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和西医的区别与西医有关系吗

没有关系。
经络是布满全身的每一个部位,而淋巴则不是。
全身淋巴硬结问题很严重,先去正规医院做检查,然后对症治疗。
正常人浅表淋巴结很小,直径多在0.5厘米以内,表面光滑、柔软,与周围组织无粘连,亦无压痛,平时是“风...
淋巴结发炎。中西医结合治疗比较好。也就是用中药和西药结合。不要吃辛辣,不要喝酒,吃辣椒。
答: 经络学说是中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贯穿中医学的生理、病理、诊断和治疗各方面,涉及针炎、推拿、气功诸领城。早在二千多年前,我国古代医书就有关于经络系统的详细记载...
答: 中医学上认为经络是经脉与络脉的总称,是人体气的通路。能起到沟通内外、贯穿上下、联系左右、网络周身的作用,将外在筋、脉、肌、皮、五官、九窍与内在的五脏六腑等连成统...
答: 经络是一个“通道”,通道受阻人就会感到不舒服。经络循行线是由人体各部位的穴点连接起来的,我们的双足上有很多穴位,当我们按摩足部反射区时,就会刺激这些穴位,它同血...
答: 估计是肝肾阴虚,它会导致牙龈出血;手脚发冷又似兼具阳虚之症;你最好去医院找中医医生诊治,通过望、闻、问、切,达到确诊的目的,以便用中药调理而痊愈!
大家还关注
Copyright &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确定举报此问题
举报原因(必选):
广告或垃圾信息
激进时政或意识形态话题
不雅词句或人身攻击
侵犯他人隐私
其它违法和不良信息
报告,这不是个问题
报告原因(必选):
这不是个问题
这个问题分类似乎错了
这个不是我熟悉的地区医学进展:
临床指南:
检查手册:
关于中医与西医,常见几大误区。
已成功收藏该文章,
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西医东进,传入我国。自此,中医与西医矛盾了上百年,争斗了上百年,甚至历史上有好几次不少的所谓能人志士组织想要废除中医,认为中医不够科学,属于落后的、迷信的、落伍的、过时的东西。康有为、梁启超、鲁迅、余云岫、方舟子等人都曾一度组织想要毁灭中医,我们暂且不讨论他们的初衷,因为初衷发自内心,内心世界的隐秘真的无人知晓,我们不做任何的判断。
  需要指明的是,初衷是为了救国也好,是为了抵制迷信也罢,或者是为了进步也好,为了文明也罢。眼下看来,他们都是做了一件非常错误的事情,因为中医可以治疗疾病,而且在太多目前发达的现代医学所解决不了的疾病方面,中医往往有着比较成熟的、可靠的、甚至是确切的疗效,只要有疗效,就是医学的真理,就应该是符合科学的。科学就是真理,而不只是所谓的现代数学、物理、化学才是科学,这些属于自然科学,而不是关于生命的科学。我们常常看到实验室里边的真理,用在生命上时总是不那么一致。人不是机器、当然也不是小白鼠或者小白兔,岂能一一对应。历朝历代经过无数次的人体试验,人类在苦难当中经验出来也好,在传统哲学思维应运而生的理论也好,都是经得住考验的,既然有效,又怎么会是迷信,又怎么能说是落后的医学。
  这些都是我们每一位中华儿女需要知晓的。当然2003年以来,国家一度开始高度重视中医的现代化发展,现代化没错,只是传统也应该合理的继承,当然有些东西可以剔除,用不着全部继承,或者说我们需要合理的剔除,不可以盲目的主管喜好性的剔除。
  笔者――微末行医也近十年,连上学院和自学中医已经将近十五年,也仍不住想要纰漏一点儿中医与西医的百姓常见误区:
  一、中医慢,西医快。
  这个我不是很认同,过去的岁月,传染病、急诊、产科全部都是中医再做,现在只有袖手旁观了,所以逐步的也就不会做这些事情了,也就被世人指认为中医不会急诊、不会治疗传染病、不会接生。事实上,中医没有权利急诊,当然除了农村偏远山区之外,闹市里边,中医急诊如果成功还好,如果失败是要负全部法律责任的,等同于刑事案件。西医急救,如果失败也是医学的无奈,根本不会考虑刑事案件之类的责任,因为大家都认为这个才是高科技,中医只是经验医学。其实,药证相投,就是一碗汤的事情;药证不投,才会轮船装。吃对药了,效果很快的,感冒发烧都可以的,甚至比西药还要迅速,这个好多受益的老百姓,应该有体会。西药的话,看上去快,其实太多的时候就是“控制,根本就不是【治疗】,基本上是快速掩盖不适症状,其实疾病还在那里,而且更加严重而不自知。否则怎么会有那么多的不治之症,最后都是终生服药,而且不能停药。
  二、中医治本,西医治标。
  虽然本人是个传统的地地道道的中医,但是并不认为中医可以治本,起码在某些疾病方面是做不到的,比如本人曾经治疗过一个高血压患者,当然我不是使用中药为病人降低血压,而是使用中医的辨证论治来为病人调理血压,事实上病人被我治疗了将近半年,血压还是纹丝不动。后来嘱咐患者去看西医,西医简单的B超发现,这个患者患有腹主动脉瘤,她的高血压完全是因为这个腹主动脉瘤压迫大动脉所致。关于这个问题,我再三思考,认为:中医在某些疾病方面,根本就治不了本,连标都解决不了。人家西医只是一个小小的手术,一刀下去,病人的血压就从此恢复正常了,人家才是治本的。这个患者对我的教育意义,实在是很深。否则,在这之前,我始终固执的、错误的认为,中医治本、西医治标是个永恒不变的真理。
  三、中药没有毒副作用,西药才有。
  关于这一点儿,就更是荒唐了。古人早就说过,“是药三分毒,当然这个三分,不是所谓的十分之三的意思,而是告诫我们,所有的药物都有一定的偏性,如果使用的得当就是药性,如果使用的不得当就是毒性。而不是说,每一种药物都是对人有伤害性的,也不能按照现代的实验室提取某种药物的有毒成分来作为取缔这种药物生产,并合法的、自以为“合理的要求其相关药品做相关下架处理。其实,如果砒霜用的得当,那就可以是补药;如果人参用的不得当,那就可以是泻药。中医的毒副作用不能说完全是来源于使用不当,但大部分完全是因为使用不当。大家也不要过多的怪罪中医当中的庸医,毕竟中医也是人,只要是人就有智慧聪明程度的不一致,有的就先天禀赋高一些,得天独厚自然应该更加清明一些,为老百姓的健康事业多做一些贡献。脑袋儿不好使的,自然就应该多多的学习,态度更加恳切一些,尽管这样做也不能保证您就会万无一失,所以庸医这个词,实际上不同程度的,每个医生都是。连那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国医大师,也不例外,而且他们自己也是承认自己的不足的,只是他们的徒弟或者学生大多不愿意承认他们师傅的有限,非要说他们的师傅就是神,想来又是多么的可笑。
  四、好多自认为明智的人,都会西医诊断,中医治疗
  个人认为,这个是更加荒唐的事情。西医的检查手段,比如化验各种体液的成分来推断机体功能的项目,以及通过物理手段来观察或者窥探人体结构性变化的检查。这些检查报告是不是很科学尚且是个问题,而且最关键的,这些检查手段都应该是辅助的检查项目,完全不应该完全彻底的代替医生的主管分析能力。况且检查的报告也是人在读片或者使用显微镜看镜下世界。看似标准,实际上还是有一定的主观性,并不完全是客观的。更要命的是,西医的检查报告,对一个传统的、或者更加准确的说是研究气、血、阴阳、无形的中医来作为开出药方的参考,这个岂不是笑话吗。就好比一个博学的西医,喜欢开点中药,殊不知,中药的使用是需要中医的理论来指导的,四气五味你懂吗。既然不懂,岂不是无证驾驶吗,事故岂不是就在不远处吗!我们反过来说,如果一个患者朋友,采用中医的检查报告,望闻问切得来的病历资料,递交给他非常信任的、也是关系比较密切的西医去看病,想要通过这些来为他开些西药,你们觉得这个西医会不会使用这些数据开处合理的西药处方,我相信所有的人都会认为这个患者和这个医生都是个疯子,如果可以以此开处西药的话。这样一来,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我极力反对,西医检查的数据提供给中医做开处中药处方的参考资料了。
  五、最后一条,我们还是探讨一下有关六味地黄丸的事儿。
  现在好多老百姓,都说六味地黄丸人人都可以吃,当保健品吃就可以了。可以补肾,还可以保健养生之类的。其实,这根本就是个天大的笑话。我们说六味地黄丸是宋代中医钱乙,为了治疗发育迟缓、发育不良的儿童特别打造的儿科用药,这个大家可以百度查一下,用不着我过多的解释。钱乙医生再汉代张仲景的金匮肾气丸的基础上,去掉两味热药――炮附子和桂枝(汉朝的肉桂和桂枝经常通用)而形成的六味地黄丸。大家不要奇怪,过去我们不是那么较真的,比如中医说心,可以是指胃;说胃的时候,可以是指肠。我们起码要知道这些常识,省的被一些利益熏心的商家所蒙蔽,乱吃一顿根本就不适合我们的补药。六味地黄丸,不是人人都可以吃,更不是补肾的法宝。肾虚也不是单纯的只有肾阳虚和肾阴虚,还有肾气虚、肾精亏损等。不是简单的六味地黄丸就可以解决的,如果肾阴虚,建议左归丸更好;如果是肾阳虚,建议右归丸更好。金匮肾气丸的使用也有误区,以为是壮阳的,实际上是温补肾气的。
  最后,笔者微末提醒大家:没有一种药物是可以治疗百病的良药。具体的药物必须再医生通过中医理论合理的安排,就类似与兵家布阵一样,安排成具体的方子才可以。中医开的是【方】,不是【药】。药,如果不成【方】,就不会治疗疾病的。否则,你想想如果一个人咳嗽,比把中药书上的所有可以止咳的中药全部罗列,然后抓取煎汤喝,你看看你的咳嗽能不能好,如果能好,那是巧合或者偶然,不能痊愈才是必然。我们必须在正确辩证之后,才可以使用药物,不但要有止咳的,如果有痰还需要有化痰的,如果有气虚还需要添加补气的,如果有邪热还需要有寒凉的清热药物,如果有寒邪还需要有温宣的化寒药等等。其他病症,也都是一个道理。
等8人觉得很赞!
确实是这样
需要多一些这样的科普介绍。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交流分享”,版权均归经验分享所有,欢迎转载,但请务必注明出处,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
擅长疾病:湿气重,顽固性口腔溃疡,地图舌,痈,伤寒,奔豚气,风湿热,喉痹,胃石,疥疹
(191人浏览)
(187人浏览)
(110人浏览)
(155人浏览)
同时添加评论
分享了咨询
腹股沟疝麻醉方式及优缺点比较的个人工作总结-石家庄第一医院田硕主治医师关于腹医院田..
为什么举报这个回答?
请选择理由
广告等垃圾信息
不友善内容
违法违规内容
不宜公开讨论的政治内容
其他(可自行填写)
邀请医生回复问题?
您已邀请过该医生。深度好文||中医与西医:不同的时空维度
天下医学,可以分为“中庸医学”与“对抗医学”两大类。
中庸的定义是“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
中庸就是“执两用中”,其思想为《内经》所吸收,在构建中医生理、病理、诊断、治则、养生等基础理论时都是中庸思想的具体体现。“中庸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而平常之理,乃天命所当然,精微之极致也。”
中医——中庸医学的智慧
如果把中医的“中”理解为中庸,英文是Moderation,那中医的英文就应当是Moderation Medicine。如果当初就把中医翻译成这么一个高大上的名字,且不说省下多少嘴皮子,多少纸张,单说名称之争,哪里还有“东方医学”,“韩医”,“替代医学”这些杂种名称的余容身之地?!
有时候被人误解,劝告我不要反对西医。我不反对西医,西医走西医的路,做西医的事,我为什么要反西医?同样,我也不反对科学,也不反对宗教,前提是科学不做宗教的事,宗教不做政治的事。我反对的是,说一套做一套,带着中医帽子的西医,反对中医不走自己的路,去走西医的路,被人看成是偷西医蛋糕的小偷。
不排斥学中医的学点解剖学,实验室诊断知识,但是,如果没有了这些西医知识,就不会看病的中医,就不是中医,而是带着中医帽子的二流西医。如果中医离开西医就不会看病,那中医也没有存在的必要。问题的关键在于,真中医效果更好,思路更清楚,为什么要搞假中医?
中医要保持自身的独特性
中医就是中医,不是其它什么任何学科,中医有着自身的发展规律,只管做好自己的事就好,中医可以融合现代科技,但要保持自身的独立性,如同物理学用数学,物理学仍然是物理学一样。
如何做到这一点呢?就是所有技术,一定要在中医的思维指导下应用。比如张锡纯的阿司匹林石膏汤,就为我们树立了光辉典范。这里用阿斯匹林,有寒解汤作用,并可以代凉解汤。如果这样用阿斯匹林,阿斯匹林还是西药么?
反过来,如果我们说麻黄升血压,金银花有广谱抗菌作用,那还能说麻黄、金银花是中药么?
可见,一个药物本身是没有中医或者西医之分的,如果用中医的理论指导应用,它就是中药,如果用西医理论指导应用,它就是西药。
中西医的区别是什么?
要厘清中西医关系,还需厘清中西医的区别:
1.医起源于中国,是中国古代先贤首创;西医起源于古埃及及古希腊;
2.中医的基础理论基于哲学;西医的基础理论是基于自然科学;
3.中医诊断方法是望、闻、问、切;西医的诊断方法是视、触、叩、听,而西医的各种检查手段,只是“视”的某种延伸;
4.中医的治疗手段是针灸、手法和中药;西医治疗靠的是西药和手术。
5.中医是对人的总体关照;西医是对人的局部修补或阉割。所以说 中医和西医是完全不同的两个系统,除了相同的对象(患者)和目的(疾病治疗)以外,其他并无干系。
要厘清中西医关系,还需阐明其各自产生的背景。
世界大体可以分为物质和精神两个部分,西医体现着物质文明的普遍原则。中医的着眼点不是物质,而是物质与精神的相互关系上。
如果说西医是“物质医学”的话,那么中医就是沟通物质肉体与人类精神协调平衡的“中介医学”。也可以说:只有了解了物质结构的人,才可以发明西医学;只有对物质和精神结构都了解的人,才可以发明中医学,而中国的古代先贤正是这样一批大智大德之人。
中医有效的秘密在于强大的天文学背景
人的生命有不同层次,从不同层次去考察研究人,就产生了不同的学科。
1. 西医:从物质层面研究人体;
2. 经典中医:从能量(气为主,形为辅)层面研究人体;
3. 现代伪中医:即伪中医是以形为主,以气为幌子,来构建人体模型;
4. 宗教:从精神灵魂层次研究人体。
中医为什么有效,受西医的影响,现代人一般很容易从微观去考虑,比如神经,血管,肌肉,内分泌等等。而实际上,忽略了中医的有效性的真实原因,是来自于强大的天文学背景。
天文学是关于时间和空间的学问,这个世界上,没有哪一件事物与时间空间无关,古人就是创造性地把天文学规律用于人体,才产生了中医。当今中医界,继续用微观的,局部的方法研究中医的,是现代中医;而回归用天文学这样宏观的方法来研究中医的,是经典中医。
辨证论治是中医的最高境界
你可能会说西医不同病用不同的药,也是辨证论治?其实那只能算是“辨病”论治。你比如:某种炎症,西医会看到炎症本身,而中医则要区分是虚证还是实证?是阴虚还是阳虚?是心火胃火还是肝火......?等等等等,辩证辩证,就是要辩到“证”的层次,唯此用起药来才心中有数,精确制导、有的放矢。
西医的辨“病”论治,是微观(借助现在科技仪器)的诊断,宏观的用药,往往或过或不及,而当前,临床过度治疗已成普遍现象,药源性伤害,已成为西医无法摆脱的魔咒!
责任编辑: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今日搜狐热点6w 播放全部喜欢手机听分享声音简介已购买本课程的同学,请添加正安答摩半夏微信号【damoxzs】,回复数字666,审核通过后即获入群资格,群内不定期进行经典诵读打卡、学习交流等活动,还会派发多种福利哦。【课程内容】各位喜马拉雅的朋友,大家好。今天,我们继续从“气”讨论,再延伸到中西医比较的话题。上一讲我们已经明白,还原分析方法是以古希腊时期“原子论”为背景,是一定要把整体分拆为部分来观察的。在研究整体中的每一个独立的部分时,还原分析方法自然有它的优势,确实比东方的“元气论”,要更加深入、细致,更为准确、严谨。比如,最近很火的现象级电影《我不是药神》——就把西医的这种优点,充分地发挥出来了。我们也因此知道,格列卫是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神药。那这个药神在哪里呢?神就神在,它是一个靶向药物。靶就是射击打靶的那个靶。而靶向药物起效的前提,就是靶点必须分明。慢性粒细胞白血病这个病,问题就只是出在两条染色体断裂的时候交换了材料,导致基因异常表达,所以这个病的靶点是分明的。也正是因为这样,才能研发出控制这病的神药。但问题是,所有的疾病,靶点都那么分明吗?我们应该知道自然科学中的一个常识,就是“整体大于部分之和”,复杂现象的复杂性机制通常是无法简化的。整体不是由其中多个部分简单堆砌而成,而是各部分有效组合在一起。所以,有机协调的系统,他整体的复杂性是远远大于部分的总和的,人体,正是一个典型的复杂有机体。因为局部分解得越精细,越微观,局部和整体的关系就越复杂,而恰好处理复杂关系不是西方的还原分析法所擅长的,西医学在这时就经常显得力不从心了。我们看看现在不少常见病,用西医的方法,有多大的比例是完全断根治好了?比如原发性高血压、冠心病、少年型糖尿病、躁狂忧郁精神病等……属于多基因遗传病,这些病大部分都只能控制,为什么呢?因为如果加上各种后天因素的影响,这些病的发病机制就太复杂了,换句话来说,就是靶点不分明。靶点不分明,你再要研发出像格列卫这样的靶向药,就不容易。比如,抗高血压药,按照治疗机制不同,就有五六种分类。具体到某个高血压病人,适合他吃的是哪一类?还得医生一边分析,病人一边试用,才能慢慢定下来哪一两款适合他。那这些药物有效吗?从降压的角度看,有效。但从根治的角度,就谈不上,为什么呢?就是因为机制复杂了,作为药物研发,它只能做到拦住高血压发病环节的一些主要通道,而不是作用到最上游,所以,一旦有了高血压这种病,就西医而言,基本上是终身服药,而且只能控制,所以西方医学有这么一个格言:有时治愈,常常帮助,总是安慰。这里我们不难看出,用还原分析切割的方式,来研究一个整体的人体,不是没有缺陷的。同样,延伸出来的治疗方式,也不是没有缺陷的。通过前两讲以及上面的例子,我们可以看出,西医学是结构科学,他主要是研究结构的,走的是结构决定功能这条路。而中医是什么呢?以元气论为背景的中医既然强调一气相牵的各种关联,那么,中医实际就是关系科学。我们来看中医,看病治病的重心是放在哪里的?中医是讲阴阳的,那人体阴阳状态好,就叫阴阳平衡。如果人体处在疾病的状态呢?我们就说是阴阳失衡。中医治疗,就叫做调整阴阳,使它恢复到平衡状态。我们再想想,什么需要平衡?关系!需要平衡的就是关系。除了阴阳,五行之间更强调平衡,气机升降也讲平衡。再进一步,我们看脏腑功能,看的不单是某脏腑功能正常不正常,还要看脏腑之间的关系协调不协调。这样一归纳,中医落实到治法上,大部分就是调整关系。那我们能不能说:西医,因为重心在结构,就不能调整关系?或者说:中医,因为重心在调关系,所以治不了结构的病?恐怕不能这样说!只是大家的关注重心,有所不同。那么该怎么表达,才更加准确?西医治疗的重心是针对结构,但通过改变结构,也许能改变关系。中医,注重关系,也可以通过调整关系,来影响结构。比如说阴阳调平衡了,脏腑功能协调平衡了,换成大白话讲,就是人体的生化内环境和谐了,结构就可能发生良性改变的。所以,西医擅长的是什么病?器质性病变!什么叫器质性病变?就是有结构、指标改变的疾病。而对于亚健康,或者是功能性疾病,由于难以结构化,也没有微观指标的改变,西医看来就是机制不明,机制不明就很难研发出针对性强的有效药物,这时候,也很难着手治疗。但你看中医擅长的是什么?擅长的是平衡人体各种关系的失调。这精气神层面的调理——比如改善体质,改善亚健康状态,治疗功能性疾病。而对于西医所讲的器质性病变,中医也不是没有办法。我们刚讲了,通过调整关系,可以改变结构。也可以用专病专药,或者专门的方法来影响结构。所以,对于中医来讲,不管是疾病,还是亚健康状态,还是只是体质有些偏差,中医在调治上,都有应对办法,适应面更广,不是说一定要有了结构、指标改变,才能出手治疗。人体只要有了不舒服,就可以着手调理了,可以说是提前预防、提前制止了疾病的发展。这里举一个例子,比如一个女病人来了,她同时有甲状腺结节、乳腺增生、子宫肌瘤、还有慢性胃炎、还失眠,那么对于西医来讲,这是五个病症,应该是分开治疗、分别对待的。但在中医来看,它们是有关联的。这种病人,心情往往比较郁闷,这在中医属于肝气郁结范畴,当人体的气不畅通,由他推动的血跟水液也不容易流通。那么就容易停留郁积在局部,形成类似于甲状腺肿,乳腺增生,子宫肌瘤这类的肿物性疾病。人体内的肿物,在中医看来,往往不是痰就是瘀。至于什么是中医讲的痰?我们先别望文生义,它有更广的内涵,在后面的某些讲会专门讨论它。至于慢性胃炎,属于消化系统的疾病,跟心理的关系相当密切。在这种案例上,多半是肝气犯胃;大白话讲,就是心情的不舒畅引起的胃部不舒服。再来说失眠,失眠在这里,在中医看来是肝郁化火扰心,源头还在肝。那从中医的角度,从肝这个源头去把握,在治疗上进行一体化处理,比如以疏肝解郁为主,兼活血化痰散结,还有清热。综合来讲,对于这五种病症,就是以调整关系为主,兼顾结构的治法。因此能够在一个处方之中,完成以上五种病的治疗。不妨这样说,搞物质结构,我们玩不过西方人;但假如玩关系,又有哪个国家,哪个民族玩得过中国人?所以,现在关于中医科学不科学的讨论,往往是先假定了一个标准,就是把擅长研究结构的还原分析方法当作唯一的科学方法,以这个为标准,为参考,来评判中医。但还原分析法,就是科学研究的唯一方法吗?它是科学形态的唯一形态吗?就西方科学而言,也不是只有这一种形态。那既然还原分析方法不是唯一的科学方法,又怎么能仅仅以它做参考,就说中医不科学呢?所以,中医是否科学,这个话题,不少下结论的人,往往是还没有认真思考,就武断地下了不公平的结论。与其争论中医是否合乎西方规定的那套所谓的“科学方法”,不如想想中医是否合理,中医人追求的就是理性实用。好多年前,有一天看《锵锵三人行》节目,嘉宾是陈丹青先生与一位女士,节目从整容引出话题。学油画出身的陈丹青谈到西方人的时候说,他们面部轮廓块面清晰,立体感很强,所以以块面、光线、重彩、雕塑感见长的油画很适合画他们。而中国人的面部立体感没那么明显,尤其是女性,面部线条柔和,块面不分明,阴影很难察觉,所以到现在他还在迷茫,油画能不能画好中国人的脸?你看中国古代的人物画以线条为主,色彩轻敷,却很能表现出中国人的气韵。这实际上就是,不同的审美对象,产生了不同的画种,不同的画法。或者倒过来说,不同的画法,适合不同的审美对象。节目的话题再延伸,聊到了穿西装,感觉西方人穿上去挺拔、立体、潇洒。而中国人穿,则显得头大、身小、扁平,劣势尽显。一个身材再好的中国男星,假如旁边站一个平常的西方男性,大家都穿西装的话,中国男星很容易就被比下去了,道理很简单,西装并不是按东方人的身材来设计的。但因为集体心理暗示,大家都穿西装,穿西装就成了美,这是一种从众心理,是自主审美系统丧失的表现。而现在的部分国人似乎已经失去了自信,失去了以自己的眼睛看自己的能力。这里我们要思考的是,还原论方法在近现代科学中不断取得成绩,人们下意识的将它当做唯一的科学标准,是否也是一种从众心理?是集体心理暗示的结果?是否同样属于失去了以自己的眼睛看自己的能力?我们应该明白,西方习惯在有形的物质结构中观察世界,观察人体。东方着重的是在自然和生命的无限变化过程中,寻找本原规律,发现自然和人之间的关系,再用来探索自然与生命,发现更深的奥秘与原理。这,同样是一种科学形态,这种形态与西方科学形态恰好形成了互相补充的作用。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中国人是有幸的,假如有病患,至少不会只有一种选择。(本集完)《潘毅·中医文化必修课》凝聚了广州中医药大学博导潘毅教授三十年的学术、临床积累,用沉淀数百场课程讲座的精华,带你从《黄帝内经》到诸子百家,从历史文化到哲学思考,全面了解中医,贯通文化。一课带你深入中医文化,通晓百家之长。潘毅老师带你解读《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等中医经典名著,并通晓中医与易经、道家、儒家、兵家、武术等各家的结合,了解变易、中和等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思维,把传统文化的哲学思考、反应策略、对治方式用于工作生活。在知识上,你将获得极为广泛中医脉络与文化见解,在技能上,你会完整推演中医的医理病理和治病方法,传递正确的养生方法。在思想上,你能建立系统而深邃的思考模式,真正看懂中医,从容应对大千世界。null20条50条100条简介:历史人文随时随地·听我想听下载手机APP扫一扫 下载喜马拉雅FM手机APP选择下载方式关注微信公众号扫一扫 关注我意见反馈1.您可通过官方App在‘帮助与反馈’中留言(推荐)2.拨打客服热线:400-838-5616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医的湿气西医叫什么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