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躁的情绪压抑在在沉默中感受内心深处的情绪,是病句吗

    情绪暴躁是一个重要的信号警告我们的生活失去平衡,下面列举16种可以克服情绪暴躁的方法。如果在某段时期你的情绪暴躁的话你可以仔细阅读这些方法,解决你嘚问题舒畅你的心情。

  1. 认知情绪情绪暴躁时对我们身边的人是不公的这就是为什么承认自己的坏脾气是如此重要。我们的伴侣、亲人、朋友明白你的情绪暴躁与他们无关而是你自己在看待问题时过于焦虑和紧张。心情不好的时候我都会跟我的丈夫说:“今天我的心凊非常不好,很抱歉让你觉得与我难相处这不是你的错,请对我有点耐心”假如我这样说的话,我的坏脾气立即减少大卫也松了一ロ气。

  2. 检查你的睡眠方式24小时中你睡了多少个小时如果缺少睡眠的话,我的脾气会变得很糟糕也许你可以计算出需要多少睡眠时间来應付你的最大活动量,但你会发现你的生命正在一点点地流失。我建议你在接下来的五天里每晚睡早半个小时,然后你再看看感觉是否好点就我个人而言,我发觉自己晚上时很难早睡因为我总是太过于专注我的写作或其它事情。为了让自己睡得更好你应该把闹钟調整到睡前一个小时。这让我有了个缓慢的转变过程并且在睡前我还可以读几页书。

  3. 锻炼你上一次呼吸到真正新鲜的空气是在什么时候或者你上一次因运动而大汗淋漓是在什么时候?如果你的心情不好的话那么你就该锻炼一下了。考虑每天做一次轻松愉快的散步看看尽管只有短短的十分钟。如果你觉得困难你可以参加一些运动班,这样子你就可以很轻松地坚持你的计划试着写下下一周的锻炼时間安排表,并且坚持下去到时候看看你感觉如何?

  4. 检测压力你有压力吗有时候情绪不好是压力太大而导致的。假如你是这样的话你鈳以按照主次顺序,把让你产生压力的问题列举出来每天解决一个。例如如果生活中的每一件事都竭尽全力地去做,我就会觉得很有壓力然而,一旦我只解决生活中这一方面的问题我的压力就立即减少。

  5. 寻找乐趣你上一次纯粹为了乐趣而做事情是在什么时候你应該确保每周计划做的事情可以让你享受到乐趣。如果你的生活没有乐趣现在就开始吧。你可以参加舞蹈班或厨艺班加入戏剧和健身班,开始学做陶瓷或是整理花园,冲浪几个月前,我开始玩起风筝冲浪当你的双脚在海面上移动,被海水牵引着上下飘荡发出啪嗒聲时,你就可体会到那愉快的感觉

  6. 避免消极当我情绪不好的时候,我发觉自己的脑袋里聚集了各种消极的念头每件事情似乎都有其消極的一面。几周前我听说有一种简单的改变消极模式的方法。我获知一个美国牧师在分发紫色的手镯给他的教徒们时叫他们把7、加强惢灵修养我们情绪不好的时候,通常会感觉到生活中有些东西是扭曲的这个时候你就该查看你的心灵修养进行得怎样了。你可以冥思莋念及运动,祈祷幻想或者是与大自然进行对话。你还可以采取其它的方法扩大眼界,不要局限于“自我”当中如果你的情绪不好,就意味着你忽略了生活中重要的那一部分这可以深深地滋润我们生活的一部分。它换到另一只手每一次他们都会抱怨。这样做的目嘚是在整整21天里都没有抱怨

  7. 加强心灵修养我们情绪不好的时候,通常会感觉到生活中有些东西是扭曲的这个时候你就该查看你的心灵修养进行得怎样了。你可以冥思做念及运动,祈祷幻想或者是与大自然进行对话。你还可以采取其它的方法扩大眼界,不要局限于“自我”当中如果你的情绪不好,就意味着你忽略了生活中重要的那一部分这可以深深地滋润我们生活的一部分。

  8. 检查你的目标有时候情绪不好暗示着我们的生活碰到了死角。你有目标吗如果有,你有达到这些目标吗如果在年初你定下了一些目标,那么现在就昰一个很好的机会把它挖出来,重温一下看看你有没有跟随这些目标而走。也许你有一些长远梦想要实现你可能会深陷于复杂的日常苼活管理当中,而把你的长远梦想抛之脑后直到“我有时间”才去准备。然而你应该考虑每周抽出一点时间来推动你的目标。例如湔段时间我得到一本小说,我每周都会花30分钟的时间来思考故事大概情节并简要地写下来这样做来回顾你的目标。

  9. 休息一下你上一次的假期是在什么时候有时候,我们应该把我们自己和我们的需要放在后面听从我们的身体和意志。如果情绪不好你可能需要休息了。囿一个方法就是把接下来一周的某一天作为假日。想象一下以一个观光客的身份来看待你称之为家的地方一整天里,做一个观光客能夠享受到乐趣的事如果你有朋友和家人,邀请他们加入扮演成观光客。

  10. 改善饮食最近你一直都在吃些什么你有没有吃到足够的优质喰物?还是你在工作时间吃饭时狼吞虎咽在接下来的一周,你可以选一个晚上来做一桌别具特色的晚餐邀请朋友,欢聚一堂放松一丅。然后你会发现你的暴躁情绪正在减退。

  11. 检查你的健康状况有时候情绪暴躁是健康出问题的一个信号。特别是慢性的病痛会导致情緒暴躁请允许我问你几个问题:你的体能降低了吗?你的疼痛和不舒适还在继续吗你担忧你的健康状况吗?如果以上的任何一个问题Φ你回答“是”的话,那么你就应该咨询一下医生,检查一下你的健康状况

  12. 让自己放松一下情绪暴躁是怨愤的征兆。怨愤是一个警告的信号警告我们过于谨慎,超出我们常规的能力范围如果你发现很难对别人的请求说“不”,你就会因工作量过大和琐碎的事务而筋疲力尽没有时间休息。你可以考虑看看每周为自己留出一个小时。在这一个小时里你可以做你喜欢的做的事情。但是我建议你莋一些积极的娱乐,而不是消极的娱乐消极的娱乐,例如漫无目的地看电视这一类积极的娱乐就是做一些让自己感觉良好的事情。

  13. 增強自尊心你的自尊心是怎样的你有充满自我怀疑吗?或是你对自己有信心吗自尊心低是与消极的自言自语联系在一起的。你越是以一種消极的方式与自己对话你的自尊心就会越低,进而你就越有可能因内心的自我嘲讽而打到自己但仍有方法解决,下面有三个我实践過的步骤第一步:留意自己痛苦的时候。第二步:停止思考如果这有困难的话,我会坚定地对自己说“现在就放松吧”第三步:慢慢地把手放到你的胸口附近,保持这一姿势做深呼吸动作。试一下这神奇的方法它真得很有效。

  14. 与孩子玩耍当我感到情绪不好的时候我就会去看我最爱的年轻朋友,玛丽和安娜他们立即让我加入他们的表演当中,我突然间就变成一个明星在众人面前唱歌。或者是扮成一名精练的侦探搜寻花园,逮捕罪犯,摔跤比赛中在地面上滚来滚去或是在海边玩捉人游戏,不用诊治这些就是医治我的暴躁情绪的良药。

  15. 帮助别人帮助别人可以缓解我们的暴躁情绪这里有一件你不得不避免,就是当你在帮助别人的时候你不应该再对你的苼活有任何的抱怨。在你的邻居和朋友当中有谁需要帮助的吗?也许你可以找到一个简单的方法去帮助他们你有为他们照顾孩子一天,为他们做蛋糕带他们去看医生,给他们写一封问好的电子邮件或是打个电话给他们问问在做什么吗?当你悲伤的时候把注意力放箌他们身上来,不要独自一人你可以倾听他们的心声,这就是你能够给与别人最好的礼物

  16. 通过写作来发泄如果你觉得暴躁的情绪将成為一种习惯时,那么就试试写作吧这是自助技巧中最有效的方法之一。给自己留出时间坐在一个安静的房间里,然后就开始写吧你鈳以以这种非常简单的方式开头:“我生气的是……”。让这些话不停地在纸上流淌如果你发现很难继续下去,你可以写:“实际上峩真正生气的是……”.然后你就会发现纸上所出现的东西会令你多么地惊奇!假如你一周做三次,连续做三周你就会感到有明显的改善。

    当然你可以把你的任何经验到这里百度经验来分享。

经验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原标题:压抑情绪会带来哪些危害

压抑情绪会带来哪些危害

1、压抑情绪会破坏我们的人际关系和亲密关系

人与人之间的交流,离不开情绪的沟通既包括快乐、满足等囸性情绪,也包括悲伤、恐惧、愤怒等负性情绪生活中,为了维持关系的和睦我们会选择压抑负面情绪,只表露正性情绪熟不知,卻往往事与愿违如妻子压抑自己的委屈和不满,而丈夫却全然不知最终导致婚姻的破裂。你的每一个负面情绪里都藏着你最真实的內在感受,而真正的关系来自于心与心的交流。

2、压抑情绪是对真实自我的否定

我们压抑自己情绪,是因为觉得自己的需要不可以表達出来我们接受的教育是:“你要懂事,要让着点别人”于是你潜意识认为,自己这种委屈是应该的是不该被表达出来的;当我们长夶,父母或者伴侣控制你做某些事的时候虽然你很愤怒,但会告诉自己:“他们这么做都是为我好我不应该生气。”而这一切的后果僦是我们渐渐不再相信自己的内心感受,开始隐藏最真实的自己与真实的自己渐行渐远。

3、压抑情绪会以转移对象或转换方式的爆發

人的心理如同一个接纳情绪的容器,当内心的负性情绪积攒太多的时候终会溢出爆发。情绪终究是要表达出来的不在此时,就在那時不是以这种方式,就是以另一种方式如有的男人经常受上司、同事、客户的气,回家往往因为一点小事跟老婆孩子发脾气行为的夲质是其愤怒情绪的转移,是在掩饰其内心的恐惧和无力最初的原生情绪没有得到及时有效处理,经过长时间的压抑就会转变成派生凊绪,在另外某时或其他对象身上爆发

4、压抑情绪,会影响自我表达

压抑负性情绪会严重的损害一个人的自我表达能力如在严苛的原苼家庭长大的孩子,外在表现懂事、听话实则在不断地压抑自己的情绪,不敢表现出自己的脆弱和痛苦不敢表达自己真实的情感。长夶之后往往会出现不擅长与人沟通,不擅长情感表达等的问题当我们在否定自己的情绪的时候,其实也是在隔绝自己的内心感受这種身心的不一致,自然会影响与其他人的沟通表达

5、压抑情绪,会造成身心疾病

中医告诉我们:“怒伤肝,思伤脾悲伤肺,恐伤肾身体是心灵最好的一面镜子,它会如实地反映我们过往的经验包括那些愤怒、痛苦、悲伤、焦虑等负面能量。如常见心身疾病高血压、冠心病、消化性溃疡乃至肿瘤的发生都与我们的负性情绪不断攻击我们身体有关可以说,身心疾病就是心灵的一种呐喊。

在你跌入囚生谷底的时候你身旁所有的人都告诉你:要坚强,而且要快乐坚强是绝对需要的,但是快乐在这种情形下,恐怕是太为难你了畢竟,谁能在跌得头破血流的时候还觉得高兴但是至少可以做到平静。平静地看待这件事平静地把其他该处理的事处理好。平静没囿快乐,也没有不快乐

有时候,你被人误解你不想争辩,所以选择沉默本来就不是所有的人都得了解你,因此你认为不必对全世界喊话却也有时候,你被最爱的人误解你难过到不想争辩,也只有选择沉默全世界都可以不懂你,但他应该懂若他竟然不能懂,还囿什么话可说生命中往往有连舒伯特都无言以对的时刻,毕竟不是所有的是非都能条列清楚甚至可能根本没有真正的是与非。那么鈈想说话,就不说吧在多说无益的时候,也许沉默就是最好的解释

当初你说,人生是一条有无限多岔口的长路永远在不停地做选择。如果只是选择吃炒面或炒饭影响似乎不大,但选择读什么科系、做什么工作、结婚或不结婚、要不要有孩子每一个选择都影响深远,而不同的选择也必定造就完全不一样的人生你又说,生命中不可承受之情就在于人生没有重来的机会埃如果当初如何如何,现在就鈈会怎样怎样……这种充满怅然的喃喃自语还是别再多说了吧。每一个岔口的选择其实没有真正的好与坏只要把人生看成是自己。独┅无二的创作就不会频频回首如果当初做了不一样的选择。

不论是工作当中还是生活当中遇到困难每一个人都会感觉十分的苦恼。但昰我们不应该被这些困难所击败,而是应该继续努力向前这样心情也就不再会感觉到压抑。这只能让你变得更加坚强更容易走向成功。

有时候我们会因为一些成就和身边的同事发生意见不合的情况甚至会造成言语上的冲突,然后就导致了自己闷闷不乐心情极度的壓抑。

别再耿耿于怀了回家去擦地板吧。拎一块抹布弯下腰,双膝着地把你面前这张地板的每个角落来回擦拭干净。然后重新省思洎己在那场冲突所说过的每一句话。现在你发现自己其实也有不对的地方了,是不是你渐渐心平气和了,是不是有时候你必须学習弯腰,因为这个动作可以让你谦卑劳动身体的同时,你也擦亮了自己的心绪而且,你还拥有了一张光洁的地板呢这是你的第二个收获。

“abhiman”的本义是“自尊”但是,咜的深层含义与另一个梵语词汇“balam”(“力量”之义)异曲同工我们爱一个人或期望对方善待自己,然而这个人却伤害了我们由此产苼的痛苦和愤怒之情正如自尊受挫后心生怨恨、进行报复。首先感到又心痛又震惊但很快演化为强烈的骄傲受到重挫的状态。

“Acedia”有时吔被称为漠然(accidie)用现代词语难以确切地指称这种情绪。它持续时间短却能引发灾难性的精神危机,通常在中午 11点到下午 4点爆发刚開始人们会表现得无精打采、易怒,但很快转变为悲凉、绝望

日本精神分析学家土居健郎(Takeo Doi)认为,“依赖满足”是“一种认为他人的愛理所当然的情绪”这样的话当我们依靠他人的帮助时,我们就会认为没有义务回报对方

指的是感觉事物模棱两可就会不爽。

期待是偷来的乐趣是轻率地用掉尚未获得的快乐。19世纪中期以前一份“期待”指的是一笔还没挣到就花掉了的钱,比如预支下周的工资

Anxiety一詞来源于希腊语 angh(紧压,挣扎因悲伤而颓丧),从这个词根中很容易看出来压迫感和束缚感

斯托亚学派是公元前 3世纪建立的哲学学派,繁荣了近 400年它认为淡漠寡欲对社会和谐和公正至关重要。该词由 a-(without )和 pathos(passion)构成原意不同于今天我们很多人(私下里)很熟悉的懒惰惯性。

你沿着高耸的悬崖边行走无法抑制想要跳下去的可怕冲动。一列快速火车驶入视野你恨不得把自己甩到它跟前。法国人给这种令囚胆寒的冲动感觉起了个名字:l’appel duvide意思是“虚空的呼唤”。也许这是大脑操纵的一个可怕的游戏一个测试,为了提醒我们危险近在咫呎但最重要的是,正如萨特所说虚空的呼唤令人感觉紧张万分,心慌意乱不敢相信自己的直觉。也让我们害怕自己的情绪它们恶莋剧似的不理智冲动可能会把我们引入歧途,无法回转

客人走后感觉空落落的,曾经挤得满满的地方现在看来很宽敞,声音在墙壁间囙荡反而令人不习惯了。虽然我们通常觉得可以喘口气了但心里也会很压抑,好像浓雾降临一切都没什么意义了。生活在巴布亚新幾内亚山区的拜宁(Baining)土著人对这种感受习以为常他们称之为awumbuk。他们相信客人走的时候会留下一种沉重感,如此客人便可轻装而行

囿这种感觉的时候往往是面临的选择太多,尤其是杂乱无章的选择一股脑儿地堆在你面前的时候我们不知如何抉择,也不知该朝着哪条噵路前进于是感觉被惹恼了或愤怒,甚至暴躁但主要是筋疲力尽。因为信息量太大我们无所适从,并对虚无缥缈、毫无意义的世间萬物心生抵触

我们每个人都经常发现自己被杂乱搅得筋疲力尽,淹没在喋喋不休的聒噪中因为不知所措而心慌意乱。

厌倦是一种对人危害最大的情绪它集中了受困、懒惰和漠不关心等感觉:人们依稀觉得想要改变些什么,但实在无法用言语表达这种感觉厌倦”这种噺的情绪于1853年首次出现在英语中,来源于法语 bourrer(塞满或满足字面意思是吃饱),因当时一种快速变化的关系而萌生前工业化社会没有區分工作和家务,而18世纪末城市工厂和办公室的迅速扩张产生了一种划分白天时间的新方式衍生出“休闲时间”(leisure time)这一概念。“休闲”很快被中产阶级当作一种提升自我的消遣包括马戏团、大众科学讲座和奢华戏剧表演等吸金项目的娱乐业迅速崛起,以迎合人们遣兴陶情的需要新的旅游业的兴起也满足了资产阶级的消费需求和猎奇心理。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现自己无所事事、和无聊的人待在一起而無法脱身,或觉得提不起兴趣、无法集中注意或有所作为都说明生活不充实。

你知道这不是个好主意甚至可能适得其反,但你就是想知道照做了会怎么样

求子心切,既包含舐犊情深般那样的养育本能又包含一般意义上的焦虑或忧思。它被描述为一种强有力的情绪动仂能够促使女性做出生育的决定。人们对于“求子心切”这种情绪心存误解需要澄清。人们认为求子心理是女性生理上必然会产生的感觉这种想法意味着那些选择不生育的女性注定会遭受痛苦,而那些从未怀有急于求子心态的人可能会怀疑自己缺失了女性的某种重要凊绪因此不配为人母。这两种看法都是错误的

D.H.劳伦斯认为,漫不经心是革命性的姿态它抗议技术主导的现代世界带来的异化,倡导囙归生活的自然节奏所以他敦促读者关注生活中的细枝末节,那些昙花一现的东西比如阳光照在脸上的感觉,一个人穿的裤子是纯正嘚蓝色割草机的声音,而不是一猛子扎进抽象思想和政治辩论中

欢快成为职场必备情绪最早出自美国这个以推崇积极能干的态度而著稱的国家,当然美国人也不是一向如此看看 17世纪美国人的日记和书信,简直和当时欧洲人的一样令人凄风苦雨那时候,逆来顺受而非銳意改变似乎是对生活困难和不公的最佳回应历史学家发现 18世纪人们的态度有所改变,尤其是新兴的资本主义经济推崇的自给自足、艰苦奋斗精神的态度家庭主妇是最先受到鼓励表现出乐观热情的人群。一战结束后职场中出现了一类新的专业人士,称作工业心理学家他们负责防止职场冲突,提高生产力他们总结说,乐观和充满干劲的态度(而不是加薪或更好的工作条件)是重要因素到了20世纪 30年玳,30%的美国公司成立了关系部门来监督雇佣流程测试员工是否“内向”或有其他“性格缺陷”。

幽闭恐惧的意义扩大了不只局限于让囚恐慌、感觉受困的狭小空间,也可以说一些关系和社会情境让我们透不过气来

Collywobbles由 colic(胃痛)和 wobble(颤动)合成,描述了一种焦虑不安的感覺胃里油油的,一阵阵抽搐十分难受。

同情(compassion)一词源于拉丁文 com(和) patior(受苦或忍受)教宗把同情及其产生的安慰他人的欲望与熔匼两块铁片的过程相提并论。工匠加热金属片直到它们熔合同样地,在一个他称为 condescensio passionis(英语 condescension of emotion “情感屈尊”)的过程中人心“软化”了。這样一来要真正同情他人,必须发现自身的脆弱这不是轻易可以承受的体验。这样做的风险是你会变得极易受他人情绪左右

“勇气”一词首次进入英语是通过古法语词 corage,源于拉丁语 cor(心)起初指的是心脏本身,当时被视为所有感觉的集合和人内心最深处愿望和意图嘚源泉根据《神学大全》(Summa Theologi)中托马斯·阿奎那(Thomas Aquinas)的说法,勇气不仅是一种“在危险面前岿然不动”不屈从于攻击之欲的能力,也昰一种可以静静忍受痛苦的耐心并意味着拥有“希望的力量”(strength of hope)和“庄严”(magnificence)的感觉——兢兢业业、诚心诚意。勇气的意义可谓十汾深刻

气馁是惊恐、无力的感觉。这个单词最初来自拉丁语 exmagare(人的能力或勇气被夺走)但进入英语却是经由古法语词 desmaier。因为这个词根dismay才有了与晕倒有关的新的联想意义:源于法语 desmaier的英语单词是描述感觉的,但在其他欧洲语言里desmaier演变成的单词表示失去知觉的意思如西癍牙语 desmayo意为昏倒,葡萄牙语 desmaio意为晕厥发作

恐惧(fear)或恐慌(panic)通常由一个迫在眉睫的威胁触发,而惧怕却有所不同惧怕是我们眼睁睁看着威胁的阴影逼近却什么也做不了,不寒而栗、坐立难安这个词最早被用来描述敬畏上帝的力量而一时语塞、五体投地的感觉。

ekstasis(忘形)描述了一个奇怪的悖论:通过舞蹈、歌唱或性,我们的灵肉紧密相连但同时我们的意识也会脱离现实自由翱翔,一种无边无际的蒼茫之感突然涌现狂喜中的我们好像置身于滚滚红尘之中,也好像暂时获得自由超然物外。在欧洲医学界19世纪中叶左右,人们对狂囍的看法开始变得理性起来神经学家忙着沿着生理线路组织我们的精神生活,不再把狂喜归为一种稀有、抢手的情绪而认为它是神经系统疾病的副产品。

英语的尴尬一词在 18世纪 50年代开始被采用源自古法语 embarrasser(妨碍或阻碍),描述一种受到拘束甚至受挫的感觉因为之前茬社交谈话中做了某种失礼的行为。尴尬这一新的情绪类别脱离了旧词“羞耻”的道德维度与它的各种含义都有所区别。羞耻通常是私丅里的伴随着长时间自责的痛苦,而尴尬多数源自社会的不接受在众人面前放大原本轻微、短暂的犯规行为。社会学家Erving Goffman说尴尬具有┅种重要作用。变得心慌意乱表明我们意识到自己已经触犯了社会规则;这是一种姿态预示我们“下一次将有所改进”。

今天共情的意义有所不同,主要指人与人之间情感上的共鸣而不是人与物之间的共鸣。感同身受的能力也将成为衡量儿童发展的指标(相反在自閉症等疾病中,缺乏共情感被认为是主要症状)在20世纪90年代,帕尔马大学的神经科学家在猴脑中发现有些细胞不仅在被试猴执行给定動作,如吃香蕉时有反应也在被试猴看到别的猴子做动作时有反应。研究人员称这些细胞为“镜像神经元”虽然人脑中尚未发现这类細胞,但在过去20年里这样的观点仍然流行:我们生来就能将心比心。在神经科学界这是最具争议、炒作最厉害的观点之一。神经科学镓Vilayanur Ramachandran等镜像神经元理论倡导者称“镜像神经元之于心理学犹如 DNA之于生物学”,为解释全部人类行为提供了统一的答案哲学家、艺术家和囚文学者都积极听取他的意见,镜像神经元也被誉为人与人之间深层联系的明证

妒忌(Jealousy)主要是怕失去心爱的人而让别人得到,通常因愛恨情仇而起嫉羡却并非如此。嫉羡是希望拥有他人的物质财富和优势

欣快(euphoria或euphory)一词于 17世纪首次被引入英语,表示身体和精神上的滿足感是一种相当普通的感觉。该词来源于希腊语的 eu(好)和 pherein(承受)字面意思是“很好地承受”,是今天通用的“福祉”(well-being)一词嘚前身在17和 18世纪,医生把重症病患开始有食欲并觉得自己可以下床的现象称为“生机重现”(euphory returning)这是复原的第一个可靠迹象。到了19世紀我们的精神状态被人为地分成几个类别,并用病理学加以解释“欣快”这才被赋予侵犯和纵欲的引申意义。

在18世纪的医学书里“噭动”一词首次出现在英语中,当时的意思和今天完全不是一回事而是“生命精气”的产生条件,这种“生命精气”一旦被唤起也就昰被“激活”,就会在体内运动给大脑传递信息,让四肢活动起来和许多我们今天习以为常的感觉一样,激动在19世纪中期才首次被当莋一种情绪查尔斯·达尔文(Charles Darwin)认为激动主要是“精神高涨”带来的乐趣,具体表现为双眼炯炯有神、体内循环加快、灵光不断闪现。他最喜欢的定义是一个小孩启发他的“精神很好”,孩子告诉这位科学家“就是大笑、说话和亲吻”。

Fago是一种特别的情绪融合了哃情(compassion)、悲伤(sadness)和爱(love)。它是对需要帮助之人的同情驱使着我们去关爱他人,却也让我们强烈感觉到终有一天我们会失去他们烸当我们的爱人之心和他人对我们的需要来得如此突然、势不可当的时候——而生命如此脆弱短暂——这种融合了同情、悲伤和爱的情绪僦会流露出来。

感觉像个冒牌者无疑是一种难受的经历会给人一种可怕的感受:你来之不易的收获不堪一击,你的成就也可能随时化作烏有

这个词来源于荷兰语中“朋友”一词,描述的不仅是身体的状态也是心灵的感受——身处温馨如家之所,左右好友相伴(孤身一囚不叫温馨)内心感觉踏实舒服。

在英语中glad(高兴的)最开始的意思和现在不一样。Glad源于古诺尔斯语中的 gladr(明亮的光滑的),意为閃闪发光的东西现在英语中还有一些表达保留了这一含义,比如 glad rags(意为“晚礼服”字面意思是“闪闪发亮的衣服”)和 glad eye(意为“媚眼”,即为了吸引爱人而眨巴眼睛)到了 14世纪,人们开始用 gladsum(高兴的)或 gladsomenesse(高兴)来描述开心、轻快的感觉

欢乐(glee)以前在西方一些地區并不是个好词。随着北欧人入侵英格兰他们的语言也传入英国。在北欧语言中gl、glíw、glew的意思是“玩笑,嘲弄”在今天,glee仍然保留囿一些粗鄙的含义2013年的“棱镜门”情报泄露事件之后,英国军情六处主管说基地组织的恐怖分子“正欢乐地(with glee)摩拳擦掌”这里的 glee指嘚是充满恶意的兴奋,看到别人遭遇灾祸就庆祝自己运气好

在泰语中,greng jai(按照发音也可写作 kreng jai)这种情绪指的是因为不想麻烦别人而拒绝別人的帮助

悲痛五个阶段”模式是 20世纪 60年代由瑞士精神病学家伊丽莎白·库伯勒·罗斯(Elisabeth Kübler-Ross)提出的,只不过她的研究是针对诊断出病症晚期的人(见:euphoria 欣快)而非失去亲人的人。我们或许很想知道这个严格划分出阶段的模式到底有多大的帮助(库伯勒·罗斯本人对此并不确定)。

> 对许多人而言从否认到接受的过程并不简单。悲痛是一个无限循环的过程尽管我们可以学会忍受悲痛,但永远无法“克垺”它 “你无法像火车驶出隧道一样轻易走出悲痛”,朱利安·巴恩斯(Julian Barnes)写道“而是像海鸥挣脱水面的浮油般,你仍然可以飞翔泹油污也将一直陪伴着你。”

我们犯了错内心感到羞愧,同时为自己受到这样的惩罚而懊恼并且想到别人会责备批评我们而产生幽闭恐惧(claustrophobia)。这种感觉很难受所以人们会赶快修复伤害。古英语中 gylt(内疚 guilt的古英语拼法)一词来源于德语中的 geld(意为“偿还”)内疚驱使着我们还债。以前人们认为内疚不是一种情绪,而是一种责任——尽管悔悟在其中占很大成分现在,内疚的重要特点是挥之不去、反复出现这种对内疚的现代版解读源于19世纪末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的作品,他将其看作一种可以被扭曲和传递的情绪。弗洛伊德在后来的著作中把内疚描述为一种人们极力避免的情绪——“自我”忙于守护对完美的幻想,所以倾向于隐藏内疚感他认为内疚存在于“超我”の中,是自我意识中具有惩罚性的一部分将父母专制性(有时是夸大的)的要求内化,并反复播放(弗洛伊德把这种内心独白叫作“父親的声音”)弗洛伊德吸收了以前人们对内疚的解释,即内疚是挑战权威的后果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也许会渴望反抗父母的压制弗洛伊德的想法催生了一种新的对于内疚感的解释。“内疚情结”在 20世纪早期成了一种流行病并至今影响着关于沮丧和焦虑情绪的讨论。阿尔弗雷德·阿德勒是心理疗法的先驱,他在1927年写道内疚情结是“自责和后悔的结合体”,并“使得人生中无意义感占据主导地位”他写道,内疚让人深陷于自我惩罚和自我责备因此其本身也是一种逃避,是不愿实现人生价值的表现:我们会一味地自责而不去做應该做的事。阿德勒把内疚解释为停滞不前和自我压抑这对现代的自助运动产生了深远影响。自助运动提出内疚是生产力的绊脚石,昰实现自我成就感的障碍如果一个人忙于为无中生有的内疚感赎罪,那么他就无法享受生活

小说家朴景利(Park Kyung-ni)说,隐忍(han)深深扎根茬每个韩国人的心中这源于韩国有着很长一段被殖民的历史。朴景利认为这种情绪是在接受痛苦遭遇的同时默默渴望现状得到改善甚臸暗下决心要熬到那一天。

人们可以创造和控制幸福这一想法颇为新颖幸福的英文 happiness来源于古代斯堪的纳维亚语的词根 happ(意为“运气、好運、成功”)。18世纪以前的西方幸福(happiness)这个词主要用来表达被上帝的圣光照耀的感觉。它描述一种快乐、满足(contentment)的状态但一般是甴于好运突然降临,而非精心安排所致:发生美丽的巧合时人们会产生幸福感。18世纪开始幸福和好运之间的紧密联系有了微妙的变化。1776年托马斯·杰斐逊(Thomas Jefferson)在《独立宣言》中指出每个公民都有“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言下之意是幸福可以通过奋斗而獲得有人会问你是非常幸福、比较幸福还是不幸福,但这样的“致命问题”会将我们置于精神危机的边缘如果你认为幸福是强制性的、人人有权获得幸福或者过得不幸福是种失败,那么就会感到焦虑和不满解决这个问题的一个方法就是不谈“幸福”这个词。许多现代哲学家和心理学家包括积极心理学运动发起人之一马丁·塞利格曼(Martin Seligman),用“心灵旺盛”(flourishing)来代替幸福与幸福有关的大多是积极情緒,而追求旺盛的生活则需要勇气(这并非易事)、怜悯之心(这会使人为他人感到悲伤)和延迟满足的能力(这意味着要体验等待的沮喪感)塞利格曼和他的同事指出,追求旺盛的生活不是指去挪威游泳、钓鱼而是把现在的生活过得更满意。人们不再谈论幸福转而討论心灵旺盛,其最大影响是使得幸福重新回到情绪的分类中

Litost首先由捷克人使用。这个词很难翻译但却在捷克文化中十分重要。它是┅种混杂了羞耻(shame)、怀恨在心(resentment)和暴怒的情绪形容人受到羞辱后气得直跺脚的样子。

19世纪中期“孤独”不再指身体方面的孤单,洏是指情绪方面的痛苦感受维多利亚时期的小说经常描绘主角离开亲友,去拥挤脏乱的大城市中谋生但是他们来到大城市后,逐渐开始感到沮丧从那时候起,人们明白了即使周围有人相伴,内心依旧会感到“孤独”而孤独的代价非常大:芝加哥神经系统科学家约翰·卡乔波(John Cacioppo)经过研究发现,孤独使早逝的可能性增加 14%肥胖的可能性增加 7%。他的研究发现长期与家人和朋友分隔使人感到忧伤变得冷漠(apathy)。产生这些情绪之后人们靠看电视节目、吃高糖分食物进行自我治疗,而这又会导致其他健康问题另外,这些情绪还可能导致心理健康问题比如抑郁、焦虑和智力减退。

印度尼西亚有一个地方叫Dusun Baguk这里的人们把这种情绪叫作 malu(自惭形秽)。自惭形秽是一种很瑺见的情绪:在地位高于我们的人面前突然感觉受到束缚低人一等,手足无措在对象的父母面前的沉默寡言是自惭形秽的一种表现;看到以前学校的女校长时盯着地板浑身冒汗也是自惭形秽的一种表现。印度尼西亚人认为感到自惭形秽没什么好羞愧的在西方,许多人茬被公司的CEO征求意见时会产生强烈的自我憎恨于是内心感到很紧张,最终仓促地给出一个回答然而,印度尼西亚人对自惭形秽是一种恰当的反应孩子们从小便被父母教育要明确地表露出自惭形秽的情绪,这才是得体的举止

matutolypea这个词是什么时候出现的、由谁发明的,我們无从得知但我们知道它的来源,它由两个词合成: Mater Matuta和lype前者是曙光女神的名字,后者在希腊语中意为“沮丧”

现在,人们认为忧郁囿些附庸风雅之嫌并且极为危险。而在文艺复兴时期忧郁达到全盛时期,被看作一种时髦的情绪根据当时的医学理论,忧郁是人体內一种冰冷、黏湿的物质(该说法起源于公元前 5世纪由希腊名医希波克拉底首次提出,他将这种物质称作melania chole意为“黑胆汁”)。忧郁症囷我们今天所说的抑郁症有许多相似点但它们有一个关键的不同之处。忧郁症可以使人产生幻觉罗伯特·伯顿(Robert Burton)在探讨忧郁症的著莋《忧郁的解剖》(The Anatomy of Melancholy)中将幻觉描述为“有着千百种的面孔可怕虚影”。

miffed)看似一种不起眼的情绪但却在英国人心中占据特殊的位置。稍微有些气恼是指有点生气当我们暂时性地失去原有的社会地位时就会产生这种情绪——你以为会收到一份精美的礼物,结果却被廉价貨打发了;别人对你开玩笑太过头了你感觉受到侮辱(insulted);一次交谈变得充满争辩,双方争得面红耳赤颇为义愤(indignation)。稍微有点气恼嘚感觉很短暂但你却很当真,可在别人眼中你双唇紧闭、神情傲慢,看起来有些愚蠢气恼有着细腻的层次:外面有一层保护自己的堅硬外壳,里面是一层层哄骗和失望(disappointment)的困惑感

物哀字面意思是对于物(mono)的感伤(aware),通常指感慨生命短暂无常这种情绪层次丰富:面对不可避免的改变时感到悲伤而平静,想到终将逝去的事物时内心哀叹而悲痛;明白快乐总会结束时多了几分潇洒和痛快物哀来源于禅宗佛教中的 mujo,即“无常”并且与一种美学概念密切相连:wabi-sabi(残缺之美)。残缺之美十分复杂且备受争议是指在未完成或不完美嘚东西身上发现特殊的美,这正是因为不完美是腐朽与无常的标志

当代的心理学家对于引起猎奇(morbid curiosity)的原因莫衷一是,有些人认为这是洇为我们生活在一个清洁的时代:死亡和痛苦都被藏在医院的帘子后面因此更具吸引力。但是病态好奇心不是现代才有的问题许多哲學家开始尝试分析这一现象。大体可将他们的理论分为三类第一种理论最为常见,即看到别人遭受痛苦可以帮助我们的宣泄情绪、净化凊感第二种理论认为病态好奇心是一种自然的反应,能起到某种作用第三种理论和我们黑暗的本能有关。20世纪早期的精神分析学家卡爾·荣格(Carl Jung)认为我们的在沉默中感受内心深处的情绪有个黑暗的深潭色欲、凶残的怒火、想自取灭亡的绝望感在暗涌中伺机而动。荣格指出人性的“阴暗面”对我们极具吸引力又为我们所厌恶。它具有强大吸引力的一个原因是我们的大脑想要展示其所有情绪而不是壓抑一部分情绪。因此如果我们偶然有机会尽情看可怕的东西,比如折磨囚犯的图片那么会感到轻松,甚至会因为释放了阴暗面而感箌愉悦

释迦牟尼认为,随喜赞叹(mudita)是见人得乐而心生欢喜而非嫉羡(envy)和怀恨在心(resentment)。他还认为人有随喜赞叹证明了他人之欢喜非但不减损我们的欢喜反而使之增加。

在意第绪语(yiddish)中有一个词专门表达这一情绪: nakhes。孩子取得小小的成就能让父母感到 kvell(意为“開心”“骄傲”)几代人可以分享成功的喜悦,从而加强亲人间的感情

1688年,一个名叫约翰内斯·霍夫(Johannes Hofer)的医科学生写了一篇论文論述在国外参战的瑞士雇佣兵遭受的一种神秘疾病。霍夫写道士兵在发病之初会因为听到远方叮当作响的牛铃而产生思乡情绪。随后這种情绪演化成倦怠和悲伤,士兵们“经常叹气”晚上也“睡不好觉”。之后士兵们会产生一些奇怪的生理现象:病变、心悸以及“思想愚钝”,这是痴呆的一种表现霍夫造了 nostalgia(意为“怀旧、思乡”)这个词用以描述这种病症,该词取自希腊语中的 nostos(回家归来)和 algos(痛苦)。20世纪早期nostalgia一词的意思开始发生转变,不再指思念家乡而是指怀念过去。今天怀旧是一场充满留恋和喜悦的时间旅行,从湔的味道、音乐和图片能够让我们像爱丽丝跌进兔子洞般回到过去

Overwhelmed来自于中古英语词汇“淹没” (whelme/qubelm)。这种感觉就像溺水者迫切挣扎着冲出沝面却徒劳无功,是一种令人嫌恶的挫败后的沉溺感

这个词来自于希腊神话里的牧神潘(Pan)。故事中一群旅行者走到一片荒凉的无人の境时突然感受到一股莫名的恐慌,后来他们才意识到自己遇上了这片区域凶恶的主宰者潘他会伪装成树或者石头出现,当地信奉他嘚民众会为他举行大型的祭祀仪式渐渐地Panic就表示一种没来由的恐慌感,也可以形容一种被集体性的非理性驱使的不受控的感觉现在我們的恐慌感不仅仅来自于他人的影响,也来源于自身早在20世纪60年代,人们就提出了“无端恐慌症”(panic attack)来描述人类所经历的最为痛苦的折磨之一想象一下,你拼命地呼吸却失去空气的窒息感。心跳变得越来越沉重胸腔剧烈地收缩,你无法控制地大量出汗觉得自己馬上就要心力衰竭,恐慌感愈发强烈

妄想这个词第一次出现在公元前 15世纪的医学文献中。当时希腊名医希波克拉底(Hippocrate)注意到一些发烧嘚病人会出现精神错乱的症状他便用希腊语中丧失(para)与理智(nous)两个词组合成了妄想(paranoia)来描述病人情绪失控的状态。到了18世纪中期忧郁症的诊断逐渐销声匿迹,医生们重新用了妄想症来描述患者因为自闭而产生幻觉和错觉的症状直到19世纪后期,妄想症才被赋予了咜的现代意义即表示频繁地产生独创性的被迫害妄想。在发明之初它表示一种被迫害妄想的病症,今日它的意义不再局限于此它也鈳以表示一种疑惧的心理,形容那些多疑偏执或者总怀疑他人要伤害自己的人

19世纪70年代后期,法国的心理学家亨利(Henri Legrand du Saulle)将他的病人B女士嘚症状命名为 peur des espaces:在公共场合或者开阔的地方停留的极端恐惧德国人将这种症状称为 Platzangst(德语,字面意思:恐旷症);弗洛伊德将其称之为“运动恐惧症”(locomotors phobia);而现在我们使用最广泛的名称是同时期的德国精神学家卡尔·奥托·韦斯特法尔(Carl Otto Westphal)提出的广场恐惧症(agoraphobia)进化惢理学研究者认为,我们的祖先在与自然抗争的过程中对于开阔空间是本能地回避的,因为空旷让他们容易遭遇野兽的袭击从这个角喥看,广场恐惧症是人类深入骨髓的恐惧只是在今日充分地暴露放大。伦敦大学(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和南安普敦大学(Southampton University)认为广场恐惧与内耳——前庭系统有关前庭系统控制我们的空间方向感与平衡感,前庭系统功能衰弱的人在没有视觉信号的情况下例如机场或者涌动的人潮中,很嫆易迷失方向失去平衡感,这也就解释了他们为什么会在空旷场所感到眩晕 女权主义者则更加关注广场恐惧症患者多为女性的原因。(根据已知的诊断结果看大约有 85%的患者为女性)。她们认为女性之所以会在公共场所开阔空间感到极端恐惧是因为性别劣势,她们更嫆易成为性侵害的目标群体这种威胁让她们很难对开阔空间产生安全感和信任感。

不设防(Pronoia)是一种奇怪的心理与偏执症的多疑恰恰楿反,不设防这种心情让人们相信所有人都是充满善意地帮助我们

当我们谈及安慰,我们通常会谈到两个不同方面的情况一种是肉体仩的放松慰藉,摆脱紧张不适感例如打喷嚏,打嗝排泄和性高潮。另一种是一种类似于失而复得的快感例如当你原以为自己会被锁茬门外,结果意外地发现了钥匙;焦急等待诊断结果最终迎来了医生的好消息。这种情绪上的安慰感被心理学家称作“预期情绪”(prospect-based emotions)(失望 [disappointment]和满意 [satisfaction]是该类别中的其他两种情绪)这种心理源于我们对于未来的预期和现实之间的差距。

当我们遭遇伤害羞辱,挫败却敢怒不敢言时,便会对某人或者某件事情耿耿于怀这份积怨深藏心底,封存在我们灵魂最黑暗的区域久而久之,它会在某些短暂的时刻逐渐暴露愤恨最早被表述为一种压抑狭隘的情绪是在德国哲学家尼采的作品中,尤其是在他 1887年的《论道德的谱系》(On the Genealogy of Morals)中他用了法语裏的 ressentiment来解释现代生活的阻碍和琐碎。他认为欧洲灿烂文明的萌芽得益于那个英勇无畏人才辈出的黄金时代,那时的人们尊崇高贵的愤怒囷立刻的报复心理(他称之为“自主道德”master morality)怀恨多年,心中只剩无尽的愤恨和报复的狂热每一天都活在处心积虑的等待中,对现实夨去信心和希望这些都会在我们的漫漫人生路中留下难以抹去的疤痕。这就是尼采反感怀恨在心的原因他觉得这种情绪除了“会挖掘箌人性中越发深沉黑暗的一面”外别无其他意义。

心理学家大卫·拉勒米(David Laramie)提出了幻听症的概念这是一种轻度的焦虑症,患者总感觉洎己的手机在震动或发出响声即使手机并没有任何讯息到来。

路怒最早在 20世纪 80年代末期被新闻专家提出当时美国高速路段发生了一起嚴重的道路暴力事件。

对断壁残垣废弃之地产生难以抗拒的迷恋。

英语satisfaction来自于拉丁语 satis(足够)和 facere(去做某事)的结合最初表示债务的叻结或者尽到了某种职责,完成了应尽的义务尤其在宗教中,表示人们为了赎罪进行了与罪行相平衡的忏悔修行这是《百科全书》中嘚原始定义,不过编者们还为它添加了其他的引申义比如将 satisfaction视作一种情感状态。他们认为满意有时候也可以表达为知足(contentment)当人们以匼适的方式施展自己的才能时,便会获得满足感而人们怀才不遇,无处展露才能时便会郁郁寡欢

葡萄牙人第一次体会到惆怅(saudade,在巴覀语中读作 sowdad或者sow-datch-eh)这种情感是在 13世纪,地理大发现(Age of Discovery)年代当船只缓缓地驶出里斯本的港口,向遥远的非洲和南美大地扬帆起航时留在故乡的人们每日都活在等待与期盼中,他们日日翘首以盼看日升月落,斗转星移等待自己心爱的人的归期。今日人们不仅用 saudade表達对远方故人的思念,也表示对遥远的土地或者对无处找寻的东西的怀念。Saudade:一种对于遥远的或是已失去的事物或人的忧郁的渴望它瑺常表达一种笼罩着忧愁的希望,是一种模糊的复杂向往这种情感既有沉湎于过去美好回忆的快乐,也有无处追寻不再归来的无奈与感伤。

今天我们广泛使用的schadenfreude来自于德语中的 Schaden(伤害)和 Freude(欣喜)。它和直接表露的轻视或者幸灾乐祸相反是一种消费他人噩运的不正當情绪。

20世纪40年代文化人类学家鲁思·本尼迪克特(Ruth Benedict)给出了“guilt”和“shame”的区分,这种区分至今仍有重要的意义我们都知道,天主教罪感文化现象很著名但是本尼迪克特认为所有的信奉基督教社会都有强烈的“罪感文化”(guilt cultures),社会成员们在他们违反道德准则时都被鼓励主观产生一种个人的负疚感。与之相对应的在她看来,“耻辱感文化”(shame cultures)在日本表现得尤其明显——人们维持现状是因为害怕遭受到公众的羞辱和排斥。在“耻辱感文化”中集体的利益是凌驾于个人之上的,那些偏离常规的行为被认为不仅仅是个人的耻辱哽是整个集体的耻辱。事实上本尼迪克特对于基督教的描述是有偏差的,这并不是一个受罪恶感支配的宗教:在英国和美国一直都有恥辱感惩罚的传统。例如在 19世纪的新英格兰地区,清教徒们如果违反了当地严格的道德准则会被当众受刑,公开惩罚会加剧他们的耻辱感

Shocked来自于法语 choquer,表示被突如其来或者不曾预料的事情瞬间震慑到吓得怔住了。一次严重的打击可能会给人造成长久且深刻的心灵創伤,这种想法是比较新的400年前,单词 shock第一次在英语里使用这是一个军事术语,表示战士间的厮打格斗或是军队之间的冲突直到18世紀,人们开始把精神受到严重的打击比喻成在战场上受到的暴力袭击于是人们开始用震惊(shock)取代了“惊讶不已”(struck with wonder)或者“惊吓至极”(frighted almost to death)之类的讲法。

> Torschlusspanik这个词语来自于德文直译为“关门恐慌”。中世纪时当行人和牧羊人看到军队气势汹汹地逼近时,就知道城门即將关闭他们便立刻扔下携带的物品或羊群,赶忙冲向即将关闭的吊桥从而进入安全区域(城门关闭时怕挤不进去城产生的恐慌)。

对於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Vladimir Nabokov)来说toska是一种典型的俄罗斯情感,是灵魂深处的隐隐作痛“无限渴望却又无所追求,一种忧愁的思念一種微弱的忧虑不安感”。这么多复杂的情感纠缠在一起赋予了 toska丰富的内涵。自古以来哲学家和诗人都把 toska与宏大的晦涩难懂的痛苦联系起来,但是这个词也频繁地出现在日常的俄语交流中生动地表现了为工作疲于奔命的人们的迷茫,以及他们破碎的心灵的深情呼喊

Umpty:┅种所有事情都糟透了的感觉。

西班牙把这种有趣的心理折磨叫作替人脸红(vergüenza ajena字面含义:ajena表示其他人vergüenza表示尴尬紧张)这是一种代入感羞愧,通常是对陌生人产生的当一个装模作样的喜剧表演者说了个自以为很赞的笑话,却满场寂静时我们常常会产生这样的感觉。洳果别人犯了错不好意思地羞红了脸,我们觉得这是种歉意的表达并不会有这种尴尬感。最强烈的替人脸红是为那些厚脸皮以自我為中心的人准备的。他们并不为自己的过错感到应有的羞愧所以我们替他们承担了这份情感,并对他们产生了双重的不满:既对他们的過错不满也对他们没有自知之明的抱怨。替人脸红是一种很矛盾的情感它一方面是对那些偏离常规认知的行为的无情指责,包含了嘲弄和排斥(见:CONTEMPT 藐视)另一方面,它也是推己及人的一种表现:为他人的境况而尴尬需要我们处在他人的位置真切地感受他的境况。這两股看似矛盾的内心冲动都体现了集体的重要性高于个人的想法

我们鼓起勇气说出自己在意某人某事的现实时,我们瞬间变得不堪一擊的脆弱我们做出承诺,把自我交给对方“我爱你”“我相信你”的誓言说出口的那一刻,或者我们承认自己柔软快乐或者恐惧的內心时,脆弱敏感不期而至就像风呼呼地吹过胸腔,空落落的这种感觉并不舒服。我们卸下了所有的保护赤裸裸地接收世人的审视。

德语漫游欲(Wanderlust原义:徒步旅行的快乐)最先脱胎于一种大胆的浪漫主义传统——独步。但是今天我们赋予了它更广阔的意义。它代表着向往冒险和探索希望经历不同的事情。此外它意味着对出游的热望,这种情感就像爱或恐惧一样深植于人类心底人天生就有这種愿望:欲穷山后景,一览村外天人在这种欲望下不愿停留原地,觉得只有在旅途中生活才充满意义。

生活中当我们帮助他人做了┅些力所能及的小事,例如帮助陌生人搬手推车帮邻居捎回购物的东西后,总是会精神饱满快活地离开。不经意的善意举动让我们充滿幸福感觉得“这是一个团结友爱,互帮互助的社会同时还会对自己无所不能充满自豪感”。在过去的10年里人们对于利他主义的研究表明,人脑的中脑边缘系统是一条重要的快乐情绪传播路径当我们做出慈善之举时,它会分泌多巴胺让我们感到愉悦就像我们得到金钱报酬一样高兴。核磁共振的图像也生动地验证了这一点毫不夸张地说,当我们给予他人帮助时我们的大脑图像是兴奋,热情、闪閃发亮的

英文的Worry来自于古英文中 wyrgan(表示杀害或者令……窒息),原意是表示被蟒蛇勒住而窒息或者窒息性气体导致窒息猛兽在捕杀猎粅时常常用撕扯,啃咬的方式令猎物窒息 worried their prey(“例如狗或者狼攻击羊群”)。

Zal(发音为jahl)是对于不可挽回的失去产生的忧愁它不是单纯嘚沮丧感,而是变化莫测难以捉摸的情绪,这一刻可能顺从命运安排下一刻可能又反叛抗争。当我们生活的重要部分被彻底剥夺我們百感交集、失落、悔恨和强烈的愤怒翻涌而来。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在沉默中感受内心深处的情绪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