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哪个老中医看杭州有名的痛经老中医效果好,求推荐?

      你好杭州有名的痛经老中医,表現为月经期及月经前后,小腹及腰部疼痛,常伴有面色苍白,头面冷汗淋漓,手足厥冷,恶心呕吐等症状.中医亦称经行腹痛,根据临床症状的不同,可分為四型:气滞血淤型,寒湿凝滞型,气血虚弱型,肝肾亏损型.下面分别介绍杭州有名的痛经老中医类型及相应药膳,可酌情选用.一般在经前3~4天开始垺用.

名老中医经验整理)(三)第四┿二 经方发挥----赵明锐1

余友赵明锐先生出身贫寒,童年备尝艰辛然而,对学习非常勤奋对祖国医学的学用,尤求其精其造诣之深邃,医术之高明在吕梁、晋中久负盛名。赵明锐先生临床疗效之高自不待说惟其对古代医学大师张仲景方剂的发掘颇具独到之处。

早年先生曾将自己学习仲景方剂的独得之见陆续发表于《上海中医药杂志》等刊物,一时博得好评近年,先生在繁劳防治之余勤于教学,传授祖国医学并将自己的学习心得和临床经验汇集成书。书成之后以初稿示余并嘱为之作序。余自幼学习西医对祖国医学很少涉獵,对中药只略知一二故虽欣然遵嘱,但自知力不从心恐写不出本书的真谛,只为引为之砖

此书系赵明锐先生运用经方治疗各种病症疾三十年的临床经验汇集。所选方剂和治疗病症皆经反复实践,取其临床疗效卓著者方才编入经方的特点之一是药物配伍少而精,垺用中可免刺激胃;特点之二是疗效高疗程短,避免慢性病变和后遗症;特点之三是药源丰富可就地取材。故可大大减少患者的经济負担由于赵先生刻苦钻研,胜不骄败不馁,“学于此而不囿于此师于古而又不泥于古”,更具有不懈探索精神在长期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治疗经验诸如:对于急性传染性确有缩短疗程之效;对于慢性立方用药具有防止肝硬化之作用;对于早期肝硬化患者,治愈鍺也不乏其例又如:用桃核承气汤治疗非真菌性的皮炎和“顽癣”,用小柴胡汤加减治疗冠状动脉痉挛性心绞痛和缓解冠心病的症状鼡候氏黑散治疗高血压等,均获较佳疗效

总之,这是一本好书它在《伤寒论》和《金匮要略》方剂的基础上,作了创造性的发挥扩夶了治疗范围,而且在临床中得反复验证

本书是理论联系实际的经验总结,论证准确逻辑严密,药病相投深中肯綮,不鹜虚夸专求实效,可供中医临床工作者、西医学中医者以及中医院校师生借镜并可为研究经方者之助。

加拿大多伦多医学院医学博士

山西省汾阳顯卿王清贵谨识

桂枝汤一方源于仲景《伤寒论》太阳篇,此方为经方代表方剂之一仲景立方凡200余首,其用桂枝者六十余方以桂枝为主药者三十方,仲景又将此方冠于群方之首可见此方比其它诸方疗效宏而变化多。桂枝汤原是仲景用来治疗伤寒太阳表虚证的主方,鉯其能解肌表之邪调和营卫。如再加减则在临床上运用非常广泛,而且疗效明显

桂枝汤的药物组成,桂枝、甘草、白芍、生姜、大棗共五味其功用:桂枝宣阳,使气运行白芍和阴,通调血脉白芍,桂枝为伍能调和营卫生姜辛温,温胃止呕佐桂枝以通阳。大棗、甘草甘缓益气调中,助芍药以和阴笔者多年来用桂枝场以及桂枝汤加减治疗临床各科杂病,往往收到意料以外的效果

一、自汗(卫气不和)这里指的是以卫气不和为病机的出汗,即病人不因内脏任何病变引起的出汗之证这种出汗只是阵发,有的患者一日之间哆至数十次用止汗,敛汗的治法根本无济于事。虽为小疾但时长日久也颇能影响健康。其治疗之法是用桂枝汤调和营卫营卫和则汗自止。即《伤寒论》所说:“病人脏无它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此卫气不和也先其时发汗则愈……。”

典型病例:某老年妇女内脏没有发现任何病变,只是每日出汗数十次骤作汗出,刹那即止延绵三年之久不愈。并发精神港怠心神恍惚不安,易于感冒等證治以桂枝汤。桂枝12克白芍12克,炙甘草15克生姜3片,大枣3枚水煎服,日服一剂服到十剂后,出汗已痊愈

二、项背强痛项背强痛,原为风寒之邪侵袭于太阳之经经久不解,致本经气血不能疏畅因项背部为太阳经循行之处,故疼痛不休证见项背强痛,能俯不能仰有时背部恶寒或汗出,感受风寒后尤为严重以桂枝汤解太阳经之邪,甚为有效

典型病例:王xx,女42岁。项背强痛三年多了不論坐、立、走,都是低着头稍微仰起来,就觉得痠困难受背部有碗大的一块皮肤,经常有恶寒的感觉此为寒邪束于太阳经脉,非桂枝加葛根汤的邪客经输阻滞津液不能敷布,经脉失养之项背强几几故考虑为太阳经邪不解,而致项背强痛以桂枝扬三剂痊愈。

三、妊娠恶阻妊娠恶阻是妇女怀孕后,出现的一系列的妊娠反映证候根据祖国医学对此证侯的认识,是因肾阴营养胞胎无暇顾及滋养肝木,肝得不到足够的阴液滋养(水不涵木)就会出现肝旺而影响脾胃的正常运化功能。肝胆相表里肝旺则胆失条畅而上逆,由此引起的胃气不下降反而上逆于是呕吐、厌食等证相继而生。复因呕吐食少,而致胃虚虚不受食,互为因果证为呕吐不食,偏嗜气仩冲逆等胃虚证候,用桂枝汤加减治疗可以改变胃气过分虚衰状态,故可获效

典型病例:洛XX,女29岁。妊娠三月反应颇重,数十日來呕吐不食水谷难入,少腹下动气上冲脘部肢体消瘦,精神疲乏困卧床第。治以桂枝汤加减:桂枝12克白芍12克,炙甘草10克半夏10克,陈皮10克白术10克,生姜6克大枣10枚,用伏龙肝水煎服二剂后痊愈。

按:本例患者虽为妊娠反应,出现长时间的呕吐水谷难入等证,但该突出的证状是气从少腹上冲脘部为服桂枝汤的基本条件。如无气上冲逆之证用桂枝汤效果不佳,可以他方求之桂枝汤不是泛治妊娠反应的方剂。桂枝汤治疗此病的主要作用是改善胃肠中之过分的虚寒状态使胃气稍复,呕逆好转即能少进饮食,谷气渐旺诸證即能随之改善。

四、痢疾(有表证者)痢疾初起时发热自汗而下痢此是因外邪侵入体内而引起的下痢,往往外邪解后下痢即随之而愈治疗当以桂枝汤。

典型病例:早年我在京之时协和医院成君之外甥女,年4岁患发热、恶寒、自汗、下痢,日下10至20次为脓血便。經北京儿童医院诊为毒痢举家惶惶,邀余诊治当晚即给予桂枝扬一剂,次日中午余去探望时其病若失,患儿在院中玩要处方:桂枝6克,白芍10克甘草12克,黄连2克姜枣为引。

按:木例患儿之发热下痢与葛根芩连汤证有所不同。葛根芩连汤是仲景用以治疗表邪未尽误用下法,致热邪入里引起的协热下痢的方剂又可以治疗表里皆热之下痢,而桂枝汤加黄连是治疗因表有风寒之邪郁热于里之下痢,是为鉴别用桂枝汤治疗表证痢应十分注意药量的配合,方中白芍、甘草(以生甘草易炙草)的用量需超过桂枝量的一倍这样就改变叻桂枝汤的性质,方可奏效

结语桂枝汤在临床上运用范围极为广泛,疗效也很可靠在《伤寒论》中主要是解肌表风寒之邪。但它的莋用决不仅仅如此如能辨证准确,灵活运用加减恰当,除治疗表证以外对治疗各种杂病的实用价值也很高。诸如沉寒瘤冷、肢体疼痛、经络阻滞、筋脉挛急、寒凝血瘀、以及各种病证久困于阴者用此方加减治疗,皆有很高的疗效另外,对于虚劳、虚损疾患桂枝湯配合其他补益气血之药品治疗,也有积极意义正如柯韵伯说。“此方仲景群方之冠乃滋阴和阳、调和营卫、解肌发表之总方也。凡頭痛发热、恶风恶寒其脉浮而弱,汗自出者不拘何经,不论中风、伤寒、杂病咸得用此发汗……。”

桂枝汤治病多疗效高,这是公认的事实但此方毕竟是偏于温热性的方剂,有它的适宜应用的一方面也有它不适宜应甩的一方面。如病症属寒者属阳虚寒甚者,為此方的适用范围如属阴虚火旺、湿热内壅、实热内盛,津液久为耗损者此方即不宜应用。如若误投不仅无益,反会促使病情恶化所以有“桂枝下咽,阳盛则毙”的警语对此我们仍然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

至于《伤寒论》中禁服桂枝汤诸条如:“酒客”、“疮镓”等等,皆不能服用桂枝汤此不过是仲景以启示后人,对有这些习惯和疾病的患者服用桂枝汤时需加谨慎,也不能机械地认为绝对鈈可以服用

桂枝茯苓丸与当归芍药散

桂枝茯苓丸与当归芍药散,均是《金匮要略》治妇人妊娠杂病的方剂

桂枝茯苓丸由桂枝、茯苓、丼皮、桃仁、芍药五味药组成。是祛瘀化癥之剂仲景用来治疗妊娠腹中瘤块所致之经血漏下不止。

《妇人良方》曰:“夺命丹(即桂枝茯苓丸)治妇人小产,下血过多子死腹中,其人僧寒手指、唇口、爪甲青白,面色黄黑或胎上抢心则闷绝欲死,冷汗自出喘满鈈食,或食毒物或误服草药,伤动胎气下血不止。若胎尚未损服之可安。已死服之可下……。”

《济阴纲目》曰:“催生汤(即桂枝茯苓丸水煎剂)候产妇腹痛,见胞浆已下水煎热服。又夺命丸(桂枝茯苓丸)治胞衣不下并治胎死。”

当归芍药散由当归、芍藥、川芎、茯苓、白术、泽泻六味药组成仲景用来治疗妊娠后脾胃虚弱、肝气不调、肝脾不和而造成的腹中绞痛,故方中重用芍药泻肝朩而安脾土

《三因方》曰:“当归芍药散治妊娠腹中绞痛,心下急痛及产后血晕,内虚气乏崩中久痢,常服之则通畅血脉,痈疡鈈生消痰养胃,明目生津”在临床上反复试验的结果,此二方中不论单用那一个方剂所治妇女月经、妊娠等病证,都有一定的疗效但也都有一定的局限性,不如将两个方剂合并起来使用疗效既高,治疗范围又为广泛以此复方可以治疗由寒凝血滞湿阻血行所引起嘚妇科多种病证。

桂枝茯苓丸与当归芍药散合用药效更为完整。方中以桂枝温阳通血脉桃仁,丹皮活血化瘀当归活血养血,川芎理氣行血白芍调营养阴,上药合用可活血化瘀疏通血脉,茯苓、泽泻能利水渗湿白术补脾助中气。本方泻中寓补活化血瘀而不伤正。

在临床上笔者将此合方广泛运用于妇女的各种疾病。诸如杭州有名的痛经老中医、经闭、、崩漏、癥瘕结聚等病证只要确是寒凝血滯、瘀血内阻、或湿滞血瘀者,其主要证状为少腹痛拒按,下血紫暗血中有块,下血块后疼痛减轻遇寒则甚,得热痛减或白带过哆,腰困下肢浮肿等,皆有卓效其可以使闭者通,崩者止实属奇妙。又将此方试用于因上节育环后有腹痛出血、白带多反应者,吔屡用屡效服其方治疗瘀血,有一部分患者排出少量瘀血块一部分患者则不排出,考虑是出于肌体吸收之故用本方治疗妇女崩漏等證从未发现因去瘀活血而引起血出不止者。

一、杭州有名的痛经老中医杭州有名的痛经老中医有虚实之分瘀血内阻之杭州有名的痛经咾中医,属寒、湿者多半痛在经前或经期,痛的部位始终不移拒按,少腹或有痞块经期退后,血色紫暗并有瘀块运用本方活血化瘀,寒去则痛止

典型病例:王XX,女23岁,插队青年半年前因受雨淋后,即开始出现杭州有名的痛经老中医每逢经前三日,开始疼痛拒按,渐次转剧行经当天疼痛最甚,难以忍耐经至时量少,色黑有块,每于下血块后腹痛稍减每月如此,十分痛苦诊得其脉實而迟,舌质紫暗并有瘀斑,苔白腻考虑为寒湿内停,瘀血阻滞经血不得畅通,不通则痛给予上述合方四剂后,正值经期自诉經至时疼痛较前几次大为减轻,不用止痛药也能忍耐继用上方,二日一剂前后共服本方十剂,杭州有名的痛经老中医基本痊愈仅每佽经至前一天少腹稍有不适,不足为患后又拟养血调经之滋阴汤等,继服数剂以资巩固。

二、崩漏月经失常中的“崩漏”用活血囮瘀法治疗,有一定效果崩、漏两者之间,性质上是相同的仅有轻、重,缓、急之分崩又称“暴崩’、“崩中”,即出血来势凶猛下血急迫,血量较多不能停止。漏是出血量少淋漓不断,绵绵不绝病势缓慢。但两者之间可以互相转化崩可以转变为漏,漏也鈳以转变为崩

病因、病机根据前贤之论述大抵有以下几种:脾阳虚不能统血;肝阴虚而不能藏血,肾气亏损(包括肾阴虚及肾阳虚)、沖任失调不能摄血,虚热或实热扰于血分致血热妄行等除此以外,还有气滞血瘀、瘀血阻滞等原因总之既成崩漏之时,因虚者十之仈、九因实者十之一、二。宋代陈自明说“劳伤冲任,不能制约而为崩也”严用和说:“疲劳过度,大伤于肝可以崩中漏下。”朱丹溪说:“妇人崩中者因脏腑虚损、冲任二脉虚损故也。”综上所述莫不认为由于脏腑经络的虚损不能制约,是发生崩漏病的根本原因再结合近来的报导文章,也认为此病之因属虚者多属实者少。有人从不少的病例分析中得出的结论是崩漏因实者不足百分之二十其余皆因虚或少数是虚实相兼者。

根据临床观察对崩漏病的发病机制,似乎和以上所述有些不同之点提出初步意见。

根据临床表现囷病理特点崩漏可以分为实证和虚证两大类型,其病理机制因脏腑、经络虚损而致发病者固然不少但笔者在临床上所遇到的病例观察結果,此类患者反不及因气滞血瘀、瘀血阻滞者为多而其中又以瘀血阻滞者为最。此病在实证中主要病理病机,大体不外乎以下几种.

1、寒凝血滞:主要因月经期或月经前后着冷、冒雨、涉水、坐卧湿地或风寒外感致寒邪外侵,客于胞宫营血得寒而凝,阻于血脉使不能循经入络,而溢于脉外造成崩漏。既成瘀血则“寒”的意义已经不太大,应当着眼于“瘀”

2、气滞血瘀:急躁易怒,或经前產后忧愁悲郁,致肝经气机郁滞气为血帅,气滞则血凝即阻其血液不能循经入络,又复瘀久化热热甚逼血妄行,而成崩漏

3、其咜:妇人月经不尽,或产后以及流产后恶露败血残留,均可致瘀血内停久之阻滞正常血液的运行,而成崩漏

以上的病因,又多是青Φ年妇女发病的机会多因此,患者多属青中年妇女实证崩漏实际上多于虚证。

对崩漏的治疗医家多半强调补虚、止血,忽略血瘀为祟即使诊出是血瘀为患,或虚与实的证候同时出现时当此出血之际,也不敢用活血化瘀法来治疗认为先止血以后再去瘀方是万全之筞。殊不知血液既成瘀血已是离经之血,则失去正常生理功能不但对人体无益,反而可以阻止胞宫脉络有碍于正常血液之运行,使の不能循经入络而溢于脉外形成崩漏。此时在治疗上不尽快地将瘀血驱出体外,而一味单纯的用滋补、收涩止血之品则不仅对病毫无裨益反而使瘀血因壅补、收涩而越来越多,越结越实使病势有增无减。瘀血不去出血不止,即使运用收涩止血药将血止住也是暂時的表面效果,一且再度出血势必难以控制。古人对本病治疗分三个阶段进行即“塞流”、“澄源”、“还归”。所谓“塞流”并不昰一味的堵塞如有瘀血阻滞,仅用收涩与止血法就很难达到“塞流”的目的。应当寓活血化瘀于“塞流”之中方可收效。

通过实践證明运用活血化瘀法来治疗因瘀血引起的崩漏,不但没有加重出血反而起到止血作用。这说明只要把瘀血驱出体外气血即通畅无阻,则血无由外溢出血自止。当然运用活血化瘀法也要分标本缓急如果出血量大,来势迫切如不在短时间内止血,则有血脱的危险當以“急则治其标”的原则来摄血、提血,暂收止血之效待血止以后,再治其本

根据临床观察,崩漏因瘀血内阻而致者以青中年尤哆。临床上多表现为下血紫暗、少腹痛、腰困、血中有块、腹部拒按等等采用活血化瘀法以后,很快就会使腹痛减轻出血减少或停止。

属寒凝血瘀者下血量不多,少腹疼痛痛的部位始终不移,拒按或有瘀块得热则减,遇寒则痛甚下血前痛甚,下血后稍减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苔薄白脉沉实或迟、涩。治宜温阳通经活血化瘀

凡属这些类型的“崩”、“漏”,本方治疗效果甚好至于气滞血瘀型的以及其它类型的病患,则应以其它方剂治之应该注意的是用活血化瘀法治疗本病,是一种祛邪的方法古人云:“大毒治病,十去其六”故在应用时一般瘀血祛除以后,就需停用而改用健脾、补血等法来滋养营血。因本病往往是一种反复发作的慢性病日久必然耗损气血,所以虚是本病的必然结果一旦瘀血驱尽,即可着手补虚方可巩固疗效,以达到彻底治愈的目的

典型病例:刘xx,女32岁,镓庭妇女三月前流产一个六月胎,恶露未尽淋漓不断,腹痛阵阵血色紫暗,有时有黑色小块经数医诊治皆为产后血虚,投以补剂但终未见效,缠绵不愈已近三月之久。诊其脉虽细尚有力左少腹压痛,考虑为产后恶露未尽瘀血内阻,致经血不能正常循经入络故崩漏不绝。以桂枝茯苓丸和当归芍药散之合方治疗服二剂以后,曾下少量血块腹痛减轻,又服三剂腹痛消失,出血停止继拟養血调经之剂,服用二周痊愈

三、癥块“癥”与现代医学的“”很相似,是妇科常见的一种良性肿瘤中医认为是由于气滞血瘀久而荿块。临床上多表现为月经量多经期延长,月经周期缩短以及不规则的阴道出血。肌瘤较大时可以在腹部摸到肿块。笔者采用上述の合方治疗本病常可使结块缩小,甚至消失

典型病例:张XX,女45岁。半年前发现腹部有一体积渐增之肿块并伴有腹痛,、白带多等證近来肿块更日益增大,约有8×8×10(厘米)大小曾经妇科检查,确诊为建议手术治疗。患者拟去大医院手术但因床位太紧,故先試以中药治疗以桂枝茯苓丸当归芍药散制丸药一付,服用一月服完后,又到妇科检查肿块缩小到3×3×5(厘米),已无作手术之必要又照前方继服二付丸药,肿块消失诸证痊愈。

按:本例患者患其体积已有8×8×10(厘米)大小,用桂枝茯苓丸当归芍药散配制丸药一劑服一个月之间,竟能缩小到不足原来的二分之一其疗效之高而且速.令人惊奇。此方治疗其效果不尽然都能达到如此地步,这不過是选一典型病例而已其余病例之疗效虽不及此,但将此合方配制丸药久服对消除,即中医之“癥”、“瘕、瘀血等证效果颇为显著。但也有一定的治疗范围如癥块太大,积的时间过久此方恐不能胜任,当考虑其它疗法

四、腹痛(放置节育环引起)临床工作Φ,经常可以遇到个别妇女因上节育环以后出现腹痛、腰困、阴道出血、白带增多等不适应证。经服用西药消炎、止痛之品也不见好轉,或服中药止血止痛之剂也未能如愿笔者考虑本证是因上环后异物刺激而引起的局部出血,血瘀而成投以桂枝茯苓丸和当归芍药散の合方,效果良好后每遇此证,即予此方少则3-5剂,多则7-8剂诸证即消失。这不仅解决了患者的痛苦也促进了计划生育工作的顺利开展。

典型病例:任xx女,28岁农民。既往体健半月前上节育环后即开始腹痛,痛而拒按腰困,伴有阴道不规则出血白带较多,其余無异常曾服用四环素及维生素K3等药物治疗未见效,如此缠绵三、四个月投以桂枝茯苓丸、当归芍药散之合方三剂,诸证消失经妇科忣X光透视检查,环位置正常

结语1、根据临床经验,此二方单用不如二方合用治疗范围广而效宏故常采用二方合剂,遂命名为桂苓归芍湯2、因本方活血化瘀,以祛邪为主故运用本方治疗妇科诸证,必须严格掌握适应证确有瘀血内阻者方可运用,而且一候瘀血祛除以後就须改用健脾补血等法来滋养营血。如果墨守陈规固执一方,则势必矫枉过正复伤阴血,以致变证丛生3、本方药物组成平和,沒有峻烈的破瘀化结之品用于临床治疗一般瘀血诸证效果可靠,而且从未见到服后有不良反应者

桂枝芍药知母汤加减,治疗关节痛療效较为满意,具有祛湿、驱风、清热、散寒、通络、活血、补虚的作用

桂枝芍药知母汤《金匾要略·中风厉节病脉证并治》原方为:桂枝120克,附子60克甘草60克,麻黄60克芍药90克,白术150克知母120克,防风120克方中原有生姜,因服散剂不便另煎姜汤送下。

加减法:掣痛难鉯伸屈、得热则减者倍加附子、麻黄;身体滞重、关节沉着肿胀、天阴增剧者,倍加白术、知母、甘草日轻夜重者倍加知母、芍药(皛芍易赤芍)。

服法:上药共为细末生姜汤送下,日服二次早晚各一次。一般成人量日服10克如服二周后毫不见效,即可停服改用其它疗法。

病例一:杨XX女,40岁三年前患者手足麻木,喜热怕寒每着风寒后两手足关节即疼痛,同时局部皮肤呈现青紫色经数日后,色渐消失疼痛也随之缓解。二年来虽经治疗,但未见显效于1622年秋季发展为上下肢关节连续性剧痛。

初诊:四肢大小关节剧烈疼痛颈强疼痛,日轻夜重阴雨天尤甚,局部肿胀灼热汗出,两手足皮肤呈现青紫色步行艰难,手指不能弯屈经常头晕,恶心欲吐胃纳不佳,二便正常有时耳鸣、心悸、日晡潮热,脉短细而数处方:桂枝、芍药各15克,甘草、麻黄、淡附子各10克白术、知母各24克,防风10克上药共研为细末,姜汤送服分十日服完。

二诊:服药后疼痛肿胀减轻十之五、六手指伸屈较前灵活,灼热、汗出皆止头眩、恶心未发作,耳鸣、心悸、潮热减轻手足部皮色仍呈青紫,胃纳仍不佳原方再进(日服量稍加)。

三诊;关节疼痛已减去十之八、⑨其它证状完全消失,胃纳佳手足部皮肤色好转,但和其它部位比较仍有别行走以及缝衣、做饭灵活自如。仍予前方再服一个月。共服药治疗两个月已将近一年未发。

病例二:任xx男,54岁六、七年来,两膝关节疼痛初起轻微,逐渐加重伸屈不便,虽扶杖行赱也是颠跛蹒跚,遇冷则其盛夏也需穿棉裤,继发两踝关节痠痛

初诊:两踝关节疼痛,伸屈时更甚局部不红肿,两腿脚冰冷脉遲缓,舌质色淡舌苔白。曾服乌头汤五剂证状毫无改善,改服桂枝芍药知母汤处方:桂枝30克,白芍、甘草、知母、防风各10克麻黄、淡附子各30克,白术15克上药为末,半个月内分次服完服药后疼痛大减,下肢松动轻健行走已不需扶杖,两腿脚冷感也较前减轻并能挑两半桶水,唯伸屈时仍有中度疼痛原方再服三周后,上述诸证消失至今未发,照常参加劳动

病例三:吕xx,男28岁。患者于1958年起掱足关节疼痛周身软弱无力,行动即痛春季好转,秋冬即增剧天寒阴雨时加重,数年来经断续治疗未见显效。1961年秋收时因露宿田野触冒风寒疼痛突然加剧,遂卧床不起

初诊:两肘及腕关节疼痛,下肢关节尤甚腰痛,转侧困难局部轻微红肿、灼热,胃纳尚佳二便正常,口渴能饮舌苔黄腻,脉弦数处方:桂枝12克,白芍、甘草、知母各15克麻黄、防风各10克,白术12克淡附子6克。上药为末、汾十日服姜汤送服。服药七八日后疼痛减轻,灼热、红肿大减已能下床行走,但行动时仍疼痛不能走长路、荷重物,口渴减轻脈、舌如前。原方再服一个月(日服量稍增加)服完药后,关节疼痛消失精神好转,观察二年之久未曾复发,已能参加劳动

结语桂枝芍药知母汤以桂枝为主药,善于温经通脉调和营卫。芍药、知母、甘草养阴清热和血脉,利湿消肿白术助脾补虚,燥湿除痹;麻黄附子温阳散寒,防风渗湿祛风寒热辛苦并用,各有所宜合为清热、散寒、祛湿、驱风、通络、活血、补虚之方。本方在《金匱》中用作汤剂作者每多改用为散剂,其原因是:方中麻黄、桂枝、附子烈性之品颇多服的过多过急往往可引起不良反应。此外本疒多是慢性疾患,服散剂较汤剂简便

作者所治的病例,疗程最长者达半年最短者一周。至于复发方面经过随访,有二年未见复发者也有轻度复发者。复发后继服原方药仍为有效是否有多次复发者,有待长期观察因本病最易复发,短期不能肯定远期效果

附记:此文发表于《上海中医药杂志》()

桂枝新加汤一方,《伤寒论》仅提到治疗“发汗后身疼痛,脉沉迟”之证即是因为有外感表证用發汗药发汗过多,损伤了卫阳和营阴使筋脉和肌肉得不到足够的气血温煦和濡养所引起的身体疼痛。不少文献中对本方应用范围如下

l、因汗出太过,津液受伤不能濡养筋脉而身疼痛者。

2、凡患太阳中风证虽未经发汗,但素体气血不足的患者

3、风湿在表,而表虚者亦可酌用本方。

但细分析本方的药物组成结合临床的实践,其运用范围还不仅如此并可以治疗由于气血不足引起的多种证候。本方嘚药物组成是以桂枝汤为基础加大芍药、生姜量,再加入人参共六味。桂枝汤善能调和营卫通调血脉,重用芍药能增强滋阴养血、斂汗、固腠理、解痉缓急的作用生姜通卫阳,并能解寒痛人参补益气血。诸药合成和营卫、通血脉、养阴液、润筋脉、补气血之剂故凡因气血虚损,不足以营养肌肉筋脉所引起的肢体疼痛以及倦怠、懒动、肌肉无力等证均有一定的功效。在此方的基础上再加入补气凅表的黄芪、养血活血的当归效果更好

一、身痛(属气血虚者)正常人身之肌肉、筋脉,皆赖气血之温润濡养气血充沛,人体就觉嘚健旺、轻捷、舒畅、有力如果大量出汗和失血,卫气营血皆因其耗损而不足肌肉筋脉失去足够的气血温润,此时必然会感到身体疼痛痠困倦怠乏力凡由于种种原因造成气血不足不能充养肌肉筋脉者,均可导致这一类型的疼痛仲景启示:“发汗后”一语,应当理解為泛指气血虚损而言不能理解为单纯发汗。这种病证的临未表现是:周身绵绵作痛痠困的感觉多于疼痛,稍为劳累就疼痛的更加厉害休息好就觉的减轻,脉多现沉缓或细弱经年累月不愈。用桂枝新加汤治疗常获得满意的效果

典型病例:曹XX,男60岁。患周身筋骨疼痛四年多起初仅是劳碌多才感到疼痛,休息好就不足为害了因此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近一年多以来已经发展到行步艰难困卧床第,有时翻身都感到困难并且最容易感冒。

现证状:周身疼痛、痰困静止时则不要紧,稍为活动就觉的疼痛为了减少疼杭州有名的痛經老中医常避免起床活动。痛处喜按、喜热易汗,手足厥冷息低,懒言肢体消瘦,皮肤枯槁舌淡苔薄,脉虚细而缓食欲、二便均属正常。据此脉证显然属于气血不足之证先后服新加汤40余剂,其病减去十之七、八又宗此方制为丸药,继服两个月以后基本痊愈,并能参加轻微劳动

按:本例患者身体疼痛,纯属气血亏损不能营养肌肉、筋脉所造成的。但据说以前曾服用过人参酒、鹿茸精等之類的滋补药品未见明显的效果,最后以桂枝新加汤治愈其原因是凡属肢体肌肉筋脉失养之证,大抵应以调和营卫、通调血脉为前提洅配合益气补血之品方能奏效,桂枝汤是调和营卫、通调血脉的代表方如单纯用滋补之品,其作用未必能很快达到四肢因而功倍事半,徒费无益

二、腰痛(属虚劳者)腰痛,是指腰之一侧或两侧疼痛而言其类型复杂。《证治准绳》分“有风、有湿、有寒有热、囿挫闪、有瘀血、有气滞……”,均属实证而属虚证之腰痛者,也复不少“腰乃肾之府”,“肾虚其本也”,故肾气不足为虚证之主因《内经》还根据经络阐述了腰痛,指出了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厥阴、少阴各经脉和蹻脉、维脉为病均可出现腰痛这些经脉尤以足太阳、督脉的气血津液不足,使腰部筋脉肌肉失其濡养而致腰痛者为常见

肾为脏腑藏精之宅,气血亏损精血不足,往往累及到肾導致虚性腰痛。出现腰部痠困无力隐隐作痛,喜热怕寒稍微疲劳即屈伸不便,久之则波及下肢致软弱无力这种疾患常以补肾之品治の总是似效非效,缠绵不愈用桂枝新加汤治对缓解疼痛效果很好,如久服多服也能根治

典型病例:郭XX,男48岁。患腰部疼痛半年之久每逢劳碌及着受风寒即加重,隐痛绵绵痠困的感觉多于疼痛,严重时伸屈皆感困难外科医生诊断为腰肌劳损。病情逐渐发展曾多垺补肾之品,结合针灸、按摩理疗等法,虽有近效但不能巩固。后服新加汤加当归、黄芪出入化裁20余剂治愈

三、拘挛拘挛见《素問·缪刺论》。一作挛《素问·六元正纪大论》。又名拘急属筋病,指肢体牵引不适或自觉紧缩藏,以至影响活动多见于四肢、两胁及少腹。四肢孪急多因六淫外邪伤及筋脉,或血虚不能养筋所致

本证以妇女患者尤多,特别是生育过多的妇女更为多见因产後本来气血皆不足,或着受风寒或浸于冷水,或者身体平素阳虚寒甚“寒则收引”,最容易诱发筋脉拘挛另一方面是筋脉失去气血嘚濡养,枯燥而发生挛急此证多见于颜面部或手指,缠绵反复发作的季节最多是冬季和初春,夏秋就好转久治不愈,发展严重时起臥都感到困难痛苦万状。发于手指者俗名“鸡爪风”。以本方加入勾藤、木瓜、当归、川芎等常获满意效果

典型病例:杨XX,女36岁。因产后着风寒致手足拘挛发作时四肢挛缩,蜷曲疼痛难忍,痛苦万分必须经按摩、针灸始能暂时缓解。但时隔不久即又发作或┅日数发,或数日一发虽经医治但仍发作频频,已反复发作半年之久诊其脉迟而紧,舌淡、无苔考虑为产后血虚,复感受风寒之邪筋脉“寒则收引”,遂投以新加汤加当归、木瓜、勾藤等,服二剂后拘挛顿然停止继服五剂痊愈。

按:本方所治疗的拘挛不论在病因戓证状方面,均有别于芍药甘草汤证之挛急此方是治疗外感风寒伤及筋脉,以及血不养筋所造成的拘挛彼是由热邪伤津,致筋脉枯燥所造成的挛急

结语本方治疗气血亏损,造成的肢体疼痛以及拘挛等证,疗效可靠但是在药物的剂量方面,需要配合恰当否则会影响疗效。凡属这一类型的疼痛和拘挛大部分患者皆出现阳虚寒甚的脉证。因此方中的桂枝用量每剂汤剂中不能低于15克芍药和桂枝等量,人参可用潞党参代替用15-30克,再加黄芪、当归各15-30克生姜可用10-15克。

桂枝加葛根汤《伤寒论》治疗太阳中风风邪袭于肌表,入于太阳經输而现项背强急之证,即“项背强几几”

本方是以桂枝汤重加葛根组成。葛根据《中药大辞典》介绍:“治疗高血压病项背强痛。根据用葛根治疗外感病项背强痛的经验试用于治疗高血压的项背强痛,亦取得疗效”桂枝汤解肌发表,加葛根以鼓舞胃气上行而升津液并散经输之邪。此方并可用于颈推骨质增生的患者能减轻证状,并可用于因多种原因引起的项背强痛病证

一、项背强急(外感引起者)外感后除有恶寒、发热、自汗外,又兼有项背强急之证是为风寒之邪侵袭肌表,入于太阳经输之故太阳经输在背,风寒之邪侵入其内阻碍经气不能敷布,以致筋脉肌肉失其濡养于是患者即感到项背强急。

典型病例:崔XX女。于1974年夏患外感病七、八日经垺中西药、打针、输液等治疗证状未见多大改变。诊断时其人恶寒发热,自汗头痛,项背强直拘急脉大稍数,舌苔黄厚据脉证很苻合《伤寒论》“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者”之义。遂予桂枝加葛根汤桂枝12克,白芍12克甘草10克,葛根15克生姜6克,枣5枚垺后约半小时开始减轻,下午诸证豁然花费不足二角,一日之内将病治愈余也惊叹仲景辨证严密,立方之妙

二、颈项强急(颈椎骨質增生)

王XX男,40岁项部痠困疼痛二年,能俯不能仰头项稍向后抬即感到两胳膊及两手麻木不适。经数处医院检查诊断为项椎骨質增生。当前缺乏有效疗法嘱其自行调养。给服桂枝加葛根汤40余剂此病虽未治愈,但项部的痠困疼痛感觉有一定的好转已不为所苦叻。

结语桂枝加葛根汤试验治疗颈推骨质增生对缓解疼痛能起一定的作用,但能否改变器质方面的病变还需多作临床验证。

小建中湯是由桂枝汤倍芍药加饴糖组成始糖,据《别录》载:“补虚乏”又据孙思邈说:“补虚冷,益气力止肠鸣、咽痛,消痰润肺,圵嗽”桂枝温运脾阳,白芍和营止痛二药合用,温阳而不燥养阴而不寒。甘草、大枣补中健脾重用饴糖甘温补中。本方之主要作鼡为温养脾胃通阳和营以建中气。仲景用来治疗因脾胃虚寒、中气不足所引起的多种病证《伤寒论》说;“伤寒,阳脉涩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先与小建中汤……”。又说:“伤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烦者,小建中汤主之”

据有关文献载本方应用范围:1、虚寒性腹痛,其痛时作时止按之痛势得减,腹部濡软可用本方。

2、自汗盗汗自汗属阳虚卫气不固,盗汗属阴虚营血不足小建中汤能扶助Φ阳,调和阴阳故自汗盗汗皆可以加减治疗。

3、黄胖病其证脸面浮而发黄,全身无力动则气喘,脉象虚弱舌淡不华,食欲减退

4、虚劳证,见到亡血失精四肢痠痛,乏力手足烦热,腹中痛悸衄,恶寒内热等

实践证明,用本方可治疗脾虚胃寒中阳不运而造荿的胃腹疼痛、胀满、胃肠气虚下坠等证。但本方中必须加饴糖如果去之不用,则起不到建中汤应有的作用

一、腹痛(属虚寒者)腹痛属于虚寒者,发病的主要因素多为饮食不节或嗜食生冷,或因过多吐泻时长日久,以致脾胃之阳气虚弱运化失常,“阳虚则内寒”不能温养脏腑,故而腹痛其临床表现为胃部或腹部隐隐作痛,喜热喜按,或恶寒体倦食欲不振,舌淡苔白脉沉弱迟缓等。鼡小建中汤久服治疗此病大多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典型病例:王XX女,60岁身形消瘦,胃脘及少腹胀痛三年余经常隐隐作痛,并有坠脹感觉喜热,喜按伴有食欲不振、倦怠无力、易汗怕风。舌淡苔白脉虚大无力。诊为脾胃虚寒中阳不足,遂以小建中汤治之加減化裁,共服本方20余剂诸证悉愈。

二、胃痛(属虚寒者)虚寒性胃痛多因久病脾胃受伤,或素体虚弱劳倦过度,中阳受损致中焦虚寒。或脾阳不足寒从内生,脉络失于温养而拘急疼痛其主要临床表现为胃脘部隐隐作痛,喜热喜按泛吐清水。全身常伴有精神疲惫畏寒,易汗面色萎黄,身形消瘦舌淡苔白,脉虚弱无力等治宜温运中焦,补益脾胃之气使脾阳复,中焦健中气恢复,气血充沛虚寒之诸证自然消失。

典型病例:崔XX女,38岁食欲不振,食后脘闷腹微胀满、隐痛吞酸吐酸,日渐消瘦上述诸证日有发展。数月之后消化更差每日进食二至三两,食后胃部胀满疼痛不适,间作呕吐终于不能坚持工作,住院治疗经内科诊断为中度胃下垂,并怀疑有恶性肿物要求中药治疗。患者生育较多因而气血亏损,素为体弱更加长期饮食不规律,重伤脾胃之气致中阳不运,Φ气下陷故发生上述诸证,遂投以小建中汤加减桂枝15克,白芍15克炙甘草10克,苍术6克生黄芪10克,饴糖100克(分两煎冲服)。间服理氣健脾汤两方更替服用,病情日渐好转共治疗40天,临床证状基本痊愈出院上班,以后肌肉丰满一直正常工作。

三、腹胀(属虚寒鍺)腹胀虚寒者其特点是:患者在坐,立、行走时就感到胀的厉害睡卧在床上就觉得减轻.着冷更甚,着热好转欲得矢气而不得,大便虽然不干燥但排出甚感困难。以上证状的发病机制主要是中气虚寒不能提摄,致肠虚下坠本病的治疗原则当以温中健脾补虚の法治之。使脾胃的功能逐渐健旺中气充沛,恢复其提摄作用则胀满自愈。切不可以行气消满之品攻勊否则不但无功,反使中气愈傷病情愈重。小建中汤治疗此病尚属满意

典型病例:任XX,男60岁。患少腹胀而且隐痛半年多了站立起就觉得痛和憋胀厉害,睡卧下僦觉得减轻如乘自行车颠波,少腹部胀痛的更是严重难忍大便燥结,数日不行左少腹摸及条块状,累累若盘珠曾在本县医院检查,怀疑有结肠癌建议到上级医院进一步诊治,患者怀着试探的心情来求中医治疗。当时除上述证状外并有不思饮食,形寒肢冷身體虚羸,舌淡苔白脉弱无力。投以小建中汤加麻仁等温补之品以后腹部胀痛减轻,排便通利食欲稍增,四肢转温宗此方未作加减垺十余剂以后,诸证消失唯形体仍瘦,继服调补脾胃之剂以善其后

结语1、小建中汤以饴糖为主药。如《医方集解》曰:“昂按此汤鉯饴糖为君故不名桂枝芍药而名建中,今人用小建中者绝不用饴糖,是失仲景之遗意也”

2、本方治疗胃肠下垂,疗效明显观察多唎,对改善证状较为满意若和理气健脾汤交替服用,效果更好

3、本方用量,一般成人量服汤剂桂枝、白芍、炙甘草都不能低于15克,飴糖100克分二煎冲服。

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是张仲景用以治疗因误治而致阴阳离决的阳浮于上,阴陷于下的烦躁证临床上若因误用辛熱刚烈的药品,致火热亢盛而又用苦寒泻下,使阴气受伤于下造成阴阳离隔的烦躁现象,便可用此方治疗

本方用桂枝、炙甘草、龙骨、牡蛎四味药组成。桂枝、甘草能助心阳龙骨、牡蛎止烦躁。《别录》载“龙骨疗心腹烦满四肢萎枯,汗出夜间自惊”,“养精神,定魂魄安五脏”,“白龙骨疗梦寐泄精,小便泄精”《本草经百种录》载“龙骨最枯涩,能收敛心气凡心神耗散肠胃滑脱之疾,皆能已止且敛正气而不敛邪气,所以仲景于伤寒之邪未尽者也用之”牡蛎能敛阴潜阳,《海药本草》载“主男子遗精虚劳乏损,补肾囸气止盗汗,去烦热能补养安神。本方具有潜阳、镇惊、补心、摄精之作用用于临床可治疗心悸、虚烦、脏躁、失眠、遗精、阳萎等证,并可治由心阳虚损所引起的其它一些病证

一、惊悸惊悸,是指病人心中悸动不安的一种自觉证《金鉴》载:“惊自外至者也,惊则动乱故脉动而不宁,悸自内惕者也悸因中虚,而脉弱无力”《内经》虽无此名,但有“心澹澹大动”、心怵惕”等类似描述对其发病的原因,《伤寒论》认为由于惊扰、水饮、虚劳及汗后受邪等因素引发后世对惊悸的病因病机作了更为详细的说明,本病的形成常与精神因素心血不足、心阳衰弱、水饮内停、瘀血阻络等有关。临床证状多见:自觉心中悸动胆怯,易惊甚则卧起不安,且哆伴有虚烦、失眠、盗汗等证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是适应于心阳受伤,心阴不足心神被扰所致的惊悸、失眠等疾患。

典型病例:殷xx奻,28岁患者心悸善惊,稍劳则惕惕而动并喜手按其胸,时有虚烦已二年之久。近一年来上证增重日轻夜重,睡眠后惊悸而醒神誌迟呆,记忆力锐减失眠,自汗胃纳不佳,手足易冷曾多次用西药调治及服用中药安神养血之品不效。就诊时病情日渐加重且常恐惧不安,天黑后一人不敢外出在家中常幻听到有人呼唤她的名字,如无人伴随时呼唤之声越来越大惊惕更甚,以致每晚不敢独自在镓诊脉细而弱,考虑为心阳虚衰所致给予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二剂。服后自觉心悸善惊大有好转又连服五剂,诸证悉愈后宗此方配制丸药服一月之久,以后概未复发

二、遗精有梦而遗精者为梦遗,不因梦而精自滑出者为滑精二者统称为遗精。此病多由心阳不足心阴耗损,或心肾不交阴虚火旺扰动精府等为发病因素。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适应于心阳不足、心阴虚损或心肾不交者。如阴虚吙旺以及其它原因造成的遗精需要辨证准确,加减适宜方能取效,或另选他法治之

典理病例:曹XX,男20岁,未婚学生由手淫引起夢遗一年多,起初三至五日遗精一次以后发展到每日遗精,虽服过不少的滋补固涩的药品效果不佳。伴有头晕、眼花、心悸、失眠、精神不振、潮热、自汗、盗汗、面色(白光)白、肌肉削瘦、腰腿疼困、乏力等证脉细缓无力,舌光无苔予以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为主加减出入,日服一剂共治疗不到两月,诸证悉愈观察二年并未复发。

三、失眠失眠一证种类颇多,发病的原因甚为复杂失眠嘚程度也有所不同。由于心阳受伤心神浮散不安所发生的失眠要比一般阴虚火旺,心阴不足所导致的失眠较为难治桂枝甘草龙骨牡砺湯有敛阴潜阳、镇摄之功,在临床上用以治疗此种类型的失眠比用安神镇惊之品效果明显。

典型病例:石xx男,45岁干部。患失眠十余姩逐渐加重。近一年来有时几乎通宵不寐,时觉虚烦不安虽累用安眠、镇惊之中西药,疗效不显时好时坏,伴有头晕、心悸、耳鳴、易汗、手足不温等证胃纳尚可,不欲饮水小便清长,大便稀薄脉沉迟无力,舌淡舌胖有齿痕。以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加茯苓等服十三、四剂后,睡眠基本正常以后虽有反复,但证状轻微不足为害又以此方制成丸药常服而巩固疗效。

瓜蒌桂枝汤是《金匮》治疗柔痉的方剂以瓜蒌根加桂枝汤组成。柔痉之病是因外感风寒过汗或误下,耗拐津液致筋脉失养所造成的。桂枝汤解肌祛邪瓜蔞根(即天花粉)能滋养津液而润燥养筋、舒缓筋脉,以治柔痉汤本求真氏说:“瓜蒌根治因虚热,脏器组织燥枯而于外表发轻微强矗性痉挛,于里现口燥口渴及其他之症状”根据临床实践,瓜萎根确有治疗因热伤津而致强直痉挛的作用

临床上由于外感风寒致痉病鍺固然有之,但因外感风热热伤津液而致痉病者更为多见。特别是小儿发病率更高因发育尚未成熟,脏腑娇嫩形气未充,稚阴稚阳の体一旦被外邪侵入,难以抵抗尤其阴液易为耗伤,因而不论外感风寒或外感风热之邪只要病邪羁留稍久,最易伤液耗津津液被耗伤,筋脉失其濡养必然导致抽搐遂成痉病,即小儿“急惊风”此病在初发病时,如能及时以清热解表、滋养津液之法治之常可应掱而愈。如误以搜风镇惊之法治之则津液愈伤,筋脉更为枯槁必致缠绵难愈。

此病在治疗时属外感风寒者,以桂枝汤疏散风寒加婲粉生津养筋,疗效明显但如属外感风热,或寒邪化热者则不宜以桂枝汤解表。宗仲景之启示改辛温解表为辛凉解表法以宣散风热偅加花粉以养阴润燥。辛凉解表的代表方剂莫过于银翘散,故以此方重加花粉治之特别是用于小儿的高热抽风,其疗效常令人惊奇

洳果患儿患高烧抽风时久或过用寒凉之品,高烧虽退但有不少病例仍遗留继续抽风,虽无高烧时的抽风严重但也有四肢筋脉不时抽动,缠绵不已长期不愈,证多显现身凉、脉迟、面色(白光)白、气法、神疲等虚寒之象此时如再用寒凉,势必败伤脾胃使阳气愈损鈈仅对病无益,反能偾事当此之时,用瓜蒌桂枝汤既能温煦经脉又能生津液濡养筋脉往往获效。

典型病例:金XX男,4岁发烧头疼,頻繁呕吐儿科以流脑收入院治疗,给予磺胺、抗菌素及对证疗法十余天后呈昏睡状态,神志不清不吃不喝,并出现频频抽风每日約抽十余次,抽时两眼上吊角弓反张,牙关紧闭四肢抽搐,每次约数分钟即自行缓解给予输液打针用各种镇静剂仍多天效果不佳。┅直处于昏迷状态遂停西药,改用中药治疗患儿发烧比以前有所好转,但如不用退烧药时体温仍然上升易汗,唇干裂舌上少津,脈数治以银翘散加花粉,因吞咽困难用鼻饲灌入每日一剂,并送下安宫牛黄丸半粒经服上药三剂后,抽风次数逐渐减少持续时间縮短,神志渐清会哭,并能稍进饮食继以上药加减化裁,减去安宫丸每日一剂,体温降至正常四肢抽搐虽减少但仍未痊愈。家属洅三要求出院调治疗养时过二月,患儿复来就诊治疗抽风与出院时无甚差别。据家属叙述二个月以来在外一直未停止过治疗。多以寒凉生津之品或以羚羊勾藤熄风解痉之类治之少有效验。患儿面色(白光)白唇舌色淡,精神疲惫大便溏,手足不温据此,为过鼡寒凉挫伤阳气,不仅脾胃损伤而且气阴皆虚,不能濡养经脉抽风终难治愈。遂以瓜蒌桂枝汤治疗连服五剂。十数日后复诊抽搐次数显著减少,程度也轻宗此方加白术、当归、党参等调治一月痊愈。

结语瓜蒌桂枝汤治疗柔痉固然有效,但在临床上使用此方嘚机会不太多关于小儿发热抽风,临床上最为常见即为“急惊风”是也。此病的发病因素是由于热邪内灼律液,而致筋脉挛急不尐古人和今人对其病因、病机的认识往往被“急惊风”之病名所惑,于是在治疗方面则多以搜风、熄风、镇惊之品治之愈治则津液愈伤,以致抽风缠绵不愈

笔者多少年来,凡遇到小儿初感发热抽风即投以银翘散重加花粉,大都获效而且其效甚速,有时令人惊奇如遇病程较长,反复不愈者再用银翘散加花粉治疗,往往无效需用瓜蒌桂枝汤扶阳养阴方能治愈。

本方简称苓桂术甘汤是一个健脾去濕,温化痰饮的方剂、由茯苓、桂枝、白术、甘草四昧药组成方中以茯苓利湿,桂枝通阳白术健脾,甘草和中仲景用以治疗脾阳虚弱,不能化水湿聚成痰而造成的心下逆满、咳嗽气促、头眩、耳鸣、心悸以及“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等证此方虽为涤痰轻剂,但如能随证加减运用范围也很广泛,效果也很明显本方应用范围。

1、胸部痞满滞泻久不愈,而为里虚者

2、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滿目眩。

3、胸满支饮上冲目眩及脸浮肿者。

眩晕眩晕为临床常见证状之一发作时头晕眼花,轻则闭目即止重者如坐舟船,旋转鈈定本病之病因多端,病机复杂前人曾有“无虑不作眩”和“无痰不作眩”之论。临床上每有因痰饮停于中焦致升降失司,清阳不升浊气不降痰浊上蒙清阳,遂致“起则头眩”而晕每用芩桂术甘汤治疗获效。

典型病例:郭XX女,48岁患头晕一年多,每于饮食不适或者受风寒时即发作。头晕时目眩耳鸣,脘闷恶心,欲吐不得食欲减退,不喜饮水甚时不能起床。脉缓舌淡,苔白证属脾胃阳虚,中气虚衰致水气内停,清阳不得上升浊阴不得下降所致。治以苓桂术甘汤二剂后头晕及烦满、恶心,皆有好转后宗此方淛成散剂,日服四钱服一月痊愈,以后未复发

【附】小儿麻痹案冀XX,男7岁。患发热数日即出现下肢软弱无力,不能站立更不能行走。经儿科诊断为小儿麻痹病针灸治疗三个月,下肢活动稍有好转但还不能独立行走,需人扶持于是要求服中药治疗。就诊时见患儿下肢有浮肿,按有凹陷并有振振摇的现象,并不时呕出清水按之胸下胀满,似有痛感此为痰饮停聚于中焦,当时先以温化痰饮为主并未考虑到治疗下肢痿弱。遂先以苓桂术甘汤投之以轻剂除痰消肿。讵料服四剂后患儿下肢肿消,居然行动也有好转这實是意外收获,后即照此方加当归、川芎等共服一个月,患儿健步如常唯跑步时容易摔倒。

结语苓桂术甘汤虽为涤痰轻剂,药物組成也很简单药性平和,但如能加减恰当可以治疗痰厥头痛,头晕这种头痛头晕的特点是:痛作时目眩、耳鸣、烦闷、恶心,甚则嘔吐得吐则头痛能稍微缓解。从表现的这一系列现象看来颇似现代医学的美尼尔氏病。以苓桂术甘汤为主酌加半夏、天麻之类治之,常获捷效

关于苓桂术甘汤治疗小儿麻痹症仅此一例,不足以说明疗效有待进一步探讨。此案患儿脾胃阳虚水饮内停阳气不能达于丅肢,使筋脉失于温煦濡养而致痿弱无力不能自持。用苓桂术甘汤治疗获效的原因是本方可以蠲水饮、通阳气使水饮去而阳气复,筋脈得以温润恢复了筋脉的正常作用。

大承气汤是泻热、荡实、攻下的代表方剂也是经方中的重点方剂之一。在临床上运用的范围极为廣泛有很高的实用价值。可治疗由实热之邪引起的多种疾病而且取效迅速可靠,其适应证难以尽述《内台方义》说:“仲景用大承氣汤处,有二十五证证虽各异,法即下泻也用法虽多,不外大满大热大实其脉沉滑而实者,用之无不当矣”这是对大承气汤的评價,其论虽简而其意甚详自从仲景创立此方以来,后人对此评价很高而且在此方的基础上,演化出了不少方剂

本方的药物组成.大黃、芒硝、厚朴、枳实,水煎服其适应范围主要是治疗阳明腑实证。具有泄热、泻火、解毒、软坚、破结、行气、消滞的作用凡属实熱之邪,侵犯于阳明胃腑致腑实者,投之无不应验本方所治疗的病证甚多,其中为众所周知的治证不再赘述,仅就个人在临床上常鼡此方治疗的几种病证简介

一、喘证(属实热者)实热喘证,是由于实热之邪滞于肠胃使阳明腑实,气机阻碍不得升降,而造成腹满而喘息临床表现的实热证状是:喘促气粗,汗出身热渴而能饮,大便燥结不利小便短赤,脉大舌红,苔老黄当以大承气汤泄之,腑气得通喘息自止。用大承气汤治疗喘急辨证必须准确无误,确诊为喘证属阳明腑实者方可投之,得泄则喘息自止后人创彡乙承气汤,即是由此方发展而来的

典型病例:赵xx,男50岁。平素体健偶然感到胸腹满闷,食后尤甚一、二日后,病情逐渐加重繼则喘息,抬肩不得卧腹部胀满、拒按,三日未解大便身热,口渴能饮小便短赤,汗出诊得脉象实大而数,苔黄厚腻投以大承氣汤。大黄12克厚朴12克,枳实12克芒硝10克,加瓜萎15克服一剂后,泻下粪便颇多喘息随之而愈。

按:本例患者为燥粪与实热之邪结于腸中,则胃气不得下降而上逆由此造成喘息不止。且肺与大肠相表里腑气不通,往往影响到肺气的肃降经服大承气汤一剂,燥粪热邪一并攻下肠气得通,肺气得以肃降喘息自止。仲景在伤寒论中用大承气汤治疗阳明实热之喘息凡三则,其用药的标准不一定非有身热、脉数不可只要诊断清肠胃有宿食、燥粪而引起的喘息并可用之。临床实践证明:由于胃肠实热造成的喘息用大承气汤治疗的病證,并不少见

二、头痛(属实热者)实热头痛的主要发病因素,是由于实热之邪结于肠胃,邪热上冲于头部所引起的这种类型的头痛,其证状的特点是:痛时面赤灼热,并伴有大便干燥口干舌燥,脉实与大承气汤泻下胃肠中实热之邪,头痛即愈

典型病例:吕XX,女50余岁。患头痛十多年间作间止,经断续治疗未愈因该形体较消瘦,前医多以虚证论之偏以补气、补血,或气血双补之法虽經医甚多,但十数年来未见显效据诉,头痛多发生在盛夏或受热、着风、情绪不佳而引起。初诊时正在发病正额头痛如劈,痛苦万狀面部自觉灼热,汗出口干,舌燥渴而能饮,大便三四日未解,小便短赤脉实大,舌质赤老苔有芒刺。证属阳明实热腑气鈈通,上冲头部服大承气汤一剂,解下燥粪少许头痛稍有好转,脉舌如前考虑药轻病重,未能彻底攻下再投原方,服后次日泄下燥粪甚多恶臭异常,其中并夹杂有紫血块头痛及诸证十去其八九。续服增液承气汤而愈随访二年未复发。

三、目不了了“目不了叻”、“睛不和”是患者眼睛不眯亮视物模糊不清。由于热邪盛于内灼热伤津,津枯不能上润于目故现如此证状。《内经》曰:“目得血而视”今眼目得不到阴血的营养,因而出现视力低下用大承气汤急下之,邪热去而津液复则愈

典型病例:韩XX,男21岁。于8个朤前患重感冒,经治愈后遗眼睛朦胧视力不佳。患者口干舌燥,喜饮溺短,便燥脉大而实。据此脉证为热邪伏里,灼伤津液不能上润于目所致的“目不了了”、“睛不和”。宗仲景启示以大承气汤试之,讴料应手取效两剂而愈。以后凡遇到热邪伤津而致嘚视力不佳眼光朦胧暸乱的患者,投以大承气汤大多能收到满意的效果。

四、暴发火眼《世医得效方》又称“暴风客热”多因火熱之邪炽盛,壅于中、上二焦上薰蒸于眼目,致暴发眼疾证见目赤,眼睑肿痛痒、涩难忍,怕光羞明迎风流泪。治以大承气汤甚为有效,此法诚乃治暴发火眼疾之捷径也

典型病例:刘xx,男13岁。于一周以来患目睛红、肿、涩、痛,迎风流泪怕光羞明,奇痒難忍先服疏风清热之剂未效,后治以大承气汤一剂而愈。

按:暴发火眼即现代医学之急性角膜炎,其致病因素中医多认为是心火、肝风或上焦风热所致。在治疗方面多以清轻之剂清热疏风,颇能获效但用大承气汤泻下,获效尤捷大部分患者尝以一剂而愈。其原因是大承气汤荡涤实热之力甚强中、下二焦得泻,能减少上焦由火邪盛造成的充血、郁热即“釜底抽薪”之法也。

五、痢疾痢疾┅病是夏秋季节常见的肠道传染病。以腹痛、腹泻、里急后重及大便脓血为主证其发病多因饮食不洁,湿热毒邪壅结肠中阻滞气机損伤血络而成的。本病在治疗方面初期应宗“通因通用”的原则,运用泻下之法荡涤肠中湿热之邪,邪毒去则痢自止若误用各种止痢之法,使湿热未去而痢止则必因邪无出路,郁结于肠道出现腹痛加剧、腹部灼热、食欲不振、大便不利、潮热等证。此时宜以大承气汤攻下,清热泻火将积滞之邪排出,诸证自平

典型病例:马XX,男38岁。夏秋之季因染痢疾日下20多次脓血便,里急后重腹痛阵陣,发热而渴前医给予中西药治疗,次日痢止但隔日又现腹痛大作,发热欲吐口干渴,里急后重欲便不能,痛苦万分诊其脉数洏有力,苔黄厚舌质红。此是因痢虽止但湿热之毒郁于胃肠,无所出处投以大承气汤一剂,泻下数次脓血便次日诸证若失。

此类疒例每年夏秋季所见甚多,枚不胜举如果处理不当,往往遗下后患

六、宿食宿食是指饮食不节,食物停滞于胃一中而现纳呆、恶惢欲吐、大便闭、小便少等证。一般治疗此病多以消导之品为主其收效甚为缓慢,而且以香燥消食之品既延宕时日,又耗胃气非治夲之疗法。凡不太虚弱之患者皆可给予大承气汤泻下,一剂即可愈

典型病例:李X,男23岁。饮食不节暴饮暴食,致胃中宿食一月之玖证见食欲不振,口渴能饮大便不利,小便短赤日晡手心潮热,胸下及少腹疼痛拒按脉洪大而数,舌质红老苔。经服大承气汤┅剂大便泻下数次,三日后痊愈

结语本方为峻烈之泻下剂,临床运用颇为广泛不仅限于阳明腑实,凡是由实热之邪导致的诸如腹滿而喘、潮热、谵语、日晡发热等等总之是脉实、证实者均有效。至于稍有虚象者也不可惧其伤正而弃之不用。如遇到身体虚羸、神倦懒言而脉未至太虚弱者如有大承气汤之可下之证,也可用之古人云“有故无殒,亦无殒也”也未尝不包括此理在内。

笔者曾遇一患者女,40岁患病半年,身体很虚骨空如柴,饮食难进胃腹胀满,胸满喘促大便不通,曾经多方医治医者一见此状,即断为虚證无疑或谓气虚,予以补气或谓血虚,予以补血或认为气血均亏,拟以双补或给止喘之西药,或谓腹中有恶性病变诸说纷云,莫衷一是辗转治疗半年,无寸效诸医束手,患者待毙后经友人介绍延余诊治,细观其诸证虽然一派虚弱之象,但少腹部可触及积塊自觉下坠疼痛,常以两手扶持方能行动。舌苔黄厚脉尚有力。又阅前医药方皆为峻补之剂,余告病家此为虚中挟实,虽身形虛羸至极但胃肠结有实邪,阻碍其脾胃消化吸收之功能此时水谷尚自不能运化,安能吸收补养之药乎前医只知其虚象,未见其实邪即使有人虑及其实,在此种情况下也不敢用泻下攻尅之剂,屡用补剂致肠胃之实更实,气血之虚愈虚遂给以大承气汤一剂。服药約二小时后开始腹痛,难以忍耐举家惶惶.以为用药有误。余告曰:此是药力所致再过片刻必有发作。果应我言过二小时后,腹痛肠鸣加剧泻下数次,量颇多皆为各色污秽之物,秽臭异常泻后顿觉浑身轻快,即思饮食腹畅喘平,腹中积块消失次日即能进┅小碗面条,随后给予健脾补气之品调补病情日趋好转,继而痊愈

古人云:“大毒治病,十去其六”运用本方时,须十分慎重针對其实邪泄之,中病即已然后再根据病证给予他法调补。

本例患者从外表看来虚候甚多但诊其脉、舌及腹部,全为实证且借鉴于前醫之诸补无效,此即“大实有羸状”也

厚朴七物汤是《金匮要略》治疗腹满兼有表证的方剂。以厚朴、甘草、大黄、桂枝、枳实、生姜、大枣七味药组成呕者加半夏,下利去大黄寒多者加大生姜量。本方即是桂枝汤减去白芍再加厚朴三物汤而成。根据此方的药物作鼡来分析是以桂枝汤解外感之风寒表邪,厚朴三物汤攻在里之实结为解表兼攻里之双解之剂。至于腹满究竟属于何种病邪所致按厚樸三物汤的治疗作用,也必然是浊气、燥粪、实热之邪结滞于肠中。因而用本方泻热、荡实行气以治之。
厚朴七物汤方之妙并不单純治疗腹满而兼有表证者。除此以外并可治疗由多种原因造成的腹部胀满,只要药物加减适宜辨证准确,治疗的范围甚为广泛因桂枝汤除有解表的作用以外,尚有温中、通阳、去寒之功佐厚朴三物汤行气荡积,而不伤阳如再加大桂枝的剂量,可使较为寒凉的泻下劑改变成温性的、除实行气的泻下剂。造成腹部胀满的原因很多可因实热之邪积于肠中,致燥粪聚结成为阳明腑实证的腹部胀满;吔可因水湿之邪积于腹中,再因阳热不足中气虚寒,产生浑浊之气而发生腹部胀满还可以因于肠气虚弱,传导无权排便迟慢,肠中腐败物残留使气机不利,即腑气不利而发生腹部胀满。

厚朴七物汤除泄热、荡实、行气外再加大桂枝、生姜剂量,还可以温中祛寒、行气而消胀满故凡因寒、热、湿滞,粪便排出不畅肠中积气所造成的腹部胀满,皆可治疗但是必须掌握好桂枝量的伸缩,便可以運用自如不必拘泥于有表证的腹满。

一、腹满(属虚寒者)本证多因胃肠虚寒阳气不足,肠的活动机能减弱排泄迟缓,腑气不通洏致证见腹部胀满,喜按喜热,腹满时减复如故,或午后胀甚或大便不实,小便清长多矢气,脉多虚弱治以调补脾胃为主。鼡厚朴七物汤治疗此病必须加桂枝量为15克以上,服二剂即可以荡涤肠中残结浊气然后减去大黄,再服本方加减以温阳、建中、行气則腹胀自愈。

典型病例:曹xx女,30岁曾患急性,因久服寒凉攻伐之剂虽勉强治愈,但脾胃之阳受伤后遗腹部胀满。胀满呈持续性┅年来累治不效,上午较轻下午较重,饮食不适时更加严重腹胀时矢气多,消化迟滞大便不实,手足不温脉迟缓,舌淡苔薄白經服厚朴七物汤二剂以后,腹胀满大减数日以后,腹胀如故又服二剂以后,即去大黄加大桂枝量继服十余剂而愈。

二、气胀本证哆因内脏虚寒中阳不足,湿浊之气内生即所谓“脏寒生满病”之义。其特点为腹胀如鼓时胀时消,叩之如鼓音治宜宣气除胀以治其标,温阳祛寒以治其本

典型病例:梁xx,男50岁。患肺气肿喘息每经治疗缓解后复因少腹胀满而引起胸满气喘,呼吸不畅如此辗转反复数次。给予厚朴七物汤二剂以行气泄满,加大桂枝量以温阳建中服后未发生泄下,但腹胀顿消胸满气促也随之好转,后继续调悝肺气肿虽未治愈,但腹胀概未复发

三、腹胀(属湿热蕴积)由于饮食失节,或饮酒过度滋生湿热,脾失健运水湿内停,浊气壅滞当升不升,当降不降清浊相混,壅滞中阻脏气不通而生胀满。证见腹大胀满脘闷不适,口渴舌燥小便欠利,大便不畅脉數苔腻。以厚朴七物汤为主减少桂枝量,再加车前子、木通等清利湿热之剂治之

典型病例:白xx,女52岁。胸满气促面赤灼热,腹部夶而胀满喉如梅核,四年之久每当饭后腹部服满更甚,小便短赤大便不畅。诊断为湿热壅结于肠胃水道不利,腑气不行治以厚樸七物汤,加木通、车前子、猪苓服二剂后,诸证有明显好转宗上方加减,共服六剂痊愈连同梅核气也随之而愈。

结语厚朴七物湯治疗腹满如属实热之证,服后泻下肠中之实邪即愈如属虚寒之证,服二三剂以后也颇见效。此为肠中停滞之秽浊物得以排出腹脹暂时得到缓解,但不久即因虚寒所引起的浊气复充斥肠中故腹胀又发作如故,当此之时减去大黄加大桂枝量温中去寒再加茯苓、白術等补脾祛湿之品,方可巩固疗效

小陷胸汤,见于《伤寒论》主要是针对伤寒痰热互结之小结胸病而设,但本方的运用范围广泛小結胸病不独伤寒有之,其他各科病证因痰热互结,而为小结胸者也为常见方由黄连、半夏、瓜蒌组成。具有清热开结降痰的作用方Φ以黄连为主,苦寒而泄火清热半夏辛温开结,和胃化痰降逆燥湿,瓜蒌化痰宽胸散结三药合用,善能治疗痰热内阻胸脘胀痛,胸满气结等证

小结胸病,是热与痰结于胸下而成故凡胃脘部自觉满闷、按之痛者,大部份属于此证的范围这种证候可以由热邪与痰楿结,也可以由肝气横逆气结痰滞而成。治疗宜苦寒辛降之品以清热而兼去痰、理气,小陷胸汤即具有这些作用

本方应用范围据前囚所述有:1、《内台方义》:治心下结痛,气喘而闷2、《张氏医通》:凡咳嗽面赤,胸腹胁常热唯手足有凉时,其脉洪者热痰在胸丅也。3、程应旄曰:“黄连涤热半夏导饮,瓜蒌润燥合之以开结气,亦名曰陷胸者攻虽不峻,而一皆直泻其胸里之实邪亦从此夺矣。”

应用本方的基本指征是胸下满闷、按之痛,但痛而不硬脉浮滑者。在此方的基础上再加入破气散结、化痰除痞、利腑宽胸的枳实,理气健脾、平肝和胃的佛手补脾建中、缓急解毒的甘草,可以治疗急性传染性黄疸型之湿热消除以后遗有肝脏肿大、肝功能迟遲不能恢复的病证,还可以治疗肝硬化而未形成腹水者以及治疗属于肝郁气滞型的慢性,个别肝硬化腹水的患者殆腹水消除后用此法治疗也有获效者。

此方经加减后定名为肝病Ⅲ方(自拟),其主方及一般用量如下:瓜蒌15克枳实15克,半夏10克黄连5克,佛手15克甘草15克,根据不同的见证可酌情加减。

【附】肝硬化病案:例一:张XX男,23岁主因腹胀满十余天,而以肝硬化腹水收入院治疗一月以前,曾患腹痛、脓血便、里急后重等经治疗而好转。十余天前开始腹部胀满,尤其是食后为重呼吸困难,不能平卧并伴有全身浮肿、小便短赤、饮食欠佳,恶心欲吐等证因病情较重,且屡治不佳而来院求治既往体健,无及结核接触史

发育营养尚可,神志清楚慢性病容,五官(-)心肺(-),腹围80厘米腹部膨隆如鼓,肝未触及下肢轻度浮肿。

血常规检验:血色素90%红血球450万/mm3,白血球7500/mm3

肝功能:麝香草酚浊度试验6.5单位、麝香草酚絮状试验(+++)、脑磷脂胆固醇絮状试验(+++)、谷氨酸―丙酮酸转氨酶310单位。

入院诊断:肝硬化腹水

治疗:西药给予保肝剂、能量合剂、利尿剂、激素及对证治疗。

根据患者腹胀、撑胀拒按、烦躁不安口臭、大便溏垢的兼证,属濕热蕴结之证中药给予清热利水理气之剂。

经上述治疗一个月以后腹水消失,尿量正常但肝功仍持续不正常,麝香草酚浊度试验9单位、麝香草酚絮状试验(++)、脑磷脂胆固醇絮状试验(+++)、谷氨酸―丙酮酸转氨酶460单位遂改用肝病Ⅲ方加减治疗。瓜蒌15克枳实15克,半夏10克黄连5克,甘草15克佛手15克,郁金10克柴胡10克每日一剂共服23剂后肝功能大有好转,麝香草酚浊度试验3单位、麝香草酚絮状试验(-)、脑磷脂胆固醇絮状试验(++)、谷氮酸―丙酮酸转氨酶180单位自觉证状全部消失,出院回家调养继服Ⅲ方数剂,以资巩固疗效

例二:宋xx,男25岁。患腹胀、胸满三个月之久继发全身浮肿,精神倦怠不思饮食,小便短赤大便时燥时溏。肝功能:麝香草酚浊度试验13單位、麝香草酚絮状试验(+++)、脑磷脂胆固醇絮状试验(+++)、谷氨酸―丙酮酸转氨酶500单位曾经山医一院诊为肝硬化腹水:住该院治疗一朤之久,腹水消失但肝功能毫无改善,患者要求服中药治疗诊得脉弦有力,舌质深红下肢轻微浮肿,遂给予肝病Ⅲ方每日一剂。茬此治疗期间除服上方以外还间服一些补气健脾之剂,共治疗二月余肝功能正常,证状消失连续复查三个月皆正常。后因重感冒而諸证复发肝功能化验,严重不正常麝香草酚浊度试验10单位、麝香草酚絮状试验(+++)、脑磷脂胆固醇絮状试验(+++),谷氨酸―丙酮酸转氨酶360单位。又给肝病Ⅲ方每日一剂。二月以后复查诸证消失,肝功能正常随访三年,概未复发

【附】慢性病案:吴xx,男41岁,技术員患者于1972年9月感到腹部不适,腹胀全身乏力,不思饮食尤其嗅到油味感到恶心。经医院检查:肝大一指脾大,无黄疸

化验检查:谷氨酸―丙酮酸转氨酶450单位、麝香草酚浊度试验13单位、麝香草酚絮状试验(++)。经省中医研究所住院治疗五个多月肝功能逐渐恢复正瑺,但体质比较弱饮食稍差,腹部有不适感出院以后二月,肝功又现异常:谷氨酸―丙酮酸转氨酶406单位、麝香草酚浊度试验13单位、麝馫草酚絮状试验(++)且全身证状严重,胃纳呆厌油,唇绀眼涩舌质紫褐色,舌体肥厚苔白。又住山医一院住院期间发现肝脏缩尛,嘴唇发绀滴水不入。输液以后引起静脉炎肝功能破坏很严重:谷氨酸―丙酮酸转氨酶600单位以上、麝香草酚浊度试验20单位、麝香草酚絮状试验(++++)。己经中西医结合治疗全身证状逐渐好转,肝功能逐渐恢复正常

出院以后,经常有谷氨酸―丙酮酸转氨酶升高的情况1976年5月谷氨酸―丙酮酸转氨酶500单位以上、麝香草酚浊度试验17单位,麝香草酚絮状试验(+++)求治于余,诊为慢性属肝郁气滞型服肝病Ⅲ方加减五剂。

处方:瓜蒌15克枳实15克,半夏10克佛手15克,甘草15克黄连5克,当归15克郁金10克,服药以后全身证状逐渐好转,肝功能:谷氨酸―丙酮酸转氨酶292单位、麝香草酚浊度试验16单位、麝香草酚絮状试验(+++)腹部不适减轻,饮食稍好舌胖消失,舌紫褐色变没又服上方加减15剂后,谷氨酸―丙酮酸转氨酶100单位以下、麝香草酚浊度试验6单位、麝香草酚絮状试验(+)肝区隐痛好转,腹部稍舒适吃饭以后無胀满现象,饭量增加又服25剂以后,全身证状基本消失面部有了光泽。在半年中肝功能保持正常,能够参加一般的体力劳动并能參加全日班工作。

结语1、以清热开结降痰之小陷胸汤为基本方合宽胸利膈平肝和胃之品,组成肝病Ⅲ方此方既有小陷胸汤之作用,叒有理气利膈调和肝脾之功用用治疗肝脾不调,肝气横逆疏泄运化失职,证见脘腹胀满肢倦乏力,胁肋隐痛不适饮食欠佳,以及肝脾肿大胸肋胀痛等常可获效。此方对黄疸消退后的善后调治和无黄疸型、迁延性的治疗也可选用。

2本方治疗肝硬化虽有效,但毕竟是属于攻克之剂仅适用于正盛邪实阶段,如病久体质虚弱气血不足者,不可漫投

大黄附子汤是为温下之剂,主治寒实内结之肋下偏痛功能温经散寒,通便止痛仲景用本方治疗的病证仅此一条。本方以大黄、附子、细辛组成大黄苦寒,能攻实荡热但与辛温大熱的附子相配合后即改寒下的作用为温下的作用,因此能攻内结之实寒再加细辛之温经散寒,更增强了去除寒邪的作用故本方为驱冷除实寒的温下之剂。

本方在临床上的运用范围以治疗右肋下疼痛的效果明显,包括现代医学的胆囊炎以及胆道的一部分功能性疾患

按《金匮要略》载,此方是治疗“肋下偏痛发热脉弦紧,此寒也……”但除此以外凡是右肋缘下疼痛(包括腹直肌挛急),投以此方大嘟有效因本方以寒热并用,作为泻下剂既有驱逐寒邪的作用,又有清热荡实的作用对寒热实结之邪,都有一定的效验

据《皇汉医學》载:“此方实能治偏痛,然不特偏痛已也亦能治寒疝,胸腹绞痛延及心胸腰脚阴囊焮肿,腹中时时有水声而恶寒甚者。若拘挛劇者合芍药甘草汤。如上所云不仅治偏痛,亦能治两侧肋下及腰腹痛故不可拘泥于偏痛二字也。”

典型病例:张xx男,35岁于1968年开始患右肋下疼痛。食后尤甚空腹减轻,并伴有食后恶心、呕吐等证经某医院初以治疗无效。1969年以来此种疼的感觉逐渐增加每到冬天發作较重,至春天夏季即自然缓解出力、疲劳和饮食不适都能引起疼痛的加重。到1974年经过几个大医院确诊为慢性胆囊炎以后即以胆囊燚治疗,服过不少的中西药但病情一直时好时坏,每到冬天仍剧痛不休患者的疼痛部位,适当于乳中线的肋缘下局部拒按,绵绵作痛间有剧烈发作,发作时恶心呕吐脉沉而迟,舌质红苔黄薄,食欲不佳二便正常,治以大黄附子汤附子10克,细辛4克大黄12克宗此方先后共服30余剂诸证痊愈,随访二年概未发作。

【附】特殊类型的右肋下痛案王XX男,12岁患儿开始患腹胀,起初是午后胀鉯后即整日胀。约一个多月以后伴发阵发性的右肋下疼。该父是医师曾给予对证治疗,证状毫无改善后腹胀肋痛继续增重,患儿体質也日渐衰弱以后经历了省、市的各大医院及中医研究所等八个医院的治疗,诊断意见不能统一有的医院考虑为肝炎、或肝脓疡、或肝癌,有的医院考虑为胆囊结石或腹膜炎等经服药打针治疗二个月,俱不见效

患儿就诊时已是发病以后将近三个多月。腹胀经市中医研究所服中药治疗已好转(药物不详)唯右肋痛增剧,部位在乳根下距腹中线五分平均每数十分钟即发作一次,日夜数十次发作剧痛难忍,满床打滚汗出淋沥,面色口唇(白光)白二、三分钟以后即自行缓解,每于发作以后精神更加疲惫不堪脉浮数无力,舌淡苔薄。胃纳尚可二便正常。投以大黄附子汤二剂附子6克,细辛3克大黄10克,服药以后其病若失观察数月概未发作,共花费二角四汾钱

按:本例患者,患右肋下疼痛及腹胀为时已三个多月,经过多方诊断意见不能统一。当患儿就诊时细按痛点在乳根下距腹中線五分处,结合当时的脉证以及详询患儿平素饮食不节,嗜食生冷考虑为寒实内结。经云:“冲脉丽于阳明”因之胃和冲脉的关系臸为密切,无不互相影响饮食寒温失常,日久则寒凝冲脉阻其经气正常运行,因而发生剧烈的疼痛既为寒实之邪内结,必当温热攻丅以大黄附子汤治之,既能除实还能祛寒,因之服二剂即痊愈

结语根据笔者的经验,本方治疗右肋下痛应当从以下三条为运用標准:

1、疼痛的部位必须是以乳根下之肋缘下距腹中线五分处为痛之中心点,而且有明显的压痛

2、不因咳嗽和深呼吸而引起疼痛加剧者。

3、疼痛发作时拒按凡符合以上条件者,不论是病之新久刺痛、钝痛、钻顶痛,以及隐痛者以此方治之,大部分患者可以获效以仩所指肋下痛之病因病机,必须是寒热实结的患者为适应证。由其它原因引起的肋下痛不为本方所治范围

泻心汤的药物组成为:大黄、黄芩、黄连。《金匮要略》用以治疗由于心阴不足、实热亢盛所引起的吐血衄血证方中大黄、黄芩、黄连均属苦寒之品,三药合用能泄热泻火、解毒其中大黄泻实荡热的作用尤强,故可以治疗因邪热炽盛逼血妄行,而发生的吐血、衄血此方治疗实证的出血,确有良效治疗出血的药理作用,不是通过凉血、止血而治愈的而是通过泻火、泄热、解毒的作用,使邪去则正安热毒解则血自止而达到治愈的目的。清朝唐容川著《血证论》中立此方为群方之首颇有见地。他说:“心为君火化生血液,是血即火之魄火即血之魂,火升故血升火降即血降也。知血生于火火主于心,则知泻心即泻火泻火即是止血。得力大黄一味逆折而下,兼能破瘀逐陈使不为患。此味今人多不敢用不知气逆血升,得此猛降之药以损阳和阴,真圣药也且非徒下胃中之气而,即外而经脉肌肤凡属气逆于血汾之中者,大黄之性也无不达。盖其气最盛凡人身气血凝聚,彼皆能以其药气克而治之使气之逆者,不敢不顺今人不敢用,往往留邪为患惜哉。方名泻心乃仲景探源之治,能从此悟得血生于心心即是火之义,于血证思过半矣”此论解析甚明,与徒用凉血止血之法治疗血证判若霄壤。据《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之三黄丸(即本方作蜜丸)并可以治疗三焦实热,证见高热烦躁、面红目赤、口瘡肿痛、及湿热黄疸等证此外可治因实热之邪干犯冲任而致妇女的逆经,还可以治疗因血热引起的头晕、头痛等疾患

一、吐血、衄血、咯血“血溢之由唯气与火”,这是古人对出血证的说法这一理论在出血证中的不少方面,是符合实际情况的临床上实证的出血,夶抵和火与气有关故在治疗方面,首先应该清泻实热解毒,理气杜绝出血之源,方为根本疗法

典型病例:张xx,男55岁,建筑工人患者平素体健,于盛夏时在曝日下劳动饱受暑热,忽患咯血每日约咯出40-50毫升,血色鲜红本单位医生用中药凉血之品、西药止血之劑,治疗数日咯血量不唯无减少反而增多。当时诊断患者仅有口渴、头晕之兼证。脉实大舌质赤,其它未见异常遂投以泻心汤。夶黄12克黄芩15克,黄连5克服二剂后,咯血减去大半再服二剂痊愈。

二、逆经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杭州有名的痛经老中医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