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互为表里的意思是什么 意思

八纲中辨别病位内外和病势深浅的二个纲领。表里是一个相对概念,如体表与脏腑相对而言,体表为表,脏腑为里;肝与腑而论,腑为表,脏为里;经络与脏腑而论,经络为表,脏腑为里;三阳经与三阴经而论,则三阳经属表,三阴经属里。通常所说的表里,是指身体的皮毛、肌腠、经络为外,脏腑骨髓为内。外有病为表,内有病为里。外感初起,邪在肌表,属表证,病势较轻;若病在脏腑,则属里证,病势较重。伤寒病以三阳为表,三阴为里;三阳中又以太阳为表,阳明为里,少阳为半表半里。温病初感在上焦,属表;邪入中焦、下焦则属里。由于体质强弱,邪正盛衰,病情发展变化,又有表证入里、里证出表、表里同病、表实里虚、表虚里实、表里俱虚、表里俱实、表热里寒、表寒里热等复杂情况。

  因此,对于病位的外内浅深,都不可作绝对地理解。

  一般而论,从病位上看,身体的皮毛、肌腠、经络相对为外,脏腑、骨髓相对为内。因此,从某种角度上说,外有病属表,病较轻浅;内有病属里,病较深重。从病势上看,外感病中病邪由表入里,是病渐增重为势进;病邪由里出表,是病渐减轻为势退。因而前人有病邪入里一层,病深一层,出表一层,病轻一层的认识。

  任何疾病的辨证,都应分辨病位的表里,而对于外感病来说,其意义则尤为重要。这是因为内伤杂病的证候一般属于里证范畴,故分辨病位的表里并非必须,而主要应辨别“里“的具体脏腑等病位。然而外感病则往往具有由表入里、由轻而重、由浅而深的传变发展过程。所以,表里辨证是对外感病发展阶段性的最基本的认识,它可说明病情的轻重浅深及病机变化的趋势,从而掌握疾病的演变规律,取得诊疗的主动权。同时,从某种意义上说,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都可理解为是表里浅深轻重层次划分的辨证分类方法。

  疾病在发展过程中,由于正邪相争,表证不解,可以内传而变成里证,称为表证入里;某些里证,其病邪可以从里透达向外,称为里邪出表。掌握病势的表里出入变化,对于预测疾病的发展与转归,及时改变治法,及时截断、扭转病势,或因势利导,均具有重要意义。

  表证入里是指先有表证,然后出现里证,然后表证随之消失,即表证转化为里证,其病机谓外邪入里。如外感风热之邪,形成表热证,若表邪不解,向里而成里热证。表证入里一般见于外感病的初、中期阶段,是病情由浅入深,病势发展的反映。

  里邪出表是指在里之病邪,有向外透达之势,是邪有出路的好趋势,一般对病情向愈有利。如麻疹患儿,热毒内闭则疹不出而见发热、喘咳、烦躁,若麻毒外透,则疹出而烦热喘咳亦除;外感温热病中,高热烦渴之里热证,随汗出而热退身凉;热入营血,随斑疹、白疒的出现而身热、谵语、烦躁减轻。又如肝胆湿热随黄疸的出现而胁胀胁痛、发热呕恶等症减轻;病位深的痈疽,向外溃破而脓出毒泄等,一般都可认为是在里之邪毒有向外透达之机。但这并不是里证转化成表证。

  里证是泛指病变部位在内,由脏腑、气血、骨髓等受病所反映的证候。   里证与表证相对而言,其概念非常笼统,范围非常广泛,可以说凡不是表证(及半表半里证)的特定证候,一般都可属于里证的范畴,即所谓“非表即里“.里证多见于外感病的中、后期阶段或内伤疾病之中。里证的成因,大致有三种情况:一是外邪袭表,表证不解,病邪传里,形成里证;二是外邪直接入里,侵犯脏腑等部位,即所谓“直中“为病;三是情志内伤、饮食劳倦等因素,直接损伤脏腑,或脏腑气机失调,气血津精等受病而出现的种种证候。

  里证的范围极为广泛,病位虽然同属于里,但仍有浅深之别,一般病变在腑、在上、在气者,较轻浅;在脏、在下、在血者,则较深重。

  不同的里证,可表现为不同的证候,故一般很难说那几个症状就是里证的代表症状,但其基本特点是无新起恶寒发热并见,以脏腑症状为主要表现,其起病可急可缓,一般病情较重,病程较长。

  里证按八纲分类有里寒证、里热证、里实证、里虚证。里证的具体证候辨别,必须结合脏腑辨证、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等分类方法,才能进一步明确。

  由于里证的病因复杂,病位广泛,病情较重,故治法较多,一般不如表证之较为简单而易于取效。

  表证是六淫、疫疠、虫毒等邪气经皮毛、口鼻侵入机体,正气(卫气)抗邪所表现轻浅证候的概括。表证主要见于外感疾病初期阶段。

  临床上表证一般具有起病急,病情较轻,病程较短,有感受外邪的因素可查等特点。以恶寒(或恶风)、发热(或自觉无发热)、头身疼痛、脉浮、苔薄白为主要表现,或见鼻塞、流清涕、喷嚏、咽喉痒痛、微咳等症。这些症状是由于外邪客于皮毛肌腠,阻遏卫气的正常宣发所致。

  虽外邪有种种的不同,而表证的证候表现可有差别,但一般以新起恶寒、发热并见,内部脏腑的症状不明显为共同特征。

  临床常见的表证有风寒束表证、风热犯表证、风湿遏表证、燥邪犯表证、暑湿袭表证、风袭表疏证等。

  由于表证病位浅而病情轻,病性一般属实,故一般能较快治愈。若外邪不解,则可进一步内传,而成为半表半里证或里证。

  半表半里证在六经辨证中通常称为少阳病证。是指外感病邪由表入里的过程中,邪正分争,少阳枢机不利,病位处于表里进退变化之中所表现的证候。以往来寒热,胸胁苦满等为特征性表现。

  辨别表证和里证,主要是审察寒热症状、内脏证候是否突出、舌象、脉象等变化。《医学心悟。寒热虚实表里阴阳辨》说:“一病之表里,全在发热与潮热,恶寒与恶热,头痛与腹痛,鼻塞与口燥,舌苔之有无,脉之浮沉以分之。假如发热恶寒,头痛鼻塞,舌上无苔(或作薄白),脉息浮,此表也;如潮热恶热,腹痛口燥,舌苔黄黑,脉息沉,此里也。”

  一般说来,外感病中,发热恶寒同时并见的属表证;但发热不恶寒或但寒不热的属里证;寒热往来的属半表半里证。表证以头身疼痛,鼻塞或喷嚏等为常见症状,内脏证候不明显;里证以内脏证候如咳喘、心悸、腹痛、呕泻之类表现为主症,鼻塞头身痛等非其常见症状;半表半里证则有胸胁苦满等特有表现。表证及半表半里证舌苔变化不明显,里证舌苔多有变化;表证多见浮脉,里证多见沉脉或其它多种脉象。此外,辨表里证尚应参考起病的缓急、病情的轻重、病程的长短等。

一些年轻人在教育孩子方面有些溺爱,所以任性的宝宝比较多。不过,也有些家人经常反映自己家的宝宝好像天生脾气大,小的时候以为是孩子的天性,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去看中医,才发现其实是身体状态不佳造成的。那么孩子脾气大是怎么回事呢?按照中医来讲,其实脾气大和脾阴不足互为因果,大家跟我来看看是怎么回事吧。

有些孩子喜欢乱发脾气,其实除了孩子的思想教育方面出了问题以外,我们一定还要考虑是不是孩子身体出了问题。据国外研究,人脾气暴躁是身体里面缺乏某些微量元素所致,或者是铅中毒等原因,而中医认为,是人体内阴阳失衡了,才会导致人性格的改变。曾经有个南方的朋友告诉我,说他的孩子脾气特别大,晚上不睡觉,一言不合,就把东西都摔了。从小时候开始,脾气就不好,送到医院也诊断不出来什么病,所以怀疑是精神分裂。

当我看到这个孩子的时候,发现他的眼神有点儿发直,嘴唇鲜红,特别是他的嘴角、嘴唇干裂。根据中医望诊的原理,我就判断他是脾阴不足(如果是其他部位比如两额发红,就说明是肺阴不足)。慢慢地,这个孩子晚上能睡着觉了,性格也改善了。这个孩子现在已经二十几岁了,挺好的。所以我无数次讲过,做一个合格的父母,一定要懂一点中医的知识。否则,当孩子爱发脾气、乱发脾气时你还一头雾水,不知道孩子的脾气从何而来。孩子脾气特别大孩子特别闹,却不知道为什么?

中医认为,身体失衡的不同状态都会让人脾气大。比如阴虚就会生内热,体内有虚火,人就会烦躁,就爱生气;另外,肝气不舒的时候也会莫名发火。我发觉现在孩子阴虚的情况比较多,因为他们晚上睡觉爱盗汗,平常也脾气大、心烦、手脚心热、大便干燥等,这一系列症状都是阴虚的表现。还有,孩子的舌头红、舌苔薄、嘴唇鲜红,往往也是阴虚的症状。

实际上孩子爱发脾气,有的是家长喂养、教养的问题,有的就是孩子自己身体失调了。这个时候,你怎么去好好管教他也不起作用。所以懂中医的妈妈一看孩子舌头红、手脚心热、晚上睡觉盗汗等症状就会判断孩子可能是阴虚了,就会想办法给他滋阴,这样孩子慢慢脾气就好了,火气就下来了。

这些道理和方法是妈妈完全可以自己学会的,因为小孩变化特别快,你要试图找一个医生天天跟着你是不可能的。有时候孩子多吃点什么东西,马上体质就改变,然后最近没怎么吃,他又会改变,受寒了他马上又阳气不足,等等。总之,孩子的身体状态是不断变化的,所以妈妈知道了如何检测就会知道孩子问题出在哪里,马上可以想到办法调理。

什么是阴虚火旺?所谓阴虚火旺,就是在阴虚的时候,因为津液不足,滋润的力量不够,则显得阳气过剩,此时井不是真的热有多余的情况,而是相对阳而言,阴少了,津液少了,阳就显得多余。此时的火,是虚火。阴虚的人会出现咽喉干燥、想喝凉水、眼睛干热、手脚心热等一系列热症。但是这些热都是虚热,是主滋润的津液不足造的,所以此时的“火旺”是相对而言的,并没有真的火可以去除,是需要滋补阴津。

阴虚火旺是中医的一个特殊概念,并不特指脾胃,还包括了其他脏腑,比如说肝阴不足、肾阴不足,都会导致这个问题,这是一个很常见的情况。孩子因为脾阴不足导致阴虚火旺,是比较特殊的情况。

“阴虚火旺”中的“火”是什么意思呢?中医认为,火有实火和虚火。实火就是有余,虚火就是不足。具体来讲,实火是真正的火,它是体内有邪气,比如说天气热导致的外邪入侵,或者身体有瘀血、痰湿、积滞化热等。这种多余出来的热,是必须要清除的。

那么虚火是什么呢?虚火是不足。人体的阴阳本来是平衡的,但是现在阴不足了,就显得阳多了,就导致体内火旺了。阴虚是怎么引起的呢?是体内的阴不足,也就是津液不足,相当于缺少主静主润的液体——它像汽车发动机需要的润滑油一样,润滑油少了,汽车就会发热,而人体的津液不足,身体运转就会生热,这就是虚火。当体内肺阴不足、脾阴不足、胃阴不足、肾阴不足、肝阴不足等任何一个部分的阴津不足,都会导致这个部位产生虚火。但这个时候是不能清热的。

好多老百姓认为,有火就要清热,但如果这个时候阴虚,吃牛黄解毒丸去实火的话,会让这种状况越来越厉害,可能吃药时火消了,但转眼火就发起来了,为什么?因为虚火不是这样治疗的。你体内的火是假象。

这个时候需要的是滋阴,阴阳平衡就好了,而绝对不是要把阳气给清掉,否则阴阳俱虚就不对了。所以这个时候不能一味地用苦寒的药来清热,而是要养阴,把阴津养足了,虚火就降下来了。再以汽车发动机为例,如果没有润滑油就会干转发热,这个时候你加润滑油、加冷凝液,把温度降下来就好了,想把阴虚导致的火直接清掉是不可能的。

阴虚火旺和脾气大 互为因果

阴虚火旺会导致脾气大,比如说肝阴不足,人不舒服就脾气大;肾阴不足的人也容易发火、容易妄动,喜欢不停地动;脾阴不足的人也容易躁动,而且胃口特别好,总想吃东西。人体每个脏器的阴虚不是孤立存在的。这个脏器阴不够了,会向别的脏器“借”,长久下去,各个脏器就都会阴虚了。一损俱损。比如,如果家长给孩子的压力很大,会造成他肝火旺盛,引起肝阴不足,导致孩子脾气暴躁,进而引起他脾阴不足。反过来,孩子脾阴不足也会引起肝阴不足、肾阴不足……慢慢都阴不足了,就导致你阴虚了,阴虚又会进一步让脾气大的毛病加重。

以上给大家从中医的角度解释了孩子脾气大是怎么回事,对每一位有孩子的父母来说,这些健康知识是特别有用处的。因为千万不要小看孩子爱发脾气这件事情,除了家长错误的教育方式,家庭教养方面找原因,其实给孩子看看中医,是否因为阴阳失衡造成的。因为中医认为脾气大和脾阴不足互为因果,阴阳失调脾气会变大。这一点家长朋友一定要注意。

表里是指身体部位而言,表和里相对而存在,犹如阴和阳相对而存在。如果以表里分阴阳的话,表属阳,里属阴。 体表为表,体内为里,这个好理解,就不多说。 比较多见的还有一种情况,那就是认为脏腑之间是互为表里的关系。五脏属里,六腑属表(三焦为孤腑),五脏和五腑互为表里。 具体来说,心和小肠、肺和大肠、肝和胆、脾和胃、肾和膀胱互为表里(三焦为孤腑,没有内脏和它相表里),肝、心、脾、肺、肾是五脏,属里,小肠、大肠、胆、胃、膀胱是五腑,属表。 一般认为,脏的生理位置深一些,腑的生理位置浅一些,所以脏属里,腑属表。如果以脏腑分阴阳的话,脏属阴,腑属阳,这和表属阳,里属阴的分法是一致的。 中医认为肺主皮毛、肺主一身之表,肺与大肠互为表里。通常没有肺与皮毛互为表里的说法。 例如,以一个人感冒为例,寒邪从皮毛侵袭络脉、经脉、肺。寒邪使肺失去宣发功能,卫气不能达表,阳气郁积于体内,从而出现发热、恶寒、头身疼痛等症状。

完善患者资料:*性别: *年龄:

表里是指身体部位而言,表和里相对而存在,犹如阴和阳相对而存在。如果以表里分阴阳的话,表属阳,里属阴。 体表为表,体内为里,这个好理解,就不多说。 比较多见的还有一种情况,那就是认为脏腑之间是互为表里的关系。五脏属里,六腑属表(三焦为孤腑),五脏和五腑互为表里。 具体来说,心和小肠、肺和大肠、肝和胆、脾和胃、肾和膀胱互为表里(三焦为孤腑,没有内脏和它相表里),肝、心、脾、肺、肾是五脏,属里,小肠、大肠、胆、胃、膀胱是五腑,属表。 一般认为,脏的生理位置深一些,腑的生理位置浅一些,所以脏属里,腑属表。如果以脏腑分阴阳的话,脏属阴,腑属阳,这和表属阳,里属阴的分法是一致的。 中医认为肺主皮毛、肺主一身之表,肺与大肠互为表里。通常没有肺与皮毛互为表里的说法。 例如,以一个人感冒为例,寒邪从皮毛侵袭络脉、经脉、肺。寒邪使肺失去宣发功能,卫气不能达表,阳气郁积于体内,从而出现发热、恶寒、头身疼痛等症状。 (上面举例里出现好多新名词,牵涉到疾病的传变、肺的生理功能、经脉、络脉等中医概念。而中医概念和现代科学的医学概念不同,对中医了解不多的话,只怕会越听越不明白,所以还是不再举例了吧)。

明白不.你只要有分我有问必答.

* 百度拇指医生解答内容由公立医院医生提供,不代表百度立场。
* 由于网上问答无法全面了解具体情况,回答仅供参考,如有必要建议您及时当面咨询医生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互为表里的意思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