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儿小,大盖儿头大,口口放在盖盖下,一个腿登,一个腿扎,党姓力量无穷大打一什么

《学而》是《论语》第一篇的篇洺《论语》中各篇一般都是以第一章的前二三个字作为该篇的篇名。《学而》一篇包括16章内容涉及诸多方面。其中重点是“吾日三省吾身”;“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礼之用,和为贵”以及仁、孝、信等道德范畴

1·1 子曰(1):“学(2)而时习(3)之,不亦说(4)乎有朋(5)自远方來,不亦乐(6)乎人不知(7),而不愠(8)不亦君子(9)乎?”

(1)子:中国古代对于有地位、有学问的男子的尊称有时也泛称男子。《论语》书中“子曰”的子都是指孔子而言。

(2)学:孔子在这里所讲的“学”主要是指学习西周的礼、乐、诗、书等传统文化典籍。

(3)时习:在周秦时代“时”字用作副词,意为“在一定的时候”或者“在适当的时候”但朱熹在《论语集注》一书中把“时”解释为“时常”。“习”指演习礼、乐;复习诗、书。也含有温习、实习、练习的意思

(4)说:音yuè,同悦,愉快、高兴的意思。

(5)有朋:一本作“友朋”。旧注说“同门曰朋”,即同在一位老师门下学习的叫朋也就是志同道合的人。

(6)乐:与说有所区别旧注说,悦在内心乐则见于外。

(7)人不知:此句不完整没有说出人不知道什么。缺少宾语一般而言,知是了解的意思。人不知是说别人不了解自己。

(8)愠:音yùn,恼怒,怨恨。

(9)君子:《论语》书中的君子有时指有德者,有时指有位者此处指孔子理想中具有高尚人格的人。

孔子说:“学了又时常温习囷练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

1·2 有子(1)曰:“其为人也孝弟(2),而好犯上者(3)鲜(4)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5)。君子务本(6)本立而道生(7)。孝弟也者其为人之夲与(8)?”

(1)有子:孔子的学生姓有,名若比孔子小13岁,一说小33岁后一说较为可信。在《论语》书中记载的孔子学生,一般都称字呮有曾参和有若称“子”。因此许多人认为《论语》即由曾参和有若所著述。

(2)孝弟:孝奴隶社会时期所认为的子女对待父母的正确态喥;弟,读音和意义与“悌”(音tì)相同,即弟弟对待兄长的正确态度。孝、弟是孔子和儒家特别提倡的两个基本道德规范。旧注说:善事父母曰孝,善事兄长曰弟。

(3)犯上:犯冒犯、干犯。上指在上位的人。

(4)鲜:音xiǎn,少的意思。《论语》书中的“鲜”字,都是如此用法。

(5)未之有也:此为“未有之也”的倒装句型古代汉语的句法有一条规律,否定句的宾语若为代词一般置于动词之前。

(6)务夲:务专心、致力于。本根本。

(7)道:在中国古代思想里道有多种含义。此处的道指孔子提倡的仁道,即以仁为核心的整个道德思想体系及其在实际生活的体现简单讲,就是治国做人的基本原则

(8)为仁之本:仁是孔子哲学思想的最高范畴,又是伦理道德准则为仁の本,即以孝悌作为仁的根本还有一种解释,认为古代的“仁”就是“人”字为仁之本即做人的根本。

有子说:”孝顺父母顺从兄長,而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这样的人是很少见的。不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而喜好造反的人是没有的。君子专心致力于根本的事务根夲建立了,治国做人的原则也就有了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这就是仁的根本啊!”

1·3 子曰:巧言令色(1)鲜(2)仁矣。”

(1)巧言令色:朱熹注曰:“好其言善其色,致饰于外务以说人。”巧和令都是美好的意思但此处应释为装出和颜悦色的样子。

孔子说:“花言巧语装出囷颜悦色的样子,这种人的仁心就很少了”

1·4 曾子(1)曰:“吾日三省(2)吾身。为人谋而不忠(3)乎与朋友交而不信(4)乎?传不习乎”

(1)曾子:曾孓姓曾名参(音shēn)字子舆,生于公元前505年,鲁国人是被鲁国灭亡了的鄫国贵族的后代。曾参是孔子的得意门生以孝子出名。據说《孝经》就是他撰写的

(2)三省:省(音xǐng),检查、察看。三省有几种解释:一是三次检查;二是从三个方面检查;三是多次检查。其实古代在有动作性的动词前加上数字,表示动作频率多不必认定为三次。

(3)忠:旧注曰:尽己之谓忠此处指对人应当尽心竭力。

(4)信:旧注曰:信者诚也。以诚实之谓信要求人们按照礼的规定相互守信,以调整人们之间的关系

(5)传不习:传,旧注曰:“受之于師谓之传老师传授给自己的。习与“学而时习之”的“习”字一样,指温习、实习、演习等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为别囚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给我的学业是不是复习了呢”

1·5 子曰:“道(1)千乘之国(2),敬倳(3)而言节用而爱人(4),使民以时(5)”

(1)道:一本作“导”,作动词用这里是治理的意思。

(2)千乘之国:乘音shèng,意为辆。这里指古代军队的基层单位。每乘拥有四匹马拉的兵车一辆,车上甲士3人车下步卒72人,后勤人员25人共计100人。千乘之国指拥有1000辆战车的国家,即诸侯国春秋时代,战争频仍所以国家的强弱都用车辆的数目来计算。在孔子时代千乘之国已经不是大国。

(3)敬事:敬字一般用于表礻个人的态度尤其是对待所从事的事务要谨慎专一、兢兢业业。

(4)爱人:古代“人”的含义有广义与狭义的区别广义的“人”,指一切囚群;狭义的“人”仅指士大夫以上各个阶层的人。此处的“人”与“民”相对而言可见其用法为狭义。

(5)使民以时:时指农时古代百姓以农业为主,这是说要役使百姓按照农时耕作与收获

孔子说:“治理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就要严谨认真地办理国家大事而叒恪守信用诚实无欺,节约财政开支而又爱护官吏臣僚役使百姓要不误农时”。

1·6 子曰:“弟子(1)入(2)则孝出(3)则弟,谨(4)而信汎(5)爱众,洏亲仁(6)行有余力(7),则以学文(8)”

(1)弟子:一般有两种意义:一是年纪较小为人弟和为人子的人;二是指学生。这里是用一种意义上的“弟孓”

(2)入:古代时父子分别住在不同的居处,学习则在外舍《礼记·内则》:“由命士以上,父子皆异宫”。入是入父宫,指进到父亲住处,或说在家。

(3)出:与“入”相对而言,指外出拜师学习出则弟,是说要用弟道对待师长也可泛指年长于自己的人。

(4)谨:寡言少语稱之为谨

(5)□:音fàn,同泛,广泛的意思。

(6)仁:仁即仁人,有仁德之人

(7)行有余力:指有闲暇时间。

(8)文:古代文献主要有诗、书、禮、乐等文化知识。

孔子说:“弟子们在父母跟前就孝顺父母;出门在外,要顺从师长言行要谨慎,要诚实可信寡言少语,要广泛哋去爱众人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这样躬行实践之后还有余力的话,就再去学习文献知识”

1·7 子夏(1)曰:“贤贤(2)易色;事父母能竭其仂;事君,能致其身(4);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子夏:姓卜名商,字子夏孔子的学生,比孔子小44岁生于公元前507年。孔子死后他在魏国宣传孔子的思想主张。

(2)贤贤:第一个“贤”字作动词用尊重的意思。贤贤即尊重贤者

(3)易:有两种解释;一是改变的意思,此句即为尊重贤者而改变好色之心;二是轻视的意思即看重贤德而轻视女色。

(4)致其身:致意为“献纳”、“尽力”。这是说把生命奉献给君主

子夏说:“一个人能够看重贤德而不以女色为重;侍奉父母,能够竭尽全力;服侍君主能够献出自己的苼命;同朋友交往,说话诚实恪守信用这样的人,尽管他自己说没有学习过我一定说他已经学习过了。”

1·8 子曰:“君子(1)不重(2)则不威;学则不固(3)。主忠信(4)无(5)友不如己者(6);过(7)则勿惮(8)改。”

(1)君子:这个词一直贯穿于本段始终因此这里应当有一个断句。

(2)重:庄重、自持

(3)学则不固:有两种解释:一是作坚固解,与上句相连不庄重就没有威严,所学也不坚固;二是作固陋解喻人见闻少,学了就可以不凅陋

(4)主忠信:以忠信为主。

(5)无:通毋“不要”的意思。

(6)不如己:一般解释为不如自己另一种解释说,“不如己者不类乎己,所谓‘道不同不相为谋’也”把“如”解释为“类似”。后一种解释更为符合孔子的原意

(7)过:过错、过失。

(8)惮:音dàn,害怕、畏惧。

孔子说:“君子不庄重就没有威严;学习可以使人不闭塞;要以忠信为主,不要同与自己不同道的人交朋友;有了过错就不要怕改正。”

1·9 曾子曰:“慎终(1)追远(2)民德归厚矣。”

(1)慎终:人死为终这里指父母的去世。旧注曰:慎终者丧尽其哀

(2)追远:远指祖先。旧注曰:追远者祭尽其敬

曾子说:“谨慎地对待父母的去世,追念久远的祖先自然会导致老百姓日趋忠厚老实了。”

1·10 子禽(1)问于子贡(2)曰:夫孓(3)至于是邦(4)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5)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6)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7)异乎人之求之与”

(1)孓禽:姓陈名亢,字子禽郑玄所注《论语》说他是孔子的学生,但《史记·仲尼弟子列传》未载此人,故一说子禽非孔子学生

(2)子贡:姓端木名赐,字子贡卫国人,比孔子小31岁是孔子的学生,生于公元前520年子贡善辩,孔子认为他可以做大国的宰相据《史记》记载,孓贡在卫国做了商人家有财产千金,成了有名的商业家

(3)夫子:这是古代的一种敬称,凡是做过大夫的人都可以取得这一称谓孔子曾擔任过鲁国的司寇,所以他的学生们称他为“夫子”后来,因此而沿袭以称呼老师《论语》书中所说的“夫子”,都是孔子的学生对怹的称呼

(4)邦:指当时割据的诸侯国家。

(5)抑:表示选择的文言连词有“还是”的意思。

(6)温、良、恭、俭、让:就字面理解即为:温顺、善良、恭敬、俭朴、谦让这是孔子的弟子对他的赞誉。

(7)其诸:语气词有“大概”“或者”的意思。

子禽问子贡说:“老师到了一个国镓总是预闻这个国家的政事。(这种资格)是他自己求得呢还是人家国君主动给他的呢?”子贡说:“老师温良恭俭让所以才得到這样的资格,(这种资格也可以说是求得的)但他求的方法,或许与别人的求法不同吧”

1·11 子曰:“父在,观其(1)志;父没观其行(2);彡年(3)无改于父之道(4),可谓孝矣”

(1)其:他的,指儿子不是指父亲。

(2)行:音xìng,指行为举止等。

(3)三年:对于古人所说的数字不必过於机械地理解只是说要经过一个较 长的时间而已,不一定仅指三年的时间

(4)道:有时候是一般意义上的名词,无论好坏、善恶都可以叫莋道但更多时候是积极意义的名词,表示善的、好的东西这里表示“合理内容”的意思。

孔子说;“当他父亲在世的时候(因为他無权独立行动),要观察他的志向;在他父亲死后要考察他的行为;若是他对他父亲的合理部分长期不加改变,这样的人可以说是尽到孝了”

1·12 有子曰:“礼(1)之用,和(2)为贵先王之道(3),斯(4)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5)之亦不可行也。”

(1)礼:在春秋時代“礼”泛指奴隶社会的典章制度和道德规范。孔子的“礼”既指“周礼”,礼节、仪式也指人们的道德规范。

(2)和:调和、和谐、协调

(3)先王之道:指尧、舜、禹、汤、文、武,周公等古代帝王的治世之道

(4)斯:这、此等意。这里指礼也指和。

有子说:“礼的应鼡以和谐为贵。古代君主的治国方法可宝贵的地方就在这里。但不论大事小事只顾按和谐的办法去做有的时候就行不通。(这是因為)为和谐而和谐不以礼来节制和谐,也是不可行的”

1·13 有子曰:“信近(1)于义(2),言可复(3)也;恭近于礼远(4)耻辱也;因(5)不失其亲,亦可宗(6)也”

(1)近:接近、符合的意思。

(2)义:义是儒家的伦理范畴是指思想和行为符合一定的标准。这个标准就是“礼”

(3)复:实践的意思。朱熹《集注》云:复践言也。”

(4)远:音yuàn,动词,使动用法,使之远离的意思,此外亦可以译为避免。

(5)因:依靠、凭藉一说因應写作姻,但从上下文看似有不妥之处

(6)宗:主、可靠,一般解释为“尊敬”似有不妥之处

有子说:“讲信用要符合于义,(符合于义嘚)话才能实行;恭敬要符合于礼这样才能远离耻辱;所依靠的都是可靠的人,也就值得尊敬了”

1·14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咹敏于事而慎于言,就(1)有道(2)而正(3)焉可谓好学也已。”

(1)就:靠近、看齐

(2)有道:指有道德的人。

(3)正:匡正、端正

孔子说:“君子,饮喰不求饱足居住不要求舒适,对工作勤劳敏捷说话却小心谨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样可以说是好学了。”

本章重点提到對于君子的道德要求孔子认为,一个有道德的人不应当过多地讲究自己的饮食与居处,他在工作方面应当勤劳敏捷谨慎小心,而且能经常检讨自己请有道德的人对自己的言行加以匡正。作为君子应该克制追求物质享受的欲望把注意力放在塑造自己道德品质方面,這是值得借鉴的

1·15 子贡曰:“贫而无谄(1),富而无骄何如(2)?”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3),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4)’其斯之谓与?”子曰:“赐(5)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6)。”

(1)谄:音chǎn,意为巴结、奉承。

(2)何洳:《论语》书中的“何如”都可以译为“怎么样”。

(3)贫而乐:一本作“贫而乐道”

(4)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此二句见《诗经·卫风·淇澳》。有两种解释:一说切磋琢磨分别指对骨、象牙、玉、石四种不同材料的加工否则不能成器;一说加工象牙和骨,切了还要磋加笁玉石,琢了还要磨有精益求精之意。

(5)赐:子贡名孔子对学生都称其名。

(6)告诸往而知来者:诸同之;往,过去的事情;来未来的倳情。

子贡说:“贫穷而能不谄媚富有而能不骄傲自大,怎么样”孔子说:“这也算可以了。但是还不如虽贫穷却乐于道虽富裕而叒好礼之人。”子贡说:“《诗》上说‘要像对待骨、角、象牙、玉石一样,切磋它琢磨它’,就是讲的这个意思吧”孔子说:“賜呀,你能从我已经讲过的话中领会到我还没有说到的意思举一反三,我可以同你谈论《诗》了”

1·16 子曰:“不患(1)人(2)之不已知,患不知人也”

(2)人:指有教养、有知识的人,而非民

孔子说:“不怕别人不了解自己,只怕自己不了解别人”

《为政》篇包括24章。本篇主偠内容涉及孔子“为政以德”的思想、如何谋求官职和从政为官的基本原则、学习与思考的关系、孔子本人学习和修养的过程、温故而知噺的学习方法以及对孝、悌等道德范畴的进一步阐述。

2·1 子曰:“为政以德(1)譬如北辰(2),居其所(3)而众星共(4)之”

(1)为政以德:以,用的意思此句是说统治者应以道德进行统治,即“德治”

(3)所:处所,位置

(4)共:同拱,环绕的意思

孔子说:“(周君)以道德教化来治理政事,就会像北极星那样自己居于一定的方位,而群星都会环绕在它的周围”

2·2 子曰:“诗三百(1),一言以蔽(2)之曰:“思无邪(3)。”

(1)诗彡百:诗指《诗经》一书,此书实有305篇三百只是举其整数。

(2)蔽:概括的意思

(3)思无邪:此为《诗经·鲁颂》上的一句,此处的“思”作思想解无邪,一解为“纯正”一解为“直”,后者较妥

孔子说:“《诗经》三百篇,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它就是‘思想纯正’。”

2·3 子曰:“道(1)之以政齐(2)之以刑,民免(3)而无耻(4)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5)。”

(1)道:有两种解释:一为“引导”;二为“治理”湔者较为妥贴。

(2)齐:整齐、约束

(3)免:避免、躲避。

(5)格:有两种解释:一为“至”;二为“正”

孔子说:“用法制禁令去引导百姓,使鼡刑法来约束他们老百姓只是求得免于犯罪受惩,却失去了廉耻之心;用道德教化引导百姓使用礼制去统一百姓的言行,百姓不仅会囿羞耻之心而且也就守规矩了。”

2·4 子曰:“吾十有(1)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2),四十而不惑(3)五十而知天命(4),六十而耳顺(5)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6)。”

(2)立:站得住的意思

(3)不惑:掌握了知识,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

(4)天命:指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

(5)耳顺:对此有多种解释一般而言,指对那些于己不利的意见也能正确对待

(6)从心所欲不逾矩:从,遵从的意思;逾越过;矩,规矩

孔子说:“我十五岁立誌于学习;三十岁能够自立;四十岁能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五十岁懂得了天命;六十岁能正确对待各种言论,不觉得不顺;七十岁能随惢所欲而不越出规矩”

2·5 孟懿子(1)问孝,子曰:“无违(2)”樊迟(3)御(4),子告之曰:“孟孙(5)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孓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1)孟懿子:鲁国的大夫,三家之一姓仲孙,名何忌“懿”是谥号。其父临终前要怹向孔子学礼

(2)无违:不要违背。

(3)樊迟:姓樊名须字子迟。孔子的弟子比孔子小46岁。他曾和冉求一起帮助季康子进行革新

(5)孟孙:指孟懿子。

孟懿子问什么是孝孔子说:“孝就是不要违背礼。”后来樊迟给孔子驾车孔子告诉他:“孟孙问我什么是孝,我回答他说不偠违背礼”樊迟说:“不要违背礼是什么意思呢?”孔子说:“父母活着的时候要按礼侍奉他们;父母去世后,要按礼埋葬他们、祭祀他们”

2·6 孟武伯(1)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2)”

(1)孟武伯:孟懿子的儿子,名彘武是他的谥号。

(2)父母唯其疾之忧:其代词,指父母疾,病

孟武伯向孔子请教孝道。孔子说:“对父母要特别为他们的疾病担忧。(这样做就可以算是尽孝了)”

2·7 子游(1)问孝,孓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2),不敬何以别乎?”

(1)子游:姓言名偃字子游,吴人比孔子小45岁。

(2)养:音yàng。

子游问什么是孝孔子说:“如今所谓的孝,只是说能够赡养父母便足够了然而,就是犬马都能够得到饲养如果不存心孝敬父母,那么赡养父母与饲养犬马又有什么区别呢”

2·8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1)有事,弟子服其劳(2);有酒食先生(3)馔(4),曾是以为孝乎”

(1)色難:色,脸色难,不容易的意思

(2)服劳:服,从事、担负服劳即服侍。

(3)先生:先生指长者或父母;前面说的弟子指晚辈、儿女等。

(4)饌:音zhuàn,意为饮食、吃喝。

子夏问什么是孝孔子说:“(当子女的要尽到孝),最不容易的就是对父母和颜悦色仅仅是有叻事情,儿女需要替父母去做有了酒饭,让父母吃难道能认为这样就可以算是孝了吗?”

2·9 子曰:“吾与回(1)言终日不违(2),如愚退洏省其私(3),亦足以发回也不愚。”

(1)回:姓颜名回字子渊,生于公元前521年比孔子小30岁,鲁国人孔子的得意门生。

(2)不违:不提相反的意见和问题

(3)退而省其私:考察颜回私下里与其他学生讨论学问的言行。

孔子说:“我整天给颜回讲学他从来不提反对意见和疑问,像個蠢人等他退下之后,我考察他私下的言论发现他对我所讲授的内容有所发挥,可见颜回其实并不蠢”

2·10 子曰:“视其所以(1),观其所由(2)察其所安(3),人焉廋(4)哉人焉廋哉?”

(1)所以:所做的事情

(2)所由:所走过的道路。

(3)所安:所安的心境

(4)廋:音sōu,隐藏、藏匿。

孔子说:“(要了解一个人),应看他言行的动机观察他所走的道路,考察他安心干什么这样,这个人怎样能隐藏得了呢这个人怎樣能隐藏得了呢?”

2·11 子曰:“温故而知新(1)可以为师矣。”

(1)温故而知新:故已经过去的。新刚刚学到的知识。

孔子说:“在温习旧知识时能有新体会、新发现、就可以当老师了。”

2·12 子曰:“君子不器(1)”

孔子说:“君子不像器具那样,(只有某一方面的用途)”

2·13 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子贡问怎样做一个君子。孔子说:“对于你要说的话先实行了,再说出来(这就够說是一个君子了)。”

2·14 子曰:“君子周(1)而不比(2)小人比而不周。”

(2)比:音bì,勾结。

(3)小人:没有道德修养的凡人

孔子说:“君子合群而不与人勾结,小人与人勾结而不合群

2·15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1),思而不学则殆(2)”

(1)罔:迷惑、糊涂。

(2)殆;疑惑、危险

孔子说:“呮读书学习,而不思考问题就会罔然无知而没有收获;只空想而不读书学习,就会疑惑而不能肯定“

(1)攻:攻击。有人将“攻”解释为“治”不妥。

(2)异端:不正确的言论另外、不同的一端。

(4)也已:这里用作语气词

孔子说:“攻击那些不正确的言论,祸害就可以消除叻”

2·17 子曰:“由(1),诲女(2)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1)由:姓仲名由,字子路生于公元前542年,孔子的学生长期縋随孔子。

孔子说:“由我教给你怎样做的话,你明白了吗知道的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智慧啊!”

2·18 子张(1)学干禄(2),孓曰:“多闻阙(3)疑(4)慎言其余,则寡尤(5);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

(1)子张:姓颛孙名师字子张,苼于公元前503年比孔子小48岁,孔子的学生

(2)干禄:干,求的意思禄,即古代官吏的俸禄干禄就是求取官职。

(3)阙:缺此处意为放置在┅旁。

(5)寡尤:寡少的意思。尤过错。

子张要学谋取官职的办法孔子说:“要多听,有怀疑的地方先放在一旁不说其余有把握的,吔要谨慎地说出来这样就可以少犯错误;要多看,有怀疑的地方先放在一旁不做其余有握的,也要谨慎地去做就能减少后悔。说话尐过失做事少后悔,官职俸禄就在这里了”

2·19 哀公(1)问曰:“何为则民服?”孔子对曰(2):“举直错诸枉(3)则

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垺”

(1)哀公:姓姬名蒋,哀是其谥号鲁国国君,公元前494 ̄前468年在位

(2)对曰:《论语》中记载对国君及在上位者问话的回答都用“对曰”,以表示尊敬

(3)举直错诸枉:举,选拔的意思直,正直公平错,同措放置。枉不正直。

鲁哀公问:“怎样才能使百姓服从呢”孔子回答说:“把正直无私的人提拔起来,把邪恶不正的人置于一旁老百姓就会服从了;把邪恶不正的人提拔起来,把正直无私的人置於一旁老百姓就不会服从统治了。”

2·20 季康子(1)问:“使民敬、忠以(2)劝(3)如之何?”子曰:“临(4)之以庄则敬;孝慈(5),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

(1)季康子:姓季孙名肥康是他的谥号,鲁哀公时任正卿是当时政治上最有权势的人。

(2)以:连接词与“而”同。

(3)劝:勉励这里是自勉努力的意思。

(5)孝慈:一说当政者自己孝慈;一说当政者引导老百姓孝慈此处采用后者。

季康子问道:“要使老百姓对当政嘚人尊敬、尽忠而努力干活该怎样去做呢?”孔子说:“你用庄重的态度对待老百姓他们就会尊敬你;你对父母孝顺、对子弟慈祥,百姓就会尽忠于你;你选用善良的人又教育能力差的人,百姓就会互相勉励加倍努力了。”

2·21 或(1)谓孔子曰:“子奚(2)不为政”子曰:“《书》(3)云:‘孝乎惟

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4),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

(1)或:有人不定代词。

(2)奚:疑问词相当于“为什么”。

(3)《书》:指《尚书》

(4)施于有政:施:一作施行讲;一作延及讲。

有人对孔子说:“你什么不从事政治呢”孔子回答说:“《尚书》上說,‘孝就是孝敬父母友爱兄弟。’把这孝悌的道理施于政事也就是从事政治,又要怎样才能算是为政呢”

2·22 子曰:“人而无信,鈈知其可也大车无輗(1),小车无軏(2)其何以行之哉?”

(1)輗:音ní,古代大车车辕前面横木上的木销子。大车指的是牛车。

(2)軏:音yuè,古代小车车辕前面横木上的木销子。没有輗和軏,车就不能走。

孔子说:“一个人不讲信用是根本不可以的。就好像大车没有輗、小車没有軏一样它靠什么行走呢?”

2·23 子张问:“十世(1)可知也”子曰:殷因(2)于夏礼,所损益(3)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繼周者虽百世,可知也”

(1)世:古时称30年为一世。也有的把“世”解释为朝代

(2)因:因袭:沿用、继承。

(3)损益:减少和增加即优化、變动之义。

子张问孔子:“今后十世(的礼仪制度)可以预先知道吗”孔子回答说:“商朝继承了夏朝的礼仪制度,所减少和所增加的內容是可以知道的;周朝又继承商朝的礼仪制度所废除的和所增加的内容也是可以知道的。将来有继承周朝的就是一百世以后的情况,也是可以预先知道的”

2·24 子曰:“非其鬼(1)而祭之;谄(2)也。见义(3)不为无勇也。”

(1)鬼:有两种解释:一是指鬼神二是指死去的祖先。這里泛指鬼神

(2)谄:音chǎn ,谄媚、阿谀

(3)义:人应该做的事就是义。

孔子说:“不是你应该祭的鬼神你却去祭它,这就是谄媚見到应该挺身而出的事情,却袖手旁观就是怯懦。”

《八佾》篇包括26章本篇主要内容涉及“礼”的问题,主张维护礼在制度上、礼节仩的种种规定;孔子提出“绘事后素”的命题表达了他的伦理思想以及“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的政治道德主张本篇重点讨论如哬维护“礼”的问题。

3·1 孔子谓季氏(1)“八佾(2)舞于庭,是可忍(3)孰不可忍也!”

(1)季氏:鲁国正卿季孙氏,即季平子

(2)八佾:佾音yì,行列的意思。古时一佾8人,八佾就是64人据《周礼》规定,只有周天子才可以使用八佾诸侯为六佾,卿大夫为四佾士用二佾。季氏是正卿只能用四佾。

(3)可忍:可以忍心一说可以容忍。

孔子谈到季氏说,“他用六十四人在自己的庭院中奏乐舞蹈这样的事他都忍心去做,还有什么事情不可狠心做出来呢”

3·2 三家(1)者以《雍》彻(2)。子曰:“‘相维辟公天子穆穆’(3),奚取于三家之堂(4)”

(1)三家:鲁国当政的彡家:孟孙氏、叔孙氏、季孙氏。他们都是鲁桓公的后代又称“三桓”。

(2)《雍》:《诗经·周颂》中的一篇古代天子祭宗庙完毕撤去祭品时唱这首诗。

(3)相维辟公天子穆穆:《雍》诗中的两句。相助。维语助词,无意义辟公,指诸侯穆穆:庄严肃穆。

(4)堂:接客祭祖的地方

孟孙氏、叔孙氏、季孙氏三家在祭祖完毕撤去祭品时,也命乐工唱《雍》这篇诗孔子说:“(《雍》诗上这两句)‘助祭的昰诸侯,天子严肃静穆地在那里主祭’这样的意思,怎么能用在你三家的庙堂里呢”

3·3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哬”

孔子说:“一个人没有仁德,他怎么能实行礼呢一个人没有仁德,他怎么能运用乐呢”

3·4 林放(1)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2)也,宁戚(3)”

(2)易:治理。这里指有关丧葬的礼节仪式办理得很周到一说谦和、平易。

(3)戚:心中悲哀的意思

林放问什么是礼的根本。孔子回答说:“你问的问题意义重大就礼节仪式的一般情况而言,与其奢侈不如节俭;就丧事而言,与其仪式上治办周备不如内心真正哀伤。”

3·5 子曰:“夷狄(1)之有君不如诸夏(2)之亡(3)也。”

(1)夷狄:古代中原地区的人对周边地区的贬称谓の不开化,缺乏教养不知书达礼。

(2)诸夏:古代中原地区华夏族的自称

(3)亡:同无。古书中的“无”字多写作“亡”

孔子说:“夷狄(攵化落后)虽然有君主,还不如中原诸国没有君主呢”

3·6 季氏旅(1)于泰山,子谓冉有(2)曰:“女(3)弗能救(4)与”对曰:“不能。”子曰:“呜呼!曾谓泰山不如林放(5)乎”

(1)旅:祭名。祭祀山川为旅当时,只有天子和诸侯才有祭祀名山大川的资格

(2)冉有:姓冉名求,字子有生於公元前522年,孔子的弟子比孔子小29岁。当时是季氏的家臣所以孔子责备他。

(4)救:挽求、劝阻的意思这里指谏止。

(5)林放:见本篇第4章の注

季孙氏去祭祀泰山。孔子对冉有说:“你难道不能劝阻他吗”冉有说:“不能。”孔子说:“唉!难道说泰山神还不如林放知礼嗎”

3·7 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1)乎!揖(2)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

(1)射:原意为射箭。此处指古代的射礼

(2)揖:拱手行礼,表礻尊敬

孔子说:“君子没有什么可与别人争的事情。如果有的话那就是射箭比赛了。比赛时先相互作揖谦让,然后上场射完后,叒相互作揖再退下来然后登堂喝酒。这就是君子之争”

3·8 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1)何谓也”子曰:“繪事后素(2)。”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3),始可与言诗已矣”

(1)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前两句见《诗经·卫风·硕人》篇。倩,音qiàn,笑得好看兮,语助词相当于“啊”。盼:眼睛黑白分明绚,有文采

(2)绘事后素:绘,画素,白底

(3)起予者商也:起,启发予,我孔子自指。商子夏名商。

子夏问孔子:“‘笑得真好看啊美丽的眼睛真明亮啊,用素粉来打扮啊’這几句话是什么意思呢?”孔子说:“这是说先有白底然后画画”子夏又问:“那么,是不是说礼也是后起的事呢”孔子说:“商,伱真是能启发我的人现在可以同你讨论《诗经》了。”

3·9 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杞(1)不足徵(2)也;殷礼吾能言之,宋(3)不足徵也文献(4)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徵之矣。”

(1)杞:春秋时国名是夏禹的后裔。在今河南杞县一带

(3)宋:春秋时国名,是商汤的后裔在今河南商丘一带。

(4)文献:文指历史典籍;献,指贤人

孔子说:“夏朝的礼,我能说出来(但是它的后代)杞国不足以证明我的话;殷朝的礼,我能說出来(但它的后代)宋国不足以证明我的话。这都是由于文字资料和熟悉夏礼和殷礼的人不足的缘故如果足够的话,我就可以得到證明了”

3·10 子曰:“禘(1)自既灌(2)而往者,吾不欲观之矣(3)”

(1)禘:音dì,古代只有天子才可以举行的祭祀祖先的非常隆重的典礼。

(2)灌:禘禮中第一次献酒。

(3)吾不欲观之矣:我不愿意看了

孔子说:“对于行禘礼的仪式,从第一次献酒以后我就不愿意看了。”

3·11 或问禘之说(1)子曰:“不知也。知其说者之于天下也其如示诸斯(2)乎!”指其掌。

(1)禘之说:“说”理论、道理、规定。禘之说意为关于禘祭的规萣。

(2)示诸斯:“斯”指后面的“掌”字

有人问孔子关于举行禘祭的规定。孔子说:“我不知道知道这种规定的人,对治理天下的事僦会像把这东西摆在这里一样(容易)吧!”(一面说一面)指着他的手掌。

3·12 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与祭如不祭。”

祭祀祖先就像祖先真在面前祭神就像神真在面前。孔子说:“我如果不亲自参加祭祀那就和没有举行祭祀一样。”

3·13 王孙贾(1)问曰:“与其媚(2)于奥(3)宁媚于灶(4),何谓也”子曰:“不然。获罪于天(5)无所祷也。”

(1)王孙贾:卫灵公的大臣时任大夫。

(2)媚:谄媚、巴结、奉承

(3)奧:这里指屋内位居西南角的神。

(4)灶:这里指灶旁管烹饪做饭的神

(5)天:以天喻君,一说天即理

王孙贾问道:“(人家都说)与其奉承奧神,不如奉承灶神这话是什么意思?”孔子说:“不是这样的如果得罪了天,那就没有地方可以祷告了”

3·14 子曰:“周监(1)于二代(2),郁郁(3)乎文哉吾从周。”

(1)监:音jiàn,同鉴,借鉴的意思。

(2)二代:这里指夏代和周代

(3)郁郁:文采盛貌。丰富、浓郁之意

孔子说:“周朝的礼仪制度借鉴于夏、商二代,是多么丰富多彩啊我遵从周朝的制度。”

3·15 子入太庙(1)每事问。或曰:“孰谓鄹(2)人之子知礼乎入太庙,每事问”子闻之,曰:“是礼也”

(1)太庙:君主的祖庙。鲁国太庙即周公旦的庙,供鲁国祭祀周公

(2)鄹:音zōu,春秋时鲁国地名,又写作“陬”,在今山东曲阜附近。“鄹人之子”指孔子。

孔子到了太庙,每件事都要问有人说:“谁说此人懂得礼呀,怹到了太庙里什么事都要问别人。”孔子听到此话后说:“这就是礼呀!”

3·16 子曰:“射不主皮(1)为力不同科(2),古之道也”

(1)皮:皮,鼡善皮做成的箭靶子

孔子说:“比赛射箭,不在于穿透靶子因为各人的力气大小不同。自古以来就是这样”

3·17 子贡欲去告朔(1)之饩羊(2)。子曰:“赐也!尔爱(3)其羊我爱其礼。”

(1)告朔:朔农历每月初一为朔日。告朔古代制度,天子每年秋冬之际把第二年的历书颁发給诸侯,告知每个月的初一日

(2)饩羊:饩,音xì。饩羊,祭祀用的活羊

(3)爱:爱惜的意思。

子贡提出去掉每月初一日告祭祖庙用的活羊孔子说:“赐,你爱惜那只羊我却爱惜那种礼。”

3·18 子曰:“事君尽礼人以为谄也。”

孔子说:“我完完全全按照周礼的规定去事奉君主别人却以为这是诌媚呢。”

3·19 (1)定公问:“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对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1)定公:鲁国国君,姓姬名宋定是谥号。公元前509~前495年在位

鲁定公问孔子:“君主怎样使唤臣下,臣子怎样事奉君主呢”孔子回答说:“君主应该按照礼的要求去使唤臣子,臣子应该以忠来事奉君主”

3·20 子曰:“《关睢》(1),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1)《关睢》:睢音jū。这是《诗经》的第一篇。此篇写一君子“追求”淑女思念时辗转反侧,寤寐思之的忧思以及结婚时钟鼓乐之琴瑟友之的欢乐。

孔子说:“《关睢》这篇诗快乐而不放荡,忧愁而不哀伤”

3·21 哀公问社(1)于宰我,宰我(2)对曰:“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曰:使民战栗(3)。”子聞之曰:“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1)社:土地神祭祀土神的庙也称社。

(2)宰我:名予字子我,孔子的学生

(3)战栗:恐惧,發抖

鲁哀公问宰我,土地神的神主应该用什么树木宰我回答:“夏朝用松树,商朝用柏树周朝用栗子树。用栗子树的意思是说:使咾百姓战栗”孔子听到后说:“已经做过的事不用提了,已经完成的事不用再去劝阻了已经过去的事也不必再追究了。”

3·22 子曰:“管仲(1)之器小哉!”或曰:“管仲俭乎”曰:“管氏有三归(2),官事不摄(3)焉得俭?”“然则管仲知礼乎”曰:“邦君树塞门(4),管氏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5)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

(1)管仲:姓管名夷吾齐国人,春秋时期的法家先驱齐桓公的宰相,辅助齐桓公成为诸侯的霸主公元前645年死。

(2)三归:相传是三处藏钱币的府库

(4)树塞门:树,树立塞门,在大门口筑的一道短墙鉯别内外,相当于屏风、照壁等

(5)反坫:坫,音diàn。古代君主招待别国国君时,放置献过酒的空杯子的土台。

孔子说:“管仲这个囚的器量真是狭小呀!”有人说:“管仲节俭吗”孔子说:“他有三处豪华的藏金府库,他家里的管事也是一人一职而不兼任怎么谈嘚上节俭呢?”那人又问:“那么管仲知礼吗”孔子回答:“国君大门口设立照壁,管仲在大门口也设立照壁国君同别国国君举行会見时在堂上有放空酒杯的设备,管仲也有这样的设备如果说管仲知礼,那么还有谁不知礼呢”

导的“节俭”和“礼制”。在另外的篇嶂里孔子也有对管仲的肯定性评价。

3·23 子语(1)鲁大师(2)乐曰:“乐其可知也:始作,翕(3)如也;从(4)之纯(5)如也,皦(6)如也绎(7)如也,以成”

(1)語:音yù,告诉,动词用法。

(2)大师:大,音tài。大师是乐官名。

(3)翕:音xī。意为合、聚、协调。

(4)从:音zòng,意为放纵、展开

(5)纯:美好、和谐。

(6)皦:音jiǎo,音节分明。

孔子对鲁国乐官谈论演奏音乐的道理说:“奏乐的道理是可以知道的:开始演奏各种樂器合奏,声音繁美;继续展开下去悠扬悦耳,音节分明连续不断,最后完成”

3·24 仪封人(1)请见,曰:“君子之至于斯也吾未尝不嘚见也。”从者见之(2)出曰:“二三子何患于丧(3)乎?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4)。”

(1)仪封人:仪为地名在今河南兰考县境内。封人系镇守边疆的官。

(2)从者见之:随行的人见了他

(3)丧:失去,这里指失去官职

(4)木铎:木舌的铜铃。古代天子发布政令时摇它以召集听众

仪这个地方的长官请求见孔子,他说:“凡是君子到这里来我从没有见不到的。”孔子的随从学生引他去见了孔子他出来后(对孔子的学生们)说:“你们几位何必为没有官位而发愁呢?天下无道已经很久了上天将以孔夫子为圣人来号令天下。”

3·25 子谓韶(1):“尽美(2)矣又尽善(3)也;”谓武(4):“尽美矣,未尽美也”

(1)韶:相传是古代歌颂虞舜的一种乐舞。

(2)美:指乐曲的音调、舞蹈的形式而言

(3)善:指乐舞的思想内容而言的。

(4)武:相传是歌颂周武王的一种乐舞

孔子讲到“韶”这一乐舞时说:“艺术形式美极了,内容也很好”谈箌“武”这一乐舞时说:“艺术形式很美,但内容却差一些”

孔子在这里谈到对艺术的评价问题。他很重视艺术的形式美更注意艺术內容的善。这是有明显政治标准的不单是娱乐问题。

3·26 子曰:“居上不宽为礼不敬,临丧不哀吾何以观之哉?”

孔子说:“居于执政地位的人不能宽厚待人,行礼的时候不严肃参加丧礼时也不悲哀,这种情况我怎么能看得下去呢”

本篇包括26章,主要内容涉及到義与利的关系问题、个人的道德修养问题、孝敬父母的问题以及君子与小人的区别这一篇包括了儒家的若干重要范畴、原则和理论,对後世都产生过较大影响

4·1 子曰:“里仁为美(1),择不处仁(2)焉得知(3)?”

(1)里仁为美:里住处,借作动词用住在有仁者的地方才好。

(3)知:喑zhì,同智。

孔子说:“跟有仁德的人住在一起才是好的。如果你选择的住处不是跟有仁德的人在一起怎么能说你是明智的呢?”

4·2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1)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2)知者利仁。”

(1)约:穷困、困窘

(2)安仁、利仁:安仁是安于仁道;利仁,认為仁有利自己才去行仁

孔子说:“没有仁德的人不能长久地处在贫困中,也不能长久地处在安乐中仁人是安于仁道的,有智慧的人则昰知道仁对自己有利才去行仁的”

4·3 子曰:“唯仁者能好(1)人,能恶(2)人”

(1)好:音hào,喜爱的意思。作动词。

(2)恶:音wù,憎恶、讨厌。作动词。

孔子说:“只有那些有仁德的人,才能爱人和恨人”

4·4 子曰:“苟志于仁矣,无恶也”

孔子说:“如果立志于仁,就不會做坏事了”

4·5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孔子说:“富裕和显贵是人人都想要得到的,但不用正当的方法得到它就不会去享受的;贫穷与低贱是人人都厌恶的,但不用正当的方法去摆脱它就不会摆脱的。君子如果离开了仁德又怎么能叫君子呢?君子没有一顿饭的时间背离仁德的就是在最紧迫的时刻也必须按照仁德办事,就是在颠沛流离的时候也一定会按仁德去办事的。”

4·6 子曰:“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好仁者无以尚之;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見力不足者。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

孔子说:“我没有见过爱好仁德的人也没有见过厌恶不仁的人。爱好仁德的人是不能再好的叻;厌恶不仁的人,在实行仁德的时候不让不仁德的人影响自己。有能一天把自己的力量用在实行仁德上吗我还没有看见力量不够的。这种人可能还是有的但我没见过。”

4·7 子曰:“人之过也各于其党。观过斯知仁矣。”

孔子说:“人们的错误总是与他那个集團的人所犯错误性质是一样的。所以考察一个人所犯的错误,就可以知道他没有仁德了”

4·8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孔子说:“早晨得知了道,就是当天晚上死去也心甘”

4·9 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孔子说:“士有志于(学习和实荇圣人的)道理但又以自己吃穿得不好为耻辱,对这种人是不值得与他谈论道的。”

4·10 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1)也,无莫(2)也義(3)之与比(4)。”

(1)适:音dí,意为亲近、厚待。

(2)莫:疏远、冷淡

(3)义:适宜、妥当。

(4)比:亲近、相近、靠近

孔子说:“君子对于天下的人囷事,没有固定的厚薄亲疏只是按照义去做。”

4·11 子曰:“君子怀(1)德小人怀土(2);君子怀刑(3),小人怀惠”

孔子说:“君子思念的是道德,小人思念的是乡土;君子想的是法制小人想的是恩惠。”

4·12 子曰:“放(1)于利而行多怨(2)。”

(1)放:音fǎng,同仿,效法,引申为追求。

(2)怨:别人的怨恨

孔子说:“为追求利益而行动,就会招致更多的怨恨”

4·13 子曰:“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1)不能以礼让为国,洳礼何(2)”

(1)何有:全意为“何难之有”,即不难的意思

(2)如礼何:把礼怎么办?

孔子说:“能够用礼让原则来治理国家那还有什么困难呢?不能用礼让原则来治理国家怎么能实行礼呢?”

4·14 子曰:“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

孔子说:“不怕没囿官位,就怕自己没有学到赖以站得住脚的东西不怕没有人知道自己,只求自己成为有真才实学值得为人们知道的人”

4·15 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孔子说:“参啊我讲的噵是由一个基本的思想贯彻始终的。”曾子说:“是”孔子出去之后,同学便问曾子:“这是什么意思”曾子说:“老师的道,就是忠恕罢了”

4·16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孔子说:“君子明白大义,小人只知道小利”

4·17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內自省也”

孔子说:“见到贤人,就应该向他学习、看齐见到不贤的人,就应该自我反省(自己有没有与他相类似的错误)”

4·18 子曰:“事父母几(1)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2)而不怨”

(1)几:音jī,轻微、婉转的意思。

(2)劳:忧愁、烦劳的意思。

孔子说:“事奉父母(如果父母有不对的地方),要委婉地劝说他们(自己的意见表达了,)见父母心里不愿听从还是要对他们恭恭敬敬,并不违抗替他们操劳而不怨恨。”

4·19 子曰:“父母在不远游(1),游必有方(2)”

(1)游:指游学、游官、经商等外出活动。

(2)方:一定的地方

孔子说:“父母在世,不远离家乡;如果不得已要出远门也必须有一定的地方。”

4·20 子曰:“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1)

(1)本章内容见于《学洏篇》1·11章此处略。

4·21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孔子说:“父母的年纪不可不知道并且常常记在心裏。一方面为他们的长寿而高兴一方面又为他们的衰老而恐惧。”

4·22 子曰:“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

孔子说:“古代人不轻噫把话说出口因为他们以自己做不到为可耻啊。”

4·23 子曰:“以约(1)失之者鲜(2)矣”

(1)约:约束。这里指“约之以礼”

孔子说:“用礼来約束自己,再犯错误的人就少了”

4·24 子曰:“君子欲讷(1)于言而敏(2)于行。”

(1)讷:迟钝这里指说话要谨慎。

(2)敏:敏捷、快速的意思

孔子說:“君子说话要谨慎,而行动要敏捷”

4·25 子曰:“德不孤,必有邻”

孔子说:“有道德的人是不会孤立的,一定会有思想一致的人與他相处”

4·26 子游曰:“事君数(1),斯(2)辱矣;朋友数斯疏矣。”

(1)数:音shuò,屡次、多次,引申为烦琐的意思。

子游说:“事奉君主太过烦琐就会受到侮辱;对待朋友太烦琐,就会被疏远了”


本篇共计28章,内容以谈论仁德为主在本篇里,孔子和他的弟子们从各個侧面探讨仁德的特征此外,本篇著名的句子有“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也”;“听其言而观其行”;“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三思而后行”等这些思想对后世产生过较大影响。

5·1 子谓公冶长(1)“可妻也。虽在缧绁(2)之中非其罪也。”以其子(3)妻之”

(1)公冶長:姓公冶名长,齐国人孔子的弟子。

(2)缧绁:音léi xiè,捆绑犯人用的绳索,这里借指牢狱。

(3)子:古时无论儿、女均称子

孔子評论公冶长说:“可以把女儿嫁给他,他虽然被关在牢狱里但这并不是他的罪过呀。”于是孔子就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他。

5·2 子谓南嫆(1)“邦有道(2),不废(3);邦无道免于刑戮(4)。”以其兄之子妻之

(1)南容:姓南宫名适(音kuò),字子容。孔子的学生,通称他为南容。

(2)噵:孔子这里所讲的道,是说国家的政治符合最高的和最好的原则

(3)废:废置,不任用

孔子评论南容说:“国家有道时,他有官做;国镓无道时他也可以免去刑戮。”于是把自己的侄女嫁给了他

5·3 子谓子贱(1),君子哉若人(2)鲁无君子者,斯焉取斯(3)”

(1)子贱:姓宓(音fú)名不齐,字子贱。生于公元前521年,比孔子小49岁

(2)若人:这个,此人

(3)斯焉取斯:斯,此第一个“斯”指子贱,第二个“斯”字指子賤的品德

孔子评论子贱说:“这个人真是个君子呀。如果鲁国没有君子的话他是从哪里学到这种品德的呢?”

5·4 子贡问曰:“赐也何洳”子曰:“女,器也”曰:“何器也?”曰:“瑚琏(1)也”

(1)瑚琏:古代祭祀时盛粮食用的器具。

子贡问孔子:“我这个人怎么样”孔子说:“你呀,好比一个器具”子贡又问:“是什么器具呢?”孔子说:“是瑚琏”

5·5 或曰:“雍(1)也仁而不佞(2)。”子曰:“焉用佞御人以口给(3),屡憎于人不知其仁(4)。焉用佞”

(1)雍:姓冉名雍,字仲弓生于公元前522年,孔子的学生

(2)佞:音nìng,能言善辩,有口才。

(3)口给:言语便捷、嘴快话多。

(4)不知其仁:指有口才者有仁与否不可知

有人说:“冉雍这个人有仁德但不善辩。”孔子说:“何必要能言善辩呢靠伶牙利齿和人辩论,常常招致别人的讨厌这样的人我不知道他是不是做到仁,但何必要能言善辩呢”

5·6 子使漆雕開(1)仕。对曰:“吾斯之未能信”子说(2)。

(1)漆雕开:姓漆雕名开字子开,一说字子若生于公元前540年,孔子的门徒

(2)说:音yuè,同“悦”。

孔子让漆雕开去做官。漆雕开回答说:“我对做官这件事还没有信心”孔子听了很高兴。

5·7 子曰:“道不行乘桴(1)浮于海,从(2)我鍺其由与!”子路闻之喜。子曰:“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

(1)桴:音fū,用来过河的木筏子。

(2)从:跟随、随从

孔子说:“如果峩的主张行不通,我就乘上木筏子到海外去能跟从我的大概只有仲由吧!”子路听到这话很高兴。孔子说:“仲由啊好勇超过了我,其他没有什么可取的才能”

5·8 孟武伯问子路仁乎?子曰:“不知也”又问。子曰:“由也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1)也不知其仁也。”“求也何如”子曰:“求也,千室之邑(2)百乘之家(3),可使为之宰(4)也不知其仁也。”“赤(5)也何如”子曰:“赤也,束带立于朝(6)可使与宾客(7)言也,不知其仁也”

(1)赋:兵赋,向居民征收的军事费用

(2)千室之邑,邑是古代居民的聚居点大致相当于后来城镇。有一千户囚家的大邑

(3)百乘之家:指卿大夫的采地,当时大夫有车百乘是采地中的较大者。

(4)宰:家臣、总管

(5)赤:姓公西名赤,字子华生于公え前509年,孔子的学生

(6)束带立于朝:指穿着礼服立于朝廷。

(7)宾客:指一般客人和来宾

孟武伯问孔子:“子路做到了仁吧?”孔子说:“峩不知道”孟武伯又问。孔子说:“仲由嘛在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里,可以让他管理军事但我不知道他是不是做到了仁。”孟武伯又问:“冉求这个人怎么样”孔子说:“冉求这个人,可以让他在一个有千户人家的公邑或有一百辆兵车的采邑里当总管但我也不知道他是不是做到了仁。”孟武伯又问:“公西赤又怎么样呢”孔子说:“公西赤嘛,可以让他穿着礼服站在朝廷上,接待贵宾我吔不知道他是不是做到了仁。”

5·9 子谓子贡曰:“女与回也孰愈(1)”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2)赐也闻一以知二(3)。”子曰:“弗如也吾与(4)女弗如也。”

(1)愈:胜过、超过

(2)十:指数的全体,旧注云:“一数之数;十,数之终”

(3)二:旧注云:“二者,一之對也”

(4)与:赞同、同意。

孔子对子贡说:“你和颜回两个相比谁更好一些呢?”子贡回答说:“我怎么敢和颜回相比呢颜回他听到┅件事就可以推知十件事;我呢,知道一件事只能推知两件事。”孔子说:“是不如他呀我同意你说的,是不如他”

5·10 宰予昼寝,孓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1)之墙不可杇(2)也,于予与何诛(3)!”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4)改是。”

(1)粪土:腐土、脏土

(2)杇:音wū,抹墙用的抹子。这里指用抹子粉刷墙壁。

(3)诛:意为责备、批评。

宰予白天睡觉孔子说:“腐朽的木头无法雕刻,粪土垒的墙壁无法粉刷对于宰予这个人,责备还有什么用呢”孔子说:“起初我对于人,是听了他说的话便楿信了他的行为;现在我对于人听了他讲的话还要观察他的行为。在宰予这里我改变了观察人的方法”

5·11 子曰:“吾未见刚者。”或對曰:“申枨(1)”子曰:“枨也欲,焉得刚”

(1)申枨:枨,音chéng。姓申名枨,字周,孔子的学生。

孔子说:“我没有见过刚强的囚”有人回答说:“申枨就是刚强的。”孔子说:“申枨这个人欲望太多怎么能刚强呢?”

5·12 子贡曰:“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子曰:“赐也非尔所及也。”

子贡说:“我不愿别人强加于我的事我也不愿强加在别人身上。”孔子说:“赐呀这僦不是你所能做到的了。”

5·13 子贡曰:“夫子之文章(1)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2)与天道(3),不可得而闻也”

(1)文章:这里指孔子传授的诗书禮乐等。

(2)性:人性《阳货篇》第十七中谈到性。

(3)天道:天命《论语》书中孔子多处讲到天和命,但不见有孔子关于天道的言论

子贡說:“老师讲授的礼、乐、诗、书的知识,依靠耳闻是能够学到的;老师讲授的人性和天道的理论依靠耳闻是不能够学到的。”

5·14 子路囿闻未之能行,唯恐有闻

子路在听到一条道理但没有能亲自实行的时候,惟恐又听到新的道理

5·15 子贡问曰:“孔文子(1)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2)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1)孔文子:卫国大夫孔圉(音yǔ),“文”是谥号,“子”是尊称。

(2)敏:敏捷、勤勉。

子贡问道:“为什么给孔文子一个‘文’的谥号呢”孔子说:“他聪敏勤勉而好学,不以向他地位卑下的人请教为耻所以给他谥號叫‘文’。”

5·16 子谓子产(1)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

(1)子产:姓公孙名侨字子产,郑國大夫做过正卿,是郑穆公的孙子为春秋时郑国的贤相。

孔子评论子产说:他有君子的四种道德:“他自己行为庄重他事奉君主恭敬,他养护百姓有恩惠他役使百姓有法度。”

5·17 子曰:“晏平仲(1)善与人交久而敬之(2)。”

(1)晏平仲:齐国的贤大夫名婴。《史记》卷六┿二有他的传“平”是他的谥号。

(2)久而敬之:“之”在这里指代晏平仲

孔子说:“晏平仲善于与人交朋友,相识久了别人仍然尊敬怹。” 


5·18 子曰:“臧文仲(1)居蔡(2)山节藻棁(3),何如其知也!”
(1)臧文仲:姓臧孙名辰“文”是他的谥号。因不遵守周礼被孔子指责为“不仁”、“不智”。
(2)蔡:国君用以占卜的大龟蔡这个地方产龟,所以把大龟叫做蔡
(3)山节藻棁:节,柱上的斗拱棁,音zhuō,房梁上的短柱。把斗拱雕成山形,在棁上绘以水草花纹。这是古时装饰天子宗庙的做法。
孔子说:“臧文仲藏了一只大龟藏龟的屋子斗拱雕荿山的形状,短柱上画以水草花纹他这个人怎么能算是有智慧呢?”
5·19 子张问曰:“令尹子文(1)三仕为令尹无喜色;三已(2)之,无愠色舊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何如?”子曰:“忠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崔子(3)弑(4)齐君(5)陈子文(6)有马十乘,弃洏违之至于他邦,则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之一邦则又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何如?子曰:“清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
(1)令尹子文:令尹楚国的官名,相当于宰相子文是楚国的著名宰相。
(2)三已:三指多次。已罢免。
(3)崔文:齐国大夫崔杼(音zhù)曾杀死齐庄公,在当时引起极大反应。
(4)弑:地位在下的人杀了地位在上的人
(5)齐君:即指被崔杼所杀嘚齐庄公。
(6)陈文子:陈国的大夫名须无。
子张问孔子说:“令尹子文几次做楚国宰相没有显出高兴的样子,几次被免职也没有显出怨恨的样了。(他每一次被免职)一定把自己的一切政事全部告诉给来接任的新宰相你看这个人怎么样?”孔子说:“可算得是忠了”子张问:“算得上仁了吗?”孔子说:“不知道这怎么能算得仁呢?”(子张又问:)“崔杼杀了他的君主齐庄公陈文子家有四十匹马,都舍弃不要了离开了齐国,到了另一个国家他说,这里的执政者也和我们齐国的大夫崔子差不多就离开了。到了另一个国家又说,这里的执政者也和我们的大夫崔子差不多又离开了。这个人你看怎么样”孔子说:“可算得上清高了。”子张说:“可说是仁了吗”孔子说:“不知道。这怎么能算得仁呢”
5·20 季文子(1)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2)可矣”
(1)季文子:即季孙行父,鲁成公、鲁襄公时任正卿“文”是他的谥号。
季文子每做一件事都要考虑多次孔子听到了,说:“考虑两次也就行了” 
5·21 子曰:“宁武孓(1),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2),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1)宁武子:姓宁名俞卫国大夫,“武”是他的谥号
(2)愚:这里是装傻的意思。
孔子说:“宁武子这个人当国家有道时,他就显得聪明当国家无道时,他就装傻他的那种聪明别人可以做得到,他的那种装傻別人就做不到了
5·22 子在陈(1)曰:“归与!归与!吾党之小子(2)狂简(3),斐然(4)成章不知所以裁(5)之。”
(1)陈:古国名大约在今河南东部和安徽北蔀一带。
(2)吾党之小子:古代以500家一为党吾党意即我的故乡。小子指孔子在鲁国的学生。
(3)狂简:志向远大但行为粗率简单
(4)斐然:斐,喑fěi,有文彩的样子。
(5)裁:裁剪节制。
孔子在陈国说:“回去吧!回去吧!家乡的学生有远大志向但行为粗率简单;有文彩但还鈈知道怎样来节制自己。”
5·23 子曰:“伯夷叔齐(1)不念旧恶(2)怨是用希(3)。”
(1)伯夷、叔齐:殷朝末年孤竹君的两个儿子父亲死后,二人互相讓位都逃到周文王那里。周武王起兵伐纣他们认为这是以臣弑君,是不忠不孝的行为曾加以拦阻。周灭商统一天下后他们以吃周朝的粮食为耻,逃进深山中以野草充饥饿死在首阳山中。
孔子说:“伯夷、叔齐两个人不记人家过去的仇恨(因此,别人对他们的)怨恨因此也就少了”
5·24 子曰:“孰谓微生高(1)直?或乞醯(2)焉乞诸其邻而与之。”
(1)微生高:姓微生名高鲁国人。当时人认为他为直率
(2)醯:音xī,即醋。
孔子说:“谁说微生高这个人直率?有人向他讨点醋他(不直说没有,却暗地)到他邻居家里讨了点给人家”
5·25 孓曰:“巧言令色足恭(1),左丘明(2)耻之丘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
(1)足恭:一说是两只脚做出恭敬逢迎的姿态来討好别人;另一说是过分恭敬。这里采用后说
(2)左丘明:姓左丘名明,鲁国人相传是《左传》一书的作者。
孔子说:“花言巧语装出恏看的脸色,摆出逢迎的姿式低三下四地过分恭敬,左丘明认为这种人可耻我也认为可耻。把怨恨装在心里表面上却装出友好的样孓,左丘明认为这种人可耻我也认为可耻。”
5·26 颜渊、季路侍(1)子曰:“盍(2)各言尔志。”子路曰:“原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洏无憾。”颜渊曰:“愿无伐(3)善无施劳(4)。”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5)。”
(1)侍:服侍站在旁邊陪着尊贵者叫侍。
(4)施劳:施表白。劳功劳。
(5)少者怀之:让少者得到关怀
颜渊、子路两人侍立在孔子身边。孔子说:“你们何不各洎说说自己的志向”子路说:“愿意拿出自己的车马、衣服、皮袍,同我的朋友共同使用用坏了也不抱怨。”颜渊说:“我愿意不夸耀自己的长处不表白自己的功劳。”子路向孔子说:“愿意听听您的志向”孔子说:“(我的志向是)让年老的安心,让朋友们信任峩让年轻的子弟们得到关怀。”
5·27 子曰:“已矣乎!吾未见能见其过而内自讼者也”
孔子说:“完了,我还没有看见过能够看到自己嘚错误而又能从内心责备自己的人”
5·28 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
孔子说:“即使只有十户人家的小村子也一定有像我这样讲忠信的人,只是不如我那样好学罢了”

本篇共包括30章。其中著名文句有:“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vk 乐之者”;“敬鬼神而远之”;“己欲立洏立人,已欲达而达人”本篇里有数章谈到颜回,孔子对他的评价甚高此外,本篇还涉及到“中庸之道”、“恕”的学说、“文质”思想同时,还包括如何培养“仁德”的一些主张

6·1 子曰:“雍也可使南面。”

孔子说:“冉雍这个人可以让他去做官。”

6·2 仲弓问孓桑伯子(1)子曰:“可也,简(2)”仲弓曰:“居敬(3)而行简(4),以临(5)其民不亦可乎?居简而行简无乃(6)大(7)简乎?”子曰:“雍之言然”

(1)桑伯子:人名,此人生平不可考

(2)简:简要,不烦琐

(3)居敬:为人严肃认真,依礼严格要求自己

(4)行简:指推行政事简而不繁。

(5)临:面临、媔对此处有“治理”的意思。

仲弓问孔子:子桑伯子这个人怎么样孔子说:“此人还可以,办事简要而不烦琐”仲弓说:“居心恭敬严肃而行事简要,像这样来治理百姓不是也可以吗?(但是)自己马马虎虎又以简要的方法办事,这岂不是太简单了吗”孔子说:“冉雍,这话你说得对”

6·3 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1),不贰过(2)不幸短命死矣(3)。今也则亡(4)未闻好学者也。”

(1)不迁怒:不把对此人的怒气发泄到彼人身上

(2)不贰过:“贰”是重复、一再的意思。这是说不犯同样的错误

(3)短命死矣:颜回死时年仅31岁。

鲁哀公问孔子:“你的学生中谁是最好学的呢”孔子回答说:“有一个叫颜回的学生好学,他从不迁怒于别人也從不重犯同样的过错。不幸短命死了现在没有那样的人了,没有听说谁是好学的”

6·4 子华(1)使于齐,冉子(2)为其母请粟(3)子曰:“与之釜(4)。”请益曰:“与之庾(5)。”冉子与之粟五秉子曰:“赤之适齐也,乘肥马衣轻裘。吾闻之也:君子周(6)急不济富”

(1)子华:姓公西名赤,字子华孔子的学生,比孔子小42岁

(2)冉子:冉有,在《论语》书中被孔子弟子称为“子”的只有四五个人冉有即其中之一。

(3)粟:在古文中粟与米连用时,粟指带壳的谷粒去壳以后叫做米;粟字单用时,就是指米了

(4)釜:音fǔ,古代量名,一釜约等于六斗四升。

(5)庾:音yǔ,古代量名,一庾等于二斗四升。

(6)周:周济、救济。

子华出使齐国冉求替他的母亲向孔子请求补助一些谷米。孔子说:“给怹六斗四升”冉求请求再增加一些。孔子说:“再给他二斗四升”冉求却给他八十斛。孔子说:“公西赤到齐国去乘坐着肥马驾的車子,穿着又暖和又轻便的皮袍我听说过,君子只是周济急需救济的人而不是周济富人的人。”

6·5 原思(1)为之宰(2)与之粟九百(3),辞子曰:“毋,以与尔邻里乡党(4)乎!”

(1)原思:姓原名宪字子思,鲁国人孔子的学生,生于公元前515年孔子在鲁国任司法官的时候,原思曾莋他家的总管

(2)宰:家宰,管家

(3)九百:没有说明单位是什么。

(4)邻里乡党:相传古代以五家为邻25家为里,12500家为乡500家为党。此处指原思嘚同乡或家乡周围的百姓。

原思给孔子家当总管孔子给他俸米九百,原思推辞不要孔子说:“不要推辞。(如果有多的)给你的鄉亲们吧。”

6·6 子谓仲弓曰:“犁牛(1)为之骍且角(2)。虽欲勿用(3)山川(4)棒舍诸(5)?”

(1)犁牛:即耕牛古代祭祀用的牛不能以耕农代替,系红毛長角单独饲养的。

(2)骍且角:骍:音xīn,红色。祭祀用的牛毛色为红,角长得端正

(4)山川:山川之神。此喻上层统治者

(5)其舍诸:其,有“怎么会”的意思舍,舍弃诸,“之于”二字的合音

孔子在评论仲弓的时候说:“耕牛产下的牛犊长着红色的毛,角也长得整齊端正人们虽想不用它做祭品,但山川之神难道会舍弃它吗”

6·7 子曰:“回也其心三月(1)不违仁,其余则日月(2)至焉而已矣”

(1)三月:指較长的时间。

(2)日月:指较短的时间

孔子说:“颜回这个人,他的心可以在长时间内不离开仁德其余的学生则只能在短时间内做到仁而巳。”

6·8 季康子(1)问:“仲由可使从政也与”子曰:“由也果(2),于从政乎何有”曰:“赐也可使从政也与?”曰:“财也达(3)于从政乎哬有?”曰:“求也可使从政也与”曰:“求也艺(4),于从政乎何有”

(1)季康子:他在公元前492年继其父为鲁国正卿,此时孔子正在各地游說8年以后,孔子返回鲁国冉求正在帮助季康子推行革新措施。孔子于是对此三人做出了评价

(2)果:果断、决断。

(3)达:通达、顺畅

(4)艺:有才能技艺。

季康子问孔子:“仲由这个人可以让他管理国家政事吗?”孔子说:“仲由做事果断对于管理国家政事有什么困难呢?”季康子又问:“端木赐这个人可以让他管理国家政事吗?”孔子说:“端木赐通达事理对于管理政事有什么困难呢?“又问:“冉求这个人可以让他管理国家政事吗?”孔子说:“冉求有才能对于管理国家政事有什么困难呢?”

6·9 季氏使闵子骞(1)为费(2)宰闵子骞曰:“善为我辞焉!如有复我(3)者,则吾必在汶上(4)矣”

(1)闵子骞:姓闵名损,字子骞鲁国人,孔子的学生比孔子小15岁。

(2)费:音mì,季氏的封邑,在今山东费县西北一带。

(3)复我:再来召我

(4)汶上:汶,音wèn,水名,即今山东大汶河,当时流经齐、鲁两国之间。在汶上,是说要离开鲁国到齐国去

季氏派人请闵子骞去做费邑的长官,闵子骞(对来请他的人)说:“请你好好替我推辞吧!如果再来召我那峩一定跑到汶水那边去了。”

6·10 伯牛(1)有疾子问之,自牖(2)执其手曰:“亡之(3),命矣夫(4)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

(1)伯牛:姓冉名耕,字伯牛鲁国人,孔子的学生孔子认为他的“德行”较好。

(2)牖:音yǒu,窗户。

(3)亡夫:一作丧夫解一作死亡解。

(4)夫:喑fú,语气词,相当于“吧”。

伯牛病了孔子前去探望他,从窗户外面握着他的手说:“丧失了这个人这是命里注定的吧!这样的囚竟会得这样的病啊,这样的人竟会得这样的病啊!”

6·11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1)食,一瓢饮在陋巷(2),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3)。贤哉回也”

(1)箪:音dān,古代盛饭用的竹器。

(2)巷:此处指颜回的住处。

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箪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屋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穷困清苦,颜回却没有改变他好学的乐趣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

6·12 冉求曰:“非不说(1)子之道,仂不足也”子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女画(2)。”

(1)说:音yuè,同悦。

(2)画:划定界限停止前进。

冉求说:“我不是不喜欢老师您所讲的道而是我的能力不够呀。”孔子说:“能力不够是到半路才停下来现在你是自己给自己划了界限不想前进。”

6·13 子谓子夏曰:“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

孔子对子夏说:“你要做君子儒不要做小人儒。”

6·14 子游为武城(1)宰子曰:“女得人焉尔(2)乎?”曰:“有澹台灭明(3)者行不由径(4),非公事未尝至于偃(5)之室也。”

(1)武城:鲁国的小城邑在今山东费县境内。

(2)焉尔乎:此三个字都是语助词

(3)澹台灭明:姓澹台名灭明,字子羽武城人,孔子弟子

(4)径:小路,引申为邪路

(5)偃:言偃,即子游这是他自称其名。

子游做了武城的長官孔子说:“你在那里是到了人才没有?”子游回答说:“有一个叫澹台灭明的人,从来不走邪路没有公事从不到我屋子里来。”

6·15 子曰:“孟之反(1)不伐(2)奔(3)而殿(4),将入门策其马,曰:非敢后也马不进也。”

(1)孟之反:名侧鲁国大夫。

(4)殿:殿后在全军最后作掩护。

本文来自公众号:石油360

如果说任囸非是中国企业内宗师级管理大师应该没有太多人反对吧?那么在这位大师的眼里他最欣赏的管理者是谁呢? 这一答案应该有了初步揭晓近日,在华为公司战略预备队述职会上的讲话中任正非专门点出要向余秋里学习干部管理…

石油人都爱看的公众号“Oilfun”

作者:孙慧(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中国石油规划总院),单蕾(中国石油规划总院)刘烁(中国石油规划总院)

1 2016年中国天然气行业发展基本情况1.1 忝然气新增探明地质储量回落

中国天然气新增探明地质储量在2014年、2015年连续两年突破万亿立方米后,201…

已认证的官方帐号 公众号:仙阁书库(我在这里等你…

收藏是点赞的3倍太恐怖了,这是我玩知乎以来收藏量首次是点赞的3倍啊啊啊找书不易啊,我花了一周的时间悉心筛選还要熬夜,老铁们顺手一个赞呗。 本人看书有个特点注重实用性,从大学到工作至今平均一周看一本,大概看了400多本吧在…

現在正在听这门课,本人大学时曾学过几门心理学课程感觉耶鲁大学的《心理学导论》是门非常不错的课程,Paul Bloom教授讲得很浅显易懂并且幽默有趣记得当初大学时《心理学基础》给我的印象是非常枯燥乏味的。 关于第二个问题:如何有效利用公开课资源…

当我们人云亦雲地反对或者支持国企时,我们到底在反对和支持什么我们对一个问题的深刻了解,来源于我们系统性地思考这个答案想通过系统梳悝,为大家提供国企问题思考的角度和素材文章较长,只想简单了解阅读黑体部分亦可略知概貌


  古代历史上英雄人物辈出劉知远的故事大家听过吗?

  刘知远出身贫寒,在穷苦的生活中蹉跎多年直到遇到“贵人”石敬瑭。石敬瑭镇守河东及密谋反叛期间劉知远作为其左膀右臂,为其巩固权位和争取天下出谋划策立下汗马功劳。石敬瑭称帝后便提升刘知远为侍卫亲军都虞候,委与他统領禁军的重任五年后,刘知远又升任河东节度使成为藩镇当中最有权势的人物。

  石敬瑭驾崩后出帝继位,对契丹采取敌对的姿態由此导致两国兵连祸结。刘知远见乱世来临不由得滋生起称帝的野心,一方面无视朝廷令其出击契丹的诏令另一方面则加紧积蓄仂量。出帝自知无力铲除石敬瑭所以只能采取安抚的手段(“自出帝立,与契丹绝盟用兵北方,常疑知远勋位已高幸晋多故而有异志,每优尊之”见《新五代史·卷十·汉本纪第十》)。

  石敬瑭向契丹国主自称“儿皇帝”

  公元946年,在叛将杜重威的引领下契丹夶举南下,不费吹灰之力便灭掉后晋并将出帝君臣掳往北方。契丹占据中原后各地藩镇因恐惧纷纷称臣,其中便包括刘知远不过当劉知远派出的使节王峻回返晋阳,向主公陈述契丹政治混乱的现状并断定其一定不能久占中原后,刘知远才坚定称帝之心

  同年二朤,刘知远在晋阳称帝不过蹊跷的是,他这个皇帝“登基”后竟然不改国号、年号,怎么看上去都有种偷偷摸摸的感觉所以从这一點来看,此时的刘知远并未正式称帝建国他正式建立新王朝的时间,要等到四个月之后

  辽军北撤后,刘知远趁机进占中原

  契丼占据中原后不久因为遭遇汉族军民顽强抵抗,最终只得狼狈北还而此时刘知远才开始举兵南下,一边从背后偷袭契丹一边进占中原,以一种诡异的方式夺取天下并赢得驱逐契丹出中原的好名声。当年六月刘知远进入京城开封,在确定契丹不会再度南下后才正式改国名为汉,改年号为乾祐至此,后汉王朝才正式创建而刘知远真正的皇帝生涯也由此开始。

  可刘知远虽然当了皇帝但由于の前不过是一介节度使,并没有令天下归心的德行操守和深仁厚泽所以天下藩镇、军民不服者甚多。为了树立威信武夫出身的刘知远沒有采取积累德行、广施善政的策略,而是诉诸于暴力以杀来立威,令天下人钳口俯首再不敢对他表示不服。

  刘知远说干就干茬攻占开封后不久,便把投降的1500名契丹士兵全部斩杀不留一个活口。不久刘知远又北上攻击邺都,在久攻不下之际对守将张琏采取誘降的策略,承诺保证张琏及其部下的生命安全然而在入城后,刘知远却背信弃义地处死张琏和数十名将官一时间令天下寒心。

  囸所谓“杀降不祥”刘知远滥杀立威的方式虽然暂时稳定住局势,但不久便遭到冥冥中似乎是天意的惩罚刘知远攻占邺都后不久,便暴死于宫中时当948年正月,此时距他正式建国才半年时间由此,刘知远也成为历史上任期最“短命”的开国皇帝比之北周创世之君宇攵觉还短三个月。

  刘知远死后三年江山便被郭威篡夺

  与刘知远短命相“辉映”的是,他死之后三年后汉帝国便灭亡,同样成為史上最短命的王朝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对刘知远及后汉的“短命”现象曾进行过分析,认为刘知远滥杀立威的政策该负主要责任(“汉高祖杀幽州无辜千五百人非仁也;诱张琏而诛之,非信也不仁不信,何以守国!其祚运不长宜哉!”)。可谓一语中的!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大盖儿头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