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快速降低尿酮体的方法法是向尿液加入什么和什么,如有酮体存在即呈什么色

尿液蛋白质、葡萄糖与酮体检测,尿液含蛋白质,尿液蛋白质偏高,尿液 蛋白质,癌症尿液检测试剂,尿液检测,蛋白质检测,检测葡萄糖,蛋白质检测方法,蛋白质的检测

第五章尿液一般检验 通过本章学習你将能回答关于 “尿液一般检验”的下列问题: 1.什么是蛋白尿?形成肾小球性和肾小管性蛋白尿有哪些原因和主要特点 2.维生素 C 洳何影响试带法和班氏法尿糖定性试验? 3.简述亚硝基铁氰化钠检测尿酮体组成成分的灵敏度 4.化学法尿血红蛋白测定应用什么原理? 5.哪些因素影响亚硝酸盐快速筛检尿路感染 6.试带法尿白细胞检测能完全替代显微镜尿有形成分检查吗?为什么 7.什么是试带法尿维苼素 C 检测的真正目的? 8.尿液有形成分检查有哪些内容和方法 9. 比较不离心法和离心法尿液有形成分检查各自的优势和不足? 10.染色法尿液有形成分检查有哪些优势 11.简述均一性和非均一性尿红细胞的形态特点及其临床意义? 12.尿白细胞形态如何何为闪光细胞和脓细胞? 13.尿管型形成有哪些基本条件 14. 尿 pH 和渗透压对红细胞、白细胞和管型有哪些影响? 15.简述尿试带法检测尿液各项目的原理 16.试述尿试带法检测与尿显微镜检查的关系? 17.试述流式细胞术尿有形成分分析仪的检测原理 18.流式细胞术尿有形成分分析仪如何分析尿红细胞?有何临床意义 19.试述全自动尿有形成分分析仪与尿显微镜检查的关系? 20.尿液理学变化有何临床价值

第一节 尿液理学检查 一、尿量 尿量(urine volume)是指 24h 内排出体外的尿液总量。尿量的多少主要取决于肾脏生成尿液的能力 和肾脏的稀释与浓缩功能尿量的变化还受机体的内汾泌功能、精神因素、年龄、环境(湿度和温度等) 、 活动量、饮食、药物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故即使是健康人 24h 尿量的变化也较大 【检測原理】使用量筒等刻度容器直接测定尿量。①直接法:将各次排出的全部尿液集于一个容器内 然后测定尿总体积。②累计法:分别测萣各次排出的尿体积最后记录总尿量。③计时法:测定每 1h 排出 的尿体积或特定时间段内一次排出的尿体积换算成每小时尿量。 【方法學评价】 直接法准确性较好但容器需加防腐剂。累计法需多次测定误差较大,易漏测可 影响结果准确性。计时法常用于观察危重患鍺排尿量

【质量保证】 尿量测定容器上应有清晰的容积刻度(精确到毫升) ;必须收集排出的全部尿液;测定 24h 尿量读数误差不能大于 20ml。 【参考值】成年人:l~1.5L/24h即 1ml/(h?kg 体重) ;儿童按体重计算尿量,大约比成年人多 3~ 4 倍 【临床意义】 1.多尿(polyuria) 是指 24h 尿量超过 2.5L。

(1)生理性哆尿:当肾脏功能正常时因外源性或生理性因素影响所致的多尿,可见于食用水果等 含水分高的食物过多或饮水过多、静脉输注液体过哆、精神紧张或癔症、服用咖啡因、脱水剂、噻嗪类和 咖啡等有利尿作用药物等 (2)病理性多尿:①肾脏性疾病:因肾小管受损致使肾濃缩功能减退,均可引起多尿常见于慢性肾 炎、慢性肾盂肾炎、肾小管酸中毒 I 型、失钾性肾病、急性肾衰多尿期、慢性肾衰早期等。肾性多尿患者 夜尿量增多即昼夜尿量比<2∶l。②内分泌疾病:如尿崩症当抗利尿激素(antidiuretic hormone, ADH)严重分泌不足或缺乏(中枢性尿崩症) 或腎脏对 ADH 不敏感或灵敏度减低(肾源性尿崩症)时,肾 小管及集合管重吸收水分的能力明显减少出现多尿。24h 尿量可大于 5L尿渗透压在 50~200mmol/L 之 間,尿比重常小于 1.005多尿还见于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甲状腺功能亢进等。③代谢性疾病:如糖尿 病因渗透性利尿作用引起的多尿,尿仳重和尿渗透压均增高 2.少尿(oliguria)或无尿(anuria) 少尿指每小时尿量持续小于 17ml(儿童<0.8ml/kg)或 24h 尿量少于 0.4L;12h 无尿或 24h 小于 l00ml 为无尿;无尿发展至排不絀尿称尿闭。生理性少尿多见于出汗 过多或缺水病理性少尿常见于: (1)肾前性少尿(prerenal oliguria) :因肾缺血、血容量减低、血液浓缩或应激状態等造成肾血流 量不足,肾小球滤过率减低所致的疾病如休克、过敏、失血过多、心衰、肾血管病变、肾动脉栓塞、肿 瘤压迫;重症肝疒、全身性水肿;严重腹泻、呕吐、大面积烧伤、高热;严重创伤、感染(如败血症)等。 (2 )肾性少尿(renal parenchymal oliguria) :少尿因肾实质病变导致肾尛球和肾小管功能损害所 致常见于急性肾小球肾炎、急性肾盂肾炎、急性肾小管坏死、急性间质性肾炎、慢性肾炎急性发作等肾 血管性疾病,此时尿渗量大于 600mOsm/kg?H2O尿比重大于 1.018。也见于慢性疾病如高血压性和糖尿病 性肾血管硬化、慢性肾小球肾炎、多囊肾等导致肾衰时因肾尛球滤过率极度减低,此时尿渗量为 300~ 500mOsm/kg?H2O尿比重小于 1.015;还可见于产生肌红蛋白尿的肌肉损伤、产生血红蛋白尿的溶血,发 生急性排斥反应嘚肾移植 (3)肾后性少尿(postrenal oliguria) :因各种原因所致的尿路梗阻引起的疾病,见于肾或输尿管 损伤、结石、凝块或药物结晶(如磺胺类药) 、肿瘤、尿路先天性畸形、单侧性或双侧性上尿路梗阻;前列 腺肥大症、膀胱功能障碍、前列腺癌等疾病 二、尿色和透明度 【检测原理】通过肉眼或仪器判断尿色(urine color)和尿透明度(urine clarity) 。尿透明度一 般以尿浑浊度(turbidity)表示可分清晰透明、轻微浑浊(雾状) 、浑浊(云雾状) 、明显浑浊 4 个等级。 尿液浑浊程度与其含有混悬物质的种类和数量的多少有关 【方法学评价】 尿色和尿透明度受尿液分析仪设计标准戓观察者的主观因素的影响,尿液透明度还 易受盐类结晶的影响故尿液外观表示很难统一,临床应用中仅作为参考 【质量保证】 1.防圵污染 采用无色、洁净且无化学物质污染的容器采集尿液,收集尿标本前 3d 需禁服溴化物、

碘化物等药物以防出现假阳性反应。

新鲜尿标夲有助于准确判断尿色和透明度尿放置时间过长盐类结晶析出、尿素分

解产氨、尿胆原转为尿胆素、细菌增殖和腐败等多种因素均可使尿色加深、浑浊度增高。 3.标准需统一 统一尿分析仪、化学试带或操作者判断尿色和透明度标准

【参考值】 淡黄色、清晰透明。 【临床意义】 尿色和透明度随机体生理或病理因素发生变化 1.生理性变化 某些代谢产物,如尿色素(urochrome) 、尿胆原(urobilinogenUBG,URO) 、尿胆

素(urobilinURB)及尿卟啉(uroporphyrin)等和食物、饮水及尿量的变化影响尿色;药物对尿色也有 影响(表 5-1) ;盐类结晶及酸碱度等的变化改变尿液浑浊程度。 表 5-1 药物 乙醇 大黄蒽醌 苯酚磺酸酞 氮唑沙宗、去铁敏、酚酞 核黄素、呋喃唑酮、痢特灵、黄莲素、牛黄、阿的平、吖啶黄 靛青红、亚甲蓝 山梨醇铁、苯、酚、利福平 左旋多巴、激肽、灭滴灵、氯奎等 番泻叶、山道年、非尼汀、苯茚满二酮等 酚红、番泻叶、芦荟、氨基匹林、磺胺药等 氨基甲酸脂 2.病理性变化 苍白色 暗红色(碱性) 、黄褐色(酸性) 粉红(碱性) 红色紫色 黄色、深黄色 蓝色 棕色 暗褐色、黑色 橙色、橙黄色 红色、红褐色 绿棕色 尿色与浑浊度的病理性改变因疾病不同表现各异(表 5-2,表 5-3) 表 5-2 尿色 无色/浅淡 色 深黄色 浓茶色 红色 红褐色 紫红色 棕黑色 濃缩尿、尿胆素增高、药物影响 胆红素增高 血尿 血红蛋白、肌红蛋白 卟啉尿、药物影响 泡沫无色 泡沫黄色 隐血阳性、上清液无色 隐血阳性、上清液红色 隐血阴性 发热、脱水 肝细胞性黄疸、阻塞性黄疸 出血性疾病、月经血污染 溶血、肌损伤 卟啉病、临床有用药史 标本放置过久、黑色素瘤(罕 稀释尿 原 因 尿色异常及原因 检查特点 无气味 临床意义 多尿、糖尿病、尿崩症 药物对尿色的影响

高铁血红蛋白尿、 血尿、 血紅蛋白、 标本久置、碱化尿

肌红蛋白、黑色素、黑尿酸、药物 黄白色 绿蓝色 脓尿 胆红素、胆绿素、 细菌尿(铜绿 假单胞菌) 、尿蓝母、靛圊红 乳白色 乳糜尿、脂肪尿 表 5-3 浑浊状态 云雾状 原因 磷酸盐、碳酸盐结晶 尿酸盐结晶 草酸盐结晶 红细胞 白细胞、脓细胞 细菌、霉菌、精液、湔列腺液 膜状 絮状 乳状浑浊 蛋白质、血细胞、上皮细胞 脓尿、组织、凝块、黏液丝、黏 蛋白等 乳糜尿、脂肪尿 乳糜试验阳性 三、比重 放置後有沉淀物 尿浑浊、含丝状悬浮物 标本久置、黄绿色、碱 化尿、加热退色 乳糜试验阳性 尿浑浊及原因 检查特点 加乙酸后溶解,后者产生气泡 加热至 60℃加碱后溶解 加 15%盐酸,浑浊消失 红色加乙酸后溶解 黄色,加乙酸后不溶解 黄色加乙酸后不溶解

见) 、药物史 泌尿系统感染 肝胆疾病

临床意义 可能有尿结石 可能有尿结石 可能有尿结石 血尿 尿路感染

肾综合征出血热 细菌感染 丝虫病、淋巴管破裂、肾病

尿比重(specific gravity,SG)指尿液在 4℃时与同体积纯水重量之比是尿中所含溶质浓度的指 标。尿液比重的高低与尿中水分、盐类及有机物的含量和溶解度有关與尿液溶质(氯化钠等盐类、尿素) 的浓度成正比,同时受年龄、饮食和尿量影响在病理情况下则受尿糖、尿蛋白及细胞成分、管型等荿分 影响。 【检测原理】 1.化学试带(reagent strip)法 又称干化学法有仪器比色法和目视比色法。试带上含有酸碱指示 剂和多聚电解质 2.折射计(refractometer)法有座式临床折射计法和手提式折射计法。利用光线折射率与溶液中总 固体量相关性进行测定 3.尿比重计(urinometer)法用特制的比重计测萣 4℃时,尿液与同体积纯水的重量(密度)之比 4.超声波(ultrasound wave)法 利用声波在不同特性物质中传播速度与密度关系的性质,通过测 定声波嘚偏移来计算比重 5.称量法 在同一温度下,分别称取同体积尿液和纯水的重量进行比较,求得尿比重

【方法学评价】 1.化学试带法 ①操作简便、快速。②不受高浓度的葡萄糖、尿素或放射造影剂的影响但受强酸和

强碱以及尿中蛋白质的影响较大。③灵敏度底、精密喥差测试范围窄。④只适合用作过筛试验不能作 为评价肾功能变化指标。

可于 15℃~38℃温度范围内使用使用前可以通过温度补偿装置進行调校;可用已知

标准浓度溶液和标准的去离子水校准。易于标准化、标本用量少(1 滴尿) 可重复测定,尤适合于少尿患 者和儿科患鍺测定比重通常比尿比重计法低 0.002。折射计法被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学会(Clinical Laboratory Standard InstitutionCLSI)和中国临床检验标准委员会(Chinese Committee for Clinical Laboratory Standards,CCCLS)建议为参考方法 3.尿比重计法 操作较繁,标本用量大受温度及尿葡萄糖、蛋白质、尿素或放射造影剂影响,结果 难以准确现已少用。 4.超声波法 有良好嘚相关性 5.称重法 准确性高,曾作为参考方法但操作繁琐,易受温度变化影响不适用于日常工作。 易于自动化、标准化但需特殊儀器;能应用于浑浊尿标本比重测定,且与折射计法

【质量保证】 1.化学试带法 (1)检验前:①试带法对过高或过低的尿比重不敏感应鉯折射计法为参考。②使用与仪器匹配、 合格、有效期内的试带③每天用标准色带进行校准。 (2)检验中:如尿 pH 大于 7.0测定值应增高 0.005。 2.折射计法 测尿前要按操作时室温进行温度补偿调校仪器可用 10g/L、40g/L 和 100g/L 蔗糖溶液

校正折射计,其折射率分别为 1.3344、1.3388 和 1.3479 3.尿比重计法 (1)检验湔:新购比重计应用纯水在规定温度下观察比重是否准确。在 15.5℃时蒸馏水 SG 应为 1.000;8.5g/L NaCl 液为 1.006,50g/L NaCl 液为 1.035 (2)检验中:①尿量充足保证比重计悬浮於液面中央而不碰壁。②比重计在尿液面读数应准确③ 测定时液面应无泡沫。④校正测定温度、蛋白尿、糖尿 【参考值】成人:随机尿 1.003~1.030;晨尿大于 1.020。新生儿:1.002~1.004 【临床意义】 尿比重测定用于估计肾脏浓缩稀释功能。 1.高比重尿 尿少时比重可增高见于急性肾炎、肝疒、心衰、周围循环衰竭、高热、脱水或大量排

汗等。尿量增多同时比重增加常见于糖尿病、急性肾小球肾炎或使用放射造影剂等。 2.低比重尿 尿液比重常小于 1.015 时称为低张尿(hyposthenuria)或低比重尿。如尿液比重固

定在 1.010±0.003(与肾小球滤过液比重接近)者称为等张尿或等渗尿(isosthenuria) ,提示肾脏稀 释浓缩功能严重损害可见于急性肾衰多尿期、慢性肾衰、肾小管间质疾病、急性肾小管坏死等。尿崩症 时常呈严重的低比重尿(SG<1.003) ,可低至 1.001 尿比重易受生理和病理多种因素的影响,用于估计肾功能时24h 连续多次测定尿比重,比一次测定 更有价值 四、尿渗量 尿渗量(osmolality,Osm) 指尿中具有渗透活性的全部溶质微粒总数量,与颗粒大小及所带电荷 无关反映溶质和水的相对排出速度,蛋白質和葡萄糖等大分子物质对其影响较小是评价肾脏浓缩功能 较好的指标。 【检测原理】 溶液中有效粒子数量可以采用该溶液的冰点下降 (液态到固态) 或沸点上升 (沸点上升) 的温度(△T)来表示检测方法有冰点减低法(常用浓度计法,又名晶体渗透浓度计法) 、蒸气壓减低法 和沸点增高法冰点指溶液呈固相和液相处于平衡状态时的温度。1 个 Osm 浓度可使 1kg 水的冰点下降 1.858℃因此摩尔渗透量:

观察取得冰点丅降度数 1.858

冰点渗透压计的工作原理是根据冰点减低溶液结冰曲线计算出尿渗量。 【方法学评价】尿比重和尿渗量都能反映尿中溶质的含量尿比重测定比尿渗量测定操作简便且成本 低,但测定结果易受溶质性质的影响如葡萄糖、蛋白质等大分子物质及体细胞等增多,尿比偅也增高 而尿渗量主要与溶质的颗粒数量有关,受葡萄糖、蛋白质等大分子物质的影响较小在评价肾脏浓缩和稀 释功能方面,较尿比偅优越冰点渗透压计测定的准确性高,不受温度的影响 【质量保证】包括仪器的标化、标本的正确处理和操作条件的控制。 【参考值】尿渗量: 600 ~ l000mOsm/kg ? H20/24h 尿(相当于 SG 1.015 ~ 1.025 ) 最大范围 40 ~ l400mOsm/kg?H2O/24h 尿。尿渗量/血浆渗量之比: (3.0~4.7)∶1 【临床意义】 1 .评价肾脏浓缩稀释功能 健康人禁水 12h 后,尿渗量与血浆渗量之比应大于 3 尿渗量大于

800mOsm/kg?H2O。若低于此值时说明肾脏浓缩功能不全。等渗尿和低渗尿可见于慢性肾小球肾炎、慢性 肾盂腎炎、多囊肾、阻塞性肾病等慢性间质性病变等 2.鉴别肾性和肾前性少尿 肾小管坏死致肾性少尿时,尿渗量降低常小于 350mOsm/kg?H2O。肾前

性少尿時肾小管浓缩功能仍好故尿渗量较高,常大于 450mOsm/kg?H2O 五、尿气味 通过嗅觉检查尿气味。 【参考值】微弱芳香气味 【临床意义】正常新鲜尿氣味源自尿中酯类及挥发性酸。如尿标本久置因尿素分解可出现氨臭味。 尿气味可受药物或食物影响如服用二巯基丙醇、艾类等药物戓进食葱、蒜、韭菜、咖喱或饮酒过多等出 现特殊气味;而进食太多的芦笋有硫磺燃烧气味。新鲜尿液出现异常气味的原因见表 5-4 表 5-4 新鲜尿液出现异常气味原因 原因 慢性膀胱炎和慢性尿潴留 泌尿系统感染或晚期膀胱癌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有机磷农药中毒 苯丙酮尿症 氨味 腐臭味 爛苹果样气味 大蒜臭味 鼠臭味 (王 第二节尿液化学检查 一、酸碱度 尿液酸碱度简称为尿酸度,分为可滴定酸度(titratable acidity)和真酸度(genuine acidity) ; 前者可鼡酸碱滴定法进行滴定相当于尿液酸度总量,后者指尿中所有能离解的氢离子浓度通常用氢离 子浓度的负对数来表示。 【检测原理】 1.试带法 采用双指示剂法膜块中含溴麝香草酚蓝(pH 6.0~7.6)和甲基红(pH 4.6~6.2) ,变 彩) 气味

色范围为黄色(pH 5.0)-绿色(pH 7.0)-蓝色(pH 9.0) 多由仪器判讀,也可由肉眼目测与标准色板比 较判断 2.pH 试纸法 pH 广泛试纸是浸渍有多种指示剂混合液的试纸条,色泽范围为棕红至深黑色与标准

色板比较,肉眼可判断尿液 pH 近似值 3. 指示剂(indicator)法 酸碱指示剂原理。常用 0.4g/L 溴麝香草酚蓝(bromothymol blueBTB) 溶液,当指示剂滴于尿液后显黄色为酸性尿,显蓝色为碱性尿显现绿色为中性尿。 4.滴定法(titration) 酸碱中和反应原理通常用 0.1mol/L 标准氢氧化钠溶液将定量尿液滴定

至 pH 7.4 时,由 NaOH 消耗量求嘚尿可滴定酸度 5.pH 计法 又称电极法,银-氯化银指示电极通过盐桥与对 pH 灵敏的玻璃膜和参比电极(甘汞电

极Hg-Hg2Cl2)相连。当指示电极浸入尿液后H 通过玻璃膜,指示电极和参比电极之间产生电位差经 电压计测得后转为 pH 读数。 【方法学评价】尿酸度测定方法学评价见表 5-5 表 5-5 尿酸度测定方法学评价 方法 试带法 pH 试纸法 指示剂法 评价 配套应用于尿液分析仪,是目前满足临床对尿 pH 检查需要最广泛应用的一种筛检方法 操莋简便采用 pH 精密试纸可提高检测的灵敏度,但试纸易吸潮而失效 溴麝香草酚蓝变色范围为 pH 6.0~7.6当尿 pH 偏离此范围时,检测结果不准确;黄疸尿、 血尿将直接影响结果判读 滴定法 pH 计 可测定尿酸度总量临床上用于尿酸度动态监测,但操作复杂 结果精确可靠需特殊仪器,操作繁琐可用于肾小管性酸中毒定位诊断、分型、鉴别诊断时 尿 pH 精确测定 【质量保证】 1.检测前 应确保标本新鲜、容器未被污染。陈旧标本鈳因尿 CO2 挥发或细菌生长使 pH 增高;细菌和

酵母菌可使尿葡萄糖降解为酸和乙醇则 pH 减低。 2.检测中 (1)试纸法或试带法:应充分考虑试带检測范围能否最大限度满足临床对病理性尿液 pH 变化范围的 需要;应定期用弱酸和弱碱检查试带灵敏度;应确保试纸或试带未被酸碱污染未吸潮变质,并在有效期 内使用 (2)指示剂法:因一般指示剂不易溶于水,指示剂解离质点状态与未解离质点状态呈现的颜色不尽 相同故在配制指示剂溶液时,应先用少许碱液(如 NaOH 稀溶液)助溶再加蒸馏水稀释到适当浓度,以 满足指示剂颜色变化范围 (3)pH 计法:应经瑺校准 pH 计,确保处于正常状态本法对测定温度有严格要求,当温度升高时 pH 值下降故首先应调整仪器测定所需的标本温度。新型 pH 计可自動对温度进行补偿 3.检测后 生理条件下,少见尿 pH 小于 4.5 或大于 8.0尿液 pH 大于 8.0 可见于:①标本防腐或

保存不当,细菌大量繁殖并分解尿素产生氨②患者服用大量碱性制剂。 建立完善的尿液检测报告审核制度 通过申请单获取临床信息, 通过电话、 实验室信息系统 (laboratory information systemLIS) 、走访疒房等形式与临床沟通,探讨异常结果可能的影响因素达到尿 pH 检测

实用的临床价值很有必要。 【参考值】 正常饮食条件下: ①晨尿 多偏弱酸性, pH 5.5~6.5 平均 pH 6.0。 ②随机尿 pH 4.5~ 8.0。尿可滴定酸度:20~40mmo1/24h 尿 【临床意义】尿酸度检测主要用于了解机体酸碱平衡和电解质平衡情况,是臨床上诊断呼吸性或代谢 性酸/碱中毒的重要指标同时,可经了解尿 pH 的变化来调节结石患者的饮食摄入通过酸碱制剂的干预 来帮助机体解毒或药物排泄。 1.生理性变化 尿 pH 受食物摄取、机体进餐后碱潮状态、生理活动和药物的影响(表 5-6) 进餐后,

因胃黏膜分泌盐酸以助消囮、通过神经体液调节使肾小管的泌 H 作用减低和 Cl 重吸收作用增高尿 pH 值 呈一过性增高,即为碱潮(alkaline tide) 2.病理变化 病理性状态下尿液 pH 变化見表 5-6。 表 5-6 常见影响尿液 pH 的因素 影响因素 食物 生理活动 药物 肾功能 疾病 尿酸性 肉类、高蛋白及混合食物(含硫、磷) 剧烈运动、应激、饥饿、出汗 氯化铵、氯化钾、氯化钙、稀盐酸等 肾小球滤过增加而肾小管保碱能力正常 ①酸中毒、发热、慢性肾小球肾炎② 代谢性疾病:如糖尿病、痛风、低血钾 性碱中毒(肾小管分泌 H 增强,尿酸度 增高) ③其他:如白血病、呼吸性酸中 毒(因 CO2 潴留) 。④尿酸盐或胱氨酸尿 結石

尿碱性 蔬菜、水果(含钾、钠) 用餐后碱潮 小苏打、碳酸钾、碳酸镁、枸橼酸钠、酵母、利尿剂等 肾小球滤过功能正常而肾小管保碱能力丧失 ①碱中毒:如呼吸性碱中毒丢失 CO2 过多。②严重呕 吐(胃酸丢失过多) ③尿路感染:如膀胱炎、肾盂肾 炎、变形杆菌性尿路感染(细菌分解尿素产生氨) 。④ 肾小管性酸中毒: 肾小球虽滤过正常 但远曲小管形成 氨和 H 的交换功能受损,肾小管泌 H 、排

交换能力减低 机体明显酸中毒, 尿 pH 呈相对偏碱性

⑤草酸盐或磷酸盐或碳酸盐尿结石 其他 尿液含酸性磷酸盐 3.药物干预 尿内混入多量脓、血、细菌

①鼡氯化铵酸化尿液,可促进碱性药物中毒时从尿排泄对使用四环素类、呋喃妥因

治疗泌尿系统感染非常有利。②用碳酸氢钠碱化尿液鈳促进酸性药物中毒时从尿排泄,常用于氨基甙类、 头孢菌素类、大环内酯类、氯霉素等抗生素治疗泌尿系统感染时③发生溶血反应时,口服 NaHCO3 碱化尿 液可促进溶解及排泄血红蛋白。 二、蛋白质 蛋白质检查是尿液化学成分检验中最重要的项目之一正常情况下,由于肾小浗毛细血管滤过膜的孔 径屏障和电荷屏障作用血浆中相对分子质量、高相对分子质量的清蛋白、球蛋白不能通过滤过膜;相对 分子质量尛的蛋白质如β 2 微球蛋白(β 2-microglobulin,β 2-M) 、α 2 微球蛋白(α 2-microglobulinα

-M) 、溶菌酶等可以自由通过滤过膜,但滤过量低在近曲小管 95%又被重吸收。因此终尿蛋白含量很少,

仅为 30~130mg/24h一次随机尿中蛋白质为 0~80mg/L,尿蛋白定性试验阴性当尿蛋白超过 150mg/24h 或超过 100mg/L 时,蛋白定性试验呈阳性称为疍白尿(proteinuria) 。

(一)病理性蛋白尿 1.肾小球性蛋白尿(glomerular proteinuria) 是最常见的一种蛋白尿由于肾小球滤过膜因炎

症、免疫、代谢等因素损伤后滤過膜孔径增大、断裂和(或)静电屏障作用减弱,血浆蛋白质特别是清蛋 白滤出超出近端肾小管重吸收能力而形成的蛋白尿。若肾小球損害较重球蛋白及其他大相对分子质量 蛋白滤出也可增加。根据滤过膜损伤程度及尿蛋白的组分尿蛋白分为 2 类: (1)选择性蛋白尿(selective proteinuria) :以 4~9 万相对分子质量中等的清蛋白为主,可伴相 对分子质量近似的蛋白如抗凝血酶、转铁蛋白、糖蛋白等和少量小相对分子质量β 2-M、Fc 爿段等无相对 分子质量大的蛋白(IgG、IgA、IgM、C3 等) 。免疫球蛋白/清蛋白清除率小于 0.1尿蛋白定性 3+~4+, 定量超过 3.5g/24h常见于肾病综合征。 (2)非选择性蛋白尿(non-selective proteinuria) :反映肾小球毛细管壁有严重断裂和损伤尿蛋 白以相对分子质量较大和中等的蛋白质同时存在为主,如 IgM、IgG 和补体 C3、清蛋白、Tamm-Horsfall 糖 蛋白(T-H 糖蛋白) 、分泌型 IgA(SIgA)和下尿路分泌的少量黏液蛋白等免疫球蛋白/清蛋白清除率大于 0.5,尿蛋白定性 1+~4+定量 0.5~3.0g/24h。非选择性蛋白尿是一种持续性蛋白尿有发展为肾衰的 危险,常提示预后较差常见于原发或继发肾小球疾病。 2.肾小管性蛋白尿(tubular proteinuria) 指肾小管在受到感染、中毒损伤或继发于肾小球疾病时 因重吸收能力降低或抑制,而出现的以相对分子质量较小的蛋白为主的蛋白尿尿β 2-M、溶菌酶增高,尿 液清蛋白正常或轻度增多;尿蛋白定性 1+~2+定量 1~2g/24h。常见于肾小管损害疾病 3.混合性蛋白尿(mixed proteinuria) 肾脏病变同時或相继累及肾小球和肾小管时而产生的蛋白

尿。兼具两种蛋白尿特点但各组分所占比例因病变损害部位不同而不一致,也可因肾小球戓肾小管受损 害程度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4.溢出性蛋白尿(overflow proteinuria)肾小球滤过、肾小管重吸收均正常,因血浆中相对分子质 量较小或阳性电荷疍白异常增多经肾小球滤过,超过肾小管重吸收能力所形成的蛋白尿异常增多的蛋 白有游离血红蛋白、肌红蛋白、溶菌酶、本周蛋白(Bence-Jones protein,BJP)等尿蛋白定性多为 1 +~2+。常见于多发性骨髓瘤等 5.组织性蛋白尿(histic proteinuria) 指来源于肾小管代谢产生的、组织破坏分解的、炎症或藥 物刺激泌尿系统分泌的蛋白质,进入尿液而形成的蛋白尿以 T-H 糖蛋白为主,生理性约为 20mg/d尿蛋 白定性±~1+,定量 0.5~1.0g/24h (二)生理性蛋皛尿 因机体内、外环境因素的变化所产生的蛋白尿,称生理性蛋白尿(physiologic proteinuria) 1.功能性蛋白尿(functional proteinuria) 泌尿系统无器质性病变,尿内暂时出现轻喥蛋白质

常见于机体剧烈运动、发热、低温刺激、精神紧张、交感神经兴奋等生理状态时,引起肾血管痉挛或充血 等暂时性功能性改变使肾小球毛细血管壁通透性增高而导致功能性蛋白尿。当影响因素消除尿蛋白自 然消失。尿蛋白定性一般不超过 1+定量小于 0.5g/24h,多见於青少年 2.体位性蛋白尿(postural proteinuria) :又称直立性蛋白尿(orthotic proteinuria ) 。在直立 时出现蛋白尿而卧位时尿蛋白消失且无血尿、高血压、水肿等现象。矗立体位时可能前突的脊柱压迫 肾静脉或因直立过久肾脏下移,使肾静脉扭曲造成肾静脉淤血淋巴、血流循环受阻。蛋白尿特点:卧位 时尿蛋白阴性起床活动或久立后,尿蛋白阳性;平卧后又为阴性多见于发育期少年。 3.偶然性蛋白尿(accidental proteinuria) 由于血液、脓液、黏液或苼殖系统排泌物如白带、 月经血、精液、前列腺液等混入了尿液,导致尿蛋白定性试验阳性的蛋白尿因无肾脏本身的损害,故又 称假性蛋白尿

【检测原理】 1.试带法(reagent strip method) 采用 pH 指示剂蛋白质误差原理。在 pH 3.2 的条件下酸碱指 示剂(溴酚蓝)产生阴离子与带阳离子的蛋白质結合生成复合物,引起指示剂进一步电离当超越缓冲范 围时,指示剂发生颜色改变颜色的深浅与蛋白质含量成正比。酸碱指示剂同时吔是灵敏的蛋白显色剂 试带法可用于尿蛋白定性或半定量。 2.磺基水杨酸法(sulfosalicylic acid methodSSA) 又称磺柳酸法。磺基水杨酸是一种生物碱 在略低于疍白质等电点的酸性环境下,磺基水杨酸根离子与蛋白质氨基酸阳离子结合形成不溶性蛋白盐 而沉淀。沉淀生成量或溶液反应后的浑浊程度可反映蛋白质含量多少,为尿蛋白定性或半定量检查方法 3.加热乙酸法(heat and acetic acid method) 为传统的经典方法。蛋白质遇热变性凝固加稀

酸使尿液 pH 降低并接近蛋白质等电点(pH 4.7) ,使变性凝固的蛋白质在含有适量无机盐状况下进一步沉 淀同时消除了因某些磷酸盐和碳酸盐析出所慥成的浑浊干扰。 【方法学评价】 1.试带法 主要用于尿液分析仪必要时也可用于肉眼观察。操作简便、快速、易于标准化适于健

康普查或临床筛检,目前已广泛应用于临床 (1)灵敏度和特异性:不同类型试带的灵敏度可有一定差异,一般为 70~100mg/L可能与使用的 酸碱指示劑有关。试带对清蛋白灵敏对球蛋白的灵敏度仅为清蛋白 l/100~1/50,可漏检本周蛋白故 试带法不适用于肾脏疾病的疗效观察及预后判断。基於考马斯亮蓝等染料结合蛋白质的原理国外已研发 出一种新型蛋白试带,对清蛋白、球蛋白、本周蛋白具有同样灵敏度另一种试带则采用单克隆抗体技术 检测清蛋白,排除了其他蛋白对反应的干扰 (2)干扰因素:试带法检测的干扰因素及评价见表 5-7。 表 5-7 干扰因素 标本因素 食物因素 药物因素 试带法检测的干扰因素及评价 评价 尿 pH>9可假阳性;尿 pH<3,可假阴性最适尿 pH 5~6,故必要时可先调标本 pH 值 尿酸碱度与攝入食物有系检查前 1 天应避免单一摄入过多肉类或蔬菜、水果,进食应均衡 假阳性:服奎宁、奎宁丁、嘧啶等或尿中含聚乙烯、吡咯酮、洗必泰、磷酸盐、季胺盐消毒 剂等尿呈强碱(pH≥9.0) 。假阴性:大剂量滴注青霉素或用庆大霉素、磺胺、含碘造影剂 操作过程 假阳性:試带浸渍时间过长反应颜色变深。假阴性:试带浸渍时间过短反应不完全或浸渍 时间过长膜块中试剂流失 2.磺基水杨酸法 操作简便、反應灵敏、结果显示快与清蛋白、球蛋白、糖蛋白和本周蛋白均能

发生反应;检测灵敏度达 0.05/L,有一定的假阳性CLSI 将其作为干化学法检查尿疍白的参考方法,并推 荐为检查尿蛋白的确证试验 干扰因素:假阴性见于尿液偏碱(pH>9)或偏酸(pH<3) ,因此检验前调节尿液 pH5~6假阳性: ①尿中含高浓度尿酸、尿酸盐、草酸盐。②与含碘造影剂、大剂量青霉素钾盐有关③尿中混入生殖系统 分泌物。 3.加热乙酸法 方法經典而准确为蛋白定性确证实验,操作略繁检测尿蛋白特异性强、干扰因

素少,与清蛋白和球蛋白均能反应灵敏度为 150mg/L。 干扰因素:假阴性:①尿液偏碱(pH>9)或偏酸(pH<3) 因此检验前调节尿液 pH5~6。②对于无

盐或低盐饮食患者测定前应在尿中加入少许盐溶液。假阳性:见于尿液混有生殖系统分泌物 应视具体情况选择尿蛋白定性试验方法。初次就诊患者、现场快速检测、健康体检、疾病筛检等可 采用化学试带法或磺基水杨酸法;当疾病已确诊、进行疗效观察或预后判断时,就不宜只采用试带法或磺 基水杨酸法而需配合加热乙酸法,必要时还需进行尿蛋白定量和特定蛋白质的分析 【质量保证】 1.检测前 2.检测中 嘱患者正常饮食,其他无特殊要求 ①坚持室内质量控制,可采用阳性和阴性 2 种浓度水平②如采用试带法,应严格遵循

规范操作保证浸渍时间恰到好处,时间过短过长均可造成结果偏差试带应妥善保存于阴凉、干燥处, 注意使用效期③如采用加热乙酸法,也可因盐类析出产生浑浊而引起假阳性故务必遵循加热-加酸-再 加热的操作程序。还应控制乙酸加入量(约为尿量的 1/10) 否则可影响结果。④加热乙酸法和磺基水杨 酸法在操作时均需注意调节最適尿酸碱度。 3.检测后 建立完善的报告审核制度检验结果与临床疾病有不符,应分析检测前、检测中可能存

在的因素以提高尿蛋白定性试验临床诊断性能。 尿蛋白结果阳性在临床上具有特殊重要意义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可靠性和可比性是临床关注的问题。 应注重检测方法间的比较和比对必要时阳性结果要用第 2 种方法核实。检测尿标本量多的实验室可按 比例抽取阳性标本进行核对和定期进行方法比對。 【参考值】 阴性 【临床意义】 1.生理性蛋白尿 生理性蛋白尿的产生源于机体内、 外环境因素的变化。 ①功能性: 见于剧烈运动后

發热、寒冷刺激、过度兴奋等。②体位性:见于青春发育期少年如站立时间过长, “行军性”蛋白尿③ 偶然性:见于尿中混入了白带、月经血、精液、前列腺液等。④摄入性:在输注成分血浆、清蛋白及其他 蛋白制剂或摄入过多蛋白食品后。⑤妊娠性:见于妊娠期妇奻与机体处于妊娠状态有关,分娩后可消 失 2.病理性蛋白尿 (1)肾前性蛋白尿:临床意义及特性见表 5-8。 表 5-8 肾前性蛋白尿的临床意义及特征 疾病类别 浆细胞病 常见疾病 骨髓瘤、巨球蛋白血症、重链病、单克隆免疫 球蛋白血症、浆细胞白血病 血管内溶血性疾病 急性肌肉损伤 陣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 心肌梗死、挤压综合征横纹肌溶解综合征等 特征 血清或尿中出现大量单克隆、 多克隆 免疫球蛋白或轻链、重链爿段 尿中出现大量游离血红蛋白 尿中出现大量肌红蛋白, 严重者可致 急性肾衰 酶类增高 (2)肾性蛋白尿 1)肾小球性蛋白尿:①肾病综合征②原发性肾小球肾炎,如急性肾炎、慢性肾炎、膜性肾炎、膜增 生性肾炎、肾衰等③继发性肾小球疾病,如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之一由于肾体积扩大, 肾小球毛细血管扩张基底膜增厚,引起清蛋白排泄率增高初期为间歇性,以后发展为持续性尿疍白 急性单核细胞性白血病、胰腺炎 尿溶菌酶或尿淀粉酶增高

量越多病情越严重,为糖尿病肾病最主要的表现;狼疮性肾炎:肾小球毛细血管丛有免疫复合物沉着和基 底膜增厚 2)肾小管蛋白尿:①肾小管间质病变:如间质性肾炎、肾盂肾炎、Fanconi 综合征、肾小管酸中毒等。 ②偅金属中毒:如汞、铋、砷等引起中毒性肾间质疾病③药物中毒:如庆大霉素、卡那霉素、多粘菌素、 马兜铃、木通等;有机溶剂如苯Φ毒等。④器官移植:如肾移植排斥反应等 (3)肾后性蛋白尿:①泌尿、生殖系炎症反应:如膀胱炎、尿道炎、前列腺炎、精囊炎等。②泌尿系 结石、结核、肿瘤等③泌尿系邻近器官疾病:如急性阑尾炎、慢性盆腔炎、宫颈炎、盆腔肿瘤等,泌尿 系邻近器官炎症或肿瘤刺激 三、葡萄糖 正常人尿中可有微量葡萄糖(<2.8mmol/24h) ,用普通方法检测为阴性当血糖浓度超过 8.88mmol/L (1.6mg/L)时,尿中开始出现葡萄糖尿糖定性試验呈阳性的尿液称为糖尿(glucosuria) 。尿糖主要指 葡萄糖也有微量乳糖、半乳糖、果糖、核糖、戊糖、蔗糖等。尿中是否出现葡萄糖取决于血糖浓度、肾 血流量和肾糖阈(renal glucose threshold) 【检测原理】 1.试带法 采用葡萄糖氧化酶-过氧化物酶法(glucose oxidase-peroxidase

中含有葡萄糖氧化酶(glucose oxidase ,GOD) 、过氧化物酶、銫素原等葡萄糖氧化酶使尿中葡萄糖与 O2 作用生成葡萄糖酸内酯及 H2O2,过氧化物酶催化 H2O2 氧化色素原而呈现色泽变化色泽深浅与葡萄糖含量 荿正比。常见的色素原有邻联甲苯胺、碘化钾、4-氯-1-萘酚、4-氨基安替比林等不同色素原反应后的呈 色色泽不同,有蓝色、红褐色、红色等 2.班氏法(Benedict 法) 在高热和强碱溶液中,葡萄糖或其他还原性糖能将溶液中蓝色的硫酸

铜还原为黄色的氢氧化亚铜沉淀,进而形成红色嘚氧化亚铜沉淀根据沉淀有无和色泽变化判断含量。 3.薄层层析法(thin-layer chromatogaphyTLC) 采用涂布吸附剂作固定相,醇类或其他有机

溶剂作流动相两楿间可作相对移动。各组分随流动相通过固定相时发生反复的吸附、解析或其他亲和 作用。 各组分因不同的展开速度而得以分离 显色後观察斑点移动距离和溶剂移动距离, 计算比移值 (rate of flowRf) ;据 Rf 值可定性鉴定尿液成分,据斑点面积或颜色深浅可作定量测定 【方法学评價】 1.试带法 (1) 灵敏度和特异性: 试带法采用葡萄糖氧化酶法原理, 虽然色素原不同可能导致方法不尽完全相同 但大多不与非葡萄糖還原物质发生反应,故试带法检测特异性强灵敏度高(1.67~2.78mmol/L) ,简便快 速适用于自动化分析。 (2)干扰因素 1)标本因素:假阳性见于尿標本容器残留(如漂白粉、次亚氯酸等强氧化性物质)或尿液比密过低 假阴性见于标本久置后葡萄糖被细菌或细胞酶分解,或尿液酮体濃度过高(>0.4g/L) 2)药物因素:①当尿液在低葡萄糖浓度(14mmol/L)时,维生素 C(>500 mg/L)与试带中的试剂发 生竞争性抑制反应产生假阴性②尿中含有 L-多巴、大量水杨酸盐、等也产生假阴性。氟化钠产生假阳性 2.班氏法 为非特异性测定葡萄糖的试验,可测定尿中所有还原性物质包括:①还原性糖类如半

乳糖、果糖、乳糖。②非糖还原性药物如水合氯醛、氨基比林、阿司匹林、青霉素、链霉素、维生素 C、 异烟肼等灵敏度低于试带法,当葡萄糖浓度达 8.33mmol/L 时才呈现弱阳性多种抗生素对班氏法也有 不同程度的影响,可能与班氏试剂中铜离子反应有关夲法稳定,试验要求和成本低 目前,利用班氏法原理已生产出药片型试剂(如 clinitest tablet) 广泛应用于检测还原性物质,

检测便捷有助于筛查遺传性疾病(如半乳糖血症) ,如对 2 岁以下儿童作尿糖试验要求应该包含铜还原试 验 3.薄层层析法 可作为确证试验,但操作复杂、费时、成本高多用于临床或基础研究。如要检测和

鉴定非葡萄糖的还原性糖薄层层析法是首选方法。 不同化学物质对尿糖检测的影响见表 5-9 表 5-9 不同化学物质对尿糖检测的影响 成分 葡萄糖 非葡萄糖成分: 果糖 半乳糖 乳糖 麦芽糖 戊糖 蔗糖 酮体(大量) 肌酐 尿酸 尿黑酸 药物: 维生素 C(大量) 头孢菌素等 左旋多巴(大量) 萘啶酮酸 葡萄糖苷酸 对苯甲酸 盐酸苯氮吡啶 水杨酸盐 X 射线造影剂 污染物: 过氧化氢 假阳性 可掩盖陽性结果 可延迟颜色反应 无反应 假阴性 无反应 无反应 无反应 橙色影响结果 可减弱显色 无反应 弱阳性 阳性、棕褐色 无反应 阳性 阳性 阳性 不确萣 无反应 黑色 无反应 无反应 无反应 无反应 无反应 无反应 可抑制颜色 无反应 无反应 无反应 阳性 阳性 阳性 阳性 阳性 阳性 无反应 可能导致假阳性 陽性 阳性 葡萄糖氧化酶试带法 阳性 铜还原片剂法(班氏法) 阳性

次氯酸(漂白剂) 氟化钠 【质量保证】 1.检测前

①容器要清洁,不能含有氧化性物质推荐使用带盖的一次性尿杯。②尿标本必须新鲜

标本久置,细菌繁殖消耗尿中葡萄糖造成假阴性。③消除维生素 C 干扰:夶剂量滴注维生素 C 后慎做尿 糖定性检查虽然维生素 C 对试带法和班氏法的影响结果迥然不同,但排除其干扰的方法却是简单而相同: 将尿煮沸几分钟后检测含维生素 C 氧化酶的试带可排除这一干扰。 2.检测中 强调室内质量控制可采用阳性和阴性 2 种浓度水平。试带法采用酶促反应其测定的

结果与尿液和试剂膜块的反应时间、反应温度有关。班氏片剂法更是强调严格操作和判读结果时间故应 严格遵循标准囮操作规程,在规定温度下按规定时间比色;试带应妥善保存于阴凉、干燥处注意使用有 效期。 3.检测后 建立完善的报告审核制度如結果不符,应分析检测前、检测中可能存在的诸多方面因

素与临床联系,以提高尿糖试验的临床诊断性能 【参考值】阴性。 【临床意義】尿糖检测主要用于内分泌性疾病如糖尿病及其他相关疾病的诊断、治疗监测、疗效观察 等尿糖检测时应同时检测血糖,以提高诊断准确性 1.血糖增高性糖尿(hyperglycemic glycosuria) (1)代谢性糖尿:由于内分泌激素分泌失常,糖代谢发生紊乱引起高血糖所致典型的代谢性疾病 是糖尿疒。 (2)内分泌性糖尿:内分泌性糖尿常见的原因及检查结果见表 5-10 表 5-10 疾病 甲状腺功能亢进 内分泌性糖尿常见原因及检查结果 原因 检查结果

甲状腺素分泌过多, 食欲亢进、 肠壁血流加速 餐后血糖增高,餐后尿糖阳性 葡萄糖吸收率增加 空腹血糖、餐后 2h 血糖正常 血糖增高尿糖阳性 血糖增高,尿糖阳性

垂体前叶功能亢进 嗜铬细胞瘤

生长激素分泌过多 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大量分泌肝糖原降 解为葡萄糖加速

糖皮质激素大量分泌,糖原异生作用旺盛葡 萄糖磷酸激酶和对抗胰岛素作用受抑制

2.血糖正常性糖尿(normoglycemic glycosuria) 又称肾性糖尿(renal glucosuria) ,因肾小管偅 吸收葡萄糖能力减低、肾糖阈减低所致血糖正常性糖尿常见的原因及检查结果见表 5-11。 表 5-11 疾病 家族性糖尿 新生儿糖尿 原因 先天性近曲小管重吸收功能糖缺损 肾小管对葡萄糖重吸收功能不完善 血糖正常性糖尿常见原因及检查结果 检查结果 空腹血糖、糖耐量试验正常空腹尿糖阳性 尿糖阳性

细胞外液容量增高, 肾滤过率增高而近曲 小管重吸收能力受抑制肾糖阈减低

①进食大量碳水化合物:如含糖食品、饮料戓静脉注射大量高渗葡萄糖溶液后,血糖

可短暂、一过性增高超过肾糖阈导致糖尿。②应激性糖尿:情绪激动、脑血管意外、颅脑外伤、脑出血、 急性心肌梗死时延脑血糖中枢受刺激或肾上腺素、胰高血糖素分泌过多,呈暂时性高血糖和一过性糖尿 4.其他糖尿 原尿中乳糖、半乳糖、果糖、戊糖、蔗糖的吸收率虽低于葡萄糖,但尿中总含量并不高 当进食过多或受遗传因素影响时,机体糖代谢失调这些糖的血浓度增高而出现相应的糖尿。 四、酮体 尿酮体( urine ketone bodies )是尿中乙酰乙酸( acetoacetic acid 占 20% ) 、 β - 羟丁酸( β -hydroxybutyrate,占 78%)及丙酮(acetone占 2%)的总称。机体艏先形成的酮体是乙酰乙酸然后外 周组织代谢乙酰乙酸成为β -羟丁酸和丙酮。 酮体是机体脂肪氧化代谢产生的中间产物 当糖代谢发生障碍、 脂肪分解增多、酮体产生速度超过机体组织利用速度时,可出现酮血症(ketonemia) 酮体血浓度一旦超 越肾阈值,就可产生酮尿(ketonuria) 【檢测原理】 1.亚硝基铁氰化钠法 尿乙酰乙酸或丙酮与亚硝基铁氰化钠反应生成紫色化合物。亚硝基铁氰化钠

法不与酮体中β -羟丁酸成分发苼反应基于亚硝基铁氰化钠原理的尿酮体不同检测方法见表 5-12。 表 5-12 方法类别 试带法 基于亚硝基铁氰化钠的尿酮体检测方法 检测过程 含甘氨酸、碱缓冲剂、亚硝基铁氰化钠在碱性条件下,后者与尿乙酰乙酸、丙酮起紫 色反应 朗格法 尿中先加固体亚硝基铁氰化钠后后加少量栤乙酸,反复振荡使其溶解、混匀再沿管 壁徐徐加入氢氧化铵液, 尿中丙酮或乙酰乙酸与亚硝基铁氰化钠反应 在与氨接触面上 形成紫銫环 Rothera 法 尿中加 50%乙酸溶液,再加 200g/L 亚硝基铁氰化钠溶液混匀,沿管壁徐徐加入浓氢 氧化铵溶液尿中丙酮或乙酰乙酸与亚硝基铁氰化钠反应,尿液表面出现紫色环 改良 Rothera 法 又称酮体粉法 将亚硝基铁氰化钠、 硫酸铵、 无水碳酸钠混合研磨成粉。 在碱性条件下 丙酮或乙酰乙酸与亞硝基铁氰化钠和硫酸铵作用,生成紫色化合物 片剂法 含甘氨酸(与丙酮反应)和其他物质可检测尿液、血清、血浆或全血酮体。于片劑上 加尿 1 滴片剂呈色在规定时间内与标准色板进行比色 2.Gerhardt 法 高铁离子(FeCl3,Fe )与乙酰乙酸的烯醇式基团发生螯合形成酒红色的乙酰乙

酸鐵复合物。本法只测定乙酰乙酸 【方法学评价】 1.检测灵敏度:即便同是亚硝基铁氰化钠检测原理,因具体试剂和操作差异各种方法靈敏度(表 5-13)和特异性不同,使用方便性和普及程度也不一试带检测灵敏度:Chemstrip 对丙酮为 700mg/L、乙 酰乙酸为 l00mg/L;Multistix,Ames 对乙酰乙酸为 50~100 mg/L;Acetest 对丙酮为 20~250

表 5-13 化学成分 朗格法

尿酮体不同检测方法灵敏度比较 改良 Rothera 法 片剂法 试带法 Gerhardt 法

乙酰乙酸(mg/L) 丙酮(mg/L)

(2)干扰因素:①假阳性:尿中含较多量肌酐、肌酸高色素尿,尿中含酞、苯丙酮、左旋多巴代谢 物等②假阴性:最主要原因是标本收集和保存不当;其次,亚硝基铁氰化钠對湿度、热度或光线很灵敏 或试带受潮失活。 【质量保证】 1.检测前 丙酮在室温下可以快速挥发乙酰乙酸在菌尿中会被细菌降解,因此应使用新鲜尿标本并

尽快检测如保存应密闭冷藏或冷冻,检测时先将标本恢复至室温后再操作 2.检测中阴性和阳性对照是获得可靠結果的重要保证。为防止肌酐、肌酸过多引起假阳性可加入少 许冰乙酸。试带应放阴凉、干燥处注意使用效期。 3.检测后酮体成分的哆样性、不同检测方法的灵敏度、不同病程酮体成分的变化性均要求检验者仔 细审核结果,及时与临床沟通做出合理正确的解释。 【參考值】 ①定性:阴性②定量:酮体(以丙酮计)170~420 mg/L;乙酰乙酸≤20 mg/L。 【临床意义】在正常情况下血酮和尿酮存在一定的定量关系。当血酮(乙酰乙酸+β -羟丁酸)达 到 80mg/L 时尿酮可达 1+;当血酮达到 130mg/L 时,尿酮可达 3+;而相对于血酮尿酮体检测更加简 便、快速。因此尿酮体检查常被用于糖代谢障碍和脂肪不完全氧化疾病或状态的辅助诊断,强阳性试验 结果具有医学决定价值只有约 10%体内仅有β -羟丁酸积聚的患者可产生阴性结果。 1.不能有效利用碳水化合物 (1)早期诊断:糖尿病由于未控制或治疗不当血酮体增高而引起酮症,出现酸中蝳或昏迷尿酮体 检查有助于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早期诊断(尿酮体阳性) ,并能与低血糖、心脑疾病、乳酸中毒或高血糖高渗 透性糖尿病昏迷相区别(尿酮体阴性) 但当肾功能严重损伤肾阈值增高时,尿酮体排出反而减低甚至完 全消失。当高度怀疑为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時即使尿酮体阴性也不能排除诊断,应进一步检查血酮体等 尿酮体测定不应用于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诊断或病程(循证证据水平 A) ,尿酮体测定应用于糖尿病患者家 中测定和医院辅助诊断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循证证据水平 E) (2)治疗监测: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早期的主要酮体成分是β -羟丁酸(一般试带法无法测定) 而乙 酰乙酸很少或缺乏,此时测得结果可导致对总酮体量估计不足当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症状缓解之后,β 羟丁酸转变为乙酰乙酸反而使乙酰乙酸含量比急性期早期增高,此时易造成对病情估计过重 2.碳水化合物摄入不足 洳饥饿、饮食疗法、剧烈运动、寒冷等。 3.碳水化合物丢失 4.其他 如频繁呕吐(怀孕、疾病) 、肾脏重吸收功能障碍、消化系统疾病等

①氯仿、磷等中毒或全身麻醉后,尿酮体可阳性②服用双胍类降糖药(如降糖灵)等,

由于药物抑制细胞呼吸可出现血糖减低而尿酮體阳性的现象。③新生儿出现尿酮体强阳性应怀疑为遗 传性疾病。 五、胆红素 胆红素(bilirubin )有未结合胆红素( unconjugated bilirubin UCB ) 、结合胆红素(conjugated

bilirubin,CB)和δ -胆红素 3 种血浆中以前两者为主。 正常人血 CB 含量很低(小于 4μ mol/L) 尿中不能检出;当血 CB 增高,超过肾阈值时CB 即从尿中 排出。 【检测原悝】 1.重氮法 试带法多采用此原理在强酸介质中,结合胆红素与重氮盐发生偶联反应呈红色颜色

深浅与胆红素含量成正比。重氮盐有②氯重氮氟化硼酸盐、二氯苯胺重氮盐、对氨基苯磺酸重氮盐等 2.氧化法 ①Harrison 法:胆红素被硫酸钡吸附而浓缩,与 FeCl3 反应被氧化为胆青素、胆绿素

和胆黄素复合物,呈蓝绿色、绿色或黄绿色呈色快慢和深浅程度与胆红素含量成正比。②Smith 碘环法: 胆红素被碘氧化成胆绿素茬尿液与试剂接触液面呈绿色环。 【方法学评价】 1.重氮法 (1)灵敏度: 24-二氯苯胺试带的灵敏度为 5~10mg/L;二氯重氮氟化硼酸盐试带的灵敏喥为 2~ 5mg/L。 (2)干扰因素:尿蓝母产生橘红色或红色可干扰结果假阳性:见于患者接受大剂量氯丙嗪治疗或 尿中含有盐酸苯偶氮吡啶代谢產物时。假阴性:①尿维生素 C 浓度达 1.42mmol/L 和存在亚硝酸盐时可抑 制重氮反应。②尿标本保存不当尿胆红素遇光氧化。 2.氧化法 (1)灵敏度:Smith 碘环法最简便但灵敏度低(胆红素 17.1μ mol/L) , 目前已少用。Harrison 法灵敏度较高(胆红素 0.9μ mol/L 或 0.5mg/L) 但操作稍繁。 (2)干扰因素:假阳性:尿中沝杨酸盐、阿司匹林、牛黄等易使尿呈紫红色可干扰 Harrison 法。 假阴性:标本未避光保存 【质量保证】 1.检测前 检测尿胆红素。 2.检测中 应規范化操作作好 2 种水平室内质控,并定期用阳性标本检测试带确保试带质量。 胆红素在强光下易变为胆绿素1h 后下降约 30%。应使用避光棕色尿容器和新鲜尿标本

试带应放阴凉干燥处密封避光保存,注意使用效期 Harrison 法检测尿胆红素, 尿中要有充足的硫酸根离子 故当加入 FeCl3 後未见足够的 BaCl2 沉淀时, 可加适量硫酸铵促使沉淀产生。 3.检测后 干化学法操作简便目前多作为定性筛检试验,如反应颜色不典型或结果可疑时应用

氧化法(Harrison 法)验证。 【参考值】阴性 【临床意义】 尿胆红素检测主要用于黄疸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尿胆红素阳性见于胆汁淤积性黄疸、肝 细胞性黄疸而溶血性黄疸为阴性。先天性高胆红素血症产生的机理及尿胆红素特性见表 5-14 表 5-14 类型 Dubin-Johnson 综合征 Rotor 综合征 先天性高胆红素血症发生机理及尿胆红素检测特性 机理 常染色体隐性遗传,肝细胞对 CB 向毛细胆管排 泄发生障碍 肝细胞对摄取 UCB 和排泄 CB 存在障碍 UCB 和 CB 增高 阳性 血清 UCB 或 CB CB 增高 尿胆红素 阳性

功能性高胆红素血症 肝细胞摄取 UCB 功能障碍 及微粒体内葡萄糖醛酸转移酶不足 先天性家族性非溶血性黄疸,常染色体显性遗 传二磷酸尿苷-葡萄糖醛酸转移酶:在Ⅰ型患 者缺乏,在Ⅱ型患者则降低 六、尿胆原和尿胆素

结合胆红素随胆汁排泄进叺肠道在肠道细菌的作用下,先脱去葡萄糖醛酸基再逐步还原为中胆素 原、尿胆原(urobilinogen,UBG 或 URO) 、粪胆素原等从粪便中排出为粪胆原(stercobilinogen) 。从 肠道重吸收的尿胆原大部分经肝转化为结合胆红素再排入肠腔,小部分尿胆原则从肾小球滤过或肾小管 排出为尿胆原无色尿胆原经空气氧化及光照后成黄色的尿胆素(urobilin) 。 【检测原理】 1. 试带法 基于改良的 Ehrlich 醛反应原理偶氮法是尿胆原与ρ -甲氨基苯重氮化硼酸盐發生偶

联反应。呈色深浅与尿胆原含量呈正比 2.改良 Ehrlich 法 在酸性溶液中,尿胆原与对二甲氨基苯甲醛(ρ -dimethylaminobenzaldehyde) 反应呈樱红色呈色深浅与尿膽原含量呈正比。 3.Schleisinger 法 在无胆红素尿标本中加入碘液,氧化尿胆原成尿胆素后者与试剂中锌离子

作用时,形成带绿色荧光的尿胆素-锌複合物 【方法学评价】 1.灵敏度和特异性 Ehrlich 醛反应法,可用于尿胆原定性和定量试带灵敏度:Ames 试带 2mg/L,

URITEST 试带 1~2mg/LCOMBUR-TEST 试带 4mg/L;偶氮法试带 4mg/L。Schleisinger 法尿膽素测定灵敏 度为 0.05mg/L,当尿胆原阴性时测定尿胆素有意义。偶氮法不受胆红素干扰对尿胆原较为特异。 2.干扰因素 (1)醛反应法:①標本因素:标本久置尿胆原分解氧化成尿胆素;标本中大量胆红素引起色泽干扰。 ②药物因素:酚噻嗪类、磺胺类、普鲁卡因、氯丙嗪類药物可使尿色变化、尿胆原假阳性假阴性与尿中 存在大量维生素 C 或长期服用广谱抗生素抑制肠道菌群等有关。③内源性物质:卟胆原、吲哚类化合物等 可与 Ehrlich 醛试剂作用显红色引起假阳性,可用氯仿抽提法鉴别和确证 (2)偶氮法:当尿标本含甲醛浓度 2 000mg/L 或含亚硝酸盐 50mg/L 以仩,检测灵敏度下降 【质量保证】 1.检测前 收集新鲜尿标本;为提高尿胆原阳性检测率,可于检测前嘱患者口服少量 NaHCO3 碱化尿

液留取午餐后 2~4 h 的尿标本。 2.检测中 服用 NaHCO3 的尿标本检测前要先以乙酸调节 pH 至弱酸性。采用尿试带法应规范化操

作作好 2 种水平的室内质控,并定期用阳性标本检测试带确保试带质量。试带应放阴凉、干燥处密 闭、避光保存,注意使用有效期 3.检测后 结合尿胆红素正确评价尿②胆检测结果。当尿胆原阴性疑为标本久置所致时应作尿胆

素定性试验进行验证。 【参考值】 ①尿胆原定性:阴性或弱阳性(1∶20 稀释后陰性) ②尿胆素定性:阴性。 【临床意义】尿胆原检测已成为尿分析仪试带法组合分析项目之一胆红素、尿胆原等检查有助于对 黄疸進行诊断和鉴别诊断(表 5-15) 。

表 5-15 标本 血清 指标 总胆红素 未结合胆红素 结合胆红素 尿液 颜色 尿胆原 尿胆素 胆红素 粪便 颜色 粪胆素 正常人 正常 囸常 正常 浅黄 1∶20 阴性 阴性 阴性 黄褐 正常

不同类型黄疸的鉴别诊断 溶血性黄疸 增高 增高 增高/正常 深黄 强阳性 阳性 阴性 深色 增高 七、血红蛋白 肝细胞性黄疸 增高 增高 增高 深黄 阳性 阳性 阳性 黄褐或变浅 减低/正常 增高 正常/增高 增高 深黄 阴性 阴性 阳性 变浅或白陶土色 减低/消失 梗阻性黄疸

血红蛋白(Hb)为含血红素的色素蛋白正常人血浆中含有 50mg/L 游离血红蛋白,尿中无游离 Hb 当有血管内溶血时,红细胞破坏大量 Hb 释放入血液形成血红蛋白血症(hemoglobinemia) 。若 Hb 量超过 结合珠蛋白结合能力则血液中存在的游离 Hb 可经肾小球滤出,当超过 1.00~1.35g/L 时Hb 可随尿液 排出,即为血红疍白尿(hemoglobinuria) 因此,溶血时是否出现血红蛋白尿取决于 3 个因素:血浆内游 离的 Hb 量、结合珠蛋白量和肾小管重吸收能力 【检测原理】 1.试帶法 血红蛋白分子中含有血红素基团,具有过氧化物酶样活性能催化过氧化氢作为电子受

体使色原氧化呈色,借以识别微量血红蛋白的存在其呈色深浅与血红蛋白含量成正比。常用色素原有邻 甲联苯胺和四甲替联苯胺等 2.化学法 3.免疫法 与试带法反应原理一致。 采用免疫胶体金法测定原理

【方法学评价】 1.试带法 基于化学法的原理,采用相同或不同的色素原物质运用干化学试带技术,是目前广泛使

用的尿 Hb 测定方法不同试带灵敏度有所差异,一般为 150~300μ g/L除与游离 Hb 反应外,也与完整 的红细胞反应但在高蛋白、高比重尿中,红细胞不溶解此时结果只反映 Hb 的量。一般而言Hb0.3mg/L 相当于红细胞数量 5~10/μ l 。试带法操作简单、快速可作为尿 Hb 的筛检试验 干扰因素主要来自:①假阳性:尿中含对热不稳定酶、尿液被氧化剂污染或尿路感染时某些细菌产生 过氧化物酶。②假阴性:尿中含大剂量维生素 C 或其他还原粅质、甲醛过量、大量亚硝酸盐(反应延迟) 2.化学法 常用方法有邻甲联苯胺法、氨基比林(匹拉米洞)法等,都是基于亚铁血红素类過氧化物

酶样活性来进行测定的化学法操作简单,但试剂稳定性差特异性较低。假阳性:尿中有铁盐、硝酸、 铜、锌、碘化物等或有過氧化物酶或其他对热不稳定酶邻甲苯胺法灵敏度为 0.3~0.6mg/L。 3.免疫法 操作简便灵敏度高(Hb 0.2μ g/ml) ,特异性强不受鸡、牛、猪、羊、兔 Hb(500μ

g/ml) 、辣根过氧化物酶(200μ g/ml)干扰,可为验证试验 【质量保证】

1.检测前 2.检测中

尿标本应新鲜,将尿煮沸约 2min 可破坏白细胞过氧化物酶戓其他易热性触酶 做好 2 种水平的室内质控或设置阳性对照,验证试剂 3%过氧化氢或试带以确保所用试

剂的有效性和可靠性。 3.检测后 正確分析审核检测结果及时与临床沟通,对异常结果或不能合理解释的结果要选用

其他方法进行验证。 【参考值】阴性 【临床意义】尿中出现 Hb 是血管内溶血的证据之一,因此尿 Hb 测定有助于血管内溶血疾病的诊断 引起溶血的疾病有:①红细胞破坏:如心脏瓣膜修复术、夶面积烧伤、剧烈运动、急行军、严重肌肉外伤 和血管组织损伤。②生物因素:如疟疾感染、梭状芽胞杆菌中毒③动植物所致溶血:如蛇毒、蜂毒、毒 蕈。④微血管性溶血性贫血:如 DIC⑤服氧化剂药物:如伯氨喹啉、乙酰水杨酸、磺胺、非那西汀。⑥ 免疫因素:如血栓形荿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阵发性寒冷性 Hb 尿症、血型不合的输血 八、亚硝酸盐 尿亚硝酸盐 (nitrite, NIT) 主要来自病原菌对尿硝酸盐的还原反应; 其次来源于体内的一氧化氮 (NO) 体液中内皮细胞、巨噬细胞、粒细胞等使精氨酸在酶的作用下生成 NO,而 NO 极易在体内有氧条件下氧 化成亞硝酸盐和硝酸盐。 【检测原理】亚硝酸盐还原法:尿 NIT 先与对氨基苯磺胺(或对氨基苯砷酸)形成重氮盐再与 3羟基-1,23,4-四氢并喹啉(戓 N-萘基乙二胺)结合形成红色偶氮化合物颜色深浅与 NIT 含量成正比。 【方法学评价】尿 NIT 阳性检出率取决于 3 个重要条件:尿中致病菌是否存茬硝酸盐还原酶、尿在膀 胱内是否停留足够细菌作用的时间(4h) 、患者尿中是否存在适量硝酸盐 1.灵敏度 2.干扰因素 0.3~0.6 mg/L。 亚硝酸盐检测嘚干扰因素及评价见表 5-16 表 5-16 亚硝酸盐检测的干扰因素及评价 因素 标本 食物 评价 高比重尿使试验灵敏度降低;假阳性见于陈旧尿、偶氮剂污染尿 尿中硝酸盐主要来源于正常饮食、 体内蛋白质代谢、 或由氨内源性合成。 不能正常饮食的患者 体内缺乏硝酸盐,即使有细菌感染吔可出现阴性 致病菌 常见致病菌:大肠杆菌属(致病率最高) 、Klebs 杆菌属、变形杆菌属、葡萄球菌属、假单胞 菌属等。阳性诊断与大肠埃希菌感染符合率约为 80%粪链球菌属感染时,则试验呈阴性 药物 尿停留膀 胱内时间 【质量保证】 ①检测前:宜使用晨尿标本,及时送检尽赽测定。②检测中:做好 2 种水平的室内 质控定时用阳性标本验证试带。试带贮存应干燥、避光注意有效期。③检测后:仔细审核检验報告 综合分析 NIT、试带白细胞酯酶结果,必要时进行显微镜镜检以提高尿路感染诊断的可靠性。 【参考值】阴性 【临床意义】目前,尿亚硝酸盐作为尿化学检测组合项目之一主要用于尿路感染的快速筛检。与大 假阴性:利尿剂、大量维生素 C;假阳性:非那吡啶 晨尿标夲较好尿在膀胱内停留时间长,细菌有充分作用时间否则,试验呈假阴性

肠埃希菌感染的符合相关性很高阳性结果常表示有细菌存茬,但阳性程度不与细菌数量成正比NIT 单 一试验影响因素较多,结果阴性不能排除菌尿的可能结果阳性也不能完全肯定泌尿系统感染,洇此解释 结果时可与白细胞酯酶、尿沉渣镜检结果综合分析尿细菌培养法为确证试验。 单一测定 NIT 诊断尿路感染的灵敏度比试带法检查白細胞 (≥25/μ l) 低 而比显微镜白细胞检查 (≥ 100/μ l)高;白细胞≥100/μ l 诊断尿路感染的特异性,高于 NIT 阳性或试带法白细胞(≥25/μ l)检测 NIT 阳性+白细胞≥25/μ l 组合试验诊断尿路感染,比 NIT 阳性+白细胞≥100/μ l 组合试验诊断尿路感 染可靠性大NIT+白细胞组合,灵敏度和特异性分别为 89.8%和 92.0%陰性预测值 98.6%。当白细胞≤ 25/μ l 时NIT 阴性,灵敏度 83.5%阴性预测值 97.0%。当白细胞≥500/μ l 时NIT 阳性,灵敏度 40% 阳性预测值为 100%。 亚硝酸盐+白细胞酯酶检查+显微镜检查组合的灵敏度和阴性预测值 100%此时亚硝酸盐特异性和 阳性预测值 100%。 九、白细胞酯酶 尿白细胞酯酶试验是尿液化学检测项目の一与显微镜直接白细胞检测法有互补作用。 【检测原理】酯酶法:粒细胞胞质含有特异性酯酶使试带吲哚酚酯产生吲哚酚,后者与偅氮盐形成 紫红色缩合物呈色深浅与中性粒细胞的多少呈正比。 【方法学评价】 1.灵敏度与特异性 2.干扰因素 (1)假阳性:发生率较高主要见于尿标本被阴道分泌物污染,也见于尿中污染甲醛、在酸性尿环 境中呈红色或深色的药物或食物如高浓度胆红素、非那吡啶等。 2)假阴性:见于尿白细胞少于 10~25/μ l;尿蛋白≥5g/L、葡萄糖≥30g/L、高比重尿液尿中含 维生素 C、庆大霉素、头孢菌素等。正常人尿液 pH≥4.5草酸哆以草酸盐的形式存在,如尿标本中加酸化 剂使尿 pH ≤4.4草酸盐被还原为草酸,则酯酶反应偏低或出现阴性 【质量保证】 ①检测前:标本應新鲜,若久置后白细胞破坏可导致试带法与镜检结果差异过大。 ②检测中:规范操作和质控③检测后:仔细审核检验报告,结合临床综合分析酯酶、亚硝酸盐结果, 必要时进行显微镜镜检以提高尿路感染诊断的可靠性。 【参考值】阴性 【临床意义】用于诊断泌尿系统感染。肾移植后发生排斥反应时尿中以淋巴细胞为主,因此白细胞 酯酶检测呈阴性此时,应以镜检白细胞结果为准 灵敏度 5~15/μ l;特异性较强。只对粒细胞灵敏而与淋巴细胞不发生反应。

十、维生素 C 【检测原理】还原法:维生素 C 具有 12-烯二醇还原性基团,在酸性条件下能将试带膜块氧化态 粉红色的 2,6-二氯酚靛酚还原为无色的 26-二氯二对酚胺。呈色反应由绿或深蓝至粉红色变化呈色深 浅与维苼素 C 含量成正比。 【方法学评价】 1. 灵敏度和特异性 试带法只能检测左旋抗坏血酸 即还原型抗坏血酸, 灵敏度 (一般为 50~100 mg/L) 依试带不同洏异 2.干扰因素 假阳性:见于龙胆酸、L-多巴或尿 pH 大于 4.0 时的内源性酚及巯基化合物、半胱氨酸

和硫代硫酸钠等。假阴性:碱性尿液(因维苼素 C 易分解) 【质量保证】 ①检测前:随机尿标本无需特殊处理。②检测中:作好试带质控③检测后:仔细审

核、综合分析维生素 C 是否对隐血/血红蛋白、胆红素、葡萄糖、亚硝酸盐结果产生影响。尤当试带法酮体 阳性、葡萄糖阴性或葡萄糖试带法与班氏法结果出现矛盾時要注意是否因尿维生素 C 浓度过高的影响。 【参考值】阴性 【临床意义】有 22.8%的常规尿标本中可以检测出维生素 C,浓度范围从 71 mg/ L 到 3395mg/ L 不等 岼均 372mg/ L。尿维生素 C 水平与外源性摄入量有极大相关性尿液维生素 C 浓度增高,可对隐血/血红 蛋白、胆红素、葡萄糖、亚硝酸盐试带反应产生嚴重的负干扰(表 5-17) 检测尿维生素 C 并非用于尿维 生素 C 的定量,而用于判断试带法尿其他检测项目结果是否准确可靠是否受尿维生素 C 相關浓度的影响, 以避免假阴性结果 表 5-17 维生素 C 对干化学检测项目的干扰 检测项目 隐血/血红蛋白 胆红素 亚硝酸盐 葡萄糖 干扰试验项目所需尿忼坏血酸浓度(mg/ L) ≥90 ≥250 ≥250 ≥500 十一、其他化学成分 (一) 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 反应物 试剂膜块浸渍的 H2O2 试剂膜块浸渍的重氮盐 反应过程中产生嘚重氮盐 反应过程中产生的 H2O2

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uman chorionic gonadotrophin,hCG)是由胎盘合体滋养细胞分泌的一种具 有促进性腺发育的糖蛋白激素 相对分子质量 47 000。 妊娠 1 周后血液 hCG 为 5~50IU/L 尿 hCG>25IU/L, 第 8~10 周左右达到高峰持续 1~2 周后迅速减低,以后逐渐下降并以 1/5~1/10 左右峰值水平维持至分 娩hCG 是唯一不随胎盤重量增加而分泌增多的胎盘激素,分泌后直接进入母血几乎不进入胎血循环。 hCG 可通过孕妇血循环而排泄到尿中血清 hCG 浓度略高于尿液,且呈平行关系 【检测原理】 单克隆免疫胶体金法:将羊抗鼠 IgG 抗体、羊抗人 hCG 多克隆抗体分别固定在纤维素试 带上,呈上下 2 条线排列;羊忼鼠 IgG 线在试带上方为阴性对照或控制线羊抗人 hCG 在试带下方为测定 线。试带底端吸水剂中含均匀分布的胶体金标记鼠抗人 hCGβ 链单克隆抗体(McAb) 检测时,将试带条浸 入被检尿液后迅速取出尿液将沿试带继续上行。作为载体和反应物的 McAb 与尿 hCG 形成复合物 (McAb-hCG) 并将 hCG 带至固定于丅端的羊抗人 hCG 测定线,此时 McAb-hCG 与羊抗人 hCG 结合金颗粒 累积于此显紫红色线条,为 hCG 阳性未搭载 hCG 的 McAb 继续上行至羊抗鼠 IgG 处,与之形成 McAb-羊抗 鼠 IgG 复合粅也显示紫红色线条,为阴性对照判断方法为:试带上显示 2 条紫红色线条为阳性,显示 1 条紫红色线条并位于控制线处为阴性若无紫紅线出现,则提示试带失效测定线显紫红色,控制线不 显色也为试带失效。 【方法学评价】 (1)灵敏度和特异性:单克隆免疫胶体金法操作便捷、灵敏度高(hCG 0.8~20ng/L) 、特异性强 是当前公认最理想的早早孕诊断法。尿液 hCG 检测常用检测方法及评价见表 5-18 表 5-18 尿液 hCG 检测方法及评價 方法 酶联免疫吸附法 评价 灵敏度高,hCG1.6~4.0ng/L;β -hCG 单克隆抗体与黄体生成素、卵泡刺激素等无

交叉反应,故特异性高;可半定量是妊娠早期筛检试验 电化学发光法 放射免疫法 胶乳凝集抑制试验 检孕卡法 操作简便、快速,灵敏度高可超过放免法可定量检测 灵敏度高,检测血清 hCG 准确稳定但操作繁琐、有放射性污染,不适于常规检查 操作简便但灵敏度较低,特异性差不能定量,目前已少用 操作简便、快速、灵敏度低作为一般早孕诊断

(2)干扰因素:假阳性来自于 hCGα 亚基与卵泡刺激素(FSH) 、黄体生成激素(LH) 、促甲状腺激素 (TSH)有相似的囮学结构,所有与 hCGα 亚基反应的抗体均能与 FSH、LH、TSH 的α 亚基发生交叉反应 更年期妇女、排卵期、双侧卵巢切除患者,因尿液 LH 含量增高可影响到 hCG 的检测结果。 【质量保证】 (1) 检测前: 宜采集首次晨尿检测 否则因尿液稀释可呈假阴性; 严重血尿、 菌尿标本不宜测定 hCG; 育龄期妇女应避开排卵期 LH 增高引起的干扰。 (2)检测中:使用单克隆免疫胶体金试带操作时注意试带浸入尿液时,液面要低于两抗体检测线 每次测定应设置阴、阳性对照,同时做原浓度和 2 倍稀释浓度尿液2 种浓度尿液均为 hCG 阳性反应,可 视其为真正阳性反应 (3)检测后:认嫃审核检测结果,查找可能引起结果异常的影响因素 【参考值】 ①非孕妇健康人:阴性。②正常妊娠妇女:阳性③半定量:<2ng/L。 【临床意义】 (1) 诊断早期妊娠: 妊娠后 35~40d 时 hCG 水平在 200ng/L 以上, 60~70d 出现高峰 hCG 可达 6.4~ 25.6μ g/L,常用的检查方法即能显示阳性结果 (2)异位妊娠诊断:正常妊娠时血清 hCG 水平随不同孕周呈规律性变化,而异位妊娠时血清 hCG 浓度 增高不如正常妊娠但只有 60%~80%的异位妊娠患者 hCG 呈阳性,因此 hCG 阴性鍺并不能完全排除异位妊 娠如 hCG 不是每 2 天成倍增长,超声影像检查无宫内妊娠征象应高度怀疑异位妊娠。 (3)流产诊断和监测:hCG 检测可莋为保胎治疗和判断流产的参考依据①先兆流产:尿 hCG 仍维持 高水平则发生难免流产可能性小;hCG 小于 200ng/L,并逐渐减低则有流产或死胎的可能;若 hCG 大于 48ng/L 则难免流产。在保胎治疗过程中如 hCG 不断增高,说明保胎有效反之则说明保胎无效。②不全 流产:因宫腔内尚有残留的胎盘組织hCG 检查仍可呈阳性;③完全流产或死胎时 hCG 由阳性转为阴性。 (4)妊娠滋养细胞疾病的诊断与监测:①因葡萄胎、侵蚀性葡萄胎、绒毛膜癌等滋养细胞高度增生 产生大量 hCG,与正常同孕龄者相比血清及尿液 hCG 明显增高,此可作为妊娠滋养细胞疾病的辅助诊断 ②妊娠滋养細胞肿瘤患者术后 3 周,hCG 应小于 4ng/L8~12 周呈阴性;如 hCG 不减低或不转阴性,提示 可能有残留病灶 (5)肿瘤标志物:男性尿中 hCG 升高可见于精原细胞瘤、睾丸畸胎瘤等。绒毛膜上皮癌 hCG 的分泌量 与肿瘤体积成正比此外,肺癌、胃癌、肝癌、卵巢癌、子宫颈癌等患者血液和尿中 hCG 也明显增高当 hCG 作为肿瘤标志物应用时,必须结合临床表现和其他检查结果综合分析才能有意义 (二) 乳糜液和脂肪

脂肪在肠道吸收后皂化形荿乳糜液,正常情况下乳糜液进入肠道淋巴管参与淋巴循环。若乳糜液未 引流入血而逆流至泌尿系统淋巴管中引起该处淋巴管内压力增高、曲张破裂进入尿液,则形成乳糜尿 (chyluria) 若同时混有血液称乳糜血尿 (hematochyluria) ; 尿中出现脂肪小滴则称脂肪尿 (lipiduria) 。 乳糜尿若合并泌尿噵感染则可出现乳糜脓尿(chylus-pyuria) 。

乳糜尿易于凝集呈白色透明胶状凝块严重的乳糜尿静置后可分为 3 层:上层为比重最轻的脂肪层; 中层為乳白色或色泽较清晰的液体,常有小凝块混悬于其中;下层为红色或粉红色的沉淀物内含有红细 胞、白细胞或微丝蚴等。 【检测原理】根据脂肪特性用乙醚等有机溶剂抽提乳糜微粒(chylomicron) 、脂肪小滴,再用脂溶 性染料苏丹Ⅲ对乙醚提取物进行染色乳糜尿经乙醚萃取后,尿液的乳浊程度减轻或变澄清萃取物染色 后涂片,镜下可见脂肪颗粒被染成大小不等的橘红色球形小滴 【方法学评价】尿中含有大量非晶形磷酸盐或尿酸盐时,肉眼观察类似乳糜尿但可用加热或加酸方 法区别。离心沉淀方法也可初步区分乳糜尿、脓尿、高浓度结晶尿方法简便实用。脓尿、高浓度结晶尿 经离心沉淀后上清液澄清而沉渣中可见大量白细胞、脓细胞或无定形磷酸盐结晶;乳糜尿经离惢后外观 无改变,沉渣中仅见少量红细胞及淋巴细胞乙醚抽提处理后乳浊程度减轻或澄清并苏丹Ⅲ染色阳性者, 可确诊为乳糜尿 【质量保证】 ①检测前:新鲜尿液及时送检。②检测中:按照 SOP 进行严格、规范的操作溶解脂 肪、静置离心、隔水蒸干各操作步骤均需小心谨慎。③检测后:认真审核报告及时与临床沟通。 【参考值】阴性 【临床意义】 (1)乳糜尿:①累及淋巴循环的有关疾病:如腹腔结核、先天性淋巴管畸形、肿瘤压迫或阻塞腹腔 淋巴管或胸导管。②丝虫病:丝虫在淋巴系统中引起炎症反复发作大量纤维组织增生,使腹蔀淋巴管或 胸导管广泛阻塞致使较为脆弱的肾盂及输尿管处淋巴管破裂而出现乳糜尿。 (2)脂肪尿:常见于肾病综合征、肾小管变性等疾病、骨折及脂肪栓塞等 (三)本周蛋白 骨髓瘤细胞所合成的异常免疫球蛋白,其轻链与重链合成不平衡因轻链产生过多,使游离 Ig 轻鏈 (light chainLC)过剩。LC 能自由通过肾小球滤过膜当浓度超过近曲小管重吸收极限时,可自尿中 排出即本周蛋白尿(Bence-Jones proteinuria)或轻链尿。此轻链即本周蛋白(Bence-Jones protein BJP) ,有κ 和λ 两种轻链单体相对分子质量为 2.3 万,二聚体为 4.6 万BJP 在 pH 4.9±0.1 条件下, 加热至 40℃~60℃时可发生凝固 温度升至 90℃~100℃时溶解, 而温度减低至 56℃左右 又可重新凝固, 故称凝溶蛋白是重要特性之一。 【检测原理】本周蛋白检测方法和原理见表 5-19 表 5-19 本周蛋白檢测方法和原理 方法 热沉淀-溶解法 对-甲苯磺酸(TSA)法 磺基水杨酸法 乙酸纤维素膜电泳和 SDS-PAGE 电泳 免疫电泳(IEP) 免疫固定电泳(IFE) 基于区带电泳原理和特异性抗原抗体反应原理 基于区带电泳原理和特异性抗原抗体反应原理 原理 基于本周蛋白在 56℃凝固,100℃溶解的特性 基于对-甲苯磺酸法能沉淀 BJP而不与清蛋白和球蛋白起反应的原理而测定 蛋白定性方法 基于蛋白电泳分离的检测原理

基于可溶性抗原-抗体反应,形成不溶性忼原-抗体复合物的免疫学原理

【方法学评价】 检测尿游离 LC 最佳方法是电泳法和免疫固定电泳法可以判断出 LC 是κ 还是λ 型或 两者均存在。夲周蛋白检测的方法学评价见表 5-20 表 5-20 本周蛋白检测的方法学评价 方法 热沉淀-溶解法 对-甲苯磺酸法 评价 灵敏度低(0.3~2.0g/L) ,假阴性率高所需標本量大,已较少使用 操作简便为灵敏度较高(BJP 3mg/L)的筛检试验。不与尿清蛋白反 应尿球蛋白>5g/L 时,可出现假阳性 乙酸纤维素膜电泳和 SDS-PAGE 免疫电泳 免疫固定电泳 免疫速率散射浊度法 对 BJP 的阳性检出率可高达 97% 简单易行、标本用量少在抗原抗体最适比例时,分辨率高、特异性强 鼡特异抗体鉴别区带电泳分离的蛋白比区带电泳和免疫电泳更灵敏 在抗原-抗体反应的最高峰测定其复合物形成量,能定量检测κ 、λ 轻 鏈检测速度快、灵敏度和精确度高、稳定性好 【质量保证】 (1)检测前:使用新鲜尿标本;尿液浑浊时需离心取上清液。使用热沉淀-溶解法时若遇蛋白尿, 须先用加热乙酸法沉淀普通蛋白质然后趁热过滤,取上清液检查使用电泳法,需预先浓缩尿液 10~50 倍 (2)检测Φ:凝溶法应严格控制 pH 在 4.5~5.5 范围,最适 pH 4.9±0.1电泳法操作中,需同时检 测患者及正常人以正确判断区带位置。 (3)检测后:肌红蛋白、溶菌酶、游离重链、运铁蛋白、脂蛋白或多量细菌沉淀物等也可出现类似于 M 的区带因此当乙酸纤维素膜上出现波峰或怀疑有相关疾病时,應进行免疫电泳 【参考值】阴性。 【临床意义】尿 BJP 检测主要用于多发性骨髓瘤(MM) 、原发性淀粉样变性、巨球蛋白血症及其他恶 性淋巴增殖性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①MM: 99%患者在诊断时有血清 M-蛋白或尿 M-蛋白, κ ∶λ 为 2∶1 早期尿 BJP 可呈间歇性排出,50%患者大于 4g/24h最多达 90g。②巨浗蛋白血症:80%患者尿中有单克隆 轻链③原发性淀粉样变性:80%~90%患者血清或浓缩尿中发现单克隆免疫球蛋白轻链。④其他:2/3 μ 重链病患者尿中有 BJPBJP 也见于恶性淋巴瘤、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转移癌、慢性肾炎、肾盂肾炎、肾 癌等患者尿中也偶见。20% “良性”单克隆免疫球蛋白血症可查出 BJP但尿含量低,多小于 60mg/L (四)微量清蛋白 微量清蛋白尿(microalbuminuria)是指在无尿路感染和心衰的情况下,有少量浓度处于 20~200μ g/min 亚临床范围的清蛋白存在的尿液常规定性试验阴性,不能诊断为临床蛋白尿患者尿清蛋白超过 参考值上限(30mg/24h) ,处于 30~300 mg/24h 范围内此为早期糖尿病肾病(diabetic nephropathy) 主要特点。 【检测原理】 (1)放射免疫法(RIA) :以放射性核素标记的免疫分析法其基本原理是标记抗原( Ag )和非标记 抗原(Ag)对特异性抗体(Ab)的竞争结合反应。

(2)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 :ELISA 首先使抗原或抗体结合到某种固相载体表面并保持其免疫活 性,然後使抗原或抗体与某种酶连接成酶标抗原或抗体加入酶反应底物后,底物被酶催化变为有色产物 产物的量与标本中受检物质的量直接楿关,故可根据颜色反应的深浅进行定性或定量分析 (3)免疫比浊法:抗原抗体在特殊缓冲液中快速形成抗原抗体复合物,反应液出现濁度当保持反应 液抗体过量时,形成的复合物随抗原量增高而增高反应液浊度也随之增高,其结果与一系列标准品对照 即可计算出受检物的含量。 【方法学评价】微量清蛋白检测的方法学评价见表 5-21 表 5-21 方法 放射免疫法 微量清蛋白检测的方法学评价 评价 灵敏度、特异性、精密度、准确性高。回收率近 100%是微量蛋白质定量的适宜方法, 但存在放射核素一定危害性 酶联免疫吸附法 免疫比浊法 【质量保证】 (1)检测前:①脂血可影响结果尤其在低稀释度时,脂蛋白的小颗粒形成浊度造成假性增高。② 剧烈运动后尿中清蛋白排出量可增高宜收集清晨、安静状态下尿液。 (2)检测中:核素有半衰期试剂盒货存期较短,应注意在有效期内使用 (3)检测后:根据标本收集方式,给出正确的结果报告由于标本采集方法不同,报告方式也不同 ①定时留尿法:计算出单位时间内的排出率(μ g/min 或 ①糖尿病肾病的早期诊断与监测:微量清蛋白尿是糖尿病患者发生肾小球微血管病变 最早期的指标之一。排泄量处于参考值内或间歇性排出提示疾病尚处於极早期阶段;当持续出现微量清蛋 白尿时提示患者处于发展为糖尿病肾病的早期,如果及时治疗可阻止疾病发展或使病变逆转;当排泄 量持续>300mg/24h 后,可诊断为糖尿病肾病因此,尿微量清蛋白检测应成为糖尿病患者每年的必查项 目或定期监测指标②微量清蛋白尿是高血压患者并发肾脏损伤的指征之一。 (五)肌红蛋白 肌红蛋白(myoglobinMb)是横纹肌(心肌和骨骼肌)合成的一种相对分子质量 17 800、结构及特 性與血红蛋白相似、含亚铁血红素单链的蛋白质。当横纹肌组织受损伤时Mb 可大量释放至细胞外进入血 液循环,并可迅速通过肾小球滤过而甴肾脏排出尿液 Mb 检查阳性称肌红蛋白尿(myoglobinuria) 。 【检测原理】 (1)隐血试验法:肌红蛋白与血红蛋白结构相似都具有类似过氧化物酶的活性,能用联苯胺或邻 联甲苯胺等隐血试验方法检出 (2)肌红蛋白定性试验:在尿中加入 80%饱和硫酸铵溶液,血红蛋白和其他蛋白沉淀過滤后上清 液再进行隐血试验,若阳性则为肌红蛋白定性试验阳性 【方法学评价】硫酸铵定性试验作为 Mb 检查的筛检试验,方法简单但操莋较繁部分正常人可出现 假阳性。进一步鉴定可采用免疫化学法、放射免疫法等如利用正铁血红蛋白与正铁肌红蛋白的氧化物在 灵敏喥、特异性高,几乎可检测所有可溶性抗原抗体系统标记试剂稳定,无放射危害 操作简便、灵敏度高、精确度高、稳定性好、测定时间赽可应用于仪器自动分析

580~600nm 处吸收光谱完全不同的特点,可区别 Mb 与血红蛋白但灵敏度不高;据电泳迁移率的不同, 毛细管电泳法可分離血红蛋白与肌红蛋白目前针对 Mb 的单克隆免疫胶体金试带方法,因其方便、快速 灵敏、特异,已取代了硫酸铵定性沉淀试验 【质量保证】 ①检测前:应使用新鲜尿标本,氧合 Mb 久置后可被还原引起假阴性。在酸性 pH 中 肌红蛋白不稳定在碱性(pH8~9 )条件下 4℃可稳定至少 1 周,因此如需保存尿标本宜碱化后冷冻。 ②检测中: 操作时应动作轻缓 防止局部浓度过高的硫酸铵将待测 Mb 沉定, 引起假阴性; 适当调節 pH 7.0~ 7.5确保达到完全沉淀目的。③检测后:认真审核、分析检测结果查找可能引起结果异常的影响因素。 【参考值】阴性 【临床意义】肌红蛋白尿检测主要用于鉴别是否发生肌肉损伤。①组织局部缺血:心肌梗死早期、动 脉阻塞缺血但一般情况下,不以尿肌红蛋白阳性作为心肌梗死的确诊依据应同时检测血清 Mb,并结合 其他心肌损伤标志物进行综合分析②骨骼肌损伤:肌红蛋白的出现对肾小管的毒性作用强于血红蛋白, 急性肾衰患者肌红蛋白尿阳性有诊断意义乙醇过量、可卡因或海洛因导致的急性肾功衰是引起非外伤性 的肌红蛋皛尿的主要原因。③创伤:挤压综合征、电击伤、烧伤、手术创伤等④阵发性肌红蛋白尿:易 见于剧烈运动后,如马拉松长跑等⑤原發性肌肉疾病:皮肌炎、多发性肌炎等。 (粟 第三节尿液有形成分显微镜检查 尿液有形成分是指通过尿液排出体外能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箌的有形物如来自肾脏或尿道脱落渗出 的细胞成分,肾脏发生病理改变而形成的各种管型(cast) 各种生理性、病理性和药物性结晶(crystal) , 泌尿系统感染的微生物、寄生虫等通过尿液有形成分分析可以了解泌尿系统各部位的变化,对泌尿系统 疾病的诊断、鉴别诊断及预后判断等有重要意义并且有形成分的检查可以弥补尿液理学、化学等检查中 不能发现的异常变化,对减少漏诊、误诊有重要价值目前,顯微镜检查法是尿液有形成分检查的金标准 进行尿液分析时,凡有下述几种情况应进行显微镜检查同时也是进行尿液有形成分分析的指征。 (1)医生提出显微镜检查要求 (2)需显微镜检查尿有形成分的疾病患者(如泌尿系统疾病、糖尿病、应用免疫抑制剂患者及妊娠婦 女等) 。 (3)任何一项尿液理学、化学检查结果异常 (4)尿液干化学检查:红细胞、白细胞、蛋白质和亚硝酸盐 4 项中有一项异常者,嘟应进行显微镜检 查并以显微镜检查结果为准。 一、检查方法 目前尿液有形成分检查的方法有传统显微镜检查法和尿液分析仪法,前鍺又可分为直接镜检法、离 心浓缩镜检法这 2 种方法中又存在染色与不染色之分;仪器分析法目前有流式分析和图像分析 2 种形式。 临床尿液有形成分分析通常在普通光学或相差显微镜下观察后者更有利于辨别某些有形成分。尿液 有形成分检查的方法学比较见表 5-22 表 5-22 尿液有形成分检查方法学比较 方法 不离心镜检法 离心镜检法 优点 简便, 不影响有形成 分形态 阳性率高 操作繁不易规范报告不统一,离心可 破坏形态使形态区分困难或漏检 易漏检 缺点 应用 适于有形成分较 多标本 适于有形成分较 少标本, 多用于试 军)

离心染色镜检法 计数板定量镜檢法

阳性率更高 便于识 别有形成分 操作及报告标准化

操作繁, 一种染色难以有效识别所有有 形成分 计数板成本较高

带法尿检查后确 证泹需标准化 标准化方法

(一)不离心直接镜检法 1.标准定量计数板法 【检测原理】新鲜尿液混匀后直接充入特制有形成分定量计数板内,顯微镜观察、计数一定范围内细 胞、管型等数量然后换算为 1μ l 尿中该成分的含量。 尿液有形成分定量计数板的结构: 由经过高温、 高压處理 清晰度极高的光学硬质塑料制成 (图 5-1) 。 其大小与标准的显微镜载玻片相同每块计数板分为 10 个彼此独立封闭的计数室,可供检测 10 個样本 每个计数室一侧有 1 个竖条长方形计数区 (大的长方格) , 内刻有 10 个中方格 每个中方格的底面积为 1mm , 深度为 0.1mm容积为 0.1μ l,因此每個计数区的固有容积为 1.0μ l为便于观察和计数,每一中方格内 又细分为 9 个小方格 图 5-1 图 5-1 尿液有形成分定量计数板 尿液有形成分定量计数板

【方法学评价】①尿液有形成分定量计数板是规范化、标准化的器材,定量计数板在显微镜下直接观 察有形成分的同时 能计数一定区域內的有形成分数量, 换算出 1μ l 尿中红细胞、 白细胞和管型准确数量 ②尿标本不进行离心能最大限度保持各类有形成分的原始状态,避免對有形成分的机械力破坏③适合于 外观浑浊、有形成分明显增多的尿标本。④该方法虽耗时、阳性率低易漏诊,但能达到尿液有形成汾检 查所要求的规范化、标准化的要求 2.直接涂片法 【检测原理】 直接取混匀新鲜尿 1 滴涂片检查。管型:低倍镜至少观察 20 个视野求出每視野管型的 平均值;细胞:高倍镜至少观察 10 个视野得出各种细胞最低到最高值;结晶:以每高倍视野(HPF)1+~ 4+的半定量方式报告 【方法学评价】简便易行,成本低廉但阳性率低,重复性差易漏诊。仅能定性或半定量报告时 应注明“未离心尿标本” 。 (二)离心镜檢法 【检测原理】定量的尿液经特定离心力离心有形成分沉淀浓缩,涂片或用定量计数板检查有利于 检出有形成分,也称尿沉渣(urinary sediment)檢查 【方法学评价】有形成分经离心浓缩后阳性检出率高,重复性好适用于外观清晰、有形成分较少的 尿标本。如用玻片作为尿沉渣載体进行显微镜观察因难以标准化和准确定量,故仅能半定量现已渐被 定量计数板法取代。后者有配套的专用定量离心管可换算每微升尿中有形成分的数量。但离心浓缩有破 坏有形成分形态的可能因此要按标准化离心力和时间操作,尽可能减少机械损伤 【参考值】 (1)定性或半定量法:报告阴性、阳性;如阳性,则报告相应浓度或数量 1)细胞:最低~最高个数/ HPF 或平均值/HPF。 2)管型:最低~最高个數/低倍视野(LPF)或平均值/LPF 3)结晶:占视野 1/4 为 1+,1/2 为 2+3/4 为 3+,满视野为 4+ (2)定量计数板法:报告尿中细胞和管型数/μ l,尿结晶、细菌、真菌、寄生虫等以“+”形式报告 判断标准和参考值分别见表 5-23 和表 5-24。 表 5-23 尿液结晶、细菌、真菌、寄生虫量报告方式

成分 结晶 细菌、嫃菌 原虫、寄生虫卵

各视野均可见 1 个/全片~4 个/HPF

一般情况下检查尿液有形成分不需染色,但为了鉴别病理性有形成分和增白细胞、闪光细胞、上皮 细胞、管型、结晶、细菌和真菌的对比防止透明管型漏检,可在染色后进行显微镜检查尿液有形成分 染色方法有 Sternheimer-Malbin(S-M)染色(瑺用) 、Sternheimer 染色(常用) 、瑞-吉(Wright-Giemsa) 染色、巴氏(Papanicolaou)染色、苏丹Ⅲ染色、免疫化学染色等。 1.Sternheimer-Malbin 染色法 【检测原理】 染色液的主要染料有结晶紫和沙黄 尿沉渣中的各类细胞、 管型等成分的化学性质差异, 导致对染料的物理亲和与化学结合程度不同经染色后呈现特定的颜色,形态清晰易于识别。 【染色效果】红细胞淡紫色;中性粒细胞核橙红色胞质内可见颗粒。闪光细胞淡蓝色或几乎无色 胞质内颗粒可呈布朗运动;上皮细胞核呈紫

有些人生病了会当即去医院进荇全部的医治。在医院里在惯例的查看会有血惯例、肝功能和拍CT等方法,住院后就会有尿检的查看等一般尿液一天内就会出成果。咱們都知道脂肪的代谢产品即是酮体,当人体内的葡萄糖不能作为能量的首要来历的时分三大营养物质之间就会变换,脂肪就死很多的汾解致使酮体的不能累计,因此当咱们在化验成果单上看见酮体 的时分,是什么意思呢

1、 酮体 即是阳性的意思,是病人呈现酮症中蝳的先兆首要呈现此种状况的一类人事糖尿病病人和糖尿病酸中毒病人,呈现 3阐明呈现了中毒的状况需求当即采纳相应的办法,否则會呈现酸疼和休克的也许

2、 别的呈现酮体 的人群即是一些长时间营养不良或许严峻拉肚子的病人,以及处于妊娠时期的女人呈现接连的拉肚子、吐逆和癫痫的表现的假如发现了 的状况,也是需求当即采纳相关的办法来改进

3、 目前的医治方法也是对比成功的,首要是进荇补液消酮的方法病人要严厉依据医师的指导下,切不可擅作主张别的,即是多喝水加强身体的调理,早睡早起坚持好的心境和惢情,恰当的加强锻炼

关于酮体 的病人,在饮食上是需求留意的要多吃富含维生素和纤维素的食物,少吃多餐多喝水,多吃生果和蔬菜;少吃含酮体多的食物少吃辛辣刺激性的食物。

  支原体阳性和人型支原体阳性代表有人型支原体细菌感染人型支原体菌主要昰支原体感染,是性传播疾病的一种不排除非性交传染,以及自身传播、母婴传播支原体可以引

这个情况没有问题的. 注意局部温水清洗调理.同时注意局部 激光治疗.

您好:支原体培养阳性患者,解脲支原体(UU)是主要病原体人型支原体(MH)是次要病原体,MH鈳通过性行为传播并引起非淋菌性泌尿生殖道炎。人型支原体Mh是阳性

你好皮肤划痕症阳性,是皮肤对划擦物理压力产生的过敏反应,出现红斑风团的过敏性皮肤病建议皮肤科面诊确诊后,调整生活作息规律,情绪稳定多运动,保持免疫平衡

核心抗体阳性证明既往感染了乙肝,没有产生抗体.如果检查乙肝DNA提示阴性,证明你已经痊愈.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快速降低尿酮体的方法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