喝七付能治疗手、脚多汗吗?夏天严重?

喝水时如果在水中加一样东西,有助排光体内毒素外表年轻10岁。具体加什么关注微信公众号 39健康网 (长按可复制),回复 饮水 了解详情

  第01 讲 《伤寒杂病论》的作鍺

  张仲景和曹操、刘备、华佗都是同时代的人物,这正是东汉末年这个社会背景正是战争连年不断,而且天灾连年不断的这样一个社会背景所以我们了解他的生卒年代,主要是了解他的生活的时代背景、籍贯

  他是什么地方的人?他是东汉南阳郡涅阳人,这个地方相当于现在的河南省南阳地区邓县邓县有一个东稂镇,东稂镇的西北1.5公里左右有一个张寨村这个张寨村在清朝的末年,北门还保存著这个北门上面有一个石头刻的匾额,上面写着“古涅阳县”所以由此可以证实,这个河南省南阳地区邓县的张寨村就是古涅阳县的縣址张仲景就是这个地方的人。

  我们在这里考察他是什么地方的人有什么作用?因为他是什么地方的人在他所写的著作里就有方言嘚特征,所以我们知道他是什么地方人主要是为了读他的书,对他书中方言的准确含义能够仔细的了解

  你比方说,在《伤寒论》Φ有很多地方谈到了“桂枝不中与之也”“柴胡不中与之也”,这个“中”和“不中”直到今天仍然是河南地区的方言。“中”就是“可”的意思“不中”就是不可,“不中与之”就是不可与之这是典型的河南当地的方言的特点。

  又比方说在《伤寒论》中这個“熬”字,我们现代的《词源》说:“小火慢慢煮就是熬”象我们现代汉语中通常所说的熬粥,熬药都是这个意思在《伤寒论》中囿“巴豆,熬去油”,“虻虫熬,去翅足”“白粉熬香”,“杏仁熬黑”。如果我们用今天的这个“小火慢慢煮”来解释这个“熬”的话杏仁,小火慢慢煮怎么能煮黑呢?巴豆小火慢慢煮,怎么能煮去油呢?特别是那个白粉就是白米粉如果加上水小火慢慢煮的话,那就煮成稀糊了怎么能煮香呢?

  那我们要考察这个字的话,怎么考察?这可能是仲景当时用的一个方言西汉杨雄写过一本书,它就叫《方言》他是以当时的普通话来解释地方话的。《方言》里对这个“熬”是怎么解释的呢?他说:“凡以火而干五谷之类自山而东,齊楚以往谓之熬关西陇冀以往或谓之火备,秦晋之间或谓之炒”西汉杨雄的这段话,他说:“凡以火而干五谷之类”没说加水,就昰只用火而使五谷杂粮干燥并把五谷杂粮做熟了。“自山而东”就是山东这个地方,“齐楚以往”齐国、楚国这个地方把它叫做“熬”。“关西陇冀”这是陕西的一部分甘肃还有河北的一部分“或谓之火备”,这个火备干的“火备”这个字火备和这个字(焙)都是一樣的。“秦晋之间或谓之炒”秦是陕西的一部分,晋是山西的一部分那个地方有的人把它叫做“炒”。可见在汉代这个“熬”、“吙备”、“炒”,含义都是一样的都是用火而使五谷杂粮干燥和做熟,也就是说“熬”字在这里就是“炒”的意思。

  张仲景是什麼地方人呢张仲景不是河南南部的人吗?河南南部在古代属于楚国的北部,所以仲景是楚人是楚人的话,他当然就用的是楚地的方言所以他在《伤寒论》中的这个“熬”字就是指的炒的意思。这样我们就理解了在《伤寒论》中“杏仁,熬黑”就是杏仁炒黑“巴豆熬詓油”,就是把巴豆炒一炒炒去油。巴豆的毒全在这个油里头。所以中医有一句话叫做“巴豆不去油力大如老牛”,炒一炒就把它嘚油去掉了特别是这个白粉,你看这个“粉”字是“米分也”“研米使分散也”,它的本意就是米的细末就是米粉。什么叫“白”呢?汉代“稻曰白”你看那个《周礼》注疏,注这个“白”“稻曰白”,所以白粉就是白米粉

  我们有一次考试,有一个名词解释有一个学生大概既没有听老师上课,也没有看书答“白粉”这个名词解释的时候,他居然写了一个“大烟土”白粉就是白米粉,白米粉炒一炒就能炒香熬香就是炒香。

  我们北京有一道菜叫作米粉肉它就是拿五花肉放上佐料腌好了以后和这个炒香的米粉混合在┅起,上笼屉上蒸蒸完了香酥可口,不肥不腻所以这个“白粉熬香”就是炒香。我们知道仲景是楚人所以在考证这个“熬”在《伤寒论》中的本来的含义的时候,我们就知道它是指的炒。所以我们了解张仲景是什么地方人主要是为了读他书,了解他书中方言的一些确切含义

  张仲景的心理素质怎么样?作为这样一个名医,他一定有他特殊的心理素质仲景在年青的时候,曾经找过一个心理学家叫何颙的先生,请教何颙说:“先生您看看我长大了我将来适合做什么工作。”何颙这个人是很了不起的一个人物用我们今天的眼咣来看,他是一个很了不起的心理学家所以那个时候他看曹操,说现在天下大乱汉朝将要灭亡,治理国家统一天下的一定是这个人。他说得很准所以仲景呢也找他来看一看。何颙说:“君用思精而韵不高后将为良医。”这件事情记载在什么地方呢?记载在《太平御覽何颙别传》里这本来是说何颙说话说的准确,预测得准确他说:“仲景先生,你呢‘思精而韵不高’你是一个善于深思熟虑,性格内向的这样的一个人而不是那种大喊大叫的喜欢张扬的人,所以如果你今后要做一个医生的话那你一定是一个高明的医生。”这是張仲景的素质

  北京中医管理局说,我们在座的同学将来都是培养北京市的名医的我想我们作为一个医生这个职业的话,那你一定昰胸有成竹的稳如泰山的,让病人一看就给人一种信任感的,应当是一个深思熟虑的这样的心理素质的人。而不能是个大喊大叫的、毛毛躁躁的让病人一看见,哎哟这大夫给我开的这个方子,我敢不敢吃呀?没有一种信任感

  所以作为一代名医,也应当学习张仲景的深思熟虑的这种心理素质仲景的学医经历,宋臣(林亿等)《伤寒论》序里有一段话,说“张仲景《汉书》无传”,《后汉书》沒有他的传记“见《名医录》云”,《名医录》是唐代的甘伯宗所写的一本书非常遗憾的是,《名医录》今天我们已经看不到了说:“始受术于同郡张伯祖,尽得其传时人言,识用精微过其师”。说张仲景最初学医是跟他的同乡张伯祖学的学的结果呢,就是把張伯祖的学术经验学术思想全面进行了继承所以当时的人说,他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水平都超过了他的老师可以说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藍”。而且从张伯祖和张仲景对中国医学的贡献来看仲景的贡献要远远超过他的老师。

  这件事情给我们两点启示:一点启示是名師出高徒,这个宋·张杲《医说》就写过张伯祖,说张伯祖“南阳人也”,他是“独好方术,诊处精审”,无论是诊断还是处理都非常精当,都非常谨慎,“疗皆十全”,治疗就是十个病人来看病能治好十个,“为当时所重”是当时的大家非常重视的,非常尊重的一位名医“同郡张仲景,异而师之因有大誉”,他的同乡张仲景非常尊重他就跟他学习,所以张仲景也因此有了很大的声誉这就是名师出高徒。所以我们今天组织师带徒应该说这个教育方法是符合中医学术继承的发展规律的。这是一个启示

  第二个启示是,师带徒也鈳以出名医仲景没有进过什么大学,但是他是中医临床医学的奠基人(他的职务)在宋代国家校正医书局所写的《伤寒论》序里头,引用叻唐代甘伯宗的《名医录》的一段话关于仲景的职务写了这样几个字,说:“举孝廉官至长沙太守”,这个“孝廉”不是一个职务吔不是一个职称,他是指的在当时社会对于基层的一些孝顺父母,廉洁奉公的优秀青年的一种荣誉称号以后政府在选拔官吏的时候,僦从这些孝廉中的优秀者来作为选拔官吏的一个基础所以仲景做孝廉的这种可能性是很大的,当然没有史书记载了这个“官至长沙太守”长沙这个地方,在汉代是一个军事的、政治的、经济的交通重镇长沙太守在史书上都是有记载的。你看我们查了史书有记录长沙呔守有孙坚,就是孙策、孙权的父亲很有名的,其后有苏代、有张羡、有张怿、有廖立、有韩玄而韩玄就是那个黄忠的原来的那个上級领导。你看这些人都是非常有名的因为这是一个重镇的太守。

  可是张仲景呢他做太守的事情史书上没有记载。后代特别是明玳以后的地方志,也有张仲景作长沙太守的这种记载在明代的崇祯五年,也就是公元1632年在南阳城东,农民在挖井的过程中挖出一个石碑来,这个石碑上写着十一个字:“汉长沙太守医圣张仲景墓”这个石碑出土以后,这个石碑现在保存在南阳医圣祠专家们考证,咜的石刻的风格、碑框的花纹还有碑框的配画,还有图式都和晋末南北朝的石窟造像和当时的那些古墓的一些彩画的风格都相类似都楿仿佛。

  1981年在整修医圣祠的过程中人们把这个墓碑往下挖一挖,在这个墓碑的根基的基础下面发现了一个碑座碑座的侧面刻着4个芓,叫“咸和五年”咸和是晋成帝司马衍的年号,咸和五年相当于公元330年

  “咸和五年”这4个字是刻在碑座的一侧的,字体也很不規范歪歪扭扭的,看起来就像刻碑的这个刀工试他这个刀的时候试他这个铁笔的时候随意刻上的。如果说这个碑体和碑座是同一年代嘚东西的话也就是说这个碑如果是立在公元330年的话,那离仲景去世也就是年多一点那这个墓碑对考证张仲景做长沙太守就有重要的文粅价值。

  非常遗憾的是这个碑座是汉白玉的,碑体却是青石的而碑座的这个字体呢和碑体的“汉长沙太守医圣张仲景墓”这11个字嘚字体又完全不同,所以人们就觉得呢这个碑座可能是比较早,而碑体呢可能就晚一些当然从花纹来看,也像晋末南北朝时候的作品所以说它对考证张仲景作为长沙太守有重要的价值。

  可是后来我冷静一想在这个墓碑上,有两个要素一个是“长沙太守”,一個是“医圣”如果我们考证长沙太守得不出结论的话,我们就看一看医学界是什么时候把张仲景称作医圣的医学界还没有把张仲景称莋医圣的话,这个墓碑是不会这样刻的首先我们想一想,在汉代当时没有人把张仲景叫医圣如果把张仲景叫医圣的话,《后汉书》《彡国志》肯定会给张仲景作传但是这两部史书都没有给他作传,所以当时没有人把他叫做医圣

  稍后王叔和在整理《伤寒杂病论》嘚过程中,他只提到了说“今收采仲景旧论对病真方”,收集张仲景的过去的这些著作和对病的真方在这里直接称仲景,肯定没有把怹称做医圣再后来晋朝的皇甫谧在《针灸甲乙经序》里头,他有这样一段话说“伊尹以亚圣之才,撰用《神农本草》以为《汤液》,仲景论广伊尹《汤液》为数十卷用之多验”,这段话是什么意思呢?说伊尹这个人以他仅次于大圣人的才能,你看“亚圣之才”仅佽于大圣人的才能,“撰用《神农本草》”就是参考了《神农本草经》“以为《汤液》”,写成了《汤液经》“仲景论”,而仲景的著作“广伊尹《汤液》”就是补充、扩展了伊尹的《汤液经》。“为数十卷用之多验”,在临床上用起来多有效验晋朝的皇甫谧把伊尹这样一个古代著名的医生才叫做“亚圣”,所以那个仲景呢只不过在亚圣的基础上,补充、扩展了《汤液经》的一些内容继承了《汤液经》的内容,然后写了一部著作而这部著作在临床上应用的是很有效验的。可见在晋朝的皇甫谧的时代根本没有把张仲景叫做醫圣,他才把伊尹叫做亚圣

  到了唐代,孙思邈写《千金要方》说“江南诸师秘仲景要方不传”直接就称“仲景要方”,直接就称“仲景”也没有丝毫谈到仲景是“圣”,是“亚圣”和“圣”没有贴边。在《外台秘要》里也引用了什么张仲景方、仲景方,也是矗接称呼“仲景”要是一个圣人的话,还直接称名字吗?所以在唐代也没有人把他称圣

  宋代国家校正医书局,校勘刻印《伤寒论》嘚时候这是公元年,在《伤寒论序》里头它说“仲景本伊尹之法,伊尹本神农之经”实际上这段话是根据晋朝皇甫谧的那个《针灸甲乙经序》的那段话而来的,说张仲景他是根据伊尹的《汤液经》的法则而伊尹呢,是根据《神农本草经》的内容来写的著作底下他說“得不谓祖述大圣人之意乎”,说这难道不是继承了大圣人的意思吗?所以宋朝的林亿、孙奇、高保衡国家校正医书局的这些官员,在《伤寒论》序里头非常明确地说张仲景只不过是继承了古代大圣人的意志并没有把张仲景本人称为医圣。

  其后在公元1144年成无己写荿了《注解伤寒论》,再后一些成无己写成了《伤寒明理论》在这两部著作里,成无己仍然是遵循了宋代国家校正医书局的这个口径說张仲景所做的工作是类似于圣人的工作,是继承了圣人的工作仍然没有把他称作“圣”。

  在1182年金人刘完素他所写的《素问玄机原病失》这本书里头,他明确提到了“仲景者亚圣也”,这才和“圣”沾了边但是没有直接称“医圣”,而是次于圣人“亚圣”嘛,次于圣人再往后,到了年李濂写成了《医史》,他说仲景被“论者推为医中亚圣”这已经到了明代1526年,仍然没有把仲景称作“医聖”直接称张仲景为“医圣”的是公元1589年,方有执研究伤寒的大家,错简派的创导人写成了《伤寒论条辨》。在《伤寒论条辨》这蔀著作里方有执说:“……称仲景曰圣”,这以后在医家的著作中,把仲景称为“圣”的才多了起来而张仲景的那个墓碑是什么时候发现的呢,我们刚才说了是年被发现的应当说,认真的说什么时候医学界才把张仲景称为圣的,应当是1589年方有执的《伤寒论条辨》開始才把仲景叫做圣而这个墓碑是1632年发现的,是在方有执的《伤寒论条辨》刊行以后所发现的

  非常有意思的是仲景墓碑发现的这個过程也非常蹊跷,在清朝的康熙年间徐中可写过一本书叫《金匮要略论注》,在《金匮要略论注》里有一篇文章叫“张仲景灵异记”在“张仲景灵异记”这篇文章里头,他写了一段非常蹊跷的故事说明代有一个读书人叫冯应鳌,冯应鳌得了发热恶寒的病奄奄一息,眼看就要活不下去了夜里做梦,梦见来了一个神人穿着黄衣服,戴着金帽子这个神人呢,就拿手摸了他的全身然后顿时他感到铨身骨节舒畅,然后冯应鳌在梦中就问:“你是什么人呢?”那个神人说:“我是南阳汉长沙太守张仲景”你看他自己没有说医圣,说我紟天治好了你的病我也有比较尴尬的事情要请你帮忙,或者说我也有困难的事情要请你帮忙在这个南阳城东四里的地方有一个祠,祠後面七十七步有我的墓过几年以后会有人在我的墓上打井,能够制止这件事情的只有你说你到时候到那里制止他们继续在我的墓上打囲,然后给我重新整修一下这个墓冯应鳌一觉醒来,出了一身大汗怕冷发烧就退了。

  后来他一直记着张仲景在梦中的托付几年鉯后,实际上4年以后他就来到了南阳城东,到那儿果然看见那个菜园子的农民正在打井而且正好挖出一个石碑,这个石碑就是“汉长沙太守医圣张仲景墓”所以我觉得,这个墓碑就是明代人给他建立的只不过神乎其神的编了一个故事罢了。因为“医圣”在晋、在唐、在宋都没有人直接称医圣只有到了明末了,1589年方有执的《伤寒论条辨》才开始称仲景曰医圣而这个墓碑就直接说“汉长沙太守医圣張仲景墓”的话,那应当是明朝末年的人给他立的可是为什么墓碑的周围的图式呀,花纹呀刻得象晋末南北朝的这个风格呢?现在的人給古人立墓碑的时候,或者是给他建纪念堂的时候总要模仿这个人当时代的一些东西。

  你象我们北中医药大学图书馆门前有张仲景的塑像,张仲景塑像那周围有汉白玉的栏杆,汉白玉的栏杆上就有许多的画这个画呢,就是选自于汉代古墓的一些图式和一些画那过上几千年以后,人们再到我们中医学院的这个旧址上去考查的话哎哟,一看这有个张仲景的像,一看这个像的周围的栏杆上刻的這些花纹都和汉代的哪个时候的古墓的花纹相仿佛那你就能说明这个塑像是汉代人建的吗?所以后人给前人、给古人造像也罢,立墓碑也罷在墓碑的这个装饰花纹上,模仿他当时代的一些东西那是可以完全做得到的。那个碑座上写的“咸和五年”是怎么回事呢?那没准是後人在立碑的时候找到了古代的一个碑座,所以就把它代替来做碑座了这个都是我的推测了。当然我今天讲这件事情,是说我们评價仲景对医学的贡献并不在于他做过没做过长沙太守,而在于他的医学贡献不过我想提醒大家的是,自从宋代国家校正医书局在《伤寒论序》中引用了唐代甘伯宗的仲景“举孝廉官至长沙太守”的话之后,在医学界就以“长沙”作为仲景著作或者仲景其人的一种代稱。你比方元代吕履有一本书叫做《长沙用药十释》,《长沙用药十释》一提“长沙”我们就知道是张仲景用药,是吕履对张仲景用藥规律的一种解释清代的黄元御有一本书叫《长沙药解》,那也是解释张仲景用药规律的一本书

  清代的陈修园有一本书,叫做《長沙方歌括》你如果不知道张仲景做过长沙太守的这个说法的话,你就不知道书里头的“长沙”是指的什么你看这本《长沙方歌括》唍全是《伤寒论》中的方歌的歌诀,那为什么把它叫做“长沙方歌括”呢?就因为历史上有仲景做过长沙太守的说法在这里就以“长沙”指代仲景的著作。

  连日本人也有一本书叫《长沙证汇》《长沙证汇》这本书是《伤寒论》中证候的归类和分析。所以在中医学界許多著作里头都以“长沙”作为仲景著作的指代,或者仲景其人的指代我讲这件事情,主要是想让大家了解这个问题关于张仲景的著莋,主要是《伤寒杂病论》十六卷这个名字根据《伤寒杂病论》的序言来说,也叫《伤寒卒病论》是“杂病论”还是“卒病论”,到現在仍然争论不休这十六卷著作,由于在汉代它没有刻版印行的技术所以随着战乱,它很快就丢失了

  在它的流传过程中,被不嘚已的分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部著作是怎么沿革的?怎么分成两部书的?我们下面会有专题讨论。但是对《伤寒论》对仲景的著作,历史上的史书上像《晋书》、《唐书》,它的记载也是不一样的有的写成是《张仲景要方》,“仲景要方”这个重要的“要”,有的写成《仲景药方》是中药的“药”,还有的写成《张仲景伤寒论》为什么书名不一样呢?因为那个时候,没有出版物都是传莏。所以既然是传抄的话你叫它什么名字都可以。不像我们今天有出版物,这个署名就是固定的哪个时候没有出版物,都是抄本所以写什么书名都是可以的。

  关于张仲景的学生在地方志上也有不少记载。像杜度是他的学生之一,人很聪明而且在当时跟张仲景学习,在医疗技术上也很有声望还有个叫卫汛的,张杲里面也有记载他也是张仲景的学生,而且也有不少著作只不过这些著作嘟失传了。余嘉锡先生他的考证,他在《四库权术辨证》这部书里头考证他认为王叔和是张仲景的亲受业的弟子。所以王叔和作为张仲景的一个弟子的话他整理他老师的《伤寒杂病论》是理所当然的,因为他能够直接接受老师的著作这是关于张仲景的学生。

  张仲景作为一个中医临床的奠基人被我们后世所景仰直到现在,我们南阳的医圣祠还连年整修。人们在纪念他被我们今天的人称为医聖,被后世称为医圣应当说是中医学界的,是中医学术发展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奠基人所以在二十世纪末,当大家讨论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和群体化的治疗方案哪一个更先进哪一个更优化的时候,大家认为个体化的治疗方案是最先进的、最优化的而创立这种方案的人就昰张仲景。

  第02 讲 《伤寒论》成书背景和流传

  张仲景生活在东汉末年东汉末年是个什么样的社会呢?是一个战争连年,天灾不断的社会我查了一下史书,从自然灾害来说在史书上有记载的,在张仲景的存世的这几十年之中在史书上有记载的大的自然灾害就有22起の多。像自然界中的旱灾、水灾、海水倒灌、河堤决口、地震、台风蝗虫、泥石流我查了史书之后,能够想象到的自然界的灾害在张仲景的存世的年代都有而且在史书上能够记载的,这不是局部的、小的灾害这样的灾害造成了什么样的结果呢?造成了生产力被破坏,生產水平下降人们的生活水平下降,抵抗力降低这就造成了大量的、长期的传染病的大面积流行。所以历史上有句话叫做“大灾之后,必有大疫”这从自然灾害来讲的。从战争的角度来讲大家想一想,东汉末年三国纷争,战争连年不断所以中国历史上又有一句話,叫做“大兵之后必有大疫”,正是这战争的连绵不断和自然灾害的连绵不断导致了传染病的大面积流行。所以在《东汉会要》记載历史大事件的这本书里头说“中原大地白骨委积,人相食啖”“白骨委积,人相食啖”就已经是人吃人的这样的一种社会背景了所以在《东汉会要》的描述,当时的百姓“不死于兵即死于病”。

  这个建安文学建安七子之一的王璨,他有一首诗叫《七哀》《七哀》里有这样一段话,说“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路有饥妇人抱子弃草间。顾闻号啼声挥泪独不还。未知身所往何能两相唍”。这是一段什么样的话呢?他说他在路上走着就看到有一个饿得面黄肌瘦的这样一个妇人抱着孩子就扔到大路边的草丛中,回头听见駭子的哭泣声自个擦擦眼泪,不再回来了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未知身所往”,自己吃了今天的饭不知道明天自己要到哪里去。自巳的性命都不能保“何能两相完?”怎么能够使我和孩子都能够生存下来呢?所以她忍痛把孩子扔掉了。

  这样一个社会自然是传染病夶面积地流行,所以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序》里头,我们大家在座的都学过《医古文》学过《伤寒杂病论序》。他说:“余宗族素哆向余二百”,说我的家族是很大的家族曾经有过二百多口人,建安纪年以来犹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伤寒十居其七建咹纪年,就是公元196年建安元年以来,不到十年的时间我这二百多口的家族,死了三分之二这三分之二有十分之七的人是死于伤寒病,伤寒病就是指的外感病的总称下面我们会提到它的含义的。就死于传染病、死于外感病所以他本人作为一个医生,看到这种情况叒没有更多的办法来防治这些传染病来挽救这些亲人和百姓的生命,才激励他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撰用了《素问》、《九卷》、《阴阳夶论》、《胎胪药录》并自己平脉辨证,这样才写成了《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

  所以这样的一个社会背景,对张仲景的探索防治傳染病的这种路子是一种激励,是一种督促另外使他也有机会有大量的临床实践体会和实践经验,也使他有机会来收集防治传染病的這些经验和方法大家说了,你今天是伤寒教研室的你能不能够写一个治疗传染病的一个新的东西?我说我要抄书是可以的,你要让我谈實践经验我是没有的因为传染病现在很少,即便有的话他们也到佑安医院和北京地坛医院住院去了在我们的普通内科门诊几乎见不到。所以我不能写出象张仲景这样的著作来因为没有这样的社会背景和实践条件。你看不到多传染病而张仲景当时天天看到的就是这些疒,所以他才能够有机会积累经验收集当时的医家和百姓和传染病做斗争的经验和教训。

  从学术背景的角度来说在汉代以前,医學著作分了两大门类一类是“医经”,就是基础理论著作;一类是“经方”这里所说的经方就是经验用方。在班固所写的《汉书艺文志》里记载了东汉以前的医学著作。有医经7家有经方11家。医经7家包括了《黄帝内经》、《黄帝外经》、《扁鹊内经》、《扁鹊外经》、《白氏内经》、《白氏外经》、还有《(白氏)旁经》从流传到今天的《黄帝内经》这一部书来看,它完全是阐述人体的生理病理,人和洎然的关系基本的治疗原则,基本的治疗大法的这样一个中医学基础理论的著作所以“医经”是基础理论。“经方”班固《汉书艺攵志》里所说的“经方”不是我们今天所说的“经方”,而是指的古代医生凭自己的经验给病人开的方而且在经过验证是有效的。其实古代的医生在看病的时候有些类似于我们现在的农村的一些基层医生。你让他讲理论他说不出来我曾经在一个很偏僻的农村,看一个醫生这个医生呢他给别人看病的时候,他的疗效还不错就是凭一种感觉。病人来了之后头疼,身上疼发烧,没有汗他就给你写仩麻黄呀,杏仁啊等等一些药有些药就是当地的一些药,既不见于药典也不见于中药书。我说老先生你为什么开这些药呀?他说我的感觉开这些药它就可以,他开的方子留下来了过几天这个病人来了,病人说哎呀大夫,吃了您的药汗一出好了,然后他就把这个方孓放在这方子是经过临床检验而有效的。又如来一个病人水肿,憋气心慌心跳,头晕头痛然后他又开个方子,开个利尿的方子過了几天,家属来告诉他说“大夫呀,吃了您的药一点也没有好,病人后来死了”这时他这个方子就不留着拉,他就塞到这

  過了几天这边攒得多了,他就都烧掉了这边攒得多了,他就订成本留传到后来就是经验用方。

  所以经验用方是古人凭自己的一种感觉开的一些方有没有理论指导?没有更多的理论指导。从今天我们看到的甘肃出土的《五十二病方》和马王堆汉墓出土的《治百病方》來看那都是西汉早期,或者西汉的一些东西那些就是“经方”,就是经验用方什么症状用什么方,或者什么病用什么方谈不上理論指导,又谈不上系统这些经验用方,有11家其中在这11家中包括了伊尹的《汤液经》。张仲景就把这两家结合起来他熔“经方”和“醫经”两家为一炉,创立了理法方药相结合的有理论、有治则治法、有方子、有药物组成辨证论治体系。

  这就是他的学术背景张仲景把汉代以前的“医经”和“经方”两家熔为一炉,创立了理法方药相结合的辨证论治体系从而就为中医临床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医经它只不过是基础理论的著作谈不上临床医学,经方它只不过是经验用方也谈不上一个医学体系,只有从张仲景的《伤寒杂疒论》开始才开始出现了理法方药相结合的辨证论治体系。所以中医的临床医学奠基人是张仲景。个体化的治疗方案辨证论治这种治疗方案的奠基人也是张仲景。这就是张仲景在中医学的发展史上起着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

  这是我们讲的第二个问题,《伤寒杂病論》成书的历史背景非常简单,有它的社会背景是由于天灾和战争导致了传染病的大面积流行。

  这就为张仲景收集当时医家防治傳染病的经验创造了条件为张仲景提供了临床时间的客观环境,在学术上由于“医经”著作的大量问世,和“经方”著作的大量流传就给张仲景把“医经”和“经方”两家结合起来提供了学术背景,提供了学术条件才使张仲景能够把握理法方药,创立理法方药相结匼的辨证论治体系成为临床医学的奠基人

  第三个问题,《伤寒杂病论》是怎么流传到今天的?这就是关于《伤寒杂病论》的沿革和主偠版本在公元200年前后,张仲景写成了《伤寒杂病论》从《伤寒杂病论》自序的这个话来看,说《伤寒杂病论》十六卷我们为什么说咜的成书年代在公元200年前后呢?

  这是根据《伤寒杂病论》,即我们今天的《伤寒杂病论》自序是根据它自序里头的一段话,这段话我們刚才也说过就是“建安纪年以来,犹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伤寒十居其七。”他既然说建安纪年以来不到十年的功夫,建咹元年是公元196年,那不到十年的功夫呢?那就是说要是十年的话那就是公元206年,是以我们推测他写这个序的时候,应当一般来说书已經写成的时候是以推测他的写书的这个时间就在公元200年前后。他写的书叫《伤寒杂病论》这就是我们刚才所说哪个时候,并没有印刷技术至于造纸在西汉的蔡伦虽然总结了民间的造纸技术,纸张已经有了但是一般民间写东西的时候,仍然是应用竹本或者木本所以這才造成《伤寒论》和《金匮要略》。它是一条一条的表述形式所以张仲景在世的时候,他这书肯定是保存得不错的

  张仲景一去卋,再加上战乱再加上天灾,再加上你说那个竹本或木本是拿绳子穿着的那时候用的绳子或者是棉线,或者是麻绳你说过上十几年、几十年,那这绳子早就自然断了所以他的学生王叔和收集他老师的《伤寒杂病论》的残卷,然后进行整理进行编次,因为绳子断了不知道那个竹本在哪个位置,所以重新编次这个时间是在西晋,这个人物叫太医令王叔和

  这个王叔和也是张仲景的学生之一,這是依嘉溪先生最近考证的是张仲景的学生之一。收集、整理、编次他收集的结果发现他没有能够把十六卷全部整理出来,他只整理絀十卷来而且他所整理的十卷内容大多数是以伤寒病的辨证论治为中心,所以他给他改了个名字叫《伤寒论》10卷22篇,把《伤寒杂病论》的一部分内容应该是一大部分内容,收集整理以后改名为《伤寒论》。张仲景自己不知道他不可能征求张仲景的意见,是王叔和洎己给他改的所以《伤寒论》这个名字从此就有了。

  王叔和所整理的书当然那个时候仍然没有出版,王叔和还做了另外一项工作他自己有一本书叫《脉经》,在《脉经》里把张仲景《伤寒论》的许多内容都收集齐了只不过他没有保留方药而已。所以《脉经》本吔是我们今天在校勘《伤寒论》原文的时候可以参考的一部书。这是王叔和对《伤寒杂病论》在流传上,他是第一大功臣如果没有迋叔和的收集整理,我们今天很可能看不到中医临床学的奠基著作尽管他收集的不是完整的,但他是《伤寒杂病论》流传到今天的第一夶功臣

  在唐代,孙思邈写过《千金要方》在《千金要方》里收入了《伤寒论》中的一些内容,但是没有收入全他曾经在《千金偠方》里说过这样一段话,说“江南驻师密仲景要方不传”。他这段话说明什么意思呢?过去人认为就说,孙思邈没有收集到他作为這么大和一个医家,他没有看到过《伤寒论》今天我们可以这样的理解,江南的这些医生们都把张仲景的《伤寒论》和张仲景的要方都看成是非常重要的东西不轻易给人。这说明当时医生对《伤寒论》的重视这也说明当时有许多医生有《伤寒论》的内容。特别是唐代嘚这个进行医官考试就是我们今天要进行的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在唐代要进行医官考试《伤寒论》考试占的分数很高。

  你看我这裏有一个资料在唐代,所设的医官考试制度中《唐汇要见八十二医术》,它记载了这样一段话说:“从医学界选拔人才,和选拔官吏一样都要进行考试,自今以后至公元759年,各试医经方术测十道,要考医学理论要考方术,有十道题《本草》二道,就是考中藥了有两道题。这个《脉经》二道就是考诊断了有两道题。

  《素问》十道就是考《黄帝内经》了,有十道题张仲景《伤寒论》十道。你看《伤寒论》和《内经》是相等的它有十道题。诸杂经方医二道后世的一些杂方有两道题。上述这些显然《伤寒论》占叻很重要的比例。通七以上六你考七十分,我就选拔你做医官以下放,你不够七十分你就别当医官拉。看起来古代的考试的及格分數比我们今天要高十分我们今天六十分就算合格,你看唐代七十分才算合格。既然在唐代医官考试制度中就有《伤寒论》的话所以唐代《伤寒论》本子流传得很多,但是人们都是抄的你看,今天我们在日本看到的手抄本唐代的一些手抄本,都是那个时候医官考试嘚时候你看,现在在日本看到的那个康制本吧他那个《伤寒论》,就是一个摘录有65条,那就是《伤寒论》非常重要的条文那是唐玳人开的,抄的书那显然是为了应付当时的考试。所以在唐代既然考试有《伤寒论》的话,所以在唐代的《伤寒论》的这种流传是非瑺广的所以孙思邈在《千金要方》里没有收入《伤寒论》,是他没有?并不是他没有看到《伤寒论》的内容而他看到了,认为这本书很偅要在他的《千金翼方》里收入了《伤寒论》的全部内容。

  这个我们北京中医药大学医古文的教研室钱超尘老师前几年把《千金翼方》中的《伤寒论》的内容一条一条的摘出来单独地印了一个小册子,把它叫做《唐本伤寒论》这本书在外面书店有卖。

  唐代还囿一个大的医家叫王焘他写过《外台秘要》,我们在这里简称《外台》《外台》呢也收入了《伤寒论》的内容。但是除了《伤寒论》嘚内容还有许多是我们今天看到的《金匮要略》中的内容。因此我们觉得王焘所看到的本子不是来自于王叔和可能是《伤寒杂病论》嘚另外一个传本。如果说《千金》本《伤寒论》是和王叔和整理的《伤寒论》10卷22篇有关的话王焘《外台秘要》里所收录的《伤寒论》的內容,它也有我们今天看到的《金匮要略》里的内容它很可能是《伤寒杂病论》的另外一个传本。所以在唐代的两部著作一部是孙思邈的《千金翼方》,一部是王焘的《外台秘要》都是我们今天校订《伤寒论》的非常重要的参考书。而且我刚才说了在唐代的医官考試制度中,就有十道题是出自《伤寒论》所以《伤寒论》在唐代流传是非常广泛的。

  但是《伤寒论》真正有固定的本子,而且又刻板运行的那应该是在宋代。在宋代成立了校正医书局宋代国家校正医书局主要有林亿、孙奇、高保衡这些官员,他们认为百病之急这些病,哪个最急呢?伤寒所以最先校订《伤寒论》10卷22篇,从此《伤寒论》才有了定本固定的本子。你看以前《脉经》收集的也罢那是收集在《脉经》里,他不是个单独的本子孙思邈的《千金翼方》和王焘的《外台秘要》,它也是收集在他的书这个里面也不是个單独的本子。只有宋代国家校正医书局林亿、孙奇、高保衡他们校订刻印了《伤寒论》,开始刻的是大字本纸张也比较贵,造价也比較高老百姓买不起,过了几年以后他们又给皇上打报告,皇上批说你们印成了小字本卖的时候只收工本费,不要赚钱这样让老百姓能够买得起。你看宋朝皇帝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和弘扬他是做过许多许多的工作的。而在宋代的时候不仅在医学上成立了校正医書局,而且在各个经、史、子、集各个门类都进行了系统的整理。皇帝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而宋版书纸张精良、校刊精细、字体漂亮、价值连城,所以今天哪位家里要是有一本宋版书的话你别在家里放着,拿到故宫博物院或者拿到国家图書馆去。那是非常非常珍贵的东西

  我想在座的不少是书香门第,你们可以到家里去看看看看自己家里有没有线装书。当然宋代书《伤寒论》是找不到啦其他的宋版书,那也棒啊它也是价值连城的啊。

  山东有个小学老师有一天到邻居家串门,发现邻居老太呔拿着抄写的本子在那里剪鞋样,说:“大妈你这是什么东西啊?”“我在这剪鞋样啊!”他拿过来一看,他大吃一惊居然是《永乐大典》。他说“大妈大妈,你这东西怎么来的啊?”她说:“我们祖上流传下来的我们世世代代拿着剪鞋样啊!”他说:“你们祖上干什么嘚啊?”她说:“我们祖上义和团的啊!”大概义和团进北京的时候,在北京圆明园不是藏着《永乐大典》吗?进北京的时候八国联军也抢,義和团也抢义和团他抢完他不知道干什么,回家后给他媳妇剪鞋样所以祖祖辈辈留着这个书,那纸也很好啊剪鞋样用。所以这个小學老师说:“大妈你可别拿着它剪鞋样,我想看看这本书你要多少纸,要什么样的纸我给你剪鞋样用,把这本书给我吧!”她就把这夲书给他拉她不知道它干什么用啊。

  好这就是我们,象一个小小的故事一样发现的一个《永乐大典》的手抄本的一个残缺

  所以还有我们清代的陆心源,他是一个藏书大家他的藏书称号称“皕宋楼”,你看这个皕字是两个百那就他为什么取这么一个藏书楼嘚名字啊?说明他自称藏了200部宋版书。我说一本宋版书就价值连程那200部宋版书,那相当相当地贵啊陆心源在临终的时候给他儿子说“这佽可是咱们中国文化的瑰宝,你舍得身家性命也要保护好”其实人各有志,不能强勉他儿子喜欢钱,不喜欢书在陆心源去世不多久,他就以一定的钱卖给了日本人现在陆心源皕宋楼的藏书全在日本的一个寺院的藏经楼上,所好的是目前保全完好所以有人说陆心源嘚儿子是个卖国贼,可是从我们另外一个角度来说呢他没准为终日文化的交流作出了一点成绩。或者说为保存这些书,你说咱们中国後来经常战争而且人们对传统文化又不怎么重视,没准拿到日本到现在还保存得很好,是吧不过咱们中国的学者要求要看这些书的時候要花钱啦。

  现在据说看这些书的时候花的钱比当年陆心源的儿子得到的钱要多得多啦所以有时候散落在民间的一些古典的东西僦不要太轻视它。

  非常遗憾的是无论是日本还是中国大陆,还是台湾的故宫博物院我去年和前年都上台湾去,特意的向故宫博物院了解有没有宋版《伤寒论》都没有啦。没有宋版《伤寒论》我们怎么知道在宋代有一本宋版书呢?这就仰赖于明代的赵开美宋代国家校正医书局校勘刻印的《伤寒论》的时间在宋治平二年,也就是公元1065年到现在是一千年,一千年这书就找不到了所以我们在版本史上紦它叫做什么呢?把它叫做宋版,宋版《伤寒论》或者叫做治平本《伤寒论》。宋版也罢治平版也罢,找不到我们今天能够看到的是奣代的赵开美在万历27年,也就是公元1599年你看从1065年到1599年也不就是500年左右的历史吗?

  到赵开美的时候这个宋版《伤寒论》已经几乎找不到叻,所以赵开美他才刻他是一个刻书家,又是一个医学家又是一个出版商。他最先刻的是什么呢?刻的是《注解伤寒论》《注解《伤寒论》》是成无己,一会我会谈到成无己在《伤寒论》的基础上加了注解,给他叫《注解《伤寒论》》然后又刻了宋英公的《伤寒类證》,《伤寒类证》是宋英公这个人研究《伤寒论》的过程中把《伤寒论》以证候进行了归类,便于人们学习又刻了《金匮要略》。刻完这三本书以后有一个朋友拿来一本书,给他看说赵先生啊,你看我这是什么东西呀?他一看是宋版的《伤寒论》

  我刚才说了,宋朝皇帝为了让老百姓能够买得起《伤寒论》这本书刻了大字,又刻了小字大量的刻印发行,他看到的是小字本《伤寒论》总而訁之是宋版《伤寒论》。一看这《伤寒论》他知道成无己的注解,不是宋版《伤寒论》的原貌而是他有些内容给删节了。才知道成无巳的注解不是全的于是乎他又刻了宋版《伤寒论》。他叫什么呢叫《翻刻宋版伤寒论》。

  这四部书刻好了以后一、二、三、四,他给他父亲看说老爸你看,我把张仲景的这四部书刻好啦您给取个书名吧,叫个什么书名好呀?他爸爸说叫《仲景全书》吧这个儿孓很孝顺,说:“好好好您取的名字太好啦”。所以我们今天看到的是赵开美在万历27年,也就是公元1599年所刻的《仲景全书》中的《翻刻宋版伤寒论》但是哪个时候没有照相技术,也没有复印他是临摹着宋版《伤寒论》来刻的,每一页有多少行每一行有多少字,他嘟摹仿下来甚至字的笔画的走向,他都在摹仿宋版所以他逼真于宋版。

  正由于赵开美所刻的《仲景全书》的第一部著作《翻刻宋蝂伤寒论》能够流传到今天才使我们能够大体了解宋版《伤寒论》的原貌。所以这样的话赵开美也是《伤寒论》的流传过程中功不可沒的一位医家。

  今天在世的保存着的,我们知道的赵开美所刻的《仲景全书》还有几部呢?只有五部北京图书馆有一部。我去看的時候他不让我看说这是善本书,我们已经封存起来了你只能看作为胶卷的。中医研究院图书馆有一部我去看的时候,要开上我们大學的介绍信然后看的时候让我戴着口罩,不让我带钢笔怕钢笔水给滴在上面。这是我想是十年前吧我去看过这本书。

  后来范荇准先生家藏一部《仲景全书》,他也捐献给中医研究院图书馆了后来我知道这个消息以后,我又第二次去中医研究院图书馆我说我偠看看范行准先生捐献给你们的那本书。当我拿出来一看一比较,范行准先生捐给中医研究院图书馆的那本书和中医研究院图书馆原来藏的那本书是同版刊本就是同一个版的刊本,中医研究院就有两部了

  还有一部是在沈阳,再有一部是在南方是在广州还是什么哋方。那沈阳那一部和南方那一部我都没有看到我只看到了北京这三部。北京这三部是同一个版的刊本我想我明天,我今天忘了带奣天我把北京图书馆的那个胶卷,作为胶卷给拷贝以后然后,因为它是翻转片它是让你在缩微阅读器上看的,然后我把它放大成照片再用复印机复印,然后我把复印的材料拿来给大家看看把那个照的照片拿来给大家看看,就知道赵开美所刻的《仲景全书》的《伤寒雜病论》原来是什么样子这个《伤寒论》原来是什么样子的,从宋代国家医校正书局到今天又有了八百多年或者一千年的历史。

  峩们国家在1982年国务院成立了古籍整理领导小组,由方颖副总理做领导小组组长所以对中国的各个行业的古代的书籍都进行了整理,医書当然也不例外所以整理《伤寒论》的任务就交给了我们学校。那个时候任应秋在世刘渡舟也在世。没想到这个工作还没有开始的时候任应秋老师就生病了,很快就去世了主要由刘渡舟老师来主持这件事情,当然我也来参加了后来呢,又把钱超尘老师也吸收进来所以我对这个版本进行了系列的考证,我为什么有机会能够看北京图书馆的书又能够拷贝下来,又能够去中医研究院图书馆来看这部書呢就是为了完成我们这一项《伤寒论》的整理研究这项工作。我们就在赵开美《翻刻宋版伤寒论》的基础上进行了汉语、校勘、注释在年出版了《伤寒论校注》。

  如果说我们的一版教材、二版教材、四版教材、五版教材底本用的是赵开美的《翻刻宋版伤寒论》嘚话,我们现在的六版教材都是用刘渡舟老师主编的《伤寒论校注》。现在我们的五版教材因为他们看不到赵开美的《翻刻宋版伤寒論》原貌,用什么底本呢是现在国家认可的《伤寒论校注》,是当代《伤寒论》的最好的底本它是1991年出版的,是最好的底本所以如果再过500年,赵开美的《仲景全书》中的《翻刻宋版伤寒论》大家已经看不到的话哪个时候会说刘本。

  这样的话我们回忆一下,在《伤寒论》的流传过程中有哪些医家是我们必须要记住的呢?首先是作者,张仲景在公元200年前后,他写了《伤寒杂病论》十六卷随后,他的学生王叔和在他去世以后也就是二三十年之后,把他老师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十六卷遗留下来的残卷收集、整理、编次由於内容不全,把它改名为《伤寒论》十卷二十二篇尽管在唐代国家考试医官的时候,已经广泛的考试《伤寒论》但是在唐代没有一个單独的《伤寒论》的本子,不过我们很高兴的是孙思邈的《千金翼方》《千金要方》和王焘的《外台秘要》都收入了《伤寒论》的内容朂重要的是宋代国家校正医书局林亿、孙奇、高保衡他们在宋治平二年,也就是公元1065年正式刻、校勘、发行、刊印了《伤寒论》十卷二┿二篇。从此《伤寒论》才有了定本使宋版能够流传到今天的,仰仗于明代赵开美在万历27年也就是公元1599年,在他刻《仲景全书》的时候第一部著作就是《翻刻宋版伤寒论》。而我们当代又有以刘渡舟教授为首的所写成的《伤寒论校注》可能就是后世的《伤寒论》所依据的底本。当然我们考试题库的时候还没有涉及到刘本而只涉及到赵开美的这个本子。

  在宋代国家校正医书局工作期间他还刻茚了几部书,这几本书和我们《伤寒论》的版本有密切的关系一部是《金匮玉函经》,一共有八卷如果光看这个书名,很容易把它误認为是《金匮要略》里的内容事实上它的内容和《伤寒论》是一样的,它的内容和《伤寒论》同体而别名什么叫同体呢?内容一样,只鈈过名字不同

  《金匮玉函经》和《伤寒论》同体而别名,它的特点是“条论于前会方于后”。就是《伤寒论》十卷二十二篇这个夲子比方说“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蔷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下面就是桂枝汤的药物组成这是我们看到的十卷二十二篇《伤寒论》的原貌。但是在《金匮玉函经》说原文完了之后,说桂枝汤主の底下并没有桂枝汤的组成,方药组成在什么地方呢?在后两卷后两卷全是方子,前面六卷就是原文所以它叫“条论于前,会方于后”所以,它作为《伤寒论》的一个别本

  我有一次到我们中医药大学图书馆的教师阅览室里头开架书,来找《金匮玉函经》我在《伤寒论》的这个架子上怎么也找不着这本书,我说怎么这本书能没有呢?因为这本书清代的陈世杰翻刻以后我们人民卫生出版社影印过,我想找这个影印本我突然想到我们图书馆的管理员会不会把这本书当作《金匮要略》,而放在《金匮要略》的架子上呢

  我到《金匮要略》那个书架上一看,《金匮要略》那个架子的第一本书就是《金匮玉函经》后来我给图书馆的管理员说,《金匮玉函经》是《傷寒论》的别本应该把它放到《伤寒论》的架子里。

  宋代国家校正医书局既然刻了《伤寒论》十卷二十二篇为什么又要刻《金匮玊函经》呢?

  这是因为他们在整理古书的时候发现有许多书在史书上有书名的记载,而实际这个书丢了他们感到非常的可惜。所以他們只要见到有价值的书宁可多刻,宁可重复也不让它轻易丢掉,说今后万一《伤寒论》十卷二十二篇丢掉的话我还有《金匮玉函经》八卷,仍然是《伤寒论》的内容不过,由于《伤寒论》十卷二十二篇后来在广泛的流传所以知道《金匮玉函经》或者读《金匮玉函經》的人,逐渐就少了但是流传到今天,我们拿它作为校勘《伤寒论》的一部著作有它非常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宋代国家校正医書局在工作期间还做了一件和《伤寒论》有关的工作就是有一个翰林学士叫汪诸,他在国家图书馆收集、整理这些古书的时候发现一堆蠹简就是虫子吃过的、残破的竹简,竹简上写着《金匮玉函要略方论三卷》他拿来一看,不知道是何年何月什么人抄的上卷是论伤寒病、外感病的,和已经出版的《伤寒论》十卷二十二篇相比较它的上卷是一个《伤寒论》的摘录,由此可以推测中卷下卷是杂病部分嘚摘录和妇人病方面的摘录汪诸就把这个残简给了林亿、孙奇、高保衡,国家校正医书局他们看完了之后,把上卷的伤寒内容摘录的這部分删掉了把中卷、下卷这两部分内容重新分上中下三卷,也就是包括了杂病的部分和治疗妇人病的部分也包括了它的方剂,仍然紦它叫做《金匮玉函要略方论》简称《金匮要略》刻板发行,流传到今天就是《金匮要略》所以宋代国家校正医书局在《伤寒杂病论》流传过程中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从宋代国家校正医书局工作以后《伤寒杂病论》才被真正分成了《伤寒论》十卷二十二篇和《金匮偠略》三卷。

  关于《伤寒论》流传过程的大概情况我们就介绍这么多了,我们要求大家特别记住的是王叔和把《伤寒杂病论》整理荿《伤寒论》宋代国家校正医书局第一次校勘刻印《伤寒论》十卷二十二篇,从此《伤寒论》有了定本明代赵开美的《翻刻宋版伤寒論》收入了他的《仲景全书》,使我们今天能够看到宋版《伤寒论》的大体的原貌这些人在《伤寒论》的流传过程中都是功不可没的,峩们都应当记住他们而我们的题库里都有他们的名字。

  第03讲《伤寒论》的内容和贡献

  上次课我们在《伤寒论》的“概论”中谈箌了《伤寒论》的作者和成书的历史背景也谈到了《伤寒杂病论》在流传过程中怎么变成了《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部书。我们应當知道《伤寒论》主要的版本是什么这是我们上次课谈到的内容。

  今天我们接着讲《伤寒论》“概论”的第四个问题《伤寒论》嘚内容和贡献。我们首先应当从书名开始讲现在叫《伤寒论》,过去叫《伤寒杂病论》我们应当首先明确“伤寒”的含义是什么。

  “伤寒”的含义在古代有广义和狭义的区别广义“伤寒”的含义是指一切外感病的总称。这里所说的外感病是指风、寒、暑、湿、燥、火乃至包括疫疠之气等。外来的邪气伤人以后所发生的疾病统称叫做外感病外感病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有发热所以我们常常偠把这个概念写成是“一切外感热病的总称”。这个“热”字不是指邪气的性质而是指这类病证是以发热为主要特征。一切由于外来邪氣所导致的以发热为主要特征的证候在古代都叫做“伤寒”大家说了,“寒”不就是寒冷吗?为什么“寒”可以代替风、寒、暑、湿、燥、火疫疠之气等所有的邪气呢?因为“寒”字在古代有一个广义的含义就是泛指邪气

  日本有一个医生叫中西惟忠,他写过一本书叫《傷寒之研究》在《伤寒之研究》里他说过这样的一句话:“谓邪而为寒,盖古义也”也就是说把这个“邪”字叫做“寒”这是古代原囿的意思。所以“伤寒”之所以有广义的含义是指一切外感病的总称是因为“寒”字本身就可以泛指邪气不仅在医学上是这样,在文学仩也是这样

  大家可能有的读过《孟子》的,《孟子告子》篇有一段话说现在的皇上执行的政策不怎么英明,大家就给孟子说你能够经常见到皇上,你见到皇上就给他提一些合理的建议让他执行宽厚的政策,利国利民

  孟子就说了一段话:吾见也罕矣(我见皇仩的这种机会和时间也是很少),吾退而寒之者至矣这里所说的“寒之者”是指,我走了这些献异端邪说的,给他出坏主意、馊主意的那些人就都去了所以这个“寒”就是泛指异端邪说、馊主意、不良主意的这些人。所以这个“寒”字决不是说别人拿着冰块去冻皇上所以在汉代,在古代这个“寒”字泛指“邪气”因此“伤寒”它自然就可以代表人体感受一切邪气所造成的疾病的这样一个广义的概念。

  狭义的概念是人体感受风寒邪气人体感受寒邪就可以叫做狭义的伤寒。为什么加个风呢?因为风为百病之长如果只有寒邪没有风邪带领的话,寒邪不能单独伤人(因为风邪是善行而硕变的,只有风邪带领寒邪才能够伤人)所以我们在讲伤寒的狭义概念的时候,要将風、寒邪气并称人体感受风寒邪气,而且还要加一个“感而即发”感邪以后马上发病,这是为了除外伏气温病冬伤于寒,邪气潜伏體内没有发病,春必病温这是《黄帝内经》的话。你说是不是感受了寒邪了是!可是到春天才发病,它就不叫狭义的伤寒了它属于廣义的伤寒范畴。所以我们在给狭义伤寒下定义的时候是“指人体感受风寒邪气,感而即发的病证”

  这个概念或者说是这个含义昰我们要学《伤寒论》的时候必须知道的,我们的题库里是以名词解释的方式或者是以选择题的方式,经常出现“伤寒的含义是什么”這样的题

  《黄帝内经·素问·热论》说“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大家琢磨琢磨这个伤寒是什么概念?是广义的概念。《难经》裏说到“伤寒有五有中风,有伤寒有湿温,有热病有温病”,在这段话里头它既有广义的含义又有狭义的含义。“伤寒有五”的“伤寒”是广义的其中“有中风,有伤寒”的这个“伤寒”是狭义的所以古代关于伤寒的广义和狭义的概念经常在书里用得到。

  叧外在《千金要方》引《小品方》里的一句话说:“伤寒,雅士之词云天行、瘟疫,乃田舍间号耳”这些病,知识分子、医学家把咜叫做“伤寒”可是田舍间,那些种地的百姓们把它叫做天行病、瘟疫病

  《肘后方》里说:“贵胜雅言,总名伤寒世俗因号为時行”。凡是那些达官贵人那些知识分子,医学家说文雅的话把这些病叫做“伤寒”,而民间的百姓把它叫做“时行”

  “天行”也罢,“瘟疫”也罢“时行”也罢,这都是指的外感病都是指的具有传染性、流行性的一类疾病。而知识分子们医学家们都把它叫做伤寒,由此可见伤寒的广义概念和伤寒的狭义概念,在古代的医学著作中广泛存在的

  现代医学传入中国以后,要把西医的术語翻译成中文翻译的时候自然就要寻找汉语中固有的一些词汇来翻译西医的术语。由伤寒杆菌、副伤寒杆菌引起的那种肠伤寒和副伤寒在翻译的过程中怎么办呢?找来找去,这些伤寒是以发热为主要特征的肠伤寒和副伤寒就从中医的术语里选了一个词,就选了“伤寒”应当说,西医所说的那个“伤寒”是专指伤寒杆菌和副伤寒杆菌引起的一种劣性传染病它和中医所说的有广义含义和狭义含义的“伤寒”含义是不一样的。当然中医用治疗伤寒病的这种辨证论治的方法去治疗西医所说的那个伤寒病那个伤寒病在一定的阶段用中医中药嘚手段去治疗,还是有一定的疗效的所以说这两个概念是不一样的。

  《伤寒杂病论》的“杂病”除了外感病之外的其他的一切疾病“论”是什么意思?我在这里引用了刘勰《文心雕龙》的一句话:“论也者,弥伦群言而研一理者也。”“弥”就是广泛的意思“论”是收集的意思,“群”就是众广泛的收集众多的医家的观点,去研究、去探讨一个问题因此《伤寒论》应当是众多医家治疗伤寒病經验的一个综述、总结。

  《伤寒论》是公元2世纪前中国医药学成就的总结为什么说它是总结啊?因为它的体裁,《伤寒论》《伤寒雜病论》,“论”的体裁就是一种综述收集了众多医家探讨治疗外感病和治疗杂病的这种经验的一个集合。

  第一个问题我们就谈完叻第二个问题我们具体谈谈《伤寒论》的内容和贡献。内容我们从两个角度来谈一个从它10卷22篇各篇都大体是什么内容,从这个角度来談另外,从理、法、方、药的角度来谈

  首先我们看10卷2篇的内容。这22篇第一篇简单地写是辨脉篇,第二篇平脉篇。辨脉主要昰辨别病脉,平脉“平”,正常的意思平脉有一大部分内容是讲平人的、正常人的脉象。当然“平”也有辨的意思,在平脉篇里头吔有一部分内容是讲病脉的这两篇内容属于仲景脉学的精华。

  仲景脉学在中医脉学的发展史上介于《黄帝内经》和王叔和的《脉经》以至李濒湖的《脉学》之间的过渡阶段中国脉学的发展,《黄帝内经》是奠基张仲景是进一步发展,而到王叔和的《脉经》特别昰到李时珍的《濒湖脉学》,使脉诊走向完善

  我们今天讲《诊断学》的时候,用的主要是王叔和的《脉经》和李时珍的《濒湖脉学》的内容而从《黄帝内经》到李濒湖的《脉学》之间的过渡就是张仲景的辨脉篇和平脉篇。因此许多它的脉象主病和我们今天所学的有鈈一样的地方

  在《伤寒论》里头,迟脉我们今天都说是主阳虚,气血运行迟滞才导致了迟脉可是在《伤寒论》中,脉迟既可鉯主阳虚,而常常主“阴血不足”阴血不足,气血运行迟滞因此出现了迟脉。我们以后讲迟脉的时候“尺中迟者,不可发汗何以の然,以营气不足血少故也”明明讲的是迟脉是主营血虚。

  再说这个浮脉我们今天学的时候都是主邪在表,邪在表正气抗邪于表,气血浮盛于外所以脉轻取即得。但是主表的这种浮脉是“轻取即得重按少力,举之有余按之不足,如水漂木”所以我们学脉學的时候都是这样来讲。但是在《伤寒论》中浮脉可以主表,也可以主热像白虎汤适应证,“伤寒脉浮滑,此表无寒里有热,白虤汤主之”那个浮脉就主热。像“小结胸病正在心下,按之则痛脉浮滑者,小陷胸汤主之”那个浮脉也主热。像“心下痞按之軟,其脉关上浮者大黄黄连泻心汤主之”,那个浮脉还主热为什么浮可以主热?主热的浮脉是一个什么样的特征?实际上主热的浮脉是指“里热盛,鼓动气血气盛血涌,血管扩张”既然血管扩张的话,脉轻取即得仲景就把这种脉象叫做“浮脉”。但是主热的这种浮脉轻取即得,重按滑数有力这是和轻取即得,重按少力举之有余,按之不足如水漂木的这种主表的浮脉是不同的。所以当我们学習仲景的脉学的时候,我们明显的可以看到仲景的脉学和后世的脉学和当今所学的脉学是不一样的。如果大家想研究一下在中医脉学發展史上,由《黄帝内经》到《脉经》到李濒湖的《脉学》之间过渡阶段的脉象主病的话你可以看《伤寒论》的《辨脉篇》和《平脉篇》。

  第三篇是《伤寒例》《伤寒例》这篇内容可以看成是张仲景对外感热病的认识的总论。它引用了大量已经遗失的《阴阳大论》嘚内容也引用了《黄帝内经》的一些内容。它讲了人和自然的关系自然界正常气候的变化,自然界异常气候的变化讲了外感病的成洇和分类,讲了外感病的治疗原则、护理原则、预防原则所以我们可以把它看成是仲景对外感热病的一个总的论述。我想讲温病的老师肯定也提到了《伤寒例》对温病学的贡献所以关于伏气温病的问题在《伤寒例》中都可以见到。

  第四篇是《痉湿暍》痉病是角弓反张、四肢抽搐、牙关紧急的抽风一类病;湿病是感受外来的湿邪所导致的病;暍病就是中暑。显然它是属于广义伤寒的范畴由于《伤寒论》中的“六经病证篇”主要描述的是狭义伤寒和狭义伤寒发生以后,在它的演变过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的病证的辨证论治所以《痉湿暍》放在这里主要是和后面的狭义的伤寒、中风相鉴别、相比较的。在《金匮要略》里有“辨痉湿暍病脉证并治”有证候、有方药,在《傷寒论》里湿暍病只有证候没有谈到治疗方药。

  所以在《伤寒论》里放这样一些内容主要是和狭义伤寒鉴别、比较的

  这四篇內容我们的教材里是没有的,我们把它叫做前四篇如果大家作为一个专门的研究学者,像一个温病学的研究学者他一定要研究《伤寒論》中的《伤寒例》。要专门作为一个诊断教师、诊断教授要研究脉学发展历史的话,一定要研究《伤寒论》中的“辨脉”、“平脉”中间有10篇内容是“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第五”、“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第六”、“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第七”。太阳病篇分了上中下三篇然后就是辨阳明病、辨少阳病、辨太阴病、辨少阴病、辨厥阴病,然后“辨霍乱病脉证并治第十三”、“辨阴阳易差后劳复病脉证并治第十四”从第五开始到第十四中间有10篇内容。这10篇内容我们把它叫做“六经病证篇”

  尽管其中有一些内容,比方说“辨霍乱病脈证并治”和“辨阴阳易差后劳复病脉证并治”它不属于六经病的内容,但是它放在后面一个是和伤寒病相鉴别的,一个是对于六经疒病后遗留下来的种种问题比方说劳复的问题、食复的问题、痰饮水湿等等这些问题,怎么进行治疗怎么进行护理。这10篇内容一共398条涉及到的方剂是112方。有的书上说是113方那是因为有一个方子叫禹余粮丸,只有方名而没有药物所以我们通常说它112方。当然这个统计也鈈是特别精确的因为有的加减方他统计了,有的没有统计当然我们习惯这么说,大家也就这么认可所谓398条,112方并不是《伤寒论》的铨部内容只是中间这10篇的内容。而我们在大学里的《伤寒论》五版教材的原文就选自于这398条之中大概选了300多条。而我们在本科阶段要求大家特别熟悉、特别掌握甚至要求大家能够背会的条文也就是100多条,我给大家选了112条

  前4篇加上中间10篇才14篇,还有8篇我们把它叫莋后8篇后8篇是什么内容呢?第十五篇是“辨可发汗证脉证并治篇”,哪些病可以发汗也就是说哪些病适合发汗,所有可以发汗的病证都茬这一篇第十六篇是“不可汗篇”,所有禁用发汗的条文都在这里头第十七是“汗后”,所有发汗以后造成的各种坏病造成的各种變证,怎么样进行救治都在第十七篇。这些原文绝大多数出自中间的“六经病证篇”的条文也有一部分条文不见于“六经病证篇”。

  所以从总体来看后面的内容是前面的“六经病证篇”按照治法重新进行归类和编排的一种东西。但是有一些很重要的条文并不见於“六经病证篇”。我们作为《伤寒论》的研究者后面这8篇内容也一定要去了解。你比方说在桂枝汤方后关于发汗的要求,要求“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遍身漐漐,漐漐就是小汗出的样子遍身,什么叫遍身?是不是说心口窝、后背见箌汗就叫遍身在前面都没有交代。在“辨可发汗证脉证并治篇”里说得很清楚说“凡发汗,欲令手足俱周”什么叫遍身呢?就要手都見到汗。“凡发汗欲令手足俱周”是对“周遍”的注释。漐漐然就是小汗出的样子就像细雨蒙蒙一样。出多长时间呢?“令一时间许”要出一个时辰的汗出两个小时。

  在古代把昼夜分成十二个时段,我们把它叫做一个时辰现在我们和国际接轨,把一昼夜划分为②十四个时段为了和中国传统的计时能够区别开,所以我们把它叫做“小时”它说“凡发汗,欲令手足俱周漐漐然,令一时间许”你只有持续盖被子保温两个小时,这样才能达到汗出透了才能够达到汗出邪退,脉静身凉的效果所以“辨可发汗证脉证并治篇”等後面八篇还有重要的参考意义。另外我们在文字校勘上也有重要的参考意义。如太阳病篇有一条原文说这个病,病程已经很长了说其人不呕,是除了少阳病邪没有传少阳,说“清便欲自可”

  清,是指便、排、拉清便就是拉的大便,为什么这样解释我后面會说。拉的大便“欲自可”,“可”犹宜也就是正常,大便是正常的这个“欲”自可,如果当作“欲”字讲的话那肯定是现在还鈈正常。

  实际上我们在后面的“清便欲自可”作“清便续自可”由此我们知道,在太阳病篇的“清便欲自可”这个“欲”字应当昰“续“字的通假。

  为什么可以是通假呢?因为“欲”和“续”在古代是同一个韵部的字同一个韵部的字就可以通假。但是同一个韵蔀的字的字有很多你必须有证据才能够说是通假。什么证据呢?“同本以互见”或者是“别本以见例”或者是“同本以互证”就是有两夲书,这本书是“清便欲自可”那本书是“清便续自可”。像王叔和的《脉经》所收集的《伤寒论》里就作“清便续自可”。这叫什麼呢?“别本以见例”、“同本以互证”在太阳病篇是“清便欲自可”,在“不可发汗病脉证并治篇”是“清便续自可”由此就证实“欲”通“续”。这就像我们在座的大夫你写一本书,在这本书里头你开你的经验方,是个“钩藤”结果你开处方呢,你开了个“勾丁”两千年以后这个著作是当时人们学习的一种规范,两千年以后人们还发现了你开处方的手稿哎呀这个处方上写的“勾丁”,而书仩写的“钩藤”他们就考证在公元2002年前后“藤”和“丁”是同一韵部的字,而且又有同一个医生在书上是这个“藤”在方子上是这个“丁”,“丁”通“藤”所以通假字就是这样来的。所以我们在读张仲景的书的时候“可下”篇是“清便续自可”,在太阳病篇的“清便欲自可”于是我们就知道了这个“欲”通“续”。他排的大便持续是正常的那就提示病没有传入阳明。

  我们接着讲后8篇后8篇无论在文字的校勘上,还是对前面的内容补充上我们要深入研究《伤寒论》的话,都应该有所了解第十八篇是“可吐”,第十九篇昰“不可吐”第二十是“可下”,第二十一是“不可下”第二十二是“汗吐下后”。二十二篇的内容就是这么多后面这8篇,可发汗、不可发汗、汗后、可吐、不可吐、可下、不可下、汗吐下后我们把它叫作“可与不可”诸篇。

  这就是《伤寒论》10卷22篇的全部内容我们既然要学《伤寒》,不能光看一看讲义起码应当知道《伤寒论》原书10卷22篇,每篇大体是什么东西

  我们从另外一个角度,从悝、法、方、药的角度来谈《伤寒论》的内容在《伤寒论》中,它涉及到了外感病的辨证论治也涉及到了杂病的辨证论治。但是无论昰外感病的辨证论治也罢还是杂病的辨证论治也罢,它都贯穿了理、法、方、药相结合的这种方式在理论上他创立了六经辨证体系

  在张仲景之前,中医学的著作分了两大类一类是基础理论的著作,班固的《汉书·艺文志》,把它叫做“医经”。另外一类是经验用方嘚著作《汉书·艺文志》把它叫做“经方”。基础理论的《医经》缺乏临床的实际治疗,《黄帝内经》只有十三方今天看起来实用的也鈈多。经验用方呢?像出土的《五十二病方》和《治百病方》缺少理论的指导。而只有到了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他用六经辨证的方法来辨外感病,在《金匮要略》里用脏腑经络辨证的方法来辨杂病而这种辨证方法是在理论指导下,辨出证来之后据证立法,然后方隨法出这样一个辨证论治的诊疗体系,才落实到临床上六经辨证体系的具体内容,我们下面讲第五个问题的时候还会专门谈到。

  这个“法”包括治则和治法。从治则来看伤寒是一个外感病,外感病就涉及到正气和邪气之间的关系《伤寒论》从头至尾贯穿了扶正祛邪的原则。扶正是为了祛邪祛邪是为了扶正。后世医家把它总结为“扶阳气、保卫气、存津液”像陈修园他总结的《伤寒论》貫穿始终的是“保卫气、存津液”。四版教材、五版教材提到它最重要的治疗原则是“扶阳气”其实这些都是从扶正的角度来谈的,而《伤寒论》最多的是用了汗、吐、下等等祛邪的方法因此,我们的远程教育课件上把《伤寒论》的治则写得很多实际上归纳起来就是扶正、祛邪两大方面。扶正是为了祛邪祛邪是为了扶正,祛邪的时候不忘扶正

  《伤寒论》在1800年以前就强调了扶正祛邪这个治疗原則,这个治疗原则在今天还是有非常重要的临床意义的

  在治法上,《伤寒论》把中医所说的八法在临床运用得非常好。或者说所謂的八法就是从《伤寒论》中总结归纳出来的

  汗法治疗邪在体表,具有发汗的代表方剂麻黄汤、桂枝汤、小青龙汤、大青龙汤、葛根汤都出自于《伤寒论》。而这些方子对真正寒邪在表的这种证候确实有很好的发汗效果。

  吐法我们今天不怎么常用,但是在Φ医的历史上吐法可以治疗许多复杂的疑难病证。吐法的代表方瓜蒂散就是出自《伤寒论》

  下法是《伤寒论》中最常用的,也是涉及到方剂最多的一个方法下法的代表方像三承气汤,是泄下燥热;桃核承气汤是泻热逐瘀;抵挡汤是破血逐瘀也算下法的范畴;茵陈蒿汤,是利湿、泻热、退黄它也用到了大黄,也可以算下法的范畴像麻子仁丸的润下,像蜜煎方、土瓜根方的导下像大陷胸汤的泻热逐沝,都属于下法

  和法,对于和法我们通常用“和解”这个词,对于“和解”的理解有的人说是调和,实际上我的理解它不是调囷因为和解的方法主要治疗枢机不利的证候。人体的枢机有两个一个是少阳半表半里这个枢机,一个是中焦半上半下这个枢机少阳半表半里的枢机是调气的升降出入的,而中焦半上半下这个枢机主要是调气的升和降。人活着全凭一口气人体的气一定是流畅的,一萣是畅通无阻一定是条达的。

  许多疾病都是气不和所造成的我们遇到气不和的这种证候,抓哪个环节抓哪个关键来调节,就可鉯抓少阳半表半里这个枢机也可以抓中焦半上半下的枢机。因此对于“和解”的理解,我们把他解释为“和枢机解郁结”。因为枢機如果不利气机必然郁结,气机郁结以后就造成了各种疾病的发生,所以“和解”应当理解为“和枢机解郁结”。

  把这两个词嘚第一个字合起来就是“和解”和法代表方是柴胡剂、小柴胡汤、大柴胡汤、柴胡桂枝干姜汤,这是和解少阳半表半里之枢机的

  還有一组代表方,就是半夏泻心汤、生姜泻心汤和甘草泻心汤这是和解中焦半上半下之枢机的。

  温法的代表方就是大家特别熟悉的悝中汤、四逆汤、通脉四逆汤这一类具有助阳、祛寒作用的方剂

  清法的代表方,像栀子豉汤清宣膈中的郁热;像白虎汤,辛寒折热清中焦之热;像黄芩汤可清少阳胆热,治疗胆热内迫肠道的热利这都可以算作清法的范畴。

  补法的代表方像炙甘草汤,治疗气血兩虚心脏失养,脉搏不续的脉结代、心动悸它是气血双补的。像小建中汤具有温中补虚、和里缓急的作用,可以治疗心中悸而烦叒可以治疗气血两虚,腹部筋脉失养的腹中拘急疼痛这可以算补法。消法像抵当丸,具有化瘀缓消的作用用于治疗太阳蓄血证瘀、熱都比较和缓。所以后世所谓的八法实际上是从《伤寒论》具体的治法中归纳总结出来的我觉得在《伤寒论》中还有涩法,像赤石禹余糧汤和桃花汤的涩肠固脱法它们治疗下利滑脱,这也是一种很重要的治疗方法

  除此之外,在《伤寒论》中还有针药并用的方法還有针和灸并用的方法,还有药物和食疗并用的方法这些方法经常在临床上广泛的应用。这是我们从法的角度谈涉及到了治则和治法。

  在方剂学上我们刚才提到,在《伤寒论》记述了112方这方绝大多数选药精当组方严谨,剂量准确比方说有一个部门用五苓散来莋动物实验,五苓散这五个药如果按照《伤寒论》原方的剂量比例泽泻量最多,桂枝量最少猪苓、茯苓、白术的量居中的话,喂动物就有很好的利尿作用。如果你把这五个药的剂量各等分做出来的散剂去喂动物几乎没有利尿效果,所以说剂量准确

  再举个例子,日本有一个药理学小组拿白虎加入参汤做成煎剂,非糖尿病的动物模型口服糖尿病的动物模型大家都知道,用四氧嘧啶给大白鼠注射之后抑制胰岛细胞的分泌,胰岛素分泌减少了动物的血糖就升高了。然后按照原方的药物组成按照原方的药物剂量比例做成白虎加入参汤,给这种糖尿病的动物模型口服结果发现有很好的降血糖效果。可是在我们想来糖尿病的病人,你还能用粳米吗?粳米是碳水囮合物啊你还能用甘草吗?甘草带有甜味呀。所以日本这个研究小组也同样这么想它用一个药一个药的试,结果发现这五个药单独使用嘚时候只有知母和人参这两个药有一点降血糖的效果。至于粳米、石膏和甘草这三个药单独使用不降血糖于是他们就想,整个方子的降血糖作用会不会是知母和人参加起来所产生的效果呢?结果这两个药合用之后发现并不能提高降血糖的效果。然后他们就调整知母和人參药物之间的剂量比例发现把人参用多了之后,降糖作用不仅不提高反而下降了因此他们认为,单独使用具有降糖作用的知母和人参の间可能在剂量比例上不适当的时候,它们的降糖效果反而具有拮抗作用

  知母单独使用加上石膏降糖作用提高,人参单独使用加仩石膏降糖作用也提高石膏单独使用不降糖,但是它对知母和人参的降糖作用具有协同效果接着试验,把知母和人参两个药放在一起把人参加用到降血糖作用接近消失的时候加入石膏,发现降血糖作用可以提高随着石膏量的增加,降糖作用逐渐提高当然这是有限喥的,石膏加到一定程度之后你再加量,它的降糖作用也不再提高了在这种情况下,依次加入单独使用没有降糖作用的粳米降糖作鼡进一步提高,再加甘草降糖作用又进一步提高,说明石膏、粳米、甘草对整个方子的降糖作用都有协同效果现在五个药用齐了,降糖作用没有恢复到原方的水平为什么?这次试验的时候人参的量用多了。当把人参的量降到原来剂量水平的时候降糖作用最好,把人参拿掉就是白虎汤,发现降糖作用又很差所以日本这个药理试验小组非常奇怪,不知道中国的古人是用什么样的方法找到了这样优化组匼的方药组成找到这样优化的剂量比例。

  所以我说《伤寒论》112方选药精当配伍严谨,多一个药少一个药都会影响疗效然后,剂量准确疗效可靠。你看这些方子你说清热的,它就是清热你说发汗的它就发汗,你说泻下的吃完了不用多长时间它肯定是泻下催吐的立竿见影,喝下去就会吐出来所以疗效可靠,不仅经得起千百年来临床实践的检验也经得起现代的实验室中的药理实验的检验。

  在药物学上《伤寒论》用药不多,一共才76味不过我要说明的是统计的方法,或者说统计的标准不一样有的人把开水、清浆水、雨水,这些煮药的水都算了进去他算的药数就多。我这里说的是76味药不包括特殊的水。当然包括了清酒清酒作为溶媒,我也把它包括进去了这些药在炮制上都非常严格,比如麻黄要去节。

  昨天有个老师问我麻黄为什么要去节呀?我说麻黄节和麻黄根是敛汗的,而麻黄是发汗的麻黄汤用麻黄要取的是发汗的作用,当然要把麻黄节去掉桂枝要去皮,桂枝本身就是桂树的细枝它有什么皮可去吖?实际上,桂在汉代桂枝和肉桂是不分的所谓桂枝去皮,是说你采来这么大堆桂要把带有粗皮的粗的枝子去掉,因为带有粗皮的那个東西不是走表的它是走里的,有温里的作用那就是我们后世的肉桂了。所以要把有温里作用的这些粗的枝子去掉杏仁要去皮尖,附孓要是回阳就逆的话它总是生用,要是温里散寒的话它总是炮用,从来没有发现一次是该生用的他用了炮附子该炮用的他用了生附孓,从来没有发现一次这样的差误所以在药物学上也是有巨大贡献的。

  我们从理、法、方、药的角度讨论了《伤寒论》的巨大贡献除此之外,它在药剂技术上也有很大的贡献什么叫药剂技术呢?中药的剂型涉及到汤剂、丸剂、散剂,在《伤寒论》里还涉及到灌肠剂涉及到含剂。你看我们今天的含片在《伤寒论》里虽然不是含片,但它都有含剂还涉及到肛门栓剂,在《金匮要略》里还有吹鼻剂、滴耳剂、阴道坐药剂型就更多了,这是药剂技术直到今天许多药剂技术还是根据《伤寒论》和《金匮要略》的基本内容。

  除此の外还涉及到护理知识,吃了药以后哪些饮食是要禁忌的怎么样去发汗,这都涉及到护理知识所以《伤寒论》不仅是中医临床医学嘚奠基,它还是药剂技术发展的基础也是中医护理学的奠基。你像《护理学》的讲义一开始讲中医护理基础的时候,首先提到的就是《黄帝内经》随后提到的就是《伤寒论》。

  就《伤寒论》的内容和贡献做这样一个小结:《伤寒论》是中国医学史上,现存最早嘚一部完整系统的临床医学著作它是公元二世纪前中国医药学成就的总结。这两句话是讲《伤寒论》在中医学发展史上的地位底下就講它的内容,它以理、法、方、药相结合的形式论述了多种外感病的辨证论治并且涉及到中医的药剂技术和护理知识。

  这是我们讲咜的内容下面要归纳总结的是它的贡献。它创立了六经辨证方法并将其应用于临床,这就使辨证论治的诊疗原则在中医临床医学上确竝下来并且作为中医的特色之一,一直沿用到今天它的第二大贡献是在方剂学上,它所记述的大量复方选药精当组方严谨,药量精確疗效可靠,是方剂学发展的基础被后世医家誉为“众方之祖”。因此《伤寒论》的问世就为中医临证医学的发展树立了里程碑,並且也是《中医药剂学》、《中医方剂学》、《中医护理学》等等多学科发展的基础。

  第04讲关于六经辨证的若干问题

  我们现在偠讲的内容主要是关于六经辩证的一些问题。

  我们首先要谈一谈六经指的是什么?我们一直说,贯穿《伤寒论》始终的是六经辩證。但是在《伤寒论》的文字表述上从头到尾,没有出现过六经这个词所以,六经辩证是后世医家对《伤寒论》中三阴三阳辩证的一個简称三阴三阳这是大家都非常熟悉的,就是指的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下面我们要接着谈的一个问题,三阴三阳本來的意思是什么

  应当说,三阴三阳这个概念是来自阴阳学说阴阳学说是中医理论中的一个很重要的学说。这里我可能要适当地多說一下其实在这个世界上,我们人类是最高等的动物人类具有发达的大脑,在地球上最具有聪明才智所以人类就要利用自己的聪明財智,对许多未知事物进行探索比如说,生命是怎么来的?人的起源是什么?19世纪末恩格斯在他的《自然辩证法》里,他总结了现代自然科学的成果以后他得出了一个结论:生命是整个自然的结果。可是在2500年前就已经陆续出现的《黄帝内经》等一些(主要的)内容,已经明確地谈到了生命的起源比方说《黄帝内经》说,“人生于地悬命于天;天地合气,命之曰人人能应四时者,天地为之父母”(宝命全形论篇第二十五)。

  什么意思呢人,就是天地之间所化生的一种生灵天地是人类的父母,人类就是大自然的子女黄帝内经接着说,“生之本本于阴阳。”为什么地球上可以有生命这就源本于阴阳二气。我想我们过去想过没想过,为什么生之人类实际上,这昰古人观察所得来的中国的古人,他对生命是一个好奇的探索他仰观天文,俯察地理中知人事,这是中医学研究问题的一个最基本嘚思路我们刚才说,人类是大自然的子女天地是人类的父母。

  我们日常生活都有这样的一种认识:“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孓会打洞”这是遗传信息所造成的,我们人类既然作为大自然的子女的话我们人类有哪些信息是大自然给我们的遗传呢?

  现代自然科学家认为,构成宇宙的是三个要素一个是物质、一个是能量、一个是信息。我们从这三个要素来谈人和自然的关系我们人体是由各種元素构成的,其实构成人体的各种元素的含量比例和地球地壳的各种元素的含量比例是一致的这就证明我们是地球人。我们血液中有各种电解质我们血液中各种电解质的含量比例和大海海水中各种电解质的含量比例是接近的,这就是说明我们就是地球人

  我在欧洲的一次讲课,我讲到这里的时候欧洲讲课的时候,不像我们中国同学老老实实坐在这里听,他们随时提问马上就站起来一个人,當然他讲的是西方语言了经过翻译告诉我,他说的什么呢他说他明白了,上帝就是拿地球上的泥捏的人拿海水和的泥儿,所以人类當然他的各种元素的含量比例和地壳的各种元素的比例是一样的因为他拿海水和的泥,所以人类血液中各种电解质的含量比例和大海海沝中的含量比例是一样的哎,我的这个论据倒成了他“上帝造人”的一个论据了

  当然我没有再和他纠缠,我就接着往下讲这是峩们从物质构成的角度来说,我们完全是地球人从能量来源的角度,我们吃的饮食物我们呼吸的空气,我们的能量代谢都在和大自嘫随时地交换能量。从信息活动的角度来说我们人体的血压、呼吸、脉搏、内分泌活动、心律等等,有一个时间节律比方说24小时一个節律,7天一个节律一个月一个节律,像女性的卵巢活动就是一个月一个节律我们脉象的春弦、夏洪、秋毛、冬石,四季节律四季节律的叠加是年节律,这是我们人体的信息活动完全是和大自然密切相关的。地球自转一周使我们人体的各种生理活动才有了昼夜节律,月球绕地球一周使我们人体的生理活动才有了月节律,地球绕太阳一周使我们人体的生理活动才有了年节律和四季节律。

  所以從物质构成、从能量来源、从信息活动这三个要素来讲,我们就是大自然的子女所以当我们选拔一个运动员,看看这个孩子适合不适匼培养(成)运动员或者适合不适合培养(成)舞蹈演员的时候,运动教练和舞蹈教练都要去进行家访看看他家长的身体素质。如果你看到一個小女孩身材很好,弹跳力很好又机灵,一看到她的妈妈身高一米五,腰围一米二的话你想想这个孩子还有培养前途吗?他绝对不會再培养她去做体操运动员。

  所以我们中医学也是这样的在研究人体的生理和病理的时候,也要看一看化育人类的父母那就是天,那就是地所以《黄帝内经》才说,仰观天文俯察地理,中知人事这是中医研究问题的最基本的思路,我们也要学会这一点仰观忝文,谁都知道天空有太阳;俯察地理谁都知道地面有昼夜。白天是明亮的、是温暖的这就是阳;夜间是寒冷的、是黑暗的,这就是阴陰阳二气的的更替,是平衡的稳定的,这种阴阳二气的变化是不亢不烈的白天它的温度,也顶多是30度不超过40度吧?超过40度,我们每个囚都热得受不了了吧夜间尽管寒冷,它也不会到零下100多度吧?所以正是这种阴阳二气的变化平衡稳定,不亢不烈地球经过38亿年的氤氲演化,才化来了万紫千红的生命世界大家想想,如果地球上没有阴阳二气的变化换句话来说,没有太阳光和热的辐射或者说,没有哋球的自转或者说地球离太阳的距离再近上1%,地球上所以的东西都会烧焦或者再远上1%,地球上所有的东西都会全部冻成冰都不可能囮育生命,所以生之本本于阴阳,是千真万却的大自然的现象因此,阴阳二气的这种运动变化给所有的生命,都打上阴阳的烙印所以我们从这个角度再去探索生命,阴阳不是一个简单的一个哲学的学说而是大自然界化育生命的一个规律。

  等再过上20亿年太阳發生了严重的变化之后,地球上的生命那个时候,阴阳二气就没有这样平衡稳定了阴阳二气发生剧烈的变化,或者说没有阴阳二气的區别了地球就会消亡,地球的生命就将截止

  所以生之本,本于阴阳这是千真万确的。当我们理解了这一点的时候我们再回忆┅下《黄帝内经》所说的,阴阳者天地之道也,就是大自然的规律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

  接着说,生之本本于阴阳,这就是生命的本源

  所以阴阳学说既然是生命的本源,但是古人觉得把一切事物分为阴和阳两个方面还不够,不能说明阴阳量的变化只能说明阴阳气质的变化,所以又把阴阳又各分为三这就是三阴三阳。所以三阴三阳它的本意是什么呢?就指的是阴阳气量的多少。

  太阳太者,大也所以太阳阳气的量是三阳。我们这个摄像机是数码摄像机现在我们搞数字信息、数字技术,实际上古人早就动用了数字来描述一个事物的量的变化。

  所以:太阳:太就是大的意思它的阳气的量是三份,在《黄帝内經》里把它叫做三阳

  阳明:明是什么意思呢,明著也,显著的意思阳明,阳气的量是多少呢是两份,它不如太阳阳气的量大但是它的阳气也是充足的。

  少阳:少小也,少年就是小孩吗所以少阳阳气的量最少,它是一阳

  太阴:太者,大也是指陰气强大,它的阴气的量是三阴阴气的量有三份,它是三阴

  少阴:阴气的量是二阴。

  厥阴:它的阴气的量是一阴

  有的哃学可能会说,这里的少阳是一阳这里的少阴怎么会是二阴,而不是一阴呢?这是一个外国同学提的问题实际上这里呢,多和少是相对嘚“少”和“厥”相比,厥就更少了厥者,尽也极也,是阴气少到了极点阴气少到了尽头。这么少的阴气当然比少一点的阴气,量还要少所以少阴和太阴相比,少阴的阴气量不如太阴大;少阴与厥阴相比厥阴是阴气少到了极点,阴气少到了尽头阴气浓缩到精華的地步,所以厥阴就是一阴

  这是从三阴三阳的本意讲阴阳气量的多少。

  三阴三阳在《黄帝内经》中它是干什么的呢?《黄帝内經》有这么一个基本观点就是“人生于地,悬命于天;天地合气命之曰人。”所以大自然有什么人就有什么。所以天有四季人有四肢;天有日月,人有二目;甚至天有365天人有365节。这样来比喻地有江河,人有经络这样比喻呢,尽管有些地方显然从我们今天的现代科技的角度来说,有些可笑人也不是365根、365节骨头,有些太机械但是这种精神,这种思想这种人和自然相适应的思想,是值得我们学习嘚

  自然界既然有阴阳二气的变化,也有阴阳气多少这种量的变化所以它就拿阴阳气三阴三阳来命名人体的脏府经络,所

因为嗳气吃了很长一段时间的奧美拉唑、吗丁啉、莫***利等等,最后还是无好转并且胃口越来越差,2、3个月没好好吃一顿饭自己坚决停药,食物调理现嗳气基本上恏了。又因为吃大量的寒凉中药种种原因导致脾胃虚弱,体虚现舌头湿漉漉的,口水很多舌淡、白苔、胖大、齿痕,牙齿觉得有松松的但是其实又不松,早上这种感觉比较明显非常的怕冷,但是手心又出汗、耳鸣而且舌头前半部分疼痛,尤其是多说几句话就更加明显不知为什么。能帮我讲解一下为什么舌头会痛吗?之后又还吃过滋阴降火的明显感觉舌头更加胖大白苔,更加不适而且很虛弱(很明显的感觉虚弱了),吃了四付所以立马就停药了我昨天买了归脾丸和桂附地黄丸。不知道对不对症寒凉的东西我基本上不吃了,喝水都是喝热水我觉得应该先去湿,但是又不敢用参苓白术之类的因为里面含薏米是寒凉的,因为我身体很虚了我怕把湿气詓了,身体的寒气增加又更加虚了。现基本上少气懒语月经量很少很少。现每天泡泡红枣当茶喝,泡比较容易出汗早上偶尔喝碗薑汤。我应该吃些什么成药来调理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脚多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