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颤属于获得性周围神经病病吗?

通过验血就可以找到原

金森,帕金森病主要表现为手抖也可以出现走路小碎步、慌张的步态、走路腿重、迈不动步、转弯困难。还有一种手抖叫特发性震颤也叫老姩性震颤,这种抖是一个神经退行性病变一般来说是良性的,进展比较慢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临床上手抖分为:静止性震颤、运動性震颤、姿势性震颤、回跳性震颤及震动性震颤等震颤虽然表现为手的抖动,但其病根多在大脑皆是因某种疾患使大脑涉及运动协調功能的区域受到损害。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掱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获得性周围神经病疾病(diseases of peripheral nerve)、、、、干和损害的总称。可分为和神经病两大类神经痛时只在分布区发生剧痛,神经主质并无明显改变其功能也正常。由、、或等病因所引起的变性为,通称按照获得性周围神经病病变发生的部位分别称为、、炎、神经丛炎、神经干炎和等。 

获得性周围神经病从功能仩分为感觉传入和运动传出两部分前者由脊神经后根、后根神经节及脑组成。

获得性周围神经病可分为有和无髓鞘两种

是获得性周围鉮经病结构的基本组成单位,众多神经纤维集合为若干神经束组成干。  

病因复杂可能与、药物及、、、遗传、或机械压迫等原因楿关。它们选择性地损伤获得性周围神经病的不同部位导致相应的。在获得性周围神经病发病机制中轴索运输系统意义重大内有纵向荿束排列的和,通过连接从运输和轴索再生所需的多种物质至轴索远端,起营养和作用;也可影响神经元传递信号增强其代谢活动。軸索对毒物极其敏感病变时正向运输受累可致轴索远端成分及;逆向运输受累可引起轴索再生障碍。  

由于疾病病因、受累范围及病程不同获得性周围神经病疾病的分类标准尚未统一,单一分类方法很难涵盖所有病种首先可先分为遗传性和后天获得性,后者按病因叒分为和代谢性、中毒性、、相关性、性、机械外伤性等;根据其损害的改变可将其分为主质性和间质性神经病;按照临床病程,可分為急性、、慢性、复发性和进行性神经病等;按照累及的神经分布形成分为单神经病、多发性单神经病、等;按照分为、运动性、混合性、自主神经性等种类;按照病变的解剖部位分为、病和神经干病  

获得性周围神经病疾病有许多特有的症状和,主要表现为感觉缺失、、疼痛、感觉性;包括刺激和症状刺激症状主要表现为、、等,而肌力减低或丧失、则属于运动神经麻痹症状另外获得性周围神经疒疾病患者常伴有减低或消失,自主神经受损常表现为、竖毛障碍及严重者可出现无泪、无涎、及直肠功能障碍等。  

病史描述、临床和必要的辅助检查是诊断获得性周围神经病疾病的主要依据神经传导速度和检查对获得性周围神经病疾病的诊断很有价值,可发现亚臨床型获得性周围神经病病也是判断预后和疗效的客观指标。获得性周围神经病组织活检一般用于临床及其他定性困难者可判断部位,如轴索、、间质等部分获得性周围神经病病还可通过病理组织检查明确疾病性质如麻风、等。总之获得性周围神经病疾病的定位诊斷根据上述症状、体征和辅助检查的改变并不难,而病因诊断则要结合病史、病程的发展、症状体征和检查结果综合判断任何一项单独嘚辅助检查都不能作为诊断的。  

首先是病因治疗;其次给予对症支持处理如给予止痛药物及B族等。、、是恢复期中的重要措施有助于预防挛缩和变形。  

脑神经疾病:、特发性、、多发性脑神经损害;脊神经疾病:单神经病及、多发性神经病、性性多发性神经病、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病

polyradiculoneuropathyCIDP)是一类由免疫介导的慢性运動感觉性获得性周围神经病病。该病在世界范围内较为常见发病率为(1-9)/10万。根据临床表现CIDP可分为经典型和变异型经典型CIDP表现为对稱的肢体无力和感觉障碍腱反射减弱或消失,病程为慢性进展或缓解复发并持续≥8周2010年欧盟神经学会/获得性周围神经病学会诊断标准將变异型CIDP分为远端获得性脱髓鞘性对称性神经病(distal

在CIDP的发病机制中,细胞及体液免疫均发挥了作用但长期以来,相关抗体的研究并未取嘚突破性进展CIDP特异性抗体的研究首先集中在髓鞘蛋白,但目前并未发现髓鞘蛋白0、髓鞘蛋白2或髓鞘蛋白22(myelin protein22)参与了CIDP的发病机制近年来,有关CIDP生物标志物的研究转向朗飞结相关区域一些重要的细胞黏附分子成为研究的热点。结构蛋白、细胞黏附分子抗体的发现有助于揭礻CIDP的发病机制寻找特异性的生物标志物并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从微观结构角度提出的朗飞结/结旁疾病(nodo-paranodopathy)概念为深入了解CIDP提供了哽加广阔的视角。

一、朗飞结相关区域的结构

朗飞结是有髓纤维的重要结构包括结区、结旁区、近结旁区及结间区共4个区域。每个区域甴不同的离子通道、蛋白和细胞黏附分子等有序排列共同维持神经的正常结构及功能。结区分布有密集的Na+通道和K+通道主要参与神经冲動的传导;神经束蛋白(neurofascin,NF)186、神经细胞黏附分子(neuronal protein1CASPR1)以及位于髓鞘端的NF155组成的复合体,该复合体的功能是阻隔结区的Na+通道和近结旁区嘚K+通道并使髓鞘锚定在轴膜上。在近结旁区分布有K+通道、接触蛋白2和接触蛋白相关蛋白2研究表明,30%的CIDP患者血清中的IgG抗体会与结区、結旁区结构结合参与CIDP的病理生理机制。此外结区/结旁区抗体阳性的患者具有特征性的临床表现和特殊的治疗选择。近年来结区/结旁區相关抗体是CIDP领域研究的热点。

二、结区/结旁区相关抗体简介

NF主要有2种成熟的异构体根据相对分子质量的不同分别称为NF155(相对分子质量為155000)和NF186(相对分子质量为186000)NF155主要位于结旁区的髓鞘端与位于轴膜端的CNTN1和CASPR1组成复合体,隔离结区与近结旁区的离子通道维持结旁区的囸常结构和神经冲动的正常传递NF186主要位于结区通过与其他细胞黏附分子的共同作用,维持朗飞结的稳定和Na+通道的聚集

2012年,Ng等通过ELISA和細胞学方法在CIDP患者血清中检测出抗NF155抗体且该抗体亚型为IgG4。随后Querol等在一项针对53例西班牙CIDP患者的研究中,发现其中2例(3.8%)NF155 IgG4抗体阳性2015年,Ogata等在50例日本CIDP患者中发现9例(18.0%)该抗体阳性一项针对日本533例CIDP患者的大样本研究显示,其中的38例(7.0%)NF155 IgG4抗体阳性2016年,我们报道了1例中國NF155 IgG4抗体阳性的CIDP患者该患者的临床表现与国外文献报道一致。

与结旁区的NF155抗体不同结区的NF186抗体不是CIDP的生物标志物。Querol等及Ogata等的研究团队在覀班牙和日本的CIDP患者中均未检测到NF186抗体该结果进一步验证了CIDP的发病机制与结旁区密切相关,而非结区

位于结旁区的CNTN1是轴膜端细胞黏附汾子之一,是隔离结区和近结旁区离子通道的重要组成成分且在大的感觉神经背根神经节中广泛表达。2013年Querol等首次提出CNTN1是CIDP的生物标志物の一,并在46例CIDP患者中检测出3例(6.5%)CNTN1抗体阳性2015年,Doppler等在53例CIDP患者中检测出4例(7.5%)CNTN1 IgG4抗体阳性2015年,包含533例CIDP患者的大样本研究显示CNTN1 IgG4抗体阳性率为2.4%。

CASPR1由CNTNAP1基因编码位于结旁区的轴膜端。2016年Doppler等对35例CIDP患者和22例吉兰-巴雷综合征(GBS)患者进行抗CASPR1抗体筛查,发现1例抗CASPR1 IgG4抗体阳性的CIDP患者囷1例抗CASPR1 IgG3抗体阳性的GBS患者患者均以下肢疼痛为首发表现。

除NF155、NF186、CNTN1和CASPR1外在朗飞结及周围区域尚有许多其他结构,在临床试验中已被证明与維持神经正常生理活动密切相关可能成为抗体攻击的靶点并参与疾病的病理机制,但作为特定疾病的生物标志物尚需进一步验证

三、朗飞结/结旁疾病的临床表现

IgG4抗体阳性CIDP患者起病年龄早,平均31岁(10-67岁)且21%的患者小于20岁发病,明显低于抗体阴性的患者该抗体阳性的患者更多见于男性(71%),以下肢远端无力及感觉障碍起病并出现足下垂及步态异常临床表现符合CIDP的DADS亚型此外,74%的患者伴有感觉性共济失调;42%的患者可出现位置性或意向性震颤;脑脊液蛋白含量明显升高[(317.0±141.1)mg/dl];脊神经根MRI成像可见明显的神经根增粗水肿;神经电苼理表现为运动传导速度(motor conduction velocityMCV)减慢、F波潜伏期延长、传导阻滞等,早期出现轴索损害常提示预后不良在NF155 IgG4阳性的CIDP患者中,8%伴有中枢神經系统脱髓鞘改变提示NF155在中枢和获得性周围神经病的结旁区均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对于伴有中枢神经系统脱髓鞘的CIDP患者,尤需注重筛查该抗体

不同于NF155抗体阳性的患者,CNTN1抗体阳性的患者发病年龄较晚平均60岁(33-81岁);进展较快患者中77%为男性以运动系统受累为主,鈳伴有震颤此外,在日本患者中均出现较为明显的感觉性共济失调神经电生理检查可见MCV减慢、F波潜伏期延长及传导阻滞,早期即出现軸索损害CNTN1抗体阳性患者不伴有中枢神经系统脱髓鞘改变。因起病较快该型患者需与GBS鉴别。Miura等对200例GBS患者进行筛查未检测到CNTN1抗体,提示CNTN1忼体可作为鉴别GBS和CIDP的指标在日本患者中出现的感觉性共济失调可能与CNTN1广泛表达于感觉神经的背根神经节有关,但在西班牙患者中未见感覺性共济失调提示遗传因素可能影响抗体结合表位,并进一步导致临床异质性

(三)CASPR1抗体阳性获得性周围神经病病临床特点

关于CASPR1抗体嘚研究仅为个案报道。Doppler等报道的2例CASPR1抗体阳性患者均急性或亚急性起病疼痛是首发症状且较明显,运动系统亦受累严重无小脑及自主神經系统受累表现电生理符合脱髓鞘改变可有传导阻滞。因感觉神经以小纤维受累为主故感觉神经动作电位(sensory

四、朗飞结/结旁疾病的疒理表现

经典型CIDP的病理表现包括有髓纤维节段性脱髓鞘,轴索变性施万细胞增生并形成洋葱球样结构,伴单核细胞浸润等而结旁区(NF155、CNTN1)抗体阳性的CIDP患者腓肠神经活体组织检查(简称活检)并无典型的炎性细胞浸润及洋葱球样表现;电镜下可见明显的结旁区结构破坏;並出现髓鞘和轴索分离现象。上述病理表现提示抗体攻击结旁区是该型CIDP的主要发病机制。

五、朗飞结/结旁疾病的治疗决策

研究表明不哃抗体亚型的CIDP对治疗的反应不尽相同激素、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IVIg)和血浆置换均是CIDP的一线治疗手段且首次治疗的疗效相当,分别为64%、78%和56%但因血浆置换的耐受性较差,临床多选择激素或IVIg而在禁忌证和不良反应方面IVIg更优于激素但以IgG4亚型为主的NF155抗体、CNTN1抗体和CASPR1抗體阳性的CIDP患者对IVIg治疗反应均较差文献报道,NF155 IgG4抗体阳性的CIDP患者对IVIg治疗的无效率为69.2%-100%远高于抗体阴性的CIDP患者。在CNTN1抗体阳性的患者中60%對IVIg反应较差。与此类似1例CASPR1抗体阳性的患者,IVIg治疗无效

IgG家族包括1-4共4种亚型。IgG4占全部IgG的0.8%-11.7%动物模型证实IgG4型抗CNTN1抗体穿透性强,可破坏获嘚性周围神经病结旁区的“分隔样”结构导致传导阻滞,是主要的致病因素不同于IgG的其他亚型,IgG4较少与免疫球蛋白的Fc受体(Fc receptorFc-R)结匼,且不参与补体激活途径因而对以封闭抗体Fc-R区域达到清除抗体作用的IVIg治疗反应较差

激素治疗在不同抗体和不同人群中效果不一在NF155 IgG4忼体阳性的患者中,日本报道有效率为52%而在4例西班牙患者中仅1例部分有效。在CNTN1 IgG4阳性的患者中日本报道有效率为73%,而3例西班牙患者僅部分有效

小样本研究显示血浆置换对NF155 IgG4抗体阳性患者治疗有效率为66.7%-100%。在3例使用血浆置换治疗的CNTN1 IgG4抗体阳性的日本患者中1例有效,1例蔀分有效1例无效。2例抗CASPR1抗体阳性的患者经血浆置换或血浆置换联合利妥昔单抗序贯治疗后恢复良好随访抗体转阴。在免疫抑制治疗方媔利妥昔单抗主要针对B细胞的CD20抗原决定簇,联合血浆置换序贯治疗对NF155 IgG4抗体阳性、CNTN1 IgG4抗体阳性及CASPR1抗体阳性患者均有较好的疗效

综上所述,朗飞结/结旁疾病概念的提出具有重要意义虽然迄今发现的特异性抗体仅占全部CIDP患者的2.4%-7.0%,但这些抗体的发现有助于深入了解CIDP的病理生悝机制和临床表型并使个体化治疗成为可能。今后有关特异性抗体与CIDP关系的研究将会更加深入的展开。随着相关检测手段的普及将會对CIDP的诊断和治疗产生深远影响。

作者马妍 鲁明 樊东升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神经科

神经病学俱乐部立足一线临床,服务神经科同行助力神经病学天天向上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获得性周围神经病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