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柴胡汤为什么去人参甘草生姜大枣而留生姜大枣,特别是大枣也甘,会不会和甘草一样壅滞呢?

常用中药方剂 解表剂 辛温解表剂

【组成】麻黄 9 克、桂枝 6 克、杏仁 9 克、甘草 3 克。

【功用】发汗解表,宣肺平喘:用于外感风寒,恶寒发

【方剂】荆防败毒散【组成】荆芥、防风、羌活、独活、川芎、柴胡、前胡、桔 梗、枳壳、茯苓各 30 克、甘草 15 克。

【功用】发散风寒,解表祛湿:用于“流感”、感冒等病证初 起,出现恶寒、发

、剧烈头痛、肌肉关节酸痛,舌 苔白腻,脉浮或浮数者。本方亦可用于痢疾、疮痈初起而有 表寒证者。

【组成】葱白(连须)5 条、豆豉 30 克。

【功用】发汗解表:用于外感风寒,恶寒、发

、头 痛鼻塞、身痛,舌苔薄白,脉浮。

【方剂】桑菊饮【组成】桑叶 8 克、菊花 6 克、薄荷 3 克、杏仁 6 克、桔梗 6 克、生甘草 3 克、连翘 6 克、芦根 6 克。

,宣肺止咳:用于伤风、感冒初起,咳嗽、 头痛、微发

,苔薄,脉浮者。本方可用于上呼吸道感染、 急性支气管炎等以咳嗽为主者。

【组成】银花 30 克、连翘 30 克、牛蒡子 18 克、薄荷 18 克、荆芥穗 12 克、豆豉 15 克、桔梗 18 克、生甘草 15 克、 竹叶 12 克,芦根 15 克。

或有汗不畅、头痛口渴、咳嗽咽痛,舌尖红,苔 薄白或薄黄,脉浮数者。目前常用本方加减

感冒、 “流感”、急性扁桃体炎、急性支气管炎、肺炎、麻疹、“乙脑”、 “流脑”以及腮腺炎等急性传染病初起而具有风

【组成】麻黄 6 克、杏仁 9 克、生石膏 24 克、甘草 6 克。

【功用】辛凉宣泄,清肺平喘:用于外感风

壅于肺,而见咳嗽、气急、鼻煽、口渴、高

不退, 舌红苔白或黄,脉滑数者。常用本方配伍鱼腥草、黄芩、瓜 蒌、贝母等,

急慢性支气管炎、肺炎以及麻疹合并肺炎。

【组成】生石膏 30 克、知母 9 克、甘草 3 克、粳米 9 克。

泻火,生津止渴:用于外感

、烦渴、大汗出、面赤,舌干苔黄,脉洪大或滑数及 胃火引起的头痛、身痛、鼻衄等症。

“流 脑”、“乙脑”、肺炎、糖尿病、口腔炎症等而见有上述证候者。

【组成】竹叶 9 克、生石膏 30 克、麦冬 18 克、半夏 9 克、 人参(或党参 5 克)、粳米 8 克、甘草 3 克。 【功用】清

病气阴两伤,而见口干、虚烦、呕逆、纳呆,舌红 或绛,少苔,脉细数者;胃阴不足,胃火上逆,而见口舌糜 烂、消渴者。也可用于暑病发

凉血剂犀角地黄汤【组成】犀角 1~3 克(可用广角或水牛角 30 克代)、生地黄 30 克、赤芍 12 克、丹皮 9 克。 【功用】清心解毒,凉血散瘀:用于外感

、神昏谵语、出血或发斑疹,舌质红绛,脉数者。 目前临床上常用本方

妄行所致的出血 发斑、高

昏迷的病证,如血液病、败血症、急性黄色肝萎 缩及斑疹伤寒,或尿毒症、肝昏迷等。 清营汤【组成】犀角粉 2 克(另冲)、生地黄 15 克、元参 9 克、麦冬 9 克、银花 9 克、连翘 6 克、丹参 6 克、竹叶心 3 克、黄连 5 克。 【功用】清营解毒,养阴清心:用于外感

入营血,扰 及心神,而见高

烦渴或口不渴烦躁、时有谵语,或斑疹隐 隐,舌绛而干,脉细数。 清

解毒剂黄连解毒汤【组成】黄连 9 克、黄芩 6 克 ,黄柏 6 克、栀子 9 克。 【功用】泻火解毒:用于火毒炽盛,发

烦躁、吐衄发斑、 甚则神昏谵狂,舌红苔黄,脉数有力之证。用本方加减,可 用于急性感染的病证,如急性痢疾、急性泌尿系感染、肺炎、 败血症以及痈肿疮疖等而见上述证候者。 普济消毒饮【组成】黄芩 15 克、黄连 15 克、板蓝根 3 克、连翘 3 克、 马勃 3 克、牛蒡子 3 克、薄荷 3 克、僵蚕 2 克、元参 6 克、 甘草 6 克、陈皮 6 克、升麻 2 克、柴胡 6 克、桔梗 6 克。 【功用】疏风散邪,清

解毒:用于瘟毒上壅,恶寒发

、 头面红肿、目不能睁、咽喉肿痛、口渴,脉浮数有力者。用 本方加减,可

颜面丹毒、流行性腮腺炎、急性扁桃体炎 以及痈肿疮疖等而属于

毒上壅之证者。 清瘟败毒饮【组成】 生石膏 30~60 克, 生地 15~30 克, 犀角粉 1~3 克(另 冲),黄连 15 克,栀子 15 克、黄芩 15 克、知母 10 克、连 翘 15 克、丹皮 10 克、赤芍 10 克、元参 15 克、桔梗 6 克, 甘草 3 克、竹叶 6 克。 【功用】清

炽盛,气 血两燔,证见高

神昏、狂躁谵语、头痛如裂、发斑吐衄、 抽搐痉厥,舌绛唇焦,脉数等。 仙方活命饮【组成】银花 30 克、炙山甲、天花粉、白芷、当归尾、赤 芍、浙贝母、防风、乳香、没药、皂角刺、陈皮、生甘草各 9 克。水煎或酒水各半煎服。 【功用】清

解毒,消肿止痛:用于疮疡肿毒初起,局部红 肿

痛之证。 五味消毒饮【组成】银花 15 克、蒲公英 15 克、紫花地丁 15 克、野菊 花 15 克、紫背天葵 6 克。 【功用】清

解毒,消疔肿:用于各种疮疡疔毒初起而属实

剂导赤散【组成】生地、木通、生草梢、竹叶各等份。 【功用】清

盛引起的口舌生疮、口渴面 赤、心胸烦

于小肠所致的小便赤涩、 尿道灼痛等证。用本方加减,可

急性泌尿系感染、口腔 糜烂、溃疡等属于心火上炎之证者。 龙胆泻肝汤【组成】龙胆草 6 克、黄芩 9 克、栀子 9 克、泽泻 12 克、 木通 9 克、车前子 9 克、当归 3 克、生地 9 克、柴胡 6 克、 甘草 6 克。 【功用】泻肝火,清利肝胆湿

:用于肝胆实火所致的头痛 目赤、胁痛口苦、耳肿耳痛及肝经湿

下注之小便混浊、会 阴肿痒、带下黄稠,舌边红苔黄,脉弦数有力等证。用本方 加减,可

急性传染性肝炎、胆囊炎、急性泌尿系感染、 急性生殖系统炎证、急性中耳炎、急性结膜炎等见有上述证 候者。 泻白散【组成】桑白皮 30 克、地骨皮 30 克、生甘草 3 克、粳米 6 克。 【功用】泻肺火,清虚

咳喘、咯血、口干唇燥, 舌红苔黄,脉细数者。可用本方配合麻杏石甘汤,

小儿 麻疹初起,或疹后合并肺炎之咳嗽气急、痰粘、身

不退等 症。 清胃散【组成】黄连 5 克、生地 12 克、丹皮 6 克、升麻 6 克、当 归 6 克。 【功用】清胃凉血:用于胃

牙痛、牙龈红肿溃烂出血,或 口气

臭,或唇舌颊部肿痛,舌红苔少,脉滑数者。目前常 用本方

口腔溃疡及牙周急性炎症。 玉女煎【组成】生石膏 15~30 克、熟地 9~30 克、麦冬 6 克、知 母 4.5 克、牛膝 4.5 克。 【功用】清胃滋阴:用于肾阴不足,胃火有余之证,如烦

干渴、口舌生疮、牙龈肿痛、鼻出血或消渴证等,而见舌红 苔白或黄,脉细数者。用本方加减可

烦渴,糖尿病之口舌干燥,以及口腔溃疡、牙周炎等见有上 述证候者。 左金丸【组成】黄连 180 克、吴茱萸 30 克,制成丸剂,每服 2~3 克,日服 2~3 次。也可按比例煎服。 【功用】泻肝和胃:用于肝经火郁兼有肝胃不和之证,如恶 心、呕吐酸水、口苦嘈杂、胁肋作痛,舌红,脉弦数等。 白头翁汤【组成】白头翁 15 克、秦皮 12 克、黄柏 12 克、黄连 6 克。 【功用】清

毒下迫引起的急性肠 炎或痢疾,证见便下脓血、里急后重、肛门灼

,舌质红苔 黄,脉弦数者。 苇茎汤【组成】苇茎(芦根)30 克、生苡仁 30 克、桃仁 9 克、冬瓜 子 24 克。 【功用】清肺化痰,逐瘀排脓:用于肺痈,咳吐臭痰脓血、 胸痛,舌红苔黄,脉滑数者。可用本方

肺脓疡、肺炎、 慢性支气管炎继发感染等。 清虚

剂青蒿鳖甲汤【组成】青蒿 6 克、鳖甲 15 克、生地 12 克、知母 6 克、丹 皮 9 克。 【功用】养阴清势:用于阴虚潮

病后期或慢 性病低烧不退,舌红苔少,脉细数等症。目前常用本方

及其他慢性消耗性疾病之低

。 清骨散【组成】银柴胡 5 克、胡黄连 3 克、秦艽 3 克、鳖甲 3 克、 地骨皮 3 克、青蒿 3 克、知母 3 克、甘草 2 克。 【功用】清虚

骨蒸。如某些慢性 病低烧、手足心

、颧红身瘦、舌红苔少、脉细数等。 祛湿剂 芳香化湿剂藿香正气散【组成】藿香 9 克、苏叶 6 克、白芷 3 克、大腹皮 9 克、茯 苓 9 克、 白术或苍术 6 克、 陈皮 6 克、 半夏 9 克、 厚朴 6 克、 桔梗 6 克、甘草 6 克 【功用】解表和中,芳香化浊:用于外感风寒,内有湿滞或 感受暑湿,外见寒

头痛等表证,内有胸腹满闷、纳呆呕恶、 腹痛泄泻,口淡苔腻,脉濡缓等湿阻之证。本方常用于胃肠 型感冒、急性胃肠炎或消化不良等具有上述证候者。 平胃散【组成】苍术 9 克、厚朴 6 克、陈皮 6 克、甘草 3 克、生姜 3 片、大枣 3 枚。 【功用】燥湿健脾:用于湿困脾胃之不思饮食、脘腹

满、 恶心呕吐、口中无味、肢倦便溏,舌苔白腻而厚者。本方可 用于慢性胃炎、胃下垂所引起的腹

祛湿剂三仁汤【组成】杏仁 15 克、生苡仁 18 克、白蔻仁 6 克、厚朴 6 克、半夏 15 克、竹叶 6 克、滑石 18 克、通草 6 克。 【功用】宣化畅中,清

轻之 头痛身重、胸闷欲呕、午后身

,苔白不渴,脉濡者。也可 用于伤寒病初期、夏日重症感冒或肾盂肾炎急性发作而具有 前述证候者。 菌陈蒿汤【组成】茵陈蒿 30 克、栀子 15 克、大黄 10 克。 【功用】清湿

郁蒸引起的黄疸,证见 面目周身发黄如橘色(阳黄)、尿赤、大便秘、口渴、腹

、 苔黄腻,脉沉实或滑数者。单用本方或以本方加减,可

急性黄疸型传染性肝炎、胆囊炎、胆石症,以及其他原因引 起的黄疸,但必须是湿

阳黄之证。 八正散【组成】车前子 12 克、木通 6 克、瞿麦 15 克、扁蓄 15 克、 滑石 12 克、甘草 3 克、栀子 6 克、熟大黄 6 克、灯芯 3 克。 【功用】清

泻火,利尿通淋:用于湿

下注膀胱而见少腹 急满、小便浑赤、尿痛、尿流不畅者。本方常用于急性肾炎 及急性泌尿系感染而属湿

证者。 利水渗湿剂五苓散【组成】茯苓 9 克、猪苓 9 克、白术 9 克、泽泻 15 克、桂 枝 6 克。 【功用】化气利水:用于外有表寒,内停水湿,证见头痛发

、烦渴饮水或水入则吐、小便不利,或吐泻频作,舌苔白 腻,脉浮者。可用本方加减或与其他方剂配伍,

各种原 因之水肿、水泻、黄疸等。 五皮饮【组成】陈皮 9 克、茯苓皮 24 克、生姜皮 6 克、桑白皮 9 克、大腹皮 9 克。 【功用】行气化湿,利水消肿:用于全身水肿,胸腹

满, 小便不利以及妊娠水肿等。本方也常用于各种原因引起的水 肿,但以急性肾炎水肿、妊娠水肿、经期水肿以及腹水等较 为多用。 温化水湿剂实脾饮【组成】白术 12 克、厚朴 6 克、木瓜 6 克、木香 3 克、草 果 3 克、大腹子(即槟榔)6 克、茯苓 15 克、干姜 6 克、制附 子 6 克、炙甘草 3 克、生姜 3 片、大枣 3 枚。 【功用】温阳健脾,行气利水:用于脾阳不足,水湿内停, 而见尿少浮肿下半身尤著、腹泻便溏、胸腹

满,或身重肢 冷。舌苔白腻而润,脉沉迟者。本方与五苓散合用也可

慢性肾炎水肿、心脏病水肿或肝硬变腹水之轻症而属于脾阳 虚者。 苓桂术甘汤【组成】茯苓 12 克、桂枝 9 克、白术 6 克、炙甘草 6 克。 【功用】健脾祛湿,温阳化饮:用于脾虚湿盛所致的胸闷气 促、咳嗽痰多、脘痞便溏、心悸目眩等症。用本方加减,可

心脏病水肿、肾炎水肿或心力衰竭之心悸等而属脾虚湿 盛之证者。 祛风除湿剂独活寄生汤【组成】独活 9 克、秦艽 9 克、防风 9 克、川芎 6 克,细辛 3 克,桑寄生 18 克,牛膝 9 克、杜仲 9 克、当归 12 克、白 芍 9 克、熟地 15 克、茯苓 12 克、党参 12 克,肉桂 1.5 克、 甘草 6 克。 【功用】补肝肾益气血,祛风湿止痹痛:用于肝肾两亏,风 寒湿痹,证见关节肌肉疼痛、屈伸不利或挛痛麻木、腰膝冷 痛等。目前多用本方

风湿性关节炎、坐骨神经痛、神经 炎、腰肌劳损等属于肝肾、气血亏虚者。 蠲痹汤【组成】羌活 9 克、防风 9 克、片姜黄 6 克、当归 9 克、赤 芍 9 克、黄芪 9 克,炙甘草 3 克,生姜 3 片,大枣 3 枚。 【功用】祛风除湿,益气和营:用于肢体疼痛、项背拘急、 肩臂掣痛、手足麻木者。尤以上肢风湿痹证最为适宜。 治燥剂清燥救肺汤【组成】桑叶 9 克、生石膏 15 克、人参 2 克、甘草 3 克、 麻仁 3 克、阿胶 3 克(烊化)、麦冬 4 克、杏仁 2 克、枇杷叶 6 克。 【功用】清燥润肺:用于燥

伤肺之干咳无痰或少痰、气促 胸痛、口燥咽干,舌干红少苔者。 养阴清肺汤【组成】生地 9 克、麦冬 9 克、元参 9 克、丹皮 3 克、川贝 母 6 克、生甘草 2 克、薄荷 2 克、白芍 3 克。 【功用】养阴清肺:用于阴虚肺

而见干咳少痰、口燥咽干, 舌红少苔或无苔,脉数者。 沙参麦冬汤【组成】北沙参 10 克、玉竹 10 克、麦冬 10 克、天花粉 15 克、扁豆 10 克、桑叶 6 克、生甘草 3 克。 【功用】甘寒生津,清养肺胃:用于燥伤肺胃,津液亏损而 见口渴咽干、或干咳少痰,舌红少苔,脉细数者。 麦门冬汤【组成】麦冬 35 克、半夏 5 克、人参 5 克、粳米 5 克、甘 草 3 克、大枣 4 枚。 【功用】养胃润肺,降逆化痰:用于肺胃阴虚,虚火上炎之 证。如肺阴伤之干咳或痰粘咯吐不爽;胃阴伤之咽干口渴、 恶心、干呕、呃逆。舌红苔净,脉虚数等。 泻下剂 寒下剂大承气汤【组成】大黄 12 克、芒硝或玄明粉 9 克、厚朴 15 克、枳 实 15 克。 【功用】泻

去实,消痞除满:用于①阳明腑实证:潮

谵 语、腹满硬而拒按、便秘、手足微有汗出,舌苔焦黄起刺, 或焦黑燥裂,脉沉滑有力者。②

结旁流:阳明腑实证,一 般均见大便燥结,但有时因肠中

实积结较甚,肠胃尽力排 除

实而出现下利的现象称为“

烦躁、 脐腹硬痛、下利清水臭秽、口舌干燥、脉滑数者。③阳明腑 实证而见高

昏厥抽搐者。 大黄特丹皮汤【组成】大黄 18 克、丹皮 9 克、桃仁 12 克、冬瓜子 30 克、 芒硝 9 克。 【功用】泻

破瘀,散结消肿:用于肠痈。目前常用本方加 减

急性阑尾炎。 凉膈散【组成】大黄 600 克、芒硝 600 克、甘草 600 克、栀子 300 克、黄芩 300 克十两、薄荷 300 克、 连翘 1200 克,制成散剂,每服 6~12 克。也可按比例煎服。 【功用】泻火通便:用于上、中焦

而赤、头痛咽痛、口舌糜烂、齿痛鼻 衄、胸膈烦

、便秘尿赤,苔黄,脉滑数者。用本方加减, 可

急性胆囊炎、胆石症而见上述证候者。也有人用本方 加大青叶、 板蓝根等清

“乙脑”或“流脑”而见烦 躁、便秘者。 温下剂温脾汤【组成】大黄 9 克、附子 9 克、干姜 6 克、党参 6 克、炙甘 草 3 克。 【功用】温脾阳,逐冷积:用于脾胃阳虚之冷积便秘,或久 痢不止、腹痛、肢冷、苔白滑、脉沉弦者。 润下剂麻子仁丸 麻子仁丸【组成】麻仁 500 克、杏仁 250 克、大黄 500 克、枳实 250 克、厚朴 250 克、白芍 250 克,炼蜜为丸,每丸重 9 克,每 次 1~2 丸,日服 1~2 次。 【功用】润肠通便:用于肠胃燥结之便秘或痔疮便秘。 逐水饮十枣汤【组成】大戟、芫花、甘遂各等分研粉,大枣 10 枚煮汤, 清晨空腹调服药粉 1.5~3 克。泻下后,宜服稀粥以和胃气。 【功用】攻逐水饮:用于胸水、腹水或肾炎水肿而体质尚好 者。 和解剂小柴胡汤【组成】柴胡 12 克、黄芩 9 克、制半夏 9 克、党参 9 克、 炙甘草 6 克、生姜 9 克、大枣 4 枚。 【功用】和解表里,扶正祛邪:用于少阳证之寒

往来、胸 胁苦满、不欲饮食、心烦呕恶、口苦咽干、耳聋目眩,舌苔 薄白,脉弦而数者。本方应用范围较广泛,单用本方或作适 当加减,可

性病、传染性肝炎、胆囊炎、产后发

、经期感冒以及疟疾等见有往来寒

、胸胁满闷等症者。 半夏泻心汤【组成】制半夏 12 克、黄芩 9 克、干姜 9 克、黄连 3 克、 党参 9 克、炙甘草 6 克、大枣 4 枚。 【功用】和胃降逆,开结散痞:用于脾胃不和,肠胃功能失 调,寒

互结所致的心下痞满、但满不痛、呕恶、不思饮食、 肠鸣腹泻,舌苔腻而微黄者。 逍遥散【组成】柴胡、当归、白芍、白术、茯苓各 30 克、炙甘草 15 克、煨生姜、薄荷适量,共为散。也可按比例煎服。 【功用】疏肝健脾:用于肝郁血虚,脾失健运所致的两胁疼 痛、头痛目眩、口燥咽干、神疲食少或月经不调、乳房

痛, 脉弦细等症。本方常用于月经不调、痛经,以及慢性肝胆疾 患而见上述证候者。 痛泻要方【组成】白术(土炒)90 克、白芍(炒)60 克、陈皮 45 克、防 风 60 克,共为散。也可按比例煎服。 【功用】疏肝健脾,缓痛止泻:用于肝木剩脾引起的肠鸣腹 痛、大便泄泻、泻必腹痛、泻后痛不减,且常与情绪变化有 关,一般无实

或虚寒的见证,舌苔薄白,脉弦而缓者。本 方可用于慢性肠炎,肠功能紊乱以及慢性消化不良等见有上 述证候者。 四逆散【组成】柴胡 6 克、白芍 9 克、枳实 6 克、甘草 3 克。 【功用】疏肝理气,解郁泄

:用于肝气郁结,胸胁脘腹

痛或兼有腹泻,或月经不调。或

郁于里,而见四肢发凉、 口干,舌红苔黄,脉弦细数者。可用本方加减,

肝胆疾 患引起的胁肋痛(如慢性肝炎、胆道蛔虫症、胆囊炎、胸膜炎 等),胃肠神经官能症以及溃疡病所致胃脘痛等。 温里剂 温中散寒理中汤【组成】党参、干姜、白术、炙甘草各 9 克。 【功用】温中散寒,补气健脾:用于脾胃虚寒纳化失常所引 起的食欲不振、脘腹疼痛、腹泻、浮肿,舌胖苔白滑,脉沉 迟等症。常用本方加减,

慢性胃肠炎、消化不良、溃疡 病以及胃肠痉挛性疼痛等而具有脾胃虚寒之证者。 小建中汤【组成】白芍 12 克、桂枝 6 克、炙甘草 3 克、生姜 9 克、 大枣 4 枚、饴糖 18 克(溶化冲服)。 【功用】温中补虚,缓痉止痛:用于脾胃虚寒所致的脘腹疼 痛、喜按喜暖,或心悸、虚烦不宁、面色无华等症。本方可 用于胃、十二指肠溃疡及胃肠痉挛等属于中焦虚寒者。 大建中汤【组成】川椒 3 克、干姜 5 克、党参 9 克、饴糖 18 克(溶 化冲服)。 【功用】温中补虚,降逆止痛:用于中阳虚衰、阴寒内盛所 致的脘腹绞痛,如时而腹部攻冲起包,手不可近,呕不能食。 或因脾胃虚寒较甚,而蛔虫扰动不安者。 吴茱萸汤【组成】吴茱萸 9 克、党参 9 克、生姜 18 克、大枣 4 枚。 【功用】温中补虚,降逆止呕:用于脾胃虚寒或肝经寒气上 逆,而见吞酸嘈杂,或

痛、干呕吐涎沫,舌淡苔白滑, 脉沉迟者。 回阳救逆剂四逆汤 回阳救逆剂四逆汤【组成】制附子 9 克、干姜 9 克、炙甘草 12 克。 【功用】回阳救逆:用于阳气衰微,阴寒内盛,而见四肢厥 冷、恶寒?卧、下利清谷、血压下降、出冷汗,或呕吐腹痛, 苔白滑,脉沉细或微细欲绝者。本方可用于急性胃肠炎、小 儿消化不良之剧烈吐泻,或大汗过多所引起的末梢循环衰 竭,以及其他疾病发展到休克阶段而属于阳虚寒盛者。 参附汤【组成】人参 12 克、制附子 9 克。 【功用】回阳益气救脱:用于阳气暴脱,而见面色苍白、头 晕、冷阗 2 出、手足厥冷,脉微欲绝者。现多用于大手术或 大出血后以及脑血管意外等出现上述证候者。 真武汤【组成】茯苓 9 克、白术 6 克、白芍 9 克、生姜 9 克、制附 子 9 克。 【功用】温阳利水:用于脾肾阳虚,水气内停,而见小便不 利、肢体沉重疼痛或浮肿、恶寒腹痛、大便溏泄,舌淡苔白 腻,脉沉细者。用本方加减还可用于脾肾阳虚之慢性肾炎水 肿、心力衰竭水肿,以及慢性肠炎痢疾之久泻等。 温经散寒剂当归四逆汤【组成】当归 9 克、桂枝 9 克、白芍 9 克、细辛 6 克、炙甘 草 6 克、木通 6 克、大枣 5 枚。 【功用】活血养血,温经通脉:用于血虚寒凝而见手足寒冷、 青紫、麻木、疼痛,脉细者。目前常用本方

冻疮,四肢 血管痉挛症(如雷诺氏病),以及痛经而属血虚有寒者。 阳和汤【组成】熟地 30 克、白芥子 6 克、鹿角胶 9 克、肉桂 3 克、 麻黄 2 克、炮姜炭 2 克、生甘草 3 克。 【功用】温阳散寒,除痰通络:用于一切痈疽属于阴证者, 如流注、痰核、瘰疬、鹤膝风等。使用本方应注意病变局部 色白或暗、不肿或肿势散温,酸痛,并见面色无华、苔白不 渴,脉沉细或迟细等全身虚寒之象。可用本方

淋巴结结 核、骨结核,还可用于慢性支气管炎属于阳虚者。 补虚剂 补气剂四君子汤【组成】党参(或人参)12 克、茯苓 9 克、白术 9 克、炙甘草 3 克。 【功用】补气健脾:用于脾胃虚弱所致的纳少便溏、身疲乏 力,苔白,脉缓弱之证。 参苓白术散【组成】党参 9 克、茯苓 9 克、白术 9 克、炙甘草 3 克、炒 扁豆 12 克、山药 12 克、薏苡仁 12 克、莲肉 9 克、陈皮 6 克、砂仁 3 克、桔梗 3 克、大枣 5 枚。 【功用】补气健脾,和胃渗湿:用于脾肺气虚,湿痰不化之 食少乏力、便溏或泻,或咳嗽痰多等症。用本方加减可

慢性肠炎久泻,结核病之身疲乏力、痰多食少以及慢性肾炎 等见有上述证候者。 补中益气汤【组成】黄芪 15 克、党参 10 克、白术 10 克、炙甘草 5 克、 当归 10 克、陈皮 6 克、升麻 3 克、柴胡 3 克。 【功用】益气升阳:用于脾虚气弱重症,如身倦自汗,及中 气下陷之内脏下垂(如脱肛、子宫脱垂)、久泻、小便频急(如 慢性泌尿系感染);气虚不能摄血之便血、崩漏等证。也用于 低血压头痛眩晕、或气虚嗜睡、气虚发

等证。 生脉散【组成】人参 10 克、麦冬 15 克、五味子 6 克。 【功用】益气养阴,敛汗生脉:用于气阴衰微之汗多欲脱, 脉微细欲绝,以及口渴、舌红无津、久咳肺虚、气短自汗等。 本方可用于各种

性病之神倦、口干,肺结核,慢性支气管 炎以及其他慢性疾病见有气阴两虚之证者。近已制成针剂, 用于休克之急救。 补血剂四物汤【组成】熟地 15 克、白芍 10 克、当归 10 克、川芎 6 克。 【功用】补血活血调经:用于血虚或血虚兼瘀的病证及妇女 月经不调。 当归补血汤【组成】黄芪 30 克、当归 6 克。 【功用】补气生血:用于失血后,气虚血少之证,如面色萎 黄、神疲乏力,脉虚无力。 归脾汤【组成】党参 12 克、白术 9 克、茯苓 10 克、黄芪 12 克、 炙甘草 5 克、当归 10 克、酸枣仁 10 克、龙眼肉 10 克、远 志 10 克、木香 5 克,生姜 3 片、大枣 3 枚。 【功用】健脾养心,益气补血:用于

心脾两虚、气血不 足之心悸、健忘、失眠多梦、身疲食少,以及由于脾不统血 所致的便血及月经过多等症。 炙甘草汤【组成】炙甘草 12 克、党参 6 克、大枣 10 枚、生姜 10 克、 桂枝 10 克、生地 30 克、阿胶 6 克、麦冬 10 克、麻仁 20 克。 【功用】益气滋阴,补血复脉:用于气虚血少之心悸气短、 脉律不整(脉结代),舌光少苔。临床上,可用本方加减,治 疗冠心病或风湿性心脏病之心律不齐,以及甲状腺机能亢 进、肺结核、神经衰弱之心悸而属于气阴两虚者。 补阴剂六味地黄丸( 六味地黄丸(汤) 【组成】熟地 24 克、山萸肉 12 克、山药 12 克、泽泻 9 克、 茯苓 9 克、丹皮 9 克。 【功用】滋补肝肾:用于慢性疾病过程中出现肝肾阴虚,虚 火上炎之证,如腰膝酸软、眩晕、耳鸣、咽干、喉痛、潮

、 遗精等。以本方加减,可

慢性肾炎、糖尿病、高血压病、 神经衰弱、慢性泌尿系感染以及月经过多等见有肝肾阴虚证 候者。 【附方】 知柏地黄丸 即六味地黄丸加知母、黄柏。本方滋阴泻火之 力较强,用于阴虚火旺,骨蒸潮

,盗汁咽痛者。本方配清

解毒药,可用于慢性泌尿系感染;配凉血止血药可用于隐 匿性血尿等。 杞菊地黄丸 即六味地黄丸加枸杞子、菊花。本方重在滋补 肝肾以明目,用于肝肾阴虚所致的头晕、目眩、视物昏花、 两目干涩等,或高血压病属于阴虚阳亢者。 明目地黄丸 即杞菊地黄丸加当归、白芍、白蒺藜、石决明, 更能加强养肝明目的作用。 麦味地黄丸 即六味地黄丸加麦冬、五味子。用于肺肾两虚 之咳嗽咯血者。 七味都气丸 即六味地黄丸加五味子。用于肾不纳气之虚喘。 一贯煎【组成】生地 30 克、枸杞子 12 克,北沙参 10 克、麦冬 10 克、当归 10 克、川楝子 5 克。 【功用】滋养肝肾,疏肝理气:用于阴虚气滞之胸胁

痛、 胃脘疼痛,吞酸吐苦,咽干口燥,舌红少津,脉细弱。 补阳剂金匮肾气丸(即肾气丸) 金匮肾气丸(即肾气丸) 【组成】熟地 240 克、山药 120 克、山萸肉 120 克、泽泻 90 克、茯苓 90 克、丹皮 90 克,附子 30 克、肉桂 30 克。 以上为丸剂用量。也可按比例煎服。 【功用】温补肾阳:用于肾阳不足所致的腰膝冷痛或下半身 发凉,小腹拘急、小便不利或失禁,或夜间尿频,以及痰饮 咳喘,消渴,水肿,久泻等。 二仙汤【组成】仙茅 9 克、仙灵脾 9 克、巴戟天 9 克、当归 9 克、 黄柏 6 克、知母 6 克。 【功用】温肾阳,补肾精,泻肾火,调冲任:用于更年期综 合征,高血压病、闭经以及其他慢性病见有肾阴阳两虚、虚 火上扰者。 消导剂保和丸【组成】山楂 180 克,神曲 60 克,莱菔子 30 克,茯苓 90 克、陈皮 30 克、半夏 90 克,连翘 30 克,研末为丸。每服 6~9 克,每日 2 次。也可按比例煎服。 【功用】消食和胃:用于停食所致的胸脘痞满

痛、厌食、 嗳腐吞酸或大便不调,苔黄腻,脉滑等。 枳术丸【组成】白术 60 克、枳实 30 克。水丸,每服 6~9 克,每 日 2 次。 【功用】健脾消食除满:用于脾胃虚弱,运化不佳所致的饮 食停滞、脘腹痞满、食欲不振或胃中有振水声、大便不调者。 可用本方法疗胃下垂,胃肌无力或慢性胃病见有上述证候者 枳实导滞丸【组成】大黄 30 克,炒枳实 15 克、炒神曲 15 克,茯苓 9 克、黄芩 9 克、黄连 9 克、白术 9 克,泽泻 2 克、研末为水 丸。每服 6 克,每日 2 次。也可按比例煎服。 【功用】消导积滞,清利湿

:用于饮食内停,生湿蕴

满、腹痛纳呆、腹泻或下痢后重,舌苔黄腻, 脉沉有力等证。本方可用于停食、消化不良、急慢性胃肠炎 或痢疾初起而见上述证候者。 驱虫剂乌梅丸【组成】乌梅 480 克、黄连 500 克、黄柏 180 克、人参 180 克、当归 120 克、附子 180 克、桂枝 180 克、川椒 120 克、 干姜 300 克、细辛 180 克。前者为丸剂用量,也可按比例煎 服。 【功用】安蛔止痛:用于蛔厥,证见上腹阵发性剧痛、恶心 哎吐或吐蛔,发作时则冷汗出、四肢凉,脉弦紧或伏者。可 用本方或成药丸剂

慢性肠炎、久 痢而具有寒

昏杂之证者。 化虫丸【组成】鹤虱、槟榔、苦楝根皮、雷丸、使群子、芜荑、黑 丑、大黄各 12 克,元明粉 24 克,水丸。每服 3~6 克,睡 前服。或适量加减作汤剂服。 【功用】驱虫:用于肠道寄生虫症。 理气剂 行气剂半夏厚朴汤【组成】半夏 9 克、厚朴 9 克、茯苓 12 克、苏叶 6 克、生 姜 15 克。 【功用】理气开郁,降逆化痰:用于咽中似物梗阻,吐之不 出,咽之不下(梅核气),或湿痰凝聚,胸膈满闷、撑

而兼 有呕吐者。用本方加减可

慢性咽喉炎及神经官能症见有 上述症状者。 金铃子散【组成】金铃子(川楝子)、元胡各 30 克。 【功用】疏肝泄

,行气止痛:用于胸胁胃腹疼痛、疝痛、 经期腹痛,舌红苔黄,脉弦数者。本方广泛应用于气滞诸痛, 如肝炎、胆囊炎、胆石症、胃肠炎、溃疡病、月经不调等所 出现的肝区或上下腹疼痛。 瓜蒌薤白白酒汤【组成】全瓜蒌 12 克、薤白 9 克、白酒 30~60 毫升,同煎。 【功用】通阳散结,豁痰下气:用于胸痹,证见胸背疼痛、 痰多喘闷、气短不得卧,苔白腻而滑,脉沉弦者。目前常用 本方加活血化瘀药

冠心病之心绞痛。也用于胸膜炎、慢 性支气管炎、胁间神经痛等属于上述证候者。 暖肝煎【组成】当归 9 克、枸杞子 9 克、小茴香 6 克、肉桂 6 克、 乌药 6 克、沉香 3 克、茯苓 9 克、生姜 3 片,水煎服。 【功用】温补肝肾,行气散寒:用于肝肾不足,阴寒偏盛之 小腹冷痛、疝气等。 降气剂旋复代赭汤【组成】旋复花(包)9 克、代赭石 15 克、生姜 9 克、制半夏 9 克、炙甘草 6 克、大枣 4 枚、党参 9 克。 【功用】和胃降逆,下气消痰:用于胃气虚弱,痰浊内阻, 胃失和降,证见胃脘

满、嗳气、呃逆或恶心哎吐,苔白滑, 脉弦滑无力者。本方可用于急慢性胃炎、神经性呕吐、耳源 性眩晕及幽门不全梗阻而见胃气上逆之证者。 苏子降气汤【组成】苏子 9 克、制半夏 9 克、炙甘草 4 克、前胡 6 克、 厚朴 6 克、橘红 6 克、当归 6 克、肉桂 2 克、生姜 3 片。 【功用】降气平喘,温化痰饮:用于痰涎壅盛所致的胸闷痰 多、咳喘气促、形寒肢肿,舌苔白滑等上实下虚之证。目前 多用本方

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肺气肿、心脏病 性喘息等而有寒痰壅盛之证者。 橘皮竹茹汤 橘皮竹茹汤【组成】橘皮(陈皮)9 克、竹茹 9 克、生姜 9 克、大枣 5 枚、 甘草 6 克、党参 9 克。 【功用】补虚清

,理气降逆:用于久病胃虚兼

,胃气上 逆而恶心,呃逆者。本方可用于病后胃虚之恶心、呃逆,也 用于幽门不全梗阻之呕吐,或妊娠呕吐等见有上述证候者。 丁香柿蒂汤【组成】丁香 6 克、柿蒂 6 克、党参 9 克、生姜 6 克。 【功用】温胃降逆:用于胃气虚寒之呃逆。 理血剂 活血祛瘀剂血府逐瘀汤【组成】当归 9 克、赤芍 6 克、生地 9 克、川芎 5 克,桃仁 12 克、红花 9 克、柴胡 3 克、枳壳 6 克、桔梗 5 克、甘草 3 克、牛膝 9 克。 【功用】活血祛瘀,理气止痛:用于瘀血停滞胸中,而见胸 痛、头痛、内

烦急、心悸、失眠、呃逆干呕,以及夜间潮

等症而兼有瘀血表现者(如舌边紫暗或有瘀斑、唇色青紫、 两目暗黑等)。本方可用于心绞痛、神经官能症、脑震荡后遗 症以及闭经、痛经等见有瘀血证候者。 复元活血汤【组成】柴胡 15 克、天花粉 9 克、当归 9 克、红花 6 克、 甘草 6 克、炮山甲 6 克、酒大黄 30 克、桃仁 9 克。 【组成】疏肝通络,活血祛瘀:用于跌打损伤,瘀血留于胸 胁,痛不可忍者。 本方可用于各种外伤,扭伤而有瘀血证候者。也用于肋软骨 炎。 活络效灵丹【组成】丹参 15 克、当归 15 克、生乳香 15 克、生没药 15 克。 【功用】祛瘀消症止痛:用于瘀血阻滞,而见症积、腹痛等 症。 补阳还五汤【组成】生黄芪 60 克、当归尾 6 克、赤芍 6 克、川芎 3 克、 桃仁 3 克、红花 3 克、地龙 3 克。 【功用】补气活血,祛瘀通络:用于半身不遂,口眼歪斜、 言语不利或截瘫、下肢痿废、便干尿频及尿失禁者。本方可 用于中风后遗症、脑血栓形成及小儿麻痹后遗症等。 生化汤【组成】当归 24 克、川芎 9 克、桃仁 6 克、炮姜 2 克、炙 甘草 2 克。 【功用】活血化瘀,温经止痛:用于产后恶露不行,少腹疼 痛者。 温经汤【组成】吴茱萸 9 克、桂枝 6 克、当归 9 克、川芎 6 克、白 芍 9 克、丹皮 9 克、阿胶 9 克(烊化)、麦冬 9 克、党参 9 克、甘草 6 克、半夏 9 克、生姜 3 片。 【功用】温经祛瘀,养血调经:用于冲任虚寒,瘀血内阻所 致的月经不调。如小腹冷痛,月经量多、淋漓不止,或月经 延期日暮发

、唇舌干燥等。 止血剂十灰散【组成】大小蓟炭、陈棕炭、侧柏炭、大黄炭、丹皮炭、栀 子炭、茜草炭、荷叶炭、茅根炭,各等分,研极细面,每 9 克。 【功用】凉血,固涩,止血:用于各种出血。 咳血方【组成】青黛 6 克、瓜蒌仁 9 克、海浮石 9 克、焦栀子 9 克、 诃子 6 克。 【功用】清

化痰,敛肺止血:用于痰中带血、痰粘难出、 心烦口渴,舌苔黄,脉弦数者。 小蓟饮子 【组成】生地 24 克、小蓟 15 克、滑石 12 克、木通 6 克、 炒蒲黄 9 克、藕节 9 克、竹叶 6 克、当归 6 克、栀子 9 克、 甘草 6 克。 【功用】凉血止血,清

或涩痛,舌红苔黄,脉数有力者。可用本方

急 性泌尿系感染的尿血及其他泌尿系疾患见有上述证候者。 槐角丸【组成】槐角、防风、地榆、当归、枳壳、黄芩,各等分, 研末制丸。每服 6~9 克,每日 2 次。也可按比例煎服。 【功用】清肠止血:用于便血、痔疮出血,血色鲜红,舌红, 脉数者。 黄土汤【组成】灶心土 60 克(包煎或另煎),炙甘草、炒白术、 附子、熟地、阿胶(烊化)、黄芩各 9 克。 【功用】温中止血:用于脾虚失统之便血、吐血、崩漏,证 见血色暗淡、四肢不温、面色萎黄,苔白,脉沉细无力者。 祛痰剂二陈汤【组成】陈皮(或橘红)9 克、制半夏 9 克、茯苓 6 克、炙甘 草 3 克。【功用】燥湿化痰,理气和中:用于脾虚痰湿阻滞之咳嗽痰多而呈清稀泡沫、胸 闷呕恶、头晕心悸,苔白腻,脉滑等症。本方多用于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之咳 嗽痰稀之症。 【附方】 杏苏散:即二陈汤加紫苏、杏仁、前胡、桔梗、枳壳、生姜、 杏苏散 大枣。功能宣肺止咳化痰,用于外感风寒,咳嗽痰多之证。 温胆汤:即二陈汤加枳实、竹茹。用于痰

内扰,虚烦不得 温胆汤 眠者。 导痰汤:即二陈汤加枳实、胆星。用于痰多喘急、时发晕厥、 导痰汤 头痛眩晕,或咯痰粘稠、坐卧不安者。 半夏白术天麻汤:即二陈汤加白术、天麻。用于痰湿中阻, 头痛眩晕、恶心呕吐、胸脘痞闷,苔白滑腻,脉滑之证。 葶苈大枣泻肺汤【组成】葶苈子 9 克、大枣 10 枚。 【功用】泻痰行水,下气平喘:用于咳逆痰多、喘满、胸胁

闷、面目浮肿、尿少者。 三子养亲汤【组成】苏子 9 克、白芥子 6 克、莱菔子 9 克。 【功用】顺气降逆,化痰平喘:用于肺气不降之咳嗽气逆、 痰多胸闷、食欲不振,舌苔粘腻,脉滑者。 小青龙汤【组成】麻黄 3~6 克、桂枝 3 克、细辛 3 克、干姜 3 克、制 半夏 9 克、五味子 6 克、白芍 9 克、甘草 3 克。 【功用】解表散寒,化饮平喘:用于素有痰饮,复感风寒,

、咳喘痰稀而多泡沫,苔白润,脉浮紧 者。本方常用于老年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喘息而见咳喘痰 稀有泡沫,遇冷即犯者。 黛蛤散【组成】青黛、海蛤壳各等份。现用成药散剂,每次 9 克, 包煎。 【功用】清

痰黄而粘稠,或咯痰带血、胸 胁疼痛者。 清气化痰丸【组成】陈皮 9 克、制半夏 6 克、茯苓 9 克、黄芩 9 克、瓜 蒌 15 克、胆星 6 克、枳实 6 克、杏仁 6 克。原为丸剂,可 作汤剂服。 【功用】清

化痰,下气止咳:用于痰

内结、咳嗽痰黄而 粘,甚则气急呕恶、胸膈堵闷,或发

,或惊悸失眠、尿短 赤,舌红苔黄腻,脉滑数者。可用本方加减,

痰 的支气管炎。 止嗽散【组成】荆芥、紫菀、百部、白前、陈皮各 9 克,桔梗 6 克、 甘草 3 克。原方为散剂,现作汤剂服。 【功用】止咳化痰:用于外感久咳,咳痰不爽,表邪未尽者。 本方常用于上呼吸道感染、急慢性支气管炎之咳嗽。 消瘰丸【组成】元参、牡蛎、渐贝母各 10 克。共为末,炼蜜为丸, 每服 9 克钱,每日 2~3 次。 【功用】清

化痰,软坚散结:用于瘰疬、痰核。本方主要 用于淋巴结结核、甲状腺肿大 固涩剂 固表止汗剂牡蛎散【组成】生牡蛎、麻黄根、浮小麦、黄芪各 30 克,为散剂。 每服 9 克,每日 2 次。 【功用】固表止汗:用于气阴不足,证见自汗、盗汗、心悸 气短者。本方常单用或与补益方剂配伍,

体虚或病后自 汗、盗汗。 玉屏风散【组成】黄芪 180 克、白术 60 克、防风 60 克。研粉,每次 6~9 克,每日 2 次。 【功用】补气固表止汗:用于气虚自汗,易于感冒者。 敛肺止喘剂九仙散【组成】党参 6 克、阿胶 6 克(烊化)、五味子 3 克、乌梅 1 枚、炙罂粟壳 6 克、款冬花 6 克、炙桑白皮 6 克、贝母 9 克、桔梗 6 克。 【功用】益气敛肺止咳定喘:用于久咳,肺虚气弱,咳甚则 气喘自汗,脉虚数者。可用本方

慢性支气管炎具有上述 证候者,或肺结核久咳不止,痰粘难咯者。 参蛤散【组成】蛤蚧 1 对、人参 9 克。研末,每服 1~2 克,每日 2~3 次。 【功用】补肺肾,定喘嗽:用于肺肾两虚之咳喘气促、言语 无力、声音低微者。可用本方

肺气肿或肺源性心脏病之 虚喘。 涩肠止泻剂四神丸【组成】补骨脂 120 克,五味子 60 克、煨肉豆蔻 60 克,吴 茱萸 30 克,生姜 120 克,大枣 50 枚,制丸。每服 6~9 克, 每日 1~2 次。也可按比例煎服。 【功用】温补脾肾,涩肠止泻:用于脾肾阳虚,证见久泻或 五更泄泻、食少乏力、腹痛肢冷,舌淡,脉沉迟无力者。常 用本方

慢性肠炎,慢性痢疾,肠结核腹泻而见有脾肾虚 寒之证者。 真人养脏汤【组成】诃子 6 克、肉豆蔻 6 克、炙罂粟壳 3 克、党参 6 克、 白术 9 克、炙甘草 3 克、肉桂 3 克、当归 9 克、白芍 6 克、 木香 3 克。 【功用】涩肠止泻,补虚温中:用于泻痢日久,脾肾虚寒, 气血虚弱,而见滑脱不禁、腹痛喜按、饮食减少、脱肛,舌 苔白,脉迟细者。本方多用于慢性肠炎,慢性痢疾或肠功能 紊乱之久泻、脱肛之症而属脾肾虚寒者。 固精缩尿剂金锁固精丸【组成】潼蒺藜、芡实、莲须、煅龙骨、煅牡蛎各 30 克。 共细末,莲子粉糊为丸。每服 9 克。也可按比例煎服。 【功用】收涩固精:用于肾虚精关不固之遗精滑泄、腰痛耳 鸣、四肢无力者。本方可用于神经衰弱的遗精、失眠多梦等 症。 桑螵蛸散【组成】桑螵蛸、远志、菖蒲、龙骨、党参、茯神、当归、 龟板各 30 克。研粉,每次 6 克,每日 2 次。也可按比例煎 服。 【功用】固精止遗,交通心肾:用于心肾不交之尿频、遗尿 及心神恍惚、失眠健忘等症。 固崩止带剂固冲汤【组成】炒白术 30 克,生黄芪 18 克,煅龙骨 24 克、煅牡 蛎 24 克、山萸肉 24 克、白芍 12 克,乌贼骨 12 克,茜草 9 克,棕榈炭 6 克,五倍子 1.5(研冲)。 【功用】固脱止血,调补肝脾:用于气虚不能摄血之子宫大 量出血,血流不止,脉微弱者 愈带丸【组成】椿根白皮 45 克、白芍 6 克、良姜炭 9 克、黄柏炭 6 克。共为细末,面糊为丸。每服 3~9 克,每日 1~2 次。 也可按比例煎服。 【功用】清

化湿,固涩止带:用于湿

下注之带下赤白、 淋漓腥臭、尿黄或尿痛者。 安神剂酸枣仁汤【组成】酸枣仁 18 克、知母 6 克、茯苓 6 克、川芎 3 克、 炙甘草 3 克。 【功用】养血安神,清

除烦:用于肝血不足,阳气偏亢之 虚烦失眠,眠则多梦易醒、头

头痛、心悸盗汗,脉弦细而 数者。目前常用本方加减

神经衰弱之失眠而偏于虚

者。 天王补心丹【组成】人参(党参)、元参、丹参、茯苓、远志、桔梗各 15 克,当归、天冬、麦冬、柏子仁、酸枣仁、五味子各 30 克,生地 120 克。共为细面,炼蜜为丸,朱砂为衣,每丸 9 克,每服 1 丸,每日 2 次。也可按比例煎服。 【功用】滋阴清

,养血安神:用于心肾不足,阴虚阳亢, 虚火易动之失眠、心悸、口舌生疮、便干,舌红苔少,脉细 数等症。常用于神经衰弱之失眠多梦,或心脏病心悸失眠而 属于阴虚火旺之证者。 黄连阿胶汤【组成】黄连 3 克、阿胶 9 克、黄芩 9 克、鸡子黄 2 枚、白 芍 9 克。水煎 2 次,阿胶烊入,用生鸡子黄调入药汁,分 2 次温服。 【功用】滋阴降火安神:用于心肾不足,阴虚火旺较重的心 烦失眠,舌红苔燥,脉细数者。 甘麦大枣汤【组成】炙甘草 6 克、淮小麦(或浮小麦)30 克、大枣 10 枚。 【功用】养心安神,甘缓和中:用于脏躁,时而悲伤欲哭、 精神恍惚,不能自主者。目前常以本方加减

神经官能症 (如癔病)。

【组成】桂枝 3~9 克、甘草 9 克、龙骨 30 克、牡蛎 30 克。

【功用】镇惊安神,通阳止汗:用于心悸怔忡、汗出肢冷, 舌质淡润者。 熄风剂牵正散【组成】白附子、僵蚕、全蝎,各等分,共为散剂,每服 3 克。也可按比例煎服。

【功用】祛风痰,止痛挛:用于风痰阻络之口眼歪斜、面肌 抽动(如面神经炎)。

{麻黄汤、桂枝汤、九味羌活汤、香苏散、小青龙汤、止嗽散、正柴胡饮}

【组成】:麻黄9g,桂枝6g,杏仁6g,炙甘草3g。

【功效】: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主治】:外感风寒表实证。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而喘,舌苔薄白,脉浮紧。[常用于感冒、流行性感冒、急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等属风寒表实证者。]

【加减】:若喘急胸闷、咳嗽痰多、表证不甚者,去桂枝,加苏子、半夏以化痰平喘;若鼻塞流涕者,加苍耳子、辛夷以宣通鼻窍;若夹湿邪而兼见骨节酸痛,加苍术、薏苡仁祛风除湿;兼里热之烦燥、口干,酌加石膏、黄芩以清泻郁热。

【方解】:方中麻黄苦辛性温,归肺与膀胱经,善开腠发汗,祛在表之风寒;宣肺平喘,开闭郁之肺气,故本方用以为君药。由于本方证属卫郁营滞,单用麻黄发汗,只能解卫气之闭郁,所以又用透营达卫的桂枝为为臣药,解肌发表,温通经脉,既助麻黄解表,使发汗之力倍增;又畅行营阴,使疼痛之得解。二药相须为用,是辛温发汗的常用组合。杏仁降利肺气,与麻黄相伍,一宣一降,以恢复肺气之宣降,加强宣肺平喘之功,是为宣降肺气常用组合,为佐药。炙甘草既能调和麻、杏之宣降,又能缓解和麻、桂相合之峻烈,使汗不致过猛而耗伤正气,是使药而兼佐药之用。四药配伍,表寒得散,营卫得通,肺气得宣,则诸症可愈。

【组成】:桂枝9g,芍药9g,甘草6g,生姜9g,大枣(3枚)。

【功效】:解肌发表,调和营卫。

【主治】:外感风寒表虚证。恶风发热,汗出头痛,鼻窍干呕,苔白不渴,脉浮缓或浮弱。[常用于感冒、流行性感冒、原因不明的低热、产后及病后的低热、妊娠呕吐、多形红斑、冻疮、荨麻疹等营卫不和者。]

【加减】:恶风寒较甚者,宜加防风、荆芥、淡豆豉疏散风寒;体质素虚者,可加黄芪益气,扶正祛邪;兼见咳嗽者,宜加杏仁、苏子、桔梗宣肺止肺平喘。

【方解】:方中桂枝为君,助卫阳,通经络,解肌发表而祛在表之风邪。芍药为臣,益阴敛营,敛固外泄之营阴。桂芍等量合用,寓意有三:一为针对卫强营弱,体现营卫同治,邪正兼顾;二为相辅相成,桂枝得芍药,使汗而有源,芍药得桂枝,则滋而能化;三为相制相成,散中有收,汗中寓补。此为本方外可解肌发表,内调营卫、阴阳的基本结构。生姜辛温,既助桂枝辛散表邪,又兼和胃止呕;大枣甘平,既能益气补中,且可滋脾生津。枣姜相配,是为补脾和胃、调和营卫的常用组合,共为佐药。炙甘草调和药性,合桂枝辛甘化阳以实卫,合芍药酸甘化阴以和营,功兼佐使之用。综观本方,药虽五味,但结构严谨,发中有补,散中有收,邪正兼顾,阴阳并调。

【组成】:羌活9g,防风9g,苍术9g,细辛3g,川芎6g,白芷6g,生地6g,黄芩6g,甘草6g。

【功效】:发汗祛湿,兼清里热。

【主治】:外感风寒湿邪,内有蕴热证。恶寒发热,无汗,头痛项强,肢体酸楚疼痛,口苦微渴,舌苔白或微黄,脉浮。[常用于感冒、风湿性关节炎、偏头痛、腰肌劳损等属外感风寒湿邪,兼有里热者。]

【加减】:若湿邪较轻,肢体酸楚不甚者,可去苍术、细辛以减湿燥之性;如肢体关节痛剧者,加独活、威灵仙、姜黄等以加强宣痹止痛之力;湿重胸满者,可去滋腻之生地黄,加枳壳、厚朴行气化湿宽胸;无口苦微渴者,生地、黄芩又当酌情裁减;里热甚而烦渴者,可配加石膏、知母清热除烦止渴。

【方解】:方中羌活辛苦性温,散表寒,祛风湿,利关节,止痹痛,为治太阳风寒湿邪在表之要药,故为君药。防风辛甘性温,为风药中之润剂,祛风除湿,散寒止痛;苍术辛苦而温,功可发汗祛湿,为祛湿太阴寒湿的主要药物。两药相合,协助羌活祛风散寒,除湿止痛,是为臣药。细辛、白芷、川芎祛风散寒,宣痹止痛,其中细辛善止少阴头痛、白芷擅解阳阴头痛、川芎长于止少阳厥阴头痛,此三味与羌活、苍术合用,为本方“分经论治”的基本结构。生地、黄芩清泄里热,并防诸辛温燥之品伤津,以上五味俱为佐药。甘草调和诸药为使。九味配伍,既能统治风寒湿邪,又能兼顾协调表里,共成发汗祛湿,兼清里热之剂。

【组成】:香附子120g,紫苏叶120g,甘草30g,陈皮60g。

【功效】:疏散风寒,理气和中。

【主治】:外感风寒,气郁不舒证。恶寒身热,头痛无汗,胸脘痞闷,不思饮食,舌苔薄白,脉浮。[常用于胃肠型感冒属感受风寒兼气机郁滞者。]

【加减】:风寒表证较重,加生姜、荆芥等以加强发汗解表的作用;气郁较甚者,胸胁胀痛,脘腹胀满者,加柴胡、厚朴、大腹皮等以加强行气解郁之力;湿浊较重,胸闷,不思饮食,苔白腻者,加霍香、厚朴、半夏等以化湿运脾;兼见咳嗽有痰者,加苏子、桔梗、半夏等以降气化痰止咳。

【方解】:方中苏叶辛温,归肺、脾二经,发表散寒,理气宽中,一药而兼两用,切中病机,为君药。香附辛苦甘平,行气开郁,为臣药。君臣相合,苏叶得香附之助,则调畅气机之功益著;香附借苏叶之升散,则能上行外达以祛邪。胸脘痞闷,虽缘于气郁,亦与湿滞有关,故佐用理气燥湿之陈皮,一则协君臣行气滞以畅气机,二则化湿浊以行津液。甘草健脾和中,与香附、陈皮相配,使气而不致耗气,并调和药性,是佐药兼使药之用。如此配伍,使表邪解则寒热除,气机畅则痞闷消。

【组成】:麻黄9g,芍药9g,细辛6g,干姜6g,炙甘草6g,桂枝9g,五味子6g,半夏9g。

【功效】:解表散寒,温肺化饮。

【主治】:外寒里饮证。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喘咳,痰涎清稀而量多,胸痞,或干呕,或痰饮喘咳,不得平卧,或身体疼重,头面四肢浮肿,舌苔白滑,脉浮。[常用于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肺炎、百日咳、肺心病、过敏性鼻炎、卡他性眼炎、卡他性中耳炎等属于外寒里饮证者。]

【加减】:若外寒证轻者,可桂枝,麻黄改用炙麻黄;兼有热象而出现烦躁者,加生石膏、黄芩以清郁热;兼喉中痰鸣,加杏仁、射干、款冬花以化痰降气平喘;若鼻塞,清涕多者,加辛夷、苍耳子以宣通鼻窍;兼水肿者,加茯苓、猪苓以利水消肿。

【方解】:方中麻黄、桂枝相须为君,发汗散寒以解表邪,且麻黄又能宣肺气而平喘咳,桂枝化气行水以利里饮之化。干姜、细辛为臣,温肺化饮,兼助麻、桂解表邪。然而素有痰饮,脾肺本虚,若纯用辛温发散,恐耗伤肺气,故佐以五味子敛肺止咳、芍药和营养血,二药与辛散之品相配,一散一收,既可增强止咳平喘之功,又可制约诸药辛散燥太过之弊;半夏燥湿化痰,和胃降逆,亦为佐药。炙甘草兼为佐使之药,既可益气和中,又能调和辛散酸收之品。药虽八味,配伍严谨,散中有收,开中有合,使风寒解,水饮去,宣降复,则诸症自平。

【方剂】:止嗽散 

【组成】:桔梗20g,荆芥20g,紫菀20g,白前20g,甘草4g,陈皮10g。

【功效】:宣利肺气,疏风止咳。

【主治】:风邪犯肺证。咳嗽咽痒,咯痰不爽,或微有恶风发热,舌苔薄白,脉浮缓。[常用于上呼吸道感染、支气管炎、百日咳等属表邪未尽,肺气失宣者。]

【加减】:若外感风寒初起,头痛鼻塞,恶寒发热等表证较重者,加防风、紫苏、生姜以解表散邪;湿聚生痰,痰涎稠粘者,加半夏、茯苓、桑白皮以除湿化痰;燥气焚金,干咳无痰者,加瓜蒌、贝母、知母以润化痰。

【方解】:方中紫菀、百部为君,两味药苦,都入肺经,其性温而不热,润而不腻,皆可止咳化痰,对于新久咳嗽都能使用。桔梗味苦辛而性平,善于开宣肺气;白前味辛甘性亦平,长于降气化痰。两者协同,一宣一降,以复肺气之宣降,增强君药止咳化痰之力,为臣药。荆芥辛而微温,疏风解表,以祛在表之余邪;陈皮理气化痰,均为化佐药。甘草调和诸药,合桔梗又有利咽止咳之功,是为佐使之用。综观全方,药虽七味,量极轻微,具有温而不燥、润而不腻、散寒不助热、解表不伤正的特点。

【方剂】:正柴胡饮 

【组成】:柴胡9g,防风3g,陈皮5g,芍药6g,甘草3g,生姜5片。

【主治】:外感风寒轻证。微恶风寒,发热,无汗,头痛身痛,舌苔薄白,脉浮。[常用于感冒、流行性感冒、疟疾初起以及妇女经期、妊娠、产后感冒等属外感风寒而气血不虚者。]

【加减】:若外头痛甚者,加川芎以祛风止痛;热而烦渴者,加葛根以透热生津;呕恶者,加半夏以和胃降逆;湿盛者,加苍术以化湿运脾;寒盛而邪不易解者,加麻黄或苏叶发散风寒。

【方解】:方中君以柴胡辛散表邪。臣用防风祛风寒,止疼痛。生姜辛温发散,助柴胡、防风解表透邪;陈皮疏畅气机,以助祛邪外出;芍药益阴和营,防辛散太过而伤阴,共为佐药。甘草调和诸药为使。本方药性平和,对于气血不虚而外感风寒较轻者颇宜。

{银翘散、桑菊饮、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柴葛解肌汤、升麻葛根汤}

【方剂】:银翘散 

【组成】:连翘30g,银花30g,苦桔梗18g,薄荷18g,竹叶12g,甘草15g,荆芥12g,淡豆豉15g,牛蒡子18g。芦根15g。

【功效】:辛凉透表,清热解毒。

【主治】:温病初起。发热,微恶风寒,无汗或有汗不畅,头痛口渴,咳嗽咽痛,舌尖红,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本方广泛用于急性发热性疾病的初起阶段,如感冒、流行性感冒、急性扁桃体炎、上呼吸道感染、肺炎、麻疹、流行性脑膜炎、乙型脑炎、腮腺炎等辩证属温病初起,邪郁肺卫者。皮肤病如风疹、荨麻疹、疮痈疖肿,亦多用之。]

【加减】:若渴甚者,伤津较甚,加天花粉生津止渴;项肿咽痛者,系热毒较甚,加马勃、玄参清热解毒,利咽消肿;衄者,去荆芥、淡豆豉之辛温,加白茅根、侧柏炭、栀子炭凉血止血;咳者,加杏仁苦降肃肺以加强止咳之功;胸膈闷者,加藿香、郁金方香化湿。

【方解】:方中银花、连翘气味芳香,既能疏散风热,清热解毒,又可辟秽化浊,在透散卫分表邪的同时,兼顾了温热病邪易蕴结成毒及多夹秽浊之气的特点,故重用为君药。薄菏、牛蒡子辛凉,疏散风热,清利头目,且可解毒利咽;荆芥、淡豆豉辛而微温,解表散邪,此二者虽属辛温,但辛而不烈,温而不燥,配入辛凉解表方中,增强辛散透表之力,是为去性取用之法,以上四味药俱为臣药。芦根、竹叶清热生津;桔梗利咽止咳,是属佐使之用。本方所用药物均系清轻之品,加之用法强调“香气大出,即取服,勿过煎”,体现了吴氏“治上焦如羽,非轻莫举。”的用药原则。

【方剂】:桑菊饮 

【组成】:桑叶7.5g,菊花3g,杏仁6g,连翘5g,薄荷3g,桔梗6g,甘草6g,芦根6g。

【功效】:疏风清热,宣肺止咳。

【主治】:风温初起,表热轻证。咳嗽,身热不甚,口微渴,脉浮数。

[感冒、急性支气管炎、上呼吸道感染、肺炎、急性结膜炎、角膜炎等属风热犯肺或肝经风热者。]

【加减】:若二三日后,气粗似喘,是气分热势渐盛,加石膏、知母以清解气分之热;若咳嗽较烦,是肺热甚,可加黄芩清肺热;若咳痰黄稠,咯吐不爽,加瓜蒌、黄芩、桑白皮、贝母以清热化痰;咳嗽咯血者,可加茅根、茜草;若口渴者,加天花粉生津止渴;咽喉红肿疼痛,加玄参、板蓝根清热利咽。

【方解】:方中桑叶甘苦性凉,疏散上焦风热,且善走肺络,能清宣肺热而止咳嗽;菊花辛甘性寒,疏散风热,清头目而肃肺,二药轻清灵动,直走上焦,协同为用,以疏散肺中风热见长,共为君药。薄荷辛凉,疏散风热,以助君药解表之力;杏仁苦降,肃降肺气;桔梗辛散,开宣肺气,与杏仁相合,一宣一降,以复肺脏宣降而能止咳,是宣降肺气的常用组合,三者共为臣药。连翘透邪解毒;芦根清热生津,为佐药。甘草调和诸药为使,诸药相伍,使上焦风热得以疏散,肺气得以宣降,则表证解、咳嗽止。

【方剂】: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组成】:麻黄9g,杏仁9g,炙甘草6g,石膏18g。

【功效】:辛凉疏表,清肺平喘。

【主治】:外感风邪,邪热壅肺证。身热不解,咳逆气急,甚则鼻煽,口渴,有汗或无汗,舌苔薄白或黄,脉浮而数者。[感冒、上呼吸道感染、急性支气管炎、支气管肺炎、大叶性肺炎、支气管哮喘、麻疹合并肺炎等属表证未尽,热邪壅肺者。]

【加减】:肺热甚,壮热汗出者,宜加重石膏用量,并酌加桑白皮、黄芩、知母以清泄肺热;表邪偏重,无汗而恶寒,石膏用量宜减轻,酌加薄荷、苏叶、桑叶等以助解表宣肺之力;痰多气急,可加葶苈子、枇杷叶以降气化痰;痰黄稠而胸闷者,加瓜蒌、贝母、黄芩、桔梗以清热化痰,宽胸利膈。

【方解】:方中麻黄辛温,开宣肺气以平喘,开腠解表以散邪;石膏辛甘大寒,清泄肺热以生津,辛散解肌以逶邪。二药一辛温,一辛寒;一以宣肺为主,一以清肺为主,且俱能透邪于外,合用则相反之中寓有相辅之意,既消除致病之因,又调理肺的宣发功能,共用为君。石膏倍于麻黄,使本方不失为辛凉之剂。麻黄得石膏,宣肺平喘而不助热;石膏得麻黄,清解肺热而不凉遏,又是相制为用。杏仁味苦,降利肺气而平喘咳,与麻黄相配则宣降相因,与石膏相伍则清肃协同,是为臣药,炙甘草既能益气和中,又与石膏相合而生津止渴,更能调和于寒温宣降之间,为佐使药。四药合用,解表与清肺并用,以清为主;宣肺与降气结合,以宣为主。共成辛凉疏表,清肺平喘之功。

【方剂】:柴胡解肌汤 

【组成】:柴胡6g,干葛9g,甘草3g,黄芩6g,羌活3g,白芷3g,芍药6g,桔梗3g。

【主治】:外感风寒。郁而化热证。恶寒渐轻,身热增盛,无汗头痛,目疼鼻干,心烦不眠,咽干耳聋,眼眶痛,舌苔薄黄,脉浮微洪。[感冒、流行性感冒、牙龈炎、急性结膜炎等外感风寒,邪郁化热者。]

【加减】:若无汗而恶寒甚者,可去黄芩,加麻黄增强发散表寒之力,值夏秋可以苏叶代之;热邪伤津见口渴者,加天花粉、知母以清热生津;恶寒不明显而里热较甚,见发热重、烦躁、舌质偏红者,加金银花、连翘,并重用石膏以加强清热之功。

【方解】:方中以葛根、柴胡为君。葛根味辛性凉,辛能外透肌热,凉能内清郁热;柴胡味辛性寒,为“解肌要药”,且有疏畅气机之功,又可助葛根外透郁热。羌活、白芷助君药辛散发表,并止诸痛;黄芩、石膏清泄里热,四药俱为臣药。其中葛根配白芷、石膏,清透阳明之邪热;柴胡配黄芩,透解少阳之邪热;羌活发散太阳之风寒,如此配合,三阳兼治,以治阳明为主。桔梗宣畅肺气以利解表;白芍、大枣敛阴养血,防止疏散太过而伤阴;生姜发散风寒,均为佐药。甘草调和诸药而为使药。诸药相配,共成辛凉解肌,兼清里热之剂。

【方剂】:升麻葛根汤 

【组成】:升麻、赤芍药、炙甘草各300g,葛根450g

【主治】:麻疹初起。疹发不出,身热头痛,咳嗽,目赤流泪,口渴,舌红,苔薄而干,脉浮数。[本方除用治麻疹外,亦治带状疱疹、水痘、腹泻、急性细菌性痢疾等属外邪肌表,肺胃有热者。]

【加减】:麻疹其邪属热,初起治宜透邪外出为主,清热解毒为辅。本方清疏之力皆弱,临证时可加薄荷、荆芥、蝉蜕、牛蒡子、双花等,以增强透疹清热之功。若因风寒袭表不能透发,兼见恶寒、无汗、鼻塞、流清涕、苔薄白等症,宜加防风、荆芥、以发表透疹;麻疹未透,色深红者,宜加紫草、丹皮、大青叶以凉血解毒。

【方解】:方中升麻辛甘性寒,入肺、胃经,解肌透疹,清热解毒为君药。葛根味辛甘性凉,入胃经,解肌透疹,生津除热为臣药。二药相配,轻扬升散,通行肌表内外,对疹毒欲透未透,病势向外者,能因势利导,故为透达疹毒的常用组合。方中芍药当用赤芍,味苦性寒而入血分,清热凉血之中兼能活血,用以解血络热毒,为佐药。使以炙甘草调和药性。四药配伍,共奏解肌透疹之功。

{败毒散、参苏饮、麻黄细辛附子汤、加减葳蕤汤}

【方剂】:败毒散 

【组成】:柴胡、前胡、川芎、枳壳,羌活、独活、茯苓、桔梗、人参、甘草各900g。

【功效】:散寒祛湿,益气解表。

【主治】:气虚,外感风寒湿表证。憎寒壮热,头项强痛,肢体酸痛,无汗,鼻塞声重,咳嗽有痰,胸膈痞满,舌淡苔白,脉浮而按之无力。[常有于感冒、流行性感冒、支气管炎、风湿性关节炎、痢疾、过敏性皮炎、湿疹等属外感风寒湿邪兼气虚者。]

【加减】:若正气未虚,而表寒较甚者,去人参,加荆芥、防风以祛风散寒;气虚明显者,可重用人参,或加黄芪益气补虚;湿滞肌表经络,肢体酸楚痛甚者,可酌加威灵仙、桑枝、秦艽、防己等祛风除湿,通络止痛;咳嗽重者,加杏仁、白前止咳化痰;痢疾之腹痛、便脓血、里急后重甚者,可加白芍、木香以行气和血止痛。

【方解】:方中羌活、独活发散风寒,除湿止痛,羌活长于祛上部风寒湿邪,独活长于祛下部风寒湿邪,合而用之,为通治一身风寒湿邪的常用组合,共为君药。川芎行气活血,并能祛风;柴胡角肌透邪,且能行气,二药既能可助君药解表逐邪,又可行气活血加强宣痹止痛之力,俱为臣药。桔梗辛散,宣肺利膈;枳壳苦温,理气宽中,与桔梗相配,一升一降,是畅通气机、宽胸利膈的常用组合;前胡化痰以止咳;茯苓渗湿以消痰,皆为佐药。生姜、薄荷为引,以助解表之力;甘草调和药性,兼以益气和中,共为佐使之品。方中人参亦属佐药,用之益气扶正,一则助正气鼓邪外出,并寓防复入之义;二则令全方能中有补,不致耗真元。 

【方剂】:参苏饮 

【组成】:人参、紫苏叶、干葛、半夏、前胡、茯苓各6g,枳壳、桔梗、木香、陈皮、炙甘草各4g。生姜7片,大枣1枚。

【功效】:益气解表,理气化痰。

【主治】:气虚外感风寒,内有痰湿证。恶寒发热,无汗,头痛,鼻塞,咳嗽痰白,胸脘满闷,倦怠无力,气短懒言,苔白脉弱。[本方常用于感冒、上呼吸道感染等属气虚外感风寒兼有痰湿者。]

【加减】:若恶寒发热、无汗等表寒证重者,宜将荆芥、防风易葛根;头痛甚者,加川芎、白芷、蒿本以增强解表止痛作用;气滞较轻者,可去木香以减其行气之力。

【方解】:方中苏叶辛温,归肺脾经,功擅发散表邪,又能宣肺止咳,行气宽中,故用为君药。臣以葛根解肌发汗,人参益气健脾,苏叶、葛根得人参相助,则无发散伤正之虞,大有启门驱贼之势。半夏、前胡、桔梗止咳化痰,宣降肺气;木香、枳壳、陈皮理气宽胸,醒脾畅中;茯苓健脾渗湿以助消痰。如此化痰与理气兼顾,既“治痰先治气”之意;甘草补气安中,兼和诸药,为佐使。 

【方剂】:麻黄细辛附子汤 

【组成】:麻黄6g,炮附子9g,细辛3g。

【主治】:素体阳虚,外感风寒证。发热,恶寒甚剧,虽厚衣重被,其寒不解,神疲欲寐,脉沉微;暴哑。突发声音嘶哑,甚至失音不语,或咽喉疼痛,恶寒发热,神疲欲寐,舌淡苔白,脉沉无力。[本方常用于感冒、流行性感冒、支气管炎、病窦综合证、风湿性关节炎、过敏性鼻炎、暴盲、暴哑、喉痹、皮肤瘙痒等属阳虚感寒者。]

【加减】:若证为阳气虚弱而见面色苍白、语声低微、肢冷等,宜加人参、黄芪合附子以助阳益气;兼咳喘吐痰者,宜加半夏、杏仁化痰止咳平喘;兼湿滞经络之肢体酸痛,加苍术、独活祛湿通络止痛。

【方解】:方中麻黄辛温,发汗解表,为君药。附子辛热,温肾助阳,为臣药。麻黄行表以开泄皮毛,逐邪于外;附子温里以振奋阳气,鼓邪外达。二药配合,相辅相成,为助阳解表的常用组合。细辛归肺、肾二经,芳香气浓,性善走窜,通彻表里,既能祛风散寒,助麻黄解表,又可鼓动肾中真阳之气,协附子温里,为佐药。三药并用,补散兼施,使外感风寒之邪得以表散,在里之阳气得以维护,则阳虚外感可愈。 

【方剂】:加减葳蕤汤 

【组成】:生葳蕤(玉竹)9g,生葱白6g,桔梗4.5g,白薇4.5g,淡豆鼓12g,苏薄荷4.5g,炙甘草1.5g,红枣2枚。

【主治】:素体阴虚,外感风热证。头痛身热,微恶风寒,无汗或有汗不多,咳嗽,心烦,口渴,咽干,舌红,脉数。[老人及产后感冒、急性扁桃体发炎、咽炎等属阴虚外感者。]

【加减】:若表证较重,酌加防风、葛根以祛风解表;咳嗽咽干、咯痰不爽者,加牛蒡子、瓜蒌皮以利咽化痰;心烦口渴较甚,加竹叶、天花粉以清热生津除烦。

【方解】:方中玉竹味甘性寒,入肺胃经,滋阴润燥主药,用以润肺养胃、清热生津,因其滋而不腻,对阴虚而有表热证者颇宜;薄荷辛凉,归肝、肺经,“为温病宜汗解者之要药”,用以疏散风热、清利咽喉,共为君药。葱白、淡豆鼓解表散邪,助薄荷以逐表邪,为臣药。白薇味苦性寒,善于清热而不伤阴,于阴虚有热者甚宜;桔梗宣肺止咳;大枣甘润养血,均为佐药。使以甘草调和药性。诸药配伍,汗不伤阴,滋不碍邪,为滋阴解表之良剂。

{大承气汤、大黄牡丹汤、大陷胸汤}

【方剂】:大承气汤 

【组成】:大黄12g,炙厚朴24g,炙枳实12g,芒硝9g(溶服)。

【主治】:1、阳明腑实证。大便不通,频转矢气,脘腹痞满,腹痛拒按,按之则硬,甚或潮热谚语,手足濛然汗出,舌苔黄燥起刺,或焦黑燥裂,脉沉实。

2、热结旁流证。下利清水,色纯青,其气臭秽,脐腹疼痛,按之坚硬有块,口舌干燥,脉滑实。

3、里热实证之热厥、痉病或发狂等。

[急性单纯性肠梗阻、粘连性肠梗阻、蛔虫性肠梗阻、急性胆囊炎、急性胰腺炎、幽门梗阻,以及某些热性病过程中出现高热、神昏谚语、惊厥、发狂而见大便不通、苔黄脉实者。]

【加减】:若兼气虚者,宜加人参以补气,以防泻下气脱;兼阴津不足者,宜加玄参、生地等以滋阴润燥。

【方解】:方中大黄苦寒通降,泻热通便,荡涤胃肠实热积滞,是为君药。芒硝咸寒润降,泻热通便,软坚润燥,以除燥坚,用以为臣。硝、黄配合,相须为用,泻下热结之功益峻。实热内阻,腑气不行,故佐厚朴下气除满、枳实行气消痞,合而用之,既能消痞除满,又使胃肠气机通降下行以助泻下通便。四药相合,共奏峻下热结之功。本方峻下热结,承顺胃气之下行,故名“大承气”

【方剂】:大黄牡丹汤 

【组成】:大黄12g,芒硝9g牡丹3g,桃仁9g,冬瓜仁30g。

【功效】:泻热破瘀,散结消肿。

【主治】:肠痈初起,湿热瘀滞证。右少腹疼痛拒按,按之其痛如淋,甚则局部肿痞,或右屈而不伸,伸则痛剧,小便自调,或时时发热,自汗恶寒,舌苔薄腻而黄,脉滑数。[急性单纯性阑尾炎、肠梗阻、急性胆道感染、胆道蛔虫、胰腺炎、急性盆腔炎、输卵管结扎后感染等属湿热瘀滞者。]

【加减】:若热毒较重者,加蒲公英、金银花、紫花地丁、败酱草以加强清热解毒之力;血瘀较重者,加赤芍、乳香、没药以活血祛瘀。

【方解】:方中大黄苦寒攻下,泻热逐瘀,荡涤肠中湿热瘀结之毒;丹皮苦辛微寒,能清热凉血,活血散瘀,两药合用,泻热破瘀,共为君药。芒硝咸寒,泻热导滞,软坚散结,助大黄荡涤实热,使之速下;桃仁活血破瘀,合丹皮散瘀消肿,共为臣药。冬瓜仁甘寒滑利,清肠利湿,引湿热从小便而去,并能排脓消痈,为治内痈要药,是为佐药。综观全方,合泻下、清利、破瘀于一方,湿热得清,瘀滞得散,肠腑得通,则痈消而痛止,为治湿热瘀滞肠痈的有效方剂。 

【方剂】:大陷胸汤 

【组成】:大黄10g,芒硝10g,甘逐1g。(水煎,溶芒硝,冲甘逐末服。)

【主治】:水热互结之结胸证。心下疼痛,拒按,按之便,或从心下至少腹硬满疼痛,手不可近。伴见短气烦躁,大便秘结,舌上燥而渴,日晡小有潮热,舌红,苔黄腻或兼水滑,脉沉紧或沉迟有力。[急性胰腺炎、急性肠梗阻、肝脓疡、渗出性胸膜炎、胆囊炎、胆石症等属于水热互结者。]

{大黄附子汤、温脾汤}

【方剂】:大黄附子汤 

【组成】:大黄9g,炮附子12g,细辛3g。

【功效】:温里散寒,通便止痛。

【主治】:寒积里实证。腹痛便秘,胁下偏痛,发热,手足厥冷,舌苔白腻,脉弦紧。[急性阑尾炎、急性肠梗阻、睾丸肿痛、胆绞痛、胆囊术后综合证、慢性痢疾、尿毒症等属寒积里实者。]

【加减】:若腹痛甚,喜温,加肉桂温里祛寒止痛;腹胀满,可加厚朴、木香以行气导滞;体虚或积滞较轻,可用制大黄,以减缓泻下之功;如体虚较甚,加党参、当归以益气养血。

【方解】:本方在意温下,故重用辛热之附子,温里散寒,止腹胁疼痛;以苦寒泻下之大黄,泻下通便,荡涤积滞,共为君药。细辛辛温宣通,散寒止痛,助附子温里散寒,是为臣药。大黄性味虽属寒,但配伍附子、细辛之辛散大热之品,则寒性被制而泻下之功犹存,为去性取用之法。三味协力,而成温散寒凝、苦辛通降之剂,合成温下之功。 

【方剂】:温脾汤 

【组成】:大黄15g,当归9g,干姜9g,附子、人参、芒硝、甘草各6g。

【功效】:攻下冷积,温补脾阳。

【主治】:阳虚寒积证。腹痛便秘,脐下绞结,绕脐不止,手足不温,苔白不渴,脉沉弦而迟。[急性单纯性肠梗阻或不全梗阻等属中阳虚寒,冷积内阻者。]

【加减】:若腹中胀痛者,加厚朴、木香以行气止痛;腹中冷痛,加肉桂、吴茱萸、以增强温中祛寒之力。

【方解】:方中附子配大黄为君,用附子之大辛大热温壮脾阳,解散寒凝,配大黄泻下已成之冷积。芒硝润肠软坚,助大黄泻下攻积;干姜温中助阳,助附子温中散寒,均为臣药。人参、当归益气养血,使下不伤正为佐。甘草既助人参益气,又可调和诸药为佐药。诸药协力,使寒邪去,积滞行,脾阳复。综观本方,由温补脾阳药配伍寒下攻积药组成,温通、泻下与补益三法兼备,寓温补于玫下之中,具有温阳以祛寒、攻下不伤正之特点。 

【方剂】:麻子仁丸(脾约丸) 

【组成】:麻子仁25g,白芍12g,枳实12g,大黄20g,厚朴12g,杏仁12g,捣碎蜜蜂和丸。

【功效】:润肠泄热,行气通便。

【主治】:胃肠燥热,脾约便秘证。大便干结,小便频数。[虚为及老人燥肠便秘、习惯性便秘、产后便秘、痔疮术后便秘等属胃肠燥热者。]

【加减】:痔疮便秘者,可加桃仁、当归以养血和血,润肠通便;痔疮出血属胃肠燥热者,可酌加愧花、地榆以凉血止血;燥热伤津较甚者,可加生地、玄参、石斛以增液通便。

【方解】:方中麻子仁性味甘平,质润多脂,功能润肠通便,是为君药。杏仁上肃肺气,下润大肠;白芍养血敛阴,缓急止痛为臣。大黄、枳实、厚朴既小承气汤,以轻下热结,除胃肠燥热为佐。蜂蜜甘缓,既助麻子仁润肠通便,可缓和小承气汤攻下之力,以为佐使。综观本方,虽用小承气以泻下泄热通便,而大黄、厚朴用量俱从轻减,更取质润多脂之麻仁、杏仁、芍药、白蜜等,一则益阴增液以润肠通便,便腑气通,津液行,二则甘润减缓小承气攻下之力。本方具有下不伤下、润而不腻、攻润相合的特点,以达润肠、通便、缓下之功,使燥热去,阴液复,而大便自调。 

【方剂】:济川煎 

【组成】:当归15g,牛膝6g,大云9g泽泻5g,升麻5g,枳壳3g。

【功效】:温肾益精,润肠通便。

【主治】:肾阳虚弱,精津不足证。大便秘结,小便清长,腰膝酸软,头目眩晕,舌淡苔白,脉沉迟。[习惯性便秘、老年便秘、产后便秘等属于肾虚精亏肠燥者。]

【加减】:气虚者加人参;有实热加黄芩;肾虚加熟地;虚甚者,去枳壳 。

【方解】:方中大云味甘咸性温,功能温肾益精,暖腰润肠,为君药。当归补血润燥,润肠通便;牛膝补益肝肾,壮腰膝,性善下行。共为臣药。枳壳下气宽肠而助通便;泽泻渗利小便而泄肾浊。妙用升麻以升清阳,清阳升则浊阴自降,相反相成,以助通便之效,以上共为佐药。诸药合用,既可温肾益精治其本,又能润肠通便以治标。用药灵巧,补中有泻,降中有升,具有“寓通于补之中、寄降于升之内”的配伍特点。

【方剂】:十枣汤 

【组成】:芫花、甘逐、大戟、各1g装胶囊;大枣10枚煎汤服。

【主治】:1、悬饮。咳唾胸胁引痛,心下痞硬胀满,干呕短气,头痛目眩,或胸背掣痛不得息,舌苔滑,脉沉弦。

2、水肿。一身悉肿,尤以身半下为重,腹胀喘满,二便不利。[渗出性胸膜炎、结核性胸膜炎、肝硬化、慢性肾炎所致的胸水、腹水或全身水肿,以及晚期血吸虫病所致的腹水等属于水饮内停里实证者。]

【方解】:方中甘逐善行经隧水湿,是为君药。大戟善泄脏腑水湿,芫花善消胸胁伏饮痰癖,均为臣药。三药峻烈,各有专攻,合而用之,则经隧脏腑胸胁积水皆能攻逐,且逐水之力愈著。然三药峻猛有毒,易伤正气,故以大枣十枚为佐,煎汤送服,寓意有三:缓和诸药毒性;益气护胃,减少药后反应;培土制水,邪正兼顾。

【注意】:本方作用峻猛,只可暂用,不宜久服。

【方剂】:黄龙汤 

【组成】:大黄9g,芒硝12g,枳实6g,厚朴3g,当归9g,人参6g,甘草3g,桔梗3g,大枣2枚,生姜3片。

【功效】:攻下通便,补气养血。

【主治】:阳明腑实,气血不足证。自利清水,色纯青,或大便秘结,脘腹胀满,腹痛拒按,身热口渴,神疲少气,谵语,甚则循衣摸床,撮空理线,神昏肢厥,舌苔焦黄或焦黑,脉虚。[伤寒、副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乙型脑炎、老年性肠梗阻等属阳明腑实,而兼气血不足者。]

【加减】:老年气血虚者,去芒硝。

【方解】:方中大黄、芒硝、枳实、厚朴(既大承气汤)攻下热结,荡涤肠胃实热积滞,急下以存正气。人参、当归益气补血,扶正以利祛邪,使不伤正。肺与大肠相表里,欲通胃肠,必先开宣肺气,故配桔梗开肺气以利大肠,以助通腑之大黄,上宣下通,以降为主。姜、枣、草补益脾胃,助参、归补虚,甘草又能调和诸药。诸药合用,既攻下热结,又补益气血,使祛邪不伤正,扶正不碍邪。综合本方,用药精妙,配伍得当,攻补兼施,为邪正合治之良方。

{小柴胡汤、大柴胡汤、蒿芩清胆汤、达原饮}

【方剂】:小柴胡汤 

【组成】:柴胡24g,黄芩9g,人参9g,炙甘草9g,半夏9g,生姜9g,大枣4枚(劈)。

【主治】:1、伤寒少阳证。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口苦,咽干,目眩,舌苔薄白,脉弦者。

2、热入血室证。妇人伤寒,经水适断,寒热发作有时。

3、黄疸、疟疾以及内伤杂病而见少阳证者。

[感冒、流行性感冒、疟疾、慢性肝炎、肝硬化、急慢性胆囊炎、胆结石、急性胰腺炎、胸膜炎、中耳炎、产褥热、急性乳腺炎、睾丸炎、胆汁返流性胃炎、胃溃疡等属邪踞少阳,胆胃不各者。]

【加减】:若胸中烦而不呕,为热聚于胸,去半夏、人参,加瓜蒌清热理气宽胸;渴者,是热伤津液,去半夏,加天花粉止渴生津;腹中痛,是肝气乘脾,宜去黄芩,加芍药柔肝缓急止痛;胁下痞硬,是气滞痰郁,去大枣,加牡蛎软坚

 

小柴胡汤由柴胡、黄芩、人参、半夏、甘草、生姜、大枣组成。主治:和 解少阳,用于少阳证,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
口苦咽干目眩,苔白脉弦,或妇人伤寒,热入血室,以及疟疾、黄疸等见少阳证者。
大柴胡汤由柴胡、黄芩、芍药、半夏、生姜、枳实、大枣、大黄组成。外解少
阳,内泻热结,主治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呕不止,郁郁微烦,心下痞硬,或心下 满痛,大便不解,或协热下利,舌苔黄...

小柴胡汤由柴胡、黄芩、人参、半夏、甘草、生姜、大枣组成。主治:和 解少阳,用于伤寒少阳证,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
口苦咽干目眩,苔白脉弦,或妇人伤寒,热入血室,以及疟疾、黄疸等见少阳证者。
大柴胡汤由柴胡、黄芩、芍药、半夏、生姜、枳实、大枣、大黄组成。外解少
阳,内泻热结,主治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呕不止,郁郁微烦,心下痞硬,或心下 满痛,大便不解,或协热下利,舌苔黄,脉弦。
大柴胡汤是由小柴胡汤合小承气汤加减而来的。小柴胡汤为治少阳病之主方,
大柴胡汤为治少阳未解,病入阳明化热之证。

调和肠胃:半夏泻心汤以半夏散结除痞、降逆止呕,以干姜温中散寒,以黄连、黄芩泄热开痞,以人参、大枣、甘草益气补脾,共起平调寒热,散结除痞之功,治疗寒热互结之痞证。 小结 和 解 剂 表里双解:大柴胡汤既有柴胡、黄芩除少阳之邪,又以大黄、枳实泻阳明热结,治疗少阳阳明同病。葛根芩连汤重用葛根既解表退热,又可升阳止泻,以黄连、黄芩清热燥湿止利,甘草和中,共起解表清里之功,治疗协热下利之证。 小结 和 解 剂 1.比较小柴胡汤、蒿芩清胆汤的组成意义及其主治证的异同点? 2.比较逍遥散与痛泻要方的组成意义及其主治证的异同点? 3.试分析半夏泻心汤的组成意义及主治证的病机? 4.叙述大、小柴胡汤在组成、功效和主治方面的异同点。 复习思考题 和 解 剂 调和肝脾·痛泻要方 和 解 剂 现代应用: 现代常用于急性肠炎、慢性结肠炎、神经性腹泻等属肝木乘脾者。 调和肝脾·痛泻要方 和 解 剂 使用注意:湿热或热毒引起的腹痛泄泻,禁用 久泻者加升麻 分 述 1.和解少阳剂 2.调和肝脾剂 3.调和肠胃剂 和 解 剂 4.表里双解剂 分述·调和肠胃 和 解 剂 临床表现: 心下痞满, 恶心呕吐, 脘腹胀痛,肠鸣下利 适应证: 寒热互结于中焦,升降失常 (中焦为阴阳升降之枢纽) 调和肠胃·半夏泻心汤 和 解 剂 半夏泻心汤 《伤寒论》 调和肠胃·半夏泻心汤 和 解 剂 组成: 半夏半斤(12 g) 干姜 黄芩 人参各三两 (各9g) 黄连一两(3g) 大枣十二枚(4枚) 炙甘草三两(9g) 功效: 和胃降逆,开结除痞 调和肠胃·半夏泻心汤 和 解 剂 主治: 寒热互结之虚痞 (本方原治因小柴胡汤证误下,损伤中阳, 外邪乘虚而入,以致寒热互结,成心下痞) 病机与证候分析: 邪 在 少 阳 误下 邪热内陷 下伤中阳 寒邪内生 寒热互结中焦 阻滞气机 升降失调 心下痞满 呕吐、下利 苔薄黄而腻 调和肠胃·半夏泻心汤 和 解 剂 调和肠胃·半夏泻心汤 和 解 剂 方解: 君:半夏——辛散结除痞,降逆止呕 臣:干姜——辛温中散寒 黄连、黄芩——苦降泄除热 佐:人参、甘草、大枣——甘益气补虚 调和肠胃·半夏泻心汤 和 解 剂 组成特点: 小柴胡汤去柴胡、生姜,加黄连、干姜 配伍特点: 寒热并用,辛开苦降,补泻兼施 证治要点: 痞、呕、利,苔腻微黄 使用注意: 心下痞满因气滞或食积,不宜用 调和肠胃·半夏泻心汤 和 解 剂 现代应用: 现代临床常用于急慢性胃肠炎、慢性结肠炎,神经性胃炎、慢性肝炎、旱期肝硬化等属于寒热互结,症见痞、呕、下利者,均可应用。 分 述 1.和解少阳剂 2.调和肝脾剂 3.调和肠胃剂 和 解 剂 4.表里双解剂 分述·表里双解 和 解 剂 适应证:表里同病 以寒热辩证,可分为表里俱寒、表寒里热、 表里俱热、表热里寒 以虚实辩证,可分为表里俱实、表实里虚、 表里俱虚、表虚里实 表里双解·大柴胡汤 和 解 剂 大柴胡汤 (《金匮要略》) 表里双解·大柴胡汤 和 解 剂 组成: 柴胡半斤(12g)黄芩 芍药各三两(各9g)半夏半升(9g) 生姜五两(15g) 枳实四枚(9g) 大枣十二枚(4枚) 大黄二两(6g) 表里双解·大柴胡汤 和 解 剂 功效: 和解少阳,内泻热结 主治: 少阳阳明合病 往来寒热 胸胁胀满 呕不止 心烦 心下满痛 便秘 苔黄,脉弦数有力 少阳证 阳明腑实证 少阳阳明合病 主证分析: 表里双解·大柴胡汤 和 解 剂 表里双解·大柴胡汤 和 解 剂 方解: 君:柴胡 和解 重用 臣:黄芩 少阳 大黄——内泻热结 轻用 枳实——行气除痞 佐:芍药——柔肝缓急止痛 半夏、生姜重用——和胃降逆 表里双解·大柴胡汤 和 解 剂 证治要点: 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心下满痛,呕吐, 苔黄,脉弦数有力 组成特点: 小柴胡汤去人参、甘草, 小承气汤去厚朴, 加芍药 表里双解·大柴胡汤 和 解 剂 随证加减: 若发热较重,可加栀子、石膏、金银花以清其热; 胁肋胀痛,可加延胡索、川楝子以疏肝理气止痛; 出现黄疸,可加茵陈、栀子以清热利湿退黄; 胆石症者,可加金钱草、海金沙、郁金等以化石解郁。 表里双解·大柴胡汤 和 解 剂 现代应用: 现代常用于急慢性胆囊炎、胆结石急性胰腺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等属少阳、阳明合病者。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人参甘草生姜大枣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