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医院整体解决方案能综述所有能力吗

【智慧之声】2017中国智慧园区论坛观点综述
|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您现在的位置: & 媒体聚焦 & 行业动态&
【智慧之声】2017中国智慧园区论坛观点综述
来源:同济大学发展研究院 浏览次数:<font color="#1 日期:  
&&&&12月3日,由同济大学发展研究院、班联数字城市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主办,杭州匠人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协办的“2017中国智慧园区论坛”在中国金融信息中心举行,论坛主题是“新一代的智慧园区”。
&&&&论坛上,上海鲁班软件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杨宝明、杭州匠人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项铭、盐城经开区管委会副主任邓既明、杭州海康威视系统技术有限公司副总裁徐习明、上海浦东软件园汇智软件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郭晓平、LG电子中国研究开发中心总经理彭培源、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常务副主任李栋七位专家围绕智慧园区的主题分享了各自的建设经验和体会,现纪要如下:
一、智慧园区新探索
时空平台与数字题板下的人性化社区
&&&&智慧园区建设已经有相当长的探索的周期,过去的建设支撑平台都是在二维数据的支撑下,智慧反馈和预案的能力还受到相当的局限。新一代的智慧园区应以智能化、数据化、人性化为建设理念,引入CIM——超越3D GIS的园区空间数据库,为智慧园区打造新一代的时空平台和数字题板,通过立旗帜、树典范、造样板对园区进行总体规划,为园区管理提供强有力的数据支撑;通过智慧园区运营中心完成园区数字化,利用智慧园区运营中心结合各智慧应用和IOT数据进行智慧管理;通过企业管理模式智慧化复制成功经验以打造智慧园区样板。
&&&&新一代的智慧园区未来应实现以下目标:数字化基础之上建立智能化的园区管理和运营;通过更高效、集约、直观的大数据平台,将各类物联网数据集中处理,智能关联计算,智能反馈;协助管理者高效正确决策,高效传递管理者指令;提高运营和管理效率、提升园区产业服务水平和居民生活水平,以提高服务的明确性、高效性、灵活性,做到随需服务;提升资产管理水平,资产保值增值。新一代的智慧园区,要有更强的园区的竞争力、更好的应急能力、更好的服务能力。
二、智慧园区产业化
科技应用重塑产业,信息集成推进创新
&&&&新一轮科学技术革命背景下,产业智慧化发展的趋势日益明显。大家可以感受到智慧产品、智慧园区、智慧产业、智慧城市已变成这十多年来热门的话题。现在我们很难界定一个企业是生产某一项具体的东西,它可能融合了多种技术,多种业态。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新思维不断涌现,企业、产业、园区向智慧化加速转型,以产业智慧化为主要内容,以扩大智慧应用和信息消费为主要导向的深度融合正在蓬勃兴起。
&&&&智慧产业的本质是创新。传统企业的升级换代就是要从过去的“有”当中,把它升级,抛弃掉。在“有中生新”,让“老树发新芽”,促进产业向“微笑曲线”两端延伸、向中高端迈进。无论是德国的“工业4.0”,美国的“工业互联网”,还是“中国制造2025”,其核心要义就是广泛运用信息和网络技术改造提升传统制造业,推进企业研发设计、营销服务、物流管理、经营决策智能化。
&&&&智能产业的发展催生着智慧园区进一步地建设。未来智慧产业也必将呈现出自动化、集成化、信息化、绿色化的发展趋势。智慧园区成为为智慧产业的持续发展提供人性化、立体式的高效服务的一个载体。传统的资本要素集聚在竞争当中逐步丧失了主导的地位。各产业园区纷纷借助信息技术谋求转型发展,提升自身的可持续竞争优势,产业园区的智慧化轨迹日渐清晰。园区管理借助信息技术实现精确、高效、智能管理,园区服务更加及时、精准和人性化变成普遍的追求。
&&&&智慧城市为智慧化的集聚发展提供了物理空间和良好的环境。随着智慧城市和智慧产业的快速发展,产业和程序的界定也越来越模糊,逐步趋于融合。随着城市制造业的兴起和回归,现在智能制造也会有部分功能在城市的中心进行布局和定位。产城融合也将推动智慧产业更好地实现集聚和发展。
三、智慧园区软环境建设
证“深耕”与“扩张”的深度智能优化
&&&&目前国内园区的硬环境都做的比较好,但是软环境是不是达到了标准呢?
越来越多的园区在自己管理的软环境方面下了很多功夫,在园区管理里面,很多用户关注的最重要的两点:一是“深耕”,精细化管理。二是“扩张”,集约化扩张。
&&&&AI Cloud架构的提出,正是可以帮助合作伙伴和用户应用物联网、人工智能的技术来实现一个边缘的智能和云端集约&&&&化的管理。“云+边”结合的AI Cloud 保证园区的“深耕” 和“扩张”,具体解释为“云中心”——分布式云架构,统一弹性管理云及域的资源,汇聚边缘域数据,推理分析、深度学习;“边缘域”——广泛连接及管理边缘节点;智能调度节点的计算能力;数据汇聚及推理分析;支持业务分级响应、敏捷响应。“边缘节点”——支持感知理解数据精准建模输出;支持IOT感知设备、AI智能设备、无线移动设备等广泛接入。
&&&&结构化数据的实时收集,在云端去碰撞,去融合,进而产生相应的数据的价值。这样的架构是可以运用到各行各业的,并可以在未来通过这样一个以视频为核心的技术来推动物联网的运用,就智慧园区来讲,视频一旦被赋予了人工智能,它就变成了内容最丰富的传感器,被赋予人工智能的视频技术以及安防技术能帮助大幅提升园区里面企业住户的体验以及整个的管理水平,所以,应该持续把人工智能的能力在进行一个提高和扩展。
四、智慧园区1.0迈向2.0
基于物联网的连接、分享、共创
&&&&智慧园区1.0的“四化”特征,包括基础设施集约化,即建设新一代信息化基础设施,提升园区信息基础设施的硬件服务、增值电信业务能力;园区管理精细化,即建设园区运营管理信息集成应用系统,构建基于互联网的"一站式"园区管理服务模式,提高园区管理服务效能水平;功能服务专业化,即建设园区公共服务平台,为园区企业、个人提供专业化服务;产业发展智能化,即实现智慧产业的集聚。
&&&&智慧园区2.0的特征,包括“连接”——连接园区、连接企业、连接人、连接万物;“分享”——园区即平台,随时随地的分享信息、分享服务;“共创”——开放合作,建立新的商业模式,创造新价值。
&&&&基于物联网和总线技术的智慧园区连接,通过数据分享来创造价值,利用数据沉淀与应用,采用BIM技术提升运营管理的精度和粒度,以实现智慧园区由1.0向2.0迈进。
五、智慧园区的新需要
打造智能综合体建筑
&&&&智慧园区的特征应该包括“管的轻松,驻的快乐,可持续性”,而物联网、大数据、云平台,甚至人工智能只是手段而非目的,自动化≠智能化。智慧园区需要智能综合体建筑的期待正不断增加,例如可定制的服务、能源高效使用、统一运营管理、室内外空气质量、高效工作环境、可持续发展等。
&&&&智能综合体建筑为智慧园区提供统一的服务平台即系统、设备、传感器,具体包括智能能源、智能社区、智能地产、智能生活等等。灵活的平台方式具有更强的兼容性和可扩展性,通过大数据分析,开放平台可以随时方便的更新和完善服务,保障核心的服务,也可以方便的兼容第三方的设备,服务和数据,包括数据标准化、数据搜集保管、数据分析和数据创造。
六、智慧园区的转型升级
构建全周期园区智慧平台
&&&&园区的发展已经进入到一个要转型升级的阶段,信息化和数据化的趋势已经是整个社会的趋势。从最早的六十年代做企业数据开始,到微机时代、互联网时代,再到现在的大数据时代,更多的信息和数据是否能够帮助园区、帮助城市更加智慧地发展,这是核心问题。园区需要便于操作的平台进行信息的共享和解读,并且根据信息进行优化和管理,这是全周期智慧园区运营平台的一个基本概念。全周期园区智慧运营平台主要关注三点:
&&&&第一,围绕园区重点问题有的放矢。针对问题去应用数据,这些数据主要来说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社会上的大数据,指的是园区管理者之外的其他来源的信息;另外一方面就是园区内部建立的各种各样的信息系统,它在运行过程当中留存下来的信息。内部和外部数据的融合是园区智慧运营平台一个根本的保障和基础。
&&&&第二,从产业、人口、交通等多方面园区内外大数据的分享应用,实现园区的合作先导、创新升级、产城融合和开放共享。围绕片区运营的重点问题,动态融合片区管理部门内部数据与外部社会大数据,放大数据价值;以细粒度时空间信息为载体,覆盖经济、人口、交通、配套、设施等片区运营的关键领域;通过高性能的可视化手段建立各相关部门对数据和信息使用、协同会商的一站式管理服务平台。
&&&&第三,园区内部实体空间的精细化的管理。包括人脸识别、照明、会议室、安防等等,核心是把区域性的信息有效的表达出来,对园区内部的设施实现实时化的管理系统。
本文主要根据2017中国智慧园区论坛整理
整理人:陶晨
责任编辑:靳元青
审阅:甄杰
Copyright (C)
tdi.tongji.edu.cn All rights reserved 同济大学发展研究院 版权所有地址:上海市杨浦区彰武路1号
邮箱: 微信公众号:TongJi-DI 邮编:200092航天智慧创造美好生活——中国航天科工核心品牌“航天智慧”发展综述
中国安全生产协会 www.china-safety.org.cn    日    来源: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网站
在5月10日上海举办的首届中国自主品牌博览会上,中国航天科工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航天科工)推出“航天智慧”核心品牌,既让观众感到航天技术已经实实在在服务于百姓的日常生活,更引发了在场观众对未来智慧生活的美好向往。
以“大防务、大安全”理念服务国计民生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军民融合是国家战略,关乎国家安全和发展全局。中国航天科工始终牢记“科技强军、航天报国”的企业使命,提出“大防务、大安全”发展理念,不但为我国国防现代化作出突出贡献,还积极投身于国民经济主战场,从思想和行动上,更从决策和体制机制上深刻地推动着中国航天科工从传统防务拓展到传统防务与非传统防务并重,积极探索军民融合深度发展道路,让航天技术成果惠及民生,改善民生,构筑起一座国泰民安的绿色长城。
心系百姓,情牵万家,国之干城,民之卫士。
年,抓住奥运机遇,中国航天科工运用航天系统工程管理经验,集成航天高新技术优势,对北京奥运安保科技系统进行整体设计、建设和赛时保障,打造出先进的奥运安保指挥系统,将全北京94个场馆和58个周界连接成为有机整体;电子票证系统(RFID)首次实现了奥运史上的门票实名制和电子查验。中国航天科工建设的奥运安保科技系统,打破了国外技术垄断,打响了“航天安保”品牌,成为我国第一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大型活动综合安保科技系统,不仅成本较低,而且实现了系统集成、整体防控、整体解决等多项技术创新。
2009年,航天安保护佑国庆60
周年阅兵盛典天安门地区安全,不负使命,再立新功。
2010年,航天安保再担“平安世博”重任,半年展期内,安保科技系统借鉴奥运成功经验,针对上海世博会时间长、环境复杂、气候多变、人数众多等特点,进行了“水岸安保”等多项技术创新,圆满完成保障任务,进一步完善并提升了安保科技系统整体水平。
对航天安保产业发展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是,2010
日,亚运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体育盛会——第十六届亚洲运动会开幕式盛大而精彩,航天安保系统将“新一代平安城市”理念引入其中,在圆满完成平安保障任务的同时,保证了90%的技术和设备在赛后能够继续长期服务广州市的“平安城市”建设。
由此,凭借着航天系统工程管理基础和丰富的信息系统开发经验,成功保障了北京奥运会、国庆阅兵等重大节庆赛事活动的航天安保科技系统成功实现了从“大型活动安保”向“平安城市”“智慧城市”系统工程的纵深拓展。
从一域到全局打响“航天智慧”品牌
2011年,中国航天科工将智慧城市业务提升到集团公司信息技术发展的重要战略地位,&将智慧产业业务覆盖到智慧城市咨询、规划、设计、建设和运营全过程,同时在智慧交通、智慧水务、智慧管网等领域,开发出了一系列“智慧”的技术产品和解决方案,一幅带有航天印记的智慧产业画卷,正铺展开来。
让城市综合承载能力更完善,让社会运行治理更科学,让居民享受更多智慧发展红利,这个智慧领域的“航天品牌”正在悄然改变城市发展和生活面貌。
——智慧城市解决城市顽疾
在中国城市化进程中,人们所诟病的环境污染、城市拥堵、信息闭塞等问题日渐突出,城市内涝、雾霾扬沙等问题让城市居民生活受到影响。打造“智慧、绿色、共享、快捷”的新型智慧城市迫在眉睫。如今,中国航天科工将新一代物联网、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信息技术与城市管理技术深度融合,让城市病迎刃而解。
江苏苏州的太湖新城是全国首个智慧园区一揽子项目的落地点,由航天科工智慧产业发展有限公司(简称智慧产业公司)打造的一套智慧“神经系统”正保障着城市的平稳运行。走进苏州吴中太湖新城,昔日梅雨降水常常给城市带来内涝隐患。智慧产业公司自主研发的城市内涝预警系统取代了传统的人工观测方式,可在易积水路段实施24小时监测,管理部门能够足不出户实时了解城市内涝情况,方便政府部门第一时间响应。通过将传感技术引入地下管网的建设中去,太湖新城的每一根管线,都拥有它独一无二的“身份证”。通过为每一条管线安装上识别器,一旦发生泄漏,只需确定漏点进行施工,避免了传统城区“挖得底朝天”的尴尬。
与此同时,人脸识别门禁、智能立体停车场、佩戴电子身份证的地下管网系统等一系列全新的智慧化生活方式正在悄然走进太湖新城百姓的生活,城市的生活面貌焕然一新。
按照当地“新城市、新产业、新生活”的发展蓝图,智慧吴中太湖新城进行了城市运行中心、市政设施管理系统、一站式企业服务平台、一站式市民服务平台、公共信息化平台以及公共信息化基础等建设,真正实现“让信息多跑路,让百姓少跑腿”。
在浙江绍兴,围绕地方“智慧安居”的理念,智慧产业公司将政府、家政、交通、社区系列服务融于政府公共服务的平台中,还形成了智慧交通、平安校园、平安社区、平安城市的综合防控。此外,东海之滨的宁波,皖中腹地的肥东,长江之滨的镇江,都有智慧产业公司提供的智慧城市方案落地。安徽合肥,航天尖端技术为徽州古城注入新活力,一座中部“大富美强”的现代化新城正在拔地而起……
面向现代城市治理,智慧产业公司以武汉智慧城市总体规划及专项规划为基础,通过50多个智慧城市(城区)规划设计项目的磨炼,逐步摸索形成一套包括基础层、平台层和应用层三个层级在内的智慧城市技术体系架构,从而为智慧城市建设提供技术体系的可复制经验。
智慧城市是未来城市发展的必由之路。无论是作为城市管理主体的政府,还是经济发展主体的企业,再或是社会活动个体,都会与新一代信息技术建立越来越密切的关系,数据、信息对人们衣食住行的影响会越来越大。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中国航天科工也逐步将智慧城市建到国外市场,将
“航天智慧”推广到海外。
——智慧环保产业助力“绿水青山”生态建设
中国航天科工充分利用卫星遥感、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形成农业、林业、海洋、大气等领域的立体感知、管理协同高效、生态价值凸显、服务内外一体的发展新模式,高效精准预警,辅助指挥调度。
中国航天科工一院所属北京航天泰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简称航天泰坦)研发的“智慧林业”产品应用在资源普查、营造林管理、古树名木管理、病虫害防治决策、森林防火预警、森林防火指挥调度、护林员管理等方面,全面提升信息服务水平。成功服务于新疆、宁夏、贵阳、昆明等省市林业部门。
例如贵阳市的智慧林业已成为一张金光闪闪的名片。
根据国家林业局发布2016年全国林业信息化率评测结果,贵阳市为88.8%,以高出全国平均水平22个百分点的优势,获称“全国林业信息化建设十佳市级单位”。航天泰坦助力贵阳市林业信息化建设已有8个年头。如今,一套优良的智慧林业信息系统已经成型。
依托航天科工空间数据服务中心,可为调查人员提供十余颗卫星数据资源,最高分辨率可达0.3米。林业管理员手中的“现代化设备”可以在任意半径范围内全方位掌握林业基本信息。它还能知道过去、未来——过去什么时候发生过采伐、病虫害、火灾,未来可能发生哪些林业灾害。总之,利用航天泰坦自主研发的用于森林资源调查的北斗导航通信一体机,极大地提升了工作人员野外调查的工作效率和数据准确度。
在“智慧水务”领域,中国航天科工三院运用多源卫星感知、移动物联网、云平台数据存储、大数据挖掘、3S信息处理、数据整合等关键技术,满足海域海岛动态监测、数值预报、海洋灾害应急、海洋生态环境变化、渔业养殖等应用需求,全面提升经略海洋的能力,推动海上丝绸之路战略的顺利实施,为建设海洋强国奠定坚实基础。
——智慧食药监成为舌尖上的安全“卫士”
中国航天科工控股的航天信息股份有限公司(简称航天信息)倾力打造了智慧食药监综合监管大数据服务平台,不断筑牢食药安全防护网,为国民健康保驾护航。
从2005年的“首都食品安全控制系统”,到2008年的“奥运食品安全追溯系统”等项目的成功实施,航天信息在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信息化建设领域的探索由来已久。
近年来,苏丹红、地沟油等食品安全事件触目惊心,以信息化手段提高食品药品监管事前预防、事中控制、事后总结能力,是避免食品药品安全问题的有效途径。打造食品药品监管新生态,成为航天信息在智慧食药监领域的目标。
航天信息利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以食品、药品、化妆品及医疗器械为重点监管对象,自主研发并成功建立了一套包含一个“食品药品标准规范体系”、一个“食品药品大数据中心”、八大系统等在内的智慧食药监综合监管服务大数据平台,构建四位一体的“互联网+”生态圈,全面推动食药监政府部门服务方式的转变。
2016年,航天信息智慧食药监大数据平台率先在内蒙古自治区上线运行,通过在自治区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云平台上进行“一级部署”,确保省级、市级、县级、乡镇级“四级使用”,覆盖全自治区12个盟市,实现统一监管、数据同步、上下级联动审批。目前,内蒙古已有近万家企业接入平台。
目前,除了首都食品安全控制系统、奥运食品安全追溯系统等成功案例,航天信息还在青岛、抚顺、锦州等多个地市实施食品安全监管系统工程,并与山西省、辽宁省食药监管理局陆续签约,因地制宜打造多个省级智慧食药监管“大平台”。通过多省市智慧食药监大数据服务平台的成功推广,航天信息在食药监领域初步探索出一条“产品+服务”的商业模式。
——智慧管廊(网)打造城市地下“生命线”
我国城市地下管线正面临着安全事故频发、安全隐患突出、“马路拉链”问题严重、应急防灾能力薄弱等问题的挑战,智慧管网建设已经成为有效解决这些问题、保障城市安全必不可少的手段,成为服务于“公共安全、公共民生、公共管理”的必要支撑。
中国航天科工三院在智慧管廊(网)领域已形成集“全面感知、协同互联、数据应用、统一标准”于一体的“1+N+1”智慧管(廊)网整体解决方案,基于城市地下管线“一张图”,构建地下管廊综合管理平台,实现管廊(网)信息的大数据应用分析。在国家住建部支持下,中国航天科工率先在山东德州市开展试点及推广,并已在浙江、内蒙、成都等省市广泛应用。
——智慧交通推广北斗应用
中国航天科工一院在开拓智慧交通领域,以信息化、智能化为牵引,推动现代技术与交通运输管理和服务全面融合,实现了城市、城际及轨道交通三大业务板块全覆盖,布局城市智慧交通、城际智慧交通、轨道交通系统、北斗交通应用、交通装备信息化五大产品领域,提供从城市交通信号控制、路况采集发布、到高速公路收费监控、地铁监测和自动售票等多项服务,缓解交通拥堵,方便公众出行。
中国航天科工三院所属航天科技股份公司在智慧交通领域耕耘数年,倾力打造的北斗车联网终端及平台系统,&&利用了先进的北斗定位导航、传感、网络、计算、控制、智能等方面的技术,对道路和基础设施进行全面感知,构建以车辆为节点,以网络为基础的车联网系统,实时监控和存储行驶轨迹、速度、时间、里程以及有关车辆行驶的其他状态信息。
北斗车联网实现了对车辆各项数据的平台化管理,还可以对车辆行驶油耗、气耗数据、驾驶员行为数据、轮胎情况等进行采集、统计、分析,优化管理运输过程。
一方面,为政府部门对运营的‘两客一危’、货运车辆、公交出租车、公务车等车辆的监管监控需求提供服务,另一方面,帮助企业节油降耗、优化改进驾驶员驾驶习惯、智能管理轮胎、规划最优路径,为车辆及企业实现低碳、节能、环保运输提供了可靠的技术手段。
推广应用至今,航天科技股份公司的北斗车联网已经为全国22个省市超过35万辆的车辆提供服务,有效提高了交通领域的安全性,降低了企业及车辆的运营成本,方便了人们的出行。
航天智慧助力“数字中国”“智慧社会”建设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并提出要建设创新型国家、数字中国、智慧社会的战略目标。中国社会正向以智能技术为基础的智慧型社会转型。
对于未来军民深度融合发展主战场和大方向,中国航天科工有着明确的思路。高红卫董事长表示,中国航天科工必须以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为奋斗目标,将军民融合深度发展主战场向“安康乐知”升级换挡。安就是安全、康就是健康、乐就是欢乐、知就是知识。中国航天科工将高度关注人们“定制化、个性化”的需求,高度重视发展信息技术、智慧产业、智能技术的应用,高度关注颠覆式创新,推动军民融合产业发展再上新台阶,努力发挥智慧产业主力军作用。
目前,作为战略性、高科技、国家级创新型企业,中国航天科工紧跟“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发展态势,率先提出智慧产业概念,归纳分析以物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为依托的众多产业形态,培育形成19个重点应用领域,成立了物联网技术中心、智能交通技术中心、智慧农业产业联盟、智慧管网管廊联盟等产学研合作机构,形成了共性、支撑和应用100余项关键技术和近360项重点产品,取得了80余项国家级资质,拥有千余名专家和创新人才。军民融合科创基地、航天智慧科技城、产业园和产业基地等遍布全国数十个城市,对智慧社会建设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
同时,中国航天科工已建立智慧产业社会化“总体院、总体部”,并依托航天智慧产业M个智慧产业子领域牵头和参与单位,N个智能技术、产品和服务提供单位,开展航天军民融合技术成果转化,遥感遥测、自主可控、空间信息应用等领域核心技术攻关及关键产品研发,航天特色微服务集市构建,以及重大项目牵头、总体规划等工作。
中国航天科工已与50多个地方省市政府形成战略合作关系;与400余家科研机构、知名企业等开展产学研用合作;吸引千余家技术、产品及服务提供商;实现智慧应用资源、智慧服务资源的汇聚,创建具有世界影响力的智慧产业生态集群。
高红卫董事长表示,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中国航天科工后续将继续创新智慧产业发展理念,积极开展改变社会运行与管理方式的智慧社会运行平台及相关专业性智慧产业集群生态建设与运用,加大各类智慧产业公共平台与服务能力建设力度,为数字中国、智慧社会作出贡献。
安全生产协会信息员智慧工地(一)总体架构设计综述
导读:工地管理是一项繁杂而细致的工作,也是充分保证建筑工程的质量、优化建筑工程结构以及降低工程施工成本、提高工程施工效益的管理工作。建筑施工企业要在竞争日趋激烈的建筑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将工地管理的工作放在首位。工地管理水平的高低,决定了企业的整体管理水平,也体现了建筑施工企业生产、经营等方面的综合实力。对于建筑施工企业来说,工地管理水平是建筑施工核心竞争力的有力体现,也是建筑施工企业在建筑市场上得以立足的基石。
▌工地智慧化发展趋势
传统的施工现场管理具有劳动密集和管理粗放特性,因而运转效率低下,在劳务、安全、材料、环境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如何加强施工现场安全管理、降低事故发生频率、杜绝各种违规操作和不文明施工、提高建筑工程质量,仍然是施工企业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
随着“互联网+”时代到来,建筑施工企业管理者亟需利用信息化手段对工地进行“智能化”管理,通过引进先进的信息技术,如BIM技术、移动端、智能硬件等,与工地管理深度融合,规范劳务用工、物资、设备,以及施工环境管理,提升施工现场的安全性、提升管理透明度,拉近产业上下游供需距离,解决数据采集的真实性和及时性问题,助力企业降本增效。
在“云+大数据”支撑下,建筑工人借助各类智能工具、智能机械等实现科学有序的现场作业,管理者借助智能PC端、移动端等全过程实时进行运营监管,使施工现场进入“智慧工地”时代。在“智慧工地”时代,将为基层员工提供互联网化的信息服务体验,为大型且复杂的作业施工服务提供全面的数字化解决方案,为企业构建端到端的生产运营数据汇聚能力,为产业链共利益者建立高效的供给资源预测基础。
▌智慧工地的提出与定位
“智慧工地”是智慧城市理念在建筑施工行业的具体体现,是建立在高度的信息化基础上的一种支持人事物全面感知、施工技术全面智能、工作互通互联、信息协同共享、决策科学分析、风险智慧预控的新型信息化手段。它聚焦工程施工现场,紧紧围绕人机料法环等关键要素,综合运用BIM技术、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移动和智能设备等软硬件信息化技术,与一线生产过程相融合,对施工生产、商务、技术等管理过程加以改造,提高工地现场的生产效率、管理效率和决策能力等,实现工地的数字化、精细化、智慧化管理。
“智慧工地”通俗讲就是将感应器植入到建筑、机械、人员穿戴设施、场地进出关口等各类物体中,并且被普遍互联,形成物联网,再与互联网整合在一切,以一种更智慧的方法来改进工程组织和岗位人员交互的方式,以便提高交互的明确性、效率、灵活性和响应速度。
“智慧工地”是BIM技术、物联网等信息技术与先进建造技术深度融合的产物。具有以下四个特征:一是聚焦施工现场一线生产活动,实现信息化技术与生产过程深度融合;二是保证数据实时获取和共享,提高现场基于数据的协同工作能力;三是追求数据的分析与预测能力,提高领导科学决策和智慧预测能力;四是充分应用并集成软硬件技术,满足施工现场变化多端的需求和环境,保证信息化系统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智慧工地总体架构
“智慧工地”将在施工现场,收集人员、安全、环境、材料等关键业务数据,深入发现原来忽视或不好管理的细节。然后依托物联网、互联网、超级计算机,建立云端大数据管理平台,形成“端+云+大数据”的业务体系和新的管理模式,建立智慧工地综合管理平台,打通从一线操作与远程监管的数据链条。
“智慧工地”所构筑的平台主要由智能采集层、通信层、基础设施、数据层、应用层、接入层组成,采用先进的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通讯等技术,通过“云+端”模式,将移动执法终端、施工升降机、塔式起重机作业产生的动态情况、工地周围的视频数据、混凝土和渣土车位置、速度信息及时上传给综合管理平台,实现劳务、安全、环境、材料各业务环节的智能化、互联网化管理。
▌智慧工地的应用成效与价值
“智慧工地”在人员管理、物料管理、设备管理、施工安全等诸多场景发挥重要应用价值,在人员管理方面,通过对施工现场封闭式管理,通过闸机等设备,有效管控施工人员的进出场,杜绝外来陌生人员进入,使得工地更为安全;在材料、机械设备方面,可以做到实时管控,对进场物料跟踪管理,合理安排机械进出场,杜绝物料浪费毁损,防范设备安全隐患;通过远程监控,实时了解施工现场进展情况,做到透明施工。
通过“智慧工地”建设,降低现场管理成本,提升保护环境的水平,降低施工事故发生率,使施工单位、业主、政府、企业等各级管理部门可以及时准确了解工地现场的状况,有效提高项目管理和现场管理的效率,提升项目精细化管理水平,使行业监管与服务更加高效。
想了解更多?请猛戳链接↓↓↓
责任编辑: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今日搜狐热点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市民卡智慧医疗余额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