梗阻性黄疸尿中的胆红素是,胆红素降到多少身体皮肤就不黄了

黄疸性肝炎是什么?
黄疸性肝炎是什么?
09-02-02 &
黄疸就是胆红素检查,胆红素测定包括总胆红素和直接胆红素 TBIL(总胆红素) 正常值:2.00-19.00 umol/l 临床上主要用于诊断肝脏疾病和胆道梗阻,当血清总胆红素有很大增高时,人的皮肤、眼睛巩膜、尿液和血清呈现黄色,故称黄疸 &34.2μmol/L为隐性黄疸或亚临床黄疸, 34.2-171μmol/L为轻度黄疸 171-342μmol/L为中度黄疸 &342μmol/L为高度黄疸 黄疸病因: 溶血性黄疸&85.5μmol/L 肝细胞性黄疸17.1-171μmol/L 不完全梗阻性黄疸为171-265μmol/L 完全梗阻性黄疸通常&342μmol/L 总胆红素、结合及非结合胆红素升高程度判断黄疸类型,若STB增高伴非结合胆红素明显升高提示为溶血性黄疸,总胆红素增高伴结合胆红素明显升高为胆汁淤积性黄疸,三者均增高为肝细胞性黄疸 CB(结合胆红素)UCB(非结合胆红素) 临床意义:根据CB与STB比值,可协助鉴别黄疸类型,如CB/STB&20%提示溶血性黄疸,20%-50%之间为肝细胞性黄疸,比值&50%为胆汁淤积性黄疸。某些肝胆疾病的早期,肝炎的黄疸前期之黄疸型肝炎,失代偿肝硬化、肝癌等,30%-50%患者表现为CB增加,而STB正常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黄疸性肝炎  急性黄疸型乙型肝炎的整个病程一般分为3个阶段,即黄疸前期、黄疸期和恢 复期,其临床表现如下: (1)黄疸前期 从患者开始有症状到出现黄疸这段时间,约为数日至2周。起病 时患者常感畏寒、发热,体温38℃左右,少数患者可持续高热数日。更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成年人的黄疸大多数是由肝炎病毒引起的,如近期有饮食不洁史,到街上吃羊肉串、摊上吃饭等、都容易感染甲肝。会逐渐出现恶寒发热,恶心呕吐 腹胀肋痛,食欲不振,厌油腻,全身乏力,目黄尿黄等症状。多属于急性黄疸性肝炎。西医迄今对病毒性肝炎尚缺乏特效治疗,一般采用卧床休息及对症治疗,待症状明显好转后逐渐增加活动量。饮食方面,根据患者的食欲情况,以清淡、富于营养、易消化的食物为宜。轻度黄疸中医可用茵陈30g,竹叶10g,灯心草10g,沸水冲泡代茶饮。较重黄疸可服用汤药:茵 陈50g 金钱草50g 板蓝根50g黄 芩25g 车前子20g 芒 硝10g(冲服)积 壳10g 木 香10g 焦三仙30g柴 胡15g水煎服,每日1剂,每次150ml。诊断黄疸型肝炎并不困难,但不一定有黄疸就是肝炎。其实引起黄疸的原因十分复杂,黄疽井不是肝炎的“专利”。例如,新生儿会有黄疽,但大部分属于生理性的,出生后第3天出现,也有2-5天出现的 持续2-3天自然消失,超过一周的可服用中药茵陈15 黄芩gg.大黄3g.甘草15g。水煎服.每日2次,每次50 。一般服l-2剂可见效。若新生儿胆红素浓度过高,持续时间过长,那就属于异常情况,要么是肝脏不能有效地转化胆红素,要么就是先天性胆道畸型等,应及时到儿童医院就诊。妊娠妇女若出现黄疸,可由妊娠中毒引起,也可以是妊娠特发性黄疸。可以服用中药经验方:茵 陈509 地耳草509 郁 金209 白 芍209生 地zds 白 术20s 黄 芩15x 虎 杖309垂盆草30s 大 黄6g 蝉 蜕6g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黄疸肝炎  黄疸型肝炎   【病原及传播途经】   ①甲型肝炎病毒(HAV)是一种微小核糖核酸(RNA)病毒,直径25~29nm,在外界抵抗力较强,能耐受50℃60分钟。甲型肝炎病毒主要从肠道排出,通过日常生活接触而经口传染。   ②乙型肝炎病毒(HBV)为DNA病毒,为42nm双层外壳病毒,原称Dane颗粒。直径为42nm。可通过输血、血浆、血制品或使用污染病毒的注射器针头、针灸用针、采血用具而发生感染,血液透析等亦有感染HBV的危险。抗原性复杂分为:   HBsAg 乙型肝炎表面抗原,是一种复合抗原,具有多型性。其亚型可分为10种,临床意义尚无明确结论。   HBcAg 乙型肝炎核心抗原(Dane颗粒核心中的抗原,数量与肝脏损害程度可能有关)。   HBeAg 与乙型肝炎感染有密切关系的e抗原。e抗原阳性提示体内病毒在复制,持续阳性易发展为慢性肝炎。   抗-HBs 抗乙型肝炎表面抗原的抗体。   抗-HBc 抗乙型肝炎核心抗原的抗体。   抗-HBe 抗e抗原的抗体。   ③丙型肝炎病毒(HCV) 直径为30~50nm,有一脂质外壳,为正链单股DNA。丙型肝炎主要通过输血而引起,本病约占输血后肝炎70%以上。   ④丁型肝炎病毒(HDV)为一种缺陷性RNA病毒,直径为35~37nm,具有HBsAg的外壳。HDV能导致病情加重和感染的慢性化,并可能与原发性肝癌(HCC)的发生有关。传播途径与乙型肝炎类似,静脉注射毒品,男性同性恋、娼妓和经常应用血制品或肾透析患者为本病的高危人群。   ⑤戊型肝炎病毒(HEV)为圆形颗粒,表面有圆形突起和缺口,无外壳。直径为29~38nm,病毒基因组为正链单股RNA。HEV主要通过人粪肠道途径感染。主要通过被污染水源经粪—口途径而感染。   【临床表现】   病程约2~3个月。   一、黄疸前期 多数起病缓慢,可有畏寒发热,主要症状为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肝区胀痛、腹胀、便秘或腹泻等。某些病例有明显的上呼吸道症状,类似感冒。本期体征不显著,部分病例有浅表淋巴结肿大。于本期末小便颜色加深,继而巩膜及皮肤先后出现黄染。   二、黄疸期 巩膜、皮肤出现黄染,约1周左右达高峰,部分病人短期内可出现肝内梗阻性黄疸的临床表现,黄疸日益加深,皮肤搔痒,大便呈淡灰白色,肝多肿大,质地充实有压痛、叩击痛。约10%的病人脾肿大。肝功能检查有明显异常,本期病程2~6周左右。   三、恢复期 此时黄疸和其他症状逐渐消退,精神食欲明显好转,肝脾逐渐回缩,肝功能渐趋正常。有些病人口苦、肝区痛、腰背酸困、腹胀等症状迁延较久。本期病程2~16周,平均一个月左右。   有人观察有部分甲型肝炎患者在急性期病情恢复后,可再次出现病情复发(黄疸和转氨酶升高),少数患者呈慢性经过。有报道病程迁延达1年之久,黄疸持续时间最长达33个月。   【化验检查】   一、血象 白细胞总数正常或稍低,淋巴细胞相对增多,偶有异常淋巴细胞出现。血小板在部分慢性肝炎病人中可减少。   二、黄疸指数、胆红素定量试验均明显升高。尿检查胆红素、尿胆原及尿胆素显著增加。   三、血清酶测定   ①转氨酶 谷丙转氨酶(ALT)及谷草转氨酶(AST)在肝炎潜伏期、发病初期及隐性感染者均可升高,故有助于早期诊断。   ②其它酶   γ-谷氨酰转肽酶(γ-GT)可轻度升高。   四、胆固醇、胆固醇酯、胆碱脂酶测定 重症肝炎患者胆固醇、胆固醇酯、胆碱脂酶均可明显下降,提示预后不良。   五、血清蛋白质及氨基酸测定   ①蛋白电泳γ-球蛋白(9~18%) 慢性活动性肝炎时常>26%,肝硬化时γ-球蛋白可>30%。   ②血清蛋白电泳前白蛋白(由肝脏合成) 急性肝炎和慢性活动性肝炎患者血清前白蛋白值降低者达83~92%随着病情的恢复而恢复正常。   ③血浆支链氨基酸(BCAA)与芳香族氨基酸(AAA)的比值 如比值下降或倒置,则反映肝实质功能障碍,对判断重症肝炎的预后及考核支链氨基酸的疗效有参考意义。   六、血清免疫学检查   ①甲型肝炎 测定抗HAV-IgM对甲型肝炎有早期诊断价值。   ②乙型肝炎 HBV标志(HBsAg、HBeAg、HBcAg及抗-HBs、抗-HBe、抗-HBc)对判断有无乙型肝炎感染有重大意义。HBV-DNA、DNA-P及PHSA受体测定,对确定乙型肝炎病人体内有无HBV复制有很大价值。高滴度抗HBc-IgM阳性有利于急性乙型肝炎的诊断。有人用基因工程方法获得HBsAg的前S1(Pre-S1)和前S2基因。用组织化学及固相放射免疫测定可研究急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中前S抗原在肝细胞中的定位,在有HBV复制的肝组织中常含有HBsAg的前Sl和前S2。血清中可测定抗-前Sl和抗-前S2,前者于潜伏期即出现,后者在病毒复制终止前出现。故抗-前Sl阳性可作为急性乙型肝炎早期诊断指标,抗-前S2可为肝炎恢复的指标。   ③丙型肝炎常有赖排除甲型、乙型、戊型及其他病毒(CMV、EBV)而诊断,血清抗HCV-IgM阳性可确诊。   ④丁型肝炎的血清学诊断有赖于血清抗HDV-IgM阳性或HDAg或HDV cDNA杂交阳性;肝组织中HDAg阳性或HDV cDNA杂交阳性可确诊。   ⑤戊型肝炎确诊有赖于血清抗HEV-IgM阳性或免疫电镜在粪便中见到30~32nm病毒颗粒。   【并发症与后遗症】   肝炎是一种全身性疾病,病毒除侵犯肝脏外,还可侵犯其他器官,如HBV标志可在肾、胰、骨髓、甲状腺等组织中找到。常见并发症有关节炎(12~27%),肾小球肾炎(26.5%),结节性多动脉炎等。应用直接免疫荧光法及电镜检查,发现关节滑膜上有HBV颗粒。血清HBsAg持续阳性的膜性肾小球肾炎患者,肾活检肾小球组织中曾发现有HBcAg沉积。并发结节性多动脉炎者的病变血管壁上可见HBsAg、IgG、IgM、C3等组成的免疫复合物沉积。少见的并发症有糖尿病、脂肪肝、再生障碍性贫血、多发性神经炎、胸膜炎、心肌炎及心包炎等,其中尤以糖尿病和脂肪肝值得重视。少数患者可后遗肝炎后高胆红素血症。   【预后】   急性甲型肝炎预后大多良好。急性乙型肝炎约15%左右转变为慢性肝炎,其中约0.6%发生肝癌。丙型肝炎26~55%可转为慢性。戊型肝炎则约10%转为慢性肝炎,以迁延性居多。慢性活动性肝炎的预后较慢性迁延性肝炎为差。   慢性乙型肝炎与原发性肝癌的发生有密切关系,慢性肝病发生肝癌者较对照组高10.76倍。病理学检查发现,原发性肝癌患者的肝病理切片中,全部均伴有肝炎后肝硬化的改变,且多数是从慢性活动性肝炎发展而来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急性黄疸型乙型肝炎的整个病程一般分为3个阶段,即黄疸前期、黄疸期和恢   复期,其临床表现如下:   (1)黄疸前期 从患者开始有症状到出现黄疸这段时间,约为数日至2周。起病   时患者常感畏寒、发热,体温38℃左右,少数患者可持续高热数日。更为突出的症   状是全身疲乏无力、食欲减退、恶心、呕吐,尤其厌恶油腻食物,上腹部堵胀满闷   ,尿黄似浓茶水,大便较稀或便秘。在这阶段因个体差异、患者表现复杂多样易被   误诊,应特别注意,如有的患者表现为上呼吸道炎症,类似感冒。有些患者可伴关   节酸痛而被误认为风湿病。也有少数人有剧烈腹痛而误认为急腹症。还有少数人可   出现等麻疹。此期中末,查体可发现肝区叩击痛及压痛,半数以上患者肋缘下可触   及肝脏,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明显升高,尿胆红素阳性。乙肝表面抗原   阳性、乙肝核心抗体免疫球蛋白M(抗—HBcIgM)阳性。此期患者的血液、大小便   、呕吐物中均含有大量肝炎病毒,因而有很强的传染性。  (2)黄疸期热退后出现黄疸,常见巩膜首现黄染,继而全身皆黄,于数日至2~3周内达顶峰。多数为轻度至中度黄疸。此时消化道症状加重,肝脏肿大,有压痛及叩击痛;少数脾脏肿大,助缘下可触及。部分病人伴有皮肤搔痒、心动徐缓、腹痛及皮疹。患者经过数日休息后,恶心减轻、呕吐消失、食欲逐渐好转。血液白细胞计数一般正常或稍低,分类计数淋巴细胞偏高,可有少数异常淋巴细胞出现。尿胆红素、尿胆原阳性(黄疸很深、粪便灰白色者,尿胆原可能暂时阴性)。血清ALT活力显著升高,常在400u以上,此期持续2~6周或更久。   (3)恢复期此期黄疸渐退、肝肿大及其他各种症状均渐消退,食欲恢复正常,但仍感轻度肝区痛。此期持续平均一月。少数病例黄疸显著,持续数月不消,乏力、肝痛及胃肠症状不甚明显,肝功能显示阻塞性黄疸,ALT仅轻度或中度上升,称为淤胆性肝炎。并发症:少数病例可并发心肌炎、心包炎、粟粒性病毒性肺炎、胰腺坏死、糖尿病、脑膜脑炎、急性多发性神经根炎、急性溶血性贫血、全血细胞减少、再生障碍性贫血、血栓性静脉炎、肾炎、睾丸炎、丘疹性皮炎、多发性关节炎等中的一种咸数种。  肝炎饮食治疗   (1)保证充足的热量供给,一般每日以千焦(千卡)比较适宜。过去提倡的肝炎的高热量疗法是不可取的,因为高热量虽能改善临床症状,但最终可致脂肪肝,反而会使病情恶化,故弊大于利。   ?   (2)碳水化合物,一般可占总热能的60~70%。过去采用的高糖饮食也要纠正,因为高糖饮食,尤其是过多的葡萄糖、果糖、蔗糖会影响病人食欲,加重胃肠胀气,使体内脂肪贮存增加,易致肥胖和脂肪肝。碳水化合物供给主要应通过主食。   ?   (3)为促进肝细胞的修复与再生、应增加蛋白质供给,一般应占总热能的15%,特别应保证一定数量优质蛋白,如动物性蛋包质、豆制品等的供给。   ?   (4)脂肪摄入一般可不加限制,因肝炎病人多有厌油及食欲不振等症状,通常情况下,不会出现脂肪摄入过多的问题。   ?   (5)保证维生素供给。维生素B1、维生素B2、尼克酸等B族维生素以及维生素C,对于改善症状有重要作用。除了选择富含这些维生素的食物外,也可口服多种维生素制剂。?   (6)供给充足的液体。适当多饮果汁、米汤、蜂蜜水、西瓜汁等,可加速毒物排泄及保证肝脏正常代谢功能。   ?   (7)注意烹调方法,增进食物色、香、味、形,以促进食欲。忌油煎、炸等及强烈刺激性食品,限制肉汤、鸡汤等含氮浸出物高的食品,以减轻肝脏负担。   ?   (8)采用少量多餐。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黄疸型肝炎   【病原及传播途经】   ①甲型肝炎病毒(HAV)是一种微小核糖核酸(RNA)病毒,直径25~29nm,在外界抵抗力较强,能耐受50℃60分钟。甲型肝炎病毒主要从肠道排出,通过日常生活接触而经口传染。   ②乙型肝炎病毒(HBV)为DNA病毒,为42nm双层外壳病毒,原称Dane颗粒。直径为42nm。可通过输血、血浆、血制品或使用污染病毒的注射器针头、针灸用针、采血用具而发生感染,血液透析等亦有感染HBV的危险。抗原性复杂分为:   HBsAg 乙型肝炎表面抗原,是一种复合抗原,具有多型性。其亚型可分为10种,临床意义尚无明确结论。   HBcAg 乙型肝炎核心抗原(Dane颗粒核心中的抗原,数量与肝脏损害程度可能有关)。   HBeAg 与乙型肝炎感染有密切关系的e抗原。e抗原阳性提示体内病毒在复制,持续阳性易发展为慢性肝炎。   抗-HBs 抗乙型肝炎表面抗原的抗体。   抗-HBc 抗乙型肝炎核心抗原的抗体。   抗-HBe 抗e抗原的抗体。   ③丙型肝炎病毒(HCV) 直径为30~50nm,有一脂质外壳,为正链单股DNA。丙型肝炎主要通过输血而引起,本病约占输血后肝炎70%以上。   ④丁型肝炎病毒(HDV)为一种缺陷性RNA病毒,直径为35~37nm,具有HBsAg的外壳。HDV能导致病情加重和感染的慢性化,并可能与原发性肝癌(HCC)的发生有关。传播途径与乙型肝炎类似,静脉注射毒品,男性同性恋、娼妓和经常应用血制品或肾透析患者为本病的高危人群。   ⑤戊型肝炎病毒(HEV)为圆形颗粒,表面有圆形突起和缺口,无外壳。直径为29~38nm,病毒基因组为正链单股RNA。HEV主要通过人粪肠道途径感染。主要通过被污染水源经粪—口途径而感染。   【临床表现】   病程约2~3个月。   一、黄疸前期 多数起病缓慢,可有畏寒发热,主要症状为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肝区胀痛、腹胀、便秘或腹泻等。某些病例有明显的上呼吸道症状,类似感冒。本期体征不显著,部分病例有浅表淋巴结肿大。于本期末小便颜色加深,继而巩膜及皮肤先后出现黄染。   二、黄疸期 巩膜、皮肤出现黄染,约1周左右达高峰,部分病人短期内可出现肝内梗阻性黄疸的临床表现,黄疸日益加深,皮肤搔痒,大便呈淡灰白色,肝多肿大,质地充实有压痛、叩击痛。约10%的病人脾肿大。肝功能检查有明显异常,本期病程2~6周左右。   三、恢复期 此时黄疸和其他症状逐渐消退,精神食欲明显好转,肝脾逐渐回缩,肝功能渐趋正常。有些病人口苦、肝区痛、腰背酸困、腹胀等症状迁延较久。本期病程2~16周,平均一个月左右。   有人观察有部分甲型肝炎患者在急性期病情恢复后,可再次出现病情复发(黄疸和转氨酶升高),少数患者呈慢性经过。有报道病程迁延达1年之久,黄疸持续时间最长达33个月。   【化验检查】   一、血象 白细胞总数正常或稍低,淋巴细胞相对增多,偶有异常淋巴细胞出现。血小板在部分慢性肝炎病人中可减少。   二、黄疸指数、胆红素定量试验均明显升高。尿检查胆红素、尿胆原及尿胆素显著增加。   三、血清酶测定   ①转氨酶 谷丙转氨酶(ALT)及谷草转氨酶(AST)在肝炎潜伏期、发病初期及隐性感染者均可升高,故有助于早期诊断。   ②其它酶   γ-谷氨酰转肽酶(γ-GT)可轻度升高。   四、胆固醇、胆固醇酯、胆碱脂酶测定 重症肝炎患者胆固醇、胆固醇酯、胆碱脂酶均可明显下降,提示预后不良。   五、血清蛋白质及氨基酸测定   ①蛋白电泳γ-球蛋白(9~18%) 慢性活动性肝炎时常>26%,肝硬化时γ-球蛋白可>30%。   ②血清蛋白电泳前白蛋白(由肝脏合成) 急性肝炎和慢性活动性肝炎患者血清前白蛋白值降低者达83~92%随着病情的恢复而恢复正常。   ③血浆支链氨基酸(BCAA)与芳香族氨基酸(AAA)的比值 如比值下降或倒置,则反映肝实质功能障碍,对判断重症肝炎的预后及考核支链氨基酸的疗效有参考意义。   六、血清免疫学检查   ①甲型肝炎 测定抗HAV-IgM对甲型肝炎有早期诊断价值。   ②乙型肝炎 HBV标志(HBsAg、HBeAg、HBcAg及抗-HBs、抗-HBe、抗-HBc)对判断有无乙型肝炎感染有重大意义。HBV-DNA、DNA-P及PHSA受体测定,对确定乙型肝炎病人体内有无HBV复制有很大价值。高滴度抗HBc-IgM阳性有利于急性乙型肝炎的诊断。有人用基因工程方法获得HBsAg的前S1(Pre-S1)和前S2基因。用组织化学及固相放射免疫测定可研究急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中前S抗原在肝细胞中的定位,在有HBV复制的肝组织中常含有HBsAg的前Sl和前S2。血清中可测定抗-前Sl和抗-前S2,前者于潜伏期即出现,后者在病毒复制终止前出现。故抗-前Sl阳性可作为急性乙型肝炎早期诊断指标,抗-前S2可为肝炎恢复的指标。   ③丙型肝炎常有赖排除甲型、乙型、戊型及其他病毒(CMV、EBV)而诊断,血清抗HCV-IgM阳性可确诊。   ④丁型肝炎的血清学诊断有赖于血清抗HDV-IgM阳性或HDAg或HDV cDNA杂交阳性;肝组织中HDAg阳性或HDV cDNA杂交阳性可确诊。   ⑤戊型肝炎确诊有赖于血清抗HEV-IgM阳性或免疫电镜在粪便中见到30~32nm病毒颗粒。   【并发症与后遗症】   肝炎是一种全身性疾病,病毒除侵犯肝脏外,还可侵犯其他器官,如HBV标志可在肾、胰、骨髓、甲状腺等组织中找到。常见并发症有关节炎(12~27%),肾小球肾炎(26.5%),结节性多动脉炎等。应用直接免疫荧光法及电镜检查,发现关节滑膜上有HBV颗粒。血清HBsAg持续阳性的膜性肾小球肾炎患者,肾活检肾小球组织中曾发现有HBcAg沉积。并发结节性多动脉炎者的病变血管壁上可见HBsAg、IgG、IgM、C3等组成的免疫复合物沉积。少见的并发症有糖尿病、脂肪肝、再生障碍性贫血、多发性神经炎、胸膜炎、心肌炎及心包炎等,其中尤以糖尿病和脂肪肝值得重视。少数患者可后遗肝炎后高胆红素血症。   【预后】   急性甲型肝炎预后大多良好。急性乙型肝炎约15%左右转变为慢性肝炎,其中约0.6%发生肝癌。丙型肝炎26~55%可转为慢性。戊型肝炎则约10%转为慢性肝炎,以迁延性居多。慢性活动性肝炎的预后较慢性迁延性肝炎为差。   慢性乙型肝炎与原发性肝癌的发生有密切关系,慢性肝病发生肝癌者较对照组高10.76倍。病理学检查发现,原发性肝癌患者的肝病理切片中,全部均伴有肝炎后肝硬化的改变,且多数是从慢性活动性肝炎发展而来。   【常规治疗】   一、基础治疗 患者应绝对卧床休息,防止交叉及继发感染。可注射丙种球蛋白、口服卡那霉素以控制肠道细菌的生长。   二、抗病毒药物应用   三、免疫调节剂的应用:①肾上腺皮质激素(激素)治疗;②胸腺肽治疗;③强力宁。   四、活跃微循环的药物治疗:莨菪类药物和小剂量肝素、丹参等,有改善微循环的作用。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黄疸型肝炎具有传染性的会通过消化道传染的急性黄疸型乙型肝炎的整个病程一般分为3个阶段,即黄疸前期、黄疸期和恢   复期,其临床表现如下:   (1)黄疸前期 从患者开始有症状到出现黄疸这段时间,约为数日至2周。起病   时患者常感畏寒、发热,体温38℃左右,少数患者可持续高热数日。更为突出的症   状是全身疲乏无力、食欲减退、恶心、呕吐,尤其厌恶油腻食物,上腹部堵胀满闷   ,尿黄似浓茶水,大便较稀或便秘。在这阶段因个体差异、患者表现复杂多样易被   误诊,应特别注意,如有的患者表现为上呼吸道炎症,类似感冒。有些患者可伴关   节酸痛而被误认为风湿病。也有少数人有剧烈腹痛而误认为急腹症。还有少数人可   出现等麻疹。此期中末,查体可发现肝区叩击痛及压痛,半数以上患者肋缘下可触   及肝脏,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明显升高,尿胆红素阳性。乙肝表面抗原   阳性、乙肝核心抗体免疫球蛋白M(抗—HBcIgM)阳性。此期患者的血液、大小便   、呕吐物中均含有大量肝炎病毒,因而有很强的传染性。  (2)黄疸期热退后出现黄疸,常见巩膜首现黄染,继而全身皆黄,于数日至2~3周内达顶峰。多数为轻度至中度黄疸。此时消化道症状加重,肝脏肿大,有压痛及叩击痛;少数脾脏肿大,助缘下可触及。部分病人伴有皮肤搔痒、心动徐缓、腹痛及皮疹。患者经过数日休息后,恶心减轻、呕吐消失、食欲逐渐好转。血液白细胞计数一般正常或稍低,分类计数淋巴细胞偏高,可有少数异常淋巴细胞出现。尿胆红素、尿胆原阳性(黄疸很深、粪便灰白色者,尿胆原可能暂时阴性)。血清ALT活力显著升高,常在400u以上,此期持续2~6周或更久。   (3)恢复期此期黄疸渐退、肝肿大及其他各种症状均渐消退,食欲恢复正常,但仍感轻度肝区痛。此期持续平均一月。少数病例黄疸显著,持续数月不消,乏力、肝痛及胃肠症状不甚明显,肝功能显示阻塞性黄疸,ALT仅轻度或中度上升,称为淤胆性肝炎。并发症:少数病例可并发心肌炎、心包炎、粟粒性病毒性肺炎、胰腺坏死、糖尿病、脑膜脑炎、急性多发性神经根炎、急性溶血性贫血、全血细胞减少、再生障碍性贫血、血栓性静脉炎、肾炎、睾丸炎、丘疹性皮炎、多发性关节炎等中的一种咸数种。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只要你不与病人同用毛巾、餐具就可以,同时增强自己的免疫力就行了! 毒性肝炎 毒性肝炎病毒性肝炎是由一组肝炎病毒引起的传染病。本病属中医的&黄疸&、&急黄&、&疫黄&、&瘟黄&、&湿热病&、&胁痛&、 &积聚&等范畴。远在两千年前《内经》即有&湿热相交,民病疸&的记载,晋代《肘后方》提出&时行发黄&,清代形成了&肝病&的概念,近年中医中药防治本病取得了长足进展。国外最初将本病称&卡他性黄疸&,8世纪有&流行性黄疸&和&传染性肝炎&的记载,本世纪以来,认为仅有甲、乙两型,1974年提出还有非甲非乙型,1977年发现了丁型肝炎病毒,1989年将非甲非乙型分为丙型、戊型病毒性肝炎。 至目前为止,已确定和可疑为病毒性肝炎的已达8种,常见的为5种,即甲、乙、丙、丁、戊型肝炎。 1) 甲型肝炎:由甲型肝炎病毒(HAV)引起,是一种消化道传播的肝炎,通常是通过粪便污染的食物或水经口传播的,其特点是起病急,起病前多有发热、全身无力、消化道症状明显、食欲下降、恶心、腻油、可伴有腹泻,继之出现尿黄、皮肤巩膜黄染、呕吐、肝区疼痛、肝功能异常,这就是急性黄疸性肝炎,也有一部分不出现黄疸称为急性无黄疸性肝炎,本型预后良好,一般不引起肝脏慢性病变。 2) 乙型肝炎:由乙型肝炎病毒(HBV)引起,是传播最广泛,传播途径复杂的肝炎,除血液传播为其主要传播途径外,密切接触,饮食亦为其传播途径,与甲肝相比,有以下特点: ①起病相对较慢,潜伏期长。 ②急性期可有发热、腹泻、恶心、纳差等症状,但发生率低于甲肝。 ③部分患者可变成慢性,反复发作,成为慢性活动性肝炎或迁移性肝炎,乙肝病毒携带者,仍可将病毒传染给他人。 ④慢性患者少部分可演变成肝硬化和肝癌。 3) 丙型肝炎 是由丙型肝炎病毒引起(HCV),一般通过血液传播,其特点: ①患者多有输血、输血制品史。 ②起病隐匿,病情相对较轻,肝功能异常主要表现为转氨酶(ALT)呈中度或轻度升高,很少患者出现黄疸。 ③慢性化率高,治疗效果差。 ④与肝硬化、肝癌关系密切,据统计,慢性丙型肝炎20%将变成肝硬化,肝硬化中又有20%将发展成肝癌。 4) 丁型肝炎:是由丁型肝炎病毒(HDV)引起,其特点: ①缺陷性,HDV是一种缺陷病毒,它必须在有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存在的情况下,才可能感染人,因此丁型肝炎严格讲不是一种独立的疾病。 ②感染性,一种是和乙肝病毒同时感染,另一种是在慢性乙肝病毒感染的基础上再感染。 ③在乙肝病人中再感染了丁肝病毒,可使病毒加重,甚至于发展成重症肝炎,此型肝炎在几种肝炎中最少见,但最危险,因为同时有两种疾病在起作用。 5) 戊型肝炎:是由戊型肝炎病毒引起的,戊型肝炎和甲型肝炎有许多相似之处,经消化道传播,一般不导致慢性肝炎,但不同于甲肝的地方: ①平均病情重于甲肝,黄疸发生率高,病情恢复比甲肝慢。 ②易发生胆汁淤阻,使黄胆不能顺利排出。 ③孕妇特别是中晚期妊娠患罹戊肝往往后果严重。 6) 己型肝炎:上述五型肝炎确定后,仍有一部分肝炎无法分类,说明尚有其他的病毒肝炎类型,有关己型肝炎病毒的特性和它引起的肝炎特点尚待进一步观察研究。 7) 庚型肝炎:1995年初美国学者首先发现一种输血后肝炎的致病病毒,称为庚型肝炎病毒(HGV),经研究我国HGV也有较高的感染率,但目前尚在研究中。 8) TTV肝炎:TTV是1997年底发现的一种新的与输血后肝炎有关的病毒,初步研究表明,TTV的许多特征与乙肝病毒相似,既可引起暴发。 本病因发病早期有发热、全身乏力、胃纳差等症状,很可能被误诊为流感,或者由于一些病人没有任何症状,致使许多肝炎病例没能被诊断出来。 常见的肝炎症状有:肝炎、急性肝炎、慢性肝炎,也可造成慢性病毒携带者,该型也在研究中。 甲型及戊型经粪-口传播, 直接或间接接触病人,如处理病人粪便、接触被污染的物品均可传染,水源和食品污染可引起大流行;乙型和丙型肝炎病人的血液、唾液、精液、初乳、汗液等,均有病毒的成分,可通过血液传播,如通过输血或血制品、注射、刺伤、共用牙刷或剃刀、共用外科器械,昆虫叮咬等传播,也可通过密切的生活接触及分娩过程中传染,丁型肝炎一般只与乙型肝炎同时存在,或继发于乙型肝炎患者和乙型肝炎表面抗原携带者之中,它遵循乙型肝炎的传播途径而传播。 本病的诊断应包括临床诊断和病原学诊断。有相应的流行病学资料,持续数天以上的乏力、厌食、或肝区痛及肝肿大,ALT升高,部分病人有黄疸及血清胆红素>17.1umol/L,急性病毒性肝炎的诊断即可建立。急性肝炎高黄疸并持续不退, 自觉症状相对轻,ALT升高不明显而AKP、r-GT明星增高,能排除肝外阻塞性黄疸者,可诊断为瘀胆型肝炎。病程超过半年.症状明显,肝肿大质地中等以上, 有肝掌、蜘蛛痣、面色晦暗、脾肿大、白蛋白/球蛋白比值异常,或有肝外表现及有自身抗体(如抗核抗体、类风湿因子、狼疮细胞等)阳性,可诊断为慢性活动型肝炎。病程超过半年,症状、体征、化验改变较轻,可拟诊为慢性迁延性肝炎,但确诊有赖于肝组织活检。急慢性肝炎或肝硬化病程中,黄疸进行性加深、肝缩小、出现精神神经症状、凝血酶原活动度降至40%以下、酶疸分离、胆碱酯酶活性显著降低,可诊断为重型肝炎。病原学诊断有赖于特异性抗原、抗体及特异性DNA或RNA。乙型病毒性肝炎的诊断比较复杂,国内HBsAg携带者较多,这些人再感染甲、丁、丙、戊型,常被误诊为乙型,对此应持慎重态度。若急性期血中HBsAg · 121· 或HBV-DNA阳性,恢复期转阴;急性期抗一HBclgM高效价、抗-HBclgG低效价, 恢复期恰恰相反;急性期抗一HBc阳转或恢复期抗一HBs阳转等,均有利于急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诊断。 本病的西医治疗一般采用保肝、抗病毒以及对症治疗;中医则通过对不同类型肝炎进行辨证施治,以清热利湿,疏肝和胃等方法治疗。 [临床疗效]采用纯中药治疗小儿急性病毒性肝炎50例,经20天的治疗,显效(症状消失、肝功能正常)39例;30~60天的治疗,全部治愈。治疗各种类型的肝炎369例,治愈287例,好转75例,无效7例。不过这种情况一般不会传染上的,实在不放心就去医院检查一下。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临床实践证明,对黄疸型病毒性肝炎患者,除卧床休息、注意营养、给予适量的维生素外,以下方法可加速黄疸的消退。 ①水冲击疗法:黄疸型病毒性肝炎患者体内往往有水的代谢失调,组织内有水分潴留现象。在用汞利尿剂或双氢克尿塞(治疗过程中注意防止低钾)使潴留的水分充分排出,同时让病人另饮水,或输给较大剂量维生素C(一般加入mg)的葡萄糖液,以移换排出的水分。如此反复施行,可冲洗瘀积在肝内、血液内及组织内的胆红质,使之由尿排出,从而缩短黄疸期。具体方法是:a. 清晨空腹饮水1500ml,于30~40分钟内饮完,然后肌肉注射 1ml撒利汞,每隔3~4日1次,5~6次为1疗程。b. 输给10%葡萄糖液1000ml,内加维生素C mg和氯化钾1~2g,每日1次(酌给双氢克尿塞促进利尿效果),10~12次为1 疗程。 ②引流:十二指肠引流,通过利胆排出毒素,有加速黄疸消退的作用。 ③中医中药:茵陈蒿汤或茵陈五苓散加减对黄疸型肝炎有良好效果。方剂中加入利胆(如郁金、姜黄,重用柴胡等)、消炎(二花、丹皮,辨证酌用黄柏、黄连等)、清热解毒(板蓝根等)药物,可以加速黄疸消退。 ④对胆小管型肝炎,可以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 最好的办法是休息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梗阻性黄疸结合胆红素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