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阳美年大健康 做体检,,绵阳这个地方真黑暗怎么样,好不好?还是有其他推荐

创客猫注:本文来源于创业黑马学院举办的“资本季·医疗健康专场”上,美年大健康集团董事长俞熔发表的对于医疗行业投资布局的主题演讲。

俞熔认为,虽然现在消费升级和消费降级讨论得很厉害,但在健康领域,一定是“升”的。他表示,越是在大周期相对压力的时候,越是要关注健康消费端的成长。全球医疗行业现在面临人口老龄化、慢性病趋势上升、全球医疗支出增速变快、医疗市场愈趋复杂等问题,这些问题对医疗健康产业来说,是挑战,也是机遇。

“凡是这种主流的慢性病,肿瘤等相关的,相对来说,公司所受到的资本上的关注,市场上成长的潜力和容量是会更大一些。”

他提出,大家在未来的大健康产业当中多多关注C端,不是说B端不重要,B端也非常重要,但是从B端的中长期看,竞争会相对激烈。

当资本市场面临更多选择的时候,细分的龙头越来越两极分化,不是说所有的都好,也不是说所有的都不好,而是好的更好。“我觉得在现在的创业环境下,特别是在医疗健康行业,还是有一定的创业门槛,可能做一些好的组合也是很重要的,去想办法在一些细分领域发力。”

健康医疗产业创新创业的关键要素是什么?俞熔认为有以下四点:场景—刚需的逻辑;流量—获客的成本;技术—效率的价值;人才—跨界和分享。

最后他提出,未来3-5年一定要关注人工智能给医疗健康领域带来的变化,因为人工智能在医疗领域有场景,能把专家的东西放大,能把稀缺医疗资源里面固化下来的东西变成更多的人能分享的东西,这是人工智能的价值。

以下为俞熔演讲实录:(经创客猫编辑,有所删减)

健康领域一定是消费升级

大家看到各方面都有面临挑战和压力当下的企业发展环境,其实健康产业反而面临非常好的机会和机遇。从我们自己的实践来看,在健康消费领域,最近也看到一些现象,过去1、2年发现了自主型的健康消费比例。原来大家觉得医疗健康有问题,找医院、找医生,完全被动的,让你干嘛你就干嘛,你那时候没有太多自己的决断能力,或者你也没有决断的资本,就把自己交出去了。但是,现在我们称之为主动的健康观念,已经逐渐深入人心

最近关于消费的升还是降,炒得很厉害,健康领域没什么可争的,一定是“升”。在健康领域所有底层逻辑是什么?对健康的追求,保健、健康、医疗的追求,所有内心里面的逻辑是趋高的。当我预算有限的时候,可能会压缩公司的差旅开支。原来可以住五星级,今年就住四星,甚至经济型酒店。

实际上,在这些消费领域的定律,在健康领域是倒过来的。今天我们看到在北京儿童医院,凌晨4、5点钟,也有全国各地的患者来排队挂号。虽然时间长一点,也能享受到同样专业的医疗服务,这不是因为你的消费能力,或者说你的经济实力,或者是其他的社会定位来决定。

每个人心目当中都希望获得最好的、更好的、优质的医疗服务和健康服务,所以大家心目当中,跟自己健康相关的东西,骨子里面本能去排斥低品质、低价格的东西,这个逻辑是不一样的。

越是在大周期,相对比较有压力的时候,我们越是要关注健康消费端的成长。这时候大家关注、聚焦的内容,就不一样了。

哪些领域跟这个相关?再举一个例子,最近医药行业有一些小震动,主要是跟医保的采购政策有关,这个政策是一个本来就有的长期政策。为什么会有一定的阶段性,大家对这个政策的解读重新来解读,解读什么?解读背后的逻辑是什么?

全球医疗行业面临的人口老龄化问题,背后的深层次逻辑,未来在应对医疗和公共卫生挑战的时候,钱袋子都是趋紧的。我们没有看到任何一个国家,就算一些在全民免费医疗的地区,标准也是趋严的。

什么概念?当老龄化成为一个不可逆转趋势的时候,也就意味着未来我们国家财力用于医疗的开支,是面临越来越大的压力,这是肯定的。这个背后的逻辑是什么呢?当你的人口比例当中,老年人的比例越来越高的时候,中青年人的比例相对降下来的时候,等于人越来越长寿,也就意味着你在整个财力分配过程当中,越来越多的钱的压力,压到医疗这块。

而且大家都知道,80%以上的医疗问题,都跟岁数大了有关。举个例子,最近花蛮多力气去研究脑健康领域的老年痴呆、阿尔茨海默症这样的,这就是一个典型的老年性问题。大数据统计,80岁以上接近30%的发病率,85岁以上40%。人糊涂了是什么概念?那你得有5、6个人围着你转,因为一会上街走丢了,一会又人认错了,一会事又记不住了。

这些老龄化带来的肿瘤、心脑血管、糖尿病,我们把它投射到资本市场去看,凡是这种主流的慢性病,肿瘤等相关的,相对来说,公司所受到的资本上的关注,市场上成长的潜力和容量是会更大一些。

美国去年有一个统计数据,花在老年痴呆相关的费用包括康复、护理、医疗,一个病就花掉美国人民9000亿美金。我相信这个问题未来也会有越来越多的困扰,给我们的公共卫生带来压力和挑战。

所以做健康产业,我自己感觉除了是一份创业的使命以外,还承载一份怎么样为国家排忧解难的使命。因为一个国家体系的健全,如果公共卫生这个体系有重大挑战的话,是有风险的。

比如说糖尿病,糖尿病是一个终身的疾病,并不是说有很多巨大的危害,但是它延续的时间非常长,一年差不多有两、三千亿的费用,医保开支要花在慢病的比例是非常高。

老龄化、慢性病的预防是主旋律

三大核心逻辑,老龄化、慢病、预防,这是层层递进的逻辑。因为结果在这,老是不可避免的,老了以后,零件有所损耗,有所退化,也是不可避免的,那么怎么办?想办法阻止和延缓,当然不可能停止,停止的话当然是非常美妙的事情或者逆转就更美妙了,我们希望未来的科技能够逆转这件事情。

但是,目前没有达到这个程度的时候,我觉得老龄化、慢性病、预防的问题是一个主旋律。大家可以很清晰的看到,从2016年总书记召开全国工作大会到十九大报告,到国务院后来2030年的规划,基本上都把预防作为关键,但是预防不只是体检,体检只是其中一个入口,所以刚刚牛老师说我们把入口做好,希望入口能帮到从细分领域发散出来的很细分的东西。

前两天我们在跟全国乳腺的专家在谈女性乳腺癌的防治、预防,这件事如果做得更有体系化,从前端的检查、早期筛查到发现问题或者治疗,光这么一个闭环,就是一个巨大无比的产业,这就是汇集千千万万女性同胞的健康。

像乳腺疾病早期发现,它的治愈率是非常高的。举一个例子,每一个单病种学科都有它的商业闭环,刚刚牛老师举安瀚医疗的例子,你一个胃就是一个产业链,这个产业链当中你会发现,因为它是个人消费升级的东西,并不面临采购的压力,没有人说要你降价,一定要降到什么程度才可以。

老百姓接受,认可你的性价比。我特别佩服也非常认同小米雷军老师对产品的定位,对医疗健康也一样,就是要做什么?做价格厚道、感动人心的好产品,咱们这个行业一样的。

你的产品也好、服务也好,确实能够解决问题。原来大家插一个管子下去还要麻醉,很多人拒绝,我不做,拖,大家知道很多问题都是拖出来的。

后来,我们在体检体系推了这个以后,早期胃癌和一些恶性疾病的减除率大幅度增加,不是说原来查不出来,是原来他不愿意做,他嫌麻烦,这就是因为你的客户体验提升了以后,一下子带来了需求的井喷。因为原来插个管子体验不好,现在你体验好了。

跟我们各位创业伙伴交流的时候,你们也去看看,原来有哪些东西大家是体验不好的,胃镜体验不好,肠镜体验好吗?也不好,更不好,只不过你麻醉了以后,你不知道而已。

我们前十大发病肿瘤当中,消化道肿瘤的比例高发,大概占了四成,什么问题?因为现在的饮食结构、生活习惯、工作压力等情绪的传导,所以大家要去看背后的逻辑。

找细分领域的突破点,然后想尽办法做龙头

回到老龄慢病和预防,这些领域蕴含着什么样的巨大机会?蕴含着消费升级的巨大机会,因为它已经不是一个简单的医疗行业,医疗的概念是健康消费升级的概念。

我最近看了一个技术,是一家跨国公司,我很惊讶,这是一家全球排名10位左右的制药公司,做一款什么呢?叫做用冷冻融脂的方式去掉皮下脂肪,效果非常好,无创。大家记住首先无创、无副作用,零下4度还是几度,在这个温度上下把你的脂肪干掉,消化掉,没有什么副作用。

我认为像这样的健康,就是典型的健康消费升级,我想类似于这样的技术,可想而知需求有多大,这是什么?这叫做健康消费升级,因为有个肚子不代表你健康就不好了,但是大家追求什么呢?追求更好的健康,更好的形体。

所以,大家在未来的大健康产业当中多多关注C端,我不是说B端不重要,B端也非常重要,但是我们从逻辑上看,从B端的中长期看,竞争会相对激烈一点,因为你要采购,大家要去竞争,这是一个长期的逻辑。

像国家医保局成立后,我就是要货比三家,可能我要获得更好的量,我可能就要牺牲一点价,这是B端的一个商业逻辑。

C端是你把东西做好,体验做好,可以说空间是非常大的。多次讲商业模式的时候也谈到说,为什么茅台很受追捧,为什么在消费整个大环境有压力的情况下,茅台又屡创新高呢?越是在这个时候,品质的力量,我们说是量价其身的概念,它是一般消费升级的代表,既然总量控制了,我就集中精力喝好的。就是这样的,总量控制了,我就集中精力搞龙头。

未来的资本市场也是这样,当资本市场面临更多选择的时候,你会发现细分的龙头越来越两极分化,不是说所有的都好,也不是说所有的都不好,好的更好。所以你看大家还是想办法在创业当中有一个逻辑,想办法去找那个细分领域,去找突破点,找到突破点以后,在细分领域里面想办法,想尽办法去做龙头。

如果你觉得自己做龙头能力还不够,最好找几个伙伴,你觉得你缺什么?我们在创业家舞台上找找看,找不到在别的环节再找,大家合起来,去做龙头,一定是这样。还不是说分散的去竞争,我只在这个环节抢,他在那个环节抢,可能大家做的都很辛苦,可能算了。咱们合一合,组合一下,你技术强,我营销强,他管理强,合起来。

我觉得在现在的创业环境下,特别是在医疗健康行业,还是有一定的创业门槛,可能做一些好的组合也是很重要的,去想办法在一些细分领域发力。刚刚讲了安瀚的例子,在这么窄的细分领域,你看在医药领域,在国外有罕见病,一个国家也就一万个患者,也能成就一个很棒、很有价值的企业。

昨天接触到一个非常好的科学家,他们是做有源植入,这个事还是很难的,很有挑战的。他讲到一个疾病,存量患者就几百万,而且是危害到健康,还危害到安全。像这样一个疾病的预警,我们也看到一家企业是专门做预警的,什么叫预警呢?你发作前,他的智能硬件能提早预警,我觉得这就是很好的切入点。

客户或者是群众也好,他正好站在自动商场、自动扶梯上,突然发作就可能出现事故和危险,你提早5分钟,马上给他转到一个安全的地方,可以进行一些处置和帮助。就这么一件事,我觉得就很有价值,如果能把这个预警做出名堂来,几百万人,可见我们这个赛道是多少的宽广,这真的是任大家驰骋。

如果说在这么一个细分领域的环节上,在一个疾病的环节上有突破,你都能带来巨大的商业机会和价值,所以大家多看看我们选赛道、选方向时候的一些东西。

健康产业背后有很多人文的东西

回过头来讲,我们讲点稍微虚一点的东西,因为最近我们一直在跟我的同事、伙伴讲,经常去思考我们行业的本质。我们这个行业跟别的行业还真是不太一样,大健康产业它不是一般的消费行业,也不是一般的制造业等,我们有很多人文的东西在背后,这是跟别的行业所不一样的,不是说别人就没有人文,我们这个因素更加明明显。

这背后的逻辑,信任的关系,还有专业的路径,大家记住专业的路径。我一直跟我伙伴讲,专业是大家衡量你在行业做的好不好,特别是服务端做的好不好非常重要的体现。

比如,你去一般服务业,你去饭店消费,它的服务态度体验对你来说很重要。你到了医院光有态度是没用的,你别给我误诊了,你对我态度特别好,结果你搞错了,你没给我弄明白,那还不如骂我两句,我来是要解决问题,所以我们说专业很重要。

品牌的力量,最后是人性的光芒,医疗这个里面有很多技术之外的东西,跟人的情感、人文有很大的关系。对很多疾病的挑战,人类还没有克服,这背后有很多是非技术力量决定的,所以我觉得咱们这个创业还是非常有温度的,我们所做的努力和尝试,背后都散发着人性的光芒。

我们刚刚讲,不管你是做预防、治疗、健康管理还是做新药的研发,基本上我们不要脱离初心,不要违背医疗的本质,我觉得这个行业的核心价值观是非常非常重要,比什么都重要。

未来三五年要关注AI给医疗健康带来的变化

还有一点跟大家补充一下,大家看到技术的力量,我觉得未来3-5年一定要关注人工智能给医疗健康领域带来的变化。

人工智能为什么在医疗健康领域会有很好的机会?两个字,因为我们有场景。现在的AI,全世界都非常火,但是并不是所有的领域都能找到合适的场景,没有合适的场景,你商业转化的动能就没那么强,很多模式停留技术端。

所以,我们说场景、流量、技术、人才,这几个关键要素大家去衡量一下你们各自的赛道当中,你们在做的事情拿这四个要素去打打分。为什么这是刚需的逻辑?你去看一下你的场景跟刚需之间的联系,流量对应的是什么?获客的成本。

大家都知道医疗服务业也好,各行各业也好,这个成本在不断增加,技术是效率的加持,人才是跨界和分享。你就看这四个要素,你在这四个要素当中,我们各自准备的是否充分,所以医疗健康领域,我刚才讲到人工智能非常需要这样的场景。

我们经常会看到一些叫好,不叫座的模式,这个大家要去仔细思考,在设计路径的时候,要想好最终支付的人到底是谁。为什么我们说在预防端有机会挖掘更多的消费场景?是因为说这个需求、刚需放在那里。

我们线上有一个人工智能的方案把体检报告做一个综合的风险评估,现在在线上愿意为人工智能付费的客户已经非常多了,每天都有大量的客户,我们体检客户愿意为那份智能报告付费,这就是我们说有消费场景了,有人愿意付费。而不是说我产品特别棒,一说掏钱,没有找到人付钱,所以我就提醒大家要注意这一点。

我们经常看到有一些创业者非常兴奋,非常棒的产品做出来了,这个时候才开始考虑说商业化的场景在哪里,最后谁来买单,这事一定得提前想好,做好措施,这是我跟大家提醒的。

所以,为什么我说AI这部分还是很有机会,因为人工智能能把专家的东西放大,能把稀缺医疗资源里面固化下来的东西变成更多的人能分享的东西,这是人工智能的价值。

哪怕现在只是辅助诊断,我们把AI这么时髦的词先放一边,七十年代就有计算机辅助诊断,这概念不稀奇,专家看完以后,再找机器验证一下,这个就很有价值,随后未来逐步一定会出现替代性的发展。

所以,在人工智能领域,不管你们在哪个领域创业,如果能借用一些好的元素和技术,我觉得就很有价值。比如说中医,我就力推未来的人工智能对中医的影响,因为老专家的经验和智慧能不能化为机器的力量,未来说不定有中医机器人给你把脉,用先进的传感器,舌头伸出来给人家影像学分析一下,都是大数据,怎么就不可以呢?

大家也要敢于想象,敢于突破和挑战自己,这些都是未来非常棒的一些机会。这里面我其实刚刚已经讲过了,未来美年和天亿的生态为大家提供的就是这样一个入口,我们通过规模形成流量,流量产生数据,数据驱动科技的提升,科技的壁垒。

比如说,我们在消化道、脑健康等这些领域建立生态,这个成立以后,继续去反哺我们的流量入口,所以我们建好高品质的入口、高品质的预防、高品质的体检,其实就是为未来的健康消费打开了一扇大门。健康体检是健康消费升级的入口,而不见得都是医疗的入口,医疗是其中一部分,很多是像健康消费升级。

大家一定要关注健康消费升级,包括现在大家所说的养老行业,我上次也跟大家讲过,养老行业最看好的、最有希望的不是养老院,是健康老人的消费升级。80、90岁了,他也要活的有滋有味,他想干嘛,他想消费什么,健康老人的消费升级绝对是主力,而不是不健康老人的医疗行为。

所以,大家去看一下未来我们所面临的新生态环境和市场格局,还有一点就是数据的力量,我们叫做健康数据是新型的医疗资本,数据代表未来。

我跟大家讲一个观点,因为大家都知道,现在大国博弈,国际竞争。中国在未来面临更大的挑战,但这种挑战来得非常好,也非常及时。有一点大家可以看到,在生命科技领域,我们绝对是有非常好的机遇去站到世界竞争舞台的前列,为什么?除了我们有最勤奋的创业者之外,我们有很好的场景,我们有很好的数据、很好的流量。

在美国,要搞临床实验,获取一些样本,搞一些科研,代价是巨大的。但是我们有强大的支持,包括政府的支持、创业者的创造,包括技术。所以我说我们选好赛道,帮大家配好资源,大家组合好好的团队,把核心技术提上去。

未来在生命健康领域,就像刚刚举这个例子,一个领域的突破,我们这么大的市场,那就是全球第一。中国第一就是全球第一,基于你的第一之后,快速再迭代,把数据再用好,技术再革新,硬件再优化,人就追不上了,这是一个循环提升的过程。

所以,希望大家把握住现在非常好的机遇,把手头的资源很好的整合,战略清晰,资源配置得当,把优秀的人才聚在一起,我们愿意跟大家一起努力,一起成长,共同为咱们国家的健康事业,大家来一起努力。

(以上为创客猫现场报道,转载请注明来源。)

原标题:奖励生二孩真来了!这个地方已实施!绵阳人你愿意再生吗?

如果政府奖励生二孩家庭

《辽宁省人口发展规划(年)》

辽宁人口生育水平稳步提高

人口总量保持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将建立完善包括生育支持、幼儿养育等全面二孩配套政策。

完善生育家庭税收、教育、社会保障、住房等政策,探索对生育二孩的家庭给予更多奖励政策,减轻生养子女负担。

(《辽宁省人口发展规划(2016—2030年)》中提出的预期发展目标

  辽宁社科院副院长梁启东认为,辽宁探索奖励政策,符合地区情况,且在全国范围内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但他同时强调,奖励政策应当十分具体,具体到补贴多少钱、给多少假期。

  据悉,辽宁还将进一步简化“准生证”等手续办理,使得夫妻们提高生育二孩的积极性。

  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2017年出生人口1723万人,比2016年减少63万人。按此前国家卫计委及一些专家预测,2017年中国出生人口最低预测为2023万,实际出生人口比这个数字少了近300万。

  2016年全国首次实现全面二孩政策,符合二孩生育条件的夫妇约八千万对,但是实际2016年出生人口为1786万,仅仅比上一年增加了131万,占全部符合二孩夫妇比例不到2%。

  2017年全国二孩生了883万,比上一年增加了162万。但是二孩生育人口占全部符合二孩条件夫妇的比例只有10%左右,且首次出现二孩出生数占比超50%,并超过一孩出生数。

低生育率全社会不得不警惕

  低生育率的结果,是中国劳动力人口的下降。自2012年始,中国劳动年龄人口逐年下降,2017年更是下降了548万之多。从2011年到2017年,劳动年龄人口在7年间减少了约4000万。不改变人口全面下滑的趋势,势必影响到中国经济增长并加重养老难题。面对2017年的生育率陡降,全社会不得不警惕。

第一,人口“青黄不接”的直接后果,是劳动适龄人口的不断减少,劳动人口急剧萎缩导致“刘易斯拐点”提前到来。日本在1990年进入这个拐点,从此开始了长达25年的经济衰退与疲软。

第二,新生人口减少,人口结构得不到优化,老龄化挑战日益严峻,中国未来将面临养老压力、社会活力不足等问题。社会活力不足,又进一步抑制生育水平。

第三,2017年中国出生人口和出生率双降,首次出现二孩出生数占比超50%,并超过一孩出生数。也就是说,出生人口的下降,并非因为适龄夫妇二孩生育意愿不够,而主要是年轻夫妇不愿意生育一孩。所以,当前的人口问题,是年轻世代即85后尤其是90后这代人的生育意愿低下的问题。

政府应切实解决“不愿生育”的痛点

  解决低生育率需要系统思维,切实解决他们“不愿生育”的痛点问题。

  相关调查显示,民众不愿生育的原因主要是养育成本高、托育服务短缺、女性职业发展压力大等。那么,政府想要实施鼓励生育,就需要在直接给予育龄夫妇优惠的经济措施以及延长产假和陪产假等方面出手。

近日民政部公布的一组数据显示

全国的结婚人数301.7万对

结婚率最低的5个省市分别是

  一起来看看其他国家的奖励政策:

第一,现金补贴政策。例如,在法国,生第二个孩子可领取665法郎,生第三个孩子可领取1578法郎,以后每增加一个孩子可多领取852法郎。

第二,税收减免,或针对多子女家庭实施分等级税收政策。例如,美国规定,每个孩子每年可减免400美元;西欧国家按家庭子女数设计不同档次的个人所得税税率;德国等国家还规定子女多的家庭,夫妻一方可免除个税。

第三,产假是鼓励生育的好办法。

德国的政策比较典型:1927年时,德国妇女的产假是6周,1992年时,延长到3年。俄罗斯的产假时间更是从初始的12周,延长到了4年半。另外,男性的陪产假和育儿假也相当重要,如瑞典就规定,在孩子满8岁前,父母有权享有共计480天的育儿假。

  事实上,我国有关奖励生育刺激人口增长的研究工作,已经低调展开。

  2018年6月29日,全国人大官网公布了个人所得税法修正案草案(征求意见稿),提到 “子女教育支出”一项的扣除。

  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副研究员黄匡时近日撰文指出,子女教育支出涉及子女教育的起始和结束时间、教育支出的内容和范围、子女概念的界定尤其是子女数量的规定等。

  他说参考国际经验并结合中国实际,为应对少子化和老龄化,建议每月对每个孩子和每个老人减免1000元的税收,针对孩子的税收减免,夫妻双方共享额度,单亲家庭享受全部额度,而针对老人的税收减免,实际赡养老人的子女享受税收减免。

你是怎么看待这件事的呢?

三台在线提供最新本地资讯、以及海量分类信息

???点击阅读原文爆料、维权,了解更多三台事!

本文来自大风号,仅代表大风号自媒体观点。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绵阳这个地方真黑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