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如何科学给宝宝把尿到底好不好吗

老人们常说“3天把尿,孩子容易把”,刘女士的母亲从外孙出生的第三天就开始给他把尿了。刘女士出了月子,她也在母亲的教导下学着给儿子把尿。然而,儿子似乎很不配合,每次把尿,他都哭得“哇哇”叫。

刘女士不忍心让儿子哭,就决定不再把尿了,白天给儿子用尿布、晚上用纸尿裤。

刘女士的做法,立刻遭到母亲的强烈反对。

母亲说:“孩子越早把尿越好,可以从小养成定时排尿的好习惯。小时候不把尿,长大了老尿床。”

我国流行的把屎把尿,可能从孩子一生下来就开始了,某种意义上可以算是过早的如厕训练。这时,孩子在生理和心理上都不具备对大小便的控制能力,是由成人在控制孩子的大小便。所以这样的入厕训练是非常不科学的,而且还会给宝宝带来伤害!

一、“把屎把尿”的危害

1、导致宝宝长大后频繁尿床

正常情况下,膀胱内的尿液达到一定体积时,宝宝自然会产生尿意。但是,频繁把尿这个动作就是一个刺激排尿的信号,不论膀胱内有多少尿液,都会刺激宝宝排尿。

经常把尿,可能会使婴儿小时候的膀胱难以充分扩张,膀胱容量难以正常增大。宝宝长大后,可能因膀胱储尿功能小而憋不住尿,形成条件反射式的神经性尿频,有的宝宝甚至可能需要用处方药物进行治疗 。

“把屎把尿”时所有的压力都到了宝宝的尾椎上,而这种压力很容易对宝宝没有发育完善的脊柱会造成损伤。

在给宝宝把屎把尿把不出来,宝宝的身体已经扭动甚至哭闹,但家长依然不为所动的坚持不懈地为宝宝一把到底,全然不顾宝宝的意愿,有些家长甚至会抱怨宝宝不乖,不肯乖乖地被把。

科学研究表明,过早地开始如厕训练,其实是让孩子去做一件超过他能力范围之外的事,这可能给孩子带来过大的心理压力。如果父母因为孩子表现不佳而产生不耐烦、呵斥等负面情绪,可能引发孩子的心理问题。

4、引致脱肛的风险,宝宝长大后更容易得痔疮

把屎把尿容易使宝宝的腹压增大,直肠容易往下滑动,引致脱肛,4岁内的宝宝都容易出现脱肛,造成痔疮的前提。中国人痔疮发病率高与幼时接受“把尿”“把便”有一定的关系。

把屎把尿的时候,常常是大人主观上认为小孩子有需求,或者到一定时间就应该有。但如果小孩并不想,反而可能会哭闹。久而久之导致孩子对排便产生恐惧感。

二、宝宝如厕到底怎么解决?

我想这是很多家长都会问的问题:既然宝宝不能把屎把尿,那么宝宝如厕到底怎么解决?

用尿布或者纸尿裤嘛。如果不嫌麻烦,可以用尿布,能反复清洗,成本比较低廉;如果经济允许,可以用好一点的纸尿裤。(记住一定要用好一点的,质量不好的纸尿库真的会害了宝宝的,这个猫爸是有教训的)

当然,也有折衷的办法。那就是白天穿尿布,晚上穿纸尿裤。这样既省钱,又不影响孩子夜间的睡眠,一举两得。

三、什么时候开始如厕训练?

美国儿科学会关于大小便训练的指导建议在 18 个月后开始如厕训练。美国的孩子一般在 18 个月之后开始使用全套如厕训练用品,直到 4~4 岁半时才完成全部训练内容。

如何正确的给宝宝把尿的?

给宝宝把尿是一场持久战,家长们必须温柔、积极、不强迫,以免宝宝产生逆反心理,反而延误了把尿训练。下面一起来了解下给宝宝把尿的注意事项吧。

1、当宝宝失误,也就是尿裤子的时候,你要保持平静、放松。你的态度可能会决定宝宝对把尿这件事的态度。要知道你选择给宝宝把尿,就意味着你已经准备好他偶尔或经常会失误。千万不要给宝宝施压,也不要惩罚宝宝。你要温柔、积极,再加上一点幽默感,让宝宝喜欢把尿。

2、在给宝宝把尿这件事上,你不用过于较真。你可以偶尔给宝宝用尿布,比如晚上或者外出的时候,这样会更方便。为了减少宝宝因此产生的混乱感,你可以尽量用传统棉布尿布,因为纸尿裤吸水性能太好,宝宝尿湿或便污后,自己往往意识不到。

3、不要强迫宝宝把尿。随着宝宝自我意识的增强,即使你始终如一地坚持给宝宝把尿,方法也无可挑剔,但你的宝宝仍有可能突然抗拒把尿、把尿时哭闹、一放下就尿了。这时候,最好的办法就是随他自己的意愿。多准备几条给宝宝换洗的裤子,并及时清洗、消毒。

4、为了方便,把尿的宝宝多半会穿开裆裤。如果你给宝宝穿开裆裤,得注意家里的卫生,特别要注意地板的清洁。外出时,给宝宝戴上尿布,或是闭裆裤,别忘了再拿几条更换的尿布或裤子。

特别声明:本文为网易自媒体平台“网易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网易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宝宝多久开始把尿比较科学呢?

您好,一般宝宝出生后3、4个月就可以 把尿 。冬天太冷,晚上可以适当使用 纸尿裤 。白天可以锻炼把尿的习惯。

宝宝知道提示您:回答为网友贡献,仅供参考。

一、宝宝多大开始把尿?你最好在宝宝0~4个月大期间开始给宝宝把尿。宝宝越大,开始时可能越难适应,因为他多半已经习惯了用 尿布 或纸尿裤。有些医生建议你越早给宝宝把尿越好,事实上,宝宝一出生就可以了。不过,在最初的几个月里,你得注意在把尿时支撑好宝宝的头、颈和背。如果你想等到宝宝能很好地竖起头来再说...,也没什么问题。 二、如何给宝宝把尿? 1、观察宝宝,了解他的排便模式。你的宝宝一般什么时候排便,多久排便一次?他总是会在某个特定时间排便,比如刚刚睡醒的时候?还是会在必须排便的时候,做出某些特定的声音、动作或表情? 2、当你的宝宝发出典型的即将排便的信号时,你用双手从后面轻轻地分开宝宝的双腿,扶着宝宝凌空坐在马桶、尿盆、痰盂等上方。如果宝宝还很小,竖头不是很好,就让他的头、颈、背舒适地靠着你的一侧胳膊或是你的腹部。 3、在宝宝排便时,你要发出“嘘嘘”的声音,或是其他类似水流的声音,或是说“尿尿”。这样做的目的是让他在这个声音和排便之间产生关联。 4、每当你发现宝宝要排便时,摆好把尿的姿势后,你都要重复这个声音,直到他排便结束。时间久了,你的宝宝就会把这个声音作为要排便的信号,把自己要排便的意愿,跟把尿联系起来。 5、晚上睡觉时,在床边放个尿盆。晚上宝宝醒来吃奶之前,或是有烦躁表现的时候,就给他把尿。一些有经验的妈妈说,宝宝很少会在 深度睡眠 时大小便,而且通常会在需要排便前表现得烦躁或是发出其他类似的信号,一般都足以吵醒跟宝宝同睡的父母。你也可以晚上给宝宝戴尿布,不过这可能会让一些宝宝对把尿这件事感到混乱。如果你想让宝宝光着屁股睡觉,别忘了在他身下垫二三块防水尿布,以防他 尿床 。当他尿湿后,你可以轻轻地抽出最上面那块防水尿布,这样可以尽量少打扰他的睡眠。

前的书上常常这么形容养育孩子:一把屎一把尿地把孩子养大。轮到自己做妈妈了才知道原来对于三岁以前的宝宝, 把屎把尿 有多么费心。有个妈妈说,“每天为了能保证她干爽的屁股,我必须全天24小时处于高度紧张状态,犹如FBI特工,可惜效果往往不尽如人意,常常在自认为安全的时段,水漫金山场景就这样出现了……” ... 看来,把尿也是一门学问。到底该从什么时候,怎么样给宝宝把尿呢?  15个月开始把尿比较好  很多妈妈急着要训练宝宝大小便的习惯,其实,浙江省儿保医院儿保科李荣说,最好在宝宝15个月后再进行把尿,太早的刻意训练会影响宝宝性格的发育。当然啦,如果宝宝在尿尿方面比较有规律,也可以早些试试。  而西方儿科医学界主流观点则是:宝宝2岁,再开始大小便训练比较好。  西方专家认为,孩子 独立 进行大小便是一种相当复杂的行为。孩子需要感到来自肠道或膀胱的刺激,理解刺激的含义,理解保持裤子干净和上厕所之间的关系,告诉括约肌“要控制住”,走到卫生间,脱下裤子,然后排泄。因此,西方专家建议父母:等孩子在生理和心理上准备好后再开始训练,否则会给孩子带来过多压力,给 亲子关系 带来紧张,也会延迟完成训练的时间。  但是,西方的“不着急”也带来了代价。美国孩子差不多要花掉2000美元的纸尿片费用。最关键的是由于美国孩子非常适应舒适的尿片,因此,许多孩子在排便训练过程中出现了很大的抵触情绪,同时,也加剧了父母的急躁情绪。有统计说大小便训练居儿童虐待起因的第二位。因此,一些西方父母开始对这种状况感到不满。于是“婴儿大小便训练”法悄然流行,其实就是中式的把尿法。宝宝要尿尿的信号  仔细观察宝宝的话,会发现,宝宝想尿尿,还是有迹可寻的。  每个宝宝都有属于自己的表情,当宝宝有了尿意时,常常会表现得跟一般时不一样,比如打激灵,也就是俗话说的“打尿颤”,宝宝忽然身体有轻微的颤抖,或者双腿不自觉地摆动,一般就有尿意。比如在睡梦中突然扭动身体,或叽叽咕咕时,肯定是要小便了,这时把他抱起来把一下,肯定有收获。还有的宝宝在玩的时候,突然双眼凝视发起呆来,肯定是在酝酿小便,赶紧给按在尿盆上,准确率超过80%。  另外,一般的宝宝会在刚睡醒时和喝完奶15-20分钟时,最有尿意。  把尿贵在持之以恒  有经验的妈妈说,不管是把尿还是训练宝宝坐尿盆,最重点的一点是坚持,要持之以恒。每天可以固定地给宝宝把几次尿,或者坐上几分钟尿盆。能不能成功不是目的,目的是让宝宝先接受这种尿尿的方式,然后慢慢形成条件反射,以后一摆好把尿姿式或者坐上尿盆就有了尿意。另外,一定要让宝宝轻松愉快。每次宝宝顺利“完成任务”,就要表扬他。而如果尿湿裤子,也不可以责骂。

你最好在宝宝0~4个月大期间开始给宝宝把尿。宝宝越大,开始时可能越难适应,因为他多半已经习惯了用尿布或纸尿裤。有些医生建议你越早给宝宝把尿越好,事实上,宝宝一出生就可以了。不过,在最初的几个月里,你得注意在把尿时支撑好宝宝的头、颈和背。如果你想等到宝宝能很好地竖起头来再说,也没什么问题。

作者:悠悠妈(现居德国)

文章来源:公众号德国育儿研究(ID: yoyomadeguo)

最近一段时间后台很多问“三岁前送孩子去幼儿园是不是对孩子不好”。其实这个问题我在2016年7月就写过。从西方过去几十年大量的研究结果看,并没有证据支撑这种说法。

几岁适合送孩子去幼儿园,主要取决于托管机构的师资质量和专业水平。理论上一岁以上的孩子就可以送去托管,可是孩子是否适应,还要看这个托管机构是否真的能提供与一岁儿童需求及发展规律相匹配的托管服务。

如果能,那么托管机构对孩子的认知、社会能力和语言发展都是有促进作用的,德国研究机构将一岁就开始上幼儿园的儿童和三岁前未上过幼儿园的儿童进行了研究对比,证实了这一点。

如果不能,那么不论孩子几岁,幼儿园都可能对孩子造成伤害,这与孩子的年龄无关。

要知道,不仅孩子要适应幼儿园,幼儿园也应该去“适应”孩子,提供与孩子年龄相符的照料与教育。

今天和大家再次分享这篇文章,就是希望父母们能辩证地看待这个问题。我下面要列出的详细研究结果将帮助你体会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尤其是在教育理念和方式上,没有绝对的好与坏,对与错,重要的是找到最适合自己和孩子、让双方都舒服的方式。

不论你是选择当全职妈妈,还是迫于各种原因不得不把孩子送去托儿所,我都建议你耐心地把这篇文章看完。

在德国,80后的父母们,也就是二、三十年前,90%的德国女性在有了孩子之后都顺理成章地成为家庭主妇,在家相夫教子,孩子5岁才去幼儿园是普遍现象,学校只上半天课,中午放学回家妈妈已经准备好了香喷喷的午饭。九十年代前的很多德国主妇都是等孩子读高中甚至上大学了才开始重新工作。

无独有偶,受到儿童发展心理学中的依恋理论的影响,国内现在也出现了这一股流行趋势,越来越多的80后高学历妈妈为了给孩子最佳的陪伴,为了帮孩子在童年早期建立起最强的依恋关系和安全感,选择放弃工作,在家做起全职妈妈。

可是,与国内的趋势刚好相反,如今的欧美妈妈们女权意识日益强烈,越来越多的女性追求经济独立,并将职业发展视为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部分。现在,三分之二的德国女性在休完一年的产假之后会重新回到工作中,有人为了兼顾家庭和孩子,会选择半职(每周20或30小时),也有人因为经济原因或个人职业追求而选择全职工作。

德国极少有老人能像中国的老人一样不分昼夜地伺候儿孙,整天围着孙子孙女转。为了满足职场妈妈们的工作需求以及鼓励职场妈妈多生育,德国政府近几年在公立幼儿园中大力推进了针对0至3岁儿童的托管班(分每周35小时和45小时制两种),费用比原来一直存在的私立托儿所低很多,让原本很多因承担不起高昂私立托管费而不得不全职在家或因职业发展不想被打断而放弃生育的妈妈们得到了解放!

如今有了这种政府推出的托管服务,刚生完孩子的德国妈妈们可以相对自由地选择:到底是做全职妈妈全天候陪伴孩子直至三岁上幼儿园(传统做法),还是使用托管服务腾出时间做自己的事呢?相信这个问题也困扰着不少中国妈妈。

有关0-4岁儿童接受托管(Day Care或学术上称为Nursery Experience)对其今后的发展影响在欧美已经有了长达五十年的深入研究与探讨。儿童发展领域的科学家们五十多年来的大量研究结果指出:

托儿所并不是洪水猛兽,上托儿所对孩子既可能有好处,也可能有坏处,具体取决于托儿所的形式、教育质量、托管时长、儿童的家庭环境、父母社会经济地位等种种影响因素,没有绝对的好与不好。

关于托儿所对儿童发展产生的影响到底有多长远,研究者们也从最初的对小学入学表现的影响(6岁左右)一直跟踪到了15岁时的影响。令人可喜的是,这些长期跟踪研究结果显示,高质量的托儿所对孩子的语言、认知能力发展和将来的学业表现都有帮助,并且这种影响在孩子15岁时仍然存在。

也就是说,托儿所的质量决定影响。

多项研究发现,在0-4岁时期接受高质量托管的孩子,在四岁半时表现出更高的语言发展水平、社交能力、记忆力,这种差别成功预测了孩子上学后的学业表现:即在四岁半时就表现出更高认知水平的孩子在入学后的认知学业表现(cognitive-academic achievement,包括阅读能力、词汇量、数学、逻辑类推能力)也会继续保持在更高水平。

并且当研究者10年之后再去测量这些已经15岁的孩子的认知学业表现时,这种当年就种下的差距仍然存在,甚至连比例都几乎不变!

值得注意的是,托儿所质量与孩子认知学业表现(cognitive-academic achievement)之间的关系不是线性的,而是呈幂指数增长的。托管质量越高,对认知学业表现的提升效果就越明显。这也意味着,将托儿所的质量从普通提高到优质对孩子的认知发展有着非凡的影响。

这一正面影响对来自较低社会经济地位家庭的孩子尤为明显。这些孩子无法从家庭中获取较高质量的陪伴和早期教育,与其让他们呆在家里,送他们去高质量的托儿所反而对他们更有利。

研究发现,尽早让来自低社会经济地位家庭(俗称穷人)的孩子上质量有保证的托儿所,反而有助于减小他们与中产阶级家庭孩子在小学入学时的认知发展差距。

至于如何评判托儿所的质量高低,其实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如果托儿所提供的照料和教育环境比家长能在家提供的更好,那么送孩子去托儿所就是更佳选择;如果托儿所的照料和教育质量达不到家里的现有水平,那么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让孩子呆在家则为更优选择。

也有研究数据表明,无论是托儿所还是幼儿园,对孩子来说都不是必需的!若家庭教育质量足够高,能为孩子提供丰富的教育活动及与小朋友接触的社交环境的话,即使孩子不上托儿所和幼儿园,他们照样与上了托儿所和幼儿园的同龄人无发展水平上的差距。

托管时间越长,儿童越可能出现问题行为

这一结论并不新奇,也非常好理解。大部分研究都表明托管的时长与儿童出现问题行为的几率正相关,托管时长的增长会增加儿童表现出问题行为的几率。依恋关系理论认为这种问题行为的出现是由亲子联结不够强而导致的。

跟踪至15岁的研究甚至表明,这种影响相关性在孩子15岁时仍然发生着作用。0-4岁期间因接受更长时间托管而出现问题行为的孩子,在15岁时表现出更爱冒险(risk taking)和更容易冲动(impulsivity)。

不过请注意,长时间托管只是增加了问题行为出现的可能性,并不代表每个孩子都一定会出现问题行为,这其中家庭因素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比如父母与孩子的亲子关系是否健康。在家中建立健康亲密的亲子联结是预防问题行为出现的关键。

当然,由托管时长引起的出现问题行为的可能性是可以被托管质量抵消一部分的,较高质量的托管可以减少问题行为的发生,并且也有研究指出,增加托管时间对孩子将来的学业表现有正面提升。因此,在决定托管时长时,既要考虑到它可能带来的负面作用,也不可忽视它的正面作用,需要家长在其中找到一个平衡。

不同托管方式,对孩子的影响天壤之别

上文中提到的托儿所的好处都指的是正常的白天制托儿所,父母们每天接送孩子。还有一种较少见的寄宿制托儿所,即孩子不能每天与父母见面,晚上不能回家而是在托儿所过夜,真真正正地过着集体生活。国外有不少研究者将这两种类型的托儿所进行了对照研究,结果相当惊人。

研究者们连续观察了被送去这两种不同类型托儿所的孩子们的表现。

第一天,两组中的孩子们都表现出了相似的分离焦虑,都试图挽留父母,在父母走后强烈期盼父母马上回来。然而,白天制组的孩子在两天之后就渐渐地表现得不那么焦虑了,在父母走后,他们可以通过自我想象(fantasy)来调节自己的情绪,从托儿所照料者那里寻求来自成人的安慰,花更多时间和同伴玩耍,或者沉浸在自己的玩偶游戏中以取代获取成人关注。

每天下午当父母来接他们的时候,孩子的反应适当而愉快,亲子关系并未遭到破坏。

寄宿制组的孩子反应就大不同了。由于连续几天没有见到父母,他们持续表现出高水平的焦虑情绪,开始对他人充满敌意,对甜食的欲望暴增,不配合托儿所照料者的指令,可是同时又不断试图从照料者那里获取更多的关注,生病率也明显升高。

三个星期后当寄宿制组的孩子终于又见到了父母时,他们拒绝接纳父母,对来接他们的父母表现出疏远和冷漠,亲子关系遭到明显伤害。

很多类似的对照研究都显示,白天制和寄宿制托儿所不可相提并论,二者对孩子的发展与亲子关系影响天壤之别。

白天制的孩子因为每天都能见到父母,下午和晚上能在家里度过很长一段时间,与父母保持了良好的联结,所以白天在托儿所的他们能放心愉快地玩耍。

家,是孩子成长必需的摇篮,幼小心灵的庇护所。孩子需要家的滋养,家长再忙也不能用寄宿制托儿所(或者幼儿园)代替家的作用。将孩子送去寄宿制托儿所或幼儿园的,才真的如依恋关系理论所说,会对亲子关系和孩子的内在安全感造成重大冲击。

三岁在国内育儿专家眼里看来是道门槛,国内专家普遍持有这样的观点:三岁前去托儿所就一定不好,三岁后到了该上幼儿园的年龄却不上也一定不好。

其实,在儿童发展研究领域并没有这样的定论,大量研究者们也并没有严格地将三岁作为界限去研究三岁前和三岁后接受托管的影响,而一般将0至4(或5)岁作为一个整体去研究。因为托管(托儿所或幼儿园)对0-5岁孩子的影响都是类似的,不论是上文中提到的正面还是负面影响,没有必要抓着三岁这个槛不放。

孩子也没有我们想象中那么脆弱,他们具有天生的韧性。

被职场妈妈送去托儿所的孩子不一定就意味会缺失安全感和依恋关系,父母在家时给予孩子的高质量陪伴和爱就是孩子的一颗定心丸,让TA白天也能在托儿所安心从容地度过。

全职妈妈也不一定代表就比高质量的托儿所好,有的全职妈妈整天忙于家务或者在家工作,真正剩下来专心陪孩子玩的时间并不多,又或者根本不懂儿童发展规律。在这种情况下,将孩子送到专业托管机构,由专业人士陪伴孩子玩乐不失为一种更好的选择。

托儿所不是洪水猛兽,与许多事物一样,它有它的两面性。我不是要鼓励大家都把孩子送去托管,可是对于有这方面需求的人来说,放弃事业被迫呆在家里照看孩子,或者把孩子扔给完全不懂教育的老人,亦或是学会利用高质量托儿所的正面影响,同时尽量在家弥补它的负面影响,这三种选择你们觉得哪种更好呢?

每个人有每个人的难处,我们不需要做完美妈妈。职场妈妈不必为送孩子去托儿所而感到愧疚,全职妈妈也没必要相信只有整天陪着孩子的妈妈才是给孩子最多爱的妈妈。找到让自己和孩子都舒服的生活和教育方式才是对孩子发展最有利的。

对孩子而言,父母陪伴的质量远比时间长短重要。

悠悠妈,曾经的学霸,留过学,做过外企经理。有了女儿后,爱混德国亲子圈和幼儿园,深度钻研德国早教与教育。公众号“德国育儿研究”(ID: yoyomadeguo)分享在德国学到的育儿知识、先进教育理念。已出版畅销书《跟着德国妈妈学育儿》。

三岁前,你的孩子是怎么养的呢?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宝宝把尿到底好不好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