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俗语给死人挖坑,抬重 喝了死人血什么意思

农村中午的厨房,出汗2小时吃饭10分钟,能吃到这家乡味也值了

亚崩吹箫,嘥生坏气。?a3?beng1?cêu1?xiu1,sai1?séng1?wai6?héi3??亚崩:豁嘴或缺门牙的人;嘥:浪费。缺门牙的人吹笛子,又费气吹不好。形容说话没有结果,白费唇舌。如:讲咁多佢一句都听唔入,真系亚崩吹箫,嘥生坏气咯(说了这么多他一句也没能听进去,真是白说了)。 亚崩叫狗,越叫越走。a3?beng1?gui3?geo2?,yüd6?gui3?yüd6?zeo2?走:离去。缺了门牙的人叫狗,狗听不清楚主人叫它干什么,以为是赶它走。形容小孩不听人叫唤,叫他来反而离去。如:佢哋唔知系唔系怕我,个个都系亚崩叫狗,越叫越走(他们不知是不是怕我,个个都越叫越不愿意来)。 亚崩买火石,噭过先知。?a3?beng1?mai5?fo2?ség6,?kig1?guo3?xin1?ji1??噭过:互相碰撞过;先知:才知道。亚崩买火石要把火镰与火石互相碰撞一下,才知道这火石的优劣。比喻人们要经过互相较量,才知道谁强谁弱。如:我话边个队赢都好难讲,唯有亚崩买火石,噭过先知啦(我说哪一个队赢都很难说,只有较量过才能知道。) 亚崩咬狗虱,唔死有排慌。?a3?beng1?ngao5?geo2?sed1?,?m4?sé12?yeo5?pai4?fong1??狗虱:跳蚤;唔:不;排:量词,阵,场;慌:惊慌。缺牙人咬跳蚤,跳蚤虽然没有被咬死,也会被吓得不得了。形容人遇到惊险,侥幸不死也被吓得惊慌不已。如:碰到咁大嘅灾害,真系亚崩咬狗虱,唔死有排慌(碰上这么大的灾害,死不了也吓得够呛)。 亚崩劏羊,ngé1都冇得ngé1?。?a3?beng1?tong1?yêng4?,ngé1?dou1?mou5?deg1?ngé1??劏:宰杀;ngé:羊叫声;冇得:不能,没有。民间故事:缺牙的亚崩被人请去宰羊,由于他力气大,干得干净利索。事后他说,羊一声不吭就被他宰了。多用来形容无话可说、无言以对。如:一摆出证据,佢就亚崩劏羊,ngé1?都冇得ngé1(一摆出证据,他就哑口无言了)。又形容弱者在强者面前毫无反抗能力的状态。如:佢畀嗰个大只佬抌咗一拳,就亚崩劏羊,ngé1都冇得ngé1晕咗咯(他让那个大个子打了一拳,一声不吭就晕倒了)。 亚崩养狗,转性。?a3?beng1?yêng5?geo2?,jun2?xing3??转性:性格转变,脾气转变。传说亚崩很讨厌跳蚤,但缺少门牙抓了跳蚤也难以把它咬死。狗身上很多跳蚤,照理亚崩是不应养狗的,现在居然养起狗来,人们便认为他的性格变了。多用来比喻小孩由淘气变为懂事。如:你个仔呢排好似亚崩养狗,转性咯噃(你的儿子近来似乎有点变得懂事了)。 亚波校灯,有着有唔着。a3?bo1?gao3?deng1?,you5?zêg6?you5?m4?zêg6??亚波:人名;校:调整校正,安装;着:(灯火)亮,又作在理、对的解释;唔:不。亚波安装电灯,由于技术不过关或责任心不强,有的亮有的不亮。双关指人在某一事中对的地方也有不对之处。如:呢件事你系亚波校灯,有着有唔着,唔能够乜都怪人哋(这件事情你有对的地方也有不对之处,不能全怪人家)。 亚保亚胜。?a3?bou2?a3?xing3?泛指任何一个人,随便哪个人,相当于“张三李四”。如:呢啲工作亚保亚胜都做得到啦(这些工作张三李四都能做到的)。广州话称呼人习惯在人的姓氏或名字之前加上一个“亚”(阿)字,如亚李、亚张、亚强、亚娟等等。如普通话多用“老”字加在姓氏之前,称呼年龄比自己大的人或平辈人;用“小”字加在姓氏之前,称呼年龄比自己小的人,如老张、老李、小张、小李,或小强、小娟。广州话对年纪大的人有时也用“老”字,但对青年人多在名字前面除了加“亚”字之外还可以或在后面加“仔”“女”,表示爱称,如强仔、娟女。 亚均卖大头鱼,好噏唔噏。a3?guen1?mai6?dai6?teo4?yü4?,hou2?ngeb1?m4?ngeb1??亚均:人名。噏:嘴巴翕动,比喻说话;唔:不。亚均卖大头鱼,有顾客看到他的鱼嘴巴不动,嫌鱼不新鲜不买。顾客离去后,鱼的嘴巴又动了,亚均气得骂鱼“你好噏唔噏”,意思是嘴巴该动时不动,不该动时却动。人们用这话来责备人该说话的时候不说,而不该说时却乱说。如:喺贵宾面前,你讲话要注意,咪学亚均卖大头鱼,好噏唔噏(在贵宾面前,说话要注意点,别不该说的乱说)。 亚兰卖猪,一千唔卖卖八百。?a3?lan4?mai6?ju1?,yed1?qin1?m4?mai6?mai6?bad3?bag3??相传以前有一位村妇叫亚兰,她到集市上出售她自己养的四头肥猪,起初有人出价一千元买她这四头猪。亚兰认为价钱太低,买卖不成交。到了下午快收市,别的买主只出价八百元。亚兰只好忍痛卖了。后来人们用“亚兰卖猪,一千唔卖卖八百”这个歇后语来取笑那些不知足而做事又不当机立断的

农村中午的厨房,出汗2小时吃饭10分钟,能吃到这家乡味也值了

荔波的一旧闻典故,为我父亲收集整理一些传说,现与大家分享,同时也希望大家把自己知道的一些历史传说写出来,共同丰富我们荔波的历史文化。另外既然是传说,难免有不同的描述,希望大家互相文明探讨。

每天上传一部分,不喜勿喷!谢谢。

荔波县旧时轶闻一二略记

(二)与罗将军有关的地名传说

二、张山风在荔波的神传

(一)平越豆腐桥(今福泉市)

(三)荔波方村人,种田不抬粪

(五)白虎坡(也叫望城坡)

(一)蒙氏家族宝藏传说

(三)西门梁公运盐秘事

(四)农村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五)农村流传的猜迷子

1、至台山阴地神秘传说

(5)立指路牌,修桥补路

(6)“约马” (布依话:为老人做寿)“补怜” (布依话:为老人补粮)

(7)“含喂”(布依话:立春玩年)

1、标点符号的重要性一

2、标点符号的重要性二

6、旧时荔波县几个名人绅士的趣事

(3)寨马何氏父子同应试

十、解放前对我影响最深的名士老人

(二)怀念读荔波初级中学历史教师——潘益智

(三)缅怀家父—蒙文辉

十一、荔波县城昔日八景

荔波县城旧时轶闻一二略记

童年时代,常听家父及一些年长者,摆谈荔波县古代很多民间流传的故事,而有些故事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加上当时一知半解,也没有过多留心,故对它的来龙去脉,也就模糊不清,又认为都是一些民间野史,意义不大,何必花时间去研究和整理。

但自都匀市民中退休,特别是妻子王芳过世后,在陆续撰写家史的过程中,勾起小时候的记忆,以及所见所闻,于是萌生念头,想把尚有记忆的几个龙门阵,民间歌谣以及顺口溜等加以梳理,整理成文,记录下来。

尽管这些故事,本身带着各式各样的迷信色彩、夸大其实,但毕竟是那一个时代的文化遗产,也应属于中华民族发展史过程中的产物,在浩瀚如烟的历史文化领域中,也应占有一点席位。

而且这类民间故事,现在很少流传,甚至失传。所以产生了这个想法,就是再现这些民间传说故事,慢慢联想,搜肠刮肚,尽己所知,整理记述,留存于世,以供后代鉴别赏阅。

罗将军家住哪里?名字叫什么?出身年月?何朝何代?均无可考。从道听途说知晓,他十分痛恨官府腐败,欺压人民。而对穷苦百姓非常同情和关心,爱民如子,因此他在千千万万的少数民族群众中,受到尊敬和爱戴,是一个了不起的大英雄。

传说他家以往并不富裕,祖父死后葬于城南门外方向的白虎坡半腰,即上望城坡的路坎下,偏向罗家寨的一个小丘上面。后来罗将军当了大官,名望显赫后,当地的一些地理先生,有根有据大肆宣扬,说罗将军如今之所以如此显达,都是因为他的祖父埋在白虎的前爪上。葬对了好地,所以才大发。更有甚者说,由于坟葬对了好地势,附近村寨的公鸡都不敢叫了。

传说在很久很久以前,社会动乱,民不聊生,到处都是你争我夺,爆发战争,为了争城,杀人盈城。为了争野,杀人盈野,十分残酷,幸存者,奔逃外乡。世间惨无人道,令人哀叹!罗将军家所在的村寨,包括他一家,在这一场劫难中也不例外,横遭屠戮,其父战死沙场,其母生命垂危,自知难保,左邻右舍又已空无一人,而刚出生的幼婴,还在襁褓之中,是罗家唯一的命根子。

罗将军的母亲愁肠九转,想方设法,务必留下这根独苗,忽然灵机一动,想到他家喂有一条大母狗,正好也在“坐月”,万般无奈之下,抱着一线希望,用一些旧棉絮把幼婴牢牢裹实捆好,把母狗的窝子搬到较偏僻阴暗而又不显眼的角落撂好,再把婴儿紧挨狗窝旁边。

伤心之极,泪流满面,暗暗祈祷:“菩萨保佑,母狗给我儿吃奶,让独苗儿子活在世上……”罗母明白,若母狗肯给婴儿吃奶,则罗家后代有望,如果不给,那只有听天由命了。其实罗母也想到,母狗给奶吃这种事哪有可能,想到这些,更加伤心。此时此刻,真是呼天天不应,喊地地不灵,由于愁恸过度,含泪气绝,满腹遗恨,空留人间。

说也奇怪,吉人自有天相这句话,在婴儿的身上,得到应证。罗母死后,屋里更是空空荡荡,仅剩母狗、狗崽和幼婴朝夕相处,相依为命,可能由于婴儿咿呀嚎啼,引起母狗的怜悯之心,居然让婴儿吃奶了。终于熬过了生死最重要的关卡,得以幸存下来。这也是罗将军一生中最大的奇闻之一。

不久兵乱已定,寨上一些外逃者陆续返回,其中有一家与罗家毗邻,发现这一情况后,十分怜惜,并收养了罗将军,从而结束了他一段濒临绝境的辛酸生活,转回人间,真是不幸中之大幸。

收养罗将军的这一家,也不知其姓氏,只知道这是个好人家,对他疼爱有加,视为亲子,供他读书识字,罗将军逐渐长大后,也把这家看成自己的家,同样把这俩位慈善老人,看成是自己的亲生父母,和谐相处,孝敬老人,疼爱弟妹。一家亲亲热热,街坊邻里,无不称赞。

此后罗将军,在家干活得力,读书刻苦认真,学业突出,为人处事,十分得体,办事能力更加突出,威望渐增,声誉远扬,征服一方。时至今日,罗将军已不满足眼前现状,为了拯救千千万万老百姓的疾苦,改变不合理的统治,毅然投笔从戎。

他先是招兵买马,组织军队,既而四处招贤纳士,尤其是一些曾打过仗,具有作战经验的武官,善于处理地方政务的社会名流,只要政见相同,意气相投者,罗将军总会登门访求,甚至三顾茅庐,得到方休。

由于他为人刚正不阿,廉洁不贪,关心人民疾苦,打仗更以身作责,勇敢果断,指挥有方,常取胜利,所以,威信极高,闻名四海,深得人心,在各地招兵买马,总是一呼百应,人人踊跃加入,队伍很快越来越壮大,地盘也不断扩大,加之攻城掠地,连连得胜,已达到了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大好形势。

罗将军审时度势,不再满足于现状,在内心深处,已勾画出更大的理想,自信已掌握有强大的兵力,征服了大片江山,连年风调雨顺,作物丰收,财多粮足,文官武将,人才济济,正是战将如云,谋臣如雨之际,打天下的三大重要因素:天时、地利、人和已基本具有。

欲大展宏图,时机不可错过,谨记“蒯通说韩信:时乎时乎不再来”的忠告,思之再三,“必夺天下”决心已定。遂召心腹骨干,开会议事,说出要夺天下的大胆想法,结果文官武将,人人赞成,个个拥护。并一致发誓,效忠罗将军,有福同享,有祸共当,永不变心。

目标既已确定,如何完美地去实现,罗将军作了三大战略部署:

1.继续巩固和发展现有地盘,扩大兵力,向纵深地带扩展。

2.从长远战略考虑,若想扩大战区,光靠陆上部队,是远远不够,还必须具有海上的实力方可。即必须依靠大海,方可进行操练。

问题出来了,荔波县城仅有樟江这条河,是从龙王洞口处出来,贯穿时来坝、县城南门外的上坝、下坝之间,直下回龙角,再过朝阳、王蒙,河水还比较深,但河面不够宽,根本不能进行海军操练。

于是罗将军设想,在回龙角处,河面比较狭窄,易于堆堵,如果在此处堵住,那么整个旧县坝,县城南门外两坝以及罗家寨,不就变成一片汪洋内陆海了,也就有条件任其使用,进行海上练兵,岂不天助我也。

3.他还设想了夺取天下最简便的手段,古代很多战例都是以“擒贼先擒王”的手段取胜的。根据古代朝庭的惯例,每天清早,皇帝必来上早朝,在皇帝前来上朝时,可能防范不严,此时若用箭从很远的暗处,把皇帝射死,则内宫必乱,进而引起天下大乱,罗将军可乱中取胜,夺取天下,大好江山唾手可得。

在他所作夺天下的三大部署中,经过反复的分析、研究、论证后,他采用第三种方案,即用箭射杀皇帝,如能成功,就可以避免连年征战、战士死伤、劳民伤财,所以视为上策。

从此他四处寻访射箭高手,传授射箭技能,并日以继夜,苦练射箭本领,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掌握了一手精确无比的射箭技能。此刻不论是百步、千里、甚至万里以上的目标,随手可以命中,内心欣喜,好不得意。

于是开始谋划,首先斋戒三日、大祭天地、选择吉日,在皇帝上早朝时动手,按时辰推算,寅时天不亮,卬时亮堂堂。可以肯定在寅末卬初时刻,皇帝必然就坐了,这时下手当万无一失,是极佳时机。

为了头脑清醒,精力充沛,有足够气力去射杀皇帝,所以当晚他要提早睡觉,故招呼贴身卫士,五更天鸡叫时就叫醒他。在此关系成败的重大时刻,贴身卫士可能过于紧张,精神恍惚,迷迷糊糊中,以为时间已过,怎么鸡还没有叫,一时心慌意乱,以为耽误了大事,急忙狠拍板壁,公鸡受惊,未到时候,抢着拍翅高叫,一时周围人家公鸡,应声回应,全都叫了起来。

罗将军一闻鸡鸣,梦中惊醒,匆忙穿戴梳洗,带弓佩箭,选好方位,最后执弓摆箭,用尽全力,向皇宫内龙椅宝座,猛力连射十余箭。许久,皇宫内外,没有任何反应,似乎平静无事,此时此刻,罗将军意识到时间弄错,射杀计划彻底失败,于是迅速撤离。

当皇帝按时上早朝时,两边大臣跪伏两排,静等皇帝登坐龙椅,而皇帝准备端坐龙椅时,突然发现龙椅上插满毒箭,每只毒箭上都印有罗将军的名字,方知南方蛮夷,有人造反。立马组织大军,奔赴南方,进行围剿。射杀之计失败,内地战事吃紧,连连败退,罗将军不得不考虑第二个战略计划,用海军作最后的拼杀,荔波县城西南回龙角樟江出口处,两边高山,河面较窄,只要堵上,荔波县城周围坝子就会变成汪洋大海,随时可以操练海兵。

于是罗将军从上游放了很多头大水牯,顺河而下,意欲用这些大水牯,堵住回龙角,当他赶至岜腿村(现已改为波平)时,遇到一老者,问道:“老人家,你是否看到一群大水牯从河中游过?”老者迟疑片刻后回答:“河中间没有看见牛呀!只有不少大石头露出水面(至今波平下坝河段中仍见到一些很大的石头)。”说完人影消失。

罗将军已意识到:水牯变石头,天意呀!仰天哀叹:“谋事在人,成事在天”,苍天不助,欲奈之何?大势已去,今生休矣。”说罢,顿时昏厥。之后隐姓埋名,不知去向。

罗将军虽显赫一世,却就此销声匿迹,而他的所作所为,热爱家乡,关心人民疾苦,在少数民族地区,尤其是布依族更是广为流传,影响深远,难以忘怀。

还有另一传说:即开头讲到狗为婴儿喂奶之事,当罗将军当大官之后,为了报答母狗救活自己,曾有一个规定,当地凡罗性者,世代不准杀狗,更不许吃狗肉。在我幼时的记忆中,解放前,南门出去不远的罗家寨,是不吃狗肉的,但是否是罗将军的后裔,实无可考。

(二)与罗将军有关的地名传说

荔波县城周围,一些山名,诸如登高坡、螺丝坡、笔架山、黄帝洞、至台山、龙王洞、白虎坡、马鞍山、营盘坡等,而这些山坡,从名称上看,似乎又与罗将军一生的神传故事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如上篇所讲,由于罗将军欲夺取天下,就必须有自己的基地、活动场所、吃住地方、练兵营地、议事大厅等,于是一些野史,有趣轶闻,接踵应世而出。

比如说他的住处,是在县城西门方向,回龙角河对岸,去觉巩的路所经过的一座高耸入云的笔直的尖山,其坡脚有一个很宽敞的大洞,洞的上空,悬挂无数大小不一的滴岩浆石条,十分美观,传说这些奇形怪状的滴岩石条,是当年跟随罗将军的一些高级将领和士兵,所以后人称之为黄帝洞。

在黄帝洞与螺丝坡之间的一排很大的山坡顶上,又呈现三座中间稍高、两边较小的山架,很像旧时常用的笔架(现在在人民广场向西面山顶,肉眼均可看到),于是后人又认为这个笔架山是罗将军平时书写,或发布命令文件时所用的笔架。也就把它叫做笔架山。

而营盘坡是在拉岜寨子背后的一座县城周围最高的一座高山,上面砌有简便的一个狭长的石城,现从南门外远望,山顶石城轮廓,肉眼仍能看出。传说这个营盘坡是供一些将领和士兵居住,便于观察远处敌情动向,不论从哪个方向,一有动静,均能觉察,然后及时采取防范措施,拒敌于所辖之外。

马鞍山位于望城坡(也叫白虎坡)和营盘坡之间,从县城往罗家寨背后的山坡顶上,远远望去,最像马鞍形状,而在马鞍山靠下面半腰地带有一处地方很宽且贯穿整个马鞍山,就像一条光滑的道路,从远处眺望,更像是跑马场,十分壮观。于是大家都认为这是罗将军早晚苦练骑马射箭的地方。

螺丝坡(现在城关二小背后的山坡)也被当做是官兵食用螺丝后,所丢掉的壳堆积而成的山,故后人称之为螺丝坡。

银洞,是在浪岩(县党校)坡坎并且靠近登高坡的一个小山岩洞,洞内极深(在抗战期间,曾作防空洞使用,我读小学时,曾到过此洞),也传说是罗将军挖银矿和铸银的场所。

登高坡则是将军经常攀登的场所。因为坡顶宽广平坦,在坡顶上可以眼观六路,耳听八方,随时可以摸清敌情,对应决策,是极佳的瞭望台,另外昔日整个登高坡与其它山坡,大不相同之处:无树木、全是草坡,对训练爬滚、强攻城、抢战高地等战技,更有很大的帮助。

这些传说,直接影响了县城的很多青少年学生,每逢端午节,肩挑粽子去爬登高坡,吃后骑草马滑下,十分欢畅(我不知去了多少次),解放后这种习俗,逐渐消失。

最后一个山头是至台山,(去“落布木”的路,就要过其坡脚,在上白岩左侧)此土坡虽不比以上所提到的诸山坡大,但至台山的位置,却独具优势,鬼斧神工,天造其位。

登上至台山俯瞰县城,直到董界王蒙,辽阔平坦,大坝子的左右两侧排列着延绵大山,而至台山似一把太师椅,端坐主位,极像古代皇宫里的金銮殿,两边群山,又很像殿前的文官武将,更为奇妙的是,两边大山的奇特形状,似乎是上苍有意安排:至台山的右侧,即登高坡,螺丝坡,笔架山,黄帝洞,显然是文官位置,其左侧龙王洞,白虎坡,马鞍山,营盘坡,岂不正是武将的位置?从山名所对应的形状来看,真是恰如其份,天造奇观。

这一切更加显示至台山在诸多群山中的显赫地位,顾名思义,至台山就是罗将军的宝座,主帅位置,两边文官武将,经常静听主帅召开国事,宣读重大决策,英武肃穆,八面威风,倍显气吞山河的雄心壮志,令人敬畏。

陆地部队,似乎胸有成竹,万事俱备,在海军方面,他也有所准备,既然陆地流帅部有了皇帝洞,拉岜的营盘坡,以及排坊上黄泥坡上的营盘坡,那么海上也应有所安排,于是又有传闻,白岩龙王洞就是其海军总部,且任命海龙王统领领海兵,加紧训练,谋略策划,故“龙王洞”因此而得名。

而沙子洞,南瓜洞及沿河两岸,陡峭山脚狭长的河坎上面,均可设营扎寨,两侧高山,古树参天,密茂森林,水深急湍,可说是一夫当关,万人难破,真是天造奇陈。为保障海军官兵生活方便,还在龙王洞和沙子洞之间,大白岩山脚比较宽敞的乱石丛中,设摊摆点,进行买卖交易,后人把这一地段叫做“买卖街”。

更为奇特,令人不可思议的景象是,龙王洞到沙子洞中间的河段中,有一磴巨石(比禾仓还大),极像一张高厚的四方桌,磴在深水中,面积约一点五平方丈左右,石面出奇平整,石桌上面出现很多大小不一的圆形凹状物,很像碗盏酒杯等,离水面尺许,大小船只从上面划过时,可以看得清清楚楚,(四五年到四九年,我家先后曾两次到沙子洞避难,曾划小三板船经过其上面,印象特别深刻)后来人们把它叫做“九大碗”。

离九大碗不远的河坎边,壁岩之处又倒悬一条长石柱,远处望去,形状很像有头有尾的一头大肥猪,传说是海龙王在这里,杀猪宰羊,大办酒席,宴请海军将士,共庆胜仗。“九大碗”也因此而得名。

当时罗将军英勇善战,谋略得当,指挥有方,深得百姓的拥护,天时、地利、人和在手,又有雄心壮志、万事俱备、胸有成竹,誓夺天下可说十拿九稳,无奈因一箭之失错过良机,没有把皇帝射死,加之欲堵回龙角造大海失败,再则内部出现分裂,各自为主,导致军事节节败退,最终彻底自毁,万般无奈,真是人算不如天算啊!从此销声匿迹,空遗神话,流传世间。

关于前面提到的“买卖街”,纯属神话说法,而在中国近代农民运动史中,即洪秀全所领导的太平天国革命运动的时候,却存在真实的“买卖街”的叫法。我在撰写祖父的碑墓志时,镌刻了当时的真实记载,这些事是我小时常听家父说过的,祖父出生时的一些奇特经历,因与“买卖街”有关联,故不妨在这里,简述梗概。

据家父讲,太平天国农民革命运动是在清咸丰年和同治初之间(即1851年至1864年),革命也波及荔波县城。当时,老百姓称之为“长毛之乱”,布依族语称“乱广马”,由于时间较长,县城周围的老百姓一有战事就到乡下或龙王洞内去暂避,战事稍停,又回到家里,争分夺秒,抓紧做农活,如此或躲或回,前后长达十三年之久。

当时我们蒙家,祖祖辈辈住在城外的平寨,布依语叫拉嶺,跟旧县周围的板莪、时来、后城等地的老百姓,多躲进龙王洞。因时间有点久,生活上必然要有买卖交易的地方,而龙王洞到沙子洞之间,大白壁岩山脚、深河边坎上边,有一片长约二里,宽约一里的宽阔地带,可以搭棚居住,同时也可以在空地上,摆摊设点,进行交易,久而久之,自然而然成为避难人的露天场坝,故“买卖街”顺时而得名。

上面所提到我祖父经历的生死攸关的惊人险境,就出现在这“买卖街”上。由于太平天国革命运动波及荔波县城,我太公年方弱冠,死于战乱,太奶蒙罗氏(甲棒人),长于针线,能干出众,被派遣随军做些后勤工作。

时住旧县一农家楼上,门前有一丛极大的吊丝竹,因思家心切,且胆识过人,趁夜深人静、万籁俱寂,且军士放枕之际,看到有大风吹动,吊丝竹迎风摇摆,有时直摇动到二楼窗前,灵机一动,认为机不可失,看准时机,勇敢地紧抱着较大的吊丝竹,顺竹荡下,急忙直奔沙地背后的大坳方向逃走。

军士得知,大举火把追赶,太奶情急生智,暗藏于坳坎下边,大芭芒丛中,未被发现,追兵无奈,只得撤回。太奶遂连夜奔上大坳,在沿深山曲径,逃至龙王洞“买卖街”住处,终于躲过一劫。未几祖父瑞卿公便降生于“买卖街”住处。

据说祖父出生时(公元1862年即同治元年),有一颗大如禾仓的巨石,从山上翻滚而下,至太奶住处,戛然而止。惊险之极,令人胆寒,多蒙祖宗阴庇,遗孤得以幸存,实为万幸,族人无不欣喜,感慨不已。

祖父渐长成人,太奶坚贞守节,素性严谨,节衣缩食,勤俭持家,延师授业,督训攻书,尽心尽力,抚育遗孤。祖父孝顺严慈,谨遵母命,发奋致学,终取功名(考上秀才),满清政府特赠镀金大横匾额“节媲松筠”,悬挂于大门口之上,以表彰太奶守节抚孤、教子有方。家族乡里,一时传为佳话。

此匾额直到大跃进年代,公社搞大食堂时,大队食堂取下用作切菜案板,之后下落不明。从以上所写的真人真事,说明龙王洞内的“买卖街”的确客观存在,确有其事。而罗将军神传中的所指的“买卖街”不过是一种野史中的传说而已。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农村俗语给死人挖坑,抬重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