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抽动症中医怎么治疗?

小儿抽动症中医是怎么治的_百度知道
小儿抽动症中医是怎么治的
王氏止抽汤
提示该问题下回答为网友贡献,仅供参考。
答题抽奖
首次认真答题后
即可获得3次抽奖机会,100%中奖。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您可能关注的内容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孩子得了抽动症中医可以治好吗?_百度宝宝知道中医辨证治疗小儿多发性抽动症120例
我的图书馆
中医辨证治疗小儿多发性抽动症120例
【摘要】 目的 探讨中医治疗小儿多发性抽动症的方法和疗效。方法 采用中医辨证分型为:肝气郁结,肝风内动型;脾虚健运,肝气横逆型;肝肾阴虚,虚风内动型。结果 经辨证治疗痊愈率95%,有效率3.3%,无效率1.7%。结论 中医辨证治疗此症具有明显疗效,副作用小,值得临床推广。&&&&【关键词】 儿童,多发性抽动症;中医辨证治疗;天麻钩藤饮;柴芍六君子汤;三甲复脉汤&&&&多发性抽动症(multiple tics,MT),又称抽动——秽语综合征,是一种复杂的慢性神经精神障碍,在儿童时期起病,主要表现为多种运动性抽动和不自主抽动,常伴发强迫,多动等行为和情绪障碍。在1980年1月~2004年12月期间,笔者运用中医辨证论治治疗该病120例,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总结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组所有病例均以《国际疾病分类》第10版(ICD—10)多发性抽动症诊断标准为依据[1]。本组120例中男84例,女36例;年龄:2~5岁12例,5~7岁28例,7~12岁48例,12~15岁20例,15~18岁12例;病程:2~4周22例,1~3个月34例,3~6个月35例,6~12个月21例,1~2年8例;既往史中,无特殊病史78例,窒息史12例,高热惊厥5例,父母离异15例,惊吓史10例。病情反复发作与劳累、学习紧张、疾病、遭打骂及精神创伤有关(102例中有85例,比率83.33%)。&&&&1.2 临床表现&&&&喉内发出奇异呼声,胸闷、叹息及点头,摇头伸颈,歪颈、眨眼、耸肩、鬼脸,摆臂,扬手,握拳,捶胸,大腿弯曲或外展(103例,占85.83%);单纯喉中发出奇异呼声(5例,占4.17%);仅表现多动性抽动者(12例,占10.00%)。&&&&1.3 实验室与器械检查&&&&头颅CT 112例,MRI检查18例,均未发现明显异常变化。脑电图120例中仅5例有轻度异常。脑脊液检查15例正常。肝功能30例正常,血铜,铜蓝蛋白18例均正常。血、尿、粪检查正常。抗“O”和血沉检查30例正常,心电图5例正常。&&&&2 中医辨证论治&&&&2.1 肝气郁结,肝风内动型&&&&52例,占43.33%;证见摇头耸肩,伸头缩脑,张口嘴歪,皱眉眨眼,怪相百出,四肢震颤,步态不稳,口出异声秽语,面色无华,形体消疲,舌质淡红,苔稍黄腻,脉弦数。治则:疏肝理气,平肝熄风,方药:天麻钩藤饮加减。炒柴胡9g,黄芩4.5g,白芍9g,天麻6g,钩藤9g,白僵蚕6g,栀子6g,丹参15g,菖蒲6g,茯苓15g,远志6g,焦楂9g,甘草3g,琥珀末3g(冲服)。&&&&2.2 脾虚健运,肝气横逆型&&&&43例,占35.83%;证见面黄消瘦,纳少厌食,精神不振,胸闷气短,叹息胁胀,喉中声响,全身肌肉抽动,如眨眼,皱眉,耸肩,伸颈,仰头,挺胸,鼓掌,扬手,蹬腿等,舌淡,舌苔白厚,脉沉缓或沉滑。治则:健脾化湿,平肝熄风。方药柴芍六君子汤加减:太子参9g,白术9g,茯苓15g,陈皮6g,姜半夏3g,炒柴胡9g,白芍9g,黄芩3g。胸闷者加枳壳6g;血瘀者加丹参15g,琥珀末3g;心血不足者加黄芪15g,当归9g;筋惕肉瞤者加天麻9g,僵蚕6g。&&&&2.3 肝肾阴虚,虚风内动型&&&&25例,占20.83%;证见形体消瘦,两颧潮红,五心烦热,大便秘结,情绪急躁,挤眉弄眼,甩手,踮脚,抖腿,蹬足,腰部肌肉抽动,喉中出声,口出秽语,舌红绛,苔少,脉细无力。治则:滋水涵木,平肝熄风。方药:三甲复脉汤加减,炙龟板15g,鳖甲15g,生地15g,麦冬9g,白芍9g,阿胶9g,生牡蛎15g,山萸肉9g。心神不定,惊悸不安加酸枣仁15g,茯神9g,钩藤9g,天麻6g;血虚者加何首乌9g,鸡血藤15g。&&&& 3 治疗方法&&&&3.1 缓解期&&&&肝气郁结者可服逍遥丸;脾虚健运者服参苓白术散或健脾丸,肝肾阴虚者服六味地黄丸以巩固疗效。&&&&3.2 西药治疗&&&&有6例患者同时服用西药氟哌啶醇,宜从小剂量开始,为0.5~1.0mg,每晚睡前顿服,以每隔4~7天增加0.25~0.5mg,调整至症状控制,又无明显毒副作用为止,每日总量达到2~8mg。&&&&3.3 心理行为治疗&&&&包括对儿童和家长心理支持治疗和行为治疗,消除诱因,恢复儿童的自信心。&&&& 4 结果&&&&4.1 疗效标准[2]&&&&痊愈:经过1~3个月治疗后症状消失,6个月无复发者;有效:经过1~3个月治疗后症状消失或减轻,停药后或受到诱因后仍有发作;无效:经过1~3个月治疗无明显改善者。&&&&4.2 治疗结果&&&&痊愈114例,占95.00%;有效4例,占3.33%;无效2例,占1.67%。&&&& 5 讨论&&&&现代医学认为:小儿多发性抽动症的病因与发病机制尚未明了。近20多年来,多数学者认为是一种儿童神经发育障碍性疾病,其发病可能是由于遗传因素、神经递质失衡、免疫因素以及环境社会心理因素等诸因素在儿童发育过程中相互作用所致。对本症的神经解剖基础的推测主要集中于基底神经节及其皮质、丘脑和中脑的联系。本症患者的行为运动的改变,有学者认为与杏仁核——纹状体通路障碍有关,不自主发声可能与扣带回基底节及脑干不规律放电有关,如受到强烈的精神创伤或其他重大生活事件的影响时。严重精神创伤、学业受挫、受到批评或指责、疲劳,睡眠不足等可诱发症状出现或促使其症状的加重。因此除了药物治疗还要加强心理治疗。西药治疗氟哌啶醇为首选药物,有效率为75%~80%。但由于毒副作用而影响治疗。&&&&中医认为:本症的发病与肝、肺有关。《素问·至真要大论》曰:“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诸爆强直,皆属于风”。肝的经脉上行,贯膈而注于脉,肺气升发,肺气肃降,关系到人体气机升降运动。若肝气郁结,气郁化火,就可上灼肺阴,形成肝火灼金,金鸣异常,而症见怪叫。“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稚阴稚阳”、“纯阳之体”,故有“肝常有余”之说。肝主统泄,藏血,主筋、开窍于目,其华在爪。若情志郁结,肝失疏泄,日久化火,热极生风,肝风内扰;肝血不足,心失所养,心神不定,睡眠不安;血虚生风,筋脉失养,则见不自主扭肩、耸肩,手足徐徐颤动,肌肉抽动无常等症;肝强脾弱,肝乘脾则口撮,口唇蠕动。肝气横逆,脾失健运,水湿停运,痰浊内生,上逆于脑,蒙蔽神志则抽动,呼叫,秽语不由自主。肝肾同源,肝阴不足,虚风内动,精血失充,相火内炽,金鸣异常,而症见怪叫。小儿脾常不足,脾虚失却健运,水湿潴留,聚液为痰,壅滞胸中,则胸胀满。故本症病位在肝,责在脾,肺,肾三脏。治疗则以疏肝理气,平肝熄风,健脾利湿,滋补肝肾为主。笔者经过多年临床观察,本症痊愈率为95%,故中医辨证治疗本症疗效确切,值得临床推广。&&&&【参考文献】&&&&1 范肖冬,江向东,丁欣,等译.世界卫生组织ICD210精神与行为障碍分类,临床描述与诊断要点.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0.&&&&2 田岭娣,洪宝瑟,王素梅,等.小儿抽动—秽语综合征不同治疗方法的疗效观察.中医杂志,):487.&&&&作者单位: 1 710061 陕西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第一医院儿科&&&&2 713800 陕西三原,三原县新中医医院&&&&(编辑:朱兆耘)&&&&(收稿日期:)
[转]&[转]&[转]&[转]&[转]&[转]&
喜欢该文的人也喜欢  健康与我们每个人都息息相关,是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全世界都在关注的重大课题之一,关爱健康是生命中一个永恒不变的话题。
  闻&&,男,7岁。某小学一年级学生。日初诊
  [病史]
  (母代诉)患儿从小好动,经常感冒,大约每月上1次医院,现体质有所增强。但从2010年初开始手脚好动,面部五官多动,表情多变,至今已近1年矣。经常眨眼、努嘴、耸鼻子,还喜伸缩脖子;老师说他上课时两手小动作甚多,注意力不能集中,学习成绩较差;平时脾气急躁,睡眠时经常说梦话,纳食稍差,大便每日1次质偏干,尿黄;脉滑,苔净。
  [诊断]小儿抽动症。
  [中医辨证]肝风挟痰,扰动心神。
  [治则]平肝熄风,祛痰止动,宁心安神。处方7剂。
  [疗效]1月9日二诊:药后鼻部抽动已止,夜晚未听见说梦话,纳食有增,仍眨眼频繁。原方加减,经数次复诊,至3月12日最后一次就诊时,眨眼、努嘴、耸鼻子、伸缩脖子诸证均除,患儿明显较前安静,据家长告知,老师说该生上课已能集中注意力听课,成绩明显提高,英语破天荒考了98分。故在前方基础上增减处方10剂,以巩固疗效。后随访,一切正常。
  [临床体会]
  小儿抽动症属西医病名,是一种多于儿童期起病的慢性神经精神障碍类疾病,对儿童的生活、学习及心理发展能产生严重影响。
  中医无此病名,虽然本病在中医古籍中未见专门记载,但其临床表现与中医的痰证、风证有相关之处,属中医&惊风&、&抽搐&、&瘛瘲&、&筋惕肉瞤&等范畴。中医有&怪病多由痰作祟&和&风胜则动&的理论,本例病案即以上述中医理论为指导,按痰证、风证论治,故能取得明显疗效。
  以上是给大家介绍的一些健康信息,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要是还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就请咨询我们的在线专家,我们的专家会为您做详细的介绍,最后祝愿大家身体健康,工作愉快。
分享赢大奖:
其他人还看了: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建议仅供用户参考。但不可代替专业医师诊断、不可代替医师处方,请谨慎参阅,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相关责任。
(C) 2016 QIUYI.CN
京公网安备小儿多发性抽动症 中医辨证治疗|抽动症|小儿|中医_新浪育儿_新浪网
小儿多发性抽动症 中医辨证治疗
华声在线-大众卫生报
  经常有妈妈因小孩或吭咔清嗓、喉中怪叫,或挤眉弄眼、撸嘴吸鼻、摇头晃脑等怪动作就医,并诊断为儿童多发性抽动症,即小儿抽动-秽语综合征。该病是近年来日趋增多的慢性神经精神障碍性疾病。
  该病主要表现为运动性抽动和发声性抽动两大类,有的以单纯运动性抽动为主,有的两种表现形式都存在。儿童发病多从眨眼、挤眼开始,多不引起家长重视,逐渐发展到面部、肢体,或全身多部位肌肉抽动。
  该病自愈的机会较低,积极治疗后,大部分患儿的抽动症状可在1-6个月内减轻并控制,但仍有少数延续到成年,直至终身。近年来,中医中药对其病因病机及治疗有较大的进展。病因病机归纳为以下四证:
  肝亢风动证 多由反复感冒,情志不遂而致。表现为摇头耸肩、挤眉眨眼、撅嘴、吼叫、踢腿等不自主动作频发,伴有烦躁易怒,咽喉不利。
  痰火扰神证 起病急,常由肝风鼓动痰热,上扰清窍而致。表现为头面、躯干、四肢等多个部位剧烈抽动、喉中怪鸣、脾气暴躁、睡眠不安。
  脾虚肝亢证 由饮食不节,脾虚肝旺而致。表现为抽动幅度不大,时轻时重,反复不愈、喉中吭咔怪鸣、神疲乏力、面色萎黄、食欲不振。
  阴虚风动证 多有抽动日久,阴血内耗,虚火上炎而致。表现为挤眉弄眼、耸肩摇头、肢体震颤,时有吭咔作响、手足心热。
  治疗则根据以上辨证,分别给予清肝泻火、熄风止抽;清火涤痰、镇惊止抽;健脾和胃、平肝止抽;滋阴潜阳、熄风止抽等中药口服,并配合耳穴压豆及小儿推拿疗法辅助治疗以加强疗效。
  湖北省襄阳市中医医院李丽 刘素文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医治疗抽搐症 的文章

 

随机推荐