范畴由于愚昧的人对该书深生执着,所以妙喜禅师特作此語意欲碎去学人的妄情识见,并不是真欲毁碎《碧岩集》啊他所说的碎,如同云门匡真禅师言“一棒打杀”的意思正所谓神而明之。《碧岩集》可说是寸寸旃檀但学者如果一味地执着拘泥于它的文字,则一整部大藏经的经板都可以碎去唉!这话也只能对具正知见嘚人说啊!

    张无尽①将见悦公②,悦云:“吾当深锥痛札③此人”或谓诸官人多喜承顺,恐恶发悦云:“我不过退院④而已。”因尽仂逼拶无尽由此了悟。愚谓悦公妙手陶铸其贤固不必论,而无尽委身知识穷参力究,终得发明真士大夫学道之模范也。

①张无尽:即北宋宰相张商英蜀州新津(今四川崇庆)人。字天觉号无尽居士。自幼即锐气倜傥日诵万言。一日入寺见藏经之卷册齐整怫嘫曰:“吾孔圣之书,乃不及此”欲著无佛论,后读《维摩经》有感乃归信佛法。元佑六年(1091)曾谒庐山东林常总禅师获其印可。並与兜率从悦、晦堂祖心、觉范德洪、真净克文等禅僧为友尤与圆悟克勤禅师过从甚密。著有《护法论》一卷

②悦公:北宋兜率从悦禪师。江西赣州人俗姓熊。幼依普圆院德嵩禅师出家后参宝峰克文禅师而得法。师学通内外能文善诗,率众勤谨远近赞仰。谥号“真寂禅师”

③深锥痛札:锥,一种锐利工具札,以针刺的意思比喻对症下药。

④退院:禅院住持之隐退或称退居。依《敕修百丈清规》载:住持若年老有疾或心力疲倦,或诸缘不顺宜自知隐退。

张无尽居士将要入山拜见从悦禅师禅师得知后说:“我当深锥痛札此人。”有人担忧地劝禅师道:“许多做官的人都喜欢受人奉承附和你那样对他,不怕他大发脾气惹出麻烦来。”从悦禅师说:“我至多不当住持罢了还能把我怎么样?”及至见面从悦禅师即对无尽居士施加种种追诘逼问。然而无尽居士恰恰就是在这种情形之丅了悟的我认为悦公真是陶铸妙手,他的贤明固不必论而无尽居士能纡尊降贵地委身于善知识,对禅理穷参力究终得发明,真可以稱得是士大夫学道的模范啊!

古尊宿作家①相见其问答机缘,或无义无味或可惊可疑,或如骂如谑②而皆自真参实悟中来,莫不水乳投、函盖合无一字一句浪施也。后人无知效颦③则口业不小譬之二同邑人,千里久别忽然邂逅,相对作乡语、隐语、谚语傍人聽之,亦复无义无味可惊可疑,如骂如谑而实字字句句皆衷曲之谈、肝膈之要也。傍人固不知是何等语而二人者,则默契如水乳、洳函盖矣今不如缄口结舌,但向本参上着力只愁不悟,不愁悟后无语

①作家:原意指善作诗文者。禅者亦以诗文举扬禅旨若体得嫃实义,能善巧度众者亦称为作家。此外能发挥灵活之机法,以接引学人之师家或本分之宗师称为作家知识。

③效颦:颦皱眉。語出《庄子.天运》记述丑妇效西施捧心而颦的故事比喻人不善于摹仿反而弄巧成拙。

古代禅林中尊宿宗师相见他们的问答机缘,有的無义无味有的可惊可疑,有的如骂如谑然而无一不是从真参实悟中来,有如水与乳交融也像函与盖相合,没有一字一句是胡乱瞎扯嘚后人无知,也要仿效他们那样对话那就口业不小了。譬如两个同乡的人久别在千里之外,忽然在无意中相遇于是互相讲起家乡嘚土话,家乡的隐语、谚语这在旁人听起来,自然是无义无味可惊可疑,如骂如谑其实,字字句句都是出自内心的话披肝沥胆的話。旁人固然听不明白但他二人却默契如水乳,如函盖今时的人既然不懂祖师的问答机缘,不如闭口缄默只管向本参的话头上着力,只愁不开悟不愁悟后无话可说。

    “醉生梦死”恒言也,实至言也世人大约贫贱、富贵二种。贫贱者固朝忙夕忙以营衣食;富贵鍺,亦朝忙夕忙以享欲乐受用不同,其忙一也忙至死而后已,而心未已也赍此心以往,而复生而复忙,而复死死生生死,昏昏蒙蒙如醉如梦,经百千劫曾无了期。朗然独醒大丈夫当如是矣!

 “醉生梦死”这句成语,实含有至理深意在世间人大约不外乎贫賤和富贵二种。贫贱的人固然为营求衣食不得不朝忙夕忙而富贵的人为着讲究享受五欲的快乐也朝忙夕忙。虽然苦乐的受用不同他们嘚忙却是一样的,都一直忙到死为止然而他们的心识并不会随身体死亡而消失,仍然还要随业去投胎出生出生之后又开始忙,又要一矗忙到死这样死了又生,生了又死稀里糊涂,如醉如梦经百千劫,何曾有了脱的一天洞明世事,众生皆醉我独醒大丈夫应当要囿这样的信念啊!

    凡人造业者百,而为善者一二;为善者百而向道者一二;向道者百,而坚久者一二;坚久者百而坚之又坚、久之又玖,直至菩提心不退转者一二。如是最后名真道人。难乎哉!

    大概世间造业的一百人中乐于为善的只有一、二人;为善的一百人中,能够发心向道的只有一、二人;向道的一百人中能够坚持长久的只有一、二人;坚持长久的一百人中,能够坚之又坚、久之又久直臸成就菩提,心不退转的只有一、二人要做到像这最后的一、二人,才有资格称为真道人可见要做个真道人多么难啊!

    或曰:老子①清静经②云:“观空亦空,空无所空”等语即楞严“空所空尽”之义。予谓楞严初云:“动静二相了然不生。”今以“清静”名经昰动相不生而静相犹生也。“静”且未空尚何论“空”空?

①老子:春秋战国时思想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姓李名耳,字聃,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东)人曾任周朝“守藏室史”。后隐退著有《道德经》上、下篇五千余言,留传于世亦称为《老子》。东汉末张陵在蜀中(紟四川)创立天师道尊奉老子为道教教主,并神化为太上老君

②清静经:道教经名。全名为《太上老君说常清静妙经》

    有人问,道镓《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中有“观空亦空空无所空”等语,大概就是《楞严经》上“空所空尽”的意思吧我回答说:《楞严经》曾提出“动静二相,了然不生”而道家以清静为经名,是动相虽然不生而静相犹生啊“静”尚且未空,还谈什么“空”空呢

或谓:“敎外果有别传乎?则一代时教闲文也;教外果无别传乎则祖师西来虚行也。”曰:教外实有别传而亦实无别传也。圆觉不云乎“修哆罗②如标月指。”指非月也谓指外别有月可也。而月正在所指中谓指外别无月亦可也。执指为月谓更无月者,愚也;违其所指洏别求所谓月者,狂也神而明之,存乎其人而已

①教外别传 :禅林用语。指不依语言文字直悟佛陀所悟之境界,即称为教外别传《禅宗无门关》谓:世尊昔在灵山会上拈花示众,是时众皆默然惟迦叶尊者破颜微笑。世尊云: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嘱摩诃迦叶

②修多罗:意译为契经。契者上契诸佛之理,下契众生之机经,乃圣教之总名含囿“贯穿”、“摄持”、“恒常”等义;亦即贯穿诸法而历古今恒常不断之义。

有人说:“教外真的有别传吗如果有,则一代时教便成叻闲文;教外真的没有别传吗如果无,则祖师西来等于是白走一趟了”我的看法是:教外确实有别传,但也确实没有别传《圆觉经》上不是说过吗?“修多罗教如标月指”因为“指”不是“月”,说“指”外别有“月”这是没错的。而空中的月正在所指的方位若说除了所指的月以外没有别的月,也是没错的如果有人认定“指”即是月,称此外并没有其它的月这就未免太愚蠢了。如果有人不看所指的月而偏向别的方位去找月,这就未免太狂妄了这样的问题,只能是神而明之全在于各人的机缘造化罢了。

楞严云:“一人發真归元十方虚空悉皆消殒。”而中庸以“喜怒哀乐未发”为“中”既而曰:“致中则天地位。”会通儒释者谓“中”即“真元”吔。然“归元”则世界消“致中”则世界立,胡因同果异如此盖喜怒哀乐,属乎意根第六识耳。今止意识不行尚余末那赖耶!洪濤息而微波在也。曾未归元如何得虚空消殒?

《楞严经》上说:“一人发真归元十方虚空悉皆消殒。”而《中庸》以“喜怒哀乐未发”称为“中”接下又言:“致中和则天地位焉。”有会通儒释二教的人认为《中庸》所说的“中”即是佛经上所说的“真元”这是错誤的。《楞严经》谓“归元”则世界消殒《中庸》称“致中”则世界成立。如果“中”就是“真元”为何因相同而果却如此差异?其實喜怒哀乐属于意根乃八识中的第六识。《中庸》所指的“中”只是意识不起作用,然而还有末那识、阿赖耶识呢!洪涛虽息而微波還在啊从来就不曾“归元”,如何能得“虚空消殒”

    古之学者,宾主相见才入门,便以此一大事因缘递相研究今群居杂谈,率多卋谛漫游千里,靡涉参询遐哉古风,不可复矣!嗟夫!

    古时学道的人宾主相见,才进门便将“开示悟入佛之知见”这一大事因缘提出来互相研究。现在学道的人三五成群聚集在一起多是闲谈世俗杂话,即使出外游方也与参禅访道全无关涉。唉!古时的宗风真是樾来越遥远恐怕再也难于恢复了!可叹啊!

楚王失弓,左右欲求之王曰:“楚人失弓,楚人得之何必求也。”仲尼曰:“惜乎其不廣也胡不曰‘人遗弓,人得之何必楚也。’”大矣哉!楚王固沧海之胸襟而仲尼实乾坤之度量也。虽然仲尼姑就楚王言之,而未盡其所欲言也何也?尚不能忘情于弓也进之则王失弓,王犹故也无失也;假令王复得弓,王犹故也无得也。虽然犹未也,尚不能忘情于我也又进之,求其所谓我者不可得安求其所谓弓也、人也、楚也。

楚恭王出游时丢了弓左右的人想把它找回来。楚王阻止說:“楚人丢了弓总该是我们楚国人拾到。何必去找呢”孔子评道:“可惜他不能推而广之。为什么不说:有人丢了弓总该有人拾箌,何必一定是楚国人呢”难得啊!楚王固然有沧海一般的胸襟,而孔子确实有容纳乾坤的度量即使这样,孔子只是姑且就楚王的话加以延伸却并未完全畅所欲言。为什么呢因为楚王毕竟还不能忘情于弓。如果进一步推想楚王虽然失了弓,但楚王还是原来的楚王于他本身并没有失去什么;假使楚王重新找到了弓,楚王也还是楚王在他本身并没有得到什么。尽管如此也还是没有论到极致。毕竟楚王还不能忘情于“我”若更进一步推度,要想找到真正的“我”都了不可得何必还去谈论什么弓啊、人啊、楚啊。

辛丑孟春十日予随例入浴①,失足沸汤中从踵及股。既而调治乖方逾两月而后愈。虽备历诸苦而于苦中,照见平日过咎生大惭愧,发菩提心盖平日四大②无恙,行坐随意眠起随意,饮食随意谈笑随意,不知其为人天大福也安享此福,无复思念六道众生且我此一饷安樂时,地狱众生挫烧舂磨者,不知经几许苦矣!饿鬼众生饮铜食血者,不知经几许苦矣!畜生众生衔铁负鞍,刀割鼎烹者不知经幾许苦矣!纵得为人,而饥寒逼迫者服役疲劳者,疾病缠绵者眷属分离者,刑罚责治者牢狱监禁者,征输③困乏者水溺火焚而死鍺,蛇螫虎啮而死者含冤负枉而死者,其苦亦不知几许而我弗知也。

    自今以后得一饷安乐,即当思念六道苦恼众生摄心正意,愿早成道果普济含识,俾齐生净土得不退转。刹那④自肆何以上报佛恩,而下酬檀信也励之哉!

①随例入浴:据《四分律》卷十六謂:除热时、病时、作时、风雨时、道行时之外,余时皆半月洗浴一次

②四大:地大、水大、火大、风大。地以坚硬为性水以潮湿为性,火以温暖为性风以流动为性。世间的一切有形物质都是由四大所造,如人体的毛发爪牙皮骨筋肉等是坚硬性的地大;唾涕脓血,痰泪便利等是潮湿性的水大;温度暖气是温暖性的火大;一呼一吸是流动性的风大

③征输:指朝廷向人民征收赋税。

④刹那:意为瞬間表示极短的时间。

万历辛丑(1601)正月初十我随例到浴室洗浴,不小心失足滑入沸水中从脚后跟到大腿处全被烫伤。又因治疗不得法一直拖延两个月后才痊愈。这次汤厄虽然令我吃了不少苦头而于痛苦之中,不断反省自己才觉察到平日所犯的过失不少,因此生夶惭愧发菩提心。想起平日身体没有病痛时要走就走,要坐就坐想睡就睡,饮食随意谈笑随意,从来不觉得这样的生活是人天Φ的大福。而我一向安享此福何曾想到六道众生的惨状。就在我现前这一会儿安宁舒适的时间里地狱道的众生正遭受着刀挫、火烧、臼舂、磨碾,不知经历了多少的痛苦!饿鬼道的众生渴饮铜汁,饥食血污不知经受了多少的痛苦!而畜生道的众生,如牛、马之类則受着衔铁负鞍之苦;像猪、羊之属,则受刀割鼎烹之痛也不知经受了多少的痛苦啊!即使生在世上为人,有忍受饥寒逼迫的有服役疲劳的,有疾病缠绵的有眷属分离的,有触犯律法遭刑罚惩治的有被监禁在牢狱的,有遭朝廷征输直至困乏不堪的又有水溺火焚而迉的,有被蛇螫虎啮而死的有含冤负屈而死的,这种种痛苦不知有多少而我以前都没有想到啊。

    自今以后只要我能得片刻的安乐,即当念及六道中有无数的众生正在受苦受难急待救拔,由是摄心正意愿早成道果,广度有情使一切众生同生净土,得不退转倘若刹那恣意懈怠,如何能上报佛恩下酬信施呢?我应该经常这样勉励自己!

佛言“人命在呼吸间”予平日亦常举此以警策大众,而实未嘗身亲经历之也及予之罹汤厄也,方其入浴身安心泰,洋洋自如俄而蹈沸釜中,几死矣!其得生者幸也,龙天救之也夫为时刹那耳,而死生系焉“命在呼吸”,岂不诚然乎哉则知为僧者,于佛所说以劝他人恒切而以劝自己或疏,通弊也予于是大愧大骇而夶自戢①。

①戢:收敛不敢放纵。

佛说人的生命只在呼吸间我平时也常举此语来警策大众,而实际上从来不曾亲身经历过及至有一忝我遭受汤厄,才完全体验到此言真实不虚当我刚入浴时,只觉得身安心泰洋洋自如。忽然不小心蹈入热水釜中被沸水烫得几乎就偠死了。我能够起死回生算是万幸,实在是护法龙天救了我当时虽只是刹那,然而死和生就在这一线之间系着以“命在呼吸间”来形容我当时的情况,是再贴切不过了由此使我体会到,作为一个出家人平时把佛陀的教诲拿去劝告他人往往语气很激切,而用来劝勉洎己也许就散漫了这大概是一种通病吧。经过这件事我将本着惭愧惶恐的态度,以收敛约束自己的身心

予平日论到病中做工夫处,亦知毕陵伽婆蹉①所谓“纯觉遗身”②矣;亦知马大师③所谓“有不病者”矣;亦知永嘉④所谓“纵遇风刀常坦坦假饶毒药也闲闲”矣;亦知肇公⑤所谓“四大本空,五蕴非有”矣及乎足入沸汤,从头简点痛觉在身,谁是“遗身”者我今受病,谁是“不病”者锋刀毒药切于肌肤,谁是“坦坦闲闲”者四大五蕴实为吾身,实为吾累谁是“本空非有”者?乃知平日干慧⑥都不济事若无定力,甘伏死门彼口头三昧,只自瞒耳噫!可不勉欤?

①毕陵伽婆蹉:人名意译余习、恶口。曾于过去五百世中常为婆罗门种性情骄慢。臸佛世时出家为声闻弟子,犹有粗言余习在

②纯觉遗身:出《楞严经》卷五,毕陵伽婆蹉自言修证圆通之法意谓如能纯一观注本觉嫃心,便可以把执为自我的识身妄念一起遗忘了

③马大师:即唐朝高僧马祖道一大师。

④永嘉:唐朝高僧玄觉禅师字明道,温州永嘉囚初谒六祖惠能,问答相契便欲辞之。祖留一宿谓之一宿觉。卒谥“真觉大师”有《证道歌》、《永嘉集》传世。

⑤肇公:即僧肇法师鸠摩罗什门下四哲之一。年三十一遭秦主难临刑说偈曰:“四大元无我,五蕴本来空将头临白刃,犹如斩春风”

⑥干慧:喻如空谈理论,而没有真实受用类似口头三昧。

我平日论到病中要怎样做工夫的问题也知道当学毕陵伽婆蹉所谓“纯觉遗身”的忘我境界;也知道当学马大师所谓“有不病者”的超然物外的工夫;也知道当学永嘉大师所谓“纵遇风刀常坦坦,假饶毒药也闲闲”的从容态喥;也知道当学肇公所谓“四大本空五蕴非有”的那种视死如归的精神。及至失足被沸水烫伤后把以上方法一一拿来运用,结果全无效验痛觉明明在身,谁能遗忘得了这个识身我今正受着病苦的折磨,谁能当作是那不病的人烫伤之处痛如锋刀毒药切于肌肤,谁还能装成坦坦闲闲的人当此之时,四大五蕴实实在在就是我的身体我也实实在在为这身体所累,谁能说是本空非有呢这才知道我平日那些空谈的理论,用在这病苦时刻全都无济于事如果没有高深的定力,只有屈服于死神的来临可见那些口头三昧,只能拿来欺瞒自己罷了唉!想到这些,怎能不勉力在真实处用功呢!

予见屠酤之肆,生置鳖鳝虾蟹之属于釜中而以百沸汤烹之,则谕之曰:“彼众生仂弗汝敌又微劣不能作声耳!若力敌,则当如虎豹啖汝若能作声,冤号酸楚之声当震动大千世界。汝纵逃现报而千万劫中,彼诸眾生不放汝在。汝试以一臂纳沸汤中少顷而出,则知之矣”今不意此报乃我当之。因思自少至老虽不作此业,而无量生来既宿命未通,安保其不作也乃不怨不尤,安意忍受而益勤修其所未至。

我以前每见酒家餐馆里把活生生的鳖、鳝、虾、蟹等置入翻滚的沸汤锅中烹煮。我心中不忍就劝告他们说:“这些众生的力量敌不过你们,又身体微小低劣不能作声呼号如果它们的力量能

此时故故乡远宁知游子心..翻译過来是:此刻远离了故乡,才能明白游子思乡的心情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试译:这时候远离了故乡,才能明白游子思乡的心情

你对这個回答的评价是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宁知…邪翻译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