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录假单包金葡菌传染途径径如何?是从受伤伤口进,还是从口腔和尿道而侵入感染?

骨科手术患者术后医院感染状况及危险因素分析--《浙江大学》2018年硕士论文
骨科手术患者术后医院感染状况及危险因素分析
【摘要】:背景与目的医院感染是指在医院内获得的一切感染。医院感染不仅增加了患者的痛苦,延长了患者住院日,而且也加重了医务人员工作量,降低了床位周转率,同时更给患者及社会造成了重大经济损失。骨科患者医院感染的预防控制也越来越受到广大医务人员的关注,特别是在综合性医院感染预防控制工作中占据着重要组成部分。骨科手术患者术后医院感染是指骨科患者在手术后获得的医院感染。骨科手术常使用异体骨、骨水泥、钢板、螺钉、人工关节等,因而感染风险更高,一旦发生感染常难以控制。本研究旨在了解和分析骨科患者术后医院感染状况及危险因素,为预防和控制该院骨科手术患者术后感染提供理论依据。材料与方法以某医院2013年1月—2015年12月期间住院治疗的13134例骨科手术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从医院感染实时监控系统中调查2013年1月—2015年12月期间所有骨科手术后感染患者的病历,并对其进行核实、登记至《骨科手术患者术后感染个案调查表》中,调查内容包括患者一般资料、手术相关情况、易感因素、医院感染情况、病原学检查内容、感染后抗生素使用情况等。采用1:1匹配的病例对照研究探究骨科术后感染的危险因素,病例组为骨科手术后感染患者,对照组为同期住院、同科室、同性别、年龄相差5岁以内及主要诊断一致的骨科手术后未感染患者。所有数据经院感专职人员进行逻辑检错和清理,采用Epidata 3.0软件实时双录入,Excel 2010软件建立数据库,SPSS 20.0软件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例数或百分数(%)表示,均衡性比较采用χ2检验、r检验。采用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骨科手术患者术后感染的影响因素,将各连续变量和分类变量的统计指标与医院感染逐个进行单因素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单因素分析中P0.20的变量纳入多因素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确定骨科手术患者术后感染危险因素或保护因素,检验水准α=0.05。结果1、骨科手术患者术后感染的流行特征该院2013年1月—2015年12月共有骨科手术患者13134例,术后发生医院感染91人,医院感染发病率为0.69%。实际术后医院感染为94例次,医院感染例次发病率为0.72%。主要感染部位是表浅切口、深部切口、下呼吸道、上呼吸道、泌尿道。根据不同切口分类,Ⅰ类、Ⅱ类、Ⅲ类切口手术后医院感染例次发病率、切口感染例次发病率呈逐步升高的趋势。94例术后感染病例中存在多种易感因素,其中92例使用侵入性操作,90例使用抗生素,56例使用激素,41例有高血压、糖尿病等既往史,15例有吸烟饮酒史。而且存在一例术后感染患者含有多个易感因素的现象。94例术后感染病例中,73例进行了病原检测,送检率77.66%;43例病原学检测阳性,阳性率58.90%;检出47株病原菌,其中多重耐药菌6株。47株病原菌中,按分离菌株排序,依次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和表皮葡萄球菌。2、骨科手术患者术后感染的影响因素骨科手术患者术后感染的危险因素是感染前曾进入ICU治疗(OR=103.128,P=0.033)、切 口污染程度大(OR=24.097,P=0.027)、预防使用抗生素(OR=12.534,P0.001)、感染前使用激素(OR=6.872,P=0.019)。结论1、该院骨科手术以I类切口手术(清洁手术)为主,术后感染率维持在一个较低水平。2、患者曾进入ICU治疗,将使骨科患者术后发生医院感染的危险性增加。随着切口污染程度的增加,骨科患者术后发生医院感染的危险性也增加。曾预防使用抗生素、使用激素患者,更易发生术后感染。
【学位授予单位】:浙江大学【学位级别】:硕士【学位授予年份】:2018【分类号】:R687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万玉英;刘伟芬;吴红丽;何耀琴;陈敏;李小霞;郝亮;;[J];广东医学;2017年03期
闵永华;骆祥荣;;[J];中国妇幼保健;2016年22期
章媛;金岳伟;胡燕平;顾利强;陈忠坚;;[J];中华临床感染病杂志;2016年05期
关炳瑜;阿海;贺元;朱斌;雷登强;;[J];临床骨科杂志;2016年05期
吕召民;;[J];现代仪器与医疗;2016年05期
杨心怡;朱会英;索继江;李艳春;王艳;杜明梅;贾宁;刘伯伟;谢丽君;罗爱武;刘运喜;;[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6年16期
李发祥;崔钢华;申晓坤;黄新玲;王维山;史晨辉;;[J];中国感染控制杂志;2016年07期
周玉萍;李小金;易建华;黄少华;谭妙莲;;[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6年01期
黎小霞;李巧萍;;[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15年24期
刘刚;刘群;杨顺杰;王溶;王坤;;[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5年23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梁继仁;杨惠英;钱秀芳;刘银梅;余红;;[J];中国消毒学杂志;2018年06期
钟的桂;刘启宇;麦秀钧;王文豪;赖俊辉;黄永明;黄永铨;侯秋科;苏海涛;;[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8年15期
王隆辉;刘圣星;陈荣;;[J];河北医学;2018年04期
张荫坤;何平;龚翰;;[J];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2018年05期
蒋晓霞;陈坤;杨梅;陈恩平;黄思远;;[J];预防医学;2018年03期
黄建权;许姜姜;高洁;孙华君;;[J];西北药学杂志;2018年02期
汪红玲;樊爱兰;梁英;;[J];解放军预防医学杂志;2018年02期
罗明芳;;[J];医院管理论坛;2018年02期
蒙光义;彭评志;庞二友;;[J];河北医药;2018年03期
阙纤沣;徐秀群;何红;陆凤英;黄菲菲;徐春香;;[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8年04期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张莹;孙晖;王英;郭清普;;[J];现代预防医学;2016年13期
张妍;赵雯婷;刘淑英;李莎莎;;[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6年15期
杨丽玲;陈俊;张翔珍;;[J];中国性科学;2016年05期
金颖;何娟;何建虎;姚雪英;冯素文;;[J];护理与康复;2015年09期
曾丽;杨梅;唐卿;;[J];中国社区医师;2015年19期
高秀娟;王芸;程宁宁;田荣娜;;[J];护理研究;2015年20期
李光胜;余江;刘知泉;陈浪;胡敏;;[J];实用骨科杂志;2015年06期
苏群志;陈森雄;陈敏;唐荣德;;[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5年08期
郭学峰;伏鸿博;张可明;曹文;董强;;[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5年08期
罗越;蔡林;刘辉;董视师;;[J];中国骨与关节杂志;2015年03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崔红美;吴桂莲;田青青;;[J];中国医院统计;2015年02期
牛文娟;王建荣;张翠霞;;[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8年54期
庞怀书;;[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8年38期
冯红;;[J];吐鲁番科技;1999年01期
张丽纹;;[J];柳州医学;2006年01期
贤荣;王建荣;郭海燕;;[J];中国水电医学;2001年06期
于爱玲;;[J];中国水电医学;2010年01期
王红英;;[J];中国水电医学;2005年01期
贤荣;;[J];中国水电医学;2005年01期
杨燕;;[J];铜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钟山;;[A];中华医学会第二十一次全国医学信息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5年
付强;;[A];2014年河南省护理学会医院感染管理专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4年
田春梅;龙子媛;郭兰君;李德保;郑英;郭晓霞;;[A];2014年河南省护理学会医院感染管理专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4年
田春梅;龙子媛;郭兰君;李德保;郑英;郭晓霞;;[A];2014年河南省护理学会医院感染管理专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4年
周丽娜;;[A];中医护理工作经验学术交流会议论文集[C];2002年
刘栋娟;;[A];中华护理学会第5届全国消毒供应中心发展论坛论文汇编[C];2009年
常香远;张一艳;马玉琴;郝淑芹;肖婉静;;[A];中华护理学会2009全国医院感染新进展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9年
陈红仙;;[A];中华护理学会2009全国医院感染新进展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9年
俞银娟;;[A];中华护理学会全国妇产科新技术、新理论进展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9年
李齐心;;[A];中华护理学会2009全国医院感染新进展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北京地坛医院感染二科主任医师
蒋荣猛;[N];健康报;2017年
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院长
王斌全;[N];健康报;2017年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姜蕾;[N];中国青年报;2016年
中日友好医院
郭丽萍;[N];健康报;2016年
杨力勇;[N];健康报;2013年
何进喜;[N];医药经济报;2001年
本报记者 尹慧文;[N];大众卫生报;2003年
周映夏 通讯员
彭静 叶飞;[N];中山日报;2010年
应刚;[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1年
闻有成;[N];新华每日电讯;200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吴娴波;[D];第一军医大学;2007年
陈翠敏;[D];第三军医大学;2011年
刘丁;[D];重庆医科大学;2002年
王书会;[D];山东大学;2013年
谢多双;[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高斌;[D];天津医科大学;2009年
廖如燕;[D];南方医科大学;2011年
彭敬红;[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魏莲花;[D];甘肃农业大学;2017年
董莹;[D];重庆医科大学;201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蒋晓霞;[D];浙江大学;2018年
谭军;[D];南昌大学;2018年
王超;[D];南昌大学;2018年
张丽婷;[D];华中科技大学;2016年
王晓晔;[D];皖南医学院;2017年
郑晓菲;[D];华中科技大学;2016年
张新;[D];山西医科大学;2012年
刘延锦;[D];郑州大学;2007年
樊虹雨;[D];山西医科大学;2017年
乐东梅;[D];第三军医大学;2017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您所在位置:
&& 文章详情
胸部创伤诊断及治疗的进展
作者:姜南,杨清江,张广
【关键词】& ,胸部创伤
  【摘要】& 本文阐述了胸部创伤诊断方法、早期处理措施及要点,并收集了近几年胸部创伤的有关诊断及治疗文献,对急诊室剖胸的价值及适应证,连枷胸、肺挫伤及穿透性心脏伤的诊断和救治以及电视胸腔镜(VATS)在胸部创伤的应用等作了重点介绍。&&&   【摘要】& 胸部创伤;急诊室剖胸;肺挫伤;电视胸腔镜&&   随着工矿、建筑及交通事业的发展,创伤病人显著增加,已成为40岁以下人群死亡的首要原因。无论战时还是平时,胸部创伤在创伤中仍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在战时以开放伤多见,占伤员总数的7%~12% ,在平时则多为闭合伤。我国每年因车祸死亡的人数已接近10万,伤约数百万,其中胸部创伤最多见,占44.5%[1]。胸部外伤可按胸腔或纵隔与外界是否相通分为闭合性、开放性损伤;亦可按损伤机制分为钝性、穿透性损伤(同时有入口及出口者称贯通伤);亦可按损伤结构分为胸廓损伤及胸内损伤,其中胸内损伤较为复杂,是我们临床医生需要注意的重点。
  1& 诊断方法
  1.1& 病史& 受伤部位、利器形状和长度;伤后有无胸痛、气促、咯血及休克表现。
  1.2& 体检& 注意生命体征变化。有无呼吸困难、休克及心脏压塞表现。局部检查应注意气管有无移位,呼吸动度是否对称,有无胸壁塌陷或反常呼吸,肋间是否膨隆或变窄,有无骨擦音或捻发感,有无叩诊浊音或过度反响,有无呼吸音减低或心音改变。
  1.3& 诊断性胸穿术及心包穿刺术& 前者为简单易行的诊断手段:诊断气、血胸穿刺点分别为第2肋间锁骨中线外侧和第6肋间腋后线前方。注意:如抽得血性泡沫系刺入肺内,应稍退针后再抽吸。后者可了解有无心包积血,但假阴性较多。心包穿刺可在心电监护下进行。
  1.4& X线检查& 是目前胸部创伤最常见的检查项目。通过平片,可以观察有无肋骨骨折、骨折的数量及移位情况;可以反映有无血胸、气胸;可以判断膈疝、纵隔血肿或气肿以及肺损伤等。
  1.5& CT与MRI& CT比X线技术的敏感性高100倍,显著地提高了血胸、气胸、肺实质损伤、心脏损伤、创伤性膈疝、大血管损伤等的检出率。胸部CT对肺挫伤的诊断明显优于常规胸片[2]。MRI扫描技术与CT不同,可多方位成像,可做横断面、冠状面、矢状面及任意斜位断层成像,既能显示组织解剖结构及病理情况,又能反映组织生化环境及代谢情况,可根据创伤特点,人为选择不同参数进行加权,以突出创伤部位与正常结构间的差别,可发现某些CT显示不出的创伤[3]。
  1.6& 超声技术& 超声技术除对胸骨骨折、肋骨骨折、心包积液、胸腔积液的诊断及指示穿刺部位有帮助外,更重要的用于心脏创伤所致瓣膜脱垂及腱索断裂、膈的破裂、胸主动脉及其分支破裂以及主动脉假性动脉瘤的诊断。多中心前瞻性研究认为由外科医师进行胸部超声检查较胸部X线检查能更快而准确地发现胸部闭合伤或开放伤的胸腔积液[4]。
  1.7& 心肌酶谱及心脏肌钙蛋白T& 心肌酶谱(ME)主要包括乳酸脱氢酶及同工酶、磷酸肌酸激酶(CPK)及其同功酶(CPK-MB),是20世纪90年代诊断心肌挫伤特异而敏感的指标。心脏肌钙蛋白T(cTnT)是一种特异性优于CPK-MB诊断心肌损伤的新技术。闵家新等[5]采用兔钝性胸部创伤模型,致成中度或重度心肌挫伤,分别在伤前、伤后4、8、24h测定血清cTnT含量,结果伤后4h血清cTnT含量明显升高并持续至伤后24h。其中cTnT在24h升高最为明显,即cTnT的敏感性更高,持续时间更长。这表明cTnT含量检测对心肌损伤早期诊断具有一定的特异性和敏感性,是目前临床诊断心肌损伤较为理想的指标。
  1.8& 食管镜和纤维支气管镜& 食管镜或食管造影不仅可明确诊断食管穿孔,而且还能确定破裂部位、范围及穿孔方向[3]。气管和支气管损伤多发生于严重的胸部撞击伤或挤压伤,对怀疑有支气管破裂而病人情况允许可施行急诊纤维支气管镜检查,这对早期诊断和救治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6]。急诊纤支镜多在床旁施行,术前应充分吸氧,做好抢救准备,术中应加强监护。
  2& 治疗
  2.1& 急救处理& 首先建立通畅的呼吸道,并同时进行心肺复苏、扩容、改善通气等。通气障碍是比休克更快的致死因素,必要时尽早行气管切开或插管,使用呼吸机。张力性气胸迅速安放胸腔引流。开放性气胸用油纱封闭伤口,使其为闭合性气胸以减少对呼吸、循环的扰乱。濒死的穿透性胸外伤伤员可在急诊室剖胸。
  2.2& 手术治疗
  2.2.1& 如无明显开胸手术指征,可行穿刺引流术,包括心包减压、胸腔穿刺、胸腔引流、纵隔引流、心包引流等。此类操作具体的临床指征医生应掌握并灵活运用,同时应注意选定位置的准确性、操作的规范性,以避免损伤临近器官,更要注意无菌避免感染。
  2.2.2& 如病情危重,则应剖胸探查。紧急手术要点:先控制后修复。肺大血管伤钳夹控制肺门,破口远近端阻断或用气囊导管止血,既止血又避免空气栓塞;支气管断裂先钳闭,改善通气。紧急控制后,待血流动力学状况稍改善,再行确定性手术(如心血管修补、支气管吻合、肺切除、膈修补等)。
  2.3& 综合治疗。术后注意胸腔引流通畅,鼓励咳嗽,防止肺不张。连枷胸并肺挫伤的治疗应两者并重,包括:休克纠正后严格限制水、钠补入,并酌用激素和利尿剂(心肌挫伤同此);给氧、改善通气和防治肺不张及感染,痰多不易咳出可做纤支镜治疗,必要时尽早气管切开;有ARDS先兆者及时使用呼吸机;选用广谱抗生素。明显反常呼吸应做必要的胸壁固定,用止痛剂。合并脑伤或老年胸伤时通气障碍更严重,老年伤员心血管调节功能差,也使失血时的血流动力学状况更趋严重,应充分重视。
  3& 治疗进展
  随着胸部创伤研究的深入,笔者认为治疗方面主要向以下方面发展。
  3.1& 急诊室剖胸& 大多数的胸部创伤救治,可通过张力性气胸的减压、开放性气胸的包扎封闭、胸腔闭式引流及连枷胸的固定等得到缓解。需要剖胸手术者并不多,一般在15%左右,穿透伤需要手术者明显多于闭合伤。Kiss等[7]报告7000例胸伤中,钝性胸伤的剖胸率为14%,穿透性胸伤为33%。需要手术的病例中,有少数病人送达医院时,已处于严重、甚至濒死状态,需要紧急、甚至在急诊室剖胸(Emergency Room Thoracotomy,ERT)。ERT对重危及濒死胸部创伤,尤其是穿透伤的救治效果已得到公认。穿透伤ERT生存率在2.7%~18%,而闭合伤在0~2%,因而有人认为闭合伤行ERT意义不大。目前,不少人对影响ERT的效果进行了多因素分析,认为到达急诊室有生命征者,ERT生存率最高。Brown等[8]将160例胸外伤行ERT的病人分为4类:1类为病人无生命体征;2类为肌电分离、无脉搏或有心电活动无脉搏及血压的濒死病人;3类为严重休克,血压低于60mmHg;4类为轻度休克,血压在60~90mmHg。160例中122例属1或2类,现场复苏到达急诊室无1例改善至3或4类,所有病例均死亡;4例生存病人中,3例现场为3类,1例为4类。该作者认为ERT的生存率很低,对钝性伤病人应放弃ERT,对穿透伤亦应限制在3或4类。但目前多数人认为到达急诊室有生命体征,进行性或不能控制的血胸、心脏压塞,怀疑肺门或大血管损伤等,病情严重不允许搬动者仍可行ERT。虽然ERT挽救了不少胸部创伤病人,但急诊室的条件远较手术室差,因而仍应严格掌握适应现代急救医学要求,急诊室必须备好急诊开胸和心肺复苏的设备,其中包括自体输血、胸骨锯和轻便体外循环装置。
  3.2& 胸廓骨折及肺挫伤救治进展& 胸廓骨折,特别是肋骨骨折在胸部创伤中最为常见,多根多处肋骨骨折所形成的连枷胸是引起呼吸功能障碍和低氧血症而导致死亡的重要原因。目前国内虽有采用手术内固定者,但多数仍采用胸壁牵引固定纠正反常呼吸运动。俄国Maslov等[9]最近报道67例连枷胸采用绕肋骨绑扎固定方法(Pericostal Ligature Fixation),方法简便,较常规治疗方法降低死亡率6倍。在连枷胸病人中,75%合并肺挫伤。单纯肺挫伤的全身并发症和死亡率较低,但如合并连枷胸、失血性休克和颅脑外伤,其死亡率可数倍增高,且多数死于ARDS。严重肺挫伤不仅对患侧肺有影响,对健侧肺同样有影响。单侧肺挫伤早期多核中性粒细胞浸润引起前列腺素类激素释放可引起双侧炎性反应。关于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肺挫伤尚有争议,部分人认为激素可使肺细菌清除率明显降低,肺极易遭感染[10]。而作者认为激素可稳定溶酶体膜,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和炎性反应,降低肺血管阻力,减少肺组织水肿,减轻右心后负荷,可早期、大剂量、短疗程应用。肺挫伤合并失血性休克容量复苏时,如果输注大量含钠溶液,不仅对挫伤肺有损害,对健侧肺亦有同样影响。Cohn等[11]研究结果表明小量高渗盐水并不能减轻肺的损害和明显改善肺功能,因而在复苏时仍应限制水分及晶体液输入,适量应用白蛋白、血浆及全血,如已输入大量体液,可给予利尿剂。速尿能减轻肺静脉收缩,降低毛细血管静水压,产生利尿效果。严重肺挫伤后常有呼吸窘迫和低氧血症,当8kPa(60mmHg)>PaO2>6.7kPa(50mmHg)、肺内分流≥25%时,应及早气管插管行机械通气治疗。近年来对严重肺挫伤及ARDS提出了一些新的通气模式,如保护性通气的新概念。保护性通气包括低潮气量、容许的高碳酸血症、压力限制通气、反比通气和最佳PEEP。新策略的核心基于ARDS时肺的病变与正常区域呈不均匀散在分布,病变区域僵硬而缺少弹性和牵张性,被水肿液充塞的肺泡失去正常的气体交换功能,肺的功能残气量减少。当采用较高潮气量通气时,正常肺组织的过度充气膨胀和高气道压会导致残余正常肺细胞的气压伤。气压伤可以表现为气胸、纵隔气肿,但更多的为临床隐匿性表现,最终因机械通气过程中残存正常肺细胞的进行性损伤而导致死亡。间断俯卧机械通气亦可使严重钝性胸伤、ARDS及创伤所致急性肺损伤病人萎陷的肺组织恢复,改善气体交换。Erhard等[12]研究了仰卧正压通气与间断俯卧正压通气在创伤后呼吸衰竭的效果。77例严重胸伤中,47例发生呼吸衰竭,其中19例采用常规正压通气,28例间断俯卧正压通气,两组通气时间无明显差异。俯卧位正压通气死亡率为0,而仰卧正常通气为26%。俯卧通气可改善创伤后呼吸衰竭和低氧血症,但仍应注意可能发生的并发症。
  3.3& 电视胸腔镜在胸部创伤中的应用[13~15]& 电视胸腔镜手术(Video assisted thoracicsurgery,VATS)是20世纪末最具有价值的胸伤诊疗新技术。它的逐步开展,对胸内疾病的诊断与治疗是一个很大的促进,并成为胸外科领域的一项崭新技术。它可用于胸腔止血、肺修补、血块或异物清除、膈肌修补等,其对胸内损伤、出血部位及时准确诊断和治疗,变消极、保守、被动为积极、主动处理,使胸内手术简单化。胸腔出血原因多为肋间动脉损伤出血,也有肺实质撕裂出血所致,采用电凝、外科腔内钛夹及组织切割缝合器等方法均可成功止血,避免了开胸手术。术后出血立即停止,可早期拔除胸管,下床活动。因此,对于胸内持续出血及继发于创伤的凝固性血胸应积极提倡采用电视胸腔镜探查止血。使用VATS的禁忌证是出血量>500ml/h或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病人。胸腔镜下行胸壁悬吊外固定术,可立即制止胸壁浮动及软化,恢复胸腔容量,改善通气,避免胸廓塌陷畸形等发生,亦可同时处理胸内病变,如止血、胸内积血及血块清除,游离骨块摘除及肺修补等。另外,术中发现肋骨骨折端刺入胸腔,部分与胸壁切线呈直角,随着咳嗽及呼吸运动加重原有的肺部损伤,对于此类肋骨骨折,以往胸膜外断肋钢丝固定或巾钳牵引等方法均无法复位,而电视胸腔镜跨越肋骨U形钢丝悬吊外固定,可使浮动胸壁及移位肋骨恢复固定位置。因此,该手术治疗部分急性胸部创伤是一种安全、有效、微创的方法。
  【参考文献】
  1& 王正国.21世纪交通伤研究.创伤外科杂志,):1-4.
  2& Voggenreiter G,Aufmkolk M,Majetschak M,et al.Efficiency of chestcomputed to mography in critically illpatients with ultipletraumas.Crit Care Med,):.
  3& 刘维永,蒋耀光.胸部创伤.长春 :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9,32.
  4& Bisley AC,Rozychi GS,Rallrd RB,et al.Rapid detectionof traumatic effusion using surgeon perforvmed ultraso nography.JTrauma,):196.
  5& 闵家新,朱佩芳,王正国,等.心肌挫伤后心脏肌钙蛋白T和心肌酶谱含量的变化及其诊断作用.中华实验外科杂志,):249.
  6& 郭毅,杨华刚,杨洪昌.胸部气管支气管损伤的早期诊治(附7例分析).创伤外科杂志,):206.
  7& Kiss L, Lapadatu E, Balint I. The incidence of emergency the racatomy in thoracictrauma 7000 cases of thoracic trauma(T,T) treated in the period of . Chirurgia(Bucur), ):269-275.
  8& Brown SE,Gomez GA,Jacobson LE,et al.Penetrating chest trauma:should in dications for emergencu room thoracoto mybel imited.Am Surg,):530-533;discussion 533-534.
  9& Maslov VI, Takhatamysh MA, Kretov AI. Treatment of multipleribs fractures. Khirurgiia(Mosk), 2000,(4):32-35.
  10& Johnson JA,Cogbill TH,Winga ED.Determinants of outcome after Pulmonary contusion.J Trauma, 5.
  11& Cohn SM,Fisher BT,Rosenfield AT,et al.Resuscitation of pulmonary contusion:Hypertonicsa line is motbeneficial.Shock,):292-299.
  12& Erhard J,Waydhas C,Ruchhiltz S,et al.Effect of kinetic the rapyon the treatment outcime in patients with post traumatic lungfailure.Unfall chirurg,):928-934.
  13& Lang Lazdunski L,Chapuis O,Pons F,et al.Video thoracoapy in thoracic traumaand penetrating injuries.Ann Chir,):75-80.
  14& Paci M,Annessi V,Defranco S,et al.Video thoracoscopice valuation of thoracic injuries.Chir Ital,):335-339.
  15& Pons F,Lang Lazdunski L,Dekerangal X,et al.The roleof video thoracoscopy in management of precordial thoracicpene traitng injuries.Eur J Cardiothorac Surg,):7-12.
  (编辑:罗& 彬)
  作者单位:130031 吉林长春,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急救医学科
&&订阅登记:
请您在下面输入常用的Email地址、职业以便我们定期通过邮箱发送给您最新的相关医学信息,感谢您浏览首席医学网!
耳鼻喉头颈外科
胸心血管外科
耳鼻喉头颈外科
胸心血管外科
副主任医师
副主任技师
副主任药师
副主任医师
副主任技师
副主任药师
论文写作技巧var searchResultHtml=$("#tabSearchResult").html();
var titleThis="";
$.get("converge-by-key",
{"item_id":$(this).attr("id"), "rnd":new Date().getTime()},
function(data){
$("#convergeResult").html(titleThis+data);},
$(".converge").removeClass("selected");
$(this).addClass("selected");
$("#navigation").treeview({
persist: "location",
collapsed: true,
unique: false
$(".navBg").click(function()
var arrow = $(this).find("span.arrow");
if(arrow.hasClass("up"))
arrow.removeClass("up");
arrow.addClass("down");
else if(arrow.hasClass("down"))
arrow.removeClass("down");
arrow.addClass("up");
$(this).parent().find(".menus").toggle();
var convergedHTML="none";
var url="'"+document.location+"'";
var isKOS="";
var isConvergeFieldStr="false";
var index=url.indexOf("simple-search");
var filed=$("#tfield1").attr("value");
if(isKOS=="true" && isConvergeFieldStr=="true" && (index!=-1) && (convergedHTML=="" || convergedHTML.indexOf("无")!=-1))
var kosAreaHTML="";
$("#list_2").html("DDC Clustering"+kosAreaHTML);
var covergeURL=document.location+"&converge=true"+"&rnd="+new Date().getTime();
var divConvergeHeightOld=$("#list_2").height();
$.get(covergeURL,
function(data){
if(data.substring(0,2)=="ok")
data=data.substring(3);
$("#list_2").html(data+kosAreaHTML);
$("#list_2").html("无"+kosAreaHTML);
/*if(data.indexOf("无")!=-1)
$("#list_2").height(20);
$("#list_2").width("auto");
var divConvergeHeightNew=$("#list_2").height();
var heightDiff=200-divConvergeHeightO
if(divConvergeHeightNew>=200)
$("#tdConverge").height(200);
$("#LeftPane").height($("#LeftPane").height()+heightDiff);
$("#RightPane").height($("#LeftPane").height());
$("#MySplitter").height($("#LeftPane").height());
$(".vsplitbar").height($("#LeftPane").height());
document.getElementById("LeftPane").style.height=$("#LeftPane").height();
document.getElementById("RightPane").style.height=$("#LeftPane").height();
document.getElementById("MySplitter").style.height=$("#LeftPane").height();
alert(document.getElementById("MySplitter").style.height);
$(".converge").css("cursor","pointer");
$(".converge").css("color","#1F5B97");
$(".converge").mouseover(function(){
$(this).addClass("over");
}).mouseout(function(){
$(this).removeClass("over");})
$(".converge").click(function(){
//$("#tabNav").css("display","none");
$("#tabSearchResult").css("display","none");
$("#convergeResult").html("");
var searchResultHtml=$("#tabSearchResult").html();
var titleThis="";
$.get("converge-by-key",
{"item_id":$(this).attr("id"), "rnd":new Date().getTime()},
function(data){
$("#convergeResult").html(titleThis+data);},
$(".converge").removeClass("selected");
$(this).addClass("selected");
$("#navigation").treeview({
persist: "location",
collapsed: true,
unique: false
成果名称: 新型钢铁材料的设计、制备和性能研究
主要完成人:
获奖日期: 2013
关键词: 钢铁材料
显微组织控制
中文摘要: 该项目以发展新型钢铁材料为目标,近10年来在多项国家及辽宁省科研项目的支持下,以合金化和结构/功能一体化设计、显微组织控制等为主要学术思想,通过成分优化、纯净化冶炼、组织细化、相变控制、强韧化匹配、生物医学功能化等途径,在新型钢铁材料的设计、制备及性能研究方面开展了系统而深入的研究工作,取得了众多高水平研究成果,发展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市场应用前景的新型钢铁材料,在国内外相关领域形成了很高的影响力。项目研究成果对于推动中国钢铁材料的发展与应用,提升钢铁材料的品质具有重要指导意义。项目取得的主要创新性研究成果包括:(1)高强高韧钢铁材料的设计理论,以解决钢铁结构材料强度与塑(韧)性之间的矛盾为切入点,形成了通过成分优化、纯净化、细晶化和复相组织控制等手段获得高强高韧钢铁材料的设计理论与制备技术。(2)结构/功能一体化钢铁新材料的设计理论,以环境保护和生物医用为主要方向,提出了具有抗菌抑菌、生物医学等功能特性的结构/功能一体化钢铁新材料设计思想,通过添加铜元素、以氮代镍等方式,使不锈钢具备了强烈和广谱杀菌特性、在人体中无有害镍离子溶出、抗凝血、抗感染、降低支架内再狭窄等特殊功能。相关研究成果具有独创性。(3)研究开发出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应用价值的高性能钢铁新材料,包括X80级高强度管线钢、X120级超高强度管线钢、X65级抗大变形管线钢、2800MPa级超高强度马氏体时效钢、2400MPa级无钴超高强度马氏体时效钢、应变诱发相变型高强韧马氏体时效不锈钢、氮化物强化型高铬耐热钢、高速列车转向架用特种弹簧钢、系列抗菌不锈钢、医用高氮无镍奥氏体不锈钢、抗感染医用不锈钢、抗支架内再狭窄不锈钢等钢铁新材料,性能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在国内外相关学术期刊上总计发表文章140篇(其中SCI收录76篇,EI收录125篇),他引次数超过400次,授权23项国家发明专利。
语种: 中文
内容类型: 成果
URI标识: []&&
Appears in Collections:
Recommended Citation:
杨柯;单以银;严伟;任伊宾;王威.新型钢铁材料的设计、制备和性能研究.2013
Google Scholar
CSDL cross search
Related Copyright Policies
Social Bookmarking
Items in IR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unless otherwise indicated.&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金葡菌传染途径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