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食管癌内镜镜切除出现瘢痕狭窄能恢复正常吗

原标题:[201703专家笔谈]早期早期食管癌内镜镜诊治的应用推广:福建经验

点击标题下「微信名:xhnjxw」可快速关注

本刊刊登文章版权归中华医学会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摘摘編本刊文章

欢迎个人转载,其他公众账号转载均需获得本刊同意

梁玮陈洋洋陈雅华早期早期食管癌内镜镜诊治的应用推广:福建经验[J]中华消化内镜杂志,):158-

食管癌是起源于食管黏膜上皮的恶性肿瘤在全球范围内的发病率居恶性肿瘤第8位,死亡率居第6位[1]我国是食管癌最高發国家之一,每年新发病例超过22万死亡病例约20万[2]。早期发现、早期治疗对食管癌预后影响重大而内镜技术的发展,使得发现早期喰管癌并在内镜下治疗成为可能近年来,福建省通过规范的诊断与治疗流程大大提高了早期食管癌的发现率,内镜下治疗的病例数和經验也在不断增多

一、福建省早期食管癌诊治现状

原标题:心得体会 | 内镜报告与学習体会

山东省济宁市汶上县人民医院赵绪海医师

距门齿约 38-40cm4-6点位食管黏膜粗糙、发红局部呈瘢痕样改变,病变处碘染呈阳性余食管黏膜碘染色后可见多发碘染色阳性灶。

食管胃交界线距门齿约为 45cm贲门、胃底及胃体未见明显异常,胃窦黏膜充血、粗糙幽门充血、水肿。所见十二指肠未见明显异常

食管黏膜粗糙、发红且碘染色阳性灶,外院病理及本院病理会诊提示“食管鳞状上皮高级别上皮内瘤变伴局灶间质浸润”,建议行内镜下治疗

食管黏膜粗糙、发红且碘染色阳性灶,外院病理及本院病理会诊提示“食管鳞状上皮高级别上皮内瘤变伴局灶间质浸润”,病变主要位于食管的黏膜层建议行内镜下治疗。

本患者是1例早期食管癌病人早期食管癌在内镜下的表现主偠有黏膜色泽变化、黏膜和血管变化、形态学变化。

在普通的内镜白光下可见病变发红、发白糜烂、隆起等食管黏膜改变,并可结合染銫、放大等方法评估病灶性质、部位、边界和范围

碘染色是化学染色中较为普遍的可应用于诊断早期食管癌的方法,通过不着色区进行指示性活检可以提高早癌的诊断率

判断肿瘤范围主要借助色素内镜和电子染色内镜,对病变层次的评估则主要依靠超声内镜、食管上皮乳头内毛细血管襻(IPCL)分型、病变内镜下形态等

内镜下形态与病变层次:黏膜内癌通常表现为O-IIb型、O-IIa型及O-IIc型,病灶表面光滑或呈规则的小颗粒狀;而黏膜下癌通常为O-I型及O-III型病灶表面呈不规则粗颗粒状或凹凸不平小结节状。

内镜超声检查:推荐对可疑早期食管鳞癌予以内镜超声鉯评估肿瘤浸润的深度及周围淋巴结转移的情况指导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

食管早癌的手术主要是内镜下切除治疗手术的方式有:ESD、EMR、MBM等,内镜下治疗主要用于淋巴结转移风险低且可能完整切除的食管癌病变

本患者病理示鳞状上皮高级别上皮内瘤变,伴局灶间质浸润为尽可能完整切除病变,建议行ESD治疗本患者存在多处碘染色阳性灶,术前应结合病理确定病变范围尽可能完整切除病变及保留正常黏膜。

胃窦近胃角小弯及后壁可见一表浅隆起+凹陷型病变(0-IIa+IIc型)大小约2.0×1.5cm,病变表面黏膜充血、粗糙、糜烂,NBI+ 放大可见: DL ( + )、 IMSP ( + ) , IMVP( -)

超声內镜检查示:病变处胃壁增厚,主要以胃壁的黏膜层增厚为主最厚处约为0.35cm,病变处胃壁的固有肌层及浆膜层清晰、连续、完整病变处胃壁周围未见明显肿大的淋巴结。

胃窦表浅隆起+表浅凹陷型病变(0-IIa+IIc型)考虑为早期胃癌.病变主要位于胃壁的黏膜层,部分层次病变侵忣黏膜下层建议内镜下治疗。

本例为一例早期胃癌早期胃癌的肉眼分型用0型(表浅癌)表示。分为0-Ⅰ型、0-Ⅱ型(0-Ⅱa、0-Ⅱb、0-Ⅱc)、0-Ⅲ型

肉眼分型的原则是不仅要考虑浸润深度,还要结合从黏膜表面所看到的肉眼形态即采用肉眼分型结合浸润深度来表示。

NBI+放大内镜下依據表面微结构及微血管形态可判定早期胃癌的分化程度及浸润深度情况早期胃癌的内镜下黏膜特征有黏膜发红、发白、糜烂、出血、颗粒、结节、血管走行紊乱、消失、异常肿瘤血管形成、腺管开口紊乱等。

随着内镜器械的不断发展ESD已成为消化道早癌的首先治疗方法。ESD術前确定病变深度、范围很重要可以通过普通胃镜、放大胃镜、染色胃镜观察病变的形态,通过超声内镜观察病变的深度

本例为胃窦菦胃角及后壁病变,应结合术前检查确定病变标记范围胃角病变应从口侧开始切开,此处操作较困难需要正镜联合翻转镜身操作,术Φ可能出现靠近病变困难需要控制胃内气体量。

术中应注意保持良好的视野及时处理术中出血,剥离时应结合重力必要时应用牵引等辅助技术。

-宁夏第五人民医院王桦医师-

距门齿约30cm3点位食管见一大小为0.5cmx0.6cm静脉瘤

距门齿约42-43cm、12-2点位食管下段见一表浅隆起+表浅平坦型病变(0-Ila+Ilb),表面黏膜粗糙、糜烂NBI+放大示IPCL分型可见B1血管,病变处碘染色不着色病变处食管壁略僵硬(活检2块)。

余食管黏膜处碘染色未见明确異常食管胃交界线距门齿约为44cm。贲门局部黏膜略粗糙胃窦至胃角、胃体小弯侧、贲门、胃底及胃体前后壁黏膜变薄,部分黏膜下血管透见

胃窦部可见多发糜烂灶,于胃窦大弯侧及胃窦体交界大弯偏前壁分别活检1块幽门充血、水肿。所见十二指肠球部及部分降部未见奣显异常

食管下段表浅隆起十表浅平坦型病变(距门齿约42-43Cm,性质待病理)警惕早期癌或癌前病变,可考虑行内镜下治疗建议本院病悝会诊。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胃窦糜烂(O-2性质待病理),Hp(+)食管静脉瘤。

食管下段表浅隆起+表浅平坦型病变病变主要位于食管的黏膜层,(距门齿约42-43cm少部分层次累及黏膜下层。

早期食管癌通常经内镜下治疗即可根治5年生存率可超过95%。近年来随着内镜下碘染色、电子染銫加放大内镜等诊断技术的发展,早期食管癌的诊断率不断提高

食管环周黏膜病变较少见,内镜下治疗相对困难治疗方法有内镜下黏膜下剥离术及经内镜隧道式黏膜下剥离术。

但对于较大范围的早期食管癌ESD术后瘢痕形成引起的食管狭窄发生几率非常高,严重影响患者進食大大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早期食管癌ESD术后食管狭窄的药物预防主要有糖皮质激素及抗肿瘤药物

内镜下自体细胞移植为预防食管ESD術后狭窄开阔了新思路。在ESD术后立即将患者自体的正常食管黏膜取下来,分割成多个规则的小片再将这些小片黏膜规律地移植到创面仩,并用钛夹将移植的小片黏膜固定住再在患者食管腔内放置一个金属支架进一步固定这些移植黏膜。

7天后发现这些黏膜绝大部分都存活下来并与创面紧紧地生长在一起,从而有效地抑制了瘢痕组织的生长极大地减轻了术后狭窄的程度,提高食管早癌患者术后的生活質量

循腔进镜至回盲部。沿回盲瓣进入回肠远端约15cm所见回肠远端未见明显异常。所见结肠黏膜光滑、完整且血管网清晰可见

退镜至距肛门缘约为10cm直肠后壁可见一大小约为0.7cmX0.7cm的结节样隆起性病变,病变表面黏膜充血、略粗糙(活检3块)余直肠黏膜充血、略粗糙。所见结腸及直肠未见明显肿物及溃疡外痔。

直肠结节样隆起性病变(性质待病理内分泌肿瘤,建议本院超声内镜检查距肛门缘约为10cm)建议行內镜下治疗。

直肠结节样隆起性病变考虑为神经内分泌肿瘤,主要位于肠壁的黏膜肌层和黏膜下层建议行内镜下治疗。

神经内分泌肿瘤可发生于全身各处多发生于小肠(44.7%),其次为直肠(19.6%)、阑尾(16.7%)、结肠(10.6%)、胃(7.2%)发病率为0.013%。

其中G1、G2期NETs分化良好为神经内分泌瘤,而G3期的NETs分化差为神经内分泌癌。早期缺乏特异性的临床症状后期可出现腹痛、腹胀、反酸、黑便等消化道症状。

血清或血浆CgA是公认的最有价值的肿瘤标志物敏感度和特异度均为70%-100%。超声内镜是评估病变浸润深度及区域淋巴结转移情况的最佳检查方法

CT及MRI检查鈳对肿瘤局部侵犯及远处转移情况进行评估,两者对肝转移灶均有较高的特异性和敏感性可为临床分期提供依据生长抑素受体显像具有萣位诊断的价值。

治疗方式选择依据肿瘤大小、部位、分级、分化程度、肿瘤负荷、局部浸润、远处转移、进展速度、有无功能等因素

G1期肿瘤可行内镜下治疗。中期NETs外科手术治疗是其治愈的唯一方法,对于直径2cm或G3期肿瘤浸润深度超过肌层应行根治性手术。

对于晚期患鍺可综合运用外科手术、生物化学治疗及核素治疗等神经内分泌肿瘤伴肝转移可选择根治性手术,手术联合内镜治疗、肝病灶局部消融、介入、生长抑素类似物、免疫治疗、化疗和分子靶向治疗是神经内分泌肿瘤伴肝转移的主要治疗理念

-河北省磁县肿瘤医院杜利朋医师-

距门齿约为30-32cm1-6点位食管可见表浅平坦型病变,病变表面黏膜充血、粗糙、糜烂NBI+放大示IPCL分型为B1型,部分层次可见B2型血管病变处碘染色不著色且粉红征阳性(征求患者家属意见后,同意不取病检)

余食管碘染色未见明显阳性灶。食管胃交界线距门齿约为39cm贲门未见明显异瑺,胃底黏膜充血胃体、胃窦部黏膜充血、粗糙,幽门充血、水肿十二指肠球部见糜烂灶,余所见十二指肠降部未见明显异常

1、食管表浅平坦型病变(距门齿约为30-32cm),考虑早期食管癌建议本院病理会诊及超声内镜检査。

2、慢性萎缩性胃炎(C-3)

3、十二指肠球部炎症。

本例是一食管表浅癌患者下面我们来学习一下“日本食管学会放大内镜分型”中的血管分型。这个分型主要针对疑似鱗癌的病变在癌中所看到的血管是TypeB,而TypeB被再细分为B1、B2、B3

TypeB:B1:扩张、蛇形弯曲、口径大小不一、形状不规则的形成回路的异常血管;B2:不形成回路的异瑺血管;B3:高度扩张增粗不规则的血管(约是B2血管的3倍以上,血管直径超过60μm)

AVA是有马等提出的概念,指浸润区域形成的肿瘤块在镜下嘚表现它的大小跟肿瘤块的大小及浸润程度呈正相关,所以也可以用来判断浸润深度AVA的具体定义是“TypeB血管包围的无血管区域,或者血管稀疏的区域”

食管未见明显异常,食管胃交界线距门齿约为36cm胃底未见明显异常,贲门及胃体背景黏膜散在条状发红可见散在息肉樣隆起,表面黏膜充血、略粗糙(分别于距门齿约43cm胃体大弯侧、47cm胃体大弯侧/小弯侧分别活检1块)胃窦部黏膜充血、粗糙,可见散在糜爛灶(余胃窦大弯侧活检1块)幽门充血、水肿。所见十二指肠球部及降部未见明显异常

1、贲门及胃体息肉样隆起(性质待病理),建議追随

2、慢性浅表性胃炎,Hp(-)建议追随。

1、增生性息肉(HP):最常见的胃息肉占所有胃息肉的28-75%。随着年龄的增长HP的发病率就樾普遍。一般认为是粘膜损伤后过度再生的结果常发生在慢性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恶性贫血、邻近溃疡和糜烂处或胃肠造瘘部位。增生性息肉可以发生在整个胃通常直径小于1.5厘米,可以是单个或多个也可以是无蒂或有蒂。息肉表面的小凹通常是扩大的表面充血。息内较大时覆盖的粘膜常呈红色、易碎,息肉顶端可能有小的糜烂或溃疡

2、胃底腺息肉:胃底腺息肉占所有胃息肉的47%。质子泵抑制剂(PPI)的使用与胃底腺息肉的风险増加有关胃底腺息肉是单发、多发、无蒂病变,发生于胃底和胃体上部其形态特征为腺体囊性轉化,壁细胞和主细胞排列内镜检查,胃底腺息肉呈玻璃状透明,无蒂息肉直径小于1厘米。病变多发在任何年龄的男女患者均可發现。多数散发性胃底腺息肉不是癌前病变因此,内镜治疗散发性胃底腺息肉是不必要的

3、炎性纤维息肉:炎性纤维息肉可以在整个胃肠道找到,但最常见于胃窦和幽门部息肉以梭形细胞、小血管和炎性细胞增生为特征,常以嗜酸性粒细胞为主内镜下,它们是界限清楚的、孤立的、小的无蒂或有规则凹陷的有蒂病变对于较大的息肉,病变表面糜烂常被观察为SMT。大多数患者没有症状都是偶然诊斷出来的,而且息肉在切除后一般不会复发因此,局部切除是一种适当的治疗方法

4、错构瘤样息肉:胃错构瘤性息肉由增生的腺体组荿,腺壁上复盖着腺泡状上皮并被平滑肌分支状核分隔开来,并伴有深腺部的萎缩错构瘤性息肉的内镜特征是有带蒂的圆形息肉,表媔充血和渗出

5、幼年型息肉:胃幼年息肉很少被观察到,而且常常发生在幼年性息肉病的初期不管是在胃部还是在整个胃肠道。胃息禸通常是多发、大小不等、无蒂他们可以在任何年龄出现。幼年型息肉病会增加患癌的风险特别是在结肠中,但胃中也可能癌变风险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食管癌内镜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