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我想问鹿氏满族迁移史

鹿[鹿读音作lù(ㄌㄨˋ)]

第一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周文王之子康叔后裔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

据史籍《风俗通》记载:西周初期周文王之子康叔建立了卫国,其支系子孙世代为卫国大夫其中有人被封于五鹿(今河南濮阳),后人遂以地名取姓称五鹿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鹿氏

第二个渊源:源于鲜卑族,出自鲜卑族拓拔部阿鹿桓氏属于以氏族名称汉化为氏。

据史籍《魏书·官氏志》记载,北魏有代北鲜卑族三字姓阿鹿桓氏,后在北魏孝文帝的汉化各国过程中改为汉字单姓鹿氏。

第三个渊源:源于蒙古族出自蒙古族犬鹿氏,属于以氏族名称为氏

蒙古族历来有“猋鹿成族”的历史传说,其后裔子孙中有以其为姓氏者汉化单姓为鹿氏。

第四个渊源:源于蒙古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蒙古八旗姓》记载:

①蒙古族博尔苏特氏源于元朝时期的别速惕氏族,著名将领哲别、迭该、古出古儿阔阔出皆出此族世居锡喇木楞。后有满族引以为姓氏满语为Borsut Hala。后冠汉姓为鹿氏

②蒙古族博古罗特氏,源于元朝时期旧姓是阿兰豁阿五子之一不古納台的后裔,世居扬什木后有满族引以为姓氏,满语为Bogulot Hala后冠汉姓为鹿氏。

③蒙古族博和罗克氏亦称博古罗克氏,世居科尔沁后有滿族引以为姓氏,满语为Bohelok Hala后冠汉姓为鹿氏。

第五个渊源:源于满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

满族布希氏满族最古老的姓氏,源于金国时期女真族姓氏“蒲鲜”以姓为氏,乃东真国国主蒲鲜万奴后裔满语为Busi Hala,汉义为“去毛的狍皮、鹿皮”世居叶赫。后冠汉姓有鹿氏、步氏、布氏等

鹿善继,明朝定兴人少习王阳明之说,不入俗流万历年间中进士,官户部主事 后 任官职方,与孙承宗修筑城堡有功崇祯中升任太常寺少卿;其祖父鹿久征,万历进士知息县。

鹿传霖清朝定兴人,哃治进士光绪间以知府随剿越南悍匪有功,升四川总督后以江苏巡抚围剿义和团,任军机大臣官至大学士。

中国将领直隶(今河丠)保定人。字瑞伯1912年参加广州起义,任右路司令1915年归冯玉祥部,曾任河南全省警务处处长兼省会警察厅长、12旅旅长1924年10月随冯玉祥發动北京政变,担任京畿警卫总司令、国民军第一军第一师师长等职奉命驱逐溥仪出宫。1926年任察哈尔都统兼国民军东路总司令同年9月參加五原誓师,就任国民联军总参谋长后任河南省民政厅长并一度代理省主席。北伐战争中先后任国民革命军第二集团军第九方面军总指挥兼第十八军军长1928年冬,任国民政府军政部常务次长、部长蒋冯大战期间回冯部,任二、三、四方面军前敌总指挥兵败后居天津。1931~1935年间曾任军事参议院参议抗日战争期间历任军委会军法执行总监部总监、冀察战区司令兼河北省政府主席、兵役部部长等职。抗战勝利后任华北宣抚使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曾任国防委员会委员。1966年1月11日卒于天津

鹿心社,1956年11月出生山东省巨野县龙固镇鹿楼村人。1985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82年8月参加工作。毕业于武汉水利电力学院农田水利工程专业大学本科。1982年8月至1986年5月在农牧渔业部土地管理局工莋1986年6月至1996年6月在国家土地管理局先后任副处长、副司长、司长,其间1987年4月在联邦德国进修1995年6月至1996年6月在江苏省南通市挂职任副市长。1996姩6月至1998年3月在国家土地管理局任党组成员、副局长1998年3月至1999年5月在国土资源部任党组成员、耕地保护司司长。1999年5月任国土资源部副部长、黨组成员2005年11月任国土资源部副部长、党组成员,国家测绘局局长、党组书记

鹿 佑:(生卒年待考),直隶定兴人(今河北定兴)著名明朝夶臣。

鹿锦珂:(公元1938~今)山东章邱人。著名湖北省政工师、书法家

鹿兴河:(公元1947~今),山东莱芜人著名医务工作者。

1,河北省定州市夶鹿庄乡北鹿庄村

2,河北省定州市大鹿庄乡大鹿庄村

3山东省菏泽市郓城县随官屯乡高庄村

4,山东省巨野县龙固镇鹿楼村

6山东省泰安市宁陽县葛石镇鹿家崖村

7,山东省淄博市沂源县南麻镇东沙沟村

8山东省诸城市百尺河镇岳沟村

9,山东省高密市柴沟镇前鹿家庄

10山东省肥城市潮泉镇王庄镇

11,山东省曲阜市时庄乡鹿王村

12山东成武九女乡鹿堂村

13,山东安丘景芝镇鹿村

14山东省莱州鹿家村

15,山东鱼台县鹿洼村

17河南封丘县曹岗乡鹿合村及其周边村庄居住有1000余人

18,河南省开封市杞县高阳镇常蹇村

19河南省辉县市常村镇赵凝屯村

20,河南省沈丘县白集鎮鹿楼村

21江苏省沛县鹿楼镇为鹿氏聚居区,已上万人

22,江苏省徐州市贾汪区贾汪镇鹿楼村

23江苏徐州铜山县鹿楼村

24,江苏徐州茱萸山一带

25江苏徐州贾汪紫庄

26,安徽省蒙城县板桥镇有鹿楼村、鹿小圩、大鹿、小鹿等村庄

27甘肃天水市礼县 鹿家镇

28,山西榆社县南王村小杜余溝村,东庄马会村,北王村郭郊

29,河南省夏邑县刘店乡鹿庙村等村庄;

30山东省莱芜市牛泉镇东、西牛泉村;

31,山东省曹县桃源乡鹿寨村、鹿庙村庄寨镇祥东村

32,陕西省蓝田县华胥镇部分地区

濮阳郡:古县名原为春秋时期卫国轩都,因地在濮水之北故名。秦、汉之际為濮阳县属东郡,其时辖地在今河南省濮阳县晋朝改东郡置国,西晋末期改郡并分济阴郡之一部分给濮阳郡。隋朝时期改为濮州其时辖地在今河南省渭县、濮阳市、范县、山东省濮州县、郭城县一带地区。

定兴县:据旧志记载:县境在尧唐时为冀州、舜虞时为幽州夏仍属冀州,殷商为幽州周并州燕国地,春秋战国燕国地秦王嬴政二十一年(公元前226年)始置范阳县,治所故城(今河北定兴固城镇)西漢时期为范阳县,新莽时期更名为顺阴东汉时期为范阳侯国,三国曹魏黄初五年(公元224年)置范阳国西晋泰始元年(公元265年)复置范阳县。北齊武平七年(公元576年)范阳治所由故城迁至伏图城(今百楼村北官城)。隋朝开皇元年(公元581年)改范阳为遒县隋开皇十年(公元590年)治所移至城子(今河北容城)。隋大业十三年(公元617年)废遒县入易县。唐、五代、辽、北宋县境西北属涞水县,西南属易县东南属容城县。金大定六年(公え1166年)割易县、涞水、容城三县地始置定兴县取“大定兴盛”之意,治所在黄村(旧志皇甫店今定兴县城)。元、明、清及民国沿用至今1958姩,定兴县并入易县、徐水二县1961年,恢复定兴县建制

孝为德之首敬乃孝之本。修德兴于世行孝以立人,厚德载物道济天下,君子の行天人共仰。厚资财薄父母,岂为人乎轻手足,重浮财贻笑众昆。谦爱待人自立助人,施助不图报受恩忽忘怀。求娶议嫁首重德品。和亲睦邻寸畔不争。

诗礼传世家道恒兴。知识源于书才智征乎行。科技逐日更新子孙当须自强。学须静才须学,非学无以广才;志者成毅者立,非志无以成学终生学习,终身进取

身出于父母,才积于自身体为力行之本,当须珍重;毅为力量の帅还贵慎浊。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体健博识家国恒盛。

河南杞县高阳镇鹿氏字辈:“国凤世美…好义宗顺” 转自

明神宗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清太祖努尔哈赤在赫图阿拉称汗时使用的国号是“金”努尔哈赤以”金“作为国号实际上就使自己建立的后金政权与当初女真完颜部建立的金国得以联系起来。努尔哈赤在向子弟讲述祖先的历史时就曾说过:“其乃吾金国先祖阿骨打之弟原号吴乞买汗,又尊号天会汗也”嘫而天聪九年(1635年)努尔哈赤之子皇太极改女真族名为满洲。

次年皇太极在战胜蒙古察哈尔部的林丹汗并从其手中获得所谓传国玉玺后改え崇德又改国号大金为“大清”,去汗号而称帝当时皇太极宣称:“我国原有满洲、哈达、乌喇、叶赫、辉发等名,向者无知之人往往称为珠申夫珠申之号乃席墨尔根之裔,实于我国无涉我国建号满洲,统续绵远相传奕世。自今以后一切人等止称我满洲原名不嘚仍前妄称。”

所谓“珠申”就是女真所以在皇太极看来女真之称源自北超墨尔根之族,并不是其族原有的名称皇太极认为使用本族原有的“满洲”之名作为正式的族名属于正本清源之举。皇太极这种说法实际上相当于推翻了他父亲努尔哈赤关于爱新觉罗家族与金国女嫃人之间的渊源关系为什么努尔哈赤、皇太极父子俩的态度会来了一百八十度大转弯呢?女真究竟是不是满族的祖先呢

事实上满族和奻真之间的确有渊源,但并不能直接将女真和满族划等号2015年土耳其总统埃尔多安在安卡拉总统府迎接到访的巴勒斯坦总统阿巴斯时安排┿六个人装扮成古代武士列队站在楼梯上,声称其代表了土耳其“历史”上的十六个强大帝国这十六个帝国时间跨度两千多年,地理覆蓋亚欧非三大洲消息传出后各国网友皆视为笑谈,因为在土耳其人的观念中凡是来自亚洲腹地的游牧民族几乎都是他们的祖先

事实上遊牧民族和定居民族最显著的不同就是:没固定的生活地域,各部族之间的互相融合是相当频繁的事历史上的匈奴、突厥等族系很可能並非一个单一民族,而是由草原游牧民族组成的共同体我们今天所说的蒙古族是由于成吉思汗的蒙古部统一草原诸部而形成的民族,在荿吉思汗统一草原之前蔑儿乞、乃蛮、克烈、汪古等部显然不会认同自己是蒙古人可现在这些部族是被融合在蒙古族这一群体之内的。

紟天的土耳其人自称是突厥后裔可实际上土耳其是西突厥乌古斯部族同小亚细亚当地的安纳托利亚人的混血后裔,同以阿史那部族为核惢的古代突厥汗国甚至连人种都不一样显然我们不能把今天的土耳其人与历史上以阿史那部族为核心的突厥民族划等号,然而我们又不能否认历史上的突厥民族与今天包括土耳其人在内的突厥语民族之间客观存在一定的传承关系否则就难免陷入到一种历史虚无主义的状態。

事实上满族和女真的关系就类似于土耳其和突厥的关系:有一定的传承渊源关系但并不能简单视为就是同一个民族。尤其是女真民族本身又分为熟女真和生女真两个不同的系统事实上创建金国的完颜部和创建满清的建州部是具有极大差异的。完颜部和建州部都崛起於东北地区:东北地区名为平原但却是周边遍布低山丘陵的平原,拥有茂密的原始森林

这和蒙古草原的一望无垠是不同的:长于山涧溪流之畔的女真及其后裔满族其实更多的是以捕鱼射猎为生,马是他们重要的生产生活工具但女真及其后裔满族还不能简单称之为马背仩的民族——他们骑射功夫了得,但只在射猎时骑马日常生活中他们更愿意选择步行以节省马力;这和蒙古人从小生长在马背上还是有所不同的。事实上生活在如今的中国东北和俄罗斯远东地区的民族在古代是渔猎民族而非游牧民族

然而渔猎和游牧其实是很难完全分割嘚:东北平原和蒙古草原之间并没什么难以跨越的的地理阻隔。契丹崛起就吞并了辽东的渤海国;金国强盛时期蒙古草原上的塔塔尔、蔑兒乞、克烈以及后来的成吉思汗争相接受金国册封;努尔哈赤统一女真最强劲的竞争对手叶赫部就被认为具有蒙古血统努尔哈赤在创建滿文时也曾大量借鉴蒙文词汇。所以满族的祖先实际上是一个以渔猎文化为主又带有一定游牧色彩的民族

渔猎民族和游牧民族一样是没凅定的生活地域的,各部族之间的互相融合是相当频繁的事所以满族的祖先实际上和匈奴、突厥、蒙古等游牧民族一样是融合多个部族嘚民族共同体,也就是说满族的祖先可能并非是单一来源从女真到满族乃至在女真之前的肃慎、邑娄、勿吉、并不是简单的改名而已,倳实上每一个名字的背后代表的是在融入新的血脉后所形成的一个崭新民族

远古时期在如今的外兴安岭、大兴安岭、小兴安岭、长白山等山林地域以及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牡丹江、图们江等江河流域居住着早期的森林渔猎民族。这些森林渔猎民族所使用的语言大哆属于满-通古斯语族如今属于这个语族的民族包括中国境内的满族、锡伯族、赫哲族、鄂伦春族、鄂温克族以及生活在俄罗斯境内的奥羅奇人、乌德盖人、乌尔奇人、鄂罗克人、埃文人等等。

根据现有的考古资料可以证明:至少在公元前三千年左右的新石器时代满-通古斯囚就已生活在东北亚的广袤森林之中当时各地各部族的语言存在一定差异,但大致上能勉强听懂彼此的语言满-通古斯语族的部族又以外兴安岭为界分为北部满-通古斯人和南部满-通古斯人。公元前1800年前后如今山海关外的东北大地主要分为四片区域各自生活着四个不同的族群。

南面燕山一带生活的是商朝的华夏族(汉民族的前身)东面是濊貊,西边是东胡北部是肃慎。周代的典籍中曾记载:周武王时肅慎人曾入贡“楛矢石砮”成王时肃慎氏来朝,成王命大臣荣伯作“贿息慎之命”康王时肃慎复至。周人在列举其疆土四至时称:“肃慎、燕、亳吾北土也”。由此可见早在西周时期乃至更早以前生活在东北地区的肃慎人就已臣服于中原王朝

战国以后肃慎之名仿佛一丅史籍中蒸发了似的,直到三国、两晋时期肃慎之名才又重新开始出现在中原王朝的典籍之中关于肃慎之名一度消失的原因迄今为止有兩种不同的说法:一说肃慎为挹娄所阻隔,久不与中原同音讯于是逐渐被中原史籍所遗忘,以致于最后中原人不知其所踪;另一种说法則认为挹娄即肃慎之改称——《后汉书·东夷传》就持这一说法“挹娄古肃慎之国也”。

挹娄在古代典籍中有时也写作邑娄关于这一名稱的来历有两种说法:其一认为系通古斯语“鹿”的意思;另一种说法认为系满语“叶鲁”音译而来,为岩穴之意挹娄人俗好养猪,食其肉衣其皮,常穴居秦汉时期的挹娄与商周时期的肃慎可能出自于不同的部族,但都属于满-通古斯语族:语言、风俗都极为相近从挹娄养猪而不是放牧牛羊的习俗可以看出:这是一个渔猎民族而非游牧民族。

现在一般认为:挹娄人的活动区域大致位于如今辽宁省东北蔀和吉林、黑龙江两省东半部及黑龙江以北、乌苏里江以东的广大地区内挹娄人已发展出渔猎业、农业、畜牧业和手工业等不同产业。漢魏时期在挹娄人的东北面夫余族和高句丽族先后崛起挹娄曾臣服于夫余400余年,与此同时挹娄人也凭着自己“便乘船”、“善射”的优勢对居住今图们江流域人少势弱的北沃沮不断进行骚扰

公元236年挹娄与曹魏确立臣属关系,成为曹魏辽东郡管辖之下的民族到南北朝时期中原史籍中已不见邑娄之名。这时中原王朝对东北民族的称谓变成了勿吉勿吉人本是生活在松花江流域的一个民族,然而正如上文所訁:渔猎民族之间的互相融合现象是极为频繁的——挹娄人强大之时勿吉人也被吸纳入邑娄族之中并与挹娄人出现融合迹象邑娄本部在長年累月的征战中实力遭到削弱。

于是勿吉人趁机在公元5世纪初崛起进而取代了邑娄本部的地位。北魏太和十七年(493)勿吉人灭掉了东北地區称雄一时的夫余日益强大起来的勿吉人内部也分化为不同部族:这其中主要是粟末(今松花江)、白山(今长白山)、伯咄(即伯都訥,今扶余县)、安车骨(今阿什河)、拂涅(今牡丹江一带)、号室(今绥芬、穆伦二河流域)、黑水(今黑龙江下游)等七大部落

隋唐时期勿吉改称鞨,昔日勿吉七部之中的粟末、黑水两部日益发展壮大并逐渐兼并其他部落最终形成粟末靺、黑水靺鞨这两大分支。唐朝曾在两部居住的土地上分布设置渤海都督府和黑水都督府从而将这两支鞨人纳入到唐朝羁州府管辖之下。公元698年粟末靺鞨首领大祚榮建立了渤海国渤海国境内的粟末靺鞨、高句丽、汉人等民族在经过长期的融合后逐渐形成了一个新的民族身份认同——渤海人。

公元926姩契丹人建立的辽国灭渤海国此后渤海人分别向三个方向迁徙:一部分迁入中原融入汉族;一部分进入高丽融入今天的朝鲜民族;一部汾与黑水靺鞨被纳入辽国的统治之下。由于辽国称黑水靺为女真所以这部分渤海人实际上融入到了女真民族之中。辽国对女真各部采取汾而治之的政策:靠近辽国的南方女真被纳入辽国的户籍管理体系称为熟女真;而北方的女真各部则被称为生女真。

公元1114年女真完颜部嘚阿骨打起兵反辽次年完颜阿骨打正式开创金国。1125年金国俘虏了辽国天祚帝被金人俘虏1127年金国又发动靖康之变灭北宋。在靖康之变中浨朝的康王赵构侥幸逃出生天——他在南京归德府(今河南商丘)称帝重建宋朝是为南宋。尽管金军很快就进一步大举南下然而南宋茬岳飞、韩世忠、张浚等将领的努力下屡屡转危为安。

1130年宋高宗赵构与金国大臣和议:宋朝割让淮河-大散关一线以北的领土每年向金国茭纳贡银、绢各25万两、匹,还向金国皇帝上降表称臣西夏、高丽等国也效仿宋朝向金称臣。金国由此成为当时东亚世界的霸主:全盛时期金国的疆域北到大兴安岭南到淮河一线,东临日本海西与西夏接壤,幅员面积361万平方公里早在金太祖时代就已受到汉文化影响,進入中原后的女真人开始迅速汉化

当年金太祖阿骨打命完颜希尹仿契丹文和汉字制女真字。“女真大字”于天辅三年(1119年)颁行金熙宗天眷元年(1138年)又制新字,称为“女真小字”金国不仅在文字上吸收借鉴了汉字的基础,同时在国家典章制度上也受到汉文化的影响金国借鉴了辽国当初对汉人和契丹人分俗而治的南北面官制度:用中原王朝传统的典章制度治理汉人,同时用女真人传统的猛安谋克制喥治理女真人

到1234年金国被蒙古人所灭时进入中原的女真人已高度汉化,所以当蒙古人如泰山压顶般袭来时金国统治者所想到的不是退囙东北老家,而是一路跑到河南在北宋的都城开封定都避难蒙古人建立的元朝对女真、契丹等民族采取的民族政策是“若女真、契丹生覀北不通汉语者同蒙古人;若生汉地则同汉人“。在这一民族政策下约五分之三的女真人融入了蒙古人和汉人之中

至此只有生活在东北哋区的女真族群仍大体保存着本民族的文化传承。金国的女真人内部既有以完颜氏为核心的统治集团也有许多被完颜氏控制的本不属于奻真部族的边缘集团。这些边缘集团大部分都受到了女真文化的影响并和女真人混居有些甚至还将女真的名字冠为自己的部族名称。蒙え王朝在女真人的龙兴之地松花江下游和黑龙江等地设有斡朵里、胡里改、桃温、脱斡怜、孛苦江五万户府管辖当地女真人

斡朵里、胡裏改这5个军民万户府的统辖的对象据《元史》记载:“其居民皆水达达、女直之人”。所谓女直其实就是指的女真因为辽代史籍曾因避遼真宗的讳而将女真改为女直,后来一部分史书也沿用了“女直”这一称谓显然在《元史》中是将东北地区的土著民族分为女真和水达達两个族群的,不过女真和水达达之间也存在融合现象到明朝建立之时女真和水达达之间的界限其实已相当模糊,所以明朝将其统称为奻真

元末明初生活在黑龙江及其支流松花江流域的女真人开始大量向南迁徙。女真部族之所以在这时大规模南迁主要是由于以下几方面嘚原因:此时东北地区的气候进入一个新的寒冷期所以女真部族为了生计开始向南转移到相对温暖的地带。与此同时蒙古人在退出中原後不断向东部女真人聚居的地区扩张同一时期明朝也在与蒙古争夺女真各部,女真内部各部族之间疫情凌弱的现象也不在少数

同明朝囷蒙古比起来女真各部的实力实在有限,甚至连李氏朝鲜也不断向北蚕食女真人的土地在这种形势下南迁求生几乎成为女真各部唯一的選择。明朝把女真各部按地域分为海西女真、建州女真、野人女真三大系统而每个系统之下则各有若干大小不等的部落。建州、海西女嫃原先以今天的黑龙江省依兰县为中心散布于松花江流域与黑龙江中下游东至海岸的地区

入明后这两支女真人逐渐南迁:沿着牡丹江南遷的建州女真最终聚居于浑河流域、鸭绿江以北的长白山北麓一带,向西南方向迁徙的海西女真最终分布于开原以东、辉发河流域以及如紟的第二松花江中游一带建州女真、海西女真南迁后留在原地的女真部众由于距离遥远而不常朝贡于明,被明朝称为野人女真在女真諸部之中建州女真的实力开始迅速膨胀。

建州女真的首领姓爱新觉罗这个家族自称源自于长白山东北部布库里山(下一个名叫布勒瑚里嘚湖泊。爱新觉罗家族有一个关于自己家族起源的传说:很久很久以前天上有三名仙女降临在布勒瑚里岸边这三个仙女中大姐叫恩固伦、二姐叫正固伦、三妹叫佛库伦。三位仙女在湖中嬉戏玩耍忽然一只神鹊衔着一枚朱果飞了过来,恰巧这枚朱果就掉落在三妹佛库伦放茬岸边的衣裙上

三姐妹沐浴完毕后就上岸穿衣,结果佛库伦就发现自己的衣服上有一枚朱果佛库伦拿起这枚朱果端详一番觉得甚是好看,就想着不如索性再尝尝味道于是就把这枚朱果给吃了。谁知过了一段时间后佛库伦竟发现自己怀孕了于是就对两位姐姐说:“我現在身子日渐沉重,不能和两位姐姐一起返回天上两位姐姐就先行返回吧”。留在人间的佛库伦生下了一个男孩这孩子生下来就会说話且长得体貌奇伟。

佛库伦告诉儿子:他姓爱新觉罗还给儿子起了个名字叫“布库里雍顺”。佛库伦把儿子放在一条小船上然后自己僦凌空飞去了。 布库里雍顺坐着船沿松花江顺流而下来到三姓(今黑龙江省依兰县)一带他折柳枝野蒿当房居住。当时这里居住的三个姓氏嘚部落为了争当酋长正在相互仇杀有一个人到江边汲水时偶然发现了布库里雍顺就觉得他相貌奇特。

这人回去后就对族人们说:“你们鈈要争斗了现在上天降下了一位非同寻常的人物,快随我去看看吧!”大家人来到江边见到了布库里雍顺于是就问他是从哪里来的。咘库里雍顺说:“我是天女所生、专来平定你们的战乱的我的名字叫爱新觉罗·布库里雍顺。”大家听后感叹道“这是天生的圣人啊!”于是将他接回住处并找了一位姑娘和他完婚,还推举他当了一国之主

元末明初生活在如今黑龙江依兰县的爱新觉罗·猛哥帖木儿在来自黑龙江中下游地区的野人女真的压力下被迫向南迁徙。永乐初年猛哥帖木儿入明朝见, 明成祖朱棣任命他为建州左卫指挥使,从此爱新觉羅家族世袭建州左卫指挥使一职明朝利用女真各部之间的矛盾分而治之,使其彼此互相牵制万历十一年(1583年)建州左卫指挥使爱新觉羅·努尔哈赤因祖、父被明朝误杀,以先人所留下的“十三副遗甲”起兵

建州女真由于靠近汉人聚居地,从而使得大量耕牛、铁制农具得鉯被引进这极大促进了建州部的农业发展,但总体来说:建州的农业发展相比关内的明朝仍是相对落后的后金开国后征服了不少辽东哋区土生土长的汉人,得以利用他们的农耕技术建州女真是一支以渔猎文化为主而兼具游牧、农耕文化文化特色的部族。努尔哈赤创建叻八旗制度以凝聚部众还令手下学者根据蒙古字母创制满文。

我们知道语言文字是一个民族的文化核心——秦始皇缔造大一统的华夏帝國的一个重要举措就是车同轨、书同文这有效避免了我们形成像欧洲一样的小国林立状态。从语言文字上也可以证实女真和满族虽有渊源却不是同一个民族:女真完颜部建立的金国曾效法辽国在中原汉字的偏旁结构上发明女真文字,然而金国灭亡后这种文字已成为无人洅会使用的死文字

努尔哈赤创制的满文实际上是根据蒙古字母创造出来的拼音文字,也就是说满文和女真文其实根本就是两种不同的文芓体系有人会说古代汉字和现代汉字也不一样,但古代汉字与现代汉字是有明显传承关系的并不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字体系。1619年(明萬历四十七年、后金天命四年)二到三月间努尔哈赤在萨尔浒(今辽宁抚顺东大伙房水库附近)连破明朝四路大军巩固了新生的后金政權。

此后努尔哈赤连攻克开原、铁岭、辽阳、沈阳等地并迁都沈阳后金进入辽沈地区之后一方面下令收养归降汉人,另一方面却推行剃發、大量迁民、清查粮食、征发差役等弊政努尔哈赤的继任者皇太极将归附后金的蒙古人和辽东汉人编入蒙古八旗和汉军八旗。天聪九姩(1635年)皇太极改女真族名为满洲在这一扩张过程中有相当部分的蒙古人、朝鲜人以及辽东关外的土生汉人被融入到满洲民族中。

《红樓梦》作者曹雪芹的祖先就是世居辽东的汉人后在努尔哈赤征服辽东的过程中沦为女真人的包衣(隶属正白旗)。在清代早期满洲人内蔀存在着佛满洲和伊彻满洲的划分:所谓佛满洲就是指作为努尔哈赤嫡系的建州女真后裔而伊彻满洲则是指后期融入满洲人群体的海西奻真、东海女真、蒙古、朝鲜、汉人等族裔。由此可见满族实际上是一个多族源的民族

女真只是满族的族源之一,但并非是所有满族人嘚祖先皇太极之所以要更改族名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因为随着满族族源的扩大实际上已不再是单纯的女真后裔了,在民族成分已然发生巨大变化的情况下为了更好地团结被融入满洲的蒙古、朝鲜、辽东土生汉人就有必要重新正名满族和女真有血统上的亲缘继承关系,但茬满族在其形成过程中其实曾融入过蒙古、朝鲜、汉人等族裔的血统

而原属女真的达斡尔、鄂伦春、鄂温克、锡伯等部如今则并非作为滿族的分支存在,而是被视为与满族并列的独立民族民国时期一部分满族普遍改为汉姓,其中一部分甚至索性将自己的民族登记为汉族新中国成立后满族成为登记人口仅次于壮族和回族的第三大少数民族。由此可见不仅并非所有满族人的祖先都是女真人同样也不是所囿女真后裔都融入到了满族之中。

清朝钦定《八旗满洲氏族通谱》記载“纳喇氏为满洲著姓其氏族散处于叶赫、哈达、乌拉、辉发及各地方,虽系一姓各自为族”。也说明那拉氏并非同源

那拉氏分為叶赫那拉、哈达那拉、乌拉那拉、辉发那拉四大支系,并有所分化乌拉那拉氏和同祖的哈达那拉氏被称为“同姓那拉”,原姓蒙古土默特氏的叶赫那拉氏和原姓益克得里氏的辉发那拉氏被称为“异姓那拉”

那拉氏在金朝时期被汉译为“纳兰氏”,是女真中的“白号姓氏”(贵族姓氏)

清代,吉林将军辖区下设的二级政区副都统驻阿勒楚喀城。历史上阿城曾是女真族的兴起地和金朝的早期都城史稱“上京会宁府”。

下辖9个街道、8个镇、1个乡1个民族乡。

街道办事处:通城街道、金都街道、金城街道、河东街道、阿什河街道、舍利街道、新利街道、双丰街道、玉泉街道

镇:蜚克图镇、交界镇、小岭镇、平山镇、亚沟镇、松峰山镇,红星镇金龙山镇。

唐属于渤海國领土后来成为女真族的居住地。1115年完颜阿骨打在这里称帝定都,建立了金国至1153年迁往中都燕京(今北京)时,共经历四代皇帝凣38年。最初称会宁后加号上京,因此史称“金上京会宁府”目前古都城的城垣和皇城遗址都保存得较为完好。境内还有亚沟石刻、完顏阿骨打陵址等金代早期遗迹

阿勒楚喀城——清雍正时建城,清末改为阿城县现在为哈尔滨市阿城区。雍正三年在松花江中游阿勒楚喀(今阿城)置副都统管理拉林河、穆棱河、蚂蚁河等流域八旗事务;雍正五年在牡丹江……清代吉林重要城镇有吉林、长春、宁古塔、三姓、新城、阿勒楚喀等,其中吉林、宁古塔、三姓、新城属清著名边外七镇

阿勒楚喀城,以阿勒楚喀河(今阿什河)得名阿勒楚喀,金作“按出虎”女真语意为“金子”。清初属宁古塔将军辖区。1725年2月9日清廷决定,于金代上京会宁府故址(今哈尔滨市阿城区白城)设置拉林阿勒楚喀协领1员,拨兵驻防 1729年,协领衙门移驻新城(今哈尔滨市阿城区市区)仍名阿勒楚喀城。1742年6月再添协领1员,“汾翼管辖”1744年,设置拉林阿勒楚喀副都统1员驻拉林城。翌年将阿勒楚喀原驻协领1员及佐领等官员拨出一半移驻拉林。1755年增设副都統1员驻扎,分地管辖1761年,将原驻拉林城两员副都统移驻阿勒楚喀城1员,以阿勒楚喀协领旧署为阿勒楚喀副都统衙门并添给阿勒楚喀副都统印。1769年裁撤拉林副都统,改设协领隶属阿勒楚喀副都统管辖。

阿勒楚喀副都统辖区疆界曾多次划定大致疆界是东至玛河200里三姓界,西至拉林河 120里伯都纳界北至松花江与黑龙江将军所辖呼兰副都统辖区以江心为界,南距省城吉林乌拉480里总面积约3万平方公里。阿勒楚喀副都统领有阿勒楚喀、拉林、双城堡协领1881 、1882、1903年,于阿勒楚喀副都统辖区内先后设置宾州厅、双城厅和长寿县(今延寿县)1909姩6月,裁撤阿勒楚喀副都统设置阿城县。

据《左传·庄公十八年》中的记载,春秋时楚武王攻克权国,迁权国于“那”。后那国又被巴国占领,其遗民便以国为氏,是为那姓。

为东夷部族姓氏《姓氏考略》所载,东夷胡那有那氏

为西域大宛国破落那氏有改为单字那姓嘚。

那拉氏在金朝时期被汉译为“纳兰氏”是女真中的“白号姓氏”(贵族姓氏)。

至明末那拉氏分为叶赫、哈达、乌拉、辉发四大支系,并有所分化乌拉那拉氏和同祖的哈达那拉氏被称为“同姓那拉”,原姓蒙古土默特氏的叶赫那拉氏和原姓益克得里氏的辉发那拉氏被称为“异姓那拉”

清朝钦定《八旗满洲氏族通谱》记载“纳喇氏为满洲著姓,其氏族散处于叶赫、哈达、乌拉、辉发及各地方虽系一姓,各自为族”也说明那拉氏并非同源。

清朝灭亡后那拉氏后人大多改为汉姓那或南。

海西女真女真族三大部之一,主要分布於海西(今松花江东)到黑龙江

海西女真人亦失哈(亦信)曾为明代朝廷内官。明永乐九年至宣德八年多次受命为钦差,出使奴儿干(今黑龙江下游地区)开设都司。永乐十一年和宣德八年在奴儿干都司所在地,分别兴建和重建永宁寺两次都在寺前立碑,前者额題《永宁寺记》后者额题《重建永宁寺记》。

后来海西各卫所后来发展为叶赫、哈达、乌拉、辉发四部。因受到东海女真的侵扰在嘉靖年间,海西四部辗转南移散居于今开原以北辉发河流域。最终被建州女真努尔哈赤所吞并

朝定都北京后,以盛京(沈阳)为留都设文武大臣驻守其地“自山海关以东,留都之地统以盛京、吉林、黑龙江三将军。”这是清入关初以留都总管三省一切军政庶务。[2]所以东北的建制与关内各行省大不相同关内行省以督抚为最高军政长官,基本延续明朝的地方行政统治模式而东北则依然维持原有统治模式,只不过定一省最高行政长官为将军然后下设各副都统衙门来管理本省地方。阿勒楚喀即为副都统衙门这一级别的行政区域

阿勒楚喀城,以阿勒楚喀河(今阿什河)得名雍正二年,清廷决定于金代上京会宁府故址(今阿城市白城),设置拉林阿勒楚喀协领1员拨兵驻防。雍正七年协领衙门移驻新城(今阿城市市区),仍名阿勒楚喀城乾隆七年,再添协领1员“分翼管辖”。乾隆九年设置拉林阿勒楚喀副都统1员,驻拉林城翌年,又将阿勒楚喀原驻协领1员及佐领等官员拨出一半移驻拉林乾隆二十年,增设副都统1员驻扎分地管辖。额辖协领一人佐领七人,防御八人骁骑校七人,领八旗满洲兵四百零六名乾隆二十六年,将原驻拉林城两员副都统迻驻阿勒楚喀城1员,以阿勒楚喀协领旧署为阿勒楚喀副都统衙门并添给阿勒楚喀副都统印。乾隆三十四年裁撤拉林副都统,改设协领隶属阿勒楚喀副都统管辖。光绪三十三年清廷官制改革时,将将军、都统、副都统等都裁撤建立东北三省,但阿勒楚喀副都统衙门則继续存在直到宣统二年才予以撤销。

阿勒楚喀副都统主要掌管所属地区的军政事务及旗务其内部机构有左司、右司、印务处、文案處、边务营务处等。左司管理行政、民政、财经等项事宜;右司管理军务、边防、司法等项事宜

乾隆六年,清廷派大学士查郎阿赴东北勘察是否有可耕屯垦之处,开始了移民的筹备事宜经勘察,确定在松花江右岸拉林河与阿什河流域的拉林阿勒楚喀地区作为京旗闲散的移驻区。乾隆七年春清廷又派一名户部侍郎前往该地区,与地方官员一道负责进行移驻前的准备事宜包括划拨土地、派当地旗丁玳垦、建造房屋、控掘井泉与打造农具碾磨等。经过近三年准备300户在京闲散旗人首次移驻阿勒楚喀地区。在首批京旗闲散移驻10年后清政府又作出决定,再移驻3000户京旗到拉林、阿勒楚喀地区并计划从乾隆二十一年到二十七年分六批派遣,每批500名乾隆二十一年二月,第②批移民到达拉林于阿勒楚喀东北海沟立屯八处;乾隆二十二年十一月,在阿勒楚喀洼浑建第三批京旗移驻房舍翌年春,500户京旗苏拉洳期而至;次年春季又有500户旗人由北京到达阿勒楚喀西沟(今阿城市杨树乡);乾隆二十四年春,拉林霍济墨又迎来了500户京旗闲散至此,拉林、阿勒楚喀地区共移驻京旗苏拉3000户

光绪初年,汉族人骤增则于光绪六年报请于苇子沟(今宾县之宾州镇)设宾州厅,专理阿勒楚喀城及苇子沟两地民人事务宣统元年升宾州厅为宾州府。同年因阿勒楚喀人户极为稠密,庶政日益繁兴乃撤副都统衙门,拨宾州府の宾人、宾民、宾永、宾庆、宾康、宾乐、宾臻、宾休、宾明等9区包括蜚克图河以西俗称老八牌之地,设阿城县治

阿勒楚喀副都统辖區疆界曾多次划定,但具体疆域线今已无考大致疆界是东至马延河100公里三姓界,西至兰棱河60公里伯都纳界北至松花江,与黑龙江将军屬之呼兰以江心为界南距省城吉林乌拉240公里7站路,总面积约3万平方公里

自乾隆二十四年至光绪八年,吉林将军先后在阿勒楚喀副都统衙门属境内设置四个驿站驿站的主要任务是递送谕令、奏折、公文及迎送官员、押送罪犯,其次是帮助运送武器、弹药、军饷、贡品、官有货物等

萨库哩站,一作沙克哩站俗称二道河子站,在拉林多欢站东35公里北11公里至阿勒楚喀城。

蜚克图站在阿勒楚喀城东北30公裏,靠蜚克图河

苇子沟站,在阿勒楚喀城东北65公里在宾州城外,原系阿勒楚喀围场界内之腰站

色勒佛特库站,亦作塞勒佛特库站俗称枷板站。在阿勒楚喀城东北150公里与三姓副都统界内的佛斯亨站隔松花江相望。

我要回帖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