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修德中医研究院杨福医院的杨福是哪里人

有些道经,为了夸张道教历史之久远,借用老子之道"有物混成,先天地生"的概念,编造宗教神话,把道教说成是亘古即有、神圣无比的宗教,同时也把道经的出现提前到了创世纪之初。如(太上老君开天经)说,宇宙生成经历了"洪元"、"混元"、"太初,等阶段,"洪元一治至于万劫,洪元既判,而有混元,混元一治万劫,至于百成,百成亦八十一万年,而有太初。"并言:太初之时,太上老君从虚空而下,为太初之师,口吐(开天经)一部,48万卷,一卷有48万字,一字辟方100里,以教太初,"从此始有天地"。这里不仅把道教的历史提前到宇宙之前,而且把道经的出现也说成在天地之先,由太上老君口中吐出。我们今天讲述道经的历史,不能以宗教神话作为标准,而是根据客观的历史事实采写。因此,就从道教出现的第一部经 (太平经)的出现说起。

1。太平道与《太平经》

(太平经)是流传至今最早的一部道教经典,这部经的出现可以追溯到西汉成帝时期(前32—前7)。成帝好神仙方术,幻想借天威以维护其统治。当时汉末混乱动荡的政治局面,给下层民众带来深重苦难,加上灾异频仍,社会危机加深,儒学已经不能维持正常的社会秩序,于是各种宗教神学与世俗迷信充斥社会生活,朝身上下弥漫着神鬼崇拜的神秘气氛。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之下,齐国方士甘忠可便将黄老道的学说与儒家文件谶纬神学的具体内容相结合,造作了(天官历包元太平经)12卷。(前汉书?李寻传)记载:

初,成帝时,齐人甘忠可诈造(天官历包元太平经)十二卷,以言汉寒逢天地之大终,当更受命于天,天帝使真人赤精子下教我此造。

所谓"赤精子",即神仙家所传说的仙人宁封子,所谓赤精子"下教"之道,即甘忠可所鼓吹的可以使国家致太平之道。甘忠可以此道传授重平夏贺良、容丘丁广世、东郡郭昌等人,追随他的群众也很多,在社会上造成一定影响。后因中垒校尉刘向弹劾甘忠可"语涉朝政"、"假鬼神罔上惑众",而使甘忠可被诛。(包元太平经)从此成为禁书,不许流传,但是在其弟子夏贺良等人手中,仍然秘密传授。汉哀帝即位后(前6一前1),注意到该书的影响,接受书中所述"太平之道",夏贺良等人七度受宠。据(前汉书?李寻传)记载,汉哀帝曾经下诏,自号"太平皇帝":

其大赦天下,以建平二年为太初(元将)元年,号日陈圣刘太平皇帝。漏刻以百二十为度,布告天下,使明知之。

后来汉哀帝觉得夏贺良等人"其言亡验",是"执左道,乱朝政,倾覆国家,诬罔主上,不道",将夏贺良诛杀,其同党李寻及解光被"徙敦煌郡"。(天官历包元太平经)今已不存,从(汉书?李寻传)等史料记载看,此书与东汉后期出现的(太平青领书)内容相似。

据(后汉书?襄楷传)记载:

初,顺帝时,琅耶官崇诣阙,上其师于吉于曲阳泉水上所得神书百七十卷,皆缥白素、朱介、青首、朱目,号(太平青领书)。其言以阴阳五行为家,而多巫觋杂语。有司奏崇所上妖妄不经,乃收藏之。后张角颇有其书焉。

于吉又作干吉、干室、干君等,东汉末方士,琅哪(治所在今山东临沂北)人,宫崇之师。但是汉顺帝"不行"。而 (前汉书?李寻传)。后于桓帝之世,囊楷复上此书,仍不受重视。根据上述记载,我们大致可以断定,(太平青领书)出自于吉、宫崇等道士之手,共有17O卷。其书后传入"太平道"首领张角之手,张角成为于吉"太平青领道"的继承人。

张角领导的太平道,掘起于汉灵帝时期(168一189)。(后汉书?皇甫嵩传)说:

初,巨鹿张角自称"大贤良师"奉事黄老道,蓄养弟子,跪拜首过,符水咒说以疗病,病者颇愈,百姓信向之。角因遣弟子八人,以善道教化天下,转相诳惑。十余年间,徒众数十万,连接郡国,自青、徐、幽,冀、荆、扬、充、豫八州之人,莫不毕应。遂置三十六方,方犹将军号也。大方万余人;小方六七千,各立渠帅。讹言"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以白土书京城专门及州郡官府,皆作"甲子"字。

《三国志?张鲁传》注引(典略)亦曰: "光和中(179一184),东方有张角,......角为太平道。"由上可知,张角太平道乃由黄老道转化而来,他领导的太平道发展势力很大。张角自称"黄天",表现出黄老崇拜的特色。张角利用"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这一带有宗教和谶语色彩的革命口号,发动了动摇汉朝统治的"黄巾起义",因遭镇压而最终失败。

唐人撰述(太平经复文序))说:"后圣太平真君......垂谟作典,预令下教,故作(太平复文)。先传上相青童君,传上宰西城王君,王君传弟子帛和,帛和传弟子干君。"据此可知, (太平经)即系于吉(干君)所传之(太平清领书》。

现存(道藏)中的(太平经)有残本57卷,但标明总卷数为170卷,其卷数与内容皆与(后汉书)所述(太平青领书)相合。可知(道藏)中(太平经),即系(太平青领书)之残卷。(汉书?囊楷传)唐章怀太子李贤注云:"神书,即今道家(太平经)也,其经以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为部,每部一十七卷也。"此证唐初即已称为《太平经》。

在成帝、哀帝时候,甘忠可之"道"的信奉者,在朝显贵便颇多,声势也不小,在帝王至尊的封建时代,上有所好,下必甚焉,故其在野信徒必然更多。因此夏贺良、李寻被诛杀、流放,并不等于此道绝灭。其实,(天官历包元太平经)仍在民间秘密流传。甘忠可为齐人,于吉为琅琊人,二人为相邻地区,于吉之(太平青领书)当系(天官历包元太平经)演变而来。史载(天官历包元太平经)12卷,而(太平青领书)和(太平经)均为170卷,当系后来信徒不断增补扩充而成。由甘忠可,至于吉,至张角,皆系太平道一线而来。(太平经)的行世,当即"太平道"的完成与行世。而(太平经)的出现与传布,即标志着道教的形成,道教的第一部经典就这样诞生了。

在于吉等人布道的同时,巴蜀一带兴起了张道陵①开创的五斗米道。考二者源流,太平道与五斗米道皆出自黄老道,且以神仙崇拜及方术为教义特征。不过五斗米道出现于巫觋盛行的区域,与巫道有所融合,因而巫术祭礼色彩更浓一些,即更偏重于宗教仪礼。而且由于太平道的领导的黄巾起义被镇压之后,不能在社会上公开传播,张道陵创立的五斗米道不断发展壮大,遂成为道教正统。后世论及道教的创立,一般都认为是从张道陵开始。

张道陵创立五斗米道,是在东汉顺帝年间(126一144)。《三国志?张鲁传》和《后汉书?刘焉传》中说:顺帝时,张陵在四川鹤(鹄)鸣山中学道,"造作符书,以惑百姓,从受道者,出五斗米",故世称为"五斗米道"。一说张陵自称"天师",故后世道教徒又称五斗米道为"天师道"。张陵死后,其子张衡及其孙张鲁继续传教。

五斗米道的壮大和发展,是在张鲁时期。《后汉书?刘焉传》说,益州牧刘焉"任鲁以为督义司马",张鲁因此掌握了兵权,于是他杀了汉中太守,既得汉中,在刘焉死后又袭取了巴郡,遂雄居巴汉之地,一直到建安二十年(215)投降曹操为止,前后28年。这一时期他在统治区内,大行五斗米道,实行政教合一的统治制度。在他降曹之后,曹操对他"拜镇南将军,封阆中侯,邑万户,将还中国,待以客礼,封鲁王子皆为列侯。"张鲁的女儿还嫁给了曹操的儿子燕王曹宇(亦名彭祖)。所以五斗米道并不因张鲁失势而中掇,并且随着张鲁东迁,更广泛流传在江东一带地方。

五斗米道信奉的经典,在历史上有一些记载,如《魏书?释老志》:

张陵受道于鹄鸣,因传(天宫章本)千有二百,弟子相授,其事大行。"...其书多有不秘,非其徒也,不得辄观。至于化金销玉,行符敕水,奇方妙术,万等千条。上云羽化飞天,次称消灾灭祸。"

《法苑珠琳》六十九《妄传邪教》条:

后汉时张陵造(灵宝经)及章醮等道书二十四卷(《太平广记》引《神仙传》作"篇")。

汉末,有天师张道陵精思西山,太上亲降,汉安元年五月一日授以"三天正法",命为"天

师",又授"正一科术要道法文",其年七月七日又授"正一盟威妙经"、"三业六通诀",重为三天法师正一真人。

孟安排《道教义枢?七部义》及《云笈七签》卷六均言:

按《正一经》云,有《太平洞极之经》一百四十四卷。此经并盛明治道、证果、修因、禁忌、众术也。...汉安元年,太上亲授天师(张陵),流传兹日。

经学者考证,此处《太平洞极经》与今本、《太平经》内容基本一致,说明《太平洞极经》与《太平青领书》有一定关系。同时张衡、张鲁传教的一些措施,如教人有病思过、置义舍、禁酒等等,都与《太平经》经义相符。《典略》也说"衡法略同张角",因此五斗米道和太平道两者当同出一源。《三国志?张鲁传》注引《典略》说烹平中《173一177》,张衡(据《三国志?张鲁传》裴松之注说,原文张衡误作"张修")在汉中传道:

又使人为奸令祭酒,祭酒主以《老子五千文》,使都习,号为奸令。

可知五斗米道曾以《老子五千文》作为他们信奉的主要经典,所谓《老子五千文》,是经张鲁(或谓为张陵)所定本为五千字。近代又在敦煌发现了六朝人所写的《老子想尔注》残卷,基本是《道经》部分的注本。系当时五斗米教祭酒宣讲《老子五千文》的注解本。近人饶宗颐(敦煌六朝写本张天师道陵(老子想尔注)校笺)认为,张氏(老子想尔注)多处演说"太平"、"守一",实乃提倡其太平思想,以《太平经》之意旨解释《老子》。可知《老子想尔注》与《太平洞极经》确为五斗米道的重要经典。上面引文有言,五斗米道"其书多有隐秘,非其徒也,不得辄观。"《老子想尔注》《太平洞极经》应当属于这样的秘典之一。

另外,据《道藏?洞真黄书》称:《黄书》于东汉汉穿元年老子授张道陵,本有8卷。北周甄鸾《笑道论》亦提及五斗米道之"黄书合气"。其道为男女合炼之本,五斗米道不敢公开宣讲,故《黄书》亦为五斗米秘典之一(其书符文以黄色书写之,故名)。

综上,五斗米道的主要经典应有《天宫章本》、(灵宝经八《正一盟威妙经》)、《太平洞极经》、《老子五千文》(或称《老子想尔注》)、《黄书》及章醮等道书。

陈国符《道藏源流考》指出,《正一经》中,最主要者为《正一盟威录》,所以劝召鬼神。又指出,此录盖出张陵,依托太上。《道藏》收《太上三五正一盟威录》1卷和《太上正一盟威法录》1卷,内容相类,皆为张陵的《正一盟威录》。

《老子想尔注》2卷,本己亡佚,后在敦煌遗书中被发现。可惜残阙过半,即《道经》部分缺开首部分(第一、二章),《德经》部分全佚。

陈国符《道藏源流考》认为,《道藏》所收《赤松子章历》卷三至卷六所录章表,尚是三张古科。但其百分八、九十已经亡佚。已是残卷,并经后人整理。根据此书内容,证明五斗米道已具初步的宗教科仪。

《黄书》8卷今已不传,但是《道藏》之中有《洞真黄书》、《上清黄书过度仪》、《洞真太微黄书天帝君石景金阳素经》等卷。《洞真黄书》现仅存一卷,或为《黄书》之节本。《上清黄书过度仪》讲说行道仪法,《太上洞渊神咒经》谓"人以《黄书》受来经久不得过度,日日有考,令人多病,田蚕虚耗,宅中不利,不终年寿,中道而天。"可见《上清黄书过度仪》是与《黄书》并行的过度仪法。《洞真太微黄书天帝君百景金阳素经》卷末按语说:"《太微黄书》本有8卷,真人昔于赤城山中,以大篆交带真文授许远游明君所有者是也。君所以未飞腾上清,掺驾云龙,正由不睹《石景八素》之篇第,......今以《石景金阳文》相付行,令尽睹八卷之首也。"其书讲说服符升仙之道,乃配合《黄书》而行之道法。

东汉晚期,政治昏庸、社会动荡,黄老道发生分化,五斗米道和太平道两大道教集团相继创立;同时,还有一部分黄老道和方仙道的方士,仍然保持独立活动,他们隐居山林或尘世,继续从事修道、养生、炼丹等方术,并有一些著述传世。这一时期,出现了以外丹为主的金丹派道经。从(后汉书?方士列传)等正史和(列仙传)等传志中,可以看出确实有不少方士在活动,他们反映了后汉时期道教思想的另外一个方面。只是由于他旧势单力薄,得不到统治阶级重视,故其著述留传很少,有些传志作者不明,经过考证才能确定。

这方面的代表人物首先是魏伯阳,他留下了道教史上第一部炼丹著作——《周易参同契》。

魏伯阳其人,在正史上没有记载。宁代曾 《道枢》卷三十四称:魏伯阳为字,名魏翱,自号云牙子。汉代人,游于长白山而遇真人,告以铅汞之理,龙虎之机。古籍之中最早谈及魏伯阳及其著作《参同契》的是葛洪《神仙传》,其中记载:魏伯阳为高门之子,性好道术,不肯仕宦,闲居养性,地人不知其所从来。据此可知魏伯阳是一位不求名利而潜心修道的隐士。他的著作《周易参同契》,被后代道士奉为"万古丹经王"(见张紫阳《悟真篇》)。以魏伯阳《周易参同契》为主要经黄的金丹道,自东汉以后绵绵相传,发展成为道教的丹鼎派。

《列仙传》2卷,收于《道藏》和《说郛》。余嘉锡《四库提要辩证》卷十九指出,原题汉刘向所撰,系托名;此书盛世行于东汉,盖明帝以后顺帝以前之人所作。《道藏》本《列仙传达室》收和三皇五帝时代至汉代神仙70位,简述每位神仙事迹,并有赞语。此书所载事迹皆与长生与神仙等方术有关,反映出两汉时期神仙方士的活跃情况。其中不少故事为后世道教徒和文人墨客、老百性等传诵和引用、铺陈,为道教神仙故事的重要来源之一。

《老子变化经》,明《道藏》未能收入,敦煌遗书之中发现该经。卷后题曰:'老子变化

经',并题曰:"大业八年(612)八月十四日经生王俦写,用纸四张,玄都玄坛道士复校,装汉人,秘书省写。"现存本经共用纸4张,首部残缺,估计残缺不多。尚存正文95行,每行17宇。两汉时期,为定了适应神化老子的宗教需要,关于老子变化的神话逐渐流传。(老子变化经)就是反映这种神话的经典之一。

除此之外,还有汉桓帝时陈相边留所撰(老子铭)、孙吴时葛玄著(老子道德经序诀)及(道藏)本(老君变化无极经)、(太上老君金书内序)等经,均反映了神化老子的内容。

《道藏》洞神部众术类收入(黄帝九鼎神丹经诀)20卷,据陈国符(道藏源流考)中(中国外丹黄白法经诀出世朝代考)指出,其第一卷即(黄帝九鼎神丹经),卷二以下乃唐人所撰集。(黄帝九鼎神丹经)于西汉末东汉初出世;其后东汉末道士左慈、张陵皆得之。又陈国符根据(道藏)本(太清金液神丹经)的歌诀用韵情况,指出卷上及卷中第一至第四页为古经,在西汉末东汉初出世。自"郑君曰..."以后,乃后人搀入之本。

(三十六水法),无名氏著,陈国符认为此书是汉代古籍,叙述烧炼外丹的36种"水法"。这些与魏伯阳基本同时的金丹派经典,证明当时从事外丹修炼的方士不在少数。

另外,1973年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基出土的(黄帝四经),包括(经法)、(十大经)、(称)、(道原)等4部帛书,填补了西汉黄老之学中"黄学"的空白。

东汉河上公注本(老子),亦当为黄老道尊崇的著作之一。(四库全书)本(老子注)2卷,题河上公撰。《道藏》本(道德其经注)4卷,题河上公章句。其余版本尚多。其书注文中神仙家的思想明显增多,反映出东汉后期道家与神仙家结合的倾向加剧。

曹魏时期(220一265),道教在受制约的情况之下,部分道士为门阀贵族所罗致,转向门阀贵族之中传播五斗米教,另一部分五斗米教的祭酒徒众,则仍分散于民间传教。道教开始分化成为贵族道教和民间道教两种形式。

魏时,太平道随着黄巾起义被镇压而衰微,五斗米道随着张鲁归顺曹操与移民北迁,造成组织分散,其势大减。在经历黄中起义的风暴之后,魏统治者认为对方士门的活动不可忽视,因而采取了制约政策。

这时的曹操,一方面对神仙之术颇感兴趣,企图借之以长寿。他招引了许多方士聚集门下,"庐江左慈、谯郡华陀、甘陵甘始、阳城郡俭无不毕至"。以至在曹操所作乐府(气出唱)、(精烈)等作品中;均表现了神仙思想。另一方面,他又控制这些方士,唯恐他们"惑民"。(三国志?华陀传)引曹植(辩道论)说:"诚恐斯人之徒,接奸宄以欺众,行妖慝以惑民。"黄初三年(222)又颁布敕令,称老子为"贤人",不许当作神灵"妄往祷祝"。正由于曹操采取了招引方士并加以制约的政策,使得方士们得以亲近门阀贵族。到魏明帝曹睿之时(227一239),对道教态度有明显改变,据(三国志?吴主传第二)记载:

魏明帝太和四年(230),"...沼立都讲祭酒,以教学诸子。遣将军卫温、诸葛直将甲士万人浮海求夷洲及 洲。 州在海中,长老传言秦始皇帝遣方士徐福将童男童女数千人入海,求蓬莱神山及仙药,止此洲不还。

可见曹睿已经解松了对五斗米道的限制,而且派人去海上求神山仙药。这时张鲁之婿燕王曹宇曾一度为大将军,这对天师道(即五斗米道)的传播无疑是有利的。此时达官贵人喜好神仙方术者不在少数,如议郎李覃学辟谷,军谋祭酒弘农董芬之习吐纳等。又有一些著名文人如稚康、何晏、王弼等既好老庄之书,亦好养生之术,并为之著书立论,如嵇康撰(养生篇),宣扬"若安期、彭祖之论,可以善求而得。"这便导向神仙方术直接为门阀贵族服务,从而使民间道教急速向贵族道教转化。

同时,曹操平汉中后,拔汉中之民数万户以充实长安及三辅,五斗米道之徒民被迫北迁魏地,因而五斗米道原来的组织体系便被打破,祭酒徒众分散各地。张鲁的后继者曾试图重新统一五斗米道,发布了(大道家戒令),但是无济于事。由此,五斗米道在北方民间传播开来,并且一直传到江南。江南五斗米道信徒中重要人物有门阀贵族郗 、王羲之、王献之、杜子恭等。

这时的民间道教已经不再是一个完整的宗教形式,而是形成一些互不隶属的区域性宗教集团。期间不断掀起群众起义的风暴,其中不少都带有宗教色彩,尤其以披上五斗米道的外衣最为突出。较为著名者有陈瑞,传道于键为郡(郡治在今四川彭山江口场),自称天师,信徒众多,数以千计。有李流、李雄领导的农民起义,成员多为五斗米道信徒,后与天师道首领范长生联合,称雄蜀地。有孙恩、卢循领导的规模较大的群众起义,一度使东晋朝廷震俱。这些民间道教的起义活动,引起了封建统治者的严密关注,对于道教的发展产生了不利影响。同时也说明了五斗米道如果按照旧有的形式发展下去,已经难以适应封建统治的需要。这时,上层道教的人物也从维护封建统治的目的出发,开始从道教内部进行清整改造。从东晋十六国后期至南北朝时代,中国南北方都出现了由门阀贵族道教徒发起的道教改革活动。道教面临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

葛洪《抱朴子》及其著录道经目录

葛洪(283一343)是东晋著名道教理论家、炼丹家、医药家。他著有(抱朴子)一书,分为(内

篇)和?(外篇)。(抱朴子?自序)说:《内篇》言神仙方药、鬼怪变化、养生延年、攘邪却祸,属道家;(外篇)言人间得失、世事臧否,属儒家。"(抱朴子)的出现,确立了神仙养生为内、儒术应世为外的新的道教思想体系。他将道教的神仙信仰系统化,理论化,反复论证神仙之存在,阐述了各种神仙方术,宣扬道教徒要以儒家的忠孝仁信为本,否则虽勤于修习也不能成仙。他还对民间道教和某些"流俗道士"的活动猛烈抨击,使道教思想符合统治者的需要。这对道教从原始的民间宗教走向成熟的贵族宗教,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葛洪的(抱朴子内篇),保存了早期道教的许多史料。其中(遇览)一篇所录道教书名,实际是

道教历史上最早的道经目录,他在这部目录之中介绍并著录了其师郑隐所藏道书。郑隐本为西晋大学者,少为儒生,明五经,晚而好道,犹以(礼记)、(尚书)教授不绝,兼综九宫、三奇、推步、天文、地理、阿洛、诚记,解音82律,善鼓琴。师事葛洪从祖父葛玄,受(九鼎丹经)、(金液丹经八 (太清丹经))等,收藏道书甚丰。葛洪将其分为道经和诸符两大类。陈国符先生考其书目,认为分为道经、纪、符和图。关于(遐览篇)著录道经的总数和卷数,各种论著说法不一,今人杨福程先后反复统计得出数字为260种,1298卷。(遇览)提出,郑隐在允许葛洪披阅秘笼之前,"先以道家训教戒书不要者近百卷"稍稍示葛洪,此近百卷道家训教戒书不见于葛洪所疏书名中。其次,在所疏诸符名后,葛洪补充说:"此篇大符也,其余小小,不可具记。"即诸小符之客略而未记如果加上近百卷道家训教戒书和诸小符,郑隐藏书至少也在1400卷以上。尽管其所著录郑隐藏书缺少斋醮科仪之书,而且原始道教经典也遗漏很多,但是由于郑隐藏书之丰富和葛洪著录的经目,后人认为此素道经总集(道藏)编纂之始。

另外,(抱朴子)中(对俗)等篇也著录了不少道书,这些道书大部分已亡佚,唯赖其著录使后人可窥魏晋以前古本道经之梗概。(金丹)等篇记载了许多现已失传的炼丹著作,提到许多炼丹药物的品种,详细记录了炼制金丹的方法,集东晋之前炼丹术之大成。葛洪在道教丹学方面的非凡成就,使丹鼎派道教无论是从理论上还是从实践上都很成熟。但是因其只重视个人的实际修炼,难以在群众之中广为普及。不易发挥作为一种官方道教的社会职能,因此事实上不能够完全以仙道学说代替民间道教的发展方向。道教的清整改革以致完全朝向官方化发展,还需要其他上层道教人士的出现。

上清、灵宝、三皇经系的出现

东晋哀帝年间(362一365),江东天师道盛行,造作了大量道书,出现了以造作道书、传授经法为首务的道教经录派。这是在葛洪建立以金丹道为中心的神仙理论体系之后,以符录为主的天师道向义理化深入的一次重大发展。其具体表现,便是上清、灵宝、三皇经法之出现。

上清经系,以魏华存为第一代真人。实际上清经系是由魏华存创始,而大部分乃是杨羲、许谧、许翔等所共同作。他们在京都建邺《今南京》和句容茅山中的雷平山(长史许谧的家宅与别墅》设立了乩坛,许谧为坛主,杨羲是乩手,又是记录。他们以扶乱为手法,假托"紫虚元君上真司命南岳魏夫人"下降,授以经法,实际上是杨羲所造作。杨许用扶乩的手法,假托"众真降授",造作大量经书,形成了以《上清大洞真经》为主的上清经系。

他们所传授和造作的道经大抵为三部分:一为《真诰叙录》之中所说的《上清经》、《黄庭经》、《七元星图》、《灵宝五符》、《西岳公禁山符》、《中黄制虎豹符》;二为《云笈七七签?上清经述》中所说《太上宝文》、《太素隐书》、《灵书紫文》、《紫度炎光》、《石精玉马》、《神虎真文》、《高仙羽玄》等;三为《茅山志》中所说《太上三天正法经》及《上清经述》中所说正一真人别授的《治精制鬼法》。南朝陶弘景曾有纂集之上清经目,已亡佚。晋代王灵期也造作边上清经书。故杨羲、许谧所造作上清经书的具体经目、卷数,现在难以考定。北周武帝天和年间(566一569),甄鸾上《笑道论》谓陆修静《三洞经书目录》云:"上清经一百八十六卷一百二十七卷已行。"大既那时行世的共有127卷。

上清经系的代表性经典为《上清大洞真经》,此经是《黄庭经》内炼身神思想的发展,重"存养神肖"及"吟咏宝章",辅以服气、咽津、念咒、佩符,宣称这是飞升成仙之道。上清经系的出现,表明以符篆为主的天师道,正在转向炼养,有与丹鼎派相融合的趋向。这既是受葛洪神仙理论的影响,同时也是适应统治阶级的需要,旧的在逐渐摆脱易为群众暴动所利用的低俗的符水咒术等宗教形式,提高道教的宗教品位。

后来南朝齐、梁出现了卓越的道教学者陶弘景,发展了上清派的经义与方术。使道教经录派更为系统。陶弘景曾从陆修静的弟子孙游岳学道教符图经法,为陆修静再传弟子,继承了杨许所传之上清经录,并且尊奉魏华存及"一杨二许"为前因代宗师,开创了茅山宗。他留下的道经主要有《真灵位业图》、《真诰》、《登真隐诀》、《养性延命录》、《太清诸丹集要》等。他主张儒、道、释三教合流,《真灵位业图》中,把封建社会的官阶等级制度反映到道教的神仙信仰之中,在《真诰》中把生死轮回之说引入道教。使道教向义理化发展迈进了一大步。

道教经录派的另一支系为灵宝经系。《云笈七签》卷三《灵宝略记》中说,吴王阖闾入一石城,门开,于室内玉几上有素书一卷,文字非常,乃《灵宝玉符》真文,至三国时,葛玄《宇孝先》人天台山学道,太上遣三圣真人下降,以《灵宝经》授之,"凡所受经二十三卷并语真请问十卷合三十三卷。孝先传郑思远,又传兄太子少傅海安君宇孝爱,孝爱付子护军梯,梯即抱朴子《葛洪》之父。抱朴子从郑君盟,郑君授抱朴,《抱朴子》于罗浮山去世,以付兄子海安君,至从孙巢甫,以隆安之末,传道士任延庆、徐灵期等,世世录传。"

《灵宝经》分为古《灵宝经》与今《灵宝经》,古《灵宝经》即指《灵宝五符经》,今《灵宝经》指葛洪从孙葛巢甫等道徒所造作的《灵宝度人经》。南朝刘宋陆修静《灵宝经目序》《见《云笈七签》卷四》谓"顷者以来,经文纷互,似非相乱,或是旧日所载,或篇章所见,新旧五十五卷。"陆修静《太上灵宝授度仪表》又说:"然即今见出《元始》旧经,并《仙公》所禀②,臣据信者三十五卷。"概括而言,灵宝经系包括《灵宝五符经》1卷,《元始无量度人经》及《仙公请问经》合35卷,与《上清经》相杂揉,总为55卷。后陆修静在35卷的基础之上增修科仪,立为仪轨,灵宝之教方才大行于世。

灵宝经系的核心篇章为《元始无量度人经》,主要内容是宣扬"仙道贵生,无量度人",尊崇元始天尊为至高无上之神,又敷衍十方有度人不死之神,还有三界、五帝、三十二天帝、地府、部都等神鬼系统,宣称诸飞天大神在监察人的行为,故人们皆当齐心修斋,六时行香,诵念道经,以求降福消灾,并能登仙。

道教经录派的另一支系为三皇经系。《云笈七签》卷四《三皇经说》,谓为天皇、地皇、人皇治世之时,各授经文3卷,名为《三皇经》,显属荒诞无稽的宗教神话。《三皇经说》又云,晋武帝时,南海太守鲍靓翻以晋元康二年(292)二月二日登篙山,于百室见《三皇文》,后传葛稚川《即葛洪》。《道学传?鲍翻》说鲍翻于晋元帝大兴元年(318)在龙山遇阴长生受道诀,《道教义枢?三洞义》说鲍靓是在晋惠帝永康年中(300一301)入篙山石室得《三皇文》,《云笈七签?鲍真人传》说鲍翻师事左元放受《三皇》、《五岳》劝召之要,依据上述资料知《三皇文》实为鲍翻所造作,后传葛洪。另一说,《三皇文》为帛和所传,郑隐授之葛洪。实际社会上早已流行"劝召鬼神"的巫道,他们造作有《三皇文》,江南帛家道"世事俗祷",也造作有《三皇文》,鲍靓是巫道与帛家道的信仰者,他将两者汇为一流,再将神奇鬼怪之说与神仙信仰相结合,造作了《三皇内文》三卷。先行世者称《小有经》,后行世者称《大有经》。初传孙游岳,后传陶弘景。后人以此经为主,增加斋仪,编成《洞神经》14卷。《三皇经》的主要内容是"劾召鬼神"的符图及存思神仙"真形"之本。明《正统道藏》收存有《太清金阙玉华仙书太极神章三皇内秘文》3卷、《三皇内文遗秘》1卷,这两种虽非古本,但仍保留有"劾召鬼神"之术。

三皇经系、灵宝经系、上清经系之出现虽有先后,至南朝刘宋时,均由陆修静汇归一流,梁陶弘景加以发挥,形成道教经录派。至唐代便成为道教丹鼎派与符录派之外的以经法授受为主的一大宗派,为道教向义理化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陕西周至县楼观台,是魏晋南北朝我国西北地区道教活动中心。传说为周代函谷关令尹喜结草为楼、观星望气之地,故名楼观。又传说老子李耳在此授与尹喜《道德经》。《混元圣纪》与《楼观本起传》皆谓秦始皇与汉武帝曾在此建词庙以把老子。其实楼观见于记载,始于《楼观传》:

魏元帝咸熙初(264),道士梁谌事郑法师于楼观。

证明此时已有道士活动,并已形成道观。梁谌托言太和真人尹轨降于楼观,授以《日月黄华上经》、《水石丹法》并授《楼观先生本起内传》一卷。自是北朝高道,多上楼观,为当时道学重地。是以楼观道派之开创,虽传为尹喜,实为魏末之梁谌。

楼观道派出现的著名人物,有的对道经编纂作出重大贡献。如楼观道士王延,字子元,扶风人,师事楼观贞懿先生陈宝炽与华山焦旷。北周武帝宇文邕(560一578在位)时沙汰道释,然王延独为周武帝所钦仰,召至问道,命校雠三洞经法、科仪戒律、符录凡八千余卷,又撰经目《三洞珠囊》7卷《北周王延《三洞珠囊》7卷己株,唐王悬河另有《三洞珠囊》10卷》。《云笼七签》卷八十五《王延传》载:

周武以沙门邪滥,大革其讹。玄教之中,亦令澄汰。而素重于延,仰其道德。又召至京,探其道要。乃诏云台观精选道士大人,与延共弘玄旨。又敕旨通道观,令延校三洞经图,绒茂于观内。延作《珠囊》七卷。凡经传疏论八千三十巷,奏贮于通道观,由是玄教光兴。"

又《道藏尊经历代纲目》载:

后周法师王延《珠囊经目》藏经八千三十巷。

王延编篡的8030卷道经目录,即为当时编纂的《道藏》目录。

道教素重炼形之本,楼观道士固然也重服饵、炼气及劾召鬼神之本,但他们素重老子,宣传老子之道。《西升经》的出现,当与楼观派有关。《洞玄灵宝三洞奉道科戒营始》著录《老子西升经》2卷;《神仙传》引《西升经》;晋释道安《二教论》引《西升经》,又引《西升玄经》;《文献通考》著录梁道士章处元《章注酉升经》3卷;《历世真仙体道通鉴》卷二十九《韦节传》说,韦节于北魏孝明帝时卜居华山之阳,注《西升经》。

据《后汉书?囊楷传》,汉魏已有"老子入夷狄化为浮屠"之说。梁僧祜谓西晋祭酒王浮撰《老子化胡经》 (见《出三藏记集》十五《法祖法师传》)。《西升经》的出现与《老子化胡经》递相互应,但又有不同。《西升经》的重点不在于化胡,而在于修炼。并且特别重视清静守一,提倡"真道养神"。运用老子之道讲说炼形之本,从学术高度来演说长生之道,由开始只讲炼形而转向义理化探讨,从而发展了道教教义。正如宋陈景元所述"其微言妙旨,出入五千言之间。"《西升经》是魏晋出现的道教义理化色彩较浓的经书,标志着道教在教义方面的一大发展,也说明楼观派道在道经发展史上占有重要位置。

南北朝时道教最明显的变化是北魏嵩山道士寇谦之(365一448)改革五斗水道。

北魏统一华北之后,由于自己是鲜卑族拓跋部,为了消除汉人存在的民族隔阂,自称拓跋部本是黄帝的儿子昌意的后裔。《北史?魏本纪》云:"魏之先出自黄帝,黄帝子曰昌意,昌意之子受封北国,其处有大鲜卑山,因以为号。"在对待宗教方面,以五斗米道系汉人宗教,因而也表示信奉道教,对待佛教则采取了抑制政策。另一方面,就道教本身来说,东晋末年,五斗米道也面临了十分明显的危机:一是由于孙恩等人聚众作乱,使五斗米道无法得到上层社会的支持,发动暴乱在民间也不得人心,均使五斗米道难以传播。二是佛教逐渐在中国扎根、兴盛,佛、道竞争日益加剧,道教要想站住脚,维护其在社会上的地位,就非对原有五斗米道的一些弊端进行改革不可。就在这种政治背景和宗教形势之下,出现了寇谦之改革道教。

据《魏书》记载:寇谦之早好仙道,有绝俗之心,少修张鲁之术,服食饵药,历年无效。后遇仙人成公兴,带领谦之先后到华山、蒿山修道,隐居石室,采药服食。神瑞二年(415),太上老君亲降蒿山,授与天师之位,赐与《云中音诵新科之诫》20卷,令寇谦之"宣吾新科,清整道教,除去三张历法,租米钱税及男女合气之术,大道清虚,岂有斯事!专以礼度为首,而加以服食闭炼。"泰常八年(423),又有牧土上师李谱文来临蒿山,自称老君玄孙,赐与《天中三真太文录》,使其能够劾召百神,以教授弟子。又授《录图真经》60余卷,讲述坛位礼拜、衣冠仪式。并命其转佐"北方太平真君"。始光初年(424),寇谦之将经书献给魏太武帝。太武帝十分欣赏,遂起天师道场于京城之东南,重坛五层,遵其所献《录图真经》之制。并遵寇谦之奏请,于公元440年改为太平真君元年。太平真君三年(442),魏太武帝更亲至道坛,受道教符录,备法驾旗帜皆青,以从道家之色。自后诸帝即位,皆如此,使道教变成国教。在王权的支持之下,寇谦之实现了对道教的"清整"。他改革的内容包括:①取消天师道原有的24治,不再用"宅治"之号;②取消"天师"、"祭酒"之值的世袭制度,废除租米钱税;③除去男女合气之术;④专以礼仪求度为首,而加以服食闭炼;⑤改道教诵经"直诵"为"音诵"等等。寇谦之"清楚"之后的五斗米道,后人称为"北天师道"。经他改革之后,新天师道与王权相结合,获得了前所末有的殊誉。终于从原始民间宗教上升到官方正统道教的地位,显盛于北朝。

今本《道藏》收有《老君音诵诫经》1卷,即寇谦之《云中音诵新科之诫》残卷。

稍后于寇谦之的南朝刘宋道士陆修静(406一477)对道教进行了整饬与改革。主要表现在提倡科仪和"总括三洞"。

陆修静奉敕广集道书,从句容茅山文季真处取得杨羲许谧之"上清经法",于句容葛集处得"灵宝经法",又得"三皇经法"。他对这些魏晋以来的新出道书,作了一番"刊正真伪"的工作,鉴定其中经诫、方药、符录等1228卷。他将道教经书分为"三洞",即洞真、洞玄、洞神三部,洞真部以《上清经》为中心,洞玄部以《灵宝经》为中心,洞神部以《三皇经》为中心,这就是所谓"总括三洞"。这样就便众多的道教经书系统化,开创了道书的三洞分类法;奠定了后世编纂《道藏》的基础。泰始七年(471)陆修静撰《三洞经书目录》,乃为最古的《道藏》目录。

广集道书、总括三洞之外,还撰有道书三十多种,据《茅山志》载,所著斋戒仪范便有百余卷。仅就现在可以查知的便有:《太上洞玄灵宝授度仪》1卷《今存《正统道藏》洞玄部威仪类》、《洞玄灵宝斋说光烛戒罚灯祝愿仪》1卷(即《三元斋仪灵宝说光烛戒罚灯祝愿仪》,今存《正统道藏》洞玄部威仪类)、《灵宝道士自修盟真斋立成仪》(已佚)、《金录斋仪》(已佚)、《玉录斋仪》(已佚)、《九幽斋仪》(已佚)、《解考斋仪》(已佚)、《涂炭斋仪》(己佚)、《古法宿启建斋仪》(尚存,见《无上黄篆大斋立威仪》卷十六,后人有改订)、《燃灯礼祝威仪》(已佚)等。

陆修静除编著道教科仪等书百余卷,扩充道教之仪典,他还订立道教服饰,有月帔、星巾、霓裳、霞袖、十绝灵幡等,以增加宗教仪式之庄严。为了开创一种适应封建统治者政治需要的宗教,他一方面吸取儒家的礼法思想,一方面吸取佛教"三业清静"的教义,提倡"斋直为修道之本",努力使道教科仪规范化。经他改革之后的天师道,史称"南天师道"。

六朝新出道经在道教历史上的意义

从东晋十六国后期至南北朝时代,中国南北方都出现了由士族阶层的道教人物发起的道教改革活动,促使道教从原始的民间宗教向成熟的官方正统宗教发展。这一时期道经文化最根本的四大体系,均有发展,葛洪《抱朴子》(主要是《抱朴子内篇》)的出现发展了道教的仙学体系,上清、灵宝、三皇经系和楼观派的出现发展了道经的道学体系,陶弘景《真灵位业图》的出现发展了道教的神学体系,寇谦之、陆修静创立的北天师道和南天师道发展了道教的教学体系。当然这些并不绝对,葛洪《抱朴子内篇》也有"神"学及"道"学成分,三人经系及陶弘景的思想也有"仙"学成分,寇谦之和陆修静也有"神"学思想,等等。四种分法只是就其侧重面而言。这样,以重视经典科教和神仙养生为主要宗旨的新的道派繁衍开来,成为道教发展的主流。而民间原始的道教集团和分散的神仙方士经过改造,终于消融在南北朝新的道教形式之中。在此基础之上,道教在隋唐时期逐渐进入兴盛,终于成为与儒、释并立的三大宗教之一。

隋朝因为统治时间较短(581一618),而且实行崇佛抑道的政策,佛教势力得到扶植,道教没有太大发展。但是由于南北朝之后道教成为成熟的官方宗教,故尔封建皇室和道士关系密切。隋杨帝杨广幻想长生不死,在洛阳西苑挖湖修造三座假山以充蓬莱、方丈、溉洲。隋帝还曾诏请擅长辟谷的道士徐则入宫;并崇敬宋玉泉、孔道茂等道士,还曾要求篙山道士潘诞给他烧炼金丹。隋场帝曾向茅山道士王远知执弟子礼,置玉清玄坛以处之,王远知见到隋场帝荒淫奢侈,遂疏于场帝而倒向晋王季渊(即后来的唐高祖)。

道教在这一时期最为突出的是,"内丹"之说开始兴起。据(罗浮山志)记载:

元朗(苏玄朗)不知何许人也。尝学道于句曲(江苏茅山),得司命(三茅真君)真秘,"......隋开皇中来居罗浮,...居青霞谷,修炼大丹,自号青霞子。作(太清石壁记)及所授(茅君歌),又发明太易、丹道为《宝藏论》。弟子从游者闻朱真人服芝得仙,竞论灵芝春青夏赤秋白冬黑,惟黄芝独产于嵩高,远不可得。元朗笑曰 "灵芝在汝八景中,盖向黄房求诸?谚云:天地之先,无根灵草,一意制度,产成至宝。此之谓也。"乃著《旨道篇》示之,自此道徒始知内丹矣。又以《古文龙虎经》、《周易参同契》、《金碧潜通秘诀》三书文繁义隐,乃纂为《龙虎金液还丹通元论》,归神舟于心炼。

《罗浮山志》还记载了苏玄朗的内丹理论,其中将炉鼎、神室、华池、铅、汞、中央戊己、黄芽等外丹名词,全部以体内的身、心、津、坎、离、意、脾土等解释之。陈国符《道藏源流考》附录6《说周易参同契与内丹外丹》一文认为,自隋代苏玄朗始有内丹之称。有趣的是,在南朝梁陈就曾出现过"内丹"概念,佛教天台宗第三祖慧思曾学道教神仙方术,他在《誓愿文》中说:"籍外丹为修内丹"。说明内丹在汉魏时期就有所显现。

在史籍有关隋代道教的记载之中,《隋书?经籍志》记有隋代所存道教经书:"经戒三百一部,九百八卷;服饵四十六部,一百六十七卷;房中十三部,三十八卷;符篆十七部,一百三卷。"隋代道教所注重的经书是"首以《老子》为本,次讲《庄子》及《灵宝》、《升玄》之属。"

唐代皇帝为了利用神权维护其统治地位,自称老子后裔,将道教的地位排在三教之先,道教在这时成为皇族宗教。唐玄宗于乾封元年(666)亲赴毫州参拜老君庙,追加老君尊号曰"太上玄元皇帝",修创词堂,其庙置令丞各一员,改谷阳县为真源县。

上元二年(675)天后(武则天)上意见12条,请王公百僚皆习《老子》,并作为考选官员的科目之一。仪凤三年(678)命道士隶属管理皇族的宗正寺,位在诸王之次。诏令自此以后,《道德经》为科举内容,贡举人必须兼通。武则天称帝时,为了利用佛教反对崇道的舆论力量,也为了压制人们利用老子反对其篡权的目的,曾一度尊佛抑道,取消"太上老君"、"玄元皇帝"的尊号,罢贡举人习《老子》。尽管如此,《新唐书?则天皇后本纪》记载,光宅元年(684)她曾"追尊老子母为先天太后。"又《混元圣纪》卷八说,万岁通天元年敕旨肯定老子化胡"是真非谬"。基本上还是保持调和态度,当然这也是为了巩固其统治地位。及至唐中宗即位,恢复高宗旧制,老君仍然为"玄元皇帝",令贡举人仍习《老子》。

唐代道教真正兴盛,是在唐玄宗时期。据《旧唐书?玄宗本纪》记载,开元十九年(731)令五岳各置老君庙;开元廿一年(733)令士庶家藏《老子》,置于诸经之首,每年贡举人量减《尚书》、《论语》两条策,加《老子》策;开元廿五年(737),规定老疾不堪厘务者与致仕道士女冠,皆隶宗正寺;开元甘九年(741)制两京诸州各置玄元帝庙,画玄元皇帝像,而以高祖、太宗、高宗、中宗、睿宗五像陪祀,设崇玄学(后改称崇玄馆),置生徒令习《老子》、《庄子》、《文中子〉、《列子》 、《庚桑子》,考试合格者按贡举及第对待,称为道举,授予官职;天宝元年(742年),追号庄子为"南华真人"、文子为"通玄真人"、列子为"冲虚真人"、庚桑子为"洞虚真人",《庄子》称为《南华真经》、《文子》称为《通玄真经》 《列子》称为《冲虚真经》、《庚桑子》称为《洞虚真经》。天宝二年(743)追尊老子为"大圣祖玄元皇帝",后又册为"圣祖大道玄元皇帝"、"大圣祖高上大道金历玄元天皇大帝"。天宝十三年(754年)颁布他亲自所注《老子》并义疏于天下。据《旧唐书?司马承祯传》记载,开元九年(721),玄宗曾遣使诏迎司马承祯入京,亲受道教法录,玄宗便成了正式的道士皇帝。唐玄宗对道经的搜集整理和编纂等工作极为重视。唐高宗、玄宗等还亲自作青词、表章,供道士祭献和祈祷时用,一些大臣、文人亦竞相仿效,提高了道经科书的文学水平。

唐玄宗在《老子》注疏中一再指出:"太君以道德清静龙教"、"以无为不言为教",强调了以清静无为之道治理天下的思想。他认为"淳朴"即是道,"朴,道也。"因此在治国方面,他治订了一系列简政宽刑、节欲禁奢的政策。他先后下《禁州县严醋诏》、《戒州县扰民敷》、《简京官为都督刺史沼》等,又下《禁珠玉锦绣敷》、《禁断奢侈敕》、《禁女乐效》等。这些政策的制订和执行,对实现"开元之治"起到了重要作用。

在帝王的亲自倡导之下,尊奉《道德真经》、《南华真经》、《通玄真经》、《冲虚真经》、《洞虚真经》等在全国成为风气,并有大量发挥道教教义的注疏出现。据晚唐道士杜光庭《道德真经广圣义序》所举,唐代道士注疏笺解《老子》者近30家,《庄子》、《列子》、《文子》、《庚桑子》等四子真经也各有道士注解流行。老庄之学作为道经极为盛行,其他受老庄思想影晌的理论著作也很多,如通玄先生的《道体论》,司马承祯的《坐忘论》等等。所有这些都推动了道教向义理化深入发展。唐代佛教禅宗的形成和发展,也不可避免地受到老庄思想盛行的影响。隋唐道教"重玄派"异军突起,即同唐代崇奉老庄思想大有关系。

"重玄"之说,由来已久。在南北朝之时,就曾出现以"重玄"为宗的道士。自后沿续不已,隋唐逐渐成为一大学派,"重玄"诸家虽无师承沿传关系,但被后代学者视为"重玄派"。

所谓重玄,是从(老子)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一句而来。重玄派以"玄之又玄"之义解老,认为此为老学要义。他们认为老子之道不滞于"有"和"无",故名为"玄",以遣有无;但又不可滞于"玄",故名"又玄",以遣前"玄"。使"玄"亦不存,归于虚无大道。据杜光庭(道德真经广圣义)卷五所说,注老以"重玄"为宗,始于魏隐士孙登,此后梁道士孟智周、臧玄静,陈朝道士诸柔,隋朝道士刘进喜,唐朝道士成玄英、蔡子晃、黄玄颐、李荣、车玄粥、张惠超、黎元兴,皆明重玄之道。并将"重玄"思想贯穿于道教教义的诸多方面。(玄门大义)今秩,初唐高宗、武后朝道士孟安排摘录(玄门大义),编成(道教义枢)10卷,其中(七部义)说:

洞真变化无方,神力自在,故须太玄明空,道成此行。重玄之心既朗,可变之遣斯威。

隋道士刘进喜、李播皆注疏(老子),刘进喜作疏6卷,李播注上下2卷。刘进喜(老子)第七十章疏云:"至言虽广,宗吝者重玄。"又刘进喜造、李仲卿续(太玄真一本际妙经)10卷,认为"正道真性,不生不灭,非有非无,名中正道。"即以"重玄"之义为学者大正观之要。

唐太宗朝道士成玄英撰(道德经义疏),释(老子)"玄之又玄"句云:

有欲之人唯滞于有,无欲之人又滞于无,故说一玄,以造双执。又恐行者滞于此玄,今说又玄,更祛后病。既而非但不滞于滞,亦乃不滞于不滞,此则遣之又遣,故曰:"玄之又玄"。

唐玄宗(御注道德真经),释"玄之又玄"云:

意因不生则同乎玄妙,犹恐滞玄为滞,不至兼忘,故寄以又玄以造玄,示明无欲于无欲。

隋唐"重玄"学派的道经还有佚名著(无上内秘真藏义》4卷,张惠超《道德真经玄疏》4卷,王玄览《玄珠录》2卷,通玄先生撰(道体论),司马承祯(坐忘论),佚名撰,(三论元旨),黎兴、方长著(太上一乘海空智藏经)10卷。唐代流传,大略出于唐代的(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太上老君内观经)、(太上老君了心经)、(洞玄灵宝定观经)等,均以"重玄"为宗。杜光庭(道德真经广圣义)也采纳"重玄"之义。

前文己言,陶弘景开创茅山宗。茅山宗在隋唐出现了元朗、司马承祯、吴筠等道教大师,他们撰作了一些重要的茅山派道经。

据唐礼部侍朗权德舆撰(宗玄先生文集序)说:吴筠,字贞节,华阴人,"初梁陶弘景以其道授升玄王君,王君授体玄潘君,潘君授冯君。自陶君至于先生,凡五代矣。" 吴筠著述甚多,有(玄纲论)及(神仙可学论)及 (形神可固论)、(心目论)等,均以老子之道为宗,认为"道"是宇宙万物的本源,是"虚无之系,造化之根,神明之本,天地之源"。在(玄纲论?化时俗章第八)之中,他把"道德"与帝王联系起来:

遣德者天地之先,天地者万物之父,帝王者三才之主,然则道德天地帝王一也。

这是典型的皇族宗教教义。而在(玄纲论?长生可贵章)之中,他将老庄之道与神仙学说密切相联:

或问曰,"道之大旨,莫先乎老庄,老庄之言不尚仙道,而先生独贵乎仙者何也?"愚应之曰:"何谓其不尚乎?......老子曰:'深根固蒂,长生久视之道。'又曰:'谷神不死'。庄子曰:'千载厌世,去而上仙,乘彼白云,至于帝乡。'又曰:'故我修身千二百岁,而形未尝衰。'又曰:'乘云气,驭飞龙,以游四海之外。'又曰:'人皆尽死,而我独存。'又曰:'神将守形,形乃长生。'斯则老庄之言长生不死神仙明矣,曷谓无乎。"

类似吴筠这样用神仙学说阐发老庄之道的思想,作为道教的基本教义,在唐代颇为盛行,对后世的道教思想产生了深远影响。

据(旧唐书?司马承祯传)记载,司马承祯,字子微,自号白云子,河内(南)温县人。少而好学,薄于为吏,遂为道士。师事潘师正,传其符录及辟谷、导引、服饵之本。师正特赏异之,谓曰:"我自晦隐居传正一之法,至妆四叶矣。"故司马承祯亦为茅山宗重要人物。武则天、唐容宗、唐玄宗皆礼敬之。司马承祯工于词章,与陈子昂、卢戎用、宋之间、王适、毕构、李白、孟浩然、王维、贺知章等为仙宗10友。卒后赐银青光禄大夫,号贞一先生。司马承祯撰有(天隐子)、(坐忘论)、(修真秘旨)、(修身养气诀)、(道体论)、(服气精义论)、(洞玄灵宝五岳名山朝仪经)、(上清天宫地府图经)、(太上升玄经)等10余种道教著作,其中对后世道教影响较大的是(坐忘论)和(天隐子)两种。

(坐忘论)中,论述"道"与"生"之关系,认为生道合一,乃为长生之根本。他说:"夫人之所贵者生也,生之所贵者道也。人之有道,如鱼之有水。"又说:"养生者慎勿失道,为道者慎勿失生。使道与生相守,生与道相保,二者不可相离,然后乃长久。"

(天隐子)中,讲述道教修炼经过的"五渐"之门,将"坐忘"列为与斋戒、安处、存思、神解并提的五渐之一。

(天隐子)论"坐忘"曰:

坐忘者,因存想而得也,因存想而忘也。行道而不见其行,非坐之义乎?有见而不行其见,非忘之义乎?何谓不行?日心不动故。何谓不见?日形都氓。故天隐子瞑而不视,或者悟道,乃退曰:道果在我矣,我果何人哉?天隐子果何人哉?于是彼我两忘,了无所照。

这种坐忘合道的修持理论,成为后世道教修炼的准则。唐末五代出现的钟吕金丹道,其修持理论同司马承祯的坐忘学说有一定渊源关系。

隋唐其他茅山宗大师也有不少道经著述。

杜光庭,字宾圣,号东瀛子。原习经史,工于词章。唐懿宗时入天台(今浙江天台县境内)为道士,唐僖宗时召充鳞德殿文章应制。后随僖宗避难至蜀,遂留成都。王建据蜀,赐号"广成先生"。杜光庭曾师天台山的茅山派道士应夷节,为陶弘景第八代第子,故杜光庭也算是茅山宗道士。

他又受过龙虎山天师的法录。尝谓道法科教,自汉天师及陆修静撰集以来,岁月绵邈,几将废坠,于是他考订真伪,条例始末,将道教斋醮科仪分门别类,集其大成,整理为(道门科范大全集)87卷。一方面将道教主要道派不同的斋醮科仪统一规制,一方面将科仪中的表奏、词章、疏启、颂赞、咒诀、愿念等内容加以文饰,并对各项仪式敷衍以艺术的内容。他所制订的道门科仪,至今仍为道教沿用。

杜光庭留下的道经著作较多,(正统道藏)内收有他的著作15种:(道德真经广圣义)50卷,(常清静经注)1卷,(录异记)4卷,(神仙感遇记)5卷,(道教灵验记)15卷,(天坛王屋山圣迹记)1卷,(洞天福地岳滨名山记)1卷,(塘城集仙录)6卷,(广成集)17卷,(道门科范大全集)87卷,(太上三五正一盟威阅录醮仪)1卷,(太上正一阅篆仪)1卷,(洞神三皇七十二君斋方忏仪)1卷,(太上洞神太元河图三元仰谢仪)1卷,(太上三洞传授道德经紫虚录拜表仪)1卷,共计190余卷。杜光庭之前,唐玄宗时道士张万福,亦对整理道教科仪作出了努力。他曾参与编修(一切道经音义),其科仪著作留传至今者近10种,有(传授三洞经戒法录略说)2卷、(无上黄录大斋立成仪)57卷、(洞玄灵宝道士受三洞经诫法录择日历)1卷等等。

经过杜光庭等人的努力,唐代道教斋醮科仪基本完备。

所谓钟吕金丹道,就是唐末五代时期以道教仙人钟离权、吕洞宾为代表的内丹修特派。内丹名词,自汉魏已有所显现,隋代青霞子苏元朗开始提倡,自此道教开始兴起内丹道,而以葛洪所提倡的金丹烧炼相对称为外丹。但是真正大力倡导并形成内丹流派,是从钟吕金丹道开始。

内丹之道在唐代开始流行,内丹经书也不断出现。如至一真人崔希范(入药镜)、张元德(丹论诀旨心鉴)、陶植(陶真人内丹赋)、羊参微(元阳子金液集)、刘知古(日月玄枢篇)、还阳子(大还丹金虎自龙论)、吴筠(南统大君内丹九章经)、林太古(龙虎还丹诀颂)、董师元(龙虎元旨)等。但是以上内丹著作,多由道家老庄书中的修养方法和唐代之前的神佃方术继承而来,虽有内丹之称,但是尚未形成系统的理论与方法。到唐末五代时期,内丹之道已相当盛行。而且钟离权和吕洞宾等人留下的内丹著作,已经形成独立而完整的体系,加上后世道教徒对钟吕师徒二人的神话,讲述内丹之道均以钟吕为宗,于是成为内丹派的开创性代表人物。

钟吕金丹道的主要著作有:钟离权的(灵宝毕法),钟离权据(周易参同契)而作的(云房三十九章),吕洞宾作《百字碑)、(沁园春)、(谷神歌)、(敲爻歌)、(窑头坯歌)、(指玄篇)等,钟离权述、吕洞宾集、施肩吾传(钟吕传道集),施肩吾作(西山群仙会真记),钟离权弟子陈朴(陈先生内丹诀),彭晓作(还丹内象金钥匙),陈抟(无极图》等等。其中最为重要且又系统论述内丹的著作,当推(灵宝毕法)和(钟吕传道集)2种。

(道藏)本(秘传正阳真人灵宝毕法)凡3卷,上卷名为(小乘安乐延年法),中卷名为(中乘长生不死法),下卷名为(大乘超凡入圣法)。三乘之法,其实是把内丹修炼分为三个阶段,皆有具体理论和方法,层层递进。(钟吕传道集)采用问答形式,系统地论述内丹修炼的18个问题。内言"仙有五等,法有三成。"所谓"五等",是把成仙分为五等,即鬼仙、八仙、地仙、神仙、天仙。所谓"三成",小乘、中乘和大乘三种阶次,每种阶次又分上中下三等。钟离权在该集中说:

人之仙其等有三,太上延年益寿,其次安而引年,其下安而无疾,皆小乘也。地之仙其等有三,太上极阳轻身、腾举自如,其次炼形久视、至于千岁,其下引年益寿,皆中乘也。神之仙其等有三,太上超凡入圣、而归三岛,其次炼神合道、出入自然,其下炼形成气、豆古长存,皆大乘也。

书中还把修炼的障碍归结为"十魔九难",所谓"十魔",即六贼魔、富魔、贵魔、六情魔、恩爱魔、患难魔、圣贤魔、刀兵魔、女乐魔、女色魔等共十种,"十魔"显示又分三种,一是县外见在,二是梦中见在,三是内观见在。所谓"九难",即衣食逼迫、尊长邀拦、恩爱牵缠、名利索绊、灾祸横生、盲师约束、议论差别、志意懈怠、岁月磋跎等十种。这样对内丹层次和修仙阶次的明确划分,比之汉唐以来的神仙之说,更加精密而系统。

钟吕金丹派倔起之后,对后代道教修持产生了巨大影响,南宋张紫阳为代表的南派丹法和金代王重阳为代表的北派丹法,均以钟吕为宗。此后道教内丹著作日见增多,逐渐取代外丹,成为道教修持之主流。

隋唐五代是道教外丹术较为兴盛的历史时期。随着两晋南北朝道教的成熟化,这一时期出现的外丹经,在理论架构上取得了许多引人注目的发展。同时由于魏晋南北朝以来,道教外丹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唐代炼丹术士在此基础之上,取得了许多具有重要意义的成果。又由于人们盲目相信外丹,有些帝王和王公大臣均因误服外丹而硕命,外丹实际效用越来越引起人们的怀疑,唐末之后,道教外丹终于走向衰落,而为内丹所取代。

外丹方术走向义理化,自隋代即已开始。据(罗浮山志)记载,罗浮山道士苏元朗"作(太清石壁记)及所授(茅君歌),又发明太易、丹道为(宝藏论)。"(太清石壁记)现存明(正统道藏)兴帙,原题"楚泽先生编"。青霞子授(茅君歌)与(宝藏论),在唐代丹经丹诀中常被引述。根据其中"发明太易、丹道"一语,可知其已开始引导外丹方术走向义理化。

唐代出现的许多外丹著作,均与魏伯阳(周易参同契)有关。对(参同契)的推崇,进一步促使外丹术向义理化发展。如托名"长生阴真人注"((正统道藏)映帙)和题为"无名氏注"((正统道藏)容帙)的两种(周易参同契)注本,均从外丹角度作解。唐代很多炼丹术著作如(通幽诀)、(张真人金石灵砂论)等,都征引(周易参同契)。还有不少专门发挥(周易参同契)丹道学说的著作也纷纷问世,如刘知古著(日月玄枢论)等。唐代出现的其他外丹著作见于明《正统道藏》者,还有(神仙炼丹点铸三元宝照法)、 (玉洞大神丹砂真要诀)、(石药尔雅)、(大丹铅汞论)、(大还丹金虎白龙论)、(通玄秘术)、(大洞炼真宝经修伏灵砂妙诀)、(大洞炼真宝经九还金丹妙诀)、(纯阳吕真人药石制)、(轩辕黄帝水经药法)等。

唐代道教,由于皇室的积极提倡,促使道教仪轨进一步走向规范化发展的道路。这时在经戒法录的传授方面,已然形成了一系列完整的科范。记述经录传授的著作也出现不少,多在(道藏)之中保存下来。

唐代道教有严格的道阶品位制度,各道派传授的经录亦有不同。道经规定:初学道者,男号录生弟子,文号南生弟子,已婚者夫为清真弟子,妻为请信弟子。入道之后授初真戒者,称太上初真弟子。然后可请受正一盟威法录和经戒,称太上正一盟威弟子,可以为人上章斋醮,得称祭酒。此为入道之初阶。然后再受洞神法录,便称太上洞神法师。由此迁授太上高玄法录,称太上紫虚高玄弟子,高玄法师游玄先生。自高玄法录迁授升玄法录,称太上灵宝升玄内教弟子、升玄真一法师、无上光明真人。再由升玄法录授中盟法录,迁升太上灵宝洞玄弟子、无上洞玄法师、东岳真人、青帝先生等。另有洞渊道士,称三昧法师,行洞渊三昧法。北帝太最玄道士,称上清北帝太玄弟子,受北帝录。等等。

有关唐代道教经戒法录传授的道经,主要有(太上三洞传授道德经紫虚录拜表仪)、(传授三洞经戒法录略说)、(三洞修道仪)、(传授经戒仪注诀》 (正一修真略仪)、(道门经法相承次序)、(要修科仪戒律钞)、(太上洞玄灵宝三洞经诚法录择日历)等。

隋唐五代道经向义理发展的内容,以上只是举其大略,其他尚有许多道教(或与道教有关)人物,也留下了不少重要的道经著作。如唐玄宗著有(佃学传记)、(周易义略》(老庄学记)等书,阎丘方远拴释(太平经),尹文操修(玄元皇帝圣纪),张果著(阴符经玄解)、(气诀)、(神仙得道灵药经)、(丹砂诀)等,孙思邈著(千金要方)、(千金翼方)、(摄养枕中方)、(福禄论)、(保生铭)、(存神炼气铭》等,李淳风注原陶弘景集(太上赤文洞神三篆)、并作《乙巳占),梁丘子(白履忠)、胡 (见素子)阐发(黄庭经),张志和(玄真子)阐发(易)理,吴筠阐发(西升经),李签阐发(阴符经),彭晓阐发(参同契),等等。

据(道藏尊经历代纲目):唐尹文操(玉纬经目)藏经7300卷。(古楼观紫云衍庆集)卷上唐开元五年员半千(大唐宗圣观主银青光禄大夫天水尹尊师碑)记载:尹文操字景先,陇西天水人。高宗以之为吴天观主,兼知宗圣观,武后垂拱四年(688)卒。可知唐高宗时道士尹文操编纂过(道藏),当时称为"玉纬","玉纬"是道教徒称呼道教经集的专用名词。

唐玄宗曾命令诸观大德(即学识高深的道士)和两宫(昭文馆、崇玄馆)学士一起讨论义理,搜集道经。当时太清观主史崇玄领衔,编写了(一切道经音义)、(一切道经目)和旧经目录。唐玄宗亲自为(一切道经音义)作序,称其凡有140卷。史崇玄序称(一切道经音义)为京中两千多卷道书作了音训。又云经仪传论疏记等文不在两千余卷之数,可见京中所藏道经总数还要更多。

唐玄宗开元年间曾校刊道经,并著经目。杜光庭删(太上黄录斋仪)卷五二曰:

至开元之岁,经诀方兴。玄宗著(琼纲经目),九七千三百卷。复有(玉纬别目)记传疏论相兼九千余卷。

(混元圣纪)卷九载天宝七年(748)唐玄宗下沼,说曾派使者厂为搜访道经,亲加校阅。并且命令崇玄馆缮写道经,分送诸道采访使,再命管内诸道转写,分发各地。

(琼纲经目)又称(三洞琼纲),为唐玄宗积极谋划编纂的(道藏)。其书卷数说法不一,(太上黄录斋仪)称《三洞琼纲)有7300卷,(文献通考)卷二二四引(宋三朝国史志)称(三洞琼纲)有3744卷,(道藏尊经历代纲目》称(三洞琼纲)有5700卷。即使从最少的一种记载即3744卷来看,也多于(一切道经》,显然应当算是唐玄宗命令在全国搜访道书的结果。除此之外,尚有(玉纬别目)记传疏论部分,据(太上黄篆斋仪)记载推断当为两干卷左右。《三洞琼纲)和(玉纬别目),合称(开元道藏)。可借不久便遭安史之乱,(开元道藏)多遭焚毁。

"安史之乱"尚水平息,就有人为重建(道藏)做出努力,"安史之乱"之后仍有人为此努力,终于重新恢复了一部分(道藏)。(太上黄录斋仪)卷五二日:

上元年中(760-761)所收经篆六千余卷,至 大历年(766-779)申甫先生海内搜扬,京师缮写,又及七千卷。长庆(821一824)之后,咸通(860一873)之间,两街所余才五千三百卷。

(道藏尊经历代纲目)曰:

唐文宗太和二年(828)太清宫使奏陈,止见五千三百定数。

可见此时尚有5300卷为(开元道藏)余存之定本。后逢黄巢起义,藩镇割据,战火不断,道经的遭遇可想而知。(道藏尊经历代纲目)曰:

黄巢之乱,灵文秘轴焚荡之余,散无统纪。幸有神隐子收合余烬,拾遗补阙,复为(三洞

神隐子未详何人,(三洞经)卷数不知。

除了神隐子,还有杜光庭。他随唐僖宗避难入蜀,留居青城山白云溪。历尽艰难,收集道经3000卷。他在(太上黄录斋仪)卷正二之末自述:

近属巨寇凌犯,大驾南巡,两都烟煤,六合榛棘。真宫道宇所在凋零,云笈琅函十无三二。余属兹艰会,漂寓成都,扈跸还京,淹留未几,再为搜捃。备涉艰难,新旧经诰仅三千卷,未获编次。又属省方所得之经,寻亦亡坠。重游三蜀,更欲搜扬。累阻兵锋,未就前志。时大顺二年(891)辛亥八月三日庚辰,成都玉局化阅省科教聊记云耳。

杜光庭在大顺之后,仍旧不坠重整(道藏)之志。他虚心求访,受天师翟乾佑所传(太上洞玄灵宝素灵真符)3卷。最后终于编成了(三洞藏),(三洞藏)卷数不明,据其记载,当不下于3000卷。

(道藏尊经历代纲目)曰:"再经五代乱离,篇章杂糅。"五代后期战火频仍,(道藏)历受摧残。当时位于偏僻海隅的吴越国,这一时期进行了(道藏)的编修。吴越王钱椒支持道士朱霄外重整(道藏)。(天台山志)收有大中祥符三年(1010)夏疏《重建道藏经记)曰:

唐景云(710一711)中,天子为司马承祯置观桐柏琼台三井之下。五代相竞,中原多事。吴越忠懿王得为道士朱霄外祈之。遂筑室于上清阁西北,藏金录字经二百函,勤其事也。

(嘉定赤城志)卷三0曰:

梁开平中(907一910)改观为宫,有钱忠王懿所赐金银字经二百函及铜三清像。周广顺二年

(952)朱霄外建藏殿。

宋金龙中编(七清灵宝大法)批评钱椒于天台桐柏崇道观所修(道藏)质量不高,并指出与钱氏偏处一隅、四方割据有关。不过无论如何,毕竟保存下来不少道书。

五代道士之中有几位道经收藏家,如大涤山精思院道士暨齐物"积书数千卷",晋梁文矩"聚道书数千卷",长安高平县西女学洞藏随经数万卷"。①

陈抟是宋初著名的道教学者,他继承(周易参同契)以易理阐述丹法的思想,留下了不少易道结合的丹书,对于宇宙生成论和内丹理论方面贡献较大。据(宋史?陈转传)载:

抟好读(易),手不释卷。常自号扶摇子。著(指玄篇)八十一章,主导养及还丹之事。宰相王薄亦著八十一章以笺其旨。又有(三峰寓言)及(高阳集)、(钓潭集)诗六百余首。

又据(宋史?艺文志)著录,易类有陈抟(易龙图)1卷;宋郑樵(通志?艺文略》著录有陈抟著(赤松子八诫录)1卷(道家书类)、(指玄篇)1卷(道家吐纳类)、(九室指玄篇)1卷(道家外丹类)、(人伦风鉴)(又称(龟鉴))1卷(五行相法类);宋释志磐(佛祖统记)卷四十三记载,陈抟得受麻衣道者(正易心法),为之注释(此书原载(道藏缺经目录),今收入(藏外道书));(宋史?朱震传)记载,陈抟以(先天图)传种放,种放传穆修,穆修传李之才,李之才传邵康节,种放又以(河图)、(洛书)传李溉,穆修以(太极图)传周敦颐,这些图式均出自陈抟;清朱彝尊(太极图授受考)谓陈抟居华也曾以(无极图)刊诸石。陈抟的著作大多已亡佚,不过宋明以来有关著作尚保存有经过引述的文与图。今存世者有(阴真君还丹歌注)、(龙图序)、(正易心法注)等,又有(无极图)、(太极图)等流传下来。

五代(907一960)以后,出现了以图式解析易理的图学,其刨始者便是陈抟清初黄宗炎在其所撰(太极图说辨)中说:"图学从裹出于图南。"自从周敦颐得陈抟所传图式之后,作(太极图说),尔后授受渐广,演绎者日多,各种各样的图式纷纷出现。

陈抟的(无极图)自上而下由五部分组成。第一层为空心圆形,注为"炼神还虚复归无极";第二层为"坎离匡廓图"(坎离二封连接成圆环形,分别以黑白线条表示),注为"取坎填离";第三层为金、木、水、火、土五圆,按照一定方位排列并以直线相连,其中水火二圆相连又出一圆,注为"正气朝元";第四层为圆形,注为"炼精化肖,炼肖化神";第五层仍为空心圆形,注为"玄化之门"。陈抟的(无极图),从上到下顺以解释,则为"顺以生人",为宇宙生成论,依其模式分为五个过程:①无极而太极,②阴静而阳动,③五行之气顺市,④顺以生人,⑤化生万物。如若从下到上逆以解释,则为"逆以成丹",依其模式分为五个阶段:①得窍,②炼己,③和合,④采药,⑤脱胎还虚。

陈抟的(无极图),一方面使丹道具有浓厚的哲理色彩,另一方面确定了内丹炼养的五个阶段。他对内丹义理的阐发,使后来道教丹法出现了固定的"筑基炼己、炼精化肖;炼肖化神、炼神还虚、炼虚合道"等正步过程的理论,使钟吕金丹派的学说更加系统而精致。同时,他巧妙地将道家的"无极"和(周易)的"太极"结合在一起,对于道家象数派易学研究有较大贡献,对宋代理学亦产生重大影响,据传理学开山大师周敦颐的(太极图说)即由陈抟(无极图)衍化而来。

北宋初创,社会基本安定之后,宋太宗即将搜集道经的工作提上日程,命徐铉、王禹访求道经。(混元圣纪)卷九曰:

初,太宗尝访道经,得七千余卷,命散骑常侍徐铉、知制诰王禹 校正,删去重复,写演送入宫观,上三千三百三十七卷。

(仙鉴)卷四大载宋太宗曾诏两街道录院选学问优良者刊正道书,原钱塘道士张契真中选。事毕,太宗赐他"元静大师"之号。可见张契真和其他高道亦参加了道经的具体校正工作。又(天台山志)所辑夏疏撰(重建道藏经记)载,宋太宗于雍熙二年(985)下沼调桐柏宫(道藏)到余杭,是搜访道经的具体行动之一。

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十二月,与契丹(辽)在澶州订立澶渊之盟。为了神化主权,安定人心,仿效李唐,真宗自言梦见神人下降,说有天书颁赐。真宗还自作(钦承宝训述)以示中外,又恭上玉皇大天帝圣号、宝册衮服。宋真宗又假托梦见神人传玉皇之命,尊奉"保生天尊大帝赵玄朗"为赵氏帝王的族祖。同时,宋真宗大力恢复唐末五代之中毁坏的道教宫观,并且令人整理道经。真宗于大中祥符二年(1009),沼左右街道录院选道士10人,校定(道藏)经典。三年(1010),又命崇文院官员详校道经。后又命张君房等在余杭继续整理道籍,由王钦若总领其事。9年修成《道藏》钦若沿旧三洞四辅经目增补,凡四千三百五十九卷。真宗赐名为(宝文统录),并亲为之作序。王钦若是在道经历史上有特殊贡献的人物,他除主持编纂(宝文统录)之外,还撰有(卤簿记)、(彤管鼓L (天书仪制)(圣、祖事迹)、(蹋圣真君传)、(五岳厂闻记)、(列宿万灵朝真图)、(罗天大醮仪)等道书。

(宝文统录)虽然编成,"然其纲条漶漫,部分参差,与(琼纲)、(玉纬)之目舛谬不同。"②于是戚伦等又推荐张君房重新编纂(道藏)。张君房于大中祥符六年(1013)被任命为著作佐郎,开始了重编(道藏)的工作。这次他不仅使用原来调运到余杭郡的全部道经,又借用封建统治的权威调阅江南地区道书数干卷。编成(大宋天宫宝藏),共计4565卷。张君房又撮其精要编为(云笈七签),后人称为"小道藏"。

宋徽宗是历史上有名的教主"道君皇帝",他对道教的崇尚在宋代历史上达到高潮。徽宗实行兴道抑佛的政策,并企图改造佛教纳入道教。据(宋史?徽宗本纪)载"乙卯诏:佛改号大觉金仙,余为仙人、大士。僧为德士,易服饰,称姓氏。专为宫,院为观。改女冠为女道,尼为女德。""丁末,诏德士并许入道学,依道士法。"出于对道教的扶植,徽宗对道经的搜集编纂也很重视。他诏令天下搜访道家遗书,在祟宁、大观年间(1102一1110)再次校定(道藏)经典,增至5387卷。(文献通考)中将这部(道藏)称为(大藏)。之后,宋徽宗政和年间(1111一1117)又两次下诏搜访道经。并设经局,令道士校刊,编纂成为(万寿道藏),由于刊于政和年间,又称(政和万寿道藏)。据(至正四明续志)卷十一淳熙七年(1180)戴机撰(蓬莱观轮藏记)推断,(万寿道藏)大约共收道经5481卷。

宋孝宗于淳熙二年(1175)命太乙宫重抄(道藏),历经2年抄成,是谓重建(道藏),孝宗亲笔题名为(琼章宝藏)。

金代统治者亦很支持刊印(道藏),并对(道藏)重新进行编纂。十方大天长观(今北京自云观前身)旧藏(道藏)经版,但残缺不全。金世宗、金章宗均积极支持天长观提点孙明道参订道经,并从各处运来(道藏)经本,又分遣道士到全国各地寻访遗经,不到两年即完成了搜集和刻版任务。刻版完成之后,孙明道会诸道士,合成一藏,共6455卷,分602帙,题曰(大金玄都宝藏)。遗憾的是,这部(道藏)经板并未存在多久,便因天长观火灾而焚毁。经版虽毁,但仍有印刷的(大金玄都宝藏)存在。

北宋陈抟之后,出现了著名的道教人物张伯端(紫阳),他所留下的内丹著作(悟真篇),进一步总结和完善了内丹炼养的理论与方法。

在明(正统道藏)之中,题名张伯端所撰的道书有(悟真篇)(洞真部玉诀类)、(青华秘文金宝内炼丹诀)(洞真部方法类)、(金丹四百字)(太玄部)。

张紫阳之下,嗣承有石泰、薛道光、陈楠、白玉蟾等4位传人,由其活跃于南方,道教尊为"南王祖"。他们均留有丹书传世:石泰作(还源篇),薛道光作(复命篇)、(丹髓歌),陈楠作(翠虚妙语全集)、(罗浮翠虚吟),白玉蟾作(海琼问道集)、(海琼传道集)、(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注)、《上清集》、 (王隆集》 (武夷集)、(金华冲碧丹经秘旨)、(海琼白真人语录)、(道德宝章)等。

张紫阳一系"南五祖",道教称为丹法"南宗",又称"南派"。南宗丹法,主张先命后性,与王重阳北宗丹法有所不同。

金代王重阳创立了全真教,并收马丹阳、郝大通、王处一、孙不二、丘处机、刘处玄、谭处端等七人作弟子,道教称为"北七真"。由于丘处机受到成吉思汗的召见,使全真教走向兴盛,与正一派并列成为道教两大教派之一。全真派王重阳和北七真著有大量道经,主要偏重于内丹炼养方面。

王重阳的著作有(重阳全真集)13卷、(重阳教化集)3卷、(重阳分梨十化集)2卷、(三篇问卷)内收有(金关玉锁诀)和(授丹阳二十四诀)(以上见(正统道藏)太平部)、(重阳立教十五论)(见(正统道藏)正一部)、(五篇灵文)、(重阳祖师心传)(见(道藏辑要)胃集)、(重阳祖师十论)(见(张三丰太极炼丹秘诀))等。

北七真的著作主要有:灵隐子王颐集(马丹阳真人语录》马丹阳作(洞玄金玉集)和(神光璨);谭处端作(水云集);刘处玄作(仙乐集)和(至真语录),又注道德八演(阴符)、述(黄庭);王处一作(云光集)、(清真集);郝大通作(太古集);孙不二有(孙不二女丹诗)和(丹道秘书)及(孙不二元君法语);丘处机作(溪集)、(摄生消息论)、(大丹直指)与后人集(长春真人语录)等。

王重阳与北七真一派,道教称为丹法"北宗",又称"北派"。北宗丹法,主张先性后命。由于全真派势力的鼎盛,后来张紫阳开创的南宗一系,均归入北宗全真派之中,全真派由此成为道教丹鼎派的巍然大宗。

龙虎山天师道在宋代受到重视,宋徽宗授予第三十代天师张继先"虚靖先生"之号。张继先著有(虚靖真君词)1卷、(明真破妄章颂)、(大道歌)、(心说)等。明张宇初编其诗文集为(三十代天师虚靖真君语录)7卷。张继先为历代天师之中学问卓著者之一,对天师派的教义发展做出了贡献,影响较大。他在继承传统天师派符录斋醮的基础上,积极倡导修性和内丹,将度人与度世相结合。

北宋末出现了神霄派,该派将内丹与符咒相结合,以传行神霄雷法为主,受到宋徽宗支持。该派为王文卿所创。王文卿和后来的林灵素,均以雷法受到宋徽宗宠幸。神宫派道经为(冲虚通妙侍宸王先生家话),侍宸王先生即王文卿,该书当为其弟子所辑。

宋时灵宝派道经迭出不穷,如南宋金龙中编(上清灵宝大法)44卷、王契真纂(上清灵宝大法)66卷、邓有功撰(上清天心正法)7卷、佚名辑(灵宝玉鉴)44卷等。反映了在封建帝王的积极扶植之下,宋代道教斋醮活动的兴盛局面。

宋元之际清微派走向兴盛,这时出现黄舜申撰(清微仙谱)等书。清微派以古上清派理论和神霄派符录为主,宣称清微是元始天尊治所的一位天尊,其所奉祖师以魏华存为第一,另有庄旭、张道陵、许逊等。并且清微派还将雷法与内丹相结合。清微派道经有(清微神烈秘法)2卷,讲述元代冲元雷使张守清、紫元散吏张守一所传雷法。(道藏)之中论述清微雷法的著作,还有数部。

宋元时期出现的另一新教派是净明道,又称"净明忠孝道"。其教义强调首先必须忠君孝亲,然后才是符录炼养诸术。据(净明忠孝全书)谓,净明道渊源于东晋的许逊。许逊之传说自隋唐以来流传在民间,宋徽宗曾封许逊为"神功妙济真君"。宋元年间净明道一直大兴。(正统道藏)中有关许逊传说的道书很多。净明道的道经主要有(许真君受炼形神上清华道法要市文)、(天枢院都司须知令)、(天枢院都司须知格)、(灵宝净明天枢都司法院须知法文)、(灵宝净明院教师周真公起请书)、(高上月宫太阴元君孝道仙王灵宝净明黄素书)、(灵宝净明黄素书释义秘诀)、(太上灵宝净明入道品)、(灵宝净明院真师密话)、(太上灵宝净明法印式)、(灵宝净明大法万道玉章秘诀)、(太上灵宝净明秘法)、(灵宝净明新修九老神印伏魔秘法)、(太上灵宝净明飞仙度人经法)、(太上灵宝净明飞仙度人经法释例)、(太上净明院补奏职局泰玄都省须知)(以上见(正统道藏)洞玄部方法类)、 (太上灵宝净明洞神上品经)上下卷、(净明枢真经)、(净明正印经)、(净明御瘟经》、 (净明鉴经)、(太上灵宝净明九仙水经)、(太上灵宝净明中黄八柱经)、(净明忠孝全书)(以上见(正统道藏)太平部)。

元大德八年(1304),元成宗授予第三十八代天师张与材"正一教主,主领三山符录"。此后天师道改称"正一道",与全真派并列为道教两大道派。而宋元出现的神霄派、灵宝派、清微派、净明道诸派,均归大正一道之中。

《玄都道藏》与"至元毁藏"

据(终南山祖庭仙真内传?披云真人传)谓:宋德方(丘处机弟子)曾与丘处机"语及道经抿灭,宜为兴复之事。"丘处机嘱咐他说:"藏经大事,我则不暇,他日汝其任之。"宋德方遵师遗命,于元太宗九年(1237')倡刊(道藏)。元元好问(遗山文集)卷三一(通真子墓志铭)谓:元初宋德方云金末"丧乱之后,图籍散落无几,独管州者仅存。"管州即今山西静乐县,那里存在的应当是(大金玄都宝藏)的印刷经本。宋德方曾与门下讲师通真子秦志安等计(元史?成宗本纪)。议此事,秦志安等人表示愿意承担。丞相胡天禄听到很高兴,立即捐献白金千两以为创始之资。宋德方交与通真子,命他在平阳玄都观主持此事。(甘水仙源录)记载:

乃立局二十有毛,役工五百有余、通真子校书平阳玄都观以总之。其于三洞四辅万大千余篇,补完订正,出于其手者为多。仍增入《金莲正宗记》、《烟霞录》、《绦仙》等传附焉。起丁酉(1237),尽甲辰(1244)。中间曾被朝旨,借为贵近,牵合补缀,百方并进。

这次编修(道藏),将全真派之道书编收进去,便全真派与正一派合为一流。历时7年,编成7800余卷,亦称(玄都宝藏)。

由于元代统治者更崇尚佛说,佛僧抓住(老子化胡经)这一敏感问题打击道教,企图报复宋徽宗改佛归道之旧怨,获得元帝支持,从而导致(玄都宝藏)遭到历史上最为严重的人为性破坏。元宪宗八年(1258),僧道辩论(化胡经)真伪,宪宗颁旨焚毁道经45部经文印板,两年后又烧了一批。元世祖至元十八年(1281),令佛道二家辩论,裁决权在皇帝手中,终判道家为输,以此为借口,下诏除(道德经)之外所有的道藏经文印板全部焚毁,这就是历史上发生的"至元毁藏"事件。元沙门祥迈(辩伪录)记载,论毕时曾有一道士不胜愤怒,元世祖召问说:"当初宋上皇时,僧有何过使戴冠耶?"暴露出其真实目的在于报复宋徽宗兴道抑佛之举,最后元世祖凶残地将这一道士喂了豹子。但世祖不久觉察到在佛道二教的政策方面太过偏斜,立即对道教进行安抚。尽管如此,宪宗、世祖两次焚毁道经,特别是"至元毁藏"事件,对道教文献造成了难以挽回的巨大损失。原来7800余卷的(玄都宝藏),到明代两次编纂道藏(即(正统道藏)和(万历续道藏)),只搜集到5485卷,相差两千余卷之多。现存明(正统道藏)中的(道藏缺经目录),大多是在"至元毁藏"之后而遭亡缺。

宋代出现了道教善书(太上感应篇),此书(宋史?艺文志)"子部?道家类"曾予著录。

宋元仍有道士从事外丹活动,且有著作传世,如北宋时期的(丹方奥论),南宋时期的(丹房须知),元明时期的(庚道集)等。

宋代统治者新造或加封一些神灵,以神化自己的统治。这些神灵成为道教神团体系的一部分,从而也出现了一些与新神有关的道经。如宋真宗时大臣王钦若撰(翊圣保德传)3卷,收于(道藏),翊圣保德真君即为北宋皇帝树立的神灵。

宋代还出现了道乐曲谱典籍(五音法事),收入(正统道藏)洞玄部赞颂类。该书分为上、中、下3卷,卷上、卷中载道词及其曲谱,卷下载斋醮法事及道词。其中道词曲谱形式,字旁不注工尺,以曲线记谱,今人无法破译。内有宋真宗、宋徽宗之作品。此书保存了宋代及宋前大量的曲调和乐词、乐谱,是道教音乐的珍贵史料。

宋元年间出现了道教人物李道纯,是江南人中最早的全真教徒。其人原出白玉蟾弟子王金蟾门下,其内丹学说系南宗源流。他的著作皆撰于元初,且自称其宗为全真,证明他已合流于全真道。其著作有(三天易髓)、 (太上大通经注)、(太上升玄消灭护命经注)、(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注)、(道德会元)、(全真集玄秘要)、(无上苏文洞古真经注)。其门人集其著论编成(中和集)、(莹蟾子语录)。上述道书,均存于(正统道藏)。李道纯卒后,浙江武康开元观道士杜道坚(1237一1318)应其弟子之请,为(中和集)作序。杜道坚撰有(道德玄经原旨)、(玄经原旨发挥)、(文子缵义)等。杜氏思想与李道纯如出一辙,皆合乎当时道教教义南北宗合一的思潮。

元时全真道士陈致虚,亦为冶南北宗为一炉的重要道教人物。陈氏于天历二年(1329)40岁时从北宗赵友钦学道,又遇青城老师授以南宗大元丹法,遂通二家之秘奥。其著述甚丰,主要有(金丹大要)16卷、(金丹大要图)1卷、(金丹大要列仙志)1卷、(度人上品妙经注)3卷及(周易参同契注)、(悟真篇注)等。这些著作深入而全面地论述了性命双修的内炼之道,提出了系统而完整的丹道学说体系。

元末江南全真道士王道渊,提出了性命混融的丹道学说。王道渊系南昌修江(江西修水)人,明张宇初序(还真集)称其"以故性博学,学通至大得秘授,犹勤于论著。"其著作有(还真集)3卷、(通玄集)1卷、(崔公入药镜注解)1卷、(黄帝阴行经夹颂解说)3卷、(黄帝阴行经注)1卷、(青天歌注释)、(消灭护命妙经注)、(常清静经注)等。

明朝诸位皇帝皆对道教相当崇奉。洪武元年(1368)朱元璋命第42代天师张正常入朝,去其天师封号,改授正乙嗣教真人,使其成为全国道教的统领和代表人物。朱元璋对正一派斋醮祀典相当推崇,而对全真派修身养性颇为鄙视。洪武七年(1374)(御制玄教主成斋醮仪文序)中云:

朕观释道之教,各有二徒,僧有禅有教,道有正一有全真。禅与全真务以修身养性,独为自己而已;教与正一专以超脱,特为孝子慈亲之设,益人伦、厚风俗,其功大矣哉!

朱元璋的这种态度,使得明代正一道在官方相当受宠,而全真道则被冷落一边。

同时,朱元璋对道教采取了一系列制约措施,如立道录司以检束天下道士,府、州、县亦各设立相应机构;凡各府、州、县寺观只许留一所"宽大可容众者",不许私创寺观,规定3年发一次度牒,禁止男40以下,女50以下者出家,只许府40人、州30人、县30人出家,等等。在明太祖所制订的对道教既利用又检束的政策之下,道教思想被严格禁锯了,道教的衰落,也从这里埋下了种子。

朱元璋认为僧道广设科仪,使官民糜费家资,因之"敕礼部会僧道定拟释道科仪格式,遍行诸处"。令其"去繁就简,立成定规。"于是道士宋元真等人奉旨编订(大明玄教立成斋醮仪范)1卷,较宋元以来诸家科仪大为简化。朱元漳又认为(道德经)"诸家之注,各有异见,肤因注之,以发其义。"作(大明太祖高皇帝御注道德真经),后编入(正统道藏)洞神部玉诀类。其注凡67章,谓(道德经)"乃万物之至根,王者之上师,臣民之极宝,非金丹之本也。"再次表现出对内丹之道的轻视。(续修四库全书提要)评此注有云:"文理不通,词句费解。"

四十三代天师张宇初,洪武十一年(1378)受明太祖召见,授正一嗣教道合无为阐祖光范大真人,后降重建大上清宫。明成祖登基,宠遇益隆,赐钱修葺大上清宫。永乐元年(1403),陪祀天坛。后命宇初编修道教书以进,命其祷雨、建醮、寻访高道张三丰。张宇初著有(岘泉集)20卷,曾主持编修(道藏),删订(汉天师世家),增修(龙虎山志),撰(道门十规)、(元始无量度人上品妙经通义),编(三十代天师虚靖真君语录),校正(华盖山浮丘王郭三君事实)等。

元未明初五一道士赵宜真,著有(原阳子法语)、(灵宝归空诀)。(岘泉集)卷四.(赵原阳传)说他"凡道门旨奥,皆缀辑成书。"明辑道法全书(道法会元)268卷,搜集清微、神霄、正一等诸家符录道法数百种,其中清微雷法有赵宜真所撰序跋数篇,此书盖即赵宜真所辑。张宇初、赵宜真二人学说,基本上代表了明初五一派教义。此后正一派学说日趋衰退,再不见有人从义理方面撰述发挥。

有些道经,为了夸张道教历史之久远,借用老子之道"有物混成,先天地生"的概念,编造宗教神话,把道教说成是亘古即有、神圣无比的宗教,同时也把道经的出现提前到了创世纪之初。如(太上老君开天经)说,宇宙生成经历了"洪元"、"混元"、"太初,等阶段,"洪元一治至于万劫,洪元既判,而有混元,混元一治万劫,至于百成,百成亦八十一万年,而有太初。"并言:太初之时,太上老君从虚空而下,为太初之师,口吐(开天经)一部,48万卷,一卷有48万字,一字辟方100里,以教太初,"从此始有天地"。这里不仅把道教的历史提前到宇宙之前,而且把道经的出现也说成在天地之先,由太上老君口中吐出。我们今天讲述道经的历史,不能以宗教神话作为标准,而是根据客观的历史事实采写。因此,就从道教出现的第一部经 (太平经)的出现说起。

1。太平道与《太平经》

(太平经)是流传至今最早的一部道教经典,这部经的出现可以追溯到西汉成帝时期(前32—前7)。成帝好神仙方术,幻想借天威以维护其统治。当时汉末混乱动荡的政治局面,给下层民众带来深重苦难,加上灾异频仍,社会危机加深,儒学已经不能维持正常的社会秩序,于是各种宗教神学与世俗迷信充斥社会生活,朝身上下弥漫着神鬼崇拜的神秘气氛。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之下,齐国方士甘忠可便将黄老道的学说与儒家文件谶纬神学的具体内容相结合,造作了(天官历包元太平经)12卷。(前汉书?李寻传)记载:

初,成帝时,齐人甘忠可诈造(天官历包元太平经)十二卷,以言汉寒逢天地之大终,当更受命于天,天帝使真人赤精子下教我此造。

所谓"赤精子",即神仙家所传说的仙人宁封子,所谓赤精子"下教"之道,即甘忠可所鼓吹的可以使国家致太平之道。甘忠可以此道传授重平夏贺良、容丘丁广世、东郡郭昌等人,追随他的群众也很多,在社会上造成一定影响。后因中垒校尉刘向弹劾甘忠可"语涉朝政"、"假鬼神罔上惑众",而使甘忠可被诛。(包元太平经)从此成为禁书,不许流传,但是在其弟子夏贺良等人手中,仍然秘密传授。汉哀帝即位后(前6一前1),注意到该书的影响,接受书中所述"太平之道",夏贺良等人七度受宠。据(前汉书?李寻传)记载,汉哀帝曾经下诏,自号"太平皇帝":

其大赦天下,以建平二年为太初(元将)元年,号日陈圣刘太平皇帝。漏刻以百二十为度,布告天下,使明知之。

后来汉哀帝觉得夏贺良等人"其言亡验",是"执左道,乱朝政,倾覆国家,诬罔主上,不道",将夏贺良诛杀,其同党李寻及解光被"徙敦煌郡"。(天官历包元太平经)今已不存,从(汉书?李寻传)等史料记载看,此书与东汉后期出现的(太平青领书)内容相似。

据(后汉书?襄楷传)记载:

初,顺帝时,琅耶官崇诣阙,上其师于吉于曲阳泉水上所得神书百七十卷,皆缥白素、朱介、青首、朱目,号(太平青领书)。其言以阴阳五行为家,而多巫觋杂语。有司奏崇所上妖妄不经,乃收藏之。后张角颇有其书焉。

于吉又作干吉、干室、干君等,东汉末方士,琅哪(治所在今山东临沂北)人,宫崇之师。但是汉顺帝"不行"。而 (前汉书?李寻传)。后于桓帝之世,囊楷复上此书,仍不受重视。根据上述记载,我们大致可以断定,(太平青领书)出自于吉、宫崇等道士之手,共有17O卷。其书后传入"太平道"首领张角之手,张角成为于吉"太平青领道"的继承人。

张角领导的太平道,掘起于汉灵帝时期(168一189)。(后汉书?皇甫嵩传)说:

初,巨鹿张角自称"大贤良师"奉事黄老道,蓄养弟子,跪拜首过,符水咒说以疗病,病者颇愈,百姓信向之。角因遣弟子八人,以善道教化天下,转相诳惑。十余年间,徒众数十万,连接郡国,自青、徐、幽,冀、荆、扬、充、豫八州之人,莫不毕应。遂置三十六方,方犹将军号也。大方万余人;小方六七千,各立渠帅。讹言"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以白土书京城专门及州郡官府,皆作"甲子"字。

《三国志?张鲁传》注引(典略)亦曰: "光和中(179一184),东方有张角,......角为太平道。"由上可知,张角太平道乃由黄老道转化而来,他领导的太平道发展势力很大。张角自称"黄天",表现出黄老崇拜的特色。张角利用"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这一带有宗教和谶语色彩的革命口号,发动了动摇汉朝统治的"黄巾起义",因遭镇压而最终失败。

唐人撰述(太平经复文序))说:"后圣太平真君......垂谟作典,预令下教,故作(太平复文)。先传上相青童君,传上宰西城王君,王君传弟子帛和,帛和传弟子干君。"据此可知, (太平经)即系于吉(干君)所传之(太平清领书》。

现存(道藏)中的(太平经)有残本57卷,但标明总卷数为170卷,其卷数与内容皆与(后汉书)所述(太平青领书)相合。可知(道藏)中(太平经),即系(太平青领书)之残卷。(汉书?囊楷传)唐章怀太子李贤注云:"神书,即今道家(太平经)也,其经以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为部,每部一十七卷也。"此证唐初即已称为《太平经》。

在成帝、哀帝时候,甘忠可之"道"的信奉者,在朝显贵便颇多,声势也不小,在帝王至尊的封建时代,上有所好,下必甚焉,故其在野信徒必然更多。因此夏贺良、李寻被诛杀、流放,并不等于此道绝灭。其实,(天官历包元太平经)仍在民间秘密流传。甘忠可为齐人,于吉为琅琊人,二人为相邻地区,于吉之(太平青领书)当系(天官历包元太平经)演变而来。史载(天官历包元太平经)12卷,而(太平青领书)和(太平经)均为170卷,当系后来信徒不断增补扩充而成。由甘忠可,至于吉,至张角,皆系太平道一线而来。(太平经)的行世,当即"太平道"的完成与行世。而(太平经)的出现与传布,即标志着道教的形成,道教的第一部经典就这样诞生了。

在于吉等人布道的同时,巴蜀一带兴起了张道陵①开创的五斗米道。考二者源流,太平道与五斗米道皆出自黄老道,且以神仙崇拜及方术为教义特征。不过五斗米道出现于巫觋盛行的区域,与巫道有所融合,因而巫术祭礼色彩更浓一些,即更偏重于宗教仪礼。而且由于太平道的领导的黄巾起义被镇压之后,不能在社会上公开传播,张道陵创立的五斗米道不断发展壮大,遂成为道教正统。后世论及道教的创立,一般都认为是从张道陵开始。

张道陵创立五斗米道,是在东汉顺帝年间(126一144)。《三国志?张鲁传》和《后汉书?刘焉传》中说:顺帝时,张陵在四川鹤(鹄)鸣山中学道,"造作符书,以惑百姓,从受道者,出五斗米",故世称为"五斗米道"。一说张陵自称"天师",故后世道教徒又称五斗米道为"天师道"。张陵死后,其子张衡及其孙张鲁继续传教。

五斗米道的壮大和发展,是在张鲁时期。《后汉书?刘焉传》说,益州牧刘焉"任鲁以为督义司马",张鲁因此掌握了兵权,于是他杀了汉中太守,既得汉中,在刘焉死后又袭取了巴郡,遂雄居巴汉之地,一直到建安二十年(215)投降曹操为止,前后28年。这一时期他在统治区内,大行五斗米道,实行政教合一的统治制度。在他降曹之后,曹操对他"拜镇南将军,封阆中侯,邑万户,将还中国,待以客礼,封鲁王子皆为列侯。"张鲁的女儿还嫁给了曹操的儿子燕王曹宇(亦名彭祖)。所以五斗米道并不因张鲁失势而中掇,并且随着张鲁东迁,更广泛流传在江东一带地方。

五斗米道信奉的经典,在历史上有一些记载,如《魏书?释老志》:

张陵受道于鹄鸣,因传(天宫章本)千有二百,弟子相授,其事大行。"...其书多有不秘,非其徒也,不得辄观。至于化金销玉,行符敕水,奇方妙术,万等千条。上云羽化飞天,次称消灾灭祸。"

《法苑珠琳》六十九《妄传邪教》条:

后汉时张陵造(灵宝经)及章醮等道书二十四卷(《太平广记》引《神仙传》作"篇")。

汉末,有天师张道陵精思西山,太上亲降,汉安元年五月一日授以"三天正法",命为"天

师",又授"正一科术要道法文",其年七月七日又授"正一盟威妙经"、"三业六通诀",重为三天法师正一真人。

孟安排《道教义枢?七部义》及《云笈七签》卷六均言:

按《正一经》云,有《太平洞极之经》一百四十四卷。此经并盛明治道、证果、修因、禁忌、众术也。...汉安元年,太上亲授天师(张陵),流传兹日。

经学者考证,此处《太平洞极经》与今本、《太平经》内容基本一致,说明《太平洞极经》与《太平青领书》有一定关系。同时张衡、张鲁传教的一些措施,如教人有病思过、置义舍、禁酒等等,都与《太平经》经义相符。《典略》也说"衡法略同张角",因此五斗米道和太平道两者当同出一源。《三国志?张鲁传》注引《典略》说烹平中《173一177》,张衡(据《三国志?张鲁传》裴松之注说,原文张衡误作"张修")在汉中传道:

又使人为奸令祭酒,祭酒主以《老子五千文》,使都习,号为奸令。

可知五斗米道曾以《老子五千文》作为他们信奉的主要经典,所谓《老子五千文》,是经张鲁(或谓为张陵)所定本为五千字。近代又在敦煌发现了六朝人所写的《老子想尔注》残卷,基本是《道经》部分的注本。系当时五斗米教祭酒宣讲《老子五千文》的注解本。近人饶宗颐(敦煌六朝写本张天师道陵(老子想尔注)校笺)认为,张氏(老子想尔注)多处演说"太平"、"守一",实乃提倡其太平思想,以《太平经》之意旨解释《老子》。可知《老子想尔注》与《太平洞极经》确为五斗米道的重要经典。上面引文有言,五斗米道"其书多有隐秘,非其徒也,不得辄观。"《老子想尔注》《太平洞极经》应当属于这样的秘典之一。

另外,据《道藏?洞真黄书》称:《黄书》于东汉汉穿元年老子授张道陵,本有8卷。北周甄鸾《笑道论》亦提及五斗米道之"黄书合气"。其道为男女合炼之本,五斗米道不敢公开宣讲,故《黄书》亦为五斗米秘典之一(其书符文以黄色书写之,故名)。

综上,五斗米道的主要经典应有《天宫章本》、(灵宝经八《正一盟威妙经》)、《太平洞极经》、《老子五千文》(或称《老子想尔注》)、《黄书》及章醮等道书。

陈国符《道藏源流考》指出,《正一经》中,最主要者为《正一盟威录》,所以劝召鬼神。又指出,此录盖出张陵,依托太上。《道藏》收《太上三五正一盟威录》1卷和《太上正一盟威法录》1卷,内容相类,皆为张陵的《正一盟威录》。

《老子想尔注》2卷,本己亡佚,后在敦煌遗书中被发现。可惜残阙过半,即《道经》部分缺开首部分(第一、二章),《德经》部分全佚。

陈国符《道藏源流考》认为,《道藏》所收《赤松子章历》卷三至卷六所录章表,尚是三张古科。但其百分八、九十已经亡佚。已是残卷,并经后人整理。根据此书内容,证明五斗米道已具初步的宗教科仪。

《黄书》8卷今已不传,但是《道藏》之中有《洞真黄书》、《上清黄书过度仪》、《洞真太微黄书天帝君石景金阳素经》等卷。《洞真黄书》现仅存一卷,或为《黄书》之节本。《上清黄书过度仪》讲说行道仪法,《太上洞渊神咒经》谓"人以《黄书》受来经久不得过度,日日有考,令人多病,田蚕虚耗,宅中不利,不终年寿,中道而天。"可见《上清黄书过度仪》是与《黄书》并行的过度仪法。《洞真太微黄书天帝君百景金阳素经》卷末按语说:"《太微黄书》本有8卷,真人昔于赤城山中,以大篆交带真文授许远游明君所有者是也。君所以未飞腾上清,掺驾云龙,正由不睹《石景八素》之篇第,......今以《石景金阳文》相付行,令尽睹八卷之首也。"其书讲说服符升仙之道,乃配合《黄书》而行之道法。

东汉晚期,政治昏庸、社会动荡,黄老道发生分化,五斗米道和太平道两大道教集团相继创立;同时,还有一部分黄老道和方仙道的方士,仍然保持独立活动,他们隐居山林或尘世,继续从事修道、养生、炼丹等方术,并有一些著述传世。这一时期,出现了以外丹为主的金丹派道经。从(后汉书?方士列传)等正史和(列仙传)等传志中,可以看出确实有不少方士在活动,他们反映了后汉时期道教思想的另外一个方面。只是由于他旧势单力薄,得不到统治阶级重视,故其著述留传很少,有些传志作者不明,经过考证才能确定。

这方面的代表人物首先是魏伯阳,他留下了道教史上第一部炼丹著作——《周易参同契》。

魏伯阳其人,在正史上没有记载。宁代曾 《道枢》卷三十四称:魏伯阳为字,名魏翱,自号云牙子。汉代人,游于长白山而遇真人,告以铅汞之理,龙虎之机。古籍之中最早谈及魏伯阳及其著作《参同契》的是葛洪《神仙传》,其中记载:魏伯阳为高门之子,性好道术,不肯仕宦,闲居养性,地人不知其所从来。据此可知魏伯阳是一位不求名利而潜心修道的隐士。他的著作《周易参同契》,被后代道士奉为"万古丹经王"(见张紫阳《悟真篇》)。以魏伯阳《周易参同契》为主要经黄的金丹道,自东汉以后绵绵相传,发展成为道教的丹鼎派。

《列仙传》2卷,收于《道藏》和《说郛》。余嘉锡《四库提要辩证》卷十九指出,原题汉刘向所撰,系托名;此书盛世行于东汉,盖明帝以后顺帝以前之人所作。《道藏》本《列仙传达室》收和三皇五帝时代至汉代神仙70位,简述每位神仙事迹,并有赞语。此书所载事迹皆与长生与神仙等方术有关,反映出两汉时期神仙方士的活跃情况。其中不少故事为后世道教徒和文人墨客、老百性等传诵和引用、铺陈,为道教神仙故事的重要来源之一。

《老子变化经》,明《道藏》未能收入,敦煌遗书之中发现该经。卷后题曰:'老子变化

经',并题曰:"大业八年(612)八月十四日经生王俦写,用纸四张,玄都玄坛道士复校,装汉人,秘书省写。"现存本经共用纸4张,首部残缺,估计残缺不多。尚存正文95行,每行17宇。两汉时期,为定了适应神化老子的宗教需要,关于老子变化的神话逐渐流传。(老子变化经)就是反映这种神话的经典之一。

除此之外,还有汉桓帝时陈相边留所撰(老子铭)、孙吴时葛玄著(老子道德经序诀)及(道藏)本(老君变化无极经)、(太上老君金书内序)等经,均反映了神化老子的内容。

《道藏》洞神部众术类收入(黄帝九鼎神丹经诀)20卷,据陈国符(道藏源流考)中(中国外丹黄白法经诀出世朝代考)指出,其第一卷即(黄帝九鼎神丹经),卷二以下乃唐人所撰集。(黄帝九鼎神丹经)于西汉末东汉初出世;其后东汉末道士左慈、张陵皆得之。又陈国符根据(道藏)本(太清金液神丹经)的歌诀用韵情况,指出卷上及卷中第一至第四页为古经,在西汉末东汉初出世。自"郑君曰..."以后,乃后人搀入之本。

(三十六水法),无名氏著,陈国符认为此书是汉代古籍,叙述烧炼外丹的36种"水法"。这些与魏伯阳基本同时的金丹派经典,证明当时从事外丹修炼的方士不在少数。

另外,1973年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基出土的(黄帝四经),包括(经法)、(十大经)、(称)、(道原)等4部帛书,填补了西汉黄老之学中"黄学"的空白。

东汉河上公注本(老子),亦当为黄老道尊崇的著作之一。(四库全书)本(老子注)2卷,题河上公撰。《道藏》本(道德其经注)4卷,题河上公章句。其余版本尚多。其书注文中神仙家的思想明显增多,反映出东汉后期道家与神仙家结合的倾向加剧。

曹魏时期(220一265),道教在受制约的情况之下,部分道士为门阀贵族所罗致,转向门阀贵族之中传播五斗米教,另一部分五斗米教的祭酒徒众,则仍分散于民间传教。道教开始分化成为贵族道教和民间道教两种形式。

魏时,太平道随着黄巾起义被镇压而衰微,五斗米道随着张鲁归顺曹操与移民北迁,造成组织分散,其势大减。在经历黄中起义的风暴之后,魏统治者认为对方士门的活动不可忽视,因而采取了制约政策。

这时的曹操,一方面对神仙之术颇感兴趣,企图借之以长寿。他招引了许多方士聚集门下,"庐江左慈、谯郡华陀、甘陵甘始、阳城郡俭无不毕至"。以至在曹操所作乐府(气出唱)、(精烈)等作品中;均表现了神仙思想。另一方面,他又控制这些方士,唯恐他们"惑民"。(三国志?华陀传)引曹植(辩道论)说:"诚恐斯人之徒,接奸宄以欺众,行妖慝以惑民。"黄初三年(222)又颁布敕令,称老子为"贤人",不许当作神灵"妄往祷祝"。正由于曹操采取了招引方士并加以制约的政策,使得方士们得以亲近门阀贵族。到魏明帝曹睿之时(227一239),对道教态度有明显改变,据(三国志?吴主传第二)记载:

魏明帝太和四年(230),"...沼立都讲祭酒,以教学诸子。遣将军卫温、诸葛直将甲士万人浮海求夷洲及 洲。 州在海中,长老传言秦始皇帝遣方士徐福将童男童女数千人入海,求蓬莱神山及仙药,止此洲不还。

可见曹睿已经解松了对五斗米道的限制,而且派人去海上求神山仙药。这时张鲁之婿燕王曹宇曾一度为大将军,这对天师道(即五斗米道)的传播无疑是有利的。此时达官贵人喜好神仙方术者不在少数,如议郎李覃学辟谷,军谋祭酒弘农董芬之习吐纳等。又有一些著名文人如稚康、何晏、王弼等既好老庄之书,亦好养生之术,并为之著书立论,如嵇康撰(养生篇),宣扬"若安期、彭祖之论,可以善求而得。"这便导向神仙方术直接为门阀贵族服务,从而使民间道教急速向贵族道教转化。

同时,曹操平汉中后,拔汉中之民数万户以充实长安及三辅,五斗米道之徒民被迫北迁魏地,因而五斗米道原来的组织体系便被打破,祭酒徒众分散各地。张鲁的后继者曾试图重新统一五斗米道,发布了(大道家戒令),但是无济于事。由此,五斗米道在北方民间传播开来,并且一直传到江南。江南五斗米道信徒中重要人物有门阀贵族郗 、王羲之、王献之、杜子恭等。

这时的民间道教已经不再是一个完整的宗教形式,而是形成一些互不隶属的区域性宗教集团。期间不断掀起群众起义的风暴,其中不少都带有宗教色彩,尤其以披上五斗米道的外衣最为突出。较为著名者有陈瑞,传道于键为郡(郡治在今四川彭山江口场),自称天师,信徒众多,数以千计。有李流、李雄领导的农民起义,成员多为五斗米道信徒,后与天师道首领范长生联合,称雄蜀地。有孙恩、卢循领导的规模较大的群众起义,一度使东晋朝廷震俱。这些民间道教的起义活动,引起了封建统治者的严密关注,对于道教的发展产生了不利影响。同时也说明了五斗米道如果按照旧有的形式发展下去,已经难以适应封建统治的需要。这时,上层道教的人物也从维护封建统治的目的出发,开始从道教内部进行清整改造。从东晋十六国后期至南北朝时代,中国南北方都出现了由门阀贵族道教徒发起的道教改革活动。道教面临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

葛洪《抱朴子》及其著录道经目录

葛洪(283一343)是东晋著名道教理论家、炼丹家、医药家。他著有(抱朴子)一书,分为(内

篇)和?(外篇)。(抱朴子?自序)说:《内篇》言神仙方药、鬼怪变化、养生延年、攘邪却祸,属道家;(外篇)言人间得失、世事臧否,属儒家。"(抱朴子)的出现,确立了神仙养生为内、儒术应世为外的新的道教思想体系。他将道教的神仙信仰系统化,理论化,反复论证神仙之存在,阐述了各种神仙方术,宣扬道教徒要以儒家的忠孝仁信为本,否则虽勤于修习也不能成仙。他还对民间道教和某些"流俗道士"的活动猛烈抨击,使道教思想符合统治者的需要。这对道教从原始的民间宗教走向成熟的贵族宗教,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葛洪的(抱朴子内篇),保存了早期道教的许多史料。其中(遇览)一篇所录道教书名,实际是

道教历史上最早的道经目录,他在这部目录之中介绍并著录了其师郑隐所藏道书。郑隐本为西晋大学者,少为儒生,明五经,晚而好道,犹以(礼记)、(尚书)教授不绝,兼综九宫、三奇、推步、天文、地理、阿洛、诚记,解音82律,善鼓琴。师事葛洪从祖父葛玄,受(九鼎丹经)、(金液丹经八 (太清丹经))等,收藏道书甚丰。葛洪将其分为道经和诸符两大类。陈国符先生考其书目,认为分为道经、纪、符和图。关于(遐览篇)著录道经的总数和卷数,各种论著说法不一,今人杨福程先后反复统计得出数字为260种,1298卷。(遇览)提出,郑隐在允许葛洪披阅秘笼之前,"先以道家训教戒书不要者近百卷"稍稍示葛洪,此近百卷道家训教戒书不见于葛洪所疏书名中。其次,在所疏诸符名后,葛洪补充说:"此篇大符也,其余小小,不可具记。"即诸小符之客略而未记如果加上近百卷道家训教戒书和诸小符,郑隐藏书至少也在1400卷以上。尽管其所著录郑隐藏书缺少斋醮科仪之书,而且原始道教经典也遗漏很多,但是由于郑隐藏书之丰富和葛洪著录的经目,后人认为此素道经总集(道藏)编纂之始。

另外,(抱朴子)中(对俗)等篇也著录了不少道书,这些道书大部分已亡佚,唯赖其著录使后人可窥魏晋以前古本道经之梗概。(金丹)等篇记载了许多现已失传的炼丹著作,提到许多炼丹药物的品种,详细记录了炼制金丹的方法,集东晋之前炼丹术之大成。葛洪在道教丹学方面的非凡成就,使丹鼎派道教无论是从理论上还是从实践上都很成熟。但是因其只重视个人的实际修炼,难以在群众之中广为普及。不易发挥作为一种官方道教的社会职能,因此事实上不能够完全以仙道学说代替民间道教的发展方向。道教的清整改革以致完全朝向官方化发展,还需要其他上层道教人士的出现。

上清、灵宝、三皇经系的出现

东晋哀帝年间(362一365),江东天师道盛行,造作了大量道书,出现了以造作道书、传授经法为首务的道教经录派。这是在葛洪建立以金丹道为中心的神仙理论体系之后,以符录为主的天师道向义理化深入的一次重大发展。其具体表现,便是上清、灵宝、三皇经法之出现。

上清经系,以魏华存为第一代真人。实际上清经系是由魏华存创始,而大部分乃是杨羲、许谧、许翔等所共同作。他们在京都建邺《今南京》和句容茅山中的雷平山(长史许谧的家宅与别墅》设立了乩坛,许谧为坛主,杨羲是乩手,又是记录。他们以扶乱为手法,假托"紫虚元君上真司命南岳魏夫人"下降,授以经法,实际上是杨羲所造作。杨许用扶乩的手法,假托"众真降授",造作大量经书,形成了以《上清大洞真经》为主的上清经系。

他们所传授和造作的道经大抵为三部分:一为《真诰叙录》之中所说的《上清经》、《黄庭经》、《七元星图》、《灵宝五符》、《西岳公禁山符》、《中黄制虎豹符》;二为《云笈七七签?上清经述》中所说《太上宝文》、《太素隐书》、《灵书紫文》、《紫度炎光》、《石精玉马》、《神虎真文》、《高仙羽玄》等;三为《茅山志》中所说《太上三天正法经》及《上清经述》中所说正一真人别授的《治精制鬼法》。南朝陶弘景曾有纂集之上清经目,已亡佚。晋代王灵期也造作边上清经书。故杨羲、许谧所造作上清经书的具体经目、卷数,现在难以考定。北周武帝天和年间(566一569),甄鸾上《笑道论》谓陆修静《三洞经书目录》云:"上清经一百八十六卷一百二十七卷已行。"大既那时行世的共有127卷。

上清经系的代表性经典为《上清大洞真经》,此经是《黄庭经》内炼身神思想的发展,重"存养神肖"及"吟咏宝章",辅以服气、咽津、念咒、佩符,宣称这是飞升成仙之道。上清经系的出现,表明以符篆为主的天师道,正在转向炼养,有与丹鼎派相融合的趋向。这既是受葛洪神仙理论的影响,同时也是适应统治阶级的需要,旧的在逐渐摆脱易为群众暴动所利用的低俗的符水咒术等宗教形式,提高道教的宗教品位。

后来南朝齐、梁出现了卓越的道教学者陶弘景,发展了上清派的经义与方术。使道教经录派更为系统。陶弘景曾从陆修静的弟子孙游岳学道教符图经法,为陆修静再传弟子,继承了杨许所传之上清经录,并且尊奉魏华存及"一杨二许"为前因代宗师,开创了茅山宗。他留下的道经主要有《真灵位业图》、《真诰》、《登真隐诀》、《养性延命录》、《太清诸丹集要》等。他主张儒、道、释三教合流,《真灵位业图》中,把封建社会的官阶等级制度反映到道教的神仙信仰之中,在《真诰》中把生死轮回之说引入道教。使道教向义理化发展迈进了一大步。

道教经录派的另一支系为灵宝经系。《云笈七签》卷三《灵宝略记》中说,吴王阖闾入一石城,门开,于室内玉几上有素书一卷,文字非常,乃《灵宝玉符》真文,至三国时,葛玄《宇孝先》人天台山学道,太上遣三圣真人下降,以《灵宝经》授之,"凡所受经二十三卷并语真请问十卷合三十三卷。孝先传郑思远,又传兄太子少傅海安君宇孝爱,孝爱付子护军梯,梯即抱朴子《葛洪》之父。抱朴子从郑君盟,郑君授抱朴,《抱朴子》于罗浮山去世,以付兄子海安君,至从孙巢甫,以隆安之末,传道士任延庆、徐灵期等,世世录传。"

《灵宝经》分为古《灵宝经》与今《灵宝经》,古《灵宝经》即指《灵宝五符经》,今《灵宝经》指葛洪从孙葛巢甫等道徒所造作的《灵宝度人经》。南朝刘宋陆修静《灵宝经目序》《见《云笈七签》卷四》谓"顷者以来,经文纷互,似非相乱,或是旧日所载,或篇章所见,新旧五十五卷。"陆修静《太上灵宝授度仪表》又说:"然即今见出《元始》旧经,并《仙公》所禀②,臣据信者三十五卷。"概括而言,灵宝经系包括《灵宝五符经》1卷,《元始无量度人经》及《仙公请问经》合35卷,与《上清经》相杂揉,总为55卷。后陆修静在35卷的基础之上增修科仪,立为仪轨,灵宝之教方才大行于世。

灵宝经系的核心篇章为《元始无量度人经》,主要内容是宣扬"仙道贵生,无量度人",尊崇元始天尊为至高无上之神,又敷衍十方有度人不死之神,还有三界、五帝、三十二天帝、地府、部都等神鬼系统,宣称诸飞天大神在监察人的行为,故人们皆当齐心修斋,六时行香,诵念道经,以求降福消灾,并能登仙。

道教经录派的另一支系为三皇经系。《云笈七签》卷四《三皇经说》,谓为天皇、地皇、人皇治世之时,各授经文3卷,名为《三皇经》,显属荒诞无稽的宗教神话。《三皇经说》又云,晋武帝时,南海太守鲍靓翻以晋元康二年(292)二月二日登篙山,于百室见《三皇文》,后传葛稚川《即葛洪》。《道学传?鲍翻》说鲍翻于晋元帝大兴元年(318)在龙山遇阴长生受道诀,《道教义枢?三洞义》说鲍靓是在晋惠帝永康年中(300一301)入篙山石室得《三皇文》,《云笈七签?鲍真人传》说鲍翻师事左元放受《三皇》、《五岳》劝召之要,依据上述资料知《三皇文》实为鲍翻所造作,后传葛洪。另一说,《三皇文》为帛和所传,郑隐授之葛洪。实际社会上早已流行"劝召鬼神"的巫道,他们造作有《三皇文》,江南帛家道"世事俗祷",也造作有《三皇文》,鲍靓是巫道与帛家道的信仰者,他将两者汇为一流,再将神奇鬼怪之说与神仙信仰相结合,造作了《三皇内文》三卷。先行世者称《小有经》,后行世者称《大有经》。初传孙游岳,后传陶弘景。后人以此经为主,增加斋仪,编成《洞神经》14卷。《三皇经》的主要内容是"劾召鬼神"的符图及存思神仙"真形"之本。明《正统道藏》收存有《太清金阙玉华仙书太极神章三皇内秘文》3卷、《三皇内文遗秘》1卷,这两种虽非古本,但仍保留有"劾召鬼神"之术。

三皇经系、灵宝经系、上清经系之出现虽有先后,至南朝刘宋时,均由陆修静汇归一流,梁陶弘景加以发挥,形成道教经录派。至唐代便成为道教丹鼎派与符录派之外的以经法授受为主的一大宗派,为道教向义理化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陕西周至县楼观台,是魏晋南北朝我国西北地区道教活动中心。传说为周代函谷关令尹喜结草为楼、观星望气之地,故名楼观。又传说老子李耳在此授与尹喜《道德经》。《混元圣纪》与《楼观本起传》皆谓秦始皇与汉武帝曾在此建词庙以把老子。其实楼观见于记载,始于《楼观传》:

魏元帝咸熙初(264),道士梁谌事郑法师于楼观。

证明此时已有道士活动,并已形成道观。梁谌托言太和真人尹轨降于楼观,授以《日月黄华上经》、《水石丹法》并授《楼观先生本起内传》一卷。自是北朝高道,多上楼观,为当时道学重地。是以楼观道派之开创,虽传为尹喜,实为魏末之梁谌。

楼观道派出现的著名人物,有的对道经编纂作出重大贡献。如楼观道士王延,字子元,扶风人,师事楼观贞懿先生陈宝炽与华山焦旷。北周武帝宇文邕(560一578在位)时沙汰道释,然王延独为周武帝所钦仰,召至问道,命校雠三洞经法、科仪戒律、符录凡八千余卷,又撰经目《三洞珠囊》7卷《北周王延《三洞珠囊》7卷己株,唐王悬河另有《三洞珠囊》10卷》。《云笼七签》卷八十五《王延传》载:

周武以沙门邪滥,大革其讹。玄教之中,亦令澄汰。而素重于延,仰其道德。又召至京,探其道要。乃诏云台观精选道士大人,与延共弘玄旨。又敕旨通道观,令延校三洞经图,绒茂于观内。延作《珠囊》七卷。凡经传疏论八千三十巷,奏贮于通道观,由是玄教光兴。"

又《道藏尊经历代纲目》载:

后周法师王延《珠囊经目》藏经八千三十巷。

王延编篡的8030卷道经目录,即为当时编纂的《道藏》目录。

道教素重炼形之本,楼观道士固然也重服饵、炼气及劾召鬼神之本,但他们素重老子,宣传老子之道。《西升经》的出现,当与楼观派有关。《洞玄灵宝三洞奉道科戒营始》著录《老子西升经》2卷;《神仙传》引《西升经》;晋释道安《二教论》引《西升经》,又引《西升玄经》;《文献通考》著录梁道士章处元《章注酉升经》3卷;《历世真仙体道通鉴》卷二十九《韦节传》说,韦节于北魏孝明帝时卜居华山之阳,注《西升经》。

据《后汉书?囊楷传》,汉魏已有"老子入夷狄化为浮屠"之说。梁僧祜谓西晋祭酒王浮撰《老子化胡经》 (见《出三藏记集》十五《法祖法师传》)。《西升经》的出现与《老子化胡经》递相互应,但又有不同。《西升经》的重点不在于化胡,而在于修炼。并且特别重视清静守一,提倡"真道养神"。运用老子之道讲说炼形之本,从学术高度来演说长生之道,由开始只讲炼形而转向义理化探讨,从而发展了道教教义。正如宋陈景元所述"其微言妙旨,出入五千言之间。"《西升经》是魏晋出现的道教义理化色彩较浓的经书,标志着道教在教义方面的一大发展,也说明楼观派道在道经发展史上占有重要位置。

南北朝时道教最明显的变化是北魏嵩山道士寇谦之(365一448)改革五斗水道。

北魏统一华北之后,由于自己是鲜卑族拓跋部,为了消除汉人存在的民族隔阂,自称拓跋部本是黄帝的儿子昌意的后裔。《北史?魏本纪》云:"魏之先出自黄帝,黄帝子曰昌意,昌意之子受封北国,其处有大鲜卑山,因以为号。"在对待宗教方面,以五斗米道系汉人宗教,因而也表示信奉道教,对待佛教则采取了抑制政策。另一方面,就道教本身来说,东晋末年,五斗米道也面临了十分明显的危机:一是由于孙恩等人聚众作乱,使五斗米道无法得到上层社会的支持,发动暴乱在民间也不得人心,均使五斗米道难以传播。二是佛教逐渐在中国扎根、兴盛,佛、道竞争日益加剧,道教要想站住脚,维护其在社会上的地位,就非对原有五斗米道的一些弊端进行改革不可。就在这种政治背景和宗教形势之下,出现了寇谦之改革道教。

据《魏书》记载:寇谦之早好仙道,有绝俗之心,少修张鲁之术,服食饵药,历年无效。后遇仙人成公兴,带领谦之先后到华山、蒿山修道,隐居石室,采药服食。神瑞二年(415),太上老君亲降蒿山,授与天师之位,赐与《云中音诵新科之诫》20卷,令寇谦之"宣吾新科,清整道教,除去三张历法,租米钱税及男女合气之术,大道清虚,岂有斯事!专以礼度为首,而加以服食闭炼。"泰常八年(423),又有牧土上师李谱文来临蒿山,自称老君玄孙,赐与《天中三真太文录》,使其能够劾召百神,以教授弟子。又授《录图真经》60余卷,讲述坛位礼拜、衣冠仪式。并命其转佐"北方太平真君"。始光初年(424),寇谦之将经书献给魏太武帝。太武帝十分欣赏,遂起天师道场于京城之东南,重坛五层,遵其所献《录图真经》之制。并遵寇谦之奏请,于公元440年改为太平真君元年。太平真君三年(442),魏太武帝更亲至道坛,受道教符录,备法驾旗帜皆青,以从道家之色。自后诸帝即位,皆如此,使道教变成国教。在王权的支持之下,寇谦之实现了对道教的"清整"。他改革的内容包括:①取消天师道原有的24治,不再用"宅治"之号;②取消"天师"、"祭酒"之值的世袭制度,废除租米钱税;③除去男女合气之术;④专以礼仪求度为首,而加以服食闭炼;⑤改道教诵经"直诵"为"音诵"等等。寇谦之"清楚"之后的五斗米道,后人称为"北天师道"。经他改革之后,新天师道与王权相结合,获得了前所末有的殊誉。终于从原始民间宗教上升到官方正统道教的地位,显盛于北朝。

今本《道藏》收有《老君音诵诫经》1卷,即寇谦之《云中音诵新科之诫》残卷。

稍后于寇谦之的南朝刘宋道士陆修静(406一477)对道教进行了整饬与改革。主要表现在提倡科仪和"总括三洞"。

陆修静奉敕广集道书,从句容茅山文季真处取得杨羲许谧之"上清经法",于句容葛集处得"灵宝经法",又得"三皇经法"。他对这些魏晋以来的新出道书,作了一番"刊正真伪"的工作,鉴定其中经诫、方药、符录等1228卷。他将道教经书分为"三洞",即洞真、洞玄、洞神三部,洞真部以《上清经》为中心,洞玄部以《灵宝经》为中心,洞神部以《三皇经》为中心,这就是所谓"总括三洞"。这样就便众多的道教经书系统化,开创了道书的三洞分类法;奠定了后世编纂《道藏》的基础。泰始七年(471)陆修静撰《三洞经书目录》,乃为最古的《道藏》目录。

广集道书、总括三洞之外,还撰有道书三十多种,据《茅山志》载,所著斋戒仪范便有百余卷。仅就现在可以查知的便有:《太上洞玄灵宝授度仪》1卷《今存《正统道藏》洞玄部威仪类》、《洞玄灵宝斋说光烛戒罚灯祝愿仪》1卷(即《三元斋仪灵宝说光烛戒罚灯祝愿仪》,今存《正统道藏》洞玄部威仪类)、《灵宝道士自修盟真斋立成仪》(已佚)、《金录斋仪》(已佚)、《玉录斋仪》(已佚)、《九幽斋仪》(已佚)、《解考斋仪》(已佚)、《涂炭斋仪》(己佚)、《古法宿启建斋仪》(尚存,见《无上黄篆大斋立威仪》卷十六,后人有改订)、《燃灯礼祝威仪》(已佚)等。

陆修静除编著道教科仪等书百余卷,扩充道教之仪典,他还订立道教服饰,有月帔、星巾、霓裳、霞袖、十绝灵幡等,以增加宗教仪式之庄严。为了开创一种适应封建统治者政治需要的宗教,他一方面吸取儒家的礼法思想,一方面吸取佛教"三业清静"的教义,提倡"斋直为修道之本",努力使道教科仪规范化。经他改革之后的天师道,史称"南天师道"。

六朝新出道经在道教历史上的意义

从东晋十六国后期至南北朝时代,中国南北方都出现了由士族阶层的道教人物发起的道教改革活动,促使道教从原始的民间宗教向成熟的官方正统宗教发展。这一时期道经文化最根本的四大体系,均有发展,葛洪《抱朴子》(主要是《抱朴子内篇》)的出现发展了道教的仙学体系,上清、灵宝、三皇经系和楼观派的出现发展了道经的道学体系,陶弘景《真灵位业图》的出现发展了道教的神学体系,寇谦之、陆修静创立的北天师道和南天师道发展了道教的教学体系。当然这些并不绝对,葛洪《抱朴子内篇》也有"神"学及"道"学成分,三人经系及陶弘景的思想也有"仙"学成分,寇谦之和陆修静也有"神"学思想,等等。四种分法只是就其侧重面而言。这样,以重视经典科教和神仙养生为主要宗旨的新的道派繁衍开来,成为道教发展的主流。而民间原始的道教集团和分散的神仙方士经过改造,终于消融在南北朝新的道教形式之中。在此基础之上,道教在隋唐时期逐渐进入兴盛,终于成为与儒、释并立的三大宗教之一。

隋朝因为统治时间较短(581一618),而且实行崇佛抑道的政策,佛教势力得到扶植,道教没有太大发展。但是由于南北朝之后道教成为成熟的官方宗教,故尔封建皇室和道士关系密切。隋杨帝杨广幻想长生不死,在洛阳西苑挖湖修造三座假山以充蓬莱、方丈、溉洲。隋帝还曾诏请擅长辟谷的道士徐则入宫;并崇敬宋玉泉、孔道茂等道士,还曾要求篙山道士潘诞给他烧炼金丹。隋场帝曾向茅山道士王远知执弟子礼,置玉清玄坛以处之,王远知见到隋场帝荒淫奢侈,遂疏于场帝而倒向晋王季渊(即后来的唐高祖)。

道教在这一时期最为突出的是,"内丹"之说开始兴起。据(罗浮山志)记载:

元朗(苏玄朗)不知何许人也。尝学道于句曲(江苏茅山),得司命(三茅真君)真秘,"......隋开皇中来居罗浮,...居青霞谷,修炼大丹,自号青霞子。作(太清石壁记)及所授(茅君歌),又发明太易、丹道为《宝藏论》。弟子从游者闻朱真人服芝得仙,竞论灵芝春青夏赤秋白冬黑,惟黄芝独产于嵩高,远不可得。元朗笑曰 "灵芝在汝八景中,盖向黄房求诸?谚云:天地之先,无根灵草,一意制度,产成至宝。此之谓也。"乃著《旨道篇》示之,自此道徒始知内丹矣。又以《古文龙虎经》、《周易参同契》、《金碧潜通秘诀》三书文繁义隐,乃纂为《龙虎金液还丹通元论》,归神舟于心炼。

《罗浮山志》还记载了苏玄朗的内丹理论,其中将炉鼎、神室、华池、铅、汞、中央戊己、黄芽等外丹名词,全部以体内的身、心、津、坎、离、意、脾土等解释之。陈国符《道藏源流考》附录6《说周易参同契与内丹外丹》一文认为,自隋代苏玄朗始有内丹之称。有趣的是,在南朝梁陈就曾出现过"内丹"概念,佛教天台宗第三祖慧思曾学道教神仙方术,他在《誓愿文》中说:"籍外丹为修内丹"。说明内丹在汉魏时期就有所显现。

在史籍有关隋代道教的记载之中,《隋书?经籍志》记有隋代所存道教经书:"经戒三百一部,九百八卷;服饵四十六部,一百六十七卷;房中十三部,三十八卷;符篆十七部,一百三卷。"隋代道教所注重的经书是"首以《老子》为本,次讲《庄子》及《灵宝》、《升玄》之属。"

唐代皇帝为了利用神权维护其统治地位,自称老子后裔,将道教的地位排在三教之先,道教在这时成为皇族宗教。唐玄宗于乾封元年(666)亲赴毫州参拜老君庙,追加老君尊号曰"太上玄元皇帝",修创词堂,其庙置令丞各一员,改谷阳县为真源县。

上元二年(675)天后(武则天)上意见12条,请王公百僚皆习《老子》,并作为考选官员的科目之一。仪凤三年(678)命道士隶属管理皇族的宗正寺,位在诸王之次。诏令自此以后,《道德经》为科举内容,贡举人必须兼通。武则天称帝时,为了利用佛教反对崇道的舆论力量,也为了压制人们利用老子反对其篡权的目的,曾一度尊佛抑道,取消"太上老君"、"玄元皇帝"的尊号,罢贡举人习《老子》。尽管如此,《新唐书?则天皇后本纪》记载,光宅元年(684)她曾"追尊老子母为先天太后。"又《混元圣纪》卷八说,万岁通天元年敕旨肯定老子化胡"是真非谬"。基本上还是保持调和态度,当然这也是为了巩固其统治地位。及至唐中宗即位,恢复高宗旧制,老君仍然为"玄元皇帝",令贡举人仍习《老子》。

唐代道教真正兴盛,是在唐玄宗时期。据《旧唐书?玄宗本纪》记载,开元十九年(731)令五岳各置老君庙;开元廿一年(733)令士庶家藏《老子》,置于诸经之首,每年贡举人量减《尚书》、《论语》两条策,加《老子》策;开元廿五年(737),规定老疾不堪厘务者与致仕道士女冠,皆隶宗正寺;开元甘九年(741)制两京诸州各置玄元帝庙,画玄元皇帝像,而以高祖、太宗、高宗、中宗、睿宗五像陪祀,设崇玄学(后改称崇玄馆),置生徒令习《老子》、《庄子》、《文中子〉、《列子》 、《庚桑子》,考试合格者按贡举及第对待,称为道举,授予官职;天宝元年(742年),追号庄子为"南华真人"、文子为"通玄真人"、列子为"冲虚真人"、庚桑子为"洞虚真人",《庄子》称为《南华真经》、《文子》称为《通玄真经》 《列子》称为《冲虚真经》、《庚桑子》称为《洞虚真经》。天宝二年(743)追尊老子为"大圣祖玄元皇帝",后又册为"圣祖大道玄元皇帝"、"大圣祖高上大道金历玄元天皇大帝"。天宝十三年(754年)颁布他亲自所注《老子》并义疏于天下。据《旧唐书?司马承祯传》记载,开元九年(721),玄宗曾遣使诏迎司马承祯入京,亲受道教法录,玄宗便成了正式的道士皇帝。唐玄宗对道经的搜集整理和编纂等工作极为重视。唐高宗、玄宗等还亲自作青词、表章,供道士祭献和祈祷时用,一些大臣、文人亦竞相仿效,提高了道经科书的文学水平。

唐玄宗在《老子》注疏中一再指出:"太君以道德清静龙教"、"以无为不言为教",强调了以清静无为之道治理天下的思想。他认为"淳朴"即是道,"朴,道也。"因此在治国方面,他治订了一系列简政宽刑、节欲禁奢的政策。他先后下《禁州县严醋诏》、《戒州县扰民敷》、《简京官为都督刺史沼》等,又下《禁珠玉锦绣敷》、《禁断奢侈敕》、《禁女乐效》等。这些政策的制订和执行,对实现"开元之治"起到了重要作用。

在帝王的亲自倡导之下,尊奉《道德真经》、《南华真经》、《通玄真经》、《冲虚真经》、《洞虚真经》等在全国成为风气,并有大量发挥道教教义的注疏出现。据晚唐道士杜光庭《道德真经广圣义序》所举,唐代道士注疏笺解《老子》者近30家,《庄子》、《列子》、《文子》、《庚桑子》等四子真经也各有道士注解流行。老庄之学作为道经极为盛行,其他受老庄思想影晌的理论著作也很多,如通玄先生的《道体论》,司马承祯的《坐忘论》等等。所有这些都推动了道教向义理化深入发展。唐代佛教禅宗的形成和发展,也不可避免地受到老庄思想盛行的影响。隋唐道教"重玄派"异军突起,即同唐代崇奉老庄思想大有关系。

"重玄"之说,由来已久。在南北朝之时,就曾出现以"重玄"为宗的道士。自后沿续不已,隋唐逐渐成为一大学派,"重玄"诸家虽无师承沿传关系,但被后代学者视为"重玄派"。

所谓重玄,是从(老子)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一句而来。重玄派以"玄之又玄"之义解老,认为此为老学要义。他们认为老子之道不滞于"有"和"无",故名为"玄",以遣有无;但又不可滞于"玄",故名"又玄",以遣前"玄"。使"玄"亦不存,归于虚无大道。据杜光庭(道德真经广圣义)卷五所说,注老以"重玄"为宗,始于魏隐士孙登,此后梁道士孟智周、臧玄静,陈朝道士诸柔,隋朝道士刘进喜,唐朝道士成玄英、蔡子晃、黄玄颐、李荣、车玄粥、张惠超、黎元兴,皆明重玄之道。并将"重玄"思想贯穿于道教教义的诸多方面。(玄门大义)今秩,初唐高宗、武后朝道士孟安排摘录(玄门大义),编成(道教义枢)10卷,其中(七部义)说:

洞真变化无方,神力自在,故须太玄明空,道成此行。重玄之心既朗,可变之遣斯威。

隋道士刘进喜、李播皆注疏(老子),刘进喜作疏6卷,李播注上下2卷。刘进喜(老子)第七十章疏云:"至言虽广,宗吝者重玄。"又刘进喜造、李仲卿续(太玄真一本际妙经)10卷,认为"正道真性,不生不灭,非有非无,名中正道。"即以"重玄"之义为学者大正观之要。

唐太宗朝道士成玄英撰(道德经义疏),释(老子)"玄之又玄"句云:

有欲之人唯滞于有,无欲之人又滞于无,故说一玄,以造双执。又恐行者滞于此玄,今说又玄,更祛后病。既而非但不滞于滞,亦乃不滞于不滞,此则遣之又遣,故曰:"玄之又玄"。

唐玄宗(御注道德真经),释"玄之又玄"云:

意因不生则同乎玄妙,犹恐滞玄为滞,不至兼忘,故寄以又玄以造玄,示明无欲于无欲。

隋唐"重玄"学派的道经还有佚名著(无上内秘真藏义》4卷,张惠超《道德真经玄疏》4卷,王玄览《玄珠录》2卷,通玄先生撰(道体论),司马承祯(坐忘论),佚名撰,(三论元旨),黎兴、方长著(太上一乘海空智藏经)10卷。唐代流传,大略出于唐代的(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太上老君内观经)、(太上老君了心经)、(洞玄灵宝定观经)等,均以"重玄"为宗。杜光庭(道德真经广圣义)也采纳"重玄"之义。

前文己言,陶弘景开创茅山宗。茅山宗在隋唐出现了元朗、司马承祯、吴筠等道教大师,他们撰作了一些重要的茅山派道经。

据唐礼部侍朗权德舆撰(宗玄先生文集序)说:吴筠,字贞节,华阴人,"初梁陶弘景以其道授升玄王君,王君授体玄潘君,潘君授冯君。自陶君至于先生,凡五代矣。" 吴筠著述甚多,有(玄纲论)及(神仙可学论)及 (形神可固论)、(心目论)等,均以老子之道为宗,认为"道"是宇宙万物的本源,是"虚无之系,造化之根,神明之本,天地之源"。在(玄纲论?化时俗章第八)之中,他把"道德"与帝王联系起来:

遣德者天地之先,天地者万物之父,帝王者三才之主,然则道德天地帝王一也。

这是典型的皇族宗教教义。而在(玄纲论?长生可贵章)之中,他将老庄之道与神仙学说密切相联:

或问曰,"道之大旨,莫先乎老庄,老庄之言不尚仙道,而先生独贵乎仙者何也?"愚应之曰:"何谓其不尚乎?......老子曰:'深根固蒂,长生久视之道。'又曰:'谷神不死'。庄子曰:'千载厌世,去而上仙,乘彼白云,至于帝乡。'又曰:'故我修身千二百岁,而形未尝衰。'又曰:'乘云气,驭飞龙,以游四海之外。'又曰:'人皆尽死,而我独存。'又曰:'神将守形,形乃长生。'斯则老庄之言长生不死神仙明矣,曷谓无乎。"

类似吴筠这样用神仙学说阐发老庄之道的思想,作为道教的基本教义,在唐代颇为盛行,对后世的道教思想产生了深远影响。

据(旧唐书?司马承祯传)记载,司马承祯,字子微,自号白云子,河内(南)温县人。少而好学,薄于为吏,遂为道士。师事潘师正,传其符录及辟谷、导引、服饵之本。师正特赏异之,谓曰:"我自晦隐居传正一之法,至妆四叶矣。"故司马承祯亦为茅山宗重要人物。武则天、唐容宗、唐玄宗皆礼敬之。司马承祯工于词章,与陈子昂、卢戎用、宋之间、王适、毕构、李白、孟浩然、王维、贺知章等为仙宗10友。卒后赐银青光禄大夫,号贞一先生。司马承祯撰有(天隐子)、(坐忘论)、(修真秘旨)、(修身养气诀)、(道体论)、(服气精义论)、(洞玄灵宝五岳名山朝仪经)、(上清天宫地府图经)、(太上升玄经)等10余种道教著作,其中对后世道教影响较大的是(坐忘论)和(天隐子)两种。

(坐忘论)中,论述"道"与"生"之关系,认为生道合一,乃为长生之根本。他说:"夫人之所贵者生也,生之所贵者道也。人之有道,如鱼之有水。"又说:"养生者慎勿失道,为道者慎勿失生。使道与生相守,生与道相保,二者不可相离,然后乃长久。"

(天隐子)中,讲述道教修炼经过的"五渐"之门,将"坐忘"列为与斋戒、安处、存思、神解并提的五渐之一。

(天隐子)论"坐忘"曰:

坐忘者,因存想而得也,因存想而忘也。行道而不见其行,非坐之义乎?有见而不行其见,非忘之义乎?何谓不行?日心不动故。何谓不见?日形都氓。故天隐子瞑而不视,或者悟道,乃退曰:道果在我矣,我果何人哉?天隐子果何人哉?于是彼我两忘,了无所照。

这种坐忘合道的修持理论,成为后世道教修炼的准则。唐末五代出现的钟吕金丹道,其修持理论同司马承祯的坐忘学说有一定渊源关系。

隋唐其他茅山宗大师也有不少道经著述。

杜光庭,字宾圣,号东瀛子。原习经史,工于词章。唐懿宗时入天台(今浙江天台县境内)为道士,唐僖宗时召充鳞德殿文章应制。后随僖宗避难至蜀,遂留成都。王建据蜀,赐号"广成先生"。杜光庭曾师天台山的茅山派道士应夷节,为陶弘景第八代第子,故杜光庭也算是茅山宗道士。

他又受过龙虎山天师的法录。尝谓道法科教,自汉天师及陆修静撰集以来,岁月绵邈,几将废坠,于是他考订真伪,条例始末,将道教斋醮科仪分门别类,集其大成,整理为(道门科范大全集)87卷。一方面将道教主要道派不同的斋醮科仪统一规制,一方面将科仪中的表奏、词章、疏启、颂赞、咒诀、愿念等内容加以文饰,并对各项仪式敷衍以艺术的内容。他所制订的道门科仪,至今仍为道教沿用。

杜光庭留下的道经著作较多,(正统道藏)内收有他的著作15种:(道德真经广圣义)50卷,(常清静经注)1卷,(录异记)4卷,(神仙感遇记)5卷,(道教灵验记)15卷,(天坛王屋山圣迹记)1卷,(洞天福地岳滨名山记)1卷,(塘城集仙录)6卷,(广成集)17卷,(道门科范大全集)87卷,(太上三五正一盟威阅录醮仪)1卷,(太上正一阅篆仪)1卷,(洞神三皇七十二君斋方忏仪)1卷,(太上洞神太元河图三元仰谢仪)1卷,(太上三洞传授道德经紫虚录拜表仪)1卷,共计190余卷。杜光庭之前,唐玄宗时道士张万福,亦对整理道教科仪作出了努力。他曾参与编修(一切道经音义),其科仪著作留传至今者近10种,有(传授三洞经戒法录略说)2卷、(无上黄录大斋立成仪)57卷、(洞玄灵宝道士受三洞经诫法录择日历)1卷等等。

经过杜光庭等人的努力,唐代道教斋醮科仪基本完备。

所谓钟吕金丹道,就是唐末五代时期以道教仙人钟离权、吕洞宾为代表的内丹修特派。内丹名词,自汉魏已有所显现,隋代青霞子苏元朗开始提倡,自此道教开始兴起内丹道,而以葛洪所提倡的金丹烧炼相对称为外丹。但是真正大力倡导并形成内丹流派,是从钟吕金丹道开始。

内丹之道在唐代开始流行,内丹经书也不断出现。如至一真人崔希范(入药镜)、张元德(丹论诀旨心鉴)、陶植(陶真人内丹赋)、羊参微(元阳子金液集)、刘知古(日月玄枢篇)、还阳子(大还丹金虎自龙论)、吴筠(南统大君内丹九章经)、林太古(龙虎还丹诀颂)、董师元(龙虎元旨)等。但是以上内丹著作,多由道家老庄书中的修养方法和唐代之前的神佃方术继承而来,虽有内丹之称,但是尚未形成系统的理论与方法。到唐末五代时期,内丹之道已相当盛行。而且钟离权和吕洞宾等人留下的内丹著作,已经形成独立而完整的体系,加上后世道教徒对钟吕师徒二人的神话,讲述内丹之道均以钟吕为宗,于是成为内丹派的开创性代表人物。

钟吕金丹道的主要著作有:钟离权的(灵宝毕法),钟离权据(周易参同契)而作的(云房三十九章),吕洞宾作《百字碑)、(沁园春)、(谷神歌)、(敲爻歌)、(窑头坯歌)、(指玄篇)等,钟离权述、吕洞宾集、施肩吾传(钟吕传道集),施肩吾作(西山群仙会真记),钟离权弟子陈朴(陈先生内丹诀),彭晓作(还丹内象金钥匙),陈抟(无极图》等等。其中最为重要且又系统论述内丹的著作,当推(灵宝毕法)和(钟吕传道集)2种。

(道藏)本(秘传正阳真人灵宝毕法)凡3卷,上卷名为(小乘安乐延年法),中卷名为(中乘长生不死法),下卷名为(大乘超凡入圣法)。三乘之法,其实是把内丹修炼分为三个阶段,皆有具体理论和方法,层层递进。(钟吕传道集)采用问答形式,系统地论述内丹修炼的18个问题。内言"仙有五等,法有三成。"所谓"五等",是把成仙分为五等,即鬼仙、八仙、地仙、神仙、天仙。所谓"三成",小乘、中乘和大乘三种阶次,每种阶次又分上中下三等。钟离权在该集中说:

人之仙其等有三,太上延年益寿,其次安而引年,其下安而无疾,皆小乘也。地之仙其等有三,太上极阳轻身、腾举自如,其次炼形久视、至于千岁,其下引年益寿,皆中乘也。神之仙其等有三,太上超凡入圣、而归三岛,其次炼神合道、出入自然,其下炼形成气、豆古长存,皆大乘也。

书中还把修炼的障碍归结为"十魔九难",所谓"十魔",即六贼魔、富魔、贵魔、六情魔、恩爱魔、患难魔、圣贤魔、刀兵魔、女乐魔、女色魔等共十种,"十魔"显示又分三种,一是县外见在,二是梦中见在,三是内观见在。所谓"九难",即衣食逼迫、尊长邀拦、恩爱牵缠、名利索绊、灾祸横生、盲师约束、议论差别、志意懈怠、岁月磋跎等十种。这样对内丹层次和修仙阶次的明确划分,比之汉唐以来的神仙之说,更加精密而系统。

钟吕金丹派倔起之后,对后代道教修持产生了巨大影响,南宋张紫阳为代表的南派丹法和金代王重阳为代表的北派丹法,均以钟吕为宗。此后道教内丹著作日见增多,逐渐取代外丹,成为道教修持之主流。

隋唐五代是道教外丹术较为兴盛的历史时期。随着两晋南北朝道教的成熟化,这一时期出现的外丹经,在理论架构上取得了许多引人注目的发展。同时由于魏晋南北朝以来,道教外丹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唐代炼丹术士在此基础之上,取得了许多具有重要意义的成果。又由于人们盲目相信外丹,有些帝王和王公大臣均因误服外丹而硕命,外丹实际效用越来越引起人们的怀疑,唐末之后,道教外丹终于走向衰落,而为内丹所取代。

外丹方术走向义理化,自隋代即已开始。据(罗浮山志)记载,罗浮山道士苏元朗"作(太清石壁记)及所授(茅君歌),又发明太易、丹道为(宝藏论)。"(太清石壁记)现存明(正统道藏)兴帙,原题"楚泽先生编"。青霞子授(茅君歌)与(宝藏论),在唐代丹经丹诀中常被引述。根据其中"发明太易、丹道"一语,可知其已开始引导外丹方术走向义理化。

唐代出现的许多外丹著作,均与魏伯阳(周易参同契)有关。对(参同契)的推崇,进一步促使外丹术向义理化发展。如托名"长生阴真人注"((正统道藏)映帙)和题为"无名氏注"((正统道藏)容帙)的两种(周易参同契)注本,均从外丹角度作解。唐代很多炼丹术著作如(通幽诀)、(张真人金石灵砂论)等,都征引(周易参同契)。还有不少专门发挥(周易参同契)丹道学说的著作也纷纷问世,如刘知古著(日月玄枢论)等。唐代出现的其他外丹著作见于明《正统道藏》者,还有(神仙炼丹点铸三元宝照法)、 (玉洞大神丹砂真要诀)、(石药尔雅)、(大丹铅汞论)、(大还丹金虎白龙论)、(通玄秘术)、(大洞炼真宝经修伏灵砂妙诀)、(大洞炼真宝经九还金丹妙诀)、(纯阳吕真人药石制)、(轩辕黄帝水经药法)等。

唐代道教,由于皇室的积极提倡,促使道教仪轨进一步走向规范化发展的道路。这时在经戒法录的传授方面,已然形成了一系列完整的科范。记述经录传授的著作也出现不少,多在(道藏)之中保存下来。

唐代道教有严格的道阶品位制度,各道派传授的经录亦有不同。道经规定:初学道者,男号录生弟子,文号南生弟子,已婚者夫为清真弟子,妻为请信弟子。入道之后授初真戒者,称太上初真弟子。然后可请受正一盟威法录和经戒,称太上正一盟威弟子,可以为人上章斋醮,得称祭酒。此为入道之初阶。然后再受洞神法录,便称太上洞神法师。由此迁授太上高玄法录,称太上紫虚高玄弟子,高玄法师游玄先生。自高玄法录迁授升玄法录,称太上灵宝升玄内教弟子、升玄真一法师、无上光明真人。再由升玄法录授中盟法录,迁升太上灵宝洞玄弟子、无上洞玄法师、东岳真人、青帝先生等。另有洞渊道士,称三昧法师,行洞渊三昧法。北帝太最玄道士,称上清北帝太玄弟子,受北帝录。等等。

有关唐代道教经戒法录传授的道经,主要有(太上三洞传授道德经紫虚录拜表仪)、(传授三洞经戒法录略说)、(三洞修道仪)、(传授经戒仪注诀》 (正一修真略仪)、(道门经法相承次序)、(要修科仪戒律钞)、(太上洞玄灵宝三洞经诚法录择日历)等。

隋唐五代道经向义理发展的内容,以上只是举其大略,其他尚有许多道教(或与道教有关)人物,也留下了不少重要的道经著作。如唐玄宗著有(佃学传记)、(周易义略》(老庄学记)等书,阎丘方远拴释(太平经),尹文操修(玄元皇帝圣纪),张果著(阴符经玄解)、(气诀)、(神仙得道灵药经)、(丹砂诀)等,孙思邈著(千金要方)、(千金翼方)、(摄养枕中方)、(福禄论)、(保生铭)、(存神炼气铭》等,李淳风注原陶弘景集(太上赤文洞神三篆)、并作《乙巳占),梁丘子(白履忠)、胡 (见素子)阐发(黄庭经),张志和(玄真子)阐发(易)理,吴筠阐发(西升经),李签阐发(阴符经),彭晓阐发(参同契),等等。

据(道藏尊经历代纲目):唐尹文操(玉纬经目)藏经7300卷。(古楼观紫云衍庆集)卷上唐开元五年员半千(大唐宗圣观主银青光禄大夫天水尹尊师碑)记载:尹文操字景先,陇西天水人。高宗以之为吴天观主,兼知宗圣观,武后垂拱四年(688)卒。可知唐高宗时道士尹文操编纂过(道藏),当时称为"玉纬","玉纬"是道教徒称呼道教经集的专用名词。

唐玄宗曾命令诸观大德(即学识高深的道士)和两宫(昭文馆、崇玄馆)学士一起讨论义理,搜集道经。当时太清观主史崇玄领衔,编写了(一切道经音义)、(一切道经目)和旧经目录。唐玄宗亲自为(一切道经音义)作序,称其凡有140卷。史崇玄序称(一切道经音义)为京中两千多卷道书作了音训。又云经仪传论疏记等文不在两千余卷之数,可见京中所藏道经总数还要更多。

唐玄宗开元年间曾校刊道经,并著经目。杜光庭删(太上黄录斋仪)卷五二曰:

至开元之岁,经诀方兴。玄宗著(琼纲经目),九七千三百卷。复有(玉纬别目)记传疏论相兼九千余卷。

(混元圣纪)卷九载天宝七年(748)唐玄宗下沼,说曾派使者厂为搜访道经,亲加校阅。并且命令崇玄馆缮写道经,分送诸道采访使,再命管内诸道转写,分发各地。

(琼纲经目)又称(三洞琼纲),为唐玄宗积极谋划编纂的(道藏)。其书卷数说法不一,(太上黄录斋仪)称《三洞琼纲)有7300卷,(文献通考)卷二二四引(宋三朝国史志)称(三洞琼纲)有3744卷,(道藏尊经历代纲目》称(三洞琼纲)有5700卷。即使从最少的一种记载即3744卷来看,也多于(一切道经》,显然应当算是唐玄宗命令在全国搜访道书的结果。除此之外,尚有(玉纬别目)记传疏论部分,据(太上黄篆斋仪)记载推断当为两干卷左右。《三洞琼纲)和(玉纬别目),合称(开元道藏)。可借不久便遭安史之乱,(开元道藏)多遭焚毁。

"安史之乱"尚水平息,就有人为重建(道藏)做出努力,"安史之乱"之后仍有人为此努力,终于重新恢复了一部分(道藏)。(太上黄录斋仪)卷五二日:

上元年中(760-761)所收经篆六千余卷,至 大历年(766-779)申甫先生海内搜扬,京师缮写,又及七千卷。长庆(821一824)之后,咸通(860一873)之间,两街所余才五千三百卷。

(道藏尊经历代纲目)曰:

唐文宗太和二年(828)太清宫使奏陈,止见五千三百定数。

可见此时尚有5300卷为(开元道藏)余存之定本。后逢黄巢起义,藩镇割据,战火不断,道经的遭遇可想而知。(道藏尊经历代纲目)曰:

黄巢之乱,灵文秘轴焚荡之余,散无统纪。幸有神隐子收合余烬,拾遗补阙,复为(三洞

神隐子未详何人,(三洞经)卷数不知。

除了神隐子,还有杜光庭。他随唐僖宗避难入蜀,留居青城山白云溪。历尽艰难,收集道经3000卷。他在(太上黄录斋仪)卷正二之末自述:

近属巨寇凌犯,大驾南巡,两都烟煤,六合榛棘。真宫道宇所在凋零,云笈琅函十无三二。余属兹艰会,漂寓成都,扈跸还京,淹留未几,再为搜捃。备涉艰难,新旧经诰仅三千卷,未获编次。又属省方所得之经,寻亦亡坠。重游三蜀,更欲搜扬。累阻兵锋,未就前志。时大顺二年(891)辛亥八月三日庚辰,成都玉局化阅省科教聊记云耳。

杜光庭在大顺之后,仍旧不坠重整(道藏)之志。他虚心求访,受天师翟乾佑所传(太上洞玄灵宝素灵真符)3卷。最后终于编成了(三洞藏),(三洞藏)卷数不明,据其记载,当不下于3000卷。

(道藏尊经历代纲目)曰:"再经五代乱离,篇章杂糅。"五代后期战火频仍,(道藏)历受摧残。当时位于偏僻海隅的吴越国,这一时期进行了(道藏)的编修。吴越王钱椒支持道士朱霄外重整(道藏)。(天台山志)收有大中祥符三年(1010)夏疏《重建道藏经记)曰:

唐景云(710一711)中,天子为司马承祯置观桐柏琼台三井之下。五代相竞,中原多事。吴越忠懿王得为道士朱霄外祈之。遂筑室于上清阁西北,藏金录字经二百函,勤其事也。

(嘉定赤城志)卷三0曰:

梁开平中(907一910)改观为宫,有钱忠王懿所赐金银字经二百函及铜三清像。周广顺二年

(952)朱霄外建藏殿。

宋金龙中编(七清灵宝大法)批评钱椒于天台桐柏崇道观所修(道藏)质量不高,并指出与钱氏偏处一隅、四方割据有关。不过无论如何,毕竟保存下来不少道书。

五代道士之中有几位道经收藏家,如大涤山精思院道士暨齐物"积书数千卷",晋梁文矩"聚道书数千卷",长安高平县西女学洞藏随经数万卷"。①

陈抟是宋初著名的道教学者,他继承(周易参同契)以易理阐述丹法的思想,留下了不少易道结合的丹书,对于宇宙生成论和内丹理论方面贡献较大。据(宋史?陈转传)载:

抟好读(易),手不释卷。常自号扶摇子。著(指玄篇)八十一章,主导养及还丹之事。宰相王薄亦著八十一章以笺其旨。又有(三峰寓言)及(高阳集)、(钓潭集)诗六百余首。

又据(宋史?艺文志)著录,易类有陈抟(易龙图)1卷;宋郑樵(通志?艺文略》著录有陈抟著(赤松子八诫录)1卷(道家书类)、(指玄篇)1卷(道家吐纳类)、(九室指玄篇)1卷(道家外丹类)、(人伦风鉴)(又称(龟鉴))1卷(五行相法类);宋释志磐(佛祖统记)卷四十三记载,陈抟得受麻衣道者(正易心法),为之注释(此书原载(道藏缺经目录),今收入(藏外道书));(宋史?朱震传)记载,陈抟以(先天图)传种放,种放传穆修,穆修传李之才,李之才传邵康节,种放又以(河图)、(洛书)传李溉,穆修以(太极图)传周敦颐,这些图式均出自陈抟;清朱彝尊(太极图授受考)谓陈抟居华也曾以(无极图)刊诸石。陈抟的著作大多已亡佚,不过宋明以来有关著作尚保存有经过引述的文与图。今存世者有(阴真君还丹歌注)、(龙图序)、(正易心法注)等,又有(无极图)、(太极图)等流传下来。

五代(907一960)以后,出现了以图式解析易理的图学,其刨始者便是陈抟清初黄宗炎在其所撰(太极图说辨)中说:"图学从裹出于图南。"自从周敦颐得陈抟所传图式之后,作(太极图说),尔后授受渐广,演绎者日多,各种各样的图式纷纷出现。

陈抟的(无极图)自上而下由五部分组成。第一层为空心圆形,注为"炼神还虚复归无极";第二层为"坎离匡廓图"(坎离二封连接成圆环形,分别以黑白线条表示),注为"取坎填离";第三层为金、木、水、火、土五圆,按照一定方位排列并以直线相连,其中水火二圆相连又出一圆,注为"正气朝元";第四层为圆形,注为"炼精化肖,炼肖化神";第五层仍为空心圆形,注为"玄化之门"。陈抟的(无极图),从上到下顺以解释,则为"顺以生人",为宇宙生成论,依其模式分为五个过程:①无极而太极,②阴静而阳动,③五行之气顺市,④顺以生人,⑤化生万物。如若从下到上逆以解释,则为"逆以成丹",依其模式分为五个阶段:①得窍,②炼己,③和合,④采药,⑤脱胎还虚。

陈抟的(无极图),一方面使丹道具有浓厚的哲理色彩,另一方面确定了内丹炼养的五个阶段。他对内丹义理的阐发,使后来道教丹法出现了固定的"筑基炼己、炼精化肖;炼肖化神、炼神还虚、炼虚合道"等正步过程的理论,使钟吕金丹派的学说更加系统而精致。同时,他巧妙地将道家的"无极"和(周易)的"太极"结合在一起,对于道家象数派易学研究有较大贡献,对宋代理学亦产生重大影响,据传理学开山大师周敦颐的(太极图说)即由陈抟(无极图)衍化而来。

北宋初创,社会基本安定之后,宋太宗即将搜集道经的工作提上日程,命徐铉、王禹访求道经。(混元圣纪)卷九曰:

初,太宗尝访道经,得七千余卷,命散骑常侍徐铉、知制诰王禹 校正,删去重复,写演送入宫观,上三千三百三十七卷。

(仙鉴)卷四大载宋太宗曾诏两街道录院选学问优良者刊正道书,原钱塘道士张契真中选。事毕,太宗赐他"元静大师"之号。可见张契真和其他高道亦参加了道经的具体校正工作。又(天台山志)所辑夏疏撰(重建道藏经记)载,宋太宗于雍熙二年(985)下沼调桐柏宫(道藏)到余杭,是搜访道经的具体行动之一。

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十二月,与契丹(辽)在澶州订立澶渊之盟。为了神化主权,安定人心,仿效李唐,真宗自言梦见神人下降,说有天书颁赐。真宗还自作(钦承宝训述)以示中外,又恭上玉皇大天帝圣号、宝册衮服。宋真宗又假托梦见神人传玉皇之命,尊奉"保生天尊大帝赵玄朗"为赵氏帝王的族祖。同时,宋真宗大力恢复唐末五代之中毁坏的道教宫观,并且令人整理道经。真宗于大中祥符二年(1009),沼左右街道录院选道士10人,校定(道藏)经典。三年(1010),又命崇文院官员详校道经。后又命张君房等在余杭继续整理道籍,由王钦若总领其事。9年修成《道藏》钦若沿旧三洞四辅经目增补,凡四千三百五十九卷。真宗赐名为(宝文统录),并亲为之作序。王钦若是在道经历史上有特殊贡献的人物,他除主持编纂(宝文统录)之外,还撰有(卤簿记)、(彤管鼓L (天书仪制)(圣、祖事迹)、(蹋圣真君传)、(五岳厂闻记)、(列宿万灵朝真图)、(罗天大醮仪)等道书。

(宝文统录)虽然编成,"然其纲条漶漫,部分参差,与(琼纲)、(玉纬)之目舛谬不同。"②于是戚伦等又推荐张君房重新编纂(道藏)。张君房于大中祥符六年(1013)被任命为著作佐郎,开始了重编(道藏)的工作。这次他不仅使用原来调运到余杭郡的全部道经,又借用封建统治的权威调阅江南地区道书数干卷。编成(大宋天宫宝藏),共计4565卷。张君房又撮其精要编为(云笈七签),后人称为"小道藏"。

宋徽宗是历史上有名的教主"道君皇帝",他对道教的崇尚在宋代历史上达到高潮。徽宗实行兴道抑佛的政策,并企图改造佛教纳入道教。据(宋史?徽宗本纪)载"乙卯诏:佛改号大觉金仙,余为仙人、大士。僧为德士,易服饰,称姓氏。专为宫,院为观。改女冠为女道,尼为女德。""丁末,诏德士并许入道学,依道士法。"出于对道教的扶植,徽宗对道经的搜集编纂也很重视。他诏令天下搜访道家遗书,在祟宁、大观年间(1102一1110)再次校定(道藏)经典,增至5387卷。(文献通考)中将这部(道藏)称为(大藏)。之后,宋徽宗政和年间(1111一1117)又两次下诏搜访道经。并设经局,令道士校刊,编纂成为(万寿道藏),由于刊于政和年间,又称(政和万寿道藏)。据(至正四明续志)卷十一淳熙七年(1180)戴机撰(蓬莱观轮藏记)推断,(万寿道藏)大约共收道经5481卷。

宋孝宗于淳熙二年(1175)命太乙宫重抄(道藏),历经2年抄成,是谓重建(道藏),孝宗亲笔题名为(琼章宝藏)。

金代统治者亦很支持刊印(道藏),并对(道藏)重新进行编纂。十方大天长观(今北京自云观前身)旧藏(道藏)经版,但残缺不全。金世宗、金章宗均积极支持天长观提点孙明道参订道经,并从各处运来(道藏)经本,又分遣道士到全国各地寻访遗经,不到两年即完成了搜集和刻版任务。刻版完成之后,孙明道会诸道士,合成一藏,共6455卷,分602帙,题曰(大金玄都宝藏)。遗憾的是,这部(道藏)经板并未存在多久,便因天长观火灾而焚毁。经版虽毁,但仍有印刷的(大金玄都宝藏)存在。

北宋陈抟之后,出现了著名的道教人物张伯端(紫阳),他所留下的内丹著作(悟真篇),进一步总结和完善了内丹炼养的理论与方法。

在明(正统道藏)之中,题名张伯端所撰的道书有(悟真篇)(洞真部玉诀类)、(青华秘文金宝内炼丹诀)(洞真部方法类)、(金丹四百字)(太玄部)。

张紫阳之下,嗣承有石泰、薛道光、陈楠、白玉蟾等4位传人,由其活跃于南方,道教尊为"南王祖"。他们均留有丹书传世:石泰作(还源篇),薛道光作(复命篇)、(丹髓歌),陈楠作(翠虚妙语全集)、(罗浮翠虚吟),白玉蟾作(海琼问道集)、(海琼传道集)、(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注)、《上清集》、 (王隆集》 (武夷集)、(金华冲碧丹经秘旨)、(海琼白真人语录)、(道德宝章)等。

张紫阳一系"南五祖",道教称为丹法"南宗",又称"南派"。南宗丹法,主张先命后性,与王重阳北宗丹法有所不同。

金代王重阳创立了全真教,并收马丹阳、郝大通、王处一、孙不二、丘处机、刘处玄、谭处端等七人作弟子,道教称为"北七真"。由于丘处机受到成吉思汗的召见,使全真教走向兴盛,与正一派并列成为道教两大教派之一。全真派王重阳和北七真著有大量道经,主要偏重于内丹炼养方面。

王重阳的著作有(重阳全真集)13卷、(重阳教化集)3卷、(重阳分梨十化集)2卷、(三篇问卷)内收有(金关玉锁诀)和(授丹阳二十四诀)(以上见(正统道藏)太平部)、(重阳立教十五论)(见(正统道藏)正一部)、(五篇灵文)、(重阳祖师心传)(见(道藏辑要)胃集)、(重阳祖师十论)(见(张三丰太极炼丹秘诀))等。

北七真的著作主要有:灵隐子王颐集(马丹阳真人语录》马丹阳作(洞玄金玉集)和(神光璨);谭处端作(水云集);刘处玄作(仙乐集)和(至真语录),又注道德八演(阴符)、述(黄庭);王处一作(云光集)、(清真集);郝大通作(太古集);孙不二有(孙不二女丹诗)和(丹道秘书)及(孙不二元君法语);丘处机作(溪集)、(摄生消息论)、(大丹直指)与后人集(长春真人语录)等。

王重阳与北七真一派,道教称为丹法"北宗",又称"北派"。北宗丹法,主张先性后命。由于全真派势力的鼎盛,后来张紫阳开创的南宗一系,均归入北宗全真派之中,全真派由此成为道教丹鼎派的巍然大宗。

龙虎山天师道在宋代受到重视,宋徽宗授予第三十代天师张继先"虚靖先生"之号。张继先著有(虚靖真君词)1卷、(明真破妄章颂)、(大道歌)、(心说)等。明张宇初编其诗文集为(三十代天师虚靖真君语录)7卷。张继先为历代天师之中学问卓著者之一,对天师派的教义发展做出了贡献,影响较大。他在继承传统天师派符录斋醮的基础上,积极倡导修性和内丹,将度人与度世相结合。

北宋末出现了神霄派,该派将内丹与符咒相结合,以传行神霄雷法为主,受到宋徽宗支持。该派为王文卿所创。王文卿和后来的林灵素,均以雷法受到宋徽宗宠幸。神宫派道经为(冲虚通妙侍宸王先生家话),侍宸王先生即王文卿,该书当为其弟子所辑。

宋时灵宝派道经迭出不穷,如南宋金龙中编(上清灵宝大法)44卷、王契真纂(上清灵宝大法)66卷、邓有功撰(上清天心正法)7卷、佚名辑(灵宝玉鉴)44卷等。反映了在封建帝王的积极扶植之下,宋代道教斋醮活动的兴盛局面。

宋元之际清微派走向兴盛,这时出现黄舜申撰(清微仙谱)等书。清微派以古上清派理论和神霄派符录为主,宣称清微是元始天尊治所的一位天尊,其所奉祖师以魏华存为第一,另有庄旭、张道陵、许逊等。并且清微派还将雷法与内丹相结合。清微派道经有(清微神烈秘法)2卷,讲述元代冲元雷使张守清、紫元散吏张守一所传雷法。(道藏)之中论述清微雷法的著作,还有数部。

宋元时期出现的另一新教派是净明道,又称"净明忠孝道"。其教义强调首先必须忠君孝亲,然后才是符录炼养诸术。据(净明忠孝全书)谓,净明道渊源于东晋的许逊。许逊之传说自隋唐以来流传在民间,宋徽宗曾封许逊为"神功妙济真君"。宋元年间净明道一直大兴。(正统道藏)中有关许逊传说的道书很多。净明道的道经主要有(许真君受炼形神上清华道法要市文)、(天枢院都司须知令)、(天枢院都司须知格)、(灵宝净明天枢都司法院须知法文)、(灵宝净明院教师周真公起请书)、(高上月宫太阴元君孝道仙王灵宝净明黄素书)、(灵宝净明黄素书释义秘诀)、(太上灵宝净明入道品)、(灵宝净明院真师密话)、(太上灵宝净明法印式)、(灵宝净明大法万道玉章秘诀)、(太上灵宝净明秘法)、(灵宝净明新修九老神印伏魔秘法)、(太上灵宝净明飞仙度人经法)、(太上灵宝净明飞仙度人经法释例)、(太上净明院补奏职局泰玄都省须知)(以上见(正统道藏)洞玄部方法类)、 (太上灵宝净明洞神上品经)上下卷、(净明枢真经)、(净明正印经)、(净明御瘟经》、 (净明鉴经)、(太上灵宝净明九仙水经)、(太上灵宝净明中黄八柱经)、(净明忠孝全书)(以上见(正统道藏)太平部)。

元大德八年(1304),元成宗授予第三十八代天师张与材"正一教主,主领三山符录"。此后天师道改称"正一道",与全真派并列为道教两大道派。而宋元出现的神霄派、灵宝派、清微派、净明道诸派,均归大正一道之中。

《玄都道藏》与"至元毁藏"

据(终南山祖庭仙真内传?披云真人传)谓:宋德方(丘处机弟子)曾与丘处机"语及道经抿灭,宜为兴复之事。"丘处机嘱咐他说:"藏经大事,我则不暇,他日汝其任之。"宋德方遵师遗命,于元太宗九年(1237')倡刊(道藏)。元元好问(遗山文集)卷三一(通真子墓志铭)谓:元初宋德方云金末"丧乱之后,图籍散落无几,独管州者仅存。"管州即今山西静乐县,那里存在的应当是(大金玄都宝藏)的印刷经本。宋德方曾与门下讲师通真子秦志安等计(元史?成宗本纪)。议此事,秦志安等人表示愿意承担。丞相胡天禄听到很高兴,立即捐献白金千两以为创始之资。宋德方交与通真子,命他在平阳玄都观主持此事。(甘水仙源录)记载:

乃立局二十有毛,役工五百有余、通真子校书平阳玄都观以总之。其于三洞四辅万大千余篇,补完订正,出于其手者为多。仍增入《金莲正宗记》、《烟霞录》、《绦仙》等传附焉。起丁酉(1237),尽甲辰(1244)。中间曾被朝旨,借为贵近,牵合补缀,百方并进。

这次编修(道藏),将全真派之道书编收进去,便全真派与正一派合为一流。历时7年,编成7800余卷,亦称(玄都宝藏)。

由于元代统治者更崇尚佛说,佛僧抓住(老子化胡经)这一敏感问题打击道教,企图报复宋徽宗改佛归道之旧怨,获得元帝支持,从而导致(玄都宝藏)遭到历史上最为严重的人为性破坏。元宪宗八年(1258),僧道辩论(化胡经)真伪,宪宗颁旨焚毁道经45部经文印板,两年后又烧了一批。元世祖至元十八年(1281),令佛道二家辩论,裁决权在皇帝手中,终判道家为输,以此为借口,下诏除(道德经)之外所有的道藏经文印板全部焚毁,这就是历史上发生的"至元毁藏"事件。元沙门祥迈(辩伪录)记载,论毕时曾有一道士不胜愤怒,元世祖召问说:"当初宋上皇时,僧有何过使戴冠耶?"暴露出其真实目的在于报复宋徽宗兴道抑佛之举,最后元世祖凶残地将这一道士喂了豹子。但世祖不久觉察到在佛道二教的政策方面太过偏斜,立即对道教进行安抚。尽管如此,宪宗、世祖两次焚毁道经,特别是"至元毁藏"事件,对道教文献造成了难以挽回的巨大损失。原来7800余卷的(玄都宝藏),到明代两次编纂道藏(即(正统道藏)和(万历续道藏)),只搜集到5485卷,相差两千余卷之多。现存明(正统道藏)中的(道藏缺经目录),大多是在"至元毁藏"之后而遭亡缺。

宋代出现了道教善书(太上感应篇),此书(宋史?艺文志)"子部?道家类"曾予著录。

宋元仍有道士从事外丹活动,且有著作传世,如北宋时期的(丹方奥论),南宋时期的(丹房须知),元明时期的(庚道集)等。

宋代统治者新造或加封一些神灵,以神化自己的统治。这些神灵成为道教神团体系的一部分,从而也出现了一些与新神有关的道经。如宋真宗时大臣王钦若撰(翊圣保德传)3卷,收于(道藏),翊圣保德真君即为北宋皇帝树立的神灵。

宋代还出现了道乐曲谱典籍(五音法事),收入(正统道藏)洞玄部赞颂类。该书分为上、中、下3卷,卷上、卷中载道词及其曲谱,卷下载斋醮法事及道词。其中道词曲谱形式,字旁不注工尺,以曲线记谱,今人无法破译。内有宋真宗、宋徽宗之作品。此书保存了宋代及宋前大量的曲调和乐词、乐谱,是道教音乐的珍贵史料。

宋元年间出现了道教人物李道纯,是江南人中最早的全真教徒。其人原出白玉蟾弟子王金蟾门下,其内丹学说系南宗源流。他的著作皆撰于元初,且自称其宗为全真,证明他已合流于全真道。其著作有(三天易髓)、 (太上大通经注)、(太上升玄消灭护命经注)、(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注)、(道德会元)、(全真集玄秘要)、(无上苏文洞古真经注)。其门人集其著论编成(中和集)、(莹蟾子语录)。上述道书,均存于(正统道藏)。李道纯卒后,浙江武康开元观道士杜道坚(1237一1318)应其弟子之请,为(中和集)作序。杜道坚撰有(道德玄经原旨)、(玄经原旨发挥)、(文子缵义)等。杜氏思想与李道纯如出一辙,皆合乎当时道教教义南北宗合一的思潮。

元时全真道士陈致虚,亦为冶南北宗为一炉的重要道教人物。陈氏于天历二年(1329)40岁时从北宗赵友钦学道,又遇青城老师授以南宗大元丹法,遂通二家之秘奥。其著述甚丰,主要有(金丹大要)16卷、(金丹大要图)1卷、(金丹大要列仙志)1卷、(度人上品妙经注)3卷及(周易参同契注)、(悟真篇注)等。这些著作深入而全面地论述了性命双修的内炼之道,提出了系统而完整的丹道学说体系。

元末江南全真道士王道渊,提出了性命混融的丹道学说。王道渊系南昌修江(江西修水)人,明张宇初序(还真集)称其"以故性博学,学通至大得秘授,犹勤于论著。"其著作有(还真集)3卷、(通玄集)1卷、(崔公入药镜注解)1卷、(黄帝阴行经夹颂解说)3卷、(黄帝阴行经注)1卷、(青天歌注释)、(消灭护命妙经注)、(常清静经注)等。

明朝诸位皇帝皆对道教相当崇奉。洪武元年(1368)朱元璋命第42代天师张正常入朝,去其天师封号,改授正乙嗣教真人,使其成为全国道教的统领和代表人物。朱元璋对正一派斋醮祀典相当推崇,而对全真派修身养性颇为鄙视。洪武七年(1374)(御制玄教主成斋醮仪文序)中云:

朕观释道之教,各有二徒,僧有禅有教,道有正一有全真。禅与全真务以修身养性,独为自己而已;教与正一专以超脱,特为孝子慈亲之设,益人伦、厚风俗,其功大矣哉!

朱元璋的这种态度,使得明代正一道在官方相当受宠,而全真道则被冷落一边。

同时,朱元璋对道教采取了一系列制约措施,如立道录司以检束天下道士,府、州、县亦各设立相应机构;凡各府、州、县寺观只许留一所"宽大可容众者",不许私创寺观,规定3年发一次度牒,禁止男40以下,女50以下者出家,只许府40人、州30人、县30人出家,等等。在明太祖所制订的对道教既利用又检束的政策之下,道教思想被严格禁锯了,道教的衰落,也从这里埋下了种子。

朱元璋认为僧道广设科仪,使官民糜费家资,因之"敕礼部会僧道定拟释道科仪格式,遍行诸处"。令其"去繁就简,立成定规。"于是道士宋元真等人奉旨编订(大明玄教立成斋醮仪范)1卷,较宋元以来诸家科仪大为简化。朱元漳又认为(道德经)"诸家之注,各有异见,肤因注之,以发其义。"作(大明太祖高皇帝御注道德真经),后编入(正统道藏)洞神部玉诀类。其注凡67章,谓(道德经)"乃万物之至根,王者之上师,臣民之极宝,非金丹之本也。"再次表现出对内丹之道的轻视。(续修四库全书提要)评此注有云:"文理不通,词句费解。"

四十三代天师张宇初,洪武十一年(1378)受明太祖召见,授正一嗣教道合无为阐祖光范大真人,后降重建大上清宫。明成祖登基,宠遇益隆,赐钱修葺大上清宫。永乐元年(1403),陪祀天坛。后命宇初编修道教书以进,命其祷雨、建醮、寻访高道张三丰。张宇初著有(岘泉集)20卷,曾主持编修(道藏),删订(汉天师世家),增修(龙虎山志),撰(道门十规)、(元始无量度人上品妙经通义),编(三十代天师虚靖真君语录),校正(华盖山浮丘王郭三君事实)等。

元未明初五一道士赵宜真,著有(原阳子法语)、(灵宝归空诀)。(岘泉集)卷四.(赵原阳传)说他"凡道门旨奥,皆缀辑成书。"明辑道法全书(道法会元)268卷,搜集清微、神霄、正一等诸家符录道法数百种,其中清微雷法有赵宜真所撰序跋数篇,此书盖即赵宜真所辑。张宇初、赵宜真二人学说,基本上代表了明初五一派教义。此后正一派学说日趋衰退,再不见有人从义理方面撰述发挥。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北京修德中医研究院副院长杨福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