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有<爱你,西蒙结局西蒙>资源分享一下

:因为知乎由http改为https协议而做了更新。&br&&br&&b&知乎头像放大器&/b&&br&
我们知道,网页版的知乎不方便看用户的大头像。于是我做了这个简单的Chrome扩展,用来放大头像,以及查看原始尺寸的头像。&br&&br&效果如下:&br&&b&1. 在首页、问题页、个人页面等页面,把鼠标移动到头像上方时,会出现“点击放大”按钮:&/b&&br&&figure&&img src=&https://pic4.zhimg.com/50/d9edc77a88c7fffdcbfd4c7a_b.jpg& data-rawwidth=&867& data-rawheight=&492&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867& data-original=&https://pic4.zhimg.com/50/d9edc77a88c7fffdcbfd4c7a_r.jpg&&&/figure&&br&&br&&b&2. 点击“点击放大”按钮,弹出放大版的头像:&/b&&br&&figure&&img src=&https://pic2.zhimg.com/50/be4056ed1cd_b.jpg& data-rawwidth=&1318& data-rawheight=&736&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318& data-original=&https://pic2.zhimg.com/50/be4056ed1cd_r.jpg&&&/figure&&br&&b&3. 点击下方的“查看原图”链接,打开原始尺寸的头像:&/b&&br&&figure&&img src=&https://pic1.zhimg.com/50/63c9f26cc4f39c98d9eb8_b.jpg& data-rawwidth=&1366& data-rawheight=&736&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366& data-original=&https://pic1.zhimg.com/50/63c9f26cc4f39c98d9eb8_r.jpg&&&/figure&&br&&b&下载地址:&/b&&br&&ol&&li&&a href=&//link.zhihu.com/?target=https%3A//chrome.google.com/webstore/detail/%25E7%259F%25A5%25E4%25B9%258E%25E5%25A4%25B4%25E5%E6%2594%25BE%25E5%25A4%25A7%25E5%/iodddkdbdgcmepjlfieigdigioepgibn%3Fhl%3Dzh-CN&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Webstore&/a&&/li&&li&&a href=&//link.zhihu.com/?target=https%3A//github.com/manxisuo/ZhihuMagnifier&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manxisuo/ZhihuMagnifier · GitHub&/a& (点击页面中的&b&Download ZIP&/b&按钮,下载到本地后,在扩展管理页面手动加载)&br&&/li&&/ol&&br&扩展还有一些问题,在不断完善中...&br&&br&至于用处。。。我就不多说了:)
:因为知乎由http改为https协议而做了更新。 知乎头像放大器 我们知道,网页版的知乎不方便看用户的大头像。于是我做了这个简单的Chrome扩展,用来放大头像,以及查看原始尺寸的头像。 效果如下: 1. 在首页、问题页、个人页面等页面,把鼠标移动…
这个问题我思考了很久,并且准备把它写成我在知乎逼格最高的答案。&br&&br&文章很长,赞完再看吧。&br&&br&咳咳!开始!&br&&br&&br&&b&一
人物设定&/b&&br&&br&人物是所有故事的基础,夯实人物性格会让事件在创作者的笔下变得游刃有余,对于喜剧来说亦是如此,很难想象谢尔顿如果没有那么二逼《生活大爆炸》还剩几成笑料。所以在创作喜剧人物时,对性格的塑造非常重要。当然,这里的“人物”是泛指,你写两头猪的喜剧故事,猪骨子里也是拟人化的。&br&&br&很多人对喜剧人物这个概念的第一反应就是奇葩,奇葩的人物会带来搞笑的元素,诸如拜伦科恩三部曲中的主人公(波拉特、布鲁诺和阿拉丁),这种奇葩货色放在全世界任何一个角落都分分钟满满会是笑料,而我们要探讨的就是“奇葩”背后的深层设定。&br&&br&在喜剧人设当中,无论主角配角,区别于其他戏种的部分,我认为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个方面。&br&&br&&b&1 人物行为阈值&/b&&br&&br&人物性格通过事件中的人物行为来揭示,而人物行为需要事件中的压力刺激才能展现出不同,否则大家都千篇一律地去做某事,而不是在面对压力时有反应、有选择地去做某事。最简单的比如大街上上班的人流快要迟到时所作出的反应和选择,会间接决定他的性格,而这只有在“时间紧迫”这个压力的状态下才能表达出个体间的不同。并且,事件中的压力越大,人物行为表达越准确,人物性格诠释就越完整。&br&&br&而在人物行为之中,人们总是会采取从自己的主观视点来看&b&最小的保守行动&/b&。这是大自然的规律,也就是说你想放屁,绝对不会选择把裤子脱了这种更加耗费能量的行为。而实际上如果是喜剧人物,他可能不仅会把裤子脱了,还会把屁放在气球里,放满后两块五一个卖给你。&br&&br&那么喜剧人物行为的界限到底在哪里?人物行为选择的阈值是高是低?&br&这里有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就是人物最小保守行动的宽泛度,对于喜剧角色来说,似乎行为宽泛度要比现实中的人物大得多。&br&&br&看下图。&br&&br&&figure&&img src=&https://pic4.zhimg.com/50/8d7deb30c1637dfba5ef781c_b.jpg& data-rawwidth=&634& data-rawheight=&672&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34& data-original=&https://pic4.zhimg.com/50/8d7deb30c1637dfba5ef781c_r.jpg&&&/figure&&br&这张图表达的是人物行为选择宽泛度的一种不严格排序,越接近圆心越接近现实生活。因为在故事当中,为了增加戏剧性冲突,创作者不太可能一味地让人物按照最低阈值做事。比如针对“自慰”这件事情,现实中的人物选择用手,正剧中的人物选择用道具,喜剧中的人物诸如《生活大爆炸》中的霍华德会选择用机械手臂,再向上用阿姆斯特朗回旋加速喷气式阿姆斯特朗炮等的二逼不提。&br&&br&&b&故当人物行为的宽泛度越大,事件反应和选择的花样越多,喜剧的创作空间就会越大。&/b&但又不能一味地大下去,否则大成鹏程哥的脑洞,大家看的就不是喜剧,而是看我在扯淡。所以,这里面还是有一个阈值。&br&&br&这个阈值的定量不止根据人物性格,也跟故事发生环境、人物自身属性、时代背景、社会状态等等一系列条件息息相关。而对创作者来说,会尽量让阈值接近圆心,已降低喜剧世界和现实世界两者的违和感,让人物尽可能按照他所创造的世界中最小的保守行动做事,遵循大自然的规律。&br&&br&所以在《生活大爆炸》中,编剧非常聪明地为剧中角色增加了nerd的属性,让观众自以为然地接受用机械手臂手淫这种诡异的行为选择,而实际上全世界的nerd中也不会有谁选择用机械手臂手淫的,但观众们就是信了。还有类似《马尔柯姆的一家》使用孩子增加行为阈值,《破产姐妹》使用沦落的富二代,《硅谷》同样使用书呆子等。&br&&br&这就是喜剧人物设定的巧妙之处,&b&他用看似合理的人物性格搭配世界观架构,把观众圈在实际不合理的角色行为选择上&/b&。如果我们仔细拿喜剧与现实和正剧相比,会发现它对人物行为的宽泛度和包容度是要大很多的。&br&&br&在上图的各个层级中,每个层级都不乏优秀作品,诸如⑹里面的《搞笑漫画日和》和《十万个冷笑话》,⑷里面的《万万没想到》,⑶里面的各种情景喜剧等等。其实为所有的喜剧按照人物行为宽泛度的层级排序,我们都会发现,人物设定越接近圆心的喜剧作品就会越“高级”。比如《摩登家庭》一定是可以秒杀一众情景喜剧的高级喜剧,就是因为其人物设定并不出格,所有角色的行为选择遵循最低阈值,皆具有普适性,在我们周围的群体中都可以找到佐证。当一部作品达到这样程度的时候,观众就自然而然承认了故事中喜剧元素的真实性。这个真实性,决定了喜剧作品的“level”。&br&&br&所以,喜剧创作者花最多精力在人设上所做的事情,就是为了让作品拥有更多合理喜剧空间的前提下,在自己构建的世界观设定里寻找那个人物行为选择宽泛度的阈值。&br&&br&&br&&b&2 人物情绪阈值&/b&&br&&br&喜剧中的主要角色在情绪表达上总有一条颠扑不破的真理叫做&b&乐观主义&/b&主控思想。因为这直接决定了喜剧作品的核心要义。试想一下看过的所有喜剧作品,如果你是憨豆,在经历鸡飞蛋打状况连连的一天后还能够安稳幸福地睡个好觉吗?&br&&br&因为几乎我们看到的所有喜剧,都是主人公乐观地活在悲剧当中。如若主人公透露出太多悲观主义的情绪,那么整部作品就不是喜剧,而真的是活脱脱的悲剧了。所以无论是单主角还是多主角的喜剧作品,其主要角色必然至少有一个是抱有积极乐观的理想主义精神的。那么也就是说,在为喜剧角色设计人物情绪时,必然也有一个阈值,要保证其角色尽管置身在悲剧当中也能浑然不知地快乐生活下去。&br&&br&这个阈值的宽泛程度,也跟上图有关,根据你设计的喜剧类型,分布在不同层级中。在无厘头作品中,即便你被阿姆斯特朗回旋喷气加速式阿姆斯特朗炮轰了一炮,被炸成只剩两个眼睛的黑煤球,你也依然要抖一抖身上的灰,吐槽这个东西为什么射出来的是固体啊!还真是个炮啊!&br&&br&我曾在如戏电影社区的一个帖子下讨论过庞麦郎的故事拍成电影的可行性,我认为若不改变天然人设的前提下,庞的性格很难拍成黑色幽默式的喜剧类电影,即便他拥有“不合逻辑”、“心理定势错位”、“无厘头”等很多喜剧人物的关键属性。因为问题的关键就是他缺少乐观主义精神这一喜剧主角的最根本人物弧光,这本质上就会让喜剧陷得无比沉重。&br&&br&所以在人物性格的设计上,创作者是要在确定行为宽泛度层级的基础上,根据世界观架构,做出符合角色条件的乐观主义情绪考量的。&br&&br&&b&3 人物标签设计&/b&&br&&br&喜剧角色中很多都有标签,这个“标签”的意思不是人物的脸谱化、标签化,而是依据性格制造的“行为习惯便签”,其&b&主要作用是会为角色本身更简洁地提炼喜剧元素。&/b&比如肢体上的小动作,翘兰花指、扬眉脚舔嘴唇,又或是语音上的设计,口吃、奇怪的尾音脑残的口头禅,再或是外化一些的古怪习惯,每天都背个葫芦、一看到白的东西就伸手去摸、激动的时候会小便失禁等等。绝大多数喜剧中都会有这样的设计,诸如《生活大爆炸》中谢尔顿的Bazinga,《发展受阻》中Gob的电动平衡车,《爱情公寓》中曾小贤的好男人,《万万没想到》中王大锤的夕阳下奔跑等等。&br&&br&而所有的标签都是根据性格而来,比如我们设计一个外表粗犷凶悍,但是内心却极度细腻的暴力狂,那么他的人物标签就可以是烹饪或者织毛衣;一个下肢瘫痪却性格极为倔强坚强的二战老兵,那么他的人物标签就可以是从不坐轮椅,而是每次都骑着一个彪形大汉出场;一个风流好色但又极其懒惰的公子哥,他的人物标签就可以是穿着特制的衣服,一拽裤腰带,一秒钟脱光。&br&&br&诸如此类的人物标签,会让喜剧形象更为外化。当然,level越高的喜剧,越会减少标签的使用。因为大多数的人物标签,都超出了我们的认知常识。&br&&br&&br&以上三类喜剧人物设定的要素,是我认为比较有别于其他剧种的设计存在而挑出来单独讨论的,这并不是说仅仅满足于这三类就可以创作出优秀的喜剧人物了,一个优秀的角色是要靠创作者不停地从各种角度花费时间和精力去磨人物的前因后果的。&br&&br&&br&&b&二 事件选择&/b&&br&&br&在事件设计上,喜剧其实并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因为实际上生活处处都演绎着好玩的故事,有些靠肢体,有些靠语言,有些靠巧合,那些让你嬉笑怒骂的瞬间,并不一定有着统一的逻辑,更何况每个人知识架构和性格习性的不同,又造成了每个人笑点的不同,所以硬要说每一部喜剧在事件上有什么关联性,也无非是一些用烂的梗又被人反复利用罢了。&br&&br&更多的喜剧事件,其实都是建立在人物本身的性格推动上,诸如类似谢尔顿这样的人物设计,几乎无论做什么都会笑料百出。那么摒除性格推动,下面我们只讨论两种常用的、具有代表性的、较为明显的、有参照价值并且容易出喜剧“效果”的事件选择。&br&&br&&b&1 打破群体认同&/b&&br&&br&人类本身是社会动物,会不自觉地因为寻求群体认同而融入到社会规范当中去,所以当社会规范被某种行为打破的时候,那个“行为”背后的始作俑者,就会因为突兀的存在而成为众矢之的。最典型的,莫过于拜伦科恩三部曲:《波拉特》、《布鲁诺》、《独裁者》。&br&&br&油然而生的,&b&喜剧的重要要素就是要制造这种众矢之的的“尴尬”,即打破群体认同。&/b&打破群体认同分为主体和客体,主体为打破者,客体为群体,我们单独来讨论。&br&&br&&b&① 主体&/b&&br&&br&主体的“行为”是按照对客体的影响程度和范围而逐步升级的,这个“程度和范围”包括但不限于视觉冲击、情感冲击、心理冲击等诸方面。由主体行为所提供的信息来分析,其对客体的影响程度和范围一部分可以简单概括为:&br&&br&&b&视觉信息 & 听觉信息 & 嗅觉信息 & 其他信息&/b&&br&&b&隐私类信息 & 侮辱性信息 & 非常见信息 & 其他信息&/b&&br&&br&在以上这些信息中,比如放屁相比大喊大叫对客体的影响范围就有限,而大声嚷出某人和XX通奸的私生活就比大骂某人脏话影响程度来的大。这其中程度和范围影响最严重的就是视觉信息+隐私信息,比如裸奔。&br&&br&所以很多喜剧故事的根源来自于暴力与性,因为其触动了打破群体认同最根本的视觉与隐私,暴力几乎是社会规范中视觉上的极限,而性是人类诞生至今,亚当和夏娃之间最后一片遮羞的树叶。&br&&br&所以当两个男人一丝不挂地在天安门广场扭打成一团时,你很难不笑出声来。&br&&br&故我们在选择喜剧事件时,可以尽可能地用视觉信息和隐私信息叠合来制造笑料,比如班主任的课堂上,大家都在安静听课,你一个人在第一排造火箭,这本身在视觉信息上已经足够满,而你造火箭的目的居然是为了当众点燃窜你同桌小明的菊花,想想都不自觉紧了一下。&br&&br&&b&② 客体&/b&&br&&br&客体的塑造应该与主体相辅相成。并且遵循:&br&&br&&b&⑴客体越一致,主体越突兀。&/b&&br&&br&如客体是一群金融行业西装革履的白领,而主体是一个异装癖。&br&&br&&b&⑵文化差异越大,主体越突兀。&/b&&br&&br&如客体是中东街头的穆斯林狂热分子,主体是一个异装癖。&br&&br&主体越突兀,自然喜剧的程度就越大。我们在为喜剧进行事件筛选的时候,文化的隔离是很重要的一项指标,中东街头和东京街头作为客体对主体的容纳度自然不能相提并论。并且,按照历史的发展观来看,生产力越发达,文化认同也就越宽泛。异装癖在纽约街头是不会有回头率的,而在中东街头却只能增加爆头率。&br&&br&&b&⑶主体再突兀,都不能死。&/b&&br&&br&这一点很好理解,死掉的主体会让故事已经不能规范为喜剧的类别了。所以无论文化差异再大,主角总要九死一生。&br&&br&&b&⑷观众亦是客体。&/b&&br&&br&当荧幕中不存在围观群体,而只是主角一个人在默默手淫的时候,屏幕前的你,便成了客体。而每一个观众加在一起,便组合成了看笑话的大多数。&b&当我们看到荧幕中的角色做着我们无法理解的、打破群体认同的行为习惯时,我们就潜移默化地成为了那个“群体”。&/b&&br&&br&想象一下我们看过的喜剧,很多都是通过打破群体认同来制造喜剧桥段,不举例了。&br&&br&&b&2 心理定势错位&/b&&br&&br&打破群体认同是通过事件本身出发,而心理定势错位则是通过人物本身出发。&br&&br&所谓心理定势错位,即需求错位、行为错位、价值观错位甚至思维错位。最简单的心理定势错位制造,就是把人物放在与之前生活格格不入的生存环境当中,比如《破产姐妹》中家道中落的Caroline。&br&&br&所以在事件选择上,我们就可以让一个流浪汉管理500人的大公司,可以让小学老师进入黑社会,可以让电话接线员穿越回古埃及。&b&这个“错位”的程度越大,喜剧创作的空间就越大。&/b&&br&&br&想象一下《生活大爆炸》中的四位nerd,其属性已与周围环境和观众造成了心理定势错位,而其中的主人公谢尔顿竟然与其他三位主人公仍旧有一层心理定势错位,这种双重错位保证了喜剧创作空间的充足。&br&&br&&b&三 叙事结构&/b&&br&&br&最简单的单线、双线、多线不提,每一种都有相应的喜剧作品,这里在叙事结构上,我们只讨论有可能仅存在喜剧叙事结构当中的&b&多线交错叙事&/b&。即多线叙事,并且每条线互相影响。这其中最熟知的喜剧作品莫过于《疯狂的石头》,并且还有珠玉在前的开先河之作《两杆大烟枪》及《偷拐抢骗》,而在剧集当中,也不乏有《发展受阻》这样每一集都是多线犬牙交错的喜剧神作。&br&&br&在这样的作品中,喜剧的程度会随着多线交错的复杂度增加而成倍增加,所以即便事件本身是在讲诉一个严肃的故事,在如此多巧合的贯穿下,也会让置身事外的观众感觉愈发有趣。毕竟&b&巧合是喜剧的另外一个重要属性。&/b&&br&&br&而要创作多线交错叙事,就必须要有非常扎实的人物设定,否则很容易让观众跳戏,找出你为巧合而巧合的诸多尿点,这当中做得最好的范本莫过于《疯狂的石头》,虽然绝大多数人物性格流于表面,但每个人物遇到事件作出的行为选择皆符合在演员表演支撑下的最小保守行动阈值。这几乎是一件可遇而不可求的事情。&br&&br&而针对多线交错叙事的结构分析,则要根据人物设定和故事背景而异。但在其创作路径中,一般都要遵循以下三点:&br&&br&&b&1 多主角设定&/b&&br&&br&为了将多线中每一条线如何交错贯穿的细节叙述清楚,就需要主导每一条支线上的角色镜头平分。这样的结构注定了这种叙事模式必定是多主角设定,而&b&在多主角中,往往会有一个核心角色,这个核心角色往往是在角色人设中行为阈值最低的那个人。&/b&换句话说,也就是最“正常”的那个人。如《疯狂的石头》中的郭涛,《发展受阻》中的Michael。创作者在创作这个核心角色时,必定遵循代入感最强的原理,也就是说当观众产生主角移情时,会深信当自己是剧中的那个角色,也一样会陷入这种令人万般无奈的剧情交错发展中去。而如果这个角色的行为阈值过为宽泛,会增加观众的疏离感以及剧情与现实世界的违和感。&br&&br&&b&2 多主角互为常态杀手&/b&&br&&br&常态杀手的意思是让角色的生活状态无法回到原点的初始事件或者打破其生活平衡的第一个人。&br&也就是说,在剧情发展中,常态杀手尽量不要设定为各主角之外的人与事。例如我们有三个主角A、B、C,A的生活状态被B打破,B的被C打破,C的被A打破,尽量不要设定额外的人物D,当A的生活状态被B打破无法回到原点,准备采取下一步行动时,C又成为了他的阻碍,如此反复,A和C是B的阻碍,A和B是C的阻碍,&b&所有人物互为激励事件以及行动阻碍,这就是多线交错叙事的结构核心。&/b&&br&这种阻碍的次数越多、程度越大,故事就越好看。&br&&br&&b&3 较小的世界观&/b&&br&&br&如果故事在进程当中,其世界观背景太大,不确定性和意外因素也会成正比加大,这样各主角互为常态杀手的难度亦会增大。就像《疯狂的石头》整部故事都几乎发生在一个庙里,《发展受阻》中大多数故事都在家和公司中切换。较小的世界观约束,会增加多线“交错”的真实性。&br&&br&类似的多线交错结构分析起来简单,但写出一版优秀又合理的故事却是难上加难。关键的问题就是人物行为的合理性,《发展受阻》里的结构交叉得再神,也很难掩盖每个角色都有点脑抽的行为设定。&br&&br&&br&&b&四 台词设计&/b&&br&&br&无论到什么时候,台词设计永远是喜剧创作中逼格最高的一门功课。所以为什么《老友记》经久不衰,《摩登家庭》一骑绝尘,他们牛逼的地方就在于在角色行为选择宽泛度很低以至于压缩了很大喜剧创作空间的前提下,通过台词源源不断地制造包袱、迸发笑料。对白的高亮才是情景喜剧创作的王座。我简单说几类常见的喜剧台词设计,重要提示,以下几种并不全面。&br&&br&&b&1 消费流行&/b&&br&&br&消费流行是台词抖包袱中最不高级的玩法,其本质原因是流行具有过强的时效性和片面性,流行总是会过期,也总是会有难以触及的人群。像“duang”类似的词三个月后就很容易让人哑然失笑了。高级的喜剧很少会用流行梗,至少这不必麻烦字幕君在某段对话中标注一大段此句出处、以至于让观众非得暂停一下细读此梗的含义了。&br&&br&&b&2 致敬经典&/b&&br&&br&与消费流行相对的,就是致敬经典。尽管经典的触及范围和影响深度比流行要大得多,但对于观众来说,“致敬”经典仍好不过“创造”经典。最常见的经典梗比如“U Jump I Jump”“对不起我是警察”只能起到点缀作用,并不能完全充当笑点使用。&br&&br&&b&3 重复用词&/b&&br&&br&大意就是经常被反复使用的语言习惯,比如《银魂》中神乐每句话结尾的那两个字“的说”,《发展受阻》中人人都常用的“我犯了一个巨大的错误”。&br&&br&&b&4 &/b&&b&比拟押韵&/b&&br&&br&就是在对白中经常设计比喻、拟人或者押韵的长短句,前两者用以制造比喻体和被比喻体的反差,后一者则在音节上制造笑料。&br&比如《摩登家庭》中Mitchell说过“鸟多恐怖啊它们连电线都敢站!”,再或者感受一下下面这些:&br&&br&- “不要怪我跪,都是你的才华惹得罪。”&br&- “你都压低了我周围的气压。”&br&- “我的脚干净得你都可以舔一下。”&br&- “我哥哥特别心灵手巧,他戒指都戴女式的。”&br&&br&&b&5 &/b&&b&语义多关&/b&&br&&br&语义双关或者多关往往需要事件背景来配合,这是制造误会的最好手段。比如《摩登家庭》中Claire被丈夫误导以为自己儿子Luke看了毛片,而Luke实际上是偷看了他姐的日记,Luke去跟他妈承认错误:&br&&br&- “对不起妈妈,我不该偷看。”&br&
“嗯,承认错误就好。”&br&
“我不知道那是我姐的。”&br&
“什么!?是她的?”&br&&br&《发展受阻》中Lindsay勾引一个律师,但律师确是个爱财如命的工作狂:&br&&br&- “我正准备离婚呢,你有兴趣吗?”&br&
“有!(指的是离婚这个case)”&br&&br&《神烦警探》中大家在讨论逮捕过年龄最大的罪犯是多少岁,Charles乱入:&br&&br&- “在讨论年龄最大的嘛?我的是63岁,在高中。”&br&
“63也不大啊,高中你就开始抓犯人了?(大家反应了一下)哦他指的是sex。”&br&&br&还有就是类似《发展受阻》Tobias嘴中数之不尽的基梗,很多都带有双关甚至多关语义,比如他名片上职位那栏写着analrapist(治析师),实际上还有爆菊狂魔的意思。&br&&br&&b&6 &/b&&b&思维错位&/b&&br&&br&在设计对白的时候,可以让对话者二人的思维产生错位,让回应者get不到倾诉者的倾诉重点,这种设计需要根据人物设定才能得来,比如谢尔顿身上就很容易引发类似的对白。&br&&br&- “我爱上了一个混蛋,你知道吗,我跟他生活了四年!四年啊!就像高中那么长了……”&br&
“你花了四年才读完高中?”&br&- “你是所有23岁的人里,我见过最傻逼的!”&br&
“那你一定不认识凯瑞兰姆,是我的邻居。&br&- “你很酷,但你从来不做家务。”&br&
“很高兴知道我很酷。”&br&&br&&b&7 &/b&&b&情绪转折&/b&&br&&br&大意就是,对话的后半部分会一瞬间让观众在情绪和意境上产生与前半部分的偏差,类似于微博上铺天盖地段子手做的那样。&br&&br&- 妈妈:“考了这么点分?你究竟有没有好好读书?”&br&
女儿:“完全没有。”&br&
妈妈:“哇!那还挺厉害的。”&br&- 哥哥:“周末干嘛?”&br&
弟弟:“去玩乐高积木。”&br&
哥哥:“我也要去。”&br&
弟弟:“我是陪我儿子去。”&br&
哥哥:“你儿子都那么大了还玩积木啊!”&br&- 儿子:“你雇私人侦探是为了调查我爸出没出轨?”&br&
妈妈:“是的,结果证明你爸完全没有。”&br&
儿子:“那这个侦探水平不怎么样啊。”&br&- “这玩意比你家房子还值钱!开玩笑呢,别介意,我知道你没房子。”&br&- “做我女朋友可以吗?不可以的话我再想办法。 ”&br&- “XX新买的手机特别结实,从六楼掉下去都没事,就是人死了。”&br&- “对方四个人,我帮你解决一半,让左面两个揍你,右面两个揍我。” &br&&br&以上这些在喜剧对白中经常会出现,还有一些梗会出现在特定的喜剧当中,比如生活大爆炸中的极客梗:&br&- “我尝试用瞬时环形影像来审视我的成果用以激活我的上丘脑。”&br&- “埃尔伯. 爱因斯坦在专利局工作时提出了狭义的相对论。我也要找一份半斤八两的低贱工作,只需要动用我的基底神经节就行,那我的前额叶就能专注于解决高级问题。”&br&&br&其实情景喜剧,基本上都是在扎实人设的基础上玩段子,什么样的段子从什么样的人口中说出,只是想段子的过程太过烧脑了而已。&br&&br&&b&五 笑点排布&/b&&br&&br&每写完一版喜剧剧本,第一件事就是要数笑点(笑点的标准因人而异,在我的理解中,能看出创作者的诚意,“有趣”即可)。&b&如果是纯粹的喜剧,那么最核心的事情就是笑点的数量和排布,这直接影响喜剧的耐看程度。&/b&类似《生活大爆炸》这种情景喜剧比较简单,在19分钟内,伴随笑声往往会在100次以上,也就是说,《生活大爆炸》可以达到每8秒~11秒一个笑点。在我做过的不完全统计中,《IT狂人》一般在每7秒~9秒一个笑点左右,《布莱克书店》在每10秒~13秒左右,《发展受阻》在每14秒~18秒左右,《马尔柯姆的一家》在每16秒~22秒左右,而《摩登家庭》则在每13秒~17秒左右。&br&&br&在这里有一个很重要的概念是,创作者和观众在笑点上面存在着认知偏差。也就是说,&b&本质上,决定喜剧笑点的不止是数量,还有质量,所以便存在着一个笑点转化率的问题。&/b&在上述的例子中,笑点较为密集的往往都是有伴随笑声的情景喜剧,因为在没有伴随笑声引导的喜剧当中,有一些对观众来说模棱两可的“笑点”便很难界定。所以当笑点转化率不足的时候,同样一部剧,对创作者意味着每15秒一个笑点,对观众则可能意味着每20秒一个笑点。&br&&br&这个笑点转化率,一方面根据语境和文化差异会存在偏差,比如一些谐音梗对非母语观众就很难理解;另一方面根据演员的塑造在质量上也会存在不同;而更多的方面则取决于创作者的理解和设计。在《IT狂人》、《布莱克书店》以及一些早年间带有引导笑声的情景喜剧中,会大量的出现剧中一个梗反复多次使用伴随笑声的现象,比如Moss或者Roy一个长达五秒狰狞的表情,引导笑声可能会出现三次,尽管英式幽默注重肢体表情,但观众仍然会认为在这样一个梗上笑声没必要停留三次那么久,结果是类似做法会在某种程度上拉低笑点转化率。在这一点上,《生活大爆炸》的创作者们则达到了更高的水准。该剧中很少会出现在某个梗上使用超过两次引导笑声的情况,除非这个梗有足够的铺垫和积累而导致持续时间真的非常长。于是,在类似很多拖节奏的引导笑声被摒除后,笑点质量的提升致使该剧的笑点转化率非常可观。以我的观看经验,该剧的笑点转化率会达到80%~90%左右。也就是说,每出现10次引导笑声,我会觉得其中8次或者9次是有趣的。而相比来看,《IT狂人》尽管引导笑声每集平均要比《生活大爆炸》多出很多,但转化率的不足还是会致使笑点成色锐减。&br&&br&当然,还是要说,对笑点的解读永远存在着主观差异,每个人对“有趣”的理解是不同的。而创作者为了消弭这种主观差异,会尽量首选&b&视觉冲突强的笑点&/b&,就全地球的文化共性看,动作信息永远比声音信息有更直白的表达性。最直观的例子是,网络上海量的搞笑gif图里,都是几秒钟之内让你笑得合不拢嘴,而如果把图中的动作换成语言呈现出来,效果就会减弱很多。&br&&br&在大数据时代,喜剧创作者们往往会检索海量的gif图来寻找创意,除了笑点很足、时间较短外,这些gif图往往还有另外一个共性,就是大多数是生活实拍。这其实又衍生出来另一个问题:当创作者把这些生活实拍的笑点搬到大荧幕上的时候,往往在相等的时间内达不到gif图里所呈现出的效果。而如果喜剧中的世界观和人物设定越背离现实世界,这种效果就会越弱。一个相同的笑点,在动画喜剧、喜剧和现实世界中所呈现的质量是完全不同的,曲线有可能如下图。&br&&br&&figure&&img src=&https://pic3.zhimg.com/50/eab80e0eff4edd07438c71_b.jpg& data-rawwidth=&634& data-rawheight=&444&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34& data-original=&https://pic3.zhimg.com/50/eab80e0eff4edd07438c71_r.jpg&&&/figure&&br&&br&所以为什么动画人物的行为往往很夸张,如果用相同的动作幅度呈现,非现实的设定会让笑点质量相较于现实世界羸弱很多,动画人物只能用更夸张的行为来换取相同的笑点质量。&br&&br&&figure&&img src=&https://pic1.zhimg.com/50/ec9fd740cafec4dadcacaec_b.jpg& data-rawwidth=&634& data-rawheight=&444&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34& data-original=&https://pic1.zhimg.com/50/ec9fd740cafec4dadcacaec_r.jpg&&&/figure&&br&还有另外很重要的一点是,&b&越接近现实轴的喜剧,就会越“高级”。&/b&&br&&br&下面说一下在笑点设计的时候,创作者最常用的喜剧元素。&br&&br&&b&1 反差&/b&&br&&br&反差梗在喜剧中无处不见,制造反差效果,无论是在语言、动作、衣着、习惯、甚至文化等的诸方面,都是最简单的一种喜剧元素。一般来看,反差梗分为两种:&br&&br&&b&①个人与个人外的反差&/b&&br&&br&个人与外界的反差,可以小到与另一个人、另一件东西的反差,也可以大到与社会群体的反差(参考上述的“打破群体认同”)。&br&&br&&b&②内心与个人的反差&/b&&br&&br&在喜剧中,很常见的是利用内心独白做反差梗,突出内心与个人的反差。比如《武林外传》、《爱情公寓》很常用的剧情中插接内心独白(一个人站在白幕前打破第四面墙直接同观众对话,讲出心声),然后在下一幕中接这段内心独白的反差梗。&br&&br&近年来一些国外的喜剧经常使用的伪纪录片+纪实拍摄模式,剧情中会插接采访,目的也是利用采访达到内心独白相同的效果,突出下一幕中内心与行为的反差。只不过相较来说采访是比内心独白更高级一点的模式罢了,此类剧集,最出名的莫过于《摩登家庭》。并且,近年很多喜剧电影也在大量使用这一方法,去年的喜剧佳作《吸血鬼生活》便沿用这一模式,不仅笑料十足,而且成本低廉,反差梗更是运用得恰当好处。&br&&br&&b&2 重复&/b&&br&&br&笑点的重复使用往往会展现出1+1&2的效果,一般来讲分为相同角色上的重复和不同角色上的重复。&br&&br&&b&①相同角色重复&/b&&br&&br&直接举例子好了,《马尔柯姆的一家》中,第一季第一集马尔科姆便带着一个“厌恶光环”,只要是在人群中,摄像机俯拍,以马尔科姆为圆心,周围便一定有一个两米半径的无人区,他的家人亦然,体现一家人“招人烦程度”的笑点。到了第七季最后一集,这个光环仍然存在,虽然这个梗被大量使用,但每每看到都不仅莞尔。&br&&br&&b&②不同角色重复&/b&&br&&br&《发展受阻》的一集中,George Micheal因为失恋失意,走路时垂着脑袋耷拉着双手,配合着悲情的背景音乐。剧情发展了一会儿,他爷爷也因为失意用相同的方式走路,配合着相同的背景音乐。又过了一会儿,他叔叔亦然。&br&&br&在不同角色上使用重复梗,往往会比相同角色的重复梗笑点更足。因为这种梗的使用本质上触及了下面这种喜剧元素。&br&&br&&b&3 巧合&/b&&br&&br&巧合是常用的喜剧元素中最高级的一种,也最能体现创作者的功力。很多时候,巧合的发生,不仅会让人捧腹,更会让人拍案称奇。在喜剧中,巧合具有独特的魅力,并且无处不在,实际上绝大多数gif图里使用的都是巧合梗。诸如一个撑杆运动员,跳完后落下的同时被自己的杆爆了菊。对巧合发笑,似乎就是人类的本能。&br&&br&在诸多的巧合梗中,我决定不举例了~&br&&br&&br&在这一段最后要叙述的是,&b&一个高质量的笑点,不仅与形式有关,更重要的,是创作者苦心铺垫的设定和伏笔。&/b&一个真正能让人啼笑皆非肚子疼的笑点,是需要大量前续铺陈的,这有点类似于正剧中的幕高潮,需要一幕幕的推动才能达到笑点的“高潮”。并且,很多笑点高潮往往不止是具备一种元素,很有可能在这样的笑点中,是拥有反差、重复和巧合等的各种喜剧元素做推动的。&br&&br&&br&&b&六 角色选择&/b&&br&&br&最后一段,要说一下喜剧的选角,其实这严格意义上不应当归到剧本创作当中去,简单叙述一下的原因是因为好的喜剧角色太过难求。&br&&br&&figure&&img src=&https://pic2.zhimg.com/50/7d2c76d3dbab_b.jpg& data-rawwidth=&395& data-rawheight=&362&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395&&&/figure&&br&上面这个角色是《IT狂人》S04E03中出现的一个配角,一共露脸的时间加一起也就几十秒,没有台词,机位始终这一个角度,面部始终这一个表情。&br&&br&所以,这也是喜剧编剧永远挥之不去的一个难题:&b&一个“好笑”的角色,不是写出来的,而是演出来的。&/b&编剧在这一段,只会在剧本里写,一个好笑的废柴大叔,无非再多加一些限定词比如表情呆滞,戴着高倍的远视眼镜等等。可是当这一步骤具体执行到演员本身的时候,其效果却永远不是编剧能控制的。&br&&br&很多优秀的喜剧角色都是可遇不可求的,尽管编剧可以把对白写得啼笑皆非,但&b&喜剧的本质永远都是视觉呈现&/b&,所以为什么周星驰能经久不衰,憨豆永远不需要任何台词。很多时候,如果非要说天赋,还真的会噎得喜剧编剧们哑口无言。并且,很多喜剧演员都是会参与到创作环节中去的,像萨莎·拜伦·科恩、西蒙·佩吉这些喜剧演员,都自带导演和编剧光环。&br&&br&其实喜剧这门功课,唯有创作者本身才能预见到最终的视觉效果,所以这也造就了大多数喜剧表演者都是创作者的这一现象,没人比他们更了解自己了。&br&&br&好了,说了这么多,隐隐感觉喜剧还真的是一门天赋大过一切的行为艺术~&br&&br&下面我们来分析分析天赋。&br&&br&&br&&br&&br&&br&开玩笑的…&br&:)&br&&br&----------------------------------------------------完-------------------------------------------------------&br&&br&参考剧目(排名不分先后):&br&&br&&a href=&//link.zhihu.com/?target=http%3A//baike.baidu.com/view/2451.htm%3Ffromtitle%3D%25E8%E5%258F%258B%25E8%25AE%25B0%26fromid%3Dtype%3Dsyn&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六人行_百度百科&/a&&br&&a href=&//link.zhihu.com/?target=http%3A//baike.baidu.com/link%3Furl%3Dq3tXaDlTMPlESQT8F6AsR4WoNbttd9VFt5QjJ0EK8hPgak_kV4c9cSHxY35Ngn0-VMFIjkMzb8sN79iGmlfjmq&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生活大爆炸_百度百科&/a&&br&&a href=&//link.zhihu.com/?target=http%3A//baike.baidu.com/view/210928.htm&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发展受阻_百度百科&/a&&br&&a href=&//link.zhihu.com/?target=http%3A//baike.baidu.com/subview/3744.htm&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摩登家庭(美国2009年Jason Winer执导电视剧)&/a&&br&&a href=&//link.zhihu.com/?target=http%3A//baike.baidu.com/view/1464511.htm&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it狂人_百度百科&/a&&br&&a href=&//link.zhihu.com/?target=http%3A//baike.baidu.com/view/1319434.htm&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布莱克书店_百度百科&/a&&br&&a href=&//link.zhihu.com/?target=http%3A//baike.baidu.com/view/1322263.htm%3Ffromtitle%3D%25E9%25A9%25AC%25E5%25B0%%25A7%%25A7%%259A%%25B8%%25AE%25B6%26type%3Dsyn&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马尔柯姆的一家&/a&&br&&a href=&//link.zhihu.com/?target=http%3A//baike.baidu.com/view/.htm%3Ffromtitle%3D%25E7%25A5%259E%25E7%%25E8%25AD%25A6%25E6%258E%25A2%26type%3Dsyn&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这个警察有点烦&/a&&br&&a href=&//link.zhihu.com/?target=http%3A//baike.baidu.com/view/6515448.htm&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破产姐妹_百度百科&/a&&br&&a href=&//link.zhihu.com/?target=http%3A//baike.baidu.com/subview/9.htm%23viewPageContent&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硅谷(HBO电视剧《硅谷》)&/a&&br&&a href=&//link.zhihu.com/?target=http%3A//baike.baidu.com/subview/.htm%23viewPageContent&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武林外传(2006年章回体古装情景喜剧)&/a&&br&&a href=&//link.zhihu.com/?target=http%3A//baike.baidu.com/subview/4694.htm&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爱情公寓_百度百科&/a&&br&&a href=&//link.zhihu.com/?target=http%3A//baike.baidu.com/view/307172.htm&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疯狂的石头_百度百科&/a&&br&&a href=&//link.zhihu.com/?target=http%3A//baike.baidu.com/view/430159.htm&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两杆大烟枪_百度百科&/a&&br&&a href=&//link.zhihu.com/?target=http%3A//baike.baidu.com/view/294854.htm&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偷拐抢骗_百度百科&/a&&br&&a href=&//link.zhihu.com/?target=http%3A//baike.baidu.com/view/590523.htm&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波拉特_百度百科&/a&&br&&a href=&//link.zhihu.com/?target=http%3A//baike.baidu.com/subview/4.htm&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布鲁诺_百度百科&/a&&br&&a href=&//link.zhihu.com/?target=http%3A//baike.baidu.com/subview/5543.htm&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独裁者(2012年拉里·查尔斯执导美国电影)&/a&&br&&a href=&//link.zhihu.com/?target=http%3A//baike.baidu.com/view/3997746.htm&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吸血鬼生活_百度百科&/a&&br&&a href=&//link.zhihu.com/?target=http%3A//baike.baidu.com/subview/3.htm%23viewPageContent&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银魂(漫画改编的长篇动画)&/a&&br&&a href=&//link.zhihu.com/?target=http%3A//baike.baidu.com/view/1163824.htm&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搞笑漫画日和_百度百科&/a&&br&&a href=&//link.zhihu.com/?target=http%3A//baike.baidu.com/subview/01670.htm&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十万个冷笑话(有妖气原创漫画梦工厂出品的动画)&/a&&br&&a href=&//link.zhihu.com/?target=http%3A//baike.baidu.com/subview/90145.htm&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万万没想到(2013年叫兽易小星执导迷你剧)&/a&&br&&br&-----------------------------------------------&br&&br&&b&本篇文章付费转载,侵权必究。&/b&
这个问题我思考了很久,并且准备把它写成我在知乎逼格最高的答案。 文章很长,赞完再看吧。 咳咳!开始! 一 人物设定 人物是所有故事的基础,夯实人物性格会让事件在创作者的笔下变得游刃有余,对于喜剧来说亦是如此,很难想象谢尔顿如果没有那么二逼《生…
藤子·F·不二雄,是一个爱好猎奇的作家。&br&这个猎奇,并不是现在所指的对破坏人体拥有的特殊兴趣,而是指它的原意——涉猎新奇、志怪的东西。喜欢观察世界的未知面,想象未来的不可思议,相信世界的本质是光怪陆离。更好理解的话,可以这样说,藤子·F·不二雄和蒲松龄其实是同一类作家。只不过蒲松龄笔下的妖狐,在藤子先生笔下变成了蓝色的狸猫。&br&&br&一个喜欢&b&有趣&/b&的人。&br&&br&这里说的“藤子·F·不二雄”,是指藤本弘。因为藤子不二雄这个笔名是藤本弘和安孙子素雄二人的共同笔名,小学馆著名的儿童漫画&哆啦a梦&初期也是他们二人共同创作的(但实际上&哆啦a梦&的故事多出自藤本弘之手),后来直到1987年二人才散伙,各人分别在笔名上添加了自己的姓名(“藤子·F·不二雄”和“藤子不二雄(A)”)。大陆网络上流传比较广的漫画&劇画 毛沢東伝&,是出自安孙子素雄之手。&br&&br&按藤子先生自己所总结的,他一辈子都在画一种叫“SF”的故事。这个SF并不是我们通常理解的Science Fiction(科幻小说),而是他自己创造的一个词“Sukoshi Fushigi”(すこし不思議),就是“稍微的不可思议”。藤子先生的传世神作&SF短篇集&中的“SF”就是这一个词,该短篇集在小学馆出版时有一个译名叫做&异色短篇&,我觉得翻译得很好。假如只看&哆啦a梦&的话,你会觉得藤子先生口中的“SF”应该是指一种“Everyday Magic”——明明世界就是我生活的世界,但身边却每天发生神奇的事情;但假如把眼光放宽到他所有作品来看的话(藤子先生有少年漫画,也有成年漫画),你会觉得他口中的“SF”应该是一种“怪奇(kaiki)”——不可思议的本质是人心,科幻和异常是一种包装,是一种读后陷入思考的意味深长,是一种大千世界无奇不有的背光面,就像日剧&世界奇妙物语&和英剧&黑镜&一样。&br&&br&虽然藤子先生喜欢志怪,但他却是个彻底的现实主义者。和现在新时代的日本动漫界推崇“消费主义”、“逃避现世”、“娱乐至死”和“享受形而上学”不同,藤子先生笔下的故事非常脚踏实地,三观很正,对人生的看法不钻牛角尖,不强求,不打鸡血,但很乐观,很积极。用今天的说法来讲,就是有种“迷之感动”——令人越读越起劲,充满了一种不懈的精神。和手冢、石森、赤冢这些第一代漫画家一样,藤子先生是用不思议的故事来说寻常的世界,从忘记做作业的暑假、美好的友情,到残酷的社会、冷漠的邻居;从碌碌无为的上班族、意外获得超能力的高中生,再到星际穿越的造访者、来自未来的浩瀚人生,藤子先生的作品本质却一直只有两个字——“生活”。我们的生活已经足够奇妙,只等我跟你娓娓道来。&br&&br&像藤子先生一样的开创日本动漫产业的第一代作家,基本上定下了直到现今的日本ACG题材。我们可以用一个单词总结日本动漫的核心——就是前面说到的“Everyday Magic”——要不就是魔法世界的日常生活,要不就是日常世界的魔法生活(像&冰与火之歌&这样在欧美这么畅销的家族型流行小说日本就比较少,日本动漫也很少像美国漫画一样喜欢超级英雄题材)。这个魔法是广义的,它包含科幻、异世界和未知的冒险旅程。但当今像藤子先生的作品一样概念先行的动画漫画感觉越来越少了(就是说一部动画最重要的是原案,决定故事外貌的人),现在是人设至上和演出效果至上,有一个有趣开头的故事,多半中后期就会烂尾。所以当我看到像石黑正数这样的脑洞小青年的藤子式故事就会异常感动。&br&&br&藤子先生同时也是一个非常勤奋的人。他每天工作到凌晨四点、为了故事不远万里抱着相机去偏远的角落取材,毕其一生向世界奉献有趣。直到藤子先生1996年肝衰竭逝世于画桌上时,他留下了26部短篇系列作品(包括闻名世界的&哆啦a梦&),10多部长篇系列作品,数百部短篇独立作品。其中光&哆啦a梦&一部作品,就包含了1345回中短篇故事,18部大长篇剧场版,故事数量相当庞大;在中国大陆不是太出名(但也算藤子先生的名作品)的&超能力魔美&和&奇天烈大百科&,动画版都是120集和330集的长度,摆在日本动画只拍12集就急速摆上市场收钱的今天来看,这个创作量真是无法想象,更不用说上面三部也只是他26部短篇系列作品的其中三部而已,还有更多在中国播放过的例如&21卫门&、&小超人帕门&,每个都是数百个故事的系列短篇。这些成千上万的短篇故事,有儿童向的(&哆啦a梦&),有少年向的(&超能力魔美&),也有成人向的(&SF短篇集&),而且题材涉及极广,科幻、悬疑、推理、恐怖、人生、理想、社会、政治、历史,故事和故事之间各不重样。现在这个时代能在短篇小说、电视剧、电影中看到的各种有趣点子,令人惊呼过瘾的各种脑洞小故事,基本上都被藤子不二雄在40年前在一个小小的短篇中玩过了。藤子先生真可以说得上是,为了向世界阐述什么是“有趣”,奉献了整整的一生。在知乎的动漫话题中,有一个问题经常被人反复咀嚼——“为什么中国动漫不行”,大家的回答有资金的原因、有市场的原因、有体制的原因、有时代的原因,但在我眼中,原因很单纯,因为假如你认真读过日本动漫起家时代的第一代漫画家的作品,你就会觉得本质原因很简单——我们缺少像手冢、藤子一样的,聪明、有才、勤奋,并且燃尽了整个生命,毕生希望向世界奉献成千上万有趣故事的一线作者。&br&&br&要说到藤子先生的作品,首先必须要说的,就是当年横扫整个日本,席卷全世界的儿童漫画&哆啦a梦&。前几个月,我心血来潮重温了我心目中机器猫大长篇的最高作&大雄的魔界大冒险&,重新使用了现在的眼光去看这个故事。这个故事有悬念、有伏笔、甚至还有伪结局,叙述技巧和戏剧性控制水平很让人惊讶。大雄闯祸了,但他没有逃避,自己努力承担起责任,想着如何去救并不需要自己救的人。尽管他一个人拿着枪在敌人的巢穴前面躲着,吓到脚直发抖。我看着他害怕的样子,感动得一塌糊涂,一个人对着屏幕不停流泪。&哆啦a梦&就是有这样的力量。即使是成年人,把这本漫画捧在手,就会觉得虽然这个世界未必美好,但很值得我去奋斗。&br&&br&其次要提到的,就是藤子先生传说中的幻之名作——&SF短篇集&。套用一篇书评的题目,这是一套“藤子迷的恩物”,它是藤子先生在整个创作生涯中零散画过的短篇的集合。这里有着藤子先生平时在儿童漫画中无法叙述的黑暗、恐怖、血腥和恐惧。在家庭暴力中逆来顺受的贤妻良母,其实每分钟都在计划谋杀她的丈夫;获得了超级英雄般强大正义力量的小市民,马上去做的却是大开杀戒;为了超高房价奉献一生的上班族,因为被黑心中介所骗钱财一夜见空;某天醒来后发现,人类与平时宰杀的牲畜地位突然互换,我们不停考虑的就是如何让自己不会成为下一顿的别人的晚餐。在大学的时候,我偶尔看了&SF短篇集&中的&轻松的杀人&,简直就是当代的&狂人日记&,鲁迅再世,被震撼得无以复加,从此一发不可收拾,把其他故事都找来,直到现在还在反复阅读。&br&&br&还有就是藤子先生少有的少年漫画&超能力魔美&,讲述的是高中女生佐仓魔美意外获得超能力后的生活(大家看女主角的名字就可以知道&魔法少女小圆&里佐仓杏子和巴麻美名字的来源)。虽然也算是魔法少女题材,但其实大部分故事可以算做日常推理的题材,而且本作故事具有相当强的现实感,真正有一种“魔法少女来到了现实世界”的感觉,并拥有大量的全裸镜头(不断在观众面前全裸的少年漫画女主角也算绝无仅有),读起来相当有趣。动画版监督是当时初出茅庐的原惠一,音乐是田中公平,制作小弟中能看到水岛努、望月智充等日后的大师,cast非常强大。藤子先生坦言,他最喜欢就是坐在电视前看动画版的&超能力魔美&和&奇天烈大百科&。&br&&br&可惜,藤子先生过于高强度的劳作,使他刚过60岁便离开了这个世界。手冢死前的遗言是“给我画笔”,而藤子先生则倒在创作中的画桌上。日本动漫能成为日本经济的支柱产业,我觉得并不是必然的,只是刚好因为像藤子先生他们一样的,不仅聪明、勤奋,还有理想,有行动力的人,他们把自己的人生献给了动画和漫画,所以这个行业就被开创出来了,仅此而已。&br&&br&最后贴一篇藤子先生的长女藤本匡美为&SF短篇集&第一卷写的序。这篇回忆文感情细腻、动人,读起来让人动容。我们不仅看到一个喜欢看父亲作品的女儿,还看到一个为漫画工作奉献的勤奋的漫画家。&br&&br&&blockquote&偷偷爱上父亲的作品 &br&藤本匡美
&/blockquote&&blockquote&  不用说,父亲对“怪奇事件”感兴趣的程度远超过常人。依父亲的性格,光凭耳闻是无法心服口服的,总是非用自己的眼睛确认不可。 &br&  就凭父亲到岩手县一家因“座敷童子”而声名大噪的旅馆投宿当例子吧。抵达旅馆的当晚,虽然抱着相机装睡,但还等不到谣传中座敷童子出现的时间,父亲便跑到宽广旅馆中,深夜毫无人烟的独房进行探险。 &/blockquote&&blockquote&  以前日本渔船捞起长颈鹿尸体的新闻闹得沸沸扬扬时,父亲也是翻阅、比较数本杂志及新闻报道,满心期待坚定结果。最后虽然很可惜的,从鳍的组织鉴定出那是象鲛,但父亲好像还是非常高兴。 &br&  话虽如此,但父亲绝不是个不切实际的人,反倒连日常生活都是脚踏实地、谨慎认真。 &/blockquote&&blockquote&  父亲每天睡眠时间固定为四小时,不论工作多么忙碌,也一定会和家人一起享用早餐。假日的早晨,父亲会带着小狗和三个女儿出去散步,摘摘笔头菜和木莓。也会让孩子坐在腿上帮孩子剪指甲,或是用吸尘器打扫家里。总之,父亲是个规律且认真的家庭主夫。 &br&  “长相可爱”及“知识丰富”是母亲最欣赏父亲的地方。直到现在母亲还会以此对女儿们自夸一番。“爸爸很会画画,好厉害喔”,一个完全不看漫画的主妇,却自然而然打从心里如此尊敬着父亲。 &/blockquote&&blockquote&  我四岁那年,在父亲成为社长时,“StudiooZero”面临歇业,儿童漫画开始萧条,虽然随之而来的是父亲工作量锐减,但母亲却一派轻松地说“我当时可是一点都不觉得有什么好不安的呢”。 &br&  漫画家的妻子能如此超脱世俗、胸襟开阔,我不禁有种“他们两人真相配”的感觉。 &/blockquote&&blockquote&  在画《哆啦A梦》的同时,父亲也开始着手于SF短篇的创作。然而——&br&  “不管是哪篇故事,好像都没有读者回音。” &/blockquote&&blockquote&  “连读者问卷都没列出这部作品。总之,如果还有机会,也只好继续画下去。”实际上却是这样的情形。 &br&  经过十几年,我进入高中就读后,父亲才告诉我。 &/blockquote&&blockquote&  面对已是高中生的我,父亲首次认真地说出自己的作品似乎不受欢迎。 &br&  “每天辛苦取材画出来的得意之作,为什么会是这种反应呢?”父亲如此说道。 &/blockquote&&blockquote&  “?” &br&  父亲所举出的作品,不论是《SF短篇》,《21卫门》,或是《超能力魔美》,做女儿的我认为每部都是杰作。父亲应该也觉得很不甘心吧。当时《哆啦A梦》旋风横扫世间,书店的书架上每一集都有数本陈列贩售,但是我却从来没看过SF短篇集被摆在架上。只有西武新宿的一家漫画店,将SF短篇全四集平面陈列了数年。 &/blockquote&&blockquote&  我不知道那家书店为什么这么做。同时也觉得很受到鼓舞。 &br&  如今更觉得,要是将平面陈列的事告诉父亲,他一定会很高兴吧。 &/blockquote&&blockquote&  但是这话我却说不出口。都出版三年了,摆在那儿的却仍是初版一刷。那间书店离工作室不远,要是父亲过去看见而感到失望,不就太可怜了吗? &br&  长大成人的我,认为父亲不可能不知道外界对自己作品的评价,应该会纯粹对于那家书店愿意陈列他的书而感到高兴。 &/blockquote&&blockquote&  对于小孩子来说,父亲是个认真、谨慎、温柔、不将悲伤带给他人的人。 &br&  虽然我仍不明白父亲真正的想法,但我记得每当家人想看他的新书出版时,那些书总会一直放在客厅桌上。唯独SF短篇集还没进客厅,就悄悄地被摆放在父亲书房的书柜上。父亲是否觉得,我们家的人就算看了也不懂呢?但其实我从国中开始就偷偷爱上父亲的作品。为什么是偷偷地?我想这就是父女间无法坦率的地方吧。 &/blockquote&&blockquote&  国中时我养了一只小狗。还是小婴儿的狗儿常在半夜叫个不停,让任性的我觉得非常辛苦。当我感到不胜其烦被吵得半睡半醒时,听到有脚步声下楼去,狗儿也安静不再吠叫。过了一会儿,我下楼偷瞄,看见穿着睡衣的父亲弯着背,抱着狗儿轻抚它小小的身躯。 &br&  父亲当时才刚刚将分量极其庞大的工作处理完毕。 &/blockquote&&blockquote&  然后,我便自顾自地爱上了创作于昭和五十年代前期的SF短篇集。 &br&  令人愈读愈起劲。 &/blockquote&&blockquote&  SF短篇集充满了作者挑战不懈的意念,透过整部作品可让人深切感受那种精神。 &br&  若读者们愿意享受父亲挑战怪奇事件的作品,本人将甚感万幸。&/blockquote&&br&&figure&&img src=&https://pic4.zhimg.com/50/3a0faf30ed3781ece327b_b.jpg& data-rawwidth=&600& data-rawheight=&337&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00& data-original=&https://pic4.zhimg.com/50/3a0faf30ed3781ece327b_r.jpg&&&/figure&&figure&&img src=&https://pic2.zhimg.com/50/2f6cceb70b0_b.jpg& data-rawwidth=&600& data-rawheight=&337&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00& data-original=&https://pic2.zhimg.com/50/2f6cceb70b0_r.jpg&&&/figure&
藤子·F·不二雄,是一个爱好猎奇的作家。 这个猎奇,并不是现在所指的对破坏人体拥有的特殊兴趣,而是指它的原意——涉猎新奇、志怪的东西。喜欢观察世界的未知面,想象未来的不可思议,相信世界的本质是光怪陆离。更好理解的话,可以这样说,藤子·F·不…
&p&西尾维新是一个毁誉参半的作家。&br&&/p&&p&虽然没有认真地统计过,但隐隐感觉说不定毁的那一部分占的比例要更大一点。或者说得更准确一点:西尾维新是一个缺点很明显很容易挑,优点却埋藏得比较深很难感受出来的作家。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西尾维新的作品其实是由一百只黑猩猩随机敲击键盘创作出来的,细想一下好像真的有点道理。&/p&&p&容许我在进入正题之前,先说一说自己是如何认识这位作家的。在化物语的动画播放之前,我是没有接触过西尾的小说的;在伪物语动画播放的时候,我可以说是一个西尾黑。但是后来,我爱上了西尾老师。带领我迎来这个转折的,是因为在读梅菲斯特奖历届作品的时候,读到了老师的&斩首循环&。当时在这本书的最终章里,我感受到了一次前所未有的在推理小说中对于“why done it”犯罪动机的震撼体验,惊为天人。写下这本处女作的西尾维新,当时才正在读大二,而在同一年,他继续写出了&绞首浪漫派&这一本被众多西尾迷奉为最初与最高杰作的小说,可真的有风华正茂的感觉。西尾厨一般分为两种:一种是因为&绞首浪漫派&成厨的,另一种是因为&少女不十分&成厨的,我就应该属于前一种(当然&少女不十分&我也是爱到不得了)。深究一下的话,会觉得这两本书恰恰代表了西尾老师小说的两个核心吸引力。对于这一点,我是很有兴趣慢慢和大家分享一下的。&/p&&p&读了一下原题下面的答案,缺点写得挺全的,所以本答案就主要说优点了。&/p&&br&&p&&b&西尾维新是一个怎样的作家?&/b&&/p&&p&这个问题我想答三点:西尾维新是一个神秘的,爱玩小聪明的,和勤奋的人。&/p&&br&&p&神秘。&/p&&p&西尾老师真实身份很神秘,从来没有公开照片,性别究竟是不是男的,是单人作家还是一个团队,这些都一无所知。网上流传着一张西尾的照片,那其实是东浩纪的照片。立命馆大学政策科学部肄业,因为最初给讲谈社投稿时使用了“京都的二十岁”这个笔名,推测是1981年出生。从他的半自传哲理思考类短篇小说《纵列式双旋翼方法论——无尽黑夜与永眠梦境》中,我们还可以知道西尾老师有一个妹妹(假如他写的是真的话),不知道看了哥哥笔下的各种与妹妹乱伦的剧情她是怎样想的。&/p&&p&虽然读者不知道他长什么样子,但物语系列的各式访谈中,我们可以知道动画的制作班底包括声优,其实全部都和西尾老师见过面,阿良良木火怜的声优喜多村英梨还在《伪物语》的副音轨中提到“西尾老师经常带着从日本各地买到的特产出现在配音室,究竟是为什么可以写得这么快的同时还在到处旅游”。其实新房同样也不喜欢大家po他的照片到推特,但依然三番四次有他左拥右抱女声优的照片流出来,唯独西尾老师就是什么照片也没有,这个深究一下还是觉得有点奇怪的。&/p&&br&&p&爱玩小聪明。&/p&&p&西尾说他的偶像是推理小说家泡坂妻夫(语出&戏言用语辞典&),泡坂妻夫的笔名是由本名厚川昌男的假名乱序而来。对于这一点,西尾可是好好的继承了偶像。西尾维新这个笔名是一个非常厉害的文字游戏:西尾维新(NISIOISIN),名字的罗马拼音不仅仅是单纯的回文(正着拼和反着拼是一样),而且还旋转对称(以中间的O为转轴旋转180度后还是一样),可是相当厉害的。下面这段文字就出自西尾的原话:&/p&&blockquote&简单说文字游戏就是押韵、奇名、双关、暗号等,种类那是百花缭乱,总之就是各式各样,而我从泡坂妻夫老师那里学的最多的就是回文。泡坂妻夫老师的作品中有一本是『喜剧悲奇剧』【kigeki hikigeki】,从书名就可以看出,这是以回文为主题的小说。读毕,我已经完全被回文所俘虏,成为了看见并排的字就想把它翻转的人,也就是回文病患者。老实说这个病还未完全治愈(感觉变成慢性病了),但那时所想出来的回文之一就是西尾维新这个名字。这么说的话,算是很有历史的笔名了。这就是缘分或是什么吧。&/blockquote&&p&西尾对文字游戏可是情有独钟。笔下的角色有读音游戏的“七七见奈波(Nanananami Nanami)”、“佐佐沙咲(Sasa Sasaki)”也有字形游戏的“串中弔士”、“空空空”等。喜欢拆字,把汽口惭愧的名字拆成“心斩心鬼”,把忍野忍的名字拆成“刃下心”。安心院薰染小姐每次出招都会在页面空白处上写满密密麻麻的招式,直到她死为止,一共留下了900多个技能名(百度百科中可以全部查阅),技能的名字和设定貌似还都有点看头。&最强会长黑神&的漆黑新娘篇中,西尾老师玩了一个惊天动地的文字游戏——在整整的一话中,女主角所有台词刚好涵盖了五十音图的所有假名,没有重复也没有遗漏。他还写过一本漏字短篇小说集叫&りぽぐら! &,里面所有的小说所有的文字都没有使用到五十音图里面的其中十几个假名(顺带一提这书里有一个我非常喜欢的究极狂气短篇&妹妹是杀人者!&,欢迎大家去看)。&/p&&br&&p&勤奋。&/p&&p&相传西尾老师日复一日每天早上五点起床开始写作。从他出道到现在的12年间,一共写了10个系列(戏言、人间、JDC、世界、莉丝佳、物语、刀语、传说、忘却侦探、最强),上百本小说,平均每年要写10-11本,最多的是一月一本刀语的2007年,一共写了15本小说;同时他以原作的身份在&周刊少年jump&中连载漫画&最强会长黑神&四年,打字速度能赶上镰池和马。&悲鸣传&发售的时候宣传语为“15天写下1000张原稿纸”,日更1.5万字,起点级别的速度。&/p&&p&西尾维新的出道故事颇有吴宗宪和周杰伦的感觉,当时的讲谈社编辑太田克史后来有透露,还是大二的西尾当时很努力地在《梅菲斯特》上投稿,而且写作速度极快,基本是一个星期一本小说,名字都比较中二,例如什么&死亡13&、&恶魔14&、&皇后8&等等,但是被太田责编每本都退回来了,太田在看到他的才华同时也看到他的不足,用很严厉的口吻批评了他,说他“理想和妄想之间的区别是什么”。当然了,西尾老师并没有因为批评而停止投稿,屡败屡战,终于在后来,他赢得了2002年的梅菲斯特奖,获奖作品就是后来的“戏言系列”第一卷&斩首循环——蓝色学者与戏言跟班&,开始了他的话唠写作生涯。&/p&&br&&p&&b&西尾维新的小说究竟表达的是什么?&/b&&/p&&p&用西尾老师在自己的小说《少女不十分》中的一段话来概括他十二年来的写作中想传达给读者的信息:&/p&&blockquote&&p&比如说,光靠语言勉强维持着生计的少年和支配世界的蓝发天才少女的故事。再比如说,病态地溺爱着妹妹的兄长和无论如何也无法容忍事物的暖昧性的女高中生的故事。企图单凭着智慧与勇气挽救地球的小学生和梦想着能够实现成长和成熟的魔法少女的故事。注重家族爱的杀人狂和被杀人狂的魅力所吸引的毛线帽少女的故事。挽救了一个濒死怪物的伪善者和爱上了他的吸血鬼的故事。讨厌去电影院的男人和他的第十七个妹妹的故事。在与世隔绝的小岛上长大的没有感情的高大男人和浑身都被怨恨和愤怒所占据的小姑娘的故事。认识到挫折滋味的格斗家和无视挫折的格斗家的故事。出乎意料地赢得了人气的流行作家和求职中的侄女的故事。有着奇妙偏向的读书迷和住在书店里的怪人的故事。不管做什么都总是失败的受托人和心甘情愿地被她耍得团团转的刑警的故事。光凭意志生存下去的女忍者和默默地守望着她的头领的故事。&/p&&p&虽然这些都是漫无边际的、彼此之间几乎没有共通点的故事,但凝聚在根底部分的主题都只有一个。&/p&&p&即使是误入歧途的人,即使是因为犯错而从社会中脱落的人,都可以很好的——不,或许也不能说是很好的吧,但也可以相当快乐地、相当有意思地度过自己的人生。&/p&&p&那就是贯穿在所有故事里的信息了。&/p&&/blockquote&&p&所以西尾维新笔下的角色,概括起来就是:“不正常人”。可能是身体上有缺陷的人,也可能是心理上有缺陷的人;可能是“缺少”而导致的不正常,也可能是“过于完满”而导致的不正常。这种特性,在物语系列中被称作“伪物”,在戏言系列中被称作“欠陥制品”,在《最强会长黑神》中被称作“过负荷”。&b&不正常人如何在正常的社会中获得幸福,是西尾老师所有故事的共通出发点。&/b&&/p&&p&我们用西尾老师最著名的&物语系列&来举个例子。物语系列的主线剧情是:“因为某个原因,围绕着北白蛇神社附近出现了大量的怪异,退魔师卧烟伊豆湖及她的徒弟们过来小镇退治这些怪异。”怪异表面上是一些妖怪,但实际上是人心的鬼,它们附身于身体和心理不完全的主角们。退魔师们从来没有用过法术,每次都靠引导主角跨过自己的坎而令他们自我救赎,如忍野咩咩所说:“我不会救你,你只能自己救自己。”&/p&&p&战场原黑仪的病在于敢言不敢爱。长期孤独和自我封闭,导致她怀疑自己是爱上阿良良木还是单纯爱上了处于热恋的这个关系。她使用过激的恋爱行为来向自己暗示“我已经恋爱了”,其实是很病态的,在&伪&中,她明白了自己的幼稚,从而变身成雅原小姐,剪掉长发,用来自我保护的毒舌属性也同时消失。&/p&&p&羽川翼的病在于敢爱不敢言。用她自己的话来说,“我爱阿良良木爱到自己变成了怪物”,但即使这样,在&猫黑&和&化&,她就算要杀掉自己的心上人,也不敢对他说一句爱你,身上堆积的压力越来越多。在&猫白&中,在黑仪、忍和月火的开导下,班长终于勇敢地表白(可惜立马被拒,此处应有猫党们愤怒的声音),在整晚的痛哭下一夜成长。&/p&&p&忍野忍的病在于无法取舍前男友和现男友。和前男友(初代眷属)感情并没有出现问题,只是因为偶然而分别,在寻找前男友的过程中遇到了现男友(阿良良木)并爱上了他,始终逃避着取舍的问题,始终不敢在现男友前提起自己的过往。忍野忍就是大话西游里面的至尊宝,猜到了开头,猜不到结局。活了600岁的魔女,在爱情上幼稚得像一个小女孩。忍野忍的结局请看&终物语中&。&/p&&p&八九寺真宵的病在于过于沉浸过去。在&化&中,一直不肯接受自己已死的事实;在&倾&中,一直不肯自己接受自己应该成佛不能留在人世间的事实。这些是她身上发生怪异(迷牛和暗)的成因。在&鬼&中和阿良良木吻别后升天(其实后面还有剧情,不剧透你们)。&/p&&p&千石抚子的病在于没有主见。被贝木骗,被忍野扇骗,都是她被怪异缠身的原因,事实上她病得并不深,只是不幸运所以沦为别人的工具。在&恋&中贝木的引导下找到了人生目标。&/p&&p&神原骏河的病在于不知道想要什么却什么都想要。幼年丧母造成的异常占有欲,使她自己找来了雨魔之手这个许愿机放在自己身上,想跑全班第一,所以让跑得比自己快的人得感冒不能来比赛;因为前辈被男人抢走,所以把那个男人殴打成肉块。在&花&中和沼地蜡花的对决中意识到自己的幼稚,在阿良良木的帮助下剪掉了头发。&/p&&p&其实男主角阿良良木历也有病,但他的病涉及到物语系列里面的一个终极伏笔,这里就不剧透了,大家期待大结局&终物语下&的动画化吧。&/p&&br&&p&用西尾自己的话来说,物语系列,甚至是他的其他所有的作品,写的都是“青春的终结”。青春就是残缺的自己。所谓的青春的终结就是和自己战斗,过去与未来。可以用终物语的两句封底宣传语来总结:&/p&&p&没有“你”的青春永不终结;&/p&&p&没有“我”的青春从未开始。&/p&&br&&p&&b&西尾维新的小说有什么特点?&/b&&/p&&p&西尾老师的小说喜欢用对话来推进剧情。小说的舞台剧感很强,章节与章节之间就像幕与幕之间一样:人物在A场景中对话,对话过程交代背景和塑造人物;对话结束时发生突发事件,进入下一个场景B,人物增加或更换,然后继续对话。&/p&&p&不知道大家是怎样想的,我本人是相当喜欢这种小说构建方式,因为舞台剧的小说结构极不稳定,没有一般而言的起承转合,所以西尾老师的小说隐含着强大的戏剧性——你不知道交谈到那一页时对话会戛然而止,场景在什么时候发生急速转换。但同时,因为小说只是书页上的文字,和真的舞台剧具有演员面部表情和台词声音不同,如何处理二人的对话中关于“节奏”的把握,还有如何在仅仅拥有文字的书页上让读者在脑海中联想起整个场景的图像画面,是一个十分的难题。举一个例子,Galgame也是使用长对话组成剧情的文本体裁,但事实上,大部分Galgame剧本师都不拥有使用长对话写好日常的能力,他们只有抛悬念和写冲突的能力。在Galgame界,我认为丸户史明是大师,因为他的日常写得非常好。但是当他转战轻小说(&路人女主养成法&),失去了立绘画面的信息量补充时,长对话顿时变得一塌糊涂——多人对话时不知道说话的是谁,光看对白无法想象角色的性格和对话场景。这从侧面证明了在小说中使用长对话的难度。关于上文提到的戏剧性,接下来下一个话题会详细说,这里先说一说西尾老师的长对话。&/p&&p&有几本小说是可以让大家感受一下西尾老师写长对话的功力的:物语系列中的&伤物语&、&终物语中&,还有戏言系列的最终章&完全过激&三部曲。这几本小说几乎都是完全由对话组成的,但读起来非常流畅,画面感很强,虽然一直在对话,但剧情量很大。&/p&&p&如何在有限的对话中包含尽可能多的信息量,这里我举一个&悲痛传&中的例子,场景是这样的:在去乌冬面馆的路上,会飞行的魔法少女登澱證在天上带路,男主角空空空骑着地球扑灭军的武器“恋风号”自行车在地上追赶。追不上。&/p&&blockquote&&p&不过要是在这里发呆,就真要被丢下了。总之空空踩起脚踏板向證追去——所幸,她的速度不是真像飞机或直升机那么快,以空空的脚力全力疾驰——如果速度表的指示正确的话,就是时速六十公里左右——还是追得上的。&/p&&p&「哼,真是辆好自行车。真好。我也想骑骑看。想骑想骑。待会儿借我骑。」&/p&&p&然而,證还一脸轻松——说不定速度还能更快。她把地球扑灭军可以称得上是『兵器』的最新交通工具,说得像是玩具一样。&/p&&/blockquote&&p&这里登澱證只说了一句话,但这一句话里面包含了五个句号。以句号为界,每个单句感情都有变化:“哼,真是辆好自行车(条件反射式的不屑)。真好(有点回心转意,自言自语式)。我也想骑骑看(表达喜爱,自言自语式)。想骑想骑(表达喜爱,对话式)。待会儿借我骑(表达要求,对话式)。”在仅仅一句话里面,我们能看出登澱證这个女角色的多种性格:傲娇、外向可爱、还有拥有强势的S属性。最重要的是,“想骑想骑”这句真的超可爱啊!(这个这么可爱的妹子后来脑袋被炸烂了——喜欢屠杀笔下女角色的西尾老师。)&/p&&p&当然,西尾也有写得差的长对话,例如&伪物语&和&花物语&,看过&花&的动画版的同学应该有所感受吧,沼地蜡花的自白用去了一集半,无法想象在书中读这些文字的时候是如何的地狱。还有人间系列的几本,节奏感很差,滥竽充数之作。&/p&&br&&p&但是,毕竟不能使用全部的对话来搭载主线剧情信息量。所以西尾的小说中,有很多对话是在说和主线剧情无关的东西的,这就是我们平时说的“话唠”部分。西尾的话唠通常是向读者灌输他自己的小哲学,是一种另类的炫学写法。和一般作家的炫学部分几乎相当于在维基百科上照抄一段下来不一样,西尾的炫学遍布小聪明,像挤牙膏一样一点一点涂在你身上,我称呼他为“挤牙膏哲学家”。在这里我举一个&你我的崩坏世界&的小说开头部分作为例子,场景是这样的:男主偷偷进入妹妹的房间内,等待她洗完澡出来。等待的过程中拿起了妹妹书柜上的一本推理小说读了起来。&/p&&blockquote&“大约看了二十页左右我就累了。都是因为太要求文章的品位,才让我变成了现在两难的状况。在进到房间后,我的精神都相当集中,因此我一直是目不转睛地在阅读,不过接下来就用浏览的方式看过去了。书中发生了杀人事件,而且杀人现场似乎是个密室,不过这在书腰就已标明,所有早就知道了。这不算是泄露剧情吗?不过,突然跑出密室等等意义不明的东西,也只是会让读者吓到而已,所以事先知道剧情走向应该也是必要的。很奇怪的是,为什么推理小说里登场的角色,总是那么轻易地就把人杀死?简直就跟算加减法一样,那个人会妨碍我、那家伙真讨厌,随便一个简单的理由就杀人。而且啊,还策划一堆计划跟制造谜团来引人注意,简直就像在享受杀人这档事。……看到现在已经过了五十分钟,差不多进入剧情高潮了。犯人竟然是第一位被害者的弟弟,并以令人惊异的手法(书中是这样写的)制造出密室。犯人在侦探的面前一边痛哭流涕,一边滔滔不绝地讲出犯罪动机。看来他的过去似乎是有相当难忍的回忆,真可怜。我有点受感动了。”&/blockquote&&p&这段“挤牙膏”小哲学里包含了两种含义:第一种是西尾本人对于新本格推理小说的一种批评——谜题大于人物行为逻辑;第二种是埋下了伏笔——在&你我的崩坏世界&里,后来真的发生了一件“随便一个简单的理由就杀人,还策划一堆计划跟制造谜团来引人注意”的事件。除了这种一石二鸟的段子功效外,这段话唠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作用——使读者的时间尺度和男主的时间尺度一样,制造了一种“等待”的临场感。这种作用简单来说就是控制读者的阅读节奏。西尾老师经常用的一招是“急速分行”。在某些段落使用大量的短句作为单独一段,使得在阅读同样的信息量情况下,读者翻页的次数更多。读小说时,“翻页”这个动作是具有阶段性结束的心理效果的,通过人为增加读者翻页的次数,让读者觉得对话已经进行了很久的感觉,为接下来准备出现的突发事件埋下心理铺垫。大家可能觉得西尾是个喜欢使用短句快速分段的作家,但其实他是根据文章节奏来决定长句分段还是短句分段的。例如在&终物语上&和&你我的崩坏世界&中都出现过连续数页不分段的情况。而且系列与系列之间文风也有所不同,戏言、物语系列喜欢使用短句分段,世界系列喜欢使用长句分段。作为脑残粉不得不说一句,西尾老师的文字功底其实非常好,对小说这个体裁理解很深刻。&/p&&p&类似的一石二鸟的话唠还在&倾物语&开头出现过:忍野扇和阿良良木大谈交通灯的意义——代表通行的绿灯其实是恶魔,代表禁行的红灯才是真正保护人类安全的天使;一个十字路口中,只有两边同时出现红灯的那几秒才是绝对安全的。这段挤牙膏小哲学初看很小,但在读完&囮物语&的时候发现,扇在说完这段闲聊后就出去遇到了千石抚子,并在和抚子的对话中给予了她一个“通行”的信号——历哥哥家的神符可以实现愿望。这小小的通行信号最终差点使整个小镇毁灭,历、忍、黑仪都差点因为这句话死去。最后忍野扇自比绿灯的恶魔,和倾物语开头的闲聊产生了遥相呼应和回收伏笔的作用。&/p&&p&&figure&&img src=&https://pic4.zhimg.com/50/8e328dd425ee7483afcad3e_b.jpg& data-rawwidth=&1275& data-rawheight=&717&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275& data-original=&https://pic4.zhimg.com/50/8e328dd425ee7483afcad3e_r.jpg&&&/figure&(这里放一个班长主要是觉得假如大家一直在看字会不会看不下去)&br&&/p&&br&&p&&b&西尾维新的小说核心吸引力是什么?&/b&&/p&&p&对于我来说,西尾老师小说的核心吸引力是戏剧性。&/p&&p&这句话的意思包括了剧情发展的戏剧性和人物性格的戏剧性。剧情戏剧性是指你时刻不知道下一页会发生什么,人物戏剧性是你不知道这个人的性格到底是什么。前者是和“具有极大不稳定性的对话型体裁”有直接关系的,后者涉及到西尾老师创造的几个人物属性模板,我们分开来说这两个方面。&/p&&p&在&终物语中&里,西尾说过一句话:交错的不是命运,而是故事(物语)。现在这个时刻发生了这件事并不是注定的,只是刚好我们在这里闲聊而已(例如在倾物语时间线上,世界毁灭的的原因仅仅是因为翼猫事件找小忍的过程中没有碰到八九寺真宵)。西尾维新是反对宿命论的,在他的世界观里,人物除非自发地想解决问题,不然人与人的相遇是非常随机的,整个故事的剧情着力点很可能是在于“一次偶遇”。我十分喜欢这种人物毫无准备的互相相遇而出现的爆发性剧情展开感。&悲鸣传&中,空空空刚刚上手如何打杂兵,在屋顶埋伏起来,踌躇满志准备打击下一个敌人据点,全系列最终boss“地球”突然出现在面前;&终物语中&里,阿良良木历还没消化好伊豆湖“杀掉初代眷属”的命令,准备路过自动贩卖机买罐咖啡,初代眷属“死尸累生死郎”突然出现在面前;&新本格魔法少女莉丝佳3&中,供牺创贵团队千辛万苦打完了第一个杂兵敌人,刚刚和同伴们分别回到自己的酒店房间,打开房门发现最终boss“水仓健”站在里面。仅仅是因为“相遇”这个戏码不按常理出牌,就已经能给予读者犹如放电一样浑身酥麻的畅快感,西尾老师的剧情狂气起来就像他笔下的妹子,感觉随时会给你来一刀。&/p&&p&西尾小说中蕴含的戏剧性,是比一般悬疑题材故事高一个维度的。举一个例子,英剧&黑镜&就是我所说的经典悬疑题材故事,前期埋伏笔,发生荒诞的不可理喻的事情,最后出现反转和真相揭秘。可以说大部分悬疑题材故事都长这个样子,韩国就特别盛产这种悬疑电影——你从一开头就知道,这个故事的最后会有反转、会有真相揭秘,现在看的所有剧情都隐含着另外的信息量。所以你可以猜剧情,猜内幕,猜凶手,这种戏剧性其实是很稳定的——变化的地方就是那个谜底,其他都必须按部就班。所谓的高一个维度的戏剧性,就是打破这种稳定性的故事结构。你不知道“是否”会有内幕,不知道角色中“有没有”人是凶手,所以你不知道下一页会发生什么。西尾老师从来不抛出谜团,他的谜底总是突然出现。觉得这个也是新本格推理小说的一种出路。&/p&&br&&p&至于人物戏剧性,简单来说就是极度表里不一的角色。就拿物语系列做例子,主要女角色中除了八九寺真宵外,其余所有女角色基本上一直不说真话,甚至还有羽川翼这种内心阴暗到成了怪物的女人存在。看过&囮物语&应该对发狂的千石抚子有深刻印象,其实这种妒火中烧的小妹妹是西尾笔下的经典属性,有不少代表人物的:有因为喜欢的男生给自己的好朋友送礼物,所以毫不犹豫把好朋友杀了的,那句“是很要好,但没要好到不能杀”真是黑得让人透心凉;有纯粹杀个人从而向男主表达“你看我为了获得你的注意甚至可以去杀人”这条信息的;有用借口把男主所有有关的人包括亲人朋友同校邻居全部杀光,就因为忍受不了“男主的世界除了我还有别人”的。这个极端小题大做的属性感觉是参考了日本江户时代的少女八百屋于七的故事——为了再见到帅气的警察哥哥一面而实行纵火案。某个系列的女主角,竟然是学校著名的校鸡,每天在保健室的床上卖春,和不同年级不同班级的男同学做爱,全校就男主一个人不知道了。上面这些女角色分别是谁,我就不剧透了。&/p&&p&除了表里不一女角色,西尾还有一种“爱无能”男角色,除了阿良良木历外几乎所有男角色都是这种性格,行走的肉块,没有感情,没有追求,无情得残忍得不忍心看下去。而且年纪越小的越残忍,例如小学生供牺创贵、初中生空空空和阿伊,都是些没有人性的杀人鬼。偏偏这些角色带来的背德感和狂气感却非常刺激,西尾老师很多轻小说号称青春娱乐小说,主打读者群体是青少年,但在我看来剧情和人物黑起来比大部分主打猎奇系和暗黑系的十八禁游戏的药力都猛得多。&/p&&p&值得一提的是,戏剧性在我眼中是主要的吸引力,但在很多读者眼中是缺点。&/p&&br&&p&&b&西尾维新的作品中二吗?&/b&&/p&&p&中二。但和那种糅合了社交困难症和厌世情绪的中二不同,西尾老师的是很纯正的中二——就是初中二年级的那种中二。看一下戏言系列里面[集团]的九个人的名头:&/p&&p&【玖渚友——“行走逆鳞”死线之蓝(DeadBlue)】&/p&&p&【兔吊木垓辅——“审判罪人”害恶细菌(CreenGreenGreen)】&/p&&p&【日中凉——“埋葬寂静”双重世界(DoubleFlick)】&/p&&p&【梧轰正误——“嘲笑同胞”罪恶夜行(ReverseCruise)】&/p&&p&【栋冬六月——“喧嚣血眼”永久立体(CubicLoop)】&/p&&p&【抚桐伯乐——“颓丧饯别”狂喜乱舞(DancingWithMadness)】&/p&&p&【绫南豹——“旋转铃木”凶兽(Chita)】&/p&&p&【式岸轧骑——“蠢动没落”街(BadKind)】&/p&&p&【滋贺井统乃——“复苏恶名”尸(TriggerHappyEnd)】&/p&&p&还有零崎一贼那一堆外号:【人间失格】、【自杀志愿】、【少女趣味】、【愚神礼赞】。我说你们出来混的真的有必要改这么多名号吗!&/p&&p&虽然中二,但实际上却很“积极”。老师作品中这么多扭曲的、残忍的、没人性的、两面三刀的角色,但里面没有一个是摆出一副“世界怎么样都没所谓了”的消极面孔的,大家都在很积极地为了成为一个在社会中生存的异常人而努力。就算是少年空空空,也一直为保卫地球而作出努力呢。西尾笔下的角色本质上都是现充,就算是杀人鬼,也要当一个热爱人类的敬业的杀人鬼。&/p&&p&还有其实西尾的三观莫名其妙的在一些地方很正。戏言粉丝都承受不了葵井巫女子和紫木一姬的死,说出道到现在西尾杀了这么多女角色,最心疼的就是这两个。但是细想一下,其实她们曾经犯下的错都是不可饶恕的。西尾在读者身上开洞的方法是,把这个犯错的角色写得很可爱很可爱,然后在她们认识到自己做错了改邪归正后,一下杀了她们。怎么样,三观很正吧!&/p&&br&&p&&b&西尾维新对业界的影响&/b&&/p&&p&对业界的影响这个命题实在太大,回答不了。就我印象中轻小说界好像只有入间人间一个人是有比较强模仿痕迹的,他的出道作系列&说谎的男孩与坏掉的女孩&,整个的故事架构、人物设定和行文方式都和戏言系列极其相像。但是我觉得不好看,就不多评论了。除此以外好像就没看到有什么风格和他相像的作家了,其实对话型小说很难写,模仿成本很高。&/p&&p&顺便说说西尾维新是属于哪个派别的。严格来说,西尾维新其实是属于“后清凉院流水”派的推理小说家。清凉院流水是第二届梅菲斯特奖的获奖者,出道作描写了1200个密室杀人,是个脑袋都是浆糊的人。后清凉院流水派,就是指清凉院老师及其后继模仿者,他们一直致力于推理小说的虚构化、脱离实际化、舞台化、形而上化,文风带有很强烈的青少年读物感,不关心诡计的可行性,只在乎“杀人”这个戏码在小说中能否发挥出最大的价值。这一派的人物除了他们两个还有森博嗣、乙一、佐藤友哉、北山猛邦、舞城王太郎等。不过因为物语系列动画化后比较火,所以有很长一段时间都感觉西尾在写轻小说。最近最新的“忘却侦探系列”就是有重操推理小说的感觉。(其实物语系列也有一本是纯推理,就是&历物语&。)&/p&&br&&p&&b&我看过物语系列的动画,但我好像感受不到你上面所说的这些特点。假如我现在开始读西尾维新,有什么推荐的吗?&/b&&/p&&p&有三个原因:&/p&&p&第一个,物语系列是西尾维新尺度最小的小说,刀语系列是第二小的,考虑到深夜动画也有它本来的观众群和年龄尺度,这也是这两个系列被优先动画化的原因(我猜的)。就我对西尾老师的了解,他本人最喜欢写的应该是类似戏言、传说系列这样的世界系题材,写物语系列这种温馨甜蜜闪光弹估计是需要不停吃药的,憋得很辛苦吧。&/p&&p&第二个,就算新房团队能力再厉害,还是不能把一个舞台剧拍成一个动画的(实际上物语系列的动画已经很像一个舞台剧了)。基于对话来控制阅读节奏的小说,假如加入了画面,就会变得多余,这个时候画面和台词其实是分开的两套系统,信息量太大,此时观众就会专心看画面忽略台词。偏偏新房团队的画面都是色色的画面,所以变得原著毫无必要了,角色们在念什么台词好像没什么人关心。西尾在后记中其实有抱怨过动画人设,因为VOFAN原来的人设是很小清新的,但渡边明夫的动画人设色气感就很重,使得角色都变质了,西尾也要为此调整后面小说中人物的设定,让大家变得不正经起来。&/p&&p&第三个,物语系列各本水平参差不齐。18本书中,我认为写得最好的是&伤&、&猫白&、&恋&、&终中&、&终下&。其中有三本并没有动画化,而&猫白&和&恋&其实拍得也挺不错的,这两本是关于两位女主角的结局,但当时播放的时候我看了一下网上的评论,基本上都在跪舔班长和荡漾,好像没什么人关心角色们的对话(都怪画面太黄暴)。&伪&这种大水货竟然拍了12集,而对于塑造女主角战场原黑仪至关重要的、信息量非常大的&恋&却只有6集,&恋&的副标题可是“黑仪结局”哦,这个分配真不应该。&/p&&br&&p&假如你对西尾维新有兴趣,但小说又太多不知从何入手,我建议你这样看:&/p&&p&首先看世界系列的第一本&你我的崩坏世界&和传说系列的第一本&悲鸣传&。这两本属于药力比较猛,写得很黑的两本,而且题材是西尾最喜欢写最擅长写的两个题材——灌水推理和世界系残酷物语。读这两本可以了解到一个西尾维新的完全体。&/p&&p&然后可以读一下他的出道作戏言系列——融合了灌水推理和世界系残酷物语。这个系列一共9本(台湾尖端的把&食人魔法&分了上下所以是10本),是西尾老师的集大成作。网上的评论基本上是“只喜欢&斩首循环&和&绞首浪漫派&”,但我的感觉是除了&悬梁高校&和&绝妙逻辑&其他都很好看,特别是三本&完全过激&,我是一天内一口气全部看完的,十分爽。之所以没有把戏言系列放在推荐的第一,主要是因为写戏言时的西尾太年轻了,行文还不够成熟,没有一种完全体的感觉。不过也有粉丝喜欢这种青涩感。&/p&&p&还有就是,有一本非系列的、单独成书的,西尾维新的半自传小说,传说中的幻之名作&少女不十分&。三年前,我一个人坐卧铺去北京,在火车的床上看完这本书的。看完后一个人不停地流泪——实在是忍不住啊。这本书真的有震撼人心的力量。网上对这本的评论大部分都是“受不了前期的唠唠叨叨和灌水,但看完最终章结局后都含着泪过来打满分”。假如你喜欢西尾维新,请务必读一下这一本。&/p&&p&还有一些优秀的作品也零散地分布在其他系列当中,例如没什么人讨论的&莉丝佳3&和&JDC 2&,我就觉得写得超好的。这些就等变成了厨后再看吧。&/p&&br&&p&&b&最后&/b&&/p&&p&作为“这本轻小说真厉害!”评选创立到现在十年内()唯一没有被动画化的年度第一名作品(2006年冠军“戏言系列”)的作者,西尾维新始终享受着鲜花和刀片同在的讨论热度。可以说,西尾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爱你,西蒙资源迅雷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