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听过说v颜医生栖颜瘦脸面膜吗,它家做栖颜瘦脸面膜专业吗?

地址:河北省晋州市总十庄工业区手机:传真:

版权所有:晋州市贝尔福塑胶有限公司技术支持:

    中医大夫不会给你说的秘密

    家家必备十种药,炼精化气更补神    六味地黄丸,神通广大治“虚热”   人们最熟知的中成药,莫过于六味地黄丸。在很多人的印象里,似乎这种药是“补肾”的专用药,有点中国“伟哥”的意思。其实,六味地黄丸的应用范围可比伟哥广泛多了。只要你最近有“上火”的感觉,就可以考虑用六味地黄丸来降降 “虚热”。   曾有一位老先生来诊所就诊,我见他身材魁梧,面色红润,白须飘飘。虽然已经年过六旬,但初看起来一点儿都不像有病的人。对我们医生而言,越是看起来特别健康的人,越是要加以注意,因为这些表面现象通常会蒙蔽了他自己和身边的人。我仔细为他把脉诊断,他的脉摸起来有点沉细数,舌诊是舌红少苔,这都是里有虚热的表现。近距离观察老先生,发现他满面红光的红色稍微有点儿过,也就是说两颧泛着潮红,那也是虚热的明显特征。我问老先生有什么不舒服的地方?老先生说自己体质一向很好,但近期有点头晕目眩、嘴里发干、腰酸腿疼的症状,就赶紧找中医调理一下。   我在心里分析老先生的病情:虚热就像是若有若无的小火苗,悄无声息地在体内燃烧,中医上叫做“虚火上炎”。这把火上扰头部,就会导致头晕目眩乃至耳聋耳鸣;烧灼津精,造成津液不足,就会使人口燥咽干;津液不能滋润腿脚,还会让人腰膝酸软。由于老先生的病特别典型,所以我也敢“大胆预测”老先生没有提到的症状。“您是不是睡觉的时候经常出一身汗,不过,醒来以后就不出汗了?”   “呦,真神了,您怎么知道的呀?这两天我真是一睡一身汗,我还以为是天太热造成的。”老先生非常惊讶地说。其实,我们医生哪有神仙的算命本事啊,只不过根据疾病的本质做出推理分析罢了:虚火在体内产生内热,能够迫津外出。晚上睡觉的时候,人不活动而内热最重,所以出汗最多;而白天人在活动,内热减轻,所以汗就止住。   对于一些比较典型的疾病,医生有时的确能够“未卜先知”,让病人感觉大夫有料事如神的特殊本领。但大多数疾病错综复杂,必须病人原原本本地向医生细说各种症状,这时候,如果病人非要考考医生的“测病本事”,就是不说自己的详细病情,那么,遭殃的肯定是病人自己了。医生毕竟不是神仙,他需要病人提供各种复杂甚至矛盾的症状,像“侦探福尔摩斯”那样根据蛛丝马迹来进行苦苦探究。   我给老人开出了六位地黄丸的汤剂,还嘱咐老人,汤药的效果比丸药快,“汤者,荡也,去大病用之”,所以,先用汤药迅速消除急性症状。以后,可以到药店购买六味地黄丸的丸药来吃,“丸者,缓也,舒缓而治之也”,适用于慢性、虚弱性疾病。这位老人才服了一周的汤剂,盗汗的症状就消失不见,吃了一年多六味地黄丸后,虚热的老毛病得到了彻底改善,真算是鹤发童颜、神清气爽了。    有人会好奇地问:六味地黄丸不是治疗“肾虚”的特效药吗?怎么让你一说,就变成了治“虚热”的专用药?   其实,六味地黄丸是宋代名医、儿科大家钱乙所创,最初被当做“幼科补肾专药”来使用的。不过,后世的医家发现这种药在成人中有更广泛的应用。   中医讲“肾藏精,为先天之本”,六味地黄丸可以滋补肾精,精是生命的本原,从“养精蓄锐”入手,便能够带动精气神和五脏六腑达到动态平衡。这里还要特别提醒的是,《医学衷中参西录》上讲“人之脏腑,一气贯通,若营垒联系”,一个脏腑虚(如肝虚),就可能累及多个脏腑虚(如肾虚、脾虚),凡是人处于亚健康或患上慢性病,大多会和肾虚、脾虚、肝虚……有关联。所以,如果如果一个医生告诉你“肾虚”,并不一定说明什么,只能表明你身体并非处于完全健康状态而已,切记!   一个高水平的中医师,最重要的是告诉患者虚损的性质,是虚热、虚寒,还是气虚、血虚?这才是治病养生的关键所在。就像中年人、老年人身体大多出现虚损之象,而且五脏六腑“一损俱损”,这时候就要根据虚损的性质来补养身体,虚热要清热,虚寒要祛寒,气虚则补气,血虚则补血,套用一句老话“兵来将挡,水来土囤”。   很多年轻人特别是年轻小伙子,听到肾虚两个字,尤其会感到惊慌不已。因为在很多人的印象里,似乎“肾虚”就意味着身体的严重虚损,对于小伙子来说,还隐喻着性功能遭受损伤的别样含义。在此,我郑重声明,这种想法是严重错误的。因为在中医界,很多大夫看了100个病人,会发现80个、甚至90个病人有肾虚症状,而且无论男女老少。这说明什么呢?肾虚只是一种极其常见的病症而已,就像感冒、鼻炎一样,绝大多数人都会经常遭遇。千万注意:人们印象中 “肾虚” 的含义,和中医大夫所说的肾虚含义,几乎完全不是一回事儿。对普通读者而言,与其告诉他六味地黄丸是“补肾精”的,还不如告诉他是“治虚热”的更为准确。   六味地黄丸可谓是“神通广大”,高血压、糖尿病、神经衰弱、慢性肾炎、更年期综合征等常见病中,只要有“虚热(上火)”现象(后文中有详细的鉴别细则),就可以放心服用。而且六味地黄丸在药店还有很多“兄弟姐妹”,六味地黄丸加入降火的两味药知母、黄柏,就成为治疗虚热上火更严重的“知柏地黄丸”;加入枸杞子、菊花,就成为治疗虚热兼有眼睛干涩或两眼昏花的眼科良药“杞菊地黄丸”……   说到枸杞子,顺便多说几句。当代很多人对枸杞子有所偏爱,说这是“壮阳”之物,似乎能够起到中国伟哥的作用。其实,大错特错了!虽然中国古代流传有“隔家千里,勿食枸杞”的谚语,似乎也隐喻了枸杞的壮阳功效,但早已有医家亲身尝试,发现枸杞子和性属温热的壮阳之品完全相反,也就是说枸杞子是典型的治疗虚热的滋阴之品(其性微凉)。著名医书《医学衷中参西录》说枸杞子“退虚热,壮筋骨,除腰痛,久久服之,延年益寿”,还是比较中肯的。   生活处处有中医,小小枸杞子,即可食之,又可入药,堪称六味地黄丸的缩影。要想参透中医,切记不可人云亦云,随波逐流。须知中医的精深境界,就像贾岛名诗《寻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金匮肾气丸,虚寒之人如逢春   有趣的是,在“六味地黄丸”中增加很少量的两味大热之药——肉桂、附子,这个原来治疗虚热的药方,就能摇身一变成为治疗虚寒的良药——肾气丸了,也有人称之为八味肾气丸、桂附地黄丸或者金匮肾气丸。    金匮是藏放古代帝王圣训的地方,暗指极为珍贵的含义。肾气,可能又会让人联想到“补肾”两个字。   其实,中医里讲的肾,是指人体的先天之本(中医里的胃是后天之本),和现代生理学所说的“肾脏”完全不是一回事,也和很多人印象中的“肾就是性能力”完全不是一回事。说个大家都明白的例子,对于“心”,中医上说“心藏神”,所以就有“心神不宁”“心心相印”“心满意足”这样的常见说法。而这种说法,在现代生理学家看来,就是大惑不解了,心不就是心脏吗?它怎么能和人的头脑、情绪联系在一起呢?完全是风马牛不相及啊?!   你现在终于明白了吧?中医所说的“肾”和我们现在理解的肾,也是风马牛不相及、“八竿子打不着”的。所以,为了避免不必要的误会,我们不妨把“肾”字暂时从我们的字典中扔掉!金匮肾气丸就是一种在古人看来极其珍贵的、治疗虚寒的良药。   非常有趣的是,明代中医大家赵献可曾经在他的代表性医著《医贯》中,提出了一个震惊医学界的养生和治病原则:虚热用六味地黄丸,虚寒用八味肾气丸。他认为如果读者能够照此应用,就会对养生和医学豁然贯通,所以,把他的著作命名为《医贯》。   要是按照赵献可的说法,岂不是“只记二方,而千圣之妙诀已传,济世之良法已尽”!其实,我个人倒是觉得,赵献可当时可能只是想向更多的民众普及养生和医学知识而已,并不是针对医生而写的医学专著,所以,尽可能化繁为简、化难为易,给出寒性、热性两大基本病型和体质的养生治疗“妙诀”,如此而已。   对于虚寒疾病,金匮(八味)肾气丸的确有药到病除之神效,而且广泛适用于男女老少各类人群。可什么算是虚寒疾病呢?最典型的症状是,身体容易发凉,衣服穿得比别人多,不喜欢运动而喜欢安静,吃喝凉性食品饮料就感到不舒服。对女人来说,则是常见的小肚子发凉,容易出现较重的痛经现象(更多详细症状,请参阅后文的介绍)。这时候,金匮肾气丸就像是滚热的沸汤浇在冰凉的雪地上,吃下去后很快就能见到明显效果,而古人也用一个异常生动的词语来描绘这种效果——“如汤沃雪”!   现代人少运动,嗜冷饮,多吹空调,所以,寒凉之病多发,金匮肾气丸也就理所当然地成为药店中最畅销的中成药之一。不过,寒邪郁积多了容易化热,人的七情六欲容易化火,所以,虚热疾病同样常见,这时候就可以用六味地黄丸来调理。“虚热用六味(地黄丸),虚寒用八味(肾气丸)”,的确可以作为普通百姓的中医养生妙诀。   有人会问:这两个治热、治寒的中成药,和调理精气神有什么直接关系呢?前面我讲过,寒和热是人体所有病因的基础,要把精气神调好,首先得让人们“寒热均衡,以平为期”啊。   六味地黄丸和金匮肾气丸这两种中成药都在药店里有售,因为安全性较高而并不需要医生的处方就能购买,被称为“非处方药”,如同感冒了到药店买感冒清热胶囊、咳嗽了到药店买琵琶止咳膏一样。不过,作为一名医生,我建议您最好能够找坐堂的中医师咨询一下,多一道“把关”的程序,才是对健康更好的负责。人体的疾病复杂多变,如果您的疾病不是单纯的寒性或热性,而是上热下寒、外寒里热等复杂组合,那就需要专业的医生来为您特别调理了。       玉屏风散——感冒、鼻炎、过敏能“通治”   生活中常常有这样的人,动不动就感冒,经常不由自主地出汗,很多人习惯把这种症状称为“身体发虚”,不过,这种发虚可不要随便吃补药,而要用玉屏风散既补虚又祛邪,标本兼治,才能把身体发虚而导致的动辄感冒等症状治好。   玉屏风散是家庭常备用药之一,单听这个名字你可能就知道它的价值和效用了吧!所谓“玉”是珍贵如玉的意思,表明古人对这个方子相当珍视,它的用途非常之大;所谓“屏风”,直接就把这张方子的用途说出来,它的功用就好像御风屏障一样,可以阻挡各种邪风,治疗风导致的疾病。    有人会问,玉屏风散治疗什么类型的风病,外风还是内风?   如果是单纯的外风,也就是常见的伤风感冒,喝点姜汤就能发汗,把“闭塞”于体表的病邪发散出来。我个人不主张这样的小病也去打针吃药,人体的自愈能力会让伤风感冒在五六天“自动”好起来,不管是吃药,还是不吃药。    而如果你动不动就容易感冒,那可不是因为自然之风吹袭的普通感冒了,而要考虑是不是因为体虚为“本”、感冒为“标”了。   我们再来看看,体虚的人常常容易“出虚汗”,这说明什么呢?说明有“散脱之病”属于我们前面提到的“内风”范畴,应该用药物收敛外泄的汗液。有趣的是,玉屏风散并没有用收敛性药物直接敛汗,而是采取“曲线救国”的战术,用黄芪、白术两味药物补气,气足了,人体自然有力量把外泄的虚汗敛住。这才是治疗虚体感冒的根本啊!   话说回来,不管什么样的感冒,都有外感的症状,比如怕风、鼻塞等,所以,还要用一味叫做“防风”的药物来治疗外感。《古今名医方论》中说:“防风遍行周身,称治风之仙药,上清头目七窍,内除骨节痛痹,外解四肢挛急。”只不过,因为外感为“标”、内风为“本”,所以,防风的剂量只是黄芪、白术的一半儿。这样,玉屏风散的组成便很清楚了,只有3味药:防风、黄芪和白术。   玉屏风散既治内风之“散脱”(汗出),又治外风之“闭塞”(外感),既治体虚之“本”,又治外感之“标”,属于非常典型的表里同顾、标本兼治的千古名方。我曾经多次用这个方子当例子,启发学生和患者治病和养生应该“标本兼治”。   前段时间,有位患者来找我看病,她是个清秀的女大学生,美中不足的是,她患有过敏性鼻炎,经常像得了感冒一样鼻塞、流鼻涕、打喷嚏。虽然不是什么大毛病,可是让人觉得很麻烦,特别在社交场合,很影响自己的形象。我们当医生的都知道,过敏性鼻炎已经成为当代很普遍的一个疾病,常规的治疗方法是,用苍耳子、辛夷等发散性药物把闭塞的病邪发散出去。但是,对多数人来说,这样的治疗一开始有效,但过一段时间后就又没有效果了。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很简单,导致疾病产生的原因通常不是单一的,而是虚实交织、错综复杂。这个女孩试过很多专治鼻炎的药物,都出现好一阵之后,然后效果就不明显了的问题。望着女孩困惑的眼睛,我试图用一个类似的比喻来为这个女孩解释鼻炎的复杂机理。    我问这个女孩:“你大学毕业后,是准备攻读研究生,还是参加工作呢?”   女孩想了想说:“我也很矛盾,现在要想找份好工作,比如,在大学当老师或者进科研机构,博士文凭是个起码的门槛;而要是去读博士的话,一晃五六年过去了,最好的青春全部搭进去了,可能还不如本科毕业早参加工作、早谈朋友好呢。”   我微笑着说,其实,治疗鼻炎也和人生选择一样,充满着顾此失彼的矛盾。为什么用一些专治药物,会一开始效果好,而后来效果就差了。其实,这个谜题清代名医柯琴早就给出了清晰的答案,他深有体会地说“治风者,不患无以驱之,而患无以御之;不畏风之不去,而畏风之复来”。意思是攻打(驱)和防守(御)必须并重才能避免顾此失彼。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任何治疗疾病的药物,都有偏性,万病都是靠药物偏性来治疗的。“遍试风药以驱之,去者自去,来者自来,邪气流连,终无解期矣。”意思是,如果专事发散(比如采用专治鼻炎的药物)就会导致外风虽去,内风又生;而要采用专治内风的收敛药物,又会使外风不去,邪气流连,最后使得疾病始终没有完全解除的那一天。所以,治疗病因复杂的疾病,必须考虑双(多)管齐下的法则。   我对女孩解释说,就像你现在的人生选择,既要多参加社会实践(或者工作),又要读书拿到更高的学位,还不能耽误了自己的爱情啊。“三管齐下”才是你的最佳选择。   就像慢性鼻炎的治法,应该既要发散外风之邪来“治标”,还要收敛内风之散来“治本”。玉屏风散就是一个这样的好方子,以补气固表药为主,配合小量祛风解表之品,使得补中寓散,攻补兼施。有人把它当成治疗虚体感冒的专用方,其实,只要是内外风兼有的疾病,比如过敏性鼻炎、肾小球肾炎等反复发作之病,都可以使用这个内外同治、标本兼顾的名方。只不过很多疑难病症需要医生亲自开方调理,频繁出现的三大常见病“感冒、鼻炎、过敏”则可以靠玉屏风散进行“异病同治”。   这个女孩高兴地收起我写好的处方,看来我这番讲解把她的一大心病解决了一半儿,剩下的就是她吃药慢慢调理了。后来,这个女孩每周都来诊室复诊,几个月后,动不动打喷嚏的病症大有好转。这时,我告诉女孩说:“过敏性鼻炎是需要长期治疗才能逐步调整过来的,而且,对很多慢性疾病来说,药物终究还是‘治标’,‘治本’更要靠加强运动来实现。内风和外风都会伤及精气神的‘气’,而运动是大补元气的最佳方式,远胜于救急用的人参等名贵药物。”   这个女孩真是聪慧,第二天开始,她就把健身当成了每日的必修课,一年后,这个娇弱的“黛玉”变成了健康的阳光女孩。女孩还告诉我,她把玉屏风散给容易感冒的姥爷服用,姥爷经常感冒的老毛病减轻了一多半儿。她还推荐容易皮肤过敏的妈妈也服用玉屏风散,妈妈使用后,动不动就皮肤过敏起红斑的老毛病减轻多了。乘胜追机,她劝说妈妈和姥爷多做运动,和喜欢锻炼的爸爸共同组建“运动型家庭”。   以我几十年的行医经验,“标本兼治”的方子其实并不多见,因为治标和治本时常相互冲突,甚至“鱼和熊掌不可兼得”。但对于养生来说,运动和乐观却是没有任何副作用的“治本良药”,我多么希望天下所有人都能够“心有灵犀一点通”,让全家老小都能运动起来、欢乐起来,每个人都能“精气神”十足,这该是多么美满的一家人啊!   小小藿香正气水,改变你的“精神头儿”   这样的小毛病估计每个人都曾碰到过:天气又闷又热,人也被“闷”得全身不舒服,有点胸闷、头痛、恶心、闹肚子,说是大病吧还不至于,当成小病吧,还挺难受的。    碰到这样的患者,我会让他们喝上几小瓶藿香正气水,很快就会有“拨云见日”的感觉,浑身变得清爽起来。   这是怎么回事呢?其实它不过是生活中常见的一种疾病:湿邪侵袭人体,合并上外感,就会导致这种突发性的不舒服,严重的还会上吐下泻、恶寒发热。   清代名医徐大椿曾经写过一篇著名的医论《用药如用兵》,说是治病救人要像用兵打仗一样,有什么样的症状,医生就会用什么样的药物。我们就来分析一下,这类疾病到底是怎么发生的?又该用什么方法治疗?   疾病的表现为:恶寒发热,头痛,胸膈满闷,脘腹疼痛,恶心呕吐,肠鸣泄泻,如果看舌苔的话,会发现舌苔是白腻的。中医治病,不但要看诸多具体症状,更要从症状中找出“病根儿”来,这种病根儿,有时候还不止一种。我们来看看,这种病的病根儿到底是什么呢?   恶寒发热,说明是外感表证(和感冒类似,外风所致);上吐下泻,则可能是由于津湿中阻而导致的脾胃不和;胸膈满闷、脘腹疼痛,一般是由津湿引发的气郁而形成的。其实,这也就是一位中医看病的分析过程。像这种疾病,病根儿是由津湿、气郁、外风叠加而成的。具体到精气神上,当属精、气两者俱伤,神也略受影响,所以人就没了“精神头儿”。    因此,治疗的时候,就要兵分三路,三支部队直捣三大病魔的方阵:   具有解表功能的药物藿香、紫苏、白芷组成第一支分队,直接攻击“外风”病魔;具有祛湿功能的茯苓、白术、半夏、桔梗组成第二支分队,猛攻“津湿”老巢;具有理气功能的大腹皮、陈皮、厚朴组成第三只分队,包抄“气郁”病魔;还有,生姜、大枣、甘草组成后勤队伍,为前线将士们提供物资保障。就这样,十三味药物就组成了藿香正气水的精锐部队,虽然药味繁多,但却井然有序、相互呼应。   之所以要把这么专业用药组方的奥秘,逐一给您道来,是为了防止大家在选用中成药的时候简单地“对病下药”,认为只有恶心呕吐和拉肚子的时候要服用藿香正气水。其实,藿香正气水治疗的是“内湿、气郁、外感三合一”这个类型的所有疾病,而不仅限于恶心、拉肚子。只要是突然间感觉自己往昔的“精神头儿”没了,明显的“人有些焉儿”,大多是外感合并湿气,通常不是什么大病,不妨先用藿香正气水自己调理一下。如果用了以后,很快恢复昔日的“精气神”,那就说明对症了。   所以,我建议,每个家庭的常备小药箱中都要必备藿香正气水,因为肠胃炎、湿疹、痱子、蚊虫叮咬、外阴瘙痒、外痔、头癣、手足癣、疖、白癜风等等,都能用藿香正气水来治疗。请注意:只要是符合“津湿、气郁、外风”的病因,无论什么病,用藿香正气水都可以收到很好的疗效。药物说明书上写的治疗“恶心呕吐,肠鸣泄泻……”只是给你列举这种病根儿常见的表现,如果你把这些外在的病症当成用药指南,那可就像古代寓言“刻舟求剑”的故事一样,错把“记号”(说明书上的主治病种)当成了你要找的那把“利剑”(中成药的针对病根儿)。    有人还会有疑惑,难道中医和西医的差别就这么大?您能不能讲得更透彻些呢?   无论是中医还是西医,寻找疾病“藏身之处”的过程犹如抓捕罪犯。只不过,西医擅长辨病,而中医长于辨证。可以用一个非常生动形象的比喻来说明,西医的“辨病”就好像得知了罪犯的情况,比如,这起犯罪的嫌疑人是拉登团伙。而中医的“辩证”则可能并没有得知罪犯的情况(不知道是拉登还是萨达姆),但却得知了罪犯的藏身之处(比如,罪犯藏身在某个山区方圆100里内)。   西医辨病和中医辨证都是治病的手段而已,没有高低之别,各有优势也各有不足。西医治病就好像已经得知犯罪嫌疑人的准确资料(比如,已经知道是拉登,或者知道病人患有肺炎),但要抓捕他还需要进一步知道他的藏身之处(相当于知道疾病的精确性质)。美国人之所以到很多年都没抓住拉登,就是因为不能判断拉登的藏身区域。这就好像西医虽然知道你得了肺炎,但因为不能判断是什么病菌引起的而难以治疗。   而中医辨证则倒过来,可以不知道病名,只凭辨证来治疗。正如一起杀人案发生之后,根据线索,犯罪嫌疑人虽然不知道是谁,但却知道此人乘坐的是一辆红色的桑塔纳轿车,目前的活动范围还没有离开本市。那么,警察就可以把侦破范围锁定在当地的红色桑塔纳,通过排查该类汽车的相关信息,获取进一步抓捕犯罪嫌疑人的线索(当然,也有可能无法破案)。这也就是为什么很多老中医并不知道现代医学的术语和治标,而只是根据疾病的辨证(比如,是湿、寒、血淤、气郁)也有可能治愈疾病的原因所在。如果这个疾病符合“津湿、气郁、外风”的病因,用藿香正气水治疗,一定也会有良好的效果。这就是中医“辨证论治”的神奇之处。   啰啰嗦嗦说这么多,就是希望你能够通过小小的“藿香正气水”,参悟中医养生和治病的奥秘,明白在复杂万变的表象之下,一定能够探寻到大道至简的本质。有时候把这个世界想得复杂了,反而会遮住你的一双慧眼,你说是不是呢?    麻子仁丸,治好便秘人年轻   便秘是个很多人都会遇上的小毛病,这个病说大不大,说小不小,还会让很多年轻人羞于求医。而不少中老年人,则是便秘的老朋友了。治疗便秘也有很多“秘密”,让我给你一一道来。   有一位四五十岁的中年妇女患者便秘很严重,这让她感到特别痛苦。有一天,她来到我这里,对我说:“大夫,您给我开点猛药吧!求求您了!”   我在看病的过程中,让我加大药量、甚至央求我“以毒攻毒”的患者并不少见。我心里明白:如果是急病,可以下点急药,让病马上就好。但很多慢性病“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所以,我们就要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方法来治疗。   为了让病人能够更好地理解这复杂的医学知识,我只好用一个形象的比喻来向患者说:“你在洗衣服后,采取什么方式让衣服干了呢?”“当然是晾晒了,放到阳台上晾着,一天就干了。”   “其实还有更快的办法,那就是用火烤,电影上不就常有这样的场面吗?有人把湿衣服放在熊熊的篝火边,升起一阵热气腾腾的雾气,衣服很快就干了。”我微笑着对她说,“你不觉得用火烤更快、更有效吗?”   这位妇女呵呵地笑了:“论起洗衣服,你可就不是专家啦。要是洗完衣服就用火烤干,没几次就把衣服烤坏了。我们女人都是洗衣服的专家。衣服洗了以后,先让洗衣机把水甩干,然后挂起来,让风吹、让太阳晒,很快就干了,一点不损害衣服。”   治疗慢性病也和洗衣服是一个道理,比如说,你这个便秘,不就是大便解不下来吗?中医里有专门“泻下法”,最厉害的是用大黄、芒硝、枳实、厚朴组成的“大承气汤”,吃完后能够立刻让你解个痛快。但是,这种治疗就像是用火烤衣服,攻伐之力太过霸气,虽然能够直击病邪,但却很容易同时伤害人体的正气。所以,对于难缠的慢性病,我们都要尽量在“攻伐”与“扶正”之间寻找平衡点。   就说治疗便秘吧,我们首先要考虑治病要治本——先把燥结的大便“燥而润之”,所以,我给人开的麻子仁丸方子的主体部分为润肠药——滋润多脂的麻子仁、杏仁、白芍、蜂蜜。但便秘等慢性病是经年累月积累而成的,仅靠“清风细雨”难于解决问题,所以,我们也不妨使用霸道的“泻下剂”——大承气汤。但是,大承气汤为泻下峻剂,容易耗损正气,所以,我们必须对大承气汤进行改良,去掉其中最为猛烈的药物芒硝,并减轻厚朴、枳实等其他药物的用量,这样就把“峻下剂”改造成了“轻下剂”——小承气汤。   如此一来,整张麻子仁的方子就具有攻润结合、下不伤正的特点。对于长期便秘的人来说,就好像是洗衣服时先用洗衣机“甩干”(润肠剂),再放到阳台晾干(轻下剂),而不是一下子用熊熊篝火烤干(峻下剂)。   听完我的解释,那位妇女终于恍然大悟,原来治病并不是药用得越重就越见效啊。她拍着脑门对我说:“我以前吃药的时候,老是喜欢按照说明书上的1.5~2倍来吃,因为感觉自己的问题比较重,药力大一点应该效果好一些。现在回想起来,当时是有点效果,但后来效果就越来越差了。以后,我可不能自作主张喽。”   后来,这名妇女吃了我的药,经过两三个月的治疗,长久困扰她的便秘终于治愈了。喜欢过量吃药,这是很多老病号的通病。其实,治病关键要找准病根儿,而不在于药的猛烈程度和剂量大小。   说到治疗便秘的“泻药”,我知道除了老年人、中年人常吃泻药来治便秘,还有一些年轻人也常自服泻药来减肥,靠吃泻药把体内的污物、水分排出体外而减轻体重。这和治疗便秘实属“异曲同工”。不过,与其常吃“泻药”治标,不如常吃“润药”治本。我除了在临床广泛应用“麻子仁丸”这个中成药之外,更是推荐所有人使用不花钱的“滋润妙药”——水。   从我们中医的角度来说,现代人虽然饮食丰富,“吃香喝辣”,但容易上火而致热灼津精,使得体内偏燥,缺乏润泽,所以,出现咽干口渴、皮肤干涩、面色不润、毛发不荣、小便短少、大便干结、精神委顿等症状。津精受损,不但容易产生津燥疾病,还容易使津湿乘虚而入,“鸠占鹊巢”,更增胸闷浮肿、肥胖身重等湿病症状。水作为至简至纯的补津之品,能够补充人体精气神中至为关键的“精(津精)”,还能驱除鸠占鹊巢的湿邪为患,长此以往,便秘减轻,虚胖渐消,人整个如同得到雨露滋润的禾苗一样,焕发出润泽的风采。《道德经》上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对于身体,水的作用又何尝不是如此?   且慢,本来是讲便秘用“麻子仁丸”中成药治疗的,怎么一下子扯到喝水上了呢?您听我说,很多健康和养生的奥秘,的确如同“白开水”一样简单甚至乏味,不像可乐那样味美可口,但是,恰恰“白开水”一样平凡而重要的养生方式,才能够让你保持生命的“滋润”,而不是不经意间的“秘结”。    别把自己全部交给医生——从补中益气汤得到的启示   经常有病人来看中医的时候,什么也不说,似乎中医大夫一搭脉,就能把你的五脏六腑全都摸得清清楚楚。而古装电影里也常有“悬丝搭脉”的情景,白胡子老御医仅靠一根连在贵妃手腕上的红线,就能把贵妃的病情诊断出来……   其实,这种神奇的场景,在我自己身上也时有发生:前两天门诊上来了一位老先生,只见他面色萎黄,一副体倦乏力、懒洋洋的样子,似乎喘不过气来,给人有气无力的感觉。他也不愿意说话,一般病人见了医生就会主动和医生说自己的病情,而他只是漠然地把手伸出来让我把脉。   看到这种情况,我心里一下有底了,这不就是《医宗金鉴》上所说的“少气懒言”吗?再问诊,病人头晕目眩,时常自汗,一走路或做其他动作就加剧,家里人害怕了,莫非老人得了什么不治之症?我则心里有数,这是典型的气虚病症。   这种病很常见,不过像老先生这样典型的倒不多。我再给老人把脉进一步确认,他的脉象虚软无力。所以,我很有把握地对老人说:“你是不是有时候常会出很多汗呀?”老人点点头,还是没说话。“你是不是饭量变少、大便稀薄啊?”老人还是点点头,没说话。“你是不是在上厕所的时候有脱肛的现象啊?”老人终于开口说话了:“大夫,你真是神了!我什么都没有说,你怎么都知道啊?”   中医学上有句话叫做“望而知之谓之神”,指的就是望诊的效果。其实对我们中医来说,一点都不神奇,因为这位老人的病状特别典型。我们对大多数病人的诊断其实很难达到这种“望而知之”的神奇水平,因为多数亚健康或慢性病患者往往都是两三种、三五种疾病交织在一起,必须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合参”才能够分辨出来。所以,如果你在门诊上什么也不说,非要测试中医师望诊和切脉的水平,那么,吃亏的可就是你自己了。   话题还是回到这位患者的气虚病症上。由于这位老人中气不足的症状非常典型,所以,我才敢“借题发挥”,说出了老者没有告诉我的症状,并且一说一个准儿。   其实,现代人中,气虚的病症也还不少。比如,有些年轻人看起来不爱说话,有些冷漠,那十有八九是气虚的表现;有些人碰到场面上的事情就怯场,感到“底气不足”,也有可能与气虚体质相关。中医就这么有趣,透过疾病的表象,还能挖掘出一个人的潜在性格、文化印迹……   补中益气汤就是治疗气虚的一张好方子,而且已经做成了丸剂、胶囊,方便大家服用。药店里都能买到补中益气丸或补中益气胶囊,只需要按照说明书进行服用就可以了,好像吃感冒药一样方便、安全。   这张方子是宋代著名医家李东垣所创,而且被后世历代医家高度推崇。李东垣认为,元气是健康之本,元气衰则疾病生,元气旺则健康来。   在当代中医界,补中益气汤(丸)也已经成为应用最为广泛的几大名方之一。我有位学生曾经翻遍图书馆的学术期刊,兴冲冲地跟我说,他发现补中益气汤能够治疗100多个病种,几乎覆盖了内外妇儿各个领域,对失眠、头痛、肝炎、白内障、冠心病、便秘、感冒、支气管炎……都有防治效果!   我打断他的话,对他解释说:补中益气汤治疗的范围非常广泛,这一点都不假,但如果你说它能够包治这100种病,那可就错了。中医讲求治疗“证”,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寒热、湿燥、散闭(内外风)、气血虚实”这些病根儿,你看到的补中益气汤治疗冠心病、白血病等的案例中,肯定会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这100多类病都有气虚的表现,所以,补中益气汤才能一用就灵。而如果这个心病患者不是血虚而是血淤、虚热等病因,那用补中益气汤肯定没效!   古代医书说“气者,人之根本也”“人之有生,全赖此气”。气对人体的津精血液起到固摄、推动和调控作用,如果气的功能失常,那么,就会“殃及”津精血液失控,多汗、多尿、泄泻、出血、遗精、脱肛等病症就会悄然潜伏,我能够“预测”到有些气虚患者的诸多症状,其实就是抓住气虚的病根儿推导的。外行人看起来的神奇之处,其实对于中医来说,是再平常不过的事情。   中国人的词汇里有“朝气”“志气”的说法,圣贤孟子那句名言“我善养吾浩然正气”更是传遍了全世界。对于很多来自于全世界各国家、各肤色的外国友人,我用补中益气丸治好了他们的“英雄气短”,让他们感受到中医的神奇,以致纷纷竖起大拇指对小小的补中益气汤说OK!在我的心底,我多么希望我们的国粹——中医,能够走进哈佛医学院、牛津大学的课堂,让中医的浩然正气飘满全球的每个角落啊……   四物汤,补血养颜第一方   生活处处有中医,单说一味能用于药膳的中药“当归”,就有一段很感人的传奇故事。话说很久以前,有一个小伙子靠采药为生,新婚之后不久,他就独自一个人去离家五百多里远的深山老林中采集草药。结果三年过去了,他还没有回来。他的妻子思夫心切,忧郁成疾,结果月事不调,面无血色。正当她身体每况愈下的时候,采药的丈夫终于回来了,原来,丈夫在采药的过程中认识了一位医术高明的老中医,两人非常投缘,年事已高的老中医就要把一身本领传授给他。三年后,他终于学到了神奇的医术。丈夫见妻子的症状属于血虚,就从所采的药中找出一种苗高三尺、开白色伞形花的植物的干燥根,给妻子煎汤当茶饮。一个月以后,妻子的脸色就变得红润起来,月经也调顺正常了。   虽然这是一个传说故事,可是当归的疗效却是真实不虚的。我国著名医药学家李时珍在其巨著《本草纲目》中写道:“古人娶妻为嗣续也,当归调血,为女人要药,有思夫之意,故有‘当归’之名。”   当归作为药食同源的补血中药,可以用在药膳中。用15克当归和一只老母鸡同炖,再加上15克补气的人参,就成为很有名的“归参炖母鸡”,用来治疗久病体衰,能够大补气血。在古代,很多坐月子的女人都要吃这种药膳来补身子。同样的道理,如果当归和补气的黄芪同时入药,就会成为一个中医名方“当归补血汤”,这是补气生血的精简方,可用于各种男女老少贫血、女性经期或产后血虚。   不过,补血方子最有名的还是“四物汤”,由当归、川芎、白芍、地黄四味药组成。制成方便服用的中成药就是四物丸(丸药)或者四物合剂(口服液)。这个方子犹如孙悟空七十二变一样,可以变化出“桃红四物汤”“八珍汤(丸)”“十全大补汤(丸)”等上百个系列“子方”“孙方”,其中,八珍丸和十全大补丸是药店中常备的非处方中成药,只需对照自己的身体状况,就可以到药店里自行选购。   有一次,一位来自韩国的女留学生前来就诊,我给她脉诊合参之后,断定她是血虚证。为了给这位刚学中医的海外学子更多中医生动直观的解释,我专门给她做了一番仔细的分析,而且这种血虚症状是很多女性朋友经常遇到的问题,女性读者不妨对照一下学会自我调养。   这个女孩的脉摸起来很细,血虚了,脉自然就不能充盈。看她的舌、指甲颜色都很淡,但嘴唇却很红润,我就微笑着说:“如果我没说错的话,你的嘴唇平日应该颜色很淡,是不是今天你特地用了口红……”女孩惊讶地叫出声来:“您怎么知道?这两年我的身体一直这样的。”   血虚会因为血不能濡养全身而使得舌、口唇、指甲甚至脸部颜色变淡,有个成语“面无血色”就是形容血虚的症状的。这个女孩的舌头和指甲颜色都很淡,说明血虚症状明显,所以,嘴唇应该也是淡的,而且“面色无华”。女孩子都爱美,涂口红、涂指甲油、脸上化妆都是很正常的事情,但看医生的时候,可千万不要化妆,让医生判断失误。   无论是对女人还是男人,血虚都有可能导致很多不舒服的地方,比如说,血虚于上,就会使得头晕目眩;血虚于中,就会导致心悸失眠;血虚于下,就会脐腹作痛。而对于女性朋友来说,血虚最大的可能是导致月经不调、量少或闭经。当我逐一把这些可能的症状罗列出来,女孩告诉我说,她最大的问题是月经不调,特别是在准备考试的阶段,很容易因为情绪紧张而发生闭经的现象。另外,还偶尔有轻微的头晕现象。   我告诉她,中医里所说的病根儿,就是辨证施治的“证”,我根据你的症状所辨出的“证”,就是血虚。那么,血虚的具体病症细节,就是“症”,头晕目眩、心悸失眠、脐腹作痛、月经不调……都是症状。这位女孩点点头,又有点疑惑地问我,为什么我身上只有您列举的诸多血虚症状中的一两个而不是全部呢?   我笑了,这就是生命玄奥的地方。由于人的体质不同,身边的环境也不同,所以,同样一种疾病(比如血虚)在不同的人身上往往会有大相径庭的表现,但通过细心分析,都能得出唯一确定的辨证结果——血虚。   面对这位从遥远的韩国来中国学医的留学生,我不禁多说了些关于“四物汤”家族这些常见中成药的变化奥秘:如果以后你有经血过多、色紫黏稠的情况,说明你又增加了血淤的病证,那么,只需要在“四物汤”里增加两味治疗血淤的桃仁、红花,就成为治疗血虚兼有血淤的“桃红四物汤”;而如果你月经过多,淋漓不止,就需要在“四物汤”里增加具有止血作用的阿胶、艾叶、甘草,制成养血止血的名方“胶艾汤”;如果你月经提前,量多色淡,那就是气虚不能摄血,要在“四物汤”中加入补气的人参、黄芪,这就是《医宗金鉴》里的“圣愈汤”;还有气血双补的“八珍汤”“十全大补汤”等,都是四物汤这个伟大“母亲”的子子孙孙。《黄帝内经》说“血者,神气也,得之则存,失之则亡,是知血盛则形盛,血弱则形衰。”通俗地说,血充足则让人神采飞扬,不但脸色红润,而且精气神倍增,对女人来说还会调经补血、驻颜美容。   这位韩国留学生边听我说,边掏出随身携带的笔记本记录着,她那流畅的韩语文字书写的却是中医的智慧。这让我想起韩国电视剧《大长今》中的场景,女主人公长今坚守一个信念,“美好的心能做出有益健康的食物,仁慈的心能救助绝望的病患”,即使是一杯水,也要问清对方是否有下腹部受凉、便秘、喉咙干痛,而分别给予热水、凉水、淡盐水。   无论对于中国、日本还是韩国的人民,中医永远像是一杯清茶,飘散着沁人的清香,这是西方的咖啡、矿泉水所没法代替的,正如一首唐诗里说的“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都有抑郁的时候,但别忘了还有越鞠丸    “郁闷”这个词,现在已经成为很多上班族的口头禅,都说这个世界上没有卖后悔药的,不过,“郁闷药”却是有的卖,这就是元代中医名家朱丹溪创立的解郁名方——“越鞠丸”。   郁闷是怎么来的呢?谁都知道是由生气、堵气而来。人有七情六欲、喜怒忧思,如果工作压力过大或者人际关系过于复杂,就有可能导致郁闷事件的发生。我在门诊中发现,现在郁闷的人越来越多,青年人、中年人、老年人都不少,我给他们开的主要是越鞠丸、逍遥丸等消郁理气的方子,多数都能够立竿见影。   不久前,有个在公司做销售的中年人来到我的诊室,他看上去萎靡不振,郁郁寡欢。“大夫,我抑郁了”,他苦笑着对我说。在公司里,他是一名普通的销售人员,每天和客户打交道,以前一直挺高兴的,但这几个月来,不知道为什么感觉做什么都没劲:见客户,没劲!玩游戏,没劲!谈朋友,没劲!同事一起吃饭娱乐,没劲!   我看到患者这幅无精打采的样子,首先是想方设法地开导他:“实话告诉你吧,好多人都有郁闷症状,上到名人明星、单位领导、公司老总,下到普通员工、在校学生,都可能会有抑郁症,甚至每个人都有过或大或小的抑郁状态,只不过通常不很明显、持续很短而已。你这点小毛病真算不上什么大问题。”   真的?他睁大眼睛似乎有点不相信。的确,我治疗过太多以情绪低落为主要特征的抑郁症,轻者外表像常人一样,但内心却情绪消沉、焦躁;重者愁眉苦脸、唉声叹气,甚至还会自责自罪、悲观厌世。只不过多数深度抑郁病人不愿意将自己的病情向别人说,所以,多数人对抑郁症了解不深。如果他们选择看西医,一般被诊断为焦虑综合征、神经衰弱等。其实中医对这类疾病的治疗,完全可以和西医平分秋色。早在七百多年前,中医就对郁证给出精细入微的“理法方药”。   郁闷以气郁为主。但是,疾病有时候像是“多米诺骨牌”,一张骨牌倒塌(一种病症)会引发一连串的骨牌倒塌(多种病症)。从中医来说,郁证就是这样:气郁容易使血行不畅而形成血郁(即血淤);气血郁久既容易聚湿食滞而形成湿郁甚至食郁,又容易化火而形成火热之郁,而“越鞠丸”就是治疗气郁、血郁、热郁、湿郁、食郁等诸郁的良方,以调理精气神中的“气”(气郁)为主,兼调“精”(津湿)“神”(血淤),最终全面重振人体的“精气神”,你说神奇不神奇?   越鞠丸只有5味药,香附、川芎、苍术、栀子、神曲各等分。一般患有郁证的人都会有或轻或重的胸膈痞闷,也就是有点喘不过气来的感觉,那就是气郁,方子中的“香附”专门行气解郁;如果还有胸胁胀痛的感觉,就可以靠方子中的活血化淤药物川芎来解决;同样,出现恶心呕吐、嗳腐吞酸、饮食不消的症状,分别用苍术、栀子、神曲就可以治疗。一个简简单单的方子,能够通治几大类不同的郁证,真让人顿生“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的快意豪情。   之所以我要不厌其烦地介绍方子中每味药物的主治和功能,是因为我发现太多的人为了养生和治病,每天要吃各种不同品种的药物和保健品。一天三顿,既要吃这家医院这个大夫开的治疗糖尿病的药物,又要吃那家医院那位大夫开的降血压的药,还要吃儿子买来孝敬老妈的螺旋藻、儿媳买来的调养身体的灵芝粉。老人家有话儿啦,多吃点药和保健品,总能有对我这病有效的,撞还能撞上几个呢!   这话听起来有点道理。一个简单的越鞠丸就能够治疗五大类疾病,如果多吃药,岂不相当于对疾病用机关枪、手榴弹、高射炮、火箭等各种武器狂轰滥炸,疾病岂不饱受重创呢?——但是,作为一名医生,我告诉您,疾病可能受到了重创,但健康的细胞也受到“轰炸”,算一算总账,一定是得不偿失的。   由于现在医院里分科很细,看糖尿病的医生只开治糖尿病的方子,看心脏病的医生只开治心脏病的方子,医生之间互不通气,会使得不同医生所开的不同药物有可能发生互相冲突、抵消,甚至起恶性反应,更不要说那些保健品又和各种药物也相互冲突呢。    面对这种情况,患者该怎么办才好呢?   我有一位患者是退休的中学数学老师。这位患有多种慢性病的老人定期到我这里看病,和别的病人不同,他每次都会把最近正在吃的药、其他医生的诊断、本周症状变化,写成简单明了的一张清单,字写得很大、很清楚,也就是不到半页纸的篇幅。我扫上一眼,就能把他近期的治疗情况看得明明白白。   老人很坦诚地对我讲,自己对于医学一窍不通,也没有亲友在医院当医生。他知道越是大医院的名医就越忙,而小医院不忙的医生他又不放心。所以,他就想了一招儿:用半页纸把自己最主要的病情和治疗情况写成“大白话”,尽量给医生提供更多的诊疗信心。这样,他还有时间客气地向医生请教:几种药物之间是不是冲突,保健品哪样该吃哪样不能吃,平时吃饭有没有忌口?虽然得到的是医生简短的几句回答,但每次看病都问上几句,老人很快就成了自己所患疾病的小半个专家了。而且,老人还特意多看几位专家医生,以便相互印证、相互补充,最终把吃药的“终审权”放在自己手中。   这真是一位聪明的老人,既把自己的健康细节交给专业的医生们,同时,更自己掌握的健康方向盘。这让我想起了清代医家费伯雄在《医方论》中评论“越鞠丸”时的一段感慨:“须知古人立方,不过昭示大法。气郁者,香附为君;湿郁者,苍术为君;血郁者,川芎为君;食郁者,神曲为君;火郁者,栀子为君。相其病在何处,酌量加减,方能得古人之意而不泥古人之方。”   好一个“得古人之意,而不泥古人之方”!作为普通人,对自己的健康难道不可以“得医生之意,而不泥医生之方”吗?各位专家的诊疗固然是渡你奔向健康的舟船,但你自己服药的体会和身体感受,就是矫正医生用药方向的船舵啊…… [ 此贴被中医情节在 16:57重新编辑
     舒和医生:中医大夫不会给你说的"秘密"(转载)-3( 16:11:42) 标签:健康 分类:在人间    湿肿杂病,味美药膳最好灭    有位年近50岁的老兄,突然迷恋起中医来,并且还时常借着看病的机会和我聊上几句。    “大夫,我是爱上火的热性体质,为什么常喝凉茶、常吃败火药,还是感觉身体不舒服啊?”我为他打心底里喜爱并身体力行实践中医而感到高兴,不过,也知道他们对于中医的理解,更多是停留在“寒、热”的最简单层次上。实际上,总也不见好的疾病都有更为复杂的根源,绝非单纯的寒热所能涵盖。   这位老兄看起来很富态、颇有风度,我摸脉、看舌后,果断地对他说:“您的血脂、血压都挺高的,可千万要注意了!”因为他的脉滑数、舌黄腻,是典型的湿象,还夹杂着几分热象。这种湿热病很容易让人头身困重、乏力不爽,严重的时候,还会双腿浮肿、全身虚胖。   果不其然,他拿出刚做的体检报告,上面明明白白的显示,他是一位典型的“三高”(高血脂、高血压、高血糖)人士,尤其是血管里的脂肪,已经开始造成血稠,动脉粥样硬化也初见端倪。他还挽起裤腿,指着浮肿的双腿给我看,很担心会引发什么不治之症。   这位患者得的是典型的湿热病,我给他开了7服《温病条辨》上的名方——三仁汤。告诉他这种病恢复起来比较慢,先吃一周中药试试看。一周后,他很高兴地告诉我,全身困倦的感觉减轻了一些,头脑也开始变得清爽了,“感觉像换了一个人似的”,只是腿肿还没有什么明显变化。我趁机提醒他,先别高兴得太早,湿病最难治,一周有所疗效已经相当不错了,还要打“持久战”才能取得最后的胜利。   他有点困惑地望着我,因为我曾经给他的很多朋友看过病,博得了“药到病除”的虚名,他就把我看得“很神”。我只好向他解释:单纯的寒病、热病都比较好治,几服药下去就会立竿见影(所谓的“很神”就是这么来的)。而“湿”病往往和寒、热、风纠缠在一起,换用时尚的说法是,湿和寒、热、风等是一个不可分割的“团队”,像这种“湿热病”,如果只顾治湿,湿去则燥生,会导致热更旺;如果只顾治热,热去则寒生,会引发湿更盛。    “看来,中医治病,也不能简单地见热治热、见湿治湿啊。”这位患者颇有感触地说。   为了让这位中医爱好者更好地理解,我便打了个生动的比喻:中药就像一个人一样,偏于幽默则不会给人权威的印象;偏于倜傥则不会给人稳重的感觉。但是,有3种“药食同源”的祛湿良药——荠菜、鲤鱼、薏米,却有着异乎寻常的优良禀性:能够去湿而又不会生燥;能够清热而又不会生寒,就像是万里挑一、人人喜爱的完美“大众情人”一样。    有了这3种食材,我便推荐给这位患者两张每天轮流更换的食疗药膳,让他能在喝汤剂的同时,换换口味。   第一种药膳是《本草纲目》上提到的“荠菜鸡蛋汤”,从菜市场购买新鲜荠菜,洗干净后切段,按照半斤荠菜、1个鲜鸡蛋的比例,加清水煮荠菜鸡蛋汤。请注意,盐可要少放,放多了就会影响利水消肿的效果了。别小瞧平日我们用来尝鲜的荠菜,《名医别录》中说它“主利肝气,和中”,《滇南本草》称其“除小肠经邪热,利小便”,可以说荠菜是素食中最美味可口的祛湿良药了。   还有一张药膳是来自唐代医书《外台秘要》里的“赤小豆鲤鱼汤”,赤小豆俗称红豆,菜市场或超市都能买到。《本草纲目》说鲤鱼“下气,利小便”,《药性论》说赤小豆“治水肿皮肤胀满”。这个食疗菜谱不仅效果一流,而且味道异常鲜美,不妨一试。先将赤小豆洗干净,加水浸泡半小时。然后将鲤鱼留鳞去腮和肠脏,用水冲洗干净。起油锅,煎鲤鱼,加清水中量,再放进赤小豆,加入生姜、料酒等调味品。先用大火煮开,再改小火焖到赤小豆熟,加进少量的盐和味精,一道热气腾腾的美味药膳就大功告成了。    一素一荤,每天变花样,药膳何尝不能美味和治病完美统一呢?   这位患者很高兴地把食疗方子收起来。3个星期后,他兴冲冲地告诉我,双腿的浮肿消失了一大半,尿急尿频的老毛病也好多了。他还问我,听说薏米也是治湿的良药,是不是煮点山药薏米粥、薏米红豆粥什么的喝喝更好?   薏米当然是公认的除湿良药,是中医最常见的入药食品。我给他开的药方“三仁汤”中,就是薏苡仁(即薏米)、白蔻仁、杏仁为君药,三仁合用,三焦通畅,诸症自除。既然汤药中已经有了薏米,就没有必要再喝薏米粥了。如果不开汤药,可以自己用薏米、荷叶煮汤,自制“薏米荷叶茶”,像喝茶一样每天饮上3杯。    现代人的“通病”是湿病,绝大多数人都有湿邪在身,湿在上则头昏脑沉,头重如裹;湿在中则没有胃口、腹胀恶心;湿在下则双腿浮肿、尿急尿频。所以,古人有云:万病从湿生。湿邪就像阴雨连绵、不见阳光的天气,会让人的“精气神”都萎靡不振。如果湿邪严重的话,还有可能并发气郁、血淤,形成一系列棘手的病症,临床上长期缠绵难愈的各类疾病,必有湿邪的因素潜伏。   好在,我们有“一物降万物”的荠菜汤、鲤鱼汤、薏米荷叶茶,能够像灿烂的阳光驱走阴雨连绵的阴霾,这是上天对我们的恩赐。当我们喝着美味祛湿药膳的时候,真的该始终拥有一颗感恩的心。       千古提精名方——一味薯蓣饮    2008年北京奥运会爆出的最大轰炸性谜题,莫过于“百米飞人”博尔特为什么跑得那么快?   对于这个全球观众最关心的谜题,博尔特的父亲居然做出这样让人意想不到的回答:“博尔特一直爱吃山药,绝对是山药的功劳。”他解释说,博尔特从小就爱吃具有药用价值的山药,是家乡盛产的山药造就了博尔特今天的超人力量。   山药,同样是我们中国人非常熟悉的药食同源的餐桌佳品。《日华子本草》说其能“助五脏,强筋骨,长志安神”,《神农本草经》则把山药列为上品,“补中益气力,长肌肉,久服耳聪目明,轻身不饥,延年。”不过,有人会怀疑,山药和白菜、萝卜一样普通,怎么能够给“百米飞人”以超人的力量呢?这个我们暂且不表,可能全世界的体育专家会集中力量来研究这个课题。但山药作为一味中药,却在中医里面得到非常广泛而奇效的运用。   被誉为“中国近代医学第一人”的著名中医大家张锡纯,平生最推崇山药的神奇疗效。他专门用一味山药创立了一张被后世千万医家广泛使用的名方——“一味薯蓣饮”,薯蓣是山药的学名,该方只用山药一味药物,“生山药四两切片,煮汁两大碗,以之当茶,徐徐温饮之” 。张锡纯在其医著中列举了大量单用一味山药治病救人、药到病除的案例,最后总结道“山药之性,能滋阴而能利湿;能滑润又能收涩,是以能补肺、补肾兼补脾胃。且其含蛋白质最多,在滋补药中诚为无上之品”。   学用中医贵在灵活变通,举一反三。我有一个“美容秘方”,最受女孩子们的青睐。而这个秘方也是偶然所得:一次,有位漂亮的电视节目主持人向我讨教:长时间在聚光灯下主持节目,自己的脸部皮肤变得有些干燥枯黄,只能靠化妆品来维护,效果还不太好。她问我能不能给她开个秘方什么的,让脸部重新恢复少女一样的鲜润。   这可难坏了我,我一个大男人毕竟很少研究美容。但我灵机一闪,想到了张锡纯先生滋阴滑润的名方“一味薯蓣饮”。生山药的汁液晶莹透彻,黏而且滑,不但能补充脸部的水分,还能深层补充面部营养。特别神奇的功效是,生山药“能滑润又能收涩”,还会让滋润的皮肤紧绷起来呢。不过,多数人的皮肤会对生山药过敏,我就让女主持人外病内治,将生山药洗净切片,加水煮汁。把煮烂的山药片倒掉,滤出煮好的山药汁,放温之后,就像水果汁一样饮用,还可以加点草莓、红枣等来改善口味。这位主持人拿出做节目采访的劲头,详细问我:“山药是到药店买还是到菜市场去买?买什么类型的效果最好?”我告诉她,生山药一定要到菜市场买新鲜多汁的才好,山药以河南(怀庆府)所产品质最佳,俗称“怀山药”,而怀山药中,又以铁棍山药为最佳。”   两个星期后,这位女主持人告诉我,这个秘方的效果反而比她用个各种进口的高级面膜还要好,干燥的皮肤变得水灵白皙、富有弹性。可不是生山药取其汁液进行“内补滋润”,会给你的皮肤从内到外的润泽。这就是中医所讲的“内病外治、外病内治”啊。   为什么山药有如此大的功效呢?《黄帝内经》中说:“夫精者,身之本也”,精以津液的形态藏于脏腑之中,也可简称为“津精”。如果人体的津精虚亏,那么,就会形成燥病,元精大耗、失却润泽。而山药具有滋润、补益的特性,而且还不会因为滋补津精而产生湿腻之病(实际上,大多数滋补药品都会产生湿腻弊端)。这样疗效卓著而且药性平和、可以长期服用的药膳,真是百里挑一、值得珍惜啊。   明白了这些医理,相信你也会用山药“举一反三”来养生了吧。许多女性朋友或老年朋友都有便秘之苦,很多人就服泻药来治,往往开始有效,后来效果就越来越差。这是“治标不治本”造成的,因为便秘是体内津亏而成的燥病,单用泻药排出燥便,而没有同时大补津精,病根儿就难于根除。我曾推荐不少便秘患者多吃生山药为主的饭菜(炒生山药做菜吃,或煮粥时加入生山药),很多人反应,效果比多吃香蕉好多了。因为香蕉虽然润滑肠道,但补益之力却远远逊色于山药。   山药还有一个备受欢迎的功效,一般人都不会想到,那就是减肥!你可能会发出疑问:山药能美容、能治便秘,还能减肥,岂不成为通治百病的灵丹妙药了?我告诉您:世界上没有包治百病的药物。山药的功能再多,也只是围绕着山药“大补津精而不生湿邪”的主线。请您听我细细道来:   中医认为湿盛则多胖。有很多处于减肥中的朋友不敢多吃补益之品,生怕补品带来腻湿而更增其胖。我在临床上时常碰到这样的女性,虽然减肥颇有成效,但看起来体虚乏力。我让她们一定要多吃生山药,炒着吃、炖着吃、蒸着吃、煲汤喝……尽可以变换花样。至于是清炒、熘肉片、煮米粥,那就看你的饮食习惯了。餐桌上小小的山药,会给减肥的朋友带来意想不到的奇效:很多人坚持了一两个月后,会发现不但体重下降了,而且精神头儿更足了。奥秘就在于山药具有“双向调节”的特殊功效,既补津精又能利湿,湿去则肥胖减,补津则精力旺。如此健康减肥,岂不快哉!      养吾浩然正气,生活处处有“人参”    我在给学生们讲课的时候,常常把“生病的根源”根据治疗难度和重要性,用一个通俗的比喻分为3个层次:    “寒、热、风”相当于“中小学”层次,“湿、燥”相当于“大学生”层次,“气血之虚实”相当于“研究生”层次。   其实,对于普通读者而言,这种划分也非常实用,只要气血通畅,就可以一扫“寒热风湿燥”的侵袭,颇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   对于气与血,又分为虚、实两类,虚为不足,实为太过。气虚和血虚,从外观上就容易一眼看出:气虚的表现是气短、神疲、乏力,那个成语“有气无力”生动地描述了气虚的症状;而血虚,则可以用成语“面无血色”来形容,也就是脸色淡白或萎黄,与“面色红润” “满面红光”恰恰相反。   对气虚患者来说,人参是最好的补气药。有趣的是,人们常形容奸商拿着外形相似的萝卜来冒充人参,而萝卜的功效恰恰和人参相反,人参补气,萝卜泄气。如果气虚的患者喜欢吃萝卜,那么,就会使得气虚进一步加剧。   记得很多年前的一个冬天,我回老家探亲,村里有位老大爷特别慈祥,小时候,老人常塞给我两个杏、三个枣什么的,所以,每次我一定要到老人家里去看看他。那一年,老人已经快80岁了,身子还挺硬朗,自己做饭、种菜都没有问题。不过我和老人聊了会儿天,发现以前颇为健谈的老人,这次却有些气短、声低、懒言。可能是因为很少见我了,老人挺高兴的,打起精神和我聊。我知道老人有可能是“气虚”的症状,就把从城里买回来的礼物——一枝东北长白山的人参送给了老人。   老大爷很过意不去,推辞道:“你这可是太客气了,咱们乡下人‘萝卜青菜保平安’,这人参可是太金贵啦!”我听老人提起萝卜,突然心里一动,对老大爷说:“您现在吃萝卜多吗?”   老大爷指了指窗户外的菜地,挺自豪地说:“你看我这老胳膊老腿的,还能自个儿摆弄这块小菜园呢,今年种了挺多萝卜的,天天吃。不过,岁数不饶人啊,最近开始觉得有点喘不过气来的感觉,老喽……”   我明白了,原来是老人毕竟年龄大了,身体的机能开始下降,这时候如果天天吃萝卜,就容易导致气虚的症状。萝卜当然是好东西,不过,就像孔夫子所说的“过犹不及”一样,如果事情做得过头,就跟做得不够一样,都是不合适的。对于健康和疾病来说,孔老夫子的这句话是一个颠扑不灭的真理。   为了说服老人,我只得给他解释,吃萝卜的好处是能下气、化痰,您看最近您的咳嗽痰多是不是好多了?“咦,你不说还没有觉得,这一阵儿确实是不怎么咳嗽了。”我继续解释,萝卜也全身是宝,有句谚语“冬吃萝卜夏吃姜,不用医生开药方”,所以,还有人把萝卜说成了“天然小人参”。不过,这要看什么样的人吃,像老大爷这样岁数大了,气就开始不足,而萝卜正好能让人‘上下通气不咳嗽’,本来气就不够了,再让萝卜给通一通,那不就更不足了吗?所以,我让老大爷从当天晚上开始,就把人参和母鸡一起炖汤喝。而且最近一段时间,先别吃萝卜了。   虽然那时候我还年轻,但老人家却特别信赖我,立刻让女儿去鸡笼里抓鸡、杀鸡。反而我自己倒有点惴惴不安了,毕竟当时自己临床经验还不算很多,能否立竿见影治好老人的气虚证,还真不敢说有百分之百的把握。   第二天一早,老大爷的女儿就前来报喜,说我的人参太厉害了,老大爷这几个月说话接不上气来的毛病一下子全好了,声音也洪亮了,非要给我送只老母鸡来补补身子。作为一个年轻医生,没有什么比听到病人痊愈的消息更加令人兴奋的。看来,我的诊断和处方是正确的。于是,我乘胜追击,告诉大爷的女儿,以后吃饭的时候,多给老人吃些黄豆、香菇、鸡肉等补气的食品,少吃萝卜、洋葱、空心菜这些耗气、破气的食物,老人的身体一定会恢复得更好。    “不过,老人就喜欢吃萝卜……”“那也得等老人病好了以后,才能偶尔吃点解解馋。”我打断她的话,因为吃了萝卜、洋葱什么的,特别容易打嗝、放屁,这说明什么呢?说明萝卜、洋葱能够把体内的气释放出来,本来老人的气就不足,再吃萝卜的话,那萝卜可就成了害人的毒药了!”   其实,容易气虚的人,可不限于老人。现在有些年轻人(尤其是女孩子)、中年人不爱锻炼,体质虚弱,常常感冒,一看就有些“萎靡不振”的样子,不喜欢说话,说话也声音低弱,情绪上胆小、把很多正常的举动(比如野游爬山、岗位调换)也看成是冒险,都是气虚的明显表现。   对这样的人,我告诉他们,其实,“生活处处有人参”,饮食上多吃具有补气作用的黄豆、香菇、鸡肉,就相当于给自己吃下平和而有效的“人参汤”,此外,还要更多从生活中找寻具有“人参”功用的人生养分,比如,我时常提议他们多读读李白的豪迈诗句: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   对一位真正的医者而言,无论是中药、西药,还是饮食、运动,乃至阅读、书法、娱乐等,都可以变为针对病患的有效之药。对于“萎靡不振”的气虚之人,我除了开出药物,还给出了生活娱乐的建议:多看看振奋、积极、励志的类似《阿甘正传》《士兵突击》那样的影视大片,多参加一些聚会和社会活动,多进行打羽毛球、踢足球等体育锻炼。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就是为了从生活的点点滴滴培育一个人的“浩然正气”,在潜移默化中达到孟子所说的境界:“吾善养浩然正气,其为气,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间”。 ?? 来自于《金匮要略》的补血秘方   提起血虚,似乎最能引起女性朋友的共鸣,因为她们每月一次的月经,都会让身体失血。所以,补血对于女人来说似乎更为重要。   其实,很多老年人或者身体虚弱的病人,也都会有“面无血色”、面色淡白的症状,甚至嘴唇、指甲也白得很明显,这也是血虚。我们医生摸脉的时候,由于脉中血少,脉摸起来会很细(像是河水很少的细细溪流),要是看舌头的话,会发现舌头的颜色也是淡白色。又或者,有些人脸色淡白的表现并不明显,但是容易心神不宁、健旺多梦,这是因为劳神太过,而使得阴血暗耗。著名医书《证治准绳》中说“血者,神气也,得之则存,失之则亡”。所以,血与“精气神”中的“神”关系最为密切。而要全面调养人的精气神,从补血、活血入手是常见的中医治法。   很多人对血虚不以为然,不就是脸色不太好吗?我说,您千万别小瞧血虚啊,血虚严重了就容易引起心悸心慌、手足逆冷、便血、呕血,以及女性的崩漏重症。对于疾病的态度,应该时刻想起中国古代的一句老话“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我曾经诊治过一位常年带高三考生的中学男教师。他告诉我说自己睡不好觉,天天梦到学生上考场的情景,而且最近记忆力也大大不如以前,原来一道题在课本的哪一页、哪个位置都记得清清楚楚,被学生们称为“活字典”,现在却常常丢三落四。   我诊脉、看舌之后,知道这位老师的病根儿在于耗神过度,血虚气也虚。就给他开了补血补气的方子。他却问我,由于经常要加班,煎服中药不是很方便,能不能开点中成药?不用煎药就能服用?   我笑了,因为他的这种症状,非常适合用针对“血气两虚”症状的乌鸡白凤丸来进行调理,但是,这种中成药已经被人们普遍当成女性专用药了,直接开给病人往往会引起误会甚至笑话,就想换个角度跟他解释。于是,我问这位老师:“我亲戚家有个男孩,今年非想报考幼师专业,您说幼儿园老师都是阿姨,哪有小伙子进幼师的啊?”   这位老师耐心地对我说:“这个观念就不对了,现在最先进的幼儿园都讲求男女老师比例的平衡,防止孩子们阴柔性格太过、阳刚之气不足。即便是女娃娃,也要弥补身上的阳刚性格啊……”听老师说到这里,我心里释然了,便对这位老师说:“我给您开的这味中成药,既适合大补女人的血气不足,也适合大补男人的血气不足,虽然名字叫做‘乌鸡白凤丸’,但绝对不是专门给女人们吃的,也很适合像您这样因为操劳过度而导致的血气两虚症状。记住每天早晚吃2次,每次1粒。”这个老师哈哈大笑,连说“我明白了”,闹了半天,刚才给我讲的道理,最终是讲给自己的。   过了两周,这位老师前来复诊,看气色好了很多,说是自己睡眠好多了,而且曾经“活字典”般的记忆力开始有所恢复。他还把他的爱人也带来了一起看看病。很巧的是,他爱人也属于“血虚”,不过症状表现却有很大差别。这位中年女性时常感觉有些头晕、眼花、两眼干涩,有时候还心悸、手脚发麻。我特地问了一下她的月经情况,说是月经量少、颜色淡。这些都不难解释:血虚当然血就少,血少了人体的器官就得不到足够的滋养,就像花草没有水分的滋润会出现枯萎现象。心脏少了滋养就会心悸;四肢少了滋养就会手脚发麻;眼部少了滋养,就会眼花、两眼干涩;头部少了滋养,就会头晕,也可能健旺,还可能睡眠不好……    “看来我也该吃乌鸡白凤丸了。”那位中年女性笑着对我说,看来,她丈夫上次来看病的经历,都原原本本地汇报给了自己的老婆。   血虚是常见的疾病,时常和气虚、血淤等交织在一起。如果患者是年轻的女孩,我会建议她们多吃大枣、桂圆、葡萄、荔枝,这些都是补血的妙药,而且又让女孩子们过足嘴瘾,岂不妙哉。   而像这对夫妻,已经人到中年,就需要比食疗药力更猛的处方。我想起中医经典《金匮要略》上的一张名方——当归生姜羊肉汤。我告诉这位女士,只需要到药房购买“当归”这一味中药就可以了,生姜和羊肉自己到菜市场购买,按照当归20克、生姜12克、羊肉300克的比例炖肉汤,自己做既是药方、又是美食的“当归生姜羊肉汤”。这个方子是大补气血的千古名方:当归补血,羊肉补气,生姜驱寒,所以,对于平素血虚、气也虚的人大有裨益。不过,需要注意的是:这张药食同源的补血方子偏热,所以适合寒性体质的人,而不适合于热性体质的人。   几个月后,这对夫妻来到我的诊室专程道谢。我看他们两人脸上有了明显的红润,人也显得精神了很多。我知道,做妻子的经常为丈夫、也为自己炖上一锅芳香扑鼻的当归生姜羊肉汤,其实,便是把自己的浓浓爱意也融进了其中。当一个人生病的时候,药物固然重要,而亲人的关怀、爱心,何尝不是疗效更佳的灵丹妙药呢?      每天一杯姜橘饮,郁闷之气影无踪    “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 这首诗就是林黛玉的生动写照。气血不足,是气虚、血虚;而气血太过,就由虚变实:气太过为气郁,血太过为血淤。林黛玉就是非常经典的“气郁”之人:多愁善感,时常叹气。   由于工作压力大,“郁闷”这个词已经成为很多白领职员的口头禅,而郁闷就是气郁的前奏,如果你仔细留意,会发现很多公司职员在工作状态也是“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虽然他们并不时常叹气,还不至于“态生两靥之愁”,但这种不能形诸于外的气郁,会悄悄埋伏在人体而形成亚健康状态。   不久前我就接诊了一位患者,来人气宇轩昂,差不多50岁左右的样子,脸上挂满了笑容,让人感觉舒坦、真诚、从容。做医生的,其实最喜欢碰到面带笑容、乐观豁达的患者,患者的笑容,比起医生的药物和手术刀具有更大的威力。   这位患者对我说,自己时常感到胀闷、胀痛,有时候痛起来还很奇怪,痛无定处,“到处流窜”。我为这位先生幽默的叙述所感染,我们一起笑了起来。我给他做了详细的检查,心里有数儿,但还是不敢肯定。从症状上来看,胀闷、胀痛,都是气太足而造成的“胀”,因为气是流动的,所以,疼痛也会随着气的流动而动。   但是,这位先生似乎始终是满脸微笑,笑眯眯地像尊弥勒佛,按理说不该是气郁的表现啊。我踌躇了一下,试探着问他,您是不是心里有事儿,老是憋着啊?   他愣了一下,轻轻点点头,长长地舒了一口气,对我说出他近来的境遇。他在一家全球著名企业的中国分公司担任高层管理者,虽然权重职高、年薪丰厚,但这一年多一直和国外总部的主管副总裁有分歧、有争执,别人看到的都是他台前的风光,而没人知道他心里的苦恼和郁闷。   我知道外企的中国高管,很多都是各领风骚三五年。他们在台前的时候,永远呈现给客户、媒体、用户一张不知疲倦、精力百倍的笑脸,而幕后的心酸只有自己孤独地承受。其实不单单是企业高管,很多在职场打拼的普通员工,又何尝不是如此呢?特别是从事服务行业的员工,“顾客永远是对的”,规定必须笑脸迎客,甚至还规定微笑的时候必须“露出6~8颗牙齿”……   我给他开了7剂逍遥散,因为这位患者气郁明显,我又在古方的基础上增加了一味陈皮来行气解郁。这个方子来源于宋代太医院的《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是非常经典的“疏肝解郁”的千古名方。听听“逍遥散”这个名字就应该知道它的主治范围了。   我知道气郁的毛病,不是吃一两服药能够轻易解决的,病根不除,疾病还会复发。而且想让这样满世界奔波的“空中飞人”坚持煎服中药,也很不现实,我还把治疗气郁的一个非常有效的小偏方告诉了他:平日吃桔子的时候,把桔子皮留下,晒干后就是一味治疗气郁的特效中药——陈皮。把陈皮和两倍重量的生姜泡茶,就是一剂治疗气郁的药方——清气姜橘饮。“每天一杯姜橘饮,郁闷之气影无踪”,这是很多气郁病人对这个药方的评价,真是“偏方治大病”啊!   两个星期之后,这位先生又来复诊,他说效果特别好,胀闷、胀痛已经消失一半儿了。他还说自己最近买了田园诗人陶渊明的作品,外出旅行的时候就随手翻看,感觉心情好多了:“通过上次您给我的治疗,我知道,其实我的病更多是心病,所以,我要自己学会调节自己”。   碰到这样一位有灵性的患者,我也打心眼儿里高兴。我问他:“我还有个更加好的药方,既能让你养生保健,还能让你工作得更有成效、心情更加愉快……”“这么好,您快告诉我吧!”我微笑着说,“中国传统文化讲求‘四两拨千斤’‘无过不及,随曲就伸。人刚我柔谓之走,我顺人背谓之粘。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虽变化万端,而理为一贯’,这就是太极拳,温家宝总理在日本访问的时候,还在公园里打太极拳呢。在西方,医生治疗压力大的方法是让人去玩电子游戏,在虚拟的时空中肆意宣泄。而东方的太极拳,不但能让人得到养生的精妙,还能在行云流水的拳中,体会‘无过不及,随曲就伸’的人生哲理。”    “我明白了,练习太极拳,一定会让郁闷之气不降而自降,让浩然正气不生而自生。”这位先生真是“心有灵犀一点通”。一年之后,他告诉我,他的太极拳已经打得有滋有味,每天不打上两趟就会觉得缺了什么。很多工作上的麻烦事,也能够像太极拳一样随曲就伸、四两拨千斤了。而我也发现,他脸上的笑容,少了职业感,而多了自信、从容和大度,这就是浩然正气的力量!      山楂、三七泡茶饮,人人都是张仲景   时常有女士来向我讨教美容的秘方,甚至还有人神秘地问:“有没有宫廷里皇后、皇妃专用的美容方子啊?”从图书馆珍藏的宫廷中医档案来看,当年的确有皇后、妃子要求御医们寻找留住美丽的秘方。   对于宫廷档案记录的美容秘方,我有幸得以阅览,其核心成分是中医名方“桃红四物汤”。而对于“桃红四物汤”,流传着这样一个传说:有位名医到民间寻访药方,某天他走到一个叫做“桃花坞”的地方,偶然见到当地的女人个个面似桃花、白里透红,而很少见到别处女人脸上常出现的褐斑、暗斑,就向她们询问有什么秘诀?原来,她们习惯饮用当地人自制的桃红汤,所谓“桃红汤”就是在补血的“四物汤”的基础上,又加入了当地盛产的祛除血淤的中药:桃仁和红花。——女人脸上的黄斑、褐斑是血淤最直观地体现,而桃仁和红花两味中药,恰恰就是血的克星。   我们时常在电视里看到这样的神奇广告,一个女人满脸暗斑,让人目不忍睹,这时突然有个专家推荐了一份化妆品或口服液,转眼间女人就由“丑小鸭”变成了“白天鹅”:原来那张晦暗斑驳的“老脸”像是被一只神奇的手进行了剥离,呈现在人们面前的是白皙水嫩、赛过桃花的“粉面”。后来,有媒体曝光说,其实这些电视广告是“倒着拍”的,先找一个面如桃花的美女,然后把她的脸用褐色素进行瞬间变丑。广告正式拍摄的时候,用化妆品把脸上的褐色素“一抹了之”,美女就这样“炼”成了!   其实,很多人都心知肚明广告是这样拍摄出来的,但还是宁愿相信世界上有这样速成、神效的“变脸”神话。但我要真诚地告诉你,从几十年的中医临床经验来看,血淤病和湿邪病是所有疾病里面最难根治的,自古以来医家有话 “难病从淤治”“怪病从痰治”(痰为湿的重症)。如果仅用几服、几十服中西药物,就能把青春不再的女人由“黄脸婆”变成青春少女,那么,诺贝尔医学奖早就该授予这位神医了。不仅女人脸上的黄斑、褐斑是血淤最直观地体现,此外,长期的黑眼圈、面色黧黑、嘴唇青紫也都属于血淤症状,因为血行淤滞,血色就由红色变为暗褐、黑色。女人最严重的痛经,通常是由于血淤加寒病造成的。当然,血淤病男女都有,并非女人的专利。   我曾经为一位出家的和尚看过病,他常年云游四方,参禅修学,虽然一身褴褛,但神态庄严。我为他望闻问切,发现他面色黧黑、皮肤粗糙,看其舌头有斑点,牙龈有出血的痕迹,脉摸起来细涩,我就对他说,您这是得了血淤病症,需要较长时间地调理,不会像治疗寒、热、气虚、气郁等疾病那样立竿见影。    这位师父很平淡地说:“从我小时候就是这样的体质,看来到老也不会有根本变化。你还是帮我治一下腿脚疼痛的毛病吧。”   未我点了一下头,就像俗话讲的“江山易改,本性难移”一样,疾病易治,而人的体质难于改变啊。疼痛、出血这类明显的病痛还是很好改善的,我准备给这位师父开专治血淤的大黄蛰虫丸这个方子。为了稳妥起见,我又对师父说:“您的这种疼痛是不是刺痛,那种越按越痛的刺痛。而且白天还好,越到晚上痛得越厉害呢?”师傅点了一下头。我知道,血淤内阻,气血不通,所以不通则痛。而且夜间阳气藏、阴气旺,血行就较缓,滞就更甚,所以夜间疼痛加剧。   我很少为僧人看病,印象里高僧大德们念经修行,远离人间烟火,似乎不应该得病。不过,这次和这位师父虽然接触时间很短,也没有深入交谈,但我从这位师父淡定而从容的神态中,仿佛悟出了什么。对于健康和疾病,我们都不是神仙,达不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的境界,那么,就让我们“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吧。后来,这位师父托人告诉我,他一直坚持吃药,多年的刺痛有所减轻。他还专门给我带来一部竹简版的《心经》,说是和我结个“缘分”。   对于不太严重的血淤,比如暂时性的黑眼圈、面色晦暗、牙龈出血、皮肤紫淤斑、女性月经色暗并有血块等症状,可以常吃化散血淤的山楂片,或者用开水泡山楂当茶喝。不要小看一味能当零食吃的山楂,千百年来很多名医治疗女子因为血淤而导致的闭经,就用山楂一两煎汤,冲化红糖一起服用,“服之即通,此方屡试屡效”,可见山楂祛除血淤的药效之大。   而如果是从小形成的血淤体质,那么就要使用药效更为猛烈的药方。治疗血淤最著名的是医圣张仲景《金匮要略》里的“下淤血汤”,不过,这个处方煎服起来比较复杂。经常有患者问我有没有疗效更好、服用更简便的中药呢?这样的中药当然非常难找,但在医书《医学衷中参西录》中,我发现了一种“功能几令人不可思议”的药物,“一味即可代《金匮》之下血汤,且较下血汤更稳妥也”。这味令人不可思议的中药就是三七。   三七主产于云南、广西等地,夏末秋初开花前或冬季种子成熟后采挖,将其根洗净晒干,研成细粉,就是药用的三七粉。三七既能化淤止痛,还能止血消肿,“化不伤正,止血不留”。三七粉无需自己加工,中药店里都能买到已经研好的。服用方法也非常简单:无需像煎煮其他中药一样繁琐,只需要将3克三七粉冲水当茶一口气喝下,每天早晚各一次就可以了。    “三七代茶饮”的养生功效非常广泛,现在流行的“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都与血淤有关,也都可以通过冲服三七粉来解决。大家都很熟悉的中央电视台“健康大讲堂”栏目主讲樊正纶教授,也是每天早上5克三七粉,晚上5克三七粉,冲了就喝下去。而90多岁高龄的云南省曲靖地区中医医院名誉院长韩统勋曾经有烟酒嗜好,就是每日靠必服三七粉2克来解烟毒、降胆固醇的。打通淤滞,全身一通百通,人的精气神就会焕发新的光彩。   三七的养生和疗疾效果虽然非常神奇,但我更想和大家分享一个养生的真谛:既然我们都是凡人,很难直达“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的至高境界,那么就让我们“时时勤拂拭”(天天来养生),以便顺利实现“勿使惹尘埃”(疾病挡在外)的健康目标吧。      略少饮食忌口法,多数疾病可防治   常有病人在我开完药方之后,会习惯性地问我:“大夫,您看吃这药有哪些忌口?”也有人怀疑:所谓“忌口”是不是中医故弄玄乎呢?其实,这里面的学问可大了,如果不注意忌口,那么,不少看似平常的食物,就是病从口入的“毒药”呢!   比如说,前两天我就碰到这么一位患者,是一位中年女性,脸上经常容易起痤疮,反反复复好多年了。我给她开了三叶汤,让她用枇杷叶、桑叶、竹叶各15克,水煎服,每天2次。这三味药虽少,却能够清热解毒,对痤疮的治疗很有效果。我同时叮嘱她饮食要清淡,最好以素食为主。   过了一周,病人很高兴地前来复诊,说吃药的效果很好,脸上的痤疮下去了一大半儿。“开始的时候还觉得不信呢,就这么点药,哪能有效呀?后来,抱着半信半疑的想法开始吃,没想到效果特别明显。”我也很高兴,就又给她略微调整了一下处方,估计再吃上两三个星期就差不多了。   没想到再过一周她又来复诊的时候,我差点没认出她来,满脸的痤疮比最初看的时候还严重,她哭丧着脸对我说,大夫,这是怎么回事呢?    “是不是吃什么辛辣、油腻的食物了,比如,四川火锅、水煮鱼、香辣虾一类的?”我问她。“没有!我吃了整整两个星期的素食了。”我觉得有些意外,就让她伸出舌头进行舌诊。看完舌头,我底气十足地对她说:最近你肯定吃过什么烧烤、辛辣之类的东西,你再好好想想。   她想了一会儿,突然拍了一下脑门,“吃点瓜子、羊肉串这样的零食也算吗?”我点了点头,这当然算了。她有些不好意思地说:“忌口太素了,就买了一大袋炒瓜子解个馋,还在路边小摊吃过两次烤肉串。您怎么能看出来呢?”   她的舌苔明明白白地“写着”她的病情和饮食的秘密呢。第一次看病的时候,舌苔黄腻,黄为热,腻为湿,一派湿热之像。而湿热正是痤疮的“病根儿”,所以,我开出了祛湿热的药方。第二次复诊的时候,她的舌苔已经变得接近正常的淡红之色。而这次重新变为黄腻,肯定是吃了热性的(热辣或烧烤或煎炸等)、湿性的(油腻或酒类等)饮食,当然也包括正餐外的“零食”。   对于体质非常健康的人来说,吃什么样的美味都对身体无妨,但对体质偏弱的人来说,很多食物不亚于“毒药”,比如对这位患有痤疮的患者来说,因为本身体质偏于湿热,再吃湿热类的烧烤、煎炸食物,就相当于“火上浇油”,本来吃药快治愈的疾病,一下子变得比以前更严重,你说一大袋炒瓜子、十来根羊肉串,是不是“药效”比我开的中药还要厉害呢?   我时常听很多名老中医感慨:几十年前,人们生病多是虚病,营养不良是多数疾病的来源,很多病人甚至只需吃几只炖母鸡,好好补一下就能治好病;而当代人的疾病多是营养过剩所致,应该补中有攻啊!我自己更是深有体会,像这位患有痤疮的患者,病根儿就是体内湿热过多,需要用清热去湿的药物去攻逐,如果用补药,只会越补越坏。老百姓都知道“病从口入”的谚语,而敢用“病从口出”法进行养生和治疗的医生却并不多见。中医让你忌口,其实就是阻塞进入你体内的病源,这就做不用药而胜似药!   那么,普通人都该注意哪些饮食宜忌呢?我给大家总结了一句话,适合于绝大多数人:“饮食少吃一两口,少油少盐和少糖”。如果你坚持做到了,超过半数的疾病都可以得到预防和治疗。科学家们发现:人类饮食的“鲜美感觉”来源于三个方面,一是多油脂(大鱼大肉比青菜萝卜更美味);二是多盐分(口味重的饮食比素淡的要感觉好吃);三是多糖份(糖果和可乐受孩子们欢迎的理由)。而在我们中医看来,则可以合并成为“清淡”两字,“清”是少油、少脂,少吃油煎油炒、富含油脂的肥美厚味;“淡”是少盐、少糖,改变“口重”的习惯。饮食不清淡,过多的油盐糖就会造成体内湿盛、气郁、血淤,让人的“精气神”三宝因为“太过”而失衡。   有人会说:“你说得太玄乎了吧,以前一直这样吃饭,也没觉得有什么不好。难道我们一日三餐里藏着这么多危害健康的‘定时炸弹’吗?”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专门组织专家调查,发现一个惊人的数据:我国城乡居民平均每天的烹调油、食盐、糖大致是世界卫生组织建议值的两倍,属于严重超标状况!而严重超标的后果,是导致高血脂、高血压、高血糖    “三高”慢性病的罪魁祸首。而要改变这种容易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栖颜瘦脸面膜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