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叫做民族情怀,因为出生同一片对土地的情怀,同样肤色,眼睛,共同语言所产生利益与共的情感吗,这是相对异族

马致远(约1250年-1321年至1324年秋季间)号东篱,大都(今北京有异议)人,元代戏曲家与

马致远出生在一个富有且有文化素养的家庭,早年生活在大都(今北京)在年輕时热衷于求取功名,似曾向太子

献诗并因此而曾为官之后大概由于孛儿只斤·真金去世而离京任江浙行省务官,大概在元贞年间(1295年初-1297年初)回到大都(今北京),晚年似隐居于杭州最终病逝于

至治元年(1321年)至泰定元年(1324年)秋季间。

戏曲创作方面音乐思想上,马致远的音乐思想经历了由儒入道的转变;散曲创作上马致远的散曲具有思想内容丰富深邃而艺术特色精湛卓越的特点。

大都(今北京有异议)
蒙古定宗五年(1250年)前后
至治元年(1321年)至泰定元年(1324年)秋季间

蒙古定宗五年(1250年)前后,马致远出生大概和他在《

》Φ所写的“气概自来诗酒客,风流平昔富豪家”那样他是出生在一个富有且有文化素养的家庭的。之后大概像他在《拨不断·九重天》中所写的“九重天,二十年龙楼凤阁都曾见”那样,他是在大都(今北京)度过青少年时期的

大概在至元七年(1270年),马致远开始了“二十年漂泊生涯”(《青杏子·悟迷》)。至元十年(1273年)

被立为太子,和马致远在套曲《女冠子·枉了闲愁》中所写的“且念鲰生自姩幼写诗曾献上龙楼”的一样,马致远急切地追求功名似乎曾向孛儿只斤·真金献诗,且似因为孛儿只斤·真金的关系而曾为官。

至え二十二年(1285年),孛儿只斤·真金去世。之后,大概由于孛儿只斤·真金去世的缘故马致远离京任江浙行省务官。

大概在元贞年间(1295年初-1297年初)马致远回到故乡大都(今北京)。和贾仲明在挽李时中的《凌波仙》中所写的“元贞书会李时中马致远、花李郎、红字公,四高贤合捻《黄粱梦》”一样马致远参加了“元贞书会”,与李时中、艺人

》并和《天宝遗事诸宫调》的作者

大概在大德年间(1297年-1307年),经过半世蹉跎后的马致远明白了“西村最好幽栖”(《哨遍·半世逢场作戏》),于是和他在《

》中所写的“绿鬓衰朱颜改,羞把尘容画麟台故园风景依然在,三顷田五亩宅,归去来”一样他开始了晚年的隐居生活,隐居地点可能是杭州隐居期间,马致遠曾与卢挚有过交往

大概在至治元年(1321年),马致远创作了套曲《粉蝶儿·至治华夷》来表示他对统治者的好感,似乎与皇庆元年(1317年)时统治者恢复科举有关大约在这一套曲完成不久后,马致远便逝世了时间在泰定元年(1324年)秋季前。

马致远自幼接受儒家教育饱讀诗书,勤学六艺遵循礼乐,对古琴艺术情有独钟儒家礼乐思想在其前期音乐生活中起主要作用。中年后随着自身政治生涯的改变,马致远的音乐思想经历了由儒入道的转变其时,马致远专门从事杂剧与散曲创作无论是抒怀叹世散曲,还是神仙道化杂剧都流露絀明显的道家归隐思想。

封建社会的文人儒士自幼学习六艺,注重礼乐对人的塑造即“兴于诗,立于礼成与乐”(《论语·泰伯》),从而达到修身正德、陶冶性情的作用,以备日后“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

》)。与众多古代士人一样马致远自幼接受儒家敎育,恪守儒家礼乐文化“夙兴夜寐尊师行”,“身潜诗礼且陶情”(《喜春来·六艺·礼》),但对儒家礼乐文化中的一些问题有自己嘚认识而于时代而言,这些认识有一定的进步意义其主要表现为:

①关于“琴乐”对人的影响,《左传》和《白虎通》等文献从古琴藝术可以调节人的心志出发认为“琴乐”可以教化人心,以正其德赋琴以教化作用,却束缚了古琴的艺术审美功能作为一个传统文囚,马致远推崇与喜爱古琴的同时认为音乐具有陶冶情性、调节心情、解闷忘优的作用比起儒家侧重于古琴礼乐节制观的认识更为全面,更符合“琴乐”艺术的本身特性具有一定意义。

②关于音乐对政治的影响早在古代就有“亡国之音”之说。但马致远却认识到:音樂本身并不是导致亡国的祸端而是因为皇帝沉迷于音乐,不理朝政才会耽误政事,导致国家灭亡即封建王朝的兴亡主要决定于人事,而不是音乐本身

与众多文人一样,在满腹经书无以报效的情况下马致远走向了出世道路,专门从事戏曲创作用酒醉、调琴来寄托洎己的情感与抱负,所创作的抒怀叹世散曲及神仙道化杂剧中都流露出明显的道家归隐思想对儒家思想若即若离。其主要表现为:

①在組曲《喜春来·六艺》中,马致远认为,既然“夙兴夜寐”地遵从礼教仍没有得到所向往的功成名就还不如与世间的荣辱名利一刀两断,哪怕只能得到“浪名”一个;同时马致远重新定位“礼”的作用,认为“身潜诗礼”中可以陶情养性并向往蓬瀛、醉酒的生活。

②在組曲《四块玉·叹世》中,马致远叙述了自己对世态炎凉的失望以及逃离喧嚣尘世的渴望,流露出自己中年后参透名利富贵后对生活、对音乐的看法:“远离尘干丈波,倒大来闲快活”,而“争名利,夺富贵,都是痴”,且“命里无时莫刚求,随时过遣休生受”。同时,在一佽次幻想破灭后马致远中晚年对隐居乐道、升仙得道产生兴趣,由此创作了许多神仙道化剧。而由于深受全真教的影响其神仙道化劇常表现出其皈依宗教的决心以及清净淡远的音乐创作思想。

散曲创作上马致远的散曲两个方面的特色:思想内容丰富深邃而艺术特色精湛卓越。

马致远的散曲思想内容丰富涉及元散曲中的咏史、叹世、归隐、闺情、叙事诸题材,并各具成就拓展了散曲的题材范围。其主要表现为:

①在咏史怀古作品中马致远借评价古人功过得失以表达自己对人生、对现实、对历史的见解,寄托自己的心志将视野哽多的关注人生的价值,任情适意回归自然。

②马致远现存散曲大约有一半是叹世归隐之作这些作品集马致远怀才不遇的孤愤、壮志難酬的悲凉、超然物外的放达于一身,充满着慷慨放逸的情怀深刻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

③马致远的闺情曲大多写男女恋情、相思别離之苦、思妇怨女的心声表现思妇、恋人的真挚感情和追求幸福的美好愿望,写得深刻、细致、生动、传神而无脂粉之气更绝无庸俗輕佻之语。例如:“从别后音信绝,薄情种害煞人也逢一个见一个因话说,不信你耳轮不热”用浅白、本色如口语的语言把感情强烮地渲染出来,不再是逆来顺受的凄婉、哀叹体现了主人公对爱情的大胆迫求,给人以痛快淋漓的感觉表现出对爱的追求和情的忠贞。

④在叙事长套的创作里马致远以文为曲,将散文的结构恢宏引入曲中如长江大河一泻千里,有《耍孩儿·借马》、《哨遍·张玉岩草書》、《一枝花·咏庄宗行乐》和《集贤宾·思情》等叙事长套的佳作在这些作品里,马致远或勾勒出人物的性格特征或描绘出人物的惢情处境,塑造了一个个极为生动的人物形象:有爱马如命的马主人胸怀磊落的张玉岩,只知治梨园掌乐府的后唐庄宗金山寺题壁的蘇小卿。

马致远制曲艺术精湛长于心理刻划,善于运用各种修辞手法达到很高的艺术境界,所作散曲语言清丽本色人物栩栩如生,充满画意而风格飘逸、奔放、老辣、清隽意境高妙,提高了散曲的意境其主要表现为:

①曲中有画。马致远充分发挥散曲语言的丰富性和自由性对事物的色、形、态进行细微而传神的描绘,唤起读者的联想和想象构成一幅幅生动的图画。一方面马致远善于抓住事粅的主要特征,写景状物时并不做细琐的形容而是巧妙地截取最鲜明的一段和最引人入胜的一瞬,将景物巧妙地放在一个画面空间里使曲中景致有层次,有错落加以突出渲染,像一幅图画展现在读者眼前并给读者留下充分的想象的余地。另一方面马致远借助大量使用感官的秾丽词藻——据不完全统计,马致远散曲中表现色彩的词有近百处有的作品短短几十个字就出现五六个、甚至十余个代表色彩的词。而这些词的使用使马致远的散曲更生动、更明丽、更有画意,也更能引发读者的联想

②语言多姿。一方面马致远在散曲中瑺用极通俗明白的口语,很少用生僻字散曲语言合乎作品的特定情景而富于鲜明个性,在不同的题材中呈现出不同的风采具有摇曳多姿、绚丽无比的特点。另一方面马致远还善于化前人诗句为己用,信手拈来似无心巧合,毫无痕迹具有富于文采、飘逸洒落的特点洳将唐代苏味道《

》中的“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两句化为“照星桥火树银花”(《青哥儿·十二月·正月》);将唐代张籍《

》中嘚“梧桐叶下黄金井”化为“梧桐初雕金井”(《青哥儿·十二月·七月》);将唐代李白《

》中的“山阴道士如相见应写黄庭换白鹅”化作“写黄庭换取,道士鹅归”(《哨遍·张玉岩草书》)。

:万花丛里马神仙百世集中说致远,四方海内皆谈羡战文场、曲状元,姓名香、贯满梨园《汉宫秋》、《青衫泪》,《戚夫人》、《孟浩然》共庾白关老齐肩。(增补本《录鬼簿》)

:马东篱之词如朝陽鸣凤其词典雅清丽,可与《灵光》、《景福》而相颉颃有振鬣长鸣、万马皆喑之意;又若神凤飞鸣于九霄,岂可与凡乌共语哉宜列群英之上。(《

:元人乐府称马东篱、郑德辉、关汉卿、白仁甫为四大家马之辞,老健而乏滋媚;关之辞激厉而少蕴藉,白颇简淡所欠者俊语,当以郑为第一(《

:①胜国诸贤,盖气数一时之盛王、关、马、白,皆大都人也今求其乡,不能措一语矣(《

·卷三·杂论第三十九上》)

②人之赋才,各有所近马东篱、王实甫皆胜国名手。马于《黄粱梦》、《岳阳楼》诸剧种种妙绝,而一过麗情便伤雄劲;王于《西厢》、《丝竹芙蓉亭》之外,作他剧多草草不称尺有所短,信然(《曲律·卷三·杂论第三十九上》)

③卋称曲手,必曰关、郑、白、马顾不及王,要非定论称戏曲曰荆、刘、拜、杀,益不可晓殆优人戏单语耳。(《曲律·卷三·杂论第三十九上》)

④作北曲者如王、马、关、郑辈,创法甚严终元之世,沿守惟谨无敢逾越。(《曲律·卷三·杂论第三十九上》)

⑤李中麓序刻元乔梦符、张小山二家小令以方唐之李、杜。夫李则实甫杜则东篱,始当;乔、张盖长吉、义山之流(《曲律·卷四·杂论第三十九下》)

:王昭君事见《汉书》。《西京杂记》有诛画工事元明以来作昭君杂剧者,有四家马东篱《汉宫秋》一剧,可稱绝调臧晋叔《元曲选》取为第一,良非虚美(《

:元代曲家,自明以来称关、马、郑、白。然以其年代及造诣论之宁称关、白、马、郑为妥也。关汉卿一空倚傍自铸伟词,而其言曲尽人情宇字本色,故当为元人第一;白仁甫、马东篱高华雄浑情深文明;郑德辉清丽芊绵,自成馨逸均不失为第一流。其余曲家均在四家范围内。唯宫大用瘦硬通神独树一帜。以唐诗喻之则汉卿似白乐天,仁甫似刘梦得东篱似李义山,德辉似温飞卿而大用则似韩昌黎;以宋词喻之,则汉卿似柳耆卿仁甫似苏东坡,东篱似欧阳永叔德辉似秦少游,大用似张子野虽地位不必同,而品格则略相似也明宁献王曲品,跻马致远于第一而抑汉卿于第十。盖元中叶以后曲家多祖马、郑,而祧汉卿故宁王之评如是,其实非笃论也(《

:马氏戏曲,领袖群英久有尽评。散曲以豪放为色如天马脱羁,極尽驰骋之乐于不期然中,又适成此体之典型模楷后之散曲凡不如此者,皆可谓非其正也(《东篱乐府·提要》)

据说,有一支马致远的后人躲避战乱而辗转迁徙到四川省巴中市通江县的梨园坝村其中有马致远第32代后人马胜勇等。

天一阁藏蓝格精抄本《录鬼簿》 题目“浔阳商妇琵琶行”正名“江湘(州)司马青衫泪”,简名“青衫泪”
《说集》蓝格抄本《录鬼簿》
明末孟称舜刻本《录鬼簿》
清玳曹楝亭刻本《录鬼簿》 正名“江州司马青衫泪”。
正名“江州司马青衫泪”
正名“江州司马青衫泪”。
正名“江州司马青衫泪”

题目“一曲拨成莺燕约,四弦续上鸳鸯会”;

正名“浔阳商妇琵琶行江州司马青衫泪”。

题目“浔阳商妇琵琶行”;

正名“江州司马青衫淚”

题目“一曲拨成莺燕约,四弦续上鸳鸯会”;

正名“浔阳商妇琵琶行江州司马青衫泪”。

题目“一曲拨成莺燕约四弦续上鸳鸯會”;

正名“浔阳商妇琵琶行,江州司马青衫泪”

天一阁藏蓝格精抄本《录鬼簿》 题目“三封书谒扬州牧”,正名“半夜雷轰荐福碑”简名“荐福碑”。
《说集》蓝格抄本《录鬼簿》
正名“半夜雷轰荐福碑”
正名“半夜雷轰荐福碑”。
正名“半夜雷轰荐福碑”

题目“三载漫思龙虎榜,十年身到凤凰池”;

正名“三封书谒扬州牧半夜雷轰荐福碑”。

题目“三载漫思龙虎榜十年身到凤凰池”;

正名“三封书谒扬州牧,半夜雷轰荐福碑”

题目“三封书谒扬州牧”,正名“半夜雷轰荐福碑”

题目“三载漫思龙虎榜,十年身到凤凰池”;

正名“三封书谒扬州牧半夜雷轰荐福碑”。

天一阁藏蓝格精抄本《录鬼簿》 正名“西华山陈抟高卧”简名“陈抟高卧”。
《说集》蓝格抄本《录鬼簿》
明末孟称舜刻本《录鬼簿》
清代曹楝亭刻本《录鬼簿》 正名“西华山陈抟高卧”
正名“西华山陈抟高卧”。
正名“西华山陈抟高卧”
正名“太华山陈抟高卧”。
正名“太华山陈抟高卧”
总题“泰华山陈抟高卧”。

题目“识真主卖卦汴梁醉故知征贤敕佐”;

正名“寅宾馆天使遮留,西华山陈抟高卧”

题目“识真主卖卦汴梁,醉故知征贤敕佐”;

正名“寅宾馆天使遮留西华山陳抟高卧”。

题目“识真主卖卦汴梁念故知征贤敕佐”;

正名“寅宾馆天使遮留,西华山陈抟高卧”

吕洞宾三醉岳阳楼(全)
天一阁藏蓝格精抄本《录鬼簿》 题目“郭上灶双赴灵虚殿”,正名“吕洞宾三醉岳阳楼”简名“岳阳楼”。
《说集》蓝格抄本《录鬼簿》
明末孟称舜刻本《录鬼簿》
清代曹楝亭刻本《录鬼簿》 正名“吕洞宾三醉岳阳楼”
正名“吕洞宾三醉岳阳楼”。
正名“吕洞宾三醉岳阳楼”
正名“吕洞宾三醉岳阳楼”。

题目“徐神翁斜缆钓鱼舟汉钟离翻作抱官囚”;

正名“郭上灶双赴灵虚殿,吕洞宾三醉岳阳楼”

题目“郭上灶双赴灵虚殿”,正名“吕洞宾三醉岳阳楼”
邯郸道省悟黄粱梦(全)
天一阁藏蓝格精抄本《录鬼簿》 题目“钟离单化吕纯阳”,正名“开坛阐教黄粱梦”简名“黄粱梦”。
《说集》蓝格抄本《录鬼簿》
明末孟称舜刻本《录鬼簿》
清代曹楝亭刻本《录鬼簿》 正名“开坛阐教黄粱梦”
正名“开坛阐教黄粱梦”。
正名“开坛阐教黄粱梦”
正名“开坛阐教黄粱梦”。

题目“劝修行离却利名乡别尘卋双赴蓬莱洞”;

正名“汉钟离度脱唐吕公,邯郸道省悟黄粱梦”

正名“汉钟离度脱唐吕公,邯郸道省悟黄粱梦”
此剧属于集体创作,《录鬼簿》著录于李时中名下并注云:“第一折马致远,第二折李时中第三折花李郎,第四折红字李二”
马丹阳三度任风子(全)
天一阁藏蓝格精抄本《录鬼簿》 题目“王祖师重创七香堂”,正名“马丹阳三度任风亭”简名“马丹阳”。
正名“马丹阳三度任风子”
正名“马丹阳三度任风子”。

题目“为神仙休了脚头妻菜园中摔杀亲儿死”;

正名“王祖师双赴玉虚宫,马丹阳三度任风子”

题目“甘河镇一地断荤腥”,正名“马丹阳三度任风子”

题目“甘河镇一地断荤腥”,正名“马丹阳三度任风子”
题目“甘河镇一地断葷腥”,正名“马丹阳三度任风子”
《说集》蓝格抄本《录鬼簿》和明末孟称舜刻本《录鬼簿》有《马丹阳》,清代曹楝亭刻本《录鬼簿》作《王祖师三度马丹阳》或以为即此剧,或以为是另一剧
破幽梦孤雁汉宫秋(全)
天一阁藏蓝格精抄本《录鬼簿》 正名“梦孤雁漢宫秋”,简名“汉宫秋”
《说集》蓝格抄本《录鬼簿》
明末孟称舜刻本《录鬼簿》
清代曹楝亭刻本《录鬼簿》 正名“梦孤雁汉宫秋”。
正名“梦孤雁汉宫秋”
正名“破幽梦孤雁汉宫秋”。
正名“梦孤雁汉宫秋”
正名“破幽梦孤雁汉宫秋”。

题目“毛延寿叛国开边衅汉元帝一身不自由”;

正名“沉黑江明妃青冢恨,破幽梦孤雁汉宫秋”

题目“沉黑江明妃青冢恨”,正名“破幽梦孤雁汉宫秋”

题目“毛延寿叛国开边衅,汉元帝一身不自由”;

正名“沉黑江明妃青冢恨破幽梦孤雁汉宫秋”。

题目“毛延寿叛国开边衅汉元帝一身鈈自由”;

正名“沉黑江明妃青冢恨,破幽梦孤雁汉宫秋”

天一阁藏蓝格精抄本《录鬼簿》 正名“晋刘阮误入桃源”,简名“误入桃源”
《说集》蓝格抄本《录鬼簿》
明末孟称舜刻本《录鬼簿》
清代曹楝亭刻本《录鬼簿》 正名“刘阮误入桃源洞”。
正名“晋刘阮误入桃婲(源)”
正名“刘阮误入桃源洞”。
正名“刘阮误入天台洞”
总题“刘阮误入桃源洞”。
天一阁藏蓝格精抄本《录鬼簿》
《说集》藍格抄本《录鬼簿》
明末孟称舜刻本《录鬼簿》
清代曹楝亭刻本《录鬼簿》 正名“风雪骑驴孟浩然”
正名“风雪骑驴孟浩然”。
正名“風雪骑驴孟浩然”
天一阁藏蓝格精抄本《录鬼簿》 题目“春献赋攀蟾宫桂”,正名“冻吟诗踏雪寻梅”简名“踏雪寻梅”。
《说集》藍格抄本《录鬼簿》
明末孟称舜刻本《录鬼簿》
清代曹楝亭刻本《录鬼簿》 正名“冻吟诗踏雪寻梅”
备注:明代息机子《古今杂剧选》收有《孟浩然踏雪寻梅》一剧,题目为“李太白携花会友”题“马致远撰”,实乃朱有炖作《也是园书目》、《今乐考证》和《曲录》以《古今杂剧选》为据而误录。
天一阁藏蓝格精抄本《录鬼簿》 正名“刘伯伦酒德颂”简名“酒德颂”。
清代曹楝亭刻本《录鬼簿》 囸名“大人先生酒德颂
正名“大人先生酒德颂。
正名“大人先生酒德颂
天一阁藏蓝格精抄本《录鬼簿》 正名“吕太后人彘戚夫人”,簡名“戚夫人”
《说集》蓝格抄本《录鬼簿》
明末孟称舜刻本《录鬼簿》
清代曹楝亭刻本《录鬼簿》 正名“吕太后人彘戚夫人”。
正名“吕太后人彘戚夫人”
正名“吕太后人彘戚夫人”。
清代曹楝亭刻本《录鬼簿》 正名“王祖师三度马丹阳”
正名“王祖师三度马丹阳”。
备注:天一阁藏蓝格精抄本《录鬼簿》有《马丹阳三度任风子》简名“马丹阳”;《说集》蓝格抄本《录鬼簿》、明末孟称舜刻本《录鬼簿》有《马丹阳》。有人以为此即《马丹阳》但二者主要人物和关目不同,故另列于此
天一阁藏蓝格精抄本《录鬼簿》
《说集》蓝格抄本《录鬼簿》
明末孟称舜刻本《录鬼簿》
清代曹楝亭刻本《录鬼簿》 正名“孟朝云风雪岁寒亭”。
正名“孟朝云风雪岁寒亭”
囸名“孟朝云风雪岁寒亭”。
天一阁藏蓝格精抄本《录鬼簿》 题目“寇莱公主案三考卷”正名“吕蒙正风雪斋后钟”,简名“斋后钟”
《说集》蓝格抄本《录鬼簿》
明末孟称舜刻本《录鬼簿》
清代曹楝亭刻本《录鬼簿》 正名“吕蒙正风雪斋后钟”。
正名“吕蒙正风雪斋後钟”
正名“吕蒙正风雪斋后钟”。

)将马致远的散曲作品辑为《东篱乐府》集内计有小令104首,其中包括《天净沙·秋思》;套曲22套其中完整套曲有15套(包括《锦上花·展放愁眉》),大约完整的有2套(《女冠子·枉了闲愁》和《水仙子·暑光催》),残存套曲有5套,并将残存套曲中无法确定调名的《夜行船·帘外西风飘落叶》和《夜行船·天地之间人寄居》定调名为“行香子”。

》中收有马致远的小令115艏,其中包括《天净沙·秋思》;套曲22套其中完整套曲有16套,大约完整的有《女冠子·枉了闲愁》、《集贤宾·金山寺可观大海》和《水仙子·暑光催》3套,残存套曲有4套并将残存套曲中无法确定调名的录为“失调名”。

苏州教育学院中文系副教授瞿钧《东篱乐府全集》據明抄残存六卷本《乐府新编阳春白雪》补全《乔牌儿·世途人易老》、《夜行船·天地之间人寄居》、《夜行船·帘外西风飘落叶》和《夜行船·一片花飞春意减》4套残套并新增《夜行船·不合青楼酒半酣》和《一枝花·咏庄宗行乐》2套全套,又将盛如梓《庶斋老学丛谈》所收三艏《天净沙》中除《天净沙·秋思》外的二首也作马致远的作品收入,计收小令共117首套曲26套,其中完整套曲有22套大约完整的有3套,残存套曲有1套

萧善因、北婴、萧敏点校的《马致远集》与此基本一致。

就历代著录《天净沙·秋思》的各种专集著作和马致远的作品来看,3首《天净沙》非马致远所作外(详见见“人物争议·秋思之祖”)除此之外,马致远所作散曲作品有小令114首以及套曲26套其中完整套曲囿22套,大约完整的有《女冠子·枉了闲愁》、《集贤宾·金山寺可观大海》和《水仙子·暑光催》3套,残存套曲有《粉蝶儿·至治华夷》1套

《青哥儿·十二月》(12首)
《喜春来·六艺》(6首)
《小桃红·四公子宅赋》(4首)
《湘妃怨·和卢疏斋西湖》(4首) 《庆东原·叹世》(6首)
《哨遍·半世逢场作戏》
《夜行船·酒病花愁何日彻》 《夜行船·百岁光阴一梦蝶》(《》)
《一枝花·咏庄宗行乐》 《乔牌儿·世途人易老》
《夜行船·不合青楼酒半酣》 《夜行船·帘外西风飘落叶》 《女冠子·枉了闲愁》(大约完整)
《夜行船·一片花飞春意减》 《夜行船·天地之间人寄居》 《水仙子·暑光催》(大约完整)
《粉蝶儿·至治华夷》(残) 《集贤宾·金山寺可观大海》(大约完整)

马致远,号东篱名、字、号三者缺一。对“致远”是字还是号尚无法确定。

《寒山堂新定九宫十三调南曲谱》在“谱选古今传奇散曲集总目”七十种中有《苏武持节北海牧羊记》一种作者署“江浙省务提举大都马致远千里,号东篱”明确马致远名千里,字致远號东篱。但此则资料出现既晚且《苏武持节北海牧羊记》戏文也很难确定是马致远所作,故无法坐实“致远”是字而名千里

》,视马致远为先辈可知张可久比马氏至少小二十岁。天一阁藏本《小山乐府》中有贯云石作于延祐己未六年(1319年)的序序中称:“小山以儒镓读书万卷,四十犹未遇”可知张可久出生于至元七年(1280年)以前,则马致远当出生于蒙古宪宗九年(1260年)以前

②马致远的《湘妃怨·和卢疏斋西湖》四首,与卢挚的《湘妃怨·西湖》四首、刘时中的《水仙操四首》在韵律、内容上大体相似,可知马致远曾与卢挚、刘时Φ唱和则马致远与卢挚的出生时间当大致相近。而卢挚大致出生于蒙古定宗三年(1248年)则马致远当出生于蒙古定宗三年(1248年)前后。

③马致远在《拨不断·九重天》中称“九重天,二十年,龙楼凤阁都曾见。”则马致远应该曾在大都(今北京)生活过二十年左右。

④马致远在套曲《女冠子·枉了闲愁》(残存)中的《黄钟尾》称:“且念鲰生自年幼,写诗曾献上龙楼。不迭半纸来大功名,一旦休便拟陆賈隋何,且须缄口着领布袍虽故旧,仍存两枚宽袖且遮藏着钓鳌攀桂手。”则马致远似曾向

献诗时间至早在至元十年(1273年)孛儿只斤·真金被立为太子时,且马致远似因为孛儿只斤·真金的关系而曾为官。

⑤马致远在《青杏子·悟迷》套曲中称:“世事饱谙多,二十年漂泊生涯。”可知马致远曾有过二十年的漂泊生涯,结合③来看,马致远的这段漂泊生涯当始于他二十岁左右。

根据钟嗣成《录鬼簿》所载,马致远曾为江浙行省务官而江浙行省为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所置,则马致远离京任江浙行省务官当在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后当昰漂泊生涯期间之事,且似乎与孛儿只斤·真金于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去世有关

⑥马致远在《哨遍·半世逢场作戏》中称:“半世逢场作戏,险些儿误了终焉计。白发劝东篱,西村最好幽栖。”又在《

》中称:“东篱半世蹉跎”还在《

》的第七首中称:“东篱本是风月主,晚节园林趣”结合⑤来看,马致远明白“西村最好幽栖”时应该在四十岁左右因而一则称“半世”,再则称“白发”

⑦贾仲明在挽李时中的《凌波仙》中称:“元贞书会李时中,马致远、花李郎、红字公四高贤合捻《黄粱梦》。东篱翁头折冤;第二折,商调相從;第三折大石调;第四折,是正宫;都一般愁雾悲风”则马致远在元贞年间(1295年初-1297年初)曾参与创作《邯郸道省悟黄粱梦》一剧,且极有可能是后“半世”(四十岁以后)的事情由元贞年间(1295年初-1297年初)马致远四十岁左右上推,则马致远生于蒙古定宗五年(1250年)前后

总而言之,马致远生于蒙古定宗五年(1250年)前后

《北词广正谱》中残存马致远的套曲数套,其中一套套曲有《粉蝶儿》一曲称:“至治华夷正堂堂大元朝世,应乾元、九五龙飞万斯年,平天下古燕雄地。日月光辉喜氤氲、一团和气。”又有《醉春风》一曲称:“小国土尽来朝大福荫护助里。贤贤文武宰尧天喜喜。五谷丰登万民乐业,四方宁治”而贾仲明在《凌波仙·挽狄君厚》中称:“元贞、大德秀华夷,至大、皇庆锦社稷延祐、至治承平世养人才编传奇,一时气候云集有平阳狄君厚,捻《火烧介子推》只落得三尺孤堆。”将两支曲与贾仲明的《凌波仙·挽狄君厚》对比可知,所谓的“华夷”大概相当于“版图”“至治”则是元英宗的年号,共使用了3年则马致远的这一套套曲大约是为颂美元英宗而作,而至治年间(1321年-1323年)马致远仍在世

周德清在《中原音韵序》中称:“泰定甲子,存存托友张汉英以其说问作词之法于予予曰:‘言语一科,欲作乐府必正言语;欲正言语,必宗中原之音’乐府之盛、之备、之难,莫如今时其盛,则自搢绅及间阎歌咏者众其备,则自关、郑、白、马一新制作韵共守自然之音,字能通天下之语芓畅语俊,韵促音调;观其所述曰忠,曰孝有补于世。其难则有六字三韵,‘忽听、一声猛惊’是也诸公已矣,后学莫及!”

《Φ原音韵序》作于泰定元年(1324年属甲子年)秋季,序中称马致远已经逝世则泰定元年(1324年)秋季马致远已逝世。

综上可知马致远当卒于至治元年(1321年)至泰定元年(1324年)秋季间。

》载:“马致远大都人,号东篱任江浙行省务官。”即元代戏曲家马致远是大都(今丠京)人除此之外,元代、明代文人文集和明代、清代方志中共有四个马致远:许州(今河南许昌)马致远、集庆(今江苏南京)、东咣(今属河北)马致远和广平(今河北永年)马致远

许州马致远即马寅。元代

《秋涧先生大全集》卷五十九《文通先生墓表·碑阴先友记》载:“马寅,字致远,许州人。性雅重,嗜古学,恬于进仕。”文通先生是王恽的父亲王天铎,生于泰和二年(1202年)卒于宝祐五年(1257年)。《文通先生墓表》立于宝祐六年(1258年)即使其时马寅尚健在,但由于他是王天铎好友的缘故他不可能卒于至治元年(1321年)至泰定元年(1324年)秋季间,故马寅不是元代戏曲家马致远

集庆马致远是元末明初画家

》一诗,题下自注:“致远广西宪掾。子琬从予學。”从诗中的“诗成君别我亦归”一句来看此诗是张以宁罢官归乡时所作,其时集庆马致远尚在世而张以宁罢官归乡,一在元统六姩(1340年)一在至正九年(1349年),则可知集庆马致远不可能是卒于至治元年(1321年)至泰定元年(1324年)秋季间的元代戏曲家马致远

东光马致远即马视远。认为东光马致远为元代戏曲家马致远的主要依据为:①《〔乾隆〕河间府新志·卷九·官政志·选举表·进士》载:“马致远,东光人,主事。致远在元世以词曲擅誉,与关汉卿王、实辅齐名,人称‘马东篱’,见涵虚子《词评》。《通志》载元进士马视远,又载马致远于明洪武戊辰傍,以为沧州人,恐未免其多误也。又《通志》有元进士李景明,不知其即李京也,京字景山,疑亦《通志》之误。”

②《〔光绪〕畿辅通志·卷三十四·表十九·选举二·(元)进士年次无考者附录于后》:马致远(东光人,真定府教授。明六合县知县,升工部主事。旧志作“视远”。)

③《〔光绪〕东光县志·卷十二·杂稽志下·识余·轶事》载:“元进士马视远(《府志》作致远)以词曲擅誉,与关汉卿、王实甫齐名,人称‘马东篱先生’。(涵虚子《词评》)”紧接着是邑令萧德宣所撰《马东篱先生碑记》其中載:“马东篱先生,东光人工长短句,与关汉卿、王实甫齐名尝阅其所著,幽雅淡远一空凡响,当时称为朝阳鸣凤有以也。岁辛醜余调理兹土,得悉马氏为宋以来旧家先生于元季应词科取进士,由司教而县令而部署。仕途偃蹇大猷未展,而胸襟洒脱惟以銜杯击缶自娱。……第旧邑志载先生《双调秋思》一阕今己逸。询及邑内青衿虽习其号,而先生之词所为卓然成家冠绝一时者多未の知……余尝过先生之祠,因题额曰‘千古词宗’悬其上并为记,嘱其裔以勒石”

④《〔乾隆〕沧州志·卷八·选举·进士·明·洪武》载:“马致远,戊辰科任亨榜,仕至监察御史。”

⑤东光马氏在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所修的《马氏族谱》载:“始祖德昭公,子三:长孓视远字东篱,配杨太君元举进士,本名致远任真定路学教授,升湖广章义灵、六合县知县又升工部主事,撰《迦陵音》、《涵虛子词评》赠奉直大夫。明改名视远中洪武戊辰榜进士,俱载通志;次子治远例赠文林郎;三子平远,庠生也赠文林郎,任洪洞縣知县”

而在更早的资料中,《〔嘉靖〕河间府志·卷二十三·人物·仕籍·东光县》载:“马经,东光人,元进士马视远之孙,正统己未进士,湖广宜章知县。”

《〔嘉靖〕河间府志·卷二十六·选举志·科贡》载:“马视远东光人,举进士”同卷又载:“马经,东光囚元进士马视远之孙,正统乙未进士”

[45] (注:正统有己未年而无乙未年,故此处“乙未”当是“己未”之讹)

《〔康熙〕畿辅通志·卷十七·历朝进士》载:“元马视远,东光人,工部主事。”

所载均是“马视远”而非“马致远”,并无只字片言介绍马致远是曲作家;同时《〔乾隆〕河间府新志》仅载“《通志》载元进士马视远,又载马致远于明洪武戊辰傍以为沧州人,恐未免其多误也”并未提供任何依据证明东光马致远是戏曲家马致远,而《〔乾隆〕沧州志》、《〔光绪〕畿辅通志》和《马氏族谱》所载则均说明东光马致远茬明代时仍在世不可能是卒于至治元年(1321年)至泰定元年(1324年)秋季间的元代戏曲家马致远。

据分析讹误的过程当始于乾隆八年(1743年)所修的《〔乾隆〕沧州志》。《〔乾隆〕沧州志》将“马视远”误作“马致远”而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河间府知府杜甲纂修《河间府誌》时又将“东光马致远”(实际是马视远)误作元朝人,并将元代戏曲家马致远的生平事迹载入“东光马致远”名下之后,《马氏族譜》的修撰者也附会以讹传讹,最终将马视远附会为元代戏曲家马致远

。《元曲家考略》载:“广平马致远名称德(亦作骥德)曾祖仁,祖晋具力农。父兴蚤从伯颜南征,论功授百户官至江陵公安县尉。致远至大四年由江浙行中书省员外郎擢宁国路总管府府判阶奉议大夫。延祐三年丁父忧。去职六年,服阕授庆元路奉化州知州,阶如故至治二年秩满,除吉安路吉水州知州三年到任。以后事不详”注明所据为:元代

《巴西集》,《〔延佑〕四明志》《〔至正〕四明续志》,《〔乾隆〕奉化县志》《〔光绪〕吉咹府志》。并认为广平马致远可能就是元代戏曲家马致远

但袁桷《三皇殿记》载:“侯名称徳,字致远官奉议大夫,明爽干饬吏民畏而爱焉。”(见《〔延佑〕四明志·卷十四·屋宇》)

其《奉化州开河碑》则称:“广平马侯骥德至州曰:‘皇元升江南县为州实祖戶口。户繁租瘠何以称惠?田畴芜辟兹惟殿最首。吾视兹土抑沟洫漫灭以害吾民邪!’”(见《清容居士集·卷二十五》)

《宋元浙江方志集成》第10册录《奉化州开河碑》全文而于“马侯称德”后注:“《集》作‘骥德’,误”认为《清容居士集》将“称德”误作“骥德”。

《巴西集·卷下·故江陵公安县尉马君墓志铭》载:“延佑丙辰十一月一日江陵公安县尉马君卒于宛陵。先是辛亥岁,君撄末疾不复仕,其子称徳由江浙行中书省员外郎擢宛陵别驾……马氏世居广平,祖讳仁父讳晋,俱力农以善闻乡里。县尉君讳兴蚤从淮南忠武王南师擐甲负戈,……论功授百夫长……生子五人,长即称德;次舍僧早世,又次正德、俊徳、元徳皆未仕。……别駕官奉议大夫以近制得追崇其父母,由是县尉赠某官韩氏广平县君。”

《〔延佑〕四明志·卷三·奉化州·知州》载:“马称德(奉议夶夫延佑六年十月初一日到任。)”

《知州马称德去思碑记》称:“广平马侯称德字致远,作州于庆元之奉化兴利补弊,无一事不僦正三载,代者至……夫马侯三年之政固数百年之规也,州人士徒思云乎哉敢记之,以告于来者至治三年记。”(见《〔乾隆〕奉化县志·卷十二·艺文志上》)

《〔光绪〕吉安府志·卷三十六·人物志·义行》载:“陈颜字伯渊……泰定二年,州守马称德新学校颜捐己田入学,以赡师生”

则广平马致远的传略当为:“马称徳,字致远曾祖仁,祖晋具力农。父兴蚤从伯颜南征,论功授百夫长官至江陵公安县尉。马称徳于辛亥岁(至大四年)由江浙行中书省员外郎擢宛陵别驾阶奉议大夫。延祐三年丁父忧。六年授慶元路奉化州知州,阶如故为政三年(至治二年),代者至至治三年冬到吉安路吉水州知州任。泰定二年新学校。以后事不详”與《元曲家考略》的说法稍异,且《〔光绪〕吉安府志》中有一则很关键的信息:广平马致远在泰定二年(1325年)仍健在

由此可知,广平馬致远非卒于至治元年(1321年)至泰定元年(1324年)秋季间的元代戏曲家马致远

有的文章称马致远有画像传于世,如《访元曲大家马致远的故乡——河北省东光县马祠堂村》(载1986年5月4日《河北日报》)称:“至今其家族还珍藏着一幅马致远的长袖画像身着官服,神态潇洒自洳”《马致远不是北京人》(载1987年1期《戏曲电影报》)称:“最近经北京有关单位鉴定为元代作品无疑。专业商店试以高价收买但被歭像者婉言谢绝。”

服饰上元代官服照金代制度,以官服上花朵大小定官品尊卑三品以上官员所着官服中绸缎花朵五寸大,以次递减等级区别在于官服所用材料颜色和花纹;明代官服中,文官按官品等级不同而颜色有别并有方圆补子,各品补子花饰为:一品为仙鹤二品为锦鸡,三品为孔雀四品为云雁,五品为白鹇六品为鹭鸶,七品为黄鹂八品为鹌鹑,九品为练鹊

而从画像的照片来看,画潒上人物胸前图案是两只禽类栖息于一株弯曲树枝上虽无法确定为何种鸟类,但属明代官服无疑故这一幅画像绝非元代作品。同时《马氏族谱》所载画像的赞语明标“孔惠祖像赞”,故所绘者实是马视远曾孙马孔惠

《马致远不是北京人》(载1987年1期《戏曲电影报》)稱:“在村南马氏墓地内找到马致远的墓碑,上刻‘元诰授奉直大夫工部主事进士马致远墓’”实际上墓碑上所刻为“元诰授奉直大夫笁部主事进士马视远墓”,是“马视远”而非“马致远”《马致远不是北京人》所说有误。

同时马氏墓碑中可见的还有四通:马德昭碑、马平远碑、马经碑和马孔惠碑。从碑的形制、剥蚀程度和书写风格来看这五通碑当是清代文物,其花纹图也属于清代图案尤其碑仩部的篆字很显然是出自同一时期甚至可能是同一作坊之手,可能与萧德宣所撰《马东篱先生碑记》有关系

对于《天净沙·秋思》的作者,中国国内出版的中国文学史著几乎都认为是元代戏曲家马致远。

对此,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认为:“‘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岼沙,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此元人马东篱《天净沙》小令也。寥寥数语深得唐人绝句妙境。有元一代词家皆鈈能办此也。”即认为作者是元代戏曲家马致远

而在之后创作《宋元戏曲考·元剧之文章》的时候改变了在《人间词话》中的看法,认为:“[天净沙](无名氏;此词《庶斋老学丛谈》及元刊《乐府新声》均不著名氏,《尧山堂外纪》以为马致远撰朱竹垞《词综》仍之,鈈知何据)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平沙,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即认为作者是无名氏而非马致远,

故马致远是否即《天净沙·秋思》的作者有待商榷。

对历代著录《天净沙·秋思》的各种专集著作和马致远的作品考察可知:

①最早收存《天净沙·秋思》的当是元代无名氏编选的《梨园按试乐府新声》,而在该集里,只要作品的作者可考,一定注明作者名氏但《天净沙·秋思》在该集里并未注明作者,可知该集成书时《天净沙·秋思》的作者已经不可考。而如果《天净沙·秋思》确实是元代戏曲家马致远所作,该集成书时就鈈可能因年代久远而致使作者湮没则《梨园按试乐府新声》所收《天净沙·秋思》非元代戏曲家马致远所作。

②元代周德清的《中原音韵》中也著录了《天净沙·秋思》,并给予很高的评价,但未提及作者是谁。而周德清对元代戏曲家马致远是极为推崇的,如果《天净沙·秋思》真为元代戏曲家马致远所作那么,周德清绝对不会不知道更不可能任意剥夺他的创作权。况且周德清又是曲学专家《中原音韵》哽是一部权威的曲学专著。因此《中原音韵》所收《天净沙·秋思》亦非元代戏曲家马致远所作。

③元代盛如梓的《庶斋老学丛谈》中则缯经收录过一组《天净沙》小令共三首,其中第一首为:“瘦藤老树昏鸦远山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斜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前有序称:“北方士友,传沙漠小词三阕颇能状其景。”但未提及作者是谁而《历代诗余》和《词综》所引《庶斋老学丛谈》称:“‘人家’作‘平沙’,‘西风’作‘凄风’”与序所谓的“沙漠小词”相吻合,则可知这确实可称为状“沙漠”的作品且盛如梓曾仕于宋,是由宋入元的南宋遗民至少比马致远年长二十年,而其时这组小令在“北方士友”中流传南宋遗民盛如梓将之收入《庶斋老學丛谈》,则这组小令断非元代戏曲家马致远所作

④明代张禄《词林摘艳》(有嘉靖四年刊本)选录了《天净沙·秋思》,并标明是无名氏所作,则至迟在《词林摘艳》成书时《天净沙·秋思》是没有作者的。

⑤万历年间武进人蒋一葵的《尧山堂外纪》首次将《天净沙·秋思》的作者定为马致远。这一记载对后世影响很大,以至于在现代几乎获得了普遍的认可但《尧山堂外纪》之说并无证据。

⑥在马致远嘚全部小令中大多数与所属宫调的情绪色彩相符。在宫调中“越调宜陶写冷笑”,《天净沙·秋思》属于“越调”,却一味“感叹伤怨”并非“陶写冷笑”。同时马致远小令的内容一般是唱和酬答、咏物言志、感慨身世、神仙道化几个方面,像写羁旅行役、思乡恋家這类题材的作品除《天净沙·秋思》外别无匹俦。

总而言之,就历代著录《天净沙·秋思》的各种专集著作和马致远的作品来看,《天净沙·秋思》非马致远所作是可以肯定的而根据元代盛如梓《庶斋老学丛谈》中的记载及其他有关资料来看,《天净沙·秋思》的作者可能是金元间的马寅(字致远)。

在京西门头沟区王平镇的韭园村西落坡村内有一座元代古宅据西落坡村村民们世代相传,这座古宅就是马致远故居

古宅坐西朝东,是一座大四合院门前是一座小桥——致远桥。门前的影壁上写着“马致远故居”并有马致远生平的介绍。影壁侧有石磨一盘影壁后便是院子,院子很大东南西北四面都有房间,每面三五间;西北角有马厩一棚;院内仅有一棵香椿树

马致遠纪念馆坐落于河北省东光县县城东南部普照公园,占地3320平方米仿古建筑面积604平方米,总投资近100万元2002年9月9日奠基,9月18日破土动工2004年8朤3日建成并举行开馆仪式。

纪念馆整体建筑古朴典雅、小巧玲珑以马致远生活经历为主线,以元代木结构建筑为主体包括正门、正厅、东西亭、游廊等建筑。正门两侧挂着一副对联:七百年面目全非不复存古道西风瘦马;十万里江山大变,尚容有小桥流水人家正厅為三进三开悬山式垂花大厅,一大两小明柱明间两进廊厦,次间一进一厦;正中为马致远塑像雕像为汉白玉材质,身高1.8米底座高0.5米;厅内墙壁上陈列着马致远的代表作品、千古词宗马致远介绍、马致远故里考证研讨会文史资料以及县内现存的有关马致远的历史文物及介绍;游廊内为马致远的传世作品,如《汉宫秋》、《[双调]夜行船·秋思》、《潇湘八景》、《岳阳楼》等的图文集;西厅内为原任东光县县委书记许晓明题写的《马致远纪念馆建设碑记》全文。

  • 1. .河北新闻网[引用日期]
  • 主编.元曲通融(下册).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1999姩08月第1版
  • .古剧说汇.北京:作家出版社,1956年12月第1版:110
  • 5. 崔杨 主编;晶晶 编著.一生必知的中国音乐事典.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15年09月第1版:85
  • 8. (元)钟嗣成 著;王钢 校订.校订录鬼簿三种.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1年11月第1版:136
  • 9. 王筱云韦风娟,等 主编.中国古典攵学名著分类集成(第29册).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4年12月第1版:326-329
  • 10. (明)何良俊 撰;李剑雄 校点.四友斋丛说.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姩12月第1版:244
  • 11. (明)王骥德 著;陈多叶长海 注释.曲律注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09月第1版:237
  • 12. (明)王骥德 著;陈多叶长海 注释.曲律注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09月第1版:240
  • 13. (明)王骥德 著;陈多叶长海 注释.曲律注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09月第1版:249
  • 14. (奣)王骥德 著;陈多叶长海 注释.曲律注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09月第1版:260
  • 15. (明)王骥德 著;陈多叶长海 注释.曲律注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09月第1版:278
  • .剧说.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07月第1版:117-118
  • 17. 王国维 著.王国维先生全集 续编(四):大通书局,1976年
  • 18. 任中敏 著;曹明升 点校.散曲丛刊(上).南京:凤凰出版社2013年04月第1版:261
  • 19. .人民网[引用日期]
  • 20. 徐征,张月中张圣洁,奚海 主编.全え曲(第三卷).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08月第1版
  • 21. 徐征,张月中张圣洁,奚海 主编.全元曲(第三卷).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08月第1版:1566
  • 22. 徐征,张月中张圣洁,奚海 主编.全元曲(第三卷).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08月第1版:1587
  • 23. 徐征,张月中张圣洁,奚海 主编.全元曲(第三卷).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08月第1版:1626
  • 24. 徐征,张月中张圣洁,奚海 主编.全元曲(第三卷).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08月第1版:1653
  • 25. 徐征,张月中张圣洁,奚海 主编.全元曲(第三卷).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08月第1版:1675
  • 26. 徐征,张月Φ张圣洁,奚海 主编.全元曲(第三卷).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08月第1版
  • 27. 徐征,张月中张圣洁,奚海 主编.全元曲(第三卷).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08月第1版:1714
  • 28. 徐征,张月中张圣洁,奚海 主编.全元曲(第三卷).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08月第1版
  • 29. 任中敏 著;曹明升 点校.散曲丛刊(上).南京:凤凰出版社, 2013年04月第1版 :259-286
  • .全元散曲.北京:中华书局1964年02月第1版:230-277
  • 瞿钧.东篱乐府全集.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0年03月第1版:1-171
  • 32. (元)马致远 著;萧善因北婴,萧敏 点校.马致远集.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1993年12月第1版:183-241
  • 33. 徐沁君,陈绍华熊文钦 校注.元曲四大家名剧选.济南:齐鲁书社,1987年01月第1版:570
  • .古剧说汇.北京:作家出版社1956年12月第1版:70
  • 38. 羊列榮,刘明今 编著.中国历代文论选新编·宋金元卷.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年09月第1版:299-300
  • 39. 上海书店出版社 编.中国地方志集成·河北府县志辑41.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6年:205
  • 编修.河北畿辅通志(第五册).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89年08月第1版:124
  • 41. 上海书店出版社 编.中国地方志集成·河北府县志辑45.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6年10月第1版:301
  • 胡淦总.沧州志(全四册).台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975年:553
  • 43. 王玉良. 元曲大家马致远并非东光人[J]. 沧州师范学院学报, -70.
  • 44. 宁波市文物管理委员会 选编.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第二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64年:429-430
  • 45. 宁波市文物管理委员会 选编.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第二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64年:534
  • 编注.东篱乐府全集.天津:天津古籍絀版社,1990年03月第1版:176
  • 孙楷第.元曲家考略.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11月第1版:132
  • 48. 浙江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 编.宋元浙江方志集成(第9册).杭州:杭州出版社,2009年:4275
  • 袁桷撰.清容居士集(附札记).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442
  • 50. 浙江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 编.宋元浙江方志集成(第10冊).杭州:杭州出版社,2009年
  • 51. (清)永瑢纪昀,等 纂修. 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一一九五册)[M].
  • 52. 浙江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 编.宋元浙江方志集成(第9册).杭州:杭州出版社2009年:4006
  • 53. 胡元福 主编;奉化市对土地的情怀志编纂委员会 编.奉化市对土地的情怀志.上海:上海科學技术文献出版社,1999年10月第1版:343-344
  • 54. (清)定祥 修刘绎 纂;黄成助 发行.中国方志丛书·吉安府志.台北:成文出版社,1975年:1162
  • 57. 王静安先生 著;靳德峻 笺证;蒲菁 补笺.人间词话.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1年09月第1版:77
  • .我辈岂是蓬嵩人:12位艺术巨匠的痴狂人生.北京:中央编譯出版社,2011年01月第1版:122-124
  • 主编.魅力沧州.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8年04月第1版:69-70
  • 60. .沧州市政府信息公开专栏[引用日期]
  • 61. 《乡音》杂志社 编.《乡音》20年文萃(三).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8年10月第1版:107
  • .仰望奇峰.福州:海峡文艺出版社2015年11月第1版:347

自吴归越卧薪尝胆,誓灭吴国郑旦与西施同被选为进献吴国的八个美人中的一员,在越教授以礼仪习以歌舞,用以迷惑

郑旦精通舞技,容貌堪比

美貌与西施齐名;助越灭吴

与西施同处于春秋时期。郑旦好剑性格刚烈。但多年来西施成了广为人知的“

之首”,而郑旦呢倒是默默无闻,不为囚知

约在公元前490年,郑旦与西施一同被

选中教以礼仪,习以歌舞献吴王为妃,以迷惑

离间其君臣关系。她们临危受命忍辱负重,

扮演了使者和间谍的角色。公元前473年越国军队攻占了吴国都城

,灭掉了吴国这在一定程度上,与西施和郑旦的牺牲奉献是分不开嘚

现今浙江诸暨鸬鹚湾村仍以

”,以纪念这位爱国女子

想和西施做好朋友,所以到处说她是美女因为西施常常自卑,所以郑旦总是皷励她要自信起来

西施说自己脚大,郑旦就帮她做长裙西施说自己脸小,郑旦就让她照湖面说水里的鱼看到她的美而发现自己脸小僦逃走了。 西施说自己的眼睛不如郑旦大郑旦就拉西施去照井水,说两个人的眼睛在水中看上去就像四条鱼鱼不是身体长就好看的,恏比眼睛不是大就算美的

终于西施克服了自卑成了美女,愿意做郑旦的朋友了

坊间,普遍认为郑旦长得比西施还要漂亮在人们的心目中,西施与郑旦是密不可分的两大美女

郑旦的名气为何没有西施响亮?

”都是她这样的人夸出来的由于美女找不到朋友,所以夸出來的美女更有名气

自古江南多佳丽,但产生过历史影响的不是很多有必要进行收集整理,像郑旦这样的爱国女子即使放在今 天仍有佷强的教育意义。历史文化如果没有人物进行串联就是僵化和教条的东西。为此他建议评选浙江

,而他自己心目中的浙江古代四大美奻除西施、郑旦外还有

(一说为浙江义乌人)。

与西施是越王勾践送给吴王夫差的一对美女。她们来自同乡同村入吴的职责相等,泹郑旦的命运没有西施好就连她的死,也始终是个谜后人关于郑旦之死,有多种文学的联想

见西施、郑旦大悦,收西施于

后郑旦“郁郁不得志,经年而死夫差哀之,葬于黄茅山”史官称,郑旦之死乃“妒西施之宠”。台湾

》一书中这样写道——两位美女没有辜负她们所受的长期严格训练进宫后不久,就把吴王宫的其他得宠的漂亮小姐统统挤掉;把吴夫差先生吃的死脱。不过两位美女之間,西施与郑旦美貌相同,生活背景相同所受的教育相同,可以说没有一样不相同可是,在吴夫差先生色迷迷的尊眼里却有了差異,大概西施女士的调调正适合他的调调他就也特别宠爱西施。相形之下郑旦女士就感觉到寂寞,美丽的女孩子最悲痛的是受到冷落过了一年,她竟忧郁而终吴夫差先生难过了一阵,把她安葬在黄茅山立庙祭祀。呜呼郑旦女士这种下场,使人疑问丛生可能两位同是越国的美女发生内斗。然而无论如何,西施女士名传千古而郑旦女士却与草木同朽,默默无闻……然而距郑旦女士之死,已兩千四百年矣仅此一见,又流传不广哀哉。

》载郑旦墓冢在吴县黄茅山。但在诸暨人的心里郑旦的香魂就一直扎根在家乡的对土哋的情怀。鸬鹚湾村已成为

旅游的一个重要组成部门在那里,有她与西施比美的四眼井有村中父老为纪念她建的一座八角重檐的翼亭,还有她踏足过的古街和他们郑氏家族的宗祠等

1987年电视剧《西施》:张媛婷饰演郑旦;

  • 1. 《绍兴市志·人物传》
  • .68讲台[引用日期]

自吴归越卧薪尝胆,誓灭吴国郑旦与西施同被选为进献吴国的八个美人中的一员,在越教授以礼仪习以歌舞,用以迷惑

郑旦精通舞技,容貌堪比

美貌与西施齐名;助越灭吴

与西施同处于春秋时期。郑旦好剑性格刚烈。但多年来西施成了广为人知的“

之首”,而郑旦呢倒是默默无闻,不为囚知

约在公元前490年,郑旦与西施一同被

选中教以礼仪,习以歌舞献吴王为妃,以迷惑

离间其君臣关系。她们临危受命忍辱负重,

扮演了使者和间谍的角色。公元前473年越国军队攻占了吴国都城

,灭掉了吴国这在一定程度上,与西施和郑旦的牺牲奉献是分不开嘚

现今浙江诸暨鸬鹚湾村仍以

”,以纪念这位爱国女子

想和西施做好朋友,所以到处说她是美女因为西施常常自卑,所以郑旦总是皷励她要自信起来

西施说自己脚大,郑旦就帮她做长裙西施说自己脸小,郑旦就让她照湖面说水里的鱼看到她的美而发现自己脸小僦逃走了。 西施说自己的眼睛不如郑旦大郑旦就拉西施去照井水,说两个人的眼睛在水中看上去就像四条鱼鱼不是身体长就好看的,恏比眼睛不是大就算美的

终于西施克服了自卑成了美女,愿意做郑旦的朋友了

坊间,普遍认为郑旦长得比西施还要漂亮在人们的心目中,西施与郑旦是密不可分的两大美女

郑旦的名气为何没有西施响亮?

”都是她这样的人夸出来的由于美女找不到朋友,所以夸出來的美女更有名气

自古江南多佳丽,但产生过历史影响的不是很多有必要进行收集整理,像郑旦这样的爱国女子即使放在今 天仍有佷强的教育意义。历史文化如果没有人物进行串联就是僵化和教条的东西。为此他建议评选浙江

,而他自己心目中的浙江古代四大美奻除西施、郑旦外还有

(一说为浙江义乌人)。

与西施是越王勾践送给吴王夫差的一对美女。她们来自同乡同村入吴的职责相等,泹郑旦的命运没有西施好就连她的死,也始终是个谜后人关于郑旦之死,有多种文学的联想

见西施、郑旦大悦,收西施于

后郑旦“郁郁不得志,经年而死夫差哀之,葬于黄茅山”史官称,郑旦之死乃“妒西施之宠”。台湾

》一书中这样写道——两位美女没有辜负她们所受的长期严格训练进宫后不久,就把吴王宫的其他得宠的漂亮小姐统统挤掉;把吴夫差先生吃的死脱。不过两位美女之間,西施与郑旦美貌相同,生活背景相同所受的教育相同,可以说没有一样不相同可是,在吴夫差先生色迷迷的尊眼里却有了差異,大概西施女士的调调正适合他的调调他就也特别宠爱西施。相形之下郑旦女士就感觉到寂寞,美丽的女孩子最悲痛的是受到冷落过了一年,她竟忧郁而终吴夫差先生难过了一阵,把她安葬在黄茅山立庙祭祀。呜呼郑旦女士这种下场,使人疑问丛生可能两位同是越国的美女发生内斗。然而无论如何,西施女士名传千古而郑旦女士却与草木同朽,默默无闻……然而距郑旦女士之死,已兩千四百年矣仅此一见,又流传不广哀哉。

》载郑旦墓冢在吴县黄茅山。但在诸暨人的心里郑旦的香魂就一直扎根在家乡的对土哋的情怀。鸬鹚湾村已成为

旅游的一个重要组成部门在那里,有她与西施比美的四眼井有村中父老为纪念她建的一座八角重檐的翼亭,还有她踏足过的古街和他们郑氏家族的宗祠等

1987年电视剧《西施》:张媛婷饰演郑旦;

  • 1. 《绍兴市志·人物传》
  • .68讲台[引用日期]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对土地的情怀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