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天左侧太阳凹陷的人命苦吗穴位置疼,一跳一跳的疼,怎么办


课程主讲人:谢延杰老师

谢延杰1975年生,出身中医世家,针灸医术已祖传四代,澄江针灸学派再传弟子,幼承庭训,少衍祖学,熏陶积渐。祖父谢锡亮系山西省著名老中医,中国灸界泰斗,著述丰硕,成果卓著,德高术精,经祖父口传心授,耳提面命,精心栽培12年,亲炙至深,尽得真传,以秉承祖训,沿袭家传绝技为己任。临床20余年,擅长直接灸(麦粒灸),隔物灸(隔药灸),雷火神针(太乙神针),悬灸,新铺灸,毫针,火针,针挑,刺血,火罐等自然疗法。并将上述诸法有机结合,提高疗效,随症加减,灵活变通。撰写论文曾在中国针灸杂志,浙江中医杂志上发表,有《谢锡亮教授直接灸法举隅》,《直接灸,火针,刺血结合的临床应用》,新铺灸,直接灸,火针综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67例等,参编著作有《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承淡安》,《谢锡亮灸法》,《健康长寿与灸法》,《谢锡亮灸法医案》。

我有一个艾灸百会的体会:我妈妈80岁了,心脏病、糖尿病、高血压、肾病,占全了,摸她百会位置,凹陷得很厉害,典型的中气不足。

我妈妈大便不畅,经常借助开塞露,有时看她使劲真怕引起心脏问题。

后来看一篇文章说便秘有时是肺气不足引起的,因肺和大肠相表里,于是我尝试艾灸百会,结果一试一个准,艾灸百会2分钟就能顺利排便,屡试不爽,而且一段时间后百会位置凹陷的状况明显改善,可见艾灸百会能提升中气,降肺气,是个不可多得的重要穴位。

百会穴位于人体头部,头顶正中心,可以通过两耳角直上连线中点,来简易取此穴。(或以两眉头中间向上一横指起,直到后发际正中点。)

百会穴的主治疾病为:头痛、头重脚轻、痔疮、高血压、低血压、宿醉、目眩失眠、焦躁等。此穴为人体督脉经络上的重要穴道之一,是治疗多种疾病的首选穴,医学研究价值很高。

为督脉,为手足三阳、督脉之会,被击中则会脑晕倒地不省人事。

如果头部是人体的总司令,那么,百会穴就是总司令的大脑,可以说是核心中的核心。事实上,这样评价百会穴一点儿也不为过,因为,在人体的12条经络中有6条都汇集于百会穴,它们分别是手太阳小肠经、手少阳三焦经、手阳明大肠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阳胆经、足阳明胃经。并且,这6条经都和有“阳脉之海”美誉的督脉相交汇。

 尤其是保健百会穴,它对治疗头痛、高血压、低血压、失眠、焦虑、心悸、健忘、癫狂等效果都不错。最近,我在翻看古医典籍的时候发现,它可以治疗的疾病非常之多,简直让人惊讶。除前面说到的,它还可以治疗受风头重、心烦、中风、耳鸣、泄泻、便秘、脱肛、耳聋、鼻塞不闻香臭、头不可左右顾、热病汗出而善呕等症。

所以很多医学人士干脆,把百会穴改名叫‘百岁穴’。现在,我每天按摩百岁穴,血压没升高、精神也特好,每天一沾枕头就睡着了。”

小善给大家建议一下,如果有以下的病症的朋友们建议艾灸一下百会穴:

1、脾胃不好的人,因为胃经经过此部位,在发际线上下一寸左右的部位艾灸,可以有效缓解胃肠不适。

2、体质差、易感冒、容易失眠的人,要着重梳头部正中的督脉和膀胱经区域,即从前额正中央沿头部中线梳到头后枕部,可以前后往复地梳。督脉有“阳脉之海”之称,膀胱经是人体循行路线最长的一条阳经,多梳此部位可以通经络、调气血、振奋阳气,使外邪不易入内,内邪得以祛除。

3、有头晕、后头痛的人,可着重梳梳头后侧枕部区域,促进脑供血,缓解不适。

4、有偏头痛、肝胆不适,或气闷、胁肋部胀痛的人,可着重梳头部两侧。头部两侧是胆经、三焦经循行的部位,经常梳一梳能够疏通肝胆气滞,缓解疼痛。

5、每天早晚建议多梳梳头,节奏由慢到快,次数不宜超过100次,防止损害头皮。最好选用牛角梳或木梳等天然材质制作的梳子,因为塑料梳子容易产生静电,长期使用会使发质粗糙蓬松,不利于养生保健。

6、如果有条件的按摩和艾灸的方法,也不错,但是为什么以前我不推荐艾灸呢,因为一般都不方便,悬灸容易烧到头发,并不是每个人都有条件去养生馆艾灸,何况,头部是天天都需要保养的地方呢。

长按二维码或扫一扫添加微信公众平台每天收到艾灸文章↓

大家好,我是高老师。如果您有艾灸疑问,可关注以上公众号,在输入框或评论里给我留言,我会第一时间为大家解答。如果您想报参加《谢锡亮灸法传承学堂》艾灸培训班也可联系我们。


原标题:骶骨痛多与肾气亏虚、筋骨失养有关,艾灸此穴可很好地缓解疼痛

次髎穴,因位于上髎之下,髂后上棘与后正中线之间,平对第2骶后孔处而得名。该穴是足太阳经的骶部腧穴,是治疗穴下有关脏器病和足太阳、少阳经经脉所循行处的骶髋、股、膝部经脉病变的常用穴位。在次髎穴的位置所在处,还有上髎、中髎、下髎穴都在骶骨孔处,左右共八穴,合称为“八髎”穴。下面,我们就来看下次髎穴在日常生活中的具体应用。

取补次髎穴,可补虚约胞,增强膀胱的束约、排尿功能以及清宣膀胱郁热,对于因肺脾气虚、肾阳不振、肾气不固等原因造成的遗尿问题,具有很好地改善作用。

取刺骶部的次髎穴,可治疗因气滞血瘀和寒湿凝滞所致的经期小腹疼痛连及腰骶者。对于前一种原因,可取泻次髎、三阴交以行气散滞、通经活血;后者可泻灸次髎穴、血海穴以温经散、通经活血。如果大家对针灸的手法不太熟悉的话,可取一根棉棒,用棉棒的圆钝头一端扎刺穴位处,此法可取得与针灸类似的效果。

脱肛也是我们在生活中经常遇到的一种问题,在中医看来,这多是由于中气不足,气虚下陷,不能摄纳所致。亦有因脾肾气虚、气血两虚和湿热下注的原因,取补次髎穴可起到收升提固直肠的效果。

督脉贯脊属肾,足少阴经贯脊属肾,足太阳经循经络肾,从腰中下挟肾。骶骨部是足太阳、足少阴和督脉循行所过之处,此三经又都与肾有联系,肾主骨藏精生髓,因此骶骨出现疼痛多与肾精亏虚、筋骨失养有很大关系。若是无具体疼痛部位或痛点者,多属于亏虚证,艾灸次髎穴可起到很好缓解骶骨疼痛的作用。

刺激穴位可采取按揉的方式,将拇指的指腹按在穴位处,然后以穴位为中心,保持一定的力度选择按揉,每次按揉5-10分钟,以皮肤表面发热发胀为宜;艾灸的方法也可用来刺激穴位,将艾条点燃后放在穴位处,距离皮肤表面约2-3里面,以皮肤表面感觉温热无灼痛感为度,每次艾灸15-20分钟即可。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自体脂肪填充反而丑了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