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明明幼儿园老师抱孩子照片没有抱我家宝宝,问她每次都说有抱她?

互联网ICP备案:京ICP备号-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8319号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ICP证140448号

营业性演出许可证:京演(机构)(号

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单位备案:

友际无限(北京)科技有限公司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 邮箱:kefu@ 糗事百科版权所有

拥抱未来——跨界,你准备好了吗?今天的家长课座位摆放有点特别,围着主讲席摆了一圈,改变了平常的博士站讲台+家长排排坐的传统。博士意在以这种变化提示家长们——以前你好好听讲,一辈子做好一个职业(专业),可能没有问题,努力+运气好还能混得不错,以后这条路可能走不通了!小朋友未来需要面临跨界、转行,需要从事N多个职业!甚至,在座的家长有些很快就需要转行,因为你的职业可能很快就不存在了。

不是危言耸听。三十年前,在深圳开的士的司机是很牛叉的,月入可能过万,而当时一个国营厂的厂长可能才挣几百块钱,现在,无人驾驶汽车已经问世,很快,人类不需要司机了;二十多年前,去银行存个钱可能需要排好几个小时的队,现在,大家都微信、支付宝了,不去银行了。律师又怎样?北大毕业又怎样?IBM的沃森已经可以很娴熟地回答很多法律问题了,而且是上百个国家的法律问题,比律师快得多、便宜得多,且全年无休,24小时运转。按照这个趋势,大部分律师失业也是迟早的事。别以为北大清华毕业的很牛,会比别人失业得晚。2000年顶峰时期,高盛在纽约总部的美国现金股票交易柜台就雇佣了600名交易员(很多都是哈佛毕业的),替投行金主的大额订单进行股票买卖操作,如今,这里只剩下两名股票交易员,据说这两名交易员之所以保住了饭碗,还是因为本科是学计算机的……说得然妈有种明天就要下岗的感觉。

未来很大概率是不可预测的。我们怎么去拥抱这样一个未知数,怎么培养孩子适应一个不确定的未来的能力?幼儿园阶段的教育究竟要达到什么目的?

幼儿园阶段属于学前教育。学前教育,顾名思义,是为正式的学习做准备,还没有跨入正式学习的阶段,就好比飞机起飞前的种种准备工作,但还没到起飞的时刻。飞机起飞前需要做大量的准备工作,加油、路线、按照乘客的体重分配座位、准备三个备降机场……一旦起飞了,机长反而轻松了,大部分时间飞机进入巡航状态,自己飞。想象一下,二十年后,你的小朋友该选择职业了,一个职业还能做一辈子吗?以今天科技发展的速度来看,他/她一生可能需要不停地换职业换行业,因为他/她的专长可能很快就过时了,“以后的孩子不‘三心二意’会混得很惨”。

我们让孩子学习,究竟是为了什么?博士让大家畅所欲言,“为了让孩子具备学习和分析能力”,“为了让孩子形成主动学习的意愿”,“为了让孩子有健全的人格”,“为了让孩子接受多元化”,等等。在培养小朋友的这些能力之前,父母首先要具备这些能力。小朋友内心是以父母为荣的,父母如果不具备跨界、转行的能力,别指望小朋友“基因突变”,具备强大的跨界、转行能力。纽约有个很红的服装设计师,是建筑师转行的,把建筑师画图的技能用到了裙子的设计上,裙子被风吹起来的样子能精确地画出来。这个设计师设计的裙子都是限量款,销路非常好。跨界,不是要扔掉自己现有的技能从零开始,相反,成功的跨界要以自己的现有技能为基础。比如,一个优秀的律师可能已经积攒了很多人脉,具备了分析、解决复杂纠纷(问题)的能力,记忆力超群,有很强的逻辑思维等等。当律师跨界到另一个职业时,这些技能还是有用的,不能完全扔掉。感觉博士的课今天有点针对然妈了,说得然妈心里七上八下的。好吧,拥抱未来首先得有乐观的心态,如果真有那么一天,99%的律师都失业了,然妈没能成为那幸运的1%,然妈还能写育儿日记、码字为生,没准人生从此开挂了!

既然谈到了科技的发展,话题不可避免又回到了AI(人工智能)上。感觉AI是宋博士最喜欢的话题(NYU的应用力学博士就是不一样,对科技前沿的东西非常关注)。AI的发展究竟会将人类送入万劫不复的深渊,还是开启人类美好的新纪元,没有人能回答,也控制不了。潘多拉魔盒已经打开——AI机器人已经写出了畅销小说,绘画、谱曲等等这些过去被认为无法被AI取代的领域也慢慢在被AI侵蚀。AI像人类一样具有创意并非不可能。很难说,未来能有什么是AI做不了的。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你希望孩子怎样拥抱未来?你还会强迫孩子背诵这背诵那吗?如果孩子三辈子不吃饭不睡觉背诵的东西,一个巴掌大的AI机器人三秒钟就搞定了,你真的还会强迫孩子去背诵吗?

17年3月,然爸决定举家移居深圳。工作一确定,我们就着手为女儿找幼儿园。女儿已经4岁,需要插班;儿子才八个月,离不开我。于是,然爸孤身一人前往深圳,找房子+找幼儿园,我电话遥控。当时我读过一点关于蒙特梭利教育的书,理解虽很肤浅,但对蒙氏教育非常认同,所以圈定的几家幼儿园都是蒙氏园。我在网上做了些功课,主要是看帖子。我被壮壮妈连载的育儿日记深深打动,嘱咐然爸一定要去宋博士的园里看看。当时,我对宋博士的牛完全无感——NYU的博士多的是,持有AMI执照的老师也不少,用不着大惊小怪,我自己还北大本、硕+UT Austin硕+持纽约州律师执照呢。然爸和宋博士的第一次见面颇具戏剧性。先是我打电话到园里,Linda老师接的,同意安排面试,但是得好几天之后才能面,园里没有现打电话现安排面试的先例。然爸着急回来搬家,没法等好几天,我就怂恿然爸直接去幼儿园大门口碰运气——园长得下班吧,下班他得走大门吧,堵他呗。然爸去了,被开门的老师告知非经预约恕不接待(后来知道这是宋博士指示的,他讨厌直接敲门、不预约的来访者)。正当然爸不知道该离开还是该继续等时,放学时间到了,来了几个接孩子的家长。然爸想,先跟老生家长聊聊也好,听听他们对幼儿园的看法,比在网上看帖子更靠谱。一聊,感觉不错,家长的满意度挺高,但然爸感觉出来的孩子个个都脏兮兮的,很是不解,这个后面我会解释原因。碰巧壮妈过来接壮壮,看到然爸在门口转悠了很久不甘心离开,壮妈就为然爸这个陌生人向宋博士求了个情,“这人都在门口守了差不多一个小时了,冲这份诚意您就破个例,给他个面试机会吧。”宋博士给了壮妈一个面子,这才接待了然爸。结果,两人一见如故,相谈甚欢,宋博士当场同意收我女儿插班,然爸当场拍板,清明小长假后入园(根本没有想过给我发言的机会,这事儿让我郁闷了好一阵子)。如今,我女儿已经在宋博士这里上第4个学期了,幼儿园成了她的最爱——要是哪天调皮了,我们会吓唬她“罚你今天不许上幼儿园啊”,女儿立马乖乖的,生怕上不了幼儿园。然爸和我常感叹,我们家上辈子一定拯救了地球,居然没怎么费周折就与宋博士结缘。这些都是花絮。咱们现在切入正题,来聊聊宋博士的幼儿园到底牛在哪。一份学费,全家受益宋博士不开家长会,只开家长课!几乎每两周开一次!家长(包括已经毕业的小朋友的家长)自愿报名,满一定人数就开班。初级班一般都是周三晚上7点半到9点。一开始都是然爸去,我不是要加班就是要出差,总之就是“我很忙,参加不了”。结果很明显,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我和然爸的差距很快就拉开了,两人的分歧越来越多,然爸说我的很多做法与宋博士提倡的做法相违背,等于在消减幼儿园老师的努力。比如,我对女儿的说话语气过于苛责,女儿做了错事不敢向我承认,如果是然爸去问,她就能讲实话。孩子的这些表现都是有心理学理论支持的,我没有听课,自然体会不到。慢慢地,我开始推掉周三晚的一切应酬、电话会,不再缺席家长课。结果,这家长课我一上就上瘾了,哪一期人数没有凑够开不了班的话,我会怅然若失。家长课并不限于育儿。相反,很多时候,宋博士会特意让我们放下对孩子的关注,转而关注我们自己,关注整个社会、人类乃至宇宙。他会讲AI对人类社会的影响,会引导家长探求内心、发现自己的兴趣点、过好自己的生活。家长们也慢慢从一开始的并不熟识、相对拘谨而变得彼此熟悉、畅所欲言。家长课的学风很正,土豪家长也好,官员家长也罢,都是搬一小板凳儿坐在孩子们的教室里,分享自己的焦虑和快乐。我们仿佛回到了孩提时代。宋博士鼓励家长们的线下交往,希望家长们因为孩子而熟悉并成为一生的朋友。这画面,想想就觉得幸福。现在,但凡有新生家长问我家长课有没有用,我都会告诉他/她,一次也不要错过,听一次赚一次,多听几次宝宝的学费就赚回来啦。这是真心话。减少对孩子生理的关注,更多关注孩子的心理成长在宋博士的园里,别指望放学时孩子身上的衣服还干干净净。孩子们每天下午是要在天台上踩泥巴、滑滑梯的,孩子们看到书包柜角落里有只蜘蛛是要趴在地上研究半天的,孩子们是要自己打饭、洗碗、擦桌子、拖地的。在宋博士眼里,爱和大自然(泥巴)接触是孩子的天性,大人们为了自己的方便(比如洗衣服时少费点劲)而要求孩子们不弄脏衣服是很自私的!也别指望老师能回答宝宝中午吃了几碗饭、有没有吃蔬菜和水果这样的问题,因为“这些都不重要”。从来没有一个孩子在宋博士的园里被饿死或长成了营养不良。相反,饿了就吃饭是人的天性,像呼吸一样自然,不必过分关注。有谁会问宝宝今天在幼儿园呼吸了多少升空气呢?没有。孩子磕破了头皮可怕吗?孩子打打闹闹可怕么?孩子被蚊子咬了N多包可怕么?这些统统不可怕。要敢让孩子受伤,因为我们不可能保护孩子一辈子。然爸和我现在看到女儿有伤口已经很淡定了,反而是,如果一点伤都没有,我们就会问:“是不是今天没有去天台玩哪?”相对于生理而言,心理的健康成长则要重要得多。比如,孩子是否经得起挫折。很多孩子在家享受的是众星捧月的待遇,孩子自然会有自己是王子/公主的错觉。除开家人,谁会这么去看她/他呢?宋博士认为,越早让孩子意识到自己并不是王子/公主越好。记得我女儿插班过来的第一天,就冲着班里的小朋友嚷道:“你们都给我过来!”结果没有一个小朋友理她,大家该干嘛干嘛。后来宋博士和Norah老师都向然爸提及此事,那一刻我女儿的挫败感非常强烈,老师们都能感觉到。很快,女儿明白了,在这里发号施令没有用,必须交新朋友,赢得小朋友的尊重,然后才能提要求。像这样的挫败,每天都在园里的小朋友身上发生,小朋友不停地调整和适应,久而久之,小朋友抗挫折的能力就培养起来了,被老师批评、被请进园长办公室、被同学嘲笑、被家长责骂就都不是事儿了。不要急于教孩子学知识宋博士反对给孩子报各种课外辅导班,认为这是欺负孩子的做法。“让你大人上一整天班,然后每天晚上、每个周末强迫你加班,还让你毫无怨言,你干吗?”在宋博士看来,大部分知识不要着急灌输给孩子,孩子过早学会也没有用。比如,乘法口诀。3岁会背乘法口诀不值得炫耀。背乘法口诀不如让孩子明白乘法的意义和用处。蒙氏数学是建构式数学,先不告诉孩子公式、结果,而是把公式和结果以具体的形象展现出来,比如二项式立方(a+b)3=a3+3ab2+3a2b+b3,直接做一个立方体,拆解开来成两个小的立方体(a3、b3)、六个长方体(3个ab2、3个a2b),多直观。孩子在知道这个公式之前就已经了解了公式各项所代表的形象,还怕孩子到时候不理解或记不住公式吗? 再比如英语的启蒙。宋博士不主张父母自己教孩子英语,除非英语是父母的母语。他认为,英语就得由不懂中文、以英语为母语的人来教,处在纯英语的环境里,这样才可以避免孩子形成中翻英、英翻中的习惯。面对金发碧眼、一句中文不会讲的英语老师,孩子得想办法让老师明白自己在说什么,老师也得想办法让孩子明白自己在教什么,这中间是没有翻译的。语言的学习应该是个自然、并不那么痛苦的过程,傻子、文盲都能把母语讲得很流利。如果孩子学习英语的过程很痛苦,那我们一定犯了方向性的错误。把孩子当朋友,平等对待宋博士跟孩子说话时,总会蹲下来,眼睛和孩子的眼睛在同一高度。无论是居高临下,还是高山仰止,代表的都是不平等的关系。园里的老师如果做不到这一点,是得卷铺盖走人的。宋博士、老师们(包括外教)、厨师Milo叔叔都和孩子们在同一间屋子吃同样的饭,没有人可以要求特殊待遇。虽然宋博士一直告诫我们不要把注意力放在孩子每天在幼儿园吃了几碗饭、吃没吃蔬菜和水果这样的事情上,但园里的伙食绝对是一流的:大米是台湾赫赫有名的池上米,猪肉是有机的山黑猪(半扇半扇拉来的),其他很多食材都是有机的。家长课前的晚餐一般是允许家长蹭饭的,只收成本20块钱。然爸和我都愿意蹭饭,真吃出了姥姥菜园有机菜的味道。我们私下里开玩笑,宋博士自己肯定是个吃货,对食材才这么讲究。园里没有保育员、清洁工。卫生是老师们和小朋友们一起打扫的。宋博士自嘲自己经常分到的任务是打扫厕所。所以说,把小孩送到宋博士这里之前,家长在心理上有道关要过:是否舍得让孩子自己洗碗、拖地、擦桌子,这些活,孩子在家可能从来没干过。全职妈妈格外受尊重宋博士鼓励妈妈们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亲自带小孩,而不是把孩子交给老人或者保姆。孩子是养育者的镜子。在目前的国情下,保姆的素质普遍偏低,把孩子交给保姆带,妈妈失去了很多塑造孩子性格的机会。甚至,孩子的说话风格、行为举止都可能更像保姆。这点我深有体会,我儿子的说话风格基本和阿姨的一样,不像爹也不像妈。 宋博士常对亲自带娃的全职妈妈们大加赞赏,并鼓励妈妈们发掘自己的兴趣点,在某一方面(比如插花、做点心)成为专家,也成为孩子眼中的英雄,这样能够培养孩子的自豪感、自信心。老师不允许接受除食品外的任何“贿赂”这一项是幼儿园的铁律,违反者是要卷铺盖走人的。道理很简单,如果老师品行不端,是否尽责取决于家长贿赂与否,我们怎么放心把孩子交到她/他手上呢?我们又希望这样的老师把孩子教成什么样的人呢?我们自己搞小动作想让老师对孩子另眼相待,我们自己又是什么样的人呢?只收吃的实际是宋博士给家长们一个台阶下——某位家长想感谢某位老师的额外付出,这也是人之常情。但是,吃的并不允许老师拿回家,一定要放在园里,老师们和孩子们一起吃,或者家长课时大家一起分享。这个风气一树起来,人人都受益——老师们不偏不倚对待所有的孩子,家长不必为如何讨好老师而绞尽脑汁甚至攀比,老师们没有“灰色收入”自然会要求较高的工资待遇。家长志工任何家长都可以报名当志工。园里的每一个角落都向志工开放,没有死角。作为观察员,志工家长可以零距离地观察老师如何对待小朋友,小朋友如何对待老师,小朋友之间如何相互对待,但有一条,志工家长必须对自己的孩子视若无睹,且不能把自己当成老师,回答小朋友的任何问题或者对小朋友发任何指令,因为志工家长“ 并不是老师,回答的问题或发出的指令和老师们的不一样,会让小朋友们非常困惑”。 *************************说了这么多,然爸又该笑我从最初的批判主义者(曾对宋博士有过怀疑和挑剔)180度大转弯成了宋博士的“脑残粉”了!讲真,宋博士我打心眼里佩服,也希望他的理论和实践能惠及更多的孩子。囿于篇幅,本帖所写不及宋博士理论与实践的1%,毕竟是网络时代,文化快餐化,没多少人愿意看长篇大论。有时间我慢慢再写再分享吧。我始终相信,教育的目的是发现并塑造更好的自我,而不是把别人比下去。很幸运遇到宋博士,希望更多的家长和小朋友像我们家一样幸运。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幼儿园老师抱孩子照片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