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种小虫被咬会得小虫传播新型艾滋病病?

【观察者网综合报道】昨天(5日),广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微信公众号刊登了一篇题为《我们需要你帮忙,找虫! 找人!》的文章,呼吁当地民众捕捉一种名为锥蝽的虫子。届时,当地疾控部门将以每只8元的悬赏金,向捕虫者提供奖励。

本文图片均来自广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微信公众号

锥蝽是美洲锥虫病的传播媒介,后者会对人体健康造成不可逆的伤害,堪称“新型艾滋病”。而潜在的美洲锥虫病患者若获得及时的诊断和治疗,可避免出现危及生命的风险。

这也是广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找虫又找人”的原因。

“新型艾滋病”,潜伏期二三十年

文章介绍道,锥蝽因头部狭长似锥而得名,成虫体长25毫米左右,椭圆形,尾部尖或平,色黑或暗褐,腹部侧缘有红或黄斑。锥蝽的幼虫和成虫都会吸食人血,因为专门叮咬人的面部,喜欢寻找皮肤较薄的区域下口,如唇部、眼睑等,所以也被称为“接吻虫”。

锥蝽是美洲锥虫病的传播媒介,须对美洲锥虫病在全球的扩散引起重视。

上海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曾在2012年发文介绍,美洲锥虫病在临床上可引起心脏、消化道及外周神经系统改变,病死率较高。随着近年的全球经济一体化,人口流动频率增加。这一疾病也由美洲,开始向亚洲扩散。

2011年开始向全球扩散

本病的传播有两种途径,一是通过患者或储存宿主→锥蝽→人的方式传播;另一是通过输血传播、母婴垂直传播或在器官移植及实验室意外等情况下发生传播。目前至少有40种已知的吸血锥蝽可能造成本病传播。

此外,锥虫病的隐匿性极强,隐匿期长达20年至30年;锥虫病确诊率低,没有疫苗可以预防,并且到病程晚期没有特效的药物,因此,有学者甚至把它称为“新型艾滋病”。

再看一眼,见过它们吗?

而锥蝽在广州被俗称为“木虱王”。经广州市疾控中心了解,该市多个区都有市民见过类似锥蝽的昆虫,有被叮咬的案例。2016年,顺德就发生了首起锥蝽叮咬人事件。

TOP10:菌类和茄子一起吃有毒,已死17人?

七月初,一则“菌类不能和茄子一起吃,医大已经死17人”的消息在微信群里不胫而走。消息称:

最近医院急诊患者比较多,大多是菌子中毒。

蘑菇可以和小白菜一起炒,但不能和茄子一起吃。

医院治不了,后果很严重!

来源: @宜昌网警巡查执法 官方微博

@宜昌网警巡查执法 表示,此谣言是一则老谣言。经查证,青岛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在2016年和2017年都进行过辟谣

营养专家慕海容医生表示茄子和菌类同吃会中毒的说法完全没有科学依据,茄子含有丰富的膳食纤维,新鲜的菌类营养丰富,两种食物同食,没有任何不好的反应,更不会产生毒素

TOP9:蛋黄弹性特好的“乒乓蛋”是假鸡蛋?

“从距离地面一米高的地方,往地上扔煮熟的鸡蛋,蛋黄没有破碎,还能弹起三、四厘米高...”,一段“乒乓蛋”的视频在网上热传,民众纷纷怀疑是假鸡蛋。

浙江大学专家用实验进行辟谣,实验人员将鸡蛋置于常温、冰箱冷藏区、冷冻区48小时,煮熟后发现冷冻蛋弹性好于其他。专家解释鸡蛋长时间冷藏,蛋白质凝胶化,导致蛋黄像乒乓球一样有弹性。

建议少量勤买,控制储藏温度,不要食用蛋黄弹性特别好的。

声明:版权归作者所有,不代表本平台观点。如有侵权、造谣,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谢谢!

   喜欢就奖励小景君一个大拇指吧!

受苹果公司新规定影响,微信 iOS 版的赞赏功能被关闭,可通过二维码转账支持公众号。

“锥蝽会传播新型艾滋病”的说法源于广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一篇文章。7月5日,广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通过其微信公众号“广州疾控i健康”发布了一篇题为《我们需要你帮忙,找虫!找人!》的文章。

文章呼吁市民找一种名为“锥蝽”的小虫,并以每只8元的价格进行悬赏。广州市疾控中心表示,找这种虫的目的是为了完成一项调查研究。据悉,锥蝽成虫体长25毫米左右,椭圆形,尾部尖或平,色黑或暗褐,腹部侧缘有红或黄斑,因其头部狭长似锥而得名。锥蝽本身可能会携带锥虫,是美洲锥虫病的传播媒介,这种病隐匿性极强,隐匿期长达10—20年,难以被发现,重症患者预后不良。而美洲锥虫病也被称为“新型艾滋病”。

可以确定,广州悬赏“捉拿”小虫锥蝽确有其事。不过,有不少网友提出疑问:“被咬了真的就会被传染艾滋病?”对于这些疑问,记者咨询了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寄生虫病预防控制所副研究员陈木新。

资料显示,美洲锥虫病又称恰加斯病,是由克氏锥虫引起的一种热带寄生虫病。其主要流行于中、南美洲的18个国家。该病在临床上可引起心脏、消化道及外周神经系统改变,病死率较高,已成为拉丁美洲的严重公共卫生问题。

美洲锥虫病还分为急性期和慢性期两种。急性期有发热、头痛、恰加斯结节、眼睑肿胀、淋巴结肿大、肌肉疼痛等症状;慢性期以恰加斯心脏病为主,常表现为心悸、眩晕、心律不齐、心肌肥大、心肌炎、心力衰竭、食道或结肠扩大、猝死等症状。

陈木新指出,美国锥虫病之所以被称为“新型艾滋病”,最主要的原因有三个:第一,它与艾滋病一样难以检测出来;第二,它的潜伏期很长;第三,在治疗方面,美洲锥虫病的慢性期尚无特效治疗药物,其在流行区(南美洲)的危害程度与艾滋病相当。

但实际上,美洲锥虫病在病原和致病机理、传播途径、治疗手段等方面与艾滋病是有明显不同的。

在病原和致病机理方面,艾滋病的病原是HIV病毒,病理是患者的免疫系统遭到严重破坏而致死;而美洲锥虫病的病原锥虫是一种寄生原虫,其致病机理目前尚不完全明了,已掌握的致病机理主要是,病原入侵后造成心脏、消化道等脏器损害。

在传染途径方面,艾滋病主要由人与人之间通过血液和性直接传播,不需要譬如昆虫等媒介来传播;而美洲锥虫病主要是通过锥蝽叮咬传播,也可通过输血传播、母婴垂直传播或在器官移植及实验室意外等情况下发生传播,还可通过摄入锥蝽粪便污染的食物或饮料传播。

在治疗手段方面,艾滋病发病后如果不治疗,其死亡率几乎为100%;而美洲锥虫病并非都有病症,且部分急性期的美洲锥虫病患者是可以被治愈的。

陈木新强调,对于美洲锥虫病,民众无需太过恐慌。我国尚无感染美洲锥虫病的病例报道,目前仍为非流行区,只有相类似的锥蝽媒介存在而已。他还呼吁,赴拉丁美洲的务工及旅游人员必须接受包括美洲锥虫病等在内的热带病防治知识的健康教育,提高公众自我防护意识,防止感染。■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科普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其它相关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责任编辑:北京科技报]

? 版权所有:中国数字科技馆
未经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或镜像
京ICP备号 京公网安备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11号

实际上,被锥蝽叮咬可能会患上“美洲锥虫病”,其在病原和致病机理、传播途径、治疗手段等方面与艾滋病是明显不同的。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小虫传播新型艾滋病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