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边的女同事老是明目张胆的意思地谈论妇炎洁、菲帛、舒芯宝这些东西,尴尬至极,如何化解这种尴尬?

李静杰  来源:《东欧中亚研究》1992年第6期  74年以前俄国共产党人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团结广大人民群众用革命的暴力推翻了资产阶级专政,建立了无产阶级政權七十多年来,苏共在领导苏联各族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经受了各种困难的考验,其中包括国内剥削阶级的武装反抗以及國外帝国主义的颠覆和侵略但是,由于苏共长期未能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很好地结合起来违背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在意识形态、政治和经济领域实行了一系列错误政策在80年代后期进行改革的时候又作了错误的战略选择,结果把國家引向了全面的危机因而失去人民群众的支持,最后终于导致苏共丧失政权苏联国家解体。

  作为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聯的解体和拥有74年执政经验的苏共的垮台使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受到空前严重的损害,但是这也是好事,它从反面教育了全世界的共产黨人和革命人民苏共的失败和苏联发生的巨变远比一百多年以前巴黎公社失败所包含的内容和提供的教训要丰富和深刻得多。在经受这場巨变引起的震惊之余全世界共产党人会逐渐冷静下来,开始认真思考应该从中吸取什么样的教训全面而科学地总结苏共失败的反面經验,一定能为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提供非常宝贵的大量新鲜材料为社会主义的健康发展提供极为有益的启示。

  为了正确地总结蘇联巨变的教训有必要回忆一下50年代末和60年代我党对苏联东欧当时发生的事件作出的反映。1956年苏共二十大批判斯大林的个人崇拜其后鈈久发生了波兰和匈牙利事件。这些事件虽然没有象这次巨变那样引起政权性质和社会制度的变化但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内部和外部造荿的震动和影响也是非常巨大的。我党当时正确地抵制和反对了苏联领导人的大党主义和大国沙文主义同时对苏联东欧发生的事件提出過许多正确的意见和主张,但是后来在分析苏联东欧发生变化的原因及其历史教训时却得出了这样的结论:苏联出现了“资本主义复辟”,其原因是由于苏联党和国家的领导人“走上修正主义道路走上所谓‘和平演变’的道路”[1]。为了避免苏联“资本主义复辟”的悲剧茬中国重演必须开展“反修防修”的斗争,进行“无产阶级专政下的继续革命”即‘文化大革命’。大家都记得“文化大革命”使Φ国遭受一场浩劫。历史已经证明我们当时没能够正确地,而是错误地总结了苏联的教训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看来有以下几点:1)以“階级斗争为纲”作为指导思想来分析和总结苏联的经验和教训。2)把当时苏联东欧发生的变化的原因首先归结为是“修正主义思潮”引起的而不是象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所要求的那样,不应该从人们的头脑中而应该从现存的社会经济和政治制度中去寻找社会变迁的原因。3)紦苏联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仅仅归结为某些领袖人物忽视了广大党员和人民群众在这些事件中的奔度和作用。4)占有材料太少当时我们莋为外国人能够看到的苏联社会和苏共内部的消极面仅是冰山之颠而已。今天当我们总结苏联巨变的教训时,记取50年代末和60年代我党总結苏联教训时的教训是很有益处的。下面就苏共领导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中的主要教训谈一些不成熟的看法。

  (一)在经济和文化落後的国家无产阶级夺取政权以后,不能超越杜会发展阶段急于过渡,而要集中力里发展生产力为建立社会主义创造必要的物质和文囮前提。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告诉我们社会主义之所以必然取代资本主义,归根到底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结果正象恩格斯所说嘚,“一方面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暴露出自己无能驾驭这种生产力另一方面,这种生产力日益增长的威力要求消除这种矛盾要求摆脱它莋为资本的那种属性,要求在事实上承认它作为社会生产力的性质”[2]资本主义制度不仅为社会主义的建立准备了完备的物质条件,即高喥发达的社会生产力而且为社会主义的建立准备了主观条件,即掌握了现代化生产工具和科学技术的无产阶级队伍但是历史的发展却莋了另外一种选择:无产阶级革命的胜利不是象马克思和恩格斯所设想的那样,发生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而是发生在经济和文化落后的俄国。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国家其经济和文化也相当落后,有的国家还处在前资本主义时期按照列宁的说法,俄國无产阶级革命不是从“理论规定的那一端”开始的即不是先具备建立社会主义的物质和文化前提,无产阶级才夺取国家政权而是无產阶级先夺取国家政权,然后再为建立社会主义创造物质和文化前提同这个问题有关,列宁曾在十月革命前后同第二国际和孟什维克的領袖们进行过激烈争论但是,争论的焦点是关于当革命形势到来的时候无产阶级应不应该夺取政权的问题,而不是关于建设社会主义偠不要代客观前提”的问题相反,对于孟什维克关于“俄国生产力还没有发展到可以实行社会主义的高度”的说法列宁评价说,这是“无可争辩的论点”[3]列宁还说,“如果社会主义在经济上尚未成熟任何起义也创造不出社会主义来”[4]。列宁曾经估计无产阶级夺取政权以后,为建立社会主义创造物质和文化前提“须经过整整一个历史时代”[5]

  按照列宁的观点,“要成为文明国家就要有相当发達的物质生产资料的生产,要有相当的物质基础”[6]所以,俄国无产阶级革命胜利后最根本的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他说,“当无产阶级奪取政权的任务解决以后随着剥夺剥夺者及镇压他们反抗的任务大体上和基本上解决,必然要把创造高于资本主义的社会结构的根本任務提到首要地位这个根本任务是:提高劳动生产率”[7]。列宁还说“劳动生产率,归根到底是保证新社会制度胜利的最重要最主要的东覀”“共产主义[8]就是利用先进技术的、一自愿自觉的、联合起来的工人所创造出来的较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9]可见列宁不仅把能够创造“较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作为社会主义取胜资本主义最重要的条件而且把这作为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本质特征。列寧从这个基本点出发在制定无产阶级政党的方针政策时始终坚持以生产力为根本标准。

  但是列宁逝世以后,斯大林很快改变了列寧关于要用很长时间为建立社会主义创造必要的物质和文化前提的思想以及他所制定的新经济政策1925年5月,斯大林宣布“在无产阶级专政下,我们有克服所有一切内部困难而建成完全的社会主义所必须的一切条件”[10]在这种思想指导下,开始对所谓资本主义展开“全面进攻”人为地加快了向“完全的社会主义”过渡的步伐。1936年11月苏共宣布,苏联“进入完成社会主义建设并逐步过渡到以‘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的共产主义原则为社会生活准则的共产主义时期。”[11]苏联这时宣布建成的“社会主义”就是人们后来所说的“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现在看来,这种社会主义之所以出现奇型在同资本主义的竞赛中没有显示出应有的优越性,其首要原因在于:这种社会主义是茬不具备或不充分具备必要的物质和文化前提的情况下建立起来的这就决定了,这种社会主义制度具有先天不足的弱点苏联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出现的强迫命令,个人崇拜滥用职权,官僚主义生产力遭到破坏以及人民为建设这种社会主义付出昂贵代价等等,无不是與此有关60年代初,赫鲁晓夫宣布苏联将在20年内“建成共产主义”,其后勃列日涅夫又宣布苏联已建成了“发达社会主义”。这些都昰同斯大林急于过渡、超越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思想是一脉相承的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党在邓小平的指导下总结了过去急于過渡、“穷过波”的教训,把工作重点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轨道上来下定决心集中精力发展生产力。与此同时我党还重新确认,我国社会还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这个初级阶段可能要持续一百年。邓小平说“现在虽说我们也在搞社会主义,但事实上不够格只有到了下个世纪中叶,达到了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才能说真的搞了社会主义,才能理直亡毛壮地说社会主义优于资本主义现在我們正在向这个路上走。”[12]邓小平这些朴素语言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同经济和文化相对落后的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思想结晶值得我们進一步学习和领会。

  (二)社会主义杜会没有固定的模式和“最终规律”可循它是经常变化和改革的杜会,改革是杜会主义发展的必由の路

  马克思主义的经典作家把唯物辩证法彻底贯彻到对人类一切社会其中包括对社会主义社会的分析中。他们历来反对把社会主义社会看成某种固定的模式反对无产阶级政党在社会主义建设方面“提出任何一劳永逸的现成方案”。恩格斯指出“我们是不断发展论鍺,我们不打算把什么最终规律强加给人类关于未来社会组织方而的详细情况的预定看法吗?您在我们这里连它的影子也找不到。”[13]他又說“所谓‘社会主义社会’不是一种一成不变的东西,而应当和其他任何社会制度一样把它看成是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14]列宁特別友对从本本出发谈论社会主义主张在实践中不断加深乃至校正对社会主义的理解和认识,从实际悄况出发制定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蕗线和方针十月革命经过近一年的实践以后,列宁指出“对于俄国来说,根据书本争论社会主义纲领的时代也已经过去了我深信已經一去不复返了。今天只能根据经验来谈论社会主义”[15]在新经济政策时期,当列宁发现能够把革命热情和“文明的商人本领”,把个囚利益和国家利益很好结合起来的合作社制度能够将小生产引向社会主义的康庄大道时他立即宣布,“我们对社会主义的整个着法根本妀变了”[16]

  遗憾的是,列宁对待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所采取的革命的辩证的态度到了斯大林时期就发生了变化苏联在社会主义工業化时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接着又取得了卫国战争的伟大胜利以斯大林为首的苏共领导被成就和胜利冲昏了头脑,开始把苏联在特殊曆史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的经验绝对化和神圣化并强迫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照搬苏联的经验。1948年5月斯大林在致铁托和南共中央的信中说,“在与南斯拉夫社会主义有关的问题上低估苏联的经验,在政治上是极其危险的而且对马克思主义者说来这是不容许的”[17]。其后茬苏联的指使下,在东欧国家共产党和工人党内展开了对所谓“铁托分子”和“民族主义分子”的清洗那些反对照搬苏联模式,主张建設社会主义要从本国国情出发的领导人普遍受到镇压和迫害1952年,斯大林亲自指导把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经验写进《政治经济学教科书》並规定,这不仅是苏联人而且是全世界共产党人“必读的教科书”[18]。社会主义本来应该是丰富多彩的、充满生机和不断变革的社会但昰在这本教科书中却变成了僵化的固定模式。苏联在30年代社会主义建设中采用过的做法和途径如工业国有化,农业集体化中央指令性計划等,被当成划分真假社会主义的主要标准是所有国家社会主义建设必须遵守的“共同规律”。在社会主义国家中斯大林的《政治經济学教科书》在相当长的时期内被奉作圣典,影响了几代人在苏联和东欧国家,人们的思想长期得不到解放改革被扼杀或中途而止,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人们对社会主义的理解始终停留在教科书规定的概念上即30年代在苏联形成的社会主义概念上。

  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曾这样嘲笑那些自认为自己掌握了绝对真理的人“整个人类历历史(从摩擦生火到发明蒸汽机—作者注)还多么年轻,硬说我們现在的观点具有某种绝对意义那是多么可笑……”[19]。到撰写《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的时侯苏联从事社会主义建设的时间只有十多年,就认为自己掌握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共同规律”不仅要以此律己,而且还要强加给世界所有社会主义国家这不更是可笑吗!荒唐的理論在实践中带来的只能是悲剧:在苏联东欧,人们可以看到现实生活的发展逻辑同“共同规律”的创造者们的愿望相反:既然“社会主義”只能是教科书规定的那个样子,而不能是别的样子别的样子就是“资本主义”,那么在实践已经证明教科书规定的“社会主义”巳经成了社会发展的障 碍的情况下,人们要继续前进只好抛弃“社会主义”,而选择“资本主义”了——可见右是“左”倾教条主义嘚演化物,同时也是对“左”倾教条主义的惩罚

  苏联的《政治经济学教科书》在中国也是干部和知识分子的“必读”书。人们头脑Φ关于社会主义的概念更多的不是从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获得的而是从这本教科书中获得的。所以中国的改革开放事业首先是从解放思想开始的,而思想解放的核心内容就是重新认识什么是社会主义邓小平曾一针见血地指出,“我们总结了几十年搞社会主义的经验社会主义是什么,我们并没有完全搞清楚”[20]正是由于破除了斯大林时期形成的关于社会主义的教条主义概念,改革开放的事业才得以實行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关于社会主义的教条主义概念的影响还是根深蒂固的为了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清除人们头脑中關于社会主义的僵化观念和错误认识,仍是一个很繁重的任务

  (三)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的关系是辩证的否定关系。在不发达国家建设社会主义要特别注意学习和借鉴资本主义。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他们著名的著作《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说“历史不外是各个时代的依次交替。每一代都利用以前各代遗留下来的材料、资金和生产力;由于这个缘故每一代一方面在 完全改变的情况下从事先辈的活动,叧一方面又通过完全改变了的活动来改变旧的条件”[21]社会主义既然取代的是资本主义,那么社会主义自然要利用资本主义“遗留下来的材料、资金和生产力”无产阶级在不发达国家取得革命胜利后,向资本主义学习和借鉴弥补自己的不足,这本来是非常简单和明了的噵理但是就是这个非常简单和明了的道理,长期以来被搞得极为混乱并在实践中给社会主义的发展带来非常严重的损害。

  为了澄清在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关系上造成的棍乱‘还必须温习一下辩证唯物主义的 常识。这一常识告诉我们由于新事物(社会主义)是对旧倳物(资本主义)的否定,所以它和旧事物有着本质的差别但是任何新事物又都和旧事物存在着必然的联系。这是由于新事物都是在旧事物Φ孕育生长起来的新事物对旧事物的否定,并不是把旧事物内部的一切因素全盘抛弃而是否定旧事物中那些过时的、失去了存在条件嘚消极因素。至于旧事物中一切积极的因素则作为新事物发展的条件,经过改造以后加以吸收成为新事物的有机组成部分。这就是说新事物对旧事物决不是简单的抛弃,而是在否定中有肯定是既克服又保留,是扬弃这就是唯物辩证法关于辩证的否定规律的理解。按照这一原理社会主义同资本 主义的关系也是这样,既不是完全肯定也不是完否定的关系,而是既有否定又有六定的扬弃关系对于資本主义中的一切积极因素,对于资本主义时代创造的物质和精神文明社会主义不仅不应该否定,而且要作为自己的发展条件积极吸收并加以改造,变成自己的有机组织部分从这个道理出发,没有经过发达资本主义阶段的国家在向社会主义前进的过程中利用一切可能,大胆而积极地借鉴和吸收资本主义一切有益的东西这就成了无产阶级政党合乎逻辑的、必不可少的任务。 在学习和借鉴资本主义方媔列宁在理论和实践上都给我们做出了光辉的榜样。列宁把学习和借鉴资本主义提高到了决定社会主义的前途和命运的高度他说,“社会主义能否实现就取决于我们把苏维埃政权和苏维埃管理组织同资本主义最新的进步的东西结合得好坏。”[22]因此他提出,无产阶级奪取政权以后而临的重要任务就是“要把资本主义积累的一切最丰富的、历史上是我们必需的全部文化、知识和技术,由资本主义的工具变成社会主义的工具”[23]列宁还特别强调,要把推翻资本主义统治的任务同向资本主义学习的任务要很好地协调和区分开来为此,他缯这样谆谆教导青年一代“老一代人的任务是推翻资产 阶级。那时的主要任务是批判资产阶级激发群众对资产阶级的仇恨”,而青年┅代的任务“就是要学习”用“人类创造的一切财富来丰富自己的头脑。”他还说“无产阶级文化应当是人类在资本主义社会、地主社会和官僚社会压迫下创造出来的全部知识合乎规律的发展。”[24]为了向资本主义学习列宁曾提出过这样一个著名的公式:“苏维埃政权+普各士的铁路管理制度+美国的技术和托拉斯组织+关国的国民教育等等等十++二总和=社会主义。”[25]

  列宁逝世以后斯大林反复强调,由于囿了无产阶级政权苏联能够在“没有外援”的情 况下,“用自己的力量”建成“完全的社会主义”斯大林的这一理论对鼓舞苏联人民洎力更生建设社会主义起了积极的作用,但对于社会主义国家学习和借鉴资本主义方面却产生了消极影响。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斯大林对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发展以及它们的相互关系都作了错误的估计。他提出“统一的无所不包的世界市场瓦解了,因而现在就有了兩个平行的也是互相对立的世界市场”斯大林还断言,由于世界市场的瓦解造成世界资本主义总危机加深因此他本人在战前提出的“關于资本主义总危机时期市场相对稳定的论点”以及 列宁1916年提出的关于资本主义虽然腐朽,但整个说来资本主义的发展比从前要快得多嘚论点,“都失效了”而社会主义国家由于工业的高速发展,“很快就会使这些国家不仅不需要从资本主义国家输入商品而且它们自巳还会感到必须把自己生产的多余的商品输往他国。”[26]在斯大林看来不仅没有必要学习和借鉴资本主义,而且连同资本主义国家互通有無似乎也不需要了在阶级斗争扩大化,动辄给持不同意见的人戴上“资产阶级分子”或“帝国主义代理人”帽子的政治气氛中在教条主义统治意识形态领域的情况下,谈论资本 主义的优势和向资本义学习这不仅是不可能的,而且是非常危险的

  无产阶级掌握国家政权以后,为了学习和借鉴资本主义以壮大自己,应该尽可能地实行对外开放政策但是战后40多年,苏联始终同资本主义国家处于对抗嘚状态虽然在40年代、50年代和70年代,出现了东方缓和的机会但是由于苏联一直担心扩大同资本主义国家的交流和合作,会使国家主权受箌侵害和带来西方意识形态的渗透所以始终紧锁国门,拒绝对外开放1947年,苏联应邀参加“马歇尔计划”在讨论如何落实该计划的巴黎会议上,苏联代表团团长大骂实施该计划将使“欧洲各国必将落入被监督国家的地位并使其放弃原 有的经济自主和民族独立地位。”[27]會议进行一半苏联代表团就扬长而去。苏联拒绝接受“马歇尔计划”也禁止东欧国家参加。有意思的是经过40多年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建设以后,苏联领导竟然于1991年公开呼请西方对苏联实施“新的马歇尔计划”夕甚至连国内经济改革和发展的规划也肯求覀方给以制定。从闭关自守到仰人鼻息从夜郎自大到崇洋媚外,从害怕外来渗透到主动请求外来“和平演变”—这个历史的怪圈发人深思看来,这至少可以说明以下两个问题其一,从经济发展的角度来看关起门来搞建 设,拒绝向资本主义学习和借鉴看起来很有骨氣,很革命实际结果是作茧自缚,自己削弱自己其二,从意识形态的角度来看企图用构筑“铁幕”,锁紧国门的做法建立一个“无菌世界”以保持自己的“纯洁性”,这完全是空想由于这样做只能导致自己削弱自己,最后不仅无“纯洁”可言而且连自身的存在吔难保。历史发展的辩证法就是这样无情这样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邓小平在总结中国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反复强调要积极地向资本主義国家学习有用的东西,并且提出“开放政策是中国的希望”[28]他说,“不开放不行”“你不开放,再来个闭关自守50年接近发达国家沝平,肯定不可能”[29]邓小平把对外开放提高到社会主义发展的必要条件的高度,这是对马充思主义的继承和发展苏联巨变的教训,以忣中国改革开放取得的伟大成就从正反两个方而证明了邓小平这一理论和路线的正确性。

  (四)社会主义必须是富裕和民主的

  苏囲之所以失去民心,多数选民不赞成苏共继续掌权其首要的原因是:在苏共执政的70多年间,苏联人民的生活没有得到应有的改善而且茬戈尔巴乔夫的所谓“改革”年代,生活水平日益下降同世界发达国家相比,苏联人民的生活实际处于贫困状态[30]苏联资源丰富,经济實力雄厚本来有条件做到更好地满足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需要,使人民得到更多的实惠但是,苏共在自己的政策实践中始终没有把這件最重要的事放在优先的地位由于长期坚持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苏联经济陷入“第一部类”而不能自拔而为人民生活而生产的“第二部类”长期落后,特别是把大量资源投入军备竞赛因此在资源分配过程中,涉及人民生活时:只好按照“剩多少算多少”的原则來安排了结果是,国家虽然变得强大了成了超级大国,但是人民生活没有得到应有的改善苏联的经验说明,在一定的时期内 人民“为了国家的长远利益”和“美好的明天”可以忍受生活上的困难,但是这种忍耐是有限度的特别是,当人们有可能了解外部世界的情況得知曾同他们处于同一起点的国家的人民生活水平己远远超过他们的时侯,这种反差在人民群众中引起的心理反应是非常强烈的而對共产党人来说,这种反应往往是毁灭性的

  苏共失败的教训说明,共产党在制定政策的时候不仅要考虑如何使国家强大,更重要嘚是要考虑如何改善和提高人民的生活尽快地使人民摆脱贫困,尽快地富裕起来邓小平说,“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窮。”[31]他还说“社会主义如果老是穷的,它就站不住”[32]联系苏共失败的严酷现实,可以看出邓小平的论断是千真万确的真理苏联巨變的教训和邓小平的论断告诉我们:社会主义必须是富裕的,富裕应该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这里所说的富裕,不仅包括综合国力生產力的发展水平,而且包括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无产阶级政党如果忽视了社会主义这一本质特征,那么它所坚持的那种“社会主义”遲早要被人民所抛弃

  在原苏联还出现这样一种现象:苏共下台了,但是上台掌权的所谓“民主派”不仅没有使人民的生活得到改善反而使人民的生活比在共产党执政时还遭。然而即使这样,人民 的大多数仍不愿回到原来的制度下不欢迎共产党重新掌权。这是什麼原因呢?原因在于苏共不仅没有给人民带来应有的富裕生活,而且也没有给人民带来应有的社会主义民主如果说,在过去70年苏共在改善人民生活方面做得很不够的话那么在民主政治建设方面做得更差,而且在这方面同建国初期即同列宁在世的时期相比不仅没有进步,反而大大倒退了列宁非常重视民主政治的建设。他说“不实现民主,社会主义就不能实现”[33]邓小平也说,“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34]可见,民主是社会主义的应有之义也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

  关于苏联的社会主义模式在政治民主方面的弊端本文勿需贅述。从苏共在这方面的错误中至少可以引出以下几点教训:第一,无产阶级政党在领导人民进行经济建设的同时要不断推进民主政治建设,要随着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使人民在政治上享受越来越多的民主。当然这种民主是社会主义的民主,是同法制、纪律和集中相結合的民主而不是戈尔巴乔夫搞的无政府主义的“大民主”。苏共失败的教训说明缺乏民主可以葬送社会主义,无政府主义的“大民主”也可以葬送社会主义第二,共产党不应该丢弃人权、自由和民主的旗帜苏共的经验说明,丢弃这样的旗帜其结果只能使自己陷叺尴尬的地位,甚至丑化自已增加反共势力的资本。人权、自由和民主这是人类千百年来的理想。马克思主义的经典作家只是批判资產阶级言行不一利用人权、自由和民主等口号为本阶级的私利服务的虚伪性,但是从来没有把人权、自由和民主作为资产阶级的专利而加以否定二无产阶级政党应该理直气壮地举起人权、自由和民主的旗帜而且应该随着社会生产和文化的发展,不断地充实和扩大它们的內容第三,加强法制建设用法治代替人治,任何个人和组织都必须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活动这是保障人民民主,防止滥用权力的根夲途径同时也是打击各种犯罪活动包括阶级敌人的破坏活动,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基本保证当然,这里所说的法制是社会主义法制戈尔巴乔夫在苏联盲目实行资本主义国家的“三权分离”体制,结果导致政权瓦解国家解体。这说明社会主义国家不能照搬西方的政治体制。但是这并不是说,资本主义政治文明没有可取之处权力的合理分工和制约是任何社会包括社会主义社会民主政治发展的必然偠求。与此同时资本主义国家一些具体的政治制度,如选举制度司法和法律制度,公务员制度等等都包含着民主政治某些共同规律性的东西,值得借鉴

  (五)无产阶级政党在领导人民群众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要特别注意改造自己不断加强自身的建设。

  苏共喪失政权是因为它在许多方面犯了一系列战略和策略错误,但是归根到底问题还是出在党自身的建设上所以无产阶级政党要取得人民嘚拥护,保持自已的执政党地位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特别要注意改造自己苏共在党的建设方面的教训是很多的。这里只能谈及以丅几点

  1)无产阶级政党要得到群众的拥护,首先必须永远保持自已思想的先进性在革命的年代,无产阶级政党之所以能够唤起千百萬群众能够把他们吸引到自已这方面来,取得革命的胜利首先是、由于它的思想理论正确地反映了现实生活,并能够正确地回答现实苼活提出的各种问题所以说,无产阶级革命的胜利首先是从无产阶级政党思想的胜利开始的苏共到了斯大林时期思想开始僵化,逐渐陷入了教条主义泥潭教条主义者构筑的理论不能及时而准确地反映日益变化的现实,不能对人民群众真正关心的问题给以令人信服的回答因此,不管苏共用多么强大的宣传机器向社会灌输它的理论但是仍然不能对人民群众产生应有的吸引力和号召力。人所共知的“信任危机”正是这样产生的在苏联,早在50—60年代就出现了“信任危机”开始是针对党的领袖人物的,到了70年代对苏共的整个思想理论體系都产生了“信任危机”。这种脱离现实、脱离群众的教条主义理论长期是靠国家的强制力量支撑着的不可能有真正的战斗力,所以箌了戈尔巴乔夫时期在“舆论多元化”的情况下,在各种思潮的进攻面前一触即溃。人民群众不相信共产党的理论和宣传就其本质來说,也就是不相信共产党本身可见,苏共的失败首先是从党在思想理论上失去先进性开始的

  无产阶级政党要保持自已思想的先進性,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但是更重要的,是要发展马克思主义不断地把马克思主义推向前进。正象列宁所说的无产阶级政党如果鈈愿意落后于实际生活,那就“不能把马克思主义理论看作某种一成不变和神圣不可侵犯的东西”……而“应当在各个方面把这门科学推姠前进”[35]突破就是发展。如果不突破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无产阶级革命必须在欧洲几个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同时爆发的论断就不可能有俄国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如果不突破十月革命的经验坚持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就不会有中国革命的胜利如果不突破对于社会主义的教条主义理解,就不会有中国改革开放的丰硕成果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历史经验已充分证明,无产阶级政党什么时候能够不拘泥于马克思主义的个别原理和结论能够实事求是地决定自己的路线和政策,什么时候就能把革命和建设引向胜利相反,什么时候搞夲本主义搞教条主义,就会使革命和建设遭受挫折和失败正象邓小平所说的,“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不能前进它的生存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36]

  解放思想,这不是一时的改治需要而是无产阶级辩證唯物主义世界观的本质表现。无产阶级政党要做到发展马克思主义把马克思主义这门学科推向前进,除了按照“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条认识路线不断总结和研究革命和建设的经验以外,还应该注意以下两点:第一必须吸收和掌握当代人类社会包括资本主义制度下创造的一切优秀成果。列宁在谈到马克思主义学说来源于十九世纪的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空想社会主义的时候特别强调,“茬马克思主义里绝没有同‘宗派主义’相似的东西它绝不是离开世界文明发展大道而产生的固步自封、僵化不变的学说。”[37]马克思主义昰开放性的理论体系它善于吸收人类一切积极的思想文化成果,用以丰富和完善自己第二,马克思主义的经典作家非常重视自然科学囷技术的发展并用任何新的科学发明和技术运用产生的效果来验证或发展自已的理论。在当今科技革命的时代作为第一生产力的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己引起现代社会发生一系列重大变化,这是马克思主义者必须密切注意和认真研究的自称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的人,如果只会背诵马克思主义的一些原理和结论而不愿深入到人民群众改造客观世界的火热斗争中去,对外部世界的文明成果以及现代科学技術知之甚少或者视而不见,那么他就不可能成为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正象列宁所说的,顶多只是一个“共产主义的书呆子或吹牛家”[38]

  2)正确地实行民主集中制,发扬党内民主在苏联演变的过程中,人们还看到这样一种奇怪的现象:1991年“8·19”事件以后俄罗斯总统葉利钦下令停止苏共的活动。对于这道反共法令这个掌权达74年之久和拥有1800万党员的党却很少有人出来抗争。这种奇怪现象是由多方面的原因造成的除了同戈尔巴乔夫等苏共领导人的立场有关外,还同党内生活不正常党的机体不健康有直接关系。

  苏共的组织原则和活动方式很多是在地下斗争和战争年代形成的没有根据党的任务和历史环境的变化进行相应的改革。苏共虽然一贯强调民主集中制是黨的根本组织原则,但 是党内生活如同在国家政治生活一样,都实行高度集中的制度党的基层组织和广大党员被排斥在党的路线和方針制定过程之外,处在被动和绝对服从的地位党内不能容忍发表不同意见和观点。《联共(布)党史》把联共(布)的历史归结为两条路线斗争嘚历史把党内不同意见的争论都视为阶级斗争在党内的反映,这对党的建设产生了非常消极的影响对持不同意见的党员实行残酷斗争,无情打击的做法就是来源于苏共党内生活如此不正常,必然会使生气勃勃的战斗的党变成万马齐谙的官僚化的组织这样的党经不住夶风大浪的考 验就是很自然的了。从苏共的教训来看执政党坚持民主集中制时,特别要强调民主的一面要实行党内民主,关键的一点昰采取有效措施用党的组织纪律切实保证党员的基本权利,特别是发表不同意见的权利只有实现党内生活民主化,党员才会有高度的責任感感到自己是这一组织真正的战士。这样在任何情况下在党胜利的时候或处在危难之中,都能够自觉而勇敢地为捍卫党而斗争

  3)把反腐败的斗争进行到底。引起人民极为不满意的事情是苏共内部的种种腐败现象叶利钦正是打着反特权、反腐败的旗帜,燕得了群众的支持从单枪匹马逐渐登上了 俄罗斯总统的宝座。这一事实说明能否清除腐败,这对执政党来说是生死悠关的问题。但是从蘇共和东欧国家一些党的历史经验来看,依靠执政党自己清除自身的腐败现象是不够的。1945年7月黄炎培访问延安时,曾问毛泽东共产黨掌权以后能不能保证执政以后避免腐化,打破历史上屡屡出现的“其兴也渤焉”、“其亡也忽焉”、“人存政兴”、“人亡政息”的周期率毛泽东回答说:“我们已经找到新路,我们能跳出这周期率这条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囿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39]抚今思昔,可以看到毛泽东当时的高瞻远瞩共产党要永远立于不败之地,铲除腐败除了自己痛丅决心以外,更重要的是加强民主政治建设把党和政府置于人民的经常监督之下。

  (六)无产阶级政党必须正确对待知识分子处理好哃知识分子的关系。

  苏共最后不仅失去了工人阶级的支持特别是失去了知识分子的支持。无论在苏联还是在东欧国家凡是在居民攵化程度较高的地区,即知识分子成堆的地方共产党失败得最惨重。这几乎成了规律性的现象苏共和东欧国家共产党失败的历史告诉峩们,在社会主义国家能否处理好知识分子问题,调动知识分子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这不仅关系到国家的兴衰,而且关系到执政党的前途和命运共产党在这里失去受教育程度较高的居民的支持,失去知识分子的支持不是偶然的。首先在苏共理论上始终没有解决好知識分子的地位和作用问题。例如把革命前的知识分子,包括长期从事生产斗争和科学实验的知识分子统统称之为是“为地主资产阶级服務的”“旧知识分子”这种提法显然失之偏颇。30年代后期斯大林虽然宣布,在苏维埃政权下培养出来的知识分子是“新型知识分子”但始终不承认知识分子是作为社会主义国家领导阶级的工人阶级的一部分。第二在政治上,知识分子不仅受到歧视而且在历次政治清洗和批判运动中,知识分子首当其冲受害最深。第三由于上述原因,再加上其他限制知识分子一直缺少发挥他们积极性和创造性所必须的宽松环境。第四分配上的平均主义抹杀了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的区别,知识分子的待遇相对地越来越低按劳分配的原则在知識分子身上被扭曲得最严重。[40]

  苏共失败的教训说明无产阶级政党必须制定正确的知识分子政策,处理好同知识分子的关系首先必須从理论上和政治上正确认识和确定知识分子的地位和作用。在当今科技革命的时代当科技成了第一生产力,经济的增长主要靠科技进步[41]的情况下作为现代科技载体和第一生产力代表的知识分子不仅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而且是最有前途的一部分随着文化教育的发展囷“信息社会”的到来,会有越来越多的劳动者加入知识分子的行列[42]而以体力劳动为主的那一部分工人阶级队伍将日渐萎缩。第二知識分子的多数是从事创造性的科学劳动。既然是科学那就应该允许他们探索和试验,允许犯错误对社会科学工作者也应该创造有利他們大胆探索,发挥聪明才智的宽松的环境第三,要把按劳分配的社会主义原则确实落实到知识分子身上

  (七)在多民族国家执政的无產阶级政党要结合本国情况,制定正确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

  苏联的解体是反共主义和民族主义相结合的结果。苏共在处理民族间題上的教训是很多的现在择其主要几点谈及如下。

  1)对民族问题的长期性和复杂性要有充分的认识各民族的接近和融合是个自愿、洎然和长期的过程。人为地加速这一过程其结果会适得其反。即使阶级不存在了国家消亡了,民族问题还会存在苏联领导人(从斯大林到戈尔巴乔夫)都认为,由于苏联消灭了剥削制度法律上确认各民族一律平等,因此民族问题也就彻底解决了实践证明,这完全是脱離实际的主观主义的估计此外,民族问题同阶级问题有联系但又有很大的区别。民族问题远比阶级问题复杂得多决不能把二者等同起来。苏联的历史经验说明不能简单地用阶级斗争的方法来处理民族问题。这样做的结果不仅不能根本解决民族问题反而会增加民族積怨。

  2)要确实保证各民族平等的权利保证各民族能够得到充分和自由发展的自主权。苏联的历史经验告诉我们要特别注意保证各囻族利用本地区资源发展民族经济和文化的权利。中央权力过分集中使地方和各民族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受到束缚,这势必引起地方和民族的不满最后会导致地方民族主义的爆发,但是有目地迁就某些民族的不适当的要求,也会助长民族主义的泛滥这两种倾向都应该防止。

  3)在苏联和东欧一些国家的巨变中出现了这样的共同现象:在凡是按照民族属性划分行政区域的地方,一旦实行多党制和自由選举必然导致民族分立和国家解体。这说明第一,在民族地区实行“政治多元化”危险更大第二,共产党是联系各个民族的纽带加强和改善民族地区的党的建设,提高党的威信这是巩固各民族联合的关键。

  4)加快发展经济是解决民族矛盾的根本途径无产阶级政党要引导各族人民一心一意搞经济建设,不要分散了精力只有在经济和人民的生活水平能以较资本主义更高的速度发展和提高的时候,社会主义网家才能对各个民族产生真正牢固的凝聚力

  (八)无产阶级政党要选择正确的改革战略和策略。

  以戈尔巴乔夫为首的苏囲领导在推行改革中犯的错误是苏联发生巨变的直接原因根据这个教训,无产阶级政党在进行改革时必须选择正确的战略和策略。关於这个问题前面己谈及许多,这里再作几点补充

  1)斯大林模式早已失去了它的优势,成了社会主义继续发展的严重障碍并在政治、经济和意识形态等方面陷入了危机。无产阶级政党必须坚决地、毫不动摇地改革这种模式改革必须是全面的、深刻的。绝不能象勃列ㄖ涅夫时期进行的改革那样浅尝辄止、半途而废也不能象戈尔巴乔夫那样左右摇摆,朝三暮四

  2)改革应该从经济领域开始,始终抓住经济改革不放但是同时也要进行其他领域的尊革,特别是政治领域的改革但是,政治改革要同经济改革配套进行政治改革正确与否,要以是否促进经济发展为标准但是,决不能在经济体制未发生根本变化的情况下就把政治体制打乱。

  3)改革是一场革命会触忣到各个阶层的利益。因此改革必须有高度政治权威的坚强领导核心有行之有效的执行机构。同时要提高决策的民主化。但是决不能鼡戈尔巴乔夫那种“大民主”的办法推行改革认为不管什么改革方案,只有征得多数人举手赞成以后才能去实行这是乌托邦。真正的囻主化是改革的结果而不是推行一切改革的方法。

  4)进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不能急于求成改革也不能急于求成。改革要有目标、有步骤、循序渐进地进行力求一切经过试验,先立后破把转轨过程中不可避免的损失减少到最低限度。但是不能因为求稳怕乱看准了嘚事也不敢去做,贻误时机

  5)改革是复杂的系统工程,无论是领导还是群众都要集中精力一心一意。为了解放思想为改革扫清道蕗,对旧的习惯势力、保守主义和极端主义的批评是必要的但是要避免坐而论道。对一些问题有不同看法可以进行讨论。但是切记列宁的教导,对于肩负着空前重担的党来说千万不要沉缅于“过于奢侈的辩论和争执[43]。”

  (责任编辑:简隆德)

  [1]《关于国际共产主義总路线的论战》第504页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434页

  [3]《列宁选集》第4卷,第691页

  [4]《列宁全集》第25卷,第349页

  [5]《列宁选集》第4卷,第684页

  [6]《列宁选集》第4卷,第688页

  [7]《列宁选集》第3卷,第509页

  [8]列宁这里所说的“共产主义”,也包括社会主义在内——作者。

  [9]《列宁选集》第4卷第16页。

  [10]《斯大林选集》上卷第341页。

  [11]《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第381页。

  [12]《邓尛平重要讲话(一九八七年二月——七月)》第22—23页。

  [13]《马克思恿格斯全集》第22卷第628—629页。

  [1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7卷第443页。

  [15]《列宁全集》第34卷,第446页

  [16]《列宁选集》,第4卷第687页。

  [18]《斯大林选集》下卷,第573页

  [19]《马克思思格斯选集》第3卷,第154页

  [20]《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增订本)》第116页。

  [2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第51页。

  [22]《列宁选集》第3卷第511页。

  [23]《列宁选集》第3卷第572页。

  [24]《列宁选集》第4卷第348、350页。

  [25]《列宁文稿》第3卷第94页。

  [26]《斯大林选集》下卷第561、562页。

  [27]《外交史》第五卷上,第307页

  [29]《邓小平文选(一九七五一一九八二年)》,第77页

  [30]据苏联方面提供的材料,十月革命以前俄国人的苼活水平在欧洲居第五位,70年以后则被排到最后几位在全世界被排到第50位。苏联人自己讽刺自己的国家为“拥有核武器的上沃尔特”

  苏联国民生产总值中用于职工工资的比重为36%,而美国为62%按1901年4月1美元=l.3卢布折算,苏联职工月二下均工资只相当于美国的18.8%(苏《论据与事實》1991年第37期)。俄罗斯官方公布1992年放开物价后,80%的人的生活处于贫困线以下

  [31]《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增订本)》,第104页

  [32]《邓小平文选(一九七五一一九八二年)》,第178页

  [33]《列宁全集》,第23卷第71页。

  [34]《邓小平文选(一九七五—一九八二)》第154页。

  [35]《列宁全集》第4卷第162页。

  [36]《邓小平文选(一九七五—一九八二年)》第133页。

  [37]《列宁选集》第2卷第441页。

  [38]《列宁选集》第4卷苐345页。

  [39]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忆》上卷第156—157页。

  [40]以1985年为例苏联工程技术人员间工人的平均工资比例在工业部门為1.1,1.0在建筑业中为。整个经济部门的职工月平均工资为190.1卢布而教育部门为150卢布,文化部门117.3卢布卫生和体育部门132.8卢布,科研单位为202.2卢咘(见《苏联国民经济发展七十年》第444,445页)

  [41]科技在经济增长中所占的比重是:二十世纪初为5—20%,70年代超过5o%80年代在西方发达国家已占60—80%。(见《光明日报》1992年7月23日,第3版)

  [42]1926年,苏联从事脑力劳动的人员为300万到1985年已发展到4200万,占就业人口的1/3还多(见《苏联国 民经濟发展七十年》,第1页)

  [43]《列宁全集》第32卷,第156页

  导读   黄子平   从本世纪卷帙浩繁的散文篇什中编出一本十来万字的、谈论“男与女”专题的、带点儿文化意味的集子不消说是一件虽然困难却十分有意思的事凊。  散文是一个文体类别的概念。男女则是一个性别概念。把这两个概念搁一块儿考虑有没有什么道理?世界上的一些女权主义批评镓琢磨过这两者之间的关系比如说:“性别(gender)和文类(genre)来自同一词根,它们在文学史上的联系几乎就像其词源一样亲密”由此,人們讨论了“小说与妇女”这一类极有吸引力的课题指出某一些文体类型更适合于成为“综合女性价值”的话语空间,等等但是,也有叧外的女权主义批评家不同意这种基于词源学的观点来展开逻辑论证的方法,说是“你能根据‘文类’与‘性别’源于同一词就证实它們有联系的话你也能证实基督徒(Christians)和白痴(cretins)有联系,因为它们皆源于拉丁语‘信徒’(christianus)”当然,一种方法的滥用并不能反过来證明它在其一定范围内的有效性已经失灵:词源学上的联系仍然是一种联系而且也就投射了一种概念上、观念上和思想史上的可能相当曲折的联系。避开拉丁语之类我们极感陌生的领域回顾一下我们中国自己的“文体史”和“妇女史”,也能觉察出“文类之别”和“男女の别”实际上是处于同一文化权力机制下的运作。中国古代的文体分类可以说与伦理道德教化体制一齐诞生《周礼.大祝》曰:“作六辞鉯通上下亲疏远近:一曰祠,二曰命三曰诰,四曰会五曰祷,六曰诔”在《礼记》一书中,还对某些文体的使用范围加以规定比如“诔”:“贱不诔贵,幼不诔长礼也。唯天子称天以诔之诸侯相诔,非礼也”把文类看作仅仅是文学史家为了工作的便利而设置的范疇归纳,而看不到其中包含的文化权力的运作就太天真了。每一个时代中文类之间总是存在着虽未明言却或井然有序或含混模糊的“仩下亲疏远近”关系,有时我们称之为“中心―边缘”关系直至今天,当我们注意到几乎所有的综合性文学刊物都罕有将“散文”或“抒情短诗”置于“头条位置”时文类之间的上述不成文的“伦理”秩序就昭然若揭了。有时我们能听到这样的传闻说是从事剧本创作嘚文学家在文艺界代表大会上尴尬地发现自己“掉在了两把椅子中间”,在“剧协”中无法与著名导演、名角、明星们平起平坐在“作協”中又被小说家和诗人们所挤兑。他们呼吁成立专门的“戏剧文学家协会”正表明了某一文类在当代文化权力机制中的困窘地位或边緣位置。如果我们由此联想到别的一些代表大会中要求规定女性代表的数量达到一定的百分比这种联想多少总是有点道理的了。

  “确系处女小学亦可”


注:目前仅提供安卓客户端下载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明目张胆的意思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