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了一个老人耳背怎么买助听器式助听器,但是没有耳导管,请问耳导管的作用除了调节长度,有没有传导声音的功能?

“老年人如何选择助听器”老年人听力问题一直是很多儿女最为担心的问题,儿女们想给老年人选购助听器,但又不知道该如何选择助听器。那么,“老年人如何选择助听器呢?”对此,小编采访了具有多年一线从业经验的聪茂听力助听器连锁验配中心的谢老板,谢老板就老年人如何选择助听器这一问题为广大老年人作出了详细的解答。

  老年人选择助听器一、根据类型选择

  选购助听器按类型分,可分为盒式助听器、耳背式助听器和定制式助听器。不同的人群应按需要选择适合的助听器类型。老人还应根据手指灵活程度、视力等因素选择助听器。许多老人除了听力损失外,视力也差,手指不灵活,为十分小巧的助听器安装电池会很困难。调节耳背式助听器的音量要比耳内式助听器更容易,但如果助听器配有遥控器,二者就没有什么区别,从摘取方便程度这一角度来讲,耳内式助听器要略方便一些。

  老年人选择助听器二、根据品牌选择

  助听器是十分精密的高科技产品,因此,只有购买品牌助听器才能保证听力质量和安全。世界一线品牌助听器有瑞士峰力助听器、美国的斯达克助听器、丹麦的瑞声达助听器和奥迪康助听器、德国的西门子助听器、加拿大的优利康助听器和丹麦的唯听助听器等。听力患者可以结合自己实际情况进行品牌助听器的选购。

  老年人选择助听器三、根据验配机构选择

  助听器和眼镜一样,不能随便购买,而是要经过验配才能佩戴的。对于验配助听器,首先要考虑专业的助听器验配中心。而所谓医院、药店并不是专业的助听器验配机构。许先生推荐,国内助听器行业最早品牌的康聆声助听器验配中心是口碑比较好的,其拥有国家三级助听器验配师和高级助听器验配师数名。康聆声助听器验配中心创立18年来,已为数万名听障患者解决了听力问题。

    人类采用集声装置来改善听力已有久远的历史。 20世纪初,出现了电放大助听器。随着电子管、半导体、集成电路、数字信号处理技术的发展,助听器性能显著提高。

    1.小型化:从最初无法携带的扩音器,逐步演化成盒式、耳背式(BTE)、耳内式(ITE)、耳道式(ITC)、深耳道式(CIC)。眼镜式、骨导助听器、交联式助听器。

2.智能化:为满足各种类型的使用者在多种声学环境下的听力补偿需要,多种听力技术层出不穷。如削风电路、自动增益控制技术、宽动态范围压缩、智能噪音抑制技术、多麦克风技术、数字啸叫抑制技术开放耳选配及耳内受话器技术等,为听障者提供了极大的可选择性。随着信息技术在助听器领域中的应用,全数字助听器已成为当今技术的主流。助听器的分类按功率大小分:小功率助听器(20-40DB)中功率助听器(41-55DB)中大功率助听器(56-70DB)大功率助听器(71-90DB)特大功率助听器(90DB以上)按外形分:盒式助听器(BW)耳背式助听器(BTE)耳内式助听器(ITE) 需定制耳道式助听器(ITC) 需定制深耳道式助听器(CIC)需定制超深耳道式(IIC)需定制听力损失的原因听力损失:是指各种原因所致的听觉敏感度下降。

    听觉是通过大脑皮层分析后获得的声音感受。听力损失的病因:

    1、先天性缺陷导致的听力损失:2、分泌性中耳炎炎症导致的听力损失:3、传染病源导致的听力损失:4、耳毒性药物使用导致的听力损失:听力损失的原因5、突发性的听力损失:6、自身免疫问题导致的听力损失:7、年龄因素导致的听力损失:8、噪声性耳聋:

    双侧3000Hz、4000Hz或6000Hz的“V形切迹”根据骨、气导的关系可以将听力损失分为:传导性听力损失、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及混合型听力损失。

    根据听力曲线的形状可以将听力图分为:平坦型、渐降形、陡降形、上升形、及盆形。听力损失的分级根据国际标准,

    听力损失程度分为以下几类:(分贝 dB)损失程度 听阈 沟通能力正常听力—10-25分贝 对一般的声音及言语分析清楚轻度听力损失26-40分贝 对细小的声音难以分辨。如:风吹 声等。中度听力损失41-55分贝 对日常语言有听觉上的困难,与人交谈感 到模糊不清,开始需要借助助听器的帮助。

    中重度听力损失 56-70分贝 对于较大的谈话声、汽车声仍感到模糊, 助听器帮助较大。重度听力损失71-90分贝 对于叫喊声音及洪亮的声音,如汽车喇 叭声 、鼓声才有反应。 助听器帮助较大。极重度听力损失 90分贝以上 通常极难感觉声音的存在,需要靠助听器辅助,才能感受声音的震动力。 

助听器的验配助听器验配的适应症:Δ儿童听力损失者Δ成人听力损失者Δ对重度以上听力损失者Δ对双耳听力损失者,原则上双耳佩戴Δ单耳验配助听器的原则:①一般双耳听力损失均小于60dB,选择听力差的一侧验配;②双耳听力损失均大于60dB,选择听力好的一侧验配;③双耳听力损失相差不多,选择听力曲线较平坦的一侧;④日常惯用耳优先也是单耳验配时应考虑的因素。助听器的验配助听器验配的禁忌症:Δ传导性听力损失(外耳、中耳病症);Δ3个月以内发生的突发性、进行性听力下降;Δ波动性听力下降;Δ不明原因的单侧或双侧明显不对称的听力损失;Δ伴有耳痛、耳漏、耳鸣、眩晕、头痛;Δ外耳道耵聍栓塞、异物或外耳畸形。助听器的验配 助听器的验配是个性化的验配,不同听力状况患者即使使用同一个助听器,也需要验配师设置不同的参数。

    1、诊断检查:常规检查如询问病史,明确验配者的需求和态度。检查鼓膜状态等有助于排除外耳、中耳的疾病。特殊检查有纯音测听、声导抗、耳声发射、脑干诱发电位等。听力学检查的目的是明确被检查者的听力状况。助听器的验配

    2、确定是否需要助听:即便存在听力损失,但有些暂时并不需要佩戴助听器。如不影响日常生活及工作的极轻度聋患者;另有些患者,如听神经瘤、刚刚发生的突发性聋及部分中耳炎等导致的传导性聋等则更需要积极治疗。暂不使用助听器。

    4、助听器类型的选择:包括助听器的外形和功能。(1)助听器外形的选择由验配者的听力损失程度决定。外形越大,助听器的功率也越大。(2)在功能方面的选择:应依据验配者的聆听需求和生活习惯来决定。助听器的验配5、主观试听:就是在确定了助听器的类型后,使用者要自己试听,已检验是否感觉不适,并将感觉到的任何不适,告知验配师,以做出及时的调整。 

欢迎大家添加聪茂君的微信公众号
以免后台信息不能及时回复,给您带来不便。

  助听器的主要电声性能指标有饱和声压级、满档声增益、总谐波失真、等效输入噪声级等等,这些指标都直接影响到助听器的性能。国内小企业生产的盒式助听器,常存在一定的质量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是环境试验项目不合格。本次抽查中有两种产品环境试验项目不合格。主要是同一台助听器环境试验后主要性能指标相差较大。其中1种助听器在高温负荷贮存后总谐波失真项目实测值为64.9%,是标准(≤12%)规定的5倍多。通常,总谐波失真≤10%时,人基本感觉不到声音的改变,但佩戴如此大的失真助听器根本无法听懂声音。

  另1种助听器在振动试验后等效输入噪声项目的实测值为55.3dB,超出标准规定(≤35dB)20.3dB。等效输入噪声是助听器本身存在的噪声,等效输入噪声达到55.3dB的助听器严重影响佩戴者听到声音的清晰度,无法使用。

  二是基础电声性能中的饱和声压级项目达不到标准要求。饱和声压级是考核助听器最大声输出功能的重要项目,衡量助听器组成元器件(扬声器)功率的大小。本次抽查中有1种产品饱和声压级项目达不到标准要求,饱和声压级实测值为121.5dB,标准规定范围为127±4dB。过大的声输出会给佩戴者的残余听力带来伤害;过小的声输出无法补偿佩戴者达到听力范围,起不到助听器的补偿作用。

  “总谐波失真”超标。总谐波失真是衡量助听器放大语言音质的一项重要指标。指标超标,会使配戴者难以分辨语音和语调,久而久之还会进一步破坏残留听力。

  在放大语言的同时,不仅将外界噪声放大,同时自身也产生很大的噪声,对残留听力极为不利。

  验配助听器前应由专业验配人员检查耳廓外耳道和中耳情况是否适合佩戴,而后检查患者的听力损失情况,选择与其听力损失图相匹配的助听器。消费者要尽量去专业验配机构和一些具备测听能力的品牌专营店验配,注意选用杂音小、音质好的产品,确认厂商联系电话。助听器佩戴要有一段适应期,验配要经过几次调试才能达到最佳效果。

  助听器选配一般包括三个阶段:预选配、选配和选配后的随访。在目前中国的实际情况是:如果选配盒式、耳背式助听器的话,通常将预选配和选配阶段合并在一起;在选配耳内式(包括耳甲腔式、耳道式、深耳道式)助听器时,必须根据病人的耳道形状来定制,所以,还是按照三个阶段来选配。

  与病人商量决定选配单耳还是双耳?如配单耳,配哪只耳较好?有没有特别的要求?

  全面评估听力,纯音听力图还不能准确反应耳蜗的损伤情况,如果有言语测听的结果更好。

  检查耳道,排除不利于做深耳道式助听器(CIC)的因素,如耳道太狭窄、畸形等。

  选择助听器:在琳琅满目的助听器中挑选助听器并作出决定,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大部分患者对助听器一无所知,因此,选配师应该根据患者的情况有针对性地介绍有关听力损失和助听器的知识。先让患者自己决定外形,选配师根据听力图来决定该形状的助听器是否能满足患者的要求,然后根据患者是否有重振(小声听不见,大声受不了的现象)、听力损失程度及形状、患者经济条件来选择相应的模拟放大线路、电脑可编程和全数码式助听器。

  根据所选择的型号,给病人调试,让病人感受助听器的效果。一般耳背式助听器有现存的,但耳内式助听器必须定制,所以没有现存的机器试效果。一般我们采用相同放大线路和性能的耳背式助听器给病人试听声效果,如果耳背式的效果好的话,定制的效果会更好。但是,必须注意用耳背式试效果时,音量不能开得很大。因为随着助听器的外形变小的话,功率也越小。

  如果患者对助听器的效果满意的话,就要给病人取印模,并决定通气孔大小。CIC的印模要求较高,印模表面应该光滑、完整无缺陷,必须过第二弯道3---5mm。耳道部分总长度为25mm,耳道的直径为8mm---9mm才可以做。印模合格与否直接关系到助听器的效果。在等待印模凝固的时候,给病人更多有关的信息,约定下次的会面日期,并作好记录。

  选配师根据患者听力情况来推荐特别适合患者的助听器。因此要求选配师对听力损失情况和助听器的性能特点都掌握得很好。根据听力损失的类型和程度来选择配气导助听器(适合大部分患者),还是配骨导助听器(适合先天性耳道畸形患者等),同时还必须考虑所选的助听器,其电声特性是否能够补偿患者的听力损失。

  根据病人的经济承受能力、患者个人的喜好来选择适用的助听器。配戴的美观性通常是一个关键因素,病人总希望助听器越小越好。病人的灵活程度也是需要考虑的因素,比如有的病人,特别是年纪大手脚不灵活的人,佩戴和取下助听器都比较困难,或是视力极差的人,调节音量或换电池也较困难,那么就要考虑配备遥控器。如果选配深耳道式助听器,耳道太小的病人就不适合。

最近突然抽风想入一副“狗圈”……其实是颈挂式才对。

结果想的没有来得快,人品爆发就收到我值大妈的众测通知,居然来了这副Libratone小鸟音响Track+ 无线智能降噪耳机。

说起Libratone,这个品牌在去年开始就很火,不过当时主推的是Lightning接口、带数字主动降噪功能的Q系列有线耳机。但这年头谁喜欢被有线给束缚啊,所以今年Libratone就推出了Track+无线版的智能降噪耳机。

颈挂式蓝牙耳机之所以最近两年火起来,很大程度是因为我们对蓝牙耳机的要求越来越高,音质要好、续航要长、最好还要有主动降噪……这些需求对原来的入耳式蓝牙耳机有限的内部空间来说确实是个大问题!而颈挂式蓝牙耳机的好处不仅可以增加更多的空间用来容纳元器件和,而且能把原本施加在耳朵上的重量转移到项圈上,这样当然就轻松多了,还方便运动时使用。

上面提到的那些诉求,在Track+上都全部实现了,而且还进一步“轻量化”了——Track+仅28克,这重量甚至比很多有线入耳耳机都还要轻,厉害~!

而且Track+最让我满意的一点是,它不仅支持aptX,而且也支持Apple设备常用的AAC蓝牙音频编码技术,难怪包装背面会有MFI的标志。

到手的是白色版本,镶嵌在黑色的包装盒里,看着还是挺上档的。不过对于粗汉子来说,白色有点hold不住,而且类肤质的表面不得不让人担心时间长了在汗液和灰尘影响下会变脏变黄。

耳机腔体外侧是Libratone标志性的L型导线柄,从手感上推断应该是铝合金材质,表面有着细腻的银色磨砂金属纹理,并且上面有品牌那只小鸟的形象,做工细腻得没说的。

在导线柄基部有一个细长型的开孔,因为Track+具有主动降噪功能,所以推测应该就是用于收集环境噪声的。

跟之前的Q系列相比,Track+的腔体更加圆润得像颗鹅卵石般,特别是背面采用高光烤漆,就连手感都非常棒。而跟耳朵接触的一面则采用类肤质磨砂表面,所以虽然Track+的腔体不小,但佩戴上却非常舒服。

不过Track+的声音导管非常短,并不是我们常见的入耳式设计,而是更类似于苹果Earpods/AirPods那样的半入耳式设计,因此建议使用比日常大一号的硅胶套,这样可保证声道的封闭,隔绝外界噪声。

导管内部有激光切割而成的单片式金属滤网,显得非常精致美观。在耳机的内侧腔体及导线柄出还有两个条形的开孔,但不确定是用于腔体内部压力平衡还是降噪用的拾音麦克风。

Track+为了减轻总体重量,所以在项圈部分进行了比较多的简化,其中项圈后部以及耳机线都使用弹性橡胶材质,而且都进行了类肤质的处理,跟皮肤接触也不会有任何不适。线控及麦克风、电池等部分都集中在两侧金属外壳包裹处。

项圈的尺寸对于偏健硕粗壮的男性来说偏小,无论是长度和宽度都有点不太够,不过得益于够轻,所以佩戴还是比较稳的,就算跑步或其他低强度运动时都不用担心掉落,或有明显的异物感。

也许真的是为了减重的缘故,Track+没有配置线夹,也不支持磁吸功能,So…… 

左腿(姑且这样叫吧)下方是一个复合功能按键,长按是开机/关机/蓝牙配对,短按是切换降噪模式。朝前方向的小孔是通话用的收音麦克风所在,实际通话测试收音还算比较清晰,不过会有少量外界噪声混入,因此在特别吵闹的环境中可能会出现对方听不清楚的情况。

而右腿外侧是常规线控的三按键,而且符合iPhone及大多数线控的操作逻辑,即中间播放/暂停键在单击时是播放/暂停,双击下一首,三击上一首,长按就是唤醒Sirs。所有按键均使用立体浮雕设计,所以盲操作时会很容易凭手感识别,不过前面也说了,项圈总体长度略短,所以我在使用时摸“音量+”键会比较不顺手。

而在内侧正中间有一颗隐藏式的状态指示灯,在正常工作状态下只会显示白色光,常亮表示耳机处于工作状态,闪烁是表示蓝牙配对。只有在充电时,指示灯才会显示红色光。

不过把状态指示灯跟开关分开在两侧布置,这个交互逻辑有点让人不适应,推测是为了腾出完整的左腿内部空间用来放置电池,而状态指示灯还是跟其他电路一起留在右侧吧(瞎猜的)。

不过Track+会通过不同的音效来提示当前的工作状态,虽然没有提供语音提示,但胜在音效挺好听的,我喜欢!

右腿下方还布置有充电用的Micro-USB接口,但是Track+标称IPX4级防水,这个接口却就这样直接裸露在外,难道就不怕水分跟灰尘渗进去吗?!

另一个让人觉得遗憾的是Track+没有配备收纳袋,配件除了三张纸,就只有1条充电USB线,3套不同规格大小的替换硅胶套,以及一对耳翼。

刚开始时我想这硅胶套跟耳翼怎么还像药丸一样弄个一次性封装啊?结果发现原来背后的封口貌似是静电吸附的,可以反复揭开、黏上、揭开、黏上……反正就是挺有意思的设计。

不过附带的耳翼做工略微粗糙,一些边角的注胶水口都没有被清理干净,加上Track+的腔体本身就不小,就算是男生,套上耳翼之后恐怕也会觉得撑耳,女生或者耳朵天然小的就更不用看了。幸好Track+就算不加耳翼也能佩戴得很稳,而且长时间佩戴也不会有什么不适,因此耳翼还是让它吃灰去吧!

习惯性地先通过电脑查看一下耳机的蓝牙属性,Track+用的是CSR的蓝牙芯片,而且蓝牙规格版本用的是最新的5.0(代码0x9),相比4.2版本的蓝牙传输速度上限提高的2Mbps,并且支持24bit/192KHz无损音频传输。

不过Track+目前支持的蓝牙音频传输算法仍是有损的apt-X跟苹果产品常用的AAC两种,能真正做到无损音频传输的LDAC和LHDC目前暂时并没有应用在Track+上。

对此我倒不是特别在意,因为制约蓝牙耳机音质的核心除了算法对音频压缩时是否存在有损外,蓝牙耳机自身的解码/功放芯片的表现也很难跟一些专业无损相比,所以能听个响就已经很满足了。

何况,带宽的占用率往往也跟蓝牙传输距离及稳定性呈反比关系,对我来说,我宁可音质差一些,也不希望在欣赏音乐过程中因为频繁的信号干扰而败了兴致。

在这方面来说,Track+的表现让我挺满意的,无论配搭iPhone用AAC,还是海贝R3用apt-X,以日常通勤使用场景(手机或播放器放裤袋里),Track+都只会很偶尔地出现1、2秒的卡顿而已。

此外Track+支持两个前端设备同时连接,平时连着播放器听歌,当电话进来时会自动暂停并切换到手机连接,非常的人性化。

Track+的声音基本能满足大多数人的要求,调音偏流行口味,氛围浓郁,高频和低频的频响曲线都有一定程度的拔高,低频量感多且松散,反正总体口味还是偏刺激为主,第一耳听下来会让普通人有种“哇,这声音很不错”的感觉。

作为一款主动降噪耳机,降噪功能开启与否对声音的影响是我比较关心的地方。实际听了两三天下来,感觉无论是否开启降噪,整体的声音走向并没有太大变化,最明显的也就是当切换到透明聆听模式时,会因为外界噪声的引入而显得声场稍稍开阔了一点点而已。

既然是蓝牙耳机,又主打主动降噪功能,那么续航问题自然也是大家很关心的。从到手试用的表现来看,充满电后,全程开启智能降噪,待机5小时以上,累积听歌跟通话也超过5小时,Track+的电量显示才终于见底,但仍不到自动关机的状态,这样算下来,10小时续航是没压力的。

但像官方宣传那样连续播放8小时,我认为可能要在测试条件上做点工夫才可以实现得了。不过谁会那么蛋疼连续听8小时啊?!在正常使用下,Track+完全可以满足3天一充的节奏。

作为一款主打智能体验的蓝牙耳机产品,Track+跟大多数同类型产品一样,首次连接成功时,会弹窗提示用户安装配套的APP。

APP的功能分区主要分成两部分:

顶部是产品管理,当中包括对Libratone品牌旗下其他系列产品的连接管理。所有登陆APP的产品都可以通过点击图标进入到详细的功能设置界面;

而下半部分大多数区域则是内容接入版块,APP本身嵌入了包括豆瓣、喜马拉雅、凯叔讲故事等偏内容类的API接入窗口,反倒是音乐类的API仅有百度音乐一个……不负责任地推测品牌的定位并不是偏向音乐爱好者的吧!

因为是直接API接入,所以用户在基础使用时,并不需要跳转到相应的APP,甚至根本不需要进行APP的安装。

Track+的产品设置界面首要还是在主动降噪模式上,占据界面大半空间的是当前降噪系统工作状态,以及手动调节时用于控制降噪等级的。

包含LV-1环境感知在内,系统一共提供4种不同等级的降噪工作模式,并且可以利用耳机“左腿”上的按键来依次切换。其中LV1环境感知相当于“负降噪”,会对周围环境声响给予6dB的增益;LV-2~4则依次是从低到高的降噪等级,最高可达到-20dB的降噪效果,不同等级之间的效果差异还是挺明显的。

此外还可以使用“圆盘”右下角的图标快速启动环境增强模式,这时相当于通过降噪麦克风收集环境声音并进一步放大给你听,增益效果明显高于LV-1,主要用于在吵杂环境下对话使用。不过我还没研究出来如何能脱离APP以物理按键的方式来召唤“神龙”……应该是唤出这个功能才对!

这里还要吐槽一点,无论你是处于“手动调节”还是“智能调节”降噪模式,点按“左腿”上的按键都会强制切换到手动调节模式,不能一键切换回“智能调节”模式。

Track+在LV4-高级降噪模式下的低频规律噪声(如空调声、汽车发动机、轮胎声等)过滤效果还是比较干净的,有效过滤百分比主观判断应该在80%以上。不过对于中高频的过滤效果并不明显,这个一方面应该是算法上的不足,另一方面也跟Track+采用半入耳结构有关,被动降噪效果肯定不如大耳那么好。

但也正因为Track+采用的是半入耳结构,所以它不会存在很多降噪耳机开启降噪功能后的负压感,甚至你不觉得跟普通蓝牙耳机有什么区别……但当降噪关闭之后,才会惊觉原来周围有那么多“底噪”的!

横向对比之前用过的FIIL一代有线、森海AMBEO、1MORE Lightning ANC这几款主动降噪耳机,Track+的降噪表现是有优势的,可以满足一般用户的降噪需求。

不过,新一代数字降噪其中一个特点是可以根据环境及使用场景变化,自动调节适应相应的降噪模式,这一点也是作为Track+的主要卖点来进行推广的。

从实际使用来看,Track+的智能降噪模式主要依托手机上的加速度传感器,以及耳机上的降噪麦克风收集的环境噪声来判断。

前者会根据用户是否处于移动状态,自动在LV-1和LV-2~4之间进行切换,一般会在使用者状态变化的3~5秒内作出响应。当侦测到用户处于移动时(包括步行、跑步),系统实际上是关闭降噪功能,以保证使用者能及时通过声响掌握周围的情况;而当你停止下来后,系统就会重新切换回降噪功能。

后者则是根据周围环境的噪声水平,自动判断所需的降噪等级,目前只发现在LV-2和LV-4之间切换,而LV-3暂时未发现有被自动触发的。

总的来说,Track+的智能降噪功能我个人认为没有宣传的那么“智能”,只是在体验上稍微丰富一下而已,对于用户的降噪需求来说其实并没有质的提升。

进一步深挖一下Track+的功能,在产品设置界面里,同样被分割成上下两部分,上面是图形化显示的EQ设置,而下面测试文字菜单样式的具体功能设置。用户通过设置界面,除了可以修改设备名称、备注颜色等个性化设定外,还可以查看当前电量、版本号等信息,并且可设置耳机的待机自动关机时间。

目前APP只提供3种(其实是2种)EQ设置,除了默认的正常模式外,分别只能针对低频和高频进行相应的增益设置。但Track+的低频量感本来就偏多,我可接受不了再增加低频的那种轰头效果。而蓝牙传输本身会对高频信息有比较明显的损失,增益之后会更明显感知到,一些高频本身就偏刺激的曲目更是会让人感觉刺耳。因此实际的使用意义并不是那么大。

总的来说,Libratone Track+ 无线智能降噪耳机是一款颜值和体验都不错、但功能还需要进行挖掘和提升的产品,目前1498元的零售定价,可能持不同入手需求的人会有不一样的看法:

在看重性价比的用户来看,Track+肯定不如1more或者FIIL等国产品牌那么实惠;

而对强调降噪能力的商旅人士来说,它又肯定没有Bose产品那么立竿见影;

如果你对音质比较挑剔,那么大法才是信仰的选择;

但如果说将上述的看法加以折中,并且还要一个相对好看、时尚的外观,那么Track+确实是不错的选择。

最后,附上一个购买小卡片,方便各位看官剁手吧~!

 如果你觉得我的用心测评666的话,记得不要吝啬你的碎银打赏哦!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老人耳背怎么买助听器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