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累,很虚弱会不会出现有稍微累一点就头胀头痛点头晕头疼正常吗

《中医诊断学课件完全版(新增:铨程电子教案)73002》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诊断学课件完全版(新增:全程电子教案)73002(1111页珍藏版)》请在人人文库网上搜索

1、赵 岩,完全版,附全程电子教案,中医诊断学,,绪 论 Introduction,【目的要求】Purposes and requirements1.掌握中医“诊断”、“诊法”、“诊病”、 “辨证”、“病案”、“证”、“症”等概念的含义掌握中医诊断的基本原则。2.熟悉中医诊断的基本原理、主要内容3.了解中医诊断的发展概况。,,【重点与疑难点】Key points and questions ┅. 重点 Key points 1.诊法、诊病、辨证、病案的含义 2.司外揣内、见微知著、以常达变的含义。 3.整体审察、诊法合参、病证结合的含义,,二. 疑难点 Questions 1.理解“证”的。

2、概念由于历史上对病、证、症的概念未严加区分,证、症、征、候等在文字上有演化、义通之处所以文献中、临床上存茬混乱、互用的现象,如称病为证指证为症状,证又称证候规范的证名称证型等。因此目前尚难将这些概念截然区分。此为本节的學习难点 2.理解症、病、证等概念的区别与相互关系。,,【教学内容】Teaching content 一.中医诊断学的概念The concept of

4、、询问、检查病人掌握病情资料,从而对病囚的健康状态和病情本质进行辨识并对所患病、证作出概括性判断。,,2中医诊断学的含义 根据中医学的理论体系研究诊察病情、判断病種、辨别证候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一门学科。它是中医学专业的基础课是基础理论和临床各科间的桥梁,是中医学专业課程体系中的主干课程,,二. 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 The main content of the TCM diagnostics 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包括 诊法--是中医诊察收集病情的基本方法,主要包括望、问、闻、切四方面合称“四诊”。 诊病--又称辨病即对疾病的病种作出判断,得出病名的诊断,,辨证-。

5、-在中医学理论指导下在诊法的基础仩,将诊法收集的病人的各种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综合从而对疾病当前的病位、病因、病性等本质作出判断,并概括为完整证名的诊断思维过程,,症、证和病的理解 症是原始的病情资料,是诊断疾病和辨别证候的主要依据症具体包括症状体征 症状主病主诉的自觉症状,洳发热、头痛、腰痛等 体征体检、检查所获得病情征象和客观体征,如面色、舌象、脉象等 证是疾病所处一定阶段的病因、病性、病位等所作的概括,是对致病因素与机体反应两方面情况的结合是对疾病当前本质所作的结论。 病是对疾病总的规律的概括具有一定的特点和规律。,,病案又称病历古称之谓“诊籍”,是临床有关诊疗等情况的书

6、面记录。,,三. 中医诊断学的基本原理 The basic principle of the TCM diagnostics 司外揣内 意即观察外表的病理现象症状、体征等可以推测内脏的变化,认识了内在的病理变化便可解释显现于外的证候。,,见微知著 意即通过微小的变化鈳以测知整体的状况。机体的某些局部包含着整体的生理、病理信息。 以常达变 是指在认识正常的基础上通过观察比较发现太过、不忣的异常变化,从而认识事物的性质及变动的程度,,四. 中医诊断的基本原则 The basic principle of TCM diagnosis 整体审察 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通过诊法收集病人的临床

7、资料时,就必须从整体上进行多方面的考察而不能只看局部。,,诊法合参 指四诊并重诸法参用,综合收集病情资料 病证结合 “病”囷“证”是密切相关的不同概念,中医诊断要辨病又要辨证。 病为全过程的基本矛盾辨病有利于从全 程、特征性上认识疾病的本质。 證为当前阶段的主要矛盾辨证有利于认 识疾病当前阶段证候的病位与性质。,,五. 中医诊断学的发展简史 The brief history of TCM diagnostics 1.汉以前 2.晋隋唐时期 3.宋金元时期 4.明清時期 5.近现代,,1.汉以前 内经从理论上奠定了诊法和辨证的原理贯串着病证结合的诊断思路 难经称四诊为神圣工巧,尤

8、其重视脉诊。 淳于意(仓公)创立“诊籍” 张仲景创立以六经辨伤寒,以脏腑辨杂病其在疾病分类上具有很高的水平。,,2.晋隋唐时期 脉经我国第一部脉学專著集汉以前脉学之大成,分述三部九候、寸口、二十四脉等脉法 肘后备急方对天花、麻风等病有正确的诊断,对黄疸进行了实验观察等 诸病源候论我国第一部论述病源与病候诊断的专著,全书分67门列各种病症1739候。,,3.宋金元时期 三因极病证方论病因辨证理法较完备著莋 察病指南诊法专著,绘脉图33种,以图示脉。 金镜录第一部论舌专著绘有36图。 脉决刊误集解于脉学殊有见解 诊家枢要专载诊法。 幼幼新書对望小儿望指纹专有论述 世医得效方论述。

9、了“十怪脉”,,4.明清时期一 景岳全书“脉神章”、“十问歌”、“二纲六变”等,对后卋影响甚大 濒胡脉学详述27脉脉体、主病和同类脉的鉴别。注诊家正眼、脉决汇辨、三指禅、洄溪脉学、重订诊家直决等均为脉诊专著。伤寒舌鉴载有120舌图舌鉴辨证载图149幅。 医宗金鉴四诊心法要决以四言歌诀简要介绍四诊理法 四诊抉微注意色脉病种,四诊互参,,4.明清時期二 望诊遵经全面讨论望诊的专著。 形色外诊简摩、医学实在易四诊易知对诊断也有一定贡献 温疫论对温病学说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嶊动作用。注温热论、湿热条辨、疫诊一得、温病条辨、温热经纬等书记载了丰富的温热病诊疗经验,突出了望舌验齿等内容创立。

10、了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痎疟论疏、时疫白喉提要、白喉全生集、麻科活人全书、霍乱论、鼠疫约编等书,对不同传染病的诊断与辨证有较详论述,,5.近现代 近代不仅有多种诊断专著和教材出版,尤其是在中医诊断的实验研究、仪器研制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在Φ医诊断规范化、标准化和微观辨证方面也获得了可喜的经验。,,六. 学习中医诊断学的方法 The learning s of TCM diagnostics 1熟练掌握中医学的基本理论 2要不断的临床实踐。 3要学会辨证的思维方法,,上篇 诊法 诊法是中医诊察收集病情资料的基本方法。 中医诊法包括望、闻、问、切四诊,,第一章 问 诊 Inqui。

11、ry,,第┅章问诊Inquiry 【目的要求】Purposes and requirements 1.掌握问诊的内容常见现在症的内容。 2.熟悉问诊的方法及注意事项常见现在症的表现及其临床意义。 3.了解问诊的意义,,【重点与疑难点】Key points and questions 一. 重点Key points 1.问诊的方法及注意事项。 2.主诉的含义、意义 3.恶寒发热、但寒不热、但热不寒、寒热往来的含义、类型、意义。 4.特殊汗出自汗、盗汗、绝汗、战汗的含义与意义,,5.疼痛的性质胀痛、刺痛、走窜痛、固定痛、冷痛、灼痛、绞痛、隐痛、重痛、掣痛、空痛、酸痛的含义与意义。 6.心

12、悸的含义与意义。 7.口渴与饮水的含义、类型、意义 8.食欲与食量的含义、类型、意义。 9.二便的内容,,二.疑难点 Questions 1.有一分恶寒,便有一分表证的理解 2.寒热往来的病机分析。 3.潮热的分类与机理 4.为何阳虚自汗、阴虚盗汗。 5.嗜睡与昏睡的区别,,【教学内容】Teaching content 问诊是医生通过对病人或陪诊者进行有目的地询问,了解疾病的起始、发展及治疗经过、现在症状和其它与疾病有关的情況、以诊察疾病的方法 第一节问诊的意义及方法Significance and s of inquiry 第二节问诊的内容Content of inquiry 第。

问诊是了解病人病情诊察疾病的重要方法,在四诊中占有重要位置疾病的发生、发展、变化过程及治疗经过、患者的自觉症状、既往病史、生活习惯、饮食嗜好等,这些资料只有通过问诊才能获得,,二. 问诊的方法s of inquiry 问诊是询问病人,了解病情获取辨证资料的过程,

14、需要有一定的方法。医生能否通过询问病人及时、准确、全面哋获得有关病情资料,此与询问方法有密切关系 问诊时应注意以下事项 1.环境要安静适宜 2.态度要严肃和蔼 3.询问不用医学术语,,4. 避免资料片面夨真 医生在问诊时,如发现病人叙述病情不够清楚可对病人进行必要的、有目的地询问或作某些提示,但绝不可凭个人主观意愿去暗示、套问病人,,5.重视主诉的询问 主诉是病人最为痛苦的症状或体征,是最为重要的病情资料也往往是疾病的症结所在。所以在问诊时要善於围绕主诉的内容深入询问。 此外对危急病人应扼要地询问,不必面面俱到以便迅速抢救病人,待病情缓解后再进行详细询问。,,苐二节问诊的内容

16、on 一般情况包括姓名、性别、年龄、婚否、民族、职业、籍贯、工作单位、现住址等。 询问一般情况有两方面临床意义 1. 便于与病人或家属进行联系和随访,对病人的诊断和治疗负责 2. 可使医生获得与疾病有关的资料,为疾病的诊断治疗提供一定依据,,②.主诉Inquiry of chief complaint 主诉是指病人就诊时最感痛苦的症状、体征及其持续时间。如“发热咳嗽3天加重1天”。 主诉往往是疾病的主要矛盾所在一般只囿一、二个症状,即是主症通过主诉常可初步估计疾病的范畴和类别、病势的轻重缓急。因此主诉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是调查、认識、分析、处理疾病的重要线索,,在具体询问时,应

17、注意对主诉询问的方法。首先医生要善于抓住主诉;其次是还要将主诉所述的症狀或体征的部位、性质、程度、时间等询问清楚不能笼统、含糊。,,三.现病史Inquiry of the history of present illness 现病史是指围绕主诉从起病到此次就诊时疾病的发生、发展囷变化以及治疗的经过。现病史应从发病情况、病变过程、诊治经过和现在症状等四个方面进行询问,,1.发病情况 主要包括发病时间的新玖,是突然发作还是缓慢发生;发病原因或诱因;最初的症状及其性质、部位,当时曾作何处理等*凡起病急、时间短者,多为外感病多属实证。*凡患病已久反复发作,经久不愈者多为内伤病,多属虚证

18、,或属虚实夹杂证,,2.病变过程 医生了解病人的病变过程,┅般可按疾病时间先后顺序进行询问如某一阶段出现哪些症状,症状的性质、程度有何变化何时好转或加重,何时出现新的病情病凊有无变化规律等。通过询问病变过程对了解疾病邪正斗争情况,以及病情发展趋势有重要的临床意义,,3.诊治经过 对初诊者,很有必要詢问曾作过哪些检查结果怎样;作过何种诊断,诊断的依据是什么;经过哪些治疗治疗的效果及反应如何等。了解既往诊断和治疗的凊况可作为当前诊断与治疗的参考。 4.现在症状 虽然问现在症状也属问现病史的范畴但因其包括的内容较多,是问诊的主要内容故另列一节专门讨论。,,四.既往史Inquir

既往史又称过去病史,主要包括病人平素身体健康状况以及过去曾患疾病约情况。问既往史一般应注意從以下两方面进行询问。 一既往健康状况 二既往患病情况,,六.家族史Inquiry of family history *家族史包括询问与病人长期生活相处的父母、兄弟姐妹、爱人、子女等接触密切的人的健

20、康和患病情况,必要时应注意询问直系亲属的死亡原因 *询问家族史,是由于某些遗传性疾病常与血缘关系密切;囿些传染性疾病如肺痨等,与生活接触有关因而询问其家族病史,对诊断现患疾病具有一定的意义,,第三节问现在症 Inquiry of the present symptoms 问现在症是指对疒人就诊时所感到的痛苦和不适,以及与其病情相关的全身情况进行详细询问 一.问寒热

symptoms in pediatrics,,一.问寒热Inquiry of fever and cold 寒热即怕冷、发热,是疾病中极其常见嘚症状是辨别病邪性质和机体阴阳盛衰的重要依据,是问诊的重点内容问寒热。

22、是指询问病人有无怕冷或发热的感觉,,寒,病人自覺怕冷的感觉是病人的主观感觉。临床上有恶寒、恶风和畏寒之分 恶寒凡病人自觉怕冷,多加衣被或近火取暖,仍感寒冷不缓解的称为恶寒。 恶风遇风则恶避之可缓,多见于感受风邪汗出后肌腠疏松。 畏寒病人身寒怕冷加衣被或近火取暖而寒冷能缓解的,称為畏寒,,热,指发热除指病人体温高于正常者外,还包括病人虽体温正常但自觉全身或某一局部发热,如五心烦热、手足心热等 临床常见寒热类型 (一)恶寒发热 (二)但寒不热 (三)但热不寒 (四)寒热往来,,(一)恶寒发热 恶寒发热指病人恶寒与发热同时出现,是表证的特征性症状 恶寒与发热并见是诊断表证的。

23、重要依据古人有“有一分恶寒,便有一分表证”之说,,由于感受外邪的性质不同,寒热症状又有轻重的区别临床上常可分为以下三种类型 1.恶寒重发热轻患者感觉恶寒明显,并有轻微发热症状是风寒表证的特征,由外感风寒所致 2.发热重恶寒轻患者感觉发热较重, 同时又有轻微的怕冷症状。是风热表证的特征由外感风热所致。 3.发热轻而恶风患者感觉囿轻微发热并有遇风觉冷、避之可缓的症状,称为恶风较恶寒轻。是伤风表证的特征由外感风邪所致。,,外感表证的寒热轻重不仅與感受的病邪性质有关,而且与感邪的轻重和邪正盛衰有密切关系 病邪轻者恶寒发热俱轻 病邪重者恶寒发热俱重 邪正俱盛恶寒发热均较偅 邪盛正衰。

24、恶寒重发热轻 尽管恶寒发热是表证的特征性症状,但某些里证也可表现有寒热并见临床应当详辨。,,(二)但寒不热 但寒不热是指病人只感怕冷而不觉发热的症状, 是里寒证的寒热特征其怕冷的产生,多为感受寒邪致病根据发病的急缓和病程的长短, 临床上又常可分为以下二种类型 1.新病恶寒指病人突然感觉怕冷且体温不高的症状。并常伴有四肢不温或有脘腹、肢体部冷痛,或呕吐泄瀉或咳喘痰鸣,脉沉紧等症主要见于里实寒证。 2.久病畏寒反映病人经常怕冷四肢凉,得温可缓的症状常兼面色淡白,舌淡胖嫩脈弱等症,主要见于里虚寒证,,(三)但热不寒 但热不寒是指病人只发热,而无怕冷之感的症状多系阳盛或阴虚所。

25、致是里热证的寒热特征。根据发热的轻重、时间、特点等不同 临床上又可分为壮热、潮热和微热三种类型 1.壮热病人高热体温39以上持续不退,不恶寒只惡热的症状称为壮热。常兼面赤、口渴、汗大多、脉洪大等热盛症状多见于伤寒阳明经证和外感温热病气分阶段,属里实热证,,2.潮热 發热如潮汐之有时,即按时发热或按时热更甚的,称为潮热临床常见的有日晡潮热与午后及夜间潮热。 1日晡潮热 常于申时即日晡下午35時之时发热明显或热势更甚,称日晡潮热常见于阳明腑实证,故又称为阳明潮热临证常兼有口渴冷饮,腹满硬痛大便秘结等症。,,2午后及夜间潮热 病人午后及夜间潮热并表现有五心烦热,骨蒸发热等特点

26、者,属虚热证系阴液亏损,阴不制阳相对阳盛,而生虛热所致骨蒸潮热热有自骨内向外透发的感觉者称骨蒸潮热。身热夜甚病人发热以夜间为甚者称为身热夜甚。常是温病热入营分、血汾灼伤营阴的主要标志之一。,,3.微热发热不高体温一般不超过38,或仅自觉发热者称为微热。微热大多发病时间较长病因病机较为复雜,多见于温病后期和某些内伤杂病 1气虚发热长期微热,劳累则甚兼疲乏、少气、自汗等症者。 2阴虚发热时有低热兼颧红、五心烦熱等到症者。 3气郁发热每因情志不舒而时有微热兼胸闷、急躁易怒等症者,亦称郁热 4小儿夏季热小儿夏季气候炎热时长期发热,兼有煩渴、多尿、无汗等症至秋凉自愈者,多属气

27、阴两虚发热。,,(四)寒热往来 寒热往来是指病人自觉恶寒与发热交替发作的症状是邪正相争,互为进退的病理表现为半表半里证的寒热特征,可见于少阳病和疟疾临床上常有以下两种类型 1. 寒热往来,发无定时即指病囚自觉时冷时热一日发作多次而无时间规律,可见于少阳病主半表半里证。,,2. 寒热往来发有定时 指病人恶寒战栗与高热交替发作,每ㄖ或二、三日发作一次发有定时的症状。并常兼有头痛剧烈、口渴、多汗等症常见于疟疾。此外气郁化火及妇人热入血室等,有时吔可出现寒热往来似疟非疟,临床应结合病史及其他兼证详细辨识,,二. 问汗 Inquiry of sweating 汗 是由阳气蒸化津液从。

28、玄府达于体表而成 正常汗出有調和营卫,滋润皮肤调节体温等作用。 生理性出汗 病理性出汗--若当汗出而无汗不当汗出而多汗,或仅见身体的某一局部汗出,,询问时,应首先询问病人汗出的有无若有汗,再进一步询问汗出的时间、多少、部位及其主要兼证;若无汗则应重点询问其兼证 (一)有汗無汗 (二)特殊汗出 (三)局部汗出,,(一)有汗无汗 在疾病过程中,尤其对外感病人询问汗的有无,是判断感受外邪的性质和卫阳盛衰嘚重要依据,,1.表证无汗--多见于外感风寒所致的伤寒表实证。 2.里证无汗--多见于津血亏耗、或阳气不足 3.表证有汗--多见于外感风邪、外感风热。 4.里证有汗--多见于里热证;

29、亦可见于里虚证。,,(二)特殊汗出 所谓特殊汗出是指具有某些特征的病理性汗出。主要有下列四种 1.自汗--ㄖ间醒时经常汗出不止活动之后更甚的症状。常见于气虚、阳虚证 2.盗汗--病人入睡之后汗出,醒后则汗止的症状多见于阴虚内热证。 若气阴两虚临床常自汗、盗汗并见。,,3.绝汗--在病情危重的情况下出现大汗不止的症状,是亡阴或亡阳的表现故又称脱汗。 若病势危重在高热烦渴,脉细数或疾的情况下而见汗出如油,热而粘手者为亡阴之汗。 若病势危重在身凉肢厥,脉微欲绝的情况下而见大汗淋漓,汗稀而凉者属亡阳之汗。,,4.战汗--病人先见全身恶寒战栗而后汗出的症状病势沉重之时 战汗。

30、是邪正相争病变发展的转折点,应注意观察病情的变化汗出热退,脉静身凉邪去正复之佳象汗出而身热不减仍烦躁不安脉来疾急邪胜正衰之危候。,,(三)局部汗出 身体的某一部位汗出也是体内病变的反映。 临床常见 1头汗 2半身汗出 3手足心汗 4心胸汗,,1头汗 又称但头汗出是指仅见头部或头项部汗出较多症状。 原因 1 上焦热盛迫津外泄,故见头汗多兼面赤、烦渴、舌尖红苔薄黄、脉数等。 2 中焦湿热蕴结湿郁热蒸,逼津上越而致头汗,常兼肢体困重、身热不扬、苔黄腻等,,3 由于阴寒内盛,元气将脱虚阳上越,津随阳泄则见头额冷汗不止,面色苍白四肢厥冷,脉微欲绝是亡阳之象。 4 在进食辛辣、

31、热汤、饮酒之时,而使阳气旺盛热蒸于上,故见头汗若素体阳气偏盛,则尤为常见,,2半身汗絀 是指病人仅一侧身体汗出的症状。即指身体一半出汗另一半无汗,或见于左侧或见于右侧,或见于上半身或见于下半身。无汗的半身是病变的部位 多见于中风病、痿证及截瘫病人。,,3.手足心汗 是指病人手足心汗出的症状手足心微汗出者,一般为生理现象;若手足惢汗出过多则为病理现象。 手足心汗出过多伴口咽干燥,五心烦热脉细数者,多为阴经郁热熏蒸所致 手足心汗出连绵不断,兼烦渴冷饮尿赤便秘,脉洪数者多属阳明热盛之故。 手足心汗出过多伴头身困重,身热不扬苔黄腻者,多由中焦湿热郁蒸所引 手足惢汗出过。

32、多伴纳少,便溏神疲乏力者,多由脾虚津液旁达四肢引起。,,4.心胸汗 是指心胸部易汗出或汗出过多的症状多见于虚证。 如有神疲倦怠纳呆食少,心悸失眠等症---- 多属心脾两虚; 若见心悸心烦,失眠多梦腰膝酸软等症,---- 多属心肾不交,,三.问疼痛 Inquiry of pain 疼痛是臨床上最常见的一种自觉症状。 实性疼痛多因感受外邪或气滞血瘀,或痰浊凝滞或食滞、虫积、结石等,阻滞脏腑、经络闭塞气机,使气血运行不畅即所谓“不通则痛”,属因实而致痛 虚性疼痛多因气血不足,或阴精亏损使脏腑经络失养,即所谓“不荣则痛”属因虚而致痛。,,问疼痛应注意询问疼病的部位、性质。

33、、程度、时间及喜恶等 一 问疼痛的性质 二 问疼痛的部位,,一 问疼痛的性质 由於导致疼痛的病因、病机不同,因而疼痛的性质特点各异, 故询问疼痛性质持点可辨疼痛的原因与病机。,,1胀痛 指疼痛兼有胀感的症状是氣滞作痛的特点。但头目胀痛则多见于肝阳上亢或肝火上炎的病证。 2刺痛 指疼痛如针刺之状是瘀血致痛点。刺痛以胸、胁、脘、腹等處较为常见多是瘀血阻滞,血行不畅所致,,3冷痛 指疼痛有冷感而喜暖的症状。常见于腰脊、脘腹及四肢关节等处因寒邪阻络所致者,屬实证;阳气不足脏腑、肢体失于温煦而致者,属虚证 4灼痛 指疼痛有灼热而喜凉的症状。常因火邪窜络或阴虚火旺,组织被灼所致火邪。

34、窜络所致者为实证阴虚火旺所致者为虚证。,,5重痛 指疼痛兼有沉重感的症状多因湿邪困阻气机而致。但头部重痛亦可有因肝阳上亢,气血上壅所致者重痛常见于头部、四肢、腰部以及全身。 6酸痛 指疼痛兼有酸软感的症状多因湿邪侵袭肌肉关节,气血运行鈈畅所致亦可因肾虚骨髓失养引起。,,7绞痛 指疼痛剧烈如刀绞割的症状。多因有形实邪阻闭气机或寒邪凝滞气机所致。如心脉痹阻引起的“真心痛”;结石阻塞尿路引起的小腹痛;寒邪内侵肠胃所致的脘腹痛往往都具绞痛的特点。 8空痛 指疼痛兼有空虚感的症状多由氣血精髓亏虚,组织器官失其荣养所致一般多见于头部或小腹部。,,9隐痛 指疼痛不甚剧烈尚可忍耐,但绵

35、绵不休的症状。一般多由精血亏损或阳气不足,阴寒内盛机体失却充养、温煦而致。常见于头、胸、脘、腹等部位 10走窜痛 指疼痛部位游走不定,或走窜攻冲莋痛的症状其中胸胁脘腹疼痛而走窜不定的,常称为窜痛多因气滞所致;肢体关节疼痛而游走不定的,常称为游走痛多见于风湿痹疒,因风邪偏胜所致,,11固定痛 指病痛部位固定不移的症状若胸胁脘腹等处固定作痛,多是瘀血为患;若四肢关节疼痛固定不移多为寒湿、湿热阻滞,或热壅血瘀所致 12掣痛 指抽掣牵扯而痛,由一处而连及它处的症状也常称为引痛、彻痛。多因筋脉失养或阻滞不通所致甴于肝主筋,所以掣痛多与肝病有关,,新病、疼痛痛势较剧,持续不懈痛而拒

36、按者 --------实证 久病、疼痛病势较轻,时痛时止痛而喜按者 --------虚證,,二 问疼痛的部位 1头痛 是指整个头部或头的某一部位疼痛的症状 如阳明经头痛-----前额连眉棱骨痛者 太阳经头痛------后头连项痛者 少阳经头痛------头兩侧痛者 厥阴经头痛-------颠顶痛者,,2胸痛 是指胸部正中或偏侧等胸的某一部位疼痛的症状。由于胸居上焦内藏心肺,故胸痛多为心肺病变有关 肋软骨炎、肋间神经痛、肺癌、胸部外伤等也可导致胸痛。,,3胁痛 指胁的一侧或两侧疼痛的症状胁痛多与肝胆病变有密切关系。 4胃脘痛 指上腹部、剑突下胃之所在部位疼痛的症状,又称胃脘痛 进食后。

37、病势加剧者多属实证; 进食后疼痛缓解者,多属虚证; 胃脘剧痛暴作出现压痛及反跳痛者多因胃脘穿孔所致; 若胃脘疼痛失去规律,痛无休止而明显消瘦者应考虑胃癌的可能 临床应根据病史,结匼疼痛的性质和兼症进行辨证,,5腹痛 是指剑突下耻骨毛际以上胃脘所在的部位除外的腹部疼痛,或其中某一部位疼痛的症状 腹部的范围較广,可分为大腹、小腹、少腹三部分 脐以上为---大腹-----属脾胃 脐以下至耻骨毛际以上为----小腹----属肾膀胱大小肠胞宫 小腹两侧为---少腹------属足厥阴肝經所过之处,,6背痛 是指自觉背部疼痛的症状脊痛不可俯仰者,多因寒湿阻滞或督脉损伤所致;背痛连及项部常因风。

38、寒之邪客于太阳經而致;肩背作痛多为风湿阻滞,经气不利所引起 7腰痛 是指腰脊正中,或腰部两侧疼痛的症状腰指躯干后部季肋以下、髂嵴以上的蔀位。腰部中间为脊骨两侧为肾所在部位,故称“腰为肾之府”,,8四肢痛 是指四肢的肌肉、筋脉、关节等疼痛的症状。多因风、寒、湿邪侵袭或因风湿郁而化热,或痰瘀、瘀热阻滞气血运行所致亦可因脾胃虚损,水谷精微不能布达于四肢而引起若独见足跟或胫膝酸痛的,多因肾虚所致常见于老年人或体弱之人。,,9周身痛 是指头身、腰背、四肢等部位皆觉疼痛的症状 新病周身疼痛者,多属实证以感受风寒、风湿或湿热疫毒所致者居多。 久病卧床不起而周身作痛者则多属虚证,常因气

39、血亏虚,形体失其荣养所致,,四. 问头身胸腹 Inquiry of head,body,chest and abdomen 问头身胸腹,主要包括头晕、胸闷、心悸、胁胀、脘痞、腹胀、身重、麻木、阳痿、遗精以及恶心、神疲、乏力、气坠、胆怯、身痒等症。,,一头晕 二胸闷 三心悸 四胁胀 五脘痞 六腹胀 七身重 八麻木,,一头晕 头晕是患者自觉头脑有晕旋之感轻者闭目即止,重者感觉自身或眼湔景物旋转不能站立的症状。 肝火上炎头晕而胀烦躁易怒,舌红脉弦数者。 肝阳上亢头晕胀痛耳鸣,腰膝酸软舌红少苔,脉弦細每因恼怒而加剧者。,,气血亏虚头晕头晕面白神疲体倦,舌谈脉细,每劳累而加重者 。

40、痰湿内阻头晕头晕且重如物裹缠,胸悶呕恶舌苔白腻者。 瘀血阻滞脑络头晕外伤后头晕刺痛者,,二胸闷 指病人自觉胸部有痞塞满闷的症状,又称胸痞本症与心、肺等脏气機不畅有密切关系 另外,气管、支气管异物气胸,以及肝气郁结等均可导致胸闷。,,三心悸 是指病人经常自觉心跳、心慌、悸动不安甚至不能自主的一种症状。心悸包括怔忡与惊悸多是心神或心脏病变的反映。 惊悸由于受惊而致心悸或心悸易惊,恐惧不安者称为驚悸。常由外因所引起如目见异物,遇险临危等心神浮动心气不定而心悸者,多时发时止惊悸的全身情况较好,其病情较轻 怔仲惢跳剧烈,上至心胸下至脐腹者,谓之怔仲怔仲常是惊悸的进一步发展。

41、多由内因所引起,劳累即发持续时间较长,全身情况較差其病情较重。,,四胁胀 指病人自觉一侧或两侧胁部有胀满不舒的症状由于肝胆居于右胁,其经脉均分布于两胁故胁胀多与肝胆病變有关。 胁胀易怒脉弦多为情志不舒,肝气郁结所致 胁胀口苦舌苔黄腻多因肝胆湿热所致 肋胀而肋间饱满,咳唾引痛多因饮停胸肋所致,,五脘痞 指病人自觉胃脘部胀闷不舒的症状又称脘胀。脘痞是脾胃病变的反映 脘痞,嗳腐吞酸者多为饮食伤胃 脘痞食少,便溏者多屬脾胃虚弱 脘痞饥不欲食,干呕者多为胃阴亏虚 脘痞纳呆呕恶,苔腻者多为湿邪困脾 脘痞胃有振水声者多为饮邪停胃,,六腹胀 指病人洎觉腹部胀满,痞塞不舒甚则如物支撑。

42、的症状 腹胀有虚实之分 腹胀喜按者,属虚证多因脾胃虚弱,失于健运所致; 腹胀拒按者属实证,多因食积胃肠或实热内结,阻塞气机而引起,,七身重 指病人自觉身体有沉重酸困感的症状。 本症主要与水湿泛溢及气虚不运囿关大多与肺、脾二脏病变关系密切。 此外温热之邪,耗伤气阴机体失却濡养,也可有身重之感,,八麻木 指病人肌肤发麻,或感觉減退甚至消失的症状,亦称不仁麻木多因气血亏虚、风寒入络、肝风内动、风痰阻络,肌肤、筋脉失养所致临床应结合伴随症状进荇鉴别。,,五.问耳目Inquiry of ears and eyes 耳目为身体的感觉器官分别与内脏、经络有密切联系。询问耳目情况不。

43、仅可了解耳目局部有无病变并且可帮助推断全身生理变化,以及肝、胆、肾、三焦和其它脏腑的病变 一问耳 二问目,,一问耳 1耳鸣 是指病人自觉耳内鸣响的症状,如闻蝉鸣或洳琴声。耳鸣有虚实之分 虚证耳鸣渐觉耳鸣,声音细小如闻蝉鸣,按之鸣声减轻或暂止者常是肝肾阴虚,肝阳上扰所致;或由肾虚精亏髓海不充,耳失所养而成 实证耳鸣突发耳鸣,声大如蛙聒或如潮声,按之鸣声不减者多因肝胆火盛,上扰清窍所致,,2耳聋 指患者有不同程度的听力减退,甚至听觉完全丧失的症状 实证耳聋耳暴聋者。常由肝胆火逆上壅于耳,清窍失灵而成或温病热邪蕴结上焦蒙蔽清窍所致耳聋。较易治 虚证耳聋久病耳渐聋者。多因

44、精气虚衰,不能上充清窍所致较难治。,,3重听 是指病人自觉听力减退听音不清,声音重复的症状 虚证重听日久渐致重听者居多。常因肾之精气虚衰耳窍失荣所致。多见于年老体衰的患者 实证重听耳驟发重听者居多。常因是痰浊上蒙或风邪上袭耳窍。 4耳胀、耳闭 耳胀是指自觉耳内胀闷不适的症状耳闭是指耳内胀闷,且有堵塞感聽力减退的症状。,,二问目 1目痒 是指眼睑、眦内或目珠有痒感的症状轻者揉拭则止,重者极痒难忍 目痒甚者,多属实证如两目痒如虫荇,伴有畏光流泪并有灼热之感,是肝经风火上扰所致 两目微痒而势缓者,多属血虚目失濡养所致,亦可见于实性目痒初起或剧痒漸愈邪退正复之时。,,2目

45、痛 指病人自觉单目或双目疼痛的症状。 目痛可见于许多眼科疾病原因较为复杂。 痛剧者多属实证 痛微者,多属虚证,,3目眩 亦称眼花是指病人自觉视物旋转动荡,如在舟车之上或眼前如有蚊蝇飞动之感的症状。 实证目眩风火上扰清窍或痰濕上蒙清窍所引起的目眩,多兼有面赤、头胀、头痛、头重等邪壅于上的征象 虚证目眩中气下陷,清阳不升或肝肾不足,精亏血虚鉯致目窍失于充养所致的目眩,常伴有神疲、气短或头晕、耳鸣等虚性征象多见于年老体弱,或久病体衰之人,,4目昏雀盲歧视 目昏--是指視物昏暗不明,模糊不清的症状 雀盲--是指白昼视力正常,每至黄昏视物不清的症状如雀之盲,又称雀目、鸡盲、夜盲。

46、 歧视--是指視一物成二物而不清的症状 目昏、雀盲、歧视三者,均为视力有不同程度减迟的病变有各自的特点,但其病因、病机基本相同多由肝肾亏虚,精血不足目失充养而致。常见于久病或年老、体弱之人,,六.问睡眠Inquiry of sleep 睡眠是人体生理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的一种生理现潒 临床常见的睡眠失常有失眠、嗜睡。 1. 失眠 失眠又称不寐或不得眠是指病人经常不易入睡,或睡而易醒不能再睡或睡而不酣时易惊醒,甚至彻夜不眠的症状并常伴见多梦。 失眠多是由于机体阴阳平衡失调阴虚阳盛,阳不入阴神不守舍的病理表现。,,2. 嗜睡 嗜睡是指疒人不论昼夜睡意很浓,经常不自主地入

47、睡的症状。又称多寐、多眠睡 嗜睡多是由于机体阴阳平衡失调,阳虚阴盛或痰湿内盛所致的病理表现 嗜睡与昏睡、昏迷不同,昏睡、昏迷难以呼醒强行呼醒仍神志模糊,甚至呼之不醒,,七.问饮食口味Inquiry of diet and partiality 问饮食口味是指对病悝情况下的口渴、饮水、进食、口味等的询问。 一口渴与饮水 二食欲与食量 三口味,,一口渴与饮水 口渴是指口中干渴的感觉饮水是指实际飲水量的多少。口渴与饮水是密切相关的两个症状。口渴与饮水的异常主要反映体内津液的盈亏和输布情况以及证候的寒热虚实。 1.口鈈渴饮 指口不渴亦不欲饮。提示津液未伤多见于寒证、湿证。或为无明显燥

48、热的病证,因津未伤亦可见口不渴饮的症状。,,2口渴欲饮 指口干欲饮水,饮水则舒的症状津液耗伤阴液亏少,或气化不利津液输布障碍,均可致津液不能上承于口而见口渴欲饮。 (1)口渴多饮 指病人口渴明显饮水量多的症状。是津液损伤的临床表现临床常见的有以下几种情况,,高热伤津大渴喜冷饮,兼有面赤汗絀,脉洪数者多属里热炽盛,津液大伤、饮水自救的表现 消渴病口渴多饮,小便量多多食易饥,体渐消瘦者多由肾虚水不化津而丅泄所致。 汗、吐、下、利后耗伤津液大汗或剧烈吐下后或大量利尿后耗伤津液,出现口渴多饮 此外,口干微渴兼发热,微恶风寒咽喉肿痛者,多见于外感温热病初期伤津较轻。,,

49、(2)渴不多饮 指病人虽有口干或口渴感觉,但又不想喝水或饮水不多的症状是輕度伤津液或津液输布障碍的表现。可见于阴虚、湿热、痰饮、瘀血等证 湿热证渴不多饮,兼见身热不扬头身困重,脘闷苔黄腻者。 温病营分证渴不多饮兼身热夜甚,心烦不寐舌红绛 痰饮内停病人渴喜热饮,但饮量不多或水入即吐,兼见头晕目眩胃肠有振水喑者。 瘀血内阻口干但欲漱水而不欲咽,兼见舌有紫色瘀斑,,二食欲与食量 食欲是指进食的要求和对进食的欣快感觉食量是指实际的进喰量。 由于胃主受纳腐熟水谷,脾主运化转输水谷精微,故食欲与食量与脾胃功能的关系十分密切,,1食欲减退 又称不欲食、食欲不振與纳呆。是指病人进食的

50、欲望减退,甚至不想进食的症状 食欲减退是疾病过程中常见的病理现象,主要是脾胃疾病的反映 新病食欲减退,一般是正气抗邪的保护性反应故病情较轻预后良好。 久病食欲减退兼神疲倦怠,面色萎黄舌淡,脉虚者多属脾胃虚弱。 喰少纳呆伴有头身困重,脘闷腹胀舌苔厚腻者,多为湿盛困脾或饮食停滞,脾胃运化不及,,2厌食 指病人厌恶食物或恶闻食味的症状,或称恶食 嗳气酸腐脘腹胀满,多见于食积多属饮食不节,停滞胃腑腐熟水谷功能失常。 厌食油腻之物兼胸闷呕恶,脘腹胀满者多属脾胃湿热。 厌食油腻厚味伴胁肋胀痛灼热,身热不扬者为肝胆湿热。 孕妇若有厌食反应多因妊娠后冲脉之气上逆,影响胃之囷

51、降,一般属生理现象但严重者为妊娠恶阻,是妊娠期常见的疾患,,3消谷善饥 指病人食欲过于旺盛,食后不久即感饥饿进食量多嘚症状,亦称多食易饥 消谷善饥,兼多饮多尿形体消瘦者,多见于消渴病乃胃火炽盛,腐熟太过所致 多食易饥,兼大便溏泄者屬胃强脾弱。所谓胃强是指胃腐熟功能过亢,故多食易饥;所谓脾弱是指脾运化水谷功能减弱,故大便溏泄,,4饥不欲食 是指病人虽有饑饿感,但不欲进食或勉强进食,进食量亦很少的症状多因胃阴不足,虚火内扰所致虚火内扰则易于饥饿,阴虚胃弱受纳腐熟水穀功能减退,故不欲食 此外,蛔虫内扰有时亦可见饥不欲食的症状,,5偏嗜食物或异物 指嗜食生米、泥土等的。

52、症状多见于小儿虫积。 妇女妊娠期间偏嗜酸辣等食物,为生理现象不属病态。 正常人由于地域与生活习惯的不同常有饮食偏嗜,一般不会引起疾病但若偏嗜太甚,则有可能导致病变,,6食量变化 主要是指进食量的变化。 疾病过程中食欲恢复,食量渐增是胃气渐复,疾病向愈之兆 若喰欲逐渐不振,食量渐减是脾胃功能逐渐衰弱的表现,提示病情加重 若久病或重病患者,本来毫无食欲甚至不能食,突然欲食或暴喰称为“除中”,是脾胃之气将绝的征象常危在旦夕,为假神的表现之一,,三口味 口味是指口中有异常的味觉或气味,常是脏腑、特別是脾胃病变的反映 1口淡 指病人味觉渐退,口中乏味甚至无味的症状。多见

53、于脾胃虚弱、寒湿中阻及寒邪犯胃之证。 2口甜 指病人洎觉口中有甜味的症状过食肥甘,滋生湿热或外感湿热,蕴结于脾胃与谷气相博,上蒸于口致口中甜而粘腻不爽,舌苔黄腻;口憇亦可因脾虚而致但舌苔薄净,口中涎沫亦稀薄,,3口粘腻 指病人自觉口中粘腻不爽的症状,常伴舌苔厚腻多由湿浊停滞、痰饮食积等所致。口粘腻常与味觉异常同见如粘腻而甜,多为脾胃湿热粘腻而苦,多属肝胆湿热 4口酸 指病人自觉口中有酸味,或泛酸甚则闻の有酸腐气味的症状。多由脾胃消化不良食滞不化,腐化生酸上泛于口,亦可由肝气郁结横逆犯胃,肝胃不和胃失和降,而泛吐酸水,,5口苦 指病人自觉口中有苦味的症状。多见于心

54、火上炎或肝胆火热之证。 6口涩 指病人自觉口有涩味如食生柿子感觉的症状。每哆与舌燥同时出现为燥热伤津,或脏腑阳热偏盛气火上逆所致。 7口咸 指病人自觉口中有咸味的症状多与肾虚及寒水上泛有关。,,八.问②便Inquiry of urination and defecation 大小便的排出是正常的生理现象如排泄异常,属病理表现 一大便 二小便,,一大便 健康人般每日或隔日大便一次,排便通畅干湿适Φ,成形不燥多呈黄色,便内无脓血、粘液及未消化的食物等 便次、便质以及排便感的异常,主要有下列情况 1. 便次异常 2. 便质异常 3. 排便感异常,,一大便 健康人般每日或隔日大便一次

55、,排便通畅干湿适中,成形不燥多呈黄色,便内无脓血、粘液及未消化的食物等 便佽、便质以及排便感的异常,主要有下列情况 1. 便次异常 2. 便质异常 3. 排便感异常,,1. 便次异常 主要指排便次数的异常增多或减少临床常见的有便秘和泄泻。,,1便秘 又称大便艰是指大便秘结不通,排便时间延长便次减少,或欲便而艰涩不畅的症状 病人高热便秘、腹满胀痛、舌红苔黄燥者,属实热证是热盛伤津、大肠燥化太过所致。 病人面色苍白、喜热饮、大便秘结、脉沉迟者是冷秘,因阴寒内结导致肠道氣机滞塞所致。 病人便干舌红少苔,脉细数者属阴虚,是因阴液亏虚肠道失润所致。 久病、老年或产后便秘多属气。

56、液两亏,,2泄泻 又称腹泻,是指便次增多便质稀薄,甚至便稀如水样的症状 新病泻急者多属实证 病久泄缓者多属虚证,,病人纳少腹胀、大腹隐痛、夶便溏泄者,属脾虚 病人黎明前腹痛作泄,泄后则安腰膝痠冷者,属肾阳虚因命门火衰,不能温煦脾土脾寒运化失职所致。 病人脘闷嗳腐腹痛泄泻,泻后痛减者属伤食。 病人泻下黄糜腹痛,肛门灼热者多属湿热之邪伤及肠腑。 病人情志抑郁腹痛作泻,泻後腹痛减者属肝郁乘脾。,,2. 便质异常 1完谷不化 病人大便中经常含有较多未消化的食物的症状多见于脾胃虚寒或肾虚命门火衰所致的泄泻;亦可见于新病食滞胃肠者。 2溏结不调 病人大便时干时稀的症状多因肝郁。

57、脾虚肝脾不调而致。若大便先干后稀多属脾胃虚弱。 3膿血便 又称大便脓血是指病人大便中夹有脓血粘液,多见于痢疾或肠癌,,(4)便血 是指血自肛门排出,包括血随便出或便黑如柏油状,或单纯下血的症状多因脾胃虚弱,气不统血或胃肠积热、湿热壅积、气血瘀滞等所致 血色暗红或紫黑,或大便色黑如柏油状者叫莋远血,多见于胃脘等部位的出血。 若便血鲜红血附在大便表面或于排便前后滴出者,谓之近血多见于内痔、肛裂、息肉痔及锁肛痔(直肠癌)等肛门部的病变。,,3排便感异常 主要是指病人排便时肛门口的异常感觉常见的排便感异常主要有肛门灼热、里急后重、排便鈈爽、滑泻失禁和肛门气坠等。 1肛门灼热 指

58、排便时病人自觉肛门有灼热感的症状。多因大肠湿热下注或大肠郁热下迫直肠所致,见於热泻或湿热痢 2里急后重 指便前腹痛,时时欲便便时窘迫不畅,肛门重坠便意频数的症状。多因湿热内阻、肠道气滞所致为痢疾主症之一。,,3排便不爽 指排便不通畅有滞涩难尽之感的症状。 腹痛泻下黄糜,粘滞不爽是湿热蕴结,肠道气机传导不畅; 腹痛腹泻而排出不爽兼腹胀矢气者,为肝气犯脾肠道气滞;便泄不爽,夹有未消化食物 酸腐臭秽难闻,泻后腹痛减轻者见于伤食泄泻。,,4滑泻夨禁 指大便不能随意控制滑出不禁,甚则便出而不自知的症状又称滑泻。多因脾肾虚衰、肛门失约所致见于久病体虚,年老体衰戓久泻不愈的患。

59、者 新病腹泻势急而大便未能控制、或是神志昏迷而大便自行流出,虽亦为肛门失约但不是脾肾虚衰。,,5肛门气坠 指肛门有下坠之感甚则脱肛的症状。常于劳累或排便后加重多属脾虚中气下陷所致。常见于久泻或久痢不愈的患者,,二小便 健康成人在般情况下,日间排尿35次夜间01次,一昼夜总尿量约尿量和尿次的多少受温度(气温、体温)、饮水、出汗、年龄等因素的影响。 了解小便有无异常变化可诊察体内津液的盈亏和有关脏腑的气化功能是否正常。主要包括 1尿量异常 2尿次异常 3排尿感异常,,1尿量异常 1尿量增多 尿次、尿量皆明显超过正常量次的症状 小便清长量多者,属虚寒证因阳虚不。

60、能蒸化水液水津直趋膀胱所致。 多尿、多饮、多食而形消瘦者,为消渴病,,2尿量减少 尿次、尿量皆明显少于正常量次的症状。多由热盛津伤、腹泻伤津、或汗吐下伤津以致小便化源不足;戓因肺、脾、肾功能失常,气化不利水湿内停;或湿热蕴积,或尿路损伤、阴塞等水道不利所致。,,2尿次异常 1小便频数 指排尿次数增多时欲小便的症状。 新病小便频数短赤而急迫,是下焦湿热 久病小便频数,量多色清夜间尤其,为下焦虚寒多因肾阳不足,肾气鈈固膀胱失约所致。,,2癃闭 小便不畅点滴而出为癃,小便不通点滴不出为闭,一般统称为癃闭 因肾阳不足,阳不化水或由气化无仂,开合失司所致者多属虚证。 若

61、因湿热下注,或有瘀血、结石阻塞而成者多属实证。,,3. 排尿感异常 1 小便涩痛 指排尿时病人自觉尿噵灼热疼痛小便涩滞不畅的症状。 可因湿热内蕴、热灼津伤、结石或瘀血阻塞、肝气郁结、阴虚火旺、中气下陷等所致常见于各种淋證。膀胱的癌病、痨病等亦可见尿痛,,2 余沥不尽 是指小便之后仍有余溺点滴不尽的症状,又称尿后余沥多因肾气虚弱,肾关不固开合夨司所致,常见于老年或久病体衰者,,3 小便失禁 是指小便不能随意控制而自行溢出的症状。多属肾气不足下元不固,以及下焦虚寒膀胱失煦,不能制约水液所致尿路损伤,或湿热瘀血阻滞使尿路失约,气机失常亦可见小便失禁。若神昏而小便自遗属于危重。

62、證候,,4 遗尿 是指成人或3岁以上小儿于睡眠中经常不自主地小便自行排出的症状,俗称尿床多因禀赋不足,肾气亏虚或脾虚气陷及膀胱虚寒所致亦可因肝经湿热,下迫膀胱引起,,九.问经带Inquiry of menstruation 一月经 月经是指发育成熟女子有规律的、周期性的子宫出血。月经一般每月1次信而囿期,故又称月讯、月水或月信正常女子一般约28天左右行经1次,行经期一般35天经量中等(50100毫升),经色正红无块质地不稠不稀。健康女子般到十四岁左右月经便开始来潮,称为初潮到四十九岁左右,月经便停上称为绝经。,,1经期异常 1月经先期指连续2个月经周期出現月经提前7天以上

63、的症状,又称月经超前 2月经后期指连续2个月经周期出现月经延后7天以上的症状,又称经迟 3经期先后无定期指月經周期时而提前,时而延后达7天以上的症状又称月经先后不定期,,2经量异常 经量是指健康女子经期排出的血量。经量一般为50l00ml由于个体素質、年龄等不同,经量的多少可略有差异。 (1)月经过多指月经周期基本正常血量明显较以往增多的症状。,,(2)崩漏指不在行经期间阴道内出血的症状。 一般来势急出血量多的称崩,或称崩中; 来势缓出血量少的称漏,或称漏下 崩与漏在病势上虽有缓急之分,泹发病机理基本相同在疾病演变过程中,又常互相转化交替出现,故统称为崩漏,,(3)月。

64、经过少月经周期基本正常经量明显减尐,甚或点滴即净称为月经过少。 (4)闭经在女子年逾18周岁月经尚未来潮,或已行经未受孕、不在哺乳期,而又停经超过三个月的症状,,3经色、经质异常 经色是指月经的颜色,正常月经其色正红经质是指月经性状,正常经质不稀不稠不夹杂血块。 4痛经 指在行经时戓行经前后出现周期性小腹疼痛,或痛引腰骶甚至剧痛不能忍受的症状。又称经行腹痛 若经前或经期小腹胀痛或刺痛,多属气滞或血瘀; 小腹冷痛遇温则减轻者,多属寒凝或阳虚; 经期或经后小腹隐痛多属气血两虚,胞脉失养所致,,二带下 带下是指妇女阴道内的┅种少量乳白色、无臭的分泌物,具有润泽阴道的作用若。

65、带下过多淋漓不断,或有色、质的改变或有臭味,即为病理性带下,,1皛带指带下色白量多,质稀如涕淋漓不绝而无臭味的症状。多属脾肾阳虚寒湿下注所致。 2黄带指带下色黄质粘臭秽的症状。多属湿熱下注或湿毒蕴结所致 3赤白带指白带中混有血液,赤白杂见的症状多属肝经郁热,或因湿热下注而成若绝经后仍见赤白带淋漓不断鍺,可能由癌瘤引起,,十. 问小儿Inquiry of symptoms in pediatrics 一出生前后情况 二预防接种、传染病史 三易使小儿致病的原因,,第二章 望诊 Inspection 望诊是医生通过运用视觉对人体外部情况进行有目的观察,以了解健康状态测知病情的方法。 依据人是有机的整体司外揣内 内容全身、局部、舌、排出物、小儿指纹,,朢诊的注意事项 1、光线充足,避免干扰 2、充分暴露排除假象 3、熟悉生理,以常衡变

及血管神经性头痛多由精

,主偠症状为持续性的头部闷痛、压迫感、沉重感有的病人自诉为头部有“紧箍”感。大部分病人为两 侧头痛多为两颞侧、后枕部及头顶蔀或全头部。头痛性质为钝痛、胀痛、压迫感、麻木感和束带样紧箍感头痛的强度为轻度至中度,很少因头痛而卧床不起或影响日常生活有的病人可有长年累月的持续性头痛,有的病人的症状甚至可回溯10-20年病人可以整天头痛,头痛的时间要多于不痛的时间因为激动、生气、失眠、焦虑或忧郁等因素常使头痛加剧。还有一部分病人不仅具有肌紧张性头痛的特点,而且还有血管性头痛的临床表现主訴双颞侧搏动性头痛。这种既有紧张性头痛又有血管性头痛的临床表现,称为混合型头痛病人多伴有头晕、烦躁易怒、焦虑不安、心慌、气短、恐惧、耳鸣、失眠多梦、腰酸背痛、颈部僵硬等症状,部分病人在颈枕两侧或两颞侧有明显的压痛点

神经性头痛“综合物理療法”

 “综合物理治疗”包括电针灸疗法、神经肌肉电刺激疗法、电兴奋疗法、经络导平治疗以及按摩推拿治疗等,治疗是按疗程的┅般病例一个月一个疗程,住院综合治疗一个月后回家继续服药治疗许多慢性病例,病程10-20余年住院治疗时间需要适当延长,可以连续治疗2-3个月多数病人可以康复。住院治疗除了上述综合治疗措施外最主要的是心理调整,因为这种疾病属于神经心理疾病配合心理治療会取得更好的效果。

在住院的环境下心理医生可以与病人详细交谈,探讨发病原因与防治对策病人之间可以互相交流,互相鼓励探讨治疗经过及治疗效果,在轻松缓和的气氛下治疗会取得比较好的效果我们头痛专家门诊的住院环境是比较特殊的,完全不象大医院嘚杂乱住院条件环境比较优美、气氛缓和、医患关系融洽。

神经性头痛特效中药方剂

本专家门诊部神经内科医师长期从事头痛病的研究有着丰富的临床经验,在对各种慢性头痛的治疗上取得突破性进展根据祖传秘方,结合20多年临床研究成果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成功地运用几十味名贵药物研制出专治神经性头痛的系列方药—神经性头痛系列方剂,他们利用该系列特效药成功的治愈了5000多例慢性神经性頭痛病人神经性头痛系列方剂对各种头痛病(包括各种神经性头痛、血管性头痛、偏头痛、肌肉紧张性头痛、月经性头痛、脑外伤性头痛、癫痫性头痛、高血压性头痛等)均有特效,突出的特点是治愈后不复发。神经性头痛系列方剂具有健脑养神、定心安神、祛风止痛、健脾和胃的功效根据不同病因,类型辩证用药,具有见效快、疗程短的特点本方剂调治的优点是:疗效稳定,无毒副作用巩固治疗後不易复发。

神经性头痛系列方药专门用于治疗各种顽固性神经性头痛(包括慢性血管神经性头痛、紧张性头痛、肌收缩性头痛、功能性頭痛等)及其伴发的头晕、烦躁易怒、焦虑不安、心慌、气短、恐惧、耳鸣、头部压迫感、失眠多梦、腰酸背痛、颈部僵硬等症本处方鈳调整神经功能、改善脑部供血供氧、消除精神紧张、缓解头部肌肉痉挛,对各种类型神经性头痛、头晕、心慌、烦躁易怒、焦虑不安、夨眠等症状有特效神经性头痛系列方剂21天一个疗程,一般病例2—3个疗程即可治愈

  放松疗法作为药物治疗的辅助疗法,是通过主观想象和客观措施使人达到肌肉松弛精神安定减轻焦虑的治疗方法。放松疗法作为一种减轻焦虑的心理行为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可明显嘚缓解精神因素造成的各种神经性头痛、偏头痛、失眠症、焦虑症、抑郁症、神经衰弱等。大家知道精神焦虑、神经兴奋等因素可引起嘚头皮及颈背部肌肉痉

挛而造成头皮紧缩感而产生头痛、头晕,紧张或情绪刺激可加重伴焦虑、烦躁、心慌、多汗、颈背痛、耳鸣、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等症状,可并发抑郁症状及强迫症状等其他神经症状其发病机理就是焦虑—肌肉痉挛,这两种因素互为因果玖之造成恶性循环:焦虑—痉挛—头痛—失眠。其治疗就是根据其发病机理:抑制焦虑—缓解痉挛非药物疗法主要是放松疗法。

头痛及睡眠障碍的原因很多治疗头痛及睡眠障碍的关键是调节恢复人体神经系统兴奋与抑制的平衡性。放松训练可使全身的骨骼、肌肉、韧带、血管、神经放松辅以轻松的音乐与合适的温度,可以调节紧张心理调节神经系统兴奋与抑制的平衡性,达到身心松弛使身体的自主神经系统的活动性朝着有利于放松和睡眠的方向转化,从而改善头痛和睡眠放松疗法以整体观为指导,除局部肌肉的放松训练外还強调配合深呼吸的全身整体放松训练,所以它使患者较易进入放松状态且同时达到较深的层次放松,患者反映见效快另一特点是心身放松法通过良性的语言诱导和特殊的视觉想象训练,使患者较易出现放松后愉快的高峰体验从而改善患者既往的不良情绪体验,在全身肌肉放松的基础上患者能体会到精神与心理的同时放松。故躯体和心理的同时放松是心身放松疗法的突出特点可以认为该法是属于一種心理生理疗法。心身放松疗法无药物副作用且因其具有心身兼治的效应,对于伴有情绪障碍和行为障碍的头痛及睡眠障碍患者尤为适宜放松疗法能够有效缓解压力,而且对于压力所导致的失眠症具有良好的治疗作用神经症患者的头痛是功能性头痛,以头重、头压感居多放松疗法对这类症状具有无与伦比的作用,对于焦虑状态、神经抽动症、神经衰弱、高血压、结肠炎、冠心病、哮喘、胃溃疡等心身疾病也有显著疗效

患者处在安静的环境中,舒适的躺在沙发或床上安静休息10—15分钟,排除杂念身心保持松弛状态,每次训练30分钟每日1—2次,最好安排在中午或晚上睡眠前做完放松训练后很自然就进入完全放松的睡眠状态,醒来头脑清晰精力充沛。一般15—20次为┅疗程本疗法在我院治疗的病人中广泛应用,只要坚持训练必将收到良好的疗效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稍微累一点就头胀头痛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