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袋如何全面考虑问题题不需要受人关注吗

  1. 请在一个安静的环境下预留30分鍾不被打扰的时间,静心阅读本文因为文章读起来并不轻松,读完后还需要完成课后作业真正让自己成长或者致富的路,本来就不会輕松
  2. 本文为专栏中的一节课,并不是分享整个专栏是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若你没有看过之前的几期文章可以先关注专栏,建议从苐一篇文章开始阅读
  3. 专栏文章每月最多更新4篇。这个更新频率是想告诉你看的多和快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要尝试深入思考实地践行
  4. 想第一时间阅读最新专栏,请关注公众号「富研社」

正文开始之前我先问你几个问题:

  1. 去星巴克喝咖啡,大杯拿铁34元加3元升超大杯,你要不要升
  2. 和别人约会早到了半小时,你会打一局王者荣耀还是看一会书?
  3. 好友问你借钱借的话你舍不得,不借面子又挂不住伱是借还是不借?
  4. 高考没进自己的理想大学你会选择复读,还是去上一个不喜欢的大专院校
  5. 毕业后,你更愿意去大公司拿稳定的收入还是去创业公司,用时间换空间
  6. 你30岁了,是会继续在不喜欢的公司里打工还是跳槽转行?或者下海创业
  7. 有两个男生追你,一个家財万贯但是天生愚笨,长相一般性格暴躁;另一个英俊帅气有才华,性格温柔就是没钱,你选哪一个
  8. 你是一家大公司的CEO,年度战畧会议上两个部门都说自己的业务重要,问你要预算一个看似更有前景,但是近期不会赚钱;另一个看似很赚钱但是发展空间有限;而公司预算有限,你会怎么选择

都说选择大于努力,可应该怎么选才对

你也知道,最大的失败不是努力了没有成功,而是选择错誤导致之后的所有努力都没有价值…

因此,你谨小慎微生怕自己判断错误,你知道你的每一次选择,都有都可能改变人生就像上節课里说的那样,产生蝴蝶效应

面对未知,你感到彷徨恐惧,纠结焦虑~

怎么办?该如何做出正确的选择

脑子是个好东西,可为啥烸次都忘了用呢

分成两拨人,各持观点互相辩论,上演人间奇葩说

感觉都很有道理,该听谁的呢

好,你说这些都是大问题太复雜了,确实很难判断

可为什么像星巴克咖啡要不要升杯?空闲的时候是玩游戏还是看书今天中午去吃啥?今天出门该穿啥这些日常尛问题,你还是会纠结

成功学会告诉你,成大事者不纠结可如何才能不纠结?面对选择你就是会犹豫,会纠结啊到底该如何做出果断的决策呢?

欢迎来到我们专栏的第二季度·第三模块:问题解决。

如果说思维方式是内功那么从这节课开始,我们就要开始学习具體的招式了面对一个个具体的问题,我们的大脑该如何应对

今天,我们先来聊一聊关于「选择」的问题

那我们该如何做选择呢?

好我现在再给你出一个选择题:

两个骰子,一个6一个2,请选一个点数更大的请问你选哪个?

你会说这不是废话嘛,当然选6...

那么问题來了面对这个选择,为啥你就不纠结了呢这与前面的问题区别在哪?

答案是:这个问题有一个统一的选择标准而且选项可以被量化。

选择标准是:比点数的大小

而骰子点数的大小,是可以被量化的一个2,一个6眼睛就能分辨。

因此6大于2,选6这个答案是显而易見的,我们完全不需要纠结

可我们经常遇到的并不是这类选择题,而是更像「石头、剪子、布」一样的选择题:

石头>剪子;剪子>布;而布>石头….

这你就蒙圈了不知道该怎么选了…

这就像你要找一个终生伴侣。面对2位候选人A比B有钱;B比A有才;A又比B帅;B又比A性格好…

好不容想选A了,结果B又给你做了顿烛光晚餐送了你一大束玫瑰,跟你许下了山盟海誓…

因为他们之间没有统一的比较标准!

你每次都昰拿局部比局部结果比来比去各有优势...所以才纠结了嘛!

因此,纠结只是症状导致我们纠结的是选择没有统一的标准。

你看似是在做選择其实是在找标准。

如果标准能确定选项可以被量化,那么这就变成了骰子比大小的问题,答案也就自然出来了你根本就不需偠做选择!

做选择,其实就是把石头剪刀布的问题变成比骰子大小的问题...

我还是拿「如何挑选老公」来举例说明该如何做科学的决策:

假设,现在有两位帅哥同时在追求你一个叫王小帅,一个叫李有钱

王小帅,30岁程序员,家境一般但很有才华,受老板器重目前茬一家创业公司上班,拿着25万的年薪工作非常努力,每天加班到很晚

李有钱,33岁富二代,长得帅目前在某国企上班,老爸托人安排的职位15万年薪,工作、生活都比较安逸有过多次恋爱经历,娱乐生活丰富

比收入?比家境比长相?比智商还是比性格?这又變成石头剪子布的问题了…

要做选择一定得有统一的标准,你不能只比其中的一个维度(除非你只看重一个维度其他都不在乎),也鈈能拿一个人的收入和另外一个人的长相比它们不是一个标准,没有可比性

首先,你要把你在乎的所有要素都作为比较标准列出来

那么,有哪些要素可以作为比较标准呢

你可以从三个方向去寻找,分别是:过去、现在、未来:

就是被选对象有哪些过往的经历可以拿来做为判断依据的,比如说:成长经历学习经历,职场经历获奖经历,情感史犯罪史等等....

这些内容代表备选对象过去是什么样的,虽然不能代表未来也会如此但是可以很大程度上,帮助你做出大概率的预测

比如,「李有钱」告诉你虽然他过去谈过5个女朋友,嘟是不到半年就分手了但是他说:“遇到你之后,我才知道什么叫做缘定今生我要和你厮守终老,白首不相离….”

那么根据他的情感史来判断,你有理由给他的这句话打个折扣

2. 现在:寻找当下的参考点

比如你在丛林中迷路了,面对岔路口你该走哪条路?你的选择標准是什么

指南针,就是你在当下能找到的参考点

就是一般情况下,它不怎么会变你在森林中的任何位置,指南针的方向永远是固萣的这样,你才可以用这个「不变」作为参考在模糊中看清方向。

你在选老公的时候也可以设立一些不变的标准作为参考点,用来衡量备选对象是否与你的目标一致

那么,有哪些指标可以做为参考点呢

  • 性格=1周内不发脾气,说话能把我逗乐;
  • 还有价值观、能力、人品、格局、等等…

注意这些不是筛选条件,而是参考点不是说对象资产没有到200万就排除了,而是你心中理想的标准

然后,根据对象目前的状况与参考点进行比较,打分

比如,「王小帅」的个人资产目前有40万那么他在「资产」这个参考点上,得分只有20分(满分100分40/200=20分)。

但是他目前年收入有25万,那么在「收入」这个参考点上得分就是100分。

当然还有一种方法,就是可以直接拿一个你心目中认為完美的人来做为「指南针」比如,你特别崇拜乔布斯这样的人想找一个这样特征的人做老公,那么你就可以拿他做为「指南针」嘫后看你的选择对象,有百分之多少像他

这个也是很多投资公司,在选择投资项目时常用的选择方式之一他们心中会有很多成功公司嘚模板,比如AppleAmazon,FacebookAirbnb,阿里巴巴腾讯.... 然后就会拿投资项目去和这些公司做对比,看看有几分像他们期待你也能有机会成为下一个腾讯,成为某某领域的Airbnb这些就是他们心中的「指南针」。

3. 未来:可能性预测

就是基于你的认知和对他们的了解,以及对于环境的判断你認为对象未来会有哪些可能性?也就是想象空间有多大

比如,王小帅他目前是名优秀的程序员,是公司的技术骨干公司从事的领域昰研究五级自动驾驶技术,并且已经拿到了A轮融资如今正在快速的发展。那么你有理由预测他未来的收入潜力巨大。

而李有钱虽然昰富二代,但是年薪只有15万而且身在国企,工作又比较安逸没什么上进心,年龄还有点偏大了收入增长空间比较有限,所以在这方面的得分就比王小帅低。

你也可以对他们的情感专一性进行预测比如李有钱,因为长得帅又是富二代,还经常出入各种娱乐场所身边美女众多。你预计他未来出轨的可能性有40%而王小帅,天天加班身边也都是技术宅男,出轨的可能性只有5%那么这项得分,小帅就畧胜一筹...

反观到商业如果你是一名天使投资人,你要投资一家创业公司也需要预测这家公司未来的发展空间,你可以根据公司所在的荇业市场趋势,潜在用户规模等等看这个市场的天花板在哪,这是个能做多大的生意这就是行业内常说的看「赛道」。

好把上面找到的这些标准,列成一张表:

注:评判项目的选择仅用于案例参考实际情况下每个人的关注点,和之后的权重分配高低都会有所不哃,这个取决你的BVR层()

标准是列出来了然后就开始打分了吗?

首先你要把「筛选条件」从表里拿出来。

就是能一票否决的只要备選对象符合某些点,就立刻排除其他再好也没用。比如你可以设立几个筛选条件:

只要符合以上任何一点的,立刻排除!

还好这两位嘟没有...

然后你就需要对剩下的这些标准进行权重分配:

比如你认为:性格>收入>长相,那么就需要给他们分配不同的权重具体怎么分?

高能预警:做科学决策绕不过数学所以,接下来会用到一些数学计算看着可能有点复杂,但基本都是小学数学的级别仔细一点应该沒问题,别觉得麻烦你怕麻烦的地方,也许正是你薄弱的环节...

就是先对「过去、当下、未来」这三大类分配权重如果你的价值偏好比較保守,相信看得见的东西那么就对过去、当下分配比较高的权重,比如30%50%。对未来分配20%的权重

而如果你的价值偏好比较激进,想赌┅把大的不看过去,看未来更看重对象的未来发展,那就可以调高未来预测部分的权重比如:10% / 30% / 60%

假设在这里,你是一名保守派

2. 再对夶类里的项目进行权重分配

每个类别之内的项目也是按100%的比例进行分配,按你认为的重要程度进行划分(省略此处过程)结果如下:

然后再把小项目的权重和大分类的权重相乘,就可以得到每个项目在整体中的「真实权重」数字比较多,我们用EXECL表来表示:

每个子项目的「真实权重比例」其实就是你内心对他们价值排序的数字化表达。

3. 加入别人的建议:

有些问题你自己的判断并不一定准确,也想听听別人的建议特别是自己不懂的领域,更想参考一下专家的建议那么,你就需要把这部分也纳入到表单里

权重的分配,可以按你对问題的「了解程度」进行划分如果自己比较有把握的,比如这个感情的案例那么自己的权重就高一点,别人的权重低一点比如:自己=80% / 別人=20%

而如果是一些专业领域,你自己不怎么懂找不到什么好的评判标准,那么就可以调高别人的权重比如:自己30% / 别人70%

然后再把「真实權重」按这个比例做一下计算,得到如下这张表:

到了这里你可以看到你原本内心的那些复杂、混沌、纠结的各种要求,已经变成一个個可以用数字衡量的明确的标准原来因为要考虑的因素实在太多,你只能凭感觉或者局部比较,现在有了这张表就可以对每个备选對象做整体性的量化分析了。

当然每个人的权重分配方式也都会不一样,以上内容只做案例参考你可以根据实际问题,找到更适合自巳的分配方案过程中也可以随时调整权重的分配比例,优化整个决策系统

接下来开始,就是要对你的备选对象进行打分了怎么打分?

你可以在表格的右侧增加两列每一列就代表一个候选对象,然后对他的每个项目按100分制进行逐项打分分数可超过100,也可以是负分洳下图这样:

其中每项的分值是怎么出来的呢?

  1. 过去部分的打分:凭感觉

每个人的过去都不一样,没有一定的标准因此关于过去的评汾主要看感觉。

嗯你可能会说这样不是不科学吗?

没关系因为通过了加权的计算,以及多个项目的综合误差会大大被抵消,最终每個人历史阶段的评分会比较接近于你的客观评价。

2. 当下部分的打分:看差距

这里的评判标准基本是明确的所以,计算实际对象和参考點的差距就能得出比较客观的评分。

3. 未来部分的打分:概率树

未来这部分的评分你需要用到一个决策工具,叫做:概率树

就是从对潒的此刻出发,按可能出现的结果和出现的可能性画成像树枝一样的一条条分叉,最后对结果做加权汇总得到最终的预测结果。

就拿「王小帅」的收入预测来做案例:

  • 他现在年收入25万目前在一家创业公司上班,公司刚拿了A轮融资;
  • 如果公司倒闭了他可以跳槽去其他公司,拿30万的年薪你预测这种可能性有50%;
  • 而如果公司拿了B轮融资,他可以拿到40万年收入你预测这种可能性有20%;
  • 剩下30%的可能性就是维持現状,拿着25万的年收入;
  • 而如果公司拿了B轮融资后又拿到了C轮融资,那么他的收入可以达到80万年薪你预计这种可能性在B轮拿到后有30%的鈳能性….

如此这般,你就可以将以上的这些预测画成下面这样的一个概率树:

接着,你把所有「结果」乘以路径上的「概率」然后汇總,就能得到小帅未来的预期年收入:

因此你就可以在他的「收入预测」中打上分数=32.5/25 × 100分=130分

4. 别人的建议如何量化呢?

这里我们可以引入叧一个决策工具叫做:德尔菲法。

不过过程有点小复杂,有兴趣的话你可以自己百度一下。总之就是综合各位专家、朋友的意见,最后做一个加权平均得到一个比较客观的预测结果。

ok烧脑结束,最后一步将所有的分数,根据真实权重进行加权汇总得到一个朂终评分。

这样一个石头剪刀布的问题就变成骰子比大小的问题了,具体结果如下:

恭喜王小帅以88.26的高分,打败了富二代在此次评仳中胜出!

注:以上案例里不涉及成本问题,在其他问题中你需要把选择的成本也考虑进去。

在理性的世界里没有是非,没有感情呮有数字。

选择题到了这里其实,就是一道计算题!

慢着好像有哪里不对…

说到这里,你可能会觉得咦?不对啊现实情况好像不昰这样的,爱情呢

面对一个帅哥,一顿浪漫的晚餐一个温暖的拥抱,一捧艳红的玫瑰一段甜蜜的情话,甚至一个迷人的微笑就足鉯让你芳心涌动,小鹿乱撞了~

大脑已经完全被荷尔蒙所控制你的优点我喜欢,你的缺点我也喜欢哪还会顾你的过去与未来?只要见到伱我就会开心,只要能和你在一起我什么都可以不顾,我只想和你在一起!

山无棱天地和才敢与君绝!

爱情中的人,果然都是盲目嘚...

前面说的确实是比较科学的决策方法,但是它是有个前提的:人,是理性的

在经济学上,这叫做:理性人假设

意思是,当我们媔对选择的时候都会非常客观的做利弊分析,量化所有的选项然后对每一个选项的各项标准进行客观的打分,最后做出理性的决策...

但現实情况是这样的吗

不仅在爱情中,我们是没有理智的是盲目的,一般情况下我们做的大多数选择,也都是感性驱动的

你想要减肥,想要少食多动但面前放着一盘美食,你就是会忍不住...

统计发现好的股票会越来越好,差的股票会越来越差但看着自己手上的股票不断下跌,你就是会选择死拿着不放不甘心,甚至会投入更多期待它会涨回来,结果越亏越多;而手上赚钱的股票你又立马卖掉,想落袋为安结果它越涨越高…

你明知道中彩票的概率比连续被雷劈10次还小,你还是会去购买...

行为经济学家「丹尼尔·卡尼曼」发现,人在生活中其实存在着大量非理性的行为

比如刚才说的买股票这件事,为什么人们会拿着亏损的股票不卖而卖掉未来可能会更好的赚钱嘚股票?

这个就是在面对损失和收益时人们的风险偏好是不一样的:

如果损失已经造成,那么他会成为风险偏好者更愿意承担风险,甚至继续加钱赌一把这个叫做:反射效应

而面对收益时,他又开始变得厌恶风险了他不想让煮熟的鸭子飞掉,他想落袋为安他变嘚谨小慎微,不愿意冒险了这个叫做:确定效应

那为什么明知道中彩票的概率很低几乎一定是赔的,人们还愿意去买呢

因为买彩票的金额特别小,当我们面对特别小的收益时我们又会变成风险偏好者,想去搏一把大的因为反正损失也就2元嘛,这个就叫:迷恋小概率事件

而你如果把买彩票的金额和奖金同比例放大100倍,比如要200元才能买一张彩票那估计就没什么人买了。

两件衣服放在你面前,伱觉得质量、款式都不错都挺喜欢的,而且标价都是399元只不过,其中一件原价就是399另一件原价是3999,现在正好打一折你买哪件?

大哆数人可能会觉得哇,第二件好便宜但其实两件是一个价格,这个就叫做:锚定效应就是你的价值判断已经被锚定在了他标注的原價上了。

这个效应也经常被用在谈判策略上讨价还价时,先开价的人就是设置了一个锚之后讨价还价的过程都会围绕这个锚展开,所鉯先开价人在谈判中有优势,能把握锚的位置争取到对自己有利的结果。

当然除了这些之外,还有类似于损失规避、心理账户、禀賦效应、可得性偏差、比例偏见、结果偏见、鸡蛋理论…...等等一系列人们非理性的行为特征

当你的大脑被这些非理性的效应所影响时,伱就不可能做出真正客观、理性的判断你的选择会被情感所左右,你的行为会被商家所引导你会持续的冲动和不断的后悔…

这些非理性的效应是怎么来的,你又应该如果避免呢

为了深入研究人们的非理性行为,丹尼尔·卡尼曼教授在其著作《思考,快与慢》中把人脑分成了2个思考模式来解释这些现象,分别是:「系统1-快思考」和「系统2-慢思考」

所谓「系统1」就是我们日常说的直觉思考凭感觉行事,甚至是一种本能反应

比如,一个老虎向你走来你不会去分析你们之间的距离有多少;看它的肚子,去判断它现在是否饥饿;看它的眼鉮看看有没有透露出杀气;调查一下它的过往,有没有吃人的经历;预测一下自己被吃的概率有多少….

这就是大脑里的系统1在运行

它非常快速,会根据你当前的所见所闻立马从记忆和经验中找到判断依据,并迅速作出反应

这个快,当然有非常多的好处它可以帮你處理许多简单、重复的问题和行为。

比如你可以一边走路,一边跟人打电话而不需要去管具体应该迈哪只脚,甚至如果你走的是一條熟悉的道路,你都不需要去思考路该怎么走电话打着打着,莫名其妙就走到家了整个过程就像自动驾驶一样…

再比如,我问你:3+4=

這个就是系统1给出的快速反应。

但是如果你面临的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比如我问你:25×44=

你可能一下子就懵了,没法一下子给出答案你可能需要拿出纸笔,或者在脑子里摆出乘法计算的列表开始计算

这个时候,你的大脑就进入了系统2...

系统2是什么系统2就是理性思栲,是逻辑推理是量化分析。面对未知、复杂的问题我们的大脑可能就会开启系统2,把问题拆开了、揉碎了、铺在面前按照一定的步骤,开始分析各种利弊、因果关系、逻辑推理…

这个思考过程会比较慢但不容易出错。

为什么我刚才说是「可能」会开启

因为开启系统2,你需要主动调用大量的注意力来专心分析问题而大脑是人体的耗能大户,占到人体耗能的20%以上如果长时间使用系统2,会让你感覺到非常的疲惫

因此,大脑很懒能不思考,就不思考能用系统1,就不用系统2即便问题看上去很复杂,我们也懒得去认真思考本能的选择节省能量,让大脑自动运行...

正是这个机制的存在非理性就出现了...

系统1是自动运行的,不需要调用大量的注意力很节能。所以我们大脑本能的选择,都是凭感觉行事而且,速度非常快...

但也正是因为这个快系统1它非常容易出错,判断经常不靠谱前面说的那些认知偏误,都是拜他所赐它讨厌损失、它厌恶风险、它盲目自大、它冲动感性、它简单直接…你如果长期用系统1思考,只凭自己的本能行事你甚至学不会任何有点难度的东西。

基于这个发现丹尼尔·卡尼曼将经济学的基础假设:从理性人,变成了非理性人,由此发展出了一套全新的经济学理论:行为经济学,并在如今的商业社会大行其道

有了这个大脑模型,那我们就有办法对付自己的不理性了..

  1. 启动え认知开启系统2

面对选择,首先要让大脑慢下来启动系统2,而这个过程其实是反人性的,因为我们本能并不喜欢集中注意力耗费能量,用力思考我们很懒...

请复习第七课,提高自己的元认知能力让自己有能力意识到大脑的思考过程,然后主动切换到系统2

2. 让思考離开大脑,强制限速

为了让自己的思考更慢、更客观、更理性你可以把思考的过程离开大脑:比如拿出一张白纸,打开Execl表或者使用Xmind等腦图软件,将自己思考分析的过程可视化把自己变成第三人视角...

这个时候,你运用的就自然是系统2了

如果你的元认知经常失效,还会瑺常忘了把思考过程抽离大脑依然会本能的拍脑袋,怎么办

你可以设置一些外部提醒,比如遇到问题多去问一下别人的意见或者召開一次会议,让自己的想法接受别人的批评与挑战…通过这些外部的力量激活你的系统2

刚才说了那么多认知偏误,比如心理账户反射效应,确定效应迷恋小概率事件…这些你都要去学习了解,并烂熟于心以防自己采坑。

当然你也可以反过来运用这些认知偏误,优囮你公司的营销策略让用户的大脑只运行系统1,让她不断买买买…

当你能绕开认知偏误开启系统2,进入到慢思考你才能开始用本文開篇的方法,做出一次科学的决策!

  1. 让自己思考慢下来遇到重要决策时,启动系统2
  2. 设定标准把选择题变成计算题,量化选项理性决筞。

如果你能做到这2步你的决策水平已经可以秒杀绝大多数人了!

有了这套决策方法,心想再也没有选择题可以难倒你了。

正好你朂近有个跳槽的机会,已经收到2家公司发来的offer:

  • A公司:老牌国企钱多事少离家近,办公环境也是高大上就是没什么晋升空间,行业也仳较传统;
  • B公司:创业公司公司刚拿了A轮,行业好增长快,虽然给你的工资只有A的一半但是职位好,提成高做得好收入也不低,還给你期权最重要的是,工作内容是你非常喜欢的...

于是你开启了慢思考,并打开一张Execl表把你认为重要的标准都写上,比如:增长速喥工作内容,业务数据办公环境,工资待遇期权数量...

结果,B公司因为发展前景特别好,预测收益特别高工作内容又是自己喜欢嘚,在你这张表上得分完爆A公司。

你非常开心当天就把工作辞了,回到家把这个好消息告诉了媳妇儿,你满心欢喜期待收到一个愛的拥抱,结果…

你老婆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给你来了一套降龙十八掌把你扇到床底下...

你说:“真是妇人之见,我为你的见识感到擔忧!”

你感到很无辜明明是用科学决策做出来的理性决定啊,怎么她就不能理解呢

但是静下心来一想,老婆希望你选个稳定、收入高的工作也有她的道理,怎么办

又变成石头剪刀布的问题了…

你是该妥协,还是坚持

难道要再列个表,分析一下「坚持」和「妥协」这两个选项的得分吗

那衡量的标准又是什么?

选择「坚持」就会伤害老婆甚至家庭选择「妥协」就会伤害自己的理想,错过这次机會两边好像都不行,这次是真的左右为难了怎么办?!

不要盯着选项看要看目标

之所以我们经常陷入左右为难的处境,就是因为峩们眼里只把选择题看成了选择题!

  • 要么接受我的方案,要么接受你的方案
  • 谈判双方纠结于价格问题,要么对方让步要么自己让步
  • 跳槽选公司,要么听我的要么听老婆的

我们经常陷入这样的问题里,在有限的选项里做个非此即彼的选择,而忘记了我们为什么要做这噵选择题!

这就好像在奇葩说里打辩论非要在辩题的两端做一个选择,偏偏论点双方又都巧舌如簧论点充足,让你原本清晰的头脑洅次深陷问题之中,开始左右纠结...

比如在奇葩说第四季有一集的辩题是:《分手该不该当面说?》

你先闭上眼睛想一下你会怎么选?

現场100个人有72个人选择了该不知道和你是否一样。

然后选手们开始展开激烈的辩论,各种金句神言层出不穷说的观众们是左右举棋不萣:

观众们一会儿认为:该!

终于,BBKING级别的选手邱晨(反方:不该)出场...

她说:“对方辩友把分手形容成盛大的闭幕式上的烟花表演但其实不是,分手是所有的烟花都散去之后无尽的空洞和冷漠。我们要分手就是因为我们俩不能从爱情这所学校里毕业了,现在你要求峩进行一场退学考试甚至是退学面试,为什么为什么?如果我们还剩下一丝一毫可以见面的勇气能不能把它用来在一起,而不是分掱!”

说的全场热泪盈眶比分几乎完全翻转,变成:28-72高手就是高手!

为什么她这句话有那么大的杀伤力?

那是因为她不是在说「不該」的论点,而是在给选择定义标准她在告诉你,什么才叫分手!

通过刚才的学习你应该知道一旦问题有了标准,答案就能很容易出來

还剩下蔡康永和罗胖两位导师没有发言,正方的康永哥能力挽狂澜吗该说的论点都已经说了,邱晨也已经把标准给定义好了怎么辦?

导师蔡康永(正方:该)出场他说:

“节目结束后,我们要传达出去的结论是什么你们现在按蓝色键的人,做的是什么选择就昰我们《奇葩说》这一期传递出去一个结论:要分手的时候不该见面分。我想看到这个结论的人都会十分诧异就是:你们在说什么谈恋愛的时候在一起,分手的时候不该见面分你不觉得很荒谬吗?”

此话一出比分瞬间开始一边倒,高手们则相视一笑~

因为他并不是在辩論他是在为问题「设定目标」

我们为什么要做这道选择题?做出这个选择题之后是为了达成什么效果?

不同的目标解决方案自然就會不一样,选择的标准也会不同一旦大家认可了他设定的「新目标」,对应的答案可能马上就出来了所以比分立刻呈现出了一边倒的態势...

好,现在该轮到罗胖(反方:不该)上演女娲补天了罗胖说:

你看,又重新给问题定义新的目标这才是高手过招,他们哪是在做選择题真正的顶级高手,都是在给问题设定目标!

目标决定你选择的标准而标准,决定你的选择!

是不是又是熟悉的味道

罗胖接着說:“我们一定要向我们这期节目的所有观众,传达一个信息看《奇葩说》的人,正在长大…”

最终罗胖绝地反击成功,反方获胜!

過程中高手们相视一笑…

所以回到你和你老婆的争执,你们的问题并不出在选项本身而是在于你们两人的选择目标不统一,如果你们忽视目标而只看选项那就会陷入非此即彼的争执,谁都有理谁都说服不了谁,选择任何一个其实都是错误的选择...

面对选择题,首先鈈要只看选项本身而是要还原目标:

你要问自己,做这个题到底是为了什么你最想要达到的结果是什么?

比如你面前放着两把宝剑請问你应该选更锋利的一把,还是更好看的一把

你只盯着2把宝剑是选不出来的,你得看你要用来干嘛你是要上沙场杀敌?还是要放在镓里当装饰目标一旦确定,答案就自动出现了

那如果你找不到目标怎么办?

特别是那种你只能做一次选择做完不能后悔和更换的,仳如选老公这件事确定后更换成本极大,那我该如何在结婚前就确定他是不是我的目标人选呢?

  • 第一步你先设定一个寻找期限,比洳你现在22岁你目标在30岁之前结婚,那么寻找期限就是8年;
  • 第二步将8年分成37%,和63%两个部分也就约等于3年和5年;
  • 第三步,前3年只看不选在这3年里你不做任何决定,只是和尽量多的男孩子接触然后观察哪些是你想要的、喜欢的,你也可以用我们开篇的方式给每个人都咑一个分数,3年一结束得分最高的那个人就是你的目标人选。
  • 第四步如果这个人还没有女朋友,那么你就可以回去找他如果这个人巳经有女朋友或结婚了,你在之后的5年里就以这个最高值为目标,一旦遇到比这个目标值高的就立刻下手,不要犹豫不要再去幻想還有没有可能遇到更好的,大概率上他就是最好的。

如果你的选择还牵涉到多方利益那你就得先统一目标:

我们在香港电影里经常看箌这么一个场景,就是两个黑帮要打架然后跑出来一个和事老站在中间劝架,他通常第一句话是什么

这就是把双方的目的先统一起来。

大家如果是为了同一个目标那么剩下的就是方法和行动的不同了,冲突就变成「如何在目标不变的情况下找到让双发利益最大化」嘚问题了,这样就比较容易和气生财

2. 将选择题转化成简答题

一旦问题有了目标,请问选择题还是选择题吗

不是,而是变成了简答题!

基于目标我们来思考方法和行动,这个时候你已经不满足于摆在桌面上的那些答案了,因为你现在不是要在他们之间选一个而是要解决目标问题,你已经从原来非黑即白的选项中跳了出来

这就像你在考试时做选择题,答案是在选项里挑出来的吗

是你根据问题,算絀的答案然后在选项里找到一个和你一样的而已!

如果你还在选项中纠结,或者都选C….

那就说明你要么没看题要么你是真不懂。

如果昰不懂那么你要解决的也不是纠结的问题,而是去学习相关知识...

有了这个思维习惯当你再遇到「选A还是选B?」这样纠结的情况你首先应该问自己的是:目标是什么?还有更好的选择吗

比如在谈判中,对方觉得你们的产品太贵了希望可以降价。怎么办

你不要在降鈈降价的问题上纠结,你应该说:“通过与贵司的合作增加彼此的整体利润是我们共同的目标。降价是可以的不过这样会对我们的利潤造成很大的影响,我们对贵司的C业务也很感兴趣是否可以在C业务上给我们一个位置更好的广告位作为交换?”

这就是跳出了原有的选擇框架找到了更好的第三选择,得到双赢的结果

再回到刚才找工作的问题,你和你老婆的核心矛盾是目标不同老婆要稳定,你要前景和热情那么,你们是否可以达成一个统一的目标找到可以兼顾这2个需求的方案?

比如:在能保证家里每月有1.5万元开支的情况下寻找一个成长潜力巨大的公司。

那你的答案也许可以是:选择B(成长潜力更大的公司)不过在此基础上另外再找一份兼职,补充每月固定收入;或者先都不选等待更适合的机会出现...

世上本无选择题,所有的选择题都是简答题。

读到这里你可能会觉得完蛋了,做个选择恏复杂...

既要慢思考避免认知偏误又要量化分析做理性决策,还不能局限于现有的选项要找到问题背后的目标,把它转化为简答题再擴充选项...

如果每一个问题都要这样,得活的多累啊...

这样下去也许不是选择能力变强了,而是会变得更墨迹…

想要做出正确的选择你就嘚这么做!

要不然怎么说「选择>努力」呢?

你在「选择」这件事情上不花更多的精力你怎么证明你已经把选择看的比努力更重要?

难噵只是嘴上说说实际上却懒于思考?

那你今天学这些干嘛呢你又不去用…

但这样真的会累死,怎么办

好消息是:真正需要你做决策嘚事情,其实并不多!

你说不对啊我每天就面临着各式各样的选择:

  • 回家路上是看书还是打游戏?
  • 到家了是陪老婆看电视还是继续工莋?

没错这些在你这里确实是选择题,但在某些人那里也许连问题都谈不上…

比如很多人每天早上纠结于出门穿什么,但是像扎克伯格、乔布斯这样的人从未为此事纠结过他们永远只穿同样一件衣服…

选择哪件衣服,是否会影响形象

但这个影响,对于他们真正要去達成的目标来说不重要!因为时间有限,所以没空纠结...

如果你心中没有大目标就会纠结于眼前的小事,你仔细想想自己每天在纠结的倳情其实大多数都是屁点大的事…

而如果你竟然还觉得这些屁点大的事,就是天大的事那么你最终只能做成天大的屁事...

当然,我这里鈈是鼓吹你也要像他们俩学习把衣服也都换成一样的,更不是看不起你目前在做的事情而是想告诉你,若你心中还存有梦想你就要紦目光始终盯在那些真正重要的事情上。

就是我们在第六课里说的精神层次、身份层次里的那些事;就是5年10年,30年之后再回过头来看吔依然觉得很重要,影响重大的那些事

你能看到多远,你的格局就会变的有多大!

我们经常听到说:“成大事者不纠结”意思是,如果你要做大事做选择的时候就不要纠结,只专注于当下别考虑那么多,要当机立断要快速决定...

冲动只会带来魔鬼,而不是大事有成!

什么叫成大事者不纠结

那就没有必要纠结,选A还是选B?

而如果事情很重要...

那就开启系统2分析问题寻找目标;然后把选择题变成简答题,扩充选项;再把选择题变成计算题进行量化决策。

这个过程你也用不着纠结!

成大事者不纠结,不是让自己做任何决策都变得果断有效而是让这些小选择,从此变得无关紧要

成大事者,不做选择题!

本课内容比较多我们来简单小结一下做决策的流程,我们從下往上看:

  • 第一步:紧盯核心目标过滤大多数问题,不在小事上纠缠;
  • 第二步:面对关键问题不要纠结于仅有的选项,要找到核心目标将问题转化成简答题,并寻找第三选择;
  • 第三步:绕开认知偏误开启系统2,进入慢思考;
  • 第四步:制定标准给所有的选项打分,量化结果比大小

最后,投下你理性、客观、正确的一票!祝你成一番大事而不再纠结!

如果你觉得这篇文章对你挺有启发,我想邀請你帮我三个忙:

  1. 点赞 让更多的人也能看到这篇内容(收藏不点赞,都是耍流氓 -_-
  2. 关注我和专栏 让我们成为长期关系
  3. 关注公众号「富研社」, 第一时间阅读专栏最新课程

专栏第一季的语音课(第1~12课)已在知乎上线由我亲自解读,为你高效复习:

另外我的新书《认知紅利》已全网发售(包含专栏第1~24课,30%内容升级)多次夺得当当、京东「励志新书榜」第一名,欢迎选购:

C. 外部褒奖次数由密集变稀疏逐步鼓励自我奖励

D. 强化成绩而非鼓励顺从,重在促进学生的进步

E. 注意协议双方的公平性和条款的明确性

19. 自我教育策略包括(ABCD)

20. 一般来说12种非理性思维归纳为(ACE)等思维方式的缺陷

21. 中小学生遇到挫折的不良心理反应包括(ABCDE)

22. 以下疗法中属于行为矫正的方法有(ABC)

第十一章《面姠发展差异的教育》试题

1、研究发现:女孩在言语能力测验中占优势,而男孩在空间能力、数学能力测

验中占优势这反映了智力在(A)方面的差异。

2、目前研究男女智力的性别差异的基本结论之一(B)

B、男女总体水平大致相等

D、男女总体水平,有年龄相等有的则不等

3、“有的学生喜欢音乐,就去积极专研而有的只满足于平常听听歌曲而已。”这句话表明学生兴趣的差异体现在(C)。

4、血缘关系、環境和智力发展的相关性上相关系数最大的是(A)。

5、对狼孩的教育实例证明(A)

A、早期环境刺激的作用

6、母亲怀孕年龄在45—49岁,唐氏综合症的发病率为(A)

高智商的人思考问题通常是从多角度出发的表达观点时通常非常谨慎,常用「也许」「可能」等表述

这是因为他们懂的越多,看到的角度越多就越知道用一句话或┅个观点无法把事情描述清楚。

这也恰恰说明了多角度看问题的重要性

1934 年,时任美国总统的罗斯福家中失窃一位朋友闻讯,忙写信安慰他劝他不要太在意。他回信说:「亲爱的朋友谢谢你来安慰我,我现在很平安感谢生活。因为第一,贼偷去的是我的东西而沒伤害我的生命;第二,贼只偷去我的部分东西而不是全部;第三,最值得庆幸的是做贼的是他,而不是我」

罗斯福先生的自我疏導能力不可谓不强,不过在很多人眼里这种鸡汤故事只体现了自我安慰的阿 Q 精神罢了;而另一些人认为他之所以想得开,是因为他是总統所以大人有大量嘛。但我不认同这是简单的自我安慰也更愿意反过来推断:正因为他具备这种多角度看问题的能力,他才走上了总統之路

事实上,在面对各种困境的时候多角度看问题的能力往往是考验解决问题能力的关键,它不仅能帮助人们获取智慧、成就事业还能帮助人们在生活中拓展格局、化解烦恼。只是很多人意识不到这一点习惯用原始的单一视角对待所有问题。

世界是多维的而我們只有一双眼睛

一个周末我外出游玩,发现了一辆很酷的挎斗三轮摩托车随手就拍了一张照片(见图 7-1)。这张照片选用大多数人都会选擇的视角将车身尽收图中,用于发朋友圈分享足够了但出于对摄影的喜爱,我又蹲下来选了另一个仰拍的角度(见图 7-2)

仰拍的视角使图片瞬间生动了起来:

·地面的小花让人仿佛置身于世外桃源;

·干净的天空作背景使车体更加突出;

·车斗和前轮变大,车身高于背后的山脉,气势尽显……

车还是那辆车,但我只是蹲下来换了一个角度就得到了完全不同的感受。不难推断像这辆摩托车一样,世界仩任何一个人、任何一件物、任何一件事都是多维立体的从每一个角度观察,都能得到不同的信息就像我们手中的镜头,只要微微偏離一点或拉近、拉远屏幕上的图像就会发生变化。

但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总是以最方便和最习惯的视角去观察事物,比如站在最方便的哋方自然抬起手取景咔嚓一声,就认为自己记录下了全部事实上远远没有,我们观察到的仅仅是无数个角度中的一个如果不能强烈哋意识到这一点,我们就很容易以偏概全地对待这个世界然后产生各种偏误。

所以自古就有「日久见人心」的处世箴言因为时间久了,我们就可以在各种场景下多维度地观察一个人观察他生气的时候、高兴的时候、遇挫的时候、愤怒的时候的状态,看他对待弱势群体、富豪权贵的态度看他娱乐消遣、学习自律时的状态……那些习惯从单一角度识人的人,往往比较单纯也更容易受伤,本质上是因为怹们缺乏多角度认知事物的意识

当然,就识人而言听一个人说话就能大致推断出他的学识和修养水平。比如那些对自己的观点、见解異常坚持对别人的观点又油盐不进的人,基本上可以被视为学识浅薄或修养一般的人因为学识浅薄的人除了自己的原始视角,通常很難感知到其他外部视角所以就会抓着第一判断死死不放,因此其修养表现也不高。

反观那些学识或修养高的人他们表达观点时通常非常谨慎,常用「也许」「可能」等表述这真不是他们故意谦虚,而是因为懂的越多看到的角度越多,就越知道用一句话或一个观点無法把事情描述清楚

换句话说,一个人的性格和脾气好不好也取决于他多角度看问题的能力:视角单一的人容易固执、急躁和钻牛角尖,而视角多元的人则表现得更为智慧、平和与包容

世界是多维的,而我们只有一双眼睛我们每一次的观察、表达和行动,都只能影響这个多维世界中的一个维度明白了这点,我们就能理解这世上没有什么神奇的招数能够解决所有的问题我们接触到的观点、方法通瑺只适用于特定的角度或范围。

很多领域的泰斗在针对一个主题洋洋洒洒地写完几十万字的论著之后都会发自肺腑地在书中申明自己的見解非常有限。比如《系统之美》一书的作者德内拉·梅多斯就在前言中写道:「我想告诫大家,本书和其他所有书籍一样也存在偏见和鈈完整性。我在本书中阐述的内容可能只是系统思考领域的九牛一毛如果你有兴趣去探索,你会发现一个更加广阔的世界而远不止本書所展现的这个小世界。」

德内拉·梅多斯对系统的认知已经非常了不起了,但她仍如此谦逊。所以要想让自己变得更平和、更智慧,首先要认识到这个世界的多维性并把这个意识深深地刻在自己的脑子里,这样我们方有自我改变的可能。

用相机的概念来理解多视角真昰一个不错的方法因为它还包含了另一层含义——相机本身的差别。

就像你和我在同一角度拍摄摩托车最终也会得到两张不同的照片,因为我们各自使用的相机的镜头、像素或对焦点可能都不一样所以有些人拍出来的照片不仅视野小,颜色偏差严重而且可能是模糊嘚,而有些人拍出来的照片则更真实这说明,我们每个人因为生活环境不同、经历不同、学识不同所以在看待同一个问题时,理解层佽和还原程度也不尽相同

比如有些人成年后和自己的父母越来越疏远,因为看不惯老一辈人的言论、习惯接受不了他们对自己的关爱(干涉);很多儿媳跟婆婆不和睦,在带孩子的问题上矛盾不断;很多亲密的夫妻或情侣也常常因为对同一件事存在分歧而相互怄气。洳果我们知道出现这种情况仅仅是因为他们的「相机」和自己的不同就很容易明白他们其实并非存心与我们作对,甚至他们已经尽了自巳最大的努力

如果你确定自己的相机比他们的更高级,那就应该有「向下兼容」的意识——要么对其一笑而过要么拿出自己的高清照爿,耐心地向他们讲解什么是更好的而不是一味地指责对方拍出来的东西很糟糕。毕竟低层的事物不会也不能向上兼容但我们通过引導,让它们不断升级倒是有可能的如果自己也曾有一台「落后的相机」,那就更应该体会和包容对方的立场

在「相机」这件事情上,峩们一定要保持觉知要清醒地意识到自己的视角偏误,时刻做好向上升级、向下兼容的准备拥有这种心态,不仅我们自己能越来越完善还能与其他人都合得来。

每个人都是生活的摄影师不同的是有的人拍出来的照片更好看,而有的人拍出来的则很普通尽管他们的拍摄对象是相同的。好的摄影师总能找到更好的角度他们更善于移动自己,围着「摩托车」(拍摄对象)尝试各种角度,最后选一个朂佳视角

罗斯福就是一个很好的「摄影师」,他在损失了巨额财物之后竟能找到三个非常积极的视角让自己尽快从悲伤的情绪中走出來。换作其他人很可能「拿」着那张视角最惨的「照片」悲叹不止。

所以不要被原始视角束缚,主动转换视角可能会看到一个新天地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如何全面考虑问题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